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关秋天的句子

有关秋天的句子

时间:2023-05-30 08:55: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关秋天的句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有关秋天的句子

第1篇

我爱秋天

炎热的夏季总算过去了,几缕凉风吹过,便顿生了几丝惬意。“秋天来了!”我的心中全然是对秋的喜爱。我要高呼:“我爱秋天!”秋天,极富绚丽色彩的季节;秋天,极富累累果实的季节。

每当秋天悄然而至,我都要去田野里、山坡上,欣赏秋赐予大地的新装。瞧这边的田野,脱去了绿裙子,换上了金黄的头篷,又是一种别样的美。天是那么(),那么();流水是那么(),那么()。还有路边的排排杨树,这会儿也洋洋洒洒地飘落下片片叶子,宛如只只飞旋的黄蝴蝶,翻转着、抖动着,伴着优美的舞姿停落在地面之上,流水之间……加之“一”字排开,或是“人”字排开的南飞大雁,呵,这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卷哪!天色渐渐晚了,再看着那边的山坡,一棵棵的红枫树,红的多好看啊!像少女羞红的脸庞,像醉汉涨红的面颊,跟天边的红霞连在一起,简直是一团团的火焰在燃烧。烧得我心中暖意融融,烧得我甚至忘记了将要到来的寒冬。

每当秋天悄然而至,总是要伴着飒飒的秋风,挟着柔长的秋雨。秋雨淅沥,连绵不断,像串串珍珠,在天地之间织起了一层层迷蒙的雨帘。每每这时,我总是抛开雨伞,就在这样的雨中行走。任雨水吻着我,拥着我,任雨水沾湿我的头发,任雨水尽情地散发它的种种温情,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秋雨的凉爽……每每这时,一切的烦恼与忧愁,一切的猜忌与狐疑,都在雨水的轻抚下逃走了,留下的,是一个纯粹的我,一个美丽的我。

每当秋天悄然而至,我都会怀着一颗充满希冀的心走进花园。瞧,那株株,一夜过后,便一团团、一簇簇地zhàn开了笑脸。有红的、白的、黄的,艳丽多姿,香气宜人,在凉凉的秋风之中,不畏寒霜,尽展着花之优美。我的心,也会随之而激动不已,从未有过的信心,从未有过的勇气,此时也都一chū即发,让我决心要像那样傲然吐蕊。

每当秋天悄然而至,田间垄上,果园之间,到处都是忙碌收割的人们,到处都是笑语声声。看,地里的那亩亩庄稼,都结满了饱满的果实;瞧,果园里的株株果树,也同样是硕果累累。“春华秋实”,丰收的时候终于来到了1农田里,那沉甸甸的稻谷笑弯了腰,麦子甩出了大穗子,一棵棵的大白菜像卫士一样站在田地里,还有那香气扑鼻的苹果……真是数不胜数。农民们可是乐坏了,他们从早到晚地忙着收割,还一边唱着小曲:“大玉米哎大高粱,收割完了送回家……”农家人秋收的喜悦,在这个迷人的季节里传向了祖国大地……

我爱秋天——它给我们带来了美丽如画的秋色!

我爱秋天——它给我勇气,给我力量!

我爱秋天——它给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辛苦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我爱秋天!

1、注音或写汉字4分

飒()zhàn()开硕()果一chū()即发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里的一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高蓝急清B、高蓝清柔

C、晴净清柔D、高晴缓清

3、写出近义词2分

惬意——赐予——

4、仿照⑦、⑧、⑨段,写一个句子3分

我爱秋天——

5、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有。2分

6、为什么说秋天给“我勇气和力量”?3分

7、你知道有关“秋风”的词语和诗句有多少?请个写出两个和两句。4分

①有关“秋风”的词语:

②有关“秋风:的诗句:

阅读理解答案

1、sà绽shuò触

2、B

3、舒服赏赐

4、略

5、比喻拟人

第2篇

摘 要:写作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语文总体素养,因此写作教学很重要。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了分析:一是老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打开写作的思路;二是采用一些激励性的评价手段来强化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初中;写作教学;策略

一、教会学生如何打开写作的思路

目前,在初中写作教学中,老师将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讲解怎样审题、选材和布局等等,学生的思维被老师所列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写出的作文比较生硬。因此,如今我们上写作课,老师应教学生如何打开写作的思路,而不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写作教学的目的是打开学生的思路,而不是一味地教学生技巧。依据每一个写作的话题,老师应引导学生打开心底的素材,激活曾积累的知识。怎样打开学生的思路呢?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讨论谈话式”。这种方法指的是老师根据所给出的话题设计出几个讨论点,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随意发扬讨论,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这样的话,有助于学生思路的打开。比如,老师以“秋”为主题,设计了几个话题:(1)你是怎么知道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有哪些具体的现象或者是特征?(2)你在秋天里,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3)哪些事物具有秋天的特点?(4)秋天给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5)你所知道的描绘秋天的词语、句子或者是诗句有哪些?(6)在秋天里,你的心情一般是怎么样的?学生根据这6个讨论点畅所欲言,这样就会激活学生心底所涵盖的有关秋天的素材,学生将会有东西可写。

二、采用一些激励性的评价手段来强化学生的写作兴趣

初中写作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学生失去上写作课的兴趣。为了确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应采取激励性的评价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的话,学生才能快乐自主地学习写作,而不是老师强加的。老师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应对学生的亮点予以表扬,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的作文,老师应给予激励性的评分、加分、点评、讲评和发表。激励性评分指的是打鼓励分,激励他们写作;激励性加分指的是老师对学生用得好的词或者句子,应予以鼓励;激励性讲评指的是逐一地表扬写作进步的学生;激励性发表指的是将学生写得优秀的作文推荐给各位同学、班级甚至是报刊。

综上所述,在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占据主体,老师充当引导者和鼓励者。老师应具备正确的写作教学方法,提高写作质量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陈文华.如何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J].河北教育,2005(10).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略读课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课标中对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略读的具体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略读课文不等同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方式,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取信息的同时,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新课程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教学实践中可以按照“提示”引路,课堂结构求“简”的教学思路,“默读――思考――交流”的教学程序推进教学。例如:四年级下册第17课《触摸春天》是精读课文,第18课《永生的眼睛》是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前面就有这样的一段话: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默读下面这篇课文,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兴安盟,他们是怎样做的。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承上启下,可以引领学生从精读自然地过度到略读。

综上所述,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略读课文教学流程:

一、利用提示,自主阅读

崔峦先生在《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略读课教学更要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因此教学时,务必要求学生先认真读读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这段文字不仅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还有针对性地提出本课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功能。例如,《找骆驼》一课的阅读提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这个故事里的老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呢?读读课文,想一想: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这段话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又引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上课一开始,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思考.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有一位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老人根据自己的观察,帮助商人找到了丢失的骆驼.了解学习的重点: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二、围绕要点,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或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写法上的,通过讨论、交流,掌握阅读方法。一课中可训练的内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很多,如果教师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练,必将是“蜻蜓点水、水过鸭背”,到头来学生什么都没学到.所以教师要抓住要点,忽视其枝节。而这个要点必须联系本组教材的训练点(单元专题)来确定.例如,四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五组的训练点是:通过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根据这一训练点,《花的勇气》一课的教学程序可以预设为:①学法引路。即让学生回忆本组精读课文中学到的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方法。②品味语言。即引导学生先从文中寻找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情感变化的句子;再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处,运用学法细细品读体会。③交流感受。即在小组讨论与交流中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句中去获得情感的体验.如从“藏”“冒”“铺满”想到“他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④加深感悟。一方面通过学过的课文内容,加深体会,升华情感;另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与体验.如说说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能体现出生命的勇气。尤其是引导学生从5.12汶川大地震中,去感受: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显得很脆弱,但在灾难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不屈精神正是“生命的勇气”。

三、积累语言,拓展实践

略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加强课内外的联系,让略读课文发挥向课外延伸的作用。

(1)阅读方法的拓展。如学了人教版(课标本)四(下)第五组课文后,可用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阅读《自读课本》中的《假如只有三天光明》,阅读《生命,为美丽一次》,从中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搜集资料,编制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手抄报。

(2)表达方法上的拓展。如人教版(课标本)三(上)第三组教材以秋天为专题,多角度地描写秋天。教学《听听,秋天的声音》时,可联系前3篇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音响等方面,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体会秋天独特的风情,并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由此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3)搜集信息方面的拓展。学习《夸父追日》、《小木偶的故事》这些课文后可收集有关的自然知识、科学道理,或阅读相关的历史故事、神话故事。

第4篇

1、秋天到了,天气变得冷了,我站在那棵树下,看着飘落的落叶,脑海一直是你的影子,我们曾经的快乐,我们曾经的悲伤,如今,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过去了,对你的思念与日俱增。

2、秋的宁静和梦幻不在追逐浮华,而是静静的,悄悄的,淡淡的。

3、初秋的树叶只是有些微黄,但已经开始预示着将要飘零,也预示着故事有些感伤,树树秋声,山山寒色,这声这色,都埋藏着埋藏着一点凄凉,一点悲伤,一点宁静,一点幻想。

4、秋啊,早就离开了。在初雪即将到来的时候,秋的生命结束了,因为它从来就这么短暂。她走了,什么都没有带走,也什么都没有留下。

5、因为秋天到了,心中泛起淡淡的忧伤,也许这一切都不过是我的一段联想,于己有关、与心相连的私人感悟。

6、秋雨霏霏,让树叶瑟瑟发抖,那曾经给我们带来收获的树木,在风雨的摧残下,留下孤独的树枝。

7、岁月的风尘夹杂着寒霜,也会将希望凋零。就象深秋即将来临,寒风横扫落叶,繁华瞬间落寞。

8、那音、那曲、那袅袅清歌,和着夜的寂静、松涛声,隐隐传来。是寂寞、是郁闷、是伤感、是忧思、还是怀旧…我无从说起,自让几缕略带寒意的风,掠过脸颊、手心、身上…能抚慰什么?

9、秋天的忧伤,是如梦如幻的青春往事,秋天的忧伤,是无怨无悔的义无反顾,秋天的忧伤,是心上永远的伤……

10、秋天再来时,伴我的是一份孤独和寂寞,秋天再来时,多少分离聚合。

11、秋天总有着莫名的伤感,漫无边际的伤感,延续至久远的大地。秋天,凋零的季节,心底总会有些莫名的伤感,不知道为什么?

12、秋风瑟瑟,树叶零乱,凄凉片片,到处弥漫,心也随着欲发的伤感,()突然发现,秋天是个伤感的季节……

13、秋天是孤独的,是忘掉烦恼的季节,秋天是清高的,是寄托愁思的季节,秋天是浪漫的,到处飘香这沉甸甸的果实,秋天是萧瑟的,心底总有一丝惆怅和几许淡淡的忧伤……

14、曾经的神伤,曾经的惆怅,曾经的痴迷,曾经的疯狂,每一个跳动的音符还在眼前,每一曲悠扬的旋律还在耳畔,我庆幸,我拥有过这一切;我悲伤,我又失去了这一切。

15、秋天是个怀旧的季节,很多的故事和人都在不经意中被勾连,悄悄的说声想念,似乎总是在这样一个凉气渐深的秋天,蓦然回首,发觉自己走过的路竟是那般苍凉。风花雪月的往事,不堪回首,辛苦奔波的岁月,历历在目。

16、深秋的天气更冷了,树叶枯黄了,纷纷扬扬地落在地上,像铺上了一层黄地毯,惟有香樟树不忍枯萎,颇有独立寒秋的味道。

17、秋夜无眠,独自漫步在林间,听唧唧的秋蝉鸣叫,它鸣叫的是秋的凄凉吗?

18、又是一个落叶飘零的季节,飘落在秋风里的叶子总是挂满着忧伤。是不是当叶子泛黄枯萎了就会飘落下来,那些散了一地的忧伤显得那么的苍白。

19、有人说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那么今年的秋天,我收获的是无奈和寂寞。

20、因为秋天的到来,心中弥漫起来一种的忧伤,挥之不去,尘封的记忆总是很清晰的打开。

第5篇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教参,体会文章思路,然后写出教案。其主要内容是课堂上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跟这些问题、答案配套的板书提纲。教师的教学过程就亦步亦趋地实施自己教案的过程。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不是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而是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的容器;不是要求学生创新思维,而是对课文的同构解读;不是要求学生设疑解疑,拓展思维,而是要求学生对教师“权威”答案的认同。这种把学生捆起来齐步走的做法,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和天赋,也违约了学生的心理规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促使儿童积极思维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布疑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敏捷积极的状态,让学生快速、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理解和感受的空间。在多年来的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布疑设疑的。具体操作如下:

一、从整体布疑设疑

传统的教学方法,从教学过程来看,都是从第一段讲到最后一段;从教学形式来看,都是教师问,学生答;从教学内容来看,都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章的中心等等。我彻底摒弃了繁琐的分析,空洞的说教,代之以多疑、多思,以学定教。在教学《妈妈的爱》时,我从课题整体布疑设疑:“同学们,想想课文中妈妈的爱分别讲了哪几件事?”配乐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看图思考。结果同学们都能自己释疑。其实,学生的资源是丰富的,学生的天赋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创设情境,就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如教《难忘的泼水节》,我也是从课题整体布疑设疑“为什么说今年的泼水节是难忘的?”“今年的泼水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同学生们很快就能找出与往年不同的地方,加深了对“难忘”一词的理解。又如教《蜜蜂引路》,我也是采用了从课题整体布疑设疑:“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同学们各抒已见,自己大胆设疑:1、为什么要蜜蜂引路?2、蜜蜂给谁引路?3、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同学生们发言热烈,我马上肯定和表扬学生大胆设疑的精神,然后因势利导,话题一转:“同学们,刚才大家的设疑非常好,我也和大家一样想,这些问题课文中可能会给我们答案。我和大家一起默读课文,边读边看图思考,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看谁找得又快又好。”这一导,又把学生带进认真读书的角色,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情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设疑解疑,很快把课文内容弄懂了,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的能力。

二、从句子布疑设疑

教学《秋天》时,我以课文最后的一句“啊!秋天到了。”为布疑点。因为这个句子是全文的统帅。直奔中心教学,容易调动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发学生的资源,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发展。我问:“同学们,你们从图上哪些景物知道秋天到了?”他们可热闹了,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不但把图上表示秋天的景物说了出来,还拓展了思维,有声有色地把图外的景色也说得很完整,开发了资源。又如教《我选我》时,我抓住了“突然王宁站起来,说:‘我选我。’”这句话为布疑点。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这个中心句在课文的中间,它明显地与上下文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把这个关键句子作为布疑点,诱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设疑:王宁为什么说:“我选我”?围绕这个问题,以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气氛热烈,激发了学生自主交流的欲望,引导其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得到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合作、互助的。教师亦完全以伙伴身份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共同探究。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大家都能联系上下文回答,而且能用上“因为……所以……”说完整话回答。从重点句、中心句入手布疑设疑,能把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度集中起来,调动起来,创设情境,披文入情,唤起情绪,激发兴趣,人人参与,提取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熏陶。

三、从字词布疑设疑

教学《比尾巴》时,我着重从《比尾巴》的“比”字布疑。“比”字是全文的中心,也是全文的脉胳。我探究布疑设疑之路是从“整体――句子――字词”。范围从大到小,从易到难。所以我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日常生活所见所闻的基础上,能真正体会理解“比”是什么意思。把准布疑点后,紧随着设疑:“同学们知道课文中比尾巴的什么?”话音刚落,同学们可来劲了,课堂顿时沸腾起来,一个个争先举手发言,他们一个接一个说:比尾巴的长,比尾巴的短,比尾巴的弯、扁、漂亮、形状、作用,我还知道很多动物的尾巴……等等,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了学生认识世界的机会,初步培养了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不但基本上能自己释疑,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得到多元化的发展。又如教《称象》时,我抓住两个句子中的词语布疑。句子“曹操听了直摇头。”“曹操微笑着点点头。”我捕捉住“直摇头”、“点点头”这两个词布疑,因为这两个词与上下文的联系非常密切,弄懂了这两个关键词,课文的内容根本上迎刃而解。随之设疑:“是什么事使曹操直摇头?”在弄明白“直摇头”的基础上,我乘胜追击设疑,“也是什么事使曹操笑着点点头?”同学生们又来了一个高峰,抢着发言,准确地说清楚曹冲称象的办法。联系上下文学词学句,同学们很快把整篇课文的内容学好。又如教《狼和小羊》时,我把“争辩”一词作布疑。设疑:“什么是争辩?”自己去读书寻找答案。学生很快就纷纷举手发言,分别说:“我觉得争辩就是争论。一个人不能争辩,至少有两个人才可以。我觉得争辩是对某一事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学生的学习激情高涨。我因势利导,设疑:“谁和谁争辩?他们为什么事争辩?是怎样争辩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就能通读,理解课文内容,就能把这部分课文读得更好,对“争辩”一词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这样,把握好布疑点,有的放矢地设疑,在老师的诱导下,学生在欢乐、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的作用。给学生留有独立理解和感受的空间,教学效果很好。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其学习潜力。要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色彩和熟知的形象营造出缤纷的天地。所以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捕捉课文中的布疑点,才能有的放矢地设疑,这需在教学中不断探究。

第6篇

设计理念:崔峦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开幕式上针对阅读教学提出,“要有明确恰当的目标”,“要让孩子多读书”。为落实让学生多读书,读整篇的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语感、读出滋味,同时注重拓展阅读,引导学生关心自然和生命,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拟定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郾认识13个生字,巩固借助左形右声的汉字结构特点识字的方法。

2?郾会写6个字,会写“阳光、因为、笑脸、果园”这几个词。

3?郾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郾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所表达的心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收集有关太阳的儿歌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郾师:同学们,在《识字五》中,你们学习了许多猜字谜语,还学会了自己编字谜,今天再来猜两个谜语。(多媒体出示:一个球,红彤彤,东边出,西边落。)

师: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再出示:白天不见,晚上出现。又红又圆,照亮地面。)

2?郾师:孩子们真聪明,谁能把“太阳”这两个字写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指名写字;学生评价,教师点评;学生练习写字。)

3?郾师:今天我们学习《四个太阳》。(在“太阳”前面板书“四个”,齐读课题,指导轻声读“太阳”的“阳”。)为什么会有四个太阳啊?我们来学习课文。

(设计理念:从谜语入手,既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板书“太阳”两个字,抓住时机进行写字教学,也容易发现生字书写中出现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郾自由读课文,勾出生字,难记的字多读几遍。

2?郾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和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读准“尝尝”(后一个“尝”读轻声);“阳光”读后鼻音;“熟”是翘舌音。

3?郾句子里的生字宝宝你们已经认识了,它们走出句子你还认识吗?(再出示单个生字,指名读。)

(1)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重点提示“温、尝、熟、街、伴”等字的读音。)

(2)老师是这样记住“挂”字的:“提手旁”说明这个字和手有关系,“圭”读“ɡuī”,和“挂”的音相近,这样就记住了“挂”。我还知道“圭”加“木字旁”和树木有关,就是“桂花”,加“女字旁”和人有关,是“娃娃”……

(3)小结:有的字一部分表示字的意思,另一个部分表示字的读音,这是形声字,以后碰到这样的字就可以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识记。如“冻、伙、伴”。

(4)再看看其他字可以用什么方法记。(“甜”伸出舌头舔甘蔗。此外,重点指导识记“熟、街、该、温、尝”。)

4?郾师:你们真聪明!记住了上面的字。下面的六个字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会组词。(出示“园、因为、脸、阳光”)

(1)“园、因”都是整体认读音节,要记住、读好。“阳光”是后鼻音,要读准。

(2)用“因为”和“阳光”两个词说一句话。

(3)指导写字:“园、因”都是全包围结构。“园”,注意四周留得一样,被包围部分的大小要适中,“因”的写法和“园”的一样。“脸”,左小右大。右边“人”的下一横在“横中线”上。“为”的笔顺是“点、撇、横折勾、点”。学生先练习写生字,再写“阳光、因为、笑脸、果园”这几个词。

5?郾生字搬家了,你还记得吗?(出示自编儿歌,学生读,并找出生字。)

秋天到

秋季到,果子熟。各种果,挂树上。水果甜,来尝味。

小伙伴,上街卖。卖完果,满脸笑。秋季好,真温暖。

6?郾生字搬了家,我们也认识了,我们再把生字宝宝送回课文中读一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设计理念:先从整体感知找生字,然后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和词语,再到学习单个的字词,又回到课文,读熟课文。体现识字教学的规律性。)

三、理解课文,积累背诵

1?郾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说说四个太阳分别是哪些季节的,你最喜欢哪个太阳。

2?郾交流自己喜欢的太阳,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3?郾学习第1~3自然段。

(1)朗读课文,找出并板书重点词。(重点词:第1自然段:绿绿、挂、夏天、清凉;第2自然段:金色、送、秋天、香甜;第3自然段:红红、照亮、冬天、温暖。)

(2)根据重点词记住课文内容。(学生口述,教师引导、评价。)

(3)小结学习方法:读——找——记——说。

4.学习第4自然段。前三段的开头是相同的,第4自然段和前面有什么不同?(按上面学习方法自学第4自然段,读课文,找重点词“彩色、春天、多彩”,记住并说出内容。)

5?郾引导背诵全文。根据板书提示试背课文。

6?郾同桌互相提示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设计理念:就阅读教学而言,低年级的教学目标是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同时进行词和句的训练和初步的朗读训练。侧重训练朗读,重点是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让学生在读中学会找重点词,并根据重点词的提示记住课文内容的同时练习背诵课文。不必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理解课文内容上。)

四、总结运用,拓展延伸

1?郾总结:同学们已经能背诵课文了。文中的小哥哥画了四个什么样的太阳?为什么要画这四个太阳呢?

2?郾师:在小哥哥的启发下,老师也画了一个太阳。(出示:一个微笑的太阳。)老师把它送给大家,希望大家每天都能面带微笑。

3?郾师:你们每个人的心中一定也有一个美好的太阳,你想画个什么样的太阳,送给谁呢?现在就动手画一个你心中的太阳。

4?郾展示作品,师生评价。

5?郾师:同学们用自己的画表达了心中善良、美好的愿望,老师知道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善良的孩子。回去后,可以找找有关太阳的童话、寓言、故事或儿歌等读读。如(多媒体出示)儿歌《晒太阳》、童话《后羿射日》。

晒太阳

小草晒太阳,穿上绿衣裳。稻谷晒太阳,穿上黄衣裳。

苹果晒太阳,穿上红衣裳。宝宝晒太阳,身体才健康。

后羿射日

第7篇

多媒体技术以其形象直观、色彩鲜艳、图文并茂、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的特点深入聋校教育教学课堂,有效地补偿了聋生“以目代耳”的学习特点,激发了聋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审美愉悦,提高了学生对口语、书面语理解和表达的能力。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巧用多媒体来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所取得的一点实效 。

一、多媒体在汉语拼音教学中的运用。

汉语拼音因抽象、枯燥、乏味,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不易掌握,成了聋校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若巧用多媒体色彩鲜艳、直观形象的特点来辅助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从而有效突破拼音教学重难点。如教g、k、h时,因发音部位学生不易观察,学习起来较困难。我在用含水、深吸气等常规法教发音的同时,用多媒体制作出动态的发音器官图。随着鼠标的移动,舌根高抬顶住软腭,然后突然放开,发k时视频上出现气流,发g不送气;发h时,舌根只接近软腭,气流从窄缝挤出。直观动态的画面,把聋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老师适时加以指导,学生很快找到了发音技巧。随即,课件上又跳出与本节课声母相关的学生常见的生活画面,随着画面的变换,拼读练习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如h的拼读练习画面“拔河、喝水、好朋友、红花、大海、灰太狼”等。既巩固了声母,提升了拼读质量,也激发了学生用拼音会话的欲望和积极性。

二、多媒体在字词教学中的运用。

字词是聋校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聋生学习语言的基础 。此阶段聋生认知发展水平较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对字词的理解肤浅片面。巧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的特点,能很好地协助聋生理解和运用字词,化解字词教学的重难点。 在学“苍蝇 蚊子”一课,对“害虫”和“益虫”进行归类很关键,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用DV录制苍蝇、蟑螂活动的场景,下载了许多昆虫图片和视频资料。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和视频资料,对这几种昆虫的生活习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日常所见的现象(如为什么厨房的蟑螂、苍蝇多,七星瓢虫为什么要吃螟虫等)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害虫”和“益虫”也有了一个初步的界定,明白了为什么要消灭害虫、怎样去保护益虫的道理和方法。学生在看、说、悟中既理解了词语,也学会了运用;既拓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为后面学句、理解第七册“庄稼的好朋友”做好铺垫,保护益虫的思想教育也蕴含其中。

三、多媒体在句子教学中的运用。

句子教学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决定聋生与人正常沟通交流,学好中、高年级语文课文的关键。聋生主要用眼来观察、理解事物,对句子的理解常停留在表面,加之受手语表述的影响,他们说话、写句常常出现倒装句(如“你吃饭有没有?”)。因此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化难为易、化远为近的特点来刺激神经末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正确读句、领悟词序、感悟句子各部分的内在联系 ,提高学生读句和写句的能力 。在教授《春夏秋冬》时,我利用多媒体的视角效应,将四季的自然景色与文本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在同一时间将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观尽收眼底。图文结合,指导学生正确读句、有感情地读句,来加深学生对四季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每一季节中句子与句子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和感悟,感受不同季节的自然美和文本的语言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选其中一个季节的另一景观播放给学生,让学生仿说、仿写句子。本节课学生不仅理解了句子和文本的意思,能熟练地读句,还很顺利地完成了仿说、仿写句子的练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可再现学生生活场景,为日常交流提供了素材。如学“我丢了一块橡皮”,因动作演示容易误导学生对“丢了”的正确理解。我就把学生丢三落四的坏习惯,随时用手机拍摄或录下来制成课件。课堂上通过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的画面展示,学生很快理解了“丢”和“丢了”的意思以及句子的意思,同时将“仍”与“丢”进行比较,在熟练朗读和仿说、仿写句子练习中,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从中也受到了思想教育。

四、多媒体在篇章教学中的应用。

篇章教学中的阅读理解和作文教学一直是聋校语文教学中最头痛的问题。聋生由于感性经验缺乏、语言发展滞后、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差,对所学知识健忘等缘故,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常会遇到许多困难。加之阅读教材和作文素材中的许多事物聋生都很陌生,仅凭教师讲解,聋生不易理解。若巧借多媒体适时为聋生创设教学情景,会激发聋生学习动力,提升阅读和作文能力。

如学《海底世界》这篇阅读文之前,我先让学生根据课后问题分组预习,试用他们喜爱的画笔画出他们认识的海底世界。课中,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录像资料,聋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引到海底世界那丰富多彩的情境当中,有的学生还不时拿自己的画与多媒体的画面对比,偷偷用笔涂改着。看完录像后,我因势利导“刚才播放的海底世界景物美吗?你看到了哪些景象?谁能在课本上找出描写海底奇特景象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再试着背一背。”学生情绪更加高涨起来,纷纷举手回答。快下课时,我要求学生再将录像和文本结合,完善自己的画,并配上简洁的文本介绍交于我。这节课通过课前有目的的自主探究学习——课中的动画辅助——课后的反馈,学生轻松地理顺了这篇课文的筋脉,较好的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头脑中的反映,进而真正学懂了课文,突破了难点。

在作文教学中,我主要利用多媒体创设语言情境,再现生活中的各个场景,为学生提供作文素材,激发学生学习习作的内动力。如学《秋天》一文时,让聋生先亲临大自然,认真观察秋天的景象;再按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会话练习。其间,我把精心拍摄制成的多媒体课件作依托,让秋景再现于学生眼前。学生边观看画面边说写句子,整堂课不仅气氛活跃、容量大,而且效率高;聋生还创设出许多新句子,达到了聋校语文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一直孜孜追求的理想效果。

总之,为了上好每节语文课,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巧用多媒体技术来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机制,提升学生审美愉悦的能力,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发展聋生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8篇

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母亲的诗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母亲的诗①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

②十多年前,我上小学。冬天,家乡铺天盖地下了一场雪。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田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把我家的门窗撞得哗啦啦地响。吃罢早饭,我背上书包上学去。打开房门,一股袭人的寒气迎面扑来,顿时让我打个寒噤。我赶紧把门撞上,哆哆嗦嗦地说:“哎呀,好吓人的风雪哟!”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缩头缩尾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风雪吓人吗?不,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上学去!”

③踏着洒满积雪的小路,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季节的故事,而且全部和门有关。走到学校的时候,母亲有关季节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采,竟成了这么几句:“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④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身上加的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身子热乎乎的。从此,我天天念着它去上学,再不畏惧风霜雪雨。年年如母亲所说,飞雪送来了春,花朵盼来了夏,绿阴又迎来果实累累的秋……

⑤岁月如流,人生如流,转眼十余年过去。我从大学毕业了,正赶上就业艰难,许多单位下岗分流。毫无门路的我,只得像一只无头小鸟似的在人才交流中心乱闯,结果半年过去后,依然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⑥那天,我又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走出人才交流中心。抬头望,天空灰蒙蒙,弄得我的心情更加灰黯。既然城市容不下我,我便想到了回家去。于是,我搭上一辆便车,当天傍晚就来到乡下。

⑦乡村的夜说来就来,不一会儿,四周就拉起了黑色的帷幕。我独立门前,仰望长空,星星闪烁。可在我看来,那些星星却像在对我眨着嘲笑的眼。我低头哀叹道:“唉,人倒霉连星星都生厌啊!”然后咚地撞上房门,坐在屋内唉声叹气。

⑧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星星生厌吗?不,黑夜的门就是星星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看星星去。”

⑨坐在满天星斗的院坝,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人生的故事,而且全都和门有关。天快亮的时候,母亲有关人生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星星把黑夜的门推开了/黑夜把坚韧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成功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⑩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的心加了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心里热乎乎的,我虽然未置一词,但是我却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1.文章两处写了母亲给“我”以力量,请分别写出是在什么时候给的。

(4分)

第一次:

第二次:

2.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属于 描写,作用是:

3.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⑩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3分)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写出四点)(4分)

5.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用“把

的门推开了”的句式,写四行句子,连缀成一首题为“把门推开”的小诗。(不能抄文中的诗句)(4分)

把门推开

答案:

1.不愿上学时,或惧怕风雪时;

找不到工作时,或心情沮丧时。

2.环境描写;

烘托我找不到工作时沮丧、郁闷的心理。

3.母亲教会我在挫折中学会坚强,在逆境中寻找希望,使我懂得了如何乐观地面对生活。

4.母亲是一位乐观坚强,富有智慧,聪明能干,循循善诱(或善于教育、激励孩子),富有爱心,富有诗意,朴实温柔的人。

5.例:读书把知识的门推开了。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低年级 写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87-01

写话是习作的前提,是习作的奠基石。《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的写话要求也有明确的规定:“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我们教师应该紧紧地依托教材这一文本资源,让教材“说话”,让文本与写话共舞,叩开学生的写话之门。

一、连“词”成话

句子是文章的要素,而词则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没有词就没有文章。《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在教学的识字环节中就可以将优美的词语赋予情境进行写话训练。例如: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青蛙给星星打电话》这一课中可以用“金灿灿”“红彤彤”“亮晶晶”“宫殿”等词语引导学生说话。有孩子说:“花园里,月季花开放了,红彤彤的,像天边的火烧云。”还有孩子说:“夜空中,亮晶晶的星星眨着大眼睛。”更有孩子说:“亮晶晶的宫殿是玉兔的家。”读着这些充满想象力的句子,让人无比激动!是孩子们那无可估量的创作力让这些词语获得了生命和温度!

“遣词造句”所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此,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自己编故事,在词语面前只要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孩子们一定能给你更大的惊喜。

二、“句”里有话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语文的技能。”从叶圣陶老先生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模仿是我们人类从事学习的一种途径和方法,特别是我们农村的孩子,他们的语言积累不丰富,由于条件所限,课外阅读量也很少。那么,学习模仿,从别人的作品中汲取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的方法,就不失为一个非常实用的好方法,我们现用的长春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有许多句子用词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对这些典型的句子进行仿写,可以帮助引导学生积累词句、锤炼语言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样典型的句子进行揣摩、仿写,在仿写的过程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的特点,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比如《小动物的家》这篇课文中就有三处句式相同的句子,如:“树叶落到泥地上,小虫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做房子。”其实这句话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两种修辞手法,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多搜集一些类似的图片,创设情境,进行拓展性的句子仿写训练。“树叶还会落到哪里?谁会来?它会把树叶当做什么……”在练习仿写之前,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和说话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仿写句子的过程中初步了解这两种修辞手法,促进学生对这种句式的运用。低年级阶段要充分利用这些典型句式,进行写话练习。学生掌握了这些句式,也就多了一个种表达的方式,日积月累,学生自然妙笔生花。

三、“诗”中带话

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不可估量的,它具有无限的空间。

长春版的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儿童诗,例如《秋天来了》《等我长了胡子》《妈妈的爱》《问银河》……这些诗歌不仅是很好的教材,更是孩子们仿写的最佳蓝本。 “创作来源于生活”,在教学《问银河》这首诗歌之前,我特意让孩子们回家查阅了有关银河的资料,让孩子体会到作者的奇思妙想。上课时,孩子们能够模仿诗歌,说出了一连串生动有趣的句子:“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那里,可有碧绿的荷叶?可有粉红的荷花?可有大大的莲蓬?”“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那里,可有金色的沙滩?可有五颜六色的贝壳?可有闪闪发光的珍珠?”……在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同时,写话早已从“压力”变成了“动力”。

四、“话”外有话

低年级的孩子触觉敏锐、情感丰富,随着识字量的增加,认识事物的深刻,表达的愿望也会愈来愈强烈。如何正确有效的利用教材引导孩子写话越来越值得关注。教材中有些课文虽然已经结尾了,但意犹未尽,给人留以遐想的空间。例如在教学长春版小学语文《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时,在孩子已经充分感悟文章之后,我设计了续写的环节:“如果大树有知,此时此刻,它会对小鸟说些什么?”孩子们都能融入课文,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中,抒发内心的情感,不仅能更深刻地感受这篇文章饱含的浓浓的情感,同时也叩开了写话之门。

参考文献:

[1]徐联中.用仿童话叩开低年级写话起步之门――浅谈二年级写话启蒙教学[J].作文教学研究,2008(3).

第10篇

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长期致力于语文教学研究,在省级以上教育刊物600多篇,200多万字。30万字的教学专著《让母语融入学生心灵: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高效施教艺术》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阅读教学中,理解是运用的前提和基础,运用是理解的归宿和检测。但很多知识倘若等到完全理解了再去运用,显然为时已晚。我们说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运用是理解的目标,绝不意味着一切知识都要等待理解了才去运用。无数事实表明,知识运用是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不少知识从初步理解到自主运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种漫长的过程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尝试着让运用成为理解的途径,为到达运用的最终目标一步步创造条件。可见,在阅读教学中,从语言形象到语言情感,从语言内容到语言方式,都离不开理解,但理解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理解,而是以运用为基本途径的理解。有些看似玄乎的知识,一旦让学生实际操练起来,运用起来,玄乎就会变得实在,深奥就会变得浅显。

一、冷僻的词语在运用中理解

对文中的新词,引导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并最终成为学生语言仓库的活的库存,成为言语活动中“招之即来,来之能用”的自由元素,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事实表明,不少词语,意思抽象,生活中运用的频率不高。对这些词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运用自然也并非易事。为此,对一些意思抽象、课外阅读中难以接触的词语,教师要充分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材料,盘活相关词语,指导现场运用,促使学生在运用中理解,在理解中运用。

1.借助形象拓展,促进理解与运用。为使学生从阅读中获得精神提升和语言发展的一个个支点,必须通过言语实践激起精神活动,让在阅读中获取的词句成为学生参与精神活动的心灵元素。因此,对意思抽象而使用频率颇高的词语,可以通过激活文本还原情境、拓展文本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引进情境等方法,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情境介入中理解意思,体会情感,进而表达心声。如:“后来,由于媒体的干预以及养母的不懈努力,小恩科西才得以背上书包去上学。”(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语文》上册《艾滋病小斗士》)句中的“干预”学生难以理解,一教师这样引导:“恩科西是多么不幸啊!他能挺到上学的年龄,人们理应为他高兴。可当养母带他到学校报名时,一些老师、学生和家长竟要将他拒之门外。如果你是哪家媒体的记者,对这一现象会如何干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紧接着又问:“你觉得生活中有哪些不良现象我们可以去干预呢?”教者让学生充当角色,走进情境,用真情去思考,用真爱去表达,使“干预”成了学生参与精神生活的心灵元素。在想象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在自我参与的精神生活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干预”的意思,而且把握了它的用法。这样,融理解与运用于一体、文内与文外于一块,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便会进入一种境界。

2.凭借联系比较,促进理解与运用。事实表明,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言语能力,想方设法增加词语库存是提升他们言语能力的基础工程。而词汇量的增加仅靠阅读教材中的词语还远远不够,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源。这种资源既包括学生的生活,也包括课外的阅读,这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在课外阅读中总可能接触到一些新的词语。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课文词语的同时,可以通过疏通渠道,对课外获取的词语来个顺手牵羊,对相似、相关、相近的词语列举比较,以促进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广玉兰》(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语文》下册)一文中的“质感”一词,学生第一次见到。它意思抽象,生活中运用不多,学生难以理解。教者拿不同的实物给学生“看”“摸”“捏”,通过比较,学生对“质感”的意义内涵就转化为具体的感受。教者又引导学生历数能通过触摸感受质感的事物,进而积累“美感”“语感”“乐感”“数感”“手感”“口感”等词语,让这些典型词语及早与他们谋面。

二、典型的句式在运用中感悟

不少课文具有一些典型的句式,这些句子是内容理解、情感领悟、语言品味的重点。对小学生而言,一些典型的句式,简单地叙说,抽象地理解,他们往往不知所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在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同时进行即时迁移,在运用中把握句子的基本特点,了解句子的基本功能,感受具体的特殊作用。

1.注重情境的联系和拓展。让学生灵活地将句式运用于言语实践,是阅读相关句子的最终目标。为保证目标的达成,必须重视训练过程,细化训练环节,防止简单粗糙。既要重视语言内容的深度感悟,又要建立起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联系,把握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基本规律,用以指导学生的言语活动。为此,对典型句式,要在情境联系中感受语境,感悟句式,在情境拓展中开阔空间,随机迁移,以使读写自然融合,相得益彰。如:“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语文》上册《秋天》)句子以拟人的手法,具体描述了秋天给果实带来的变化,描述了喜人的丰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这样叙述生动形象、活泼跳跃、富有情趣。为引导由课文拓展开去,教者要学生模仿上述句式,描述自己眼中秋天的景物。接着,又引导回忆春天、夏天和冬天的景色,运用上述句式,自己选择某个季节进行描述。这样的句式训练开阔了阅读背景,深化了阅读感悟,促进了读写迁移,强化了言语实践,使学生具体地领略大自然的五彩缤纷,真切地描述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2.重视教材的转换和运用。无论是谁,一旦形成了说和写的能力,在说、写时往往不会去刻意关注表达的句式,这便是说和写追求的一种境界。其实,看起来不关注,实际言说者都在用独有的句式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而对小学生而言,在他们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初始阶段,有时很需要对句式进行运用的提示和点拨。为此教师要善于捕捉经典句式,引导把握规律,进行实际操练,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借助文本句式描述生活、表达情感的能力。如:“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鼎湖山听泉》)这是个很具个性的排比句,分句先用比喻描述事物情态,再交代事物。为让学生掌握这种句式,一教师先引导朗读想象,描述从画面看到的形象和听到的声音,建立起“形”与“声”的联系。再这样引导:“如果寂静的夜晚徜徉山间,你边看边听,会如何描述刚才的情景?”接着要学生保持基本安静,各做各的事,进而运用上述句式描述情境。最后让学生运用上述句式自选内容写片段。对典型的句式简单讲解,学生不一定能够理解,而且也不是教学的真正目标。即时运用,学生则可能顺利接受。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坚持语言内容与形式的融合,通过相关、相似、相近内容的句式模仿,学生就能真正掌握句式的言语功能和形式内涵,那理解和运用也许就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3.重视内容的透视和迁移。对看起来通俗浅显、实际蕴含深刻的句子,教师往往有所忽视,或者置之脑后,或者一读而过,失去了它应有的训练价值。虽然我们反对阅读中的“微言大义”,但对情感表达的重点句子,需引导浅文深钻,细心品味,深入透视,还可借助句式显化内涵。如:“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爸爸,跟妈妈回苏联去了。”(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者先引导想象句子描述蕴含的形象,进而抓住“只有”“顾不上”“一直”“各种各样”等细读深究,并围绕“只有”设计句式,引导学生做填充练习:“只有”――年纪小小,深知关心父亲;个儿矮矮,______。教者重点在“字数相等、内容相关”上做引导,从而形成了“便知关心他人”“尚知孝敬长辈”等答案。接着,围绕其他词语设计句式引导填写。学生解读的是语言,透视的是情感;运用的是语言,表达的是真情;学习的是语言,享受的是乐趣。语言发展和精神提升成了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这样的阅读教学,能使学生享受语言吸纳和情感表达的快乐,体验精神享用和心智拓展的愉悦。

第11篇

《鱼游到了纸上》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本文内容生动、具体,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表达了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

【教学片段及赏析】

一、由题质疑激情感

师:大家知道鱼平时会在哪里游呢?

(预设生答:水中)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却是“鱼游到了纸上”(板书)。

1.大家读一读这个题目。

2.你觉得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这个课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课题旁边板书“?”)

3.对!请大家用疑问的语气再读读这个题目,你的脑海里冒出了什么问题呢?

(预设:1. 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2. 鱼是怎样游到纸上的?)

师:好!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个课题让我们产生了那么多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些疑问去自学课文吧。

【评析: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于漪)上课伊始,教者引导学生读课题,总结概括出两个最主要的问题:鱼怎么会游到纸上?鱼怎样游到纸上?迅速把学生带入探求答案的阅读期待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

二、整体感知,反馈交流

1.自学课文注意事项

(1)读: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聚集 衣裳 绣花 厂徽 咯噔 聋 哑

天真活泼 清澈见底 赏心悦目 工笔细描

一丝不苟 挥笔速写 融为一体

(2)标:每个自然段的序号。

(3)划: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4)想:鱼怎么样游到纸上呢的?(“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谁让鱼游到了纸上?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2)这些词语中的“徽”和“融”这两个字特容易写错。屠老师就帮你们在黑板写一写,希望大家平时不要写错,徽、融。(选择一两个字范写,边讲边写)

3.学生自由练字

师:(写好后)同学们还等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在自己的本子上也写一写吧!

相机指导:教师巡回指导,接着课堂反馈。

【评析:此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生字词,这样动脑、动手、动口,动笔,通过读、标、画、想,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靠自己的劳动来获取知识。教师范写“徽、融”,作用在于“扶上马,送一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4.课文回顾

(1)师:哪位同学能选上大屏幕上一两个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按照自己的理解填空:

这篇课文主要讲作者在( )观鱼时发现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 )看得非常专心,( )画得活灵活现。

【评析:本教学环节,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学习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概括。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达到了规范学生语言的目的。】

三、合作探究寻答案

1.过渡语:刚才老师检查了字词,接下来老师要检查下自学中让大家思考的问题。

出示自学课文时思考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鱼游到纸上来是什么意思?)

第二个问题是:谁让鱼游到了纸上? (或画鱼的是谁?)

2.师:哦。是一位聋哑青年让鱼游到了纸上!

那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把描写他的有关句子都找出来,划一划,并说说对他留下了哪些印象?

3.了解青年特点: (让学生用词语概括;学生如果读句子,教师就引导学生:那从这个句子可以看出青年的什么特点? 这是关于什么方面的特点?)

预设:三方面

第一,他的外貌。(这一环节可随机解决)

第二,他是一位聋哑人。(这一环节可随机解决)

第三,他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

4.初步了解鱼游到纸上来的原因

课文的题目是“鱼游到了纸上”,那么课文中几次出现了“鱼游到了纸上”,请大家从文中找找相关句子。(句子顺序不定,根据学生回答调整)

(1)“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①自由读,想想这个句子该用什么怎样的语气朗读呢?(指名读,问:你用的是什么语气?为什么?请你带着这种语气再读读这句子)多交流。

②指名朗读。

教师过渡语:是呀,这句话充分表现了青年人的画画技术高超,文中还有哪句话是赞叹青年画技高超的?

(2)“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①指名读,读的时候你想突出哪几个词语?为什么?

(可能出现的词语:工笔细描、一丝不苟、挥笔速写)

(点拨:什么叫“工笔细描”?什么叫“挥笔速写”?哪些词语能帮助你理解,圈一圈)

③你觉得朗读这句话的时候语速应该快些还是慢些?说说想法。

④哪些地方快,哪些地方慢啊?

⑤自由读句子,想想你认为要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说说想法。

⑥大家就一起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吧!

⑦从这个句子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青年人?还可以看出什么? ?板书:画技精湛 专注认真

【评析:教者抓住“工笔细描、一丝不苟、挥笔速写、融为一体、细致”等词语引导学生感悟,让学生真正理解它们,感受了聋哑青年的绘画技艺。不难看出此环节教学将词语的理解和积累、语言的迁移与运用、方法的指导与习得融为一体。这样立体推进,让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与对青年形象的感悟做到合二为一,人文合一,语文的工具性与文人性合一。】

(3)教师:文中还有哪句话可以看出青年人画技高超?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①青年人学画多久了啊?(生:才一年多)“才”这里是什么意思?从“才”字你知道了什么?

(生: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就能把金鱼画得如此逼真,如此活灵活现,这太了不起啦。)

②引读: “每个星期天”是什么意思?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年四季都这样——

师:春天来了,你来到百花盛开的玉泉,你看到了——

生:那位青年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流动。

师:夏天过去,在一个骄阳似火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你看到了——

生:那位青年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流动。

师:秋天来了,在一个大雨滂沱的星期天,如果你来到位玉泉。你看到了——

生:那位青年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流动。

师:冬天来了,在一个星期天,你来到玉泉。你看到了——

生:那位青年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流动。

师:孩子们,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到秋天,从秋天到冬天,那位青年就是这样坚持不懈地看鱼,记住了(鱼的特点),记住了(鱼的形象),记住了(鱼的动态),所以说鱼游到了(心里)(板书:鱼游到了心里)

【评析:《新课标》指出中年级阅读教学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此环节施教老师紧紧瞄准重点词语“才”和“每个星期天”,变讲读串问为引读,变逐段讲解为选点突破,重点品析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借此引出“青年将金鱼画得惟妙惟肖得益于什么”和“鱼先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关系,引导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正是这样的阅读对话,使学生得到有效阅读,提高了语文素养。】

(4)大家现在觉得这位青年是个怎样的人?

(专注认真,坚持不懈)

5.既然这是位专注认真、坚持不懈的青年,那么,我们该用怎么样的语气来朗读课题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在课题旁边的“?”后面再板书上“!”。)

“鱼游到了纸上”,这是小女孩的赞美,这也是围观的人的赞叹,看看青年人自己是怎样说的?一起用赞叹的语气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评析:一句一逗皆含情。此环节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大体了解后,再次回顾题目,在课题旁边的“?”后面板书上“!”,引导学生读出赞叹的语气,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四、课堂练笔夸青年

课文读到现在,你肯定也想夸夸青年人,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出你的赞叹。

【评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激发出来了,他们肯定有话要说。抓住这个机会,巧设练笔环节“夸夸青年人”。通过写话练习,把阅读与理解,与情感升华紧密结合起来,既突破了重难点,又让学生认识到做事需要勤奋专注,持之以恒的道理,真的是匠心独运哟!】

板书设计:

鱼游到了纸上?!

看鱼 专心致志

忘我

画鱼 一丝不苟

【总评】

教学有法无定法,贵在得法。这节课施教者引导学生在“有疑——解疑”中穿行,理解感悟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学生愉悦主动地学习,谈理解,说体会,悟含义,夸青年,层次分明,思路清晰。本课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教师善于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看似无疑,其实有疑之处进行生疑,从而触及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进入思维的高一级阶段,也就提高了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

2.问题提出来以后如何解决,教师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具体的语境中去找答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自己的感悟,从而又提高了学生的解疑能力。

3.“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变化的引读环节,设计非常得成功,把课堂教学推向了。

4.练笔环节“夸夸青年人”。通过写话练习,把阅读与理解与情感升华紧密结合起来,让文本思想内涵与学生的情感生活接轨,让真情在字里行间流淌,从而得到了情感上的升华。

(评析: 浙江省临安市教育局教研室 朱亚华)

第12篇

A.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好方式。

B.有关专家认为,由于目前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景区发展产业比较单一,相应的旅游产业链还未完全形成,也是景区产生“门票依赖”的重要原因。

C.经过科学家历时多年科考和研究,这具头骨化石被证实是欧亚大陆晚中新世以来古猿化石记录中最晚的一具古猿幼年头骨,为早期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D.沪深高铁有望年内全线开通运营,这条大动脉连接的大都是金融中心和大型城市。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日美“利刃”演习,能使日本自卫队逐步掌握组织大规模联合战役的经验,重获进攻能力,这将会对东亚军事力量对比产生深远的影响。

B.灰霾使大气中紫外线辐射减少,不仅会造成人群呼吸道疾病大幅上升,而且还会使小儿体内维生素D缺乏,致使佝偻病高发。

C.我国政府正准备有步骤、有计划地解决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D.可燃冰是海底极有价值的矿产资源,足够人类使用一千年,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气,成为21世纪的新能源。

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补充空格内的句子。

世间没有什么必读之书。因为我们的趣味像一棵树那样生长着,或像① 。只要有适当的养分,树便会生长起来;只要泉中有新鲜的泉水涌出来,水便会流着。当水流碰到一个花岗岩时,它便由岩石的旁边绕过去;② ,它便在那边曲曲折折地流一会儿;当水流涌到一个深山的池塘时,③ 。这么一来,虽然它没有费什么气力,也没有一定的目标,可是它终究有一天会到达大海。

4.根据下列内容,为“贝加尔湖5日游”写一句广告语,要求概括出旅游项目的特点,语言简练,不超过20字。

亲临世界最深的湖,体验原生态休闲游,让您在原始森林和天然氧吧中倍感舒适与清爽;与远东古老的城市伊尔库茨克近距离接触;特别安排游览塔利茨俄罗斯民俗园,感受浓浓的俄罗斯乡村气息及少数民族风俗风情。

5.《水浒传》中写武松打虎之前,到一小酒店,看见店前挑着一面招旗,上头写着五个字:“三碗不过岗”,从现代商品经济的观点来看,“三碗不过岗”是绝妙的广告词,请写出其绝妙之处,至少写出两点。

6.在“家电”身上似乎能看到人类自己的影子。依照下面示例的构思方式,写一段以某种家电讽喻人类的文字。

示例:

电视机――自以为拥有一切;但无论想炫耀什么,都得完全听从别人的摆布。

空调――只能在一个狭小空间内改变气候,却总以为自己能改变大气候。

7.用三个短句将下面这个单句的内容重新表达,改后句意不变。

现在,后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使人们重新想起了早就引起后现论家重视的柏拉图的关于现实与真理隔着一层的观点。

8.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