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

时间:2023-05-30 08:55: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

第1篇

以下是我为大家制定的寒假学习计划:

一、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辅导班来提高自己的弱势学科,巩固自己的优势学科。上高中后,英语的学习需要更多的词汇量等,所以建议同学们抓住机会,利用这个寒假好好为自己充充电。

二、期终考试,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不尽人意,希望同学们能仔细分析试卷,查漏补缺,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每天坚持进行1小时的体育锻炼,不仅是为了4月底占70分的体育中考,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

四、每日具体的作业安排,虽然安排有些紧张,繁杂但相信在家长的配合、监督下,同学们一定都能够按时按量完成。

语文

第一阶段:

1月22日

完成七年级上册复习的全部内容。(课内外古诗及生字词)

1月23日

完成七年级下册复习的全部内容。(课内外古诗及生字词)

1月24日

完成八年级上册复习的全部内容。(课内外古诗及生字词)

1月25日

完成八年级下册复习的全部内容。(课内外古诗及生字词)

1月26日

完成九年级上册复习的全部内容。(课内外古诗及生字词)

1月27日

完成九年级下册复习的全部内容。(课内外古诗及生字词)

1月28日

完成《西游记》的一部分读书笔记。

1月29——30日

完成《鲁滨孙漂流记》的两部分读书笔记。

2月1日

完成以《记住这一天》为题的记叙文。

2月2日——2月5日

自由安排

第二阶段:

2月6——7日

完成《水浒》的两部分读书笔记。

2月8日

完成以《成长无捷径》为题的议论文

2月9日

完成《繁星春水》的一部分读书笔记。

2月10——11日

完成《骆驼祥子》的两部分读书笔记。

2月12日

完成《海底两万里》的一部分读书笔记。

2月13——14日

完成《童年》的两部分读书笔记。

2月15日

完成《名人传》的一部分读书笔记。

2月16日

完成以《属于自己的天空》为题的文章。

第三阶段:

2月17日

复习七,八年级的所有内容。

2月18日

家长抽查七、八年纪的复习内容。

2月19日

复习读书笔记。

2月20日

对寒假所有复习内容进行梳理。检查作业。

数学

第一阶段:

1月22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一章的1.1

1月23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一章的1.2

1月24日

对第一章进行梳理。

1月25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二章的2.1

1月26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二章的2.2

1月27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二章的2.3

1月28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二章的2.4

1月29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二章的2.5

1月30日

对第二章进行梳理。

2月1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三章的3.1

2月2——5日

自由安排。

第二阶段:

2月6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三章的3.2

2月7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三章的3.3

2月8日

对第三章进行梳理。

2月9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四章的4.1

2月10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四章的4.2

2月11日

对第四章进行梳理。

2月12——13日

复习解直角三角形。

第三阶段:

2月14——16日

复次函数。

2月17——19日

复习圆。

第2篇

2020年9月17日上午,县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和包括我校在内的六个学校的语文老师在我校召开了2020年中招考试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研讨交流会。会上,王老师介绍了本次会议的目的,六个学校的老师代表针对各自负责的板块进行了分析。最后大家互相交流,答疑解惑。

这次的会议使受益匪浅。中考给我们指明了教学的方向,中考的变化也让我们反思,教学中应该如何改变才能更好的适应中考。从今年的中招试题上看,很多题目都和课后练习题相似。所以我觉得以后的教学中应该重视课后练习题,用它来指导教学。

现行的人教版课本,将课后练习定位为“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读读写写”,大多题目采用的是开放性题目,可见其更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维素质的提升,强调和突出学生在练习中的主体性;同时题目中使用了许多表示行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动词,而且这些动词的动作还完全是由学生发出的,这样便大大地增强了题目的可操作性。

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充分引导学生们的积极思考,根据练习内容进行预习语文课文,学习并掌握语文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加强对语文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和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如课后练习题中,一类是积累性练习。最基本的题型是“读一读, 写一写”,这是每篇现代文阅读课后必备的一种练习。关注语文课后习题中基础知识方面的练习题,指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书以这些练习题为知识要点自己完成对字词音形义的学习。课后练习会让学生们实实在在的得到充实的课文基础知识。

课后的第二类练习题是“思考探究”, 是理解性练习。它包括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把握。 如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 第一题: 文章开头即说: “我爱我母亲, 特别是她勤劳一生, 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阅读课文, 想一想: 母亲的“勤劳” 是通过那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 就这道题就可以学生抓住个“勤劳” 一词为切入点, 迅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在完成了练习题的同时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很快把握文旨。又如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课后第二题:“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说说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理解是思维的核心,新教材几乎每篇课文都设置了这样的习题,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课文。因此对这类练习题的处理时我往往指导学生以该题为切人点, 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另外,还可以利用课后练习题设计导语,有利于加强学生们学习语文课文的兴趣。如在学白的《渡荆门送别》时,课后有一道练习题是这样设计的: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 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对这个思考题稍加变通, 就可以设计出比较好、巧、美的导语。 例如可以设计为:“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 眼前景色逐渐变化, 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如此一来就会让学生们不会再认为古诗不好学了。

课后习题,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宝库,为我们提供了备课思路,为教学提供了活动突破点。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复习对于学生们学习的重要性,一线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后练习来引导启发学生们对所学课文知识的在认识,指导学生们复习课文内容,引领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对课后练习进行合理性的整合教学,让我们认真对待语文课后习题,发挥课后练习的作用。

第3篇

【关键词】八年级;单元内容;课堂小练笔;设计案例

一、小练笔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作文教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以后写作能力的发展,但当前的作文教学一直是老师、学生叫苦连天的事。根据调查了解,我们学校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没有表达欲望;语言干涩;内容虚假,没有真情实感,改变这种局面已是迫在眉睫。因此,本人根据人教版八年级单元内容设计并进行课堂小练笔训练,旨在研究探索小练笔的一般规律,为作文教学提供可操作的范式,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研究内容及过程

(一)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篇目之后完成读书卡和读后感,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和有意识的积累,为小练笔训练积累素材,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会把这些优美的词语和句子灵活运用到写作中。

(二)本人努力学习有关作文(小练笔)指导的理论基础,阅读了余映潮《中考作文技法》,程丽琴《让小练笔成为课堂的亮点》等资料。

(三)小练笔训练尝试运用以下方法进行训练:

采用的主要方法如下:读写迁移、尝试运用――仿写;增添情节、填补空白――扩写;依据材料、重新构思――改写;弄清图意、再现形象――补写;设置悬念、拓展想象――续写;“小”、“大”作文结合,以形成统一的作文训练序列。

三、研究成果呈现

(一)切合八年级单元内容进行课堂小练笔的设计方案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小练笔方案:根据小说《芦花荡》的情节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英雄杀敌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注意人物心理描写在符合原文内容基础上可大胆想象,描写要生动形象,不少于200字。

第二单元小练笔方案:设置让学生根据课后练习题要求为信客写《墓志铭》的环节,能体现本人在教学中尊重教材和充分利用教材的理念,加强了学生对人物精神的敬仰和学习。要求:给离世的信客写《墓志铭》,注音铭文的要求(铭文,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第三单元小练笔方案:本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是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的说明文,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和授课点本次练笔设计题目为“介绍我的校园”。要注意说明顺序,最好运用贴切的说明方法。

第四单元小练笔方案:第四单元所编选的课文,前四篇是科普文,也是事理说明文。它们都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说明事理层次分明,步步深入。

第五单元小练笔方案:对于一首词,你也许有着独特的见解,也许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也许是词中某一个句子深深地打动你,也许引起了你的感慨和回忆……请抓住这个心灵片断吧,选择一首宋词,可以从表现手法、从布局谋篇,也可以从字词角度,谈谈体会和感受。

第六单元小练笔方案:根据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____________,天高地厚华夏情。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小练笔方案:运用排比能收到句式整齐、增强语势、强调铿锵、意蕴深厚的表达效果,可是文章更丰满、有力。请仿写:“如果我学得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第二单元小练笔方案:模仿创作:一粒沙、一棵树、一株草……都可能触动我们的情丝,引发我们的想象。请用第一人称,运用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选取一物,以“_____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写一首散文诗,展现你对人生的思考。(200字以上)

第三单元小练笔方案:在学习《大雁归来》时我们从利奥波德的笔下寻找到了自然万物给予我们的启示,请以这样的句式,仿写几句话。大雁归来让我们找到联合的观念;蜗牛摸索前行告诉我们_______;饱满的麦穗低着头启示我们……(在大自然的花鸟鱼虫……中,你还得到哪些启示?)

第四单元小练笔方案:本单元是讲述各地节日风俗和民间艺人奇事的内容,在学习《俗世奇人》中的《泥人张》时,强调冯骥才在塑造泥人张“捏泥人,单手盲塑见功夫;护尊严,一身傲骨笑权贵”时注重用词传神凝练,巧用夸张极富表现力以及对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让学生在品味的同时,以读促写。《我身边的奇人》完成片段人物速写,通过对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致刻画,写出人物的奇特之处,200字左右。

第五单元小练笔方案:《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家境贫寒,能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谦虚请教,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请写一个片段阐述你的看法。

第六单元小练笔方案:本单元有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有欧阳修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有陶渊明饮酒东篱的悠然遐思,有李白困居长安的慷慨悲吟,有杜甫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有龚自珍辞官还乡的浩荡离愁,无不情真意切。请同学们根据人物简介和诗文内容及情感,大胆想象,并以《走近你,_______》(如《走近你,范仲淹》《走近你,李白》......)为题进行当堂小练笔。

四、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思考

1.小练笔片段写作时效性强,学生兴趣高,但由于课堂阅读教学内容多,正真执行时会缺少连贯性,若要做到长时间不间断,当堂指导、当堂写作、当堂大面积选读学生作品、当堂师生反馈作文情况确实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这就需要老师权衡课时安排,有舍有得。

2.还要注重应用文体的训练,如:请假条、书信、申请书等,该文体对于学生平时的现实生活具有实用性。

第4篇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 培养 阅读能力

阅读是人类谋求发展的第一需要,是社会生活的需要 是未来社会存在的需要 ,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阅读是终生学习的需要,是学习的主要途径,他伴随人的一生。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状况将决定其终身学习能力的状况,因此,阅读是人们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在初中学习阶段物理、化学、生物都归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目前,我国国民素质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是科学素质较差,其中无不与国民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较差有关。新一轮课改又拉开帷幕,在《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能力目标仍然是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目标,“授之以渔”的教学观念已逐渐被教师们所接受,但是说到阅读能力的培养,就习惯性的想到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任务。然而,科学类文章的阅读理解有别于人文类文章的阅读理解,生物科学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结合学科特点重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也应成为生物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生物教学中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培养。

1.根据学生特点为学生提供阅读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独立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独立阅读能力在独立学习中具有重要位置。但,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1]。因此,要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如七年级上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受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限制以及所学知识的限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对科学文章的阅读更是一张白纸,既不重视也没有方法,在这一阶段让他们独立阅读无异于走形式,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往往是走马观花,比较肤浅,甚至是应付了事,这时学生的阅读更多的应依赖于教师的教,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制造阅读机会,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如何阅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使学生从依赖走向独立。

2.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阅读

比较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比较也是生物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是熟悉事物、发现事物、认识事物的好方法,在阅读时用比较的方法区分易混淆的概念和基础知识,是一种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核心字词进行比较,这样既能使学生头脑中的概念更加清晰,知识更加牢固,还能使学生形成凡事多比较的好习惯。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在引导学生阅读“组织”、“器官”、“系统”三个概念时,将叙述组织的文字中的“联合”、叙述器官的文字中的“结合”和叙述系统中的文字中的“组合”进行比较,使学生理解三者各自在结构上的特点及其层次关系。此外,在生物教学中有许多相关和相近的内容,学生在理解这些内容时容易混淆,通过对比阅读,才能更进一步掌握相关内容。如,在上完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后,引导学生将第三章第一节《动物自然界中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促进”和“参与”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加明白二者各自在物质循环中所起的作用。

3.引导学生阅读时学会利用已有知识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把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概括为:“语言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当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又具备适当的观念时,学习材料对学生就构成了潜在的意义,接着学生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头脑中的适当观念发生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理解的本质。[2]《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更加强调教学要促使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将新旧知识进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二节中关于先天和学习行为的概念的阅读。这两个概念就涉及到遗传和环境的知识,这两个知识是在七年级上册学习的,学生在阅读完这两个概念的文字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忆“遗传物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知识,使学生学会在旧知识基础上理解并构建新的知识。

4.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消灭负担过中现象不能靠机械的缩减大纲规定的重视范围,而是靠学生智力生活的内容和性质,靠丰富那个衬托学习生活的智力背景。”教师随着教学的进程提出明确具体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指定的段落,要求他们从中寻找答案,使学生阅读时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对所阅读的段落能做到字斟句酌,从而改变七年级学生盲目、随意的阅读习惯,也即改变学生智力生活性质。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引导学生阅读“病毒的种类”时,先提出问题:根据什么把病毒分为三类?分为哪三类?要求学生阅读72页第四段,从中寻找答案。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已变为现有发展水平时,提出问题的形式、内容都应有所变换,要始终以促使学生阅读时积极思考为目的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引导学生阅读“细菌的生殖”时,教师在学生阅读前不提出具体的问题,只提醒学生:阅读完后有问题需要回答,请认真阅读。等学生阅读完后再提问:形成芽孢是细菌的生殖方式吗?芽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细菌有几种生殖方式?并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在回答问提时提出不同的要求:尽量不看书回答;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等等,使学生养成阅读时主动思考、积极思维的习惯。

5.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时作记号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步丰说:“读书不作记号等于不读。”教育家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阅读前教师应对学生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划重点符合标注序号等。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在划重点符合时,把所阅读的文字全部划上“重点”符号,这无异于没有划重点符号,因此,在要求学生划重点符号的同时,还应要求学生尽自己努力划最少的字词,只把自己认为是重点、核心的字词划下来,这是使学生阅读时学会对文字、知识进行提炼、概况、归纳的有效方法。如,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一节,引导学生阅读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时,要求学生在这段文字中用序号标出培养细菌真菌的步骤,划出每一步骤的关键词。学生阅读完以后,再请部分学生回答问题:培养细菌真菌可以分几步?第一步做什么……以此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文字的提炼和概况能力,这样,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最后由全体同学评出概括最准确的同学以之鼓励。

6.引导学生学会扣字眼

阅读不是一个简单的朗读或默读,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读者将作者编码的语言文字进行解码分析,不断作出判断推理、不断地修正,从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语言知识,需要分析、想象、判断和评价等积极的思维活动。科学文章有别于人文文章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因此,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阅读时注意细节,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础知识等的核心字、词进行精读、细读。如,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学生在学习先天和学习行为的概念后,通过阅读资料将所学概念进行应用,区分先天和学习行为。在阅读资料分析4.后,学生较容易就分析出大山雀的行为是学习行为,但是,学习行为可以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两条途径获得。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生活经验”和“学习”呢?这时,向学生设疑:这只大山雀的学习行为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然后要求学生对“偶然机会碰巧打开”仔细阅读,强调琢磨体会其中的“偶然”、“碰巧”两词,使学生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7.引导学生阅读时学会句式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来解决,不仅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应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由于生物学科特性,教材对一些概念的文字叙述使用较长的句式来表述,学生阅读理解起来相对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改变句子形式,把原有文字叙述的长句变成直接明确的几个短句。如,人教版八年级下七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在阅读关于性状的文字叙述时,“任何生物体都有许许多多的性状。有的是系统结构特点,有的是…….等等”当学生阅读完相关文字后,让学生列举“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行为方式”既巩固复习旧知识又理解“许许多多”,在此基础上设疑:任何生物体都有形态结构特征,这些特征是性状吗?生理特性是性状吗?行为方式呢?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最后将句子改为“任何生物都有形态结构方面的性状;有生理方面的性状;有行为方式方面的性状”进行理解。

8.引导学生学会图文对照阅读

图形可以替代、补充文字叙述,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文字加以形象化具体化,同时也是生物科学所特有的表述形式。人教版教材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以各种形式的图文并茂和图文结合呈现给学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阅读教材中的图形时,往往只看热闹,眼光一扫而过,七年级上的多数学生对教材中以图代文的图更是读不懂。因此,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各类图形,真正起到图形应起的作用,使图形的优势充分发挥,图形的价值得以体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上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在对“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的阅读时,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文字后再观察图II-7,然后引导学生在图中分别找出文字叙述部分,并将文字标注在图形的相应部位。这样将文字和图形对应阅读,再通过学生动手标注,能使学生的文字抽象思维和图形直觉思维交替进行,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等多种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还有许多,在此仅仅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只要我们意识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各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长期目标时,那么,教育的智慧就会开启。

参考文献

第5篇

很多老师都会有这种想法:第一轮复习时回归教材是最轻松了。其实他们从骨子里没有认识到教材回归的重要性,回归变成一种简单的“回放”:完全依赖课件,一堂课将上百张的PPT展示完了就算完成对本篇课本的复习。学生只是机械地看,机械地记,书本其实被打入了“冷宫”,教材的资源根本就没有挖掘出来。另外一些教师把教材的回归当做“鸡肋”。他们也清楚回归教材不仅仅是“重复昨天的故事”,但他们搜集试题、整理资料、归纳要点的工作明显做得不够,不能提高课本习题的复习价值,也不能拓宽教材的既有内涵,不能使教材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还有一些教师过于强调教材的作用,把教材当做“教主”,总是以教材中的例题、习题与资料中的题型对照,强调回归教材的重要性。致使一学期中至少有三个月以上的时间用来回归课本,涉及文言文的时候还逐字逐句的翻译,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点都给学生讲解一遍,恨不得把所有的内容都塞给学生。结果学生只是成了一台储存知识的机器。多数学生不会活用教材,不能举一反三,翻开教材好像什么都懂,动手做题时却没了思路。

再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对回归教材都有轻视之感,他们认为花时间看教材根本就没有什么收获,纯粹是浪费时间。台上老师声嘶力竭,台下学生“不给力”。大部分学生认为回归课本复习还不如利用时间去做做“高考仿真题”类的东西。听课“不给力”,其实就是对教材的漠视。这势必造成学生基础不扎实,知识框架不完整,书本的知识体系不清晰,回答问题片面,整体能力缺乏,无法及时将知识点迁移到题目。

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在高考语文复习中花太多工夫在课本上不值得,因为语文高考很少直接将课本内容作为考题。因而他们除了死记硬背一些名篇名句外,根本不愿意用心去复习课本知识,课本所提供的很好的例习题完全被忽视,他们只是离开课本大谈解题技巧和方法。结果真的遇上难度较高的题目,就无法审题,无法合理分配做题时间,无法组织语言表述。

复习课都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复习内容简单重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复习形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枯燥乏味的课堂,走马观花式的教学,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大减,甚至个别学生表现出消极的心理。机械的复习课堂,既不能巩固知识,又不能强化记忆,复习效率低,复习效果差。一堂课下来后,除了疲惫不堪,大家内心都是空落落的。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教材是依据新课程编写的,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复习课堂,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认识到回归教材的重要性,要和教材开展积极的对话,重力强调课文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优势,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教材是个例子,要回归语文教材,回归语文能力本位。

近年来,高考对课本的依托越来越明显。如默写6分均出自考纲中规定的必背篇目,来自课本,可以看出对课本的重视。再看文言文阅读考点的设置。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012年语文福建高考第2小题)

A.杳无穷极 杳:深远

B.修篁干霄 干:冲

C.延坐后堂 延:延请

D.履苍莽中 履:鞋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其字词均出自课本。“杳”字:七年级下册《送灵澈上人》“杳杳钟声晚”;《阿房宫赋》“杳不知其所之也”;“干”字,《过小孤山大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延”字,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必修3《过秦论》“秦人开关延敌”;“履”字,八年级上册《观潮》“如履平地”,《论语·泰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可见文言文试题与教材联系是密切的。

二、革新教学方式

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的复现,同样的内容重复两次甚至多次,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失去学习兴趣。既然学习内容上的重复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就应该尽量减少在教学方式上的重复。通过多种渠道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课本资源及多媒体资源,培养学生复习课本的兴趣。

1.开展适当的语文竞赛活动

高三的语文复习课堂,经常会出现“一潭死水”的现象。语文课“波澜不惊”,学生昏昏欲睡。如果我们将一种竞争机制偶尔引进我们的课堂,就会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让课堂魅力四射。

课堂竞赛活动有很多,我们可以开展古诗词的诵读比赛,高考规定篇目的背诵、默写比赛,文言文复习比赛。像文言文复习比赛,我们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去给某篇课文的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等进行整理归纳,归纳越系统,思维越严密的为胜者。在自己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相对系统化,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与提高,弥补知识的缺陷,使基本技能进一步熟练。

2.用故事激发兴趣

语文课应该是洋溢一种独特的迷人氛围和魅力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要吃透教材。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收放自如,旁征博引,研究、了解很多和作品有关联的内容,使之成为学生理解复习课文的有机信息,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让学生能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比如复习《鸿门宴》,我们完全可以和《三国演义》的一些故事,知识点穿插在一起。“此吾之子房也!”“子真吾之樊哙也!”三国的谋士和勇士有很多的看点;刘邦赴鸿门宴,刘备也赴鸿门宴;项羽有四面楚歌,吕蒙用的也不赖;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魏延舞剑意在刘璋……学生困倦时,不妨用一两个小故事来驱散他们的疲劳。如复习语言题谐音时,我就用网上时兴的“阅卷不悦”来给他们开心一笑:“考试给学生扣分是违法的,刑法规定:利用他人无知造成他人损失的行为就是欺诈罪!”“寒假作业,其实就是你写一个月,老师写一个‘阅’!阅读不悦!”讲到理解语义双关时,“我不敢娶”的故事更是让学生一扫第四节课的疲劳。相传李鸿章有个远方亲戚,不学无术,大比之年,去参加考试。试卷到手,一个字也答不出,急中生“智”,忙在考卷末尾写上自己是李鸿章的亲戚。无奈“戚”字不会写,写成了“我是中堂大人的亲妻”。主考大人阅后,提笔在旁批道:“所以我不敢娶”。

穿插小故事可以让专题复习课拥有情趣。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的疲惫,消除心理杂念的干扰,集中注意力,兴致盎然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3.转变教师角色,培养学生个性化的空间

许多语文教师上课有一种“惯习”,喜欢将一个问题讲透;喜欢直接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喜欢把一个词的意思讲得很明白;喜欢将答案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喜欢学生很听话的记住某些自认为的“标准答案”。认为自己这样就可以很好体现了教师的真实水平。其实,喜欢“讲透”的教师恰好限制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学生的个性无法得到释放和张扬,不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说:“教育者不宜将自己的意思压到学生身上。”“我们教书并不像注入水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教师应尊重学生,只扮演教练或导演角色。复习课堂,同样应该要有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一点互动,多一点平等的对话,引导学生质疑,培育学生思维;多给学生探究、活动和体验的机会。如文言单元的复习,教师要立足于文本的拓展,可以先给学生明确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明获取这一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和文本作者进行对话,让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构建知识、发展能力。

第6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问题;课程改革

基于核心素养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国内外重点研究课题。中学数学教学研究宗旨是解决落实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通过新课程标准落实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关于中学课堂教学改革也是国内重要研究课题之一[1]。在核心素养下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文献中从课堂教学管理优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新授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高效课堂教学、导学案、习题课和微课优化设计以及合作学习等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在教育见习期间,深入中学课堂,重点听了不同内容和不同年级的课,了解课堂教学,跟师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此过程中总结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原因,并对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1课堂教学发现的问题

1.1课堂教学目标形式化

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既能够引领课堂教学方向,也能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在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下,我国课程目标体系已经发生重大改变,中学数学教学目标改革按照先后顺序经过了“双基”“三维”和“核心素养”三个阶段。过去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学生的发展,发展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模式,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目标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发展,考虑的维度也要更加宽泛[2]。在见习过程中,不少教师课堂教学目标流于形式,教师仍然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因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教师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所以教师不可照本宣科。首先,根据“新课标”先理解整个教材知识体系和内容结构特点,分析单元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及其在整个教材中的作用,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然后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并结合认知特点和学情分析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依次选择课型、教学模式、学习方法指导、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活动组织等教学环节[3]。

1.2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习题讲解方式陈旧

“新课标”指出,现代信息技术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神兵利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手段,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将复杂的图像和公式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5]。在见习过程中,习题课流于形式,未按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多数教师还是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机会思考和交流,被动接受教学内容,导致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且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发展和提升。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主体,学生成为附属。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不仅限制了个体发展,而且还容易滋生厌学情绪[6]。

1.3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兴趣决定了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是说当对新事物有兴趣才会有探求的欲望,对知识学习亦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递,教学中也应结合日常生活中典型案例,说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7]。在见习过程中观察到,对于大多数初中生而言数学学习与兴趣的培养有欠缺,部分学生因为不了解其具体应用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学习方法的改变。由于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简单易懂,学生只要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听讲就能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内容。但是对于初中数学知识而言,要想取得好成绩,不仅需要课上认真听讲,还需要课前有计划地预习和课后及时地复习巩固。另一方面,内容出现变化。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多由数字直接表示,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增加了字母的表示法,从而对于知识的理解增加了难度。

2解决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解决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采取措施,逐步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2.1应用导学案,梳理课堂教学重点难点

导学案是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的学生学习任务和预期要达到学习目标[8]。在授课之前让学生自行预习本节课知识内容,并给学生布置学习重点,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通过对教材以及课外资料的查阅构建知识学习框架体系,梳理归纳知识点,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导学案的意义在于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知识有整体的把握,课上老师的讲解犹如画龙点睛。学生通过导学案设计,了解学习目标并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老师也通过导学案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和预习情况,了解学生“最近发展区”,从而能够合理把握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有效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例如,一元一次方程解法是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正确理解合并同类项并通过转化归为基本型ax=b(a≠0)解一元一次方程。学生设计的导学案中应体现四步解方程。特殊的方程通过化简并合并同类项、移项、基本型ax=b(a≠0)和获解x=b/a(a≠0)。学生通过设计解方程的解题导学案不仅能掌握基本内容,更能准确认识重点难点内容合并同类项及其在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作用和重要性。

2.2师生角色互换,锻炼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交流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学活动围绕教师开展,学生失去了积极主动性,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数学核心素养得不到发展和提升。而现代教学模式具有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课堂教学中学生有相互交流和思考问题的环节,通过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尝试放手,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小组讨论学习探究教学模式是师生相互交流的最有效方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教师认真聆听学生的想法,对学生讲解不足之处加以点评[9]。例如,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属于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人教版)习题课教学内容,可以设计分组讨论和答疑总结两个教学环节。首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上节课所学的判定定理,然后各组讨论习题的解法、各组解释和说明习题的解法,然后组织小组之间进行经验的交流与方法的分享;第二环节是教师答疑、点评各组解题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总结,同时对在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扬。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会掌握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2.3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研究教学方法的宗旨是使学生主动学习。要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只有学生有兴趣,产生好奇心,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其中班币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提高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策略之一。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1节积的乘方课堂教学中,从最基本的简单问题,让学生回答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并用法则解决相关问题,施以班币奖励。结合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不仅将复杂的几何图形、复杂的教学过程生动地展现,而且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得到提升。例如,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属于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课堂教学中,探究点与圆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投篮情境利用多媒体制作成动画来展示动态过程[10],将篮球看成是一个质点,将篮筐看成是一个圆;将海平面看作直线,将太阳看作是圆。熟悉的情境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总结

本文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为主线,深入课堂教学探讨,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目标。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初中数学学习相较于小学数学学习抽象性更加明显,要求学生有更高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中小学阶段衔接课程教学方法的合理性有待优化;三是缺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生自身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故此,课堂教学中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小海.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管理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1.

〔3〕孙晨红.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21.

〔4〕杨浩.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7.

〔5〕黄如程.初中数学概念类微课优化设计的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6〕毛文婷.中学数学习题课优化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7〕陈昭岭.浅谈提高学习兴趣的五个方面[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44(09):20-21.

〔8〕顾继玲.数学“学案导学”研究述评[J].数学通报,2012,77(12):1-3.

〔9〕宋延芹.探究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8(12):145-146.

第7篇

【关键词】微课 语文教学 知识点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092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到十分钟左右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在教育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优势。

一、利用微课,优化课文教学

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但教师都觉得不太好教,学生也没啥兴趣学。那么,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怎样做到既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1.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2.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4.在大胆设想中培养创新个性。5.培养学生的自豪感,我们在教学《世纪宝鼎》一文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世纪宝鼎》这篇课文,介绍了世纪宝鼎的整体结构、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艺术创造力。以下是教学这课我所采用的方法:课前结合预习提示先让学生读课文、看插图、了解世纪宝鼎是什么样的?并查资料对“鼎”作全面了解,再想一想我国人民向联合国赠送这一礼品的意义;课堂上先检查预习情况,使全班同学都能对课文内容有个全面的了解,然后抓住鼎的样子,让学生自读互议,理解鼎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和中国赠送宝鼎表达的美好祝愿和希冀。

上述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创新性思维活跃,使学生真正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利用微课,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应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自学是发挥学生智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只有课堂教学充分培养起学生自学的习惯,打好了自学的基础,通过学生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预习新知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根据微课中提供的阅读材料了解文章的背景或是作者、主人公的资料信息,初步感知文章写作的时间背景或作者写作的心态;然后依据微课中的提出的预习要求去初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长难句,查阅词典或是观看微课获知新词语的意思;带着微课中提出的问题再读课文,归纳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了解课文的事情经过,划分文章段落,感知课文的中心意思。通过微课层层递进的预习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一步一步去解决学习问题,逐步地去感知课文中心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分析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利用微课,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教材所学的内容有限,语文课堂要注重课堂外的延伸,及时给学生补充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通过微视频,以优美的画面、舒缓的音乐加以动听的讲解,一下子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接受新鲜知识。比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三峡》一课时,当学生通过课文了解了三峡的地理位置,播放三峡简介微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画卷般的景区内畅游,一面欣赏三峡的美丽景点,一面聆听讲解员的解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长课外知识。

四、利用微课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

语文是一门十分丰富的学科,该学科不仅包含了著名的文言文内容,还包含了现代白话文及古诗词,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同时,由于语文继承了我国诸多传统文化,其与现代文化具有巨大差异,因此,初中语文还具备显著的时代性特征,这给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

从初中语文实际教学来说,初中语文的知识面十分广,且需记忆的重点知识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难以立即记住各个重点知识,对各个字、词的含义容易出现记忆混淆现象,此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微课功能所具备的精、快特点,选择在关键时期如考试复习阶段、背课阶段等,根据班级学生对语文课文知识内容各个记忆难点、难理解环节做到全面掌握与分析,并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有效提炼,将其有针对性地制作微课片段,帮助学生方便记忆各个知识难点,并针对语文考试重点内容开展不同类型课文的微课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识字教学 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105-02

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学段,教学时间短、教学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识字教学任务,切实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深入思考。笔者谨以此文谈谈自己粗浅的思考和初步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一 端正认识,将识字教学置于教学首位

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识字教学是小学老师的事。“中学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掌握字词句的能力的重要性,我们曾经是认识不足的……有的老师就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字词句的教学。目前,完全忽视的情况比较少了,但是像‘扫除文字障碍’之类的说法仍旧存在……这个说法意味着,讲字词句只是手段,目的还在于分析课文,换言之,教字词句的本身,并不是一项任务。”张志公先生的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一部分初中教师对识字教学的错误认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语文新课标秉承实验稿的理念,把“识字与写字”的教学任务独立出来,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并列要求,且置于首要位置。这些表述和安排可见语文新课标对识字教学重要性和基础性的充分强调。奋战在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务必要端正自己的认识,给予识字教学足够的重视。

二 改进方法,将识字教学变得科学有趣

1.明确范围,有效教学

语文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并在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的字表二中列出了初中阶段要认识的1000个常用汉字。字表的颁布为我们的识字教学给出了明确的建议。现行苏教版七~九年级6册语文教材后都附有字词表,依照课文的顺序将每篇课文中字词按“易读错的字”、“易写错的字”、“常用词语”分列,这给我们平时的识字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对照语文新课标字表,再结合教学实际,我们发现苏教版的字词表依然有不完善之处。例如,七年级下册《一面》一课中“憎恶”、“揩油”、“扳”几个词中的加点字,学生要么不认识,要么

易读错。这几个加点字均出现在语文新课标的字表里,可是字词表只是把“憎恶”和“揩油”收录在该课的“常用词语”里,而“扳”则未被字词表收录。生字词的学习随课文进行效果较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可过分依赖教材后的字词表,要依据语文新课标字表对课文中的字词进行再梳理,对教材后的字词表进行必要的增补和删减。

2.揭示规律,讲出趣味

语文新课标在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的具体建议中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识字教学必须让学生既能认清字形、念准字音,还能确知其义。以下几种识字方法,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了解本质记汉字。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且十分有趣。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设置“汉字”专题,对汉字“六书”有很简略但却很生动的说明。那么汉字造字法的知识是不是一定要等到“汉字”专题时才能集中讲呢?我认为不然。在初中的识字教学中,对那些不易识记的生字或易读错、写错的熟字,如果能用通俗形象的语言说明其造字由来,既能帮助学生牢固识记这些字的音、形、义,又可以带领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一种符合汉字特点的科学、有效且有趣的识字教法。例如:“戍”极易与“戌”、“戊”混淆,虽然小学老师已经教给学生区分的顺口溜,但是这种顺口溜并没有说明这几个字的本质,所以学生到了初中仍然经常记混、用错。如果教师能在黑板上边描画、边讲解“戍”字,指明其为会意字,从人从戈,义为守边,楷书形体改变,人形变成了中间的一点,我想学生在读写时出错的几率就会小很多。

第二,比较异同记汉字。汉字里的同音字、形似字很多,教学生识记这些汉字时要注意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音同形异的侧重辨析字义,如“至”与“致”(以~),“应”与“映”(反~);音同形似或音近形似的侧重辨析字义与部首之间的联系,如“澜”与“斓”,“潦”、“缭”、“嘹”与“瞭”;音近形异的主要比较字音、字义的不同,如“流”与“浏”,“躬”与“恭”;形似音异的主要辨析字音与字形的差异,如“骋”与“聘”,“畔”与“衅”。通过细致的比较,可以突出强调这些字的不同特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第三,掌握规律记汉字。汉字里的多音、多义字很多,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认知规律:(1)义不同而音不同。如“强”,表示自己具有力量或对外界施加压力时,读qiáng,如“强大”、“强行”;表示迫使对方违心而屈从时,读qiǎng,如“勉强”;表示强硬不屈或固执时,读jiàng,如“倔强”、“强嘴”。(2)词性不同而音、义不同。如称”,作动词时,读chēng,如“称赞”、“称呼”;作名词时,读chèng,如“秤杆儿”;作形容词时,读chèn,如“称心”、“对称”。(3)因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而音、义不同。如“壳”,用于口语时,读ké,如“脑壳”、“子弹壳”;用于书面语时,读qiào,如“地壳”、“金蝉脱壳”。(4)因复合词和单音词区别而音、义不同。如“削”,用于复合词时,读xuē,如“剥削”、“削减”;用于单音词时,读xiāo,如“削(铅笔)”、“削(果皮)”。

第四,奇思妙想记汉字。有些汉字笔画较多,学生容易把其中的结构写错。我们可以教学生对这些字进行分解,记住各构件的位置关系,然后进行组装。如“稽”字,可以拆成“禾尤旨”三部分来识记。有些容易写错的汉字,可以借助其音、形、义上的某些特征形象联想,使其三者之间产生某种联系,以加深记忆。如“既”与“即”很容易读写混淆,不妨这样联想记忆:“既”的右边是四画,这个字读第四声;“即”的右边是两画,这个字读第二声。这种识记方法虽然不甚科学,但运用起来,效果极佳。

3.及时复习,牢固掌握

识字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把汉字的知识和识记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还要指导学生有效地与遗忘作斗争,以巩固教学成果。学生作业、作文中错别字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牢固地掌握。要牢固掌握教过的字,反复练习、及时复习是非常必要的。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识字后的复习必须及时,最宝贵、最高效的复习时间就是当天课后。在遗忘还未开始时就进行复习,“趁热打铁”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刚刚教过的字,要尽可能让学生多次读、写,最好放到词、句、篇中去,使之与读、写结合起来,只有在读写中经常重复,生字教学成果才能得以有效巩固。

4.开展活动,全面提高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意识和独立识字的能力。课内识字主要是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和规律,为学生课外独立识字提供范例。课外,学生要通过阅读、看影视节目、旅游等活动,随时随地地主动识字。为了保证课外识字有效地进行下去,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识字比赛、互改作文、寻找身边的错别字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我们要让学生做到遇到不认识、不确定的字及时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这不仅是正确了解字的音、形、义的最好途径,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识字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对其给予充分的重视,并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初中阶段的识字教学,还应在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了解字义的基础上加强汉字书写训练,这也是语文新课标修订的一个亮点。泰州市教育局2010年9月大力开展的“三进”(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活动显然已经走在了语文新课标的前面,此处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志公.张志公自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刘得斗.识字教学漫谈(一)[J].甘肃教育,1998(Z1)

[4]刘得斗.识字教学漫谈(二)[J].甘肃教育,1998(3)

[5]刘得斗.识字教学漫谈(三)[J].甘肃教育,1998(Z2)

[6]刘得斗.识字教学漫谈(四)[J].甘肃教育,1998(11)

第9篇

关键词:微课;教学微设计;语文教学

一、微设计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正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所说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1]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有效的课堂导入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导入呢?除了传统的教师讲述故事或写作背景等方式导入新课以外,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微课导入新课是一种全新的方式。即导入环节借助微课来展现有关课文的内容,学生通过观看微课中了解与之相关的内容,从而更直观理解课文的内容。例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桥之美》时,由于是自读课文,仅仅一个课时的学习时间,尽管课文对“桥之美”进行了多角度的描述,学生对桥的美并没有什么直观的感受。讲授此文时,笔者以《吴冠中与桥》为专题,进行教学微设计,制作微课,用微课作为导入环节。笔者从一个画家吴冠中眼中的桥的角度切入,简要讲述吴冠中的生平经历以及他与桥之间的故事,以传统民乐《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展示多幅吴冠中先生有关桥的画作图片,并与现实中的桥进行对比,体现文中所言画家眼中“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的美”。通过这样的微设计,5分钟左右的微课让学生比较直观而形象地认识到桥如何与环境相协调而产生美感,为整堂语文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微设计指导阅读,解答学生的疑惑点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有很多的疑难问题,文言文篇幅变长,难度加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可能跟不上文本阅读的需要,所以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解惑。比如在学习部编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卖油翁》时,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7~9年级的学生必须学会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生基本上能按要求疏通文意,能够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但仍会有诸多的疑问?比如:为什么卖油翁看陈尧咨射箭时用“睨”而不是“看”?为什么欧阳修要称呼陈尧咨为“陈康肃公”?笔者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教学微设计,制作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以解答学生的疑惑点。

(一)词语的巧妙使用

卖油翁的出场,若将“睨”改为“看”,将“微”字删去,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不以为然就会大大减弱。“释担”点明了卖油翁走街串巷挑担叫卖的小贩身份,“立”字则写出了老者的身姿挺拔,身份的卑微与身姿的挺拔,这看似矛盾的两个词暗示了卖油翁的不同寻常。不但词义本身会对人物形象塑造产生影响,几个词语的连续使用组合也会有神奇的效果。例如,卖油翁展示倒油神技时,“取”“置”“覆”“酌”“沥”五个动词写出了卖油翁倒油时动作的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再配以两个副词“乃”“徐”,卖油翁在愤怒的陈尧咨面前,毫不惊慌,仿佛一切本该如此,淡定自若的神态跃然纸上。

(二)称呼的奥妙

为什么何欧阳修要称呼陈尧咨为陈康肃公而不直接称呼他的名字呢?这里要说说古人复杂的姓名字号了。例如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这些称呼的使用极有讲究。字,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号则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常常用于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对他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这反映了欧阳修遭贬谪后寄情书画诗酒的生活情趣。所谓“谥号”,就是皇帝或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用一两个字对其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而在欧阳修去世后,后世之人才称其谥号“欧阳文忠公”。陈康肃公,是谥号。称陈康肃公,不称陈尧咨,一是由于陈尧咨已经去世,欧阳修对前辈的一种尊敬;另一方面,也点明了其与走街串巷挑担叫卖的卖油翁之间悬殊的身份地位。为陈尧咨被激怒做了铺垫,更突出了卖油翁淡定自若不同寻常。不仅名号有讲究,人称代词同样也暗藏玄机。文中陈咨尧两次称呼卖油翁,一次用“汝”,一次用“尔”,这两个词在现代汉语中都翻译为“你”,但其实二者有着细微的差别。汝,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在“汝亦知射乎”中,陈咨尧质疑卖油翁是否了解箭术,虽盛气凌人,语带不快,但鉴于士大夫的修养,还保持着一丝克制;而卖油翁轻描淡写的一句“无他,但手熟尔”彻底激怒了他,他脱口而出了“尔安敢轻吾射”。这里的“尔”,作人称时多用于尊对卑称,贵对贱称,朋友间互称。陈咨尧此时怒形于色及性格中的傲慢暴躁都于这称呼的改变中展现出来了。通过微课设计,学生能够理解文中作者意图传达的“大义”,学会琢磨文中的动词、副词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及对古代各种称谓的了解,有利于学习其它文言文,让学生透过这些看似枯燥简略的古文理解其丰富的内涵,体味文章的趣味性,也解答了学生心中的疑惑点。

三、微设计讲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在练习讲评时,特别是中考复习前,笔者发现总会有些练习讲评费时费力,效果不是很好。我们可以采用分专题类的复习方式,比如古诗文阅读专题,把古诗词曲鉴赏中品味炼字类考题拿出来作为专题研究,进行教学微设计,制作微课,用于课堂练习讲评,可以达到有效巩固学生的知识点的作用。例如,笔者在讲评李白的古诗《行路难其一》时,是这样设计微课内容的:依次按“专题类型—应对策略—典型题例—专题训练”等四个环节进行设计。首先“专题类型”环节,介绍常见考题类型,比如“词语赏析题”,赏析某句诗词中的某个加点的字或词,好在哪?有什么表达效果?能否改为其他的字或词等。然后讲析“应对策略”,解答这类“词语赏析题”时,要抓住诗词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角度去分析其内涵,有时还需要结合全诗的主旨、意境和作者个人情感等方面综合分析。“典型题例”环节,展示模拟真题,如《行路难其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的“破”“挂”使用的妙处在哪里?请赏析。赏析题解:“破”“挂”两个字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句中诗人把人生遭遇和水上行船生动、形象地糅合在一起,告诉人们在遭遇挫折时不要灰心,充分表达诗人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最后总结,这首诗是李白政治受挫后所作,全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但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以此例告诉学生赏析句中用词时需结合作者的情感、经历等,从而做到有效地扣题分析解答。最后“专题训练”环节,出示微课“学习任务单”[2],请学生分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妙在何处?这种专题形式的微课讲评练习设计,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举一反三,而且可以大大节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评时间,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模范专题模仿训练,达到巩固知识点的作用。

第10篇

关键词:语文学科;记忆力;训练

记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因为记忆,人类的文明得以传承;因为记忆,历史的辉煌得以延续;因为记忆,美好的情感代代相传。

我们从记事起,就端坐在课堂里,学习人类先辈们殚精竭虑、血汗教训得来的文化精华,以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推动历史文明的车轮前进贡献一份力。语文的唐诗宋词、散文小说,数学的公式原理、方法思路,外语的单词语法、句式表达,物化的现象原理、定理步骤……一切一切,除了理解、练习,记忆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记忆在文科性的语文学习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美的古诗名篇,字词的读音书写,以及复杂枯燥的语法知识,都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记忆能力,在记诵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一、人的记忆力是有个体差异的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老师布置的适量的语文的背诵和默写任务,大部分同学都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可是总有这么一些学生“消极怠工”,背默十分艰难,似乎忘性也大,很是让人伤脑筋。有些平时很乖巧认真的孩子,完成记忆任务时却拖拖拉拉、磨磨蹭蹭。说他们回家贪玩,也真是委屈他们,回家是背了,但是记不住;有的当天背熟了,第二天就忘了。还有些学生理科成绩出奇地好,背书默写却总是困难,文科成绩不理想,影响了他们的整体发展。看着他们真诚为记诵苦恼的脸,你能说他们偷懒吗?

美国波斯顿大学医学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孩子具有七种智能。智商测试仅仅集中体现了其中两种智能――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但是其它五种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也是同样重要的。应该承认人的记忆力是有差别的,不同的人,对于数字、文章、名字等,需要直接记忆的东西,在认知上确实存在差异。但记忆力差异并不一定就是能力上的差异,方法、习惯和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在记忆力培养中同样很重要。有些学生因记忆任务完成得较慢,自己又不加倍勤奋,就会拉大与同学的差距,进而觉得自己笨,否定自己,厌恶学习。长此以往,就会对自己丧失信心,影响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记忆力通过训练是可以提高的

据意大利《晚邮报》报道,意大利一所大学三名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挑选了一位记忆中等的青年学生,让他每星期接受三至五天、每天一小时、背诵由三个数至四个数组成的数字训练。每次训练前,他如果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前次所记的训练。就让他再增加一组数字。经过二十个月约二百三十小时的训练,他起初能熟记七个数,以后增加到八十个互不相关的数,而且在每次练习时几乎能记住80%的新数字,使得他的记忆力能同一些具有特殊记忆力的专家媲美。过不了记忆关的学生如果不采取个性化的。可见,记忆力通过训练是可以提高的,而训练是要讲究科学方法的。事实上,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学者都通过各种方法来锻炼自己的记忆力。马克思从少年时代开始,坚持不断地用一种自己不太熟悉的外语去背诵诗歌,有意识地锻炼记忆力;列夫・托尔斯泰也是采用背诵的方式锻炼记忆力。他说:“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每天早晨,他都严格要求自己强记一些单词或其他方面的东西,以增强记忆力。宋代词人李清照采用与丈夫比赛竞猜某典故出自某书的方式,在兴趣盎然的娱乐中,巩固了知识,增强了记忆。

三、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记忆力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一些记忆力不够强的学生,是可以采取一些个性化的训练方法来塑造提高的。教师除了给他们压力,强制他们完成背诵任务外,更应授之以渔,平时给他们记忆方法的科学指导,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训练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

1.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能够记忆的自信。记忆时如果没有自信,脑细胞的活动将会受到抑制,记忆力便会迟钝,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抑制效果”。脑细胞的活动受到抑制,反过来又造成无法记忆,致使更加没有自信,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拥有自信,使记忆演变成为良性循环,再加上刻苦的努力,经过锻炼记忆力就能变好。希腊大雄辩家的狄摩西尼斯曾为口吃苦恼,但是由于有充分的自信,加上超过别人数倍的努力,才有了日后的成就。

对于那些记忆较慢的学生,笔者对他们完成记忆任务的情况给予特别关注,对他们化出的努力和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鼓励他们坚持不懈。平时用事例和心理学知识开导他们,多记多背是可以提高记忆力的,功到自然成。班里一个很认真的女生,初一时背诵默写明显不如别人,但她很努力。到了初二,她已和其他同学一样能顺利默写和背诵,默写还经常是满分,从突出的差到突出的好,这种身边的例子更有说服力,榜样的力量使其他学生树立了信心。

2.记忆力的培养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升入初中的学生比小学生心智成熟,能够理解记忆。相对于机械记忆,理解记忆的记忆量更大,记忆速度更快,遗忘率更低。初中生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记忆的内容明显增多,难度也增大,所以,必须引导他们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

对于记忆的材料,笔者在课堂上总是讲通讲透,层层分析,形成系统,有时系统的板书也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根据心理学原理,记忆的一个特点是,记忆量大,速度慢,遗忘少;记忆量小,速度快,遗忘多。对于较长的背诵片断,笔者指导学生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来记忆。例如:背诵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老山界》中的一段景物描写: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象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象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象春蚕在咀嚼桑叶,象野马在平原上奔驰,象山泉在呜咽,象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课上,师生集体赏析。全段一、二句写感觉――冷,第一句正面描写,第二句侧面描写。两分钟时间,读熟背诵。第三―六句是视觉描写,三“景”一“人”:三句比喻描写了星星、山峰和山谷,再写到“冻醒了的同志们”。给一段时间读熟会背。继续分析第三层次的听觉描写,一句寂静引出声响,两句“极……极……”,四句比喻句“像……”。第三层次背诵。再加一句结尾,该小节的层次就清晰地印在脑中。化整为零,一句两句背熟,再化零为整,先小整再大整,脑中有个系统,将背熟的句子联系起来,一段文章就背出来了。遇到拗口出错的句子,让学生连读五到十遍。在课堂上,部分同学就能完成背诵。

对系统的细致分解有利于内容的理解,再一句一句背诵,记忆量小,学生背诵很快,也很有积极性;连句成段,连接前后,知识构成系统,遗忘就少,掌握得比较牢固。一步一步的过程,学生掌握的很快,记忆的难题很快攻克。这种方法对其他背诵任务同样适用。

3.记忆过程要强调正确率。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也称第一印象作用,或先入为主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因此在背诵默写时要注意“首因效应”,同学间互背,当堂示范背诵,都应将学生背诵不注意的地方指出来,默写时将学生易错、难写的地方指出来,强调加深印象,以保证默写的正确率。对于学生易错易混淆的知识,要讲解清楚,理解了的知识就不易犯错。比如学生容易将“踌躇”写成“躇踌”,那就要说明字后边是汉字音旁,韵母相同。这些提醒比错后改正更能防止产生意识上的混淆。

4.记忆的关键是及时巩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总结了遗忘发展的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变缓,经过一定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即遗忘发展是“先快后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