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运动会报道

运动会报道

时间:2023-05-30 08:55: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运动会报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运动会报道

第1篇

18.虽然你们在场上的时间很短暂,但你们的身影依然停留在人们的脑海里,因为你们是赛场上最可爱的人

19.不为掌声的注释不为刻意的征服不为失败的痛苦只有辛勤的汗水化作成功的脚步

20.心中坚定的信念,脚下沉稳的步伐,你用行动告诉我们一个不变之理,没有走不完的路,没有过不了的山,成功正在终点冲着你高高的招手,用你那顽强的意志去努力,去迎接终点的鲜花与掌声,相信成功一定是属于你!

21.坚定,执着,耐力与希望,在延伸的白色跑道中点点凝聚!力量,信念,拼搏与奋斗,在遥远的终点线上渐渐明亮!时代的强音正在你的脚下踏响。

22.踏着春天的气息,迈着轻盈的脚步,我们迎来了心仪已久的运动会。这里就是展示自我的舞台。我们向往高山的坚忍不拔,我们渴望大海的博大精深,还有,我们更痴迷于你们的速度激-情。来吧,尽情释放你的活力。你的每一次冲刺,都叩动着我们的心弦;你的每一次跨越,都吸引着我们的视线;你的每一次起跳,都绷紧我们的神经。我们为你呐喊,我们为你自豪,我们为你疯狂。

23.青春的脚步,青春的速度,青春的活力,青春的激-情,将会在你们的身上尽情体现。迎接自我,挑战自我,战胜自我!我们相信你们一定能行,加油吧,运动员!终点就在眼前!

24.汗水,泪水;笑声,歌声;我们尽情挥洒。开幕式上,运动场上,我们尽情展现,多少艰辛,多少困苦,我们勇敢承担。因为年轻,因为张扬,因为我们知道:用今天的汗水换来明天的微笑

25.人生的路,有坦途,也有坎坷,做过的岁月,有欢笑,也有苦涩,泪水告诉我一个跌倒的故事,汗水使我多了一份沉重,几多成熟。理想毕竟不同于现实,失败是生活的一部分,谁也无法选择,无法抗拒,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奋斗,在风雨中百折不饶勇往直前。流泪不是失落,徘徊不是迷惑,成功属于那些战胜失败,坚持不懈,勇于追求梦想的人。

26.加油吧,运动健儿们!阵阵有力的步伐,声声有劲的呐喊,运动场上洒下我们青春的点点滴滴。旗摇摇,鼓声声,这里挡不助的是青春活力;枪声响起,“预备起跑”,挡不助的是健儿们如火般的气势。英雄舍我其谁,胜利当仁不让,声声誓言浸透着健儿们的昂扬斗志。朋友们,为运动健儿们喝彩,为运动喝彩吧!场上精彩纷呈,空气里的每一个分子浸透着自信。我要高喊一声:“这里无限精彩!

27.步子迈开,让我们飞驰在红色跑道上,用我们的泪水和热血,更改历史的记录,起立吧,歌唱吧!为我们的勇士加油!

第2篇

二、地点:

院田径场(铅球项目在新图书馆后面的田径场)

三、比赛项目:

乙组(12项,含混合项目)女子:100M、200M、400M、800M、3000M、 跳远、跳高、铅球、4*100M接力、4*400M接力。

混合项目:疾风三十一、8*100M阳光旗帜接力。

四、录取名次和计分办法

1.单项:(1)各项均取前八名,按9、7、6、—9号在各班展开有关运动会的宣传,并将运动会报名表发放到各班,各班在九号晚将报名表上交体育部,以便统计运动员名单。

(2)10月10——11号进行运动员的选拔工作,在11号晚将选拔出的运动员名单打印成表。(4)10月16——29号做好有关运动员的训练工作。

(—29号运动会动员大会,通知所有运动员到场,将号码布发放各运动员,并参照学校的运动会手册,通知各项比赛的具体时间,地点,检录地点。并提醒他们按时参加比赛。

2.主席团(2)10月13——29日做好有关方阵的训练工作。如方阵动作要求整齐一致,口号整齐响亮,口号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锻炼身体,振新中华”。同时做好疾风三十一的训练工作。要求服装统一,方阵表演要有特色,最好能够凸显我们机电系的风采。

3生活部

做好运动会前期的物品筹备以及开销预算工作。如:准备好饮水机,桶装水,药品等。

4.外联部

运动会前期多与店面老板协商,争取更多的赞助,部分作为运动会资金来源。

5.宣传部

做好有关运动会的宣传工作。做好宣传我系参加运动会的展板,展现我们机电系的风采。

六、运动会期间具体分工安排

总协调:雷书记、蒋老师、贺老师

协 调: 李瑞涛、肖贤、杨露

1.宣传报道组

负责部门:学通社、宣传部、秘书处

总负责人:肖贤

①摄影工作:吴敏 ②通讯稿:徐细玉

③条幅展板:陶刚 ④运动员成绩汇总:陶刚

2.后勤保障组

负责部门:青协、生活部、外联部、科创部

总负责人:杨露

①帐篷:李杰、陈思 ②桌椅、饮水机:李鑫

③协助运动员:刘辉 ④场地卫生:李鑫

⑤医疗护理:李鑫、陈思 ⑥其他:刘辉、李杰

3.运动项目组

总负责人:辛海

负责部门:体育部、组织部

①提前通知运动员参赛项目 ②及时带领运动员检录和比赛

③处理赛场突发状况并及时上报

4.啦啦队

负责部门:学术部、文艺部

总负责人:李瑞涛

①现场纪律:李越宙 ②到勤率:王新艳

固定的拉拉队员:30号(星期五)由09机电班、电气班组成

31号(星期六)由09机教班、机设一班、机设二班

七、注意事项

1.各部门要求密切配合主席团或是其他部门工作,到场要求:不迟到,不早退。3.主席团要在每天运动会之前和之后做好有关运动会的各项事宜。

第3篇

一、从北京到伦敦

北京体育广播开播于2002年,可以说,它是因奥运而诞生。历经7年磨砺、准备,体育广播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宣传报道中大放异彩,在收听率和广告营销等方面都取得佳绩。因传播速度快,伴随性强,互动充分,且成本较低等优点,使得广播在奥运新闻大战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对体育广播来说,收听率的升降有一个明显特点,即随着大型赛事的开始与结束起伏,奥运会、世界杯、亚运会期间,体育广播都是广播市场上升的重要动力。作为北京市场唯一的专业体育广播频率,2012年伦敦奥运会报道对体育广播来说是一场必须打好的新闻战役,同时,体育广播也担负着一份公共服务的责任,就是要为北京的听众提供专业、全面、及时的奥运节目。

北京电台伦敦奥运会报道的筹备工作从2011年6月就开始了。2011年7月,台领导批准了《北京电台伦敦奥运会报道方案》,方案中明确了以体育广播为主,北京广播网和其他频率为辅的框架,并决定北京电台将在伦敦搭设直播间、第一次境外直播奥运会。这既是振奋人心的计划,也让我们倍感责任重大。

奥运会报道筹备历时一年,从明确指导思想,制定报道计划,落实技术保障方案,到形成《奥运报道手册》;从争取记者名额,落实伦敦住地、直播线路,到请国家体育总局新闻司负责人培训,制定前、后方协作方案;从合作媒体谈判,到节目包装、推介、招商,以及团队后勤保障等,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工程。因为是首次大规模境外直播,经验不足,我们走了不少弯路,遇到了很多困难,包括看好了的住地突然说不能用,直播用的ISDN线路迟迟不能安装,设备运输差点儿就被耽误等等,可以说,筹备期间,大大小小的麻烦不知道从哪里就会冒出来。直到奥运开幕前的最后几天,还出现了签证问题,原计划19人的报道团队减少了6个人,给前方报道组的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

好在体育广播有一支团结、敬业、精干、高效的团队,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把各项工作一一落实。

作为北京电台奥运报道的“主力军”,奥运会期间,体育广播每天播出17小时奥运内容,重点关注了中国代表团的表现,并兼顾了本届奥运会的焦点人物和重要事件。各档节目均设置了全天候与听众、网友互动的环节。首次在境外搭设直播间制作的《龙腾不列颠》节目每天直播3.5小时,北京则安排了10小时直播节目《奥运冲击播》,从晚上20点至次日凌晨6点。时间跨度大,也是北京电台历史上境外报道奥运之最。

二、在伦敦直播奥运

伦敦奥运会,北京电台获得了4个持证记者的名额,在地方媒体中是比较多的。但是,这次中国代表团的夺金点和重要比赛项目有50多个。这4名记者苦干、实干加巧干,完成了如此艰巨的任务。除游泳比赛的4块金牌,(由于游泳比赛入场记者人数限制,本台记者只采访了一场)中国队获得的其他金牌以及一些重要比赛,包括开、闭幕式,体育广播都第一时间在现场进行了报道。在伦敦奥运会前后近20天时间里,前方记者共完成了录音报道296篇,与北京体育广播和北京电台其他频率连线158次,向中国广播联盟供稿平台上传录音报道近60条,还为中央电台,以及湖南、上海、江苏等兄弟电台连线报道33次。

广播的一个传统优势是“快”,但现在“快”已经不是广播独有的优势了,电视、网络、微博都很快。广播只有继续坚持这一点,并发挥声音的特点,一方面突出现场感,一方面营造想象的空间,依然能“快”出自己的特点来。

中国运动员易思玲夺得首枚金牌的时候,伦敦直播间里,《龙腾不列颠》正在直播。主持人和所有在直播间的人都鼓起了掌,为运动员叫好的同时,节目第一时间传递了消息。接着,节目马上电话连线身处射击赛场的记者,报道了现场的情况。听众能够从记者激动的语气和赛场背景声音中,感受到赛场的气氛。

体育广播的奥运报道强调的是进行时,既有前瞻,也有比赛记录,还有赛后全面的报道。尤其是第一时间报道中国运动员争金夺银的表现,记者要在现场及时发回报道。即使是赛后播出的录音报道,记者们也都是现场描述,剪辑最激烈、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呈现给听众,力求使听众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前方设立直播间,使得编播人员能亲身感受大赛气氛,制作报道更加鲜活,主持节目和发表评论就更有说服力。大家还有机会在赛场内外,甚至在超市购物时遇到熟悉的运动员,聊起他们的比赛和生活情况,又多了很多生动的素材。

前方报道组还采制了很多“伦敦的声音”,如飞驰的地铁声、大本钟的钟声、皇家马队的马蹄声、泰晤士河水的声音等,在每期《龙腾不列颠》节目的最后播放,并介绍伦敦的相关情况。这些都突出了广播的声音元素,带给听众遐想与共鸣。

三、在北京过伦敦时间

第4篇

【关键词】新闻供给侧改革;生产要素;技术要素;战略要素

新闻供给侧的主战场可从三个维度进行区分,分别是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这三个维度相辅相成,从而实现宽领域多层次的改革。首先从微观层面来说,在新闻生产要素战场上要做到全面开发,从而调动生产效能、优化资源配置。其次从中观层面来说,在技术要素战场上要不断创新技术并且运用到新闻实践中去,使技术输出与内容输出相结合。再次从宏观层面来说,在战略要素战场上要实现纵深结合的方针,为受众呈现全景式、参与式的报道。奥运会是全球性的媒介事件,也是对新闻市场的一个考察。里约奥运会是国内媒体经历的一次大型体育盛会,也是新闻供给侧改革的一个大练兵场。笔者拟就国内几家媒体对里约奥运会的报道方式,浅析其对我国新闻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一、新闻供给侧的生产要素――全面开发

从微观上看,要推进新闻供给侧改革,就要严守新闻质量,提升新闻的有效供给。新闻的有效供给是衡量媒体生产力的主要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效力。此次里约奥运会的相关报道覆盖了传统媒体、数据新闻、社交平台等领域。

首先,新闻从业人员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能独立进行采写编评等业务,从而产出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产品。据统计,中国此次赴里约采访的各类注册记者约800人,此外还有人数众多的非注册记者。其中中央视台阵容最为庞大,采访和转播人员共400多人,实现了在第一时间的赛事直播、新闻报道、赛后采访和专题访谈等。新华社由119名持证记者组成的奥运报道团是除央视之外最大的报道团队,并在其客户端“新闻现场”推出“新华社带你直击里约奥运”24小时现场报道。传统媒体的作为大大增加了奥运会报道的活跃度,给受众带来高质量、多数量的新闻报道,极大地增加了新闻的有效供给,满足了受众需求。

其次,新闻从业人员要有受众意识,准确把握受众口味和市场动向。数据新闻的推出提供了大量专业性的“背后故事”和“未来故事”,增加了报道的可读性,实现了新闻与受众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对受众的议程设置。如新华网推出《关于奥运金牌 你想了解的都在这里》,搭建了一个关于金牌的数据库,展示了1896―2012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的金牌数据。在那里,用户可自主操作查看历年金牌情况。

再次,新闻生产人员要有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使用现代化传播技术的能力[2],以保证新闻的敏锐发掘和高品质采写。新闻报道与社交平台的合作也极大地拓宽了其生产渠道,增加了稿源的供给量,同时也满足了受众的参与感。此次里约奥运会比赛期间,微博成为央视奥运报道的首席社交媒体战略合作伙伴。通过提供全时在线、跨屏互动的全景式奥运观察体验,实现了用户参与、赛事推广和媒体报道的目的,将广大网民也网罗到其编织的信息网之中。如美国的NBC也活跃于Twitter、Facebook和YouTube上,并与Buzzfeed合作,创建了Snapchat上的内容。并且与Facebook、Instagram成立“社交指挥中心”,专门生产面向社交网络的视频内容,包括精彩赛事片段、运动员采访等。

总之,从微观层面来说,此次在里约奥运会的新闻供给侧改革练兵场中,积极调动了生产要素,使各个“场域”中的生产要素充分活跃起来,扩大了稿源,增加了供稿量,实现了媒体与受众的互动。但是由于生产要素身份的复杂性和把关人的缺位,也给舆论引导带来一定的难度。如在霍顿对孙杨发表不当言论后,我国网民在社交网络上对霍顿的集体辱骂。由于网络言论把关人的缺位,使得这种爱国情绪的负面宣泄给我国网民形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分流了用户对赛事的注意力。此外,主流媒体亲民是好事,但是在创新报道的同时,也要发挥舆论引导的重任。如在奥运网红传播过程中,主流媒体也玩得不亦乐乎。在“洪荒少女”傅园慧的爆红路上,《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的新媒体矩阵借助传播优势,使相关话题迅速升温。但在形成话题效应、赚到公众注意力之后,主流媒体应及时将舆论引到体育精神、运动员精神之上,使受众注意力产生二次聚集,将舆论从娱乐性调控到专业性上。

二、新闻供给侧的技术要素――创新且应用

第5篇

【关键词】《申报》 新闻学 新闻史

《申报》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是学术界公认的。仅以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史而言,有学者称:研究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史,不能不研究上海的近代报业,研究上海近代报业,就不能不研究《申报》。本文着重分析中国新闻史的研究特点。

一、研究历程回顾

本文梳理了2001-2011十年内, 中国大陆涉及《申报》研究的基本内容。为便于分析取样来源于 《现代传播》、《当代传播》、《新闻界》、《中国记者》、《新闻记者》、《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等15份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的相关文章。本文在CNKI 中以“篇名”为检索项,对与“《申报》”有关的研究论文进行检索。检索结果得出:关于《申报》的研究文章数量上呈上升趋势,2001―2011年间共计30 篇。而且从2008年开始,相关研究较之前有较大增加。这说明对《申报》的研究在我国始终受关注。

二、《申报》研究的传统视角及内容

回顾关于《申报》的研究,发现常见的研究视角及内容主要有:

1、关于《申报》经营管理的研究

关于《申报》经营管理的研究,学者的认识基本一致,都是通过分析《申报》的成功经营策略,为当今中国报业的经营管理探索一条新路。

有学者认为,《申报》的成功是我国新闻史上一座丰碑,也是一项宝贵的资源。从它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发行渠道,到改进印刷设备、提高技术水平,再到价格策略、内容管理和办报方针,这些措施都值得借鉴,但要根据不同时代和环境下报纸的实际状况加以应用。①也有学者从现代营销学的角度分析《申报》早期经营活动,认为《申报》在定位,定价,分销渠道和促销方面己经体现出朴素的市场营销思想。尽管该报纸的经营理念并不全是首创,但能将香港的办报经验与自身创新相结合,实属不易。而这也正是《申报》由创刊时的600份发展成为销量最大、影响最深远、经营时间最长的近代中文商业报纸的重要原因之一。时至今日,其中的许多宝贵经验还值得现代媒介学习和借鉴。②

2、关于《申报》人才变动的研究

关于《申报》人才变动的研究是由《申报》的几位主要改革者进行的。

有学者认为,虽然陶行知对新闻传播的学理层面少有论及,但他却在大量的新闻传播活动当中,提出和实践了“重视受众反馈”、“强调舆论的引导作用”、“报纸真正成为人民的喉舌”、“追求民主和自由”、“与报纸整体配合改革时评和副刊”等一系列具有现代意义的新闻传播观念。应该说,这些传播观念对我国近代新闻思想史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③有学者认为,“谈旧中国报纸必谈《申报》, 谈《申报》必谈史量才”, 史量才对《申报》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1)适应形势的办报思想;(2)灵活的经营策略。④也有学者从“史量才是商人还是社会改良者? 《申报》是新闻优先,还是言论优先?史最才的《申报》与租界的关系性质如何?”三方面研究史量才与《申报》的关系。⑤

3、关于《申报》新闻业务革新的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涉及新闻内容和事业发展。

有学者从早期《申报》加强硬新闻报道的角度得出启示:(1)从受众的角度看,加强硬新闻报道是受众的需要。(2)媒体的角度看,加强硬新闻报道是都市报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需要。⑥而有的学者从《申报》的戏曲广告角度来阐释,认为《申报》的戏曲广告是中国近代传媒上最早的,对京剧在上海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4、关于《申报》舆论监督的研究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申报》的舆论监督进行研究。

有的学者以《申报》报道的事件为依托,从历史、新闻以及法律的视角,对“传媒与司法之间的内在张力”做分析和考察。⑦也有学者通过《申报》连续报道民国政府财政部违规私印巨额印花税票做抵押进行借款,引起舆论哗然,迫使财政部对相关责任人做撤职处分的角度来阐释,认为《申报》对该案的系列报道不仅反映了当时政治生活的进化和社会风气的转变,更是对媒体舆论监督功效的一种诠释。⑧

而有的学者以具体事例为依托,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以历史的眼光审视事件,得出结论:新闻“把关人”在决定新闻的取舍时,一方面受新闻界环境中立场、方针、经营目标和价值标准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社会环境中文化意识的影响。无论在什么时期,“把关人”都应该注意避免遭到不良环境影响的侵蚀。⑨

三、近年来《申报》研究的新视角及内容

近年对《申报》的研究出现新的研究视角和切入点, 也呈现出新内容:

1、关于《申报》在新闻学研究方面的作用

关于《申报》在新闻学研究方面的工作,代表性观点是:(1)《申报》是我国早期新闻学研究的重要园地。(2)《申报》是国人最早系统介绍西方新闻事业的报纸。(3)《申报》创办了新闻教育,构建了新闻学研究平台。(4)《申报》重视史料搜集,为新闻学研究创造条件。⑩

2、关于《申报》与国际活动的研究

有学者从中美新闻交流互动的角度指出,《申报》对威廉博士的访华活动进行了详实而充分的报道,为中外新闻界交流提供了宝贵经验和资料。有的学者通过对1870一1920年代《申报》与《纽约时报》新闻图式的分析,推导中美新闻叙事结构的演变和趋同的现象,以及电报发挥的主要作用。⑾有的学者从远东运动会中的《申报》报道研究得出结论:《申报》远东运动会的新闻报道历时20年,通过不断的探索慢慢走向成熟。受当时新闻理念和物质条件制约,这种成熟是相对的,比起今天铺天盖地、花样百出的体育新闻报道自然显得很稚嫩,但仍然有很多值得今天借鉴的亮点,比如体育新闻宏大叙事的报道框架、报纸对于体育巨大的议题设置功能、真实客观的报道理念等。⑿

3、关于《申报》中女性活动的研究

关于《申报》中女性活动的研究并不多,有学者通过对《申报》五四时期女性广告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发现,和妇女解放等相关社会变革对广告中女性形象有一定的影响,使女性广告数量、社会角色、广告产品都有了一定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反映了当时妇女解放运动的趋势和潮流,体现女性开始挣脱家庭束缚,走向社会的愿望。⒀而有的学者结合对《申报》1911年-1935年有关服饰特别是女性服饰的讯息研究,得出近代上海创造大众文化的“空间”的结论。

综观对《申报》的研究历程及成果, 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首先,对《申报》的研究一直是新闻史研究中持续不断的话题,几十年来一直在继续,而近年来的研究热度仍未减退, 研究视角和范畴有扩大倾向。大多数研究成果借古鉴今,以《申报》的成功办报经验作为切入口,在历史中寻找当代的影子。从中也可以发现,在新时期,中国新闻史的研究很注重对新闻史料的整理以及个案的研究。

其次,学者们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消除偏激、主观的思想。新时期不少新闻史研究工作者都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历史报刊和人物。如对《申报》曾经出现过的不足也能客观评价。而对一些老话题,如关于《申报》经营管理的研究,关于《申报》人才变动的研究还停留在原有水平上, 缺少突破和创新。现今关于《申报》早期迈入国际的研究增多,但若能从国际视角看中国,我国各个时期的新闻史内容一定会更加丰富。

第三,从研究内容上看,研究报刊活动、新闻思想和传播内容的成果居多,而对传播方法、新闻理论、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关系等研究较少。

第四,从研究方法来看,还是采用传统的立足史料做理论综合分析的方法。今后我们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以便产生新成果,使研究展现现代新媒体元素的价值,并且更加客观、准确。

第五,从研究趋势来看,中国新闻史的研究正由单一学科视角向跨学科方向发展,由革命史、政治史的研究范式向政治传播史、文化史、社会史等多视野发展。但是在学习和容纳其他学科的同时,我们首先应该打好自己的学科基础,使其成为一门有独立发展前景的学科,否则大量的新闻史文献只能成为丰富发展其他学科的材料和论据。

参考文献

①郭墨池,《史量才时期的〈申报〉经营策略研究》,《新闻知识》,2009(3)

②曹珊珊,《浅析〈申报〉早期经营活动中的营销思想萌芽》,《新闻大学》,2006(1)

③庞亮,《烽火九一八陶行知〈申报〉活动记略》,《新闻爱好者》,2001(3)

④董婉苏、史敏杰,《史量才对〈申报〉发展的贡献》,《新闻与写作》,2006(1)

⑤朱春阳,《关于史量才与〈申报〉三个问题之思考与追问》,《国际新闻界》,2008(9)

⑥舒骅,《早期〈申报〉硬新闻报道及启示》,《新闻界》,2008(6)

⑦张艳红、谢丹,《近代媒体舆论推促司法公正个案分析“以〈申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报道”为例》,《当代传播》,2008(3)

⑧李向东,《〈申报〉与1923年财政部私印印花税票案》,《新闻爱好者》,2010(22)

⑨吴迪,《“从杨妹事件”看环境对新闻“把关人”的影响》,《新闻知识》,2001(5)

⑩马光仁,《与新闻学研究》,《新闻大学》,2009(2)

⑾陈昌凤,《电传新闻对中美新闻叙事结构的影响――1870-1920年代〈申报〉与〈纽约时报〉的叙事结构比较》,《国际新闻界》,2009(1)

⑿肖鸿波,《历史上最早的亚运会报道“远东运动会中的〈申报〉报道”研究》,《新闻爱好者》,2011(2)

⒀李文瑾、都凌霄,《五四时期报纸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以〈申报〉为例》,《新闻界》,2010(3)

第6篇

当古尔·马里亚走进2012伦敦奥运村的媒体大厅接受采访时,他穿着平价的牛仔裤和Polo衫。这套行头,都是他以最小的成本从网上淘换来的。

“如果你想有一双非常好的跑鞋,我的意思是,能够适用于奥运比赛的那种跑鞋,”马里亚看着自己脚下正蹬着的慢跑鞋说,“至少得需要100美元。”显然,马里亚最终没有买下那双奥运级别的跑鞋。他脚上穿着的,依然是他在爱荷华州立大学训练时穿得破旧不堪的老鞋。

没有赞助商,只是马里亚本次伦敦之旅的一小部分,除了没人为他提供比赛、训练所必须用的运动装备之外,他还没有教练的指导,没有队友的帮助,甚至,他的比赛用运动服上,连代表国家荣誉的国旗标志也没有。他是本届奥运会上,以独立个人身份参加比赛的四名运动员之一。

跑步只为死里逃生

“这只会让你有一种感觉———孤独。”马里亚说,“你没法身披国旗参赛,别人都会不理解地问:你从哪里来?”

马里亚来自一个崭新的国家:南苏丹共和国。这个地处非洲的国家太小了,只有60余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人口数量不足千万。这个国家也实在是太年轻了,在2011年的7月9日,它才在风雨飘摇的动荡政治环境中,倔强地站了起来,宣布独立。

也因此,马里亚选择以独立运动员的身份参加本届奥运会实属无奈。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规则,一名运动员若想参加奥运会,一般需要通过所属国的奥委会来办理相关的事宜,可马里亚并不具备这样的参赛条件。因为南苏丹刚建国不久,百废待兴,国内还没有正式成立奥委会这样的组织,这使得马里亚无法以正常流程报名参加奥运会。

其实,曾经有一个机会摆在马里亚面前,可以让他以一个国家队运动员身份参加伦敦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在得知马里亚的情况之后,曾经敦促苏丹共和国向马里亚发出邀请,让他以苏丹运动员的身份参赛。可这个折中的办法,却被马里亚断然拒绝了。“这对我来说是绝对无法接受的。我绝不可能代表一个残害了我的亲人的国家出席奥运会。如果我这么做了,那就是对我的国家的背叛,是对那些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自由的同胞人民的背叛!”说这番话的时候,马里亚的脸上弥漫着悲痛甚至愤怒的情绪。或许,这个问题在一不小心之间,揭开了他内心深处最痛的那道伤疤。

1984年,马里亚出生于南苏丹丁卡族部落的一个普通家庭。童年的生活虽然贫苦无比,“可每一天却过得十分开心。”

至今,马里亚仍然记得自己在小时候和同部落的小伙伴一同嬉戏玩耍的好时光。“在那个时候,我不知道什么是体育,更不了解马拉松这个竞技项目,可我却是所有伙伴中最能跑的。”马里亚说,“不过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之所以跑步,完全是为了要逃命。”

马里亚所说的逃生发生在1994年,那一年,他的好时光戛然而止。马里亚所在的村落卷进了第二次苏丹内战。这场战争被称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平民死亡人数为最多的一场战争,大约有190万名南苏丹平民死亡,200多万人丧生,以及超过400万人被迫离开家园。马里亚的10个兄弟姐妹因为这场战争失去了生命,而他本人则被绑架到了苏丹的一处劳动集中营,成了一名奴隶。那一年,马里亚年仅8岁。

在集中营,马里亚度过了一段苦难的时光。对于这段暗无天日的日子,马里亚不愿再次提及,可从他痛苦的表情便可以想象出,他究竟受到了怎样非人的折磨。“与很多人相比,我是十分幸运的。”马里亚说,“因为1年之后,我逃出了集中营。”经过在埃及的辗转,马里亚最终来到了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并找到了在那里的舅舅一家。“在到了美国之后,我曾经发誓,这辈子不再跑步了。”马里亚说,因为他一跑步就会想起当初在苏丹逃亡的日子。

“在高中的时候,我接受了正规的跑步训练。直到这个时候,我才又开始跑步。”马里亚说,“因为我了解到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项伟大的运动盛会,名叫奥林匹克。”马里亚的跑步天赋很快便被发掘了出来。高中时期,他获得了爱荷华州室内田径运动会的长跑冠军。也因此,马里亚得到了一些资助,让他可以搬到亚利桑那州的弗拉格斯塔夫,为自己的奥运梦想做准备。

跑步代表全世界

在奥运村的媒体大厅里,马里亚很快就在人群中认出了菲利普·赫斯,尽管在此之前,马里亚从未见过这位供职于《芝加哥论坛报》的资深记者。一直以来,两人完全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联系。

马里亚走上前去与赫斯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一边拍打着赫斯的后背,马里亚一边兴高采烈地说:“你太棒了!如果不是因为你,我根本没有机会到这里来。”是的,在两周以前。马里亚的伦敦之旅看上去还是一片阴霾。尽管在那个时候,马里亚已经找到了一个赞助人布兰德·波尔。可这位慷慨的美国人的能力也并不足以支撑马里亚实现他的奥运梦想。

尽管马里亚已经获得了美国的永久居住权袁但他却并没有获得绿卡袁不是美国公民袁因此无法代表美国队出战遥而在当时,国际奥委会也并没有预算给一名独立个人身份的运动员,而他们想出的折中办法也被马里亚断然拒绝。看上去,事情走进了死胡同。“差一点我就要放弃了。”波尔说,“但你知道,一直以来我就坚信奥运精神。我认为帮助他(马里亚)参加奥运会是我应该坚持到底的事情。”

正在这个时候,赫斯的出现帮了大忙。他为了另外一件事情来找波尔,可波尔不等对方说出自己的来意,便把马里亚的事情和盘托出。

赫斯很快完成相关的报道,并将之公之于众。这篇报道在美国引起了连锁反应,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媒体找到马里亚进行采访,将他的故事写成文字。几乎所有看到过马里亚的故事的人都认为,这名来自南苏丹的小伙子理应参加伦敦奥运会。终于,在舆论的热议声中,国际奥委会终于改变了初衷。他们最终允许马里亚以独立个人的身份参加伦敦奥运会。

由于奥运会报名的流程繁琐,花费了不少的时间,以至于当马里亚通过赫斯接到国际奥委会的邀请函时,他只有两个星期的时间去落实签证等诸多事宜。

“当时,我以为自己要在酒店中观看这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了。”马里亚说,“不过幸好,最终我还是赶上了。参加运动员入场仪式时,我的身上没有南苏丹的国旗,不过我依然感到十分骄傲,因为我拿着的是奥运的五环旗。我觉得我是在代表全世界,在奥运的赛场上奔跑。”

马里亚最近的马拉松个人最好成绩是2小时12分55秒。尽管这是个不错的成绩,但它却无法让他最终成为马拉松项目的奖牌竞争者。

参加马拉松比赛时,他会穿着黄色、绿色和黑色相间的比赛服———这是奥运会规定的独立个人运动员的专属运动服。马里亚说,在比赛中,他会带着象征自己国家国旗的彩色手链,“这是我是从哪里来的重要标识。”

第7篇

在一次心理学方面的培训上。上课的教授讲到人际心理方面有关婚姻方面时,他讲了一句“老婆是要哄的”,有位老师说道:“在座的各位都是当老师的,其实我们的学生也是要哄的。”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没有用麦克风,声音非常低。身为老师,他的那句不经意的话却深深地撞击我们的心。是呀,学生也是要哄的。多少次,看到学生在教室里玩闹,我不耐烦地批评甚至训斥;这不正是他们充满阳光和活力的体现吗?这不正是孩子的天性吗?坐着一动不动的是真正的孩子吗?多少次面对孩子做错题,我没有好好地去查找原因,没有从他们的心理特征上去理解和宽容,而是责备,埋怨他们不认真。这又可能对他们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一、对成绩较落后学生,要敢“哄”、善“哄”。

一方面由于成绩较落后,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已经失去兴趣,另一方面自身的行为习惯较差,自我约束力弱,对老师说的话很难放在心上。转变他们需要我们的满腔热情,更需要有“哄”的勇气和智慧。需要一种“战术”――敢“哄”和善“哄”。面对他们不应害怕,不应回避,不应放弃,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点。“哄”的教育中应该尽量回避“批评” ,批评教育往往让人难以接受,尤其是双差生,他们的逆反心理在某种情况下会形成一股强大的逆流,批评是逆反心理形成的根源,批评是学生逆反心理意识加强的催化剂。当然有时也避免不了批评,要批评则要让其“刻骨铭心”。对于这类学生,我们批评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首先肯定其长处,就事论事,不揭老底,及时对他们进行“收心”教育,施之以“爱心”,动之以“真情”,行之以“班规”,指出缺点,指明改正的方向。同时班主任要勤与家长联系,做好疏导工作,家校联手监督其日常行为,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他们的日常行为之准绳,处处予以指点。再次平时要利用多的机会主动地接近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试着和他们交朋友。哪怕是对他们的微微一笑,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都会给他们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类孩子转变了,班风就会端正,学风也就好转了。

案例一:男生A,长得一张老诚的脸,身较魁梧,给人大哥的感觉,在小学就是一个问题生。因为体育较好,所以参加体训队,就行为更散漫,不受约束。刚进初中,领导就提醒我,注意这个男生的行为。在课间,自习课,都喜欢大声讲话,一旦批评他,都会以借口不承认,嗓门很响。鉴于他的这些行为,我每次都会把他叫到外面或者办公室,因为我知道向他这样的男生更要面子,由于之前给老师学生的不好印象,所以他是没有自信的人,嗓门响,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其实底气不足的原因。其实你跟他平心静气的讲,他会听。既然他喜欢动,所以班级上出力的活我会主动让他干,他也非常积极的举手示意。平时如果我们老师要他帮忙,我也通常会以口头表扬,要他做好班级的大哥哥;有时候帮完忙,我会给他饮料奖励。上学期电脑课,我把课代表的重任交给他,很意外,马上受到校长QQ上的公开的表扬,我第一时间到教室在全班面前表扬,称赞他有班级领导力。从7年级到八年级,他的变化很大,当然小问题还是存在,还要花时间去“哄”,感谢家长的一再配合,督促,教育。

二、对成绩较好生要乐“哄”、特“哄”。

成绩较好生,因为成绩较好,往往被我们认定是“乖孩子”,却往往会成为“忽略儿”,之所以这么说,因为我们大部分的精力都去关注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了。其实这类学生是班里的主力军,在班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能忽略了对他们的鼓励和表扬;鼓舞优生,可以鞭策后进生,表扬一个可以带动几个,表扬几个可以带动全班,因为他们是全班同学的榜样人物,是全班同学心目中的奋斗目标,这样有利于形成“比、赶、超”的良好学风。但往往由于孩子的表现突出,教师会惰于“哄”,或疏于“哄”。这样榜样的号召力就会随之而减退,正气也就树立不起来。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有感召能力的典型学生,乐“哄”、特“哄”常抓不懈,在班里树立“典型”,培养“核心”人物,加强核心力量,创造一个团结活泼、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案例二:男生B,该男生报道第一天,妈妈陪同来,因为第一名是男生,当时别的老师一直说好的,当时妈妈也一直说,在家很乖,很自觉,真的很欣慰。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一直不用操心,还担任班级的宣传委员。但是不久他就以耽误学习为由,不愿出黑板报。当时要培训出黑板报人员,我可能没有多考虑,事后他反驳,我没有征求他意见就报上去,语气很坚硬,让我第一次感觉到他有个性。之后他表现出更多有个性的一面。因为他学习较好,能管好自己,所以作为班主任,我由一开始的跟他的僵硬局面,慢慢改变方法,把他客气的叫到办公室,考虑到他的学习时间过忙,允许他不担任宣传委员,让他更好的学习同时,能帮助同学辅导作业。虽然他不想因为班级事务耽误学习,但是涉及自己利益荣誉时,他还是很积极,所以我让他担任团支书,适时为班级做事;在运动会报名时,他主动报名,我当然积极鼓励他参加,他也以名次来回馈班级。尽管他有个性,但是上课举手发言少不了他,下课好问缺不了他,好学生也有很多不足,学习的压力我们应该好好帮助他们减轻,让他以更好心态,状态去冲刺,去做好班级的榜样。

三、勤“哄”贯穿教育的始终

班主任工作很辛苦,但只要我们抓早抓实,找到学生的情感支点,班主任的情感支点,把班主任的情感支点融入到班集体中,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种情感支点就是“爱”,把爱融入到集体就是“哄”。“爱”是“哄”的基础,那么,什么叫“哄”的教育呢?我是这样认为的:它是以“爱”为基础,宽严并举,宽严适度,严中带慈,慈中有严。所谓“严”,即像严父般严格要求学生,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谓“慈”,即要求教师像慈母般地爱护学生,履行一种特殊的“母爱”,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集“严父”、“慈母”于一身,讲究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充分肯定学生的长处和优点,理解他们的处境和感受,在思想上、感情上与他们产生共鸣;爱生如爱子,耐心细致,持之以恒,把“哄”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第8篇

关键词关键词:高职课程;音视频制作;实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2015603

1课程设置情况概述

音视频编辑技术模块是很多高职院校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块。《摄录像及编辑技术》课程作为音视频编辑模块的核心技能课程,在培养学生熟悉音视频行业生产流程、熟练掌握摄像技术、音视频后期编辑技术、熟练使用常用音视频编辑软件进行产品制作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完整音视频作品的制作过程一般包括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工作有编写剧本、编写分镜头稿本、现场摄制等。后期主要工作包括素材整理、确定编辑点和切换方式、视频剪辑、制作动画、添加音效、合成和调色等。由此可见,音视频作品的制作过程具有技术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因此《摄录像及编辑技术》课程一般开设在高职大二年级(三、四学期)。大一学年,多媒体专业一般开设有平面设计类和动画制作类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可培养学生静态图形图像的处理能力和二、三维动画的基本制作能力。这些技能的学习对于后期《摄录像及编辑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2课程实训教学改革措施

《摄录像及编辑技术》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其实训教学环节设置比重一般都大于60%。相比理论教学而言,本课程的实训教学具有更加灵活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设计和取材也更加丰富,对学生的吸引力强,学生大都比较喜欢上实训课。但同时也发现,若按照传统“面向教学”的思想,将实训教学分为“基础操作―中级提升―综合应用”三个阶段,这种三段式的划分,虽方便了教师准备和教学,但会因为没有完整应用需求作支撑,造成基础操作阶段、中级提高阶段的实训练习枯燥乏味,学生会因长时间看不见劳动成果,感受不到成就感,进而对实训失去兴趣,烦躁感和倦怠心理骤增。

建构主义认为人类的学习过程就是在原有经验和行为模式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和经验的过程[1]。所以学习是需要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而兴趣和成就感是维持参与积极性的源动力。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转为主动,提高本课程实训教学的效果,我们在总结往届课程教学成效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完整项目制作为基础开展实训,并在实训过程中实施“四个融入”理念,即:实际生产项目融入实训教学内容、典型工作过程融入技能阶段训练、质量管理思想融入实训管理指导、分阶段多元化评价方法融入实训评价过程。

2.1实际生产项目融入实训教学内容

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开展实训教学是目前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改革的大方向。在《摄录像及编辑技术》课程教学中使用项目教学法,以实际生产项目为主线组织教学,打破按知识系统性组织教学的传统模式,将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项目阶段制作过程中。学生在完成实训后,不仅技能提高了,还能看到完整产品及其应用效果。学生对自己付出的劳动更加肯定,学习兴趣也就更加浓厚了。以下介绍了课程实训采用的实际生产项目的主要来源。

2.1.1校园电视台各类音视频制作任务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设有校园电视台,校园电视台音视频制作的主要类型有:①实事新闻类(如校企合作报道、校内外访问交流报道、学生社团活动报道、学院运动会报道等);②课程教学及讲座类(如网络课程摄制、重要讲座摄制、精品课程教学摄制、示范实操过程摄制等);③风采展示类(如校园和系部宣传片摄制、公益短片摄制、学生团体活动摄制、个人视频作品摄制等)。这些音视频制作项目普遍具有制作目标明确、时间周期具体、表现形式丰富、内容针对性强、工作流程完整、作品完成后能马上投入使用并及时反馈应用效果等特点,比较适合作为本课程实训项目的重要来源。

当然,校园电视台的众多制作需求,也并不都适合转化为实训项目在实训教学中使用。在选择适合转化的生产性项目时,需遵循项目规模由小到大、技术难度由易到难、制作周期由短到长的循序渐进思想,对项目进行综合分析:①分析项目是否完整,技术难度是否适合学生团队承接;②分析项目的实施周期和设备需求是否可行;③分析项目重难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并做好全程跟进及引导、排难的准备等。

在以往实训开展过程中,为了训练技能,会安排一些单项技能训练活动,但这些技能训练活动由于没有以实际项目制作需求为背景而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因看不到技能训练能为项目制作带来怎样的直接效果而缺乏练习动力。当以实际项目制作为基础开展实训时,将单项技能训练融入到项目制作过程中,虽然训练的时间缩短了,学生却能真实感受到技能训练对项目制作的直接推动作用,并在责任心的驱动下认真练习,使训练效果事半功倍。

2.1.2合作企业提供的音视频制作需求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加强与校外相关企业的多元化合作,目前已与本地多家文化传播公司、数字媒体领域的科技公司等建立了长期、深入、多元化的合作关系。从相关企业引入了部分难度适宜、已过商业保密期的完整项目转化为实训项目,如将本地火车头文化传播公司大型地产展示项目的音视频制作部分、盛名堂文化传播公司的家纺品牌推广项目(视频广告制作部分)转化为大型综合性实训项目等。在将技能点训练融入制作过程中后,还将制作过程中的素材管理、场景调度、镜头剪辑、动画制作、音频合成、输出等部分抽出,做成专项训练项目供学生反复比较、练习。公司除了转化已完成的商业项目外,合作企业也时常为学校提供一些小型摄制机会,如“兴宇传媒的广告投放资料片”摄制、“星星少儿艺术培训网络招生宣传片”摄制等。

将企业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将重视产出结果转为重视生产过程,重新安排实训教学的时间和周期;②采用分组教学法发挥学生间传、帮、带的作用,安排不同层次学生组成团队分工合作,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参与项目制作;③聘请企业指导教师对关键制作过程和技术难点进行指导,同时也作为项目阶段性验收时的校外评审专家;④实训指导教师负责与企业方进行沟通交流,充分交换意见,并分阶段监督工作完成质量。

2.2典型工作过程融入技能阶段训练

在将实际生产性项目转化成教学项目时,使用的方法是以“需求分析―构思设计―技术实现―反馈修改―定稿提交” [2]的音视频制作典型工作流程为基础,将知识技能点融入到阶段流程中。比如将一次既定的校园“献爱心活动”新闻摄制任务转化成实训教学项目时,教师首先根据情况安排适合学生小组承接的任务,然后组长带队在需求分析阶段完成对摄制内容、环境、时间等要素的分析,并制作摄制方案。在构思设计阶段安排好组内人员分工,并确定制作主线、周期和风格。在技术实现阶段完成拍摄、素材收集处理、编辑、配音、合成等工作。在反馈修改和定稿阶段完成样本修改和成片输出工作。

2.3质量管理思想融入实训管理指导

在以项目为驱动的实训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实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而教师在实训过程中起管理和引导作用。在将生产项目转化为实训项目时,也需将生产项目质量管理的思想融入实训管理过程中。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思想是:项目总体质量源于项目每个阶段、子项目、工作单元的质量。在对实训项目进行阶段划分时,明确提出每个阶段学生应该习得、培养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对于实训项目制作的核心阶段,还划分有多个子阶段和工作单元。

教师在实训开展过程中采用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了解项目工作阶段开展情况,对每个阶段实训完成质量进行监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角色重在“引导”而非“代劳”。当实训开展过程没有偏离实训培养目标时,就不要过多干涉小组实训开展,只是帮助学生分析实训出现的问题,引导其解决问题。只有当实训开展过程因技术难度太大、工作态度问题突出或有严重超期可能等原因偏离原培养目标时,才对实训开展进行深度干预,并做好工作情况记录。

在实训指导方面,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减轻实训指导教师因重复劳动造成的工作负担,提高实训开展效率,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建设了课程实训资源平台,并划分出前期策划、摄像技术、剪辑方法与技巧、动画与视频特效、音乐音效、视频调色等多个技能模块,了大量文本及音视频学习资料。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上网浏览,访问学习资源,自主学习提高职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4分阶段多元化评价方法融入实训评价过程

教学评价的方式有形成性评价(学生项目完成过程中的态度、制作效果、参与次数等)和总结性评价(所参与的作品完成质量、效果反应情况)等。以前《摄录像及编辑技术》课程实训教学一直采用由任课教师对每个小组期末作品完成情况做统一评分的总结性评价方式进行。这种评价方式没有很好地将学生平时实训参与程度、学习态度等纳入评价指标,基本上只关注最终作品完成情况,评价结果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分数。评价结束后大多数学生不会再去修改和完善期末作品,技能训练效果的提升也就此终止。

为提高实训教学效果,目前在《摄录像及编辑技术》课程实训教学中,采用以阶段自评、阶段互评、阶段综合评价等为主要形式,以各阶段工作耗时情况、阶段性实训报告填写情况、技术问题解决情况、团队合作及参与积极性、作品完成情况等为主要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比如在每个制作阶段结束时,学生团队首先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自评,教师结合小组自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并主动与小组成员沟通,肯定其优势,指出其不足,了解工作难处和障碍,以帮助小组成员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其工作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团队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不同,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所使用的标准也应该相对灵活,使评价设计分层化。比如对于多次评价结果优秀的团队应适当提高评价标准,对于多次评价结果较差的团队应给予重点关注,必要时适当调低其评价标准。

每个小组在完成阶段任务后,要求在参加综合评审前与实训指导教师交流,初步评价其作品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确认问题并反馈修改。在阶段性综合评价过程中,教师组织非本组同学听取作品制作小组成员的讲解(组长对工作阶段完成情况做说明,其他组员分别就自己承担的工作做简要介绍,重点说明本阶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阶段性评价结果由学生团队自评、小组互评、综合评价、企业专家评价四方面构成。改进后的评价方式端正了学生“重视实训过程,重视技能训练”的学习态度,有效促进了学生协同合作能力、工作能力、时间管理控制能力的提高。

3课程实训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课程实训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以下要求:

(1)教师一定要重视项目实训教学的准备工作。这种准备包括项目的选择、转化、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

(2)指导教师之间应树立相互学习、合作、分享、共同进步的思想。《摄录像及编辑技术》课程的综合性很强,技术涉及领域较宽,实训指导的工作量非常大,一般配有2~3名实训指导教师。建设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树立相互协作,取长补短的工作思想对于实训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非常重要。

(3)教师要增强服务意识,在实训各个阶段热心为学生提供服务。服务意识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其主要包括“耐心服务的精神,换位思考的态度,积极交流的行动,精益求精的技术”等。教师的服务水平会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服务意识强,则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意识也会提高。

4结语

通过以实际项目为基础,以工作岗位群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为目标,对《摄录像及编辑技术》实训教学进行改革,深入贯彻“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实训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大提高。从近两年毕业实习阶段实习企业(文化传播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等)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的制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了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在后续工作中,学校还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探索深入对接企业需求的方法,结合课程的职业岗位群,将更多企业项目引入到实训教学中,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第9篇

兜兜转转,青梅竹马结下夫妻缘

苏小卫1960年出生于北京,霍建起大她两岁,也是北京人。从小学到中学,他们俩都在北京景山学校就读,因双方的姐姐是好友,四个人经常在一起玩耍,由此结下了纯真的情谊。

1978年,苏小卫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霍建起进了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与张艺谋、陈凯歌是同届校友。读大学期间,苏小卫和霍建起都住校,加上各自的学业繁重,两人也就没什么来往了。

1984年初,苏小卫厌倦了当老师的生活,想换一种工作环境。当年5月,她顺利考取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攻读现代文学专业。

转眼到了1985年12月,苏小卫的姐姐说要给她介绍一个男朋友:“你们俩配在一起呀,绝对是女才郎貌。”苏小卫摇头说:“我不要太帅的,怕看不住。”姐姐赶紧说:“他算不上帅,只是有些歪才。”

不久,苏小卫前去相亲,见面一看,天啊,竟然是自己的“发小”霍建起!

苏小卫活泼开朗,霍建起性格内向,两人在一起,常常是只听见苏小卫一个人在说话,有时,苏小卫问他一句,他才像拨算盘珠子似地答上一句。只要苏小卫不开口,两人就是长时间的冷场。有次,苏小卫实在忍不住了,提醒他说:“你别对我来个‘沉默是金’啊。”霍建起答道:“你口才好,我更愿意当你的听众。”

两个人交往久了,苏小卫对霍建起越来越欣赏,他忠厚老实、待人真诚,而且身上散发着画家的气质。然而,霍建起对苏小卫却没有那种怦然心动的异样感觉,一直把她当成“邻家的小妹妹”。

苏小卫并没有知难而退,而是策划并上演了一出“凤求凰”的好戏:她主动给霍建起打电话,约他一起去美术馆看画展、逛书店、游故宫。每次,都是她抢着买单,理由是:“我工作比你早一年,积蓄相对多一些。”

1986年6月初,霍建起跟随电影《遭遇激情》剧组去了西安,四五个月都回不来。苏小卫开始思念心上人,展开信纸,一封接一封地给他写信。 远在千里之外的霍建起收到这些情真意切的信后,看得眼泪都出来了。他坚硬的内心世界渐渐软化,暗自发誓,不能错过这个满腔痴情且才华横溢的女硕士……

1987年7月,苏小卫拿到硕士学位后,与霍建起走进了婚姻殿堂。

婚后不久,苏小卫被分配到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工作。霍建起仍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当美工师,小俩口的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夫妻俩都庆幸找对了生命中的另一半:性格相容、秉性相投、想法相近。

两年后,苏小卫生下了儿子霍亮。苏小卫休完半年产假后,北京电影制片厂分给霍建起一套近一百平方米的住房,他没有和妻子商量,就把这套宽敞的房子让给自己的父母住了。做出这一决定后,他不免有些忐忑不安,可苏小卫知道后没有一丝怨言:“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我怎么会不高兴呢。咱们还年轻,以后有机会。”

父母搬进了新居,霍建起一家三口却挤在苏小卫单位分的一个筒子楼里。妻子的善良大度,让霍建起心里暖融融的。

梦想作媒,“最佳电影夫妻档”横空出世

时光如流水,转眼到了1991年夏天。这段日子,苏小卫注意到霍建起情绪有些消沉,不愿去片场,从早到晚都坐在家里看各种各样的影碟。苏小卫体贴地询问丈夫:“老公,你怎么了?”霍建起告诉她:“我想拍电影,做一个像田壮壮、夏钢那样的导演。”

霍建起做了近十年的美工师,他对这个职业已经开始厌倦,而当时,他只要看到一部好电影,心里就会激动不已,也由此产生了这个念头:“如果我有机会去拍,肯定也能拍出这样的好电影!”

后来,有人来找霍建起拍广告片,虽然只有短短的15秒钟,但他完全沉浸在导演状态中,非常享受。苏小卫为此感慨不已:“老公,你一旦看准的事情,就会坚定不移地做下去,连九头牛也拽不回。”

一周后,霍建起拿着拍广告得来的3000元钱,给苏小卫买了件大衣。

拍完这个广告片后,霍建起又处于“闲置”状态。在苏小卫的鼓励和陪同下,他找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负责人,说出了自己的导演梦。该负责人大吃一惊,然后质问他:“你放着好好的美工师不做,要改行当导演,这不是异想天开吗?”霍建起说:“您就让我试一试吧。”说到最后,该负责人表示:“我们不会阻拦你,但你得自己找剧本,拉赞助。”

这一意见,等于把霍建起推上了“个体户导演”这条羊肠小道。回到家里,霍建起陷入了绝望之中,可妻子却鼓励他说:“一个人心中有了梦想,就会让他全身心燃烧起来,不由自主地要往那条路上飞奔。国外有许多优秀的导演都是美工师出身。你有这么多年美术基础,拍出电影来一定会很漂亮。我觉得你一定能行!”妻子的话,让霍建起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一个月后,霍建起打算把梁晓声的中篇小说《表弟》拍成电影,可是,有一家影视公司已捷足先登,花5000元买断了《表弟》的影视改编权。霍建起气得捶胸顿足,说这些天的努力白费了。苏小卫的心里同样很焦虑,不过,她从中受到启发,对丈夫说:“我写剧本,你找投资方,咱们一起圆电影梦吧。”妻子的话犹如一剂强心针,一扫霍建起脸上的愁云:“好好好,我圆导演梦,你圆编剧梦,咱们是两个新手,要凑成一个熟手。”

1994年10月,时值残疾人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运动会报告团来到北京,主席台上的一个小伙子吸引了台下的苏小卫的目光,只见他衣衫整齐、精神抖擞,实在看不出哪儿有残疾,可他却无法保持正襟危坐,一会儿滑下去一会儿又努力着坐起来,脸上始终挂着开朗自信的笑容。

擅长捕捉细节的苏小卫一下子被触动了,直觉告诉她,这个人一定有故事。 报告会开始了,苏小卫得知,这个名叫孙长亭的天津小伙本是一个优秀的足球前锋,在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时踩响了地雷,成了高位截肢者,但他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打破了残疾人世界短跑记录。

回到家里,苏小卫跟霍建起说起这事,并说自己要以此为蓝本写个剧本。 一个月后,苏小卫将打印好的剧本递到霍建起的面前:“你看看吧,这是我的处女作,请多提宝贵意见。”

霍建起一口气看完剧本《赢家》,激动地说:“老婆,你出手不凡,把这个故事写得太精彩了,我要拍这部电影!”

随后,夫妻俩开始忙着找投资,谈演员。皇天不负有心人,苏小卫打了上百个电话,终于接到佳音:有家文化投资公司老总愿意出资50万元投拍《赢家》剧本,紧接着,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负责人看了剧本后,分别表示给予30万元、15万元的资金支持。

第一次拿起导筒,面对宁静、邵兵等知名演员,霍建起不知所措,头脑一片空白,感觉是前有狼后有虎,脊背上直冒冷汗。苏小卫经常抽空去探班,实在去不了片场,就与丈夫通电话,叮嘱他咬紧牙关,当好一个船长,把这条船平平安安地划到彼岸就是胜利。

有爱妻“撑腰”,霍建起如同吃了定心丸。两个月后,终于拍完了这部戏,他瘦了十几斤,苏小卫心疼得直掉眼泪……

1996年初,《赢家》上映后,苏小卫和霍建起成了真正的赢家。这部电影获得电影“金鸡奖”导演处女作最佳奖项、最佳编剧奖;“华表奖”优秀影片奖、最佳编剧奖;上海影评人优秀最佳导演奖、长春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大学生电影节导演处女作奖等多项大奖。

紧接着,苏小卫豪情满怀地投入到电影剧本创作中,她每写一部,霍建起就接拍一部。夫妻俩捆绑式合作的《那山那人那狗》、《说出你的秘密》、《蓝色爱情》、《生活秀》、《暖》、《情人结》等多部作品,享誉国内外,夺得无数大奖。霍建起和苏小卫也被圈内人士及媒体记者称为“最佳电影夫妻档”。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苏小卫有着很强的文字功底及编写故事的能力,而霍建起擅长表现画面及电影语言,因为追求完美的细节及纯朴的表达方式,他经常动手修改剧本。望着自己的作品被改得面目全非,苏小卫当然不服气,因此同丈夫发生激烈的争执。

然而,每次的碰撞之后,苏小卫和霍建起的思想就会更进一步,渐渐地,两人之间形成了高度的默契。现在,苏小卫已经理所当然地认为,“夫唱妇随”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给丈夫写剧本也就像他让自己洗衣做饭一样是生活的必然。

2004年,霍建起被归划到“第五代导演”的行列,而苏小卫也被调至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剧本中心,出任副主任。这对黄金搭档引起了影视投资方及制片人的关注,经常有人登门请霍建起导片子,苏小卫写本子,可是夫妻俩有一个共同的原则:不喜欢的题材不接;电视剧不接。这样一来,夫妻俩等于把大量的合作者挡在了门外,基本上平均一年只能拍一部电影。

情倾“唐山大地震”,“冯氏奖牌”有丈夫的一半

2008年9月,导演王坪找到苏小卫,希望她给主旋律电影《沂蒙六姐妹》写剧本。苏小卫犹豫不决,这次是和别的导演合作,这让她心里有些发怵。霍建起知道后,鼓励妻子“迈出这一步”:“你同别的导演合作,可以学到许多从我这里学不到的东西……”

半年后,《沂蒙六姐妹》公映,大获成功,凭借深刻的主题和质朴感人的故事情节一举获得“优秀故事片奖”和“优秀编剧奖”两项殊荣。

这时,冯小刚找到苏小卫,请她给《唐山大地震》写剧本。苏小卫这才得知,这个项目已经运作了近一年,剧本的改编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冯小刚先后找过《集结号》编剧刘恒、《手机》编剧刘震云和《闯关东》编剧高满堂,但都由于对方觉得地震题材扎堆难有空间或没时间等原因而作罢。

这些年来,苏小卫与冯小刚没什么接触,只是耳闻他脾气不太好,而且对剧本的要求非常高。经再三考虑,她打算婉言回绝冯小刚。

可有一天,霍建起回家后告诉苏小卫,他刚刚看完苏小卫带回的华裔女作家张翎的中篇小说《余震》,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其中有重大事件,也有细腻的情感,有能跟普通人沟通的东西。他还说,这篇小说为剧本的改编提供了一个非常文学化的视角:一个母亲被地震逼到绝境――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那些《后天》、《惊天动地》《超强台风》等灾难片,都是全景式的正面描写,灾难结束了,故事也就结束了,而在《余震》中,“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只是故事的开始。

虽然丈夫一再鼓励苏小卫放手创作,可苏小卫却还是担心自己驾驭不了这一“选题、格局都很宏大”的剧本。霍建起说:“你擅长写细腻情感戏,也尝试过主旋律电影,肯定能写这个剧本!”

在丈夫的一再怂恿下,苏小卫“心肠一硬”,从冯小刚手中接下了这个活儿。随后,她与冯小刚及华谊兄弟公司老总王中军长聊了一次,形成了三点共识:一是“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是这部电影的起点,唐山大地震把母亲和女儿都推向了情感的悬崖,她们活下来了,但她们内心会是怎样的感受,生活会怎样继续,这是个悬念。二是汶川大地震与唐山大地震相隔32年,这中间,时代大变迁的内容要在片中折射出来。第三,这是一部温暖、富含诸多情感元素的主流电影。

回到家里,苏小卫与霍建起一起静心研读小说《余震》,最终选择以“亲情”、“家庭”作为大主题,并把原著以女儿为线索,改为母亲、女儿、儿子三人并重的叙事视角,以此表达“家在每个活着人的心里”的故事核心。

在剧本故事梗概中,苏小卫含着热泪写道:“23秒,32年。从唐山到汶川,两次大地震都让很多家庭家破人亡,我想通过剧本说的是,家其实还在,在每个活着的人心里,不管离开多远,我们每一天都走在回家的路上。”

在撰写剧本初稿时,苏小卫遇到了两大难题:一是如何处理原著小说中女儿被养父性骚扰、被丈夫抛弃等残酷的情节,二是母女之间的心结和纠葛,该如何解开。

这两大难题,同样难住了霍建起。他忙里偷闲,与苏小卫一起走进一些居民小区,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讲述《余震》这个故事。这些老人告诉他俩:“我们喜欢真诚善良的好人,喜欢大团圆式的结尾……”

苏小卫和霍建起茅塞顿开。她对丈夫说:“随着个人的成长、社会的发展,很多不好的东西都是可以克服的,哪怕受到极端的伤害。”霍建起说:“你要跳出原著小说的框架结构,把剧本写得干净、健康、温暖、积极,这样才能牢牢地抓住观众的心。”

随后的创作中,苏小卫多次与霍建起商讨,又反复征求冯小刚和王中军的意见,删去女儿被养父性骚扰、被丈夫抛弃等体现“人生绝望”的内容,把养父描绘成一个正直而慈祥的老军人;选择汶川大地震作为母女相认、冰释前嫌、打开心结的契机,那条艰难而又漫长的回家之路,让原著小说里的“疼痛”这一关键词转变成了“修复疼痛”及其途径:亲情。

接下来,苏小卫用半年时间把剧本赶了出来。当苏小卫把剧本交给冯小刚后,心里的那根弦紧绷起来了,吃饭不觉得香,上床睡不觉。为此,霍建起瞒着苏小卫,独自找到冯小刚,告诉他,自己过去与苏小卫合作并多次争吵不休的情况,建议冯导要修改剧本时,语气和缓地征求她的意见,让她感觉到他对她的信任和尊重。

待霍建起说完,冯小刚笑了:“霍导,你放心吧,我会同你老婆好语好言地商量的,绝对不会出现火药味……”果然,虽然这一剧本先后修改了8次,但苏小卫始终觉得冯小刚是个很好打交道的导演,自始至终都把她放在第一位,非常尊重她的辛勤劳动。

在拍摄《唐山大地震》期间,冯小刚需要改动剧本,哪怕只动一个字,也会打电话征求苏小卫的意见。她和霍建起感动不已,也终于明白:“大腕”其实是通过这些常人难以做到的细节炼成的。

拍完《唐山大地震》后,冯小刚多次公开表示:如果这个片子成功了,编剧苏小卫有一半的功劳。苏小卫则认为这块“冯氏奖牌”,至少有丈夫的一半功劳。

7月25日晚,央视一套《新闻联播》播报了《唐山大地震》上映及感动全国各地观众的新闻,称这部影片展现了灾难中“生命可贵,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样引发了汶川大地震的经历者及80后观众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