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奶牛养殖

奶牛养殖

时间:2023-05-30 08:55: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奶牛养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奶牛养殖

第1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08)06-0019-02

近10年来,我国奶牛养殖发展迅速,至2006年达到高峰,奶牛存栏和奶产品总量已居世界前列。在关注奶牛养殖效益的同时,奶牛养殖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同样需要引起重视。有些奶牛场因环境法规不健全和资金短缺,出现粪便随地堆积,污水任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周围的环境,也直接影响了奶牛业自身的持续发展。要培养出“高产、多繁、健康、长寿”的优良品种奶牛,必须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奶牛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1、科学选址和合理化建设

奶牛场选址应满足地势高、地面平坦、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水顺畅和向阳背风等条件。为了可持续发展,奶牛场应建在远离城镇和工业区,周边地区不应有化工厂、采矿厂、造纸厂、皮革厂、肉品加工厂及畜牧场等污染源,同时还要远离噪声源,如飞机场、主要交通要道等。根据奶牛的饲养工艺要求,结合场址的地形、地势、交通运输条件,进行合理布局,整体设计。按功能规划,奶牛场一般分为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生产辅助区、隔离区和粪尿处理区等,各区的分布要尽量合理,力求总体紧凑,便于饲养管理操作。要保证牛舍各部分结构合理,如屋顶、墙体、门窗等对采光、通风、防暑降温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并有利于牛舍日常清洁消毒。

2、搞好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暖工作

2.1防暑降温

我国饲养的奶牛多为中国荷斯坦牛,比较适合于温暖、干燥的生活条件,其产乳的最适温度为15℃左右。当环境温度达到或超过32℃时,其新陈代谢紊乱,产奶量、繁殖性能和免疫力下降,严重时可导致中暑,甚至死亡。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南方)夏季气温高,持续时间长,给奶牛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消除或缓解高温对奶牛的不利影响,必须做好牛舍的防暑、降温工作。

牛舍采用半开放式,建在通风良好处,屋顶装排气孔,利用自然透风降温;选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建造顶棚,墙壁涂白,减少热量吸收;牛舍内安装电扇,促进空气流通,以降低牛舍和牛体温度;舍外运动场上搭设凉棚,减少太阳辐射热,有利于奶牛的运动和休息;必要时可采取喷淋与喷雾措施,但会增加牛舍的湿度,因此需和良好的通风设施配合应用:减少日粮粗纤维含量,提高蛋白质和净能,少喂干草,多喂富含碳水化合物和水分等适口性好的青绿饲料,以减少牛自身产热;夏季在混合精饲料中还可添加适量的抗热应激饲料添加剂,如脂肪酸钙、离子缓冲剂、有机铬、中草药、酵母培养物等,改善热应激反应;培育耐热奶牛品种,提高牛群的抗热应激能力。

2.2防寒保暖

虽然奶牛耐寒不耐热,但耐寒也是有限度的。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夜间气温多在-5~-30℃,并伴有大风的影响,导致奶牛产奶量下降,冻伤、冻坏。牛场采用的防寒保暖措施主要有:防止穿堂风和贼风,屋顶和墙壁加隔热层,勤换垫草,夜间门窗要关严,以增加牛舍温度:增加日粮粗纤维含量,提高能量,增加牛自身产热;适当加大奶牛饲养密度,依靠牛体散热相互取暖;降低牛舍湿度,防止水分蒸发降低体温。

3、有效控制牛场恶臭

恶臭是指动物排泄的有机物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慢性厌氧发酵而形成的不同气味的气体混合物。牛场散发的恶臭及有害气体成分很多,主要有氨、硫化氢、硫醇类、粪臭素等。为了减轻牛场排泄物及其气味的危害,近年来人们提出了“生态营养”这一全新概念,力求应用生态学原理,利用营养调控的方法消除和减少污染。本着污染少、成本低、饲料报酬高的原则,精心平衡日粮中的各种营养成分,最大限度地提高畜禽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利用,以减少因粪尿排泄造成的污染。在饲料中添加环保安、丝兰属植物提取液、酶制剂、沸石、活性碳、冻干酵母培养物、酸化剂等均具有良好的除臭效果。在饲料的加工工艺上也要合理,如膨化、制粒等,既可提高营养成分和消化率,同时在膨化和制粒的过程中还可抑制和破坏一些抗营养因子和有害、有毒物质。在垫料中添加以天然沸石,可选择性吸附一些有害气体和水分,达到除臭的目的。另外,还要注意牛舍的通风换气,及时改善牛舍内的空气质量。

4、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奶牛的粪尿中富含氮磷钾和有机物,是一种可再利用的重要资源,处理得当可以变废为宝,减少和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在建场时要充分考虑其粪便排放、运转及处理的方法、设备,把排污配套设施,纳入总体规划。首先要及时清粪,牛床要便于冲洗,减少粪污散发水分和臭气。其次要合理处理粪尿,将其用作肥料、燃料、饲料等。牛的粪尿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肥料,可直接喷洒于田间、入发酵池发酵或高温堆肥,目前常用后者,进行无害化处理,从而获得优质肥料。用牛粪生产沼气,既节能又清洁无污染,且发酵后的渣汁无毒无味,是很好的有机肥料。牛粪中残留一部分尚未完全被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将其用做饲料进行再循环是安全的和高效益的。目前,牛粪喂猪、喂鱼都已普遍应用。另外,利用奶牛粪便作培养基料,养殖蚯蚓、蜗牛、蝇蛆等,还可以培养食用菌(蘑菇),真正体现了“变废为宝”的价值。近年来,日本、美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先后建立不同规模的蚯蚓养殖场,利用牛粪养蚯蚓,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我国目前已广泛进行人工养殖试验和生产。同时,通过污水多级沉淀和固液分离,减少污水中有机物含量,并对牛场排放的污水进行必要的处理。

随着集约化奶牛场的发展,饲养由分散到集中,由小型到大型,对排泄物的利用也必须走立体生态之路。采取消融还原法、厌氧生物处理法、人工湿地处理等多种方法,无害化处理粪尿,净化环境,把种植业、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多次利用、多层增值的生态系统。

5、搞好环境绿化

绿化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减弱噪声,改善牛场的小气候,同时也能起到隔离作用。在盛夏,绿化的牛场起到良好的遮荫和降温作用。树干、树叶还能阻挡风沙的侵袭,起到过滤病原微生物作用,利于防病。另外,树木与植被对噪声具有吸收和反射的作用,可减弱噪声污染,并具有很好的防风隔离作用,可以防止火灾蔓延。因此,绿化设计是整个牛场设计的一部分,对绿化应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以免牛场建成后不能满足需求时再进行绿化。

6、作好防虫、灭鼠工作

奶牛以及饲料、粪便、污水等易于孳生微生物、蚊蝇及牛虻等,这些昆虫是传播疾病的媒介,并影响生产,污染环境。因此,要搞好牛舍的卫生管理工作,可使用低毒高效的杀虫药剂和灭蝇灯,如溴氧菊酯,既可有效灭蝇,又对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无有害影响。在奶牛场,大量的鼠害不仅窃食饲料、破坏电路,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而且是众多疾病的传播者,危害甚大,因此,要加强灭鼠工作,清除鼠害。另外,对于其他兽害如野犬、猫等应防范其进入场内,以免传播疾病。

7、严格处理垃圾和病死牛

奶牛场生活垃圾的处理应遵照国家有关规定分类回收、集中处理、综合利用,不得自行随处掩埋或焚烧,以防造成环境污染。病牛尸体做无害化处理后焚烧深埋。

第2篇

5年来,奶牛养殖产业不断进行着政策调整和自身修复。那么现在,这一产业境况如何,低迷过后能否迎来成功转型呢?

8月中旬,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就河南而言,奶牛养殖产业出现了“危”“机”并存的格局:对养殖散户和养殖小区来说,正面临着一场大考验;而规模化养殖场则在稳步兴起。业内人士说:这正是政策调整和产业修复的预期结果。

“危”“机”并存

南阳市青云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云牧业)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二村。这家公司始建于2007年,占地面积180余亩,注册资金2010万元的大型养殖小区。公司总经理赵士俭情绪低落地告诉记者,按照规划,青云牧业年存栏奶牛可以达到1500头,刚建成的时候,存栏奶牛800头,现在存栏不足200头。

为什么这样一个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养殖小区,还没有来得及创造财富,就急转直下快速走向了萧条呢?

赵士俭颇为感慨地解释其中缘由:“由于养殖小区是托管型养殖企业,管理费用、设备维护、工人工资,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费用,按照近几年的牛奶行情,一年到头基本无法盈利。”

相较青云牧业,位于新乡市平原新区的豫澳奶牛养殖合作社的状况似乎更为“凄惨”。

豫澳奶牛养殖合作社占地40多亩,最初由一位原阳人投资建设,后因经营惨淡,几经易手。

透过合作社残破的大门和栅栏,里面荒凉的景象清楚可见:一排排简陋的棚舍旁边,堆积着废弃的草料和奶牛的粪便,一片狼藉;正值夏季,棚舍内不但没有降温设施,甚至连排水渠道都没有,前两天下了场雨,直到现在还满地泥泞。

距离豫澳奶牛养殖合作社西北200米,是养殖户孙秋亮的家。记者见到孙秋亮时,他正在清理牛舍,不到10平方米的牛舍里,养殖着3头奶牛,里面潮湿黑暗,虽然两台电风扇不停地吹着,依然湿热难耐。

孙秋亮说,虽然家里的养殖条件差,但还是要比合作社好许多,这也是他不去合作社养殖奶牛的主要原因。说起养殖奶牛的收入,他一脸苦笑。由于夏天奶牛产奶量少,孙秋亮养殖的3头奶牛每天共产奶不到30公斤,每公斤3元钱,除去饲料,他辛辛苦苦忙活一天也就挣几十元钱。

现在,在合作社养殖奶牛的大都是外地人,而且越来越少,即便是不收场地费也少有人问津。以前,像孙秋亮这样的养殖户在村里有好几家,如今都不养了。

就在青云牧业、豫澳奶牛养殖合作社、孙秋亮陷入养殖困局的时候,在黄河南岸,一家名为河南中荷奶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中荷奶业)的奶牛养殖企业,却在稳步兴起。

中荷奶业是一个标准化程度很高的规模化奶牛养殖企业,共有3个奶牛场,都是按照荷兰标准建设的。

中荷奶业牛场的主要特点是有粪窖,有牧场,实现了全机械化挤奶、全机械化饲喂,具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养殖技术。牛舍里干净卫生,气温适宜,没有丝毫异味,饮水区、采食区、休息区依次分开,为了防暑,每头奶牛旁边还装有电扇和喷淋。

中荷奶业副总经理刘党标介绍,中荷奶业现在一共养殖奶牛480头,品种优良,每头奶牛每天平均产奶30多公斤,年产量近9吨。由于品质好,所产牛奶每公斤售价约4.3元,比普通牛奶高出两三角。

转型之需

对于那些持续低迷的奶牛养殖企业来说,生鲜奶价格不高,确实是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南阳市畜牧局畜牧科科长刘德奇认为,受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和国际市场的影响,国内生鲜奶价格一直处于低位。在利润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人们养殖奶牛的积极性大幅下降。这样的情形对奶牛散养户,特别是对一些养殖小区来说,影响是很大的。

然而,对于奶牛养殖产业的一些唱衰之声,河南省奶业协会负责人高永革并不认同。他认为,就整个奶牛养殖产业来看,虽然一些养殖散户和养殖小区的境况不好,但类似中荷奶业这种标准化程度高的规模化养殖场正在兴起。

目前,奶牛的养殖模式主要有散户养殖、小区养殖和规模化养殖三种。高永革向记者介绍了不同养殖模式的收益情况:“根据目前的行情,一头奶牛规模养殖场一年能挣五六千元,养殖小区能挣两三千元,养殖散户如果算上劳动成本的话,可能不挣钱。”他认为,造成这样的收入差异,主要与管理、技术和投入有关。目前,除了规模化养殖场,大多数小区养殖和散户养殖存在着管理不规范、技术含量低、资金投入跟不上等问题,这些都是导致奶牛产奶量低的直接原因,而年产5吨以下的奶牛基本上就不赚钱了。

据了解,目前美国高产奶牛每头平均年产鲜奶9吨多,最高单产30多吨,而我国奶牛平均年产鲜奶只有5.5吨。实际上,养殖奶牛的收益是很可观的,而过低的单产限制了养殖者的收益。

那么,如何提高奶牛的单产呢?答案是规模化养殖。

高永革说:“当前政府重点扶持的正是标准化程度比较高的规模化养殖场,鼓励乳品加工企业自建规模化养殖基地,散户养殖和小区养殖只是产业转型的一个过渡。对于养殖散户和养殖小区,政府正在探索路径,引导他们向规模化养殖转型。”

很显然,按照奶牛养殖产业的发展趋势,小区养殖和散户养殖将因产业模式落后而面临主动或被迫转型升级的问题。

发展抉择

当然,任何一个产业的转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需要一个长期探索和艰难抉择的过程,对于奶牛养殖产业更是如此。诸如奶牛数量下降、争夺奶源、牛奶质量安全等问题,都是产业转型时期需要迎头面对的。

根据有关统计数字,河南省奶牛的数量2011年为98万头,2012年下降到96.1万头,今年又增加到100.6万头,整体来看是稳中有增。

但是,在一些养殖小区和养殖散户的奶牛数量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为何奶牛数量还会有所增加呢?

“这是因为规模化养殖场的数量在增加。今年我们审批改造了60多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并向国家上报了97个,我们鼓励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培育了21个上万头的奶牛养殖大县,重点扶持20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这些养殖场未来将成为奶牛产业的主力军。”高永革说。

在乳制品加工企业不断扩大产能、攻城略地的今天,奶源不足的情况确实存在,争夺奶源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企业因奶源不足产能无法释放的现象。比如今年7月,伊利年产39万吨的液奶项目在济源投产,就给原本平衡的河南奶源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第3篇

奶牛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和微生物污染。土壤污染:奶牛生产中通常会超剂量添加无机矿物元素,由于其利用率低,很大一部分未被吸收而排出体外,随施肥进入农田,在土壤中蓄积,对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水体污染:奶牛生产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来源于粪尿中的氮和磷。奶牛对饲料中氮和磷的吸收利用率很低,只有30%~35%左右,大量未被吸收利用的氮和磷被排出体外,其中大部分进入土壤,并通过雨水的冲刷进入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水中的氮多以硝酸盐的形式存在,饮用水中含有过多的硝酸盐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过多的氮和磷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藻类及其他水生植物过度生长,大量消耗溶解氧,导致鱼虾类大量死亡,植物根系腐烂,在水底层发生厌氧分解,产生H2S、NH3、硫醇等恶臭物质,使水体成为“死水”。大气污染:奶牛生产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可分为两类,其一是温室气体,即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可破坏大气臭氧层,加剧温室效应;其二是NH3、H2S、一氧化碳等,可导致牛舍和周边环境空气质量下降,影响奶牛和人的健康。微生物污染:奶牛的排泄物及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中含有大量有害微生物,可通过滋生的蚊蝇或空气进行传播,对奶牛本身和周边人群的健康构成威胁。

2降低环境污染的途径与方法

2.1通过营养调控降低氮磷及其他矿物元素的排泄量

近年来,国内外有很多关于氮磷对环境污染方面的研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评价一个地区或整个国家养殖业所产生的氮和磷对环境的污染状况,即氮和磷的排泄量与土地承载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以此作为畜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的依据;二是氮磷的具体减排措施。由于我国蛋白质饲料资源匮乏,蛋白质饲料价格很高,增加了畜牧业的生产成本,因此多年来我国动物营养领域一直在探索提高日粮蛋白质利用率的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这与降低氮排放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尽管如此,由于反刍动物氮代谢生理特点及其复杂性,在如何提高奶牛氮的利用效率、降低排放量方面仍有很大的潜力与空间,因此仍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提高奶牛日粮氮利用率的途径有很多,如根据能氮平衡理论科学配合日粮,通过合理补充过瘤胃氨基酸以平衡到达小肠的氨基酸比例等。近年来,小肽在动物蛋白质消化代谢过程中的作用及生理与营养功能方面的研究为提高日粮氮的利用率开辟了新的途径。尽管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建立了小肠可吸收蛋白质体系的雏形,但由于在饲料相关参数的测定与积累上未及时跟上,致使该体系至今尚不能在生产上广泛应用。因此,进一步完善该体系的各项细节,建立完整的、覆盖整个饲料成分表的、与小肠可吸收蛋白质体系相配套的参数系统,使该体系能够在奶牛生产中普遍推广应用,是目前的首要任务。

由于我国磷源饲料价格不高,储量丰富,且其在日粮中所占比例较小,对整个日粮成本的影响不大,因此过去在如何提高奶牛对饲料磷的利用率、降低排放量方面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今后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植物性饲料中的磷多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而单胃家畜和家禽的消化道内几乎不存在分解植酸磷的酶,对植酸磷的利用率相当低,因而对于单胃家畜和家禽而言,降低磷排放的方法除了使用利用率较高的磷源配制日粮外,最有效的途径是在日粮中添加植酸酶。一般认为,反刍动物可以利用植物性饲料中的植酸磷,因此采用日粮中添加植酸酶的方法来提高磷利用率的效果不明显。目前国外的研究多集中于重新评价反刍动物(特别是奶牛)对磷的需要量和植物性饲料磷的消化率两个方面,旨在通过在满足奶牛对磷的需要量的前提下降低日粮磷的供给,从而达到提高吸收率、降低排放量的目的。奶牛粪磷对环境的污染是由于日粮中磷过量供给造成的。导致奶牛日粮磷供给量过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饲养标准中所推荐的日粮磷需要量高于奶牛的实际需要量。目前各国奶牛饲养标准中确定的可吸收磷需要量基本上没有太大问题,但在对饲料磷消化率的估计上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偏低的现象,如:美国NRC1989版《奶牛营养需要》将日粮磷的总吸收率定为50%,ARC1991为58%。正是由于对牛饲料磷消化率估计的过低,导致日粮磷推荐供给量偏高。近年来,随着奶牛磷营养研究的不断发展,一些国家的奶牛饲养标准均对饲料磷的吸收率参数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如:NRC2001版《奶牛营养需要》规定奶牛对粗饲料中磷的吸收率为64%,精饲料为70%;法国INRA规定磷酸盐中磷的吸收率为65%,谷物为75%,谷物副产物和饼粕类为68%,青草和青贮类为66%,豆类为65%。总结饲养试验的资料表明,饲粮磷含量为0.30%~0.34%时,能够满足生长奶牛的正常血磷浓度、最大平均日增重和骨骼强度。饲粮磷含量在0.32%~0.42%时即可满足整个泌乳期的需要,高于此水平不会提高奶牛的产奶量。乳脂率和乳蛋白不受饲粮磷水平的影响。并没有证据能证明饲喂超过需要量的饲粮磷可以提高奶牛的繁殖性能。饲粮磷的吸收率随磷含量的升高而下降,因而饲喂超过奶牛需要的高磷日粮只能增加粪磷的排泄量。

相对于美国NRC2001版《奶牛营养需要》,我国现行奶牛饲养标准(NY/T34-2004)中有关磷的需要量参数与指标明显偏高。对于体重为300kg、日增重800g的后备母牛,日粮磷的需要量中国标准比NRC标准高37.78%;体重为680kg、日产25kg标准乳的泌乳母牛中国标准高79.97%;体重为680kg、妊娠第270d的干奶母牛中国标准高35.21%,应尽早对我国现行奶牛饲养标准中磷需要量参数进行修订。由于微量矿物元素在动物日粮中的比例非常低,其添加量对日粮成本的影响很小,因此在营养学研究中更多关注于其对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即缺乏症和耐受量的问题,而没有考虑排泄量和环境污染的问题。由于动物对微量矿物元素的需求量与耐受量之间相差很大,一般为10~100倍,因此在日粮配合中为了避免缺乏症的发生,往往不考虑饲料原料中的本底含量,而过量添加,由此造成排泄量增加和环境污染。因此,必须重视微量矿物元素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是在配制奶牛日粮时严格按照需要量操作,并将饲料原料中所含有的微量矿物元素考虑在内,避免过量添加。氨基酸螯合矿物盐可以提高微量矿物元素的吸收率和动物的生产性能,同时降低排放量,对此方面的研究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对于奶牛而言,采用氨基酸螯合盐的方式添加微量矿物元素还可以使其中的氨基酸过瘤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成本较高。

2.2通过营养调控降低CH4的排放量

CH4是仅次于CO2的重要温室气体,单位体积CH4造成的温室效应是CO2的2~30倍,且不能像CO2那样被植物吸收利用,参与物质循环,更容易在大气中不断积累。据估测,CH4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可达15%~20%,其中反刍动物排放的CH4占总CH4排放量的15%~25%,其中牛的排放占主要部分。除此之外,CH4的产生与排放是反刍动物饲料能量的重大损失,可以占到饲料总能的2%~12%,因此控制CH4的产生与排放,一方面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饲料的转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国内外对降低CH4的排放方面多年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找到了很多降低反刍动物CH4产生与排放的途径。提高个体奶牛的生产性能以减少相对饲养数量,是降低奶牛CH4排放的根本方法。调整奶牛日粮结构、改善粗饲料品质、适当提高日粮精粗比、将饲料适当粉碎或制粒、添加某些有机酸(延胡索酸和苹果酸等)和聚醚类离子载体,可以改变瘤胃发酵模式,降低挥发性脂肪酸中乙酸对丙酸的比例,加快饲料通过瘤胃的速度,减少在瘤胃的停留时间,从而降低发酵强度,进而降低CH4产量与排放量。添加饱和脂肪酸、蒽醌等添加剂可以有效降低瘤胃原虫数量,从而减少寄生于瘤胃原虫表面的产CH4菌的数量,降低CH4产量。

2.3做好奶牛生产中废弃物的处理工作

奶牛生产中的主要废弃物是粪便和污水,这是奶牛场的最大污染源,对土壤、水源的污染主要来源于此,有害气体如NH3、H2S等也由此产生,还会导致蚊蝇滋生、臭味、疫病传播等问题。对粪便和污水的有效处理是奶牛场环境控制和降低环境污染的关键,同时也与其资源化利用密切相关。奶牛场粪便和污水的处理问题,国内外有很多解决方案,粪便与污水分开处理是目前大家公认的原则。牛舍粪污的清除是奶牛场的日常工作,我国传统上采用人工干清粪方式,但这对规模化奶牛场来说浪费大量人工成本。近年来新建的现代化规模奶牛场已采用机械清粪方式,刮粪板系统是目前最佳的解决方案,而铲车清粪则存在诸如能耗过高、工作空间受限、易对牛舍地面造成损伤等缺点。由刮粪板收集起来的粪污须通过水冲管道输送系统集中起来,然后采用适当的机械设备进行固液分离。分离出的固体经适当干燥后用于牛床的垫料,液体经沉淀后上清液重复用于粪污管道输送系统的运行,是目前集约化奶牛场较为理想的粪污处理系统。目前国内使用该类系统还不多,主要问题是粪污输送管道经常阻塞和固液分离设备运行故障较多,这既与设施设备的选型和性能有关,也与牛场的饲养工艺有关,应加强相关国产设施设备的研发与组装配套,使其能够尽早完善,并降低成本。另外,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严寒,研发适合北方地区使用的牛舍粪污收集与输送的技术与设备,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固体粪便最简单的处理方法是自然堆积发酵、还田。此种方法简便,费用低,因此是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方法。但其效果因堆积的时间与环境温度存在差异而有很大变化,一般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我国由于土地面积有限,奶牛场的粪便堆积场面积不够,因而堆积发酵时间严重不足,效果不理想。另外,这种方式处理的粪便不适合长距离运输,只能就近施放,对于规模较大的牛场,附近的土地吸纳能力有限,限制了这种方法的应用与实际效果。可采用许多方法对粪便进行进一步处理,如用作沼气发酵的底物,加工成各种专用有机肥料等,这些方法国内外均已有成功经验。但这些方法都需要较高的设备投资,运行维护费用,加工成本等,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与配套设施设备,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可行性的问题。

可采用许多方法对奶牛场的污水进行的处理,如自然沉淀分离发酵,生物发酵等。一般来说,因为数量大,可利用部分少,处理费用更高,污水处理比粪便处理难度更大。国外大部分采用自然沉淀分离方式处理,经简单自然发酵后还田。国内对污水的处理还不多。自然沉淀分离和自然发酵的方法比较简便,不需要什么费用,但由于沉淀和发酵速度慢,需要大量的沉淀池,这在国内很难做到。就近还田受到土地吸纳能力和运输设备的限制。化学处理方式所需成本过高,包括设施设备的投入和运行费用,国内奶牛场基本无法承受。目前国内废弃物处理的最主要问题是技术上可行的方法在经济上是否有可行性。因为奶牛养殖本身是微利或低利的行业,承受不了巨大的废弃物处理费用。加之我国土地面积有限,粪便长期堆积和污水长期存放的条件都很难达到,因此关键问题是研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排放标准和实用的处理方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应在奶牛场的建设选址时就充分考虑废弃物的处理问题,把废弃物处理放在一个更大的系统内综合考虑,这会比单独考虑废弃物的处理更能事半功倍,提高处理效果,降低处理成本。

3不同奶牛生产模式的环境污染控制问题

我国奶牛养殖业按养殖规模可分为三种类型,大型规模化牧场、中小型牧场,和散养户。由于他们生产地点、生产条件、养殖规模、养殖方式各有不同,对环境污染的特点和控制的关键点也不同。大型规模化奶牛场一般为新建牧场,由于资金雄厚,建设目标高,多由专业公司规划设计,可以做到设计规范,建构筑物标准,设施设备齐全,在控制环境污染和粪污处理方面有国外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建设时应注意的问题是:在规划和选址时充分考虑环境控制问题,适当控制规模,结合周边土地对粪污的吸纳能力和粪污利用方式综合考虑粪污处理方案,优化设施设备的选型与配套。

中小型奶牛场一般为原有传统型牧场,在建设时没有充分考虑环境污染和环境控制问题,牛场建设不够规范,设施设备不齐全,不配套,且较陈旧,粪污处理方式原始简单,处理效果不理想,存在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需要进行改造。但由于资金、场地、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改造难度较大,国内尚缺乏成功的经验。在改造时应注意的问题是:根据现有条件和周边环境条件因地制宜,粪污收集与处理方式采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工艺,即采用刮粪板集粪,用农用车集中至堆粪场,自然发酵,然后还田。此工艺污水数量较少,可采用自然沉淀,分级天然发酵,然后灌溉农田的处理工艺。相关研究单位和设计公司应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尽快研发出适合现阶段我国现阶段中小规模奶牛场生产条件的环境控制方案和配套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第4篇

关键词:规模化养殖;政府引导;管理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265-1

奶牛业在畜牧养殖中投入产出率高,经济效益好,受农民欢迎。但是由于农村奶牛的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饲养回报率差,影响了奶农的收入和农村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2008年以来,受“三鹿奶粉事件”的影响,不少奶农收入骤减,全国奶业出现行业不景气,随之而来的奶农宰杀、“贱卖”奶牛现象时有发生。奶牛养殖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面对这种困难与窘迫的形势,我镇畜牧兽医站,全体工作人员,积极配合政府部门,谋划应对措施,在努力推进奶牛养殖业再创业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工作,现把农村奶牛养殖业的几点思考、心得总结如下:

1 目前农村奶牛养殖业面临的问题

1.1 奶业市场走低

鲜奶收购价格波动和变低因素,不仅使部分奶农养殖积极性受到强烈冲击,而且使奶牛养殖数量出现急剧下降趋势。牛奶售价过低,已经不能维持奶农正常生产甚至资金周转;不少农民因亏本经营而被迫放弃奶牛饲养。

1.2 售奶渠道不畅通,收购企业太少,奶农经济效益无法得到保障

加上奶厅管理无序,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监管体系和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奶厅布局不合理,造成鲜奶收购无序竞争。

1.3 政府补贴不能及时到位

许多分散养殖的奶农没能及时拿到有效的资金补贴。或者还有部分分散农户,愿意饲养奶牛却没有相应的养殖业贷款政策。这些都是影响奶牛养殖农户稳定发展的因素。

1.4 规模化养殖程度不高

大部分以农户分散饲养为主,饲养技术、管理水平低,抵御风险能力弱。部分养殖户,由于受自身科技文化素质及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在奶牛喂养、品种选育、挤奶、送奶等环节缺乏科学性,使奶牛产奶量也相应变低。

2 解决农村奶牛养殖困境的有效方法

2.1 转变养殖经营思路,增强发展信心,积极推进奶牛养殖业再创业

首先作为基层畜牧站负责人,我站主要工作人员经常深入奶牛养殖户,对养殖及生产情况进行多次调研,并多次和县级农业部门、奶牛协会,奶牛养殖户、奶厅业联手举办主奶牛业座谈会,认真听取奶牛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调研和座谈,对奶业生产形势有了更清醒的认识,逐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调整养殖模式,走规范化、规模化、科学化养殖之路”的指导思想。

2.2 加强组织引导,千方百计确保奶业平稳运行

一是努力实现挤奶厅与乳品加工企业的对接,引导奶厅业主与乳制品加工企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与责任共担的企业团体。确保鲜奶收购实现日检和抽检的质量检测,质量检测指标完全按照国家颁布相关标准,坚决查处问题牛奶,使鲜奶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同时努力培养奶农守法意识,加大卫生宣传和牛奶业各环节监控力度。

2.3 切实提高奶牛选育、饲养水平和管理方法指导

通过加强宣传,做好优质奶牛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工作,淘汰劣质或低产奶牛,提高奶牛群体质量;通过推广应用青贮技术,提高对饲料的利用率,降低养殖奶牛的成本。在奶牛饲养方法和管理方面,针对奶牛的不同生长期,使用不同的饲养方法。例如应根据奶牛的月龄、性别、体重及畜舍情况及时分群管理,实行定位管理。所谓分群管理就是成母牛按泌乳阶段分别集中管理,后备母牛按月龄分别集中管理。所谓定位饲养,就是无论成母牛还是后备牛都要固定床位饲养。同时要固定饲喂程序,稳定饲料品种。无论先粗后精,还是先精后粗,饲喂程序都应该固定和规范,不随意变更。饲料品种要保持稳定,更换饲料时要有一周的过渡期。要按营养需要配料饲养,合理保证奶牛的进食量,保持能量、营养平衡。还要完善奶牛饲养环境,稳定饲养人员,保持牛舍内外及运动场清洁卫生。运动场粪便及时清理,地面要做到夏季不积水,冬季不结冰。饲喂和挤奶用具要及时清洗干净,牛体应每天刷拭,经常保持牛体清洁。 我镇兽医站,配备村动物防疫协防员,每年春、秋两季为全镇奶牛进行免费防疫,定期举办奶牛养殖分散户技术辅导。以上措施,有效维护了奶牛生产的稳定性,鼓励和稳定性奶牛分散户的积极性,带动牛奶牛朝着稳定和健康发展。

2.4畜牧站积极宣传,政府引导、养殖户自愿参加

进入全县奶牛协会,规范奶牛养殖协会组织,形成奶业经营网络。畜牧站、奶牛协会组织专家座谈会,定期交流,市场信息,促进奶牛养殖资源整合和持续、协调发展。

3 推进规模化发展进程

第5篇

《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第五条规定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选址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和动物产品集贸市场500米以上;距离种畜禽场1000米以上;距离动物诊疗场所200米以上;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之间距离不少于500米;,

(二)距离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3000米以上;

(三)距离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区域及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500米以上。

第六条规定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布局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场区周围建有围墙;

(二)场区出入口处设置与门同宽,长4米、深0.3米以上的消毒池;

(三)生产区与生活办公区分开,并有隔离设施;

(四)生产区入口处设置更衣消毒室。各养殖栋舍出入口设置消毒池或者消毒垫;,

(五)生产区内清洁道、污染道分设;

(六)生产区内各养殖栋舍之间距离在5米以上或者有隔离设施。

第七条规定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具有下列设施设备:

(一)场区入口处配置消毒设备;

(二)生产区有良好的采光、通风设施设备;

(三)圈舍地面和墙壁选用适宜材料,以便清洗消毒;

(四)配备疫苗冷冻(冷藏)设备、消毒和诊疗等防疫设备的兽医室,或者有兽医机构为其提供相应服务;

(五)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无害化处理、污水污物处理设施设备;

(六)有相对独立的引入动物隔离舍和患病动物隔离舍。第八条规定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有与其养殖规模相适应的执业兽医或者乡村兽医。患有相关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人员不得从事动物饲养工作。第九条规定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按规定建立免疫、用药、检疫申报、疫情报告、消毒、无害化处理、畜禽标识等制度及养殖档案。

现就奶牛养殖小区的规划建筑与动物防疫要求浅谈与下。

1奶牛养殖小区场址选择的要求

养殖小区要建在地势高、干燥、背风向阳、空气流通、土地坚实、地下水位低、便于排水排污并且有斜坡的开阔平坦地方,最好是沙壤土地。应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能保证生活生产用水。养殖小区的位置与居民生活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的距离应符合规定标准。般应在居民点的下风头,距村镇工厂500米以上。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交通便利,供电方便,要求距主要交通道路500米以上。远离屠宰、加工和工矿企业,特别是化工类企业;远离噪音。

2奶牛养殖小区场区规划的要求

应本着因地制宜、科学饲养、环保高效的原则,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场地建筑物的配置应做到紧凑整齐,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生产区封闭隔离,工程设计和工艺流程符合动物防疫要求。养殖小区内可划分为生产区、生产辅助区、生活管理区和粪尿污水处理区、病畜管理区等,要求布局合理、分区严格管理,分设净道与污道、雨污严格分开,便于防疫消毒灭源等。多场(户)入住养殖小区的,生产管理要有统一要求、统一标准。

3奶牛养殖小区牛舍建筑的要求

奶牛舍最适合的温度是10qC~18oC。温度低于0~C或高于2CC,对奶牛有一定影响,尤其是高温高湿的环境,对产奶量影响较大。应采用半开放式牛舍,设有顶棚,四面敞开或座北朝南、前面敞开。奶牛舍可设计为单列式或双列式,单列式牛舍一般跨度为5.5~6.0米,双列式牛舍一般跨度为11.2-12米,双列式中间通道宽1.5-1.8米。牛床应做成斜面,一般坡度为1%~1.5%,成年牛的牛床长1.8-2.0米,宽1.2-1.3米,床下坡面设有排粪沟。牛床前设有固定的水泥饲槽和颈枷,饲槽宽0.5米,深0.25"-0.3米。每栋牛舍的前面或后面,要有运动场,在场内设有饮水池,同时有凉棚、盐槽,运动场面积不小于每头牛20~25平方米。

4奶牛养殖小区的动物防疫要求,

在奶牛生产中应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制定有隔离措施和传染病控制措施,有预防、治疗奶牛常见疾病规程,有传染病发生应急预案,有效防止和消灭奶牛疫(疾)病,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

4.1建立完善的防疫消毒制度并切实执行据奶牛小区的饲养规模,在小区周围应建围墙.大门口应设消毒池等消毒设备。生产区与生活区严格区分开。生产区门口应设置消毒池和消毒室(内设紫外线灯等消毒设施)。车辆消毒池要求:长4.5米、宽3.5米、深0.3米;人行过道消毒池要求:长2.8米、宽1-1.4米、深0.05米。池底要有坡度,并设排水孔。消毒池内应常年保持足够量的2%~4%氢氧化钠溶液或其它有效消毒药。外来人员一般不得进入生产区,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进入时应更换工作服及鞋帽,经消毒室消毒后方可进入。定期使用2%的苛性钠溶液或10%的石灰乳或过氧乙酸溶液或二氧化氯等消毒剂对牛舍、周围环境、运动场地面、饲槽、水槽等进行消毒处理。小区奶牛要实行《奶牛健康证》管理和免疫标识制度,建立奶牛养殖档案。通过对奶牛佩戴耳标,实现一牛一标一号.详细记录奶牛免疫、饲养和用药情况,及时掌握和监控牛群疾病状态.为小区原料奶卫生安全追溯制度奠定良好的基础。每年春、秋季各进行一次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动物疫病的检疫检测和健康检查。每年春、秋各进行一次疥癣等体表寄生虫病的检查和驱虫;6~9月份,梨形虫病流行区要定期检查并做好灭蜱工作,10月份对牛群进行一次肝片吸虫等的预防驱虫,春季对犊牛群进行球虫的普查和驱虫工作。按免疫计划实施口蹄疫等疫病的免疫接种,一般每年进行2次,可分舂、秋两季各一次或按免疫时间注射。根据牛场实际,必要时可选择注射炭疽、炎、布氏杆菌病疫(菌)苗等。使奶牛符合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及时处理粪尿,防止污染环境。新引进的奶牛必须持有法定的检疫合格证明,并严格执行隔离检疫制度。即购进后,在隔离区隔离饲养2个月。经检疫无疫病、确认健康后方可进入生产区合群饲养。饲养人员每年应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如发现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者,应及时调离,以防人、牛交叉感染。

4.2发生疫情时的紧急防制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疫情。迅速隔离、处置病牛。当发生口蹄疫等危害严重的传染病时,应及时划定疫区封锁,隔离、扑杀病牛,建立封锁带,出入人员和车辆要原菌后,有条件的必须进行药敏实验,并保留细菌标本供进行血清杀菌活力(SBA)实验。在药敏试验结果未知晓前或临床诊断相对明确的,可先进行试验性治疗。

4.3普通病的防治抓好奶牛不孕症、炎、蹄病这三大病为主的普通病防治工作。分别制定保健计划、防治计划或防治规程。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及时处置可能引起这三大病的诱因。采取及时治疗子宫疾病、做好干奶处理、修蹄浴蹄等措施,有效防治奶牛不孕症、炎、蹄病这三大病的发生。一旦发病及时治疗(含所有普通病)。

4.4建立养殖用药档案做好防疫、用药、治疗、处置等各项记录,按规定执行休药期和牛奶废弃。抗生素及其它兽药使用符合《奶牛场卫生及检疫规范》要求,有抗生素和有毒有害化学品采购使用管理制度和记录,有奶牛使用抗生素、隔离及解除隔离制度和记录。按规定保存档案、病例和处方。

第6篇

关键词:奶牛;养殖管理;技术

当前我国奶牛养殖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而加强良种繁育和推广,提高奶源质量和奶牛单产水平。

一、牛舍定期清扫消毒

在牛舍周围选择一块地,建立一条圆形或者椭圆形类似于跑道的运动围栏,长短不一,根据经济条件不同,围栏可以采用木制结构、钢、铁结构,高度在1.2~1.5米,在强对流天气来临之前提早对牛舍进行详细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加固,防患于未然,对居住在有危险性棚舍内的人员和奶牛要及时转移,严防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加强圈舍清扫及消毒,雨季要及时清扫圈舍,保持圈舍相对清洁干燥,确保圈舍不积过多的粪尿,以避免潮湿及积粪尿圈舍污染,诱发炎,可用10%新鲜石灰水或者3%漂白粉等消毒杀菌,减少奶牛疾病的发生,由于雨季奶牛不能出外运动,应做好应对连阴雨的准备,强降雨时,特别是连阴雨,要及时驱赶奶牛进棚使奶牛避免遭受雨水侵袭,应及时排除积水,加大对牛舍的消毒,避免奶牛在恶劣环境下生活,为奶牛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饲料多样化

根据奶牛生产的不同时期,配制合理的全价饲料,能降低成本,增加效益,适当增加一些优质精料和适口性好、易消化的饲料,合理调整日粮,提高日粮营养浓度,饲喂应定时定量,每日饲喂三次为宜,少给勤添,饲喂顺序大多采用先精后粗,按每头牛制定饲养标准,使用饲料企业生产的各种类型全价饲料进行营养水平的调整,在蛋白质、能量、多维、多微等方面合理搭配,还可供给食盐,一般按100千克体重供给5克.每产1千克奶增加2克盐也可按混合精饲料的2%加入饲料中喂给,提高了奶牛生产性能,奶牛在生产前期,生产的投入与产出大都处于负平衡状态,此时,也是奶牛患代谢疾病的高发时期,可根据采食量增加日粮中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饲料的比例,提高日粮营养浓度,避免投放粗制的饲料,产奶中后期,奶牛体质已恢复,食欲也相当旺盛,开始给予少量精饲料,应配制日粮要选用能量高、粗纤维含量的饲料。

饲喂日粮要做到质量优、体积小、易消化,并适当增加高能量高蛋白饲料,随着消肿变软,逐渐增加青绿饲料的喂量,每头牛1~2吨,一般7~15天,为充分发挥其泌乳能力,可在乳量上升期内适当多给营养丰富的饲料,直到乳量不再增加。

奶牛是反刍动物,采食量大,消化快,除白天喂给足量的草料之外,到了夜间10时左右还应喂给适量的草料,不宜过多,以免造成其消化不良,喂后要让其自由饮水,一般奶牛日需饮水50千克~70千克,高产牛需100千克以上,做到冬暖夏凉不仅能满足奶牛体能消耗需要,而且能增强奶牛的抗逆能力,使产奶量明显提高。奶牛饲养管理方式的变革,是奶牛业向有利于提高生产力、经济效益转变的必然,对于当前和今后奶牛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管理

1.日常管理

对产奶牛要温和,不能随意打骂,避免惊扰,每天必须坚持一次以便于对奶牛的梳刮,用刷子将牛体自上而下、从前到后细致地刷拭一次。到了夜间在挤奶之前,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梳刮这样,既能能调节体温,促进血液循环,又能保持牛体皮毛清洁光亮,使奶牛舒适过夜,从而提高产奶量。有条件的养牛户可派专人驱赶运动增加奶牛的活动,在舍外进行,如遇恶劣的天气可在舍内的运动场进行,运动场上应平整,无砖头石子,每日1~3次,每次30~60分钟,提高奶牛的消化能力,增加食欲,提高产奶量,夏秋季节要给牛修一次蹄,保持蹄的清洁,以免牛蹄变形。保持牛舍阴凉,避免奶牛中暑,奶牛最适宜的环境温度是8~21℃,夏季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冬季夜间应注意防寒保暖。

雨季是奶牛炎的高发季节,要做好奶牛炎预防,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认真做好疫病防控,加强疫情监测,强化应急准备,及时处置突发疫情,搞好奶牛牧场环境及牛体卫生,减少病源,做好挤奶机械的检修维护,对易损件及时更换,防止机械损伤奶牛,还要勤观察,认真检查母牛的休息、呼吸、、精神状况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防止因观察不力而造成病情的发生影响产奶量。

2.信息化管理

第7篇

但2004年以来,XXX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大幅攀升,2004年末和2005年头两个月,信用社的新增不良贷款达3000多万元,新增不良贷款中绝大部分的贷款用途为:奶牛养殖。因此,XXX镇奶牛养殖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大滑坡、奶牛养殖户的大面积亏损造成了信用社不良贷款的猛增,通过调查,形成养牛业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饲料价格上涨,牛奶的销售价格低迷

从2004年3月,我县奶牛饲料的平均价格从0.6元左右/斤持续上涨,并上升到0.85元-0.90元/斤,涨幅高达42%,造成养牛业的饲养成本大幅度提高;作为养牛业一项主要经济来源的牛奶销售收入,几年来牛奶的价格一直维持在0.8元-0.9元/斤这一区间,与饲料价格上涨的趋势不成正比。而经过测算,只有当牛奶价格高于饲料价格0.25元/斤以上时,养牛户通过销售牛奶获得销售收入,再减去饲料、雇工费、水电费、兽药、消毒费和贷款利息等费用支出,才能够在保本的基础上实现利润,就是说0.25元的牛奶和饲料的差价是奶牛养殖的保本价格。因此,2004年3月份以来饲料和牛奶的市场价格变化,直接造成养牛业的大面积亏损。

二、奶牛销售价格下滑

饲料价格的持续走高的市场形势,使养牛业陷入了困境,由此产生的负作用使奶牛的价格大幅度下滑:优质成年奶牛的价格从高峰期(2003年)的每头1.8万元到2万元,下降到目前的8000元到1万元,差价达1万元左右;小母牛犊的价格从高峰期的每头6000-8000元,下降到目前的500元左右;淘汰奶牛的价格从高峰期的每头3500元左右,下降到目前的1500元左右。目前已经出现了牛犊待卖但无人问津的现象。由此造成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1、成年奶牛价格下滑虽然目前对养牛户的经营不会产生直接的不利因素,也不是造成目前养牛业亏损的主要原因,但目前存栏的奶牛是信用社金额巨大的信贷资产之一,其价格的贬值,直接造成养牛户的资不抵债,使信用社的信贷资产形成了巨大的风险。同时其价格的走低与饲料价格的攀升的现实,直接形成牛犊和淘汰奶牛价格的下滑;

2、2004年以前,养牛户通过销售牛奶获得销售收入,已经基本可以与各项支出和相关费用相抵,部分自有资金比例高、养殖经验丰富的养牛户在这一环节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利润。并且,养牛户流动资金充足,配方科学、质量良好、投量合理的饲料喂养,使得奶牛的产奶量多、奶质好,并且产犊率高。由于牛犊数量充裕,养牛户在保留一定数量牛犊继续喂养、扩大养殖规模以外,可以对剩余的牛犊进行销售,每头6000-8000元的销售收入也是实现利润的根本保障。同时,一部分年龄大、产奶低的淘汰奶牛也可以较高的价格进行变现。因此养殖业的行情曾经是"一片大好"。但是2004年3月以来,饲料价格的居高不下,已经让养牛户入不敷出,而由此带动的牛犊和淘汰牛价格滑坡的负面市场效应,更让奶牛养殖业的经营雪上加霜,微薄的销售收入解决不了养牛户资金紧张的根本问题。

三、流动资金短缺,经营出现恶性循环

由于上述原因,部分养牛户在销售收入减少的情况下,流动资金短缺,但仍必须投入资金,进行必要的饲料投量,因此只能四处借钱举债来养活奶牛。但由于短期内资金支出大于收入的现象难以改变,其流动资金日益减少,只能缩减资金投入,靠减少饲料的投入量或降低饲料的营养含量进行维持,而这又势必造成奶牛体质的下降、产奶量的降低,所以牛奶和牛犊销售收入的减少的结果又在所难免,奶牛业的生产和经营出现了恶性的循环。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养牛户已经私自变卖、转让奶牛来养活其它的奶牛,这种"以牛养牛"的现象,将给信用社的信贷资产造成直接的风险。

四、奶牛选购价格过高、奶牛质量参差不齐

2003年奶牛和牛奶市场待续升温,在政府的大力号召下,大量农户选择从事奶牛养殖。同时,过热的市场造成了奶牛的价格膨胀,2003年7-12月份,成年奶牛的市场价格高达2万多元。由于部分农户缺乏市场风险意识和必要的养殖经验,在其从事养殖的起步阶段,就出现了只重数量、不顾价格、不重质量的现象,盲目地购进大量的奶牛。据统计:2003年下半年,XXX镇农户以2万元左右的高价,新增存栏奶牛5000余头,人为地造成养殖成本过高。而且由于部分养牛户缺乏必要的选牛经验,部分奶牛品种不纯、体质差、产奶量低,有的甚至根本就不是奶牛。在饲养过程中,部分养牛户也没有掌握科学的养牛方法,病牛和死牛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奶牛市场刚刚趋于平稳的2004年初,其经营就已经出现了亏损,使信用社的贷款过早地出现了不良。勉强维持经营的养牛户也由于较高养殖成本和质量较差的奶牛等因素,在日常同样多资金投入的情况下,目前的经营也已经陷入了困境,无法正常归还信用社的贷款。

五、养牛户经营单一,抵御风险能力差

东棘镇的大部分养牛户搞专业养殖,放弃了农业种植,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因此经营一旦出现亏损,在无法获得信用社的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就无法正常经营,这也是信用社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客观原因之一。

六、信用环境污染,信用观念有待加强

由于养牛业的大面积亏损,以及XXX信用社2004年全年基本停止发放养牛贷款的现实,部分养牛户失去了继续经营的信心,对还贷和结息有抵触情绪。一些养牛户持攀比、观望态度,以至一些原本信用意识良好的养殖户也不能主动归还信用社的贷款,加大了信用社信贷人员的工作量,致使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出现了"前清后增"。2002年以来,XXX镇作为XX市"信用工程"的试点,初步建立的信用环境受到污染,广大农户初步形成的信用意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七、信用社的贷款管理工作脱节

由于XXX信用社的贷款笔数多、XXX镇的地域较为分散、养牛户主动还贷的比例偏低、信用社信贷人员少、贷款管理力度不强等方面的原因,信用社的贷后检查工作跟不上,对到期贷款的催收工作不到位,使信用社的信贷工作只停留在对新增不良贷款的被动清收上,信贷管理工作严重脱节。这也是信用社不良贷款"前清后增"的主要原因之一。

八、县政府承诺的小额贷款贴息款没有及时到位

第8篇

关键词:犊牛;成活率;措施

1分阶段饲养管理对提高犊牛成活率的重要性

在母牛带犊妊娠期,母牛的健康状态也对犊牛的成活率有着关键作用,因此,提高要提高犊牛的成活率应从妊娠母牛入手。饲养阶段可分为哺乳期(即出生后45~60d)和断奶期(45~60-180d左右)在刚出生的犊牛,受到外界环境的各种影响,其自身免疫力有很弱,极易患病,一旦染病,疏于管理,将会危及到犊牛的生命健康。由此,饲养技术人员,应分时段采取科学的技术手段护理犊牛,确保其成活率达到水平,降低畜牧养殖的经济损失。

2影响犊牛繁殖成活率因素及措施

2.1影响犊牛繁殖成活率的因素

妊娠母牛每日所需营养,不但要用以维持母牛本体的生长,还要供给胎儿生长发育,并为产后泌乳储备营养。因此妊娠母牛饲养的营养管理至关重要,这即影响到母牛的产奶量和也会影响犊牛的健康。研究表明,科学饲养妊娠母牛能有效保证胎儿在母体中正常发育,防止流产和死胎现象,并为以后犊牛生长发育、母牛再次孕育、增加繁殖年限打下良好基础。

2.2提高犊牛繁殖成活率的措施

带犊母牛妊娠期采取以下措施:(1)确保妊娠母牛的营养需求一般采取在妊娠5个月以粗饲料为主,5个月后,逐步增加饲料中的营养,加喂精饲料;直至妊娠期后3个月需要吸收母体大量营养。此外不应多度的增加营养,以防过多增加母牛体质、促进胎儿发育,防止难产,妊娠母牛每日适当运动并做好保胎。(2)加强防疫和保健。在母牛妊娠前期应做好母牛的各项防疫工作,特别是口蹄疫、呼吸道疾病的防疫。(3)加强妊娠母牛饲养环境的管理。特别是在冬季的妊娠母牛饲养应加强管理,避免因馕峦槐洹⒓⒑交迫等恶劣环境因素造成妊娠母牛出现抗病力减弱、体质下降,引发流产或难产等现象。(4)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妊娠母牛在应避免猛跑、挤撞、滑跌、鞭打,禁止惊吓等外界刺激而导致流产,此外要合理保证牛社的温度和日照。

3影响犊牛养殖成活率的因素及措施

3.1影响犊牛养殖成活率的因素

影响犊牛养殖成活率的主要是犊牛的护理和犊牛在哺乳期的饲养管理和断奶其的饲养管理。

3.2提高犊牛养殖成活率的措施

(1)重视犊牛养殖的管理工作。在我国犊牛养殖过程中,想要提高犊牛的成活率首先就要保证重视犊牛养殖的管理工作,犊牛养殖管理工作进行的好坏是影响犊牛成活率的关键内容。在日常养殖管理中需要针对犊牛生长的不同时期合理的安排工作内容,比如在犊牛生长到一定时期时,要对犊牛进行全面的检查,检查犊牛是否符合健康标准,这对于犊牛的未来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重视犊牛养殖的管理工作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考虑,只有保证犊牛的日常养殖状况符合相应的标准才能提高犊牛的成活率

(2)做好犊牛的接生护理工作。犊牛在刚出生不久后由于其抵抗力较差,需要进行专业的接生以及护理工作才能保证犊牛的成活率。做好犊牛的接生护理工作是我国现阶段犊牛养殖中较为重视的内容,完善接生护理工作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接生护理工作问题来进行改善。合理的引进国外较为先进的接生护理手段,使我国犊牛养殖中的犊牛接生护理工作能在短时间内有较好的提高,这对我国犊牛养殖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加强初乳喂养。牛初乳中含有很多抗体免疫球蛋白,这些免疫球蛋白是牛初乳中所特有的,母体血液中免疫球蛋白是不能够通过胎盘输送给胎儿,因此,刚出生的犊牛机体并没有免疫力,饲喂足够的初乳,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经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因此加强犊牛免疫力,从而提升犊牛的抗病能力,确保规模化牧场获得较高的成活率。

(4)加强犊牛舍环境管理。从饮水、环境、消毒等方面加强牛舍环境的管理,降低犊牛患病和应激反应。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饮水及时供给清洁饮水,保证水槽、水碗清洁;严冬季节及哺乳最初阶段应给以温水。加强消毒程序:对喂奶用具特别是料槽、料桶、定期消毒、哺乳牛舍消毒(1天/次)运动场消毒(1月/次)。此外,应加强牛舍通风保持牛舍干燥,及时垫料,保证牛床、牛身干净,运动场环境清洁。冬季应做好防冻保暖,季应做好防暑降温,减少犊牛应激反应。

4防止常见的传染疾病导致犊牛成活率降低

我国犊牛养殖中对于常见疾病的预防工作正在积极的开展。预防犊牛常见的传染疾病首先要对疾病细致了解,、在犊牛生长过程中的哪些时期容易患的常见疾病,譬如犊牛腹泻、呼吸道、支气管肺炎疾病,这些疾病应科学地掌握患病原因、患病后的症状以及科学的治疗方案。犊牛生长的各个阶段正确的进行传染疾病预防,其次对于犊牛常见传染疾病的预防措施分析,提高常见疾病的预防能力有助于犊牛减少染疾病的感染,预防工作科学进行能够保证犊牛的成活率提高。

总之,抓好犊牛的繁殖管理和养殖管理,科学地提高犊牛成活率,饲养出健康犊牛是提高规模化牧场生产质量、创建高产规模化牧场的重要基础,文章阐述提高犊牛成活率的技术措施为规模化牧场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第9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保障婴幼儿配方奶粉奶源安全,2013年农业部加大对奶源建设的投入力度,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项目资金规模已从5亿元增加到10亿元。

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计生委、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9个部委共同主办的“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媒体座谈会”现场,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巡视员王锋在发言时表示,农业部将在五个方面施行重拳。

一是加快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2013年的项目资金规模已从5亿元增加到10亿元,将重点向婴幼儿奶粉企业奶源基地倾斜,对奶牛场圈舍、挤奶厅和质量检测设施进行标准化改造,提升奶牛养殖水平。二是加快实施奶牛改良计划,开展奶牛良种补贴和生产性能测定,做好奶农的技术服务和指导。三是加强奶站和运输车监管,以婴幼儿奶粉企业相关奶站和运输车为重点,开展专项整治,强化许可管理,严格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监管,实施不合格生鲜乳报告和处理制度,坚决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努力消除质量安全隐患。四是全面实施生鲜乳监测计划,加大婴幼儿奶粉企业相关奶牛场、奶站和运输车抽检频次,检测指标覆盖国家公布的所有违禁添加物,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确保奶源质量安全。五是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加快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促进苜蓿基地与婴幼儿奶粉企业奶牛养殖基地配套,让奶牛吃好草,产好奶,从源头上提高奶源质量。

近年来,农业部通过扶持奶牛规模养殖、实施良种补贴和开展生产性能测定,加快转变奶业发展方式。2008-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38亿元,改造完善3 000多个奶牛养殖场和小区;改良奶牛5 200万头(次),奶牛年平均单产从2008年的4.8 t提高到5.5 t;测定奶牛180万头(次),参测奶牛日均产奶量由22 kg增加到25 kg,奶业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同时,农业部门不断强化奶站许可管理,连续5年开展专项整治,坚决取缔不合格奶站,打击非法收购营运黑窝点。目前,全国共有持证奶站1.3万个,比2008年减少6 890个,减幅达34%。7 980辆生鲜乳运输车全部持证运输,纳入严格监管。连续5年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逐年扩大抽检范围,坚决打击各种违法添加行为,实现生鲜乳质量安全抽检两个全覆盖,即抽检覆盖全国所有奶站,检测指标覆盖卫生部公布的所有违禁添加物。从2008年到今年一季度,累计抽检生鲜乳样品7.8万批次,三聚氰胺含量全部合格,未检出皮革水解物等违禁添加物。(来源: 中国经济网)

第10篇

1、牛的采食很粗糙,采食速度快且量大,能大量采食青草、干草、秸秆一类的粗饲料。所以,饲养奶牛应尽可能利用粗饲料,这样既有利于奶牛的消化,也可节省饲养成本。

2、因为奶牛的采食速度快而咀嚼很不充分,故饲养上应防止奶牛食入过大的块根、块茎饲料,以防食道梗阻;应避免饲喂混有铁丝、铁钉等尖锐异物的饲料,以免发生创伤性心包炎,甚至导致牛的死亡。为了避免发生这些问题,常在饲喂前,用带磁铁的筛过滤,或用磁笼导入瘤胃的办法来吸取铁质尖锐物。

3、牛喜欢吃青绿饲料,其次是优质青干草,再次是低水分青贮料,最不爱吃未加工的秸秆粗饲料和粉状料。所以,干草最好切短后喂牛;对于干草制成的草粉,最好制成草粉颗粒料。

4、牛爱吃新鲜饲料,而不愿吃被拱食过的剩余料。因此,应尽可能保持奶牛饲料新鲜。

5、牛也爱采饲料,但同样不喜欢加工得过细的粉料。此外,牛采食过量的精饲料,易发生消化与代谢疾病。

6、牛在自由采食的情况下,全天的采食时间为6~8小时,放牧牛比舍饲牛的采食时间长。所以,应给奶牛充足的采食和休息时间。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近年来,行唐县把乳业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健全服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狠抓龙头带动,推动了全县乳业的快速、持续、健康、跨越式发展。目前,全县奶牛存栏13.1万头,位居全国第三;奶牛养殖小区76个,其中9个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小区入驻奶牛4万头;挤奶厅(站)210个,96%以上的产奶牛实现了机械化挤奶,日产鲜奶近1000吨;乳业加工龙头企业5家,相关加工企业30多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奶牛养殖、乳品加工、鲜奶运输、饲料生产、奶牛交易、技术服务、机械制造“一条龙”的乳业产业体系。2007年乳业总产值完成12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60%,成为我县产业富民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先后被评为“河北省农业标准化十强县”、“全国牛奶生产强县”、“国家奶牛养殖标准示范园”。

一、完善政策,优化环境,促进全县乳业快速发展

为加快乳业发展步伐,增加农民收入,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依托资源育特色,依托特色兴产业,依托产业活全局”的发展战略,把大力发展畜牧业特别是奶牛养殖业作为加快全县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来抓,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推进乳业做大做强做优的意见》和《行唐县奶牛养殖小区建设标准》等一系列文件,放宽政策,优化环境,鼓励全县农民、下岗职工、超编分流人员等积极发展奶牛养殖。对奶牛养殖小区,不论规模大小,除基本农田外所有养殖用地一律按农业用地对待,免征各种税费;对奶牛养殖户在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最大优惠,严禁有关部门提高电价和收取水资源费,减轻了奶牛养殖户的负担,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协调农村信用社,农行等金融部门对奶牛养殖业实施贷款倾斜,加大扶持力度,拓宽了融资渠道,推动了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全县有奶牛养殖小额贷款余额就达1.8亿元,为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健全体系,强化服务,促进全县乳业持续发展

健全服务体系,是推动一个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是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巩固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地落实“统一供精供氮、统一培训考核”管理制度,规范配种行业管理,强化畜禽繁育员获得从业资格,为良种繁育提供了人才支持,加快奶牛良种化步伐。仅去年一年就引进优质冻精11.7万支,选配奶牛5万多头。截止目前,奶牛优种率达到100%,年均单产由三年前的5100公斤提高到6400公斤,单头奶牛纯收入增长了近1000元。二是健全防疫灭病体系,提高疫病防治水平。进一步完善县、乡、村防疫体系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加快基层动物防疫分站标准化建设,全县15个动物防疫分站全部达到了市标准化要求,为乳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围绕搞好防疫灭病,加强县乡村三级专业防疫队伍建设,全县300多名兽医防检人员全部持证上岗,提高了基层疫病诊断水平,炎等常见病发病率由原来的12%下降到8%;健全奶牛档案,强化奶牛生产日常管理,全县奶牛免疫率、耳标佩戴率、建档率达到100%,严格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确保了奶农的养殖安全。三是健全网络管理体系,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建立奶源管理信息平台,设立行唐奶源综合数据库,开通乳业服务信息网,指导奶业生产,有效解决鲜奶收购混乱,无序竞争的问题。同时,及时为养殖户提供优质奶牛品种、奶牛市场价格及供求等信息,介绍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实现“引智换脑”,进一步提高奶农养殖水平。四是健全奶农组织体系,提高自我管理水平。通过劳动联合、资本联合等多种形式,引导奶农建立和完善协会组织,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的保护功能、服务功能、协调功能和规范管理功能,为奶农提供及时、有效、低成本的各种服务,切实解决诸如科技推广普及不快、质量检验标准不一、鲜奶销售渠道不畅等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合算的事情,引导奶农有组织地进入市场,提高产、加、销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促进了奶牛养殖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县在乳业发展上进行了一些有益偿试,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生产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制约着奶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县奶牛数量虽然很大,但由于资金缺乏,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不足,仅能容纳奶牛4万头,还有三分之二多的奶牛处于散养状态,全县奶牛养殖规模化水平不高,直接制约着我县乳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二是奶牛养殖对老百姓来说成本很大,风险较高,降低奶牛养殖风险是加快乳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三是目前我县奶牛存栏已达13.1万头,饲草已成为制约奶业发展的最大因素。今后,我们将在扶持奶牛养殖小区建设和饲草种植、建立奶牛政策性保险及设立奶牛养殖风险金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全县乳业实现大跨越、大发展。

(作者系行唐县畜牧局局长)

第12篇

是其它被人忽视的问题呢?在基层调研中我们发现,奶农关心收益,但对奶价充满忧虑;企业关心效益,但对奶源抱有疑虑;消费者关心自身权益,但对产品的品质怀有顾虑。奶牛养殖业何去何从值得我们深思。

一、奶牛养殖的滑坡

由于受“三鹿事件”影响,奶牛业出现全行业不景气,全省奶牛业更是处于低迷状态,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大量养殖户“卖牛”现象。

据阳泉市统计局对全市规模以上养殖户和奶牛养殖企业的监测数据表明,到2季度末,全市规模养殖户和奶牛养殖企业共有奶牛901头,比一季度末的1384头,减少483头,下降34.9%,也就是说,二季度末存栏数比一季度末减少三分之一。郊区康源奶牛场一季度末存栏74头,6月份全部卖到河北,平均售价为每头3000元;盂县先文奶牛厂一季度末存栏87头,二季度全部出售到忻州,最低价每头4000元,最高也只有7000元,与购买时每头14000元相比,共赔钱近17万元;平定县华润乳业有限公司是阳泉市规模较大的股份制奶牛养殖企业,设计能力为500头,一季度末存栏408头,到二季度末仅剩56头。

造成奶牛养殖滑坡的原因,除受“三鹿事件”影响之外,主要还有以下因素:

一是售价过低,不能维持正常生产。近期,奶牛养殖户出售的牛奶一般在每市斤0.5-0.94元之间,阳泉郊区康源奶牛养殖基地是较大的奶牛企业,与田园乳业签订了长期销售合同,每市斤奶卖到0.94元,但仍低于成本价,而其他没有签订合同的养殖户只能随市场奶价波动,一般只能卖到每市斤0.5-0.7元,卖奶收入根本不能保障生产所需的正常费用。

二是“压款”现象严重,养殖户不能及时回收货款。养殖户卖出牛奶后,一般拿不到现金,有的牛奶收购企业甚至拖欠奶农售奶款达半年以上,直接影响到养殖企业的资金周转。

三是售奶渠道不畅,收购企业太少。目前,阳泉市牛奶收购企业只有田园乳业一家,有很多养殖企业只能把奶销往邻近的太原和河北,而这部分奶的价格既低又不能得到政府补贴。

四是政府补贴不能及时到位。据了解,去年政府对每斤牛奶分别由市、县(区)两级各补贴1毛钱,而这些补贴款至今仍有3个月的没有到位。今年是否补贴至今尚无定论,直接影响到养殖企业(户)的积极性。

二、奶农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