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名碑荟萃

名碑荟萃

时间:2023-05-30 08:55: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名碑荟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在西安碑林的基础上利用西安文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如今的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有碑林、石刻艺术及其他文物展览等。碑林共有7个陈列室以及北魏墓志廊、石刻艺术室。

西安碑林坐落于著名古城西安市三学街,是我国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石刻的集中地点之一,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名碑荟萃的展室里,展示了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经,秦汉文人的古朴遗风,魏晋北朝墓志的精华,大唐名家的绝代书法及宋元名士的潇洒笔墨。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书画同辉的墨迹及诗画双绝的王维的竹影清风更为碑林增辉溢彩。西安碑林以其独有的特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物宝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进入西安碑林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西安孔庙的旧址,这里保存着太和元气坊、泮池、棂星门、戟门等孔庙建筑。孔庙是封建社会专门祭祀文圣孔子的地方。西安碑林是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的主体陈列内容,它因碑石如林而得名。西安碑林现存7座展室、7条碑廊和8座碑亭,共展示了1000余种碑石墓志。这里的每一座碑石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时代上源起两汉,止于民国,在内容上包举历史、宗教、文化、地区等各个方面;而在书法艺术上更是真、草、隶、篆众体兼备,汉、魏、唐、宋名家辈出。悠久的历史与浓厚的文化,使得西安碑林名副其实地成为1961年公布的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为石刻类第一号。《石台孝经》碑,国宝级文物。它以在碑林碑石中体积最大、形制最独特、最早被移入西安碑林并被构筑在碑林中轴线的聚焦点上,而成为碑林之中的迎客第一碑。

《石台孝经》碑刻于唐天宝四年,即公元745年,由皇帝李隆基书写并注释,整个巨石又立于三层石台之上。题额“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是太子李亨用篆书写成的。碑文内容被历代封建王朝奉为治国之本和约束民众准则。陈列于碑林第一展室的《开成石经》是北宋元祐二年和《石台孝经》一起移入碑林的第一批文物之一,因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而得名,共114块巨石组合而成,两面刻字,共228面,内容刻了12部儒家经典,共计160卷,65万字,被誉为最重最大的一部图书,具有“石质艺术馆”之称。进入第二展室可以尽览唐人书法,感受大唐的时代气息:《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皇甫诞碑》《同州圣教序》《多宝塔感应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感应碑》……第三展室里展出的碑的形状很多,有圆头的、方头的、尖头的,还有的像花瓶一样束着腰;碑上的文字更是真草隶篆应有尽有,时代跨度从汉到宋1000多年,通过这些不同形状、不同书体、不同类型的石碑,可以使我们了解中国书法及碑石形制的演变过程,这也正是第三展室所特有的丰富知识内涵和文化底蕴。到了第四展室,人们会被淡淡的墨香所吸引,在这里我们目睹了在碑石上制作拓片的整个过程。这个展室主要陈列着宋至清代的一些著名碑石,这些碑石内容丰富,雕刻精美。尤其是存放在这里的一些线刻画作品,更是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五展室以清代碑居多,而且内容较为专业,为研究当时社会和地方史,特别是碑林和文庙的发展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在书法艺术上具有一定价值的著名碑石。第六展室除少数元明两代文人书写的诗文作品外,大部分为清代人的诗词歌赋,其中不乏大家之作。赵孟兆页 的《游天冠山诗》碑、董其昌的《秣陵旅社送会稽辛生诗》及林则徐的《游华山诗》等都是非常珍贵的碑石。第七展室陈列的是被称为“法帖鼻祖”的《淳化阁帖》。《淳化阁帖》是历史上一部著名的法帖。淳化三年翰林学士王著奉命将宫中所藏历代帝王、名臣及书法名家墨迹摹刻在枣木板上,存在宫里,拓印成墨本后由皇帝颁赐给中书省枢密院的官员及有功大臣,在社会上流传很少。由于此帖刻于淳化年间,是在宫里刻成,所以又称《淳化阁帖》。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第2篇

放国庆长假了!我心里十分兴奋。在长假里,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我们约在9月30日,赶的不巧,那天正好下雨,但我们也开展的十分顺利。

杭州碑林,位于杭州市劳动路65号杭州孔庙内。孔庙以大成殿为中心,正前分筑戟门、泮池和棂星门,左右两边即碑亭与碑廊。碑林荟萃了唐至清末共五百多方石碑,内容包括了帝王御笔,地方史料、名家法帖、人物刻像、水利图刻和儒学、宗教、墓志等,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原是杭州孔庙旧址。碑林内共有碑、帖、墓志等500多件,荟萃了自五代到清代的五朝名家手迹的石刻。数量最多的是“南宋太学石经”,现残存86块。

走进碑林,一块高约两三米的大石碑挡住了我们的去路。石碑上的文字向游客们介绍了碑林的概况。我细细阅读,才智道这大成殿的前身是孔庙,整个碑林也是在孔庙的基础上重建的。碑林分为一殿,二院。三廊。

饶过大石碑,我眼前一亮,一个宽阔的庭院里,中间有个大花坛,百花盛开,蝴蝶飞舞。围绕着庭院的是一条长廊,靠墙立着一块块石碑,用玻璃罩着,供游人观看。

随后我们来到一个长廊,我们在那休息了一会,吃了自备的食物,还做了游戏,观赏了许多有名的书法家在石碑上刻的字,让我们大饱眼福。

一阵鸟鸣,把我从诗赋的世界上喊了回来,我缓过神来,寻声走来,来到开阔的草地上,这里有一座庄严的大成殿,我想着这大概就是大成殿了吧!在这儿,我有幸拜读了孔孟着作和我国最早关于天文记录的石碑。

东区为典型的江南园林式庭院,花香鸟语、水流潺潺,各建筑如珍珠般散落其间。水庭位于整个庭院的中心,石经阁、星象馆、文昌阁等建筑在假山池水间参差错落,曲折绵长的回廊则将它们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建筑和回廊内陈列着杭州孔庙收藏的自唐代到民国期间的各类珍贵碑石420多石,根据碑石内容可分为南宋太学石经、御书、史实、科技、法帖、绘画、儒学、宗教、墓志等9大类。

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碑林。观赏了祖国文化瑰宝,增长见识,丰富知识,真是不枉此行啊!

杭州市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六年级 朱晓婕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第3篇

现在的少林寺不仅因其古老神密的佛教文化名扬天下,更因其精湛的少林功夫而驰名中外,“中国功夫冠天下,天下武功出少林”。这里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少林武术也是举世公认的中国武术正宗流派。

少林寺景区还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2000年,少林寺景区被国家旅游局首批认定为我国目前最高级----4A级旅游区。

少林寺景区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二祖庵、达摩洞、十方禅院、武术馆等主要旅游景点。

现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少林寺常住院。

少林寺常住院是少林寺的核心,是主持和尚和执事僧进行佛事活动的地方,总面积三万多平方米,为七进建筑。现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

山门:山门就是少林寺的大门,这是清代建筑,一九七五年翻修,门额上的“少林寺”三字是清康熙皇帝亲书,上有“康熙御笔之宝”方印一枚。

山门殿台阶下两侧的石狮是明代刻立的,即显示了佛门的气派,又象征着镇邪与吉祥,山门外两侧还有明代嘉靖年间建造的东西石坊各一座。

大家看,山门殿佛龛中供奉的是大肚弥勒佛又称迎宾佛,他慈眉善目,笑迎你们的到来。我们把弥勒佛称为“端庄庄重山门喜看世间光辉照,笑哈哈迎来人祝福极乐无穷”。

山门殿佛龛后面供奉的是韦驮菩萨,人称护法金刚,它手持金刚宝杵,保护寺院佛、法、僧三宝的安全。

我们看山门甬道两侧有多品碑刻,人称少林寺碑林,这些都是唐宋以来的著名原始碑刻。碑林东侧是慈云堂旧址,现为少林寺碑廊,它不仅记载着寺院的兴衰状况,而且在历史、雕刻、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少林寺碑林和碑廊共计有碑刻108通。

碑林的西面是锤谱堂,这里回廊一周42间,它用泥塑和木雕等形象地展示了少林寺武术的缘起、发展、练功、精华套路、国防功能、僧兵战迹、武术活动等内容,共陈展14组216个锤谱像。有坐禅、跑经绕佛、八段锦、小红拳、大红拳、六合拳、通臂拳、罗汉拳、昭阳拳、练基本功、十三棍僧救秦王、小山和尚持帅出征、月空法师平倭寇以及俗家弟子习拳练武等。俗话称:锤谱堂里五分钟,出来一身少林功,大家比照这些塑像姿势就可以练习少林功。

天王殿 我们现在看到是第二进建筑天王殿,天王殿的原建筑于1928年被石友三烧毁。这是1982年重修的,殿门外的两大金刚,传为“哼”、“哈”二将,职责是守护佛法。大殿内侧塑的是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它们的职责是视察众生的善恶行为,扶危济困、降福人间。人们根据四大天王的组合特点,寓意“风调雨顺”。

大雄宝殿 是全寺的中心建筑,是僧人进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该殿和天王殿一样在1928年被军阀石友三烧毁。这是1985年重建的。该殿是面阔五间的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内正中供奉的为现世佛----释迦牟尼如来佛,左为过去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未来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殿内东西山墙悬塑的是十八罗汉,屏墙后壁悬塑的是观世音。少林寺大雄宝殿与其它寺院大雄宝殿的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三世佛左右各塑有站像达摩祖师和被称为少林寺棍术创始人的紧那罗王。另外,在该殿中间有两根大柱下还有麒麟雕像,预示了禅宗佛教是完全汉化的中国式的佛教。

大雄宝殿前两侧的建筑为钟、鼓二楼,东南为钟楼,西南为鼓楼,原建筑毁于1928年的兵火,1994年进行了重修,它们是寺院的固定建筑。我们常说的“晨钟暮鼓”是寺僧起居和进行佛事活动的一种信号。

朱仙镇导游词 ·中岳庙导游词 ·岳飞庙导游词 ·河南嵩山少林寺导游词

钟楼前这块碑刻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称《李世民碑》,它刻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正面是李世民告谕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战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亲笔草签的“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御书”七个大字系唐玄宗李隆基御书。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赐少林寺柏谷庄御书碑记》,记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也是影片《少林寺》拍摄的历史依据。

《李世民碑》的北边是《小山禅师行实碑》,记述了少林寺曹洞宗第24代传法禅师的经历和重振少林禅宗的功德。它的背面是《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面刻有佛、道、儒三教混元图像,此碑反映了嵩山是佛、道、儒三教荟萃之地,体现了三教合流的重要思想。再往北我们看到的是清乾隆15年(公元1750年)刻立的《乾隆御碑》。碑文是一首五言诗: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

大雄宝殿东侧的殿宇是紧那罗殿,重建于1982年,内塑的紧那罗王是少林寺特有的护法神。这里展示了紧那罗王的报身、法身、应身三种不同的形象。

大雄宝殿西侧与紧那罗殿相对的是六祖堂。是1982年重建的,殿内正面供奉的是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两侧供奉的是禅宗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人称六祖拜观音。六祖堂的西壁是大型彩塑“达摩只履西归图”。

第4篇

几乎每一次到百泉游玩都和古老的四月会有关,四月会是明代留下的民间商业集会。这一个月里,老少相携,男女相约,大家从八方赶来。一时间百泉村好不热闹,唱大戏、耍把戏、玩杂技……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小孩跟在大人屁股后,挪不动脚步,好看的,好吃的,引诱着初出家门的小孩,总之都是稀罕儿。在街巷看完好看的,便去划船,这时候棹动船移,水底细细的藻草在波纹里轻摇,一群群金鱼红妆摆尾,调皮的小孩将手伸进湖中,撩水嬉戏,不时遭来几句大人亲昵的呵斥。湖中建有玲珑假山、曲折石桥、涌金亭、喷玉亭、湖心亭、清晖阁……一一点缀在湖面上,船儿一一驶来,又一一离去。

而苏门山就在眼前,甚至可以看到上面光滑的石台阶,山下左侧是著名的碑廊,名士翰墨荟萃,每一副作品皆是书法艺术之瑰宝。南宋岳飞四条屏碑,清代郑板桥雨竹图碑,苏轼题记的《布袋僧真仪像碑》及“苏门山涌金亭”几个大字,一旁落款“眉山苏轼”。从三国北魏到唐宋金元明清,真、行、草、隶、篆,或古朴或拙野,或苍劲或飘逸,为石碑注入了恒久的生命力。小时候随父亲来看,要吃力地辨认半天,生疏,又景仰,也像别人似的,食指肚贴在清凉的石碑上,顺着字迹书来书去,似乎这样就得了大师们的真传。这里环境清幽,花藤茂密,一丛丛遮蔽覆盖在碑廊之上,石碑摸上去沁凉生津。记得碑廊的门口左侧长久地竖着一块石碑,上书四个深嵌的正偕大字:乾坤正气。出来碑廊,就是登山活动了,山顶的一个石台前立着几块石碑,上面是乾隆游历此地后留下的大作。但最具人文价值的还是孙登在此弹琴长啸的啸台。过了很长时间,我才知道明代志士彭了凡的饿夫墓在山右侧一个幽僻的地方,便顺着小道过去拜谒,只见一个水泥筑成底座的圆形墓冢,墓前竖着一块石碑,上刻四个大字:“民族精神” 。棵棵翠柏环绕,林中可闻幽幽柏香。

游玩累了,我们就坐下来吃些小吃,有凉皮、糖糕什么的,很是惬意。一天下来,我们每人谈体会时,妈妈总有遗憾,说看古装戏的时候只有她一个坐在里面看,没人陪着她。因为我和弟弟都不喜欢那种慢腾腾的表演,咿咿呀呀的,一句话要唱几分钟,急死人。爸爸的任务是领着我俩玩,所以只有妈妈一个人去看她喜欢的戏,陪着里面的人物或喜或悲。

从小到大,无数次来到百泉游玩,只知道它是古代遗留的建筑园林,却对它的整个面貌知之甚少,后来才慢慢加深了对它的了解。它的山和水,柏与柳,花与竹不仅宜人柔媚,而且每一处皆是历史,皆是文化,皆曾沐浴过名人骚客的目光,引起他们心灵的悸动与长啸。百泉不仅记载着他们的行迹,更记载着他们思想的光辉,精神的轨迹。正由于他们不经意的一瞥,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游历,才诞生了如此之多歌咏百泉的光辉诗篇。我手边有两本喜欢的书,一本是辉县文联编篆的《百泉诗集》,一本是辉县政协编撰的《历代名人咏百泉》。翻开它们,百泉文化的涵蕴之丰之盛令我惊讶。

百泉之名,始于商前,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荀子・儒效》篇中记载:“武王之诛纣也……朝食于戚,暮宿于百泉。”因为泉眼之繁之盛,才有如此称谓。百泉,乃古老的泉啊。自魏晋之后,名流学者,仁人志士,文人骚客,到此游历、隐居并讲学,为此留下许多佳作。前人的遗址遗墨也成了后人瞻仰凭吊的所在。

最初咏叹百泉,且被历代传颂的,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的诗作。许穆夫人,春秋时代卫国人,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诗经中的《泉水》《竹竿》《奔驰》皆为其作。“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诗经・泉水》),思乡情重的许穆夫人,首先想起的是绵绵涌流的百泉水。

“泛泛柏舟,载浮载滞;微啸清风,鼓楫容裔。”晋代隐居百泉的竹林七贤之一嵇康散发弄舟,且行且止,风中啸歌,去留随意。孙登更是一位苏门居士,其别号苏门先生,筑啸台于苏门山上,俯瞰一方碧波,如镜拭心,日日鸾凤和鸣,清音不绝。诗人阮籍、张籍、贾岛、周敦颐各有题词吟咏,宋代大家苏轼诗咏《啸台》:“高士隐苏岭,平台留至今。峰恋相掩映,松柏共阴森。自是甘潜迹,谁言竟陆沉……我来重游览,清气逼尘襟。”宋学家邵雍则于此筑“安乐窝”,隐居读书,做学问。金人元好问笔下的百泉是“平湖油油碧于酒,云锦十里翻风荷”。足见那时的百泉湖水量之丰沛。听当地人说,居住在百泉附近的男女皆会凫水。一到夏季,青年男女相约百泉湖中,轻移柏舟,洗濯赏荷,人语喧嚷,是另一番水乡形胜景象。

泉水之灵,风景之幽,诗文气息之浓,商贸活动之频繁,使得历史上相继了出现太极书院、百泉书院、苏门画院,以及从明起的全国性药材贸易顺时而生,百泉成了名副其实遐尔闻名的文化、药贸、名胜之地。这些民间的文化机构与商业活动,深刻影响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经济,并敞开胸怀,将其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传播到全国,甚至海外。

百泉的文化底蕴之所以这么深远,盖因一个“泉”字,正是有了生生不息、涌喷不止的“灵泉”,才有“小西湖”百泉湖的存在,才有了如此规模的园林建筑,使得无数游客慕名而来,百泉之名才盛传历代,引来诸多名士屐履,留下繁星般的优美诗篇,也许这就是生态与文人、生态与文化两者关系最好的阐述吧。百泉园内及百泉附近,有一些记述当时地理风貌的地理名词:梅溪,白露园,安乐窝……这些诗情画意的地名与园子,一旦闪现在脑海,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副美好的画卷:淙淙流水,桃红柳绿,寒梅点点,白露苍苍……在这诗意居住空间的衬映下,那手执经卷、孤高独傲的隐居士大夫,留与世人的是长长的难以消隐的身影。

第5篇

提及东湖,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东湖蕴含的美,这里风景如画、气象万千,犹如一幅画、一首诗。楚风浓郁,楚韵精妙,行吟阁名播遐迩,离骚碑誉为“三绝”,楚天台气势磅礴,楚才园名人荟萃,楚市、屈原塑像、屈原纪念馆,内涵丰富,美名远扬,文化底蕴厚重深远。东湖当之无愧地被赋予3000年楚文化的象征。因此,说东湖边的土地是寸土寸金一点都不为过。

然而,“当代东湖壹号”却恰恰在这块稀缺资源上拔地而起,让人惊叹不已。“说起“当代东湖壹号”,武汉道博物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赵万华女士瞬间打开了话匣子。据她介绍,“东湖壹号”这四个字大有来头,“当时接下这个楼盘后,为了冠以与之匹配的案名,我们进行了一次全国性征集活动,在众多来稿中,我们选用东湖壹号这个名字。现在看来,定位非常适合!”

的确,“东湖壹号”四个字简洁大方,恰到好处的勾起了人们对东湖的向往。虽然武汉大大小小的湖泊众多,但像东湖这样既有自然生态景观,又承载浓厚文化底蕴的唯有如此。因此,在“东湖壹号”的身上,其实也肩负了传承东湖楚文化的一份重任。

赵万华女士强调说,“这里出门即是东湖,省政府近在咫尺,离建国后除北京外居住时间最久的驻地东湖宾馆仅一步之遥,小区中随处可见的楚文化元素与诗词水调歌头塑石等都被建设者赋予了古文化在新时代中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不辜负东湖的美

当然,除了文化的传承,“当代东湖壹号”自身的精雕细琢,对于东湖的美景也可以说是一种锦上添花。从项目的平面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东湖壹号”是在一个狭长地块上建造的,整体呈现出一条龙雏的形。依附这样的地形,“当代东湖壹号”也被赋予龙的灵性。

“所有的建筑物则依据地形高低错落的布置,项目中有多层洋房、小高层、高层和超高层,因为楼层高不同,整个项目的错落层次也就呼之欲出。”赵万华女士介绍说,“这个项目在武汉大学凌波门隔湖观望,小区天际线轮廓就清晰可见。”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龙的轮廓”这个构想并非是人为雕凿,而是在出具总平面方案后,非常意外的在整体效果中显现出来。这或许也体现了“当代东湖壹号”因地制宜的一面,不仅充分利用了有效的空间,更在这个基础上,将龙的轮廓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而在“当代东湖壹号”的项目中,还有一座46层超高层建筑,它距离东湖湖边仅有107米,这也是武汉大道上唯一的一座临湖最近的超高层建筑。这栋楼在通风、采光及观景上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了居住的舒适度。充分体现了“当代东湖壹号”的品质和品位。

第6篇

阳朔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精华所在,这里是很适合多住上几天的地方,感受它独有的宁静祥和,这里还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居民都十分热情好客,可以请个当地的导游带你好好的感受阳朔的魅力。是暑假穷游十大最佳景点之首。

2、青海湖

青海湖的七八月是一年之中最美的季节,这时油菜花盛开,格外的引人注目,草原上一望无际的绿色伴着清澈如镜般的湖面使人心旷神怡,这里虽然地处高原但也不会有强烈的高原反应,很适合暑假游玩。

3、九寨沟

九寨沟以神妙、奇幻、美艳绝伦而成为世界鲜见、中国唯一的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项国际桂冠的胜地。九寨沟是个佳景荟萃、神妙奇幻的风光明珠,当空鸟瞰,翠海、飞瀑、彩林、雪峰浑然如画,相映成趣。游览观光,步步是景,步移景换,各处景色,一日数变。原始的天然美景,闪烁着迷人的魅力。加之与其交相辉映的藏族文化的衬托、融合,使海内人士“竞折腰”。

4、丽江古城

丽江市区中心海拔高度为2418米,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丽江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个世居民族,其中纳西族23.37万人,彝族20.14万人,傈僳族10.62万人。其中纳西族占古城区及玉龙县(即原丽江县)总人口的57.7%,并且著有“国中贵原,云中丽江。

5、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地跨市内黟县、休宁县和黄山区、徽州区,面积1078平方公里。黄山为三山五岳中三山的之一。日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素称黄山“五绝”,令海内外游人叹为观止。黄山不仅以奇伟俏丽、灵秀多姿著称于世,还是一座资源丰富、生态完整、具有重要科学和生态环境价值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6、重庆

重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门的旅游城市,这里有很多免费的热门旅游景点,比如磁器口、解放碑、洪崖洞等等,所以也是暑假穷游十大最佳景点之一,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神奇的吊脚楼群,还可以品尝川渝美食,保证你来一次就忘不了它。

7、武汉

可爱的武汉绝对是你的不二选择,武大的樱花、东湖的荷花,尤其是路边随便一家小店都能让你吃到爽。

多元化的武汉在古典与现代、传统与创新、婉约与强悍中碰撞出的美肯定能吸引你驻足。

8、西安

西安整体消费水平在全国属中上等水平,比一线城市低一些。

西安古称“长安”,地处中国中西部,是陕西省的省会。这座历经13个朝代的兴衰的城市,犹如一座巨大的博物馆,无论是世界奇迹之一的兵马俑、历经沧海桑田的古城墙、还是曾经藏有天竺经书的大雁塔……古人留下的一砖一瓦,无不揭示着历史的底蕴。

悠长的历史,造就了渊源的人文,西安的民间艺术也是一笔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墙根下有老汉们自发组织的秦腔社,听到最原生态的秦腔;相声园子里,本地人告诉你他们眼中的西安;剧院里上演着仿唐歌舞,复刻着这片土地曾经历过的大唐盛世。

9、海口

相对于三亚来说,海口的消费真的非常低了,不管是交通、住宿、饮食都非常实惠,尤其在海口吃海鲜真的非常便宜。

海口是海南省的省会,曾经入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虽然他没有三亚出名,但也因此没有三亚那般喧闹,海岛的浪漫情怀却不减分毫。海口绵长的海滩边是一望无际的琼州海峡,常有帆船出没。古老的火山群布满珊瑚般的熔岩流,将古老的时光凝固在这里,寂静而又舒适。湿湿的海风略凉,花香却清晰,偶尔还会有小鸟的歌声。

10、贵阳

贵阳消费水平中等,比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及旅游城市要低一些。

第7篇

铁云好古如好色

铁云好色,其现存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颇多艳语绮句。《忆丙子岁二十六韵》:“初聆弦索语,乍餍绮罗香。菱姐饶憨态,青儿爱淡妆。琵琶真荡魂,钗钏烂生光。”回忆二十岁时征歌选色的情景,绝似杜牧在扬州。再如《狭邪》《记得》《吉原》等篇,亦属香艳之作。狎妓冶游本是当时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日记中翻牌子的记录很多,丝毫无避讳。如一九五年三月七日、八月十二日所记皆是。不过刘鹗的好色,也不像人们想的那样不堪。刘大杰《刘铁云轶事》记录了一个老朋友眼中的刘鹗形象,其中说道:“他也喜欢叫姑娘,可是他自己说他从没有同姑娘们睡过。他叫起姑娘来,一次总是十几个,莺莺燕燕,坐满一房,唱的唱,闹的闹,到后来每人赏些钱就走了。”《老残游记》写老残和翠环的关系,也是这种做派。刘鹗对这些女性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同情。其《丁酉七月由燕赴晋,风尘竟日,苦不胜言,每夕必以弦歌解之》之二云:“客心正自悲寥廓,那堪更听莲花落。同是走天涯,相逢且吃茶。 芳年竟几许,报道刚三五;作妓在邯郸,于今第七年。”词后小注:“右调《菩萨蛮》,皆纪实也。男子以才媚人,妇人以色媚人,其理则一。含垢忍耻,以求生活,良可悲已!况媚人而贾用不售,不更可悲乎?白香山云:‘同是天涯沦落人。’汤临川云:‘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我亦云然。”刘鹗的言行多有悲悯之心,其豪奢也未必全然为了自家享受,读者不可不知。

不过刘鹗好古比好色要厉害得多。《自嘲》诗云:“铁公好古如好色,鉴赏宽宏笑深刻。骨董鬼子雁行来,抱负牛腰横座侧。清晨舒卷至日昃,拣选精英论价值。低昂有时未即就,寤寐碌镞思必得。商彝周鼎秦汉碑,唐宋元明名翰墨。家藏精刊殿板书,横床插架势 V缛账崖抟狗魇茫精神疲敝囊橐啬。债主纷纭渐相逼,呜呼!心虽未餍力已穷,此时先生得少息!”又《遣兴》:“终日摩挲上古铜,有时闲坐味无穷。窗前树影偷遮月,屋里花香不借风。读画夜深鱼钥冷,校碑昼永蜡灯红。它年若享期颐寿,应有人呼老蛀虫。”《论泉绝句》云:“刀布肩来满一筐,苔花侵蚀古文章;湔涂自挹冰池水,铜臭销完剩土香。”“一握齐刀九府圜,安阳节墨字厘然;籀文筒率方尖布,都是东周列国泉。”皆活脱脱描画出一个古董痴人、老蛀虫的形象。

《刘铁云轶事》说:“铁云无论到什么地方,身畔总要带几部宋版书,有一部宋版的《南华经》,他最欢喜,是他的随身宝。这本书他读得最熟,他一生的人生观,也受了这部书很大的影响。” 这话与《老残游记》所载一致。老残随身带着一本宋版张君房刻本的《庄子》,连季沧苇、黄丕烈也没见过,一本是东坡手写陶诗,是毛晋仿刻的祖本,两书均在旅店大火中烧毁了。刘鹗对书籍版本似乎不甚讲究,看他批注的《老子》《庄子》都是很一般的本子,在其他地方几乎也没谈到过书的版本问题。两部宋版书烧了也就烧了,并不显得特别悲伤,也可以看出庚子(1900)乱前他对古董版本并不曾倾心钻研,整天饥驱四方,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河工之类实际事务上。关于庚子以前收藏古籍书画的情况,其《山春雪融图跋》稍有涉及:“是帧余昔年购于大梁。以方环山布景之奇,满纸皆山,无露天空处,目所仅见,故甚爱之。后不知为何时为人窃去,亦付之无可如何而已。己亥夏日,京都隶古斋云:客从河南来,有画若干,请看之。而此幅黯然列于其间,苍蝇屎布列几满,急购以归。使良工细心洗刷括剔之,顿还旧观,如二十年故人他乡忽遇,喜可知也。因志其离合之情如此。己亥七月刘铁云。”后有“铁云求购”印,而“此印为赵穆甫所刻,已随庚子劫去矣”两句,则为后来补记无疑。题跋二又云:“此画己亥年复得固已奇矣,而庚子猝遭拳匪之乱,旧藏书画遗失殆尽,此画又复飞去。历辛丑、壬寅,至癸卯春又为厂肆所得。以有予跋,立即送至,大喜过望,岂真有缘分之说耶?甲辰夏日补志于此。”此画仍保存于刘氏后人手中,留存了丰富的个人和家族记忆。又《题唐诗三百首卷页》诗云:“二十年来数宦囊,古书名画百余箱;蛮烟瘴雨仓皇走,北望燕京泪几行。”“庚子之变”是近代文献一大厄难,很多世家收藏均毁于一旦。此诗作于庚子八月,刘鹗在上海,北望燕京,想起“牙签十万”很可能已经焚毁,不由得悲从中来,要靠《唐诗三百首》这本留存了姊弟之情的小书来发纾幽愤。不过,比起“愁看大泽龙蛇起,忍使颓波日夜流”的悲愤来,这些书画又显得微不足道了。现存《抱残守缺斋书画碑帖目》简单目录中,仅著录了十六种书,其中有六种宋版书,其详情亦不可知。总而言之,古籍在刘鹗的收藏中并不占有重要位置,公私目录中亦罕见著录。鄙见所及,唯《春秋经传集解》明刊本一种,后归邓邦述群碧楼。

刘鹗大力收购甲骨碑帖是庚子以后的事,现存金石题跋多作于一九二年至一九八年间。甲骨文的收藏以及《铁云藏龟》的版行,是近代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与此同步进行的还有其金石碑帖、秦砖汉瓦的收藏。据其日记所载,光绪二十七年(1901)刘鹗已开始重新收购碑帖,罗振玉从上海为他代买了北宋拓本《圣教序》,北平延庆阁也给他送上“展卷墨光如玉”的《澄清堂帖》。就其收藏而言,光绪二十八年(1902)是个关键年份,最重要的事件是倾全力收购了福山王懿荣的旧藏。王懿荣是可与潘祖荫、翁同、盛昱比肩的收藏家,庚子殉难后家人债务丛积,谋出售所藏。这一年的旧历六七月间,刘鹗与王懿荣次子汉甫多次接触,最后议定以二千金购其汉印、瓦头、古钱,计秦汉印五百余方,瓦头七十余件,古钱数量较大。这段时间除在家中考释古钱外,还往王家观看彝器古董,购买了尊一、觚四、古剑八、汉弩机二、秦汉古镜各一、汉永光灯一、鼎若干等等,还“好古近谬”地跑到王家拉回了一车残砖碎石。兴之所至,复用福公司股票易得宋拓六种:《圣教序》《九成宫》《皇甫君碑》《岳麓寺》《道因碑》《智永千字文》,“狂喜不禁”,以至于友人赞叹“穷得阔极了,阔得穷极了”。此外,王汉甫还将一部分器物卖给了李盛铎,包括商鼎六、鬲四、汉几鞫妨七件、陶器二十余件、零星汉器七八件、瓦头五片,共计二千二百金。刘鹗前去观看,两眼放绿光一样地感叹:“甚矣,富之可贵也。”到了旧历八九月间,陆续购入王懿荣所藏拓片一千八百三十余器,陈介祺所藏拓片、瓦当八百余纸,从而集两大藏家于一身。这一年最重要的收获,是将王氏所藏甲骨一千多片也整体购入,并从潍县商人赵执斋手中买入一千三百多件。旧历十一月初五日,“查龟板、牛骨,统共一千八百九十多片”。后来又收得三千多片,前后共计五千余片,为他出版《铁云藏龟》打下了基础。可惜的是,一九三、一九四两年日记残缺,其详情已不可知矣。除此以外,刘鹗于一九五年还购入了沈韵初、唐鹪安两家的一部分藏品。沈氏藏品系从高仰之手中购入,计汉碑五十余种,六朝造象七八十种,唐石百余种,宋石三百余种,多为刘燕庭所藏旧拓本,仅费二百五十元。唐家藏品系从上海汲修斋老板程冰泉手中购入,计晋唐小楷十二种,包括宋拓《乐毅论》《画像赞》《曹娥碑》《黄庭经》《宣示表》《丙舍帖》《陀罗尼经》《心经》,以及《出水本十三行》《明拓麻姑仙坛记》《景君碑》《宝晋斋残帖》等。在短短的几年之间,刘鹗不惜巨资,将南北数家旧藏荟萃一处,成为当时海内甲骨碑帖收藏最富之人,居家之时,唯以检点藏品为事,坐拥百城,虽南面王不易也。但是他也深深知道这种快乐并不会很长久,其日记云:“镇日无一事,亦无一人来。清闲静逸,于是临帖数纸,读书数篇。觉此乐境得未曾有。盖人生世间高寿不过七八十岁,少年后志于功名,老来耳目手足俱不适用,中间三、四十年,家室之累,衣食之资,日奔走风尘,以求锱铢之利而不可必得,况有余资搜集古人书籍、文字、金石之美,岂不难哉!既集余资,而此类者非若黄金、白玉、越锦、吴绫之可立致之也。既集之矣,人事之烦搅,家室之丛杂,自朝至于深夜,又无寸晷之闲,俾得摩挲而玩赏之。然则如今日者,求之于一生之中,不知其有几次也。悲哉!”他越来越不像一个实业家,唯以临习《圣教序》《石鼓文》、检点金石古泉为乐。

这数年间,刘鹗与北京、上海的书贾们也保持了良好的关系,经常出入其门的北平书肆有宜古斋、论古斋、翰文斋、正文斋、茹古斋、澄云阁、肄雅堂、晋古斋、古钱刘家等,南方则有汲修斋程冰泉、常熟周谨生、苏州护龙街汉贞阁唐伯谦等。在这些商人中,潍县赵执斋、不知名的范贾以及宜古斋的李云从是特别的几位,赵、范是发现甲骨文的功臣,李则是光绪朝名拓工。《清代野记》卷下云:“有若李云从者,直隶故城人,幼习碑贾,长益肆力于考据。当光绪初年,各衙门派员恭送玉牒至盛京,盛伯兮侍郎、王莲生祭酒、端陶斋尚书,皆在其中。一日夜宿某站,盛与王纵谈碑版,端询之,王奋然曰:尔但知挟优饮酒耳,何足语此。端拍案曰:三年后再见!及归,遂访厂肆之精于碑版者,得李云从,朝夕讨论,购宋明拓本无数,又购碑碣亦无数。其第一次所购,即《郛休碑》也,以五百金得之,罗列满庭院,果不三年而遂负精鉴之名矣。云从为潘文勤所赏识,有所售辄如数以偿,故云从得以挥霍十余年,终以贫死。”刘鹗曾多次请云从鉴别钟鼎礼器,并在日记中说“闻其金石之学甚精,盖久与潘、王、盛诸君相周旋者”,其卒年或在一九二年。古董交易中,刘鹗精于砍价,比如庚子乱中失去的黄大痴山水,有人索价三百,而刘鹗以三十金的低价得之;书贾携来吴平斋旧藏《东海庙残碑》《嵩山三阙》,索价二千金,刘鹗还价二百金,成交价未见记载,估计不会高出太多。

刘鹗经商屡战屡败,却不能遮掩他锐利的眼光,收藏一道也是如此。他没有将自己的宝贝秘而不宣,而是一边考释,一边已经在想着石印出版了。他得到大量甲骨的时间是一九二年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铁云藏龟》到次年八月份就已经基本石印完成,仅仅制作拓片就花费了半年的时间,而罗振玉、吴昌绶序言的写作时间要稍晚些。与此同时,《铁云藏陶》的出版已在规划之中,刘鹗命自己的御用拓工张茂将所藏陶器精拓五百余片,再加上自己所藏陈介祺旧拓七十余纸,后附泥封,于一九四年初作为抱残守阙斋三代文字之二印行。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刘鹗受诸城刘喜海影响甚大,每每与《长安获古编》相对照。有的学者依据拓片上的朱印指出,刘鹗所藏泉币拓片约来自鲍康、胡义赞、潘祖荫、王锡ぁ⒀罴陶瘛⑼踯踩倭大藏家,据日记所言,应该还包括刘喜海的一部分藏品。刘鹗在部分拓片上做了批语,部分文字与他日记中的言论吻合,很有可能是一个未完稿,故而未能付印。刘鹗的古印玺的收藏,则有《铁云藏印》存世。刘鹗究竟藏了多少好玩的珍品,数量很难确定,他的丹徒老乡鲍鼎根据自己所见,编了一部《抱残守缺斋藏器目》,算是多少还原了一部分庐山真面。他的碑帖收藏精品亦不少,则选择了跟有正书局老板狄葆贤合作,出版了诸多碑帖印本,包括著名的宋拓本《圣教序》《崔敬邕墓志》等等。

刘鹗从王懿荣手中购得甲骨文,并把它首次公诸于世,是一个带有象征性的事件,意味着以潘祖荫、盛昱、王懿荣为代表的传统金石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具有开风气的作用。在他身边,也形成了一个新的金石圈子,包括罗振玉、方若、王孝禹等人,并借罗振玉的影响力得以扩散。刘鹗的身上有一种现代商人气息,善于利用新的印刷技术和新媒介传播新发现,甚至把收购甲骨等视作一种投资行为。传统的收藏家一般不会在世时出卖所藏,刘鹗不然,早在一九七年就已经拟定了《国粹求沽告白》的广告,刊登在《时报》上。收入《刘鹗集》的《国粹求沽告白》,原载一九一年十月二十九日《时报》,委托赵鹤舫以及汲修斋程宝权经理其事,已在刘鹗去世以后,恐怕已经作过修改。根据这份告白,抱残守阙斋藏龟甲一万二千片,价银一万二千元;三代秦汉印章二千余方,价六千元;周秦汉三朝瓦当,价五百元;宋拓碑版四种,六千八百元;唐宋名人书画十二种,价一万一千六百元。大概刘鹗所藏菁华,尽在其中。刘鹗《道在瓦甓》诗云:“东华门外榷场开,无数英雄尽发财;只有痴人刘老铁,断砖残瓦拾将来。”毫无疑问,刘鹗是个好色复好古的痴人,只可惜“色”既不可长久,“古”也只能陪着他走上短短一程。

海上画贾记

第8篇

三溪村位于长乐市江田镇,亦名鼎溪,因屏山诸溪流会于石潭,成鼎足三分之势而得名,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上游称潼溪,下游析为北、南两溪,北溪又名祠堂溪,南溪又叫街当溪。这里风景优美,人文景观颇具特色。有诗赞曰:“列嶂如屏挂望中,流霞晚罩气熊熊。斑斓五色迷苍洞,盘郁千层拥碧穹。散绮遥连江练净,腾辉斜接日华红。溪山不数吴航胜,第一曾闻品晦翁。”

三溪开发历史可追溯至唐季,三溪潘姓始祖著作郎潘纲当年迁居至此。宋时,这里的经济文化相当发达,宋状元、宰相郑性之,签书枢密事高应松,监察御史潘文卿,太守潘斌,理学宗师朱熹等,或传学、或游观,或就学于此地。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潘氏子弟授业于朱熹,受其影响,连中进士者有10名。早在北宋祥符元年(1008年)潘循、潘衢兄弟同登进士;从第四代到第七代,曾出5个中丞,故有“二难进士,四叶中丞”之誉。在宋朝,仅潘姓一族就有59人考中进士。现尚留存许多唐、宋以来文物古迹,主要有天龙井、抟纱潭、九仙洞、皈愚洞、龙潭、钓鳌石和宋代苏舜元(字才翁)等摩崖题刻。“二难碑”横跨北溪、南溪的5座石桥,明代朝元观和陈省等摩崖题刻,潘文卿故居,紫阳阁遗址,明南昌知府庄维春故居,潘氏宗祠,“钟秀毓英”石碑坊及近百方散见于村间、庙内、桥边等珍贵碑刻,不胜枚举。

每逢端午节,总要在溪中竞渡龙舟,锣鼓喧天,颇为热闹。近年来,村庄进行了整修、绿化,保护和修复文物古迹。

三溪村有三条溪穿村而过,分别是潼溪、北溪和南溪,夜赛龙舟的是南溪。聪明的古人都有择水而居的传统,正因如此,才成就了许多水乡美景。三溪村也因水而生,因水而灵。“自古龙舟日竞渡,独有三溪夜赛航”,几百年来,长乐江田镇三溪村一直保存着独有的夜赛龙舟的习俗, 于是,端午去三溪看龙舟,也就成了端午一道靓丽的风景。每到端午,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相聚一起夜竞龙舟,迎接端午节。

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在三溪龙舟航道的尽头,是孩子们游泳戏水的乐园。村里的老人说,要划龙舟,首先要学会游泳,他们小时候就是在这里学习游泳的。

现在大部分三溪人已经搬了新家,在百年前,三溪两岸该是多么的繁华。碧水蓝天,龙舟划过,再加上流水而建的石屋,蓦然间,竟有到了水上威尼斯的感觉。临水小屋,在端午时节,凭窗而坐,好一个悠闲的乡村生活。

端午节前后晚上,南溪两岸灯火通明,两岸及桥上人潮涌动,龙舟在溪面上来回穿梭,随着鼓声、锣声响起,一时间,吆喝声、欢呼声、加油声、烟花爆竹声,响彻夜空,热闹非凡。

三溪夜渡龙舟的习俗由来已久。龙舟不稀奇,与众不同的是三溪划龙舟是在傍晚以后进入的。

据介绍,古时村人白天要辛苦劳作,到了晚上才有闲情,于是白天外出劳作赶不上龙舟赛的人,傍晚一收工就乘着暮色挑灯竞渡。为了便于夜间龙舟竞渡,现在沿溪安装了大灯和彩灯,晚上的“加时赛”越赛越长,有时甚至到了21点多,比白天还热闹。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在这里,有的在河道里竞渡龙舟,有的在观赛。每年端午节三溪村都能吸引数千名外地游客前来。三溪龙舟上有的是男子汉,有的是女子,有的男女混合,有的大人带着小孩……男女老幼齐上阵。

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船。到了端午时节,夜幕降临,月挂柳梢,波光荡漾的河面上倒映着两岸民居的灯火,四处鼓声咚咚,呐喊声声,打破了夜的宁静。数十艘龙舟来回竞渡,南溪两岸的五座桥上挤满了热情的观众,大家争相观看精彩的龙舟赛,场面颇为壮观。船来舟往中,加油声、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这样的场景,在国内是难得一见的。

端午划龙舟是福建沿海一带的习俗,因地制宜,有的是在海边,有的是在宽阔的江面上,像三溪这种狭窄的内河溪面上划龙舟确不多见。正因了这小溪,划龙舟真正成了群众的狂欢。

第9篇

“空之家”APP最近获得了不少宅男们的青睐,这款软件是苍井空独家授权与粉丝互动的客户端,有“中国青少年启蒙专家”之称的苍老师领衔操刀,软件影响力自然可见一斑。但是有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宅男万年不变的生活方式和蠢蠢欲动的灵感总是与三个关键词千丝万缕――游戏、动漫和女神,而“空之家”的走红只是宅男欲望的冰山一角,笔者本期不想和读者探讨那无穷无尽的硬盘容量和强壮右手的锻炼方法,而是和大家一起去挖掘与欣赏冰山之下的另一块宅男革命阵地――虚拟歌姬。

2009年8月,在“初音未来”庆生会上,一系列经典歌曲的演绎为次年的演唱会做足了预热。2010年3月,世界上第一场全息投影演唱会如期举行,2500张门票瞬间被抢购一空。接下来在2011年的3、7、8、11四个月和2012年的3月,每次虚拟歌姬的演唱会都让宅男们为之着迷而疯狂。而作为宅男的你,和歌姬有几分灵感度呢?请列位看官为对号入座。

其实笔者并不是骨灰级宅男,顶多算半路出家而初入宅门,起初经常请教大宅无形的满肚子牙疼同学,比如“曾几何时,浏览各种ACG信息时,总有一个绿色双马尾秀发的妹子开始崭露头角,拿着麦克风以各种不同的服装姿态现于眼前唱歌跳舞7还有曾几何时,总有几位宅友聚在一起侃侃而谈“初音”、“VOCALOID”、“V家”……这些黑话到底代表着什么意思呢?”开始我的无知者无畏经常被他讥讽,名日饱汉不知饿汉饥,白天不懂夜的黑……

这是个意外

初音未来的直属老板是cRYPTONFUTURE MEDIA,很多人认为这个形象最早是某经典动漫的延伸,或是由设计师精心打造出来的虚拟形象,其实不然,它起初只是软件的包装插画,初音未来崛起于ACG界,享誉国际等级的火红一片天,是整个制作团队所始料未及的。如果“初音未来”是一匹千里马的话,那么伯乐就要数互联时代的二次创作和投稿风潮了,精致的二次元形象和互联创作力量,使本没有缜密设计的角色形象经二次创作,逐渐成长为个性独立,风格迥异并具备各种经典造型和曲目的偶像,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网友在传播当中对“这款妹子”的塑造和调教。

电音制作

VOCALOID引擎奠定了虚拟歌姬与电子制作千丝万缕的联系,VOCALOID是“vocal+android”组成的复合词,简称“V家”,意为人造歌手,其家族漫画成员比那些让人毫无欲望的二次元形象更具角色新颖的发掘力和创作的灵活度,这是与“初音”的互为补足,而上文提到的调教,就要说起那个同人荟萃的动画投稿网站――NICNICO,这个阵地迎合了歌曲和PV影像的上传投稿,对于那些酷爱音乐和影像创作的宅男们,恰可通过使用新颖的虚拟歌姬软件,自降门槛来创作灵感进发的乐曲,更为人性化的是,这个过程在电脑前就能完成,不用花心思寻找歌手就可独立创作并广为分享出自己的作品。所以笔者认为,与其说初音未来是属于CRYPTON FUTURE MEDIA无心插柳的杰作,不如说是宅男们共同培养调教的开放式互联网创作和电音制作的结晶集合体。

宅男女神

虚拟歌姬由冰冷的插画修成正果成为拥有特定性格的经典形象,代表了自己背面的宽度和广度并以每日为单位的更新率不断膨胀,成为了一个具有时代代表性的新一代ACG标杆。其实当电子歌姬把电音制作的方式逐渐推向一个新的领域时,她们也在和千千万万个宅男们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游戏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受众的精准把握和理解之上,在宅友的心目当中,总有几个灯火阑珊处的“它”正在变成寤寐思服的“她们”。

百花齐放

第10篇

韩城位于陕西省东部、关中平原东北隅,东临黄河、北靠宜川、南接合阳,是伟大文学家、史学家、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里,也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作为全国保存完整的六座古城之一,韩城是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世人誉为“龙门胜地”。

韩城古迹荟萃、文物遍地。据不完全统计,韩城有古遗址28处,古墓葬7处,石窟7处,碑碣120余通,古建筑152处,馆藏文物10529件。古建筑星罗棋布,堪称“陕西之最”。其中著名的有晋建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唐建弥陀寺,宋建法王庙,金建赳赳寨古塔,元建大禹庙、普照寺、城隍庙,明建文庙,清建毓秀桥等。这些古建筑选址科学、布局合理、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充分展示了古代传统的建筑风貌。明、清两代形成的韩城民居四合院,幽雅别致、装饰考究,其格局、特色酷似北京的四合院,因而韩城素有“小北京”之称。

韩城古城距今有1500多年历史,依塬环山,东西南北分别设有“黄河东带”、“梁奕西襟”、“溥彼韩城”、“龙门胜地”四面城墙。城内寺、观、庙宇、祠、坊,五街七十二巷,古风汉韵、诗意流淌。位于韩城市东北方向9公里处的党家村距今约680年历史。村中建有100多套“四合院”和保存完整的城堡、暗道、风水塔、贞节牌坊、家祠、哨楼等建筑以及祖谱、家训、村史等,被中外专家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民居的活化石”。韩城古城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思想观念和艺术思潮的变迁,堪称是中华民族5000年社会经济、历史政治、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的一个缩影,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犹如一部“石头的史书”、一曲“凝固的音乐”、一座“人类文化的纪念碑”。

韩城素称“文史之乡”。历朝历代、名人辈出:汉太史司马迁、宋代诗人张c、明朝丞相薛国观、户部尚书张士佩、宣化巡抚刘永祚、清代状元王杰、刑部尚书张廷枢、贵州巡抚刘荫枢等。宋、元、明、清四代,韩城有进士115人,状元2人,明、清两代是韩城历史上文化教育发展的鼎盛之时,科举取仕者达800余众,其中进士90多人,解元11人,举人544人,故有“士风醇茂”、“解状盛区”之誉。民间更是流传着:“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的说法。古时有“一门三进士”、“祖孙父子三代翰林”、“父子御史”等佳话,即使今天依然有“一门四子三清华”。足见,韩城文脉鼎盛。

一般而言,在中国古代影响一个人主要有三个因素:地域文化、家族文化、释道文化,其中尤以家族文化影响剧烈。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以道德传家为最,耕读次之,诗书再次之,最后才是富贵。正是基于此,中国人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家训文化。家训是指用以对子孙后代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一种教诲。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其中广为人知的有:周公《诫伯禽书》、司马谈《命子迁》、诸葛亮《诫子书》、颜之推《颜氏家训》、唐太宗《诫皇属》、包拯家训、欧阳修《诲学说》、《袁氏世范》、《朱子家训》、《弟子规》等。这些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出的是一种自觉的文化追求,堪称是中国人的“精神门楣”。

在韩城,你随处可见门楼木刻或砖雕的“登科”、“科第”、“世科第”、“明经第”、“进士第”、“司马第”、“中宪第”、“国宾第”、“思隐第”、“外翰地”、“父子御史”、“十马高轩”等字样。一般大门为中门者,是官宦世家,门额多为“诗书第”、“诗书生香”、“二经传家”等。即使是那些最穷的人家也不忘要在门楼上题上“耕读第”、“耕读传家”等。以韩城党家村为例,整个党家村共计有四合院100多座,几乎家家门楹之上都高挂着木制或石制的匾额,匾额之上的内容也是不尽相同,有的刻着“和致祥”,有的则是“慎和谦”、有的是“孝弟慈”,有的是“耕读”,有的是“笃静”等等。除此之外还有“读书第”、“耕读第”、“外翰第”、“耕读传家”、“居仁由义”、“忠厚”、“庆有余”、“登科”、“安详恭敬”、“光裕第”等内容。不仅如此,整个党家村还用他们一致推崇和认可的共同家训,其内容共七条:事能知足心长惬,人到无求品自高;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顺有存;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 ,行欲方,能欲多,事欲鲜;富时不俭贫时悔,见时不学用时悔,醉后失言醒时悔,健不保养病时悔;无益之事无为,无益之人勿见,无益之书勿读,无益之话勿说。对这些内容细细探究,我们可以看出党家村的这些个四合院门楹上的文字并非随意选择,而是与各自家族的价值追求以及精神期许有关,是家风传承的一种突出表现。

韩城的这些家训,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标示着家世显赫,以鼓励后代子孙;一类则是寄托着一种理想和精神的追求。但不管是哪一类,它透露出的都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情怀和追求。在“传承好家训,建设好家风”的今天,这些绵延数千年,精深宏富的家训文化,依然有它积极的现实意义,其价值也必将会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第11篇

    现代出版业可分为学术出版、大众出版、教育出版三大类。其中学术出版承担着学术传承、文化积累的重要使命。学术传承是出版业诞生、发展的关键推动因素,也是出版业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做好学术出版,对于出版社打造图书品牌、提升学术品位、扩大社会影响具有重大作用。

    国家出版基金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之后的第三个国家级重大常设文化基金。国家出版基金以公益性、重大性、精品性和传世性以及国家主导、打造精品、服务人民为指导,迄今已公开遴选资助了700多个出版项目,正在成为打造精品、引领方向、繁荣文化、促进发展的重要平台,其导向性、权威性和示范作用日趋明显,引起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国家出版基金已成为学术出版重大项目、精品项目的风向标,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此,笔者对四年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进行分析,借以探寻学术出版重大项目的策划规律。

    笔者汇总了国家出版基金管理办公室先后公布的四批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名单,共390家出版社(含联合申报单位,副牌并入主牌)711个项目获得资助,其中663个由图书出版社承担(2个为与电子音像社联合申报项目)。由于四批公示名单或未公布分类,或分类标准不太一致,同时考虑到各出版社科室设置及出书分工情况,故以“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分类方法为一级分类,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为二级分类,设置了以下分类方法。

    

    经过对663个项目分别从学科门类、社会影响、出版社性质、书名关键词语、年度变化等多维分析,发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具有如下规律。

    一、推动文明发展能力越强,国家出版基金竞争力越强

    单纯从总量上看,社科类居首,科技类、文艺类其次,少儿类、综合类居后(见表1)。但从质的角度看,必须消除门类年出书品种数的影响,才能准确地评估各门类的相对竞争力。分别计算出各门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数量、比例和各门类年均新书的品种数、比例,以前者的比例除以后者的比例,就可以大体得到各门类的国家出版基金相对竞争力。结果发现,在一级分类上,文艺类和科技类的国家出版基金相对竞争力较强,在二级分类上,则依次为生物类、理学类、史地类、艺术类、政治类、农学类、医学类、文学类较强(见表1)。

    

    乍一看,8个国家出版基金相对竞争力比较强的二级门类显得比较分散,但如果细加分析,却可以发现是有规律的。我们知道,社会结构包括经济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精神上层建筑,即物质的、政治的、精神的三大部分,因而相应就有物质、政治、精神三大文明。出版业坚持“二为”方向,必然最终要落实到对三大文明建设的促进。如果将各类图书对三大文明的影响大体分为强、中、弱、无,并与各类图书的国家出版基金相对竞争力一起列表(见表2),就可发现,凡是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中某一文明有强大促进作用的门类,其国家出版基金相对竞争力就比较强,而促进作用比较分散或不突出的门类的国家出版基金相对竞争力则相对较弱。

    二、与出版基金使命越合拍,国家出版基金竞争力越强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所涉及内容丰富,基本上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各个分类都有项目入选,但各门类不同年度项目数各不相同(见表3)。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各分类相对竞争力的差异,恰恰反映了国家出版基金的国家性质、时代特点和历史使命。

    

    1.社科类:服务政治文明,体现国家性质

    社科类图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总量处于首位,占了所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近半壁江山,但由于相对竞争力比较低的文教类和经济类在社科类中占了很大比重,故其总体的国家出版基金相对竞争力较低(0.87)。在社科类图书中,国家出版基金重点资助政治类和史地类(相对竞争力分别为1.77和2.43)。政治类承担着奏响主旋律,指引当代政治文化基本建设的重要作用,而“文以载道,史以记事”历史类著作以其微言大义,春秋笔法,教化八方,也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对这两个门类的重点资助,正是国家出版基金国家性质的集中体现。

    2.科技类:服务物质文明,反映时代特征

    科技类图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总量处于第二位,它的新书品种也位于第二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类图书对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整个科技类总体国家出版基金相对竞争力为1.10。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科技类的重点为理学类、医学类、生物类和农学类(均高于平均值1.00),并呈现出理学类和农学类逐年减少,生物类和工科类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个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国家对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以及新时期新兴工程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特点。

    3.文艺类:展示民族文化,扩大国际影响

    在文艺类方面,文艺类图书两个二级分类各年变化趋势相反,故总体略有走低。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重点是艺术类(相对竞争力为2.21),这主要和艺术类既能陶冶情操,又常常还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有关。出版此类图书,既有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推广中国文化经典,扩大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等社会效益。

    三、书名关键词语热度越高,国家出版基金竞争力越强

    书名是图书内容的高度概括,在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有几个热点关键词在书名中频频出现,充分反映了国家出版基金遴选的导向性。

    1.国字招牌,体现国家水平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明确提出,基金资助项目必须站在世界前沿、弘扬民族文化、记录时代精神、展示创新成果,努力打造造福当代、惠及后世的代表国家级水平的文化精品。因此,有182个项目名字中含有“中国”“中华”等字眼,如《中华民国史》《中国发展道路》《中国巩义窑》《中国多目标地球化学图集》《中国高等植物》等,所占比重高达27.45%,且广泛分布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各个分类中(见表4)。众多的国家级项目在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的集体亮相,充分体现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重大性和代表国家水平的导向性。

    

    在这182个项目中,中央社和地方社各占91个,但地方社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中(见表5),说明地方社的竞争力正在增强,更多出版社的参与有利于推动此类重大项目的开拓。

    

    2.史志项目,传承中华文明

    盛世修史、明时修 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一,也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五千年的关键所在。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史记》《资治通鉴》《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巨著都是产生于盛世。作为生活在“先进文化的代表”时代的出版人,我们的历史责任与文化责任不容推卸。国家出版基金肩负建设“经典文化”的责任,对各类史、志给予较高的支持力度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在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史地类相对竞争力较高,仅历史类就占了74个。其实,史类著作的获资助率远不止上述,除了史地类中有35个的主题为“史”或“志”外,在其他门类中还有87个项目的主题为“史”或“志”。这122个项目广泛分布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16个分类中(见表6),说明修史修志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这些史志项目,对于加强文化积累、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示范价值。

    

    3.区域特色,反映多元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疆域广阔,34个一级行政区域,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统一多元的中华文化。研究中国,既要研究总体,也要关注各区域、各民族的特色。因此,有62个项目为区域研究(38个)或民族研究(24个),分布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11个分类中。这些项目主要是地方社申报(55个),不但数量多,而且分布广(见表7)。可见,利用区域优势、结合自身特色,也是策划学术出版精品项目的好思路。

    

    名家、大师,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代的学术精英,他们的学术活动和学术思想也是该民族在该特定历史时代的精神之光。名家、大师影响时代,影响人类,他们的作品是一个时代的里程碑。因此,编辑出版名家文集,不仅是极为严肃的学术研究工作,也是文化建设、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文化积累、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特别是作为名家一生创作的展示与总结,名家作品全集可以恢复名家全貌,保持历史的完整与真实,为普通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最为全面可信的研究依据。如果说阅读选集如同截取历史的断面,那么总览全集则就像纵观历史的全景,还原和展示名家的全人和原貌。从这个意义来说,一套名家全集就是一部学科历史。所以,有51个项目为以名家、大师冠名的文集、全集等,如《季羡林全集》《张大千全集》《竺可桢全集》《岳美中全集》《钱学森文集》等。这些项目在四批中均有,分布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13个分类中(表8)。

    

    4.研究项目,荟萃创新成果

    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及时出版最新科研力作,将极大地丰富人类知识宝库,有利于开拓新领域,促进知识转化成生产力。《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强调鼓励多样,注重创新。因此,荟萃创新成果的项目颇受青睐,其中仅书名含有“研究”二字的项目就有43个,分布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10个分类(见表9),如《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民国诗词学文献珍本整理与研究》《高速铁路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药饮片用量标准研究》等;此外,书名中不含“研究”二字却有研究之实的项目,如《大飞机出版工程》《船舶与海洋出版工程》等也非常之多。可见,关注研究成果,也是策划学术出版重大项目的一大法门。

    四、结语

第12篇

今年5月3日,宁海箬岙古村举办“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仪式暨引之堂重修竣工典礼”,我们余姚的宗亲应邀前往参加庆典。

箬岙有多美,早在我的想象之中了。车从宁海县一市镇盘山而上,满山遍岭都是育果中的白枇杷树,从岭上往下看,满目的翠郁中还能看到远方闪着粼光的海涂,好一番滨海山乡的秀美景色。车近箬岙村,只见村道两边挂满了红灯笼,连绵数里长,我们到达村口时,宗亲出迎,礼炮四起,声乐、腰鼓齐鸣,这隆重的仪式就像是迎接远方归来的亲人一般,到了箬岙,我们也算是到了家。

箬岙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村落,村中所居褚姓为唐丞相褚遂良后裔,这次修复的褚氏宗祠“引之堂”始建于雍正七年(1729年),距今已有280多年历史了。据《箬岙褚氏家乘》记载:一世祖世民公,钱塘人,唐忠清公(即褚遂良)之裔,南宋理宗时官嵊县教谕,因年老不复返杭,居于天台之西乡新丰里。越四世,学溪公又迁宁邑之木峰,厥后有其曾孙裕卿、德卿二公徙居箬岙,至今已历600多年。箬岙三面环山,村口广场的右边是重修一新的褚氏宗祠。古祠布满了彩锦,村中一片喜气洋洋,这是一个家族的盛典,主人的好客与热情都写在了他们的脸上。

箬岙古村与浙东其他姓氏聚居村落一样,融合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古村依山而成,祠堂后有古樟为屏,村中有溪流呈S形蜿蜒而过,形成了奇特的太极图形。钟灵毓秀的箬岙在历史上人文荟萃,是宁海县著名的文化名村。村中曾有师德堂、明德堂、近明堂、清香馆、指南山房、挹爽馆、永思轩、五书斋等大量人文古建筑,至今还留存有“圣旨”碑石、“百岁坊”门额、古水闸、雕花门楼、瞿鸿机书“一门三节”牌匾、“植桂书舍”匾、古代楹联、谱牒文献等文物,文化底蕴极其深厚。

土生土长于箬岙村的褚孟赞是箬岙褚氏第25世孙,他是一位有志于保护古村历史文化遗产的热心人。近些年来,他与箬岙村的村干部一起为保护古村四处奔波,不遗余力。据褚孟赞介绍:箬岙旧有九曲溪山胜景,以耕读为生活理念的箬岙褚氏在明清时期十分兴旺,他的6世祖褚儒,字嘉珍,号澹园,是当时宁海县有名的贡生;5世祖褚宣生,庠名步蟾,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中秀才,精于书法,有名于时。说起箬岙褚氏的家族文化,褚孟赞流露出了自豪的笑容。他说,箬岙褚氏世代以诗书传家,历史上出过不少文人,现在村中还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有科学家、高级法官、教授等,他的儿子与儿媳都是北大博士毕业生,现在国家重要部门搞科研与教育工作。褚孟赞认为箬岙的人才众多,应该是族人秉承家学所致,村中的清香馆,是他先祖褚步蟾的书斋,书斋前后遍植花木,占地数十亩,文人雅士经常云集于此,游山观景,日相唱和。据褚孟赞说,他小时候,还能看到村里大屋中挂有许多名人书写的字画、牌匾,后来大多被毁了,村中过街楼旁边的小书房里原先还遗有—块小堂匾,五六年前也被窃贼光顾后偷走了。

关于褚步蟾,宁海的史料上有所记载:弱冠游庠,书经扬名,稍暇步履“清香馆”,坐对花鸟松竹含毫吮墨,笔下生花,与宁海王吉人、徐友笙、鲍淦及象山张兆熊、临海郑云壑等交好,著有《敝帚录》四卷、《学吟小草》六卷等。除了以上记载,史料上还写到了褚步蟾悬壶济世的美德:精医理,妙手回春,解除病痛,救活无数,一概不受酬谢,乡里广颂其德高术湛,求医者踵至。

褚步蟾子褚性绦,字先行,号南宫。褚性绦虽只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秀才,但他以德化怨、和睦乡风的美德在宁海曾传为美谈。道光年间,箬岙褚氏因家族墓地被侵与邻村曹氏发生争执,曹氏自毁宗祠诬告褚氏,褚性绦被诬后革去功名。褚性绦冤屈难忍,赴杭申诉,这一年正是乡试之年,省城生员云集,褚性绦将诉状呈交学台,浙南诸考生素知褚性绦厚道,亦替他,此事惊动了巡抚大人,经抚台亲审后结案:罚诬陷者曹老二独资重建家祠,并革去功名。褚性绦听后跪地恳求:“小小功名,大大心机,恳求大人开一线之恩,保留其功名,激其易辙。”巡抚为之动容,称其“真读书人也”,为褒褚性绦厚德,特赐其大顶一枚,红缎数丈,坐三人轿从省城送回箬岙。

2006年1月,箬岙村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了文保专家杨古城先生的关注,他特意来到了箬岙,在考察了古村后肯定地说:“箬岙古村落与前童、黄坛和镇海的十七房不相上下,完全有资格评选省级历史文化古村。”但因年久失修等原因,如今的箬岙古村,已渐呈颓败景象,对这些人文古建筑进行保护与开发已迫在眉睫。当我在“文武书房”拍摄“圣旨”碑时,巧遇了村中的一位老人与一位来自越溪的宗亲,宗亲面露惋惜地说:“唉!这个古村原先有很多漂亮的老房子,现在是一年比一年少了。”说着主动带我们前往里村参观,我们沿着村道往里走,200多米间,溪水就在村中转了四道弯,在第四道弯的溪口上,有一座非常古老的水闸,从斑驳风化的闸槽来看,少说也有三四百年了。前行数十步,是一座精致的石桥,宗亲说,里面的古宅在20年前失火烧掉了,现在只遗留了一座精美的牌坊式门楼,只见门楼的横梁已断,靠下面新筑的砖石支撑着,但仍不失其主体的雄伟壮观。越往村内走,古民居越多,景象亦越萧条,但尽管如此,箬岙村鳞次栉比的古宅还是令我震撼了,这不仅仅是因为古宅的多,更在于古宅的精。这里精雕细镂的石窗、雅致的木窗棂、精美的雀替、翘角的楼阁、鹅卵石铺成的天井等,无不向来访者诉说着昔日的繁华与荣耀。在一座孤独的台门前,我看到了四个有着九叠篆文纹饰的门当,台门的基石上镌刻有精美的卷草龙纹饰。这样精致的台门应当是营建于康乾盛世,但让人遗憾的是,从台门外往里看,院内已是荒草萋萋,残垣断壁间已看不到一点主体建筑的模样了。

偏居一隅的箬岙褚家,除了有古朴民居的韵味之雅,更有着民风淳厚的人情之美。箬岙村几乎是拿出了最高的礼节款待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在村中,家家户户都是来宾的休息之处。在一户村民家中,我与来自闽南、福鼎、苍南、平阳、临海、天台等处的宗亲们欢聚一堂,互相交换家族史料,共叙家史亲情。这次祭祖活动有来自省内外三千多位褚氏宗亲参加,规模空前,整个典礼秩序井然,气氛和谐,其间还进行了打腰鼓、鼓乐迎宾、财神进宝、社戏等富有宁海地方民俗特色的表演,所有的仪式都是按照当地的习俗进行的。这些深厚的文化意蕴与精神传统,我相信还会在这小山村延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