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李白的诗

李白的诗

时间:2023-05-30 08:55: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李白的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1、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2、李白成功地在诗歌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

3、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比如有网友说,那天他跟朋友两个人一早去炒股,结果,一会儿这边的股票涨上来,一会儿那边的股票跌下去。两个人一个上午就折腾啊,一会儿抛一会儿买。最后收盘时一看,既没赔,也没赚,这两个人说,算了,白忙活: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算了,咱们游泳去吧,下午别炒了。

没有成就感,觉得有点失落,为何一定要放在心上呢?我怎么把这个情绪排遣掉,借用李白的诗。李白诗的普及率实在太高了,似乎我们能想到的那些喜怒哀乐,都能用李白的诗来印证。

李白很多的佳句,都是我们家喻户晓的,比如说我们一得意: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世界上还有这么牛的句子吗?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真的绝了。李白的诗句,多一个字嫌多,少一个字嫌少,改任何的字都变味了。

中国古代有那么多诗人,也表达我们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可是为何其他人不能像李白这样受到中国人的如此崇拜呢?

因为李白不一样。

年轻人读李白的诗,就觉得整个人的心被激荡起来。李白能尽情尽兴,他把话都说到极致了,你会觉得太痛快了。

举例来说,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当然有点狂,你用钱啊,把钱用完了明天照样还能赚回来!读李白的诗,能一下子把所有的情绪全部释放,感觉很过瘾,当我们有烦恼也好,有辛酸也罢,从李白的诗中会得到一种解放。

李白的诗,其价值在于能给人解放。所以现代人这么爱李白。

比如,有网友说,李白是我的最爱,李白是我这个世界上的唯一,今天的人对李白还怀有这样的感情,令人惊讶。

在网上居然还有一个“李白吧”!其中有一个评选,评选出几个李白之最: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号称是最狂傲不羁的句子。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号称是最有气势、有气魄和豪情的诗句。

李白的诗文说出了别人说不出的那些话,这也许就是他带给我们现代人的宝贵财富。今日,李白还活在人们心中,他的诗歌吟颂千年依然光彩熠熠,他的精神流转万世让人折服。

李白的很多传说,在历代被一次次加上很多色彩,传诵至今。这跟封建时代的那些怀才不遇的读书人,那些已成为官吏的读书人,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间不断需要调节自己的心理是有关系的。所以这也是后人非常喜欢李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李白有很多地方跟盛唐的诗人是不一样的。他对自己设立的人生目标非常宏大。他曾经说过:“愿为辅弼”,这个辅弼就是做宰相,辅助君王实现济社稷、济苍生的目的。很少看到第二个唐朝诗人,也像李白一样说,我的理想做宰相,再往下的官我不做的。

正因为他的目标定得很高,不会马上就实现。所以每次碰到困难后,他发牢骚。人总是有七情六欲的,而且李白又特别直率。他碰到困难,最典型的是《行路难》三首诗。就是说,人生的路很难走,仕途很艰辛。他说: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你看我倒霉吧,这么宽的路,我怎么就走不出去。

接下来一堆牢骚:

停杯投箸不能食――我把酒杯放下,把筷子扔了,吃不下。

拔剑四顾心茫然――怒气冲天我就想把剑,杀谁啊,不知道。然后话锋一转:

长凤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情绪一下子又扭转过来。没关系嘛,过掉了,然后我继续向前,我总有一天达到目的。读他的诗,有时你前面的情绪跟他一样,很悲哀,过不去。读到后面马上也被他的乐观感染了。

很多人在引用李白诗时,多数都用李白诗的前半部分,把牢骚劲发泄完,他们很少去关注后面这一部分,其实后面部分才是李白的精髓:颓废只是短暂的,接下来,我对前途依然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激情,还要继续向前拼搏。这是他非常可爱的地方。他是率真、真性情的人。

第3篇

关键词:李白;诗歌;意象;特征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260-02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不朽的奇葩,而唐代诗人李白则是中国最富盛名的诗人之一。李白素有“诗仙”之名,他的诗歌飘逸潇洒,极具浪漫主义的创作色彩。李白的诗歌是唐代诗歌的典范,在他的诗歌中不仅意象丰富,而且寓意深远。可以说,内敛而平静的意境是李白诗歌创作风格的一项重要特点。在研究李白诗歌意象特征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注重李白诗歌浪漫、激越、奔放的特点,还应该研究李白诗歌意象中的含蓄之美,应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李白诗歌。

从总体上看,李白的创作变化多端,他打破了传统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达到了丰富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诗歌创作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对祖国山河和美丽大自然的赞美,其风格兼顾俊逸清新和雄伟壮阔。除此之外,李白的诗歌还常常使用想象、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搭配李白惯用的意象,往往能够描绘出诗歌里独特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李白的诗歌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同时代的绝大多数诗人,对后世文学的创作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无论是韩愈、李贺还是苏轼、陆游无一不对李白的诗歌创作交口称赞。

一、诗歌意象及其作用

(一)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描绘的具体形象,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创造意象并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方法。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对于意象与意境都是十分重视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象即是意境。当然,我们现在认为,在诗歌当中两者还是有着十分显著的区别的,尤其是在现代诗歌中。现代诗歌的创作通常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出现在诗歌中的形象也就是意象。诗人对于意象的使用往往能够有效地烘托出诗歌的意境,表现出诗人的主观意识与情感。由此可见,对于诗歌而言,意象其实处于诗歌中美学的范畴,诗人通过意象的塑造让读者与自己产生共鸣,甚至通过意象来表达出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而以此来丰富诗歌的内涵。由此可见,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找到诗歌中所描绘出来的意象,并充分把握其表现出来的特征,才能体会诗人蕴含在其中的独特思想情感,更好地进入诗人所描绘的独特精神世界。

(二)诗歌意象的特征

我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是表现诗歌内涵和表达诗人情感的重要载体,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首先,诗歌意象具有情感性特征。意象本身就具有固定的情感倾向,又兼具了诗人特定的情感。诗歌中的意象往往蕴含着诗人更深层次的情感,他们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在意象之中,既能够符合古典诗歌含蕴的表达方式,又能够利用意象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其次,意象具有含蓄性特征。古诗中的意象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具有含蓄、暗示的特质。中国古代封建时期对于文化的禁忌还是很多的,尤其是涉及到皇家,因此在长久的封建统治时期,诗人约定俗成地使用了一些意象来含蓄的表达某种情感,既能够让人理解,又不容易犯了忌讳而招惹是非。因此,借意象抒情,融情于意象之中,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是历代诗人的一致追求。第三,意象具有丰富性特征。诗人的感受往往会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因此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诗人的笔下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往往也是不尽相同的。

二、李白诗歌意象探析

(一)李白诗歌意象的分类

李白诗歌中意象的分类大多数还是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的意象分类相一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一是草木类。草木类中的代表意象有梅、兰、竹、菊、青草、杨柳、松柏、梧桐等。草木类的意象主要经常用来表现人物的人品或者性格,例如松柏表示刚正不阿、梅花代表高洁不屈等。李白诗句中有“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里用桃花表现的就是与世无争,其乐融融的境界,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是理想桃源的象征。二是动物类。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大鹏、大雁、蝉、杜鹃等。李白诗歌中典型的意象是大鹏。代表诗句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另外“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诗中的大鹏是作者李白的自我外化,诗人将大鹏视为理想与抱负的寄托,赋予大鹏气贯长虹、直冲霄汉的人格力量,是诗人慕自由、尚洒脱的独特思想意蕴的体现。三是器物类。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酒、酒杯、剑、船、镜子等。酒和剑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比较典型的两个意象,男诗人用的概率更大,而且在描写战争的时候,剑这个意象出现的比较频繁。关于酒的诗句,最出名的诗句之一就是李白的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虽然诗人在诗句中并没有直接写到酒这个字,但是诗人却用“莫使金樽空对月”描写出了一幅豪迈喝酒的场景,显得十分具有英雄气概。四是气象景物类。气象景物类代表意象的有夕阳、雨雪、流水、白云、蓝天、青山等。这类意象通常都是抒情意味比较明显,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出现的相对较多。如《独坐敬亭山》中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句中的“孤云”是失意落魄的自我形象,又如《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中的“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中的“云”是作者李白个性自由的精神写照。

(二)李白诗歌意象的特点

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诗歌意象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个性特征,主要突出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李白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丰富,变化多端。例如在《行路难》中,诗人写到“子青自弃昊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两个非同时、同地发生的事情,诗人把它们并列在一起,成为互相映衬的意象,揭示出正直之士的不幸命运,给人壮阔悲凉的艺术感受。

其次,李白善于利用意象表现其象征性,而这种象征大部分表现了诗人本身的仙风道骨及侠士风采。例如《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众所周知,黄河之水不可能从天上来,但是李白却用这样狂野的意象描绘了黄河的壮阔,让人身临其境。

第三,李白善于利用意象在自己的诗歌中营造一种奇突之美。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是有一定固有模式的,一般诗歌的意象都蕴含了自己固定代表的寓意。但是李白在使用这些意象的时候往往与其他诗人大相径庭,表现出自己的独到之处。例如在《赠汪伦》中,李白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水”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大多数表现的是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但是李白偏偏在这首诗歌中用潭水来表现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不仅让人有新奇之意,而且借助“千尺深”的潭水,让我们也轻而易举地体会到了诗人与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

(三)李白诗歌中典型意象的分析

李白的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数不胜数,但是仔细分析李白诗歌我们也不难发现,虽然意象的数量很多,但是李白却对一些意象更为偏爱,所表达出的情感与思想也更为深厚,下面我们就着重分析几个李白诗歌中几个比较典型的意象,这也是李白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意象。

1.李白诗歌意象之“流水”。水无形无态,水又千姿百态。水最轻柔,软如丝绵;水最刚强,滴水穿石。水最有艺术的可塑性,水是李白诗歌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意象,据相关统计我们可以知道,在李白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诗歌中,出现了将近四百次有关流水的意象。其中比较熟悉的诗句有“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流水如有情,幽哀从此分”、“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等。李白格外钟情于流水这个意象,在诗歌中频繁使用,说明它与李白的思想情感紧密相联。笔者认为,李白诗歌中的流水意象其实是诗人比较隐秘的一种表现生命意识的情感。李白诗歌中的流水意象绝大多数并不是作者单纯的对自然景物进行描写,有的时候流水表达了时间内涵,而这一内涵正是折射出了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用流水这一意象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并非是李白独创的,事实上流水这一意象经过中国数代文人的反复锤炼已经沉淀为中华文化中一个十分特殊的文化符号:和而不同,兼容并蓄。

2.李白诗歌意象之“剑”。李白不仅是一名浪漫的诗人,还是一名武功高强的侠客,因此在他的诗歌中频繁的出现“剑”这个意象,就显得十分自然。剑是我国最古老的兵器之一,代表的是力量与权威。在全唐诗中,李白笔下一共出现了一百零七次“剑”这个意象,由此可见他对“剑”这一意象的钟情。李白从小就学习剑术,对剑有着深厚的感情,甚至他在自己的诗歌中把自己的妻子也比作了“拙妻莫邪剑”。李白生活在我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代民风开化,国威远扬,因此李白的个人理想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他在诗歌中频繁的使用“剑”这个意象,也表现了他想要建功立业的博怀。“剑”这一意象不仅寄托了诗人对于自由的渴望,还表现了诗人一生都想追求的报效国家的情怀。

第4篇

李白,一代诗仙,他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历来被人们称道。杜甫也曾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现代小孩都能熟练地背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等等想象丰富,大胆夸张的诗句。但是我们在欣赏他带我们的艺术享受同时,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充溢在李白身上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个诗人,他更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有思想有激情,所以我们要把他作为一个诗人来欣赏,更要从他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把他作为精神的典范,从而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面前,更加从容地行走。

一、李白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他对生活始终充满着激情,他热爱着这个世界,热爱着美丽的河山,热爱着每一寸他踏过的土地。他歌唱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他描绘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他讴歌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写长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样大手笔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不胜枚举。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时刻保有激情的人才会写出这样热情洋溢的词句,所以生活在这个喧嚣尘世物欲横流的时代,不管外界如何变幻,只有常有热爱之心,你就会获得幸福和安宁。

二、李白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但凡是豪侠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品质,朋友遍天下。李白游历的半生中,也结交了无数的侠骨志士,他重义轻财。曾说“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他和杜甫的友情成为了文学史上弥久不衰的佳话,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但他对杜甫非常敬重,曾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由于杜甫不在身边同游,“齐歌”引不起李白的感情,“鲁酒”也提不起酒兴,思友之情就象永不停息的汶河水,这是何等深厚的感情!汪伦是安徽的士绅,特别仰慕李白的才学,想一睹李白的风采,就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在“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的招引下欣然而往,给当地的桃花潭增加了一段千古佳话,李白也写下了《曾汪伦》一诗赠给汪伦,歌颂了两人比千尺潭水还深的感情。孟浩然是李白非常赞誉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佳句赠他,在他写给《曾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江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字里行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这种深厚的感情和歌颂情感的诗歌辉煌了诗人的诗篇。

三、李白是一个真性情的人

他自由不受拘束,他想歌就歌想笑就笑想哭就哭,他不刻意压抑自己,他自由却不自专,张扬却不张狂。他孤独时就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郁闷时就歌“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兴奋时就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我们是每一个真实的人,我们在人生路上会遇到很多挫折很多烦闷,特别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少了一点单存多了一点世俗,特别是楼房的林立让人与人之间少了沟通多了隔膜,我们的心怎能不疲惫?所以,从李白那里找到力量,放开自己的心,不去过分的压制自己的心灵,释放自己多一点与别人交流,你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

四、李白是一个谦虚的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唐代诗人崔颢登黄鹤楼时,面对眼前的景色写出的一首思乡诗。此诗一举奠定了崔颢在唐代诗坛上的地位。后人提到这首诗也是赞赏有加,宋代著名的诗词理论家严羽在他所著的《沧浪诗话》中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到了清代,学者孙沐编选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唐诗三百首》时,也将此诗放在七言律诗的首篇。唐天宝三年,李白到黄鹤楼,看到崔诗赞叹不已,也想写一首黄鹤楼的诗,但想来想去,总是跳不出崔诗的意境,于是丢笔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李白贵为诗仙,但每个人都有长处与弱点,面对别人的佳作,李白能够真诚赞美,心服口服。这就反映出他光明磊落,谦虚的人格。这种品格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学习的。

五、李白是一个有傲骨的人

李白的人格中,最具魅力的是他傲岸不屈,鄙视权贵的精神。他是怀着“济苍生”的热血踏上长安之途的,可现实是唐玄宗只让他做了一个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加上宦官外戚的专权,理想离现实是越来越远。可他铮铮傲骨不肯向权贵低头,桀骜不驯,最终被唐玄宗赐金放还。黑暗的现实,使得本来就“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的诗人更是对权贵王侯嗤之以鼻。于是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大声疾呼“安能吹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将近酒》中“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在《设辟邪伎鼓吹雉子班曲辞》中“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龙里生”;在《答于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绿林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挂卧事玉阶’;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第5篇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屈原之后,那么多的谪诗人,那么多的落魄文人,都在不知不觉地续写《离骚》。《离骚》也是一种乡愁啊,既是对天水相隔的故国的乡愁,更是对心目中的理想国的乡愁。屈原一步一回头,在他忧伤的回眸中,故国已被大大地美化了、诗意化了,变成了理想国,遥不可及,而又牵肠挂肚。唉,他不仅被国王贬谪到远方,成为一个边缘化的人,同时也被理想国驱逐出境。他所谓的美政理想注定是无法实现的,他承受着双重打击:故乡的远离和理想的破灭。

谪诗人都是谪仙人,都是梦碎了的人啊。屈原与李白谁更伟大?谁更能代表中国?

如果说李白是谪仙人,屈原则是谪仙人之父,是中国谪诗人的祖师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之前,屈原早就这么想这么做了。这两句话简直是屈原的写照,同时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坐标。屈原最早使苦难成为诗的花边,使诗在层出不穷的苦难中获得超越。是的,苦难可以导致诗人一蹶不振,甚至毁灭,诗却是不死的。不朽的诗可以使死了的诗人复活,乃至永生。

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之前,屈原就驾着飞龙游天了,驱云役神,《离骚》最早展示了诗人的梦游。梦游的诗人才能写得出上天入地的神曲。屈原打开了中国诗人超常想象力的瓶塞,把飘飘欲仙的灵魂给释放出来了,吸风饮露,洞庭波兮木叶下。在这个意义上,屈原绝对是李白的先驱。

屈原与李白都是多愁善感的,为了忘忧而寄情天地、浮想联翩。说到想入非非,李白并不比屈原逊色,但在发愁的质量上,李白还是稍逊一筹,因而无法超越屈原思想的高度。屈原和李白的诗篇都带有自画像的性质,屈原塑造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李白的愁思虽然翻江倒海,大抵还是为个人遭际的不平而鸣。“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仅凭屈原的这一把眼泪,就使李白的情天恨海变得轻飘飘了。一个是大我的忧愁,一个是小我的忧愁,屈原心里装的东西肯定比李白要多一些,虽然屈原的泪、李白的酒,一样能醉人。

幸好苍天不负诗歌,屈原忧国忧民的泪腺,后来在杜甫身上获得了遗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无形中在继承屈原的精神遗产。杜甫也在为众生而流泪,后世的很多诗人都在为众生而流泪,这种眼泪的源头是屈原。屈原最早奠定了诗人作为“天、地、人”代言人的位置,以博大的同情心而获得无冕之王般的崇高感与神圣使命,不仅为天地立言,更要为众生代言。

哪怕是一个谪诗人,一个被上流社会排斥在外的贫困诗人或落难诗人,只要放眼天下、情系苍生,就能够写出感动人心的好诗,并以此捍卫自己作为诗人的特殊话语权。我说这些大家听明白了没有?我的意思是,无论李白还是杜甫,身上都有屈原的影子,把李白与杜甫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屈原。屈原既出世又入世,既有李白的仙气,又有杜甫的人性。屈原把理想c现实揉到一起了,而又天衣无缝。你可以把他的正面、侧面或背面,把他的某一方面发挥到极致,这已是莫大的成功,却很难企及他的全部。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诗人,他一出现,就塑造出一个全面而完美的诗人形象,那是情感与思想的双重最高峰,至今无人超越,仰望着他,就可以让我们长高。屈原,中国诗歌史的原动力。不管李白还是杜甫,乃至后世的诗人们,或多或少都从屈原那儿汲取了力量,来塑造自己的形象。中国诗人的形象,屈原是第一版。我们再怎么努力,也属于再版或重印,不过是强化屈原留给世人的印象,很难突破他的精神海拔,很难刷新他的纪录。

屈原的大境界来自他的大情怀,屈原的想象力来自他的生命力,他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以烈火煎熬般的生命为推动为代价,登上了高处不胜寒的顶峰。理想与现实,在屈原的人生与诗篇中,呈现为酷暑与严寒,都非常人所能忍耐。没下过地狱,没上过天堂,就不知道神曲是怎样炼成的。而屈原,把天堂与地狱打通了,打成一片了。

第6篇

关键词:李白;诗歌;西方英译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191-02

18世纪的诗人、政治家Soame Jennyns开创了西方翻译中国唐代诗歌的先河,英译后的李白诗歌逐渐进入西方人的视野。此后,Pound、Waley、Lowell、Bynner、Obata、H.A.Giles等一批批译者也分别对李白诗歌的西方英译做出了贡献。然而,无论是翻译自由体还是律诗,这些西方译者的译作中都存在着一种突出的创造性叛逆――有意误译。

一、李白诗歌英译中的有意误译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体现了翻译活动中的文化交流、碰撞、变形现象,误译便是译者创造性叛逆的一种情况。绝大多数的误译都属于无意识型的创造性叛逆。然而,有意误读就像是一种“另类”误读,它的存在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增添了多元化色彩。谢天振在《译介学》一书中认为,有意误译是“要么为了迎合本民族的文化心态,大幅度地改变原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学形象、文学语境等;要么为了强行引入异族文化模式,置本民族的审美趣味的接受可能性于不顾,从而故意用不等值的语言手段进行翻译。”有意误读虽然不能反映原文的表层意义,但仍是以忠实原则为基础,是译者因受某种目的的操控而在翻译中主观地不忠实于原文信息。为了传达原文的形式、内容风格和语言效果,译者发挥了主观创造性,相比之下,无意识型误译则不涉及译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无意误译可视为错译,而有意误译却不能笼统地归属为错译,而是译者的“别有用心”。

在李白诗歌西方英译的众多版本中,也存在多处体现译者创造性叛逆的有意误译现象,这些包含译者主观意图的有意误译,大致可分为语言文本层面与文化层面的有意误读两种类型。

1.语言文本层面上的有意误译。在文学翻译中,带文字游戏式的押韵与双关成为刺激译者进行有意误译的重要因素。大诗人李白的诗歌原本大多为五言或七言律诗,讲究声律与对偶,这更考验译者的翻译水平。有时候,为了再现李白诗歌的韵律节奏感,译者的有意误译显得尤为重要。举W.J.B.Fletcher翻译的李白的《静夜思》为例:

静 夜 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W.J.B.Fletcher的译文:

Seeing the moon before my couch so bright

I thought hoar frost had fallen from the night

On her clear face I gaze with lifted eyes:

Then hide them full of Youth's sweet memories

原诗描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在这个译文里,译者把“故乡”翻译为Youth’s sweet memories,外国读者从译文里是无法感觉诗人所要表达的原本感情的。而译者之所以会如此翻译,首先是考虑对于目标读者来说,Youth’s sweet memories比homeland要更具有诗情画意,更浪漫,更易于接受。其次,memories与eyes还达到了押韵的效果。因此译者“有心插柳”,故意进行误译,通过有意误译使译作更忠实于韵味。

2.文化层面上的有意误译。为了再现李白诗歌的文化内涵,文学翻译的译者有意识地注意到不同国家与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对翻译作品的影响,在迎合本民族读者文化心态与接收习惯的基础上,故意不使用正确的手段进行翻译。例如,在翻译李白的诗《长干行》这个题目时,Witter Bynner采取了直接翻译A SONG OF CH'ANG-KAN,然而Pound却将其翻译成The River-Merchant's-Wife:A letter(《河商之妻:一封家书》)。《长干行》是中国古乐府诗题,西方人未免难以理解题目的含义,庞德的这种有意误译虽然在字面上违背了原意,却直接揭示了诗歌的写作目的,仍然是对原文的忠实。

二、李白诗歌英译中有意误译存在原因

翻译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有意误译现象,译者使用有意误译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政治氛围、文化传统以及风俗习惯等都会对译者产生影响,从而进行有意误译。有意误译是出于译者的主观决定,它是译者作为主体选择创造性叛逆产生的有意的错误。在李白诗歌的西方英译中,有意误译的存在也有其独特的原因。

第7篇

【关键词】李白;杜甫;诗歌探究

1.李白的浪漫主义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人格和艺术个性常被大家用浪漫、天真、豪放、飘逸、自我意识等形容。李白在思想和行为上的突出表现是自我仙化、任侠使气、交友真诚。李白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写了他对大好河山的喜爱,对美好仙界的向往,对世俗的鄙弃,对权贵的蔑视和追求自由的思想。虽然,他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和从政行为都缺乏现实性,但以其特殊的气质表现在诗歌里却是天然率真的,他的天然率真表现在诗歌艺术上不被传统所束缚,任凭自己真情的自然流露,正如在《书怀赠南陵常赞府》中“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自比大贤。

1.1 李白的豪放不羁

李白的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豪”。他的豪放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者是他对自己的自信十足以至于有一些狂妄,因为他有恃才傲物的资本来表现自己的清高,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另一个方面,李白的诗歌气势恢宏,意境广阔。在描写山川《蜀道难》写道“噫吁口戏,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多用整齐的七言与九言,同时又四次转韵,手法变化多端。又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意气奋发,豪迈奔放,这是对自己充满信心的表达,也是对自我、对人生的有力肯定,就连贺知章也为李白的大气深深所折服。《山中与幽人对酌》中写道:“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将这种毫无遮饰的情绪大胆的表露,构成自豪放纵逸的特征,同时也表现出诗人顽强的生命力量。

1.2 李白的飘逸俊美

李白的飘逸俊美表现之一是语言自然朴素,所咏之物脱口而出却不加雕饰,也是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的具体表现。他认为艺术美的最高境界就是“天真”,在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时,不事雕饰,不掩真情,诗的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他主张尊重诗人的创作个性,相信诗人的创作活力,始终在自然、率真中体现自己真实与质朴的人生,如:“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又如:“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2.杜甫的现实主义

杜甫眼极冷,他总是毫不留情的透过人们伤痕累累的皮囊触及最柔软的内心,杜甫的心却极热,从他的诗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对百姓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谴责控诉。杜甫的诗,就像昂贵而冰冷的镜头,总是如实地记录着社会百态,最真地描述着发生在社会底层小人物身上的事。

2.1 杜甫的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其题材严肃,感情深沉、深挚,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而“沉郁顿挫”被用于形容杜甫创作诗词的主导风格。

杜甫诗中的“沉郁”融合了感伤与思考,其情感无法得到爆发和宣泄,只能依靠诗词进行渗透。杜甫在诗篇中呈现出沉闷、悲伤的色彩以及哀婉的感伤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一生忧国忧民,把爱国思想和忠君交织在一起,把皇帝看成国家社稷的化身,把国家成败的希望全寄托在皇帝的身上,对皇帝是一味的忠诚,他从早年的志向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正如《南征》中:“者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所写,诗人去世前一年,抱病漂泊时仍对皇帝感恩戴德,忠诚不舍,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希望以丞的身份辅佐国君。正如他在《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描写的那样,战争不断,家书无法送回,战争到最后不管是胜还是败,苦得都是百姓。诗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形同诗人的眼睛和耳朵,而杜甫的诗就是是历史的桥梁。他“沉郁顿挫”的诗风转变成悲伤的字符,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更成就了唐诗的光辉时代,为后人留下值得歌颂的诗篇。

2.2 杜甫的咏史怀古

杜甫着眼于“入世”重于写实。他身经唐朝盛极而衰的巨变,动荡不安的生活给他的身心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他将时代由盛转衰,急转直下的衰败景象纳入笔下,反映除了出了社会的不公与人生的悲惨艰辛,起到了抒怀或谏政的作用。正如《兵车行》中描写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首诗主题是征兵送行,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

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动乱中生活的困苦,使杜甫时刻为妻子和儿女能否过上安乐的生活而担心,为儿女挨饿乃至死去而伤心痛苦。例如《北征》、《述怀》等诗篇都表达了诗人浓浓的骨肉情深。

3.总结

李白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特别是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使其诗歌充满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如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写道“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李白起笔设问“我来竟何事”,复自答“高卧沙丘旁”,而杜甫起笔却在《天末怀李白》中先问“君子意如何”,一个先言己,一个先问他,李白浓厚的自我表现色彩可见一斑。杜甫与李白充满传奇色彩的身世血脉不同,杜甫出身书香门第,是忠诚的儒家弟子,他接受的教育是家国天下、君臣父子,所以他没有李白超然的仙气,他真实地活在大唐的土地上,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李白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与杜甫的“古凭锦水双行泪,好过瞿塘滟堆”较读,一个俊快,一个沉挚,性气不同,晰然可见。

如果说李白的生命似酒,烈酒,以强势的姿态张扬的游走在天地间,那么杜甫的生命就似水,无所不在的各种形态的水,杜甫之就真就善犹如水之就下,是命运的安排。他的静定,他的沉郁如同来自西伯利亚的风,冷的刺骨,它的尖锐凛冽从来不屑于隐藏,但是正是有了它的存在,人们才会相信,春天不会远了,藏在冰层地下的是希望。

参考文献:

[1] 何宏晔.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J].文教资料,2010(14).

[2] 马卓昊.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4(03).

第8篇

关键词:李白诗;实在意象;虚构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动物意象指的是在李白诗歌中出现的那些包蕴着他们主观情感的动物。据统计,李白流传至今的诗词大约有一千首,其中涉及动物形象的诗就有600多首,差不多占了五分之三,动物的范围也是极其的广,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在李白的诗词中都可以找到。李白诗词中的动物意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实在的意象,例如:虎、豹、马、猿、犬、兔、熊、鹤、燕、雀、白鹭、鸳鸯、蝴蝶等等,第二种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诗人虚构出来的意象,例如:龙、麒麟、大鹏、凤凰等等。

一、以“鹿”“子规”等为代表的实在意象

在李白的诗词里,实在意象李白写到了很多次的鹿这个意象,有鹿、糜鹿、白鹿,而鹿大多数是和仙人或者仙境绑定在一起的。例如,“竹马数小七,拜迎白鹿前。”(《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游泰山六首》其二),“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李白笔下的鹿寄托他寻仙慕道、退世避隐之意。白鹿意象多和神仙联系在一起,也和他的游仙诗联系在一起,在这些奇思妙想中流露出渴慕修仙得道的心愿。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一方面要“且放白鹿清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一方面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见,李白的学道求仙,就是为了追求一个更寥廓、更自由的彼岸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李白不用摧眉折腰,更没有因仕途挫折而带来的痛苦,而是能够尽情地放纵自己的精神,享受生命的欢乐。总之,鹿意象与李白的寻仙意识、慕道情感紧密相联。

在李白诗词中,除了鹿意象的大量运用之外,还有“子规”也是李白笔下的常客,子规:杜鹃鸟的别名。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而对于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人来说,子规的啼叫无疑就是撕裂他们的伤口然后再上面狠狠地撒一把盐,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还有一首李白在晚年创作的七绝《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在宣城看到杜鹃花盛开,联想到幼年在蜀地常听到子规鸟的啼叫。子规啼声凄厉,令听者肠断,暮春三月,特别叫人思念故乡。“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旅人思乡的情绪。再如“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寂静的夜里,空幽的深山,子规的啼叫声,使哀愁充满了整个空山。

二、以“大鹏”、“龙”为代表的虚构意象

在李白众多的鸟类意象中,李白最钟情的是虚拟意象是大鹏,他发挥自己极大的想象用他极致的笔锋给我们精心的描绘了大鹏这一虚构的鸟类意象。李白借助大鹏鸟抒发壮伟气概、表达人生的伟大抱负,把大鹏看成是自己的化身,对大鹏倾注了巨大的热情,赋予大鹏以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孤傲不逊的性格。李白的一生都做着一个梦,一个建功立业展雄才的梦,一个凭借自己的才干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梦。

李白渴望踏入仕途,却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而是通过干渴、隐居为手段来实现,因此他在大鹏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大鹏一日同风起,拎摇直上九万里”(《上李岂》),它“跟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大鹏赋》)。李白希望能在政治活动中像大鹏一样扶摇直上,搏击云天,因而对“水击三千里,拎扶摇而上九万里”(《逍遥游》)的大鹏情有独钟。他不仅在一些诗文中一再描绘大鹏形象,而且常用以自比,李白在少年时期就写了《大鹏遇希有鸟赋》,之后还创作了很多跟大鹏有关的诗词。李白在62岁的时候还写下《临路歌》自叹“大鹏起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仍以大鹏自比而为一生作结,大鹏那种任天而飞、旷达豪迈、傲岸自信的性格贯穿李白的一生。

虚构的意象,李白最钟爱大鹏之外,就是龙的意象。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象征着祥瑞,是万兽之首,在封建时代也作为帝王的象征。诗人往往借用“龙”的意象来表示自己对权势的向往以及失意之后的无奈,有的也想要借助于龙的帮衬来重新得到重用等等。

李白诗集中的龙意象很多,如“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古风五十九》十六),“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远别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示,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蜀道难》),“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旬震及鼓。”(《梁甫吟》)等。李白对龙这一是虚构意象的情感寄托是复杂的。“宝剑双蛟龙”是他精神世界的外化,他将宝剑比作蛟龙,暗示了李白想要入仕建功立业,是他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写照。李白在《猛虎行》中写下了“萧曹曾作沛中吏,攀龙附凤当有时。”这首诗引用了萧何、曹参的典故再次抒写了诗人有心于国家,想要辅佐帝王的志向。在他的《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玉浆悦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李白却流露出渴慕神仙、忘却烦恼的念想了。

在李白创作的诗词中,意象种类之多,范围之广,绝对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管是实在的意象还是虚构的意象,在作者的笔下都不再是单纯的意象本身,而是具有了诗人赋予它们感彩的特征,它们可以说是诗人得意时候的见证者同样也是失意时候的情感寄托。

参考文献

[1]《李太白全集》,李白著,中华书局1977;

[2]《李白诗选》,(唐)李白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3]《李白诗选注》,(唐)李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第9篇

摘 要:现代的文学形式都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文学创作离不开对前人文化的继承。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李白,他的成就也离不开对屈原 、庄子的继承。

关键词 :浪漫主义;渊源 ;李 白任何文学创作,都离不开对前人文化的继承,作为浪漫主义最伟大的诗仙李 白,对屈原 、庄 子又是 如何继 承的呢?一、从积极浪漫主义屈原方面来看李白的浪漫主义屈原在楚地原始神话和巫觋 、_T祝有 关宗教活动的基础上创造了“楚辞”,他的诗歌《九歌》《招魂》《离骚》《天问》等篇 ,无一不带着鲜明的神话意识,而在李白的诗歌中,随处可见神话。比如《古风十九》中写华 山就把华 山人格化 、神化 :“素手把芙蓉 ,虚步蹑 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好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李白经常把道教的神仙传说融入诗中,神话构成了李白诗歌离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我们进一步研究屈原的浪漫神话,例如《九歌》中诗人叙写了一系列灵光飞扬的自然神形象,因相爱而不得相聚的湘江之神,充满失意而悲哀的“th鬼”,因不能长久地与“美人”聚合而烦恼的河伯 显然这一系列的自然神中隐含着一个重要的文化心理 ,即“万物有灵 ”。

既然万物是有 灵的 ,大 自然是有灵的 ,人生的最高境界则应为“天人合一”,人生最大的自由莫过于回归自然。李白对大 自然的那种无比的热爱,其实质即是他天人合一生命观的一种表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长风,李白的性灵融合在 自然之中,与月一体,与风一体,明月即李白,长风即李白 ,高 flJ即李 白,流水 即李 白。我记 得古 代有一句表现 回归自然的话—— “日月星辰胸 中走”,如果 李白就是 整个字宙 的话 ,那么 ,从这个视点出发 ,我们去体味李 白浪漫主 义那雄奇 的夸张 ,“疑是银 河落 九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河之水天 上来”“与尔 同174盘圆销万古愁”等一系列突破时间的、空问的、现实的、理性的思维障碍的夸张,那又有什么奇特的呢?二、从消极浪漫主义庄子方面来看李白的浪漫主义追求与大自然神秘的契合,反对用理性的思维让人与自然分离,这一点是李白和所有浪漫主义诗人、文学家共同具备的 ,他们都具有强烈的宇宙意识。我们来看另外一位浪漫主义大家庄子,庄子因梦见蝴蝶,他分不清到底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还是庄周变成了蝴蝶。李白终身以大鹏自比,是他能够像大鹏一样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还是大鹏能够像李白一样有放荡不羁的思维?具有强烈宇宙意识的人 ,为了自己生命的长存 ,他们隐退了,退到山林做起了隐士,而世俗的政治、战争等等俗事会干扰他们生命的存在,于是,他们向社会道德进攻 ,李白是这样的,庄子、陶渊明也是这样的。在李白的很多诗中,表现出了归隐、及时行乐的思想,如《白云歌》《将进酒》等。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李白的诗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津同科”。在诗中作者塑造了“天人合一”、与道相合、回归自然的自我形象,这个能与溟漳同科的“自我”是李白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思维基础。

参考文献 :

[1]褚斌 杰.诗 经与楚辞.『2]程郁缀.唐诗宋词.[3]唐诗鉴赏辞典

第10篇

(1)锦州——魏颢《李翰林集序》

(2)广汉——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新墓碣》

(3)巴西——《新唐书·文艺传》

(4)山东——《旧唐书·文苑传》

(5)陇西成纪——李阳冰《草堂集序》 范传正(笔者认为是裴敬)《李公墓碑》

(6)其先世谪居条支——李阳冰《草堂集序》

(7)其先世一房被窜于碎叶——范传正《李公新墓碑》

(8)其先世以罪徙西域——《新唐书·文艺传》”【1】

经不断地考证,对于李白的生地主要有三种说法:(1)蜀中说;(2)山东说;(3)西域说。松浦根据对现存相关史料的客观研究,认为李白在5岁左右从西域某处移居蜀地的论断大致是唯一有说服力的说法。

对于李白的家系约有三种不同的看法:(1)追认基本史料的记载,认为李白是东晋五胡十六国之一的西凉武昭王李的子孙;(2)对基本史料予以批判,认为李白出身于西域的少数民族;(3)认为李白出身于汉民族而非李子孙。松浦的观点是西域异民族说,他认为李白出生于西域,其家庭是异民族,这就决定了李白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在与传统的士人社会的关系中,,特别容易产生由所谓的‘参与愿望’和‘疏离感’复合而成的独特的感觉和心情”【2】,。

松浦认为李白在蜀中生活的时期是形成其客寓意识的关键时期。从五岁到二十五六岁李白在这里度过的二十多年是思想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对李白客寓意识深化的是其父亲的异民族移居者经历,其父一生没有正式的汉人名字,一直被人以“客”这一通称来称呼,在蜀中的生活体验中,身为少数民族之子、商人之子而被科举拒于门外无疑深化着李白的客寓意识。李白有显赫高贵的门第却完全生长在一个富商的家庭里,高贵与低贱这一对矛盾在他身上差错地统一在一起,连名字也不能公开的商贾的父亲以及讳莫如深的家世又给李白进身士林带来难以逾越的障碍。

而松浦认为最能鲜明地表明李白的客寓意识和基于此而形成的客寓的诗思的,是两度长安生活中天宝初年的长安体验,特别是以“谪仙”称呼为内核的李白诗风,以及将这种文学的社会的体验在言行上的自觉性。“谪仙”是贺知章对李白的赞誉,“谪仙”意即“因得罪而从道教的天界被谪往地上的仙人”。“谪仙”这一意象本身的属性有三点:一是“才能的天才性、超俗性”【2】;二是“对社会关系的非恒常性、客寓性”【2】;三是“言论举动的放纵性、非拘束性”【2】。这一称呼与李白的内在性格特征相合,为李白所接受并引以为豪,这从李白创作的诗歌中大量使用“谪仙”这一称呼即可看出。“谪仙”的称呼强化了李白的客寓意识,同时成为李白诗歌中以及其他人的文学作品中的李白形象。

“谪仙”的称呼在给予李白压抑作用的客寓意识加以质的转换时发挥了极大作用,“作为基本的压抑和郁屈要素而持续发挥作用的客寓意识,由于与‘谪仙人’这一有荣誉的‘具体性’的观念形象联结在一起,因而转化成具有更多自由和放恣、放纵的要素而发挥作用” 【2】。这也是李白何以如此挚爱这一称呼的本质所在。加上李白卓越的才华、孤傲的性格、深受道教的影响更使这种放纵性达到极端。这种放纵性不仅表现在李白创作的多首《谪仙歌》,还表现在李白在朝廷中更为彻底的放纵言行。比如“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旧唐书·文苑传》、“时公已被酒于翰林中,乃命高将军扶以登舟”(范传正《唐右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

然而这种极端的放纵性,给了李白心理满足感的同时,却并不能消除李白作为一个伟大才子的孤独。李白一生都在试图用各种方法以期赢得在朝人士的欣赏、推荐、提拔。但仕途上处处碰壁,加之其天赋的才华、浪漫的豪侠个性使他常有自命不凡的特异感和优越感。这种“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范传正《唐右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的孤傲使他从自我意识上把自己从芸芸众生中分化出来,独来独往,天马行空,卓然独立,但同时也使他深感阳春白雪和者寡的寂寞,走向世无同类的孤独。客寓意识下被边缘、成为“他者”、政治抱负的一次次破灭、自命不凡的孤傲让他在孤独中挣扎,向“自我”寻求救赎,在“有我之境”中寻求解脱。

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叙述的角度总是以第一人称居多,“我”“余”“吾”等字眼常常以惊人的频率出现:“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古风·其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古风·其十九》)“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梁甫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毋庸置疑,李白的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与他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分不开。蜀地是中国唯一的宗教——道教的发祥地,四川大邑鹤鸣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青城山是天师道发源地,并成为中国道教的主干。李白早年深受道教影响,以至终身学道,孜孜不倦。炼丹,受箓。甚至“尝学道穷冥梦,梦中往往游仙山”。

“作为一种宗教文化,道教割断了个体与他人之间的血缘纽带关系,使个体摆脱了对他人及社会群体的依赖,从而有了走向自我的可能”【3】李白作为一个道教徒,独特的生地和家系、漂泊不定的漫游经历、卓越的才华使他更容易走入自我,而且“道教又突破了道家的限制,不仅不再是对自然规律一味地顺从,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力图超越于生老病死等自认规律之上”【3】 。当时的道教徒在人生追求上,既摆脱了儒家所提倡的个体向群体的归依,也背离了道家所倡导的个体生命对自然规律的顺从。

作为自我意识最强烈、个性色彩最突出的诗人,李白更是高扬个体的自我意识,生存在“有我之境”里,始终不能超越自我,与他人、外界和谐相处。客寓意识下他的极端放纵,恃才傲物,又使他在政治上连遭挫败,受到权贵们得排斥挤压。这种不得志反过来又加剧他的孤独感,致使孤独成为李白一生无法摆脱的梦魇。

参考文献:

[1]《20世纪李白研究论文精选集》 太白文艺出版社 第15页

第11篇

现场播报

歌剧《诗人李白》更像交响诗。

观剧前听说郭文景的新歌剧主角是李白,还有酒、月、诗,我异常兴奋。多么狂放的构思!将酒、诗、月拟人化地写,这太符合李白的浪漫性格和孤傲人生了。我想,在这样的戏剧张力下,郭文景的音乐空间该是无边的,不仅是创作方法,还包括音乐元素。

观剧后,做为舞台戏剧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值,但做为一个音乐作品,当交响诗来看,郭文景是成功的。整个作品,乐队部分写得非常出采,充满着戏剧冲突,声乐部分,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多是为李白诗歌谱写的曲。散场时,有人说这是李白诗歌联唱。我觉这种说法太简单了。李白的诗歌确实刺激了郭文景的灵感,再加上郭文景又钟爱李白,20年前的交响合唱《蜀道难》和12年前的竹笛协奏曲《愁空山》都取自李白的诗歌,但这次,郭文景将李白诗歌的竟境展现得更加立体、变幻。通过乐队,竹笛准确精致地捕捉郭文景内心的想象。可以看出,郭文景技术老道得已经达到了心想笔到乐随的境界。

可这毕竟是歌剧,做为声乐角色,也就是舞台上的人物,戏剧冲突太少了。这四场再加上终场戏就是五个意象,只有《李白与酒》第一场还有一点戏剧冲突,但不激烈。在我的想象中,用酒、月、诗做为与李白对峙的角色,实际就是李白潜意识、狂想、创作力的化身,李白能创作出那么棒的诗,其生命内在的冲突一定比得上《哈姆雷特》、《培尔・金特》的戏剧冲突。但舞台上呈现给我的除了意象如《李白与月》,就是简单的叙事,如《李白在宫中》。缺少那种每个角色都让人同情但却不可避免地冲突让观众揪心裂肺的激动,如像卡门和唐荷塞似的矛盾。李白生命里有这样的底色,或许编剧要的就是交响诗的结构。

歌剧主角李白,田浩江饰,整出戏,他在舞台上时间最多,唱得也最多,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合唱《黄河之水天上来》,其次是京剧小生江其虎饰的诗,再次是美声女高音周晓琳饰的明月,然后是混合男高音迟黎明饰的酒。真像交响乐队里的贝司,男低音田浩江打了很好底色。衬托着酒、月、诗的光彩。

我理解郭文景的难处。歌剧是田浩江委约的,郭文景要为低沉的男低音田浩江量身定做李白。李白是浪漫不羁的,这和男低音是个矛盾,上一部戏《夜宴》用的主角男低音,可以假声唱,上下灵活自如,依着郭文景的个性,这次不能重复上次的手法。应该多塑造几个不同侧面的李白,酒、月、诗这种思路是正确的,很遗憾没解决好戏剧冲突问题。显得剧本薄了。

《诗人李白》是我听过的郭文景第三部歌剧,前两部是《狂人日记》和《夜宴》。我感觉是一部比一部“好听”了,但我还是更喜欢《狂人日记》。《诗人李白》乐句之间过渡更柔和了,配器更简洁有效果了,有时,既衬托了唱,同时充分挖掘不同的音乐动机让他们冲突着,丰富着观众的听觉想象。他的中西结合更自然了。不论是中国的竹笛,还是京剧小生,与美声及交响乐队是那么融合。

第12篇

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风雪,是谁打翻前世柜,惹尘埃是非~~~~~

-------------题记

静静的夜,静静的天,静静的月,我静静的躺在床上,静静的品味这李白的诗.

看!空中的星星在闪烁,看!今天的月牙是多美,看!李白依然在那里喝酒!

听!李白在那里吟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又是一首流传于世上的好诗,听!那烟火的轰隆的声音,听!那不是李白的朋友在叫他吗?他还真专心!我和李白有个约定!

李白的雅兴大多来自“酒”,用酒来引发诗性,用酒还可以消愁,酒可真是好东西啊!月下自己喝酒,是一件苦闷的事情,但是唯有像李白这样的诗人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浪漫,邀请天上的狼牙月于自己的影子一起喝酒,只有李白才会这样产生浪漫吧~!我和李白有个约定!

在这片桃花丛中,有只张石桌映着狼牙月,显得格外凄清,但又充满了李白的满足,他的豪迈,他的孤独于皎洁的月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不灭的画卷,我和李白有个约定!

约定着我能有一天像他那样,不用世俗的眼光去看人生,不以孤独而影响心情,在孤独时以明月为友,在冷清时以影子为舞,李白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追求,假如他自暴自弃,那么文坛上就全少了个巨星,我们也同时缺少了个学习的典范,我们应该学习他那中奉献的精神,坚强于勇气同在,那么人生会更有意义!

狼牙月,我很憔悴,我读书回忆起李白,是谁写下千古名句,月亮的伴随,使他格外皎洁,月以高高挂起,月亮伴随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