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8:55: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作文立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究原因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是其内在或外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材料1 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莫言《丰乳肥臀》、陈彤《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刘恒《粮食》、铁凝《大浴女》、苏童《妻妾成群》;
冰心《我的家在哪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梅》、迟子建《清水洗尘》、史铁生《命若琴弦》、李瑛《生命是一片叶子》、徐光耀《昨夜西风凋碧树》、铁凝《遥远的完美》。
林林总总的图书,一个个醒目的标题刺激着我们的眼球,看了形形的书(文章)名,或惊或叹,或喜或忧。对于这些标题,你也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吧。
作为传播、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书应该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精神食粮。为什么庸俗、低俗乃至恶俗的标题在书市横行无忌呢?这反映了社会价值取向的某些变化。在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人们的思想以及价值观点容易受到世俗的左右,趋利思想导致以钩名牟利为宗旨的商业炒作盛行,浮躁之风俗艳之气大盛,卖字捞钱的所谓作家大有人在,其中不乏名家。某些作家创作不够严肃,为赚钱出名,迎合读者的口味,制造卖点,故意炒作,取一些低俗的标题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进而牟取暴利;某些读者把读书作为一种消遣甚至是窥视他人隐私的无聊之举,并不是想从中获取精神营养。从原因人手,可立意为:延续优秀文化传承,破俗立雅,引导人们弃俗从雅等。从此处立意,容易写出新意。
材料2 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这致使其成了废品。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
裁缝发明“金边凤尾裙”,取得了成功。原因是什么?从“凭借其高超的技艺”“精心”“取名为‘金边凤尾裙’”等词句可以看出,是裁缝面对失误不利的境地,不泄气不放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加上技艺高超,创意无限,灵活地变“废”为宝。据此可立意:过人的智慧、灵活的思维能让人走出失误,迈向成功;智慧可让人绝处逢生;成功有其偶然性,但更有其必然性等。
二、抓关键
有些材料为突出中心,往往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词语),抓住这些关键词句,也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材料3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铁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那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7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从关键句“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可以看出,材料的立意指向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应有一种知心的交往,钥匙最了解锁的心,因而它可以开启大锁紧闭的门;人与人的交往、沟通也应如此。
材料1中,要注意命题人隐含在“林林总总的图书,一个个醒目的标题刺激着我们的眼球,看了形形的书(文章)名,或惊或叹,或喜或忧”的情感倾向,要抓住“刺激”“形形”两个词语进行思考,这两个词语,表现了对这一现象的不安、不满和忧虑。抓住这一点立意,从中生发即可。
三、辨关系
材料中的事(人)物是相互联系的。阅读材料时,要善于分析材料中诸事物的关系,从中找到立意的依据。事物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思与做)、取舍关系(如爱与恨)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材料4 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人们知道“三字信”以后,议论纷纷。
父与子,本来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关系,而“三字信” 中,除了裸的“钱”外,竟无一两句必要的问候语。这种不合乎常理的冷漠的父子关系,引人深思。究其原因是儿子尽管接受了高等教育,却缺乏做人的基本素养,缺乏礼貌,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孝心与安慰。因此,材料的用意是要劝导、教育人们学会做人,懂得孝顺父母;接受教育和学习做人要齐头并进,共同发展。若不从此人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材料1中,两组标题,相互对立,取一含一,才能体现优秀文化的教化功能,保证文学不失本性;两者又相互依存,相克相生,可容许共存,百家争鸣以实现百花齐放,维持文学的多样性,使社会趋于多样性多元化。据此可立意为:破俗立雅,包容接受但不提倡不赞常等。
四、析情感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评论某个人或某件事时,有时会流露出或明显或隐性的情感倾向。此时,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人手来审题立意。
材料5 许多人同喝一口井水,只是有的人用金杯玉盏盏着喝,有的人用瓷碗泥杯盛着喝,有的人干脆用手捧着喝。于是,用金玉之人觉得自己富贵了许多,而用泥瓷之人则觉得自己贫贱了许多,只有那个用手捧水喝的人才痛快地说一声:“好解渴呀!”
用金玉、泥瓷喝水之人重视形式(喝水的工具)而轻视了内容(喝水的真谛――解渴),凭借喝水工具就觉得自己“富贵”“贫贱”,是私欲、物欲的低级趣味,是精神贫乏的表现,是不健康心理的感觉。用手捧水喝之人“好解渴呀”,是物质、精神与心灵的满足,是健康的心理,是精神富有的体现。“只有”“痛快”等词体现了对用手捧水喝之人的肯定。可立意为:追求精神的富有,不被外物所控制、奴役等。
材料1中,从“刺激”“形形”等偏向贬义的词语人手,命题者否定第二组标题,赞赏第一组标题。据此可立意为:要破俗立雅。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弘扬个性,善于创新等,就偏离题意。
五、选角度
每则新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我们可根据需要(自己的写作优势,不同材料所适合的文体等)来选择立意:或正面立意,或逆向立意,也可辩证立意。但不论从哪个角度写,都要把材料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也就是要扣紧材料,扣住原材料的主题。
材料6 一个小孩在草地上发现一个蛹,把它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段似乎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看着于心不忍,于是,他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开,蝴蝶脱蛹而出。可是,这只蝴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小孩内疚地把它棒回草地。
一、 命题作文
1. “眼”透纸背,探究题目背后的深层含义
有些题目有字面含义也有深层含义,有本义也有比喻义和引申义,需从字面中挖掘出其内在的含义。如2011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这世界需要你”。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看,“这世界需要你”中的“这世界”三个字具有现实的指示性,需要我们认识到“这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具有怎样的特点,对这种世界的现状我们应持什么态度。从人文素养的角度考虑,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会使考生所写的内容彰显强烈的人文特色。题中的“你”,应该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它并不囿于人的范畴。换言之,写作对象“你”,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个性鲜明的人,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如引领自己到达成功彼岸的理想和信念,鼓舞自己跨越人生困境的勇气和信心,支撑自己战胜惰性的意志和毅力等等。
2. 理清关系
有些题目是关系型的命题或话题,其关系可能是并列、条件和选择等,审题时需把关系辨析清楚。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忧与爱”。“忧”是一种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生活、家庭、社会就会充满爱。“忧”中要有“爱”,“爱”中又要有“忧”,要写出“忧与爱”的逻辑关系。先有“忧”后有“爱”,“爱”从“忧”中来,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题,两者不可偏废。如果只注意了其一或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谈理想,再谈实践,不花笔墨揭示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就会导致偏离题意。
3. 把握题目的关键词
每一个命题都有一个写作的重心,把握关键词才能“命中靶心”。特别是短语或词组形式的作文题,到底以哪个词作为写作重点,尤其要慎重。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拒绝平庸”。这个题目的关键词是“拒绝”,写作重心应在“拒绝”上。如果忽视“拒绝”二字,只就“平庸”二字做文章,那么,无论文章如何情深意切,也会成为偏题离题之作而被打入冷宫。
二、 材料作文
1. 关键词句法
为了降低材料作文的审题难度,命题人会在材料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点睛之笔”。这些“点睛之笔”就是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为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评议性语句。如2012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题中的材料“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考生在审题的时候,应抓住这句话,以此作为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2. 主旨领悟法
毕竟,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给出“文眼”的情况较少。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准确领悟材料的主旨。如2012年高考江西卷作文题中的材料:“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这个题目指向两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有”和“无”。这也是人类存在的两种基本处境,它看似抽象,其实与现实有着多重契合。因此可以将其拆分为多个子话题,如成与败、得与失、顺与逆等等。
题目中的“没有”和“拥有”是广义的,抽象的,构思时要把它们转化为狭义的,具体的。例如,第一个分句中的“没有”可具化为金钱、权势、名利、优越的工作、富裕的生活等;“拥有”可具化为健康、亲情、友情、广博的学识、高雅的情操等;第二个分句的“拥有”和“没有”则与第一个分句中的“没有”和“拥有”刚好相反。通过这样的解读,就可以抓住材料的本质进行写作了。
3. 多向辐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松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这时候,就要对每个段落的内容逐一梳理,从不同角度进行多元立意。如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题。
面对考题,大多数考生选择关注修船工的品质,其实亦可从船主入手来思考。当船主的儿子获救后,船主并没有隐瞒情况,而是以重金感谢修船工,体现了船主的知恩图报。船主的这种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相较于当今社会中那些得到别人帮助却反咬一口的行为,更加值得提倡。所以,考生也可以写“知恩图报”“感恩”等话题。另外,该题目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如果修船工不去补船上的小洞,那么船主的儿子就会丢掉生命,船主就会伤悲。所以,社会上的任何事都是有联系的,考生可以写“联系”这个话题。
回顾近些年的中考,应试作文一般有那么两种形式:1.命题作文;2.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又分三种类型:(1)给材料,给标题作文;(2)给材料,给话题作文;(3)给材料,根据题意作文。
审题就是对题目的含义、范围、要求,对作文的角度、内容、中心、文体、字数等的审定。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或主题思想。中心(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文章的材料内容、结构谋篇等都必须服务于中心(主题)思想。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立意是作文的第二步,作文成败的关键是审题立意。《考纲》要求“符合题意”,如果不符合题意,走了“调”,文章再有文采,也只能得低分。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在命题作文中,题目是选择材料、确定主题的一个重要依据。审题时要注意:
1.要全面理解题意。对题目的含义要全面理解,辨明题目的要求,把握题目所提示的写作范围和重点。
2.要辨别题目中的精确含义。在全面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要注意辨别其中精确的含义,把握住写作的中心。
3.要选择适合题目要求的体裁。命题作文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文章的体裁。
二、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要注意新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所给材料有文字材料和漫画材料两种。审题时要根据自己对材料和标题、材料与话题的理解分析,或者根据材料题意展开联想和想象,提炼论点,依据要求作文。
1.根据文字材料审题立意,第一步要准确把握材料要点,认真分析材料重点,体会材料的现实意义或象征意义;注意材料与标题、材料与话题之间的密切关系。第二步抓住材料中的一两句话或一个细节或一两个关键词语立意,引出论点,拟出题目(标题作文除外),选择作文素材。第三步结合自己脑子里的作文素材库存和生活积累,组织材料,进行写作。
2.根据漫画材料审题立意,第一步要注意漫画的题目和有关文字,认真分析它的含义与作用,体会它的现实意义或象征意义。第二步细察画面,看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看画面其他事物,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步展开联想和想象,与社会上类似的人与事进行联想和想象,尽可能挖掘出画面的寓意,再将漫画寓意与现实生活及自己的思想看法联系起来写作文。
关键词:作文;准确审题;快速立意
我觉得拿到材料,尤其是记叙性材料,应该做到以下两方面。
首先,要关注有几个对象。一般来说有几个对象就可以有几个写作的角度,我们审题立意时最好能抓住主要对象,因为我想这也是出题者希望看到的立意方向。
其次,我们要逐个地研究对象在材料中的行为以及行为产生的原因甚至是影响。简单地说,就是追问每个对象“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有的材料还可追问到对象这个行为“有什么影响”,当然“影响”就包括好的或者不好的方面。
在这样的思索中,材料借助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想要传达的含义一般会很清晰地显露出来。
我希望通过这样具体的逻辑问题设置,让材料作文的审题变得更可操作,让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课上感觉思考更有方向,能很好地准确审题快速立意。
下面以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为例。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烟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这则材料中的对象有三个:探险者、蜡烛、蝴蝶,其中探险者和蝴蝶是主要对象。
首先分析探险者:
探险者的行为——无意中来到山洞、点燃了几支蜡烛、屏住呼吸、放轻脚步。
探险者行为的原因——探险、对洞中环境不清楚、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
探险者行为的影响——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将行为、原因、影响一一解读并对应来思考,不难看出,探险者们对蝴蝶的惊扰是无意的,也是懂得爱护自然的,但是客观上又确实影响到了蝴蝶的生存环境。由此我们可以从人类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不经意的伤害也会给自然带来伤痛,人类保护自然要更用心的角度入题。
然后分析蝴蝶:
蝴蝶的行为——一个人烟罕至的山洞、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
蝴蝶行为的原因——(材料中没有明说,但是从“唯恐惊扰了”中我们可以推测蝴蝶是受到了“惊扰”)。
蝴蝶行为的影响——(从“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推测选择了“适宜”的环境居住、让探险者“若有所悟”。
蝴蝶受到人类的惊扰后选择了它们认为适宜的地方栖居,这可以说是一种自我保护,那是不是还可以看成是蝴蝶不愿意受到打扰,守住了自己的宁静,因为蝴蝶本来就生活在人烟罕至的山洞,我们是不是还能想到归隐的古代名士、想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坚守心灵净土的真正的学者们。当然换个角度还可以写敢于寻找新天地等等。
我们据此还分析过很多的记叙类材料,发现是个不错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做分析时,有的材料、句子并不是它表面表达的意思,有可能含有较丰富的内涵,我们不能忽略对句子本身内涵的把握。
例如,下面是江苏徐州市2013届一模的一则材料:
有一天,主人问笼子里的画眉鸟:“你想回到大森林去吗?”
画眉说:“为什么呢?我住在笼子里,吃喝不愁,每天还可以唱唱歌,晒晒太阳。”
主人说:“可是森林里有美丽的花草、清新的空气,还有广阔的天地。”
于是主人打开了笼子,把画眉鸟放回了森林。
一年以后,主人在森林里遇见了画眉鸟。
主人问:“森林里的生活怎么样?”
画眉说:“好是挺好,就是这笼子太大了,怎么也飞不到边儿。”
从画眉鸟的角度:
行为——我住在笼子里,吃喝不愁,每天还可以唱唱歌,晒晒太阳(说明不想回森林),这笼子太大了,怎么也飞不到边儿(说明它认为自己还在笼子里,只不过是个大的找不到边的笼子)
原因——从“主人问笼子里的画眉鸟”可以知道它本来就生活在笼子里。
影响——主人的话说“可是森林里有美丽的花草、清新的空气,还有广阔的天地。”画眉鸟并没有享受到主人期待它拥有的“广阔的天地”。
由此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个人生活环境(圈子)对思想有限制;内心的限制是最大的束缚,我们要敢于打破惯性思维;思想上了紧箍咒,永远得不到自由等等。
关于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江苏专用的《大一轮复习讲义》上,给我们学生推荐了四种主要方法:
①从关键句入手;②从分析原因入手;③从作者的情感倾向入手;④从辨析关系入手。
一、洞悉题目内涵
一般来讲,命题作文的标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文的中心内容甚至主题思想。因此,审题的首要任务就是明确标题的内涵。内涵不清楚,就意味着方向不明确,路线不明晰,往往导致文不对题。这是考场作文的大忌。以“生动”为例:
“生动”的词典义―有生气、有活力、能感动人的。近义词有活力、生气、朝气、形象、精彩、韵味等等。
结合词典义和近义词,可以这样理解: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生动的―嫩芽萌生、花儿含苞待放是生动的,落叶纷飞、树枝孤零也是生动的;初升的太阳是生动的,雨后的彩虹也是生动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生动的,暴风骤雨、霜天雨雪也是生动的。当然,还可以指人,呱呱坠地、牙牙学语是生动,生龙活虎、朝气蓬勃也是生动,甚至可以说,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生动的。一句话,有生命的是生动的,没有生命的也可以是生动的。
扣住“能感动人”来说,含义就更为广泛了。世界上、生活中能感动人的事物触目皆是。除了以上提到的,还有诸如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的某个场面、某个情节,生活当中的某件事等等,都在“生动”的范围之内。
引申义―如实反映事物的内在属性,形神统一,即通常讲的形象传神,如艺术作品与生活的关系等等。另如生活要有滋有味,不能黯淡无光,人生要活出精彩,拒绝平庸。
综上,洞悉题目的内涵,首先要思考它的本义是什么,对象是什么;其次要联想它的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和双关义;第三,为了加深对标题内涵的理解,还可以联想它的近义词、反义词有哪些。
二、挥洒自如巧立意
与话题作文一样,命题作文的题目往往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写作范围。但要写出深度、写出思想,又不能贪大求全,遍地开花。必须化大为小,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所以,立意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真正适合自己思路的主题生发点,才有可能做到挥洒自如。一般来讲,命题作文可以借助以下思考角度的巧妙立意:
(一)增补信息定角度
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标题提问,或者在题目的适当位置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方便入题的目的。
就“生动”而言,可以组成这样一些短语:
生动是什么、什么叫生动―对生动的内涵进行个性化阐释;
生动的什么、什么的生动、什么是生动的―写出具体事物的生动之处,兼顾人、物;
为什么要生动、不生动怎么样―阐释生动对于人或事物的意义、重要性;
怎样才能生动―阐释生动的条件兼顾生动的内涵。
提问的角度无非“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好不好”“要不要”等等,限制词可以是时间、空间、范围,还可以是对象,还可以是否定词。通过提问或加限制词,考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标题内涵的理解,同时还可对写作的方向做出明智的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增补信息时不能破坏标题的整体含义。比如写“生动”,就不能写“生命在于运动”“文体活动”等主题。
(二)化虚为实巧突破
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其中的某个词语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最好的办法就是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事物。
“生动”就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但如果能够通过具体示例去把握它的内涵,文章的立意也就不难了。
化虚为实的要领:把标题的内涵放到某一具体事物上去思考,找到具体事物与标题内涵的相通之处,从而达到化虚为实的目的。如“风”,可以比喻一种风气、风尚,阐释为“攀比风”“文明风”,也可指一种风格,阐释为“精神之风”。
(三)明确重心定方向
所谓“重心”是指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如果把主要内容或中心放在次要词语上,就很容易偏题。
“生动”这道命题作文,中心很容易把握。但是有些题目,如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在审题时要重点对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
又如:“诗意地生活”(2007年高考湖南卷作文),强调的重点应该是“诗意”,而不是“生活”。如果把主要笔墨集中在“生活”而不是“诗意地”,那就离题甚远了。
一般来讲,标题的中心往往体现在定语、状语等修饰限制词上,亦即事物的特征、状态等方面。
(四)一分为二求辩证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
对于“生动”这个题目而言,就可以这样思考:生动是评判事物的唯一标准吗?不难发现,生动只是事物存在状态的一种,并不意味着是最佳状态,比如:竹子开花,十年难见,该是一种生动迷人的景观吧?但是,繁荣的背后有时也伴随着萧条、消亡。
一分为二,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以某个方面为重点,兼顾另一个方面。
(五)虚化标题作情景
关键词:感悟 题旨 角度 信息
面对高考材料作文,怎样审好题、立好意呢?首先,我们应坚持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一定要整体感悟,全面把握材料的中心内涵,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
如这样一则作文材料:
一位伟大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她:“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说:“其实,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善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我们该怎样“审”这则材料呢?
有的同学抓住了关键词“雕塑自我”,以此为话题,立意为“我勤奋努力塑造自我”、“我通过多读书塑造自我”、“我选择好的朋友塑造自我”、“我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来塑造自我”等等。有的同学更是出新:“我不用祛除自身的毛病,因为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缺点错误。”这样行不行呢?不行!只抓住材料本身的“只言片语”来立意,没有能够准确把握出题者的真正意图,未免偏颇。既然是审题,就应该审得全面,把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而不是分割蚕食,片面立意。如我们把上面这则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分析就不难发现:除了“塑造自我”这个短语以外,“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信息。“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才能塑造完美的自我”才是材料的中心内涵,围绕这一点立意选材文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其次,把握材料题旨,明确材料对话题的限制。
题旨包括主题(当然也有意图)。材料本身是松散的、不紧凑的,我们要提炼主题。提炼主题离不开原材料,要把原材料中那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这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就是主题。所以说,主题是内在的,是对全部材料的思想意义的高度概括,是对材料的内涵及本质的正确开掘。材料对主题的确立有着客观的、不容更移的“制约性”。如下列一则材料:
在一个大花园里住着一个盲人,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照料这个花园,一年四季,花园里总是一片姹紫嫣红。一个过路人非常惊奇地观赏这漂亮的花园,不解地问盲人:“你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你根本就看不见这些美丽的花呀!”盲人笑了,他说:“我可以告诉你四个理由:第一,我喜欢园艺工作;第二,我可以抚摸我的花;第三,我可以闻到它们的香味;至于第四个理由,是因为总有像你一样的人从这里经过,会因为我美丽的花园而心情愉快!”盲人的花园是他精神的领地,苦心经营以后,他有了比花更美丽的理由。
认真阅读材料后,就可以发现命题者的意图只想在最后一句话上。这句话说明了这个“比花更美丽的理由”是他在这里经营者“精神的领地”——施人爱心、手留余香的欣慰,感受生命美好的精神家园。这个材料告诉我们:有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有了充满爱心的美丽心灵,有了崇高美德的高尚情操,才会有打动人的“理由”。这才是我们写作要重点表现的内容。可很多同学没能准确揣摩材料设置的意图,尽管有很多事有很多理由陈述,但因没有把“理由”建立在为追求“精神家园”来选材立意而有所偏离。写这类作文,不能把所提供的材料纯粹看作“提示”,不去顾及,而必须扣住所附的材料进行写作。又如这样一则材料: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在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有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再次,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
角度即材料表现出来的看问题的出发点。在不同的材料中,角度有时表现为材料所涉及的不同对象,有时表现为联系实际的立足点……有的材料只有一个角度,有的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我们应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如下列一则材料:
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相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相。”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相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相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最后,理解材料的主旨时,要注意材料中具体的“形象”的寓意、比喻义,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信息。
【关键词】写作;构思;立意;创新方法
在写作的构思中,只要在思想、形式、材料、角度等任何一个方面有了不同于一般的新想法,并且在文章中突出这个新想法,使之成为文章的亮点,就算作到了立意的创新。“新”,就是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刘禹锡说得好:“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那么,如何才能使文章立意“新”呢?
1.换个角度立意。一个事件,常常可以表现出多个思想――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就会有不同的发现。所谓换个角度立意,就是在写文章之前,想想别人在写这个材料时是怎么立意的,我要换个一个与别人不同的角度立意。“客观事物”常常具有多义性,角度不同,思路不同,立意也不同。有这样一则故事:猪八戒照镜子,看到自己丑陋不堪,怪镜子不好,拖起钉耙就把镜子打得稀烂。谁知他看着这些破镜片,却看到每一个破镜片里都有一个丑八戒。对这件事,既可以从猪八戒砸烂镜子想改变丑相的事实,引申出:“暴力战胜不了真理”的立意;也可从猪八戒自丑却迁怒于镜子的心理活动,引申出:“身歪莫怪镜子斜”的立意;还可从猪八戒想通过强力改变形象的做法,引申出:“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立意。采用多角度立意,就避免了文章千人一面,众口一“调”的毛病。
“蚂蚁和蟋蟀”的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秋天到了,蚂蚁忙着储备粮食准备过冬,而蟋蟀却大声地在草丛里歌唱。当冬天来临时,蚂蚁可以美美地藏在洞穴里享受自己劳动的果实,而蟋蟀却会渐渐地被冻死在野外,它们的寿命往往只有三个月。
利用这个材料写文章,我们可以从不同于一般人看法的角度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首先,从“蚂蚁的行为和结果”。这一事件出发,大部分学生可能要从正面立意,颂扬蚂蚁的勤劳,如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幸福,胜利源于充分的准备等等。我们也可换个角度,从“蚂蚁追求”出发,写蚂蚁一天到晚忙忙碌碌,追求的只是填饱肚皮的生活,从而表现出“人生不能缺少精神生活”的立意来。其次,从“蟋蟀的行为和结果”这一事件出发,多数学生看到的是蟋蟀只会享受,最终饿死;而我们可以从“大声地在草丛里歌唱”的角度立出新意:即使生命短暂,也要把美好的歌声留给世界。
2.、“逆向立意”。就是运用逆向求异思维,找出与一般人相反的看法,来作为文章的主题。逆向立意常常会产生出发人深省的好主题,进而写出深刻独到的好文章。
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
对这一材料,一般人都是顺着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方向去考虑:由于越人赤脚走路且不戴帽子,那么鲁人到越国去必然卖不出麻鞋和帽子,必然会很穷。从而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大家都这样写,文章就不新颖了。如果某人敢于突发奇想: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穷吗?并大胆逆向立意,就会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正因为越人赤脚、披发,没有人穿鞋和戴帽子,所以鞋和帽子才大有市场。只要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他去了越国不但未必会穷,还很有可能大有所为,开发出一片大市场来。
在通常情况下,逆向求异思维是为了匡正谬误,揭示事物的本质,还事物的本来面目。某些固有的观念,惯常的看法并不符合事物的本质,反过来思考,求异探究,往往能表现真理。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成语是旧意识的反映,今天我们则提倡“敢为人先”,鼓励大家既要扫“门前雪”又要管他人的“瓦上霜”。又如,“班门弄斧”认为是冒充能干,今天则可以主张“弄斧应到班门”方能学到好功夫。当然,对于这一类的“反其意而用之”,一定要严格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严肃地探索,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特别要注意,不是任何事物或观点都能逆向立意的。“滥竽充数”绝不能说成:“滥竽也可以充数”。所以,我们既要提倡逆向立意,又要对思维成果进行反思,辩别其正误与优劣。
以上是两种最常用的立意求新的方法。当然,求新的方法是很多的。在此列举一些,供同行参考:(1)避熟求生。那些人人都知道的观点、见解或者材料,以少用或不用为好;要写,就写那些别人少知甚至不知的东西。(2)避正就侧。事物往往具有多面性,事物的正面常常为人所注意,而事物的侧面乃至反面往往会被人所忽视,有时候,对于有些事理或事物,正面说,可能老生常谈,令人生厌,但换个角度,从侧面、反面考察事物,正中见反,异中求新,能给人以茅塞顿开、柳暗花明之感。(3)避同就异。估计一般人会朝这个方向去构思立意,你偏来个“背道而驰”;估计一般人“全线出击”,你偏来个“单兵突破”,这就避免了雷同撞车。不过要提醒的是,“异”可出“新”,但“异”不等于“新”,若是让你画“虎”,你却画了“犬”,这就不是避同求异,而是“虎头不对犬嘴”,这是写作的大忌,因为连合理性都不具备,又何来正确性和新颖性?(4)避静求变。事物是互相联系的,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避免用静止的眼光去看问题,写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就能出“新”出“深”。就“水滴石穿”这个老题目而言,立意当然是显而易见的:日积月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都属浅表层次。如围绕“滴水定能穿石吗”来提出问题?就能引出另一个重要条件:目标如一,集中专注地瞄准了一个地方滴,方能穿石。这样写《“水滴石穿”的启示》一类作文,就有了新颖了。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257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7-0047-01
新材料作文也叫题意作文、后话题作文,是介于旧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命题形式,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过去的材料作文,都是限定文体,而现在是文体不限。过去的材料作文,总有最佳立意,而现在的可有多个立意,已经不存在最佳立意。命题人给出供写作的材料(一首小诗,一则寓言故事,名人故事,时事新闻,一种自然现象,一次科学实验,一幅漫画等),但不给话题,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新材料作文较话题作文来讲,显然是加大了审题立意的难度。由于前几年高考主要考话题作文,备考中老师主要指导学生进行话题作文的训练,不知不觉中漠视了对学生审题立意能力的培养,以致部分学生看到新材料作文之后,不知道如何审题立意,写出了偏离题意的作文。随着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多样化,新材料作文备受命题专家青睐,在进行高考作文备考时,很有必要加强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训练,从而培养正确审题立意的能力。
一、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三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原则,即审题立意时必须从材料整体出发,全面把握所给材料的意旨。忌据材料局部“断章取义”立意作文。如2007年全国高考卷I,所给材料是一幅漫画,部分考生没有从整体上去把握漫画的寓意,仅就漫画中的“西瓜皮”去立意,谈乱扔垃圾的危害,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样的立意显然与所给漫画的真正寓意不相符。
2、筛选性原则。
所谓筛选性原则,即命题人所给的材料有几个不同的审题立意角度,在写作时,要对不同角度的立意进行筛选,选取自己占有材料丰富、见解新颖深刻的立意角度去写。如2006年全国高考卷I,命题人给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牧羊人和牧羊人孩子对模仿老鹰抓羊的乌鸦有不同的认识,写作该材料作文,就有三个立意角度:一是要正确认知自己,不要盲目模仿(从牧羊人对乌鸦行为的认识角度);二是要大胆追求,勇于超越自我(从牧羊人孩子对乌鸦行为的认识角度);三是既要正确认知自己,又要有勇于超越自我的精神(综合牧羊人和牧羊人孩子对乌鸦行为的认识)。那么,选取哪个角度去构思作文,这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哪个角度占有的材料丰富,能够将问题分析深透,或哪个角度较新颖,见解较深刻,就选取哪个角度去写作。
3、创新性原则。
所谓创新性原则,即立意要有独到新颖之处,要有不同于一般考生的见解,避开“大众化”,选取新视角,开拓新思维,发表新见解。但创新不可脱离原材料,观点要能自圆其说,否则,立意就偏离题意了。
二、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六个方法
1、抓关键语句法。
即抓住所给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正确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关键语句要么是所给材料中议论性的语句,要么是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语句,要么是人与人或物与物之间的对话,要么是转折复句“但是”后面的分句。
2、由果析因法。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因此,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多角度立意法。
所给材料中有多个人或物,他们各自有自己的行为,从不同的人或物的角度考虑,可以提炼出不同的观点,立意时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并力争使文章立意新颖深刻。
4、辨明关系法。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5、寓意(诗意)解读法。
所给材料如果是一则寓言故事或一首诗,那么审题立意的关键便是对所给寓言故事的寓意或诗歌的诗意能否正确解读。解读寓言故事的寓意或诗歌的诗意,既要立足文本,不脱离所给材料,又要善于联想和想象,由物及人,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思想情感、价值认知等,还要由表及里,透过现象去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质。同时,提倡个性化感悟,要敢于发别人所不敢发之“高见”。
6、多向辐射法。
关键词:思品课;学生;作文;立意;关系
灵活的进行思品课程的教学安排与设计,这对于提升学生作文审题立意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初中思品课程中讲述的很多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立意的有效素材,不少教学知识点都在引导大家加强对于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感受。有效的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这不仅能够很好的发展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生活感知能力,这些课堂上的学习感受也会慢慢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会为学生在独立作文时提供很好的素材与引导。这些都是对于学生作文立意的有效辅助。
1、丰富学生对于社会的观察感受
初中思品课程中的不少教学内容都和社会生活有关,在进行这些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应当有意识的丰富学生对于社会的观察与感受。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与情境下感知一些社会问题,并且让学生对于很多实际情况有更清晰的获知。这样的教学过程首先能够极大的丰富理论知识的教学,能够为课堂教学带来拓宽与延伸,同时,学生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也会形成一些自己的观察与感受。这些都会慢慢转换为学生在作文写作时的有效素材,并且能够为学生作文立意提供很有价值的引导。这便是思品课教学和语文作文教学间的紧密联系,这也体现了思品课的教学中对于提升学生作文立意的辅助功效。
例如,讲到《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时,我便设计了相应的课外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我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学习的劳动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随时帮助学生解决。这个教学活动不仅极大的凸显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大家在过程中对于我国的环境与资源利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有了较好的获知。最为重要的是,当学生在写到和环境以及资源相关的作文时,学生会找到很多好的立意点。这便是灵活的展开思品课教学能够为学生的作文立意带来的积极促进作用。
2、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范畴
想要深化学生在思品课堂上的学习体验,这需要教师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知识范畴,并且要有意识的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容。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好的课外读物或者文章为思品课上的知识教学提供辅助。这会引导学生从一个不一样的视角来理解与体会课本上的内容,并且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范畴。这对于学生在作文立意上同样会是一种促进。随着学生阅读量的不断丰富,大家在写文章时也能够找到更多好的立意点,并且找到更多有价值的写作素材。这便是思品课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作文立意间的紧密关系的体现。
在思品课堂上,教师可将语文课文、美文欣赏、新闻报摘等有选择地引入课堂。如现代女作家毕淑敏的《谁是你的重要他人》这篇文章,便可以作为相关教学知识点的有效辅助,这篇文章的阅读对于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的人生成长历程是大有好处的。这篇文章无论从文采上还是从事实的说服力上都是震撼人心的,将其引入课堂,对于引导学生解决“什么是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性”的问题都大有裨益。这些阅读过程同样能够为学生的作文立意提供很好的辅助,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有更多富有亮点的表达。
3、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活跃
思品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保障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有较好的理解与吸收,教师也要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于很多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与吸收。想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引入一些有意思的教学素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欣赏一些相关画作或者影视作品,让学生感受这些作品表达的内容,进而辅助学生对于课本内的知识点的理解与吸收。这个过程同样会为学生的作文立意带来实际帮助,会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强,这些都是保障学生在写作文时有准确的立意点的基础所在。
如在讲《丰富多样的情绪》时,教师便可以将达・芬奇的著名油画《最后的晚餐》给学生们展示出来。在分析画面中的人物惊恐、愤怒、怀疑等面部表情、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的同时,告诉学生,人的情绪是丰富多彩的。漫画的最大功能是留有许多的空间让我们去联想,在夸张、讽刺与幽默的表达中带给学生很多感悟与体会。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说漫画、画漫画、展示漫画、给漫画取名、给漫画增加对话、根据漫画写故事等形式激活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思维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主题,这对于学生自身在作文时合理的进行审题立意也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4、结语
上好初中思品课,这会为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有效立意提供很好的辅助作用。首先,教师要深化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感受,这些都会慢慢转换为学生在作文写作时的有效素材,并且能够为学生作文立意提供很有价值的引导。教师同样应当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知识范畴,这对于学生在作文立意上同样会是一种促进。教师也要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于很多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与吸收,这些都是保障学生在写作文时有准确的立意点的基础所在。
参考文献
一、新材料作文教学现状
新材料作文这一新型的作文写作题材符合了当前我国新课改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了学生作文的全方面发展。新材料作文与以往的其他作文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异,要求学生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找到文章的写作主旨,自行进行命题,这一形式的作文写作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当前新材料作文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是师生没有做到协调统一,教师在进行材料作文讲述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进行讲解,没有结合学生当前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产生课堂上的互动,使得学生对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意图没有真正的做到理解。第二教学方法落后,教师在进行新材料作文的讲述时还沿用传统的讲课思路,主要讲解写作的理论性知识,没有做到培养学生写作的积累和内涵训练,导致学生的作文水平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第三,没有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新材料作文讲解的过程中没有抓住教学的重点,使学生不能够正确地进行审题和立意,在审题时往往出现偏差。
二、提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根据材料确定写作的思路
进行新材料作文写作,最重要的就是作文的立意,只有对材料进行深刻的理解,才能够确定写作的思路。因此,为了学生能够有效地开展材料作文的写作,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认真地阅读材料,并且要充分掌握材料中表达的重点思想,从而真正地理解材料的含义。例如,教师在讲解故事型材料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正确分析,并且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路的扩展。例如,有这样一个寓言类材料。在黑暗中,石头对钻石愤愤不平的说:“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们都那么喜欢你,把你视作宝贝,在黑暗中你和我又有什么两样呢?”钻石说:“是的,在黑暗中我们都一样,不会发光,但是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这时,天空中露出了一丝星光,钻石立刻变得璨璨生辉,甚至比星光还要更加耀眼。这篇文章的立意是要正确认识自我,并且要善于借助外力来成就自己,吸收别人的长处并且为我所用,从而成就真正的自我,并且学会欣赏他人和正确对待他人。在寓言类材料的写作过程中,只要能够抓住材料的因果关系,就能够正确的进行运用,并且快速的进行思路的构建。
(二)对命题角度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确定
在进行材料作文写作时,写作的角度在作文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角度的选择需要对材料进行深入的理解。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写作的难度相对有了一定的增加,尤其重视考察学生的审题立意,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中的内容,进行选题思路的确立。因此,教师在进行选题立意讲解的过程中,应该把讲述的重点放在立意上面。材料作文中多以文字性的材料和图片为主要形式,这些引导性内容是作文写作的关键,既涉及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又涉及了一些多余的信息进行迷惑学生,影响着学生的思维状况。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对材料进行审题立意的方法,并且学会筛选有用的信息,进行最佳角度的选取。有这样一段材料:林肯小的时候,父亲低价买了一处农场,但是由于山头有很多石头,母亲建议搬走,父亲说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小山头和大山是连在一起的。有一年母亲和我们一起干活,决定把石头搬走,我们开始挖那块石头,不久我们就把那块石头搬走了。这则材料的命题角度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父亲的角度,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放大挫折或困难,把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另一方面可以从母亲的角度进行分析,应该敢于去尝试,并且要怀有必胜的信念和勇气。
(三)审题立意应该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
语文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进行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过程中,也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这能够提高作文写作内容的真实性,并且能够防止言论的空洞。所以学生在进行材料作文写作中应该对材料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并且审题应该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例如有这样一则写作材料。孔子有一个学生救了一个孩子,并且接受了孩子父亲的感谢,孔子认为他的做法是正确的,认为只要冒着危险去救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接下,这样会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挖掘立意,认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践行道德的过程中和利益是不发生冲突的。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写作手段,并且教会学生理清写作的思路,锻炼学生分析材料和理解材料的能力。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要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创设开放的、富有生机的、富有创造性的、生动活泼的作文课堂教学流程,就应该让学生在作文立意时走出“泛政治化” 的一言论,没有必要一味地去追求成人化的道德评判标准,无奈地去编造生活或去克隆什么好人好事类的假大空的作文,而要放下包袱,敢说真话,真正地以我笔写我心,抒写出自己鲜明多彩的个性。写作教学中如何进行多元化的立意指导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多元化立意
在课文主题思想讲读教学中,教师要摒弃单一化、绝对化、政治化的倾向,对于学生的富于创新的、符合时代价值取向的见解和判断,应加以肯定和表扬,同时指导学生写与之相关的作文时应怎样多角度的去立意。因为文章的解读规律和生成规律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阅读影响着写作,写作又促进阅读的深入,它们是不可割裂的。这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就对学生进行了多元作文利益的指导,以阅读促写作。
二、在作文练笔时,指导学生放胆立意,放胆作文
作文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由于学生的阅读视野、生活经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各异,感受不一,因而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认识能力也千差万别,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这些差别,彰显每一位学生的写作个性。因为作文不单是一种写作技巧的传授,更多的则是一种生命状态的燃烧与释放,或者说是一种写作个体心路历程的自我展示。教师应激励学生展示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思想。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天地,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情感。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必须转变观念,摒弃那些偏于程式化的训练方式,应不设框架,不搞模式,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量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让学生放飞思绪,自由翱翔,写自己的独特体验。只要是维系着写作主体的正义感和良知感,就应当让思想自由地翱翔。即便学生在写作内容上有所偏激,教师也不应一棍子打死,而应充分利用批改这一环节,不仅对文、句、写作技巧进行评论,更应该就其内容所表达的思想与学生沟通交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三、在指导立意时重在培养多元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创新思维的表现形式,富有个性的想象力可以帮助学生从平常的事物中找寻到创新的闪光点。作文立意创新是中学生作文创新的重要方面。立意是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中学生因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会受到传统观念的左右,不敢越雷池半步,提不出或不敢提与之不同的新见解、新思路,导致文章没有新意,因此,训练学生立意创新,提高作文的思想性是作文教学非常关键的一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迷信权威,善于质疑,善于从多角度看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辩论式作文题型,让学生进行作文辩论,要求既要观点鲜明,又要注意论证的辩证性,不失之于片面偏激。如以“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为一组题,让学生分别论证,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当然,中学生作文创新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实现突破,除了立意的创新,还有材料的创新、布局谋篇的创新、语言的创新等。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从找寻一个新角度,叙述一点新内容,发表一点新见解,选用一些新材料,阐述一点新思想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使学生逐步养成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多元立意的方法:1、虚实法2、点面法3、正反法去立意。这几种方法关键是联想。
作文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多元化综合反映,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多元化立意的引导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非常重要,如果学生能够在作文教学中养成多元化作文的习惯,增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多元化意识,就能为学生日后成长为综合型开拓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学生习作中立意方面的思维误区。
症结1:泛泛而谈,面面俱到
读过材料后,往往会产生很多方面的感受和体会,但确定意旨时,左右都不忍舍弃,贪多务全、面面俱到,结果笔墨分散,意旨庞杂无力。例如:
[材料]从前,有一位少年,渴望练就一身超群的剑术,便千里迢迢来到一座仙山求教于一位世外高人。这位少年一心想早日成名,跪拜之后,便说:“我决心勤学苦练,请问师父需要多久才能学成下山?”师父答道:“十年。”少年嫌时间太长,就说:“假如我全力以赴,夜以继日,需要多长时间?”师父说:“这样大概要三十年。”少年大吃一惊:“为什么全力以赴反而要三十年呢?”师父不答。少年又说:“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拼死拼活修炼,争取早日成功。”师父说:“那么,你就得跟我学至少七十年。”少年冥思苦想,良久,终于大悟。
学生们读过这则材料,一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的:①学习需要脚踏实地,日积月累,切忌急功近利;②成功的道路欲速则不达;③成就事业需要恒心;④参透哲理,有益人生;⑤教育得法,事半功倍。我们可以把自己想到的意旨都罗列出来,通过分析和筛选,从中选出最佳立意,然后结合自身的生活积累,确定一个自己最有把握写深、写透的意旨。如果把所有的感受点都作为立意的角度,那就只能生发出冗沓的意旨和“杂”文了。这正是我们中学生立意的一个症结。
症结2:就事论事,缺乏深度
材料是立意的基础,意旨的形成绝不可离开材料这个条件。然而若拘泥于材料,仅停留在对材料的分析上,缺乏联想和类比,这样的观点则是没有深度的。
[材料]上海师范大学今年发给一年级新生人手一张劳动卡,规定大学四年每人劳动次数不得少于16次,并且每一项劳动都须取得合格成绩,否则将被取消毕业资格。
以下是一些学生的立意:①持之以恒才能完成劳动任务;②合格的劳动决定着毕业;③不劳动不能有收获。这些立意均存在就事论事的毛病。为什么呢?因为意旨既要联系材料,又要跳出材料。要能由此及彼、由实到虚地发挥联想,并善于联系实际,从看似平常的材料中提炼出具有深远意义的意旨。上述材料,可就评述劳动的作用和上海师范大学的做法入手,确定意旨:①我们应该热爱劳动;②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③现在之劳,未来之逸;④培养劳动观念要务实;⑤扫天下当先扫一室。这样的立意,就走出了“就事论事”的死胡同,文章也就有了深度。
症结3:只言片语,以偏概全
[材料]某中学选出了20名学生作为县、市三好生的候选人。这些候选人的学习成绩、身心素质等都不错,思想品德评定都为优秀,而且在行为规范、时事的笔试中都名列前茅。一天,学校又对他们进行了一次特殊的测试:几个美术考场的门口,扫帚随意地横在地上,抹布杂乱地躺在地上。不少候选人熟视无睹地从它们上面跨过去,而有的候选人则将它们放到应放的地方。考场中,候选人的面前都放着刀片和未削过的铅笔,以及绘画纸、草稿纸等。大家开始削铅笔,有的把铅笔屑削在草稿纸上,有的则随意地削在地上或桌上。
对材料的分析要避免片面。立意时,如果只抓住材料的某一点内容而不整体考虑,那么所得到的只是局部引发的片面认识,不能涵盖整个材料,这样的立意就背离了材料的主旨。例如以下几种立意,都是以偏概全的:①熟视无睹令人震撼;②徒有虚名有损形象;③勿以善小而不为;④阴谋:特殊的测试;⑤垮掉的一代。
如果把所给材料再仔细推敲推敲,就会想到:这些学生在笔试中成绩优秀而在特殊的测试中却未能全部过关的现象,不正反映了目前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尚未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言行吗?可见,材料旨在说明强化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学生加强自我品德修养的必要性。这样便找到了立意的依据,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角度切入,就会得到如下全面而深邃的意旨:①善于引导学生知行统一;②“授业”还需先“传道”;③品德教育应落实在日常生活中;④提高自身素质应从小事做起。
症结4:认识肤浅,不求本质
有些材料不是那么浅显明白、可以一下看透的。这需要习作者由表及里地深入开掘,否则所确立的意旨如同蜻蜓点水,不能触其本质。
[材料]毛毛虫有尾随的习惯。法国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毛毛虫在一个花盆边围成一个圆圈爬行,离花盆不远处放有食物。毛毛虫一条随一条爬了六七个小时,最后又累又饿而死。如果有一条毛毛虫破除尾随的习惯向其他方向爬行觅食,就可以避免悲剧发生。
一部分学生仅从表面来看材料,确定了如下几个意旨:①避免惨剧发生就要破除尾随习惯;②人应该确立自己的生活目标;③要把眼光放远些。显然,这些立意还只是停留在材料的表面上,没有抓住材料的本质。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从材料中发现,导致毛毛虫最终没有找到食物而饿死的原因是“尾随”这一“习惯”。只有勇于求异、“破除”这一习惯,才能“避免”死亡。这正是立意的突破口,因此,这则材料的最佳立意是:走出习惯的怪圈重在创新。
以上是中学生材料作文立意的几种思维误区,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立意方法。
方法1:辐射择优法
即围绕材料中心,向外扩散,尽可能地列出各种立意角度,然后再加以筛选、分析,择优汰劣,选取最佳角度确定意旨。
[材料]蒲松龄屡试不第,后来他在自家门口摆上桌凳,端出茶水,让过路的人给他讲各种传说故事,二十余年从未间断。正是在搜集这些材料的基础上,他才写成了传世之作《聊斋志异》。
这则材料可有这样几种立意:①成功属于不甘失败的人(求学原因);②做学问要不耻下问(求学态度);③恒心是事业的基石(求学时间);④功夫不负苦心人(求学结果)。但如果从整体考虑,立意④是最佳的。
一般来说,最切合材料本身的内蕴,具有现实意义的便可视为最佳立意。当然,如果在这方面体会不很深刻,平时积累的可以联系的材料不甚丰富,那么最好更换一个切合自己生活感受、最能发挥个人写作水平的立意来写。
方法2:类比推理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不直接从占有的材料中立意,而是把这一材料与别的事物作类比,以提炼出意旨。
[材料]台风袭过,原来浓荫蔽日的高大的法桐被连根拔起,风姿绰约的杨柳也被大风吹倒。这两种树根部既不伸又不展,仅有数尺。而看似柔弱的修竹却安然无恙,因为它在发芽之前先在泥土里深深扎根,扎得又长又密。
上述材料显示:一切扎根浅的树都经不起大风袭击,而扎根深的树则可能有抗击风暴侵袭的能力,而这只是表面,其寓意绝不仅仅在于论述“树种与大风”的关系,而是以此为喻,谈生活哲理。如果走出材料,联系实际,与社会、人生问题相类比,便可提炼出道理相类似的意旨:①建高楼务必夯实地基;②攀科学高峰必须从小奠定学习根基;③做领导工作首先要打好扎实的群众基础。
运用这种方法提炼意旨,要对用来类比的事物了如指掌,准确地把握它们的某些共同点,以便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地立意。
方法3:反弹琵琶法
此法是指把问题倒过来想一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意提出质疑。这种方法易于出新,因为它运用求异思维,反众人之见而行之,若运用得法,确能令人耳目一新。
[材料]鲁国有个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无用武之地,怎么会不穷呢?”
看到这则材料,一般学生都会从正面立意,通过分析原材料会发现,因为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所以鲁人到越国去必然会穷。这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脱离实际。这样的立意的确紧扣材料的基本指向,不会出现偏题、跑题的现象。然而众口皆一,缺乏新意。而有位学生是这样立意的:做事要像鲁人那样富有冒险精神。其理由是:正是越人的赤脚、披发,鞋帽才会大有市场,这样鲁人到越国就会有了“用武之地”,他一定会改变“贫穷不堪”的现状,他的勇于冒险尝试的精神值得后人借鉴。此逆向构思另辟蹊径,反向运笔,别出心裁,促人警醒。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和道理都可以用反弹琵琶法来重新阐发思考,如:不知足者常乐、旁观者“迷”、近水楼台不得月、弄斧偏要到班门、老大何必徒伤悲、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名师未必出高徒、近墨者未必黑等。
在运用反弹琵琶法立意时,必须深思慎取,言之有物,论之成理,且不可偏离材料毫无根据地标新立异,那样就弄巧成拙了。
方法4:关联概括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多则材料的立意。立意时必须着眼材料整体,综合思辨,异中求同,分析出材料之间的“关联点”或“交叉点”,从它们的“共性”中概括、提炼出意旨。
[材料]㈠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㈡虹对石桥说:“我的姐妹,你的生命比我长久。”石桥回答说:“你那样美,你在人们的记忆中是永恒的。”
材料(一)说的是“梅”与“雪”各看重自己的长处而互不服输,材料(二)说的是“虹”和“石桥”各看到对方的长处而互相赞美。这两则材料都是关于怎样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一正一反,对比鲜明。前者揭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后者寓理:事物各有千秋。综合两则材料,可以立意为:“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或“要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