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互联网新闻

互联网新闻

时间:2023-05-30 08:55: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互联网新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互联网新闻

第1篇

安全评估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规范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工作,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新技术新应用(以下简称“新技术新应用”),是指用于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创新性应用(包括功能及应用形式)及相关支撑技术。

本规定所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以下简称“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是指根据新技术新应用的新闻舆论属性、社会动员能力及由此产生的信息内容安全风险确定评估等级,审查评价其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的活动。

第三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调整增设新技术新应用,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可控的技术保障措施,不得、传播法律法规禁止的信息内容。

第四条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全国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工作。

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承担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的具体实施工作。

第五条鼓励支持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相关行业组织和专业机构加强自律,建立健全安全评估服务质量评议和信用、能力公示制度,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第六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管理制度和保障制度,按照本规定要求自行组织开展安全评估,为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开展安全评估提供必要的配合,并及时完成整改。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自行组织开展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编制书面安全评估报告,并对评估结果负责:

(一)应用新技术、调整增设具有新闻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应用功能的;

(二)新技术、新应用功能在用户规模、功能属性、技术实现方式、基础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改变导致新闻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发生重大变化的。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适时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目录,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自行组织开展安全评估参考。

第八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按照本规定第七条自行组织开展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发现存在安全风险的,应当及时整改,直至消除相关安全风险。

按照本规定第七条规定自行组织开展安全评估的,应当在应用新技术、调整增设应用功能前完成评估。

第九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按照本规定第八条自行组织开展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后,应当自安全评估完成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报请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开展安全评估。

第十条报请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开展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报请主体为中央新闻单位或者中央新闻宣传部门主管的单位的,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开展安全评估;报请主体为地方新闻单位或者地方新闻宣传部门主管的单位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开展安全评估;报请主体为其他单位的,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开展安全评估后,将评估材料及意见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审核后形成安全评估报告。

第十一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报请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开展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应当提供下列材料,并对提供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一)服务方案(包括服务项目、服务方式、业务形式、服务范围等);

(二)产品(服务)的主要功能和主要业务流程,系统组成(主要软硬件系统的种类、品牌、版本、部署位置等概要介绍);

(三)产品(服务)配套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

(四)自行组织开展并完成的安全评估报告;

(五)其他开展安全评估所需的必要材料。

第十二条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自材料齐备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组织完成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

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可以采取书面确认、实地核查、网络监测等方式对报请材料进行进一步核实,服务提供者应予配合。

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完成安全评估后,应自行或委托第三方机构编制形成安全评估报告。

第十三条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报告载明的意见认为新技术新应用存在信息安全风险隐患,未能配套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手段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及时进行整改,直至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等相关规定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相关要求。在整改完成前,拟调整增设的新技术新应用不得用于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

服务提供者拒绝整改,或整改后未达法律法规规章等相关规定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相关要求,而导致不再符合许可条件的,由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二十三条的规定,责令服务提供者限期改正;逾期仍不符合许可条件的,暂停新闻信息更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仍不符合许可条件的,不予换发许可证。

第十四条组织开展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的相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对在履行职责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第十五条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主动监测管理制度,对新技术新应用加强监测巡查,强化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督导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第十六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未按照本规定进行安全评估,违反《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的,由国家和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法予以处罚。

第2篇

对传统媒体来说,有效运用新媒体已不仅是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扩大影响力、感召力和渗透力的战略选择。

新媒体在思维方式、新闻操作手法等方面与传统媒体究竟有哪些不同?从业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从一个传统媒体人到新媒体从业者要经历哪些转变?新媒体采编队伍人员构成怎样?做新媒体的感觉与传统媒体有哪些差异?传统媒体人员怎样成功转型?这组文章试图回答一些大家共有的疑问。

突破瓶颈:在新媒体采编实践中感悟

加入网络媒体要做好什么准备?首先需认识陈彤在“新浪之道”里提出的准确、快速和海量。

严格来说,在新闻理念上,互联网新闻选择的标准,与传统媒体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是由于互联网无可比拟的时效性优势,新闻的定义,已经由报道最新发生的事实和最新披露的事实,加上了报道正在发生的事实。

不过,太强的时效性,结合互联网新闻人力投入不足的现状,必然会带来“粗”的问题。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目前读者上网主要以获取基础性资讯为主,在第一时间新闻资讯,并进行跨地域传播,是目前互联网新闻存在的最大价值。

随着互联网新闻的发展,各网站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制作真正的、全新形式的深度报道,不会是太远的事情。

在一些场合,多次有人问到,传统媒体如何学习互联网新闻的特性?我回答,首先是更贴近读者。而时效性和海量信息,都是技术带给互联网的无法复制的优势。传统媒体要做的,恰恰是在互联网还做不好的地方下功夫,比如提供更深入更丰富的有效信息,强调新闻的公信力和采访量,提高写作水平和图片版式的精美程度,以提高阅读来抵消互联网的速度和海量冲击。如果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还只能像目前甚至过去的互联网新闻一样提供一些粗糙简单的消息,那恐怕真将走入困境了。

突破对技术的畏惧

在对操作者的素质和技巧要求上,互联网新闻与传统媒体要求有很大差别。

了解一定的技术,成了互联网编辑必备的素质,这些技术,大到互联网的技术应用,小到一个专题制作必需的网页制作语言。

对技术的抵触和畏惧,是传统媒体编辑转向互联网时普遍遇到的问题。一个从前的同事,已经成为一家网站当家人,他是一个出色的采编人员,但是感觉做网站很痛苦,原因是自己甚至很难写出一份合格的技术需求文档。而另外一位做报纸网站的同事,也在为如何建立论坛、跟贴这些门户网站等早已不是问题的问题而头痛。

所以如果岗位是管理者,互联网技术趋势与应用,就是必备的基础知识。虽然不需要了解每行程序如何写,但是对技术能作些什么,应该有大致了解,不然,无论是业务方向还是人事管理,都无法真正进行。

互联网新闻的一线编辑,将直接面对网页制作语言等工具。虽然从长远来看,互联网新闻的,会实现所见即所得,编辑新闻时,不再需要直接与代码打交道,但是如果不了解代码,没有一定网页制作能力,会非常被动。

试想,当一个突发事件发生后,一个网站的新闻编辑,可能需要在十分钟内建立专题,这可借助模板很快完成,但随着大量资讯涌来,就需要在专题中加入各种新的元素。如果对网页制作一无所知,不要说加入新元素,就是修改模板,也有可能出现错误。

一位从传统媒体转行来的编辑,在我的部门工作了半年之久,虽然新闻业务相当出色,却始终对专题制作这一关深感痛苦,因为如果他值班时发生了大新闻,他就只能指望别的编辑来帮忙,或眼睁睁看着对手在专题上领先,那种感觉,无异于上阵被人缴了枪。

掌握互动与多媒体

除了技术以外,互动与多媒体,也是传统媒体采编人员不熟悉的两种手段。虽然现在互联网圈子里,所谓编辑产生内容的web1.0和用户产生内容的web2.0各自的拥戴者,经常以对立者的姿态出现。但从实际的互联网应用来看,这二者根本无法完全分开。

新闻采写,讲究公正与客观,把握不好,会流于生硬与枯燥,而博客强调个人写作和亲身体验,虽然往往有失偏颇,却可以给读者更丰富和更生动的信息,应该很好结合。

以轰动一时的富士康状告《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案为例,各大门户网站在这一新闻上的争抢点无非二条,一是各方当事人的博客,二是业内各方的评论。前者通过当事人的博客自述来实现,后者多半是通过连线等手段,让专家和权威人士发表看法。两者缺一不可。

新闻强调公信力,所以编辑的选择推荐是首要的,但是如果用好web2.0的手段,会给新闻增添很多色彩。2006年搜狐新闻直播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回答网民提问,事后在专题中专门集纳了很多中国网民在跟贴中希望向普京提出的问题,既有表达中俄友好愿望的祝福,也有妙趣横生的怪论,给生硬的消息增添了很多可读性。

2006年初的河北文安地震,北京有震感,在各大网站这条消息后,大量北京居民上网叙述自己的地震体验,这些在几分钟内涌现出来的大量贴文,基本上已经勾画出北京各处的震感,这在传统媒体也是不可想象的。

多媒体或说全媒体报道也不能不提。互联网新闻恐怕是第一个可以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结合起来的媒体,在过去一年的新闻竞争中,我们已经看到,在报道重大突发新闻时,各大网站的报道已经是声光色俱全,从视频到动画演示,无所不用其极。

这些新元素的加入,极大丰富了新闻包装手段,可以想见,以后互联网的编辑,就不能只像报纸编辑熟悉文字和图片,也不能像电视编辑一样熟悉音像,而要样样兼通,尤其是那些负有指挥策划之责的干部。

第3篇

各大商业门户网站随之推出各种服务和应用,无不在为抢占3G时代的互联网市场你争我夺,一些新的互联网企业――如UC浏览器的开发公司优视科技――也随之兴起。相比之下,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网上阵地的新闻网站,总体上却显得较为平静。如何顺应3G技术普及的大潮,趁势而上、发展壮大,是各级新闻网站必须直面的现实课题。

新技术革新

总体来看,新闻网站的起步客观上落后于商业网站。在上世纪末,特别是从1998年开始,各种商业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先后建立,经历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大规模淘汰后,大批网站又相继倒下。硕果仅存的一些如新浪、腾讯、网易、搜狐等,在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之后,其经营水平和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而新闻网站尤其是省级重点新闻网站,大都是在2000年以后才建立,错过了在实战中“磨炼”的重要机会。此后,2005年颁布实施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规范了互联网上的新闻信息服务,才使各级新闻网站确立了自己在互联网新闻领域的独特地位。但是,此时的商业网站已经在各自领域建立了较大用户群和广泛影响力。

现在看来,由于各省级重点新闻网站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费投入等方面各不相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总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还未能尽如人意。

虽然如此,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一次次证明,没有哪一家网站、一个企业能够一招鲜、吃遍天。每一次新技术的发展,都会给互联网带来新的振荡,推动业界的新陈代谢。

3G给新闻网站带来了什么

面对当前3G技术在国内的推广普及,如果省级新闻网站能够抓住这个机遇,调整体制机制、增强营销能力、加快技术创新,就能够获得成功机会,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现在问题在于:3G究竟给新闻网站带来了什么?3G时代的新闻网站该如何发展?

与第一代和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相比较,3G的最大特征是能够提供高速无线数据业务,从而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相结合。从本质上来看,3G技术只是拓宽了无线上网的渠道,使用户能够不受传统电脑的约束,通过手机等新型网络终端随时随地上网,但对网上信息的传播模式和传播内容没有带来根本性变化。

一位电信行业人士的见解一语中的:3G普及以后,用户登陆互联网的碎片时间将大大增加,网站需要做的,就是满足用户在这种碎片时间里的信息需求。那么对于新闻网站来说,就是要提供更多、更适合在碎片时间里浏览的新闻资讯,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从而发展壮大。

新闻立网的定位思路

要始终坚持新闻立网的定位思路。顾名思义,新闻网站的最根本特色应当是新闻。无论是国家颁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还是大多数新闻网站背后的传统媒体支撑,都为新闻网站开展互联网新闻业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有的新闻网站由于自身定位不明确,在没有把新闻业务做大做强的时候,就盲目跟随商业网站的脚步,把过多的资源投入到诸如网络娱乐等业务中。这种投入的短期回报似乎比较明显,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这种用自身的短处与商业网站的长处竞争的做法,无异于舍本逐末、缘木求鱼,一旦新闻网站脱离母体独自面对市场竞争,将难以持续发展。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历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各类网络应用中,“网络新闻”从2009年初到2010年6月始终稳居第二位,用户规模已达3.3亿人。面对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应用需求,新闻网站只有充分发挥优势,先切好属于自己的新闻“蛋糕”,牢牢抓住网络新闻用户群,同时逐步向其他领域拓展,才能在打牢基础的同时实现跨越式发展。

适应新特点

有学者研究认为,与传统新闻相比,网络新闻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在语言表述上轻松活泼,可读性极强,网络新闻的这些特点在一些商业网站的新闻编排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而一些新闻网站由于出身于传统媒体,相比之下显得较为严肃,不便于读者接受信息,无形中导致了用户群的流失。对此,如果新闻网站能够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认真研究用户的浏览需求,在保证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不断增强网络新闻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就能够逐渐巩固网络新闻权威平台的地位。

我们提到3G带来用户碎片时间的增加,亟需适合这种浏览模式的网络资讯。那么,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音视频新闻,新闻网站都应当调整思路,使网站编发的新闻尽快适应这种浏览模式的需求,才能抢占3G时代的先机,扩大新闻网站在网络新闻业务方面的优势。

满足个性化需求

第4篇

1.门户时代——非新闻单位信息服务商没有采访权

中国互联网民用化的初期,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以信息加新闻、搜索加邮件的服务方式汇集了早期网民。三大门户提供新闻之多、速度之快,让众多新闻媒体网站望尘莫及。对国际国内突发事件的专题报道,使得它们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访问量最大的网站。

2005年9月25日,国新办和信息部联合出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这个规定明确了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设立的要求、服务范围、应该履行的责任。其中,“非新闻单位设立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不得登载自行采编的新闻信息”影响最为深远,至今众多商业性网站仍然没有采访权,只能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信息。

2.博客时代——约定实名制

2005年,博客这种新的个人空间服务在中国流行起来。当年,博客的注册人数达到1600万,成为风靡一时的互联网应用。但博客也引发了知识产权、个人隐私、安全、政治等问题。2005年9月,南京大学副教授陈堂发发现自己被指名道姓地在私人博客上辱骂。陈堂发向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递交了诉状,这成为“中国博客第一案”。

2007年8月21日,在博客乱象频发之际,中国互联网协会公布了《博客服务自律公约》。除了以协议的形式规范博客用户和博客服务提供商的责权,公约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条是不对博客实施强制性的实名注册,而仅仅是“鼓励”博客在后台注册时使用真名。信息产业部在博客实名制上让步,主要原因在于博客服务提供商在技术上不可能把博客的IP和身份证号进行捆绑,但此项规定为以后微博实行实名制埋下了伏笔。

3.微博时代——谣言转发500次入罪

2010年,互联网进入微博时代。这个高速、互动、低门槛的社交平台发展迅猛,到2013年,用户数达2.81亿。除了海量信息外,谣言也成为了微博的“特点”之一。

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公布。在网络上造谣,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诽谤行为“情节严重”,即可以诽谤罪定罪处罚。9月17日“转发500次刑拘”第一案产生,15岁学生杨辉以“涉嫌寻衅滋事罪”被施以刑拘5日处罚,但最终被无罪释放。严格的量化标准是否过于简单粗暴?打击谣言和阻碍言论自由的边界在哪里?微博时代的网络监管还有很多未完成的答案。

4.微信时代——时政新闻设限

第5篇

有必要对网络媒体的发展格局尽早出台相关法规,尽早进行规划治理,以免出现先乱后治的被动局面。

当前,很多新闻网站纷纷开办地方频道,有的大型网站不但开办了省级频道,还开办了市、县、区级频道,甚至乡镇级站点。如某大型中央新闻网站,不仅在各省开办了省级频道,而且在一些省内,如江苏,开办了无锡、苏州、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大丰港经济区、东台、如皋和高淳桠溪等22个频道(站点)。

由于对网站地方频道究竟是网站地方分支机构还是网站附属子网页的界定比较模糊,政府部门在新闻网站地方频道的管理上明显滞后。以致当前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纷纷在各地抢滩圈地,争相创办网站地方频道、站群。但是,如此多的地方频道建立后,却缺少有效的制度约束,各种问题也纷纷出现。有的甚至利用大型新闻网站和主办单位的名义从事各种创收,乃至新闻敲诈活动。一些地方新闻频道由于从业人员素质不一,缺少应有的政策把关意识、导向意识和社会责任心,导致虚假新闻、不良炒作频频出现,给各地的新闻舆论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我国对于传统媒体创办地方版已经有了明确规定,如《报纸出版管理规定》第三十二条规定:“一个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只能对应出版一种报纸,不得用同一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出版不同版本的报纸。出版报纸地方版、少数民族文字版、外文版等不同版本(文种)的报纸,须按创办新报纸办理审批手续。”第三十三条规定:“同一种报纸不得以不同开版出版。报纸所有版页须作为一个整体出版发行,各版页不得单独发行。”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大型新闻网站的地方频道有的只在各个省通信管理部门备案,其县市级网站基本没有单独备案,有的省级频道也并没有备案。

按照目前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按照所属单位性质和提供新闻信息服务形式的不同,还应该分别“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审批”或者“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备案”。但是,绝大多数新闻网站只是其上级总网站取得了新闻网站许可证,其地方分支频道并没有取得从事新闻信息的资质。

如果采取传统媒体的管理方式,这些大型新闻网站开办的地方分支机构属于“一号多报”或“一号多刊”,属于违规行为。即便按照《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那些单独设立分支机构的大型网站地方频道及其地方频道的地方频道,只要有单独的地方编辑经营机构,都应该视作单独的地方网站进行ICP备案和新闻网站许可登记。否则,应视作违规经营。

即便对于一些以总网站名义,在地方上进行经营和信息采集活动的网站或频道,也应该比照《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对其人员从业资质、人员数量、工作范围以及哪一级城市设站进行明确规定。如该办法规定:“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派,全国性社团组织及其直属单位,国有大型企业等单位主管的报刊出版单位可以在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城市设立记者站。”且“报刊出版单位在符合规定的各区域只能设立一家记者站”。但是,一些中央级新闻网站在地方设置单独运作的分支频道已经细化到了县级市、区,远远超出了传统媒体记者站的设立范围。

对于网站地方频道的管理,必须区别这些地方频道是单独运作的媒体机构,还是总网站的一个子网页。对于没有在地方设置分支机构,没有采取单独运营模式的地方频道,可以看做总网站的子网页,不要求其单独进行ICP备案和新闻网站许可登记。但是,对于那些在各地设立单独运作机构的地方频道,则应视作单独的网站或分支机构进行管理。

在当前媒体自律机制还不健全、自我约束能力还比较弱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新闻网站及其带有独立运营性质的地方频道过度膨胀,重蹈传统媒体治理前“小、散、滥”的局面,有关管理部门有必要对网络媒体的发展格局尽早出台相关法规,尽早进行规划治理,以免出现先乱后治的被动局面。

(作者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后,江苏省政府网站主管)

第6篇

目前,欧洲已经有10余家日报进入网络版收费行列。在亚洲,新加坡报业控股有限公司已采用网络版收费模式。而预计到2012年年底,美国1400家日报中将有20%左右对网络版进行收费。这种模式的兴起也可以看作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互联网传播规律的一种探寻。目前,《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波士顿环球报》、《明星论坛报》等报纸网站都先后设立“付费墙”,对用户阅读在线内容采取付费的运营模式。

“付费墙”模式的支持方之一《泰晤士报》主编詹姆斯·哈丁认为,让读者免费阅读新闻是在破坏新闻价值、破坏报纸和新闻的重要性。而“付费墙”模式的反对方之一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则认为,人们已经习惯了从互联网上免费获取信息,对信息设立“付费墙”的做法不会奏效。互联网用户可以而且应该为某些内容付费,但在互联网上相当多的信息应当是免费提供。由此看来,“付费墙”模式涉及到互联网传播的许多重要问题。

收费还是免费?

从承载新闻的载体来看,报纸就是新闻之纸,广播就是新闻之音,电视就是新闻之屏,互联网就是新闻之网。也就是说对于新闻形态而言,新闻是主体,其他的都是形式,但是具体的承载形式有所不同。当前,除了纸报之外,电子报、手机报、iPad报、App报等各种新兴新闻形态层出不穷。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新的传播载体不断涌现,而新闻载体的领域和范围一方面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新闻载体本身也面临着历史的更迭换代。

对于新闻内容的生产和运营而言,没有盈利自然是不现实的,也没有理由要求新闻内容提供者免费为社会提供所有内容。但是对于新闻内容提供者而言,针对所有用户提供的收费服务并非是其唯一的盈利模式。对于新闻内容而言,运营者可以选择收费,也可以选择免费。但是,完全的收费模式和完全的免费模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新闻内容的完全收费,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新闻的传播和信息的传递;新闻内容的完全免费,则无助于新闻内容相关知识产权和经济利益的保护。因此在新闻内容的收费和免费之间的确要寻求一种合乎理性、合乎人性的平衡。

据统计,纽约时报网站在美国本土的访问人数在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之间实现了2.3%的增长。而根据美国报业协会的数据,全美新闻网站的访问量2011年上升了20%。由此可见,报纸网站的内容对于用户而言依旧具有吸引力。而仅仅就收费和免费的关系而言,它们是相对的。报纸网站新闻内容的免费部分可以为收费部分服务;其收费部分也可以伴随部分的免费服务。

在收费和免费的关系处理方面,互联网传播模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也就是说,互联网新闻内容的计费模式和传统媒体的计费模式有所不同。客观而言,任何新闻内容平台的模式都应该是以收费为主的计费模式,完全免费的模式并非可持续的合乎理性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说,新闻内容平台总的主导方面应该是收费模式,但是这种收费模式又需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新闻内容的个别部分、个别领域可以采取免费的形式。从当前报纸网络版的实践来看,有一些报纸对用户采取了灵活的、并非一刀切的付费模式。

开窗还是筑墙?

从付费墙模式的支持方和反对方的观点来看,报纸内容运营方认为互联网内容完全免费的模式不利于互联网传播的可持续发展;而普通用户则希望在互联网平台上能够更为便捷快速地获得新闻信息。这二者之间似乎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但是一方面,对于用户而言,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付费是合乎情理的。另一方面,互联网内容传播形态和传统媒体的传播形态又有所不同,因此很难简单套用传统媒体的收费模式进行收费。因此,在互联网传播平台上采取何种方式为内容收费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传统媒体在互联网平台上建立“付费墙”的目的主要在于,期望这种方式能够将那些不订阅报纸、又希望阅读该报网络版内容的读者挡在墙外,从而使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传播平台上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生存者和盈利者。但是以“墙”的方式来探索互联网内容的传播模式时,还需要把握并符合互联网传播的内在规律。付费墙的“墙”字,本身意味着新闻内容传播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分层化。中国的“墙”字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房屋或场地周围的障壁,其主要作用是分隔、围护和承重等作用。从人类建筑史的角度来看,出现墙这种建筑形式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分隔和围护,也就是说墙的思维模式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所属领地的安全。由此看来,墙本身也具有中立性,一方面墙可以发挥分隔和围护的安全作用,另外一方面,墙也会起到隔离、阻碍的作用。

对于人类的交往和传播而言,各种不同领域之间的界线,个体不同信息区域之间的界线,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虚拟之“墙”。互联网传播领域中,对于个人隐私保护而言,人们希望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之“墙”能够带来个人内心的安全感;对于互联网的网络和信息安全而言,人们希望互联网安全系统之“墙”能够带来网络信息方面的安全感。因此,“墙”的思维在互联网传播领域如何运用,的确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对于互联网传播而言,法律应成为不可逾越的虚拟之墙;而网络信息安全措施则是另外一道虚拟之墙,人们希望其能从技术层面为互联网传播构建安全环境。但是,“墙”的思维方式和“墙”的安全设施,本身还是一种具有限定性的方式,并不适合在所有地方使用。因此,对于互联网的新闻传播而言,在为新闻内容而“筑墙”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为新闻内容的传播开一扇窗、开一扇门,从而以这种开放的方式来构建一种均衡的传播框架,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新闻传播环境。

开放还是封闭?

开放还是封闭,这是人类内容生产和信息传播模式的一个重要分野。在传统信息传播网络或信息传播平台之上,既有封闭的模式,也有开放的模式,但是以封闭的模式为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开放的模式并非意味着免费,封闭的模式并非都意味着收费。

其实,对于互联网新闻传播而言,自然不存在“免费的午餐”。但是为什么免费的传播模式会大行其道呢?这是因为互联网传播平台上的免费模式使得用户可以在互联网空间获取信息、创造内容、推动信息传播、进行社会动员。而这种免费模式的广泛推行也造成了一种误解:即互联网传播平台等于免费的信息传播平台。其实互联网传播的本质并非如此。互联网之所以能够长期生存并成为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不在于其提供了一些免费的内容和服务,而在于其所具有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特质。因此,对于具有传统媒体色彩的传播者而言,所需要采取的并非简单的筑墙式思维,而应采取尼奥式思维。

第7篇

如何在网络上赢得更多的点击率和影响力,地市新闻网站可用“两条腿”走路。

一是做深做透本地新闻资讯

作为地市新闻网站,其所依托的传统媒体受地域性影响很大,所以地市新闻网站除了本地新闻有着无可替代的原创性、唯一性与及时性以外,其他如国内、国际、财经、社会、娱乐等类新闻都难免从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上转载,从规模与时效上自然就无法与这些新闻网站竞争。因此,花大力气做本地以外的新闻最终是吃力不讨好,做强做大本地新闻才能扬长避短。而且,现在地市级新闻网站实际上也是本地区的门户网站或代表性网站,追求本土化、地方特色化是其总体的定位目标或定位趋势。

地市新闻网站如何做深做透本地新闻资讯?

首先,地市新闻网站必须抓新闻。一个名副其实的新闻媒体需要原创新闻来阐述自己对某一事物独特的理解、观点、判断,进而向社会公众发出自己的声音,树立自己的权威。地市新闻网站想在原创新闻上有所突破,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高素质新闻采编队伍。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地市新闻网站一般都是依托于传统媒体。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地市报等传统媒体拥有较为成熟的采编队伍,可以为地市新闻网站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在新闻实践上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的加盟,对于地方新闻网站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其次,地市新闻网站虽然依托于传统媒体,但又完全可以超越传统传媒限制,做深做透本地新闻资讯。地市新闻网已经突破了纸质媒体的限制,改变了以往单纯的电子版的状况,完全可以精选精编,并进行全新改版;完全可以打破媒体限制,及时通过采访扩充稿源,也可以及时吸收转载与本地新闻有关的新闻信息。

二是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资讯

这里所说的信息服务资讯,主要是指除新闻资讯外,能够给网民带来购物、健康、吃喝、休闲、文娱、科教等各种服务的信息。信息服务资讯因为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更受到网民的青睐,上网找信息正在成为很多网民的一种经常性工作,这也是提高网民粘着度的最好途径之一。因此,购物、健康、吃喝、休闲、文娱、科教等的信息服务资讯也是地方新闻网站的重要内容。地市新闻网站如果能够给网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资讯,本地人可以通过网站方便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外地人也可以通过网站详细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等各种状况。

地市新闻网站如何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资讯?

首先,地市新闻网站要全面规划,做好网站信息服务资讯的栏目安排。当前,不少地市新闻网站还处于“千网一面”的状态。如很多地市新闻网站加入了追逐“门户”的行列,贪图大而全,企图将国际、国内、省内、地区的所有新闻一网打尽,而单单忽视了给网民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资讯。

其次,下大力气,采集各种信息服务资讯。网站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服务资讯,是非常庞大的,这需要网站通过各种渠道,采集各种信息服务资讯,并进行分类。为了减轻收集信息服务资讯的压力,网站还完全可以充分调动网民的积极性,加强网站与网民的信息互动,让每一个网民都能成为信息源。

第8篇

1、1千万的新闻阅读爱好者

在英国热爱新闻的人群有1千万,这些用户消费网络新闻的程度很高,偏富裕,更可能拥有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使用Twitter的一般人的两倍。他们对政治和互联网新闻感兴趣,喜欢阅读高质量的报纸,在过去一周乐意为数字新闻付费的比例也是一般人的两倍。

2、平板新闻阅读量在不到12月内增长了一倍

2011-2012年平板新闻阅读量在欧美等国几乎翻了一倍。

3、多屏用户消费更多的媒体内容

1/3的多屏用户消费的内容多于单屏人群。

4、不同国家传统新闻品牌的优势不同

传统广播和报纸品牌在英国和丹麦比较强势,35%的英国人在过去一周越多过这些报纸品牌的新闻。丹麦人则有54%。而yahoo在美国,巴西和日本更具影响力,社会化媒体在巴西和美国也非常强势。

5、老人喜欢电视,年轻人喜欢互联网

年轻人将互联网作为新闻的主要来源,而老年人多青睐电视

6、人们并不关心看新闻的站点是哪个

在英国16%没注意他们新闻的来源站点,而日本有44%的人不关注新闻的来源。有趣的是很多人说他们倾向于从可信渠道获取新闻,77%的英国和90%的巴西人持同样的看法。

7、英国人阅读新闻不少,但多数对此没有激情

86%英国人声称每天阅读新闻,但1/3的人对新闻不感兴趣。新闻有很多日常的读者,但他们的投入度却不够。而在美国只有76%的人每天阅读新闻,只有29%的人声称对新闻不是很感冒。

8、只依赖传统新闻渠道的英国用户比例只有1/4

英国25%的人表示传统的媒体如新闻和报纸是他们唯一的新闻渠道,20%的人表示这些渠道是他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日本,巴西,美国从网络获取新闻的比例则较高。

9、不同平台的年龄消费差异

10、更老的群体更关注本地新闻

认为本地新闻对他们重要的人群中,年龄在18-24岁的英国人只有25%,而年龄在55岁以上的人中有43%有这个看法。

11、英国用户青睐权威新闻渠道

新闻机构的品牌内容是35%的英国人获取新闻的关键入口,而社会化媒体为17%,只有24%的人表示搜索引擎是他们的重要渠道。

12、英国用户对政治和互联网的兴趣高于娱乐

13、不同国家用户在社会化媒体上分享和评论新闻的比例差异很大

德国,日本和英国人评论社交媒体新闻的比例都不高,美国和巴西高点

第9篇

在信息时代,网络媒体不但要面对传统媒体的步步紧逼,更要应对网络媒体之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网络对技术创新的要求非常高,而且网民的需求每天都有新变化。网络媒体要想在如火如荼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在突出特色,打造精品上下功夫,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

品牌优势日益显现

最近,提出努力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对外宣传的新渠道,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之路。发挥网络媒体的强大传播功能,建设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网络文化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2006年开始,我国新闻传播领域的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中开设网络新闻作品奖项。

与此同时,由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年度“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频道)”评选也拉开帷幕。如果说网络新闻作品被列入中国新闻奖评选范围是对网络媒体影响力的官方认可,那么“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频道)”评选则是网民对互联网品牌影响力的检阅。一些影响力大,深受网民喜爱的品牌栏目成为网站的形象代言,带动了网站整体影响力的提升。

品牌栏目特色分析

栏目(频道)是网站的主要架构。网站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若干个网民认同、叫好的栏目(频道)。网站打造自己的品牌栏目(频道),形成招牌效应,是扩大影响力的必由之路。从获得中国新闻奖的网络媒体作品及两届互联网站品牌栏目(频道)来看,这些作品及栏目(频道)虽然内容各不相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优势,特色鲜明。网络媒体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它不仅传播速度快,信息简单便捷,最主要的是改变了以往你传我受的单向信息传播模式,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网络媒体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做到内容丰富、更新及时,形式上加强互动交流,增强网民参与程度。

网络媒体应将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化作独有的竞争优势,精心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栏目(频道)。论坛是各个网站汇聚人气的重要栏目,而要想形成影响力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以言论的“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在网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成为广大网民发表心声的平台。人民网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担负着沟通百姓、引导舆论的社会职责,因此,“强国论坛”既要保证网民发表言论的自由,同时加强引导,论坛言论以理性、深刻见长,而不是简单地大发牢骚和夸夸其谈,体现出主流媒体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强国论坛”及在此基础上创建的“强国社区”连续两年入选“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频道)”,成为人民网的标志性栏目。

借鉴传统媒体经验,整合优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体之间的分界越来越模糊,多媒体之间的交融成为未来传媒发展的大趋势。网络媒体虽然在技术上领先,但传统媒体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拥有经验丰富的采编队伍,掌握重要的新闻资源,在人员、财力、机制等方面与网络媒体相比相对占有优势。目前,我国很多新闻网站是依托传统媒体的资源优势建立的,网络媒体要实现品牌化经营,必须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吸收借鉴其成功经验。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大河网的《焦点网谈》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成为我国网络媒体第一个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的栏目。《焦点网谈》是《河南日报》与大河网之间开展报网互动的一个版面,它的成功很大程度借力于传统媒体的优势。该栏目针对一些社会热点、焦点话题,收集网友在论坛及新闻跟帖中的言论,在大河网和《河南日报》上公开发表,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与网络的互动性充分结合,既在党报上传递了网民的声音,又在网络上体现了党报的导向。

重视新技术的应用,注重创新。互联网是高度依赖技术创新的传播媒介,对新技术的反应程度有时直接影响到网站的兴衰成败。国际在线“网络电台”也是“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频道)”两连冠,它是我国第一家官方网站开办的网络电台。栏目开通后,不仅加强内容建设,满足网民对资讯、外语学习、娱乐的不同需求,还紧跟互联网新媒体业务发展方向,在2006年推出了中、英、韩、日四种语言的播客平台,成为我国首家提供多语种播客服务的网站。中国网的“网上直播”栏目入选2006年度互联网品牌栏目,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开创了网站露天直播的先河。以前露天直播都是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专利,似乎网络媒体还没有这种能力。中国网的“网上直播”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后,勇于挑战,打破单纯做新闻会直播的单一局面,成功举办了青藏铁路通车庆祝大会的现场直播,目前,“网上直播”已经成为很多媒体记者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

全面了解网民需求,提供贴身服务。对网络媒体而言,网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掌握着自,只有符合网民需要的内容才能引起他们的关注。这就要求网络媒体必须全面了解网民的需求,从内容、表现形式等各个方面增强贴近性,提供贴身服务。南方网“法治频道”坚持新闻报道、法制宣传与法律服务同步走,受到广大网民欢迎,入选2006年度互联网站品牌栏目。为网民提供实质是南方网“法制频道”的最大特色。频道专门开设免费“咨询热线”,每天24小时解答网民的法律咨询,必要时实地为网民解决问题。

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的中国经济网“宏观经济”频道,也是网络媒体增强贴近性和服务性的成功范例。“宏观经济”频道不是用枯燥的数字和晦涩的内容解读经济,而是从宏观经济政策对百姓实际生活的影响入手,进行解读和评论,将抽象的政策、理论与实际生活和事件结合起来起来,把简单的数字挖深挖透。正是这份为网民提供实际服务的用心,使得“宏观经济”在众多经济频道中脱颖而出,受到网民关注。

第10篇

1 电视新闻的编辑工作

通常情况下,我国电视新闻的制作工作主要分为前期采集和后期编辑两个部分。前期采集工作主要有新闻记者负责完成,而后期的编辑工作则主要交由编辑人员处理。实际新闻制作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以新闻记者的前期采集为新闻制作工作的主导的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编辑工作。实际工作中,编辑人员并为参与到整个新闻节目的工程中,没有发挥出作为编辑人员实际应该发挥的组织和参与新闻制作的工作职责,只是对新闻记者采集回来的资料进行整理、播出。这是一种非常不正常的现象。

新闻制作过程中,新闻编辑人员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前期的组织工作、中期的制作工作以及后期的控制工作中。新闻从发现到播出,都应该有编辑人员的积极参与。

2 编辑人员的和核心地位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过程中,编辑人员的工作应该处于核心地位。新闻编辑人员应该根据每个播出日的实际情况,做出当天新闻播放的合理计划。计划中应全面法包括一天中每一时段的新闻节目的详细节目单。节目单的制定过程中应注意时间上的安排,注意保证新闻节目的多样性和连续性,并且应该保证如果出现突况,节目单可以随时出调整。编辑人员必须对自己的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程度,这样才能够确保电视新闻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其一,报纸是在单位面积中布置文字,电视则在单位时间里安排节目。单位时间的固定和客观时间的流动,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插播消息,意味着要打乱原来拟定的节目单。插在什么位置,在什么时间插入,都需要经过缜密的考虑和精确的计算,否则就有可能乱方寸。电视的版面,时间就是空间。在有限的时间里丰富、活跃空间,是电视编辑追求的目标之一。

其二,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同一个新闻事件,由于版面的限制,19:00时的新闻中,可能安排得短一些,而在21:00时的新闻时段中,则可能介绍得详尽一点;上一个时段播出可能没有交待背景,而在下一个时段中则可以较充分地展开。连续性有时还表现为,同一题材的不同角度,某一事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对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随时都可以将记者在现场播报的信息编排到整块节目的某一空间。一般说来,在一天的最后一个时段新闻中,编辑不妨将当日发生的重要事件,回顾一番,评述一番。值晚班的记者针对一些有社会影响的消息对受众反响的采访,在这个时段里播出是十分贴切的选择。

其三,新闻类节目的相互呼应。在一天的新闻类节目中,消息、新闻专题节目以及现场直播、现场录播节目往往不在一个时间段播出,中间穿插有电视剧、文艺节目、广告等,所以,受众不会因重复而感到腻味。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的时间段拥有不同的观众面,对某一新闻的延伸和展开,无疑有助于提高收视率。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不难看出,电视新闻的编排可以根据原料和佐料的供应情况随时修订“菜单”(节目单),同时可以一菜几吃(一个新闻事件分期传播);也可以玩特殊的拼盘,同样的原料做出不同的菜来(多种电视宣传手段一起上),这些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多样性、连贯性和灵活性。

3 电视新闻编辑的实际工作

好的节目编排,能够使节目更加完整、连贯,具有可观赏性。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在编辑工作实际进行过程中,除了要选择重要的、能给引起人们注意力的新闻,还应充分运用相关的宣传技巧,使节目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就像报纸通过版面编排,能够突出重要性新闻一样,电视新闻也应该通过合理的编排技巧,使重点新闻更加突出。一般来说,在一档节目中,最重要的新闻通常不会选择在节目中间播出,而会选择在第一条或者是最后一条的位置播出,这样就能有效地显示出该条新闻的头条地位。编辑人员在工作中,应该通过合理的编排技巧,使节目重点更加突出。

3.1 最重要的新闻

对于电视新闻来讲,最引人注目的,才是最重要的。由于目前传统纸媒和互联网新闻都有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可以有效地在重要新闻发生后就马上进行报道,并展现给受众。最为电视新闻而言,失效上比不上互联网新闻,那么,在播报新闻时就应该选择足以能够吸引受众注意的,也就是说,最新的,来自新闻发生现场的报道。

3.2 最重要的并不一定就在头条播发

[美]特德?怀特等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一书中说“每次新闻广播都要用当天最重要的、最新的、突发性的新闻做头条,即从高峰开始”。这一想法当然是合理的,但如果“新闻节目表越往后,新闻的紧近性和新闻价值也就越小”,那么观众就会索然无味地关掉电视机或另换频道。因此,应该找到一个办法,让观众感到每个时段新闻中随时都可能有“”发生。目前广泛采用的“本台最新消息”或“本台记者刚刚发回的报道”就属于这种“办法”之一。

3.3 要随时变换编排方式

一成不变的编排节目,会让观众厌烦,也会让观众忽略既定收看时间以外的节目。以某电视台的某新闻节目为例,前20-25分钟,是国内新闻,后5-10分钟是国际新闻,而国内新闻,常规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这种格式,多少年不变,毫无疑问对收视率有所影响。

此外,报纸排版中许多有益的经验我们也要吸取。比如,集纳式报道是将同一类型的消息连缀到一起,形成相应的声势;对比式编排是将正反两类有关联的消息对应,显示出鲜明的褒贬色彩;穿插式汇编是选取甲乙或更多消息中的共同点或不同?c进行综述,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等等。

总之,电视新闻编排既要有规矩,又不能墨守成规;有成就的编辑往往得益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第11篇

第一条 为加强对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和相关新技术新应用的安全管理,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包括下列情形:

(一)开办论坛、博客、微博客、聊天室、通讯群组、公众账号、短视频、网络直播、信息分享、小程序等信息服务或者附设相应功能;

(二)开办提供公众舆论表达渠道或者具有发动社会公众从事特定活动能力的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

第三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本规定自行开展安全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负责:

(一)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信息服务上线,或者信息服务增设相关功能的;

(二)使用新技术新应用,使信息服务的功能属性、技术实现方式、基础资源配置等发生重大变更,导致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用户规模显著增加,导致信息服务的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发生重大变化的;

(四)发生违法有害信息传播扩散,表明已有安全措施难以有效防控网络安全风险的;

(五)地市级以上网信部门或者公安机关书面通知需要进行安全评估的其他情形。

第四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可以自行实施安全评估,也可以委托第三方安全评估机构实施。

第五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开展安全评估,应当对信息服务和新技术新应用的合法性,落实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规定的安全措施的有效性,防控安全风险的有效性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重点评估下列内容:

(一)确定与所提供服务相适应的安全管理负责人、信息审核人员或者建立安全管理机构的情况;

(二)用户真实身份核验以及注册信息留存措施;

(三)对用户的账号、操作时间、操作类型、网络源地址和目标地址、网络源端口、客户端硬件特征等日志信息,以及用户信息记录的留存措施;

(四)对用户账号和通讯群组名称、昵称、简介、备注、标识,信息、转发、评论和通讯群组等服务功能中违法有害信息的防范处置和有关记录保存措施;

(五)个人信息保护以及防范违法有害信息传播扩散、社会动员功能失控风险的技术措施;

(六)建立投诉、举报制度,公布投诉、举报方式等信息,及时受理并处理有关投诉和举报的情况;

(七)建立为网信部门依法履行互联网信息服务监督管理职责提供技术、数据支持和协助的工作机制的情况;

(八)建立为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法维护国家安全和查处违法犯罪提供技术、数据支持和协助的工作机制的情况。

第六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在安全评估中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整改,直至消除相关安全隐患。

经过安全评估,符合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的,应当形成安全评估报告。安全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功能、服务范围、软硬件设施、部署位置等基本情况和相关证照获取情况;

(二)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落实情况及风险防控效果;

(三)安全评估结论;

(四)其他应当说明的相关情况。

第七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将安全评估报告通过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提交所在地地市级以上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

具有本规定第三条第一项、第二项情形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在信息服务、新技术新应用上线或者功能增设前提交安全评估报告;具有本规定第三条第三、四、五项情形的,应当自相关情形发生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提交安全评估报告。

第八条 地市级以上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对安全评估报告进行书面审查。

发现安全评估报告内容、项目缺失,或者安全评估方法明显不当的,应当责令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限期重新评估。

发现安全评估报告内容不清的,可以责令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补充说明。

第九条 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根据对安全评估报告的书面审查情况,认为有必要的,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对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开展现场检查。

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开展现场检查原则上应当联合实施,不得干扰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正常的业务活动。

第十条 对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省级以上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必要时可以会同属地相关部门开展现场检查。

第十一条 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开展现场检查,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进行。

第十二条 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建立监测管理制度,加强网络安全风险管理,督促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依法履行网络安全义务。

发现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未按本规定开展安全评估的,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其按本规定开展安全评估。

第十三条 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发现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拒不按照本规定开展安全评估的,应当通过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向公众提示该互联网信息服务存在安全风险,并依照各自职责对该互联网信息服务实施监督检查,发现存在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处理。

第十四条 网信部门统筹协调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评估工作,公安机关的安全评估工作情况定期通报网信部门。

第十五条 网信部门、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在履行职责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第12篇

作为湖南的本土新闻网站,红网建网之初,就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你有我有全都有,最后就是什么也没有。”如果说红网是新闻立网,那么它最有价值的、最有特色的新闻就是湖南本土新闻;如果说新闻是红网的核心,涉及湖南的原创新闻资讯就是红网核心的核心。7年多来,红网逐渐成为湖南新闻资讯的总汇,红网新闻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网站成为了在湖南的湖南人,在湖南的外地人、在外地的湖南人及所有想了解湖南,认识湖南的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强网,打造网络媒体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的出现,让我们感觉到新闻的概念已经拓展了很多,网友爆料是新闻、网友对某事的评价(跟帖)是新闻、网络新动向同样是新闻,很多传统媒体对这些新闻在跟随、追踪,反倒网络媒体忽视,红网要求编辑不仅能转载好新闻,更能深化提炼新闻,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任何可以引起网友关注的内容,都应该成为关注的对象;任何网民关注的热点,都是报道的内容和关注的对象。

红网确立了“原创强网”的发展思路。在全国地方新闻网站中较早建立了一支原创采访队伍,已从最初的3名专职记者,发展到目前拥有一支50余人的采访队伍;红网利用与《潇湘晨报》实现战略整合的大好机遇,开展报网互动,《潇湘晨报》100多名记者每天采写的湖南本地新闻,都能在第一时间刊登在红网;注重通讯员队伍建设,已建立了一支覆盖全省地市和行业的1000多人的通讯员队伍;《红辣椒评论》已聚集了全国900余名评论员。

红网一直给编辑强调“原创强网”的理念,网站记者报道、通讯员稿件、对本地媒体信息的整合加工、带有观点性质的专题、与各部门的合作;网站观点、特约评论员对于事件的评论、嘉宾访谈;网友爆料、网友讨论、网友经验分享、网友发现等等,也就是说,所有别的网站没有的或没做的,全部都是我们要做的,网友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就提供什么样的内容。有了这样的概念就会发现,做一个有特色的、本土化的网站,空间无限,

一个网站的特性决定了这个网站的受众,网友和人气又决定了网站的发展前景。所以一个网站,首先是要确定吸引什么样的网友,然后再决定提供哪些内容才能让网友感兴趣,并有目的地搭建此类网友互动交流的平台。红网一直这样坚持,一个网站有了独特的内容,就有了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红网确定的“靠新闻吸引人,靠资讯服务人,靠论坛留住人”的内容建设思路,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红网新闻宣传实现了“四轮驱动”,并驾齐驱的模式。即新闻报道、网络评论、论坛互动、网络舆论监督四位一体,互相联动,整体推进。红网在保持地方重点新闻网站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努力在内容的服务性、贴近性上下功夫;从重点为党委、政府服好务,转向既要为党和政府服好务,又要为广大网友服好务的宗旨上来。地方网站要做大做强,首先是内容要本地化,资讯要特色化,服务要个性化。这是地方新闻网站的立足点,也是网站获得独特优势的必经之路。

策划兴网,提升网络媒体的主流影响力

“千网一面”这个课题历史地摆在红网面前。红网按照“策划是灵魂、创新是生命、竞争是动力、团结是保障”的网训,不断创新报道方式方法,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常看常新。网民说“红网越来越好看了”,“红网有深度了”。在实践中我们感觉到,新闻宣传活动成功与否,富有创意的策划至关重要。网络报道要达到良好传播效果,就要策划为先,策划上去了,不仅可以调动其它媒体的积极性,使之形成多媒体、多层次、立体式的传播效果,而且还能迅速提升网站的影响力。

遇到重大事件发生后,红网都要召开专题策划会,对报道的事件、人物进行详细的分析、讨论,掌握宣传的背景,经过思想碰撞后,形成操作流程,以增强宣传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说服力。

为实现“每天有看点、每周有亮点、每月有全国影响”的报道目标,红网始终把服务中心、服务大局作为网站新闻报道工作的根本,做到了导向正确,充分发挥了重点新闻网站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红网先后推出了如“湖南人的血性”、“袁隆平提名诺贝尔和平奖”、“抵制艳照门”、“感动中国小人物评选”、“网友鱼片助学”等一系列经典策划,持续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华文网站的热点。红网多次受到国务院新闻办全国通报表扬,荣获全省和全省宣传系统抗冰救灾先进集体。红网于2008年2月13日率先向全国网站和网民发出《抵制陈冠希“艳照门”事件不雅照片传播的倡议书》,全国百余家网站积极响应。

同时,又要求记者在报道中尽量使用网络语言,不断探索新的报道形式,不断采用新的报道手法,从观念、内容、形式上优化新闻报道的取向和内涵,尽量减少报道中的“政治色彩”,走生活化、平民化的风格。稿件要通过事件本身的力量吸引人、感染人,让报道多一些感人的细节,少一些抽象的概念,多一些人文色彩,少一些生硬说教,多一些实用资讯,少一些无用信息,让网友更喜欢,更容易接受。

品牌固网,走区域网络媒体特色强网之路

这些年来,红网一直强调品牌战略,积极打造属于自己的网络品牌。为适应品牌建设和发展,红网历经六次改版,创办了《红辣椒评论》、《百姓呼声》、《爱心家园》、《红网访谈》、《红周刊》等一大批专栏和频道。经过七年的努力,红网栏目和频道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

《红辣椒评论》连续三年被国务院新闻办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和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评为“中国互联网站名牌栏目”。2004年《百姓呼声》获湖南新闻奖一等奖;2007年,《红辣椒评论》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爱心家园》栏目获首届“湖南慈善奖”;红网《中心组学习》栏目已成为全省各级中心组学习的网上课堂;2008年,红网品牌建设再次取得重大突破,《百姓呼声》栏目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如果说红网《红辣椒评论》栏目是抢占高端眼球,扩大红网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品牌栏目,那么《百姓呼声》就是扎根湖南,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帮助弱势群体,增强红网影响力和推动力的网络互动平台。这个栏目对网络媒体如何开展舆论监督进行了有效探索,成为湖南省乃至全国最大的网络舆论监督平台。在传统媒体依靠单篇新闻进行个案舆论监督的时候,红网《百姓呼声》栏目就做到了舆论监督常态化、固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