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时间:2023-05-30 08:56: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第1篇

关键词 麻疹 护理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7月收治麻疹[1]患儿67例,其中男38例,女29例,年龄2个月~12岁。多数患儿均有发热,体温38~40.7 ℃之间,发热高峰均在出疹的第2~3天,热程5~11天;均有较典型的皮疹,出疹顺序,口腔黏膜斑以及呼吸道卡他症状,67例患儿中,并发腹泻54例,支气管肺炎21例,心肌炎3例。经应用病毒唑抗病毒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均治愈。

护理:①心理护理。②隔离护理:按呼吸道传染病严密隔离,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隔离至疹后10天。麻疹传染性极强,要隔离麻疹患儿至皮疹完全消退为止。③环境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18~22℃,湿度50%~60%,保持安静,使患儿得到充分休息;患儿有畏光症状时,房间内光线应柔和,避免刺激眼睛。④皮肤护理:剪短指甲,防止抓伤。观察出疹时间、顺序、皮肤色泽皮疹出齐时间,有助于进一步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判断病情的转归。内衣应柔软,透气性好,出汗后及时更换衣服,勿捂汗。⑤高热护理:发热是麻疹的主要症状,麻疹患儿体温可高达40.0℃以上,部分可并发高热惊厥。高温应采取降温措施,但不宜过分降温,体温骤降则影响皮疹透发,故应监测体温,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向家属解释,避免不必要的误会。物理降温宜用温水浴,禁酒精浴,防止酒精对皮疹的刺激。药物降温可用布洛芬等,不宜用激素类。⑥饮食护理:患儿高热,不显性失水增加,消化能力差,饮食应予易消化,富有营养,多水分的流质、半流质为主,注意补充水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因麻疹时维生素A需要量大,可以补充富含维生素A、C的果汁,随体温降低,病情好转,渐渐恢复正常饮食。

中医辨证论治[2]:①顺证治疗:初热期贵在透疹,以辛凉透发为主,忌用攻下,以防麻毒内陷,可用宣毒发表汤;见形期重在清热解毒,并佐透发,忌用大辛大热,以防助邪化火,伤其阴液,治以清解透表汤;疹没期,益气养阴,忌用大苦大寒,以防伤其肾气,可用沙参麦冬汤,若患儿四肢厥冷,可用温水擦浴。②逆证治疗:邪毒闭肺,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可用麻杏石甘汤,若痰多者,加鲜竹沥、天竺黄;热毒攻喉,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可用清咽下痰汤;邪陷心肝,治法清热凉血,熄风开窍,可用羚角钩藤汤合清营汤,若皮疹稠密,疹色紫暗,可加活血药。③其他疗法:对麻疹透发不畅者,可配合外治透疹法,可用浮萍草15g,西河柳30g,苏叶15g,芫荽15g,煎水蘸毛巾擦洗周身。

预防:凡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应按时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初种年龄以8~12个月为宜。麻疹流行期间,不要带小儿去公共场所。对于接触过麻疹病人的易感儿可及时注射丙种球蛋白,并隔离观察21天。

讨 论

麻疹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无合并症者需对症治疗,故合理的护理对减轻病情,减少并发症尤为重要。本组病人病发夏季,特别注重高热护理,把握体温与出疹的辨证关系,在临床工作中应强调护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麻疹;临床特征;并发症;护理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为特征 。传染性极强,易造成流行,且多发于儿童。自1963年起麻疹疫苗逐渐在世界各国推广应用,使麻疹流行情况大为改观,发病率直线下降。近年来麻疹患者有增多趋势,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也在发生变化。我科自2007年4月至8月共收治74例麻疹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4例麻疹患者。其中男35例,女39例,年龄83 d~3岁,有麻疹疫苗接种史1例(占1.35%),接种史不祥20例(占27.02%),无接种史53例(占71.62%)。

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均有发热,体温38~40.7℃之间,发热高峰期均在出现皮疹的第2~3天,热程5~11 d;均有较典型的皮疹、出诊顺序、口腔黏膜斑以及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等呼吸道卡他症状,实验室检查麻疹IgM抗体均为阳性。

1.3 并发症 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心肌损害、腹泻、肝功能受损。

2 护理

2.1 做好消毒隔离 因麻疹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误诊为上感、急性咽喉炎、发热性疾病等。忽视了早期隔离,一旦确诊应立即转入传染区隔离。病室应保持清洁,通风,并进行空气紫外线消毒,2次/d,医护人员必须注意戴口罩,穿隔离衣,洗手等防护措施。密切接触者应作好接触后的检疫,并同时做好人工自动免疫。

2.2 高热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每4 h测体温1次。出疹期不宜用药物或物理方法强行降温,尤其是用酒精、冷敷等物理降温,以免影响透疹。体温<39℃时,不宜用退热药,仅嘱患者多饮水,以防体温骤然下降影响出疹,出现其他并发症;体温>40℃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应用剂计量退热剂。烦躁不安者可酌情给予镇静剂以防止发生惊厥。

2.3 皮肤、眼及口腔的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出汗多时 及时更换衣裤,禁用肥皂及刺激性药物涂擦皮肤,修剪指甲,局部忌搔抓以防皮肤继发感染。保持眼部卫生,避免强光刺激,分泌物多时用生理盐水或3%的硼酸水洗眼,角膜干燥时可予金霉素眼膏涂抹,结膜炎者给予抗生素眼药水滴眼;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每天用生理盐水或朵贝氏液漱口3~4次,若有口腔溃疡者给予西瓜霜喷涂。

2.4 并发症的护理

2.4.1 并发肺炎的护理表现为出疹后高热持续不退,呼吸加快,X线胸片证实。因此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多饮水,剧烈持续咳嗽者给予适当镇咳药。加强巡视,注意控制输液速度,防止肺水肿、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胸闷、气促、口唇紫绀者及时予吸氧,监测血氧饱和度及血气分析。

2.4.2 并发心肌损害的护理 嘱患者安静卧床,必要时给予心电监测,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总量,防止心力衰竭。

2.4.3 并发腹泻的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大便颜色、性状和量,严格记录出入量,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观察有无口渴、烦躁等症状,防止低血容量休克的发生。注意肛周皮肤、黏膜的护理,便后用温水清洗,严重时涂石蜡油保护。

2.4.4 并发肝功能损害的护理 嘱患者卧床休息,监测肝功能情况,观察有无厌油腻,恶心、呕吐;皮肤、巩膜有无黄疸;注意复查功能,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

2.5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成人患麻疹后容易出现紧张、恐惧感,担心自己的容貌受损,要向患者介绍麻疹的特征及治疗和预后,告诉患者单纯的麻疹预后好,皮疹退后一周左右脱屑,无色素沉着,使患者的压力有所减轻,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同时应针对传染病的特点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卫生知识宣教,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尽快到当地部门接种,防止麻疹的大流行。

3 讨论

第3篇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麻疹病毒感染的血管内皮细胞及其他细胞作用时产生的迟发性的变态反应,皮层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单核细胞浸润、增生、毛细血管扩张,红细胞和血浆渗出引起皮疹。临床上以发热、结膜炎、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流涕)、口腔麻疹黏膜斑以及皮肤特殊性斑丘疹为主要表现。主要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飞沫传播。发病高峰多在2~5月份。近年来麻疹发病有所波动,并呈现了一些新的流行特征: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趋势,流动人口多。

临床表现

潜伏期:大多数6~18天,接受过免疫者可延长至3~4周。潜伏期末可有低热,全身不适。

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3~4天,起病比较急,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麻疹黏膜斑。患者体温逐渐增高达39~40℃,伴有头痛、咳嗽、喷嚏、眼睑水肿、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分泌物增多等结膜炎表现。大部分患儿在口腔第一臼齿相对应的双侧颊黏膜上出现0.5~1mm大小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同时也可伴有精神萎靡、纳差、腹泻呕吐等。

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增至40~40.5℃,全身毒血症状加重。皮疹先出现于耳后、发际、逐渐延及前额、面、颈、躯干、四肢,最后达到手心、足底。多在3天出齐。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稀疏分明,压之褪色,直径2~4mm,而后皮疹增多加密,相互融合、成片,呈暗红色,疹间皮肤正常。

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按出疹顺序开始消退,同时有米糠样脱屑及棕素沉着。

有一定免疫力的呈轻型麻疹,症状轻,皮疹轻而淡,疹褪后无色素沉着、并发症。免疫力低有严重继发感染的呈重型麻疹,持续高热,中毒症状重,常有并发症如肺炎、中耳炎、喉炎、脑炎、心肌炎等。

护理诊断

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继发感染有关。

皮肤、黏膜完整性受损:与皮肤出疹及黏膜感染有关。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下降、高热消耗增多有关。

潜在并发症:肺炎、喉炎、心肌炎等。

有传播感染的可能与呼吸道排出病毒有关。

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按呼吸道隔离,绝对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保持病室安静、避光、温湿度适宜。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通风2次/日,每次30分钟,但要避免对流风直吹,以防受凉。给于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多饮水,以利于毒素排出,若体温>40℃伴有惊厥或过去有高热惊厥史者可适当降温,温水擦浴或遵医嘱服用小剂量退热剂,减少盖被,一般体温退至38℃左右即可,忌酒精擦浴、冷敷,出疹期禁用激素作为退热药使用,以免影响皮疹出齐及体温骤降引起末梢循环障碍。

皮肤、黏膜护理:①保持皮肤清洁,在保温情况下,条件允许,每天用温水擦浴更衣1次,禁用肥皂,以减少对皮肤刺激。保持床褥干燥、清洁、平整、无碎屑。盖被轻软,衣着宽松柔软,防止皮肤摩擦受损,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衣服。腹泻患者注意臀部清洁。②勤剪指甲,婴幼儿可戴并指手套,防止抓伤皮肤继发感染。若皮疹瘙痒,可涂5%碳酸氢钠溶液或炉甘石洗剂。③观察皮肤出疹情况,并根据出疹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皮疹将起时,可在温暖的房间行温水擦浴(水温40~45℃),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皮疹的透发;褪疹后皮肤干燥可涂擦油类或液状石蜡滋润皮肤,忌用激素类止痒药。

五官护理:①眼睛护理:室内光线要柔和,灯泡用灯罩罩住,并悬挂帘幔,避免强光刺激患者的眼睛。及时清除眼部分泌物,可用生理盐水清洗双眼,再滴0.25%氯霉素眼液或眼膏,可加服维生素A预防干眼病。②鼻部的护理:保持鼻腔清洁、通畅,及时清除鼻痂,可以先用生理盐水湿润后轻轻擦涂,再涂少量石蜡。鼻塞者清理鼻腔后滴入0.5%~1%麻黄碱,3~4次/日。切勿挖鼻。③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常用生理盐水或朵贝尔液含漱,2~3次/日。婴幼儿可于餐后饮水,以保持口腔清洁。口唇或口角干裂者局部涂甘油或4%硼酸软膏。④耳的护理:防止呕吐物或泪水流入外耳道发生中耳炎。

并发症的护理:①并发支气管炎、肺炎护理:除按一般护理外,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加强巡视,防止肺水肿、心衰的发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②心肌损害的护理:有心肌损害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严密监测呼吸、脉搏、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必要时心电监护,检测心肌酶谱,发现病情变化及早处理。③合并喉炎的护理:呼吸困难者宜取平卧位或头部垫高,颈部热敷,氧气吸入,尽量使患者安静,尽量减少体力消耗。雾化吸入3~4次/日,在吸入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变化。④并发消化道症状护理:出现腹泻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观察大便性质、量的变化,严格记录出入水量,对腹泻频繁除补充水电解质,给予收敛止泻药物。

预防感染传播:对患者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疹后10天。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病室通风换气进行空气消毒,患儿衣被及玩具暴晒2小时,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预防继发感染。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为提高易感者免疫力,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可接种麻疹疫苗。

第4篇

我院于2009年3月1日~2008年4月1日共收治麻疹患儿63例,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男41例,女22例。其中58例患儿是通过血清抗体测定检测出麻疹抗体阳性。所有患儿经临床诊断或确诊,临床表现: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有柯氏斑及皮肤出现丘疹。单纯麻疹预后良好,若患儿免疫力低下且有并发症时可影响其预后,重型麻疹死亡率高。所有患儿确诊后均予抗病毒药物如阿糖腺苷、利巴韦林针等药物治疗,如合并感染时给予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应用痰热清给予化痰、人血丙种球蛋白等。本组治愈62例,转院1例。住院日6~8d,平均7d。

2 护理

2.1心理护理:在人们的观念中,麻疹是一种传染病,患儿一旦确诊,家长往往会焦虑、恐惧、悲观、自责,担心治疗效果及预后。护士在接待患儿家长过程中以和蔼的态度,根据家长的文化程度及心理,解释此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护理及预后,讲解及时治疗本病的必要性,让他们知道坚持有计划的正规治疗,该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对家长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答复,多鼓励、开导。

2.2消毒隔离:麻疹主要由急性期病人直接经呼吸道传播。病毒随飞沫到达受染者鼻部,也可经眼结合膜侵入。病毒可通过唾液、丘疹液、粪便等污染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儿一经确诊为麻疹,即予安置隔离病房,病房空气使用紫外线照射或空气消毒机消毒,2次/d,每次1h。物品表面及地面用1:100“84”消毒液擦拭消毒。对被患儿接触过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等应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奶瓶奶嘴实行高压消毒,患儿使用过的一次性物品集中焚烧处理。护士接触患儿应做好自我保护性隔离,防止职业性传播,操作时穿隔离衣、戴口罩及一次性手套,操作后及时脱去手套洗手。治疗和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2.3休息与营养:保持病室整洁、安静、舒适,以利患儿休息。室内光线要柔和,防止强光对患者眼睛的刺激。给予水分充足、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汁、豆浆、牛奶、稀饭、面条等,对有明显腹胀及消化不良者可暂时只给米汁及脱脂奶。脱水、不能进食或进食过少者,应予以静脉补液,注意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4病情观察与护理;护理人员应深入病房,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精神神志状态等。遇有体温过高、躁动不安、皮疹消退后再度发热、脉率及呼吸速率改变、呼吸困难、手足发凉及发绀等,均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出疹期应密切观察出疹顺序、分布情况及皮疹色泽等。如出现体温过高、过低、皮肤灼热无汗、肢端发凉;或大汗淋漓、焦躁不安甚至谵妄、抽搐,或出疹延迟、分布稀少、隐约不出、出而复隐、疹色过淡、过暗等,均反映出疹过程不顺利,提示可能有并发症,需及时检查治疗。

2.5皮肤护理:保持床褥干燥、清洁、无皱褶,益被宜轻柔,衣着应宽适,勤换内衣,切忌紧衣厚被“捂汗发疹”。要注意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及时更换湿衣物、尿布;保持患儿全身皮肤清洁,每日进行温水擦浴1次,病情许可时每日温水浴1次;加强臀部皮肤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防止皮肤感染。出疹期宜保持皮肤温暖潮湿或微汗为宜。麻疹时及疹退后患者常有皮肤瘙痒,应剪短指甲,防止抓伤皮肤。

2.6五官护理

2.6.1 眼:前驱期麻疹病毒所致的眼结膜炎很显著,严重者可导致永久性失明,应密切观察眼部情况,做好眼部护理,预防眼部并发症。

2.6.2耳:当患儿有高热、耳痛、烦躁哭闹、鼓膜充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时,应警惕中耳炎的发生。

2.6.3鼻:病程中应随时清除鼻腔分泌物,以保持鼻部通畅。对已形成的鼻痂需用温水或油类滋润后予以清除,必要时可滴入0.5%~1%麻黄素,每日3~4次。

2.6.4口腔:应做好口腔护理,每日常规用温水彻底清洗口腔2~3次,进食后用温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黏胰湿润。口腔黏膜溃疡者,可给予1%~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干净。

2.7对症护理:高热对患者不利,但体温太低会影响发疹,因此出疹期如体温不超过39℃,可不予处理。高热无汗且出疹不顺利者,可用温水擦浴,忌用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影响皮疹透发。患者出现频繁呛咳,影响进食和睡眠时可酌情给予止咳祛痰剂。对咳嗽伴气急或呼吸困难时,需注意有无并发肺炎。患麻疹时婴幼儿常有腹胀、消化不良及腹泻,护理时应注意补充足够液体。适当补充钾盐,如大便呈脓血状或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至恢复期仍腹泻频繁者,应及时留取大便送检,观察是否有夹杂症或二重感染。

2.8并发症护理

2.8.1肺炎:监测生命体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高热、呼吸困难时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半坐卧位,保持患儿舒适,及时应用药物治疗。

2.8.2心功能不全:监测生命体征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联系。严重心肌炎患儿遵医嘱给予激素治疗,心衰者遵医嘱给予洋地黄制剂,心率低于100次/min或儿童心率低于80次/min时不可给药,并通知医生。密切观察洋地黄中毒症状。

2.9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向家长进行卫生宣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消毒隔离的意义及方法、传染病发生的原因、治疗、护理方法、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及对患儿个人卫生的建议等,使他们能自觉地配合医院工作,并改变其不良的卫生习惯,减少传染病发生的机会。

第5篇

【关键词】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并发症;护理;安全管理

目前,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FFA)已成为诊断眼底病的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发病机制、解剖及病理研究的重要检查项目,可以为提高眼底病的诊断提供有效依据[1]。但是在眼底血管造影中可能因注射造影剂而发生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影响。我科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共对635例患者进行了FFA检查,本文对并发症的护理及安全管理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研究635例接受FFA患者中,男382例(60.16%),女253例(39.84%),平均年龄患者年龄(6~85)岁。其中6-20~岁25例,20-50~岁285例,50岁以上320例(各年龄段的总数630人,与总数不一致)。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85例,中心性浆液性病变132例,黄斑部病变176例,其他眼底病42例。

1.2方法:20%荧光素钠3 ml/支。用0.2 ml荧光素钠加生理盐水至5ml,,在肘正中静脉缓慢注射做预备试验,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如恶心、呕吐、头晕、胸闷、心悸、出冷汗等不良反应。若患者无不适反应,即可将剩余2.75 ml(应该剩余2.8)l荧光素4 s内注射完毕。注射完毕拔针,一手按压针眼,一手摸患者脉搏,观察脉搏速率、节律、强弱等情况,以避免因快速静脉推注而导致心脏不适等症状及不良反应发生。然后医生用照相机快速连续拍摄。

2结果

本组6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造影检查,有76例占11.49%出现不良反应,占11.49%,其中推药后发生眩晕、恶心,呕吐58例,占9.13%推药后发生眩晕、恶心,呕吐,及时停止拍摄嘱患者深呼吸、放松、喝开水后饮水后,症状自行缓解;有15例出现全身荨麻疹,占2.36%出现全身荨麻疹;有3例出现呼吸困难者,3例占0.47%出现呼吸困难,立即平卧给氧后缓解。所有病例未发生休克等严重并不良反应。

3讨论

3.1自60年代起,FFA就被用于眼底血管造影。但是该检查具有一定的风险。尽管荧光素钠至今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安全的染料药物对比剂[2],但注射后也可能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荧光素钠注射液的药品说明书明确指出可能发生荨麻疹、呼吸困难、哮喘发作、血压下降、休克等过敏反应。因此FFA是眼科具有潜在风险的检查之一,如何改进工作以减少和避免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保障医疗护理安全一直是眼科领域的重要课题。

3.2预防相关性副反应的护理对此十分重要。(1)了解患者的病情及身体机能状态,对患者在造影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初步估计,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体质等因素采取最佳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全面提高适应能力,达到减少或减轻躯体性、心理性应激,使机体处于最佳适应状态,避免不良后果发生。(2)严格检查荧光素钠注射液的治疗,推注药液时不宜太快,必要时造影前给予抗过敏药等。(3)勿在饥饿、劳累、疲倦等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进行造影。

4护理安全管理要点

4.1检查前护理

4.1.1重视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签造影检查同意书。造影检查前,了解病人全身情况,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病、支气管哮喘、糖尿病等全身病史[3]。常规检查生命体征,测眼压,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及过去史,明确有哮喘史和过敏史性疾病者禁做;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禁做。告知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极个别可能会引起休克死亡的危险。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检查中和检查后潜在的风险,让患者及家属充分理解和配合。必须告知签造影检查同意书后再进行检查,同样也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发生。给患者讲解荧光造影检查的意义以及操作过程中怎样配合的注意事项。造影时因是连续拍片,除要求患者眼球固视外,还须保持被动,持续时间约20min左右,故对患者的体力消耗较大,为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嘱其进食后再行检查,切勿空腹行其检查。

4.1.2心理护理。眼病患者思想负担较重,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悲观等不良心理。加之对此检查陌生和对暗室环境的不适应,而荧光素钠留在眼底血管内高浓度、高清晰仅几分钟,如果过度紧张,配合不佳将使造影检查失败。因此,耐心细致的做好安慰解释工作,使患者了解造影的目的、方法、配合要求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置。以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恐惧心理,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以最佳状态完成检查。

4.1.3检查前特殊的准备:造影时需充分扩瞳,病人滴扩瞳剂前需测眼压,以排除高眼压防止诱发青光眼的发生。眼部滴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2-3次。将瞳孔扩至7-8mm充分扩大瞳孔,有利于眼底病变检查。d. e.用5ml注射器抽吸稀释好的药液和20%荧光素钠原液,于无菌盘内备用。

4.2检查时护理检查前护理。a.造影前护士要了解病人全身情况,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病、支气管哮喘、糖尿病等全身病史[3]。以防发生意外。b. 给患者讲解荧光造影检查的意义以及操作过程中怎样配合的注意事项。并实行告之义务,使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造影可能发生的风险等,经签字同意后方可准备检查。c. 眼部散瞳。 造影时需充分扩瞳,病人滴扩瞳剂前需测眼压,以排除高眼压防止诱发青光眼的发生。眼部滴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2-3次。将瞳孔扩至7-8mm,充分扩大瞳孔,有利于眼底病变检查。d. 造影时因是连续拍片,除要求患者眼球固视外,还须保持被动,持续时间约20min左右,故对患者的体力消耗较大,为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嘱其进食后再行检查,切勿空腹行其检查。e. 用5ml注射器抽吸稀释好的药液和20%荧光素钠原液,于无菌盘内备用。

4.2.1造影中的配合。a. 造影环境 营造舒适的造影环境。冷暖夏冷,空气流通,对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心情放松,精力集中的配合造影十分重要。b. 摆放 引导患者进入造影室,协助摆好。

4.2.2眼睛固视:眼底血管造影时对眼底连续多像限、多角度拍片。因此,患者的眼球能随指令转动、固视对拍片质量及眼底病变的诊断、治疗尤为重要。故注射造影剂前耐心指导患者,训练眼球随指令转动如向上、下、左、右等方向转动,并保持固视2~3s。

4.2.3静脉注药: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是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在眼内血循环时所发出的荧光利用特殊的滤光片,记录眼底不同时间部位的动态变化。故对静脉通道的建立及药物推注的时间均有严格的要求。因此,为确保造影质量及造影的顺利进行,减轻患者的痛苦及不必要的紧张恐惧,需仔细选择静脉血管,通常选肘正中,头臂或贵要静脉,做到“一针见血”,先注入造影剂稀释液,观察3min若患者无明显不适,确定无药液渗漏后,更换成造影剂,于3~5s内推完, 推注药液与计时必须同时开始,以提高诊断正确率。局部按压至少5min,以防其出血或药液外渗。荧光素钠为高碱性药物,无毒性,应防止外渗,注射部位外渗可引起局部剧烈疼痛。因此,一旦药液不慎渗漏24h内局部冷敷,24h后改为热敷。若局部红肿明显伴疼痛可行理疗,以促进药物吸收,防止静脉炎或皮下组织坏死。

4.3造影后护理

4.3.1交待事项:造影检查完毕后,让患者休息至少20min,继续监测生命体征无异常后方可离开。告之因造影剂的作用视物可呈红绿色,皮肤粘膜发黄无需紧张。因局部滴扩瞳药后,瞳孔扩大可出现畏光视物不清,故避免强光照射,回去时可戴太阳镜以减少日光的刺激。加之视物不清嘱其注意行走安全。并嘱24h内多饮白开水,以加速造影剂从尿液的排出。

4.3.2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①恶心多发生于推注荧光素10s后,持续约10s缓解,嘱病人深呼吸、放松,症状自行缓解。呕吐多发生于推注荧光素10s后,让患者多饮水,吐后继续造影。②皮肤搔痒及荨麻疹多发生于造影结束后10s至4h,处理一般给与肌注非那根,口服扑尔敏或息斯敏,一般用药后皮肤搔痒减轻,皮疹减退,24h皮疹全部消失。③出现短暂心悸、胸闷、气促症状,经及时给氧、平卧处理后缓解。④眼压观察 扩瞳剂为复方托呲咔胺滴眼液,通常6~8h瞳孔方可恢复正常。偶见扩瞳后诱发急性青光眼的发生。因此,在此期间指导患者注意观察有否出现头痛、眼球持续胀痛,甚至恶心呕吐等,出现高眼压症状时,应及时就诊行紧急降压处理。

4.6安全管理

4.6.1重视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签造影检查同意书。造影检查前,常规检查生命体征,测眼压,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及过去史,明确有哮喘史和过敏史性疾病者禁做;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禁做。告知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极个别可能会引起休克死亡的危险。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检查中和检查后潜在的风险,让患者及家属充分理解和配合。必须告知签造影检查同意书后再进行检查,同样也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发生。

4.6.2建立造影检查登记册。检查前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血压、脉搏、有无过敏史,临床诊断等一般资料及使用药物情况做好详细记录,便于检查后作不良反应的对照。造影检查后的诊断也应记录,便于和临床诊断结合和复查时做参考。

4.6.3技能和安全防范意识。娴熟的技术操作是检查成功的基础,因室内光线较暗,给静脉穿刺和推注带来难度,为保证造影剂全部进入血液,要求护士静脉穿刺必须一针见血,推注药液与计时必须同时开始,以提高诊断正确率。强化医护人员防范药物过敏的意识及急救意识,加强医务人员操作技能培训,便于紧急情况时医务人员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避免慌乱,尽一切努力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凤鸣.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80

第6篇

关键词:麻疹;诊断;预防对策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method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measles. Methods Analysis of the patient's clinical symptoms, looking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Results On the basis of carefully observing clinical symptoms can accurate diagnosis, an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methods. Conclusion Measles belongs to spread disease, should be prepared for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further spread pathogens, protecting susceptible crowd.

Key words:Measles; Diagnosis;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麻疹属于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多发于人群为小儿。临床症状主要有高热、呼吸道发炎等,皮肤上有红色斑点出现,颊黏膜上会有麻疹黏膜斑。由于麻疹具有高传染性,因此在临床上要及时精确诊断,一旦确认要做出综合治疗和大范围防范措施,将传染病毒的扩散几率降到最低。

1临床症状

麻疹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且较为规律,一般为10 d左右,少数的为20~28 d,此处以典型儿童麻疹为例,将整个病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前驱期(发病至出疹后5 d) 在这一阶段,患者的主要症状有上呼吸道不通畅,发热的程度加深(部分出现惊厥),干咳流鼻涕,并伴有呕吐、腹泻等症状;在患儿的颊黏膜处开始出现粘膜斑,多为细沙状的小白点,并覆以红晕,其一般存在时间为16~18 h,部分会延长到1~2 d。

1.2出疹期(起病3~5 d后) 在这一阶段,患者的症状明显加重,高烧可达40℃,精神状态进一步变差,出现厌食、昏睡等症状;在耳后开始出现皮疹,并快速蔓延到面颈部,1 d之内可将躯干部全部覆盖,2~3 d后扩散到手心、脚底等部位。皮疹大小一般为2~3 cm,颜色经历淡红-鲜红-暗红转变,在出疹时,患者的淋巴、肺、肝等会出现肿大现象[1]。

1.3恢复期 第三阶段属于恢复期,皮疹按照面颈部、全身躯干、手心及脚底的出疹顺序消退,会留下棕色的斑点,并出现脱屑,这一过程大概持续2~3 w;患者的发热消退,咳嗽、食欲不振、昏睡等状态得到改善。

2辅助检查

麻疹的早期诊断标准主要为颊黏膜上出现麻疹黏膜斑,标准比较单一,有必要采取其它的辅助措施来提高诊断的及时性和精确性。

2.1周围血象 在出疹期,患者的白细胞数目会明显下降,通过检查周围血象能比较快速地做出诊断。

2.2分泌物涂片检查 将鼻咽、眼等分泌物最做成涂片并染色处理,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多核巨细胞,这些细胞在出疹后1~2 d就呈阳性,能够提前做出诊断。

3诊断标准

3.1疑似病例 患者出现以下症状列为疑似病例:患者发热、呼吸道不顺畅、怕光、眼睛有大量分泌物、结合膜红肿等症状;发热已持续4 d以上,皮肤出现红斑;在2 w前接触过麻疹患者。

3.2确诊病例 确诊病例符合以下标准:颊黏膜处出现斑点;来自咽部或结膜处的分泌物中观察到麻疹病毒;1个月内没有进行麻疹接种,血清检测有IgM抗体;急性期IgM抗体为阴性,恢复期IgM抗体转阳。

此外,在麻疹诊断中,还要注意区分其和猩红热、肠道病毒感染等病症,减少误诊的发生,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加及时的治疗。

4预防

如前文所述,麻疹属于高传染性的疾病,要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当出现麻疹患者后,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阻断传播,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点。

4.1自动免疫 自动免疫主要是用过易感人群接种麻疹疫苗来实现,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当小儿8个月时完成第一次接种,方式为皮下注射疫苗0.5 ml[2];小儿在1.5~2岁时第二次接种,方式同为皮下注射0.5 ml;疫苗接种也可在接触麻疹患者之后,但要保证在2 d之内。

4.2被动免疫 易感人群接触麻疹患者后可通过被动免疫的方式来预防发病,保证在5 d之内,超过5 d但不超过9 d被动免疫则可以减轻病情,免疫有效期为4 w以内。被动免疫包括3种方式:①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用量为0.2 ml/kg;②肌肉注射胎盘球蛋白,用量为0.5~1.0 ml/kg;③注射成人血浆20~30 ml,增强小儿的免疫力[3]。

4.3综合预防措施 对于大规模的麻疹疫情爆况,应该快速分析情况、做出准确的决策,通过综合预防措施来减少传播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①当有麻疹患者出现时,要及时通报相关情况,并做好患者的隔离工作;②将接触过患者的易感对象采取检疫措施,持续3 w,针对易感人群的情况选择自动或被动免疫;③患者应该不出门,不要和其他人群接触,对患者的各项症状进行认真地观察,对疑似患者也要行隔离措施[4-6]。

4.4预后工作 麻疹患者的预后工作也必不可少,①针对患有营养不良、体弱等患者,要注意提升其免疫力,防止发生严重的并发症。②在出疹期间,要做好护理工作,做好皮肤的清洁和涂药工作,加快康复速度,减轻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刘玉文.麻疹的诊断与预防[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22):120-121.

[2]武芳,师学为.麻疹的诊断与预防[J].中外健康文摘,2010,07(31):370-371.

[3]齐文芹,苗世敏.65例麻疹患儿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7):163-163.

[4]戚明利,吴文鹃,陈志慧.不同代次S191株麻疹病毒HA基因的序列分析[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0,13(3):129-132.

第7篇

[关键词] 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不良反应;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57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54-02

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FA)是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一种眼科特殊检查方法。它是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在眼内血液循环时所发出的荧光,利用装有特殊的滤光片组合的眼底照相机,真实的记录下眼底情况动态的变化的技术,现已成为眼底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荧光素钠注入人体血管后,由于药物的过敏反应和患者机体的特殊性,造影中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严重的不良反应会损害患者健康。作为配合FFA检查的护理人员,应该能够准确观察和判断不良反应的发生,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此项检查的安全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 2010年3月――2012年5月于鞍山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的354例眼底病患者,男201例,女153例,年龄15-80岁,单眼病变276例,双眼病变78例。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50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63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3例,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21例,老年性黄斑变性38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0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32例,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11例,不明原因视力下降46例。所有患者均行双眼检查。

1.2 操作方法

1.2.1 造影前的准备

1.2.1.1 详细询问病史,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检查,对有严重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嘱其填写知情同意书。

1.2.1.2 询问有无药物和食物过敏史,有过敏史者注射时应慎重,或事先服抗组织胺药物。

1.2.1.3 测量血压,如有增高者应于检查前服降压药,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以下。

1.2.1.4 散瞳 造影前要散大瞳孔至7mm以上,可以用1%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眼,每5min滴一次,连续5次。每次滴完后用棉签压迫泪囊2-3min,以防全身吸收。如果病人出现口干、脸色潮红、血压升高、四肢麻木等,应立即停药并冲洗结膜囊。疑有青光眼和浅前房时暂不散大瞳孔。另外,造影室要准备抢救器材和药品。

1.2.1.5 向患者解释操作步骤,解除思想顾虑,神经质的患者可先给予镇静剂,取得患者配合。

1.2.2 操作步骤

1.2.2.1 药品准备 20%荧光素钠3ml/支。

1.2.2.2 用0.2ml荧光素钠加生理盐水至10ml,在肘正中静脉缓慢注射做预实验,观察10-15min,无过敏反应,阴性者方可做FFA,将剩余2.8ml荧光素钠4s内注射完毕。告知患者目前皮肤和小便变黄,与药物有关,24h后自动消失,不必产生恐惧心理。

1.3 不良反应及处理

1.3.1 头晕、恶心和呕吐 一般出现在注射后20-60s,此时叮嘱患者精神放松,深呼吸并提供已准备的容器盛放呕吐物。向患者解释这种反应瞬间即过,减轻患者思想负担。

1.3.2 荨麻疹 ①扑尔敏4mg口服,每日3次;②50%葡萄糖溶液20ml加10%葡萄糖酸钙10ml静脉注射;③地塞米松5mg肌肉注射。

1.3.3 支气管痉挛 ①立即平卧并给予鼻导管吸氧;②抗组织胺药物静脉给药;③氨茶碱0.25g加50%葡萄糖20ml静脉缓慢注射;④严重者给予氢化可的松0.1g,并建立静脉通道;⑤呼吸严重障碍者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1.3.4 过敏性休克 ①立即给予休克(头抬高20度,脚抬高30度);②鼻导管吸氧;③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g,观察15-20min,如血压无回升,可考虑重复给药;④10%葡萄糖500ml加地塞米松5-10mg静脉滴注,或注射氢化可的松100mg;⑤有哮喘发作或呼吸困难者给予氨茶碱0.125-0.25加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⑥观察病情,进行对症处理。⑦心肌梗死、心脏骤停、呼吸停止:极为罕见,大多数发生在原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进行积极抢救的同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协同治疗。

2 结 果

在354例行FFA检查患者中,发生过敏反应有6例。其中恶心、呕吐4例,荨麻疹2例,无支气管痉挛和过敏性休克发生。

3 讨 论

3.1 加强心理护理,减轻患者恐惧心理 由于FFA是在暗室中进行,故护士应在造影前向患者做好介绍,扶患者进入暗室,并熟悉环境,进行静脉穿刺后方可关照明灯,打开操作台上台灯,减轻患者恐惧心理,取得造影时配合。发生不良反应后要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紧张心理,保持平稳心态。

3.2 不良反应的观察和处理

3.2.1 操作者在造影前一定要仔细了解患者过敏史、血压及全身情况。仔细询问病史,常规测量血压、血液和尿液检查、心电图等。

3.2.2 在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造影剂的过敏反应,早期发现早做处理,安排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护士做造影,发现异常抢救及时是过敏率降低的原因。

3.2.3 嘱患者尽量不要空腹做检查,检查前不要饮酒及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II型糖尿病患者不要空腹做检查,以免发生低血糖与过敏反应混淆,肾功能不良,尽量不做。

3.2.4 少数患者偶觉恶心和头晕,嘱其张口呼吸,仍可继续拍片,个别年轻患者精神紧张,因迷走神经反射有呕吐和晕厥症状,应立即停止造影,嘱其平卧根据情况实施抢救。

3.2.5 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如支气管痉挛和过敏性休克后,要立即停止检查,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护理查房;改革

护理查房是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和工作质量的有效方法,也是临床教学的常用方法。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改革护理查房的内容与形式,拓展护理查房的内涵,是护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1]。近几年来,我科结合护理人员的专科业务培训、在岗继续教育和护理教学的要求进行床旁护理查房,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保证了整体护理质量,更在护理教学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方法与效果

1.1方法(1)护理查房由护士长和护理教学组长主持,要求护理责任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及实习护生参加。(2)在查房前选择本次查房的感染病病例,为拓宽护理人员的知识面,尽量选择症状、体征较典型的;危重且伴有并发症的;病情复杂且少见的感染病病例进行教学查房。如:重型肝炎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病例;麻疹、水痘等有皮疹的传染病;黑热病等发病率较少的传染病。(3)感染病病例确定以后,由负责该患者的护理责任组长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及配合。(4)患者的责任护士和护理责任组长应全面熟悉患者的基本情况:床号、姓名、年龄、诊断、病情、治疗方法、特殊检查的阳性结果、饮食要求、护理级别,目前心理状态等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护理诊断、拟订护理计划和护理措施。护士长和教学组长要更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做好对疾病有关症状、体征的深入讲解;对有关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治疗方法和预防知识的讲解;相关护理内容的提问和讲解;对涉及到的护理技术操作进行示范的准备。(5)查房一般在患者床旁进行。凡涉及患者隐私及保护性医疗问题时不在患者床边讨论[2],可以选在医护办公室进行,查房时间一般为30~60 min。(6)查房的顺序:首先由责任护士向大家汇报患者的床号、姓名、年龄、诊断、病情、治疗方法、特殊检查的阳性结果、饮食要求、护理级别、并提出护理诊断、护理计划及护理措施的执行等情况,再由护理责任组长进行完善补充,最后由护士长和护理教学组长将已准备好的问题一一向参加查房的护士提问,并演示规范的护理操作,最后大家一起讨论,护士长讲评,对已拟订的护理计划进行修改,修改后的护理计划就作为以后护理措施必须实施的内容。

1.2效果通过床旁查房,促进了护理人员对疾病的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针对患者的病情制定了合理的护理计划,实施了有效的护理措施。床旁查房督促护理人员更加刻苦、自觉地学习专科理论知识和专科护理操作技能,更加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更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气氛。查房过程可以使患者对疾病知识有一定了解,增加了患者与护士之间的感情沟通与交流的机会,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通过临床调查,患者对护理查房感到满意。 2讨论

2.1提高了对整体护理的认识,提升了整体护理质量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工作也实现了新的转变即“以病人为中心”,实行整体护理。护士的工作不仅局限在常规的打针、输液上,床旁护理查房弥补了这一点,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要求护士对患者有一个完整的了解、观察和认识,培养了护士对整体护理的概念,加强了护士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护士长通过查房可以对护士制定的护理计划和实施的护理措施进行有效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对护理工作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

2.2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科理论和技术操作水平在查房过程中,我们要求护理人员对病例的相关知识了解全面,这也给她们不断增加压力,激发了护理人员的求知欲望,只有不断看书学习,才能胜任工作。通过集体讨论,拓宽了护理人员的思路,互相学习,交流经验,集思广益,解决疑难病例提出的护理问题。这样一来全科护理人员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操作水平以及发言、记录能力等都不断提高。

2.3改善了护患关系,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患者入院后往往希望医护人员重视自己,尽快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医护方案令疾病早日痊愈。通过床旁护理查房,能让患者感受到护士对他们的重视、爱护和尊重,使他们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通过与患者的交谈还可以了解患者的需要,以及护理措施执行情况,从中收到反馈信息,使整体护理能更好地开展。同时,床旁护理查房等于给患者进行了一次相关的知识宣教,提高了患者的参与意识,促进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配合,密切了护患关系。

2.4促进了护生对专科知识的深入掌握床旁护理查房使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病例中去,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增加了学生的临床经验。由于学生们都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护理查房便显得生动、灵活、形象、记忆深刻,查房的内容就更容易掌握。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428―02

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介入放射技术的发展,DSA已在临床广泛应用。DSA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穿刺造影成功率高等优点,是目前评价脑血管病的唯一的“金标准”[1]。DSA对于了解病情,判断预后,指导下一步治疗,预防复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DSA做为一种有创性检查,存在许多操作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因此,配合医生做好造影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对提高检查的安全性,确保造影成功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2年1月~2012年8月在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脑血管科进行脑血管造影术患者62例,男43例,女19例,年龄21~78岁,平均63.6岁。缺血性脑血管病40例(其中脑梗死2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3例),出血性脑血管病22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原发性脑室出血1例,脑叶出血4例)。DSA结果显示: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22例,颅内动脉瘤14例,颈动脉狭窄10例,动静脉畸形1例,未发现明显病变15例。

1.2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术区消毒铺单,选择耻骨联合一髂前上嵴联线中点、腹股沟韧带下l~3cm股动脉搏动最强点为穿刺点,取2%利多卡因局麻。采用Seldings技术穿刺股动脉,插入血管鞘、导丝、导管,然后用5F的造影管,在X线的实时电视监视下选择性地插至颈内动脉或椎动脉,注射造影剂后成像。分别在导丝引导下将导管置于主动脉弓、双椎动脉及双颈总动脉开口部,注入造影剂,行主动脉弓及全脑动脉造影,确定病变的部位、范围及性质,明确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术毕拔鞘后压迫止血30min,无菌纱布加压包扎,lkg盐袋压迫6~8h,肢体制动24h。

2 结果

62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除3例发生穿刺部位小血肿,经局部以绷带加压并行“8”字包扎,局部理疗3d后吸收;2例发生脑血管痉挛,予尼莫地平微泵注入,2d后症状消失;1例术后即刻发生荨麻疹,予以抗过敏后症状消退;1例术后尿潴留,保留导尿,1d后拔去导尿管;无穿刺部位血肿、脑血管痉挛、脑出血、过敏反应、皮质盲等并发症发生。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DSA是一种创伤性检查,术前患者由于对手术不了解,常表现为焦虑紧张,甚至恐惧心理。因此术前一天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向患者介绍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必要性,告知患者手术方法简便,且穿刺时行局部麻醉,减轻患者惧怕手术及疼痛的心理负担。介绍手术方法、术中术后配合、注意事项要点等,获得患者的配合,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3.2术中护理协助病人平卧手术台上,妥善固定四肢。充分暴露穿刺、插管的部位,配合进行穿刺部位常规消毒,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保证造影顺利进行;予心电监护监测,严密观察神志、瞳孔、血压、脉搏、呼吸、肢体活动等情况,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3.3 术后护理 (1)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安返病室后每半小时观察神志、瞳孔变化,并监测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2)穿刺部位护理:DSA术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穿刺点24h,并用lkg的盐袋压迫,每小时观察记录穿刺点有无渗血、瘀斑、血肿及疼痛,肢体皮肤温度、颜色及感觉,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记录。6h后去除盐袋。查看包扎处松紧情况,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或肿胀、肢体远侧脉搏、皮肤颜色、温度;(3)活动护理:嘱患者DSA术后穿刺侧下肢绝对制动24h且不能翻身,期间每2h按摩穿刺侧下肢1次,防止静脉血栓形成。24 h后如无异常去除加压后包扎,穿刺点纱布覆盖,可下床行走。72 h后洗澡,防止出现活动性出血及瘀斑;其次术后发生尿潴留,为患者不习惯床上排尿而引起,本组中有1例经导尿解除尿潴留。为避免尿潴留的发生,在确定行脑血管造影后,即开始多次训练病人床上排尿,可以有效的减轻术后尿潴留的发生;(4)疼痛护理:术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穿刺部位疼痛、头痛及腰痛,可能与卧床时间长、脑血管痉挛有关,可帮助患者翻身;予以心理安慰,必要时给予止痛剂;(5)饮食护理: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制订营养丰富、高蛋白质、高维牛素易消化食物;(6)药物护理:遵医嘱应用,术后3d常规静脉输液,每天输液量在l500~3000ml,以促进造影剂排出。

3.4 并发症的护理:(1)穿刺部位血肿:是DSA最常见的并发症,且发生率相对较高,约占全部并发症的65%~70%。操作中除提高穿刺技术外。穿刺点的压迫技巧也十分重要。应采用左手三指压迫法,食指压迫内穿刺点,中指和无名指压迫股动脉.右手持无菌敷料轻压外穿刺点,前5min重压,使血流中断,后10 min轻压,使部分血流通过[2];(2)脑血管痉挛:由于导管、导丝及造影剂的刺激导致脑血管痉挛,较常见,多于术后12~24 h发生,特别容易发生痉挛的是椎动脉,表现为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呕吐、失语及肌力下降等。一旦发生,进行及时有效处理,必要时应用罂粟碱或尼莫地平等;(3)血栓形成和栓塞:是DSA的并发症[3]。动脉硬化斑块的脱落可以导致血管栓塞,表现为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术前规范给药和术中规范化操作能有效地降低栓子的脱落;(4)脑出血:由于导管的机械刺激,可导致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再出血,也可因患者紧张、情绪激动、排便等引起血压升高,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意识障碍等;(5)术后低血压:由于颈动脉窦受刺激引起,表现为心率减慢及血压下降。术后严密监测血压,备好阿托品、多巴胺等抢救药品;(6)过敏反应:造影剂的过敏反应[4]与造影剂理化性质有关,如碘剂过敏,表现为头晕、呕吐、荨麻疹、血压下降等。过敏反应虽然少见,但具有突发性特点,后果严重,准备好常见的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地塞米松等[5];(7)皮质盲:DSA术后发生皮质盲很少见,可能为脑血管痉挛及造影剂毒性作用[6],可予以尼莫地平、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预后良好。

4 讨论

DSA作为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在颅内外血管狭窄、脑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以及脑肿瘤等疾病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此项检查是有创性操作,有一定的危险性,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穿刺部位血肿、脑血管痉挛、脑出血、过敏反应、皮质盲及原有疾病加重等。积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护理人员要掌握相关的知识,适应新技术的发展,熟悉检查的过程和必要性。做好术前的妥善准备、术中的密切配合以及术后的准确及时观察,从而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姜卫剑, 王拥军, 戴建平.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7.

[2] 杨丽, 袁露.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6): 672-673.

[3] Verzini F, Cao P, De-Rango P, el a1. Appropriateness of learn ingcurve for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an analysis of periprocedural complications[J]. J Vase Surg, 2006, 44(6): 1205.

[4] Shannon P, Billbao JM, Marotla T, et a1. Inadvertent foreign bodyembolization in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cerebral angiography[J]. AJNR, 2006, 27(2): 278-282.

第10篇

【摘要】通过对CT增强扫描患者护理的回顾性总结,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用护理程序给患者评估,消除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紧张、焦虑和恐惧的不良心理。另外增强扫描的护理对疾病的诊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CT;增强扫描;护理

笔者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对CT增强扫描前、后的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

CT增强扫描是在平扫的基础上,为明确诊断或对肿瘤病变进行术前分期,发现平扫时漏检病灶,或CT平扫不易辨认、境界不清的病变,通过静脉大剂量快速注射造影剂,可以提高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对比度,从而更清楚地显示病灶结构及范围,有利于病变的定性和提高病灶的检出率,显示和鉴别诊断血管与非血管病变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当患者在平扫后被告知需做增强扫描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时,他们经常会出现精神紧张、乃至对自己的病情表现出恐惧心理,担心自己的疾病是否非常严重,此时护士耐心、细致的解释,并适时的心理疏导是十分必要的。另外由于注射造影剂出现毒副反应的客观可能性,因而对CT增强扫描应遵从如下原则并对病人进行筛选;首先是知情同意原则,并严格掌握禁忌症和高危因素,同时对扫描部位筛选和选择适合的造影剂。在护理上严格做好增强扫描前病人的准备、扫描过程中的护理、扫描后的观察和心理护理,从而确保CT增强扫描安全顺利进行。

CT室护士即要向患者说明增强扫描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又要耐心、详细地询问病人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尽可能多地了解病人的健康情况,如:心、肝、肾等功能有无异常史;同时耐心的向患者和家属强调过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包括患者的反应、症状及其可能采取的措施,让患者意识到过敏现象的可能性,增加一定的心理承受力,同时,更要让他们信任即使万一出现过敏反应,医护人员会立即做好各项抢救工作,让患者增强信心,疏散病人的紧张情绪,提高他们的耐受力,更好更自觉地配合增强扫描,以便顺利完成扫描过程。

1 操作前护理

所有病人在增强扫描前,均应规范进行碘过敏静脉试验,对碘造影剂过敏者及严重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禁用。对有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心脏和循环功能不全,体质状况极差的患者不应做增强扫描。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增强扫描的目的、意义及操作方法,并请家属详细阅读CT增强扫描注意事项,详细询问碘过敏史及其他过敏史,同意强化者,本人及家属签字,以防发生意外。患者增强扫描检查前需空腹4h,询问若在2~3d做过钡餐透视而未排净钡剂者不宜做腹部及盆腔扫描。

2 操作过程中护理

正确摆放,并训练患者正确的吸气、憋气、呼气方法,以使扫描图像清晰。由于CT增强扫描要求短时间内注射较多的造影剂,一般在1min内注射50~100ml,为保证造影剂的高流速通过,必须选择粗而直、不易穿破的静脉血管,注意避开关节、静脉窦、血管分叉处等,为方便扫描,一般选择头静脉或肘正中静脉。针头刺入血管内见回血后再平行进入至少1cm。注射时,要观察血管有无破裂,造影剂有无外渗,注意病人的神态,询问有无不适感。若是年老体弱的患者在增强扫描过程中,也可用20ml高渗糖与造影剂同时推注,以免低血糖出现。穿刺部位必须稳妥固定,将头皮针软管固定在穿刺部位上方,连接管夹在患者指缝中,使之能随机床移动,以免高压注射时针头移位滑落血管外造成造影失败;如发生渗漏应立即停止注药,更换注射部位。出现渗漏的血管,局部使用50%硫酸镁湿敷或用75%酒精湿敷,一般24h症状消失。扫描完毕,拔出针头后,嘱患者按压穿刺部位3~5min。回去后多饮水,以便稀释体内造影剂,尽快排出体外。

3 操作后护理要求及过敏反应发生时的准备

由于过敏反应的不可预测性,CT室必须备有急救药品和必需的急救器械,如肾上腺素、地塞米松、葡萄糖盐水、升压药、呼吸兴奋剂、镇静剂、氧气、血压计、听诊器等,特别是对于高危病人及体质弱的病人要做到心中有数。

增强扫描过程中的副反应及对症急救措施:(1)轻度反应:患者只出现口鼻分泌物增多,有轻微呕吐、头昏、皮肤荨麻疹等,症状轻,此类多为一过性反应,嘱患者不要紧张,张口喘气,必要时可肌注地塞米松5mg;(2)重度反应:有极个别患者出现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衰竭等症状,出现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口唇发绀、昏迷、甚至心跳骤停、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皮下粘膜出血等。此类反应特重,立即给氧,皮下注射0.5~1ml肾上腺素,使其平卧、保暖,建立输液通道,并立即通知医生进行现场抢救。

4 讨 论

第11篇

【关键词】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全身麻醉;患儿;护理配合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7.158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法(FFA)是将能产生荧光效应的染料快速注入血管, 同时应用加有滤色片的眼底镜或眼底照相机进行观察或照像的一种检查法, 为临床诊断、预后评价、治疗、疗效观察以及探讨发病机理等提供有价值的依据。临床上常见一些好发于患儿时期的遗传性眼底病, 为了全面了解眼底发病机制, 需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由于年龄小、配合差等原因, FFA检查在门诊小儿眼底病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困难, 因此此项检查在小儿眼底疾病的诊断中较难开展[1]。随着广域眼底照相造影系统(RetCam)的推广以及小儿视网膜专科医生与小儿麻醉科医生的交流与合作, 配合全身麻醉技术, 该检查能够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小儿眼底检查[2], 并将可能逐渐成为小儿视网膜疾病的诊断方法。为了保证患儿这一特殊人群在FFA检查中顺利进行, 探求适合患儿最有效的护理措施,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4年12月~2015年1月全身麻醉下接受FFA检查的患儿31例, 其中男14例, 27只眼, 女17例, 31只眼;年龄2个月~5岁9个月, 平均年龄3岁1个月。

1. 2 检查方法 FFA检查采用RetCam3机器进行, 荧光造影剂为10%荧光素钠注射液。①检查全程有麻醉医生参与, 并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3, 4]。②检查前需详细了解患儿病情并确认其心电图、肺功能、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相关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 可耐受全身麻醉及FFA检查, 并向患儿监护人解释检查的必要性及可能发生的麻醉、过敏等意外, 并取得其知情同意。③询问患儿有无心血管及肝肾疾病史、变态反应及药物过敏史。④检查前禁食、禁水。⑤检查之前充分散瞳。⑥造影剂过敏试验。

1. 3 护理配合

1. 3. 1 医护一体化, 简化预约流程 患儿在门诊经检查后, 医生认为需做FFA检查, 经患儿家属同意, 即安排患儿做一些相关的检查, 如心电图、胸片、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等, 评估患儿能否耐受全身麻醉和FFA检查;初步询问患儿有无其他全身疾病史、药物过敏史等。排除FFA检查的禁忌证, 护士向其家属讲解全身麻醉下行FFA的相关注意事项, 包括检查时间、禁饮及禁食时间, 避免呼吸道感染;检查前1 d滴抗生素眼药水;交代检查当天患儿穿低领、对胸开的衣服, 3岁以下的患儿建议穿纸尿裤, 避免麻醉苏醒时发生尿床的可能;全身麻醉检查当天必须有患儿父母其中一方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1. 3. 2 患儿准备 ①确认患儿有无心血管及肝肾疾病史, 变态反应、药物过敏史及食物过敏史, 告知家属荧光素可引起恶心、呕吐、胃肠道不适、晕厥、荨麻疹、低血压、皮肤暂时性黄染等反应。②评估患儿有无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脱水及牙齿松动等情况, 如有异常情况及时与医生和麻醉科联系, 保证麻醉的安全性。③评估患儿的进食情况, 对家属强调禁食的重要性, 避免家属隐瞒实情。根据患儿的年龄给予确切的禁食时间, 常规全身麻醉前禁水2~4 h, 禁奶4~6 h, 禁食6~8 h[5]。④准确测量患儿体重, 保证用药剂量准确性。患儿造影剂量按0.1 ml/kg计算, 为了保证造影剂量的准确性, 严格认真测量患儿的体重[6]。⑤充分散瞳, 保证瞳孔散大程度中等以上, 方便医生检查眼底每个病变区域。检查之前可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眼, 间隔10~15 min滴1次, 共3次散瞳, 瞳孔不能散大者, 可增加滴眼次数[7]。⑥造影前做好过敏试验, 保证检查的安全性。按照国际惯例, 静脉过敏试验在检查前5 min经静脉注射荧光素钠稀释液0.1 ml[2]。注射后观察患儿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变化, 全身是否出现皮疹。

第12篇

关键词:糖尿病;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教育

前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老年化等多种因素,导致了糖尿病发病率明显提高。在农村,由于病人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护理跟不上,用药不规范,以致于对糖尿病的病情控制不理想,容易导致病情加重以及并发症的发生,产生悲观绝望。通过正确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大大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病例】患者,女,51岁,农民,体重70公斤,身高157cm,2年前发现血糖开始升高,未经正规治疗,患者长期不规律服用口服降糖药,一直血糖控制不理想,自述长期胃部不适,病人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明显,心理不安,一周前受凉后咳嗽,咳痰,现咳嗽加剧,入院治疗。入院时查体:神志清楚,焦虑不安,双侧颈静脉无充盈,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体温37℃,脉搏8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32/85mmHg,空腹血糖12mmol/L。初步诊断:2型糖尿病,上呼吸道感染。【分析】患者一直服用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症状未明显缓解。【问题】1、患者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的了解释程度?2、患者平常的饮食结构及运动情况如何?3、患者是否正确用药?4、患者用药后出现了哪些不良反应,是怎么处理的?5、用药的效果如何?6、患者是怎么监测血糖的?7、患者是否出现并发症?

1护理诊断

通过进一步的病史采集及相关的辅助检查,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下列护理诊断:(1)知识缺乏:缺乏糖尿病的预防和自我护理知识;(2)潜在并发症:低血糖反应,酮症酸中毒;(3)感染的危险;(4)营养失调;

2护理措施

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下列的护理治疗措施:

2.1一般护理。

入院后予以对症,降血糖、生活有规律等处理;为患者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对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发病情况及血糖控制等情况有基本了解,并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2.2饮食护理。

向患者介绍饮食治疗的目的和意义,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制定饮食护理计划,指导病人饮食。严格定时定量进食,限制甜食,少吃太咸、太油的食物,节制肉类食物;控制总热量,进食高纤维素、清淡饮食,如平时吃些五谷杂粮,豆类及豆制品、南瓜、洋葱等;定期测量体重,作为计算饮食和观察疗效的参考。

2.3适量运动

(1)指导患者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等,其中以步行为首选的运动方式。(2)选择合适的时间,最好在餐后一小时(以开始进食计时),以免空腹运动发生低血糖。(3)达到适当的运动强度,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逐渐增加运动强度,以不感到疲劳为度。每天运动1次,肥胖者适当增加运动次数,每次运动时间为30-40分钟;病情变化时,应及时停止运动并就诊。(4)随身携带糖尿病卡片和食品,以防低血糖的发生。

2.4皮肤护理

(1)鼓励患者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避免使用碱性肥皂,使用热水时水温不宜过高。(2)选择质地柔软,宽松的内衣,避免穿有松紧带的衣服;(3)指导患者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做到睡前、早起刷牙,同时应选用软毛刷,以免损伤牙龈;

2.5胰岛素治疗的护理。

胰岛素分为长效、中效和速效,应在一般治疗和饮食治疗的基础上进行。(1)胰岛素的保存,在未开封的胰岛素放于冰箱4-8oC冷藏保存,正在使用的胰岛素可在不超过25oC下保存28天。不能冰冻保存。(2)采用胰岛素专用注射器或笔型胰岛素注射器抽吸,避免震荡。长短效胰岛素混合使用时,应先抽吸短效胰岛素,再抽吸长效胰岛素。(3)注射部位一般选择上臂外侧下三分之一、腹壁、大腿下三分之一外侧、臀部外上侧注射,其中以腹壁注射吸收最快;注射胰岛素需轮换注射部位,1个月内不要在同一部位注射2次,两针间距2cm左右。注射时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根据医嘱严格掌握剂量的注射时间,确保准确无误。(4)不良反应:①低血糖反应:可表现为头晕,心悸,多汗,面色苍白,强烈的饥饿感甚至昏迷,可根据病情进食糖果,含糖饮料或静脉推注50%葡萄糖注射液20-30ml。②胰岛素过敏,表现为注射部位瘙痒、荨麻疹,过敏者,立即更换胰岛素种类并抗过敏治疗。③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停止使用该部位后缓慢自然恢复。

2.6口服降糖药病人的护理。

磺脲类药在餐前30分钟服,不良反应主要是低血糖;非磺脲类从小剂量开始于餐前或餐时口服,不进餐不服;双胍类应在餐前或餐中服,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a-糖苷酶抑制药应与每餐第一口饭同时嚼服,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教育病人按时按剂量服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

2.7预防酮症酸中毒。

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观察有无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呼吸不畅,呼吸呈烂苹果味及脱水等酮症酸中毒的表现,正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发生酮症酸中毒时,应遵医嘱补液,常先输生理盐水,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对昏迷者,应加强口腔护理、皮肤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的感染,防止血栓性静脉炎和肌肉萎缩。

3治疗效果及评价

经过正确的护理干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有了系统的了解,帮助患者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掌握了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学会了如何自我护理以及饮食的合理搭配和选择,现病情稳定,血糖控制良好,未因护理不当出现皮肤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4出院健康教育

4.1介绍糖尿病防治的基本知识,指导患者积极预防和控制危险因素,如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合理膳食等。

4.2了解合理饮食及运动对糖尿病的重要性,指导家属关心和帮助病人,协助遵守饮食及运动计划。

4.3指导患者对血糖的自我监测。

4.4随身携带病人识别卡,以便病人发生病情变化时得到及时救治。

4.5通过教育使病人认识到糖尿病是终生疾病,治疗要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