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关太阳的资料

有关太阳的资料

时间:2023-05-30 08:56: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关太阳的资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有关太阳的资料

第1篇

教学分析

《太阳系》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地球、月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了解了太阳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太阳周围的其他天体,建立太阳系这一天体系统概念。本课教学内容包括:

1.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太阳周围有哪些星体,了解行星等星体的基本情况;

2.分析、讨论行星的数据资料,了解行星的体积、距离太阳的远近以及行星的卫星数量,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阅读资料和图片,了解彗星、矮行星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对太阳系的认识。

本课的学习内容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起点,遵循了由部分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天体基本情况和行星的空间顺序,形成太阳系的概念。

2.会查阅资料、分析有关数据,锻炼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处理信息过程中发展质疑能力、分析数据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能积极参与讨论,注意倾听他人观点,敢于质疑,乐于探究太阳系的奥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日、地、月运动视频,行星图片,太阳系行星相关数据表格,彗星、冥王星图文介绍。

学生准备:通过网络、书籍收集信息,课前思考两个问题:有哪些天体围绕着太阳转动?通过图片、文字、数据了解这些天体有什么特点?形成书面文稿。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提出问题

1.谈话:在茫茫的宇宙中,有两颗星球与地球关系十分密切,大家也很熟悉,它们是谁?

2.思考交流: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之间有怎样的运动关系?在天文学上,人们把太阳、地球、月球各划分为哪一类星体?

(课件出示日、地、月运动视频,帮助学生建立宇宙空间感。)

教学意图:一是考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此作为本节课教学的起点,为引出新的学习任务作准备。二是让学生想象日、地、月三者在宇宙中的运动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宇宙空间感。三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恒星、行星、卫星等概念。

3.提问:太阳周围除了地球以外,还有哪些天体也围绕太阳运动?

4.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信息进行交流。(教师板书行星、卫星等)

5.课件出示行星图片,请学生独立观察后思考:

(1)观察行星是什么样子的?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对于行星,你还想弄清哪些问题?把问题写在科学笔记本上。

6.组织学生交流,整理板书问题。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利用收集的资料解决问题,了解太阳周围有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等天体。引导学生观察行星照片,了解它们的外形特点,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使教学更能满足学生的探索兴趣。

二、分析信息,合作探究

1.谈话: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感兴趣的问题,了不起!怎样弄清我们提出的问题?

请大家分小组开展合作学习,要求:

(1)组内讨论: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能解答哪些问题?比一比哪一组解决的问题多。

(2)思考:解答不了的问题,怎样想办法研究?比一比谁最爱动脑筋!

2.组织学生交流后,聚焦研究与行星相关的问题。

3.阅读分析科学家研究得出的行星数据表,独立思考下面的问题:

(1)观察行星距离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这些数据能告诉我们什么?

(2)如果将水星与太阳的距离看作是一倍距离,其他行星与太阳是几倍的距离?

4.学生先组内讨论,再组织学生组间交流。

5.引导学生想象:在真实的宇宙中,行星是怎样围绕太阳运动的?

教学意图: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首先进行选择聚焦,组织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独立思考,再提供系统的数据信息,引导学生计算分析,了解行星距太阳的距离和顺序,想象行星环绕太阳运动的情景。

6.分析行星赤道直径和已知卫星数据,你又能发现什么?

要求:先独立思考,在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讨论:

(l)哪个行星体积最大,哪个最小?按体积从大到小给行星排序。

(2)谁的卫星最多?谁的卫星最少?原因可能是什么?

(3)通过数据分析,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据信息,了解行星的体积大小、卫星数量、距太阳的距离、顺序,尝试从数据中发现天体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阅读拓展.归纳建模

1.除了行星,在太阳周围还有其他天体吗?

2.课件出示小天体(哈雷彗星)、矮行星(冥王星)图片。

3.提问:谁能介绍这两颗星体的基本情况?

4.阅读资料(书中资料或课件出示),交流、讨论下面的问题:

(l)矮行星、彗星各有什么特点?

(2)对于天文学家将冥王星排除大行星行列,你有哪些感想?

教学意图:对彗星和矮行星的认识,采用学生交流和补充阅读的方式,使学生对这两类星体中的代表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同时借“冥王星被排除行星行列”这件事,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育。

5.归纳整理,组织交流:

(1)我们已经认识了太阳周围的哪几类天体?

(2)闭眼想象太阳系整个空间,在纸上画一画,说说它具有什么特点?

6.课件出示太阳系动画模型及文字介绍:人们把以太阳为中心,包括环绕太阳运动的行星、卫星、矮行星以及太阳系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太阳系。

7.处理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鼓励学生课后想办法继续探究。

第2篇

10月20日的月亮怎么了——梁玉峰

今天下午放学了,我背着书包往家走。无意间我抬头一看:天啊!太阳还没走呢,月亮就来上班了!你看,他在东边挂着呢.。

回到家,不顾妈妈的唠叨,我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哎呀,找到了,找到了······:原来,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不停的围绕地球旋转。月亮每个月围绕地球一周,因此每个月有一次朔(shuo)和望。再从朔到望的半个月里(是农历的上半月),月亮位于太阳的东边,日落前就已经在天空出现了;也就是说,月亮在农历的上半月是日落前从地平线升起的。从望到朔的半个月里(农历的下半月),月亮位于太阳的西边,在日出以后仍旧逗留在天空;也就是说农历下半月的月亮,是日出以后才落到地平线下面去的。所以有“日未落,月已出”的现象总是发生在农历的上半月;而“日已出,月未落”的现象总是出现在农历的下半月。

另外,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星星从来都是挂在天上的,只是因为阳光强而星光弱我们无法看到罢了。

我查得还不太全面!

第3篇

“太不可思议了”、“这真是百年一遇呀”、“这是中国几百年来最美丽的景象呀”、“这当之无愧是奇观”……一句句激动的话从我口中蹦出,因为,今天上午,发生了一次百年一遇的日食,这神奇又美丽的景象将永远刻在我的内心深处。

近几天,电视上经常播放关于日食的有关资料,说是今天早上八点半会出现一次几百年才遇到一回的日食。小时候,听见大人们在说日食,说日食是“天狗在啃太阳”。于是,我便每天期盼着日食的到来,今天,终于圆了我十年的梦啊!在昨天晚上,我一直在脑海里想象着日食的壮观景象……哇!太阳一点一点的消失了,变成了会发光的月亮,越变越少,直到全部都没有了!四面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白昼黑如夜,肯定有很多人大声的呼喊……我就这样想着想着,带着我十年的梦睡着了……

第二天,我等啊等,终于等到八点了,可是见阳光还是那么强烈,就开始怀疑我们这个地区根本看不到日食。不,我的这个念头马上打消了,因为月亮把太阳遮挡了,任何地方都看不见太阳的,肯定还没到,我还要等下去。于是,我又耐心地等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看见电视上各个地区显示的太阳都缺了一个口。我跑到阳台上,望了望,还是只看见一个刺眼的大火球,没有变啊!突然,我看见我们邻居用医院的X光片看太阳,还不时发出感叹:“太阳终于变弯了。”什么?弯了,怎么我看不见啊!算了,不管了,我连忙跑进妈妈的卧室,找出一张X光片,对着太阳看。“哇塞!太阳变成月亮了,妈妈妈妈,你快来看啊!”我也惊叹起来。妈妈闻声而到,拿过X光片,看了起来。“还真是的。”于是,我们就借着这张X光片,看着太阳从圆变缺,从缺变弯。我透过X光片,看见“月亮”,不,是月亮状的太阳周围有很多云雾,慢慢的,云雾聚集在太阳那儿,太阳显得很美,如人间仙境,我真想登上太阳,去看看日食啊!

咦?天怎么渐渐暗了下来,像六七点钟,难道……四面一片漆黑的景象马上来了?不错,过了一会儿,天更暗了,只见太阳的光辉不见了,出现了一个小球,小球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天空真的暗了,像深夜,不过,人们的喧哗声却是越来越大。当时,我真不敢相信这是白天啊!还是早上,真是应了那句话,“白昼黑如夜”。这种壮观的景象持续了一分钟。咦,天空,亮了起来,太阳又从一个小球变回弯“月亮”了,十分钟过后,太阳又恢复了以往的样子。

这真是令人惊讶的日食,不可思议的食日了!

第4篇

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中国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转移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找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

第5篇

目前,在说明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四重四轻”,即:重智商发展,轻求知欲望的培育;重内容预算分析,轻语言特色的学习;重阅读理解,轻表达方法的迁移;重知识传授,轻探究能力的培养。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提升阅读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立足于提高学生阅读素质,充分发挥说明文体裁特点的优势,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一、紧扣题材,激发求知欲望

就小学生而言,在诸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培养学生爱学、乐学的情绪,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第一位的。试想,一个不想学习的人,能主动去获取知识吗?一个不爱学习的人,如何去培养他的能力?许多教师认为说明文内容枯燥乏味,难教难学。为此,我们更应该找好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许多教师都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做文章,这固然重要,以内容为突破口更为重要。因为说明文丰富多彩的题材,无疑给了孩子一个迷人的万花筒,学生又具有好奇的特点,好奇心会驱使他们去观察、去了解、去探索。所以教师要借助这方面的优势去引导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并把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成功地转移到探求科学知识上去,从而使好奇心升华为求知的欲望。

在教学《太阳》一课时,课前可从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入手,为学生设置悬念,让学生感受到太阳对人类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不去了解认识它,说不定哪天自己就成了它的牺牲品,从而激发探求欲望。课中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充分展示太阳无穷的“内涵”和无尽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课后拓展阅读范围、广泛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立足本质,学习语言积累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学习积累特色语言是语文教学根本任务之一。因此,说明文教学不仅是理解掌握文中所阐述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说明事物,千万不要把语文课上成自然常识课,“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

《太阳》一文的语言特色主要是用词准确、严谨。如“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20多年。”如果把画横线的词语换成“很”“很多”就达不到原文的表达效果,不能使读者对太阳“远”的特点有一个正确清楚的认识。

三、读中学写,迁移表达方法

说明文的表达方式颇具特色,或叙述、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状物绘景、记事论理都可以使学生获得有益的启示。怎样细致地观察事物,怎样发挥联想组织材料,怎样合乎逻辑地构思,怎样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畅晓明白,又怎样把枯燥的事物写得生动有趣,等等。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序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一般比较重视指导学生阅读理解,但容易忽视读写结合,不善于发挥说明文的优势,引导学生感悟领会一些表达方法,更不用说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说明文教学必须重视读中学写,迁移表达方法,提高读写效率。

四、拓展阅读,培养探究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而说明文一般介绍的都是常识性的知识,拓展空间特别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拓展阅读培养探究能力的优势,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合理运用。

如在引导学生学完《太阳》一课之后,诱导学生说出自己还想了解、探索的一些知识。学生提出了以下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1)太阳是怎样诞生的?(2)太阳还可稳定燃烧多长时间?它会熄灭吗?(3)太阳的热量是怎样到达地球的?(4)太阳那么热,为什么会有黑子?(5)为什么太阳黑子与人类健康有关?(6)太阳的结构是怎样的?(7)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等等。在学生明确了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选择自己最想探讨的一两个问题,并制订阅读探究计划,然后让学生广泛阅读、搜集、分析、处理信息。这一环节在课外进行,为了保证质量,教师还是要加强指导,必要时应举办文献查阅、网上检索、做文摘卡等技能方面的辅导。最后开展汇报研讨活动,撰写主题研究报告,结集成册,广泛交流评价,并评选“探究型学习标兵”。

参考文献:

第6篇

多年来,世界各地关于UFO(不明飞行物)的传闻层出不穷,是真的有地外智慧生命光临地球,还是人类在强烈愿望驱使下产生的幻想?争论从有人提出“外星人”的说法开始就没有停止过。

据有关资料记载,第一个看到“不明飞行物”的是一个叫肯尼恩·阿诺德的美国人,他是在1947年6月24日看到的“不明飞行物”。此后关于这类的报道逐渐增加起来,世界上每年报道的这类发现多达几百次,而且目击者人数也成上升趋势,有些爱好者还把看到的景象拍成图片或录成DV,似乎“外星人”的存在和他们的光顾地球越来越成为不可置疑的事实。而近期英国国防部信息局的科学家经过4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大概会给广大的“ET(外星人)迷”当头泼一盆冷水,他们认为,迄今发现的“不明飞行物”其实都是一种鲜为人知的大气现象造成的。

真的有“外星人”存在吗?据现有的资料介绍,仅银河系里有2千亿颗太阳的兄弟姐妹,就算10个恒星中有一个行星环绕,那么地球在银河系中就应该有200亿个兄弟姐妹,就像太阳的9大行星只有地球有高等智慧生命存在,那也应有10万以上的行星适合生命发展。照这样推算,在我们人类赖依生存的地球以外,肯定有智慧生命的存在。

就算有“外星人”存在,而浩瀚星球彼此间相距遥远,“外星人”根本不可能造访地球,这又是许多关注此事人的疑惑。也许就像几千年前的古人无法想象今日人类的科技发展一样,“外星人”很可能拥有现今人类无法想象的先进工具造访地球。

前面提到的英国科学家的研究也不止是为了戳穿UFO的神话,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任何人还没有掌握“外星人”存在的确凿证据。因此,关于“外星人”的争论话题,在没有确凿证据的前提下,还将继续进行下去,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脚步永远也不会停止。

——外星人——外星人……

我,调查,,vldc,四年级:yanlei123qaz

第7篇

1.认识和了解光污染的有关知识。

2.调查城市光污染,并提出有关建议。

3.学会团结合作,学会对知识的探讨与研究。

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

1.查找资料:上网查找,翻阅书报。收集资料。

(1)光污染分为人造光与自然光,这些光照对人体有害处。

(2)人对光的色彩有何反应。

(3)光污染对各种人群的危害。

2.实地调查

(1)对行人、司机的采访。

(2)采用拍照,进行实情记录。

3.总结整理

(1)整理资料,分析内容。

(2)制作网页。

研究结果和分析:

1.光污染及其危害

根据环境科学的解释,光污染是指过量的光辐射,紫外线辐射和红外线辐射对人体健康,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

(1)眩光

造成光污染的光辐射中常见的是眩光。眩光是指在视野内有光亮度范围不适宜,在空间或时间上存在着极端的光亮度对比,以致引起不舒服或降低可见度的视觉现象,玻璃幕墙的光污染就是由于其反射太阳光、灯光等光线过强造成眩光。眩光使人的视力下降并迅速疲劳,日常生活中的眩光污染有很多,如夜间迎面而来的汽车前灯的眩光会使受到光刺激的司机和行人控制力降低,很容易发生危险等。

(2)自然光

自然光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太阳光主要有紫外线、红外线、可见光等。而光污染是指过量的光的辐射,紫外光的辐射,能对人体健康、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如:受日光中的紫外线过度的照射,便会引起日光性皮肤炎,会使人身体暴露部位红肿,严重者起水疱,患部有灼热,刺痒或疼痛感;病情严重时,可伴随身体不适、发烧、恶心及心跳加速,长期日晒过量会造成慢性损害,长期照射阳光,紫外线能诱发皮肤癌。但适量的阳光照射是必要的。

(3)反射太阳光

反射太阳光,这种光污染是城市中最为严重的。例如,我市的建筑,虽然以玻璃幕墙为主,是很美观,但在美丽的背后却潜藏着杀机,它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很多危险,如:使正常细胞衰亡,出现血压升高,心急燥热等不良症状,还可以使人的视力下降尤其是眩光。

(4)人造光

人造光就是指我们日常使用的电灯,舞厅用的彩灯等。在舞厅里,我们看到的灯光五光十色,美丽万分,可你对它的危害又认识多少呢?各式各样的彩灯是光污染的来源之一。彩灯虽然能够强烈的刺激感官,同时刺激也能病发细胞,使人的眼睛不适,影响人的中枢神经,令人产生头晕目眩,站立不稳的感觉,长期处于这种灯光下会引起头痛,失明,食欲不振。此外经科学研究表明,彩光能给人产生心理压力,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5)彩光心理压力指数

灯光颜色白光黄光绿光蓝光紫光红光黑光

压力指数100113133152155158187

(6)光污染如何导致近视

作为学生的我们受到光污染的危害就更严重了,现代学生的近视眼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必不可少原因是光污染。学生所用的台灯,光质分为红外光、紫外光。红外光易被水分吸收,而人的眼球80%左右是水分,长期吸收红外光会使眼组织变异;紫外光有穿透力,杀伤力强,长期受紫外光辐射,眼细胞受到伤害。台灯的光污染会对眼睛造成疲劳,损伤,从而使视力下降。2.光污染的防治与建议

(1)在光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可以多植树,树木可以减少光污染的强度,从而减少光污染对人

体的影响和危害。

(2)在交通繁忙地区的建筑物应少用或不用反光、反热的建筑材料,最好使用不反光、不反热的建筑材料。

(3)住宅区不用反光、反热性强的建筑材料,因为它会直接危害到人们的健康,生活习惯。

(4)若使用反光的建筑材料做外墙,应有自动转向反光系统。如:两栋楼隔着一定的距离而对立,若太阳光从对面大楼方向射过来,那么这栋大楼的反光外墙通过自动反光系统调节一定的角度,射向另一栋大楼再经过自动反光系统,把光反射到天空去,这种设想的可行性是可以的,但依现在的科技水平要完成这一系统是不可能的,它需要高新的科技与高能量的消耗,因此这种想法只有在未来实现了。

(5)现代社会提倡使用新能源,而太阳能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可以利用太阳的高热能来发电,在某些高原地区长年受到太阳的照射,我们就在那里安装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仪器,同样我们也可以在高楼大厦上安装此种仪器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一是能使世界上的二氧化碳污染大量减少,因为我们利用太阳能发电,可以减少对植被的砍伐,也可以减少燃煤的数量。二是能为此大厦减少电费,甚至可以倒卖电给发电公司,同时,能给在此大厦工作的人们带来合适的室内温度,夏不热,冬不冷。

(6)对已经产生光污染的玻璃幕墙,专家建议可采取其他补救方法,如用新型的亚光外墙建筑材料置换或对受光污染影响的地方增加隔光措施等。

(7)目前我国尚未对光污染立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市政府应制定有关光污染的法律。如,如何使用反光、反热的建筑材料,与对它的使用加以限制;对光污染严重的地区要如何改善等。配合我国现阶段,制定有效的法律来改善现代化都市和国际性大都市的光污染情况,这样才能保证这里的人们的健康。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辩论活动

“真理越辩越明,是非越辩越清”,把辩论这种形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是最近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所谓“辩论活动”就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辩题),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正反两方的辩论,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意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的一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例如:教材15页的活动:甲同学认为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都是有利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都是不利的。而乙同学认为甲的观点是比较片面,太阳辐射也有不利的影响,太阳活动也会产生有利的影响。两位同学的观点其实代表着两类同学的观点,针对这两类观点,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事先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每组选出代表进行辩论、从而使学生受到与“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的束缚有着根本的不同。

二.讨论活动

讨论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合理地分成小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听、说等方式互相交流,以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这是一种课堂最常见的活动形式。

例如:教材11页的活动:从恒星际空间来看,太阳周围的恒星际空间比较有利于太阳的稳定,太阳的稳定又有利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演化。假如太阳的光照条件变得不稳定,或者太阳突然消失了,地球上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并对你的答案作出解释。

对于这个活动,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和讨论气氛,让学生自由的发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然后可以请几个同学代表发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适当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以鼓励为主,树立他们的自信,促进其不断进步,为今后更好的投入地理学习奠定基础。

三.演示操作活动

传统文科教学都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为避免这样的倾向,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演示实验型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琢磨、想像、验证、推理自然人文地理原理与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

例如:教材17页的活动:动手演示昼夜更替。这个活动可以作为课堂演示操作活动,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也可以教师一边讲台演示学生一边跟着操作。比如:在教室里,把窗帘都拉起来,给学生创造一个黑暗的环境,教师可以利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或者可以用一个废弃的足球,把一半面积用墨水图黑,用来代表夜半球,或者说是太阳照射不到的部分,这样也可以在明亮的教室里演示昼夜更替。

地理教学中关于地球的运动考查的是空间感知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于刚入学的高中学生来说的确有点难度,很难让学生一下子形成空间表象和空间概念,甚至进行空间思维与空间想象。这种状况下,就需要我们教师借助地理模型或多媒体模拟地理运动的现象和过程,化不可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并配之以精练的讲解,知识重难点会因势利导得以突破,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游戏竞赛活动

顾名思义,游戏竞赛活动就是以游戏竞赛的形式设计学生活动,也就是说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在激烈的竞赛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教材中的内容,或者学到了学生们必须掌握的课外科学知识。“游戏竞赛活动”是“游戏”和“教学”二者巧妙的结合体。类似于这样的活动,教师可以事先找一些跟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设计一些趣味性强又不脱离教学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可直接或间接地从材料中获取,然后让学生自由组队,为了提高参与热情,游戏可以适当设置一些礼物作为“诱惑”刺激一下学生,问题的难度可以适当的有点剃度或者层次,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则会积极思考并寻找答案,从而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 “游戏竞赛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为这些知识来源于他们的课堂,来源于他们的生活,与他们最贴近,会使他们得到最具体和最深刻的感受,我们可以顺势鼓励他们根据已学到的知识去共同创造新的游戏。

五.图上作业活动

图表是地理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利用图表与地图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学习的一大特色。同时,图表具备形象、直观、易懂、信息量大的特点,因此,创设图表情景也就成为地理课经常选用的技巧。

例如:教材22页的活动:绘制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太阳光直射赤道和南(北)回归线的示意图,并用图解法求出地球上另外两条特殊纬线的纬度。我们可以以夏至日,即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为例说明绘图方法。

作图过程:过同心圆画一条水平线表示黄道平面,并延长与大圆相交于两点;画地轴,地轴应与黄道面间形成66.5°夹角;画赤道,赤道与地轴垂直,与黄道面相交成23.5°交角;画南北回归线,以黄道面与大圆的两个交点为起点,画两条平行于赤道的虚线表示南、北回归线(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等于黄赤交角的度数,即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南、北回归线的范围);画出极圈,以通过地心且与黄道面垂直的假想线与地面的交点为起点分别画两条平行于赤道的虚线,表示南北极圈通过太阳直射点与地心的连线画直射点太阳光线;过地心画出的太阳光线的垂线就是晨昏线,夏至日应与南北极圈相切。

六.阅读活动

第9篇

关键词:日照百分率 日照时数 相关分析

1、引言

日照与人类的生产活动以及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等都密切相关,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段内实际日照时数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参考数据。本文利用镇平县气象局2006-2010年地面日照观测资料,对镇平县的日照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1.1 日照迹线分析

由镇平县气象局2006-2010年日照迹线资料可以看出:夏半年(春分至秋分)阳光直射北半球,感光迹线偏于水平线下方且较长,春季日照迹线的连续性较好,夏季日照的迹线有时断断续续,这与夏季阵性天气过程有关;冬半年(秋分至春分)阳光直射南半球,感光迹线偏于水平线之上且较短,日照迹线的连续性较好;春、秋分时,阳光直射赤道,感光迹线为通过筒身横切的一条直线。这与理论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1.2 日照时数分析

太阳直射实际照射地面的时数,称为日照时数。通过对2006至2010年镇平县各月日照时数的变化情况统计。得出,从冬季到春季日照时数呈现增加的趋势;从春季到夏季,日照时数呈现减少的趋势,年日照总时数超过1490h。月日照时数的最高值出现在5月,最低值则出现在3月,二者之间相差220h左右。春季日照时数波动较大,其日照时数最高值和最低值均出现在春季(3-5月),这主要与本地区处在北纬30°附近,四季分明、春季气候变化快等有关。

1.3 照百分率

实际日照时数与当地的可照时数之比称为日照百分率。从2006年至2010年镇平县各月日照百分率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夏季的日照百分率明显低于冬季,这表明夏季太阳的可照时数较长,由于受云、天气过程等的影响,其实际日照时数较小,使得夏季的日照百分率较低;冬季可照时间较短,受云、天气过程影响较小,其日照百分率明显高于夏季,冬季和夏季日照百分率可相差40%左右。

1.4 太阳能资源

在我国太阳能资源利用区划中,把各月日照量级≥60%的天数作为要素指标。因此,本文也采用这一指标,对镇平县2006年至2010年各月的日照量级≥60%的天数进行统计。得出,该区域一年中日照量级≥60%的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40%以上。此外,为分析该区域太阳能资源全年变幅的大小,对一年之中各月日照量级≥60%的天数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值进行了计算,该比值越接近1则日照量级≥60%的天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就越接近,越表明该地区太阳能资源全年变化较为稳定。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其比值在1.75~7.67之间。表明这一区域的太阳能资源稳定度较差。不利于太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1.5 日照与云量、降水过程的关系

影响日照的因子很多,本文主要对镇平2006年、2007年、2008年三年中944组逐日日照时数与云量及降水资料进行了分析。

1.5.1 云量对日照时数的影响

云量是影响日照时数的一个方面,云量与日照时数间呈现负相关的关系,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64249。使用t检验法对二者的显著性进行检验,显著水平α=0.05的临界值为tα=1.960,现|t|=25.731>tα,即二者显著相关;在云量较大时,地面观测到的日照时数相对较小,统计资料还表明,即使云量较多,如果云层厚度较小,高度较高,对太阳光的衰减和吸收作用较小,透过云层的太阳光强度较强时,对地面日照时数的减小作用较弱;那些对太阳光线有较强的阻挡、衰减和吸收作用的云层,能有效减小太阳光线的透过率,对地面日照时数减少的作用较强。

1.5.2 降水过程对日照时数的影响

降水与日照时数的相关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相关系数为-0.4118,并且通过了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可以看出,在有降水过程时,地面观测到的日照时数相对较少。统计资料表明,连续性的降水过程对日照时数的影响最大,而阵性降水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2、结语

通过以上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镇平县日照时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最高值出现在5月(249.6h),最低值出现在3月(23.8h),年日照总时数超过1499h。

(2)该区域日照百分率的变化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高、夏季低,这主要与天气过程的影响有关。

(3)该区域一年中日照量级≥60%的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40% 以上。一年中各月日照量级≥60%的天数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值在1.75-7.67之间。表明这一区域的太阳能资源稳定度较差。不利于太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4)日照时数与云量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4249,经过t检验法检验,二者呈显著相关关系。统计资料表明,那些对太阳光线有较强的阻挡、衰减和吸收作用的云层,能有效减小太阳光线的透过率,对地面日照时数减小的作用较强。

(5)日照时数与降水过程之间也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118,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资料的分析还表明,连续性的降水过程对日照时数的影响最大,而阵性降水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参考文献

[1]傅抱璞,虞静明,卢其尧.山地气候资料与开发利用.南京大学出版杜,1996年6月.

[2]朱瑞兆.应用气候气册.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年7月.

第10篇

  小学生童年的发现主题作文

  小时候,对什么东西都好奇,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就兴致勃勃,兴奋异常,想起我的那些童年发现,现在还忍不住想笑。

  在一次星期六,我看见奶奶在太阳光下洗衣服,我看见了泡子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更加耀眼,我好奇地往水里一搅,泡泡飘了上来,五彩缤纷,十分好看。奶奶有些不耐烦的说:“去,去,去,小孩子别在这儿玩,该干嘛干嘛去!”所以,我只好离开了。

  我看见妈妈在上网,就去问妈妈:“妈妈,为什么那些泡泡会发光呀!”妈妈笑了笑,开玩笑地说:“因为它们在打扮自己呢!”

  我听了,还是十分疑惑心想:怎么太阳公公一出来它们就发光,太阳公公不出来它们就穿上了一件白色衣裙呢?我绞尽脑汁仔细想啊想,决定去做个实验。

  我笨手笨脚打了一盆水,摇摇晃晃,水似乎就要逃出来了。我找来一件小时候的围巾,把围巾浸湿,打上肥皂,揉呀揉,一会儿,泡子出来了,我对着太阳一照,泡子变成了金色,不对着太阳就变成了白色。我终于明白了,泡泡要对着太阳才会那么五彩缤纷,不然就只是一个白色的.单调的小泡泡。

  就是因为有这么多的童年发现,我的童年才格外多姿多彩,这些虽然看起来很普通的,甚至很幼稚的事情在那个时候的我们眼中,简直就是天才啊,不是吗?哈哈!

  小学生童年的发现主题作文

  在我8岁的一个早晨,我发现了“小孔成像”这一有趣的事。这是我亲手实验所得到的结果。

  那天早上,我正在树上散步,树影洒满路边,一个个光斑跳来跳去。突然,我发现了一个的现象:阳光从树叶缝里透过来,照在地上的光影不是叶缝的形状,而是一个个圆圆的亮斑。

  我看到后感觉十分奇怪。于是,赶忙跑回家去问妈妈。妈妈听了后对我说:“那圆圆的亮斑是太阳的像啊!”我听后更加奇怪了:“谁给太阳照相呢?”妈妈又说:“这就是‘小孔成像’。”我更糊涂了,妈妈接着说:“来,你做个试验就明白了。”

  我按照妈妈的要求,拿来了蜡烛,火柴,一张纸和剪刀。我接着在纸的中间剪了一个很小的圆洞,再点燃蜡烛,放在桌上。忽然,妈妈问我:“把纸放在火苗后面,会在墙上照出一个影子来,对吧?”我使劲的'点了点头。

  可等我把纸放到蜡烛后面时,照在墙上的竟是火苗。我惊讶地瞪大眼睛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啊!”“这就是‘小孔成像’呀!”

  我恍然大悟。那树叶缝就像一个小孔,阳光就像烛光那样从叶缝中射过来,地上就出现了一个个太阳的像了。“可小孔为什么能成像呢?”我穷追不舍。“等你上了中学,物理课时老师会告诉你的。”

  我趴在窗边,向路边的树影里望去,只见无数的光斑还在跳跃。

  小学生童年的发现主题作文

  童年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小发现,虽然没有科学家的发现重要,但是我的每个发现都有一段小故事。如果你想听,那我就给你讲一讲吧!

  记得那是暑假期间,姐姐去郑州二姑家玩,回来时,给我带了一个礼物——含羞草。我高兴得不得了,因为姐姐说:“如果你用手碰一下它,它就会把叶子收起来……”真有这么神奇的事吗?我不太相信,姐姐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于是,姐姐用手指摸了一下了含羞草的叶子,只见那叶子一点儿一点儿地合拢,最后,竟然真的缩成一团了。我觉得非常好玩,就试了试,结果,含羞草真的合在一起了。可是,光知道这些还不能满足我好奇的小脑袋,所以,我的脑海里又冒出了一个问题:“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我去问姐姐,而姐姐却这样回答:“关于这个问题,你只有自己想 ,自己查有关资料才可以才会记得深。”

第11篇

在《夜色》中,海子写道:“在夜色中,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成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漆黑寂静的夜晚过滤了白昼的喧闹嘈杂,灵魂在放逐中奔向了自由的所在,黑夜中闪亮的眸子点亮了诗人渴望和体内另一个“我”交流的言路。“我”追问着真实的“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存在的意义在哪里?永不停息地行走在途中是“我”的受难,也是“我”的救赎和惩罚,惟有流浪,“我”才能在洪荒的宇宙中放浪形骸,成为诗歌王国中的王者,才能在与太阳齐肩的光环中驱走黑夜的梦魇。诗歌是海子的生命、情人和王冠。

没有灵魂的肉体是飘移不定的,没有根基的灵魂是孤苦寂寞的。灵魂需要向外界寻找依托,以免失重的羽毛在风雨呼啸中迷失自我。“是人,都必须在太阳面前找到自己存在的依据。”在海子的世界里,人间并不是诗意的栖居。天与地是人不可沟通的两级,天吸引着人摆脱尘世的束缚,地提供给人真实的触摸。人是浮游于天地间的次生品,需飞向高渺的天堂、脚踩坚实的大地才能使分裂出去的另一个“我”与现实中混沌不明的“我”合二为一,才能拥抱生命本身的自由。生长于大地的麦子、悬挂于天空的太阳是海子挣脱欲望的羁绊,回归儿童似的本真天性中的遥想。

麦子和麦地是海子触摸大地实体的媒介。海子曾在《寻找对实体的接触(河流)原序――直接面对实体》中说道:“诗,说到底,就是寻找对实体的接触”。麦子是大地孕育的果实,麦秸是羞涩的情人,麦粒是收获时人们笑颜的酒窝,“麦浪――厌堂的桌子/摆在田野上/一块麦地”(《麦子》)。《熟了麦子》中麦子熟透的季节也是远离家乡的人们归来的团聚时刻,是温馨的亲情浓郁在收获喜悦中的祥和。但麦子在带给诗人慰藉的同时也让他感伤:“有时我孤独一人坐下/在五月的麦地梦想众兄弟,看到家乡的卵石滚满了河滩/黄昏常存弧形的天空,让大地上布满哀伤的村庄/时我孤独一人坐在麦地里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歌/没有了眼睛也没有了嘴唇。”(《五月的麦地》)在麦地与众兄弟拥抱的希望落空,古老的乡村、香甜的麦子已不能安抚逃离者的焦躁,纯美的诗意再也不能吸引那些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远游孩子,“我”还守望着那片麦田,在遥远的眺望中享受韵致的中国诗歌曾给过我们的想象,以慰藉失落的村庄,和无人亲昵的麦地。“诗人,你无力偿还废地和光芒的情义”,“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不能说我两手空空/地啊,人类的痛苦,是他放射的诗歌和光芒”(《诗人与麦地》),诗人从麦地里汲取了血液和营养,对于麦地,诗人永远有割不断的血脉情谊,所以,诗人最能看懂麦地熟稔的目光,也最能感受到麦地说不出的隐痛。麦地赠送给诗人以灵感和不竭的创作源泉,所以,诗人是富有的。对于这一感情欠负,诗人因无力偿还而倍感自责。在麦地平静的沉潜中,诗人脆弱的心灵如浴慈母般的呵护,获得了与宇宙对话的奥秘,朴素的情感滋生灵魂追索它本来意蕴的渴望,海子从麦地无语的质问和启示中萌发了自省的冲动。伤痕累累的麦地由明快的斑斓被摧残成为灰色的寂寥,麦地的隐忍刺痛了与它脐带相连的诗人,诗人不安分的躁动促使他欲寻求膨大的生命力和永恒的光明。

无声的麦地是母亲和少女阴柔之花的寂静绽放,它使诗人在它的怀里安详沉睡,如初生的婴儿,吮吸着母亲的甘甜乳汁。但诗人终究会长大,飞翔的翅膀在没有丝连的天际无可阻挡。心思的徜徉注定了主体在无所依傍中走向自我分裂,海子是孤寂的,在漆黑的夜里放飞梦想的激情,攀上宇宙的巅峰,以王的雄姿傲视诸神。这是一种不可遏制的向上飞的动作,是脱离地面、逃离固有之我的诗意颠覆。海子开始了他由阴性转型到阳刚的书写。“诗提醒你,这是实体――你在实体中生活――你应回到自身。”(《寻找对实体的接触(河流)原J{-一直接面对实体》)实体是模糊的,是漆黑的夜晚遮蔽下的自我包裹,它需要主体去感知、去寻找。“在我内部侑另一个,微弱的我/在呼喊,在召唤,召唤他自己”(《太阳・弥赛亚》),这召唤的声音是如此迫切,以致于我不迎接就不能安生。这另一个的“我”也在寻觅,在灵的呼唤里渴望与肉身合一。海子仰望太阳,那孤独而不可一世的俯视是灵与肉在消失的言语雾霭中的高贵姿态。在《动作(《太阳・断头篇》代后记)里,海子说道:“在一个衰竭实利的时代,我要为英雄主义作证。这是我的本分。”众生的喑哑和孱弱使英雄不在,英雄不是枭雄,而是主体的朝拜对象,是尘世中的卑微灵魂心之托付的栖居。“在黑暗的尽头/太阳,扶着我站起来”,“我全身的黑暗因太阳升起而解除”(《日出――见于一个无比幸福的早晨的日出》),普照阳光驱逐了黑暗肆虐的猖狂,因太阳而感动生活的美好,幸福的滋养。“黑夜是什么所谓黑夜就是让自己尸体遮住了太阳”(《太阳诗剧》),腐朽的丑陋制约着人类祛除自身污秽的洁净能力,是心灵给自己加固一把锁,遮蔽了阳光滋生的空间。“太阳是我的名字/太阳是我的一生,太阳的山顶埋葬诗歌的尸体――千年王国和我,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我必将失败,而且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祖国――或以梦为马》),高悬的太阳是诗人不懈的理想追求,诗人宁愿以诗歌殉葬来自况为太阳。在彼岸的极致里,得到意味着失去,失去意味着更高层次的占有。诗人势单力薄、寡不敌众,以诗为盾牌,抵御迎向太阳途中的干扰。因为,在没有终极信仰的时间长河里,诗歌以脆弱的神经和单纯执著的信念担负着维护精神尺度的重任,这是诗歌的使命,是诗歌存在的理由和自我证明的支撑。摘取太阳桂冠的胜利也就是诗歌本身价值的显现,在这一互证的唇齿相依中,作为承载主体的诗人必须以置自己于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来坚守精神仰望的职责。海子以吟咏诗歌的献身而实现诗歌的超越现实的本质。

太阳是反抗,是除旧布新的生命催然,炼狱的挣扎是火山喷涌的前奏。“举起黄色的痉挛的手,向日葵/邀请一切火中取栗的人/不要再画基督的橄榄园/要画就画橄榄收获/画的一团火玳替天上的老爷子”(《阿尔的太阳》),海子称凡・高为他的瘦哥哥,炽焰的金黄是洒满凡・高生命的内心撕裂,在毁灭的灰烬中寻找生的极致和死的璀璨。自我的一级奔向了撩人的太阳,生命以质量为尺度而不妄求苟延的残喘。海子崇拜雪莱、叶赛宁、荷尔德林、马洛、韩波、普希金等早夭的天才诗人,还有凡・高那颗不羁的灵魂。他们虽短暂但奢华的一生给了海子神示般的启示。“日光其实很强/一种万物生长的鞭子和血!”(《日光》)日光是鞭打,生老病死在它的审视中只是一种自然的造化,它道劲的力量让万物敬畏权威,这样的日光是刺痛人眼睛的,是冷索的。在七部《太阳》史诗里,海子以自我分裂的撕痛来寻求不可名状的上帝

之城。他曾说:“在我的身上在我的诗中我被多次撕裂。”“我在地上,像四个方向一样/在相互变换延长人类的痛苦。”(《太阳-断头篇》),“在黎明/在蜂鸟时光/在众神的沉默中,我像草原断裂。”(《长流太阳・土地篇》)“那时候我已被时间锯开/两端流着血/*4成了碎片?”(《太阳・诗剧》)分裂的突变提供了向天地求索的契机,犹如屈原的《天问》,使苍茫宇宙以无语作揖,海子在分崩离析中不见完整的踪影。崇高的动作只为卑微的目标,价值的虚无让孩子怀疑神示的语言,“神祗从四方而来往八方而去,经过这座村庄后杳无音信”(《大地》),神祗无意惠临世人的皮囊,诸神隐匿,太阳的光晕抛弃了负心的人们,大地重归黑暗。“在伟大、空虚和黑暗中/谁还需要人类?,在太阳的中心谁拥有人类就拥有无限的空虚。”(《太阳・诗剧》)是对理想的嘲弄,还是对自我的质疑?黑暗卷土重来,太阳被束之高阁,人犹如劲浪中的一叶扁舟,在风雨飘摇中无处着陆。人类无法自我挽救,随着太阳的上升和地狱堕落的差距,人类被遗弃了,在孤苦伶仃中自我毁灭。海子宁愿做一个黑暗的使者,让无穷的黑暗吞噬自己,换取尘世的零星光明。“多少年之后我梦见自己在地狱作主”(《太阳・司仪》),这样的答案让依旧坦然自负的生者羞愧难当,诗人杀身以成仁,在跌往死亡的低谷中以弥漫的黑暗来湮没曾向往太阳的渴望。这种逆反是诗人对自己无力回天的报复,是对世人弱小灵魂的嘲笑,在反叛中走向彻底的死亡。“在七月我总能突然回到荒凉/赶上最后一次,我带上麦秸/宁静地死亡”(《太阳・大扎撒》),大地浸透着死亡的气息,诗人何在?诗歌又何在?海子在虚无中穿透了死亡的伎俩,诗意的想象已被无尽的荒凉所吞没。“天才和语言背着血红的落日,走向家乡的墓地”(《太阳・土地》),太阳不在,理想破灭,黑暗降临,诗人无处可逃。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九月》),远方是梦想的天堂,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远方无可寻觅,尘世的花朵也将随之凋零,而赤足奔跑的海子依旧在远方眺望天堂。

资料链接

1.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省怀宁县人。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被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留给世人近300首抒情诗,三部长诗:《土地》《弥赛亚》《遗址》,一幕诗剧《太阳》和一部幻象、仪式剧《弑》,及一些诗学篇章。海子的诗歌理想高远,他曾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2.1987年,海子在写长诗《土地》时一改其抒情短诗单纯、飞扬、简洁流畅的写作风格,而转向“史诗”“大诗”的力求冲破自我极限的书写。西川认为“海子的创作道路是从《新约》到《旧约》。《新约》是思想而《旧约》是行动,《新约》是脑袋而《旧约》是无头英雄,《新约》是爱、是水,属母性,而《旧约》是暴力、是火,属父性”,“海子期望着从抒情出发,经过叙事,到达史诗,他殷切渴望建立起一个庞大的诗歌帝国”。这和他的理想幻灭有关,他在麦子、村庄、少女、月亮等母性似的阴柔中看到了自身悲剧性的命运,已而渴慕“父亲、烈火般的复仇”般的阳刚气质。

第12篇

关键词:中职物理;问题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探索物理知识的动力。在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讲究培养学生的物理问题意识,对于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认知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物理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物理兴趣,逐步养成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得物理学科成绩提高较快,物理教学的效果比较显著。

一、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明白物理问题意识对于学好物理的重要性,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创新始于“问题’。问题意识是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有了问题意识才会引起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可结合教材适时的向学生介绍一些物理学家的多思多问、创造发明的事例,可以让学生明白问题意识对人的发展和人生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将这些事例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提出问题的意识和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培养今后继续学习与独立钻研科学的潜质,立志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教师设计提问:台灯的亮度可调节、收音机的音量大小可以控制,这些控制和调节,都与什么有关?(与电流强度有关) 。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改变电压或电阻) 。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改变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 。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滑动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串联) 。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将如何变化?这样一步一步地生成问题,自然就导入了探究主题。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既养成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明白了问题意识对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二、创设良好的问题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问题,随时随地地以问题引发对话和讨论,形成物理问题的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要转换角色,创设民主,和谐、研讨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怀疑,敢于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要认真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强调发展性评价。再是利用教室和其他空间开辟“问题专栏”、设立创新擂台、创办物理园地等,努力创设一种人人参与问题求索和研讨问题的良好氛围,以此促使学生强化问题意识。

例如某个教室场合,同学在聊天。窗外传来一首熟悉的流行歌曲:“乖乖,我永远属于你,直到太阳熄灭。”同学听后说:“哇塞!我很想知道他属于乖乖多长时间。”这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在这样的场合里,可以较自然地生发相关的物理问题,有助于问题意识的养成。问题产生后,再结合学过的天文学知识,算出太阳的寿命。太阳中4个质子经聚变成1个氦核释放出的能量:你还记得热核反应实际上仅有约10%的质子在反应中被用掉。还可以趁机查阅一些资料,得知太阳的质量为1.99×1030kg,太阳发光功率为3.86×1026J/s,回忆起地球年龄是45亿年。计算后,就可以知道歌曲中那个“笨蛋”属于“乖乖”的时间是多少年。由于问题出现的场景和氛围比较融洽自然,问题的产生也很自然,对问题的穷根究底也就有主动的意识。

三、激发物理学习的兴趣

问题情境的核心是形成一种氛围,以激起学生兴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者需要收集精彩案例,以故事,愉快性的往事回忆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等体积转化法”的课,从回顾儿时玩泥巴,橡皮泥等愉快之事引题,再改变条件“已知斜三棱拄中一侧面面积为S,到对棱距离为d,能否求其体积?”这就形成了问题情境,激起其强烈的探究欲,学生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找到多种解决的办法。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一些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应用性问题,这类问题能与学生的生活、需要有关,因而易于激发兴趣,产生问题意识。这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问题。但它特别强调在解题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实际产品与事例中所蕴含的创新理念,更有激发兴趣和启迪心智的作用。

例如,可以“白炽灯泡”为专题,开展剖析这一产品知识含量,提出改进设想的讨论。以下的问题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所必须的:电流为什么具有热效应?热效应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高温物体能发出可见光?为什么白炽状态下物体发光效应较高?灯泡容积(或灯丝粗细)与其功率有何关系?选何种材料做灯丝最好?如何延长白炽灯的寿命?使用白炽灯有什么不方便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设计新光源你有哪些好主意?等等。

四、构建问题意识的教学模式链

问题情境的构成,需要完整的形式,借助思维过程中的模式链,可以把问题以形象化的图景体现出来。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去诱发学生创新的动机,使其表现出求索的意向和愿望,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揭示和概括,使其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我们设想,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可以遵循这样的逻辑环节链,即“氛围塑造——问题发现——提炼问题——问题探讨——解决问题——推出结论。”这些环节的核心是问题情境的出现,教学目标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成,应该是这三个核心问题,即教学过程是以情境诱导学生提出问题为起点,以提出新的问题为终点,这新的问题同时又是下次学习的起点,学生在问题的吸引下,学习欲增强,从而能够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过程形成了链状的形式,易于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以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为目的。

当然,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物理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贯穿在学生物理学习的全过程。上述一些基本的方法,对于养成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实际意义,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