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2: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雨的美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寒冷的冬天不知不觉又来到了,形容冬天的美文句子你肯定看过很多,那么关于冬天的谚语你知道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冬天谚语,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描写冬天的谚语1、冬至有霜,腊雪有望。
2、冬至晴,春节阴。
3、冬至毛毛雨,夏至涨大水。
4、犁田冬至内,一犁比一金。
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
5、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
6、冬至饺子夏至面。
7、冬至没打霜,夏至干长江。
8、冬至无雨过年雨,冬至下雨过年晴。
9、冬至雨,小寒见霜冻。
10、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
11、冬至暖,冷到三月中;
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12、晴冬至,年必雨。
13、冬至无雨,来年夏至旱。
14、冬至暖,烤火到小满。
15、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
冬天谚语俗语句子1、冬至阴天,来年春旱。
2、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
3、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
4、冬至黑,过年疏;
冬至疏,过年黑。
5、阴过冬至晴过年。
6、冬至有霜年有雪。
7、一年雨水看冬至。
8、冬至冷,春节暖;
冬至暖,春节冷。
9、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
10、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
11、冬至打霜来年旱。
12、冬至晴,明年阴雨多。
13、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
14、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
15、冬至有雪,九九有雪。
16、冬至头,冻死牛;
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不要被。
17、冬至南风百日阴。
18、冬至头,天气暖;
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
19、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
20、冬至无雨一冬晴。
冬天经典谚语俗语1、冬至雨,小寒见霜冻。
2、冬至有霜年有雪。
3、冬至头,冻死牛;
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不要被。
4、冬至有霜,腊雪有望。
5、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
6、冬至黑,过年疏;
冬至疏,过年黑。
7、冬至无雨,来年夏至旱。
8、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
9、犁田冬至内,一犁比一金。
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
10、冬至不冷,夏至不热。
11、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
12、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
13、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
14、冬至无雨过年雨,冬至下雨过年晴。
15、冬至南风百日阴。
冬天谚语句子俗语1、立冬不砍菜,就要受冻害。
2、冬无雨,把麦浇,湿冻冻不死,干冻冻死了。
3、立了冬,耧再摇,种一葫芦打两瓢。
4、立了冬,把地耕。
5、好地难得淤沙,碱地难得坷垃。
6、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软枣。
7、三耕六耙九锄田,一季庄稼抵一年。
8、立冬打软枣,萝卜一齐收。
9、立冬有风,立春有雨;
冬至有风,夏至有雨。
10、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
11、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
12、冬天要忙,土壤改良。
13、黄河水不可靠,平原也要水库造。
14、山地塌了堰,跑了粮一半。
15、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16、冬耕灭虫,夏耕灭荒。
17、干菜晒满筐,不怕年景荒。
18、冬季多挑一担土,夏天少担一份忧。
19、水土不出田,粮食吃不完。
有美堂暴雨①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②。
天外黑风吹海立③,浙东④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⑤羯鼓催⑥。
唤起谪仙⑦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⑧。
注 释
①有美堂:在杭州城内吴山上,因宋仁宗赐诗“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而得名。
②这两句写云层低压,雷电仿佛从地面上震响。
③立:水涌起之貌。
④浙东:浙江(钱塘江)以东地区。
⑤敲铿:击鼓声。
⑥这两句写钱塘江水势浩大:江水汹涌,似突过江岸,如同杯中斟满之酒高出杯面。
⑦谪仙:指李白。
⑧泉洒面、泻琼瑰:形容雨水倾泻,也暗喻奇妙景物会诱发诗人的佳句美文。
关于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进士,召直史馆,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出为杭州通判,后历知密州、湖州。再后因“乌台诗案”,而入狱。元丰二年十二月出狱后,又先后任黄州、汝州团练副使,翰林学士等职。自元佑八年至元符三年,出知定州,贬惠州、儋州。建中靖国元年,度岭北归,卒于途中。他在政治上比较保守,但在历任地方官期间,关心民众生计,改革弊政。文学上有杰出的成就:散文明白畅达,恣肆,为“唐宋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风格清新豪健,以抒发个人情怀与咏吟自然景色见长,开宋一代诗歌的新风气,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题材豪放,一扫当时绮艳柔靡的风尚,为豪放诗派的创始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苏黄米蔡”,为北宋四大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一个全才人物。
赏 析
有美堂在杭州城内吴山最高处,地理位置很适合游人赏景,左眺钱江,右瞰西湖,视野开阔。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初秋,苏轼与几位诗友一起,在堂上设宴小饮,咏诗作乐,忽然间雷鸣电闪,风起云涌,暴风骤雨,苏轼酒酣挥毫,于是产生了这首雄奇壮美、气势惊人的力作。
首联落墨于暴雨来临之前,“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写暴雨前瞬息之间的情形:云层低压,雷电仿佛从地面震响。这里写“云”用拟人的“顽”,写“雷”用有情的“拨”,可见诗人感受大自然威力,不惟受到惊心动魄的震撼,更重要的是注入自己乐观欣喜之情感,使人阅之精神随之高扬,也得到美的享受。这两句写雷云旨在渲染气氛,为下文写暴雨蓄势,营造了美景临前特有的壮观意境。颔联具体描绘暴雨携风滚滚而来的壮观画面,文笔雄峻非凡,是苏轼豪迈气质的最佳表现。上句写狂风用“黑”修饰,触目惊心,写出天昏地暗,大地一片迷蒙的景象,而“吹海立”则用夸张语气盛言水势涌起的情态。下句写暴雨用“飞”修饰,夸之来势迅猛。杭州在浙江的西边,故称钱塘江以东地区为“浙东”,此联写雨急的情貌:从钱塘江东面移至江西,水面如此开阔,雨水由远及近,只在转瞬之间。接着诗人用一“过”字写实了“飞”貌,充分显示雨珠跳飞情状、铺天盖地气势。两句连用五个动词,有新巧之工,使暴雨具有了强烈的动态色彩,令人如见其势,如闻其声,如感其劲。颈联写钱塘江的水势,“潋滟”形容水满甚至将要溢出的样子,意境已是开阔,又加“十分”修饰,给人更加鲜明感受,再辅想象,把浩淼江面想象为杯中斟满之酒且要高出杯面,有一种驾驭山河的雄伟气概。后写雨声急骤,如同羯鼓被鼓杖赶着打击。羯鼓是古代来自羯族的一种用两杖打击的鼓,南北朝经西域传入内地,盛行于唐开元、天宝年间,敲打声以声音碎急为美,苏轼用其急骤如雨,巧劲力厚作喻,十分贴切自然。以羯鼓之急状雨之骤密,应是苏轼的创新。尾联含典故,“谪仙”指李白,唐玄宗曾召李白赋诗,李白正在醉中,于是“以水洒面,即令秉笔”(《旧唐书・李白传》),故曰“泉洒面”。传说南海之中有鲛人(人鱼)室,所以“鲛室”借指大海,春秋时声伯在梦中吞了美玉,后来哭泣的眼泪都成了美玉(《左传・成公十七年》)。“琼瑰”,是珍贵的玉石,诗中既指雨点,又喻诗词佳作。这儿的“泉洒面”“泻琼瑰”形容雨水倾泻,但一“唤”字使其蕴含无穷深意,暗喻奇妙景物会诱发诗人的佳句美文。
尾联由单纯的写景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文学创作要义阐释,使本诗的解读内涵更具明显的多层立体性。其实,苏轼在结句传达出的艺术要义就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积累丰富的生活原料,细致入微地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神兼备,穷理尽性,定会写出内容上真通情达理的文章。正如宋代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家越熟悉生活,越精细地观察生活,那么他的作品反映的现实就越真实,越深刻。能够深入生活,须抓住“悟”得的“灵感”的一刹那迅速捕捉形象。苏轼对此是深有体会和卓见的,他在《腊月游孤山访惠勤、惠恩二僧》一诗中写过:“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说的正是此意。
诗人紧扣疾雷、迅风、暴雨的特点进行深刻刻画,使全诗节奏和气势亦如自然风暴般急迫,来如惊雷,令人应接不暇,去如飘风,使人心有激荡。诗人笔下的这种自然界雄奇刚健的壮观景象,也是其豪放性格的外现。至此,苏轼以自己神助笔力,不仅生动再现了自然界中这种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的壮观美景,还引导我们领悟审美领域中的崇高真谛,即在欣赏那些打破平衡、使人感到异常、超常的景物时,既要领略景物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刺激,还应该能够引起我们对艺术要义的理智探索。
相关链接
古诗词中的“雨”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2)燕子窝边泥带水,鹁鸠声里雨如烟。(明・沈明臣《萧皋别业竹枝词》)
(3)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宋・周邦彦《少年游》)
(4)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僧志南《绝句》)
(5)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翻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宋・华岳《骤雨》)
(7)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唐・崖道融《溪上遇雨》)
渐渐地喜欢上了这样的时光 ,睡意朦胧中,忽然被檐下的几声啾啾鸟鸣唤醒。于是,佯装羞恼地揉揉惺忪的睡眼,起身欲将它们撵走。人至窗前时,鸟儿已扑扇着翅膀飞走,可是,却不逃远,或是落在庭院的矮墙上,或是站在刚刚搭起的番茄架子上,或是钻进那将枝桠伸出墙外的不安分的杏树里,依旧不停地啾啾地叫着,不时地歪一歪脑袋,调皮地看着我。只一瞬间,那丁点儿的愠怒就化作了一缕轻烟薄雾,袅袅升起,然后,一个转身便开成了一朵叫做“清喜”的花儿。此时,一缕晨光也被鸟儿唤醒,它爬上山顶,穿透云层,探出头来企图瞧个究竟,却不小心一个趔趄,就从云端跌落了下来,滚到了山脚下,又滚到了平原的每个角落里。
于是,再也管不住自己的一双脚,任由它们迈出门槛,踏进草丛,钻进树林去追风捕影,直到撷得满身露水,盈得满心欢喜而归。朝阳刚刚升起 ,心里已在偷偷地盼着日落西山,盼着那几只檐下的鸟儿在第二天的清晨再续一段晨曲。
可是,不是每一个梦都会被晨起的鸟儿唤醒,它们也常常会在午夜的时候,或是被邻家的犬吠声闹醒,或是被风儿低号、雨儿拍窗的声音惊醒。
这样的时候,我又能做些什么呢?只好用被子裹紧了自己,静静地听风号、听雨泣、听犬吠,越听,心越沉寂。辗转间,忽然被枕下露出的一处棱角硌到,伸手一摸,惊喜到:幸好,还有《青花》做伴!
《寂寞的青花》,西岭雅竹的散文集散文集。当“寂寞的青花”这几个字跃入我的眼帘时,我的心不由得怦然一动。花、青花、寂寞的青花,我不知道我更偏爱它们当中的哪一个。青花,那么冷、那么凉,却又那么诱惑。诱惑的,许是寂寞吧,那份渗在文字里的透骨的寂寞。“我是寂寞的青花,在文字的天空里,等一场天青色的雨。”只这一句,就惹得我的心里下起了无数场天青色的雨。如若沉沦是一种醉,那么我甘愿醉在雅竹那天青色的文字里。世人皆爱美文,但又有几人能透过文字那华丽的外衣,真正地看到作者辗转在文字里的悲欢?我不知道在读雅竹的文字时,我是倾心于她的文字的技巧多一些,还是倾心于她那文字里流淌着的清欢多一些?“爱上文字,注定恋上寂寞。”一个“恋”字,就把人的心读得生生地疼了起来。
彳亍于网络,亦是因着这份对文字的“恋”遇上了听雨。倚窗听雨,一朵素雅的小花,惊艳着整个黄土高原,溢着淡淡的清香,却誉满文坛。从第一眼见到她那低眉的头像时,我的心中就兀自地多出了一份牵挂,目光追随着雨儿的文字,或因她文字里的清喜而欢心,或因她文字里的小落寞而低沉。直到雨儿开始拿着手机拍出缤纷夺目的花儿们时,我想,许是我自作多情了,想那雨儿身在百花深处时,定是满心的欢喜的吧?那么,那些偶尔藏在文字里的小落寞,也该被那黄土高原上的花香和阳光驱逐殆尽了吧?于是,一颗心也随着雨儿的小花们欢喜起来。
一日,我和雨儿玩笑道:“雨儿,自从看了你的背影后,我就害了相思呢!”雨儿的嘴好厉害,调侃我道“哈哈,倾心遇见姐了呢!”刹那间,我觉得自己的身体仿佛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是啊,是倾心遇见我了呢!如若不然,我怎么会在鸟儿欢唱的清晨在阳光下肆意地撒欢,又怎么会在风雨无歇的夜晚去寻一段青花般的文字做伴,又怎么会在一朵朵素雅的小花里去翘首期盼一些文字里的悲欢在红尘中绽放?
倾心于一段文字,一定会倾心于那个写下这段文字的人,那么,倾心于一段风景呢,是否也会倾心于那个陪我们一起看风景的人?
当那春天里的第一朵花儿刚刚绽开的时候,一个关于秋天的约定已经拟好,只等那漫山遍野的思念红透了的时候,去触摸那座原始森林真实的容颜。人生朝夕便会风云突变,更何况一个约定竟然还要经历春和秋的更迭?如若霜叶还未红透便已凋零,那我将会情何以堪?可是,尽管如此这般我依旧对它朝思暮想,想它的雾霾、想它的日出、想它满山的红叶......我想,这一次,我又被倾心遇见了吧!
窗外,一场天青色终于等来了的雨,在酣畅淋漓的下着,轻启轩窗,我把手伸进雨中,那帘外芭蕉惹来的骤雨,可是为我遇见你写下的伏笔?那滴答在我掌心的,可是你那只有月光才能晕开的笑容?
这个夏天,我想说,我被倾心撞了一下腰,微疼,但很幸福......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丰富的创新内涵,在语文课堂的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应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实施创造性教学已经成为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经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语文这门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一、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校教育应该以教育学生为本。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教学中,不囿于教师的定论,敢于大胆质疑。要使学生明确,并非只有发现人类未发现的新事物和新规律才叫创新。强调逆向思维要立意求新。一个人只要通过独立思考而产生的思想、做法,虽然对他人而言是已知的,但对学生本人却是全新的,这就是创新。为此,需不断激励学生,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增强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语文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想像,着力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努力提高他们的自创能力。
二、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质疑多问。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学中要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具有怀疑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而可通过有感情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发学生创新,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就是一问。”因此,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创新求异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中心环节。创新的本质在于求新求异,在于发展。因而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探索和实验,紧密联系教学实际,深入钻研阅读。教师不断变换设疑的方式和策略,使这种欲望和动机得以维持和强化,这样学生在疑和思的循环和矛盾中一直面临“愤悱”情景,始终保持着高涨的情绪和亢奋的思维状态,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讲《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的情景时,教师应进入境界,声音哽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滞,充分显示出爱祖国、恨敌人的悲愤感情。当然,教师也可用生动的富有表现力语言,用充满感情的抑扬顿挫的音调,从意境、语言等方面去挖掘情感,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融入自己情感,才能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效果。情感的激发是创新的关键,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情感。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质疑。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有疑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要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有课内与课外两条渠道。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个性,促进全面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外活动呢?一是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朗读小组、作文小组、书法小组、读书角等,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二是开展多种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故事会、优秀作文展览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在这些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三是有控制地有选择地将千姿百态的社会信息引进校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走向五光十色的社会,让他们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如开展野炊、社会调查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身从事改造世界的实感,体验和确认自身的创造力。比如在九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活动课中,课前,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活动准备,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让学生在不同时空谛听雨的声音,深入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各个角落去采集雨声,用录音机录下来(有条件的还可以用摄像机),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并描述给全班同学。第二组:“说说我的功过”。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也可以有所扩展,如不同地区和季节,雨的不同形态;雨的各种奇特现象及成因等。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让学生搜集写雨的文学作品或片段,并准备简要的评点,准备好音乐,在课堂上进行配乐朗诵。还可以进行专题性的作品搜集,如写雨的古诗词集锦,小说、戏剧中的雨;写春夏秋冬四季之雨的作品;欢乐、忧郁、兴奋、凄凉等各种心境下的雨。第四组:欣赏、评论关于雨的歌曲──尤其是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搜集相关作品,分析它们是怎样写雨、唱雨的;第五组:举办雨景摄影展、绘画展。可以诗画相配,增添情致。这样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由于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活动中,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从而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和谐发展。
1、粮食打进仓,莫忘灾和荒。
2、吃饭穿衣看家底。
3、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4、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就受穷。
5、食不过佳,充饥则可;身不过华;遮身则可。
6、节约用水造福人类,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7、节能低碳珍惜资源,减排爱护环境,出处:短美文(),转载请保留本出处,否则追究其责任,谢谢你的支持,我们会给做得更好!
8、成家子,粪如宝;败家子,钱如草。
9、别让孩子知道的鱼类只有泥鳅。()
10、浪费是支出,节约是收入。
11、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马克思
12、论吃还是家常饭,论穿还是粗布衣。
13、坚持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努力建设节水型城市。
14、借人衣,不整齐。
15、只有勤来没有俭,好比有针没有线。
16、春天种下秋天收,如今存下将来用。
17、只与人家赛种田,莫与人家比过。
18、毛毛雨湿透衣裳,杯杯洒喝垮家当。
19、一两煤,一块炭,积少成多煮熟饭。
20、使用节能低碳产品,倡导绿色消费
21、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警言
22、浪费无底洞,坐吃山要空。
23、出门走路看风向,穿衣吃饭量家当。
24、节约时间就是延长生命。
25、今省把米,明省滴油,来买条大黄牛。
26、节约用水,重在合理用水,科学用水。
27、当花的,十个钱要花,不当花的,一个钱要省。
28、冬不节约春要愁,夏不劳动秋无收。——(锡伯族)谚语
29、努力创建节水型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
30、勤勤俭俭粮满仓,大手大脚仓底光。
31、节用免求人。
32、俭可以助廉。
33、保护水资源,生命真永远。
34、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35、布袍草履耐风寒。
36、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37、保护水环境,节约水资源。
38、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和设备,提高用水效益
39、笑脏笑破不笑补。
40、穿破才是衣。()
41、绿色生活,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开始
42、有勤又有俭,生活甜又甜。
43、请珍惜每一滴水。
“国学经典诵读”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比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诵读中华经典美文 传承华夏文明古风
二、活动意义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将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与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机整合,特举办此项比赛;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系统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提高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举办“诵读中华经典美文 传承华夏文明古风”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以诵读文化经典为载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鞍山小学的学生从小开始,在他们心灵最纯净的时期,从中华传统文化里汲取精华,吸取智慧,与现代文明、现代科学、现代民主结合,碰撞出新的火花,创造出新的文化,为培养具有“刚毅之气 厚实之学 强健之体”的现代合格公民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增强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
三、组织机构
成立鞍山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领导组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
组长:李鑫明
副组长:
成员:**
袁朝华及各班班主任
四、活动内容
1、参赛时间:11月9日(如遇下雨则另行通知)
2、参赛对象:1-9年级全体学生;
3、参赛内容:
⑴规定内容:1至3年级集体脱稿朗诵《三字经》;4至9年级集体脱稿朗诵《弟子规》中的一则(总叙和亲仁两则除外)。
⑵自选内容:每班自选一个节目,节目内容不限,但必须是国学经典。
4、比赛形式:
(1)规定内容以班集体诵读为基本形式,可以编排对诵、小组朗诵、配乐朗诵等艺术表演形式;
(2)自选内容统一规定不能只是采取单一的集体诵读形式,必须要有艺术表演形式。
4、着装要求
服装统一,整齐大方
五、工作人员名单及分工
1、总指挥:
2、具体事务协调:
3、具体分工及负责人
⑴活动主持:
⑵场地器材组:
⑶场务:
⑷奖品组:
⑸摄影组:
⑹医务组:
⑺安全保卫:
⑻成绩汇总:
⑼奖状书写:
⑽评委组:
⑾校园安保:
六、安全及工作要求
⑴为保障本次活动的圆满成功,请每位班主任教师高度重视,做好赛前各项准备工作。节目有配乐的班级请在11月1日前将所选音乐准备好,交到白晓燕处,以便汇总。
⑵“一切行动听指挥”,各班班主任在活动当天要负责本班学生方阵的安全,自始至终守护好本班学生,做好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活动开始前,各班班主任要清点本班参加活动的人数,特别是确实未参加活动的学生,班主任要和家长取得联系,弄清其未到校的原因,如实做好记载。
⑶所有学生要自始至终参加完比赛活动,中途不得离开;各班要安排一名学生安全员配合班主任管理本班安全。
⑷安全负责
各班安全由各班班主任及各班安全员负责
⑸活动进(退)场顺序:
活动当天各班进(退)场时,均以班为单位,由各班班主任带队逐个进(退)场,请各位班主任务必把安全工作落实到位,严防出现不安全事故。
⑹各班班主任教育学生在观看节目期间,请保持场地卫生及会场纪律;活动结束后,各班安排学生打扫好自己所在区域的卫生,并把板凳端回教室。
⑺此次活动需要用到的器材设备请与袁朝华老师联系。
⑻当天值周领导及值日教师负责此次活动全场安全领导工作和突发性时间的处置工作。
七、活动程序
⒈工作人员及评委到位。
⒉奏国歌、升国旗。
⒊李鑫明校长宣布活动开始并致辞。
⒋评委组长张泽元老师宣读评分规则。
⒌活动开始。
⒍活动结束。
⒎颁奖仪式。
八、评分标准:
使用100分制,两个节目分开评分,每个班级的最后得分为两个节目的平均分。具体细则如下:
1、诵读内容为古今中华经典诗文和各地富有人文特色的名人名作,体裁不限,格调积极向上。(10分)
2、仪表仪态(共20分)
1)服装统一,整齐大方;(5分)
2)精神饱满,姿态自然大方;(5分)
3)表演能与朗诵融为一体;(5分)
4)能通过表情的变化反映作品的内涵。(5分)
3.精神面貌(共15分)
1)精神饱满、昂扬,充分展示活力与朝气。(5分)
2)集体配合协调(10分)
4.创新(共15分)
1)表演者使用的诠释方式与众不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10分)
2)朗诵形式富有创意,适当配乐或以其他富有创意形式朗诵 (5分)
5.朗诵技巧(共40分)
1)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10分)
2)朗诵熟练,声音洪亮,能够脱稿;(5分)
3)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正确把握作品节奏,韵律明显(10分)
4)能正确把握作品内涵,声请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10分)
5)很好地把握时间,每个节目控制在3—5分钟之内。(5分)
九、评比奖励办法
全校所有班级拉通排名,不再分年段设奖。奖励设置如下:
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其余为优秀奖。
十、其余未尽事宜待通知。
自然界的各种彩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五光十色的色彩构成了人类社会绚丽多彩的生活。各民族对颜色的认知有明显的共同之处,但由于文化风格,社会制度,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异,加上观察角度不同,对各种颜色的感受往往也不尽相同。
习语是一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习语形象生动,妙趣横生,能有事半功倍的表达效果。英汉文化的各种差异可以对同样的颜色赋予不同的含义,从而影响对其文化的正确理解。下面就对包含颜色的习语进行探讨。
1.关于白色
白色是中国文化中丧礼的基调,象征凶丧的含义。汉语中“红白喜事”指婚礼和丧礼。而在西方,白色是婚礼上新娘专用的传统颜色,表示美好,幸福,希望和快乐。因此,英语习语里的颜色表达了不一样的的心理。如, a white x?蒺mas(银装素裹的圣诞节);white hands(公正廉洁的);a white day(吉日);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也有很多含有white的英语习语已经跟颜色毫无关系了。如white elephant(昂贵但却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东西);white lie指(指善意的谎言),bleed someone white(意思是榨干某人的钱财),white hope(指将大获成功的人)。
2.关于黑色
黑色在英汉中都有不吉利,非法,危险的意思。如,black market(黑市), black list(黑名单),black future(前途)。还有关于black的习语是阴雨,如in the black(盈利,不负责)原来指记账时有结余就用黑色笔来标注,因此就有了现在“银行里有存款,不负债”的意思。还有,black and white(是非分明),black in the face(气愤异常),swear black in white(强词夺理),black as one is painted(坏到无以复加)等。
3.关于红色
中国人对红色有着特殊的感情和喜爱,认为红色代表喜庆,温暖,明亮,成功和财富。如开门红(to begin well to make a good start);红光满面(one?蒺s face glowing with health);红极一时(be well?鄄known for a time)。红色在英语里用法有好有坏。如,red?鄄blooded((强壮的,有勇气的),a red?鄄letter day(喜庆和值得纪念的日子);red hands(血腥的手,杀人的手),be caught red?鄄handed(当场被捕),red?鄄headed(狂怒的)。
4.关于绿色
“to be green with envy”, “the green?鄄eyed monster”都是指嫉妒,表示眼红。但在中国,却说“眼红”,完全不同的颜色表示相同的意思。英语中,green常被用来指“新手,不成熟的”,如green hand(新手),green in one?蒺s eye(容易上当受骗),green as grass(幼稚的);green 还可以表示“有活力”或“无生机的”,如green old age(老当益壮),green about the gills(老态龙钟)。还有的取其整体的比喻意义,如green power(金钱的力量),green stuff(钱币),因为美元底色是绿色的;get the green light(得到许可),give the green light(准许),原指交通灯中为车辆亮绿灯,准许通行。还有关于green的比较级的习语:greener pastures(更好的地方),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fence(篱笆外的草地总是更绿,别人的东西总是最好的)。
5.关于黄色
黄色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黄色是中央之色,是天子的专用色。从隋唐到清朝,帝王都是身穿黄袍。在汉语中,“黄袍加身”意味着做了皇帝,“皇榜”,“黄历”,“黄马褂”等都与尊贵与荣耀联系在一起。然而在西方国家,黄色就未能享受这样的礼遇。英语里,yellow常常是忧郁的,病态的,令人讨厌的,胆小的含义。如yellow dog(卑劣的人),yellow?鄄livered(胆小的),yellow looks(阴沉多疑的神色),yellow streak(胆小,卑怯);黄色在汉语中有时也有用作贬义,如“黄色书刊”“扫黄打非”。这里的贬义用法主要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6.关于蓝色
英汉语言中蓝色的含义有较大的差别。汉语中,蓝色指“像晴天天空的颜色”,代表安详、平静。而英语中blue除了指蓝色的天空,通常都是和忧郁的情绪联系起来的。“in a blue mood or having the blues”指悲伤的,忧郁
或低落的心情。“a blue monday”表示过完一个快乐美好的周末后要重返学校或单位上班的郁闷心情。蓝色也用来表示高社会地位或具有贵族气质的,“blue blood”指出身在名门望族。然而,“blue collar”(蓝领)指在工厂里从事体力劳动的人。
7.关于其他颜色
灰色(gray)在习语中表现为成熟或生活暗淡、无趣,如the man in gray suits(幕后操纵者),据说人的大脑是灰色的,所以有习语gray matter(头脑),little gray cells(小聪明);西方人认为,忧虑和烦恼过多会使头发变成灰白,习语get gray hair from(因什么而不安)和give gray hair to (为……焦虑)就反映了这种意思。
褐rown 在英语习语中多含有不诚实的意思。如,do brown(欺骗),brown business(欺诈交易)。
紫色purple含有高贵、显要的意思。如a purple patch(辞藻华丽的文章),born to the purple(出身富贵),marry into the purple(嫁入豪门)。
粉色pink在英语中象征健康、活泼,如be in the pink(红润健康), pink of perfection(状态完美)等。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汇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两个名族鲜明的文化特征和感情价值,并传递出丰富的文化含义。由于颜色在中西文化里具有不同用途及文化价值,我们要认真分析及研究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深入了解英汉民族文化,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程立,程建华. 英汉文化比较词典[z].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解海江,章黎平. 汉英颜色词对比研究[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3]骆世平. 英语习语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关于《热爱生命》读后感精选范文 这个暑假,我有幸读了《热爱生命》这本世界名著。《热爱生命》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写的。杰克.伦敦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丰富的人生经历带给他宝贵的写作素材。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思想深刻,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热爱生命》讲述的是一个淘金者在路上的惊险经历。这个淘金者原来是和同伴比尔一起去码头上一艘名为“白德福号”的捕鲸船。后来由于他的脚裸扭伤了,比尔抛弃了他,于是淘金者自己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码头。
有一天,淘金者早上一起来就听到咳嗽声,他以为那是比尔的声音。过了一会儿,他才发现那是一只病狼,淘金者心想:如果是一只健康的狼,我可以被它吃掉;但那是一只病狼,我不能。然后,他抓了三条鲦鱼简单吃了一个早饭,就出发了。一路上,那匹狼一直跟着他,淘金者一直喝热水提防那匹狼。晚上他饿了就吃灯心草,他在岩石上露宿,早已养成随遇而安的习惯。第二天早上,他发现那只狼已经走了,淘金者往前走了几步,发现前面有一摊骨头和一个鹿皮袋,那个鹿皮袋和他的一模一样,他怀疑这是比尔的,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黄金。淘金者认为比尔即使死了,也不应该拿他的黄金。于是他只把比尔的骨头收进了包里,没有拿走黄金。后来,他走不动了就一直爬到了码头;正巧捕鲸船来了,给他安排了一个铺位?
读完这本书,给我感觉到,淘金者虽然孤身一人,但还是风餐露宿、随遇而安,并克服了重重困难;我要尽快适应环境。从“淘金者认为比尔即使死了,也不应该拿他的黄金”让我感到了友谊多么重要;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要用自己的劳动去挣。
关于《热爱生命》读后感精选范文
记得有一个文学家曾说过:“我热爱生命,热爱生命的真实和生命的偶然,以及瞬间形成的美。”这句话正应验在《热爱生命》这本书上。读了这本书后我的心情就像起伏的波浪,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通过一个淘金者在冰天雪地的北极圈内遇难后,被朋友抛弃以后,战胜了饥饿、恐惧、伤痛、以及病狼的威胁,依靠自己坚韧不屈、顽强的意志最终得救的事,表达出作者非常热爱生命的情感。
以前,我认为生命只不过是包含肉体的躯壳罢了,支配着我们的思想、意志和行动。没有认识到生命也是我们的一切,失去它就等于失去了所有。许多人都受着肉体的支配,像行尸走肉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受外界压力困惑着,折磨着自己的生命,完全忘记生命的可贵;学习只不过是为他人学习,从而忘记了学习的本质,忘记了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丰富精彩。如今,我对学习和生命都有了新的见解,明白这一切其实都是为了自己。
现在有的学生不顾生命的危险,染上了吸烟、酗酒、赌博、吸毒等等一些恶习,摧残着自己宝贵的生命。而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们,他们是多么的热爱生命啊!每一天都生活的非常快乐幸福,为别人着想,并且善良、和睦的与别人生活,他们的生命是高尚的、纯洁的,他们的心是晶莹透亮,闪闪发光的。
读了《热爱生命》这本书,我知道了一个人不管遇到多大的麻烦,多大的困难,都要坚强。如果你懦弱,那么你将永远逃不出困难的泥潭。
关于《热爱生命》读后感精选范文 汪国真的这篇《热爱生命》我读了又读。
首先,我不得不说这篇短简的美文读起来有很好的语感,情感也容易引起我的共鸣。所以我每次读它的时候都会尽量地可以在念到每一个字,过渡每一个词的时候都能把自己内心的感受与文字融在一起。
也许我喜欢它的标题——热爱生命。热爱生命,这是一种劝告,也是一种激励。它的内容更是分开了成功、爱情、行动几个方面。对于成功,是需要落实的,而在行动的过程中未免有许多风许多雨,困难阻碍是无可避免的。但是,也许正是因为这些阻碍自己前进的东西才更能丰富你行走的道路。一直向前,一切顺利是不可能的,也是缺乏美感的。因为经历过的人生才是美丽的。要想成功,要想有自己的舞台,要想为自己或长或短的生命增添斑斓的色彩,我们就前进吧,和着风伴着雨。
而面对着爱情,萌动的青春总让人蠢蠢欲试。想要有美好而纯真的爱,这种追求是需要勇气的,更需要自己的真诚。有朋友和我说过:“爱情就像是流水,水面有声音。刚开始,是很激烈的,但是深处的流水,没有声音。水越深,则无声。爱情也该一样,成熟的爱情,应该更深入,不必多挂口,太多话就显得太简单。”我向往有友谊作奠基的成熟爱情。而我知道,要在这种交往与发展的过程中,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实属不容易。在期满自己与别人时,爱情要枝繁叶茂,需要自己的真,自己的实,自己的纯。
向上的路,总是坎坷而崎岖。成长穿越了疲倦与乏味之后,记忆里只会有自己真正的影子。那时光尴尬过,无知过,但深刻的是曾经如此执着地接近梦想。
那年去台湾访问,《新闻晚报》的孙小姐嘱我一定要帮她代购萧丽红的长篇小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之前,这位作者和这本书,于我都是陌生的。
故事是极简单的:台北青年大信与嘉义女子贞观相恋,后因异地相处而生出了些误会,两人终于各奔东西。读多了琼瑶小说中情爱男女们喋喋不休的表白和涕泪交迸的哭诉,萧丽红笔下的爱情真是太平常,太波澜不惊了。然而,偏偏就是那淡淡的语言,传递出的情感却是如此的浓烈隽永,让人回味再三。
有句老话叫“至情至性”,我觉得男女主人公都担得起这四个字。由于这个爱情故事是从贞观的角度叙述的,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一个情深如海、却又极其通达人情事理、并且笃信佛法教义的女子内心里的点点滴滴。
贞观是一个往日小说中不太见到的人物,美得如同天街小雨,温润,轻柔,体贴,谦虚,充盈着天道人伦的大义。
在我的阅读经验中,还没有一部小说像它那样,把中国人的人伦社会和世俗生活描写得如此美好。这也是小说感动人的原因。
作者的笔法是《红楼梦》那一路的,状物写人,都是以人情世故包裹了种种细节。可是作者在处理最关键的男女情爱上,却下了狠手,让一对真心相爱且息息相通的男女,因为一些小误会而分道扬镳。
如今大陆的读者似乎对传统又开始感兴趣了。孔子庄子的话又成了引经据典的好东西。正如于丹所说的:“将一切都回归于常理才是最重要的。” 这也是阅读此书的意义和趣味所在。
美文分享――
二人在电话里笑起,大信又说:“我七点半准时到,除非风雨太大。”
挂下电话,一直到下班,贞观只不住看着窗口,怕的是风太大,雨太粗。回家后,还和银蟾一起吃了晚饭,等贞观洗身出来时,已不见她了,这样的台风天,不知她要去哪里?
其实又何必呢?她与大信,至今亦无背人的话可说。贞观喜欢目前的状况,在肃然中,有另一种深意――大信从前与廖青儿好过,促使他们那样热烈爱起的,除了日日相见的因素,还有少年初启的那种对异性身心的好奇与相吸。
大信因为有过前事,以致贞观不愿他们二人太快地进入情爱的某一种巢穴,她心里希望他能够分出:他待她与廖之间的不同,她是要他把这种相异分清楚了,再亲近她――
大信不仅知道贞观的意思,他更要贞观明了:我今番与你,较之从前与那个人的好,是不一样的......精神是天地间一种永恒的追求!
二人因为都持这种想法,遂心照不宣起来。
除了这些,大信其实还有苦情。他现在身无所有,虽说家中有产业,然而好男不吃分家饭,他有自己做人的志气。
大信原先的生涯计划是放在深造一途,怎知半路会杀出个贞观来;所有人生的大选择,他都在这个时候一起碰上了。
贞观是现在才开始后悔的:自己当初没有继续进学校。她要是也能出去,一切也简单、好办。大信是个骄傲男子,他是要有了自己的场面了再来成家。
如今大信能给她承诺吗?这一去四年,往后还不知怎样。不给她承诺,别人会以为他诚意不够。贞观再了解他,但整件事情还是违了他的原则本性。
然而,以他的个性,也绝没有在读书求进不事生产的时刻,置下妻小,丢与家中养的......
剩的一条路就是:再下去的五年感情长跑!
男子卅而立不晚,可是到时贞观已是二十八九的老姑娘了,此生此世,他真的要她战战兢兢等到彼时?如今毕竟是个动荡的时代啊!
所有大信的这些想法,贞观都理会在心,更有一项是她还了解:感情不论以何种方式解释,都不能是拖累和牵绊。
想来想去,贞观还是旧结论:如果她是好的,则不论过去多少时间,相隔多少路程,他都会像那本俄国小说说的――即便用两膝爬着,也要爬回来。
家庭书架
《国宴与家宴》王宣一 著
世纪文景出版
这是一本有灵气的书。纪录了一个家庭厨房的光阴故事。作者从母亲家族出发,通过回忆儿时的饮食生活,用张张菜谱勾画老一代江浙菜的风貌。让我们感受到那个年代台湾一个温暖家庭中成长的点点滴滴。
一句话点评:阅读此书如同品尝一场小宴。绝对会让你感觉愉悦。
《教女儿学〈论语〉》陈小云 著
团结出版社
在本书的父女对话中,孔子是一位活在现实中的智慧长者,《论语》讲的仿佛就是女儿的校园生活。孔子和他的弟子栩栩如生,展示各自的性格、思想和命运……
《身体圣经》 苏西・高德生 著
一、抑扬顿挫的魅力――音乐在诵读歌吟中的美感效应
一些诗歌美文,读来或清越响亮,或抑扬顿挫;有的回环唱叹,有的声情并茂;既注意节奏和谐,又注意言简意赅。这一切富于音乐美、形象美、简练美的民族语言特色。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耳濡目染,口诵心惟,才能形成一种深厚的美学积淀。音乐在这方面功不可没。
1.配乐的朗读
配上合适的音乐背景来诵读,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心入诗境,让学生在诗我合一的妙境中含英咀华,尽享诗情的甘醇。有的现代美文,如果配上合适的音乐背景来朗读,也能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如朱自清的《春》,我曾经让学生自选配乐自录朗诵,组织了一次朗诵比赛。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音乐中声情并茂地朗诵,形成了一次诵读热潮。声与乐的配合自然营造出了审美的教学时空,更不用说那些在古代就是可以因声起韵的经典诗词曲了。
2.悠扬的吟诵
《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吟诵艺术专家陈少松先生,非常赞同用吟诵来学习探究古诗词等,有时通过吟诵感受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风格。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均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吟诵也不拘泥于某种流派,因为它实际上只是一种优美的抒发,长声吟之,即能闪烁出美学光彩。
吟诵艺术用得好,语文课堂上的诗就有了生命。仿佛是让那些平面的文字都站了起来,平平仄仄地更突现了高低远近的视感,抑扬舒疾中也更易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深度。在这种音乐时间“流”和虚拟的音乐三维空间里,学生对诵读作品的审美潜质被自然诱发。
3.如歌的行板
有时用歌唱作品的方式,会使学生对作品产生亲近感,新奇感。这种零距离接触使蒙在作品上的辽远而神秘的面纱缓缓落下,学生对它的兴趣使它产生了另一种风采,也使语文课堂产生一种非常规的律动。如上李商隐的《无题》时,我先给大家唱徐小凤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回环往复的旋律很容易学会,学生在齐声相和中很快记住了这首诗和这一曲调。而如果以李诗曲调唱杜诗,学生就觉得不合适,这一曲调只适合表达李商隐意象晦涩朦胧、抒情深挚绵邈的风格。一曲歌罢,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对律诗大家的风格有了更好的领会。
二、开启心灵的远游――音乐对想象能力和情感智力的培养
音乐有非具象性、非理念性、不确定性的特点,音乐对人作用又最直接,直指心灵,不经过任何“中介”和“转译”,它本身所固有的这些特性,使得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能够得到最广阔、最自由的发展机会。因此,在语文审美教学中引入音乐这一载体,无疑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更为广阔的审美时空。
1.意境再现与再造
经典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往往跨越时空,教师可充分利用音乐效果来创设出一种审美意境,从而领会其精炼的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领悟作者那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例如在教《送元二使安西》的时候,我在课堂上播放孙道临先生的唐诗解说,在悠扬空灵的古琴曲《阳关三叠》声中,同学们听着孙先生的深情表述:这是一个天朗气清的春晨,拂晓的一场雨刚刚沾湿了地面就停歇了……”学生在音乐声中融入到一个诗情画意的意境中。
2.情感智力的提升
音乐最善于细腻地表达人们不同的情感,其中溶解着各种思想,贝多芬称它为“人类精神的火花”。恰当运用音乐,学生的心弦容易和音乐的旋律产生审美的共振,可以在语文审美教学的流程中使学生敛容沉思,砥砺志向,陶冶情操,震撼心灵,使之情感丰富、敏锐,善于感受万事万物,善于体悟、深思。
有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内容,用音乐来表达就很恰当。音乐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去感应文字,从而更好地去发现自我,发现世界,感悟和珍惜我们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感悟和珍惜我们的生命。时光是最好的选择大师,经过它的披沙拣金,流行风刮过剩下的就是经典。它们可以成为培育丰富敏锐的情感的土壤,也可以成为我们表达的主题,或者枝枝叶叶的细节。
三、穿越时空的会晤――音乐对文学的深层描述
1.泛舟流动着音乐的诗河
音乐如一条河,舒缓地流在上下五千年的诗歌里。在邓丽君的深情款款的《在水一方》中,我们揭开《诗经》的封面,依然可见北方的水色河光,蒹葭苍苍,白露茫茫,生动的形象伫立在水中央;你翻开郭沫若的《雷电颂》,依稀可见行吟泽畔的屈子,峨冠博带,漫漫求索而不得,泪湿诗行;在纳西古乐《浪淘沙》中尽情表达对李煜和那个远去时代的缅怀;在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中体察苏子关于渺小和博大、短暂和永恒的哲思……
2.聆听经典的课堂
注意社会环境给教学对象带来的冲击,有选择地优化语文教学所处的社会环境,尽可能利用有限的审美教学资源。我曾把一些学生带进南京文化艺术中心的音乐厅,聆听“唐诗宋词名家朗诵会”。台上的表演艺术家们在专门配乐中声情并茂地朗诵,学生在台下时而激昂时而低沉地跟着诵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用心聆听,你便会发现,中国的古典音乐所追求的境界不是醇厚秀雅,极尽苍茫之致,就是古意磅礴,充满雄浑之气。若没有词的描绘,音乐就不完全了;而若没有音乐的旋律,词也就少了灵动。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具有改变社会风气的功能和力量。欣赏音乐既可以调剂精神,又可以受到教育,是一种高尚而有益的文化生活。语文教学中,巧妙地结合音乐,创设“音乐课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而且可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训练思维,提高人的生活品位,使人的精神追求建立在高起点上,在各方面都会收到更好、更能适应时代潮流的效果。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语言风格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都如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广大读者。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通过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体现出来。
一、口语入文,朴素清新
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通俗浅近、明白如话的“口语化”艺术是朱自清散文突出的语言风格之一。
朱自清的“口语”,以北京口语为主要基础,兼融其他方言中的有效表达成分,形成了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语言意境。这种境界,既体现出与人交心似的亲切、随和,又具有了一个文思敏捷的文人精心组织后的清新、典雅。如《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
……
朱自清散文常常以俗语或方言入文,或起到通俗易懂、言简意明的奇效,或得到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好处。如《话中有鬼》中引用俗语“打是疼,骂是爱”来证明怒骂是恨,笑骂是爱;《论自己》一文中引用“娶了媳妇忘了娘”“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久病床前无孝子”等大量俗语来举例、形容,收到言微意丰的效果。
风华从朴素中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话,平易自然,堪称朴素美的典范。
二、善用修辞,音韵优美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咏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论是朴素美的“淡妆”,还是装饰性的“浓抹”,都使语言生动形象至极,尤其是缤纷的修辞,仿佛优美的旋律,萦于耳际,久久绕梁。
1.巧妙运用叠词叠句
叠字叠词,用得最传神的当数《荷塘月色》。“蓊蓊郁郁”的树,写出了树木的繁茂。“曲曲折折”的荷塘,表现出荷塘的形状,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出荷叶的深度,让人眼前展现出荷叶的风致。“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则反映树的错落有致,开阔又有立体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平实自然的叠词,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同时,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2.善于运用常见修辞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里,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段,把语言装饰起来,以增强语言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
朱自清常用新颖的比喻,使文字别开生面。《荷塘月色》里,“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的裙”,把“出水很高的荷叶”比作姑娘在跳舞时张开的鲜艳的舞裙,不仅突出地形容了荷叶又圆又大,而且显现了荷叶舒展着,摆动着的姿态,仿佛凌风飘举,翩翩欲舞一般,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荷叶罗裙一色裁”的画面,看似平淡无奇,可在先生的笔下,却可体味到一种不同寻常的修辞韵趣;《绿》里写梅雨亭“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写出亭子凌空欲飞的气贯长虹之美感。这类比喻可谓是匠心独运,另辟蹊径,出神入化。
3.敢于运用常人难以使用的修辞
通感常出现在朱自清的散文中。《荷塘月色》里,“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本属一种“嗅觉”,似与“歌声”无甚关联,但作者却抓住了“清香”的“缕缕”与“高楼上歌声”的相通之处――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双重艺术享受。“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前一句用“渺茫的歌声描绘出“清香”飘渺,似有似无的荷之清香,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后一句则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使人如浴荷塘月色之中,进入诗境一般。
《绿》里,“这里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着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到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作者综合运用博喻、通感、移用的修辞手段,多角度、多侧面地从视觉、触觉等方面形象地表现出梅雨潭水绿的波状、情致、柔润、清亮,令人叹为观止!
三、寓情于景,意境幽远
朱自清散文有着如诗如画的意境,写景抒情,景语心境,寓情于景,意境幽远。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无论写景叙事议论,都须有作家真挚浓厚的情感作灵魂,否则技巧再高明,语言再漂亮,也不过是蜡制美人。先生是个感情丰富且细腻的人,其笔下的事物同样也充满感情。
在《绿》一文中,先生在极尽描绘了梅雨潭“醉人的绿”之时,喜爱之情不可抑制,奔腾汹涌着倾泻于笔端,此时最能体现其感情的人称是第二人称“你”,一连用十多个“你”,便把他对绿的深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起到了升华感情的作用,将自己内心细腻而真挚的感情合盘托出,如水晶般纯洁通透,似骄阳般温暖人心,像清泉般沁人心田。
《荷塘月色》意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作者以缜密细致的笔触,把“荷塘”和“月光”表现得出神入化,而作者的感情则完全融会在景物之中,手法高明,方式多样,不着一点痕迹。写荷塘,既客观地写出了荷塘的舒展,也流露出了作者来到“这一块天地”时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舒畅。写荷叶,使人联想起《天鹅湖》里小天鹅们的圆圆的挺挺的裙子,也点染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即时风过荷塘那一瞬间的现象,也没有逃过作者敏锐的观察,他形容它“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就连不能见一些颜色的流水,作者都感到它的“脉脉”含情。这些描写不仅反映了作者在用整个身心来感受自然,而且恰如其分地用自己的理想来表现美。
对于月光的描写,作者细腻的描绘和生动新鲜的比喻更引起读者梦幻似的感觉,与作者当时的不满黑暗却又不知如何打破黑暗,向往光明却又不知如何走向光明的朦胧的憧憬与追求,形成一种心理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的契合。甚至对形成这种朦胧意象的原因──“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作者也十分欣赏,喻之为别有风味的小睡。最后,写由采莲联想到梁元帝的《采莲曲》和南朝乐府《西洲曲》,并引出对江南水乡的怀念,这实质仍是写作者对美好自由的憧憬和延伸,更多的是在“颇不宁静的”心境上又增添了一层怀古之情和乡思之愁。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散文.
关键词: 英汉委婉语 中西文化差异 心理基础 适用范围
一、前言
委婉语(euphemism)是人类各语种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创造出的一种适当的语言形式,是使用语言时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担负着“”交际的重任。在汉语中,委婉语主要是指当人们不愿说出,而又不得不指明某事物时,便使用含蓄隐晦的词语,以达到较好的交际效果。英文“euphemism”(委婉语)一词源自希腊语的“eu”(好的)和词根“pheme”(言语),整个字面意义是“good speech”(好的说法),它可以避开或减轻直言的刺激作用。因此,英汉委婉语起源于共同的心理基础,有着共同的使用范围。首先,英汉委婉语的使用体现了共同的社会心理基础。不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英美国家,“忌讳”都是产生委婉语的重要心理基础;其次,英汉语言中常用委婉语来说明人体的某些特征和生理缺陷,以避免引起不快或冒犯;再次,英汉委婉语都满足了人们美化事物的心理需求;最后,英汉委婉语的使用把严肃的事实寓于幽默中,使人类的语言妙趣横生、诙谐幽默。
同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作为特殊语言的委婉语也是特定文化的折射。我国语言学家戚雨村先生认为,语言,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在内,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不能脱离一个民族流传下来的、决定这一民族生活面貌和风俗习惯的信念体系。所以,英汉委婉语无一例外地折射出两个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价值观念。
二、英汉委婉语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委婉语蕴含了一个民族文化特色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文化意识,以及其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差异最典型地表现在对待“死”、“老”、“穷”与称谓的不同态度上。
1.有关“死亡”的委婉语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
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生理现象。但由于人们的恐惧心理,认为只要不说“死”字,似乎“死神”就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基于这种心理,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大量关于死的委婉语。英美等西方国家,主要信奉基督教,因此很多有关“死亡”的委婉语都来源于基督教的《圣经》,体现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即生命是上帝赋予的,人在其有生之年注定要经历罪恶、堕落和赎罪,而且只有赎清人的原罪,才能在来世得到拯救,进入天堂,否则将在地狱里永受煎熬。基督教的死亡观是以死后灵魂得到拯救,进入天堂为中心的,于是就有了go to meet one’s maker,be with the god,go to heaven,go to a better land,safe in the arms of Jesus,go to glory等。比起西方民族来,中国教派众多,其中对中华民族产生较大影响的是道教、佛教。汉语中“死亡”的委婉语也多来自道教和佛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发源于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道教达观、淡泊的生死观在委婉语中得以充分体现,如“隐化、物化、迁形、遁化、羽化、气散”等。道教追求得道成仙,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于是就有了“化仙,升天,升仙,仙逝,驾鹤西游”等委婉语。佛教发源于印度,唐朝时传入中国。佛教追求的是“涅磐”成“佛”,因此,汉语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就有了“成佛、圆寂、寂灭、坐化、解脱、上西天、上天、归天、归真”等。英汉语中“死”的委婉语非常丰富,但各有异同,充分体现了英汉民族的不同。
2.有关“老”的委婉语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传统观念
西方文化注重青春、活力与创造的价值观念。在西方文化中,“老”是一个贬义词,意味着“衰朽残年”、“孤独和凄凉”,同时也意味着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下降。加上西方国家的家庭崇尚结构简单,老人首先是“精简”对象。因此,西方人怕老,对老的惧怕心理已达到忌讳“old”一词的程度。于是人们费尽心机地借用其他词汇来委婉地表示这一概念,于是便出现了seasoned(经验丰富的),well-preserved(保养得很好的),senior citizen(资深公民),the advanced in age,the mature,the longer living(生活经历较长的人),“养老院”也被说成nursing home,home for adults,rest home,adult communities等。相反,汉民族有着悠久的尊老文化传统。在汉文化中,“老”代表了经验、学识、成熟、可靠,年老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体现在语言中就有老当益壮”、“老成持重”、“老成练达”、“老马识途”、“老将出马一个顶俩”等。虽然当代社会已打破了四世同堂的家庭结构,但父母仍是家庭的重要成员。老人不惧老,社会自然就不忌讳“老”字,还常以“老”互称来表示尊重,如:“您老”、“王老”、“老张”等。我们通常还用“老师傅、老板、老大、老总”这些词来委婉表达“资深历练”之义。
3.有关“穷”的委婉语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
我们从一个例子来看贫穷在西方文化中如何被人们避讳:“I used to think I was poor,”she wrote.“Then they told me I wasn’t poor;I was needy.Then they said it was self-defending to think of myself as needy,that I was culturally deprived.Then they told me deprived was a bad image,that I was underprivileged.Then they told me that underprivileged was overused,that I was disadvantaged.I still don’t have a dime,but I have a great vocabulary.”由此可见,贫穷在英语中意味着生活困窘,标志着社会地位低下。在西方国家,绝大多数人将物质财富的拥有与否和拥有多少作为衡量个人生存能力的象征。在金钱万能的西方商品社会里,贫穷为人所不齿,自然要想方设法加以掩盖。而在汉文化中,有关“贫穷”的委婉语,常见的只有“囊中羞涩”、“手头不便”等少数几个。这同中国传统文化中“贫穷”并不像西方那样讳莫如深有关,同时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4.有关“名讳”的委婉语体现出不同的等级观念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而著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尊祖敬宗的传统。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深深地反映了等级观念。在封建社会中有国讳、家讳、圣讳、官讳等。如唐太宗李世民,为了避讳,唐人行文用“代”代替“世”字,用“人”代替“民”字,观世音因此而称观音,民部改称“户部”。现代社会虽已经建立了民主、平等的社会体制,但在人际交往中,仍存在“名讳”情形,即下级对上级不敢直呼其名,往往冠以职位,如某某处长。在给新生儿取名的时候,也要避开长辈的名字。晚辈也不可直呼长辈之名。而西方人喜欢与人平等相处,所以英美文化中没有显著的等级观念,无论地位高低都可以直呼其名,下级可以直呼经理名字,儿子可以直呼父亲名字,并且小孩的名字往往与其祖父或曾祖父重名,以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和爱戴。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英汉委婉语有着共同的心理基础,但由于中西方社会背景、宗教背景、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委婉语从产生之日起就被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折射出不同的民族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的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李宁.汉英委婉语的文化内涵.文化论坛,2009.
[2]李中.从文化角度谈英汉委婉语的翻译.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
[3]胡鹏,于江龙.从英汉委婉语解读中西文化差异.科技信息,2008.
[4]翟惠敏.从英汉委婉语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文教资料,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