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动态成本

动态成本

时间:2023-05-30 09:02: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动态成本,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动态成本

第1篇

关键词:地铁工程;成本控制;虚拟动态化;管理技术

一、前言

随着经济水平的显著提升,我国已然步入地铁建设高峰阶段,然而,地铁工程施工需耗费大量资金,一直以来,这都是我国城市交通建设需要面对的重大难题。立足可持续发展战略,地铁建设具广阔前景,由于其造价十分可观,因此必须做好相应的成本控制工作。纵观地铁施工动态化管理进程,可合理运用虚拟集成动态优化控制技术,保障项目管理部门针对施工管理现场随时随地展开三维可视化管控,强化管理成效,提升管理水平,控制建设工期成本,意义深远。

二、我国地铁工程建设的特征分析

1.建设工期相对较长

一般来说,在我国,城市地铁建设可谓是占据重要应用地位的市政工程,其施工建设工期时间相对很长,再者说,在地铁工程施工中,既需进行地下管线迁移,同时还需跟城市交通部门相互间展开良好沟通,若未能实现,则会造成中途停工问题的出现,导致实际工期进度远远超过合同要求的工期。

2.项目施工难度重重

通常而言,建造城市地铁的难度是十分巨大的,譬如说,建造地铁一般均需进行两线及三线换乘,项目多建于城市繁华地带,交通情况相对较为复杂,所涉及的地下管线以及地上建筑物数量十分庞大,这都会使地铁施工遭遇重重阻碍。

基于地铁工程特征分析,相关企业除了要面对地铁建设工期长以及施工难度等问题,同时还会遭遇设备以及材料、人工等因素价格出现上涨的情况,加之各个企业相互间竞争,因此,地铁工程拥有的盈利空间是非常小的,必须认真完善相应的建设工期成本管理控制。

三、简述地铁工程建设工期成本虚拟动态化控制技术模型构建

1.工期成本目标非线性集成预测技术系统构建

立足BP神经网络以及CS显著性成本理论、GM(1,1)灰色理论基础,可实现地铁工程建设工期以及成本目标非线性集成预测技术系统的优化构建。在无定额状态下,若拥有大量历史数据,则可通过BP神经网络应用实现对目标的合理预测;如果拥有小量数据,则能基于GM(1,1)灰色理论实施有效预测;若无数据存在,则可借鉴专家经验通过三点估计法进行预测。与此同时,可采用CS显著性成本法以及PERT网络图技术实现相关控制程序的有效简化,旨在将工期成本控制要点确定下来。针对现实性问题而言,这个系统具有高保真性以及拟合性、高准确性等应用优势。

2.地铁工程建设虚拟集成动态优化控制技术软件系统构建

有机结合全面动态优化管理理论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并实现有效应用,基于虚拟技术将地铁陈展土建工程施工动态管理进程实施真实的三维可视化动态展示。分析工期成本控制要点内容根据EVM已获价值理论,通过PDCA循环等多元化管控手段优化成本及工期的可视化控制,针对已经完成建设的工程状态展开细化分析统计并实现有效的可视化监控,就尚未完工的工程所存在问题及时进行可视化预警并采取有效的预控措施,旨在将相关决策依据适时全面地提供给管理人员。

3.模型构建

(1)地铁土建工程施工前虚拟静态目标优化管理系统构建

第一,基于虚拟显示技术运用优化虚拟可视化跟工程施工建设相关的方案以及程序、工艺等各项内容,并结合地铁工程建设实情择优选取适合的施工方案;第二,如不存在定额状态,则能够通过对GM(1,1)以及BP神经网络、三点估计法的合理运用将工序工期成本目标正确确定下来;第三,在PERT网络计划法以及CS显著行成本手段的应用中实现对工期及成本控制要点与相关显著工序的正确选择;第四,纵览计算机虚拟施工程序图,使得对应描述更为形象直观,结合之前的历史数据信息,完成可能存在问题与可采取预控措施相关数据库的优化建立。

(2)地铁土建工程施工虚拟动态优化管理系统构建

第一,需完善动态施工进程EVM已获价值统计系统以及五控一张表的合理构建,参考每项施工工序对应特征将循环控制周期细化确定下来,针对每个循环控制周期实际成本ACWP以及计划工程预算成本BCWS、造价差CV以及进度差SV、已完工程预算成本BCWP等各类指标情况及时地实施动态统计工作,使之跟工期成本目标形成对比,并就存在的节超以及拖延状态进行详细计算,并在五控一张表上展示所得结果。第二,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化运用,在计算机虚拟图中更为动态直观地将各个循环控制周期对应的五控一张表以及已经完工工程进度全面显示出来。第三,实现对问题成因分析系统以及预控措施动态决策系统的有效建立,在完成各个循环控制周期之后,需参考EVM已获价值针对所形成结果实施统计分析,同时要求现场施工员运用问题原因对策库针对出现问题情况成因展开查找,并优化决策下个循环控制周期工程预控措施。第四,将上述预控措施应用于下个循环控制周期,通过PDCA循环完成具体目标及相关方案的不断优化,力求让地铁工程施工管理工作长期处于成本以及工期的优化状态中,一直保持到完成项目总体目标。

四、实例分析

1.工程情况

北京地铁6号线甜水园站地处金台路跟朝阳北路交叉口下方位置,顺着朝阳北路东西方向进行布置,跟14号线能够实现T型换乘。该车站属于地下双层岛式形式,站厅处于地下一层位置,站台处于地下二层位置。双柱三跨是本车站的主体结构型式,总体程度是三百四十八米;其工程施工手段多选用东西两端实施明挖且中间位置进行暗挖的方式。

2.系统构建

表1 20110405~20110411土方工程施工管理信息统计

表2 20110405~20110411土方工程施工已获价值分析

该段地铁工程涉及施工项目较多、工程建设难度大、工法复杂且工艺多元化、存在较多难以预见的成因、实施管理阻碍重重,因此,在开始施工之前首先应针对跟工程相关的方案以及流程、工艺、工期成本等实施虚拟多目标静态优化,而后,有效建立地铁土建工程施工虚拟动态目标优化管理系统。在此以该站东侧位置土建工程建设中土方开挖第9段跟第10段为例,其中,第9段是兼具显著性跟关键两种性质的工序,第10段则属于显著性项目,对应控制周期设定为一周,从20110405至20110411,基于EVM应用针对工期成本实施细化分析工作,并开展PDCA循环控制,参考表1跟表2可知,第9段进度相对滞后且成本超出预算,第10段进度处于正常状态但成本超出预算,原因在于,第9段需进行悬吊构件加工且其人工开挖范围被不断来扩大,第10段场地狭窄加之使用的挖机设备半径较大,为确保施工进度,选用人工配合机械的开挖方式,造成费用增加。基于此需完成预控措施制定,就目标实现状态展开及时预警,在下个循环周期实施相应预控措施,通过PDCA循环至实现总体目标。同时,需实现虚拟动态优化管理系统构建,作用为将各个工序进展情况动态反映出来,并构建包括工期及成本数据库以及安全数据库、应急预案数据库以及质量数据库等在内的基础数据库,更好地支持施工动态决策工作实施。

五、结语

综上可知,通过地铁工程建设工期成本虚拟动态优化管理技术应用,可实现管理工作量的优化减轻,促进控制效率以及管理决策成效的明显强化,进而能够更为有效地控制地铁工程建设工期及成本。基于此,日后需深化开展针对工程管理信息资源库完善建设以及工艺、方案、材料管理优化、机械、人员的虚拟动漫仿真演示等多元化研究,旨在加强地铁工程施工动态管控,推动我国地铁事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段晓晨,张新宁,孔卫超,蔡承才,张增强.地铁工程建设工期成本虚拟动态优化管理技术研究[J].铁道学报,2015(05).

[2]王金平.地铁建设成本的因素及项目成本控制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6).

[3]袁正文.浅谈地铁工程建设的成本控制[J].大科技,2015(35).

[4]徐涛.浅谈地铁工程建设与安全风险管理[J].城市地理,2014(16).

[5]王虹舒.关于地铁工程建设之中的成本造价管理探索[J].建筑・建材・装饰,2014(04).

第2篇

[关键词]约束理论;瓶颈;建设项目;奎寿命周期成本

一、引言

如何实施有效的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主要课题。约束理论(Theory0fConstraints,TOC)是由以色列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戈德拉特博士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是在其开创的优化生产技术OPT(optimizedproductiontechnology)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哲学。该理论提出了在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定义和消除制约因素的一些规范方法,以支持生产的持续改进。后来该理论还逐渐成为开发特定管理技术的一种思想方法。戈德拉特在其《目标》中,首次将TOC应用到生产运作管理中,对单项目进行计划以缩短项目的工期和实施简单的项目管理。同时,这也是戈德拉特的另一著名企业管理小说《关键链》(cfifiealChain)的主体。并且,在该著作的最后一章还提到了TOC在安排并行项目的共享资源方面的应用。随后发展出关键链项目管理法。关键链项目管理法找出了人们在项目管理中的错误假设与误区,用“关键链”取代传统的“关键路径”。实现了项目管理理念与方法的重大突破。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也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一方面,对TOC在项目时间管理和多项环境中应用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另一方面,开展了TOC在项目管理其他方面的应用,如项目的风险管理。

二、TOC的基本思想和核心内容

约束理论把企业看着一个完整的系统,整个系统的绩效通常有少数因数决定的,这些因数就是系统的制约因数,认为任何一个系统至少都会有一个制约因素TOC称为“瓶颈”(BottleActivity)。犹如一条由许多个环组成的环链的强度一样,正是各种的制约因素限制了企业的产出。因此,要想提高整个系统的产出,必须尽可能识别和打破企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现存的或潜伏的约束,使企业的改进方向和改进策略明确化,从而获得持续改善。改善系统只需改善系统的瓶颈,不需改善系统的所有环节,改善非瓶颈的环节对增进系统的功能是不起作用的,是对企业资源的浪费。这些少数的瓶颈形成企业经营的关键链。

TOC的核心是管理限制系统功能的瓶颈活动,任何一个系统都至少有一个瓶颈。所以,TOC由以下一系列过程组成:识别系统的瓶颈,在资源限制条件下管理系统的运行,最后达到调配资源缓解系统瓶颈的目的。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因为系统的瓶颈始终是存在的,当缓解了一个瓶颈后,这个系统的运行会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在这个水平上,系统又会遇到一个或者更多的瓶颈。所以,对瓶颈的管理是循环的过程,最终是系统更好的运行。概括起来,TOC以下面五个步骤为焦点:(1)识别系统的瓶颈;(2)决定怎样挖掘制约因素的潜能;(3)让其他的决策服从或者服务于上面的决定;(4)改进系统的瓶颈;(5)如果上面的瓶颈被缓解,回到第一步,千万不要让管理的惰性引发系统的瓶颈。TOC强调的是找出系统的主要矛盾,主张改善瓶颈环节的功能,因而对于不紧迫的非瓶颈环节可以暂缓考虑。

三、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的相关内容

1.概念。1950年,美国在对可靠性的研究过程中,全寿命周期成本概念就已经萌芽。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又称建设项目寿命周期,是指建设项目从其开始到寿命结束的时间。对于建设项目的寿命周期的研究和界定,主要有物理寿命。功能寿命、法律寿命和经济寿命。一般经济寿命短于法律寿命;在不考虑意外情况的前提下,由于科技的发展、施工质量、设计水平的提高,建筑物的物理寿命一般长于法律寿命,功能寿命由于业主发展要求、技术更新速度、施工质量等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寿命周期的选择不仅影响到成本的构成项目,而且影响到成本计算年限的长短。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建设项目的寿命周期应是经济寿命。建设项目的寿命周期成本,即是建设项目在其经济寿命周期内发生的所有费用。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项目从构思到拆除的全寿命周期过程,主要可以分为项目决策阶段、项目建造阶段(包括设计和施工阶段)、项目使用与维护阶段、项目拆除阶段。广义的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即是基于全社会的角度,在建设项目的经济寿命周期内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公众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狭义的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是指一个建设项目在其寿命周期内自身折现货币成本。本文主要针对广义的项目寿命周期成本。

2.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按阶段划分,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包括项目决策、设计、建造、使用维修和报废等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汇总各阶段建设项目费用,从而得到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按阶段划分建设项目寿命周期成本。由于建设项目各阶段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在寿命周期成本评价时,不但要评价和优化寿命周期各阶段自身费用的支出,还需关注各阶段对项目寿命期后续阶段的影响。

按照成本构成要素划分,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包括建筑材料全寿命周期成本、建筑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人力资源全寿命周期成本、寿命周期管理成本要素。建筑材料全寿命周期成本是建筑材料从原材料的采集、生产、加工、销售、使用到回收报废这一寿命周期内的所有费用。建筑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指设备的设计生产成本和设备使用维修成本的总和。人力资源全寿命周期成本是由建设项目在其寿命周期内支配并加以开发的、依附于员工个体的,对建设项目效益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寿命周期管理成本是指对建设项目进行管理所产生的费用,它包括建设管理费和建安管理费,其中建设管理费是建设项目总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安管理费是施工单位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管理费用。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对建设项目的寿命周期成本控制是通过各个要素寿命周期成本控制和各个阶段成本控制相结合的方式。这就避免了现有的成本控制法的缺陷:针对某一阶段的成本控制,割裂了建设项目各个阶段成本的内在联系;对建设项目运行成本不够重视,导致目前国家的一些重点工程出现竣工移交时没有单位接受,原因在于这些项目的日常维护费用很高,有的高达几千万元。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的目标是实现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对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意义在于:可以实现全寿命周期成本的优化,尤其是一些大型项目,既要考虑建造成本,更应该考虑使用和维护成本;通过对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内各阶段和各个制约因素的分析,系统地找出成本控制的措施,可以综合考虑项目的初始成本和未来成本,可以实现建设项目寿命周期内的资源节约;有助于实现我国建筑业“绿色化”战略。

四、基于TOC的项目寿命周期成本模型

1.识别瓶颈阶段和识别瓶颈因素。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的目的就是尽量降低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成本。由于建设项目经历各个阶段,寿命周期成本等于各阶段成本之和。但是,寿命周期成本并不是各阶段成本的简单相加,特别是前阶段发生的成本往往影响后面阶段,要使总的成本最低,必须从全局的角度出发,优化各个阶段的成本。从对全寿命成本影响角度看,各阶段的影响程度不同,有的阶段成本对全局成本影响很大,制约着整个项目的投入和效益,按TOC理论,则可以称此阶段为寿命周期成本的瓶颈阶段。如果在此阶段成本控制得较好(不是指本阶段的成本很低),那么对实现成本最低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比如,项目的决策阶段,相对于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其他后续阶段来讲,其对项目的寿命成本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决策一旦失误,那么所有的投资成为无效投资,我国这样的无效投资占总投资额的10%以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无效投资不足1%,而决策阶段所需投入的费用只占项目寿命周期成本的很小比例,对此阶段的成本控制重点不是控制该阶段发生的实际成本大小,而应该看中该阶段成果的准确性。因此,决策阶段应是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第一瓶颈阶段。而设计阶段就应该是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第二个瓶颈阶段。因为设计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项目质量和使用功能,也直接影响着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一旦项目做出决策后,设计最终形成的方案和图纸对建筑实体的施工和业主将来的运行使用具有重要影响。由于工程量由设计决定,因此,设计决定了建筑在建造阶段的各种要素成本,建筑功能设计是否恰当适用,又会对建筑投入使用后运行成本构成影响。因此,设计阶段也应该是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又一瓶颈阶段。施工阶段的质量好坏又直接影响着运营的安全和效率的高低。因此,这也是一个瓶颈阶段。

从成本构成要素来说,项目寿命周期成本控制重点应该是管理,管理成本是项目寿命周期成本的一部分,但控制的着眼点不是管理成本的大小,而是管理本身,管理出效益,良好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机制是降低项目寿命周期成本的有力手段,管理成本占项目成本的比例很小,但对其他要素成本却影响很大,设计阶段是影响项目成本的关键阶段,设计质量的好坏却取决于管理。施工阶段是成本大量发生阶段,通过加强管理,能够减少材料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施工质量,既降低了施工阶段的成本,也能提前投产使用产生效益和降低使用成本。所以,管理成本应是各阶段成本的瓶颈因素。

2.挖潜潜力,制定如何应用系统限制。对于决策阶段,其潜力在于:(1)建立合理的决策机制。这一点针对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而言十分必要。实践中一些决策的典型案例,往往都伴随有盲目决策、决策机制不合理的问题。建立合理的决策机制属于优化的组织措施。建立合理的决策机制包括:在项目管理班子中落实项目优化决策的组织形式和人员;确定任务分工和职能分工;编制各阶段的优化管理工作计划和详细的工作流程;根据优化需要聘请专家。(2)做好可行性研究。就是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并做出判断和决定,可行性研究对项目投资影响达到90%以上。所以,应认真作好可行性研究,加深可行性研究的深度,提高寿命周期成本估算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合理确定项目的建设标准和建设规模,最终从多个可行性方案中选择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的方案,实现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对于设计阶段,其目标是在执行决策意图的前提下,将建设项目的设计工作委托给设计方,在合同的约束下,通过设计阶段的各项工作达到本阶段成本优化的同时,实现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协同优化。设计成本和由设计阶段产生的全寿命成本的双重优化是设计阶段成本优化的总体目标。其潜力就在于优选设计单位,合理确定设计费用,对设计方案开展价值工程等,从多个设计方案中选择满足功能而寿命成本低的方案,拟定设计合同,加强设计过程的管理,控制设计费用的支出,尤其应对项目方案寿命周期成本优化。建设项目一般按照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大型项目还需进行总体设计。总体设计是为了解决总体开发方案和建设项目总体部署等重大问题,优化的潜力在于生产工艺的安排先进、合理,达到设计的生产规模、三废治理和环境保护、能源需求合理、建设投资在投资的限额以内,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得到优化。对于施工阶段,如何挖潜施工阶段的成本制约因素:①优化施工组织设计。②合理编制和及时检查调整施工进度计划。③加强对工程量和材料量价的控制。④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管理。

3.令其他阶段资源迁就瓶颈,创造瓶颈的改进条件,即令后续阶段迁就前面的阶段,服从前面的决策和要求。设计阶段按照决策定的总体方案、规模、建设标准、项目组成和工艺流程进行,施工阶段迁就遵循设计的意图。包括占地面积、项目的选址、材料和设备、施工要求各专业配合等,使用阶段各设施的使用和维修,按照设计的要求而定。

4.改进整个寿命周期成本的瓶颈,通过充分挖掘制约因素的潜力和其他阶段的迁就,使制约因素得到改进。

5.实施第四步后,如果现有的瓶颈得到缓解,回到第一步发现新的瓶颈,不断地循环,寻找下一瓶颈阶段和其瓶颈因素,形成动态的成本控制过程。当各阶段成本计划均实现后,还不能达到寿命成本最优时,还可以对各阶段的成本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优化。

第3篇

【关键词】目标成本 动态规划模型 顾客满意度

供应链成本管理引入目标成本,旨在控制供应链单个节点企业在满足目标成本约束的前提下为顾客提供满意度最高的商品,这是供应链成本控制关注的核心问题,而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成本控制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供应链目标成本法,供应链利润最大化和供应链成本缩减等方面,很少考虑到顾客的满意度是否达到最大。本文试图在供应链目标成本已经分解的前提下,用动态规划模型控制供应链单个节点企业内部目标成本的达成过程,使其成本控制在目标成本以内的同时,实现最大化顾客满意度以及最大化企业输出价值(徐龙秀,2010)。

一、 目标成本达成的动态规划模型

动态规划主要用于求解以时间划分阶段的动态过程的优化问题,但是一些与时间无关的静态规划(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只要人为地引进时间因素,把它视为多阶段决策过程,也可以用动态规划方法方便地求解(刘博,2004)。它是一种逆向求解方法,即从最后状态出发,在目标的约束下,逐步转移到最初状态,逐级地选择最优控制,并逐级计算最优性能指标,适用于求解多阶段最优决策。动态规划模型的五要素包括:状态集、决策集、状态转移方程、报酬函数和指标函数(汪颖,2007;徐龙秀,2010)。

而目标成本的达成过程存在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又有不同的状态,这要求企业在动态的目标成本达成过程中进行多阶段决策,依次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整个过程的最优化问题,所以,在目标成本的达成过程中引入动态规划方法是可行且必要的。

(一)动态规划模型建立的基础

供应链成本控制系统的概念模型已经建立,如图1所示,共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供应链总成本分解到各节点企业;第二层,企业内部总成本分为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制造总成本()和财务费用();第三层,把第二层中的制造总成本分解为工料成本()和制造费用();第四层,把第三层中的工料成本分解为材料成本()和工资成本()。其中, 至 仅指企业参与本条供应链所产生的费用,而不是企业内部产生的所有费用。具体的供应链成本控制系统自上而下是目标成本分解的过程,自下而上是目标成本达成的过程。

动态规划模型的前提还有,供应链的总目标成本已经根据顾客愿意支付的产品价格和行业目标利润确定,供应链总成本也已经根据目标成本法完成了从第一层到第四层的逐层分解,设要控制的节点企业分解得到的目标成本为。动态规划模型的目的是使节点企业在达成目标成本的前提下,实现顾客满意度的最大化,也就是节点企业输出的最大化。

(二)动态规划模型的建立

为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多个节点企业共同构成供应链,供应链上承载着一系列的价值活动,每项价值活动都由特定的节点企业完成,而完成价值活动会产生一定的成本费用,最终输出令顾客满意的产品或服务(徐龙秀,2010)。由于考虑的是单个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成本控制问题,即该企业在满足目标成本约束的条件下,输出最大化顾客满意度的产品,因此该动态规划模型只需要考虑供应链控制系统的第二至第四层。

当逆推到k=1时,指标函数是和的函数,由于节点企业分解得到的目标成本为,在目标成本的约束下,即,,可首先求得决策变量,然后再根据状态转移方程可求得决策变量和,这样就可得到各层的最优费用分配,以使单个节点企业在满足目标成本约束的前提下,达到输出顾客满意度最大的产品。如果把该模型用于供应链的所有节点企业,就可使得整个供应链输出值最大化,使顾客满意度最大化。

二、 实例应用

企业A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经过市场调查,欲开发一款新产品,供应链结构已经用TOPSIS方法构建完成,共由五个节点企业组成。新产品的目标成本已经根据供应链成本控制系统层层分解,分解得到的目标成本值如图2所示。

由上表可知,为了使该节点企业在满足目标成本约束条件下实现最大化输出、最大化顾客满意度,需要继续投入制造费用259.25元,同时应当缩减期间费用1 013.75元。

三、结论

本文在供应链成本控制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供应链单个节点企业内部的成本费用与企业输出质量――顾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用动态规划模型控制供应链节点企业内部目标成本的达成过程,使单个节点企业的输出达到最优,也就是顾客的满意度最大。动态规划模型可以使节点企业在达成目标成本的同时,实现顾客的满意度最大,可以实现供应链降低成本和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双重目的。但在量化输出质量函数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有待进一步研究。

(韩庆兰教授系博士生导师;黄凤为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Taoyong Su,Xinghui Lei. Research on supply chain cost reduction based on process and time analysis[J].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8:1625-1629.

[2] 杜红,冯明.基于作业的目标成本法在供应链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北京:建筑经济,2006(12):59-62.

[3] 陈丽华,颜涛,等.供应链成本分析和资源优化配置模型[J].北京:中国管理科学,2004(12):473-477.

[4] 韩庆兰.供应链成本控制模型的构建研究[J].长沙: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12-316.

[5] 杜栋.管理控制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 韩庆兰,徐龙秀.基于约束的供应链节点企业选择[J].北京:商场现代化,2010(16):39-40.

[7] 徐龙秀. 供应链资源最优配置下的成本控制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11-01.

第4篇

关键词:水利施工项目;安全成本动态管理

0引言

水利施工项目管理本身具备四项控制性管理,分别为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以及质量管理[1]。其中,安全管理为管理工作中的前提,成本管理为管理的核心,进度是管理的重要形象,质量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2]。就施工单位来说,追求企业利润是企业经营目标之一,企业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会对企业的各项成本造成一定影响,对此水利施工企业必须积极的开展施工项目安全成本动态管理,由此可以更好地对项目的安全、成本、进度和质量进行有效管理,一方面高效的成本控制可以为企业赢取更为客观的利润,另一方面,保障项目的质量、安全以及施工进度,确保水利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确保后续的使用。

1概述水利施工项目安全成本动态管理

水利施工项目自身的成本管理主要是指在项目质量和安全保障、符合工程工期和安全的基础上,通过施工单位积极采取组织、技术、合同和经济等多项经济措施,有效的管理施工涉及的成本费用支出[3]。开展成本目标管理主要是为了将项目成本有效的控制在许可的范围之内,同时谋求更加理想的经济效益,获得最大化的项目建设利润。除去工程施工所需的基本开支费用外,这里还有为了满足项目质量、进度、安全等多方面要求的成本,一般称之为质量成本、进度成本以及安全成本。安全成本主要指的是在确保安全生产由此产生得了一系列费用以及安全事故而形成了相关经济损失[4]。质量成本主要指的是在保障工程质量的情况下而支出的相关额外费用[5]。进度成本主要使得是为了满足合同的工程进度要求,而采取一系列措施而产生的费用以及没有满足工期要求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为了确保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安全、进度等符合合同要求,施工单位必须积极的开展项目安全成本动态管理。

2水利施工项目成本管理面临的各项问题

2.1缺乏成本管理意识

意识支配行为,是行动的基础。水利施工企业缺乏较为浓厚的成本管理意识会加大成本管理工作的难度,使得项目成本管理工作起不到显著的作用,这一问题在我国水利施工项目建设过程中非常的普遍。根据对国内水利施工研究分析可知,国内多数施工单位存在观念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成本管理的开展。当前成本观念主要反映在各个施工阶段,事中、事后成本管理不足,更多的单位仅仅重视事后管理,尤其成本管理没有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很多施工企业缺乏对预算审核的重视,表现在缺乏对小项目的预算,仅仅关注大项目。另外,施工单位开展的成本管理工作缺乏动态性,采集的资料比工程施工进度滞后,导致工程项目施工混乱无序,导致成本管理效率不高,水平偏低。

2.2水利项目施工单位缺乏素质过硬的成本核算人员

从现阶段分析,施工单位组织的成本管理效率不高更多是因为内部的成本管理人员欠缺完备的管理知识,成本管理相关综合素质不高。从目前形势分析,水利施工单位内部的多数财务人员兼任了成本管理工作,然而财务人员并不具备成本管理相关专业素养,成本管理过程中相关人员缺乏较强的综合管理观念,使得其他机构工作难以有序进行,成本管理部门及其人员也没有按照相关分析原则尽心成本管理,导致成本管理工作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2.3缺乏完善的水利施工单位成本管理体系

完备、高效的成本管理体系可以对成本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但是现阶段,成本管理工作相适应的制度体制欠缺。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一些成本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并没有给予有力的执行,在管理体系存在缺陷的前提下,成本管理人员责任缺失,部分单位并没有对成本管理职责进行明确,相关工作人员对自身的责任也没有清晰的认识,甚至出现权利交叉或者空位的情况,工作人员以及部门之间互相推卸责任,制度的建设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对成本管理工作形成了阻碍。

3水利施工项目安全成本动态管理

3.1转变传统的成本管理思想

当今时代为信息时代,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全面提升工作效率,特别是成本管理工作,假如在成本管理有效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开展安全成本动态化管理,使得管理效率显著提升。当前,成本管理人员必须转变过去传统的观念,增强成本管理思想,不断学习积累更多的管理知识,更好地组织安全成本动态管理工作。

3.2强化水利施工项目全程安全成本动态管理

就水利施工企业而言,他们需要重视的不仅是实际施工,还有施工所涉及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各项信息数据,进而组织高效的全过程成本管理。在上文已经阐述,现在很多企业更多关注或者更多去研究成本的事后管理,对于事前以及事中的成本管理缺乏准确的认识和了解,动态管理效率严重不足。为取得更为理想的成本动态化管理,必须将安全成本动态管理思想融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去,渗透到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来,同时在项目决策、项目设计以及项目招投标等项目投标环节给予成本管理以高效的重视。此外,在施工当中,必须开展全程的动态化管理,努力发掘施工材料以及设备价值,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在成本管理过程当中,必须针对施工建设项目的概预算进行严格的审核,最大限度的估量和预算工程项目最大的施工成本,出于对施工当中成本变更项目的考虑,预先突出相应可操作的针对性解决措施,保障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建设资金充足,禁止因为建设资金不足或者断流而对工程的施工产生负面的影响,由此保障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任何施工项目其相关的施工环节都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水利施工项目也是一样,甚至水利施工项目这一特点非常明显。因此在项目成本管理当中,施工单位必须积极的构建成本管控体系,由此将施工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的结合,由此使得安全成本动态化管理效率更高,减少成本管理相关问题出现的几率。

3.3优化成本管理

科学、合理的施工项目设计方案,可以很好地推动水利项目施工,可以有利于水利施工项目的有序开展,甚至会对项目成本数量形成一定的影响。成功的设计方案还可以有效降低费用,由此使项目施工成本降低。项目进行过程中设计环节较多,以往的成本管理会产生很多的费用,由此使工程项目成本进一步增长。在水利项目管理中,必须对项目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开展全程预算,在保障项目质量的基础上,强化对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施工材料等多方面的控制,在项目设计阶段就相应进行科学的规划,由此在项目施工阶段,施工人员可以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有序进行,防止发生意外,进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同时,必须积极完善水利项目工程管理体系,明确成本核算人员相应的工作和责任范畴,一旦发现资金或者成本问题,立刻找出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4结语

水利施工项目属于市政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水利施工项目也伴随经济和科技的进步,水利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水利建设单位要想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必须加强管理,尤其是水利施工项目安全成本动态管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建设项目的需求。但是从目前项目建设情况看,很多施工单位缺乏对水利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意识,使得企业经济效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为了获得更为理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相关施工单位必须着力对当前的安全成本动态管理研究进行深入研究,掌握其中存在的各项问题,进而针对问题提出了科学的应对措施,在保障施工项目质量的同时,加强安全成本动态化管理,切实提高成本管理的动态性,促进成本管理效率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冉沁灵.对水利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探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1):143-144.

[2]杨旭东,徐池.水利施工项目安全成本动态管理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3):104-106+110.

[3]罗庆.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与控制方法[J].中外企业家,2015(24):48-49.

[4]王哲.水利施工项目安全成本动态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30):419.

第5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安全成本;动态管理;成本控制;问题;策略

0.引言

水利工程是我国市政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人们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各种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变得越来越迅速,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供水、用水等方面的问题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质量固然是企业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同时成本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成本控制是当前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为了控制成本,需要对水利施工项目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对各种问题进行动态分析和管理,以提高水利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水平,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1.水利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缺乏成本管理意识

缺乏成本管理意识是当前水利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水利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很多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很少进行事前管理,事中动态管理也相对较少,一般进行事后管理的较多。在管理过程中对水利施工项目的预算进行审核的重视程度不够,比如在施工过程中,很多水利工程施工企业都重视大型项目的概预算,忽视小项目的概预算。水利施工项目的动态管理意识和能力不足,导致各种资料的收集、分析、统计等过程比较滞后,使得水利施工项目缺乏相应的参考依据,最终导致水利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效率不高。

1.2成本核算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不高

水利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效率的高低与成本核算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水平有关,在水利施工企业中,参与成本管理的人员大多是企业的财会人员。当前很多水利工程施工企业的财会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还存在一定问题,同时由于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不强,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不能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最终导致企业的成本管理效率不高。

1.3水利工程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制度和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的很多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与成本管理相关的制度和体系都不够完善,因此导致水利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流于形式,管理过程中的约束不多,导致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进行管理时出现严重的问题,比如成本核算人员的职责不够明确、组织关系比较混乱等,一旦出现了成本过高的问题时找不到相应的责任人,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我国水利工程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不能有序推进。

2.水利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策略

2.1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企业的发展与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分不开,当前很多水利工程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不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员对成本管理的意识不足,成本管理的观念还比较传统。随着水利行业的不断发展,在水利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员工的成本意识的培养。使得水利工程施工企业的施工人员、管理人员都能加强成本管理的意识,在水利施工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过程中的所需的各种材料、人力资源等进行合理的配置。

2.2加强水利施工项目全过程的成本动态管理

加强水利施工项目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是当前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水利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很多水利工程施工企业都比较注重事后管理,对事前准备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动态管理也不够,因此导致成本管理效率不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在水利施工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都积极践行成本管理的理念。尤其需要加强在前期准备阶段的成本管理控制,在事前控制过程中,要在投资决策阶段加强对成本管理的重视、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加强对成本管理的重视、在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对成本管理的重视。另外,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也应该要加强对成本的动态控制,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浪费现象。在水利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过程中,需要对水利施工项目的概预算情况进行严格地考核,从而估计水利施工项目所需的费用,并且根据工程的进展对工程项目的成本的变更问题进行解决,保证水利施工项目施工过程中所需的资金可以得到满足,最终不断促进水利施工项目的顺利推进。由于水利施工项目各个阶段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在成本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将各个阶段进行有机结合,串联成为一个系统,从而便于对水利施工项目的成本进行科学化管理,提高水利工程施工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3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的设计方案的优化处理

水利施工项目设计方案的处理是否到位,对于水利施工项目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也会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成本数量。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如果不合理,则很有可能会产生较多的费用,从而增加工程项目的成本。在水利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对整个项目做好全面梳理,进行以成本管理为目的的全程预算,在保证工程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加强对水利施工项目的进度、材料等方面的控制,在设计过程中就应该要做好相应的规划,从而使得水利工程施工过程能够按照设计方案有序推进,避免出现意外现象,而出现不必要的浪费。与此同时,要对水利工程成本管理过程中的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对企业成本核算人员的工作进行明确的分工,确定每个人的责任,一旦出现任何资金问题以及成本问题,都可以及时找到相应的责任人对问题进行解决。

3.结语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是解决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质量管理,也应该要加强成本控制,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应该要做到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意识,为水利工程的成本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过程中,也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各种设计方案的优化处理,从原料角度加强成本控制,对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以提高水利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 [科]

【参考文献】

[1]冉沁灵.对水利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探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03).

第6篇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032

[中图分类号] 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057- 04

成本管理的研究从科学之父泰勒时代一直到今日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对成本管理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促进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同时对提高企业、各单位的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事业单位等健康持续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国对于成本管理方面的研究从未间断,从现如今的研究动态与现状看来,成本管理的发展和被重视程度远远跟不上企业及事业单位管理的发展速度。目前,国内学者对成本管理的研究难免出现研究方向时而集中、时而散乱,限制了成本管理在管理会计中的发展与在企业及事业单位中的应用。因此,笔者通过研读大量可视化分析相关文献,发现可视化技术分析将会从直观上把握目前我国成本管理研究的现状。

1 成本管理研究的发展

1.1 成本管理理论

追溯成本管理理论的文献,定性分析成本管理理论重心的变化。成本管理理论是由企业最初对成本核算的需求逐渐形成的,有些历史久远的理论较为成熟,比如事后成本核算理论,事后成本费用分配理论等,有些理论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逐步形成,如质量成本管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虽然各个理论的成熟度不同,但都是成本管理理论的代表性主题,为成本管理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类是事后成本核算理论。泰勒于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提到:“以计件工资和标准化工作原理来控制工人生产效率”的思想。在此之后便产生了“差异分析”、“标准成本”和“预算控制”等成本核算方法。余绪缨(1950)结合我国实践经验深入研究前苏联会计理论与方法,详尽的对成本核算原理进行研究。

第二类是事中成本控制理论。周长保,傅兰台,郭之和(1962)在改进成本管理研究中提出健全原材料的定额管理、按车间分配材料费用等。王允孚(1987)也提出在三个方面对成本核算进行改革:首先扩大成本核算内容;其次完善成本核算程序;最后结合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分析、考核。王庆成(1984)将成本管理的意义扩大,从广义的角度进行成本管理定义,他认为“成本管理的意义不仅在于降低成本,更在于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的内容应该从单纯的成本核算扩大到成本预测、计划、控制、考核等内容”。

第三类是成本战略化管理理论。随着市场中竞争者的增多,企业利用核心竞争力来增强市场地位变得尤为重要,成本管理重心不再只局限于事后成本核算与成本节约,从价值链的源头出发,对成本进行战略化管理的理论成为现阶段成本管理研究重心,战略成本管理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理论基础。供应链成本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所有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的方法和概念”(Seuring,2001)。近年来众多学者对供应链成本的研究愈加重视,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供应链间的竞争逐步取代了企业之间的竞争(Christopher,1998);另一方面是成本优化潜力只能通过管理整个供应链成本来实现(Cooper & Ellram,1993)。

袁天荣,焦跃华(1996)将作业成本管理视为重要的成本管理方法,他们认为在企业成本管理理念与技术上,作业成本管理能提供更精确的成本信息和更准确的成本决策。我国学者阎达五将价值链成本管理视为成本管理理论的一个发展。该理论强调以顾客为本,以顾客价值增值为出发点的价值。

1.2 成本管理研究方法

成本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研究分支内容,对其研究方法进行梳理的文献少之又少,然而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却非常丰富,通过对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文献回顾,从中梳理涉及成本管理的研究方法。

《Handbook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Christopher S. Chapman,Anthony G. Hopwood,Michael D. Shields,2007)建立了管理会计研究系列脉络,对管理会计作为一个学科和一种实践的历史发展轨迹进行梳理,明晰了社会科学视角下的管理会计,聚合学术文献分析。书中考察管理会计的研究内容,其中有70% 的文章集中研究控制问题,近20% 关注于成本问题,其余10%研究其他相关问题。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档案研究、分析研究、案例研究等。本文按研究课题将成本管理研究分离出来,发现以成本管理为主题的研究方法同样包括分析研究、档案研究、案例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框架研究、综述研究、调查研究和模拟仿真等多种方法。

第一种是实地研究方法。卡普兰等主张实证研究,认为管理会计的实证研究需要深入企业组织现场,以期解决管理会计理论和实际脱轨的问题。Anderson(1995)运用实地研究方法研究了通用汽车公司开始决定采用作业成本制度到适应作业成本制度的过程,该研究丰富了作业成本应用的理论文献。我国学者穆林娟,贾琦(2012)对以价值链成本管理为基础的跨组织资源整合进行实地研究,研究结论:实施价值链成本管理可以为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价值链成本管理极具研究价值。

第二种是比较研究方法。我国学者张怀玺(2001),曹燕红(2003),赵聚辉(2008)等先后对成本管理进行国内外研究比较,发现国外成本管理重点在于价值链分析、人力资源成本、目标成本、作业成本法等代表性成本管理经验,进而为我国成本管理实践提出宝贵建议。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管理会计研究课题组(2010)对管理会计研究方法体系框架进行中西方比较研究,关于成本管理主题研究发现,国外基于成本管理内容主要集中于成本分配、其他成本会计、成本实践等;而国内集中于成本核算与分配、全面质量管理、战略成本、目标成本、转移定价等。

第三种是实验研究方法。王晔(2013)运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将发表在全球排名前五位会计期刊上的73 篇涉及实验研究方法的文献作为研究样本,对管理会计实验研究的主题、学科背景以及实验设计程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成本定价问题作为成本类子课题之一是近十年来成本实验研究类论文关注的重点,该类研究占近十年来成本问题实验研究论文的50%以上。

第四种是案例研究方法。樊行健,杨登伟(2009)运用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典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总结我国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实践经验。

针对于成本管理研究,南京大学会计学系课题组(2001)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成本管理方法进行研究,研究显示我国企业运用标准成本法的比例为18. 1%,运用计划成本法的比例为38. 9%,运用目标成本法的比例为51.4%,同时按照行业、地区分类分析了成本管理方法的应用。熊焰韧等(2009)调查了国内133 家制造企业运用作业成本法的状况,调查结论发现我国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的企业并不多,但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接触作业管理,自此可看出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处于上升趋势。此外,胡奕明(2001)对1985年-1999年关于企业理财先进经验相关报道涉及成本管理方法的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结论是:我国企业中运用目标成本法的有85.19%,只有3.17%的企业运用作业成本法。

2 信息可视化技术的发展

信息可视化方法是通过搜集文献数据信息,将数据信息绘制成科学知识图谱,实现学科知识的可视化的过程。学者可以利用信息可视化方法对科学范式转换、科学增长、学科领域的演进和学科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

陈超美博士(1999)专门对信息可视化进行论述,一直致力于研究开发信息可视化软件,后于2004年开发了专门用于进行信息可视化研究的CiteSpace软件,通过基于文献、引文、作者、关键词等信息的共引分析,实现学科知识领域的可视化研究。怀特(1999)首次通过关键路径的算法,基于作者的共引分析实现锁着共引结构的可视化,进一步验证了基于作者共引的优点。

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逐步关注信息可视化与科学可视化图谱的研究,借鉴国外现有的信息可视化方法,不断学习与进步。刘则渊和侯海燕等(2006)运用主成分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和信息可视化等方法分析了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热点、相关学科等问题,绘制出1997-2004年间科学计量学的知识图谱。尹丽春(2007)借助于Netsraw,Pajek等可视化分析软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绘制了科学引文网络的可视化图谱,发现科学引文网络同时具有复杂网络的“无标度”和“高聚集”的特征。

在会计学科领域中,杜荣瑞,肖泽忠,周齐武(2009)搜集了1997至2005年间中国18种主要学术期刊上管理会计研究方面的文章共283篇,并对其进行述评,结果发现之前4年和后3年期间管理会计的研究重心有所改变。1997年至2001年间关注目标成本及责任会计的文章较多,2002至2005年间侧重于绩效评价系统、经营预算、业绩计量、价值链分析等。在研究方法里,规范分析方法占多数,其次是调查研究、案例研究、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分析性模型研究极少,而实验研究几乎是空白。

毛洪涛,李诗依(2012)同样利用10份国内核心期刊,对1990年-1999年、2000年-2009年管理会计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出理论研究热点的变化,并与同时期实务调研报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理论与实务工作的差异,指出理论与实务工作需要进一步结合的方面。

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2010)通过收集和梳理1980年- 2008年间八家杂志的755篇管理会计研究范畴的论文,基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与科学来源的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统计研究,并初步构建了管理会计研究方法体系框架,简要阐述了该框架对未来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3 可视化分析技术对成本研究动态将会产生的意义

3.1 理论意义

可视化分析式的研究是近年新兴的一种研究方式,将大量文本、数字等信息转化成具有内在关系的图形或图谱,通过直观的视觉表现形式,揭示研究对象中隐含的关系或潜在的信息。利用可视化分析方法研究我国成本管理,将会科学地揭示我国成本管理的研究状况、热点前沿和问题现状,也将对我国成本管理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情境将会导致不同理论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正是不断改变的前沿与趋势推动新的理论更新和完善。我国成本管理的发展尚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笔者认为,通过对文献的可视化分析找到我国成本管理研究前沿与趋势,将明确中国成本管理的研究使命,拓宽成本管理研究视野,也将从全新的科学研究视角丰富了成本管理的研究方法,推动我国成本管理的理论发展。

3.2 实践意义

成本管理研究的目的,不仅要为理论基础服务,更要通过研究结论指导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国门,开发新鲜市场,在不断壮大的同时,成本管理与控制对企业绩效具有很大影响,中国企业恰恰需要与之适应的成本管理理论。日本丰田的成本精细化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实施使得中国企业不可否认,成本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企业不仅要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同时更应该把本土先进的成本管理思想运用起来。中国成本管理研究作为中国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需要运用可视化的研究方法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探寻。因此,本文通过回顾相关理论,浅析运用可视化分析方法将会产生的意义,以期为可视化分析成本管理研究奠定基础。

第7篇

[关键词]BIM;房地产;动态成本;控制模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028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0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房地产行业经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后,进入了增速的平稳期、结构的调整期和品质的提升期。2014年是房地产行业的转折年,行业从粗放发展的“黄金时代”迈入精细化管理的“白银时代”,项目开发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如何细化成本管理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越来越受到房地产企业的重视。

1 房地产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现状

目前,大多中小型房地产企业(以下简称房企)依然沿用项目关键节点把控、三算对比等成本管理手段。但静态的节点把控往往会因为项目数据的流失和信息交流的障碍,导致成本管理手段失效。而标杆房企虽然有严格的成本管理流程,也采用PDCA动态控制模式,但随着工程规模的扩大,工程信息急速增加,标杆房企在动态成本管理中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下问题:①成本预算手段不成熟,目标成本不准确;②由于项目信息来源多种多样、统计口径存在偏差,很难把握项目真实的费用信息,使得项目成本核算存在误差;③把动态成本管理当成一种形式,仅反映动态成本,缺乏动态成本反馈、预警及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

保证预算的准确性,构建动态成本的监控―反馈―调节机制,形成一条完整流畅的成本管理链条,是本文选择利用BIM技术构建成本控制系统的目的。

2 BIM的内涵与特点

BIM是一种包含丰富数据、面向对象、具有智能化和参数化特点的建筑信息模型。它支持不同项目阶段、不同项目参与方以及不同应用软件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可实现对建设工程项目设计、建造及运营的全过程管理。

BIM模型具有信息完整性、关联性及统一性的特点。完整性体现在BIM不仅包括建筑3D几何信息,还包括工程的设计、施工、维护等完整的信息。关联性指组成模型的构建是可辨识和关联的,能够被统计和分析。统一性性表现在建筑生命周期内各阶段模型的信息是统一的,在不同阶段对模型进行修改或扩展时不需要重建。

3 BIM与动态成本管理的集成分析

动态成本管理是企业在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对项目所发生的各个费用开支进行实时采集和分析,根据企业成本目标动态地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项目成本的过程。BIM因自身的平台属性,对动态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

项目成本动态监控要明确把控建设项目的施工资源、施工动态、材料及安装成本等信息,BIM模型中丰富的构件信息,高集合性特点满足这一要求;BIM平台能及时且全过程地完成信息录入,保证信息完整性;BIM模型具备关联性和整体性,可简化模型重建过程,并且修改信息会自动关联到整个模型,可实现动态成本的即时反馈;成本数据的经验通过BIM沉淀,归入成本数据库中,成为下一个建设项目的参考依据。

因此,将工程信息实时录入BIM模型确保数据来源的唯一性和完整性,同时对数据获取的结果具有及时性和可追溯性。由此可见,BIM与动态成本管理两者在价值上相辅相成,具备良好的契合点。

4 基于BIM的房地产动态成本管理系统

4.1 基于BIM的动态成本管理模型设计思路

项目动态成本管理实行以来收效甚微,实质上是因为大多管理方案只面向数据,而只有基于BIM模型面向对象进行动态监控才是可行方案。因此,本文构建了基于BIM的全过程动态成本监控与预警模型,如图1所示。

该模型以即时记录、系统分解、互动预测、复审核对、及时通报为设计原则,以BIM平台为综合枢纽,实现动态成本的实时监控。在项目进展过程中通过合同拆分、非合同拆分动态地获得成本信息,对比动态成本信息与目标成本,找出异常成本,及时调整成本结构,使整个项目健康运行。

4.2 基于BIM的动态成本控制系统各模块内容

动态成本管理以预算、合同、变更、结算、付款等基本要素构成全过程管理系统。本文基于此,结合上文BIM动态成本管理模型,得出系统模块。

4.2.1 基础数据模块

该模块包含建筑对象的几何、造价、进度、材料及供应商等基础信息。这些信息可运算、可统计,最终形成构件信息库。该模块中还包含历史数据,通过对过往数据的拆分,依据拟建项目实际情况可快速对项目投资造价进行估算。

4.2.2 合同管理模块

为有效进行合同台账管理,BIM数据库中录入或生成的数据将通过分类和汇总,形成报表,随时更新。

4.2.3 招投标管理模块

该模块利用BIM算量软件进行工程量自动计算,为招标方提供了准确的工程量清单。并与投标方的投标文件工程量清单相对比,实现招投标的管理优化。

4.2.4 设施管理模块

该模块利用BIM可视化软件,如3Ds Max,进行设施的空间数据管理,更加直观。而BIM的数据库能有效支持设施的技术维护工作,也能有效保存或者输出性能报告。

第8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成本;动态管理;管理控制

1前言

如何实施动态成本管理,如何优化成本控制效果,已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关键。施工项目成本的动态管理过程中通过使用一些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项目施工成本的管理问题,并及时纠正偏差和错误,以保证建设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

建设项目成本的动态管理与控制包括对建设项目不同阶段不同因素的成本进行科学预测。同时对建设项目中的资料、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以促进项目的顺利完成,从侧面有效地控制建设项目的进度管理和质量管理。近年来,我国对工程造价的确定和控制主要集中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和施工实施阶段。从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最后到竣工结算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实现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特别是第二阶段部分和第四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内容。如何对施工各阶段的成本进行全面动态控制,已成为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的关键内容。

3成本优化控制

动态控制是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工程造价在整个建设过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目前,工程造价情况是双方项目控制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可以在这方面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对工程造价的合理动态管理,使投标人在投标时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在施工过程中节约投资,降低风险和管理成本,进而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4动态管理工程造价的意义

在施工期间,从变化的角度分析建设项目成本管理问题,及时纠正偏差发生,根据在住房建设的过程中新的变化因素,以确保有效地人力、材料和金融资源等。在建设房屋时,应将建筑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主要有:价格变动因素;数量变化因子和定额收费变化。项目成本管理的控制与优化是双方的共同目标。动态项目管理成本可以使整个项目的管理更加科学、全面地分析和预测的内部数据和外部环境,以适应当前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策略,进而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成本优化,控制生产成本,使项目成本管理更加规范化、合理化,保证建筑工程朝着稳定高效经济的方向发展,促进我国建筑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5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和成本控制的现状及问题

5.1项目预算与建筑材料价格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在实际的发展的今天,建筑材料的价格会根据实际的发展得到变化。因此,使用建筑材料的价格对未来的形式做出一定的分析,这将导致项目预算和建筑材料的价格会出现不合理的问题,从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影响建设项目的成本优化的控制问题。

5.2投标阶段供应商出现不合理的竞争问题

在项目招标的环节中,为了使申办得到成功,一些供应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通常采用不合理的竞争的方式进行竞争,导致会出现虚假宣传的现象。在相关的竞价的市场中,招标市场的氛围和环境容易受到影响,这样往往也会使建筑开发商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供应商中标后提供的建筑材料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往往难以达到建筑材料的标准,导致对建筑工程的速度和质量受到影响。

5.3施工阶段的资源的浪费问题

施工中,由于成本控制意识不强以及监督管理疏忽的问题,会导致施工人员的闲置、建筑材料出现浪费以及人员技术和相关的施工部门出现不匹配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的基础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在建筑材料的购买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账管不清等问题。这将对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和成本优化控制问题受到抑制。

6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和成本优化控制的原则

6.1全周期控制原则

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全周期控制,看看每个建设项目的不同阶段,并实现的完整循环控制建设项目根据不同情况在不同的特定情况下,为了实现动态管理的合理化和优化施工成本在最大的程度上。例如,正确选择建筑设计方案,购买性价比最高的建筑材料,选择和安排适合施工的施工人员,配合财务部门完成最终的成本核算。

6.2全方位控制原则

实现建筑工程的全面控制原则,就是要加强对建筑工程的监督管理。因此,在施工期间,为了防止施工人员偷懒的现象应派遣专业人员监督施工技术人员定期检查的数量和剩余的建筑材料。

7建筑工程造价各阶段动态管理及成本优化措施

7.1决策

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对建设项目的总体成本进行合理的评估,以制定最佳的投资和运营计划。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收集建筑材料的信息,分解建筑项目的结构,估算建筑项目的各种费用。为了确保项目建设成本,有必要维护利益的一层一层地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系统,制定应对措施来应对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并参考市场建筑市场在必要的时候,以提高动态管理和控制水平的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成本在一定程度上。

7.2设计

加强设计变更管理是动态成本管理的方法。其中,定额设计是最重要的方法。在设计阶段,定额设计可以最终实现有效地成本控制,并获得动态成本管理的主动权,从而实现的先进动态成本管理。首先,需要对投资目标进行分解,然后根据分配的投资额度进行设计,从而将所有的投资费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7.3施工

由于这一阶段工程造价管理周期长、控制范围广、成本控制复杂,在施工项目现场施工过程中,实际施工与工程设计往往不一致,影响整个项目的阶段价格。因此,应制定合理的工程成本控制目标和严格的监督措施,避免浪费。

7.4竣工

建设工程全过程的最后程序是竣工验收。项目完成后,必须严格控制项目结算,注意收集和整理结算数据,仔细审查的数量和固定价格的收费标准,并严格执行相关协议根据合同的有关规定。及时、正确地编制决算。在建设项目的所有施工环节都已即将完成的阶段,有关部门应及时对各项费用进行确认和核对,并对合同及相关资料账目进行整理归档。也就是说,建立一个数据完整、记录全面的建设数据库迫在眉睫。该数据库有利于反映施工项目的成本和施工的具体情况,为今后类似的施工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8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和成本优化控制的措施

8.1建立科学动态管理以及成本优化的体系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应对动态管理和成本体系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发展。为了建立科学的体系,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工程造价做出不断地改革。该管理体系在一定的基础上应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等问题做出合理改进。相关的管理系统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准确预测相关的趋势。同时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很好对相关的项目和工作的各个阶段做出更好地监督和管理,提高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预警的能力,一方面可以控制成本,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于施工项目的施工速度和质量能够得到更好地保证。

8.2分析影响因素

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实际上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和早期设计有关。图纸设计师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往往有时候会对建筑工地产生一定的误解,使建筑材料的价格和预算的出现很大的偏差。此外还和建筑工人有关,施工人员的技术等水平有一定的差别,另外建筑材料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关联。当在实际的施工的阶段,施工的工人往往容易忽略施工阶段的财会方面的问题。通过对相关的因素的分析,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制定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改善相关问题,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使工作的质量得到稳定的改善。

8.3成本管理体系的进一步确立和发展

在实际的项目管理中,成本管理的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对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也能够提高成本控制质量。建筑行业得到不断地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必须结合相关的需要,加快实际的发展,构建合理的管理模式,提高实际的发展水平,进一步提供保证建设的科学性。首先,建立科学详细的成本管理体系。根据目前相关的内容,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对成本核算标准等内容做出相关的统计和分析,明确成本预算的目的。在实际的发展模式下,不仅可以保证实际管理的全面性,掌握实际发展的趋势,还可以提高控制的质量,进一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8.4企业加深对成本管理的认识程度需要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建筑行业得到相应的发展和进步,但相关的管理模式还是比较传统,对先进的管理模式的了解并不深刻,这使得动态管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受到相应的抑制。因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要提高企业对相关成本的动态管理的认识,在施工过程中对动态管理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使宣传教育的范围进一步扩展,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够对成本动态管理更加重视。

8.5加强设计变更的动态管理和成本优化控制

根据蝴蝶效应的原理,一旦设计出现一定的改变,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成本也会产生不断地变化。因此,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相关的因素,加强实际的管理。对不同设计的各个阶段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要严格审查,并明确其出现的原因以及改进的措施。在这方面,由于材料成本的变化导致出现的问题,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好相关的数据的详细收集,并尝试对预期的计划进行相应的分析和研究,以避免成本增加产生一定的问题。

8.6施工合同控制的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一般情况下,在施工项目刚刚实施的阶段,需要对实际施工合同进行严格的规定,同时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合同的相关内容进行严格执行。施工合同通常在整个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体现,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问题要根据施工合同进行详细的研究。普通施工合同的条款和内容对整个施工过程中费用和成本都有一定的要求。通过对施工合同进行一定的制定和研究,可以保证各个阶段的稳定运行,同时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减少后续的合同的纠纷问题。

8.7专业团队的培训

在施工过程中,团队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施工项目的成本和成本的优化。因此,要加强施工队伍的素质和对施工现场的监控,培养具有施工成本和成本优化的观念和意识的施工队伍。加强对施工队伍的思想教育,使基层施工工人有成本优化的意识,规范操作流程,通过专业方法改进操作流程,进一步优化成本。同时,要加强管理控制体系,提高警惕,防止因操作失误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第9篇

关键词 设备安装工程企业 多维动态成本控制 问题 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每年都在以8%左右的比率递增,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状况趋于平稳,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设备安装工程企业之间的竞争形势愈演愈烈。为了有效降低成本、全面提升企业的经济利润,设备安装工程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成本控制与管理,将成本控制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工程企业项目安装实施的整个环节中,从项目安装的投标阶段开始,一直到项目的安装完毕,整个环节都与工程的效益密切相关。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与控制中始终存在一些问题,很多企业的管理者一直都在努力探寻新的成本控制方法,在这个微利时代为企业的获利奠定基础。因此,设备安装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有效的多维动态成本控制体系,站在宏观的角度用更加合理的、有效的方法进行成本预测、成本监督、成本分析、成本核算与决策,为实现成本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为促进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多维动态成本的本概述

多维成本控制与管理是目前全球企业正在进行的一个全新的成本管理模式。所谓“多维”主要是指在项目安装过程中从不同的维度,即阶段、要素、过程、环境等角度对成本进行控制。设备安装工程企业从安装项目中标确认开始,一直到工程项目安装完毕、保修期结束,都是在已经预先制定好的成本控制与预测目标下,通过对安装项目的构成要素、安装过程的各阶段、成本管理的全过程、影响成本的环境等多维度的角度对设备安装项目的每一个经济活动过程、每一个工序都进行非常科学的、严格的成本核算。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企业的所有开支都在企业的可控成本范围之内,通过这种多维成本的控制手段和方式尽可能降低企业的成本,使企业的成本从始至终都在企业的有效控制范围之内。

三、设备安装企业多维动态成本控制战略的实施

对于设备安装工程企业而言,进行安装项目成本控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对设备安装不同阶段的要素进行多方面的控制与分析,使其能够真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最低的消耗为企业的发展赢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这也是设备安装企业管理者、经营者一直追求的发展目标。

(一)站在“阶段维”的角度实现成本的动态化控制

首先,安装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这就要求设备安装企业对于工程项目必须构建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在企业内部树立全新的成本效益的目标观。例如,在设备工程项目的投标阶段,企业必须根据市场的各种实际数据、业主的要求等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科学的预测;在工程项目中标后,企业应在项目安装准备阶段将预测好的目标成本进行详细分解,在这一阶段进行成本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将投标阶段的预测成本进一步深化为目标成本。另外,保管好投标时的资料,为设备安装阶段的报价调整、纠纷索赔做好准备工作。这就要求设备安装工程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转制的投标报价人员、项目经理等积极参与到投标书的编制工作中来。例如,认真阅读招标文件中的条条框框和要求,根据合同要求和文件要求了解市场价格的情况。根据企业的内部定额对工程进行成本测算,为安装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这种企业内部定额的方式测算工程成本不仅能够使安装企业能够对成本利润的具体情况及时掌控,为企业的领导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同时还能够真正将企业的管理水映出来,帮助企业寻找自身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从而促进设备安装工程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其次,工程设备安装阶段的动态成本控制。对于设备安装企业而言,在设备安装阶段必须加强相应的安装施工管理,保证在工期限制范围内高质量、安全地实施成本控制工作。在设备安装前,企业应对质量进行全面控制,力争以“零失误、零缺陷”的形式避免由于人工操作或其他因素引发的质量问题,避免成本的增加。另外,企业还必须尽量避免安全伤亡事故的发生,这也是保证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基本前提。

最后,安装完毕、竣工验收阶段的动态成本控制。这就要求设备安装工程企业必须精心做好工程安装竣工扫尾等相关工作,如及时转移使用的机械设备、加强对竣工验收工作的重视等。

(二)站在“要素维”的角度实现成本的动态控制

首先,通过激励机制的完善,充分调动工程项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人为因素是进行成本控制的首要因素,只有全面调动工程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为预期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其次,建立完善的配件使用计划、材料适应计划、采购规划、保管和出库等制度。一般而言,材料的使用占到工程项目成本的60%以上,有的比例甚至还要高。因此,在成本动态控制策略中,可以牟牧戏矫嫒胧纸行成本控制,潜力还是较大的。

最后,全面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率,控制机械费用的发生。在设备安装工程项目成本中,机械费用所占的比例也较大。因此,有效地控制机械费用的支出是全面提升成本动态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例如,企业一定要避免完成一项工程安装就损坏一批设备的问题。

(三)站在“过程维”的角度实现动态成本的控制

首先,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设备安装成本控制理念。这就要求设备安装工程企业根据成本的相关信息和安装工程中的实际情况,在专门的、科学的方法指导下,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可能出现的未来趋势等进行科学的评估。在对成本预测方案进行比较后选择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方案进行决策,同时,针对薄弱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成本控制,避免出现管理的真空地带,避免出现成本控制的盲目性。

其次,在准确的、科学的成本预测支撑下,制订出完善的成本计划。设备安装工程企业可以根据设备安装工程的进度计划确定月成本计划、季度成本计划、项目的总成本计划等,并以此为契机计算出企业的最低成本点、未来要达到的目标利润等。这样能够便于企业的中层领导、安装施工人员无论工程进行到哪一阶段都能够明白自己的目标成本,一旦出现与目标成本相悖的情况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成本控制。

最后,在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支撑下实现成本核算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

总之,工程项目管理与成本控制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的。只有大力加强对设备安装项目的管理才能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目前,在我国设备安装工程企业中,存在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人员素质低下、项目管理制度与措施的实施不到位等问题,这些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让很多企业感到苦恼不堪。因此,站在多维的角度,对成本进行动态化控制是现代设备安装工程企业未来成本管控、战略实施中的重要着眼点。

(作者单位为北京市设备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动态管理;工程造价;成本控制

在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下,传统的工程造价管理方式似乎已经很难跟上当今这个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时代了。而动态管理模式却在许多实践者的探索之下应运而生。随着实践中的摸索与经验,我们已经发现,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在控制成本方面要比传统的方式更为有效。对于工程造价成本的控制是每一个从事造价管理工作者一直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如今我们发现,只有将控制工程造价成本贯穿于设计阶段、建设项目招投标阶段、实施阶段和结算阶段,才能满足和适应投资方的要求,降低成本,使有限的资金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对于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模式和成本控制,二者各有各的特点,但他们在整个工程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都是不可小觑的。

在工程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对于工程造价成本控制最重要的当属投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有效的实现动态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成本控制对整个工程项目资金的控制也是起相当重要的作用的。而我们知道,对于一个工程来讲,他的真正投资其实是在施工的阶段,这个阶段也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也是占了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在这以部门工程造价成本的控制方面也占了很大的比重,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每一次的工程建设中,工程造价的有效管理和资金的合理有效控制对于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更大利益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总体来讲,工程造价的管理就是一个动态管理的成本控制过程。下面,将从工程建设的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和工程结算阶段等对动态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成本控制进行分析和讨论。

1 设计阶段

站在设计技术经济的角度,工程造价的成本控制应从可研阶段、初步实际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入手。

1.1可研阶段:可研阶段是一个工程项目最开始的阶段,而成本的控制往往就在起始阶段起步。对于客户的需求和要求,我们要收集充分的相关工程资料,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尽量做到满足客户的要求。在此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工程的环保性和安全性。对于多种可实施的方案中,要注意最优方案的选择,选择工程效果好、造价成本低的方案,尽量满足节约的要求,同时保证技术先进、优良,在技术过关、符合客户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使工程造价经济合理、节约划算。这样,及既满足了客户的要求,又满足了对于工程造价成本的控制。

1.2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所以,把好设计关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成本的有效措施。在初步设计阶段,设计人员要始终把控制成本的思想贯穿于整个设计的过程,做足充分的设计、分析、研究和计算,争取在最小成本的投入下完成最佳的设计效果。选择合理节约的设计方案,达到工程造价的控制标准和范围。

1.3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图是工程结算的最基础资料,它对于预算的计算、招投标的实施以及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和控制工程拨款进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此阶段,对于设计人员的标准是非常高的,它要求设计人员深刻的了解现场状况,在保证安全和功能齐全的前提下做出合理的设计,并且要将工程造价的成本控制在最小。

2 招投标阶段

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招投标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手段。在进行工程招投标的过程中,各设计企业和竞争单位为了给企业营造更为有利的竞争优势,将会在降低工程造价成本方面做出最大的努力。往往招投标的措施不仅可以选择出实力雄厚、技术优良和信誉度高的施工企业,而且各大施工企业往往为了招投标的成功而在让利方面做出一定的牺牲。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并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目前我国建设工程招投标一般推行工程量清单报价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各竞标企业在进行招投标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按照建设单位提供的工程量清单报价,而且要在把自身企业的竞争能力充分地体现到综合单中去,这也是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招投标过程中的的一项新要求。作为投标报价参考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就必须遵循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原则,对于工程量请打的高标准和要求,就要求编制人员具有极强的业务知识,同时在工程设计知识和施工经验,以及材料与机械施工技术等知识等方面也有较高的水平。在评标的过程中,那种只看总报价的方法也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在对总报价进行关注的同时,也要对单项报价进行分析和评审,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正确的对竞标企业进行考核,同时有助于选择更为合适、价格合理的施工单位。

3 签订施工合同阶段

一般情况下,采用的都是固定综合单价合同,这也是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一个特点和要求。对于综合单价合同,它的优点在于便于处理变更和索赔。也正是由于综合单价合同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签订施工合同以后,要结合工程量清单的内容和招标文件的内容,明确合同价格的调整范围和调整办法,重点明确工程量的调整和清单误差的处理、设计变更和工程费用的调整、综合单价调整的条件和方法等。合同中要对工程款的支付、支付方式等多种内容进行明确和说明,以维护合同双方的利益。

4 施工阶段

在施工阶段中,有许多的内容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比如,在材料价格的控制方面,这一方面就是一种细化施工管理的体现,可以通过控制材料价格以减少施工所用的资金。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为材料的引进提供了许多的渠道,由于各种渠道的价格和产品质量不同,所以,在材料选择方面,就要注意多种因素的影响。要关注市场行情,注意价格的变动,选择质量有保证,价格合理的材料引进渠道。在施工的过程中,项目内容常会发生变更,如工程地质变化、设计变更等,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项目内容变更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当设计变更发生时,要由三方代表共同签字认可,以免事后发生施工纠纷。另外,当建设方必须实施变更时,应该先做好财务方面的计算,以明确因项目变更而引起的费用的增加或减少。同时也要随时对施工费用进行动态的关注和协调,以协调施工费用的合理性变化。

5 竣工结算阶段

在工程竣工进行结算时,要注意严格控制预算以外的费用,对于建设方,要本着对客户负责的原则,严格的按照合同上的规定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未按设计图纸要求完成的工程量和合同以外的费用及风险一律核减。结算时,一般是按照实际发生的工程量进行结算,对于综合单价的确定要遵循以下的规定:当有清单工程量有误或设计变更引起误差是,在合同约定范围内时要遵循原有的综合单价,合同约定范围外要由承包人提出,在审核确认后作为结算依据。而由于清单漏项或设计变更引起的误差,在承包人提出综合单价后,经发包人确认后作为结算依据。竣工结算要能真实的反应工程的实际造价。在对工程预算外的费用使用时,要进行严格的把关和控制,做好结算价款审核的最后把关。

结语:

动态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成本控制对于整个建设项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加强每个阶段的控制对于整个工程中的工程造价成本控制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动态管理的模式对成本的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生机。随着我国造价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提高投资效益,合理控制工程造价,争取更大利益已是时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邝伟文. 论建设工程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J]. 中国建设信息 , 2005,(08)

[2] 单宝元, 秦远非, 胡增利. 工程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J]. 辽宁交通科技 , 2005,(02)

第11篇

成本是价格形成的基础,粮食生产成本是影响粮食价格形成和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回顾1978年以来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生产成本的变化情况,探究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的总体特征、未来走势、变动成因,为如何降低种粮成本、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等重要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主要粮食品种平均生产成本变动情况

在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谷子和高粱等6种谷物,其中稻谷、小麦、玉米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之和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86%以上(王双进、李顺毅,2013)。本文将1978年作为基期,以1997年为比较期进行分析。

经分析可知,1978年以来我国主要粮食品种亩均生产成本不断攀升,2011年三种主要粮食品种平均亩成本是641.41元,是1978年的14.6倍,平均逐年递增率为8.46%。由于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粮食成本变化时,若使用每亩成本的相关数据,其可比性要受到亩产增长的影响,而使用单位重量粮食生产成本数据,能更准确反映多年来生产成本的实际变化趋势。数据显示,2011年主要粮食品种每百公斤平均生产成本是142.10元,是1978年的6.72倍,平均逐年递增率为5.94%,比亩均成本年递本文由收集整理增率减少2.52%,表明粮食生产成本的提高一部分被单产的提高所消化了。除了1980、1985、1991、1998、1999和2001年6年粮食生产成本比上年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粮食生产成本均在增长,特别是1987年以来,粮食生产成本的增长已经持续20余年,唯有1998年再次出现生产成本下滑。因此,可以说从长期看,粮食生产成本上涨是带有趋势性的。

经分析可知,自1978年以来,主要粮食品种生产成本指数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曲线呈现同步增长趋势,二者在1992年之前比较接近,说明这段时间内农业生产资料占粮食生产成本较大比重。1992年后,粮食生产成本指数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曲线逐渐分离并拉开距离,表明农业生产资料占粮食生产成本比重逐渐下降,而非生产资料成本,如人工成本,所占比重有所增加。2003年以来,“主要粮食品种亩均生产成本进入新一轮明显上升时期,且呈加速趋势”。2011年三种粮食亩均成本达到641.41元,比上年增长18.9%,是2003年的1.97倍,8年间年均递增率为8.9%,表明农业税取消后并未阻止主要粮食品种生产成本的快速上涨趋势。2003年国务院首次宣布逐步取消农业税后,仅2004年单位重量粮食总生产成本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均出现明显上涨。

分析发现,1978年以来,单位生产成本的粮食产量水平呈现长期下降态势,而单位活劳动日平均产量则呈现长期上升趋势。单位生产成本的粮食产量自1978年的4.36公斤/元降至2011 年的 0.57 公斤/元,年均降幅为6.4%;单位活劳动日产量自1978年的6.65公斤/日增加至2011年的65.1公斤/日,年均增长7.2%。上述情况除说明货币购买力逐步减弱外,也说明目前粮食生产已经进入比较收益低的阶段,边际物质投入的增产效应逐渐减弱。其主要原因是增加土地生产率的物质费用投入过多,而活劳动日投入由于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相对不足。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物质费用过多是影响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另外,土地成本呈现显著增加态势。

值得指出的是,尽管粮食生产成本的主要项目实际费用都在增加,但是一些物质的使用量在减少。例如种子用量,1978年每亩为8.2公斤,而2010年为6.77公斤,后者仅为前者的82.6%。畜力费从1978年每亩占物质与服务费用的9.98%,降为2011的2.52%。

主要粮食品种分品种成本变动情况及特征

如前所述,自改革开放以来三种主要粮食平均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这其中,分品种看每种粮食生产成本的变化情况又呈现出各自特点。本文分别从每亩和每50公斤来分品种考察三种主要粮食的生产成本变化情况。

从每亩生产成本来看,1978-2011年稻谷、小麦、玉米三种主要粮食作物总体上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其中,稻谷的每亩生产成本最高,上涨速度基本与小麦、玉米同步;小麦与玉米的每亩生产成本相差无几,变化态势也基本一致。粮食亩均生产成本增长最快的是1993-1996年,从1993年的194.21元飙升到1996年的417.21元,三年间增长了223.00元,占粮食总成本增长额的53.5%。除此之外其他年份大多变化稍缓。

三种主要粮食品种每亩生产成本的变化态势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以稻谷为例,第一阶段1978-1996年,稻谷亩均生产成本迅速上升,从1978年的63.26元攀升到1996年的417.21元,增长5.6倍,年均递增率为10.4%;第二阶段1996-2003年,稻谷每亩生产成本徘徊下行,与1996年相比,2003年缓慢下降至360.11元,累计降幅为13.7%;第三阶段2003-2011年,由于土地成本、物资和服务费用上涨较快,带动主要粮食品种生产成本明显上升,且呈加速增长趋势。2011年稻谷亩均生产成本为737.3元,是2003年的2.05倍,8年间翻了一番多。

由于随着农业科技贡献不断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消化了部分生产成本,因此每50公斤生产成本的上涨趋势比每亩生产成本平缓一些。以小麦为例,小麦每50公斤生产成本从2004年的44.23元快速上升到2011年的73.0元,7年间增长65.0%,年均增长7.4%。此外,2004年之前稻谷每50公斤生产成本一直低于小麦,且在1996-2003年有扩大趋势,此后二者每50公斤生产成本差距迅速缩小,至2006年后前者小幅反超后者。玉米每50公斤生产成本始终低于稻谷和小麦。

主要粮食品种分主产区成本变动情况及特征

近十年来,我国各粮食主产区生产成本存在较大的地区性差异。以下以2010年数据为例。

就稻谷而言。首先,亩均生产成本情况。在全国9个稻谷主产区中,浙江、安徽、湖南、海南四省早籼稻每亩生产成本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浙江省生产成本最低,为491.52元。主产区中广西省早籼稻生产成本最高,为699.73元,二者差值为前者的42.4%。与早籼稻情况类似,就单位面积而言,海南省晚籼稻生产成本最低,为512.64元/亩,江西省生产成本以541.68元/亩次之,主产区中福建省生产成本最高,为670.07元/亩,比海南省亩均生产成本高出157.43元。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省稻谷生产的成本构成存在较大差异。从生产成本构成上,海南省亩均晚籼稻的物质与服务费用最少,生产中用工工价也较低,用工费用支出方面的优势明显,人工投入仅低于江西省。用工费用较少的原因是由于其种植规模相对较大。

其次,单位重量生产成本情况。以晚籼稻为例,安徽、浙江、江西三省的生产成本较低,其中安徽省的生产成本最低,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73元/50公斤。这三省在单位重量生产成本上的优势主要是由于它们的晚籼稻单产水平较高与单位面积生产成本较低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单位面积生产成本反差较大的是,海南省晚籼稻亩均生产成本最低,而单位重量生产成本海南省则以114.85元/50公斤居全国最高。这主要是由单产水平过低所致。

就小麦而言。在全国15个主产区中,黑龙江、湖北、云南三省亩均生产成本较低,位于全国前三甲,而内蒙古、甘肃、宁夏三省则较高。其中,黑龙江亩均生产总成本最低,为450.82元,内蒙古最高,为830.40元,二者相比,亩均生产成本相差几近一倍。数据表明,这主要是由黑龙江省每亩小麦生产的化肥投入和租赁作业费较少所致。

就玉米而言。在全国20个主产区中,安徽、江苏、黑龙江、山东四省亩均生产成本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较大优势,而甘肃、云南、重庆三省市亩均生产成本较高。其中,与亩均生产成本最低的安徽省507.38元相比,甘肃省以1027.90元居全国最高,二者相差一倍。数据表明,这主要是由两省在玉米生产中的每亩活劳动投入、肥料费、租赁作业费的较大差距所致。

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的措施

(一)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快粮食生产方式转变

一是不断筛选培育新品种,推进良种良法配套,提升粮食持续增收能力。研发高效种植技术,推进农机农艺有效结合,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在试点的基础上不断普及,提高土地和生产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

二是加强体系条件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建议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制定建设方案,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标准,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本办公用房、业务设施设备与试验示范基地等条件设施建设,并逐步推进村级服务站点建设。建议农业部、教育部等部门与地方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与知识更新。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

一是明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乡村集体、农村社区与农民个人的投资责任和投资范围,发挥各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农村公路建设,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支持农业机械化和农村供电设施建设。

二是要不断提高机械技术水平,并借助媒体作用进行宣传。在农民收入增长和劳动日工价迅速上升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机械技术进步,以较低成本机械作业代替人工劳动。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渠道,通过编辑通俗易懂的农机科普节目向广大农民进行宣传,让农民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农机、认识农机、依靠农机、支持农机”(黄明涛,2011)。

(三)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耕地集约程度和粮食生产率

第12篇

【关键词】材料成本核算成本控制 全面预算优化

中图分类号:F406.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进一步优化材料成本动态控制的必要性

1、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中材料控制的现状

由于近年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原材料占产值比例不断升高。

表1-1**公司产值及材料比例

近几年,建筑材料和燃料等工业产品价格不断上涨,施工主材基本上由建设单位采购,因此在材料采购环节上节流增效的可能性和几率都较低。那么降本增效的措施只能是在施工过程中强化全员成本意识、减少浪费、提高施工工效、提

1

高施工机械利用率上下功夫,生产施工原材料占工程成本的70%左右,所以下力气在材料管理和控制做文章是降本增效的主渠道。建安公司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后,基础管理工作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和费用控制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和潜能还有较大的空间可以挖掘。

2、现行全面预算管理下材料控制的薄弱环节

现在建筑业企业对成本控制采用的基本做法是———工程开工前,按照施工图预算制定成本计划;工程实施过程中,根据经验概算值对成本进行控制;工程完工后,汇总完成的数据。

我公司同样采用以上成本控制方法,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数据偏差,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材料员领用材料运达现场后,由于材料并未立即投入生产,个别材料出现挪用问题,材料员与施工员有时未能及时沟通,导致报送全面预算报表时,材料数据出现偏差,影响单项工程核算。二是由于在工程施工中考虑到工程进度、质量和经济性,施工过程中会出现施工材料的变更,从而造成材料积压或挪用,形成材料成本差异。三是通常采用计划报表、统计报表的形式作为未发生及已完成工程成本的计划控制数据和核算控制数据,这些数据的采集周期一般为一个月,由于周期过长,无法及时反映工程实施过程中成本的计划值与控制值之间的偏差,成本动态控制的效果有待提高。

二、材料成本动态控制进一步优化的对策措施

1、推行材料运行卡片

从以下流程可以看出材料投入生产后缺少了及时的反馈,以及材料运达现场后在场各工程间的挪用、转借未能及时记录和反馈到材料员和物供中心,可能出

现一笔材料的最终消耗归属工程不能全面记录,产生全面预算实行中的数据偏差,为后期办理季度结算和维修带来影响。

图2-1现有材料发放流程

为解决材料成本归集中存在的数据偏差问题,应在现有的材料计划编制、领用、发放环节的基础上,加入反馈机制,即在材料发放时除出具材料发放单外,还应随材料建立材料运行卡片,除记录材料的规格、数量、执行标准等基本要素外,还应具体记录材料的领用单位、转借单位、变更后工程名称、更正编号、实际使用量或退料记录、运送过程中产生的运费等费用,并加入使用单位对材料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材料的优良特性。材料员要定期查看材料运行卡片,加强与施工员的沟通,便于材料员掌握施工进度变化,及时调整材料配套供应计划,同时将材料挪用情况加以反映记录,并将情况反映于材料相关报表。最终卡片在材

料全部投入实际使用后,由使用单位施工员返还材料员,由材料员归集报送于物

供中心和成本会计。通过采用材料运行卡片,方便材料员确认材料的具体工程归属,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材料成本归集过程中的偏差问题,进一步提高单项工程核算的准确性。

2、及时、完整地办理签证及变更手续

工程变更时,往往会造成材料积压,这是由于备料在前、变更在后所致。项目经理部在接收工程变更通知书执行前,应有因变更造成材料积压的处理意见,原则上要由业主收购,否则,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材料积压,无端地增加材料成本。

另外,随着法制法规的健全,应注意业主现场代表须具有法定委托权,可通过

协调会的会议记录或文件进行双方确认,才能保证工程变更签证的有效性。对业主口头通知的变更,项目经理部应主动办理工程变更书,并由业主代表签字确认,既体现顾客至上的服务意识,又不损害企业利益。

3、加紧建立企业定额数据库构建,构筑动态成本控制信息系统

项目施工管理人员每天记录的施工日志,除了记录工程进度完成情况、质量安全隐患与事故、检查验收等内容外,应将每日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和与之对应的资源消耗量准确记录,并将其日志发于企业局域网上,供预算人员、成本会计及相关领导使用,并关注只能部分的反馈信息,进一步加强施工管理人员与职能部门的沟通,使收集到的实际工程数据可靠性进一步提高。通过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为动态成本控制信息系统奠定良好基础。

4、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材料成本控制观念教育

建安公司现阶段业务人员已认识到成本控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但作业人员也应加强学习,灌输成本意识,从源头上开展材料成本动态管理。

施工人员应进一步提升成本控制观念,要切实把成本控制贯穿于整个施工组织过程。施工技术管理人员除了熟读施工图纸,吃透设计思想并按规程规范向施工作业班组进行技术质量交底外,还必须将自己的施工估料意图灌输给班组,以

单线图、排版图的形式做好用料交底,防止班组下料时长料短用、整料零用、优料“劣”用,做到物尽其用,杜绝浪费,减少边角料,把材料消耗降到最低限度。

5、有效的过程控制,及时的跟踪与考核

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性还依赖于预算执行过程中及时、严格的考核。在执行中及时的跟踪与考核,对不准确的预算执行单位给以足够力度的惩罚,对严格执行预算单位,给予适度的奖励,对预算编制时出现过度偏差的单位成员责令及时改正。在预算项目出现偏差过大时,要分清原因,如果无主观原因的过错,应重新审核其编制依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及时调整相关预算。使全面预算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中不断的贴近企业经营的目标,朝着有利于企业长远规划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