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穷人课堂笔记

穷人课堂笔记

时间:2023-05-30 09:02: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穷人课堂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穷人课堂笔记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读写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对于读写的要求:“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而写作则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其主要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然而怎样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呢?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有效的训练点,适当地组织学生随文练笔,注重课堂训练,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的书面和口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读写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读经典文章,抓重点词句

语文课堂练习教学,离不开读写训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阅读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要选择少而精的文章或片段,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或赏析,然后结合上下文内容,在阅读训练中摸索阅读的方法,提高对句段的理解和整个文本的理解能力,进而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穷人》一文中,作者对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如“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一段文字的描写,既写出了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也写出了桑娜收养邻居孩子矛盾的心理,从而体现了人物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二、品精彩片段,摹作者写法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在课堂教学中学习一些名家的名篇,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除了让学生重点朗读、赏析外,还可让学生模仿其中一些典型的句式,作者的立意、构思、结构等,进行简单的写作训练。仿写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模仿阶段。先让学生仿写课文中典型的段落,体会文体的韵味,感悟生活的美好。二是创新阶段。模仿只是读写结合的基点,应该把“创新”作为读写结合的支点。读写结合的创造,主要是指内容的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形式的基础上选择新颖的、独具特色的内容写,鼓励学生在写作内容上的求异思维,从而力求在写作训练中反映出学生的个性色彩和创新精神。

三、抓读书笔记,近文本思想

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材料,提高认识。读书笔记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将文中优美的词句摘录下来,作为一种积累,既欣赏了文本的精妙之处,也为今后的写作积累了词句。一是编写内容提纲,通过阅读文章,在把握文本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写出文本的主要内容,以提纲的形式呈现出来。简洁,明了,既加深了对文本思想的理解,理清了文本的思路,也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从体会和感想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是对文本的升华,将之成为自己的感悟,并形成一种内在的动力,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感身边实事,写独特感触

真正可以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手段,是抛开文本写自己生活中最真实的人、最贴近自己生活的事。在学生平时观察和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拿起笔,把自己最了解的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写成作文,并融入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下来,可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第2篇

关键词:文本迁移;唤醒观察;养成修改

一、创设情境,有话可写

(一)文本迁移,片段训练

在教学《穷人》时,我先引导学生比较心理描写与其他描写的区别;接着讨论(结合本单元其他课文);然后总结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形象更为鲜明,突出的特点;将课堂积极踊跃的氛围转移到“你有没有类似桑娜内心纠结的情景”,动笔写下来;然后适时评价;最后根据中肯的评价,静心修改,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群文阅读,开阔视野

《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游览顺序而写。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比较明白游记中移步换景顺序过渡句的重要性,然后阅读多篇范文,让学生开阔视野、领会有序的过渡句写法的多样性。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三)情境渲染,激情迸发

教师创设情境也需要艺术,而且,这种情境应该是合乎情理的,即兴而发的,灵机一动的,是充满真实真情的。

教学《山雨》时,正好那节课窗外秋雨绵绵,烟雨朦胧,于是我索性停下讲课,让学生边用心倾听雨的声音,边写出几个词语,然后连词成句,并加上自己的想象、或心情的句子。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沉醉在眼前的茫茫烟雨里。教学“祖国在我心中”时,因为历史久远,学生难以身同感受,我提前让学生收集清代爱国人物的故事和中国的资料。课堂上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各个激情荡漾,并记下印象深刻的词语;运用词语,评价这段历史(师生评价,将深刻的话语及时记录);然后组内分享自己收集的历史资料;最后用历史资料充实自己的评论。课下布置补充爱国人物故事。

平时开展班队活动、小实验、实物演示、现场表演等各种游戏活动,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在欢乐的气氛中亲自动手、动口、操作、思考,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正如“情动于中而行于外”,即找到“动情点”,才能有感而发,才能抒发真实感情。

二、仔细观察,善于积累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是习作的沃土,因此,我注重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一)亲近生活,用心体味

平时我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嗅、用心感受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引导他们留意自然界的写作素材,从而实现有话可写,乐写真情的目的。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

(二)善于积累,厚积薄发

我在教学中还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多读书。我常利用晨读时间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诵及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读一些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我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日记、观后感、评论人物时事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把生活中自己认为有意义、有趣的、感受深的事物记下来,并讲评那些有新意的题材,从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习作材料。通过写观察日记,再也没有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

三、养成多练习、多修改的习惯

(一)滴水穿石,熟能生巧

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促进“质”的飞跃。因此,学生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另外,学生要多思考,除了平时对所见所闻要多思考,对周围的点点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之外,在写作时,学生也要养成构思、列提纲的习惯。没有思考就没有深邃隽永的文章。

(二)改正与评价相辅相成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教学大纲也要求学生养成“多写多改”的习惯。我认为从开始作文的年级起,就应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多方面培养学生自改的习惯,改变教师批改有劳无获的局面。根据单元主题与习作要求,我事先定好一个中心主题,将篇章分成片段,依据课文的写作特点提前安排草稿或随时练笔一个片段,然后师生评价,最后自己修改,针对文章的重要段落反复评改,重重奖励(个别表现好的学生奖励自选作业)。教师批改作文时应侧重勾画好词佳句,评价与众不同之处,鼓励学生创新。然后,学生对于教师的评语进行回复,师生的互动可以增进情感,更能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写作能力。

教师与其精改作文,不如细琢习作过程,让学生的习作根植于“生活”的乐土上,感受快乐的习作情景教学法,拥有“写”“诉”的冲动。这样,习作才会充满情趣,焕发生命的光彩!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导学架设自主学习的桥梁

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合理有效的预习之后,我们才知道难点、重点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在哪里,只有做到心中有数,听讲才能主动,才能容易与教师产生共鸣,配合默契,积极主动地学习。但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预习,认为预习只是读读生字、课文而已,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因此,只有指导好课前预习,课堂才能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笔者认为从学生的预习入手,架设自主学习的桥梁非常关键。

1.明确目的。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心理学研究表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好。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学生就会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种学习积极主动,效果显著。

2.鼓励质疑问难,学做预习笔记。学生预习时,教给“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除了抄写课文的词句、重点以外,还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因此,教师事先可以和学生商量几种常用的记号,如直线“―”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曲线“~”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重点号“……”表示关键的词语;问号(?)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等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为上课时弄懂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

二、质疑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学生的思路,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疑促思,以思释疑,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来。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从不敢提问到想问、敢问、善问,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上下文探究段落、篇章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再经过教师的精心引导,让学生读、思、议,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在思中有所认识,在思中找出问题的所在,在思中理清问题的脉络;使学生在议中充分交流探究,在议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议中得到共同提高。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矛与盾的集合》,教师让学生对课题质疑:矛是锋利的攻击武器,盾是坚固的防守工具,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后引导学生通过读、议而认清“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一重点内容。

三、活动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实践性极强,我尽量将枯燥无味的作业化为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近似游戏的学习中达到练习、巩固的目的,同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成语接龙、表演课本剧等,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此外,还举行格言警句比赛、自创儿童诗朗诵等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

四、想象促进自主学习的延伸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具有强大的创造力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把新旧信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这样就会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在小学阅读教材中,有些课文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揣摩。在教学中,教师就应用这些“空白”,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才智来填补这些“空白”,以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如,《穷人》这篇课文在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时,多处用了省略号。这些省略号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不仅表示句子的停顿、心理活动的中断、结构的强化,还有助于传情、丰富形象和增添文字的魅力。所以,在教学时,我们促使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去挖掘这些“空白”的蕴含,体会桑娜美好的心灵。

第4篇

一、了解原因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本班“潜能生”一定要先摸清情况了解原因。例如:学生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开朗?他是单亲家庭还是留守儿童?平时他爱参加哪些活动?他有什么特长?它有哪些优点?反之,他的缺点是品德问题还是行为习惯问题?还是学习方法出了问题?归纳起来说就是从“学习态度、学习技能、情绪意志、学习方法、家庭影响”等几个方面深入调查了解,掌握情况,分析原因。只有摸清症结,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使学生扬长避短。

二、信任关爱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情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刺激,教师应像关爱“优生”一样关爱“潜能生”。“潜能生”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毫无羞耻心,实际上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也有强烈的自尊的需要。教师最好不要随便揭伤疤,千万不能讽刺、挖苦、体罚和变相体罚,这样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尊重“潜能生”,可以调动他们内在积极性,排除学习障碍,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潜能生”由自卑变得自信,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关爱,是转变潜能生的基础。

三、因材施教

1.降低要求

由于很大一部分“潜能生”是因为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等学习困难而导致不良行为的,因而教师要在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方面对行为他们予以倾斜。对“潜能生”在学习上要降低要求,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摆脱失败的阴影,重树学习的信心,鼓起前进的勇气,在行为上要坚持目标的梯度性,不提过高要求,逐步养成遵规守纪、乐于助人的好行为。我在课堂教学中,每次小组学是把最简单的问题留给“潜能生”,如:认读字词,朗读简短的文段等,让他们在学习中既有压力也有成功的体验。在家庭作业中,其他同学写日记、读书笔记,“潜能生”认真完成生字听写、课文朗读通顺即可;在课堂上,“潜能生”如能勇敢站起来分享自己的感受,都可以比其他同学多加一分。如此一次次,他们更有自信了,学习也更认真了,潜能也在逐渐显现了。

2.赞赏表扬

我国清代教育家颜元也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虽然谈的是家庭教育,但对于学生又何尝不是要“奖”呢?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潜能生的闪光点,并及时鼓励、表扬,这是转化行为不良生的有效方法之一。了解“潜能生”,善待“潜能生”,放大“潜能生”的优点,捕捉他们的闪光之处,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并从他们的内心激发出无穷无尽的积极动力。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的牵手……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就是认可和赞赏。

我班的郑XX同学,单亲家庭的女孩,家住离学校五公里的高山上。10岁了,衣服不整、头发乱蓬。每次考试都是全年级最末,语数均达不到30分。这样的孩子,看外表,一般不遭人喜欢。可能是因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原因,她就是特别勤快善良,班里每天的清洁她都主动打扫,谁有困难,她都及时帮忙。我发现她的这一优点,每次都表扬鼓励她,并要求同其他同学向她学习。几学期来,这孩子不但劳动更积极了,性格也更开朗了,其他孩子不但不歧视她了,还经常辅导她、帮助她学习,当然学习也有进步了。

3.发展特长

潜能生作为弱势群体,经常受到同学的嘲笑,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埋怨。因此他们会更自卑、偏激,甚至有的会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教师只要接近他们,与他们多交流,就会发现几乎每个潜能生都有闪光点:有的体育成绩很好,有的劳动很积极,有的乐于助人;有的善良、老实,有的热情、勇敢,在关键时刻会挺身而出、奋不顾身。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各项活动,展现其才能,利用其闪光点去克服其自身的缺点。

第5篇

异国“落难”

普林斯顿是享有盛名的常春藤名校,更是2007年度美国大学综合排名的第一名。我们初到那里,立即就被这所建于1746年的名校里的古朴建筑吸引了。

作为全美第四古老的学府,它拥有爬满常青藤的古典教学楼。欧风浓重的古老教堂里传出阵阵钟声,给我一种置身在魔法学校里的感觉。这里的环境清新得令人心醉,小路两旁是大片的草地和树木,校园里的松鼠和兔子就贴着我们脚边跑过,没有熙攘的人群,没有都市的喧嚣,一切都那么古典、稳重、祥和。而普林斯顿大学的标志,却是雄霸天下的象征――虎,又昭示着这所古老校园里蕴藏着的活力与激情。

我与北京的其他八名同学到达纽约肯尼迪机场后,便遭遇了身在异国的第一个难题:由于之前组织方联系的问题,居然没有人接机!我们一行九人拖着十几个行李箱,站在这个陌生国家的机场候机厅外,面面相觑。我们只能靠自己了!于是有的人返回候机厅,一个个地询问那些拿着牌子接机的人,有人打电话回国内找组织方,我和几名同学则试图拨通“接机公司”那个唯一的联系电话。

忙了一圈回来,碰面一凑,很惨!人群里面没有来接我们的人,国内的组织方说“没有办法”(此时国内是凌晨三点左右),而我们用英语费劲地“喊电话”得到的答复是:“没有接机预约。”

我们感到有点恐惧,必须想个办法赶到两小时车程外的普林斯顿大学报到,否则露宿纽约街头可不是好玩的。这时一位热心的华裔老奶奶从旁经过,看到我们的窘境,热心地用中文跟我们交谈,帮我们打电话联系,临走前还带走了我们的手机号,以便她确认我们安全。此刻,异国“落难”的我们,能得到来自素不相识的同胞的无私帮助,真是感到温暖和幸运。

最终,我们自己联系了一辆停在路边的出租车,与司机简单地交流后,以350美元的费用成交,乘坐这辆中型车赶往普林斯顿大学。

历尽千辛万苦之后,我们终于来到了宿舍,此时已是晚上了,身心俱疲的我们这才松了一口气。环顾四周,发现我们所住的宿舍楼竟有着魔法学校般的风格――复古的木地板,厚重的木门,客厅内的壁炉,大大的推拉木窗,楼内飘散的幽香――一切都使我想起了霍格沃兹,这一天的辛苦竟也忘掉了。

也许,这里真的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奇幻世界。普林斯顿的第一晚,我在蝉鸣声中睡得很香。

美式课堂

第二天早上,我们走出宿舍,找到自己的Counselor Group,往后的三周里,我们组内的十几个人将一起度过大部分的课后时光。我们的成员有勤奋又善良的管理员――黑人姑娘Jasmine(她可是普林斯顿大学一年级的高材生),还有十名肤色各异的学生。

早上八点,享用过自助早餐之后,我们开始体验一天典型的“普林斯顿生活”。二百多名来自美国、巴西、瑞士、中国等国家的学生,三五成群来到不同的学院楼,准备开始第一节课。

我们一天的学习由五节课组成,上午三节和下午两节。不过课程并不是枯燥的语数英,而是我们自己从几十门有趣的课程中选择的。我选的是Globalization(全球化)、Hip Hop(街舞)、Word Origins(词源)、Math(数学)和Broadway(百老汇)。上课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的课程,如我选的“全球化”,就是一个老师和学生如聊天般尽情讨论,老师扮演的不过是话题发起者的角色,而我们这些来自全球的学生,才真正是这节“全球化”课程的主导者。

第一节课,我满怀欣喜地抱着一个笔记本(并非电脑)走进教室,挑了一个前排的位置坐下,摊开本子准备记笔记。老师走进来,微笑着打招呼:“嗨,我是你们的全球化老师劳拉。”她居然跳起来坐到了讲台上:“下面大家说说当今世界哪些领域正在进行全球化的进程?”

什么?这样上课?我惊异地看着这个虽人过中年但仍“蹦蹦跳跳”的美国女老师。

“经济”、“文化”、“意识形态”……不待我从惊异中回过神来,教室里各个角落的学生已经开始旁若无人地说出自己的答案。劳拉在黑板上“全球化”的四周飞快地写下一个个单词。 “那么全球化又给世界带来了哪些改变呢?”又是新一轮的七嘴八舌,劳拉在黑板上分“好处”和“坏处”两栏记下了这些答案。“全球化后的世界,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又是一个个新奇的答案冒出来。

有时候,一个人的发言还会引起另一个有理有据的反驳。什么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劳拉鼓励有想法的同学都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时发表她自己的看法,或者最后进行一下总结,延伸到更引人深思的话题。

我们讨论的问题有争论“中国制造”、探讨跨国企业的成功秘诀,甚至煞有介事地为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制定方案。

这样的课堂模式让第一次走进来的我哭笑不得,上课学生比老师说话的时间还多,一节课就像一场辩论。难道这样不是少讲了许多知识点吗?中国的课堂,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大家在下面记。这样的上课方式热闹、快乐,学生都开动脑筋高度参与,可又能学到什么知识呢?而且老师的权威性又在哪里?

望着活力四射、又随便又奔放的劳拉,我啥话都说不出来。

直到后来,这看似小儿科的课堂才把我震住了。

第二天,劳拉告诉我们,这天我们要到计算机房上网学习。大家兴奋不已,跟着劳拉来到电子阅览室。劳拉在黑板上写下如下字样:观看视频“M镇的饮用水争夺战”,同时记笔记,总结视频要点,写下自己的反思和得出的结论;搜索关键字“全球化+饮用水”;综合资料和视频准备一段五分钟的口头报告,下半节课向全班同学展示。

我没料到还有这样的事。打开视频,观看完,只总结出大意是说M镇的饮用水资源正在枯竭,原因是雀巢公司去年在该地建了一个瓶装水基地,并与当地自来水公司签订合同从该地购买饮用水,视频结尾呼吁抵制水资源私有化。

我向邻座同学求助,看到他面前的纸上写着:

1、反对水的私有化,坚持政府掌控饮用水资源 :

水应是人类的基本权利而不是商品。

私营公司接管水资源会导致水价任意上升,很多穷人买不起水。

2、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水资源的私有化和商品化 :

跨国公司低价占有大量水资源,如雀巢公司。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窃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如印度。

跨国公司买断水资源向缺水地区销售大发横财。

3、水资源私有化带来腐败问题,如最近一法国公司被指控。

我一边感叹,一边照着样子列出一份提纲,查资料找论据,准备报告。劳拉在我们之间走动,给我们提出意见。半小时后,大家就欣赏到了一个个精彩的报告。

也许这才是美国人眼中的“教育”,上课讨论这些看似尖锐、深刻,甚至连专家们都没有结论的问题,其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是培养学生钻研的激情而绝不用枯燥的课堂说教抹杀学习的热情。在这里,每个人都有机会在同学面前作口头报告,锻炼当众讲话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看似漫无边际的讨论,其实都是激起发散性思维的“Brain Storming”(头脑风暴)。

我们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甚至是剧院,完成一次次多角度信息收集、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很快乐,但绝不轻松。

劳拉上课轻松活跃,她留的作业却不可能轻易完成,诸如口头报告、小论文这样的差事,占据了我大量的时间。在这里的三周,我们熬夜赶制一份读书笔记的事时常发生,餐厅里、草坪上,也总能看到有人抱着笔记本电脑,一脸凝重,在赶第二天上课要用的作业。

好在美国的大学校园有全面覆盖的无线网络,上网查资料非常方便。而这样的情景,也是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是这样“不轻松”。“街舞课”就让人身心愉悦。一位身材曼妙、舞技高超的黑人女老师,带领一群肤色各异的学生尽情释放时,我们中有轻盈协调的,也有乐感不佳动作笨拙的,但没有人拘谨。

“词源”和“数学课”相对就“学术”多了,形式类似于美国高考补习班,讲的都是SAT(美国“高考”)的考试内容,而且“数学课”果然如传言中简单,几个选这个科的中国学生都大出风头。原因是美国的数学学习远不如中国的深和难,只是点到为止,他们重思维过程而不是运算能力,求广而不求精。相比之下,美国似乎更注重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仅仅二百多年的历史,他们就能写成媲美百科全书厚度的历史课本。

尽管是“学术课”,我还是长了见识。第一节课是在门外的草地上围坐一圈交流学习经验,尽管之前寄来的“说明手册”上明确规定“上课必须穿鞋”,回教室时还是有人提着拖鞋就进来了……

最后一节“百老汇课”更具美国特色。所谓百老汇课,就是老师根据报这门课的学生的特点,编写一出小音乐剧,让学生排练,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剧目知识和表演技巧。三周后,将把排练的音乐剧演出给全体营员观看。

我在剧中扮演的是女二号,不只是满足了一下表现欲,更是一个战胜自己的过程――学习如何夸张搞笑地表演,如何大方地在众人面前演唱。不过与那么多帅哥美女同台竞技,还真是享受!

我被“文化”撞了一下腰

每天五点下课后的时光,是我们最享受的。我们可以赤脚在楼前打沙滩排球,也可以畅游在普林斯顿浩瀚而典雅的图书馆中,可以在草坪上赛一场橄榄球,也可以换上泳衣去喷泉边消暑。

晚餐后营地还常常安排摇滚演唱会、功夫表演、户外烧烤聚餐等活动,抑或是舍友交流会,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次跨越文化差异的交流。

说起“Culture Shock”(文化碰撞),的确是此行的最大感受之一。

美国学生的大胆、开放、独立,通过每一件小事展现出来,令我惊奇,也让我思考。就说一天晚上的摇滚演唱会,营地邀请了一位不知名的歌手在礼堂给我们演唱他的歌曲。当台上歌手唱到时,三个坐在前排的黑人小女孩同时站了起来,随着音乐节奏扭动腰肢舞动起来。她们舞姿不仅优美而且热辣,彻底把在场观众感染了,现场气氛兴奋到极限,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在她们身上,现场响起一片欢呼声。直到她们跳够了,露着灿烂的微笑坐下来,演唱会才又继续进行。

这只是一个小插曲,我却被“震撼”了:三个和我同龄的美国女孩如此大方与随性,中国同龄人怕是少有尝试的吧?

更加令人难忘的,是临行前那个周末的一场舞会。

当我们知道一场舞会即将在周五的午夜举办时,个个都兴奋不已,尤其是我们这些在学校从没参加过“舞会”的中国学生,更是又兴奋又紧张。我身边的美国朋友告诉我,舞伴可以提前约定,更多的是舞会上邂逅,男生邀请女生或女生邀请男生都没问题。

几天期待过后,营地迎来了一个灯火通明的晚上。晚饭后,美女们没有出门,而是都开始躲在房间里打扮,换下T恤,穿上连衣裙,抛弃人字拖,穿上久违的高跟鞋,甚至还有自认为化妆技术不佳的跑到化妆高手的宿舍请求帮忙。女生宿舍里一片忙忙碌碌、欢声笑语,梳妆完毕,一个个花枝招展。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当DJ放出震耳欲聋的音乐、灯光制造出奇幻乐园的效果时,原本打扮得优雅无比的淑女们,一下就放弃了矜持。高跟鞋已变成了羁绊,一个个扔下高跟鞋就开始了狂放的青春舞蹈――没有束缚,只需舞动。男生们更是进入疯狂状态,整个舞厅变成了一处欢乐的疯狂海洋。这哪里是一个优雅的舞会,分明就是一场Disco大战。原本还“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我,不禁释然,迅速地加入了狂舞的人群!

在这样的舞会上,美国女孩更是尽显她们大胆开放的本性。舞会中,一个漂亮的美国女孩Christina看到一个中国男生独自坐在角落,便上前伸手邀请他,男生连连摆手,Christina便调皮地做出恳求的样子,男生飞快地摇头。最后Christina单膝跪地,更加热情地笑着邀请男生,傻眼的男生最终在我们的鼓动催促下终于接受了邀请。呵呵,这样热辣辣的邀请,叫人如何能拒绝呢?

我们肆意狂欢,尽情享受着剩余的欢乐时光。每当有人点了一首流行的歌,人群就会爆发出一阵欢呼,支持者更会随音乐振臂齐唱,场面蔚为壮观。当然,必不可少的“全民互动”的“康加舞”是广受欢迎的重头戏。一个接一个的过后,尾声即将到来,随着DJ宣布接下来是最后一首曲子,灯光暗了下来,“单身男女”们会心地“速配”,一对对舞伴轻轻相拥。

没有舞伴的我,这时正好看到对面走来一个金发男孩,便鼓起勇气迎面走去,轻轻冒出一句:“May I?”向他作了一个邀请的姿势。他反应很快,立刻绅士地伸过手来……感谢这位金发男孩,让我拥有了在普林斯顿的最后浪漫!

周围那些“不幸地”无法“速配”的同学,肩搭着肩舞成“一团”,在一种搞笑、温馨而感伤的气氛中,有人欢呼,有人落泪――因为我们即将别离!短暂而精彩的三周里,我们体验了沉静的普林斯顿,体验了热情的普林斯顿,只愿这是一个开始,只望今后再来到这个地方――不是过客,而是学子!

第6篇

一、关于加强初中生的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英语学习的目标旨在使英语学习者能够与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人们很好地沟通与交流。英语学习者应该努力学习与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如同学习和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一样。

举一个例子:打招呼。在中国,两个熟人见面,总会问:“你吃了吗?”或者,“你这是要去哪里?”。 这在中国是很自然与常用的招呼用语。但是在西方国家,这种招呼用语被认为是有失礼貌的。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招呼是在窥探他们的隐私。事实上,他们更习惯说:“嗨”、“你好”、“早上好/午安”、或者“你好吗?”。如果学生无视这种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不能做到入乡随俗,那么当他们遇到外国朋友的时候,将不可避免的出现不必要的尴尬和误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将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

二、几种关于培养初中生跨文化意识的方法

(一)介绍法。教师可以学生介绍一些与教材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是一种常见和直接的方法。学生的课本里穿插了一些包含关于英语文化背景信息的典型对话与段落。教师应当有的放矢吸引学生在这方面的注意力,并提供尽可能多的与文化相关的细节,以帮助他们理解和拓宽视野。

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图书馆或网络搜集更多关于英语国家的社会习俗、节日及其他各方面的文化背景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溶入到英语教学实践当中。

(二)演练法。在课堂中,老师可以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针对故事与对话中的一些特定情节进行角色扮演,比如打招呼、介绍等。初中生比较喜欢这种活跃的气氛。角色扮演生动与活跃的表演会给“观众”及“演员”留下比较深的印象。通过这种表演方式,学生不仅可以练习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技巧,还可以更好地学习理解英语文化。为了使表演更生动、刺激与有趣,鼓励学生使用一些表演道具。同时,老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中西文化之间的行为方式差异进行比较。

(三)讨论法。学生教材里有不少段落是反映英语国家的生活价值观或生活方式的。学生每读一个故事之后,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讨论,如:“你对故事中的主人公有什么看法吗?” “你为什么觉得他/她会那样做?”等。学生们可以通过讨论分享彼此观点与心得。讨论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西方文化和自己国家文化,提高他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

(四)读写法。阅读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积累英语语言知识。因此,老师可以介绍或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学生们可以在家里或假期的时候自行阅读英文原著小说。除了小说,老师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文学方式,如英文诗和寓言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阅读的同时,老师可以要求他们写读书笔记、分析社会背景,表达他们对故事中的某些情节的个人感觉和观点。例如,当学生读完马克·吐温写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之后,老师可以要求他们就自己的童年和汤姆的童年作一番比较,并写下来。思考与作文有助于学生体会社会背景对个人生活的深刻影响,并使他们更好的理解英语文化。

(五)视听法。音乐和电影是两种重要的社会文化载体。把西方音乐与电影引入到英语教学中来,可以让学生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接触和理解英语文化。

电影同样是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一种很好的媒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电影《泰坦尼克号》风靡世界。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看一场这部电影或电影片段。这部电影里有许多感人的场景。当船体撞到冰山之后开始下沉,由于船上没有足够的救生艇,许多人失去了生命。在这种生命攸关的紧急时刻,许多绅士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把机会让给了女士和孩子。这些绅士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与美德感人至深。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就“绅士”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并告诉他们这部电影所透露出来的一些关于英语国家的社会行为习惯。

(六)积累习惯用语与俚语。习惯用语与俚语是英语语言的精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英语文化。由于文化差异的因素,不少词汇所暗示的意思却是大相径庭。比如,在汉语使用习惯里,“狗”是带贬义色彩的,常与穷人联系在一起的。“连狗也不如”表示一个人生活穷困潦倒之极。但在英语文化里,“狗”却是褒义的。比如“a top/big dog”指的是大人物;“lucky dog”指幸运儿。在进行这种文化对比之后,学生将避免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七)分组调查法。共同学习是一个很受欢迎且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与学习模式。分组调查是其中的一种。当学生遇到文化理解障碍的时候,老师没有必要立刻给他们一一解答,而是让学生分组调查寻求答案。

比如,在阅读到关于交通规则的文章时,老师可以叫学生搜集一些关于西方国家交通规则的资料。学生们可以到学校图书馆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查找资料,他们会发现英国人是靠左驾车的,而美国人和中国人一样,是靠右驾车的。至于为什么香港人靠左驾车,那是因为香港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在学生进行调查之后,老师再让学生们报告其调查结果。这样的分组调查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总结

语言与文化是互相结合并互相影响的。英语文化知识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英语教学与学习过程。老师应当坚持将文化知识与日常英语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上述所举关于加强初中生文化意识的方法事实上也可以同时培养学生们的听力、口语、阅读、作文与运用英语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英语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广大英语教师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化素养和教学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相互融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戴炜栋,何兆熊.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

第7篇

【摘要】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本文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转变学习方式。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学习方式

1.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阅读、习作等习惯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逐步培养。

1.1 预习习惯的培养。要讲清各年级的预习要求,指导预习方法。如三年级学生预习的要求主要是自学生字、新词,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四年级预习要求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初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及每段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圈画重点内容。五六年级的预习要求,除了三四年级要求外,主要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中心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标记精彩内容,写简单批注。预习要求明确后,就要建立检查机制,确保预习质量。生字词的检查主要通过抽读、听写的形式完成字词句的理解。问题的提出,可通过质疑问题环节表现出来。这样,每节课都要检查预习效果,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学生的预习习惯就可以得到培养。

1.2 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会默读、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等。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喜欢读书读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做记号,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也可以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也可以写读后感。

1.3 良好的习作习惯的培养。习作习惯是指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自己去观察,并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把握事物的特征,比较事物的异同,发现事物的联系,还要养成认真修改初稿的习惯。

2.改革作业布置的方式、内容。要改革机械、繁琐的作业形式,布置一些少而精的作业。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多实践、多运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可以布置一些自主性、开放性的题。可以让学生背一些精彩片断,好词好句,写读书心得;可以结合课文学习,让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观察所得;可以结合语文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可以对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或电影、电视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或辩论,以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3.在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一锤定音的绝对权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或学习中出现的某种情况,给予示范,或予以点拨,或组织讨论、辩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采用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突破学习上的难点。如《穷人》一课,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我们知道桑娜一家生活穷困,但她心地善良,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看看列夫•托尔斯泰是怎样刻画这个人物的,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认真体会课文哪些词句表现桑娜的善良,读完之后组内交流。”(学生或默读或朗读或勾画)当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方式读完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各抒已见,把体会到的、找到的句子拿出来共同体会,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增强,学习方式在逐步转变。

4.切实开展好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还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活动的开展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区资源、校园文化等紧密结合。如召开故事会、新闻会、朗诵会、辩论会,办手抄报、展评手抄报,社区用字情况调查、车流量调查、名字由来调查,评论足球赛事,收集资料要闻等。活动主题的确立应该基于学生的“内需”,源于学生的兴趣。通过研究、收集、阅读受到感染、熏陶,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5.小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己选择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主动探索,最终形成结论,用小论文的形式撰写出来。小学生研究能力比较弱,研究的方法较单纯,选题相对简单,但重要的是经历过程,而不是重结果。在研究的过程中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同年级家庭作业的调查研究,本地区昨天与今天的发展变化,同龄人零用钱的调查研究,当地垃圾的处理与调查,可组织学生自行合作、自选专题,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写出研究报告,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调查研究、实践、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实现。

第8篇

1. 明确健康的新内涵,将心理健康教育纳于轨道 广泛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让学生明确健康的内涵。健康不仅仅只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一个身心都康健的人才是真正健全的的人。每周一节的健康课不再流于形式,只是一种摆设,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教案,通过游戏、表演、故事、辩论等喜闻乐见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学会合作与交往,勇于竟争,笑对挫折,找到自信。定期召开心理咨询会,请当地的心理康复医院的专家举行有关心理方面的讲座,强化积极的心理教育,矫治不良的心态。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随时掌握他们心理发展的动态。好的方面鼓励他们发扬广大,不好的方面及时地为他们的“心理疗伤”,使他们的精神面貌始终处在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中。

2. 积极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开启学生心理的健康之门 宽松和谐充满爱意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是学生能保持最佳的状态进入学习,为其牢固地掌握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教师要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为学生编写一本出色的教科书。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规定学生不准迟到,自己却姗姗来迟;要求学生讲文明,自己口里却说出“滚”“混蛋”“笨猪”等野蛮语言。凡此种种,诸如自相矛盾的事情,怎能服众?因此,教师要谨言慎行,既不能因己悲把沮丧的情绪带进课堂,更不能因己怒把学生当做出气筒,要始终保持阳光的心态面对学生,凡是规定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从而达到春雨润物之功效。

第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教师要做到“心中有生”,凡事和学生商量,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行民主之风,有宽容之怀,用真诚在师生之间搭建一座心灵之桥。特别在他们心理脆弱无助的时候,自卑的种子最易萌发,这时教师要及时而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多用良言,少用恶语,尽可能地放大他们的优点,用“多把尺子”衡量他们,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走出心理低谷,让自卑的种子在萌芽状态下消失,让他们都能挺起胸膛做人,理直气壮地做事。如果教师真的做到了“心中有生”,学生心里没有了人为的师生代沟、长幼隔阂、屈从的心理意识,他们就会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和你心贴心,倡你言,顺你行,真正实现师生情感的共振。

第三,富有动感的课堂,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在课堂上要寓教于乐,经常引入源头活水,给学生一种常上常新的感觉,鼓励他们全员参与,一个都不能放弃,让他们从细小的进步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才能把他们的心留住。死水一般的课堂只能让学生望而生畏,久而生厌,厌而弃学,这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揣摩学生心理,不能急功近利。譬如布置作业时要适中,不要让学生负担过重,否则,他们不堪重压,患上“作业头痛症”;练习检测也要适度,平时不抓紧,到了考试时,临阵磨枪,一阵“狂风暴雨”,让学生承受不住,产生“惧考”“怯场”等不良心理。这都为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

3. 创设“快乐成长”的平台,美化学生的精神家园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养尊处优惯了,自私、孤僻、敏感、易怒……不愿与人交往,有事憋在心里,把自己的内心完全封闭起来,久而久之,他们的精神家园荒芜了。如果这些不良的情绪长期得不到缓解,就会成为心理负担。而减轻这些负担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沟通交流,倾听来自他们心灵深处的真实声音。一般说来,好的心情乐于人知,但对烦恼与困惑学生却羞于在同学面前流露,更不用说口头表达了。为此,在班里开设了“悄悄话信箱”,还充分利用网络这个载体的作用,开通了“情感交流直通车”栏目,鼓励学生敞开心扉把自己的心情抒写出来:当你遇到麻烦,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当你遭受批评指责心存怨气的时候;当你陷于困惑,不知所措的时候;当你……学生把成长中的烦恼与困惑一古脑地倒出来时,这时候的教师,俨然成了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虽不那么专业,却通过这些窗口,及时的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态,为他们排忧解难,指点迷津,使他们心理的“高速公路”正常运转。正所谓“心情好,什么都好。”心路畅通了,心灵的家园才会生机盎然一片!

4. 挖掘教材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不单是记录文字信息,还隐含着其他广泛的心理信息。这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知识教学中,具有“春风化雨”的特点。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思想也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教育和点化。

第一,根植学生的自信之树。自信是金,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剂,将人的一切潜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到最佳状态。如果一个人从小在脑屏上储存下“我不行”“我很笨”等不良定论,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会自暴自弃从而导厌学、逃学.《我的信念》《真实的高度》等课文正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的好材料。学习《真实的高度》一文时,我相机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闪光点,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坚信自己能获得成功,就像小仲马一样, 借父亲的高枝炫耀自己,而是相信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有一天回得到公众的认可。学生深受鼓舞,纷纷表示:我要做做最棒的一个!我相信我能行!

第二,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能力,乐观地对待周围的一切。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学生常常会为学习成绩、人际交往等问题苦恼,我教育学生要正确面对挫折,学会自我调节,遇到挫折首先要勇敢面对现实,然后从不同角度分析原因,不要怨天尤人,而要乐观进取,知难而进,百折不挠,走出困境,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如学习《向命运挑战》时,除了让学生了解霍金身残的事迹外,更让学生知道他“志坚”的奇迹,使学生明白了“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要敢于挑战命运,命运在自己手中”的道理。《我的战友》一文学生被主人公那种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深深折服,他们深刻的认识到:困难并不可怕,关键要有勇气和毅力去战胜它,跌倒了,再爬起来,前面还是遗篇艳阳天!

第三,培养学生的爱心。爱心是阳光,只有充满爱,世界才会美丽。人心亦是如此。现在的孩子唯我独尊者多,爱人者少。《三克镭》《穷人》等正是让学生思想受到洗礼的典范。居里夫人的大公无私,桑娜和渔夫的淳朴善良、乐于助人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他们在读书笔记中由衷地写到:“居里夫人真了不起,她不愧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科学家”“桑娜的心多好啊,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我也要学会关心别人”“我要给你一束阳光,温暖你的心房”“关心别人,快乐自己”……有些经典的还被别的同学当作了座右铭。

第9篇

此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纷纷谴责这些少年的残忍和无聊。通过这些孩子的暴力行为,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硬心肠和冷漠,这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近日,本刊接到一名14岁小读者的电话,他说:“我非常理解他们以别人的痛苦为乐的心情,我虽然没做出像他们这样的行动,但也经常会有这种想法。”一语惊人!这个14岁的少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心理?这种心理健康吗?

第一节课:实话实说

志飞的讲述:在我很小时,爸妈就离婚了,爸爸到深圳组建了新家,很长时间不回来看我;妈妈忙着做生意,也没时间陪我,而且对我要求严格,总批评我这没做好那没做好。我感觉自己像个没家的孩子,日记本是我最好的朋友。

小学一年级时,有同学骂我是没有爸爸的野孩子,我很生气,执意要求转学。在新学校里,我不想再让同学们知道我的家庭情况,便寡言少语,埋头学习。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同学们对我充满了敬佩,并推选我当班长,我慢慢找回了自信。

六年级时,班上有位同学患了白血病,而且是晚期。我们去医院看他,他头发掉光了,脸色苍白,眼神暗淡,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同去的几位同学不约而同地背过脸低声啜泣,可是,我却没有哭。并不是我有多坚强,而是我不觉得他有多么悲惨,因为我看到:他妈妈将他抱在怀里,爱怜地抚摸着他的头;他爸爸也坐在床边,拉着他的手,轻声问:“感觉好一点了吗?”我是多么羡慕他、嫉妒他,甚至还有种幸灾乐祸的心理:谁让你拥有这么慈爱的爸爸妈妈?你如此幸福,得点病算得了什么?病房里笼罩着悲伤的气氛,而我却有如此卑劣的想法,我觉得自己很,只好匆匆离去。

“六一”儿童节,我们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和伤残儿童。听他们讲述悲惨的身世和遭遇的苦难,看到他们眼中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我心里涌起从未有过的快乐和满足。这以后,我经常组织同学们到福利院献爱心。我们班被学校评为“爱心集体”,当校长给我这个班长戴上大红花时,我的脸红到了脖子根。

前几天,我们班的外语课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外语作文竞赛,获得一等奖。喜讯传来,大家欢欣鼓舞。我表面上和大家一样欢呼雀跃,但心里却很不是滋味,我甚至在想:如果他回来的那趟火车出车祸,或者他突然被检查出患有重大疾病,那就有意思了。

在家长、老师、同学们眼中,我是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可事实上,我欺骗了他们,为此我很难过。我甚至还担心,我会不会有一天也像那几名残害陌生妇女的少年一样,做出残忍的行为?如果真是那样,我倒无所谓,只是对不起对我寄予很大期望的妈妈。

(根据志飞的讲述,我们电话采访了志飞的妈妈,以便更详细地了解志飞的成长经历)

妈妈的讲述:志飞的父亲喜欢喝酒赌博,我们天天吵架。为了给志飞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我坚决要离婚。办完手续当天,志飞的父亲咬牙切齿地对我说:“我看你一个单身女人带孩子能将日子过出花儿来!”就为争这口气,我发誓:一定要将志飞培养好,而且要为他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不让别人看笑话。

离婚不久我就辞职了,和朋友创办了广告公司。我们基本上是白手起家,全凭自己的腿勤、嘴勤、手勤拉来业务。

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志飞就是“钥匙儿童”。后来转学后,我也没接送过他一次。我们空荡荡的屋子,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志飞一人,面包和快餐是他主要的晚餐。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志飞自理能力的确很强,我对他的衣食住行基本上没操什么心,他遥遥领先的成绩更让我引以为豪。当然,为了防止他骄傲自满,我很少当面表扬他,对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他更优秀、更完美一些。

最近,我发现了志飞一个不好的苗头:他对人很冷漠。

我和他一起坐公交车,他身旁站着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男孩,紧紧靠在坐椅横栏上,以防摔倒。我看见志飞一直紧盯着这个男孩,到站了,我从那男孩身边挤过,惊讶地发现:原来他是个独臂少年!我问志飞:“你为什么不给他让座位?”志飞轻描淡写地说:“哦,我忘了。”我很生气:“你肯定早就看出来他是残疾人,你是故意不让座位的!”“我为什么要给他让?他是残疾人关我什么事?!”听他这么说,我气得发晕。

还有一次,看见一个盲人摔了一跤,志飞竟哈哈大笑起来。我提醒他不能这样,他却说:“难道要我哭吗?是他摔跤了,我有什么好哭的?”

在我心目中,志飞一直是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我不知道他怎么会变得如此冷漠,他的表现让我既生气又伤心。

第二节课:实案分析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储爱的箱子,当箱子满时,我们才有足够的爱给别人。因此,我们显得很有爱心,会关心人,愿意付出;可如果箱子是空的或是半空的,我们就会紧紧捂住这个箱子,非常吝啬,不想给别人一点点,而且还会嫉妒别人的“满”,并采取行动予以掠夺,以满足心理平衡。

所以,对那些冷漠的人,我们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爱,因为他们其实是爱的穷人甚至是乞丐。他们比谁都需要爱,只是没有通过正确的渠道来获取爱,而是用错误的方式在“劫富”。

我们以志飞为例,分析一下他的“爱箱”为什么会是空的或是半空的。

志飞的母亲也许认为自己给予志飞的爱是足够多的:为了给他营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而离婚;满足他的转学要求;努力挣钱,让他生活得更优越;对他严格管教等。可是,志飞好像并没有感受到母亲的爱,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家的孩子。

孩子“爱箱”的储备最主要来自于父母,可志飞的“爱箱”却是枯竭的。面对白血病同学,他暗地里幸灾乐祸;他故意到儿童福利院寻找内心的优越感;他对独臂少年的冷眼相看;看到盲人摔跤,他哈哈大笑……这些阴暗的思想和行为暴露了他的深深自卑(他自认为转学后成绩优异,并被推选为班长,已找回了自信,其实他的自卑感一直存在,只是越来越隐藏了)。现在他发现,总算有人比我还痛苦和悲惨,所以他感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另一方面,志飞在童年时受到同学的歧视,这也给他造成了心理阴影。他对此无法释怀,他要为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报仇,所以只要有机会,他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待那些不幸的人。

当然,我们理解那些冷漠的人的心理,对于那些以伤害别人为乐的行为,我们也要强烈谴责,而且坚决要求他们承担应负的法律责任。

第三节课:父母对策

每对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如何能让孩子感知,并顺畅流到孩子的“爱箱”里,这需要方法。

志飞的母亲误以为自己努力挣钱为志飞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就是对志飞最好的爱。其实不然,对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胜过一切。父母应尽量满足孩子的这一要求,特别是在家庭遭遇一些重大事件(如搬家、父母离异等)时,孩子对家的安全感的需求格外强烈。如果父母实在无法保证每天有很多时间陪伴孩子,也应该通过电话、信件、小礼物等方式,及时与孩子联络感情。而且要在一些重要日子,如孩子的生日、“六一”儿童节等时间,尽可能地与孩子共同度过。

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父母各自对他的爱显得尤为重要。在健全的家庭里,孩子也许会将父亲和母亲当作一个整体,只要他们中的任何一个爱他,他会认为父母都是爱他的,也就是说,父母一倍的付出,孩子会收获双倍的满足。但单亲孩子会将父母的爱分开来计,父亲代表父亲,母亲代表母亲。所以说,离异的父母不能将养育孩子的责任抛给一方,要共同担当起爱孩子的重担,共同为孩子的“爱箱”储存爱。

孩子“爱箱”的储备主要来源于父母,但并不仅仅来源于父母,老师、同学的态度对他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影响。对不谙世事的孩子来说,自身的残疾、父母的离异、家庭的贫困也许暂时不会让他感觉有什么异样,但很快,从外人的态度中,他也许就能感到一种“我比别人差”的区别。所以,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要尽量关爱这些自身或者家庭有缺陷的孩子,给予他们公正的待遇,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同时,当孩子受到歧视时,家长和老师要同时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和疗伤,避免心理扭曲,埋下复仇的种子。

当然,为孩子的“爱箱”储满爱,这只是预防孩子冷漠、残忍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避免孩子的“硬心肠”或暴力倾向,还需要经常向孩子宣扬真、善、美的社会风尚,让孩子深刻认识到关心人、爱护人是一种美德,是值得嘉奖和宣扬的;损人利己的行为是丑恶的,是需要严厉打击的,而且还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帮助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爱憎观,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课堂笔记

1.当一个人的“爱箱”是空的或是半空时,他的情感表现很冷漠。

2.“爱箱”储备既来自于父母,也来自于老师和同学。

3.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对受到歧视的孩子做好心理疏导和疗伤。

4.少年儿童需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爱憎观。

志飞父母的家庭作业

1.母亲要尽量抽时间陪孩子,父亲也要经常和他联系,让他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第10篇

[关键词] 探究性阅读 语文教学 运用

探究性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阅读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自主阅读的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文本为探究内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周围世界为参照对象,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尝试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阅读教学活动就是探究性阅读。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旨在使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产生求知的欲望,激起探究的勇气。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是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前提和保障。

1.从课题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课题可谓课文的眼睛,课文的灵魂,具有高度的指向性,或介绍了文章的主人公,或体现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是课文学习的一个突破口。因此,从课题入手无疑是课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教学策略。例如,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在指导读课题后,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当我的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提出问题。

生:我想知道课文写什么事?

生:我想知道“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

生:我想知道“我”不在祖国,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生:我想知道“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生:我想知道作者写这篇课文想表达什么思想?

师:好!同学们想知道那么多的问题,说明同学们有探究精神,那么,大家就带着这些问题去认真读课文吧。

由此,我深刻地体会到以往的教学,课堂上的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教师的提问都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探究的能力。为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生学习的气氛很浓厚,积极性很高。

2.抓住“关键点”,创设问题情境

抓住课文那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炼的关键词句,是设计富有想象力、值得探究的问题的关键。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体会,又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锻炼。

《鞋匠的儿子》一文以生动的事例叙述了两度当选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卑微,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与爱戴。展现了林肯宽容、诚实、谦虚、自信、真情的人格魅力。因此,在设计时,我力图抓住参议员们态度变化的一条线和林肯的三段话中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展开教学。

参议员态度的变化:羞辱――大笑――静默――掌声,学习过程中,我抓住这个“关键点”,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参议员会从羞辱林肯转变为发出赞叹的掌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分析林肯的三段演说,从而体会这三段话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创设问题情境,就如同交给学生阅读的一把钥匙,让他们利用这把钥匙,去开启一扇扇知识和智慧的大门。

二、充分感知文本,引导质疑探究

朱熹认为:“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合贯通却无所疑,方始是学。”

读书无疑就要激发有疑,而“疑”的基础是“读”,“读―疑―思”是探究性阅读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学生只有充分感知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主动地建构意义,在体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阅读期待、心理积淀和文化背景等情况的诸多差异,往往抓不住探究重点,为了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途径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如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信》,学生通过初读、检查读,对课文已经有了浅显的理解,应当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所得。如巴金爷爷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在这封信里,他写了些什么呢?在初读感知后,学生对课文大意已有了认识,接下来就应该是自读感悟,让学生对文本产生高深层次的疑问,来促进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如“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引导质疑:巴金爷爷是个普通人吗?他有才华吗?学生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默读课文,标记出自己的理解,或划、或圈、或写,将自己的读书收获整理、归纳,这一环节完全是自主探究的过程。

然后,学生可以结合课前所查阅的资料,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杰出”和“普通”形成对比,巴金爷爷著作等身,成就巨大,理应列入杰出人物,但他要家乡孩子把他视为普通人,不只是简单的谦虚,更重要的是他与家乡孩子想有一个平等的亲近的机缘,更利于互相之间的沟通。写作不是有才华,而是有感情,有爱,这也不是普通的自谦,更重要的在于突出他对祖国、对同胞有着深厚的感情,深深的挚爱,这才用作品表达出来。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感悟理解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拓展课外阅读,培养探究习惯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文课本只是一个凭借,凭借它历练学生的读书本领。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一贯的目的在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因此,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课内阅读教学带动课外阅读,以达到课外阅读加深和补充课内阅读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我就向学生推荐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并且我向他们选读了其中的几个段落。当学生沉浸于小说情境中时,我提出了课外阅读这本书的要求。

近几年,我们学校为各年级学生订阅了一本由李吉林主编的《新补充读本》,这套读物配合“课标”苏教版小语教材,从另一个视角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新的材料和新的实践形式。如配套11册教材的《爱迪生的故事》、《穷人》、《韦德的心愿》、《学会聆听》、《迢迢牵牛星》、《岁寒三友》等,书中的诗歌、科普小品、散文、历史知识、名家名篇,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没有从课内到课外的阅读积累,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要指导阅读技巧方法,促进探究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在阅读实践中,要养成两个好习惯:(1)养成边读书边动笔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是自己的书,可在书上划出重要句段、写批注。如果是借来的书,提倡写读书笔记。(2)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学而不思则惘。”学成于思,边读边思,读书才能有所进益。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使所学的知识反复运用,触类旁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

3.尝试主题教学,让探究性阅读向课外延伸

前一段时期,我反复研读了《窦桂梅与主题教学》一书,并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主题教学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

还是以《鞋匠的儿子》为例,林肯之所以能打动他的对手,是因为他的诚实、宽容、机智;他之所以能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源于他对这个国家的贡献。林肯还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我们应该走近一个更真实的林肯。于是,我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林肯的故事,包括林肯的一些名言警句,别人对林肯的评价等。学生通过阅读《敌人与朋友》、《宽恕的力量》、《林肯的“独断”》、《林肯的财产》等故事,以及林肯那些闪烁人性光辉的格言、语录,头脑中林肯这个人物形象自然就丰满起来了。学完课文后,我又鼓励学生去读读卡耐基的《林肯传》,相信学生会认识更鲜活的林肯!

第11篇

含辛茹苦追梦的执着。她不是没有梦想,只是渴望维系着这个本来就不完整的家,只是为了分担一下自己亲人无力承受的压力,只是希望生活越来越好。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孝心少年个人事迹材料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孝心少年个人事迹材料一

xx,女,20__年11月19日生,现在xx镇第三小学四年级学习,优秀少年队员,任班长兼学校学生会纪检部长。她思想进步,学习刻苦,孝敬父母,乐于助人,坚强勇敢,热爱班集体,关心同学,是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无论在校还是在家,她均能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现将她的事迹材料介绍如下:

一、勤奋好学,遵规守纪。

xx同学学习十分刻苦,成绩突出。她上课认真听讲,善于动脑,每次老师提出问题,她总是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声音响亮,条理清晰,表述恰当,为其他同学做出了榜样。xx同学勤学多思,有很强的求知欲。每次上课她总是提前做好预习,把有问题的地方做个记号,老师讲课时她就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有不懂的问题,下课后马上去问老师。课下她认真复习,把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再巩固一下,就是凭着这种学习劲头,xx同学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xx同学不但自己能够积极认真的学习,还能带动大家一块学习。自习课上她完成了作业,就拿出作文书或故事书静静的阅读,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班上同学都养成了作业完成随时读书的习惯,班上纪律有了很大的改变,所有的任课老师都交口称赞。

二、工作积极,乐于助人。

从一年级开始,xx同学就是班长,练就了很好的班级管理才能,成为了老师的得力小助手。她不仅能积极的完成老师交给的工作,而且能主动帮助老师管理班级。在工作中讲求方法,不仅带动了全班同学,而且赢得了老师的信任,同学的喜爱。在勤奋好学,不断进步的同时,她还是一个心地善良、极富同情心、乐于助人的好学生。作为班干部,她丝毫没有现代学生身上那种狭隘自私心理,对于班内的学困生,遇到不会的难题,她总能拿出耐心和热心,不厌其烦,进行辅导和讲解,直到弄懂为止。因此,同学们遇到不明白的问题,都愿意和她一起探讨,向她请教。作为学生会的值周干部,她总能按时到岗认真巡视,主动劝阻一些不良行为,做到公正严格,认真记录,实事求是的反映情况。她响应学校号召,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课间操时她是领队,课下她又是大家学习广播操的小老师。生活中,她一直很简朴,但是遇到向贫困生和灾区儿童捐款捐物的时候,她总是慷慨解囊,捐的最多。就说上次我们学校为张新园同学捐款吧,xx同学就捐了一百元钱,这次助残日为残疾儿童捐款,xx同学又捐了二十元钱。

三、兴趣广泛,多才多艺。

xx同学不仅学习好,而且兴趣很广泛。在班级联欢会上,总能看到她位同学表扬唱歌,诗歌朗诵等。课余生活中经常看到她与家人同学一块下棋、打乒乓球、溜旱冰、滑滑板……

四、文明礼貌,懂得感恩。xx同学讲文明,懂礼貌。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是一名知恩感恩的好学生,深受老师、同学、家长和邻居的好评。在家里,她知道父母劳累一天不容易,,总是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作业,然后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父母渴了,给父母端上一杯热茶;父母累了,给父母捶捶背。她关心体谅父母,把自己的事情管理好,不让父母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操心。对老师,她发自内心的尊敬与爱戴。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牢记老师的谆谆教诲,勤奋学习。对待邻居,她文明礼貌,与人为善,周围的邻居提起她都说:“这个孩子真懂事,是个好孩子。”她说是老师给予了她知识,帮助她成长;是家长的殷切期望让她快乐成长,没有老师和家长的辛勤付出,就没有她所取得的成绩,因此回报老师和家长式她奋进的动力,而她也总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和老师培养之恩,教育之恩。

五、热爱科学,活动积极。

xx同学热爱科学,积极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她对科学课非常感兴趣,观察记录、实验都记得非常认真。她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表现突出。学校组织的各学科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实践活动她都踊跃参加。她还主动为班级办板报,来我班上课的老师还以为是请的美术老师写的艺术字呢。

xx同学就是这样一位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出类拔萃,深受全体师生喜爱的好学生。她是我校学习中的精英和典范,是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相信她在未来的路上会越走越出色,前景会更加辉煌灿烂。让我们衷心祝愿她展开金色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孝心少年个人事迹材料二

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灯红酒绿;有的只是小村的宁静,整齐的房舍,淳朴的村民,袅袅炊烟从家家户户的烟囱里缓缓升起一切的一切融在一起,静的像一幅画,这就是唐志庄村,这就是董肖肖的家乡。

家在风雨飘摇中

远观,一座座房舍整齐的排列着,给人一种自然美,仔细一看,一座不起眼的小土房立在那里,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使这种美感瞬间失去了几分颜色。慢慢走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扇腐朽的木门,上面挂着两个早已生锈的铁环,还不时的往下掉铁屑。一阵风袭来,木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摇摇晃晃,好像快要掉落,犹如一位垂暮之年的老人。轻轻推开门,入眼的是一方土院,上面稀稀落落的生长着几株不知名的小草,有的还开着几朵洁白的小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走进院子,总能看见她打扫卫生的身影;走出院子,总能看见她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学校路上,总能看见她忙碌赶路的身影。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她身上就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十四、五岁的孩子正是依偎在母亲怀抱里享受无微不至的亲情温暖的时候,而她却已经肩负起了生活的重担,稚嫩的臂膀支撑的是家的天空,是父亲、奶奶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她,显示了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的美好品德--孝,显示了优秀儿女坚韧不屈,含辛茹苦追梦的执着。她不是没有梦想,只是渴望维系着这个本来就不完整的家,只是为了分担一下自己亲人无力承受的压力,只是希望生活越来越好。

孝在敬老爱亲中

她,就是董肖肖,是凤翔县横水一中的八年级二班学生,现年15岁。虽然年龄不大,但她有一颗坚强的心,也许在校并不引人注目,但她心中蕴藏的感恩之心足以让她熠熠生辉。

这个看似柔弱但却坚强乐观的女孩,有着不幸的身世遭遇,她从小就没了母亲,她的爷爷奶奶在她幼时就已离世,智障的父亲不能支撑起这个家,只能靠她这双稚嫩的肩膀维持生计,生活的艰辛不言而喻。

懂得在含辛中品味快乐,一个喜欢取暖却更愿意付出爱的女孩,自幼失去父母疼爱的她,为营造一个充满欢乐的家庭默默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力量化作了一句句发自内心的嘘寒问暖,一次次至真至善的体贴,一件件普通又不平凡的小事中,细心乖巧的她,吃饭时无论多饿,总是先安顿好爸爸,再急急忙忙狼吞虎咽几口;吃完饭后帮爸爸收拾碗筷,擦桌子,有好吃的东西她总是一分为三,一份留给爸爸,一份祭奠给妈妈,把最小的一份留给自己。她的爸爸因为智力残疾,不仅不能为她提供帮助,反而需要她精心呵护。

在上学期间,她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就开始为她的爸爸做饭,饭吃完后,还要给爸爸做好中午的饭,然后才急急忙忙蹬上破旧的自行车赶到学校,开始一天忙碌的学习生活,下午回到家中不仅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无忧无虑的玩耍,而且要打扫干净被爸爸弄脏的房间。夏天还好,可是到了冬天,因为每天起床的时间太早,她的双手被冻得通红,严重时皮肤还会裂开,疼痛难忍。但她依旧每天早起早睡,将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邻居们提起她也是赞不绝口。

笑对生活坚强行

天有不测风云几年前的夏天,一场暴雨冲毁了她家仅有的一间土坯房,父女两黑夜畏缩在墙头树下,无处安身。白天,炎炎酷暑,不知在哪里避暑;晚上,漫漫黑夜,又不知何处休息,就这样,父女两相依为命,在街头流浪了数日之久。最后,在强大舆论的压力下,她勉强住进了叔父家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子,寄人篱下。

在奶奶过世时,她才刚上小学四年级,那么小的孩子能记多少事!但她偏偏就是记住了,且无比清晰。她清楚的记得自己在奶奶的床头嚎啕大哭时,已经被医生判了死刑的奶奶虚弱睁开了眼睛,断断续续的对她说:肖肖以后你要坚强,要照顾好你自己和爸爸,奶奶会永远陪在你的身边,不要哭,要笑对生活,就想你的名字一样.还没说完,奶奶就闭上了眼睛,永远离开了她。

但她没有哭,因为她明白眼泪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她要像奶奶说的那样,成为一个坚强的好孩子,一个能挑起家庭重担,能照顾好自己和爸爸的孩子。从此,她就再也没有哭过,脸上经常挂着令人心疼的笑容,是谁说眼泪代表悲伤?有时候眼泪是一种无法言语的幸福,因为它代表了奶奶对她的爱,是谁说,微笑代表幸福?有时候,微笑是一种无法说出心的伤痛,因为它说明她只能在黑夜里哭泣,把所有的悲伤留给自己。

家庭的变故,使她顿时像长大了一样,在刚开始的那段日子里,她开始学着做饭、扫地、做家务;切菜时手流过血;烧水时,脚被烫伤过;忙收时,被镰刀划破过乐与同学融洽处

在家里她不仅是一把好手,在学校还参加了校篮球队和田径队,每次比赛都能拿到很好的成绩,为学校争得不少荣誉,甚至获得了中考体育免考的名额,在班级中,她是同学们的主心骨,总是热衷于帮助同学,是老师得力的小助手,在班级和学校举办各种活动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这个阳光快乐的小女孩,像一棵生机勃勃的树,无论风吹雨打,都能茁壮成长。

她是董肖肖,一个坚强的永不放弃的女孩。真诚的希望她这朵孝顺之花越开越艳,越来越美,越开越芬芳。愿她在理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道德的高峰上越攀越高。

孝心少年个人事迹材料三

苟xx ,女,听力一级损伤,今年16岁,共青团员,家住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北湾村三组,就读于宝鸡市特殊教育学校虹语(听障)六年级。苟xx生长于一个六口之家,家里有年迈的爷爷奶奶,聋哑的妈妈,由于长时间工作导致视力受损的爸爸,还有一个上小学二年级的'弟弟。家里的开支基本上靠在福利厂打工的妈妈,一家人生活拮据,但是从不抱怨,一如既往积极乐观地生活,用勤劳的双手收获着属于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这样融洽的家庭环境造就了苟xx活泼开朗,坚强不屈的性格,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见到她的场景,在寒冬中出现的那张灿烂的笑脸。 20__年12月16日早上,我在四年级教室里等待还未来报名的学生,猜测着还会不会有人来,这时依稀听到了脚步声,我抬头向外张望,一个笑容灿烂的女孩子向我走来,用那并不清楚且有些沙哑的语调向我说着什么,手里还牵着爸爸的手,当时我并没有想太多,依照惯例让家长填写学生基本信息。这时苟xx的爸爸说,他看不见让孩子自己写。听到这句话,我有些触动,也有些疑惑,女儿听不到,爸爸看不到,这样的父女俩平常怎样沟通交流呢?心里顿时有些心疼这个孩子,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更加关注她,而她的表现让我慢慢地认识到这个女孩是如此的与众不同。

20__年,原本在工厂上班视力健全的爸爸由于长时间从事精细的工作,致使眼睛受损,视力急剧下降,这给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更大的困难,苟xx的爸爸知道自己的眼睛没有多大的恢复希望,因此说什么也不愿意花费无谓的资金,让家里人因此再继续受罪,任由病情继续恶化。妈妈先天性聋哑,爸爸后天性失去视力,弟弟年幼,还有年迈的老人,我们都难以想象到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成员之间是怎样沟通、生活的,但是这个家庭却做到了,因为家里的粘合剂苟xx。

20__年暑假,苟xx的奶奶因病住院,妈妈在上班,爸爸眼睛不好并且还要出去学习按摩,爷爷在医院照顾生病的奶奶,弟弟还小,家里只剩下苟xx,懂事的她在奶奶生病期间,用那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家里的重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很快喂家里养的鸡,然后去厨房做饭,开始的几天,不会做饭的她总是在厨房忙活大半天,再加上本就炎热的天气,弄得她满头大汗。终于勉强做好了饭,时间已不早,嘱咐弟弟饭后带爸爸去学习按摩,她心里惦记着还未吃饭的爷爷奶奶,匆匆吃两口就提着饭盒跑去医院送饭。在医院里,她也没有闲着,总是贴心地帮爷爷奶奶按摩,捶背,被问到吃饭没有,总是回答吃的特别好。就这样来回奔波了十几天,奶奶终于出院了,但是苟xx还是坚持自己做饭,让年迈的老人多休息。看着孙女如此懂事,老人心里又欣慰又心疼,如此年纪,就要承受这样多舛的家庭,对孙女更加的疼爱。

        妈妈在福利厂上班,下了班后总是特别的疲惫,懂事的苟xx只要在家总是想着法子逗妈妈开心,牵着爸爸的手去外面散步,即使这样也不可避免家中的小摩擦。有很多次妈妈想跟爸爸说说话,但是一个聋哑,说不出话,一个视力有问题,看不到手语,这样的交流总是把性格有些急的妈妈气的没有办法,爸爸也因此感到特别的愧疚。这个时候苟xx总是在安抚完妈妈的情绪之后,拉着爸爸坐在一边,用手在爸爸的手心上一遍一遍地书写着妈妈说的话,直到爸爸明白为止。看似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其实很复杂。爸爸文化程度不高,稍微复杂一些的字不认识也感知不到,因此苟xx还要在保留妈妈想要传达的意思的基础上,想出相近意义且比较简单的词。就这样每次的翻译工作总会用去很长的时间,但是苟xx却一直乐于此时,非常的有耐心,她特别希望爸爸和妈妈能像其他的父母那样交流,即使这样的交流非常的困难,她也想让它继续保持下去。由于学校连上十天才可以休息,她心里一直希望父母可以多说说话,因此,每次来学校的时候,她总是嘱咐弟弟,尽量帮着父母翻译,让爸爸和妈妈多说话。

苟xx就是这样一个懂事,让人心疼的孩子。16岁,一个女孩已到了爱美的年纪,但是她知道家里情况不好,不允许有多余的钱用来买漂亮的新衣服、好看的饰品什么的,因此从没有对爸爸妈妈提出过这方面的要求,家里有什么她就穿什么。在学校,基本上没有见到她穿特别新、漂亮的衣服,但是她总是把穿在身上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虽然很旧,但是让人看不出脏和不精神的感觉。校园中的她,总是那么的开朗,脸上时刻露出灿烂且坚定的笑容。很多学生家离学校比较远,因此基本上都是家长接送,但是苟xx害怕爸爸把她送来之后,一个人在路上有危险,坚决不让爸爸再接送自己,每次都是自己独自从家里来,放假之后再独自回去,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她从不在路上耽误时间。擅长舞蹈的她,跳起舞来愈发的吸引人的视线,让人不禁赞叹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