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2: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护理教育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反思性教学的提出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提高教师和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该研究综述了国内外反思性教与学的理论研究,对国内的反思性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和我国护理教学中反思性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为护理教育中反思性教学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
人类社会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逐步向全信息时代迈进,顺应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护理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护理专业教师和护理学生使其解决问题与临床工作能力提高已经愈来愈多地受到国外护理教育界的关心和重视[1]。
反思性学习目前在国外教育文献中被普遍理解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或途径[2],作为西方教育改革中的亮点引起了欧美护理教育届的充分重视。许多护理教育专家呼吁应重点培养护理工作者的反思意识,使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缩短、临床工作能力提高。为了进一步研究反思性教学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综述国内外反思性教学的研究现状以及反思性教学在我国护理教学开展情况,现报道如下。
1反思性教学理论的发展
1.1反思及反思性教学的概念
20世纪早期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杜威(Dewey)系统论述了反思活动。“反思”在杜威的《How we think》一书中被明确界定:对任何信念或嘉定的只是形式即为反思,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他的趋于达到进一步结论进行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3],而英国的洛克(J.Loke)和荷兰的斯宾诺莎(B.Spinoza)等人是较早研究反思的学者。
洛克称对获得观念心灵的反观自照为“反思”,与此同时,心灵获得是不同于感觉的观念[4]。而后,在杜威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对教师如何反思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应生了以英美两国为主的维拉(Villar)、麦伦(Van Manen)、Pennington、Zeichner、Farrell等人对“反思性教学”的不同表述,虽然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汲取众说之长,一种由教师反思性教与学生反思性学构成的双边性特殊认识过程即为反思性教学。
国内只有少数学者提出了反思性学习的概念,钟浩梁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反思性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对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策略、效果等进行深究,不仅仅是一般性的回顾教学过程,具有探求研究的性质。它对教师理论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我国学者郑菊萍提出“反思性学习就是学习活动过程中要进行反思,是再认识和检验自己思维过程、结果的过程[6]。”国内学者对反思性学习的理解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强调如何通过反思对自身教学水平进行提高。该研究认为完整的反思性教学不仅涵盖教师反思性的教,也包含学生反思性的学,教学相长、两者兼顾。
1.2反思性教学的结构
反思性实践的概念由前麻省理工学院的萧恩教授(Donald Schon)首次提出,它看重实践者在活动中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而不看重实践者对实践的预测和控制,提出了反思思维是不同于“技术理性”的理论思维[7]。受萧恩的影响,“反思性教学”被布鲁巴赫(J.W.Brubacher)等人从时间的维度划分为实践反思(reflection for practice,又译实践前反思);实践中反思(reflcetion in practice);对实践反思(reflection on practice,又译实践后反思)三类[8-9]。唐和格里菲斯(Sarah Tann & Morwena Griffiiths)两位英国教育者提出了反思时间框架即快速反思、修正、回顾、研究、理论的重构和重建的5个层次反思构架。这五个层次的反思结构更进一步拓展了萧恩在行动中反思、对行动中反思的思想,是反思行为具体化。
赵蒙成重视资料收集和分析的重要性,将反思性教学分为明确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建立理论假设、实施行动5个步骤[10],但没有体现反思的重要作用。熊川武则认为,教学反思的过程包括分析教学现状、提出假说、实施计划、得出初步结论结论[11]。虽然阐述的便于实际应用,但也未能将反思性教学完整的呈现出来。我国学者郑菊萍首先对反思性学习的过程概括为反省、评判、察觉问题、界定问题、确定对策、实践验证、总结提高7个阶段,详细列出了反思的过程。
2反思性教学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2.1护理教学中反思的重要性
随着不断发展的护理学科,人类逐步提高对健康的需求,这对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国外护理教育届对于新概念的接纳程度和敏感度,很快使反思性教学引入护理教育的领域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
护理专业的大学生要“发展和运用更高层次的解决问题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是在1998年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在修订版本的护理专业高等教育标准中提出的[12]”,而反思性教学的本质就是提高学生和教师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量文献表明,反思性实践对发展护理教学实践、社区护理实践以及注册护士考核都有积极作用,英国护理产科学委员会(NMC)已经将反思技能的展示与临床能力联系在一起来评判是否能获得专业注册资格。Agaath[13]等研究者认为,对于护理专业终身学习和发展以及日常实践中采取深思熟虑过的决定和行动来说,反思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护理教学中的反思引起了国际的广泛关注,比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4],但各个国家没有对护理教育中的反思性教学的应用达成共识。
2.2护理教学中反思的方法及测量工具
2.2.1护理教学中反思的方法 国外护理教学中反思性学习和反思性教学的方法种类丰富多样,比如:反思性学习法包括录音带或录像学习法、日记法、合作学习法、真实性评估和学习档案、绘画、诗歌等;反思性教学方法包括反思日志、教学自传、教研活动或研讨会等[15],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得到反思,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经验得以提升,同时使学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2.2.2护理学中反思的测量工具 国外主要应用SRIS(the Self-Reflection and Insight Scale)工具,译为自我反省和洞察力量表,该量表是由Grant,Franklin,and Langford等人根据元认知与自我调节理论发展编制,主要用于评估个人自我意识,并被Marilyn E. Asselin等人使用。Roberts等[16]研究表明,SRIS对于测量准医学生职业行为的变化是有用的。虽然没有对护士用此量表测量,但是它对护士是有潜在用处的,尚无针对护士的量表来测量反思。目前,国内也没有测量反思的工具,特别是针对护理教育环境中的反思。
3我国护理教学中反思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曾志嵘等[17]的研究表明,有关护理教学中反思的方法比较单一,测量护理教学领域的反思量表较少,教学反思行为处于随机、零散的状态,更缺少对实践护理教学中反思方式的研究。
反思性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性行为,反思性的方法在教与学中是相同的,某一种形式既可以培养学生成为反思性的学习者,又可以培养教师成为反思性的教育者,方法并不绝对,关键在于如何筛选各种方法因材施教地运用到教学当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同步发展。
因灾害有其地域性,而且对灾害的培训还没统一实施,因此各院校及医院有所不同,现对灾害教育培训内容总结如下。
1.1灾害救护理论知识①灾害一般知识:包括灾害的定义、种类、特点、各种灾害对人体的伤害及救治技巧,灾害流行病学等。②现场救护知识:包括护士的主要任务、伤情判断、检伤分类、伤员转运、登记统计、护理文书等。③急症护理知识:包括各类烧伤、颅脑伤、胸部伤、腹部伤、骨折、休克、大血管损伤、挤压综合征等。④灾害护理系统评估及制订灾害应对计划。⑤心理护理知识:包括对灾后伤员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疏导等。⑥自我防护知识:包括环境、疫情、安全等方面的防护知识。
1.2灾害现场常用的急救技术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抗休克、心肺脑复苏、气管切开和插管及常见毒物的解毒等。其课程至少涉及急救护理学、危重监护学、健康评估等科目[8]。
1.3灾害救援人员身体素质健康的身体是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灾害发生时,环境危险,生活条件艰苦,医疗条件较差,工作负荷过重,对护理人员的身体是严峻的考验,因此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应平时注意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9]。
1.4人力物力的准备今后灾害救援将会变得很平常,面对灾害需要准备充分[10]。平时应注意培养救灾意识,时刻处于备战状态。做好物质和人员的准备,随时准备抢救。如常用药品准备,包括外伤药、消化系统疾病用药、皮肤病用药、感冒药等[9]。
1.5灾害护理教育培训方式对于灾害护理教育培训方式各院校及医院基本相同,现总结如下。①灾害理论知识学习:主要是讲授灾害护理救援的理论知识,灾害医疗护理的必要性和特殊性,不同类型灾害救护设施的特点、准备及保障,灾害护理伦理学、心理学的知识[11]。②情景模拟灾害救护演练:模拟演练可以训练护士帮助灾民尽快尽快脱离危险区域,并能迅速对伤员进行分类,使其具备反应敏捷、判断准确、处置安全迅速的能力[12]。③观看视频:组织观看相关灾害救援视频,再针对视频中出现的错误组织讨论,并重点提出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13]。
2国外灾害护理教育及培训现况
2.1灾害护理教育培训对象
2.1.1在校护理专业学生日本在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后,部分护理大学认识到灾害护理教育的必要性,于课程设置中加入灾害护理学。以库兵县立大学的山本教授为学科带头人,致力于灾害护理的基础教育及继续教育教学大纲的系统性开发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0]。美国灾害护理课程多为选修课,且授课内容及方法仍没有实现标准化和统一化[14]。美国Rochester大学护理学院率先提供了为期2年的灾害应急准备护理硕士课程[15]。美国、英国、芬兰等国家的护理院校陆续开设了突发事件护理和灾害救援的研究生项目和研究生后证书项目,其中有些授予硕士学位[16]。哥伦比亚大学提供了亚专业课程,作为护理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17]。Vanderbilt大学还提供了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的公共政策和管理的护理博士项目[18]。WHO于2008年提出要将应急准备能力整合到本科护理课程教育中,建议要以灾害护理能力为基础设置课程[16]。
2.1.2在岗专业人员除了在高等护理基础教育中开设灾害护理学外,日本急救医学会护理分会护理分会还为培养急救护理专家开设了总计810时学时的急救教育课程,为日本培养了大批的急救护理专家[19]。在美国,一些护理学院也开发和提供了相关的继续教育项目[20]。欧洲一些国家及澳大利亚也相继以不同的形式开展了函授护理教育课程培训,但是基础教育中尚未将灾害护理学纳入课程设置[16]。
2.2灾害护理培训内容日本学者指出灾害继续教育的内容有:①优先治疗的方法、急救医疗和急救护理;②物品和床位管理;③受灾者和救护者的心理保健;④医疗队伍的编制;⑤康复等[4]。美国护士协会(ANA)和美国护理学院学会(AACN)建议,面向护士的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均应设置灾害护理相关内容,但未规定具体的教育内容。常见的课程名称包括突发事件或灾难管理及计划、突发事件或灾难应急反应、恐怖袭击和国际救援管理、灾难应急准备和灾难救援保健、灾难护理中的领导力等等。有研究提出,灾难护理教育应包括监测和报告异常表现、伤病员护理、护理实施的控制、资源和应急准备计划、公众管理5方面基本内容[21]。另一项在威斯康辛州开展的重要研究[22]则认为应把伤员分类和现场急救、生物所致疾病爆发的症状检测、重要资源的评估、事件干预指挥系统、检疫和洗消、现场心理救援、流行病学知识、临床决策和沟通8个基本内容纳入灾害护理教育。
2.3灾害护理教育培训方式日本宫城大学和库兵县立大学护理学科联合进行了21世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该项目的方法包括:①使用CD自学;②召开研讨会,讨论从CD学到的知识,并评价自己单位灾害准备的状况;③在工作场所实际准备;④比赛[4]。灾害继续教育方式通常为在职人员进修、岗前培训、参加院外会议、管理人员进修等[4]。在美国,较多的认证课程和部分学位课程均全部或部分使用在线学习的方法,并且提供了在线的虚拟教室、电子邮件、电话等辅助教学方法。
3小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从重庆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中抽取109名新生儿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持有执业护士证书;从事新生儿科护理工作,工作时间大于或等于1年;自愿参加。排除标准:进修护士。由专人负责发放及收集问卷资料。
1.2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所采用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用姑息护理知识问卷(PCQN)[5],以及根据White等[6]和Botwinski[7]改编的问卷量表。调查量表主要包括姑息护理具体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与新生儿姑息护理相关的8个条目的重要性进行等级评定。采用Likert等级计分法,回答“不重要”记1分,“一般”记2分,“重要”记3分,“非常重要”记4分。共发放问卷119份,回收115份,其中有效问卷109份,有效问卷为91.60%。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并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主要采取统计学描述。
2结果
2.1一般资料
被调查的109名参与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1.75±1.57)岁,在重症监护室工作平均(3.70±0.58)年,54.13%未婚,67.89%为本科,56.88%为初级职称。
2.2姑息护理知识掌握情况
大多数被调查者了解姑息护理知识,但是掌握的较差。很少有人接受过专门的新生儿姑息护理培训。本组护生姑息护理知识问卷平均分为(10.73±3.61)分,对姑息护理相关知识的需求情况见表1。
2.3姑息护理需求情况
大多数被调查者,超过56.88%的被调查者认为疼痛控制是在姑息护理培训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其后依次是怎样告知患儿父母或家庭病情的进展(47.71%)及患儿家属不满意时如何沟通(43.12%),可见,与患儿家庭的交流是一个较大的阻碍,需要加强培训。在护理需求中,最不重要的两项为疾病治疗及相关前沿知识(38.53%)和自我的心理调整知识(24.77%)。
3讨论
新生儿期是指从出生开始的28d内,在此阶段疾病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8-9]。一些疾病较重的患儿,治疗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可能需要人工辅助呼吸及循环支持等。对于这些患儿,姑息护理非常重要[10]。姑息护理在中国还处于起始阶段,相对于欧美国家国内研究的较少,研究显示多数护士对姑息护理知识掌握不够,尤其是新生儿姑息护理知识相对缺乏[11]。本研究显示虽然大多数护士回答疼痛控制对于姑息护理很重要(88.07%),但是对于疼痛治疗如何应用却不了解,回答正确率均低于50.00%,具体的标准及如何应用则明显欠缺。因此,在实际的培训中,内容应该更加具体一些。另外,在对姑息护理方面的教育上也存在不足,大多数护士在学校中学到的此类知识较少,缺乏姑息护理方面的专业知识,甚至不了解。因此,更需要在工作中进行培训。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对濒死新生儿姑息护理中起到重要作用[12],与其他科室护士相比,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更年轻,护理经验更少,这就使她们对姑息护理需求的培训要求更为迫切。在对姑息护理培训中的需求的调查中,疼痛控制及与患儿家庭交流是最需要加强的。姑息护理是重症监护室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护士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可以有效地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对姑息护理的认识及临床护理能力,护士只有正确理解姑息护理的内涵、姑息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才能给患者和家属提供高质量的护理。同时,做好其护理工作对减少医患矛盾、提高护理质量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ManciniA.DevelopinganeonatalpalliativecareeducationprogrammewithintheNorthWestLondonPerinatalNet-work[J].JNeonatNur,2011(4):146-149.
[2]WrightV,PrasunMA,HilgenbergC.Whyisend-of-lifecaredeliverysporadic?:Aquantitativelookatthebarrierstoandfacilitatorsofprovidingend-of-lifecareinthe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J].AdvNeonatalCare,2011,11(1):29-36.
[3]卢林阳.130例濒死新生儿的临终关怀与姑息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9):815-816.
[4]邹敏,徐燕,袁长蓉.国内外姑息护理认知现状的研究与思考[J].护理杂志,2006,23(6):50-51.
[5]黄爱微,单云眉,单云峰.实习护生姑息护理知识掌握现状及学习需求的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7):64-66.
[6]WhiteKR,CoynePJ,PatelUB.Arenursesadequatelypre-paredforend-of-lifecare?[J].JNursScholarsh,2001,33(2):147-151.
[7]BotwinskiC.NNPeducationinneonatalend-of-lifecare:aneedsassessment[J].MCNAmJMaternChildNurs,2010,35(5):286-292.
[8]王蕊丽,孙顺清,宋玉振.2794例住院新生儿疾病构成及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1,22(6):735-736,782.
[9]BryceJ,Boschi-PintoC,ShibuyaK,etal.WHOestimatesofthecausesofdeathinchildren[J].Lancet,2005,365(9465):1147-1152.
[10]BétrémieuxP,GoldF,ParatS,etal.Palliativecareintheneonatalperiod.Partone:generalconsiderations[J].Ar-chivesdePédiatrie,2010,17(4):409-412.
[11]张毓,周艳,唐晶.国内外儿童姑息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3,27(28):3085-3087.
关键词:高职;护理教育;心理护理能力;训练;方式
整体护理模式已经逐渐成为当前公认的最佳护理模式,在这个模式中,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者都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才是健康的基本标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调节方式会对人的健康产生较为巨大的影响。心理护理作为整体护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系统化的整体护理模式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是该模式的核心和重点所在,集中体现了该模式的优势。通过心理护理,能够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到身体素质的健康情况。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工作需要针对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所重视,逐步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护理能力。
一、心理护理的内涵
心理护理主要是指护理工作人员,使用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与服务对象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对话,从而改善或者解决服务对象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护理,还能够对服务对象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解,从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服务对象的不良行为和心理状态。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是逐渐提高服务对象的适应能力,增强服务对象的主动性,预防和处理服务对象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通常所说的心理护理就是心理护理人员在对服务对象开展各项心理辅导工作时所必备的各项理论知识和业务经验。一般情况下,心理护理人员需要能够充分掌握心理护理方面的知识,并拥有较高的语言沟通能力、心理评估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和援助能力等。
二、高职护理教育中开展心理护理训练的必要性
1.心理护理能力的训练是推广整体护理模式的内在要求
高职护理教育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掌握心理护理的能力和技巧,这是进行护理学习过程中的必备技能之一。高职学生掌握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力,将会对护理专业的发展,护理模式的有效转变以及社会的稳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下,现代护理教育的理念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一些医院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对于心理护理的应用程度不高,不利于病人的良好复原,无法对病人和服务对象的心理进行全面的护理,这主要是整体护理模式得不到全面推广造成的。在高职护理教育中贾占心理护理能力的训练活动,能够促进整体护理模式得以全面推广,从而促使更多医疗实践单位能够使用心理护理方式对服务对象进行充分护理。
2.心理护理能力的训练是学生内在发展的需要
高职护理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有较高的心理护理技能,需要能够积极应对服务对象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并能够有针对性的采用有效的措施缓解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问题。因而,高职院校进行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活动,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而设置的。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护理教育课程的设置时,对于心理护理还不够重视,影响到了学生心理护理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强心理护理能力的训练工作。
三、高职护理教育中心理护理能力的训练途径
1.建立起全面的心理护理训练体系
高职院校护理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护理能力的训练时,需要建立起以心理护理为核心的良好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校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心理护理课程为重点和核心,便于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加强自身对于该项课程的重视,从而更加自觉主动的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学生在逐渐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心理护理课程的重点知识和内涵意义,从而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专业的技巧和能力。高职院校护理教育专业在设置心理护理的课程时,需要包括《护理心理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咨询和治疗》《礼仪》与《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到基本的沟通技巧,并且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情况、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充分理解。
2.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式
适应学生发展情况的教学手段,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积极在心理护理课程的学习中导入情景式教学的方式,将临床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和情景进行再现,为学生们创造全新的情境,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教师需要对角色的设置进行充分考虑,尽可能的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担任心理护理护士的角色,参与到实际的课程学习当中。教师还能够积极开展一些心理护理方面的知识竞赛,让学生们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还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选取具有现实性的辩题,开展与心理护理相关的辩论赛,给学生们提供自由表达观点的机会。
3.开展实践活动
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理论是不能够完全应对临床中的所有问题的,因而高职院校护理教育中在培养学生心理护理的能力时,需要为学生们提供较多的实践实训机会。使用在校学习和临床学习两种训练方式,能够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护理能力。实践实训活动,是学生应用理论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良好途径,通过实训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用知识理论指导实际的工作,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势作用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进行实训活动,需要增加学生的实训课时数,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增强技能,同时,还能够在学校中开放实验室,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进行学习。另外,高职院校需要和相关的医院或者医疗机构进行合作,利用寒暑假为学生们提供实习的机会,让学生们在临床岗位的实际锻炼中学习心理护理方面的知识,并且掌握良好的临床经验。高职院校可以让学生们提供实习报告,实习报告中应该记录学生们每天的实习心得,其中主要包括服务对象接受心理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高职院校还能够将学生的实习当做考评的依据,从而督促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护理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
四、结语
心理护理能力的训练,是学生内在发展的需要,是推广整体护理模式的内在要求,是促进护理教育的重要举措,同时还是保护人们心理健康状态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在进行护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侧重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心理护理能力,可以通过建立起全面的心理护理训练体系,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式,以及开展实践活动等途径进行。
参考文献:
[1]林旭星.《临床护理思维训练》课程对在校高职护生临床决策能力的影响[J].延安大学学报,2015,(04):75-77.
[2]刘军,杨爱红,尹娜.NLP培训法在护理高职生临床沟通能力训练中的应用初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138-139.
[3]黄弋冰,汪洪杰,王万荣.基于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模式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23):3544-3547.
[4]王恩漫,张涛.高职护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J].品牌,2014,(08):238.
[5]王彦智,于浩杰.浅谈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优势[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20-22.
1.1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即课堂讲授+社区调查实践,试验组则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不同灵活采用多元化教学法。
1.1.1案例教学
“老年人常见疾病与护理”这个单元,为督促学生主动学习,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提前1周准备好临床典型的老年疾病案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7~8名为1组)抽取案例,要求小组成员进行课前预习,搜集资料,组内成员按照护理程序的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达成共识,最后写出案例讨论分析结果。每组推选代表在课堂上发言,老师负责引导及总结剖析各组讨论情况,最后根据教学目标梳理出理论知识点进行讲解。
1.1.2学生小讲课
选择难易适中的教学单元如“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的护理”,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小讲课方法进行教学。教师提前2周布置小讲课内容,要求每名学生在自学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查阅文献资料备课,编写教案和讲稿,制作PPT课件上交给老师,备课资料记入平时成绩,教师根据学生备课情况在每个学习组中遴选出1个优秀学生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小讲课,每次讲课时间20min,教师最后进行点评,强调重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1.1.3角色扮演
“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这个单元的部分内容和技能学生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已经学过,为突出老年人生活护理特色,强化学生的基础护理技能,我们采用了角色扮演法教学。教师选择若干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案例,在上1周课后发给每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自编自导自演,教学地点选择在模拟病房,教师创设老年人的生活护理场景。每个学习小组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教师负责引导课堂气氛,学生和老师共同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1.1.4题讨论教学法
“老年人健康保健与养老照顾”这个单元,采用专题讨论教学法。教师在课前设计与之相应的讨论专题,如“庞大的老年人群给社会带来哪些压力、中国目前的养老现状是什么、社会和家庭如何提供有效的养老服务”等问题,将专题讨论的问题、有关要求、参考书目、网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写出讨论发言稿。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推选1~2名代表参加,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发言,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学生的讨论发言稿上交,记入平时成绩。
1.1.5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
为提升《老年护理学》实践教学质量,精心设计社区调查实践课。3~4名学生为1小组调查1名校内或周边社区老年人,选择教材中或自行设计的评估量表,对老年人的身体、心理、社会、日常活动能力、安全用药等方面进行调查评估,并要求每组成员运用所学知识对该老人进行健康教育,最后写出调查报告。
1.2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1.2.1考试成绩
学校期末用同一份试卷统一组织闭卷考试,总分100分,采取密封式阅卷。授课老师不参与命题、阅卷。
1.2.2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试验组学生对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效果的评价。在《老年护理学》课程结束后,当场发放问卷116份,回收116份,回收率100%。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对多元化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描述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2.1多元化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质量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老年护理学》内容多,课时少,并且与其他课程有交叉重复,采取传统的课堂教授法,学生易感觉到枯燥乏味,也很难深入了解老年护理的特色和需求。现代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终身教育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因此我们根据教学内容不同灵活采用了多元化教学法。多元化教学法中教师把案例、问题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课余时间去学习、查找资料、预习等,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精神;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和临床病例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理解;学生小讲课、专题讨论教学法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得以增强,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表1显示,试验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76.72%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法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82.76%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法激发了学习兴趣,87.93%学生认同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81.03%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
2.2多元化教学法培养了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
我们采用的案例、专题讨论等教学法中,教师用启发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组织引导学生去主动讨论、质疑、分析问题,让学生在《老年护理学》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老年护理特色的理解,并能将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表2显示,74.13%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84.48%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提高了各课程之间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3多元化教学法培养了学生沟通交流及团队协作能力
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自我组织、分工合作、互相启发,在小组相互讨论中,学会容纳、理解、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和观点,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多元化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通过上台发言、讨论、表演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在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表2显示,75.86%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培养沟通交流能力,93.10%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4多元化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情感,增强了对老年人的关爱
引言:在护理教学中不仅仅涉及到严谨的、大量的科学理论知识,还包括了丰富的人文精神理念,我国教育事业长时间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护理教学也不例外,很长一段时间内,护理教学中老师都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更缺乏对学生人文观念的培养,比如说培养学生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等意识。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已经不能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文教育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加速护理教学事业的改革,建立并完善护理教学模式体制,从而提高我国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全面提高我国护士的综合素质。
一、人文教育的含义
“人文”一词有着极为丰富的含义,它最早出现在《易经》中,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强调人的价值、人的个性,这是和野蛮时代的区别所在。人文教育对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将优秀的成果转换为人的内在品质,让人们通过学习获取更滋润的心灵,思想道德观念得以升华。因此说,教育事业应该重视人文教育,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教育,促进人们得以身心健康发展。
二、人文教育在护理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护理教学一直强调专业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专业能力的训练,但是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陶冶,使得很多学生人文素质不高。比如说很多专业成绩较高的护士生,有着很差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只关注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就需要在护理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极高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团队合作能力等的提高。总的说来,人文教育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护理业的发展进程。
三、人文教育促进护理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加强护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应用,符合现代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人文教育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人文教育来促进护理教学事业的改革进程,从以下几个具体策略做起:
(一)教学理念中充分融入人文精神
长久以来,我国护理教学事业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不符合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精神培养应该充分融入护理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人文教育,加强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而为社会培养出越来越多有着良好专业素养的复合型护理人才,推动护理业的发展。在实际护理教学课程中,将人文教育理念充分融入其中,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真正改变传统护理教学观念,构建新的教学体系,遵从新课改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彰显人文精神。
(二)开设人文课程
人文教育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促进护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为我国护理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各教学机构应该通过开设人文课程,比如说心理健康教育、人际沟通与交流培训、音乐欣赏、形体锻炼等,这些课程的开设,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相关素养。在人文课程的进展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更好地提升自我。需要注意的是,人文课程的实际开设中,老师要做好教学总结和教学评价工作,确保评价机制的公平公正。此外,通过人文课程的开设,还能真正提高护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育护生在实践过程中即使面对的是模型人,也要体现人文关怀,为将来实际面对患者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通过人文课程的开展,学生专业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还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医学观念。
(三)重视人文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任何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护理教学改革中实施人文教育,也必须从师资队伍的建设做起。通过定期培训、科研活动的开展等,提高护理教师的职业道德,确保老师爱岗敬业认真对待教学工作,真正丰富学生的人文思想、引领学生树立正确道德品质。
此外,护理教学的改革还能够从开展丰富的人文活动做起,比如说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陶冶自己的情操。这样潜移默化地慢慢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确保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护理教学事业的改革应该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从护理专业特点来说,本来就应该推崇人文观念,树立以患者为本的思想道德观念,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发挥护理的真正作用。总的说来,在护理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应用十分有必要,通过特定人文课程教学的设置、人文性质的考核评价机制等多种途径真正落实人文教育,能够有效推动护理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多元文化;护理教育;护理课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多民族融合,多文化渗透,多元文化社会格局形成,跨文化就医的需求愈发明显,“以人为中心”的多元文化护理应运而生。美国护理学博士德勒恩•莱宁格率先提出跨文化护理理论,该理论要求护士具备多元文化护理知识及技能,具备向多元文化的人群提供多元文化护理的能力。但现阶段我国护士多元文化护理知识不能满足患者多元文化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1],临床对具备多元文化知识护士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开设多元文化护理课程势在必行。现对护理教育中开设多元文化护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改革进行探讨,以提高我国多元文化护理教育质量。
1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的涵义及现状
1.1多元文化护理的涵义
多元文化护理又称跨文化护理,是由美国护理学博士德勒恩•莱宁格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的,指对世界上不同文化的民族进行探讨并分析,重点研究其照料方式、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人民的信念和价值观,并运用这些知识为不同民族的人民进行共性和各异的护理[2]。
1.2多元文化教育的涵义
沈六先生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应包含各种教育理念,提倡个体理想均等,教育机会均等,鼓励学生珍惜不同文化特质,强调跨文化间的合作[3]。班克斯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应对教育体制进行彻底改革,包括教学策略、训导措施、教室氛围、教材内容、测验与评价方式等,消除种族与性别歧视,使所有学生受教育机会均等[4]。综上所述,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尊重人的尊严,提倡所有个体教育机会均等,接受和欣赏文化差异,强调民族自尊和尊重文化差异。帮助学生发展其跨文化能力,培养其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
1.3国内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现状
1.3.1我国开展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的时间较短1995年,随着我国首届“多元文化护理透视”国际研讨会的召开,“多元文化护理”也被正式引入我国。在国际形势影响下,我国护理教育工作者也将多元文化融入护理课程中,进行了多元文化护理课程的开发研究[5-6],如开展护理专业英语与多元文化护理相结合的教学[7]。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该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8],仍有很多地方亟待改进。1.3.2多元文化护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在国际多元文化护理研究影响下,我国护理教育工作者将多元文化及多元文化教育列入护理教育课程中,但目前尚无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的具体措施及策略[9]。20世纪90年代,虽在部分高校的护理学院开设了多元文化护理课程,但大量的医学专科学校尚未开设,接受这方面教育的护士仍较少[10],开设了多元文化护理课程的大多数院校也只是在护理学导论课程里加入了一节多元文化护理内容,未能达到让护生系统学习多元文化护理的目的。据户丽艳[11]关于护理人员多元文化认知现状调查显示,584名护理人员中只有39.0%的护理人员在校期间学过多元文化护理知识,护理人员对多元文化认识不足与学校教育较少涉及这方面教育有关。1.3.3国内多元文化护理教育形式以短期培训或者课程改革为主国内多元文化护理教育多以短期培训或者课程改革为主[12]。以短期培训为主的多元文化护理教育多围绕英语培训、礼仪及沟通培训、技能培训。但是,有报道显示,大约有90%的特需护士未接受过多元文化护理系统理论知识培训[13]。以课程改革为主的多元文化护理教育多在原有的护理课程中加入一些多元文化护理课程,如护理学导论、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14]。但是这些课程较单一,没有融入本地区特有的文化,同时未设置实践内容。此外,有学者以护理英语及双语教学作为开展跨文化教育的依托[15]。如此单一的语言教育及课程教育都不能满足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的需求,因此构建综合性的多元文化护理教育模式势在必行。1.3.4多元文化护理教育师资短缺,教学方法单一我国护理教育师资短缺,甚至有临床医生承担护理教学的现象[16],兼具多元文化知识背景的护理教育者更加匮乏。在美国,护理师资要求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兼具多年临床护理和教育经验[17-18]。我国护理师资队伍结构、学历远不及美国,此外我国护理教学方法单一,仍以“文化知识灌输”教学为主,忽视学生潜能的激发。护理师资短缺和教学方法陈旧限制了我国多元文化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
2护理教育增设多元文化护理课程
2.1增设社会人文课程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学在1966年就开设了多元文化护理课程,护理专业50%的课程用于讲授社会心理学、社会伦理学等方面的内容,非常重视文化在护理中的作用[19]。国内大多数院校只是在护理学导论或者人际沟通课程中涉及少量多元文化护理内容,未能达到让护生系统学习多元文化护理的目的。鉴于此,我国护理教育有必要增设与护理学相关的社会人文课程,如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心理学、护理法律法规等课程,将人文知识与护理学内容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2.2增设语言学习课程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表达、传递、储存、延续及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20]。语言是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沟通的主要方式,也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因此,在护理教学中应加强语言学习,培养学生语言交流和沟通技巧,减少因为理解误差而产生的误会,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双语教学。双语教学能使学生从其他文化角度去理解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感,丰富学生的生活内涵。除了课堂语言教学,学校还应该提供各种让学生练习语言的机会,如开办英语角和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曲比赛等。
2.3编写多元文化护理教材
经调查发现,国内有关多元文化护理的教科书仅有两本,它们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供涉外护理专业使用的《多元文化与护理》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多元文化护理(护理专业用书)》。这两本教材主要介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既没有中国各民族文化差异内容,也没有实际的护理案例分析。教材是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没有教材,教学就无从谈起。因此,为使护理专业学生掌握多元文化护理的相关知识,编写多元文化护理教材是当务之急。多元文化护理教材中应包含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多元文化护理案例,使护理专业学生能够掌握多元文化护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多元文化护理服务意识。
2.4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授课是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除此以外,多元文化护理教育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选修课或者自学的形式,使学生得到更多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让学生自动搜集有关多元文化护理的信息并相互交流,从而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强化学生多元文化意识的目的。
2.5将全体护生作为多元文化护理教育对象
大多数院校只将护理本科生及以上学历的护生作为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的对象,尚无法满足社会对具有多元文化知识人才的需求,中职教育也应该重视多元文化护理教育,让中职护生也能接受不同文化的陶冶,正确认识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差异,正确判断其他文化与自己文化的关系及相互间的影响,形成良好的处理不同文化的护理行为模式。
2.6完善考核体系
护理院校可以通过理论考核(知识点考试、多元文化知识评估量表、学习报告)、实践考核(模拟操作考试、护理技能考核)、他方评价(患者、医院及专家评价)等方式来考核学生学习情况,使学生逐步形成多元文化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知识与技能。
2.7改革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有助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多元文化护理教育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丰富护理教学内容,打破“以文化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元文化护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促进我国护理事业良性发展。2.7.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10]。案例教学一般包括3个阶段:第一,教师事先准备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学生讨论决策,整合决策,并把问题解决方案与现实进行比较。2.7.2PBL教学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是一种基于问题学习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和研究的热点。PBL教学流程包括:(1)学生分组;(2)教师准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3)合作学习:学生针对问题搜寻相关知识信息;(4)得出结论:小组内合作、讨论得出初步结论;(5)教师评价;(6)成果共享:共享学习资料和讨论结果。2.7.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法就是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行为活动或心理体验,以此达到掌握知识和能力的目的[21]。角色扮演教学流程包括[22]:(1)分配角色和任务;(2)制订旁观者任务,如负责观察、记录、评价等;(3)情境流程设计;(4)角色扮演;(5)讨论与评估;(6)强化练习(互换角色);(7)总结和概括。2.7.4影视赏析影视赏析是指对影视作品的欣赏、鉴赏和分析。Abrums与Leppa[22]建议在文化教育课程中采用阅读、电影欣赏等手段,提高学生对自身及其他文化、情感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反映文化差异的影视作品让学生赏析。通过对影片的音乐、画面、人物、剧情的赏析,可以让学生更直观了解各种不同文化的价值取向、内涵等的差别,引导学生养成处理不同文化问题的得当护理行为模式。2.7.5国际交流,实地考察多元文化护理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需要多方面密切合作[23],只有将多元文化护理理论与护理实践结合,才能促进护理学科全面发展。所以学校可以尽量为多元文化护理教育提供实践场所,例如去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及宗教文化圣地进行实地调研,让学生亲身体验灿烂的多元文化带来的心灵震撼与思想冲击,从而更好地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国际交流、专题讲座,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甚至走出国门体验多元文化的魅力所在。此外还采取远程教育等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国的社会文化,使学生了解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正确判断其他文化与自己文化的关系及相互间的影响。综上所述,在全球国际化的今天,我国多元文化护理教育应与国际接轨,缩短与西方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的差距,积极开发多元文化护理课程,拓宽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我国多元文化护理教育水平,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多元文化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幼清,张莉萍,姚蔓玲,等.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在多元文化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7):603-606.
[2]张彩虹,曹和安.护理教育应对多元文化护理的思考[J].护理研究,2004(21):1884-1885.
[3]洪泉湖.从多元文化教育的观点论公民养成[J].公民训育学报,1999(8):167-179.
[4]喻丽华.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实施之调查研究[J].南师学报,2003,37(1):66-67.
[5]张立颖,李亚洁,谭剑,等.多元文化护理与沟通艺术选修课开设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7(31):2897-2899.
[6]颜晓星.高职护理专业多元文化校本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7(32):19-21.
[7]陈凤凤.护理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154-155.
[8]刘月霞.跨文化护理初探[J].护理学杂志,1988,13(2):114-115.
[9]赵晓云,王斌全,刘美丽.多元文化护理渊源及发展[J].护理研究,2007(6):1691.
[10]朴玉粉,吴金燕,王志稳,等.护士多元文化护理认知度及培训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7(11):25-28.
[11]户丽艳.临床护理人员多元文化护理认知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12]李娜,杨淑芳.护理本科教育多元文化护理课程设置的必要性探讨[J].吉林医学,2012,33(2):444-446.
[13]彭幼清,钱培芬,江萍.上海特许护士多元文化护理认知现状的调查[J].护理杂志,2012,24(4):35.
[14]李新辉,贺伟,杨京楠,等.对新疆6所医学院校多元文化护理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1):134-136.
[15]李鸿艳.以护理专业英语或双语教学为依托开展跨文化教育的思考[J].护理研究,2007(31):2903-2904.
[16]张晓莉,彭幼清,俞海平,等.我国多元文化护理教育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133-135.
[17]蒋小平.护理高等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7(5):23l-233.
[18]孟凡丽.国外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的演进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2):13-14.
[19]陈建平.护理教育中多元文化能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2009(7):80-81.
[20]魏风云.多元文化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1(2):1-2.
[21]高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理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构建与效果评价[D].长沙:中南大学,2011.
[22]AbrumsME,LeppaC.Beyondculturalcompetence:Teachingaboutrace:gender,class,andsexualorientation[J].JournalofNursingEducation,2001,40(6):270-275.
采用教育家贝雷迪提出的教育比较四步法对中美课程进行描述、解释、并置和比较。描述:包括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要求和培训课程;解释:归纳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在以上4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并置:对两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形成比较概念,提取比较要素并以表格形式呈现;比较:对上述三步形成的所有内容进行全面比较,得出结论。
2结果
2.1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的比较
以麻醉护理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要求和培训课程内容4个维度作为框架,对中美两国现有麻醉护理教育形式进行比较。
2.2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比较
美国的麻醉护理培训在1933年前由当地医疗机构承担,为非学位教育。随后,经国家出台相关学位文件,麻醉护理开始向学位教育变革,培训机构也由当地医疗机构向大学转移,直到1998年美国麻醉护理教育最终确定硕士学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标准。在美国发展麻醉护理教育的过程中,其教育类型一直都为职后教育,教育层次自1998年开始提升为硕士及以上层次。中国的相关教育主要以“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的形式出现在极少数医学院校,在1993年徐州医学院率先与南京六合卫校联合开办三年制中专层次的麻醉与急救护理专业;此后又与福建闽北卫校合作开办大专层次教育;直到2004年徐州医学院开设本科教育层次的“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除了学院派的麻醉护理教育形式外,各地医院也开始自发组织小规模的麻醉科护士的岗位培训,但形式各异,缺乏统一的系统,在此不做详细比较。由此可见,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发展史并不长,具有一定规模的麻醉护理教育均属于职前教育,教育层次经历了中专-大专-本科的提升过程。
2.3学生准入要求比较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硕士学位麻醉护理教育项目每年仅招收24~36位学生,解读项目的培养目标发现,其以培养能在临床为患者提供专业麻醉护理服务、制订完善的麻醉护理计划的实践型护理专家为目标,因此,对学生的准入要求比较严格,从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多方面对申请参加培训项目的学生做了相关规定。可见,美国的麻醉护理教育属于精英教育,要求学生具备高水平的综合能力。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以学院派的职前教育为主,是在通科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加入麻醉护理特色,对于学生的准入没有设定特殊要求。申请参加麻醉期护理教育的学生只需要具备相应教育学历,并通过国家组织的适用于所有专业学生的统一招生考试即可。
2.4培训课程内容比较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硕士学位麻醉护理教育项目的课程可分为三类:麻醉护理的高级医学课程、麻醉护理的专业课程和麻醉护理的研究课程。其中,麻醉护理专业课程占据了重要地位。从麻醉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美国采用的是模块式教学模式,即根据学生的能力及水平,将一门课程分为多个层次分段教学,如麻醉护理的原则和实践分为了五个层次,即Ⅰ~Ⅵ。这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培养个体,使其具备优秀的职业素质。其次,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麻醉护理教育为硕士以上层次的学位教育,因此,对于学生的科研能力具有一定要求,在课程中专门开设了研究方法的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此外,由于麻醉护理教育的专业实践性强,临床实习也为麻醉护理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划分了6个阶段进行(即临床实习Ⅰ~Ⅵ),时间占据整个培训周期的50%,约12~18个月。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以通科护理教育课程为主要部分,即基础医学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仅占据全部课程比重的15%左右。研究方法类课程没有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另行开设。徐州医学院的“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分为三个阶段,第三阶段为历时1年的临床实习,其中半年为内外科实习,半年为麻醉科实习,临床实习时间在整个教学周期中仅占据10%。
3讨论
3.1形成系统的课程是培养麻醉护理人才的前提
美国麻醉护理学会已有全国统一的指南对麻醉护理教育应该涉及的课程领域、培训周期、理论/实践课时的比例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保证了麻醉护理教育的统一化和系统化。我国职后麻醉护理培训仅在各地医院内部小规模开展,缺乏统一标准,在培训周期、课程领域等方面存在百家争鸣的现象。因此,我国的护理界学者应尽快开展麻醉护理职后教育的相关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形成系统的麻醉护理课程,推动我国麻醉护理职后教育规范化,以促进我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发展,同时为我国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提供依据。
3.2职后教育是中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首先,麻醉护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技术性,以及麻醉患者围麻期意识状态的特殊性(非清醒或半清醒状态),都对麻醉护士的素质、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接受没有任何临床工作经验的学生参加麻醉护理教育并不合适,可能导致他们进入麻醉科工作上手慢,无法快速胜任高强度和高难度的麻醉护理工作,这将对围麻期患者护理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其次,中国目前的麻醉护理教育形式,即“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是在普通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部分麻醉护理相关课程,使得学生早期、初步地接触麻醉护理的概念。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处于核心地位的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仅占据课程比重的小部分,培养的学生在实际进入临床麻醉科后,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岗位的继续教育,才能完全胜任麻醉护理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导致教育成本效率不高。最后,麻醉护理教育走职后教育路线是国际发展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大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国应紧跟国际麻醉护理发展潮流,向职后教育转型。职后教育的发展将从两方面进行。
3.2.1以核心能力模型为指导培养麻醉护理人才“以能力为本位”是近些年国内外职业教育所提倡的方式,这种以职业能力为培训立足点的教育能够针对性的培养具有专业工作能力的护理人员。麻醉护理作为一门临床专科性强、能力要求高的专业,采用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对于麻醉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蒋莉莉、胡嘉乐等对麻醉护士的工作范畴和核心能力做了系统研究,这对开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麻醉护理课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未来接受此类职后专业教育的学生将被授予相关证书,并能从事临床麻醉护理工作。
3.2.2麻醉护理教育走专业学位道路是未来展望美国的麻醉护理教育经由非学位职后教育向学位教育发展,截至1998年全部转型为学位教育,并以硕士学位为最低教育标准。它的发展轨迹可为我国所借鉴,我们应以能力为本位的职后教育为起点培养麻醉护理人才,首先发展非学位教育,随着麻醉护理教育发展逐渐成熟,可在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课程基础上增加科研类课程,使之逐渐达到研究生教育水平,发展麻醉护理的学位教育。这一方面可为临床优秀护理人才提供深造机会,开拓护理人才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背景下稳中求速,既保证了临床麻醉护理质量,又加快了麻醉护理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可推动护理学科下属二级学科的发展,为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发展借鉴和依据。
4小结
中美两所学校麻醉护理教育在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标准和培训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美国麻醉护理为职后教育,硕士学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标准,参加培训项目的准入学生均具备一定的教育背景,并且是在临床相关科室工作过一定年限的注册护士,教育内容以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为主。我国以“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的形式开展职前教育,教育层次历经中专-大专-本科的过程,学校对于接受麻醉护理教育的学生没有特殊的准入标准;教育内容以普通护理教育课程为主。经过中美比较,我们对中国麻醉护理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1)形成系统的麻醉护理教育课程;
(2)职后教育是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高职护理教育 医院护理文化 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19
Abstract The aim of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the applied talents with good profess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so that it can be well qualified for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at all levels. The integration of nursing education and hospital nursing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alization of students' active learning, career orienta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human nature and behavior norms. The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education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to make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explor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nursing care in hospital of TCM culture, and further puts forward the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educ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hospital nursing culture, fusion and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vocational nursing education; hospital nursing culture; integration
伴随着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护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日益增加,促进了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的迅速发展。目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单位是医院的临床护理,学生在校时对医院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护理文化的体会决定了其能否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如何做好高职护理教育同优秀医院护理文化之间的有效融合,实现医院护理文化引领作用的良好发挥,是当下的高职院校迫切关注的重点问题。
1 高职护理教育的定义与特点
1.1 定义
护理教育是基于普通教育所发展而来的理论学科,具有高度的专业化。护理教育学在教育学的理论指导下将护理教育这一教育形式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旨在利用相应的护理教育规律、教学方式及教学原则为社会培养出各类专门护理人才。高职护理教育依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被划分为5B类,属于专科学历层面上的护理教育。目前我国的高职护理教育大多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所创办的,还有少部分由本科医学院举办,其宗旨是为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输送一线高等应用型护理人才。我国开展高等护理教育的时间较早,在建国初期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造成高等护理教育停办并转为中专教育为主,到20世纪80年代,高职护理教育才逐步恢复并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每年参与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的人员中专科学历学生占据了40%左右,每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注册护士人员里,大专学历学生占据了近50%。
1.2 特点
我国高职护理教育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相关研究多但质量不高。在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护理事业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护理工作,使得护理人才供不应求,高职护理教育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目前我国针对高职护理教育方面所发表的期刊较少,影响力也较低,对高职护理教育工作的推进贡献不大;②研究力量小。高职护理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院校,目前还没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在财力、人力方面的投入还有待加强;③教育方法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当前高职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以理论知识居多,对护理实践课程的设置相对缺乏,注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而忽视了岗位技能知识、操作技术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理念上也有待做出进一步创新。
2 医院护理文化在高职护理教育中的重要性探究
(1)培养学生的护理价值观。护理文化包括护理行为、护理形象、护理制度以及护理价值观,作为护理文化核心内容,价值观是对护理工作态度和信念的体现,能直接决定护理行为,是衡量职业行为的关键尺度。在高职护理教育中融入医院护理文化有利于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2)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位。职业定位是高职护生的一大困惑,在稳定护理队伍和促进护理事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医院护理文化同护理教育的融合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护理职业发展与行业特性,形成正确的护理理念,免受社会负面因素影响,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促进学生尽快适应工作。贴近企业与社会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传统的高职护理教育因与企业文化交融不足,往往使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医院岗位,在实习时频繁出现纪律差、责任心低下、毅力不足等问题,而医院护理文化同护理教育的融合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对陌生环境的心理冲突。
(4)促使学生主动展开学习。医院护理文化能够让学生切身体验到护理实践中责任心、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作用,感受到医院人才之间的激烈竞争,在使命感、危机感与紧迫感的促使下自觉产生学习动力,在强烈的学习目的性指引下提升护理成绩。
(5)塑造学生以人为本理念。现代医院护理文化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充分体现了关爱生命、尊重人性等思想,旨在为患者提供舒适满意的护理服务,在同患者的交流沟通中确立个性化护理方案,既能规范学生的护理行为,也能帮助学生形成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
3 高职护理教育中医院护理文化的应用与融合
3.1 深入贯彻护理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对医院护理文化中诚信为本、仁德为基、因势利导、文雅有理、心正动善等优秀思想的继承与弘扬。在对高职护理教育和医院护理文化进行融合时要坚持以患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在护理工作中给予患者权利、隐私充分的尊重与重视,向患者提供具有爱心、责任心、耐心的人性化护理服务。高职院校需贯彻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职业道德培养模式,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活动和实验实训等实现全体教职员工的管理育人、教书育人以及服务育人。借助参观医院、介绍护理工作性质、切身了解患者需求等形式来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在理论学习和护理实践中获得职业道德情操的陶冶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3.2 加强护理课堂教学、实训与实习
作为护理教学的关键环节,高职护理课堂教学、实训及实习是学生学习医院文化的主要途径。
(1)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接受的护理信息、花费的学时都是最多的,因此,课堂教学对学生医院文化的培养作用最为显著,必须从课程分配、师资建设和教学内容、方法方面做出适当的创新。首先,要增加护理的人文素质课时,增设护理礼仪、健康教育、护患沟通等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其次,要增加双师型护理教师,多聘请护理经验丰富的专家到校展开实训教学,将医院文化更好地引进护理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熏陶;最后,要合理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2)护理实训。高职院校的护理实训室应当结合医院实景展开现代化、仿真化设计,采用融合了操作技能、临床思维、沟通交流和人文关怀的训练模式,引进功能完备的先进仪器保障理论教学、实训实践的一体化,让学生在细化的训练操作标准下完成护理操作,更加深刻地理解护理流程。鼓励学生通过反复模拟练习提升操作技能,为今后的护理工作夯实基础。
(3)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护理人才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应在省内外积极建立实习基地,利用与综合医院的合作给学生实行提供充分的保障。学校可以同医院一起商议确定具体实习计划和大纲,由医院专人进行一对一带教,让学生尽可能地学习护理技能和经验。在学生实习前,学校与医院要做好岗前技能训练和集中培训,可通过优秀实习生的经验讲解来增强学生对医院文化的感悟。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做好同医院的交流,邀请护理部人员开展工作流程、纪律制度等讲座,重视对学生面试的组织,逐步实现一体化实习就业。
3.3 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并重
高职院校应当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平台,例如,在学年初制定以职业素质教育作为中心的课外活动计划、开展医院护理文化主体演讲比赛、举办模拟就业面试、组织护理技能大赛、邀请专业人士做报告、评选护理操作能手等。合理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可组织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去养老院展开生活护理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锻炼,尽早养成正确的护理意识与行为。
4对高职护理教育的建议
高职护理教育需将服务作为宗旨、将就业作为导向展开办学,在确保学生就业目标的引导下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时展需求与工作岗位要求。高职护理教育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同医院护理文化密切相关。在高职护理教育中融入医院文化是对学生职业认知的提升和职业情感的激发。高职院校应当在准确把握融入医院护理文化重要性的基础上,以精神融合为中心、以物质融合为基础,从深入贯彻护理职业道德、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并重以及加强护理课堂教学、实训、实习等方面实现医院护理文化与护理教育的有机融合,利用医院护理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护理价值观,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向并展开主动学习,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在毕业后更快地适应医院护理工作岗位。
总之,在高职护理教育中融入医院护理文化适应了新时代培养护理人才的需求,有利于良好护理服务形象的塑造,通过全过程全方位的融会贯通和优化组合提升高职护生的职业素养、护理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成才与成人,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与高质量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房兆,孙慧,邵红英,刑麟.高职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发展的适应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10:173-174+176.
[2] 常翠鸣.试论高职护理教育与医院护理文化的融合[J].护理学杂志,2012.7:89-91.
[3] 董丽芳,叶国英,董燕艳,韩慧慧,吴晓琴.临床护理专家对高职护理教育的看法与建议[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860-862.
[4] 张璇.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讨[J].学周刊,2015.22:7-8.
[5] 应吴硕,薛文隽,王昕,巫向前.中美高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基于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芝加哥城市学院的案例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80-81.
【摘要】 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确立,美学与护理各学科融会贯通,从护理美学与护理学科的相关性谈护理美学的发展,完善构建护理美学学科理论体系。
关键词:护理美学;整体护理;护理学科
护理美学是护理学和美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是美学在护理实践中的体现,是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现代护理事业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中的美的内容、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1]。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确立,护理教学工作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护理美学的理论贯穿于护理教学各学科的始终,对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成为完善构建护理美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1 护理美学与护理基础学
随着护理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护理教学也随之更加系统和专业化。护理基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护理操作的基本技术,理解每一项操作步骤的理论基础和原理,为促进患者健康打下坚实的技术和能力基础。然而其教学仅仅针对各项临床护理操作进行,很多教师将护理教学的重点全部放在对学生技能的培训和知识的强化上,而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使学生的审美观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审美价值观的偏差,甚至影响到护患关系关系的处理。所以基础护理教学与护理美学相结合十分必要。
护理美学显著特点就是挖掘“美”,认识护理专业美的特性,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激发对真、善、美的理解与追求,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在护理基础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外,应首先让学生明确护士的角色及其必须掌握的沟通技巧和护患关系中的美学原则。引导学生感受美、认识美、了解美、理解美和追求美,并将对美的理解与感悟应用于基础护理教学,从仪表、行为、情感和语言沟通等方面将美学潜移默化,用美的形象性和愉悦性感染护患
关系,从而更好的促进患者身心健康,使护患关系更为和谐。
2 护理美学与护理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的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规律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南丁格尔说:“护理是最精细的艺术。”现代护理学的观点认为,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及护理的过程中,不能用传统的生物医学观点把人当作单纯的自然人,而应研究人的精神世界,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2]。护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很大的关系。
在进行心理护过程中,护理活动如果能够运用美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积极创造和建立良好的审美环境,通过美的事物激发患者的情感共鸣,引发他们积极能动、健康向上的激情和反应,就能达到减弱或消除消极心理,减轻痛苦的目的。而护理人员也只有长期的美学熏陶下,才能形成完善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向,从而更好的进行心理护理。因此护理美学和护理心理学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3 护理美学与护理管理学
护理管理学是管理学科中的具体应用,属于专业领域管理学,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系统的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及社会活动,以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为主要目的的活动过程。护理管理本身就是一种不断追求完美的理念,因此美学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也是现代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护理管理者需要将美学的理念寓于护理管理活动中,运用护理美学的原则对护理管理提供指导,为护理管理过程润色[3],使护理管理目标以完满的形式呈现,令护理服务对象在接受服务的同时获得精神享受。
如何实现最优化的管理,使护理系统运转节能高效、工作节奏规律有序,这就是护理美学在护理管理学中间的渗透和联系。护理美学为护理管理提供了相关的理论指导,其在护理管理中的渗透对推进护理管理科学的艺术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使护理管理者树立美的理念,倾注美的情感,应用艺术化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同样护理管理为护理美学提供了施展美学效应的舞台,使其以完美的形式呈现。
4 护理美学与护理教育学
护理教育学是专门研究护理教育现象与规律的学科,是护理学学科体系中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主要介绍护理教育学基本概念、护理教育目的及教学目标等。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除对护士专业知识结构的需求不断地更新与完善,同时还应具有较高的美学素养,护理审美教育是护理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护理美学培养护理教育工作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使他们成为能够运用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天使,同时还肩负着如何将美贯穿于护理教育的全过程的任务。护理美学和护理教育学的相互渗透符合时展和护理服务对象的需求,为护理工作者提供持续的审美教育,使护理教育者终生获得专业素质和审美修养的培训。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才能在护理教育中自觉地将美融入其中,从美的视角出发去阐述和分析人、环境、健康、护理与美的关系,更好的完善护理教育。
5 护理美学与护理伦理学
护理伦理学以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护士的态度、价值观念、道德发展、道德推理能力以及伦理实践进行研究,对护理实践的道德概念进行哲学分析的科学。护理伦理学是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护理伦理的发展,从伦理学的角度来展现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的感受和美的创造[4]。而护理美学是以美、丑为评价标准,以维护健康为客观依据,对护理美、护理美感、护理审美实践以及审美教育与评价进行经验分析和理论探索的研究。
综上,护理模式的转变已涉及护理各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的变革,护理美学就是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逐渐孕育并综合发展起来的一门富有应用价值的新兴学科,它必将对护理各学科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掌握好护理美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专业发展,更好的将护理美学与护理的其它学科融会贯通、与时俱进,从而完善护理美学在护理学科中的专业化方向,完善构建护理美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任小红.护理美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52.
[2] 瑞芳.护理工作中的美学思想[J].卫生职业教育,2004, 22(3):80-81.
[3] 王艳梅,张宁,秦宇.护理管理活动中的美学理念[J].护 理学杂志,2003,18(7):555-556
[4] 沈海文.护理美学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 国医学伦理学2009,22(4):123-124.
作者简介:况玉环, 本科,教师, 助理讲师。
【摘要】随着21世纪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教育的认识和改革应进一步得到加强。目标的明确和教育体制的转变也为未来护理教育指明了方向,综合素质教育、人文关怀以及伦理医学的作用在护理教育中应更加得到体现。对于护理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从更高的角度认识护理,指导实践,提高护理教育的水平,对新形势下护理教育的发展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护理教育;综合素质;人文关怀;伦理医学
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护理也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方向发展。病人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治疗和护理。随着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医疗信息的普及,病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能力参与个人及家庭医疗保健计划的制定。21 世纪护理模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1)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2)从以病人为中心转向以个人、家庭和群体为中心; (3)从以医院为中心转向以社区为中心;(4)从以照顾病人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康复治疗相结合的卫生保健为中心。21 世纪的护理专业人员的角色也相应的扩展。为了同上述趋势相适应,护理人员的作用将会发生明显转变,承担起作为一名健康管理者、社会支持者、初级卫生保健的提供者、健康教育者和积极的终生学习者的角色。21 世纪的护理教育将进一步体现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活动特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大众对享有高质量的卫生保健需求日益增加,我国加入WTO 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目前国内外对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增加,给护理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今后护理学的发展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护理教育的目标
1.1 综合素质是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综合各种研究结果表明,护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 ①具有利他精神和人道主义价值观。尊重人的权利,对病人及家属、对同事及其他必须接触的人保持诚实正直;有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伦理道德标准。②护理人员应该是知识渊博、技能熟练的。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技能(基础护理、急救护理,康复保健等) ;具有临床判断能力,对病人现有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作出准确的诊断和处理; ③具有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能维持公众信任度,保持与医生等其他专业人员和病人及家属的合作气氛。除此之外,护理专业还要求护士具有一定的管理水平,能预测评估护理工作质量;具有健康教育能力,能讲授如何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保持健康、预防疾病;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继续学习的习惯,能面对不同病人,适应多种变化[1]。
1.2 强调护士的能力培养:护理所服务的对象是动态变化的完全不同的个体,护士的职能角色相互交叉并不断扩大,护士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护理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培养护生运用现代信息资源、学习现代医学知识的学习与发展能力;驾御临床护理、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工作能力;参与社会活动的交际能力;除此之外,自我约束能力(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驱策能力和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反映能力) 也很重要。这就要求护理教育培养目标中,应重视培养护生价值观及情商( EQ) 等非智力因素,以促进护士的角色升华,把技术主义的知识结构变为“管理、人文、心理”的知识结构[2],有利于提高护理教育质量。故课程设置要体现6 种综合能力即有效、精确的沟通能力、自我控制力、法律或政策意识、领导能力、危机应付策略、有效的组织和优先考虑技巧[1]。
1.3 培养目标细化、量化、载体化和可操作化:由于以往护理教育培养目标在内容上过于笼统,操作性较差,难以具体实施,因此导致教与学双方不太了解培养目标的意义和作用,也就谈不上根据培养目标选择和设计教学活动;我们应当研究和学习国内外护理教育培养目标研究中的经验,制定护理教育培养目标时,要力图使目标具体化使其具有较强操作性。将各层次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细化,使每一个目标都分解成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条款;教学内容上应及时把一些来自核心专业杂志的最新信息制成授课讲义发给学生,使学生接受的永远都是最新、最接近临床的信息,比较能够学以致用。这样一方面为教师选择和设计教学活动、制定评价标准提供准则,另一方面,为学员的学习提供指导路线,使得学员可以沿着这条路线,组织有关信息、确定学习重点并评价自己的进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3]。
2 完善护理教育体制
世界许多国家逐步完善了护理教育体制,形成了从中等水平护理教育到博士教育的多层次、多渠道教育局面,并增设家庭护理、社区护理、职业护理(occupational nursing) 和培养开业护士(nurse practitioner) 等教育项目。从国外护理教育的现状来看,从事护理实践的护士以学士学位为主,从事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研究等的护理人员则需要有硕士、博士学位。而且拥有高学位的护理人员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在我国,改变以中等教育为主,迅速扩大高等护理教育规模,提高护理教育层次的护理教育体制应更一步得到发展[4]。
3 健全护理教育的培养模式
3.1 构建护理人文素质教育模式:首先,有计划地举办人文讲座、名片名著欣赏、文艺表演、演讲比赛等,有效地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比课堂教学更切入社会热点,内容更广泛、更新颖,对学生的影响也更深远。其次,营造内涵丰富、生动而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主导文化(第一课堂为代表的学生文化) 之外的文化活动现象,它通过感染、暗示、激励与心理调适等多种功能,改变着学生的情绪、情感、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等,它有巨大的教育功能[5]。 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的绿化和规划、校训与学生行为规范的制订、人文景点的设立、教室和实验室的布置等,处处体现人文思想,使学生在良好的人文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再次,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引导学生积极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不断增强人际交往与语言表达能力,自觉提高自身人文修养。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而不是只教授学生人文知识,更不是背诵人文教条。在人文领域,情感体验永远比理论对人的影响大[6]。
3.2 转变护理伦理学的学科教育观念:随着医疗科技的日新月异、文化价值观的改变以及护士角色的变化,护理伦理学的教育内容也应随之发生变化。分析国内的护理伦理学教育内容,重点放在护患关系、护理道德规范和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上的比较多。相对来讲,国外的护理伦理学的教育内容较广泛,涉及到的伦理问题也较多,包括:人工授精、体外受精、堕胎、有生理缺陷的婴儿、脏器捐献及移植;儿童、精神病患者、残疾人的权力;脑死亡、人体实验、自杀、安乐死、临终关怀、基因治疗、撤除生命支持措施、放弃治疗、护生的角色等[7]。有些专家提出,稀有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与其相关的卫生经济决策、医疗制度等内容也纳入到伦理学教育内容之内。各院校在调整护理伦理学教育内容时,不仅要借鉴国外伦理学发展的新成果,还应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既要强调对伦理学知识和原则的教育,也要重视处理护患、护医、护际关系的原则和技巧;既要培养学生对医疗卫生领域中的一般性伦理问题的辨认能力和解决能力,也要培养学生对那些争鸣阶段的前沿课题的道德推理和判断能力。
3.3 建立循证护理学教育的新模式:循证护理学( Evidence - based nursing ,EBN) 是20 世纪90年代受循证医学(Evidence - based medicine ,EBM) 思想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护理观念。循证护理学以其更科学、更成熟的护理模式向传统的经验式护理模式发起了挑战,同时也对护理教育提出了挑战。
发展循证护理,应建立对循证护理学较完善和正确的认知,深刻理解其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发展条件等。护理教育者在教与学的决策中,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中,应指导学生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对现存的实践模式寻求实证,以便在将来的护理实践中不断改进护理质量[8]。
充分利用课堂讨论、临床实践及临床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思维和探索。总结教材- 临床护理- 期刊杂志- 循证医学中心系统评估之间的差距,提出临床实践应采用什么样的合理方案。通过循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摈弃已往只凭书本知识和老师临床经验而作出护理决定的思维定势, 强调任何护理决策的制订应将个人的临床经验与现有的可信的临床研究证据完善结合,将护理服务建立在目前所能获得的证据基础上。
4 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4.1 开设社区护理课程的必要性:社会对护理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在医院为个人提供护理服务,还要在不同场所例如社区,面对不同的人群发挥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要求日趋提高,这为护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机遇与挑战,护士所承担的专业角色也正发生着变化。护理将逐步由医院走向社区,更多地参与预防保健。因此未来高等专业护理人才更需具备社区护理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随着医药卫生改革的开展,为控制病人的医疗护理费用,许多医院采用了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将康复期病人及早转向社区的措施,也为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的发展及社区护理提出了要求[4]。21 世纪我国的卫生工作目标强调社区卫生服务,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和康复护理与社区保健相结合。社区护理作为社区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成为护理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4.2 护理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护理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将进一步向多样化和现代化发展。高科技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学习机会。减少课堂讲授的时数,增加小组讨论、专题讲座和实际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注重护理理论与护理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的电教设备,如幻灯、电视、电子计算机、Internet 网等。网上远程教学也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学校可通过电视网提供非临床课程的教育。网上还可开展座谈讨论、小组辩论、客座讲课、书面或口头测试等。
综上所述, 护理是现代科学体系中一门综合性、独立性的应用科学,应更加重视和发展护理教育,护理教育在其中的作用决定了它自身需要飞速发展变化,来迎合时代需要。
参考文献
[1] 宋春燕.美国护理教育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61-264
[2] 李惠敏.树立护理新思想迈向21世纪.实用护理杂志[J],1998 ;14(12):660-661
[3] 程静华.新世纪护理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J],2002;37(8):606-608
[4] 孙宏玉.护理教育. 护士进修杂志[J],2005;20(1):3-4
[5] 林正范.大学心理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249-257
[6] 贾启艾.护理学的人文底蕴.护理研究[J],2002 ;16 (2):63-65
1.国内和国外的经验
在这方面,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快改革,积极应对挑战,建立护理本科教育模式是在与国际接轨的现实意义国际护理本科教育,较高的护理人才的训练和比赛的国际竞争,已成为前中国高等护理教育的挑战。健康的2008年中国教育部教育部颁发的“临床医疗水平的本科医学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因此,如何从国内外的经验中学习,优化育人目标和改进我们的,是在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任务高等护理教育。在这项研究中,通过层次,逐步求精的分析,建设包括4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护理本科教育的目标和31个三级指标体系的培养目标。护理本科教育的建设不仅丰富了培训目标系统,同时也提升了培养目标的实用性,并提供了对本科护理教育标准的制定参考。
2.护士的必要性是教育的道德全面发展
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的基础上,价值观,已经摆在我国教育第一。2009年,教育部,卫生部宣布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护理本科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于若干意见”,这是因为思想道德教育护理专业学生。可以促进先进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并充分发挥护理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力量发展的精神。职业道德素质:护理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义务和责任的性质,护理专业任务和护理岗位致力于人类健康,护理工作者和支持10行为的职业道德标准(连同医学模型,护理工作范围由单一的疾病护理的变化扩展到生理和心理对患者的整体护理)。为了满足临床护理的需要,职业道德范畴也在不断扩大,不仅充满了爱,责任,同情,同时也尊重患者的文化背景,保护患者隐私,法律意识和护理本科生去护理工作后,他已经决定,可直接进行职业道德。他的职业行为,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对社会、对人的健康,生命与道德责任人。护士团队意识强素质,促进护理的发展。
护理是一个自然,社会和人文科学,应用学科和医学的同时,随着护理工作范畴,护理本科生综合素质延长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公共基础知识。对于护理教育,学生可完成临床护理工作,它不仅是护理本科生的基本素质应具备,而且还拥有从事护理研究,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由整体护理和护士角度分集,除了本科护士和护理的基本知识决定的,上升的职业技能特点。营养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社区护理,文化等。发现,在实践中,研究提高涉外护理批判性思维能力,主动性也有所增加。因此,批判性思维被认为是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无法提供一门课程来实现,它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思想,以实现培养目标。随着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与国外交流的机会,交流护理人员在越来越频繁的国际范围的,所以护理本科生的培养使用英语和掌握文化知识,并根据每个病人没有文化背景,这使得护士总体规划按照个人,是学生在本科护理需要的基本素质之一。
护理繁重的工作和工作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战争,灾难,护理,这些都需要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因此,培养护生的,为了满足满足紧急护理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在护理教育,教育的国家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良好的身体素质的练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水平的提高,预计将增加在护理工作的价值。人们希望在护理实践中创造/!/美的护士,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研究表明,良好的礼仪,职业形象,沟通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因此,审美教育是必要的护理本科生。
3.小结
关于全面发展人的,分析的特点和要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目标和护理本科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医学教育,法律,法律的比较研究,分析和专家咨询作为护理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3汇总在国际标准中的方法,培养护理本科教育目标的中国。在报告中,在德,智,体明确列举了具体的对学生的要求,并提高了可操作性,培养国际文凭护理教育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