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1 07:57: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论坛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坛以“以人为本、安全发展”为主题,围绕如何推动安全生产理念创新,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建设都市、行业和企业安全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届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安全生产科研领域的专家、学者,部分大中型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以及部分国际安全生产领域专家等400余人将出席会议。
一、论坛时间:20*年11月
二、论坛地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术报告厅
三、论坛主题:以人为本安全发展
四、主要议题:
(一)安全文化——提高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水平的软手段、软实力,兼谈安全生产监管的制度创新、措施创新和方法创新。
选题思路:通过对比“执法监察”等硬实力、硬手段与“安全文化”等软实力、软手段,探讨全社会安全生产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建设,为政府安全生产监管制度创新、措施创新和方法创新奠定理论基础。
(二)“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制度、措施和方法——行业文化与安全生产关系研究。
选题思路:通过发掘不同行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法律环境、人员构成、操作惯例、行为习惯,分析安全文化建设在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措施和方法等方面的作用。
(三)国际安全生产经验及其对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借鉴。
选题思路:通过了解国际安全文化研究的现状,特别是通过对德国煤矿企业安全生的借鉴、日本全民安全教育体制的借鉴、英国石油企业安全生产文化建设的借鉴,总结国际安全文化建设经验对我国现阶段、我市现阶段安全生产工作的参考意义。
(四)城市安全文化建设——国际视野下的首都如何构建“有序、安详、幸福”的安全环境。
选题思路:通过都市视角,分析安全文化对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性大都市的影响,以及在城市规划、经济发展当中的具体制度和办法。
(五)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从石油、石化行业实践看“健康、安全与环保”体系的建设经验和落实情况。
选题思路:通过石油、石化系统HSE建设的具体例子,分析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以及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企业责任。
(六)危机预警及动员——从汶川地震看危机预警、危机管理和动员能力
选题思路:从汶川地震看危机预警、危机管理和动员能力的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
(七)根据论坛主题,专家自拟课题
五、论文征集
1、热忱欢迎国内外高校、企业及研究院所的安全生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其它科技人员参加会议并提交论文,有意者请填写并以电子邮件返回会议回执;
3、论文语言:中文
学术交流
中国作曲家经历了1978年自90年代初从为政治服务的“他律”到研究音乐自身规律的“自律”、90年代到当前的理性与感性的交融(“他律”与“自律”的有机交融)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姚恒璐教授应韩国现代音乐三同盟(TACM,Triple Alliance for Contemporary Music)的邀请,出席了十月底在韩国大邱市举行的“2008东方之声”现代作品音乐会及论坛等系列学术交流活动。
10月29日晚,在岭南大学(Yougnam University)音乐厅举行的“2008东方之声”音乐会上(SOUND OF THE EAST),姚恒璐教授的新作:四重奏《高丽之风》――为长笛、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而作》获得成功。该作品根据东北吉林的朝鲜族民歌《嗯嘿呀》的旋律素材创作而成,其主题带有舞蹈的特征,情绪从沉寂到奔放。四重奏按照朝鲜民族音乐惯用“慢板-稍快-更快-急速”的结构方式,分为7个部分:A,慢板-引子,一种广阔寂静的场景;B,行板,陈述出作品的主要主题;C,小广板-叙事性的柔板,似乎在讲述一个故事;D,如歌的中板,伴随歌唱情绪的主题的变奏;E,小快板,一种快速追逐的效果;F,充满活力的快板,主题第二次变奏,强调出一种特殊舞曲的特点;G,尾声-更快地,作品最终在欢腾般的气氛中结束。整首作品兼具现代风格、但可听性强,精致、独特而引人入胜。在当晚的音乐会上,还上演了日本作曲家、伊丽莎白大学教授伴谷晃二的《光、风和海――为竖笛独奏而作》、中华台北文化大学副教授吕文慈的《太阳、月亮》、中国香港作曲家陈永华教授的《爱之火――为大提琴独奏而作》以及韩国作曲家、岭南大学教授李震宇的《镶嵌――为长笛、小提琴、大提琴和打击乐而作》等。
在10月29日上午举行的主题为《亚洲从西方音乐所借鉴的作曲技法的改变》学术研讨会上,姚恒璐教授作了《作曲的演变和实践在中国――中国从西方音乐借鉴的过程》的专题演讲。论文从创作观念、创作技法和创作方式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自1978年以来当代音乐的创作风貌。在创作观念上,经历了1978年自90年代初从为政治服务的“他律”到研究音乐自身规律的“自律”、90年代到当前的理性与感性的交融(“他律”与“自律”的有机交融);还从技法、风格、文化与结构四个方面阐述了西方的调性回归对中国音乐创作的启示以及广泛的题材选择与多元的技法实施等方面论述了西方音乐对中国作曲家创作观念的改变。在创作技法的运用上,从传统(西方的技术理论)、民族(音乐风格)和现代(时代感)方面、西方“先锋”作曲技法的引入和重视技法与音乐表现、音乐结构的关系上来逐一剖析。让亚洲其他各国了解到中国当代音乐的创作状况。
10月30日晚,在光州市举办的亚洲青年文化节开幕式上,“2008东方之声”音乐会原曲目并再次得到成功上演。本次亚洲青年文化节的主题是:“亚洲、文化和环境”。此外,姚恒璐教授还应邀出席了31日举行的《亚洲文化论坛》。
本次的韩国之行,通过交流音乐会和学术研讨,及时了解到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代音乐创作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深切感受到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代音乐的迥然不同的技法和风格。此外,在互换音响、乐谱的交流过程中,作曲家不禁为他们近年来丰硕的创作成果所感慨,其音乐创作数量之众、体裁广泛、风格各异而令人感佩,显示出他们对现代音乐创作的不懈探求。本届韩国现代音乐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必将推动、促进亚洲现代音乐的创作、交流和发展。此前,在姚恒璐教授的“牵线”下,今年5月份现代音乐三同盟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合作举行了现代音乐作品交流音乐会。明年,还将与天津音乐学院等进行更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
编者按: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研究所致力于岭南文化和城市文化、文化软实力、科学与宗教、道德哲学、新农村文化建设、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研究。既着力于基础理论,也关注现实问题;既着重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发展的研究,又对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怀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在加强文化哲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岭南文化、公共文化、城市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等为重点方向,努力做好自身工作,在科研目标、人才培养、科研基地及其站点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所长曾德雄任职多年以来,以自身深厚的哲学文化积淀致力于岭南文化、道德哲学以及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为广州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近期本刊特邀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曾德雄做客《今传媒》,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这位文化学者的风采。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曾所长您好,很荣幸采访到您!感谢您对《今传媒》一直以来的支持!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研究所长期致力于岭南文化和城市文化、文化软实力、科学与宗教、道德哲学、新农村文化建设、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研究。请您谈谈您任所长以来,研究所有何变化?取得主要成就有哪些?
曾德雄:很感谢你对广州社科院哲文所的关注,我从2009年担任哲文所所长以来,秉承过去的研究方向,注重基础理论,关注现实问题,着重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发展的研究。由于地方社科院的重要职责之一是为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学术依据,因此,近几年我们加大了广州文化的发展规划研究、广州文化软实力研究等。广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比如广州宗教形态丰富,宗教活动场所融合了优秀的建筑、绘画、园林等艺术元素,是广州文化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城市文化比较,广州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建设“图书馆之城”,有利于广州市民吸收文化信息,传承和弘扬广州文化。广州流行音乐,传唱广州流行文化。香港流行音乐的盛行,推动了广州本土文化的传播,一些取材于广州本土风俗、人文传统的流行歌曲被广泛传唱。建设美丽乡村,保护民俗,尊重乡村历史和文化,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广州传统民俗文化在都市化演进中,不断调整和适应现代文化,既保留了传统的民俗文化,又有机地融入了现代文化。广州全力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新岭南文化中心。新岭南文化能够自我调整,自我更新,形成了有效的活性机制。
这些研究一方面会以研究报告的形式上报给市领导,另一方面也会形成阶段性的科研成果,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
记者:可否谈谈贵所在岭南文化和道德哲学两大领域的研究成果如何?
曾德雄:岭南文化一直是我们的重要研究方向,以前就出过很多大型的研究成果,比如大型专著《岭南文化》。《岭南文化》收录在《岭南文库》中,主要介绍了岭南文化地方史。《岭南文库》涵盖有关岭南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包括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自然资源和人物传记等方面。从2010年,我们启动了一个大型的研究项目:广州城市文化论坛,在广州12个区(县级市)分别举办一场城市文化论坛,请广州地区知名的文化学者与当地的政府官员就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意义、价值,挖掘、保护与利用展开深入研讨,并对下一步文化的发展规划提出具体的建议。这一活动从2010年4月启动,2012年10月圆满结束,广州地区主流媒体纷纷报道,活动扩大了社会影响,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论坛成果也集结出版。今年,我们正在开展新岭南文化的研究,重点在于岭南文化的现代转型。岭南文化的现代转型,首先面临的就是要转变岭南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使岭南文化具有现代化的特征,以适应时代前进和社会进步,使其能够尽快转化为新的主流文化。
道德哲学方面,我们对中国传统道德哲学和西方道德哲学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尤其注意到中国传统道德哲学与中国传统政治合法性建构的关系,这种关系对于中国传统政治、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现在都还没有脱离这样的影响。
记者:贵所既着力于基础理论,也关注现实问题;既着重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发展的研究,又对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怀有深厚人文关怀。其研究是独具匠心、特色鲜明,请您详细谈一谈。
曾德雄:从事研究工作,就必须将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高度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学以致用。要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没有深厚的学理基础是不行的,那样会导致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口开河;反之,如果学理基础不能运用于实际,也会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实际上也毫无意义。因此必须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学用相长,相得益彰。
哲文所开展新岭南文化研究,我们重视文化的精神层面,传播文化是影响几代人的事儿,容不得半点马虎,因此,我们致力于文化发展研究,切记要严谨。我们在发展岭南文化的过程中,遇到民俗文化的都市化演进问题,既要保护民俗文化,又要怀有人文关怀,保留传统并融入现代性,使岭南文化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性又具有时尚的现代性,充满活力。
中国人的“人文”概念来自《易经》,所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现在提倡的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人文关怀需要发展和创新,当今时代的人文关怀要与和谐社会联系起来,注重人的价值,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在需求。做文化研究更应该强调人文关怀。我们倡导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以人文主义的角度,促进文化研究的发展,发掘文化现象的文化价值。马修·阿诺德文化观就实现了学术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他通过教育理论探讨追求人性禀赋的和谐发展。我们的文化研究就是要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理念,构建和谐文化。
近些年,我们还进行一些很有意义的探索,一方面深入学术研究,另一方面积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发出学者的声音,承担学者的社会责任,为中国社会的转型进步发挥自己的作用。
记者:您对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研究所在制度的建设和研究的模式方面有何创新?前景展望有哪些?
曾德雄:现如今,我们都在强调创新,创新的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哲文所的创新主要是改变。我们改变了原有模式,确立学术研究的问题导向。以问题为导向,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不能以教条主义的态度看待制度模式,这会偏离社会实际。做学术研究要有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从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展开学术研究。现实社会问题涵盖面广,思想史、公共文化、文化批评等等,学术研究角度不同,成果各异。但不管是哪一种,其出发点都不能脱离当下的社会现实问题。例如,研究岭南文化,就得了解岭南的地理特征、风俗文化、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家对当地的政策,分析传播岭南文化遇到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岭南文化的发展方向,这些具有现实社会意义的问题一定要搞清楚,才谈得上我们要去研究岭南文化,如果抛开了现实社会需要,那我们的研究又有什么意义呢?
哲文所的未来发展,要有好的文化引导,研究人员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造诣,既要研究文化又要引导地方政府发展文化。文化研究要与时俱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传播文化,发展、创新、衍伸新文化。文化研究者也应该掌握最新的文化传播媒介,这也是深入文化研究的一种渠道。从研究的角度来讲,研究不仅仅只停留在研究层面上,哲学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感染力与穿透力强,影响力大,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拓宽研究的范围,挖掘研究的新角度,把我们的研究成果通过更为广阔的传播途径传播出去,我觉得只有这样,学术研究才会获得生命力!
记者:“十二五”规划期间,国家以传承创新为核心,将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作为重中之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研究所一直从事着文化方面的研究,肩负着巨大的文化使命,您作为所长,是如何看待这种使命的?
曾德雄: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转型的根本是思想文化的转型。文化研究者承担着巨大的历史使命:引导我们认清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质、方向以及实现路径。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不仅要密切关注和紧密联系中国的社会现实,还必须深入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思想史,对中国的过去深刻认识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立足当下,展望未来。要做到这一点,我觉得除了要有深厚的学术修养和规范的学术训练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学者的人格独立,不依附、屈从于任何外在的力量,独立思考,有钻研的精神,才能真正致力于文化领域的研究工作。如果缺乏这一点,不仅不会有真实的表达,也难以接近问题的本质,更做不到韦伯所说的“知识的彻底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也在吐故纳新、发展融合,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弘扬先进文化,肩负起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大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记者:“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一个民族的复兴其核心在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发扬。您认为,哲学文化的研究对实现“中国梦”有何促进?
曾德雄:“中国梦”实际上就是中国人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的前提是共同的价值认同。所谓价值认同,就是一种价值共识,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它是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民族精神。中国梦是一种价值和文化的愿景,是一种对美好社会体系的想象。
关键词:学院派;教学;艺术展览;文化价值艺术
语言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通过特有的手段传达、展示给受众,以期引发心灵的颤动与共鸣。学院派毕业设计展览形成于高考制度恢复、学科制度建立后。以高校的艺术学院为平台,主体为教师与学生,建立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艺术现象。并以其特有的艺术价值丰富着高校教学建设,演奏别样的艺术风采。
一、学院派毕业设计艺术展览
展览艺术又可以称为展示艺术,展示是人类的一种生活的本能。从生物科学的角度来分析,生命发展的源头就集合着各类朴素的展示现象,比如鲜花总是通过自己美丽的花瓣,艳丽的色泽来示好飞翔的昆虫,以期借助昆虫来完成授粉;雄性的鸟类华光异彩的羽毛往往会吸引更多的同类雌性;大象、河马等动物总是在的季节引吭高歌,让更多更好的雌为之倾倒。而存活于人类社会的展示现象则具有独特的精神、文化特质,这不仅仅是人类本能的行为,而且是有意识的行为和具有文化传承性的行为。“人不仅仅有动物性本能,还有人的自主意识,人的活动总是在对象中投射自己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并通过和对象的联系或对对象的改造等实践活动发现和实现自己。”[1]艺术展览在中国的落地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而学院派毕业设计艺术展览则随着主流艺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模式。从规模上来划分,学院派毕业设计艺术展览可以归纳为师生个体独立展、群体展(全校性的如毕业设计展、班级展)两大类。展览出现的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巩固和加深课堂艺术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让学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独立地开展艺术自我表现或艺术创作的实践活动,扩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同时,此类艺术学院每年的毕业展览又是检测和反映学院教学水平、艺术创新程度与水平的重要体现。教育家汤宇认为:“作为大学教育的出口,向外界展示美院教学现状,其实正是彰显了一种自信和开放的态度。”[2]每年的各大艺术院校的毕业季,不仅仅成为跨院系的盛大庆典,毕业生的不眠之季,也成为了艺术院校独具一格的校园开放日,公众可以随意地出入,品析各类作品,近观美术院校的创作环境,揭开艺术的神秘面纱,让艺术真正地介入到公众的生活。学院派展览需要师生展览前的精心策划选题;创作展开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应对与心态的调整;展览活动中的各个环节的安排;展览过程中产生的市场价值、文化价值的评估;展览后艺术文化论坛的伴随,整个“展览链”已衍生出一种深刻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
二、学院派毕业设计艺术展览策略
中国当代的艺术展览的形式与内容的定位大致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属于一种近乎模仿的阶段,模仿欧美成熟的展览体制,试图把自己装扮成展览的合法身份,主要的艺术表现课题是意识形态的本地表现。第二个阶段,渐渐从模仿中找到了展览的本质意义,开始关注本土的艺术精华,艺术表现课题逐渐地从“向外输送型”发展到“自我表演型”,展览的策划与定位试图与国际展览发生链接,寻求国际大展上的位置。学院派展览是在这种大的艺术展览景观下形成的具有特质性的展览形式,既要展示出四年学院艺术的学科性、师承性、教化性,又要顺国内大的艺术展览趋势而上,呈现出一种“代谢式的展览”。在展览策划初期,学生回顾学院的艺术教育,对已学的艺术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借助一定的材料将这种归纳性的总结付诸笔端。在这种对艺术现象进行归纳的过程中往往又会开拓一种新的艺术创作局面,这种开拓的新局面会引导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与学习领域中继续探寻艺术的新境界。
(一)展前教学模式构建
任何一场展览无论开幕与场地设计得有多么的巧妙,但对观者留有印象的还是展览作品本身,可以说展览的核心就是拿作品来说话。展览前的创作准备是检验知识、锤炼自我、绽放自我的过程。学生在创作的过程就是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的原料进行能动的改造、加工,在学生的头脑中构成艺术形象,并通过物质材料的运用,使之外化为物质形态的艺术品的审美创造活动。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潜藏在每个艺术家心中的一个小宇宙,学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深刻地拥抱艺术,体味艺术的本质内涵。艺术是触手可及的,它存活于生活的每个角落,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做的就是找到它,提炼它,表现它。“一部电影的制作要经过主题构思、组织宣传、场景布置、场地选择等基本的操作流程,采用一定的叙述手法,将图像、影像、话语呈现给观众。斯托尔、简斯•霍夫曼等人认为,艺术展与电影制作类似,等同,均作为特殊的文化仪式活动,借由空间、文本、图像、展场与语境的关系设计艺术,展示艺术,反思艺术,并将文化的价值、艺术文化的形式、话语等内化到艺术结构中并加以阐明,从而辅助观者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叙述模式。”[3]
(二)展中的文艺价值展现
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审美家爱德华•布洛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距离乃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最佳的美感距离就是那种最近距离而又没有丧失距离的那种距离。展厅现场的作品的展示恰好设定了一个这样不远不近的最佳距离,在展厅欣赏艺术的过程中,观赏者对于艺术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情感上或是心理上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种由于消除了观赏者对艺术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美感有利于情感,因而使观者对眼前的事物产生了崭新的体验[4]。创作者在展览现场观察别人对自己作品的感受时,以第三者的身份重新解构创意,认识艺术,探讨本我、自我与世界的关联。对于参展的学生来说参展不仅仅是一个过程,不仅仅是被人认知了一下,对于现场的讨论、观察、评说,以及对作品的二度解构,都会对学生的艺术生涯增添了一个触及艺术命题的深刻论证,对于个人素养的提升,专业知识的升华都有很好的“井喷”效果。著名的学者苏纳认为“图像和动态学习经验相互交叉,效果最佳。”高校艺术展示文化既能够提供给学生图像、知识的学习经验,又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动态学习经验。据调研统计,通过接触或观摩展览,有近80%的学生能够获取自己专业以外的美术知识,有超过50%的学生认为能够对自己的创作产生影响和帮助,大多数的学生希望通过展览与其他作品进行“沟通”。艺术创作力是需要鼓励的,艺术表现能力的提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点滴的艺术轨迹中不断地鼓励、呐喊,而艺术展示正是提升学生设计信心的一碗心灵的鸡汤。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曾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地方。”[5]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是爱的教育,也是人类教育生命中最被需要的一种教育,是最富有生机的人性的教育。在展览期间创作者的作品往往会与观者产生共鸣、交集。创作者在与参观者介绍与推介自己作品的时候,参观者的微笑、点头、问询都是对创作者最大的肯定与鼓励。艺术展示进行中的交流是大学艺术发展的助动力。交流中总会有两种声音相碰撞、相融合、相依存,交流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当代任何艺术发展的助燃力,互动交流可以引导艺术朝向一个积极的、健康的、正能量的、具有学术深度和品质感的方向发展。学院派的艺术发展更是离不开艺术展间的交流。艺术展示冲破了大学艺术专业培养方向的专业局限性,是一个开放、有容乃大的大课堂,可谓动画、广告、环艺、装潢、绘画、新媒体等各大专业共聚一堂。这样的大课堂打破观者与创作者间学科专业的禁地,可以引发出更多的艺术话语的讨论,观点的碰撞。在展览期间会出现一种合作的团队状态,而团队精神也是21世纪艺术人才必备的素养。因为展览这个大目标会把各个专业、各个研究方向的人员凝集在一起,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协同合作。围绕这个大目标成员之间会互助互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以追求目标的达成。策划一场展览,从主题的设定、作品的创作、方案的修改、展场的空间设计、作品的排列方式、展览的宣传、开幕现场气氛的设计、展期的现场维护、值班安排、展期结束现场的清理等环节都会有一个工作完成计划表,每个阶段完成工作清单都在团队主管的掌控中。团队主管要按照计划表的要求分配工作,团队成员要按照要求去完成各个时间节点中的具体工作。在整个展期,团队成员之间一定会保持良好的沟通、频繁的信息交流。
(三)展后的教学效果延伸
围绕学院展览开展的配套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则达成美的延伸。审美教育也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首次提出和使用“审美教育”概念的德国美学家席勒认为美育可以把“自然的人”上升为“道德的人”。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对人情感的激发,对人想象力的培养[6]。荀子日:“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7]认为美育就是:“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郭沫若也曾说过,美育是唤醒社会的警钟,是招返迷羊的圣经,是澄清河浊的阿胶,是鼓舞革命的醍醐。可见审美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历来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美学家、思想家所重视。艺术展示引领学生达到更高的人文境界、思考深入的问题。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于人类的价值、尊严等的关怀,其核心是对人类命运的一种感召,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中,正是因为有个人精神的存在,艺术才有了人性的光辉,在艺术展示过程中学生是创作的主体,学生可以通过在高校艺术学习中提高自我的人文精神,在不断的艺术实践、创作中进行自我的训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参与鉴赏艺术作品,在一次次的鉴赏与感悟中,深刻体会到艺术的魅力及人文精神。艺术展示就是用最简单的设计思维来反映更高层次的问题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到更广袤的空间中去,对社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对世界有更强烈的感触。
三、结论与展望
学院派展览就是要搭建一个平台,一个连接学院与社会的平台,让社会上的人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中国艺术的现状,中国艺术高校的教学成果。学院派展览是借助展览这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地理顺自己的艺术情感、技法表现、意识形态的比拟,开拓新的艺术的研究与探索方向。展览的终极目标就是探求艺术与精神之间的关系,探寻个人表现的张力,给创作者、观者新的人生启迪。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84年经济—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5.
[2]谢亚平.毕业展的使命———观川美设计艺术学院2009年毕业展[J].美术报,2009(3):32.
[3]李砚祖.中国艺术学研究[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380.
[4]巫鸿,王璜生.地点与模式:当代艺术展览的反思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7.
[5]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0.
[6]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98.
一、贯彻落实期初工作计划,使常规管理规范化。
为表彰先进,督促后进,按期完成教学任务,继续发扬优良的教风,保证学校常规工作正常运转,健康发展,我处先后进行了如下事务:
(1)抓实课堂教学。为打造精品课堂,寻找相关科目质量下滑的原因,教导处坚持每周的推门听课常规工作,先后听取了刘艳海、朱宁乐等十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做到与各位老师一起学习、探究最佳的教学模式,争取采取开拓性合作性较强的学习方式,打破教师单边统治课堂局面,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以查督勤,以考促教。为促进教师工作态度的端正,了解教学的过程和进展,我们先后进行了四次备课作业检查。对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听课记录、教研活动等工作实行阶段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对相关人员教学情况的优缺点及时通报,表扬成效显著的教师,督促拖沓的教师及时整改,保证了本期教学任务的如期完成。在检查中,发现我们绝大部分教师工作兢兢业业,备课认真,作业适量,进度正常,辅导学生不计报酬,提优补差废寝忘食,试卷批改孜孜不倦等等现象令人欣慰,这种良好的教风基本上与教育教学成绩成正比。同时我们举行了四次抽测和竞赛:初一新生和新转入学生的入学测试,为分班提供依据;非毕业班数学英语抽测,为督促非毕业班师生搞好教与学,明确缺差提供平台;数学物理竞赛,用竞赛来激发优生的学习激情。定期分年级进行教育教学质量分析,总结各阶段工作的经验与失误,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与方法,为培优转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夯实了基础,效果比较明显。
(3)重视有益的文体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严格要求各艺体课、常识课正常正规进行教学,不能上成自习课、坐班课,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检测,训练学生体能,增强阳光体育活动频率,开展全校小型运动会和文化节等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内容;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科技创新活动,开掘了学生的思维。开好初一新生教育会,就新生入学的学习习惯进行了培训,为学校养成教育的深入研究添加佐料。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师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学校的文化特色氛围,促进了学风的纯正。
二、发挥教研组作用,抓好教学科研工作。
教导处要求每个教研组能拟好教研工作计划,完成教研任务,组织上好教学各种公开课,开好教研会,开展课题研究,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做好教研记录和写好教研工作总结,总的来说,本期教研风气相对比较活泼。
1、加强理论学习。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学习是成功的保证。为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让所有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我们十分重视和加强教师的理论和业务学习,采用集体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提倡写学后反思,让先进的教育思想牢牢扎根于每位教师的心中,有的放矢地指导教学实践。①师德建设与学习。教书育人,师德为本,缺乏良好师德的教师队伍,无从谈好的教学质量。我们坚持贯彻党的师德规章、标准,把师德教育和学校的各项活动结合起来,与争先创优活动结合起来,加强学习《职业道德教育读本》,使每位教师能够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以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道德观做学生和家长及社会满意的好教师。②教师业务理论学习。我们继续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师业务技能作为师资研修的重点任务来抓。本期重点学习《有效学业评价》,要求认真研修,确保时间,做好学习笔记,要求学习笔记每人不少于20篇,做好撰写论文准备。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体进行自学,撰写教育博客进行交流。本期虞艳田、张小林、刘以权、刘少文、孙泽良、朱宁乐等老师参加了国家远程培训,积极学习先进理念、努力进行实践,已经圆满结业。通过这些活动,让我们教师的观念得到更新,知识得到长进,理论水平得到提升,做到了学以致用。
2、加强教研活动,展现教学风采。
本学期我们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听课评课研讨活动,让一部分优秀的青年教师充分利用这一平台,积极展示我校课堂教学风采。先后有孙泽良、王锦菊、唐秀珍、吴向华、严雨薇等老师主持了公开课教研活动,为进一步熟悉教育教学业务,练就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期刘少文老师参加了县化学优质课评比活动,孙泽良老师主持数学课题组教学研讨会,语文组正积极部署新的课题研究,引导全校教师向教育科研专项发展逐步迈进。通过这些活动,让我们的青年教师开阔了眼界,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成长很快,为培养学校教科研骨干做好了铺垫。
3、勤于实践,善于总结。
教导处鼓励教师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要善于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的评比活动。本期我校教师部分作品已经见诸书报刊,数学组的课题研究已经向深入开展。吴校长的论文在宿松与双流县的校园文化论坛中获得一等奖,赢得好评。少数国培教师的研修报告和学习论贴被评为精华。这些成果最终都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使教师在科研—实践—总结—应用的良性循环中提高了素养和能力,大大浓郁了学校的教研之风。
三、攥紧拳头,抓实毕业班教学工作。
毕业班的质量直接决定学校的发展,能保持学校的良好声誉,本期主要抓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事务:
1、召开毕业班学生会。先后主持了毕业班差生和优生座谈会、培训会,就作业检查情况,月考考试结果,学习和复习的科学方法,心理素质的培养等等方面向学生进行通报和传授,既严格要求,又勉励自信,为每一个毕业生做好迎接明年中考的准备夯实了基础。
2、召开毕业班教师会。先后进行了二次,就毕业班的教学进度、复习方法、培优补差、中考考纲内容、中考目标等进行了研讨、分析、交流、要求,为毕业班教学指明了方向。
3、精心组织每一次月考考试。本期为提高质量,摸清情况,进行了四次考试训练,对编排考场座位、监考巡考、阅卷统分、情况分析严格到位。针对每次考试情况,分人分班分学科进行分析,找落后教师谈心,提要求,加大推门听课次数,让先进教师传经送宝。对优秀生极尽鼓励,对差生更是狠做思想工作,鼓励信心。为了迎接体育加试工作,我们组织班主任、体育老师利用早晚课余不遗余力对学生进行训练、测试,为保证中考加试以全优过关做好充分准备。
4、抓好中职春招工作。为了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我们根据上级要求,积极配合相关中职学校进行宣传,做好毕业生分流工作,分配任务,设立奖励措施,为顺利完成春招工作任务保驾护航。
5、兑现相关奖惩制度。结合新时期工作特点,我们严格执行上级要求,不增加学生身心负担,我们要求全体初三教师向课堂要效益,向课后要转差,向中考要目标。我们兑现了2011年中考考绩奖励,将在2011年中考的各项指标基础上要求各科力争全县第一,打破2011年全县第二的局面。
四、值得进一步提高的方面。
我们虽然做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但也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值得改进。
(1)要加强学术建设,转变观念。
有些教师喜欢吃老本,不学习、不教研、不反思,有得过且过、能混则混的思想,作业备课不检查不准备,拖拉疲沓;要求完成教育博客,缺乏激情,本期只有少数人撰写了暑期学习笔记并上网;教研活动是能拖即拖,不能使用最新教学理念和技能;数学组课题研究严重滞后,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何时结题让人纠结。这些现象的发生反映了我们的工作还没做好,与教师的思想沟通没有到位,没有很好的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以后在这些方面要加强工作,力求做到教态端正,学风纯洁,团结协调,多组织集体学习和培训,打造书香校园、学术论坛,形成激励机制。我们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行动起来,努力学习,转变观念,提高素养,锻造炉火纯青的教育教学技能。。
(2)要保持一颗不断创新的进取心。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民间音乐;传承
一、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历史及现状
翻开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自以后,中国的音乐教育都是在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中曲折前进的。从西学东渐到学堂乐歌。西式音乐教育实质上充当了中国音乐基础教育的“催生剂”。1927年,萧友梅在的支持下创办了上海国立音乐院,从而掀开了中国音教史新的一页,走了一条不折不扣的西方专业音乐教育之路。
作为一种异质艺术文化,为了顺应当时的时代潮流,中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们选择了西方的教育模式。现如今,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已经发展到拥有9所专业音乐学院,300多所音乐二级院(系)和无数所为达到综合院校标准而正在建立音乐系的综合大学这一欣欣向荣的局面。然而,由此又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以西方欧洲音乐为中心论、中国音乐落后论、大量的中国民间音乐以及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游走在教学大纲之外。我们这些“科班学生”的知识结构大概基本如此:不懂传统音乐,却浅薄地认为它落后。
二、民间音乐不能在不经意间灭亡
社会的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使我们了解了更多的外来文化,不少人开始追求新鲜艺术时尚的潮流,而疏忽了本民族固有的艺术精粹。表面上看民间音乐还在静静地流传繁衍,然而它在社会上的重要性已经慢慢丢失。以电子音像产品为主的新时期音乐传播文化使大众的音乐欣赏渠道变得无比广阔,口传心授的民间音乐已经逐渐写入了教科书。
如果意识不到这些问题,那么可贵的民间音乐遗产就会在不经意间消散。本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的昆曲被列为世界首批19个“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到2009年,我国已经有古琴、南音、侗族大歌、粤剧、藏戏、花儿、呼麦等29个项目列入该名录,中国成了世界上列入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
三、扬州民间音乐资源的内涵与特征
扬州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有着深厚的文明史和江淮文化底蕴。民间音乐非常丰富且流传广泛,最具代表性的民间音乐如扬剧、扬州清曲、扬州平话、道情等。这些都来自于扬州人民的生活,与该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和交往经验密切相关,并有着丰富多彩、令人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
就拿扬州清曲来说,始于元,成于明,盛于清,又称广陵清曲、扬州小曲、扬州小唱等,有500多种曲目、140多个曲牌,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江苏民间曲种之一。清曲音乐属曲牌体,伴奏以丝弦为主,曲词优美,意象深远。这些充分的资源既有传统的文字记载资料、音像资料,也有现代的网络音乐形式等,完全可以纳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体系,这样既在弘扬、传承和保护本土音乐资源的同时,又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内容健康的文化精品纳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体系,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熏陶,确实有利于加强民间音乐保护、传承意识,并激发大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地方高校开发和利用本土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文化与教育价值:地方高校开发和利用本土音乐资源,一方面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艺术,保护区域艺术文化生态的平衡,另一方面对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将具有极为重要的建设性价值。
1.实现对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生态的保护
扬州民歌丰富繁多,20世纪80年代,扬州文化部门创作组曾编辑了三册《扬州民间音乐资料》,辑录了扬州民歌近千首。《拔根芦柴花》就是栽秧号子的代表作品,它既有江南俚曲的委婉缠绵,又兼北方的高亢嘹亮,现已唱红大江南北。另一首邵伯民歌《撒趟子撩在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了亚洲民歌。
另外,扬州的文艺团体在向高校介绍本土民间音乐方面也作出了不小的贡献,2010年,由扬州曲艺团和扬州大学艺术学院共同主办的《曲艺50年扬州大学专场演出》,给高校的学生们带来了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享受,这些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通过他们的欣赏形成感受之后,不仅可以在更多的观众心中产生共鸣,还可以将扬州本土音乐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
2.促进对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具有主体性、基础性和开放性。民族音乐文化在具有自身根本特征的基础上,是一个传承与发展相结合的概念,学校音乐教育,在时展的高度上,应将民族音乐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引进到音乐教育中,并将其作为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基础,让每一个学生浸润在民族音乐的环境中,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多元音乐文化。
扬州大学艺术学院近年来为保护和弘扬扬州民间音乐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近年来成立了扬州民间音乐研究所,这是第一家专门研究扬州民间音乐的机构。扬州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如夏峰、戈弘、韩月波等受聘为特约研究员。此次民间音乐研究所的成立,意味着民间音乐将走出大学,面向社会。在研究范围上,不只局限于扬州本地,还将对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民间音乐进行整理、研究。并定期组织音乐家们外出采风,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刊登在《扬州民间音乐文化论坛》上。
关键词 现代城市 夜景观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城市夜景能够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和城市形象,城市中的夜景布置主要依靠灯光的作用,能够为城市的夜景增添几分姿色,目前大多数城市都广泛应用灯光的效果,使得灯光不仅能够为城市增添一丝光明,还能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城市夜景将重点放在地标建筑的夜景打造上,能够体现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还能够反映城市文化的精髓。
1城市夜景照明的作用
(1)使城市变得更加美丽,突显其特色。城市夜景景观建设中广泛使用灯光照明,使得灯光照明手段成为城市夜景观建设中必须要采用的手段,灯光以其独特的造型,在白天看来能够美化城市环境,晚上不仅能够提供照明,形成规模的照明还成了城市中美丽的风景线,让人们生活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中。
(2)体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城市夜景观的优美程度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一个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其夜景观的建设就更加完善。由于经济基础才能决定上层建筑,只有保证经济稳定了,城市中的人民生活水平才会提高,人们对精神层次的追求也会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对城市夜景建设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3)增加社会稳定和安全。许多犯罪案例分析发现,许多事件的发生大多在看不清楚的街道或者照明条件不好区域。目前城市夜景观的不断发展,城市照明能够减少犯罪案件的发生。此外,一些城市中巧妙运用现代照明技术将照明和艺术相结合促使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样就使城市文化和艺术品位得以提升,还能拉动城市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2城市夜景观设计建造的现状
(1)重复单一的内容。大多数城市夜景都是围绕城市人群购物中心对城市夜景进行建设,过度注重商业圈周围的夜景景观建设,相关工作人员认为夜景建设应当在人群比较活跃的地段,所以这就造成了城市夜景建设极度不平衡,一些地区夜景十分漂亮而有的夜景就是除了简单照明就没有其他特色了。
(2)夜景观建设工作缺少规范和策划。一些关于城市建设的工作都要事先进行规划和设计,如果没有事先进行规划和设计就会导致工作状态比较混乱,并且没有一个系统的指导工作,在建设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就不知道如何去解决,使得建设工作没有秩序。主要表现为城市照明色彩搭配混乱、灯光照亮强度过高、照明技术落后等,导致了电力资源的大肆浪费。
(3)缺乏空间设计和尺度的把握。大多数城市夜景观照明共同的缺点就是大致上看去好像还不错,但是从细节上看,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由于安排不合理将白天本来可以为人们服务的设施到了晚上就变成阻碍交通的障碍,所以城市夜景观的建设要考虑其作用,这种作用就是能够为人们提供引导和指示的功能。
(4)注重大型节日而忽视平常的夜景观。许多城市都是在有一些大型节日或者大型的活动的时候,才将城市中主要的夜景观设施开放。但是一旦过了节假日之后又恢复原状,这样不仅不能发挥以人为本的宗旨,还会使夜景观建设不能表现其城市的文化。
(5)城市景观建设过分追求其美观性忽视了其实用性。有些夜景观建设比较关注晚上的照明效果,但是白天的作用和效果都不很明显,并且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还有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
3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体系
3.1城市景观建设和规划要遵照城市的总体建设
判断一个城市夜景观设计的好坏主要是看城市照明是否与整个城市的形象相协调。所以在规划城市夜景观的时候,首先要对整个城市的建筑特点和布局进行调查,然后再根据调查的结果,选择一个适合本城市夜景观照明的方案,既要满足整体城市的美观又要为城市照明所用。所以在计划之前要经过全方位的考虑,使计划出来的方案具有可实施性和适用性;还要考虑城市的实际情况,找到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方案,获取比较有利的资料,这就要求要加强相关调查人员的工作能力,对他们的业务能力进行一个比较系统的学习和培训,这样收集下来的信息才具有权威性。
3.2城市照明的设计要能够体现城市文明和建筑特点
城市夜景观照明要充分考虑到一个城市的城市特点和建筑物的标志,这样才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特色和文化底蕴。为了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就要注重城市文化与人文特征。所以在设计照明时,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建筑物的特点,充分体现城市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底蕴。还要考虑环保以及注重以人为本,尽量要避免城市照明给人们带来的污染,在选择照明设施上也要考虑这两点因素,建议采用局部投光的方式。能够给城市中的居民一种舒适的感觉,还能提高城市居民的审美观以及艺术价值观。
3.3照明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
在一般比较常见的城市照明中都会采用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和白炽灯,这两种灯都有各自的优点,但是也有同样的缺点就是有些灯光亮度不是很好,展现出来的效果不佳,并且有些显色性比较差,就会造成不美观的现象,所以在选择照明方式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寿命长短之外还要考虑其展现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一切城市夜景观建设都要以整个城市的建筑物和艺术特点为导向,将照明方式与城市景观艺术相结合,更能够体现城市的艺术蕴含。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体系初探[J].城市规划,2000,24(2):56-58+61.
[2] 杜勇.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体系的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3(22):2335-2336.
[3] 李照凯,申章民.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体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24).
关键词:柔性管理;人力资源;高校附属医院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095-02
0 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高校附属医院做为知识密集型行业,如何利用人才优势参与医疗市场的竞争,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医院求生存、求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高校附属医院在此挑战下,应把人力资源管理建设作为医院发展的首要战略来抓,以柔性管理模式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管理,实现从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从而达到医院利益的最大化。
1 高校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1.1 高校医院人力资源的特殊性管理大师德鲁克提出:“知识型员工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高校附属医院的人力资源多属知识型员工,他们更在意实现自身价值,期望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他们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攻关克难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如果医院的发展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不能相吻合,他们会重新选择适合自己的新工作,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1.2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行政策和制度首先,许多医院还未真正成为医疗市场的的主体,运行仍受行政部门的干预,尚无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权力。其次,大多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还相对保持着粗放式管理,其职责仍局限在员工招聘、业绩考核、薪酬管理、职称评定、培训等事务性范畴,忽视了员工人本化的管理,即调动员工的内在积极性和自觉性、开发员工的潜能、员工在医院内部的合理流动、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等。三是很多医院管理者仍把人只是看作是一种单纯性的成本,忽视了人才的创造和增值作用,缺乏人才的风险管理意识,而在医疗事业中,知识型员工即集中又流动性很大,尤其是核心人才。
1.3 人力资源规划的缺失医院是知识型员工聚集的地方,如果想在自己的专业出成果,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而不少医院缺乏人才投入观念,忽视对人力资源的再培训、再规划;或者是有机会的话,也是对有成绩的员工施行培养,缺失了对中青年知识型员工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教育和培养,没有形成一种教育培养体系,任其自由发展。这样员工在自己的努力之下,如果成功,其缺失对其工作的医院的一种依赖和感情,缺乏归属感。如果有单位能体现其精神和物质价值,其必趋之。
1.4 薪酬管理制度的现状高校医院实行的是国家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职务、职称与薪酬密切相关。而职称的晋升目前主要侧重于论文和科研成果的多少。但医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I临床中很多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在患者和医院有较高知名度的员工,因工作繁忙或家庭负担重无暇写论文和进行科研,或未受过系统训练写不出论文和进行不了科研,从而晋升不了职称。而有些年轻的硕士、博士毕业的员工,平时不重视临床工作,对工作和病人敷衍了事,忙于查资料写论文,职称晋升的很快。
1.5 人员流动机制不完善高校医院是事业单位性质,隶属于行政部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事自,“人浮于事”、“难进难出”等现象成为医院发展的瓶颈,而医疗市场的激烈、变化的竞争,必须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员工各尽其职、各尽其才,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和发展,立足于现代的知识经济时代。
2 人力资源柔性管理方式的探索
2.1 柔性管理的内涵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将柔性管理思想引进现代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主要包括生产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柔性管理主要指利用一定的方式、方法、手段或技术,增强组织对人力资源变化的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行为。
2.2 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特点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是依靠行政命令,而是靠民主管理、权利平等、人性尊严去调动每个成员发自内心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本质是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情感需要的管理模式,也可称为人性化管理目,它重视人的因素,在管理行为上尊重员工的尊严,讲究激励和情感的投入。
2.3 人力资源柔性管理在高校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2.3.1 柔性的管理策略高校医院是一个刚性色彩比较浓厚的组织,其本身有一套完整而严密的组织架构、运作流程及奖惩制度。相对于公式化的管理,由于医院员工是一群有自身的专业特长,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人员流动性较强,人力资源有很强的共享性。对此,柔性管理是在刚性管理的基础上,即严格的制度化管理之上对管理方法和管理思想的升华,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完善的工作绩效评价系统,使目标的达成情况与报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员工切实完成岗位职责。柔性管理战略是更多的采取一种弹性控制方式,通过系统的方法对医院人力资源现状和历史进行认识和评估,对未来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进行短期、中期和长期的预测,针对预测结果制定满足未来需要的行动策略方案;细化岗位评价,完善工作分析,推行员工聘任制,由行政人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任关系转变。
2.3.2 柔性的职业规划柔性管理强调对员工进行人性化管理,注重员工个性发展,通过对优秀人才进行相应的职业规划,使每个人能够明确自己现时的工作目标,将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需要具备何种技术、能力和条件等。通过这些详细的规划,为每位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其充分体现自我价值,为他们提供各个需要层次上的满足感,使他们的低层次物质需要逐步提高到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方面的高级需求,以形成各显其能、人尽其才的局面。
2.3.3 柔性的薪酬体系在科学定编设岗的基础上,应建立动态的薪酬分配体系。在设计薪酬管理方案时,融入柔性管理思想,在评价员工绩效时充分考虑各类员工的工作性质、工作量等多种因素,对那些科技含量高、风险大的岗位,如果硬性将其工作置做为薪酬依据,必将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建立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绩效评价系统,将员工的岗位、业绩和报酬统一起来,切实加大对技术含量高、风险责任大、工作强度大、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的分配力度,通过有效的柔性薪酬制度吸引更多的人才,又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3.4 柔性的激励机制柔性管理突出员工在组织中的主体作用,以精神或愿景激励和释放员工的积极性,针对高校医院的特殊性,建立适合医院发展的柔性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环节,医院应制订一些政策,如:高层次人才的岗位聘任、薪酬待遇、福利等的倾斜:医院定期选拔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给予科研、出国研修等政策鼓励;对各类人才事迹的宣传和激励,不断激发各类人才的工作热情;针对同一专业人才拥挤现象,将专业细化,让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做学科带头人,做大做强工作平台,施
展其才华,激发内在动力;加大对科研教学的投资力度,建造培训中心和科教大楼,配备一流的实验设备,建造一流的图书馆等,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使知识型员工置身于其中得到陶冶和提高,不忍离开。
2.3.5 柔性的医院文化医院文化是医院一种精神动力和文化资源,是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良好的医院文化是员工成长发展的营养剂。一个医院有什么样的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就决定这个医院有什么样的组织结构、经营方式、管理制度、员工队伍和服务质量。管理者应借助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观念和技术激励员工,每年通过举办医院文化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丰富员工的精神生活,提高员工的素质与文化品味,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医院的凝聚力:另外通过开展医院文化论坛、青年大讲堂活动,邀请国内知名学者来院讲学、外出参观、学习、考察等形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忘我工作的作风、勇于奉献的工作态度,从而能够保持医院的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3.6 柔性的人员流动机制整合人力资源是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人力资源跨部门、跨组织的岗位流动是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重要体现和要求,医院可通过各级各类人才的流动来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医院内临床科技人员的转岗、交流,特别是中青年员工的轮转不失为一种人才流动,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此种方式使临床员工有全科意识,不偏失;5―10年后基础达到一定程度后。根据医院发展方向,科室重点项目,制定员工考核标准,根据考核情况再定专科,充分发挥专长和能力,使他们各尽其职,各尽其能,各尽其才,真正成为医院发展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高东梅.现代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医疗卫生管理,2010(7):256-257
[2]李霞.刍议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经济师,2010(3):220-221
[3]余绪缨.柔性管理的发展及其思想文化渊源[J1]经济学家,1998(1):87
[4]胡德英,方鹏骞.柔性管理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应用的现状[J].护理杂志,2009(10B).39-40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产业联动
张家口市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文化,为将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该市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路,认真做好文化企业建设和文化产业有效对接工作,并且在政策环境、资源整合、整体谋划、合理推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初步形成了以阳原泥河湾、张北元中都、桥西大境门、涿鹿黄帝城、怀来鸡鸣驿等诸多珍贵历史遗存为资源基地,整合蔚县剪纸、康保东路二人台、以及一大批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张北草原音乐节、涿鹿“三祖文化”;蔚县剪纸文化艺术节、崇礼滑雪节、宣化葡萄酒节等文化艺术品牌,截至到目前,张家口市已经谋划完成了150多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其中省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就有17个,正式实施的建设项目已经达到了65个。整个张家口市的文化产业总投资达1041亿元。
一、文化企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张家口市作为后开放时代区域,自然与前期开放的城市有着一定的发展距离,但是张家口区位优势是任何一个城市无法替代的,这就为张家口的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旅游文化作为第三产业的新兴力量,伴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人们消费意识的转换,逐渐显现出各种文化要素联合发展的必要性。文化企业在改革之后不得不寻找新的突围路径,而旅游文化资源也需要有一个让人们知晓和认知的出口,这样的现实环境恰恰为文化企业与旅游资源的联合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因此,文化企业当仁不让地主动接近文化资源,以寻找到最佳的契合点和获益点,凭借其雄厚的资金、人才、宣传、创意等优势融入旅游文化产业的建设争当中,在双方结合的过程中,使旅游资源成为文化企业实现效益增长的依托,而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企业的运作提高知名度,进而使一个自身无法获得效益的文化资源转化成能够实现效益的旅游景点。文化企业与旅游资源的相互融合,能够促进共同发展,这是由文化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原因所决定的。
1.旅游资源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才能催生效益。
第一是解决好对媒介的依赖性。旅游文化产业是以满足消费者文化精神层次的需求来获取最大的效益,这就决定了旅游资源属于隐性的经济形态,所以,旅游资源必须依靠文化企业的策划。创意、包装以及推广和宣传才能增强吸引力和受众率,进而拉升旅游对象的兴趣点,也即是说要善于借助文化企业这个载体将旅游资源的内涵外现化、有形化,例如:河北蔚县的民间艺术《打树花》,这是一个纯歌舞类节目,文艺工作者通过长达一个半小时歌舞节目《代国情》的打造,将古代蔚县在代国时期的民俗民风得以展示,歌颂了蔚县人民勤劳善良、忠诚爱国的风尚,增强了旅游者对蔚县历史文化、人文历史的了解。通过文化公司的运作,蔚县不仅形成以剪纸为主轴,同时串联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暖泉古镇的各种旅游资源、古代县衙以及现代旅游景区小五台山和空中草原度假村等旅游文化资源,利用文化企业的优势开展旅游品牌打造、推广和宣传,结合各种文化艺术互动将旅游文化产业推向全国市场,据蔚县旅游部门统计的数字显示,仅2012年一年,蔚县通过文化企业运作,吸引旅客33万人次,蔚县的剪纸年创产值1.3亿多元。整个蔚县的旅游收入占到了30%。
第二是要解决好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问题。对于一个文化消费者来说,无论休闲娱乐的满足感还是观赏景观的愉悦感,这些因素都关系着人的消费理念,因此,作为文化企业要认真考虑文化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取向,用满足消费者兴趣的文化,提升文化资源的品位以及服务性,实践已经证明,一个好的旅游产品只要符合消费者的心里需求,自然会受到旅游消费者的欢迎,同时通过人际间的宣传和推广,让产品更具有吸引力和消费性。因此,文化企业是旅游产品的设计者和建设者,要重视产品的文化性和人文性,认真打造符合消费者心里的旅游文化产品,才是文化企业实现效益的正途。例如张家口盛景河山文化传媒公司与首都连环画博物馆合作积极开发张家口旅游产品,开发了以涿鹿三祖文化为原型的大型动漫连续剧《三祖传奇》,这个项目已经全部完成,张家口古钱文化发展公司在开发产品时,把握张家口文化底蕴,独具特色地开发了《中国古钱五十珍》礼品,成为旅游者青睐的纪念佳品。此外该公司开发的《中华合符坛》《熔古铸今》等系列反映张家口旅游文化的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和喜爱。
第三是要解决好产业领域的综合性问题。旅游产业属于覆盖范围较广的综合性产业,其中的“吃、住、行、游、购、娱”显现出了旅游文化的特点,涉及到了一、二和第三产业的多个领域,这也决定了旅游文化交叉性和重叠性。旅游产业的价值在于其内在的文化性,因此文化就成为了旅游的灵魂,不管哪一个旅游资源如果缺失了文化,那么不管是景点,还是纪念性产品自然不会拥有发展的生命力。旅游产业要想有一个持续的发展动力,就离不开文化内涵和品位的打造和提升。文化企业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承担着塑造、传播和传承的责任,如果拥有一个好的旅游资源,文化企业就拥有了发挥其功能的平台,加快旅游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从而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企业的优势互补,相互之间在发展中能够为彼此提供强大的后劲。我们可以认为,旅游如果失去了文化的赋予,那么就会缺光少彩,根本不会引起旅游消费者的关注和支持。仅有文化而缺少旅游资源的支撑,那么文化就不会产生出新的活力。
二、文化企业与旅游产业联动发展要遵循的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市场导向决定文化企业发展的方向,因此,文化企业一定要在开发旅游产业或者旅游产品之前要对旅游资源进行详尽的调查和研究,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优势结合企业自身实确定与市场有效对接的对策,要争取国家或者政府对文化产业支持的政策,在资金、信息人才等方面寻求一系列支持,从而实现文化企业与旅游资源开发的有效联动。
2.文化企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性原则。文化企业不能闭门造车,应该打开山门寻找更多的突破,要充分吸纳文化要素加入到旅游文产业的建设当中来,通过吸引外资和融资的形式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打造上进行合理投入,形成互动联合体,文化企业要协调和依靠各种力量介入到品牌建设中,使旅游产业形成联动发展的格局。文化企业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具有针对性的活动,如举办文化论坛、摄影采风、项目交易会、投资洽谈会等形式,积极推进旅游资源与文化企业的互动,让文化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市场共享的局面。
3.坚持效益统一原则。任何企业都与经济效益是相联系的,文化旅游产业也是如此,因此,作为文化企业要认真对待每一个项目建设和受益个体,对各个参与建设的文化企业要有明确的受益分配原则和目标,同时要作出年度发展计划,按期完成项目建设和产品开发等。
三、文化企业与旅游产业联动发展的对策
旅游产业要想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拓展市场,而是要依托文化企业的人才优势做好有效的互动,才能是旅游资源发挥出较好的效益。因此要建立文化企业与旅游资源的互动合作机制,建立与国家政府以及地方机构的协调合作机构,让互动成为旅游产业做强做大的基础。
1.打造文化企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复合型产业链。文化企业要依托旅游风景名胜区来吸引客源,就需要文化企业充分拓展旅游资源的文化元素,并且要集中优势力量在开拓文化市场,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上下功夫,让旅游产业链条得以延伸。在文化企业内部要积极强化文艺形式的旅游文化展示,邀请国内外著名作家、文艺家、摄影家、美术家来采风或者举办活动,通过文化的形式塑造旅游文化品牌,要积极利用文化企业的优势出版与旅游相关的书籍,强化旅游资源和文化企业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形成文化企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格局。
2.积极引进先进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文化企业具有国家政策掌握全面,文化信息先知先觉的能力,因此要结合旅游文化是,大力改进传统的产品开发模式。例如张北中都草原度假村,在每年的草原音乐节开始后,旅游者来自全国各地就能在这享受具有草原风情的文化娱乐活动,骑马驰聘、骆驼观景、影视拍摄、工艺美术品制作等,这些活动均已经转化为了旅游产品,在“旅游资源+创意文化+科技”的新型模式下更具有吸引力,推动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
3.打造旅游品牌,走联合化和品牌化道路旅游文化产业路子。旅游品牌的塑造和宣传推广十分重要,在文化企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联动上,文化企业要主动出击,多方合作,注重地方特色文化的开发与弘扬,用创新的理念、精巧的布局去发展文化旅游项目,并且要有发展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文化企业要主动与政府合作寻求支持,在品牌的打造上要注重文化特色的独特性,旅游品牌的精品型,服务质量的高端性,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享受文化带来的愉悦。
参考文献:
[1]石德望.对中西部地区发展民间文化产业的认识[J].新西部,2007(20):25.
[2]罗奕.产业融合理论及其经济效果[J].时代经贸,2007(61).
[3]袁朝阳. 文化资源跨越式开发的原则——以旅游开发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08(2):63.
[关键词]《关云长》;电影;人物形象;大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J9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6-0033-02
由香港电影人麦兆辉、庄文强联合执导的古装电影《关云长》已于2011年4月26日公映,上映六天,票房1.1亿,这个成绩也算是差强人意。虽说两位港产导演联袂当今中国影坛姜文、甄子丹两位重量级明星上演“双雄对决”大战,阵容不可谓不强大,但通过上映后影片所取得的票房成绩来看,与各方的预期还存有一定的差距。“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这样一个原本在中国文学殿堂中家喻户晓的经典桥段,缘何得不到观众的倾情关注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一、影片母题与人物原型主题的脱节
迷失是麦兆辉、庄文强两位导演经常涉猎的一个电影母题。比如电影《无间道》中的刘建明和陈永仁错位的生活状态,《伤城》中刘正熙内心世界中一次又一次的“失去”,影片《窃听风云》中梁义俊为了保全性命而不惜买凶杀人、的作为,这些故事情节的编排与人物的设置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在生活、工作、道德中迷失了人性与自我的现代人形象。而在影片《关云长》中,在关云长这一人物的设置上也依旧遵循了麦、庄二人一贯的母题——迷失。
“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中的“义绝”武圣被描绘成一个和兄嫂玩暧昧的“深情种子”,誓言“汉贼不两立”的忠臣变成一个与奸相讲恩情却与皇帝决裂了的不忠之人,本欲保全无辜者的性命却被荥阳百姓手中的石子无情砸中,这些无不使关云长迷失在了自己一直以来坚守并践行的“忠上、仁下、义友的道德品质”中。①
众所周知,关羽(字云长)一直以来被当作“忠”、“义”的典范而为世人所称颂。《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先主与二人(指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此足以反映出历史中的关羽对刘备以君臣、兄弟之礼侍之,关羽之忠义,可见一斑。历史中的关羽本就忠义,小说《三国演义》中更是极尽书写了关羽之忠义。以“屯土山约三事”为例,《三国演义》中关羽面对张辽的劝降,提出了三个约定:“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望文远急急回报。”危急时刻,在自身即将成为降将之躯之时,关羽仍能为忠义而不惧生死,真可谓大丈夫也。难怪后世有诗赞曰:“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堂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越,真所谓荡乎难名。”②
由上可知,关云长这一人物形象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从文学角度来分析,其忠义都是横贯始终的标志,并且早已深入到民间百姓的传统意识之中,古人如此,今人亦然。然而影片《关云长》中所展现的关于那种对“忠”与“义”的迷茫与迷失让人大跌眼镜。我们不禁要问:这还是我们所熟识的那个武圣人吗?
二、对关云长人物形象的“颠覆”与“恶搞”
(一)对“忠”、“义”的消解与重建
平心而论,《关云长》中非但没有摒弃“忠”与“义”这一传统的中华文明内核,而是亦处处彰显着忠义理念,只是这种忠义让受众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一种讽刺的意味。剧中秦琪、韩福本都受关云长救命之恩,却都在关云长“过关”之时“奉命”阻击,让人看后不禁后背发凉,好一个“恩将仇报”啊。在渡口,汉献帝竟亲口下令要杀死他,这可是他一直以来所要效忠的天子啊,却下达了诛杀令,怎能不让义士寒心?多年后的麦城,他那位追随了一生、为其奔波卖命、对其忠贞不二的大哥,却在人生的生死关头没有搭给他一把援手……种种的这些是对“仁”、“忠”、“义”最的剥离与杀戮。故事讲到这里,关羽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和文学人物,其身上固有的“忠”与“义”特质便被消解殆尽了。但与此同时,新的“忠”与“义”便也重建了出来:当《关云长》将悲情关公的形象演绎至极致时,当关云长发现曾帮助过的兄弟暗算他、曾敬仰的天子欲将他置之于死地、曾爱惜的百姓也背离他时,蓦然间,他竟发现,有一个人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十分尊重他的意愿,并愿意原谅他所有的过错,这个人就是曹操!
曹操对关云长是讲“义”的。“屯土山”的诺言他做到了,并且多次下令沿途不许追杀、堵截关羽,就连在渡口当天子要置关羽于死地之时,是曹操又一次搭手相救。面对曹操的如此之“义”,关云长是不是对其也应尽“忠”呢?我想,这恐怕是影片的编导者要让观众所思考的问题吧?麦、庄两位导演选择“忠”、“义”这一传统符号欲将之放在当下来进行意义的消解与重建本无可厚非,可也许是由于影片篇幅所限之故,片中根本没有表现出刘备对关云长之“仁”、“义”,甚至对刘备一方几乎只字未提,而关云长却在曹、刘之间异常纠结。笔者不知,这种挣扎与徘徊从何而来。影片中将固有的“忠”、“义”打破,却又试图构建新的“忠”、“义”框架,本意是要创新,是可取的,只是其在构思的逻辑性上还有待商榷。难怪有人这样评价道:“与《赤壁》的强调蜀吴团结不同,与《见龙卸甲》感喟英雄迟暮不同,《关云长》充满《无间道》式的黑暗,关云长是一个被历史绑架的个人,是被宏大叙事碾压的生命。”③
(二)“武圣”也有爱情
如果说对“忠”、“义”的消解与重建是对关云长这一人物形象的颠覆的话,那么让“武圣”也谈个恋爱那简直就是对经典的“恶搞”。影片中凭空设置了一个女主角——绮兰。这是一个让“武圣”魂牵梦绕、痴迷颠倒的女子,这是一个让“武圣”曾为之杀人而不惜流浪四方的女子,这是一个让“武圣”曾经爱恋至今亦深爱的女子,这是一个让“武圣”无论再怎么喜欢却都无法得到的女子,因为她是他的嫂子。真的难以理解,编导者加入这一历史中本不存在的人物,其用意为何。难道仅仅是为了让故事更具“戏剧性”?抑或是从侧面来证明关云长的忠义与定力?抑或是如片中绮兰的扮演者孙俪所说的那样:“圣人如果不经过女人,怎么会变成圣人?但我觉得绮兰最后对关羽这样的圣人也不爱,这才是颠覆。”④
三、大众文化背景下对经典的“消费”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在其所著《民众的反抗》一书中提出的,本意是指某一国家、地区或社团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从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来看,其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一种人文本质和人文精神,是一种伴随高度发达的社会市场经济和高科技生产而呈现出的物质文化消费。“在大众文化语境中,经典的当代形态万千,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学经典不再作为单一的文学文本被看待,而成为了一种潜藏着巨大轰动效应的商业资源被消费。”⑤正是由于大众文化具有这种“消费”的属性,加之我国当代大众文化处在西方大众文化以及港台文化的双重影响下,才使得大众文化在其生成过程中出现了泥沙俱下的负面效应。正如某位学者所说:“在多元文化激荡交融形势下所勃兴的这种大众文化,其负面效应尤其表现在价值失落、价值混乱、价值扭曲的问题日益突出,表现在戏谑庄严、贬损崇高、褒扬庸俗、膨胀自我的病态现象日趋严重,表现在对我们的民族和历史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⑥
在电影《关云长》中,麦、庄两位导演“将关云长的故事改造成了江湖叙事”,⑦其本身就打下了深厚的香港电影叙事风格的烙印。关云长忠义价值观念的迷失与错乱,历史正面人物“儿女情长式”的故事构造,正反、善恶人物的颠覆性设置等,无不是大众文化背景下负面效应的体现。市场经济之下,对经典做适度的“消费”其实并无不可,但是我们还是应当怀着一颗敬畏的心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品质、精神以及一些经典之作。
[注 释]
①宋培宪:《“〈三国〉精神”论——兼及“〈三国〉精神”的当代意义》,《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2期。
②贾颖:《〈三国演义〉与关羽形象的形成和流变》,《文学教育》,2009年第5期。
③⑦杨早:《〈关云长〉他来自江湖》,《深圳商报》,2011年4月29日(第C06版)。
④新浪娱乐:《〈关云长〉孙俪玩转双雄 争议角色突破“花瓶”》,http://.cn/r/i/2011-04-28/10533294314.shtml,2011年4月28日。
“和”是儒家哲学ltl煎要的思想范畴之一。予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这充分说明了人与人之间,思想观点具有差异性,不能完全求得一致,但仍然可以在和谐的前提下,携手并进,};结起来一起做事。“和”的思想元沦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能起着秋极作用,要达到“和”的理想境界,儒者讲“仁、义、礼、智、信”,其“仁”与“义”的思想观念在创建和谐社会Il要起列撼础性作用。
(一)“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也。”《论语·颜渊》儒家仁学思想中的“爱人”把握_r一个最本的价值要索,这就足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质性基础,其实质就是“修己”与“克已”。在儒者看来,见“爱人”无所谓“和谐”;爱人,就要处处为他人着想,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欲达而达人”作为处事做人的准则。予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2.“仁则荣,不仁则辱”是儒家哲学中世人的荣辱观,不仅是社会对人的评价标准,而也是社会对个人的基本要求。子日:“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沧语·灵公》)意为,一个力求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最引以为恨的,就是直到死去,三的予还不能被世人所传颂。这关键就在于一个人应去追寻什么样的荣誉。儒家思恕要求人们应该有荣誉心、所谢:“士皆知有耻,则国家矣;不知有耻,为国家大耻。士荣在于施仁,士辱在于施不仁。”(龚自珍《明良论二》)“仁则荣,不仁则辱”充分概括了儒家荣辱思想的精神实质。这种观念在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对平衡人生价值,调剂生命意义同样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二)“非义不居”
“非义不居”是儒家思想实践精神的代表,它对构建和谐社会,对形成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人物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儒家哲学思想认为,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和争斗皆起源于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的矛盾。在此认识的基础之上,儒者们提出重义轻利、崇义贬利、以义代利的“非义不居”思想。
义与利是对立的两个概念,二者的轻重取舍在人的生命过程1|对人生的发腰具有不同的影响力。儒学更强调义的获取,强调义所赋予生命存在的道德意义。予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孔子把义与利提高到做人的道德境界上来,一个有德行、道德境界高尚的人知道的应该是“义”,而一个无德行道德境界低的人知道的只足“利”。正如孟子所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含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含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这就是儒学所推崇的人生境界观和道德境界。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儒学倡导“舍生取义”,它也并不在于要求人们完全放弃利而只顾义。只是说明,当义利发生矛盾激化时,人的行为要去追逐义而放弃自己的私利。正所谓:“圣人于利,不能全不较论,但不至防义耳。”(《二程论·河南程氏外书》)有高尚德性的人,不足不讨’较利害得失的,只是尽力不做违背道德规范的事而已,也正所谓:君子求财取之有道。构建和谐社会不只是一种理论的行为,而且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操作。儒家“非义不居”的思想,为我们构建不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道德标准和方法论依据。
三、礼乐文化的辅助作用
仁学中的“爱人”思想也表述一种最基本的实践主义精神,它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功与否,是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孟子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所以弃“礼”而只讲“仁”,肯定无法建构和谐社会。所谓“礼”,是社会的道德规范、条规和人类生活准则。也就是说,礼的社会功能在于调节人与人之问的关系,使之和谐正如孔子所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有‘r以礼节之的和,才算真和,才能说得上“和为贵”《论语·学而》。
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它以“礼”与“乐”的相互支撑来追求和谐的统一,并以此作为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儒家思想认为,“礼”的本质是“序”,“乐”的本质是“和”。“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放群物皆别”(《礼记·乐记》)。“和”,意味着和合、和谐;“序”意味着等级、秩序。和谐与秩序是对立统一的。世间没有无序而又和谐的状态,也没有不和谐而有序的事物。“礼”规定了家庭、社会、国家巾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以及应该履行的义务和责任,具有社会法律和伦理道德规范两方面的内涵可以用来治理国家,提供给社会生活稳定的发展秩序。“乐”是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在内的综合艺术的总括,是声音、情感、动作的和谐统一,可以抒感,调节性情,感化人的心灵。“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礼记·乐记》)。所以儒家提出“和为贵”的思想,是以一个和谐社会状态为根本指导原则的。而社会和谐的核心问题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儒家十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人与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和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仁爱之心,忠恕之道是人际和谐的基础。但人际和谐还需要经济基础来支撑,如果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就必然会产生组织或社会内部的相互对抗,人际之间的和谐就会受到破坏。因此,“大乐与天地同和,大官与天地同节”(《礼记·乐记》)人与社会的关系实质就是“公”与“私”的关系。儒家认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要三为一体,通过人人“兼善天下”来实现“天下为公”,保障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中庸思想为和谐之准则
中庸思想儒家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行为准则。“庸”即“用”,“中庸”即“用巾”,就是按“1l1”的标准去做,中庸不是折,也不是中立,而是不偏不倚地把握“中”这个事物运动的准则。根据这个准则处世做人,就可以做得完美,恰到好处,是一种“巾正”的象征,而“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巾庸之道”是一种追求内在的、实质性的平衡行为准则,一种勿过勿不及的状态。“中”与“和”有着密切关系,东汉郑玄对“中庸”解释为:“名日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巾和”一词的含义为按“巾”的标准去做事就会达到一种“和”(和谐)的状态,和谐状态是一种完美的表现,也可以说,“中和”是一种至善至荚的理想化状态。
《中庸》中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说,达到“中和”,不仅能够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而且也实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这正是众多儒者梦寐以求的为政之最高境界。《礼记·礼运》中“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这是对“大同”社会状态的描述,也是一个高度和谐的社会。正如孔子所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明鲜久矣。”《论语·雍也》。
中庸准则可以运用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个人思想言行等各个方面,在为君治国方面“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其中,“正”乃思想行为端正,为人处事必求合乎“义”。在经济上,必须“因民之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坚决反对“放于利而行”《论语·里仁》。在文化教育方面,必须要做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学而》。中庸准则要求个人在履行道德职责时“无过无不及”,一旦过了应有的度,就会使原有的道德要求变质,所谓物极必反。掌握中庸准则,个人必须崇德徙义,但也必须兼德。所谓兼德,就是不偏于一德。仁、义、礼、智、信、忠、孝、恕都不是孤立的,它们都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互相依存、交叉、互补。所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中庸准则在树立个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总的来说,它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和谐社会,以“中庸”为方法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最高的自然法则,在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生命系统中,儒者所倡导“仁民爱物”、“民胞物与”,“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以礼乐之文化修仁义之德性,正如明朝王阳明所说:“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一也”(《王阳明全集·大学问》)。
参考文献
1《论语》.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12
2《孟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8
3《周易》.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2003.6
4《春秋繁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汤一介.儒学的和谐观念.《中华文化论坛》,1997第4期
6杨向奎.《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关键词:旅游形象;文化旅游;形象提升;西塘古镇
1引言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媒介或者亲身游览形成的对旅游地的总体认知和评价,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1]。近年来,文化旅游产品因能够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倍受青睐。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目的地往往忽视对自身文化的深度挖掘,落入粗放开发、同质化发展的怪圈,严重影响了其旅游形象的塑造和提升。西塘古镇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也是“江南六大古镇”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古镇,一直以来都以“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这一形象自居。然而,自旅游开发以来,西塘古镇的原始风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古镇的文化属性不够突出,游客的旅游满意度较低,对古镇旅游形象的整体感知存在一定偏差。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提升西塘古镇的文化旅游产品形象,促进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
2西塘古镇文脉简析
西塘古镇文化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是旅游形象的构成要素,也是其保持特色,实现深度发展,从旅游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保障。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将西塘古镇的文脉划分为建筑文化、水乡商贸文化和民间习俗文化三大部分。
在建筑文化上,西塘古镇以明清建筑为主,房屋粉墙黛瓦,小院花窗,文艺气息浓厚。镇内水域宽广,25万平方米的建筑紧凑地分布在0.24平方公里范围内,每寸土地都被巧妙利用,形成了由122条巷弄、24座石桥和长约千米的烟雨长廊组成的独特聚落景观。在水乡商贸文化上,西塘古镇有9条河道在此交汇,将其分为8个板块;早在唐宋时期就因鱼米之乡和丝绸之府成为商贸繁华的大集镇;明清时期,古镇进一步繁荣,成为江南地区的商业重镇;古镇商贸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烟雨长廊临水商铺,河道水面也是重要的贸易地点,乌篷小船成为水面的移动商店。在民间习俗上上,西塘古镇有独具地方特色的四月初三七老爷庙会以及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活动,活动期间伴有打莲厢、扭秧歌、调龙舞狮、唱田歌等特色民俗活动,盛况空前,热闹非凡。此外,西塘古镇还拥有以八珍糕点、手工黄酒、蚌肉豆腐汤等为代表的饮食文化和以树雕、刺绣、年画、印染等为代表的传统技艺文化。每一项文化内容都是西塘古镇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是游客感知的形象碎片,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是古镇形象提升的有效途径。
3西塘古镇文化旅游形象存在的问题
西塘古镇目前采用“生活着的千年古镇”为其形象宣传口号,目的是为了突出古镇的原真性和生活气息。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古镇游客的实际感知形象与官方宣传形象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实地调查以及游客访谈笔者发现,西塘古镇文化旅游形象差异的根源主要表现在古镇景观遭受破坏、商业化现象严重、文化旅游产品单一等方面。
3.1古镇景观遭受破坏
西塘古镇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它们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旅游形象的最直观客体。西塘古镇景观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游客行为和居民行为对古镇水体、树木等自然景观造成了破坏;其二是古镇居民安装空调、太阳能等生活电器,私建围栏、翻修旧宅,乱停堆放生活物品等生活和经营行为对古镇风貌造成了影响;其三是政府和景区管理方规划建设过程中桥梁、道路、房屋等建筑风格与古镇原貌形成了冲突。
3.2古镇商业化现象严重
西塘古镇自古以来就是江南商业重镇,商贸是古镇的基本属性之一。然而,自发展旅游以来,西塘古镇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其商贸活动出现了新的变化。首先是商品的变化,各大商铺不再出售镇内基本生活物资,转而出售旅游商品,商品雷同化现象严重;其次是商贸类型和数量的变化,当地居民多将自家房屋改造为旅馆、餐馆、咖啡馆甚至酒吧等,通过出租或自营的形式开展商业活动;再次,古镇商贸活动的地点发生了变化,目前西塘古镇的商业活动已渗透到各家各户,而为了满足游客的水上游览需求,镇内水面商贸活动正逐渐消失;最后是古镇商业氛围的变化,由于镇内商业类型和数量的改变,居民自营小店的竞争压力明显增大,为了争取游客消费,古镇内叫卖声不绝于耳,拉客、抢客现象时有发生,对古镇旅游形象造成了较大影响。
3.3古镇文化旅游产品单一
西塘古镇目前开展以古镇建筑和整体风貌为主要内容的观光游览活动,其他形式的文化旅游活动较少。以祭灶和七老爷庙会为代表的本土文化具有明显的时节性特点,其他诸如田歌、打连厢等文化活动也较少开展,美食文化和民间工艺文化也缺乏体系,面临同质化危机。游客置身其中,很难了解和体验到古镇本土文化。加之古镇景观环境的破坏和严重的商业化问题,在游客感知视角下极易对西塘古镇盖棺定论形成浅层次的旅游印象,不利于古镇文化旅游形象的塑造和提升。
4西塘古镇文化旅游形象提升的对策
针对西塘古镇旅游形象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景观的保护与治理、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古镇生活气息的还原等方面由内而外突显古镇文化特质,通过不同的形象宣传途径,塑造并提升西塘古镇的文化旅游形象。
4.1综合治理,加大古镇景观保护力度
首先,从政府和景区管理方的角度来说,要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念,西塘古镇应该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旅游开发只是为了传播西塘古镇文化、获取一定经济效益来促进古镇得到更好的保护,旅游开发是一种过程手段,而古镇保护才是最终目的。其次,相关部门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在旅游开发中,特别是旅游建设中,要尽量避免大拆大建,对必须建设的建筑设施也要充分考虑古镇整体文化底蕴和建筑风格,遵循“建新如旧,修旧如旧”原则,以确保古镇整体建筑风貌的协调美观。再次,要制订古镇景观保护细则,确保古镇景观保护有章可循。要制订居民和游客行为准则,禁止居民向古镇河流排放生活污水;对居民和游客毁坏树木、乱扔垃圾等破坏古镇自然环境的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施行“门前三包”措施,规范居民的私自建设和物品摆放行为,将环保责任分落到每一户居民;同时,应对古镇居民的空调散热器、热水器等外显电器设备进行统一隐蔽处理,以免影响古镇建筑风貌。
4.2深度开发,丰富古镇文化旅游产品
在现有文化活动的基础上,西塘古镇应主要通过合理地策划举办节庆活动来丰富文化旅游产品。首先,要确立古镇的主导旅游节庆活动。笔者认为,西塘文化旅游节和汉服文化周已成功举办数届,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初具品牌效应,因此应将其重点打造。其次,要对古镇主打旅游节庆活动内容进行深化和丰富。要确定西塘文化旅游节活动时间,以农历四月初三西塘七老爷庙会活动为契机,通过融合五姑娘故事水上实景演艺,古戏台昆曲、评弹、民歌民乐,江南特色旅游产品、特色美食等本土性文化要素或活动,综合举办“江南古镇文化论坛”等学术活动,将西塘文化旅游节打造成为西塘特色文化的展示平台。西塘汉服文化周应结合我国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每年不定期举办,以汉服文化为表,以中国传统节庆文化为里,将西塘古镇打造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原生态场地。
4.3统筹规划,还原古镇水乡生活气息还原古镇生活气息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避免古镇的“空心化”,要采用“实心化”的旅游开发模式。“实心化”开发的重点并不是留住原居民,而是要留住古镇原有的文化空间。可以通过古镇场景再现、文化感悟、文化推广三个方面去实现古镇文化空间的再生[2]。古镇场景再现主要通过古镇自然环境、建筑形态、古镇格局、古镇原始基础设施的保护来实现;古镇的文化感悟则是指通过开发古镇原生文化旅游产品,通过旅游活动的体验达到古镇文化在镇内居民间的传承以及在游客和媒介上的推广。
还原古镇生活气息的另外一个关键就是要解决古镇商业化严重的现状。首先,要规范经营者行为,鼓励出售特色商品,但要避免音响广告、沿途叫卖等影响游客购物体验的行为。其次,转移商业中心。西塘古镇水道交错,自古以来其水上贸易较为发达,因此可以将古镇现有部分贸易活动移至水面,打造水上移动店铺,还原古镇水街盛景。还可通过统筹规划,将西塘打造成为娱乐购物中心,降低镇内商业氛围,突显古镇居住功能,从而达到还原古镇水乡生活气息的目的。
4.4与时俱进,拓展古镇形象宣传途径
媒介对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的形成和推广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西塘古镇要继续保持在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上的宣传活动,可充分利用嘉兴市甚至浙江省的旅游形象宣传机会,增加曝光率;其次,在完善西塘古镇旅游官方网站的基础上,要与时俱进,拓展在微博、微信、旅游相关APP等自媒体上的宣传推广,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开通微博主页或与旅游相关APP联合,通过西塘古镇旅游攻略、宣传民俗节庆活动、展示美食和建筑等文化内容的方式来增强西塘古镇的文化影响力。只有结合时代特点,通过全方位的立体形象推广才能有效提升西塘古镇的文化旅游形象。
5结语
相对而言,西塘古镇在“江南六大古镇”中的确更具人文气息,但客观来说,其旅游发展复蹈前辙,正面临景观破坏、商业化、空心化、文化缺失等系列问题,文化旅游形象出现危机。作为开发较早的文化旅游产品,西塘古镇更应该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塑造和提升其文化旅游形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吉世虎.安溪茶文化旅游形象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