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规划的定义

网络规划的定义

时间:2023-05-30 09:03: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规划的定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络规划的定义

第1篇

近年来一系列支撑个性化学习的技术,如协同过滤推荐、本体、数据挖掘等,在远程教育中得到普遍应用,促进了网络教学发展,教学规模也飞速扩张。然而,通过对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动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前不断增长的学生数量导致网络教学的生师比远远超过传统课堂教学的合理界限,使得很多教师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每个学生进行差别化的学习引导。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学生的个性化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盲目而偏离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过程需要教师参与并加以必要的引导,才能保证学习质量。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在向“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进行转变。然而,这一教学理念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以何种方式加以有效实现,是当前网络教育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总体研究思路

本文认为,教师主导作用在教学系统中的具体体现就是为学生设计符合其学习目标的学习活动路径并利用程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为此,本文提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网络学习模式。教学系统在提供给学生所需学习资源的同时,可根据教师定义的教学活动规律,生成与之对应的学习活动路径及相应的调度方案,从而指导学生将学习资源转化为知识和能力。为了实现这种模式,需要对学习过程进行形式化描述,形成量化指标,才可能引入有关调度规划方法实现学习路径的自动生成,实现以教师为主导的网络学习模式。

3教学模式设计

3.1学习过程的量化

网络学习过程一般是用自然语言来描述的,而自然语言描述的实体定义和过程环境下的实体定义往往存在差异,势必造成过程和过程度量的定义不能和实际过程匹配的问题。为了在网络教学系统中用程序方式来生成学习活动路径,必须对网络学习过程做出形式化定义,同时设计符合远程教学规律的目标函数。在一般的调度环境中,调度方案的好坏可以通过时间跨度、延迟任务数等指标来确定;而在远程教育环境中,调度的优劣不能简单地由时间跨度等指标来衡量,而是应该通过学生最终取得的学习效果来确定。如何建立比较客观和科学的学习效果评估量化指标一直是远程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各类文献中也提出不同的量化方法。网络学习活动的五个过程。

1)启动阶段:

完成网络学习开始前的准备工作。

2)检测阶段:

根据学习的预期目标确定学生当前所处的位置,即学习起点。

3)调度阶段:

是在预期目标确定后,选取完成既定目标需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并为这些学习活动设定展开的先后顺序,即建立一个活动规划与调度方案,帮助学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4)执行阶段:

是学生按照调度安排开展学习活动以完成各项任务。

5)改进阶段:

是通过某一学习过程结束后的实际教学效果反馈,为后续学习过程调度策略的改进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以上网络学习活动的过程可以借助ePAL(e-LearningProcessAssetLibrary)标准进行形式化定义,并在此基础上把网络学习活动分解并映射为规划与调度算法执行所需要的任务集合。同时,通过适当的分类,借助相关参数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实现学习目标的形式化。

3.2实施方案

在建立远程学习活动形式化描述方法的基础上,便可在现有的课程资源库上根据学习目标使用调度方法生成学习活动路径。需要强调的是,课程必须按照知识点的方式来组织。知识点的划分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需要具有该门课程长期教学经验的教师或领域专家来完成,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也决定了本文提出的学习活动路径节点之间的前驱后继关系。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本文将学习活动路径的生成分为动态课程定义和规划调度两个阶段。动态课程定义阶段由教师参与,而规划调度阶段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这样就使教师可以专注于课程教学规律的研究,而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对数量庞大的学生逐一进行指导。

1)动态课程定义阶段。

首先,要建立虚拟班级和学习内容包。虚拟班级的参与者由一组需要学习相同内容但学习偏好不同的学生组成。而学习内容包可借助智能检索、个性化推荐算法得到。由于算法都是基于知识点的,所以学习内容包和知识点关系图之间存在映射关系。其次,建立学习活动对象以及它们对知识点的影响,即生成学习活动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规律来定义这些联系。通过学习活动层的定义,教师能够清晰地表达学生若要掌握某个知识点应该开展哪些学习活动。如果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要求不同,如某些学生希望熟练掌握,而另一些学生只需要了解,教师也可以通过进一步定义学习活动对象对知识点的影响程度,使得调度算法的执行结果能够反映这种需求。此外,当应用环境发生变化时,如课程信息、学习评价指标、学生的数目和偏好、可用资源的数量、并发访问数等,均可以在本阶段重新定义。最后,需要完成学生属性和学习活动对象属性的设置。除一般属性设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建立学生和某个学习活动对象之间的联系。

2)规划调度阶段。

本阶段系统根据结合不同的教学场景下目标函数反应的学习目标,利用调度算法在有效的时间内计算生成一个活动调度方案。该方案具体地给出了从初始时刻开始,针对特定的学生应该用多少时间,对哪部分学习内容(知识点)展开何种(如听、说、读、写)学习活动,最后一步一步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4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复杂网络;配送体系;体系对抗;配送网络

1、引言

纵观国内外作战建模研究,主要遵循两条技术路线:一种是传统的数学建模路线,主要运用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博弈论、存储论和排队论等运筹方法,获取作战系统宏观参量之间的定量关系,而后仿真,揭示这些宏观量的演化轨迹与路线,进而对战局与结果作出解释与预测;另一种是基于Agent的作战模拟,它是以复杂适应系统(CAS: Complex Adative System)理论为指导,通过构建微观主体自适应与进化模型,进而对战争的演化趋势与行为作出解释与推测。

然而,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是敌我双方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无论传统的数学建模还是基于Agent的作战模拟,在发挥其各自优势的前提下,由于模型结构的限制,也存在着不足。近年来,随着复杂网络理论日益完善,基于复杂网络的体系对抗作战模拟逐步凸显。国外比较有影响的成果有Jeffery R.Cares(美国)的作战网络模型和A.H.Dekker(澳大利亚)的网络拓扑与军事效能研究,国内也有部分学者对复杂网络在军事方面的应用给予较大关注,但仍处于起步状态。复杂网络应用于应急军事物流配送体系对抗模型的研究方面还是首次。

2、复杂网络(CN)模型简介

CN适合于对于大规模微观个体动态交互形成的复杂拓扑结构和网络演化行为的研究与分析。CN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CN起源于“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图1),“六度分离”假说的验证、“小世界现象”的发现和“Strength of Weak Ties”论文的发表,促进CN的发展,“Collective dynamics of ‘small-world’ networks”和“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works”的发表,开创了CN发展的新纪元。

   

图1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简图

典型的CN模型有:规则网络模型、随机网络模型、小世界网络模型、无标度网络模型、等级网络模型和局域世界演化网络模型。对于任何模型,刻画CN结构的统计特性的基本概念有:节点度与节点度分布、平均路径长度、聚类系数。其中,节点度反应节点在某种意义上的重要程度,节点度分布反应网络连接的类型;平均路径长度反应任意两个节点距离的远近;聚类系数反应节点的聚群特性。

3、配送体系网络的生成

《现代汉语词典》将体系定义为:体系是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实际上,“体系”的概念并无公认、统一的概念,国际上,既有军事领域的定义,又有商业领域的定义,还有教育领域的定义。我们这里采用网络中心战中的定义:体系是一个有多个复杂、独立的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各子系统相互协作完成同一任务。由此可对配送体系的定义如下:

定义1(配送体系):配送体系是由感知系统、指控系统、通信系统、调度系统构成的“大系统”,这些组分系统相互协作共同保证物质流的顺利进行。

3.1配送体系网络与配送网络

3.1.1定义

研究配送体系对抗模型之前,首先应明确配送体系网络与配送网络之间的关系。结合定义1,可对配送体系网络定义如下:

定义2(配送体系网络):配送体系网络是指对配送体系,运用图论的方法,从拓扑角度,将感知系统、指控系统、通信系统、调度系统抽象为节点,将这些实体间的信息交互抽象为边而得到的网络。该网络的功能是保证信息流畅通的前提下实现物质流的畅通。

结合配送的定义,可将配送网络的定义如下:

定义3(配送网络):配送网络是指以交通枢纽(汽车站、火车站、机场、港口、道路交叉点等)为节点,以交通枢纽间连通的道路为边而构成的网络。该网络的功能是保证道路畅通的前提下实现物质流的畅通。

3.1.2区别与联系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配送体系网络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关系网,节点之间相互影响,网络中的流体是信息,信息交互的畅通与否是检验网络可靠性的重要指标;配送网络中绝大多数节点之间相互独立,网络中的流体是物质,物质流的畅通与否是检验网络可靠性的重要指标。当然,两种网络又有相似之处:其一,应急军事物流活动中,二者都是动态的;其二,二者都具有小世界特性、高聚集性和度分布的幂律性。

配送体系网络与配送网络密不可分,缺一不可。配送网络包含在体系网络之中,配送体系网络建立在配送网络基础之上,体系网络中信息流的内容都要受到配送网络状态的影响,反过来,高效畅通的信息流,指引物质流的方向。

3.2配送体系网络的生成

通过以上对体系网络和配送网络的分析,结合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军事运输保障机制,可得应急军事物流配送体系网络的动态交互如图2所示。

   

图2配送体系动态交互图

配送体系动态交互机制:配送网络展现的是军事运输的立体投送,在无任何干扰源的情况下,通过物资运量的合理分配,运输方式的优化组合以及路径的优选,能够将物质在最短时间内输送到目的地;指控网络是配送体系的“大脑”,时刻接收感知网络和调度网络的信息,并根据信息的不同,结合配送网络的实况,通过感知和调度网络,指挥物质的流向;感知网络是配送体系网络的“神经末梢”,时刻监视物质流动的过程中配送网络中的动态变化,并不间断的将感知信息传送给指控网络和调度网络;调度网络是配送体系网络的“手足”,在不断接收感知网络信息和向指控网络反馈信息的同时,接收指控网络的指令,合理调整配送方式和配送路线;通信网络是配送体系网络的“经脉”,只有在通信畅通的情况下,才能够保证各类信息和指令的有效传播。

显然,配送体系网络具有网络平均距离小、聚集系数较大、节点度分布服从幂律分布,为复杂网络的一种。

4、配送体系对抗模型建立

结合定义1,配送体系对抗的定义为:

定义4(配送体系对抗):配送体系对抗是战争一方配送体系与另一方作战体系之间发生的大规模联合行为。

配送体系对抗与常见的体系对抗形式不同,常见的体系对抗是对抗双方进行火力比拼,配送体系对抗是一方在另一方采取各种手段破坏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采取各种防御和规避措施保证物质流的正常进行 。

以“随机破坏”为例,简要说明配送体系遭破坏时网络工作机制:假设某次配送过程中,配送路线中的前方路段遭到敌人破坏而使物质流停止,感知网络获得配送网络实况信息并将其传至指控网络,指控网络对破坏程度分析,在对配送网络的宏观掌控的基础上,决定下一步的配送方案(暂停配送等待路段修复,或者更换配送路线,或者更换运输方式等),并将指令下达,调度网络按照指令采取相应的行动。

可见,四种破坏模型是配送体系对抗建模的关键。根据网络破击原理,建模的核心步骤即下:

Step1:建立破击函数;根据破坏模式的不同,建立四类破击函数,其中SoS破击函数是度优先破击函数与C2优先破击函数的有效组合;

Step2:调用破击函数;根据体系网落统计特性,分析网络脆性,在不同的节点(或边)分别调用相应的破击函数,破坏配送体系的完整性。

5、结语

    应急军事物流配送体系对抗建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本文首次采用复杂网络理论对其分析研究,给出了基本建模思路。然而,如何真正实现配送体系对抗建模仿真还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王 丰,姜玉宏,王 进.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1.

第3篇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 资源规划 信息化 SOA 网络服务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的理念与技术的成熟,国内有些部门的信息系统成功地实现了SOA化,如南京市玄武区政府、北京市朝阳区政府的案例。中国科学院资源规划(Academia Resource Planning,ARP)系统的建设,标志着中国科学院首次建成了全院统一的管理信息平台并在全院120多个单位得以应用。但从软件体系构架上,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方面仍有许多值的探索的地方。本文从ARP系统现有的技术构架、所面临的业务需求等方面入手,分析该系统存在的不足,并探索该系统SOA化的新思路。

二、中国科学院信息化的特点

中国科学院是国家级事业单位、科学研究的国家队,科研水平在国内当属首位,但对信息化的需求确是多元而易变的。首先,中国科学院似政府非政府,似大学非大学,属自由探索的科学研究机构却又有中央集权的院机关,院机关掌握部分科研经费与领导任命权,研究所是独立法人,有自己的主观管理意识。科研人员或成团队、或成科室、或单打独斗,自由探索也有各自的管理与研究方式。因为管理方式不同,所以很难实行一元化的企业管理方法,也很难用政府式的分级管理手段。对信息化的业务需求往往是多样的、易变的。

计算机软件是遵循一定管理需求或信息处理逻辑而设计的,面对中国科学院这种机构一定是难以应付,结果是存在多种管理方式、多种信息资源、多种软件形式。唯一的统一是对网络的依赖,这一点无论管理与研究部门均非常强烈。

中国科学院ARP系统是典型的分布部署的应用系统,形式上分为院所两级,院级系统是根据院管理部门需求开发完成的,所级系统是基于ORACLE EBS商务套件(ERP)的部分模块并部分定制开发的。体系构架上存在两种J2EE的中间件,分别是ORACLE iAS的和神州数码开发的CO-OFFICE平台(参见图1)。

这种构架的方便之处在于开发速度快,可以迅速完成系统开发任务,但同时又过分依赖于中间件开发平台,造成无法应对系统升级、业务重组等需求变化。

三、软件体系结构的演变与SOA时代的到来

软件的体系构架可以用美国哈佛大学理查德・诺兰(Richard L. Nolan)早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信息化发展规律,即著名的诺兰模型加以说明。该模型将信息化的过程分成了从起步到成熟的6个阶段,各个阶段之间信息化的程度是逐步递增的,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参见图2)。

⒈初始阶段:初始的局部计算应用,如报表、开票。

⒉普及阶段:应用软件产品化(单机版应用增加,计算机代替手工)。

⒊发展阶段:IT系统化(开始注重规划,网络版单项应用增加,如中国科学院早期开发的MIS系统)。

⒋集成阶段:IT集中化(开始统一技术平台,进行一体化集成,消除部门间壁垒,目前的中国科学院ARP系统部分达到这个阶段,但仍存在分布式系统带来的矛盾)。

⒌数据管理阶段:IT集成化(统一规划组织内的信息资源,开始全面的数据综合利用,这是中国科学院ARP系统二期的目标,目前仍未实现)。

⒍成熟阶段:IT资源化(全面整合内外部资源,形成完整的信息管理、辅助决策体系,是ARP系统的终极目标)。

第三向第四阶段的转化是计算机时代向信息时代迈进的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借鉴这一阶段划分理论,结合目前中国科学院信息化的现状,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科学院的信息化已完成了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的部分迈进,进入到向第五阶段IT集成化迈进的历史性关键时期。这一步的完成将是质的飞跃,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科学院信息化的整体进程与最终目标的成败。

四、基于服务构架(SOA)是软件发展的必然趋势

回顾计算机软件、硬件与网络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IT成熟度模型中各个阶段对应计算机软硬件发展的关键进程(参见表1)。

为解决软件面临的许多问题,过去曾做了许多探索,从最早的自动编程软件到面向对象的技术、组件或中间件技术等,其目的均为解决软件的复用,提高软件开发效率,让软件适应业务逻辑变化等问题。

SOA的基本思想是以服务为核心,将企业的IT资源整合成可操作的、基于标准的服务,使其能被重新组合和应用。这个梦幻般的理念在提出之初曾引起业内的轰动。今天,SOA已经从一个虚无飘渺的概念,变为业界追捧的技术、企业未来的投资重点,几个关于SOA的基本概念是:

⒈服务定义

服务是一种功能,它是一种定义好的自我包容而且不依赖其他服务内容或状态的一种服务。一个组织的内外服务综合起来形成基于服务的构架。

⒉服务构架的定义

基于服务构架本质上指一组彼此连接的服务。这种通讯可能是简单的数据传送或两个或更多服务协同作业,需要一些将服务连接的手段。网络服务采用XML(扩展标注语言)形成非常强壮的连接。

基于服务的构架并不新奇,过去对许多人而言,第一代的基于服务构架是DCOM(分布式组件对象模型)或ORPs(Object Request Brokers,对象请求),这是基于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通用对象请求构架)规范。

图3说明基于服务的基本构架。它表示位于左侧的服务消费方,向右侧的服务提供方发出一个服务请求的消息。服务提供者给服务消费者返回一个消息。这个请求及后来的回答之间的联接以一种双方都能理解的方式定义好。服务提供者同时也可以是服务消费者。这些连接如何定义将在网络服务解释中加以说明。

⒊网络服务

首先,网络服务需用规定语言定义(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WSDL),它是形成网络服务的基础。图4说明了如何使用WSDL,左边是服务提供者,右边是服务消费者,服务的提供与消费步骤包括:

服务提供者用WSDL描述或定义其服务,这种定义到服务目录中。服务目录采用使用统一描述检索与综合(UDDI)的技术表示。服务消费者向目录发出一个或多个请求去寻找所需服务并决定如何和这个服务进行通讯。

服务消费方用WSDL向服务提供方发出服务请求。由服务提供者提供的部分WSDL传向服务消费者,该语言告诉服务消费者所提交的请求与应答。

图4所示的UDDI目录就是所谓的登记处,登记处的目的是作为一种查找用WSDL描述的网络服务的手段。UDDI登记的作用是允许各种组织用各种方法查询网络服务的使用方式及是否可用。

图4中所有的消息均使用SOAP发送。SOAP基本上是提供网络服务消息的信封或包装。SOAP一般用HTTP(超文本协议)协议发送,也可能使用其他连接方式。HTTP是互联网上常用的协议,它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网络服务的应用。

经进一步抽象简化,如图5所示,在图顶部标注“网络服务”的长条表示目录或网络服务。可以认为网络服务如同PC计算机中的数据主板总线,在上面插上许多电路板,其他中间件解决方案类似使用总线的概念。

一个基于服务构架的重要概念是任何服务提供方同时也是服务消费方。这就是为何图5中网络服务下方只表示出服务,而非“服务提供方”与“服务消费方”。

SOA构架的重要标准是看系统中不同的组件是否能提供服务。实际案例如美国西北航空公司(North West Airlines)的业务系统,该公司超过80%的乘客喜欢通过网络接入和设在机场、酒店等地点的登记处办理手续,而不是在售票机构排长队。该公司的业务系统通过SOA技术向乘客提供可靠、便捷、定制化的服务。

10年前,解决灵活性问题的方法是企业应用集成(EIA),在主机端运行经过整合的软件。不过,这一方法已越来越难于适应日新月异的业务环境,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新的业务过程往往跨越多个组织或需要复杂的分析和协作。因此,新的解决方案不仅需要提供高效的业务推动力,更需要的是能组建未来业务模式灵活的模块。客户机/服务器(B/S)架构的时代必然转向面向服务的架构(SOA)这一新的潮流。

事实上,早在10年前,Gartner公司就预言了SOA的未来。但由于当时缺乏实现SOA的技术基础,SOA并没有立即引起企业和IT公司的重视。直到近年来XML、SOAP、WSDL、UDDI等Web服务标准逐渐成熟,SOA才成长为可部署的技术、产品及下一代应用系统的方法论。

中国科学院ARP系统是典型的客户机/服务器(B/S)模式,但目前面临系统升级带来的烦恼。软件升级对用户就意味着每三年来一次革命,不仅需耗费大量金钱,还会闹得人仰马翻。现有的ARP各大模块几乎都是铁板一块,当某一点业务变化时,某一点功能需要调整时,就必须全部升级或下发补丁,这不但造成升级成本太高,而且牵一发动全身,质量无法保证。

从理论上讲,在SOA构架下的软件就像是一个不断进化的生态过程,某些“服务(业务组件)”不断地局部升级,新的“服务”不断地加入,只有这样的系统才能真正做到快速适应业务变化。

五、基于SOA的ARP系统解决方案

由于ARP系统当初的设计思想基本上是遵照业务流程,通过ORALCE EBS配置或开发完成的,二者共享不足,基本自成体系、自立门户。因为任何应用离不开最基本的三个内容:界面、业务逻辑和数据展现,这些内容应该可以重复利用。过去的系统因为各应用自成体系,所以每开发或增加一个新应用,就需要重开发一遍界面与数据展现,重写一遍业务代码,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将ARP系统SOA化,就是改变过去开发应用软件的模式,首先根据业务需求,将其定义成“粒度”合适的“组件”,作为全院共享的资源,由不同业务系统随时调用。ARP的SOA架构模型如图6所示。

将ARP系统SOA化,要分为4个阶段:业务规划、成熟度分析评估、前景展望和定义路线图。

⒈业务规划

这一阶段组织并定义可SOA化的业务范围。通过对中国科学院ARP系统所涉及的院所两级8大系统业务建模(已有或新建)的分析,形成业务系统的优先级、参数和粒度,从而形成SOA的业务组件。

过去的面向对象、技术组件等概念主要关注技术,一个技术组件往往用某单一技术来实现一个技术功能,技术组件是紧耦合的,组件粒度通常过小,不但组装成本高,而且一个组件的改动对另一组件的影响很大,从而影响整体质量。但基于SOA架构的业务组件(也叫服务)却将注意力集中在业务功能上,每一个业务功能必须是完整的,至于实现这一个业务功能的技术可能涉及很多,如数据库、JAVA、JSP等。也就是说,在一个业务组件中,可能所有这些技术同时出现,以实现现实生活中所需的业务功能,如财务报销、网上文字处理等。它强调技术无关性,是对业务对象的抽象。具体过程包括:

通过业务模型分析,定义网络服务的范围。

确定与其他IT行动的边界并建立合作。

SOA的业务论证与粒度划分。

分析现有业务行动与未来业务行动的优化级与衔接关系。

⒉成熟度分析评估

在成熟度评估分析阶段,要为当前所处状态建立一个度量标准。此时将定义当前已经实现、可作为SOA起点的服务和业务功能,并确定出可作为基础项目的项目。通过分析服务,形成描述业务的元素和语言,也可以在技术空间得到直接的表达,从而成为沟通业务与技术的桥梁,也缓解了技术与业务之间“阻抗不匹配”的困难,使得信息技术能够随业务需求灵活应变。其次,SOA通过标准化的、跨平台的技术规范,使得运行在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中的服务能够被统一调配组装,从而在业务流程上实现整合。所有的“服务”都采用同样的标准、建立在同样的平台之上,当发出一个业务请求时,系统将自动根据需要调用平台上的“服务”,无论这个“服务”是在什么业务系统内。

⒊前景展望

在这一阶段中,信息化管理部门与业务管理部门通过专题研讨会来确定并定义要求的“预期”状态,并确保举办整个全员参与的联合讨论。对近期事件要详细,而较远的事件要灵活,以便在前进中融入所得到的经验教训。

⒋SOA路线图

根据前三个阶段所收集的信息完成SOA路线图。

⑴定义

规划与范围:确定SOA业务的中长期规划与业务范围。

现有状况(SOA成熟度):对现有系统进行成熟度分析。

来来愿景(SOA能力):确定未来SOA化后的愿景。

差异分析:SOA目标和适当的时限进行彻底的差距分析(gap analysis)等。

⑵执行

业务策略与过程:对业务策略与过程进行自顶而下的查看。

架构:评审当前架构、策略和标准以及参考架构。

成本与收益:概述现有成本构成与收益情况。研究未来科研活动指标、科研成本构成及科研产出物路线图。

构造块:对现有服务、过程、工具和技术进行分析。共享的服务基础架构需求及标准化的工具。将共享服务战略和标准化进程列入优先地位。

项目与应用:评审现有系统以及未完成的和已规划好的项目。

组织与管理:对现有管理结构和策略进行分析。

⑶回顾

阶段性里程牌回顾:通过对SOA化的系统进行阶段性分析比较,得出更新的经验教训。

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考虑更多的业务能力。

⑷优化

在已有的SOA路线图上增加应用。

从经验中汲取教训,提高业务适应能力。

整体性提高SOA化的系统对业务的支持,从而进入下一轮循环。

SOA路线图应该是不断融入经验和教训的循环过程(参见图7)。

SOA路线图最终完成以下几个工作层次以实现信息化的战略目标:①繁乱的业务形成,单独的“服务”;②完成业务功能的SOA化,完成多层次的集成;③将整体系统的IT基础设施转换为SOA模型;④转换用户的业务模型,进入SOA的良性循环,达到IT成熟度第六级,从而使ARP系统实现中国科学院的战略目标。

六、结束语

基于服务的构架(SOA)是软件系统设计的必然趋势,在改造与新建业务系统的同时,应用SOA的理念与技术进行系统设计与实施将是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部门的基本工作思路。本文从信息化成熟度模型入手,通过分析IT系统的规划,提出对中国科学院ARP系统的SOA改造路线图,希望对中国科学院及其他部委信息化建设有所借鉴,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信息化投资的效益。

参考文献:

[1]Erl T. SOA principles of service design[M].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2007

[2]SOA architecture lends itself to profitable partnerships for plant-level information[J]. Manufacturing Business Technology,2007,25(7)

[3]祝勇仁,张炜,姚荣庆. 基于面向服务构架的企业应用集成的研究[J]. 轻工机械, 2007(4)

[4]吴家菊,刘刚,席传裕. 基于Web 服务的面向服务架构(SOA)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 2005(14)

[5]张建飞,金连甫,陈平. 电子公文交换的SOA解决方案[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6,27(4)

[6]李蕾. 企业未来的软件架构: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J]. 电脑知识与技术(技术论坛),2005(11)

作者简介:

第4篇

[关键词]LTE 结构优化 频率规划 扫频分析 覆盖评估

一、概述

随着网络建设日益推进,LTE网络架构与频率使用情况越来越复杂,基于终端的网络测试受限于异频测量策略无法完整记录和呈现道路上所有信号的覆盖情况,对网络覆盖评估与结构优化带来了诸多不便。与之相比,扫频数据则能更全面更完整地反映网络覆盖的真实情况,对扫频数据的深入挖据与分析能有效补充前者的不足,成为网络优化又一重要手段。本文从扫频数据应用出发,通过对其深入分析与挖掘,辅助网络进行结构优化,提升网络性能。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关于扫频数据的基本应用与原理介绍,主要针对扫频数据在天线覆盖评估、网络结构评估、频点与PCI规划、参数个性化设置、其他功能实现五个方面的应用原理进行介绍;第二部分是扫频数据应用在实际网络优化中的一个样例,由此论证扫频数据分析对网络优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基本应用与原理介绍

2.1天线覆盖评估

通过扫频数据的信号分布情况,结合现网工参的方向信息,能有效分析过覆盖、弱覆盖、反向覆盖等天线覆盖问题,用于指导天线调整,评估天线性能。

2.2网络结构评估

根据扫频数据,A小区作为主覆盖小区的所有采样点数记作NA;在这些采样点中,所有B小区与A小区的信号强度差值小于或等于敏感阈值RSRPth采样点数记作NB,A;那么,小区B对小区A的干扰系数定义为:PB,A=。在干扰系数的基础上,我们定义A小区的被动干扰系数一,其中i为所有对A造成干扰的小区,该参数表征了A小区被周围小区干扰的程度;定义B小区的主动干扰系数=,其中i为所有被B干扰的小区,该参数表征了B小区对周围小区干扰的程度。被动干扰系数可用于整个网络中结构复杂干扰严重的区域定位,主动干扰系数则可标识造成该区域结构复杂干扰严重的最坏小区,借助这两个参数分析可迅速实现问题定位,指导优化调整方向,提升优化效率。

2.3频点与PGI优化

通过扫频数据分析,我们可以迅速进行频点与PCI问题定位,如PCI MOD3干扰,借助GOOGLE EARTH或MAPINFO的拉线标识,可以直观反映问题成因,输出调整方案,并判断新方案是否会带来新问题,从而选择最优配置。

另外,利用干扰系数矩阵,可借助程序进行全区域频点与PCI自动规划,从整体上优化网络性能,当然,只参考扫频数据的干扰系数矩阵过于武断,可加入MR数据与地理分析。

2.4参数个性化设计

利用采样点上的各频段各小区信号强度进行统计分析,可实现如异频测量A2门限的个性化设计。如可将RSRP样本分为“需要进行异频测量”与“不需进行异频测量”两类,按RSRP的值分别进行统计,描绘出两类样本的RSRP分布样本数曲线,并采用满足80%“需要进行异频测量”样本起测条件的RSRP设为a2ThresholdRsrpPrim值。如此能保证该小区覆盖范围内区域在需要起测异频时能及时起测,既保证了大部分区域信号顺利接续,又最大限度降低因起测异频带来速率下降的负面影响。

2.5其他功能实现

基于采样点LTE与GSM信号的共同分析,可把扫频数据挖掘的内容推广至系统间互操作应用,如CSFB频点优化、ESRVCC邻区优化与门限设计等应用。

三、扫频分析工具应用样例

江门恩平区域4月份第三方测试覆盖指标(综合覆盖率、SINR>=0比例)较差,针对影响该指标的主要因素MOD3干扰,我们采用扫频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得到恩平区域MOD3干扰分布图并进行精细优化,情况如下。

通过精细优化,恩平的覆盖指标,特别是SINR的相关指标,得到有效提升,道路测试中SINR值分布整体向SINR值较大的方向偏移。

第5篇

关键词:大数据;管道技术;网络架构;软件定义网络

Abstract: In the big-data era, broadband pipeline technology can improve speed; flattened pipeline architecture can reduce system delay; and software-defined networks (SDN) allow pipelines to be virtually developed so that network traffic can be better controlled; multipipe technology is also used for intelligent pipeline development. All these technologies improve pipe transmission so that big-data services can be transmitted without interruption at high speed.

Key words: big data; pipe technology; network architecture; SDN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868 (2013) 04-0054-04

随着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网络视频、企业服务网以及物联网等服务的飞速发展,全球的数据正呈爆炸式的增长。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报告指出:2012年已经开始进入大数据时代,2013年全面引爆大数据,2020年全球将拥有共计约35 ZB的海量数据,由此可知我们已经迈进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有4个特征,即超量、高速、多样性和价值,其中高速的特性不仅仅要求大数据能实现实时处理,而且还要求其可以实现实时传送,以增强用户体验。大数据还要依赖于管道网络传输。每个人都是数据的贡献者,同时也是数据的使用者,用户体验要求用户能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接入,并能实现任意呼叫以及在任意浏览地贡献和分享大数据服务,因此大数据将推动管道技术演进,促使管道网络满足大数据的高速畅行无阻传送需求[1]。

数据传送管道满足大数据实时性传送的需求,它主要是通过管道技术演进提升管道传输带宽化,以解决海量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传输问题。

1管道技术演进

宽带化是管道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爆炸和海量数据促使传送管道必须越来越宽;另一方面用户体验要求数据的传送必须越来越快。因此无论是光纤传输还是无线接入都要通过技术演进来提高传输效率以实现宽带化。

图1所示为数字光纤传输技术演进过程。第一代数字光纤传输技术采用时分复用(TDM)技术,传输速率达到2.5 Gbit/s;第二代则采用密集波分复用(WDM)技术,传输速率到了1.6 Tbit/s;第三代采用多域复用技术,包括密集型光波复用(DWDM)、正交频分复用(OFDM)、偏振复用(PDM)、正交相移键控(QPSK)和相干检测等技术,传输速率达到了16 Tbit/s;从下一代数字光纤传输到光联网的演进,将采用自动交换光网络技术,传输速率还将大幅提升。因此,在数字光纤传输技术演进中,传输能力每十年增长千倍,同时不断采用新技术,如新的调制技术、相干接收和超强前向纠错等,使光纤的传输能力越来越强。受到大数据时代的强烈需求推动,数字光纤传输将向超高速方向发展[2-3]。

无线传输的宽带化主要通过两方面实现:增加传输频谱带宽以及提高频谱效率。目前无线传输的发展趋势就是空口带宽逐步增宽,如移动通信从3G到长期演进(LTE)再到LTE-A的演进,最明显就是空口占用频谱带宽在增大;在提高频谱效率方面,当前业界主要采用高阶调制和多天线技术,而新技术方面如角动量通信技术还处于初期的研究阶段。另外无线通信的发展受频谱占用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技术逐步向高频段发展,如5 GHz、45 GHz、60 GHz、可见光通信等。

移动通信在经过2G基于电路域和窄带技术革新后,就逐步向分组域和移动宽带方向演进,到了LTE阶段,就完全实现基于分组域并且移动宽带化。以移动宽带LTE技术演进为例,如表1所示,其中LTE采用的空口最大频谱带宽是20 MHz,而到了LTE-A阶段,通过载波聚合技术可以使空口最大频谱带宽达到100 MHz;在多天线方面,LTE阶段最高支持4×4配置,而LTE-A阶段则最高支持8×8[4-5]。基于上述技术演进,峰值速率从LTE阶段的300 Mbit/s提高到LTE-A的1 Gbit/s,频谱效率也从LTE阶段的15 bps/Hz增加到LTE-A阶段的30 bps/Hz。

Wi-Fi技术的演进如表2所示。Wi-Fi技术从802.11n逐渐地演进到了802.11ac/ad,除了使用频率因客观因素导致的差异外,在技术演进方面,通过增加空口信道频谱传输带宽、采用高阶调制和多天线技术都可以提升Wi-Fi的传输能力。Wi-Fi的传输能力从802.11n的600 Mbit/s到802.11ac/ad的7 Gbit/s,正向着超宽带传输演进。

2 管道架构演进

在大数据时代,用户体验要求管道网络传输得更快,除了通过技术演进提高传输效率和传输带宽外,还要降低网络延时,减少网元数量和数据交换次数。因此管道网络架构也需要进一步演进,尽可能实现网络简化和扁平化。

图2所示为3种无源FTTH的网络架构和协议,其中图2(A)是基于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TDM-PON)技术,是当前采用的技术和架构,而图2(B)和图2(C)是谷歌光纤网络架构和协议方案,分别是点到点直连到户和基于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WDM-PON)技术。在图2(A)中,从中心机房到无源光分路器间,多用户共享光纤和带宽,这种架构的缺陷是很难增加带宽,用户各自带宽同时都受限;另外也很难升级网络,因为多用户共享收发器,协议方面采用以太网到PON再到以太网的协议栈,需要两次协议栈转换。图2(B)采用光纤直接从中心机房到用户,即点到点架构,每个用户独占带宽资源,无光分路器,为了降低工程成本,可以通过使用大芯数光缆来实现此方案;图2(C)则是基于WDM-PON技术,采用波分复用技术使每个用户到中心机房都有一根虚拟光纤。图2(B)和图2(C)整个网络架构都基于以太网协议,这种架构是一种局域网向城域网络延伸方案,谷歌的这种P2P模式是一种跨越式发展,可以使每户带宽达到1 Gbit/s。

为了降低系统时延,移动通信网络架构也需要向扁平化演进。图3所示为移动网络从3G到LTE的架构变化,从图3(A)的3G网络架构到图3(B)的LTE架构,明显减少了一层网元,因为图3(B)中LTE网络是eNodeB直接连接到核心网,而图3(A)中3G网络架构是首先由NodeB汇聚到无线网络控制器(RNC),再进一步汇聚到核心网。这种三层架构不但会造成系统延时长,而且还会降低系统稳定性,增高网络建设和维护成本。

对于互联网架构,可以通过引入内容分发网络(CDN)来提高网络传输性能。尽管互联网架构是基于IP协议的网状架构,但是它却受制于管道约束。一方面从信源到信宿除了有物理上的距离外,还要经过多重路由,因此延时不受控制;另一方面大数据传输对骨干网络提出挑战,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数据传输的速度和稳定性。因此一味提高传输带宽并不能完全解决实际问题。为了使数据传输更快、更稳定,需要在网络中通过增加节点服务器方式,这样使用户就近获取所需内容,解决互联网拥挤问题,提高用户访问网站的相应速度,提升用户体验。

图4所示CDN网络架构。该架构分为中心节点、区域节点和边缘节点,用户终端就近直接访问边缘节点,不必访问中心节点和区域节点,边缘节点基于缓存服务器,是中心节点的一个透明镜像,距用户仅一跳。因此这种架构,可以降低系统延时,增强用户体验。

CDN的主要特点是可以使管道带宽得到优化,并且提供自动生成服务器的远程镜像Cache服务器,即边缘节点,从而使远程用户可以直接就近访问边缘节点。这样以来一方面可以减少因远程访问带来的带宽需求,分担管道网络流量,减轻中心节点负载;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网络延时,提高用户存取访问速度,增强用户体验。CDN的镜像服务,消除不用管道运营商之间互联造成的瓶颈,实现跨运营商的网络加速。广泛分布在管道网络上的CDN节点,也是一种节点的冗余备份,可以有效抵抗和降低网络攻击的影响,保证较好的服务质量。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CDN的发展趋势首先是边缘节点逐步下沉,离用户越来越近。在图5中可发现CDN的发展趋势:CDN边缘节点距离光纤路终端(OLT)、核心网、网关、边缘路由器等网元设备越来越近。另外未来CDN功能集成到一些网元设备中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总之,管道架构的演进方法无论是通过减少网元数量实现架构扁平化,还是增加CDN服务器,都是围绕用户体验来展开的。只有数据以最快速度传送到用户终端,才能让用户享受于大数据时代的高质量服务。

3 软件定义网络

全IP网络是管道发展的基础,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越来越庞大,但数据流向也越来越不确定,技术更新和大数据需求要求管道网络有更多的弹性、智能、可扩展性以及自动化能力,因此需要引入全新的网络架构设计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网络架构设计引入了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其核心是将网络设备控制面与数据面分离,网络集中控制,资源调度、软硬件解耦以及功能虚拟化等,从而实现对网络流量的灵活调度和智能控制,提升用户体验,提高网络利用效率。

软件定义网络解耦了数据、控制及应用平面,通过支持可编程和分片化来实现转发和控制分离,如图6所示。软件定义网络的主要特征包括:控制转发分离、控制平面集中化、转发平面通用化、软件可编。

软件定义网络实际是将管道虚拟化,使其脱离具体的硬件和厂家设备,并将整个网络变成一个数据转发平台,由控制器统一控制整个网络的资源分配和调度。

软件定义网络使管道设备的软硬件分离,改变了现有管道软硬件捆绑的产业链。软件定义网络一方面降低了对通用硬件的依赖门槛,但也加大了对软件的依赖程度,另外安全问题、集中控制的可靠性问题等都是软件定义网络需要考虑解决的。

4多管道组合方式及管道

智能化管理

管道技术是多样性的,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单一的管道模式并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的需求,多种管道技术以同样的目的但用不同方式向用户提供大数据服务。大数据时代是基于多种管道组合方式向用户传送服务,使用户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任意浏览和任意呼叫。如图7所示,多种细的管道汇聚成更粗的管道,每种管道都将在各自方向演进,提升各自管道的功能和性能,进而使管道变的越来越粗,以满足大数据时代的宽带需求[6]。

管道技术演进一方面满足大数据对带宽化和用户体验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管道的利用效率,提升管道的智能化,实现基于用户需求和行为的智能资源匹配。管道运营商也要从粗放型经营转向精细化管理,以支撑新型业务发展,为用户提供按需、灵活的体验和更便捷的个性化服务。管道的智能化还包括多管道间的协同机制,以满足不同用户、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不同需求。因此,智能化管理是大数据时代管道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才能合理有效地分配管道资源,提高其利用效率[6]。

5 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对其承载的管道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体验需求,为此,管道技术方面将向宽带化演进以提高传输速度,管道架构方面将扁平化演进以降低系统延时,软件定义网络使管道资源向虚拟化演进,多管道技术组合使管道向智能化管理演进。

参考文献

[1] LAM C F. FTTH look ahead -- Technologies & architectures[R].Mountain View, CA,USA: Google Inc.

[2] 邬贺铨.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技术与应用[C]// CCSA第11次会员大会, 2012年12月18日,北京.

[3] 3GPP TS 36.300.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 Overall description[S].

[4] 3GPP TS 25.401: UTRAN Overall Description[S].

[5] 马满仓,郑建勇,郭静,等.WLAN标准IEEE82.11ac/ad及前期关键技术[J].电信技术,2012(4):75-77.

[6] 赵慧玲,徐向辉. 智能管道发展总体思路探讨[J].中兴通讯技术, 2012(1):4-7.

作者简介

朱晓光,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通信产品研发、技术规划、综合方案、战略规划等工作;累计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

第6篇

1主备用链路规划

在进行电力同步仿真软件设计时,采用各级时钟分级、分层的方案,如图1所示。每一个时钟节点采用二级双标号的设置方式,括号外数字表明时钟级别,括号内数字表示分层级别,这种设置方式更适用于软件对时钟链路的遍历查找和基准源的回溯。从图1可以看出,只受来自一级时钟的主备用定时基准同步的二级时钟编号为2(1);受来自2(1)时钟的主备用定时基准同步的二级节点时钟编号为2(2)。只受来自二级节点时钟的主备用定时基准同步的三级时钟编号为3(1);受来自3(1)的主备用定时基准同步的三级节点时钟编号为3(2);受来自3(1)和3(2)时钟的定时基准同步的三级节点时钟编号为3(3)。被同步时钟的编号低于上级任一主备用时钟的编号。2.2极长链路相位误差计算通过计算传输网的节点数、定时链路传输距离及架空光缆传输时钟信号产生的时延、抖动和漂移值,以及极长链路测试,对不同网络结构对定时信号传输的影响进行了对比。通过相位误差计算,仿真平台可计算出规划方案中所有时钟链路的漂移累积误差,根据仿真结果的时钟漂移统计表,为规划方案提供修改依据和优化的基础数据,使其在24h内的最大相对输入漂动指标满足规定要求。

2错误节点及时钟环检测功能

同步成环分为主用时钟成环、备用时钟成环和主备时钟成环三种情况。利用通路矩阵,使用连接积算法计算出同步网中的所有环路,通过深度优先遍历算法检测定时信号在传送层内的同步成环。对同步时钟倒挂进行检测,将出现倒挂问题的节点的跟踪时钟等级由三级升级为二级,并对升级后的时钟节点的跟踪时钟等级进行判断,若继续倒挂,则升级跟踪时钟等级,并依次继续判断,最后完成优化。

3软件架构设计

时钟仿真软件由三个主要模块组成,主框架程序模块负责调用其他工程模块、导出导入数据和工程文件;网络拓扑图绘制模块以静态库的形式封装,网络的各层拓扑信息、所有节点信息和链路信息均存储在该模块中;计算模块,所有的网络分析算法均存储在该模块中。计算模块内部采用图论算法封装了网络相关算法。根据系统定义的接口规范,可以自定义算法,以实现各种不同的优化。框架程序由多个视图相互结合而成,主要有传输层、通道层、时钟层和系统资源树等四大类,每个视图均有相关的封装类处理,如图2所示。传输层:主要完成传输设备、光缆链路等物理网络的建模及设备信息显示、业务通道路由显示。通道层:主要完成业务通道等逻辑层网络的建模、业务承载规划和通道信息显示等功能。时钟层:根据传输层建立的网络拓扑对网络进行时钟检测和时钟链路优化评估,完成时钟拓扑的建模与仿真。

作者:卢利锋 王妙心 高强 滕玲 李信 单位: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

第7篇

概述

近年来,广播发射台站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各系统自动化、网络化建设相继落成。特别是网络化条件下的广播发射台站的网络安全也需要得到重视,尤其作为有安全业务播出的台站,既要保障安全播出业务的正常运行,又要保障自身网络建设的安全性不会成为整个网络的安全漏洞;最重要的就是保障其自身的网络安全,有效的为整个网络的安全建设提供支持。

在三层交换机上运用ACL对用户访问限制

根据台站业务的特点,在台站局域网上,所有应用都是部署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业务之间需要互访,同时需要对可以访问业务的人员进行限制。所以要求应用在IP层进行互访限制。具体实施规定如下:

通过虚拟局域网(VLAN)对台站应用和用户进行细分;

通过访问控制列表(ACL,Access control list)方式进行业务隔离和互访限制。

可以通过对连接应用的交换机端口添加ACL策略来限制可以访问的用户,也可以采用单向访问列表的方式允许一个网段或一段地址访问其他地址,但其他地址不能访问这个网段。

访问控制列表初期仅在路由器上支持,近些年来已经扩展到三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S6503就提供了访问控制列表功能。

基本原理:ACL使用包过滤技术,在路由器上读取第三层及第四层包头中的信息如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等,根据预先定义好的规则对包进行过滤,从而达到访问控制的目的。

功能:网络中的节点有资源节点和用户节点两大类,其中资源节点提供服务或数据,用户节点访问资源节点所提供的服务与数据。ACL的主要功能就是一方面保护资源节点,阻止非法用户对资源节点的访问,另一方面限制特定的用户节点所能具备的访问权限。

2.1 使用访问控制列表时需要遵守的一些规则

①标准ACL的测试条件只是基于源地址;

②扩展ACL的测试条件包括协议类型、原地址、目的地址、应用端口和会话层信息;

③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执行,找到第一个匹配后即执行相应的操作,跳出ACL而不会继续匹配下面的语句。所以ACL中语句的顺序很关键;

④末尾隐含为deny全部。这样做是出于安全考虑;

⑤引用ACL之前,要首先创建好ACL,否则可能出错;

⑥ACL在被应用到对应端口以前,将不具任何意义,对数据流不产生控制;

2.2 ACL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①防止外部IP地址欺骗和非法探测;

②保护网络层设备不受攻击;

③阻止病毒的传播和攻击;

④针对服务器的实际应用设计ACL。

几个访问控制列表设置的例子

number acl-number:ACL(Access Control List,访问控制列表)序号,取值范围为:

2000~2999:表示标准ACL。

3000~3999:表示扩展ACL。

3.1 举例

# 定义ACL 2000的规则,并定义规则匹配顺序为深度优先顺序。

system-view

System View: return to User View with Ctrl+Z.

[H3C] acl number 2000 match-order auto

[H3C-acl-basic-2000]

#在GigabitEthernet1/0/1上应用ACL 2000,进行包过滤。

system-view

System View: return to User View with Ctrl+Z.

[H3C]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1/0/1

[H3C-GigabitEthernet1/0/1] packet-filter inbound ip-group 2000

# 定义规则,禁止源地址为10.1.0.0上的报文通过,

system-view

System View: return to User View with Ctrl+Z.

[H3C] acl number 2000

[H3C-acl-basic-2000] rule 0 deny source 10.1.0.0 0.0.255.255

# 定义一条规则,允许从10.2.0.0网段的主机向172.1.58.0网段的主机发送的端口号为80的报文通过。

system-view

System View: return to User View with Ctrl+Z.

[H3C] acl number 3101

[H3C-acl-adv-3101] rule permit tcp source 10.2.0.0 0.0.255.255 destination 172.1.58.0 0.0.0.255 destination-port eq 80

3.2 病毒端口的关闭

根据业务的需求只开放业务端口,通过控制内网和外网的安全级别来防护内网的安全。

[H3C] acl number 3001

[H3C-acl-adv-3001]

rule 0 deny tcp destination-port eq 6881

第8篇

【关键词】4.5G演进 分组传送网 物联网 大容量接口 城域传输网

[Abstract] With mobile communication evolving from 4G to 4.5G in a few years, in order to analyze its impact on transmission, especially the PTN network, based on the changes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ireless network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apacity, connection and delay sensitivity, this paper analyzed transmission network requirements of 4.5G, that is high bandwidth base station requirement, base station coordination requirement, and IOT development requirement, etc. Based on the above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analyzed technology evolution including over 100G large capacity interfaces, high precision time synchronization, NGFI, SPTN, etc. Then it discussed that metro transmission PTN network for 4.5G will gradually turn down on three-layer network, and measured the metro transmission network bandwidth, puting forward the metro transmission network evolution direction an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re layer, convergence layer and access layer.

[Key words]4.5G network evolution Packet Transport Network Internet of Things large capacity interface metro transmission network

1 移动通信向4.5G演进的特点及标准推进

移动通信网络经历了从2G、3G到4G的较为漫长的发展历程,由主要为话音、短信服务发展成为话音、短信、数据视频服务等,在向4.5G演进的过程中,在推进话音、短信、数据视频这类传统通信服务的基础上还面向连接数更多的物联网提供服务。4.5G演进的特点形成和标准制订正在逐步推进中。

1.1 标准进展

3GPP在Rel-10到Rel-12的阶段系统定义了CA、上下行的MIMO增强、HeNB移动性管理增强、CoMP、CA增强、eMBMS业务连续性、Small Cell enhancements(下行256QAM、TDD-FDD Joint Operation、双连接、Small Cell on/off等)、Inter eNB CoMP、MDT(Minimum Drive Test)等增强技术特性,是LTE-Advanced即4G阶段的主要标准。面向4.5G与5G的3GPP标准计划如图1所示。

Rel-12已于2015年3月完成,3GPP在2015年10月正式宣布,从Rel-13起的技术命名为LTE-Advanced Pro,即4.5G阶段标准起草,并逐步完善制订Massive CA、Massive MIMO、256QAM、SOMA、LTE-M、U-LTE等技术特性。

1.2 向4.5G演进的特点与关键指标

4G到4.5G网络架构的变化主要是利用SDN/NFV(Software Defined Network/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技术将EPC虚拟化;空口部分则是利用更高阶的调制、Massive MIMO、Massive CA技术等提高接入带宽;同时,在终端方面,其连接的对象将从过去的手机终端向物联网中的各类终端延伸。

在4.5G演进的过程中,连接数将从手机终端的8亿连接向万物互联的300亿连接增长,容量由目前几十兆的带宽向吉比特带宽增长,而由于存在越来越多对时延更为敏感的业务,对时延的要求将提高到10 ms。向4.5G演进的几个指标对比如表1所示。

2 4.5G发展对传输网络的需求分析

2.1 基站带宽需求分析

目前4G的单宏站规划带宽一般按80 Mbps考虑,4.5G阶段单基站如果按4载波聚合,平均下载速率可以以320 Mbps(80×4)规划,考虑到未来频谱效率不断提升,单站规划带宽将达到600~800 Mbps,单站峰值带宽则将达到2 Gbps。第3部分将以此为基础分析核心、汇聚、接入各层的传输带宽。

2.2 站间协同需求分析

CoMP(Coordinated Multi-Point Operation,协同多点传输)是一种多小区相互协作传输的技术,能有效提高小区边缘用户的通信质量,达到改善网络覆盖和提升小区边缘吞吐率的效果。

当用户终端处在所在小区的边缘时,一组基站以协作的方式对这些用户终端同时进行接收/发射。协作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CS/CB(Coordinated Scheduling/Coordinated Beamforming,协同调度/协同波束赋形),即简单的干扰规避形式,CS/CB是通过在基站间传递一些信令,使得基站重叠覆盖区域的用户在同时接收多个基站的信号时能避免信号干扰;另一种是JR/JT(Joint Reception/Joint Transmission,联合接收/联合发送),即复杂的多小区联合处理数据的形式,JT/JR是通过多个基站的协作,同时向小区边缘用户发送/接收数据,使得小区边缘用户的信号获得更多的增益以改善通信质量。

CS/CB仅需要在基站间传递一些信令,因此对承载的带宽和时延要求较低;而JT/JR则对承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 物联网发展需求分析

物联网应用日渐增多,人人通信正朝着人机通信甚至机机通信的方向发展。面对物联网的需求的提升,需解决如对海量物联网的支持、低时延、室内深度覆盖的改善、超低成本等诸多问题,3GPP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LET-M是早期3GPP基于LTE技术引入的对物联网应用支持的技术组合,但是因为LTE本身是面向宽带无线数据应用的,LTE-M在物联网应用适配性增强上存在较大的局限。从Rel-11之前的cat 1终端(支持上行最大5 Mbps、下行最大10 Mbps),到Rel-12阶段的cat 0终端(虽仅支持上下行最大1 Mbps的速率,但LTE要求终端最小具有20 MHz的接收能力,对终端的要求过高),对于物联网应用来说成本较高,故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应用。

另一种发展很快的则是基于蜂窝的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窄带物联网),它的标准在3GPP的Rel-13阶段获得冻结。NB-IoT构建于蜂窝网络,只需消耗大约180 kHz的频段,可直接部署于GSM网络、UMTS网络或LTE网络,部署成本低。

NB-IoT对传输网的需求主要有:1)带宽需求,以S111站型为例,基站上行峰值约为620 kbps,下行峰值约为540 kbps;2)时延需求方面约为秒级,比较宽松;3)QoS需求,暂未定义QCI等级,可以在PTN(Packet Transport Network,分组传送网)上分配较高优先级,类似于现网GSM基站的业务优先级;4)网络架构,无论以升级现网GSM基站支持GN双模还是新建NB-IoT基站,都需要承载S1电路,因此对PTN网络中L2/L3桥接层设备会带来压力。

3 面向4.5G演进的传输PTN网络发展研究

3.1 技术演进

(1)超100 G大容量接口

到4.5G阶段,核心汇聚层仍采用100GE接口将显得捉襟见肘,超100 G的大容量接口势在必行。涉及超100G标准制定的主要组织包括有ITU-T SG15、IEEE802.3和OIF。

ITU-T SG15的工作组进行了超100 G物理层和光传送网逻辑层的标准化工作,完成了对超100 G的帧结构、电层和光层开销、复用层次、故障处理等的定义,接下来会根据IEEE 400GE标准的进展,对B100G OTN客户信号映射和物理接口等相关内容进行完善,预计将在2016年中或下半年相关标准。

IEEE的802.3工作组如上所述承担着400GE的标准化工作,目前在系统架构、逻辑接口、电接口和光接口方面已达成多项成果,预计会在2017年标准。

OIF则在2016年3月了FlexE标准,其思路是采用绑定多个Ethernet PHY(目前主要指100GE,后续400GE标准化后也会支持)从而实现承载MAC速率大于PHY速率的业务。

上述几种大容量接口的技术在不断制定与完善中,设备厂商根据标准制定和产品架构完善或推出相应超100 G大容量接口的PTN设备。

(2)时间同步

为满足今后的超高精度时间同步需求,需要由传输PTN来实现超高精度的时间同步功能。目前采用1588v2时间同步,预计未来会在此基础上,采用超高精度的时间同步服务器以及增强算法,借助OTDR对1588同步方案进行改进以实现时间同步。

(3)下一代前传接口

3G和4G时代的BBU与RRU采用的固定速率前传接口CPRI是一种基于TDM协议的接口,即使在没有业务负载的情况下仍会传输数据流,传输效率不高但对承载带宽要求极高。为提高传输效率,更好地支持无线网络向4.5G/5G系统演进,BBU和RRU的功能需要重新定义,设计一个基于分组传输技术的BBU和RRU接口,即NGFI(Next Generation Fronthaul Interface,下一代前传接口)。

NGFI重新定义了BBU和RRU的功能,将部分BBU处理功能移至RRU上,进而导致BBU和RRU的形态产生改变,重构后分别定义名称为RCC(Radio Cloud Center,无线云中心)和RRS(Radio Remote System,射频拉远系统);基于分组交换协议将前端传输由点对点的接口重新定义为点对多点的前端传输网络。

NGFI的划分有多个不同方案,位置最高的划分对传输带宽要求最低,上下行都在100 Mbps的级别,时延为1 ms级要求也不高,可采用PTN来承载前传接口;位置最低的划分对传输带宽要求最高,上下行在10 Gbps的级别,时延为0.1 ms级,需采用WDM PON(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Passive Optical Network,波分复用型无源光网络)等技术来承载前传接口。

(4)PTN技术的发展

面向4.5G的演进,对PTN的高带宽承载能力和灵活调度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PTN向着超100 G的端口和槽位能力演进,同时,PTN技术也向着SPTN(Software Packet Transport Network,智能分组交换网络)的方向发展。

SPTN是将SDN网络控制与PTN转发面结合的技术,可实现集中化智能控制、网络可编程与PTN高效多业务传送能力、端到端OAM(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操作维护管理)和电信级高可靠性的结合等,提升了PTN网络的资源利用率和开放性,更好地满足了专线和移动回传业务的承载需求。目前SPTN已形成包括整体架构在内的一系列规范,若干城域传输网在以专线业务为切入点进行试点并促进跨厂家的互通。今后随着SPTN在城域网中应用的扩大,对4.5G乃至5G网络以用户为中心的架构能提供更好地支撑。

3.2 城域传输网PTN网络架构演进与发展的探讨

(1)城域传输网内带宽测算

每基站上行平均带宽按600 M考虑(4载波,并考虑未来频谱效率的提升),每接入环6个节点,接入环带宽不收敛,每节点带基站数目2个,则接入环带宽约为7 G,接入层设备需考虑10GE环或10GE叠加的环。

对于汇聚层,假定一个汇聚环带150个节点,并考虑4:3的收敛,上行带宽按80%考虑,则汇聚层带宽约为108 G的带宽,汇聚层设备需采用叠加100GE或组400GE的环。

对于核心层,假定一对L2/L3桥接设备带3000个节点,并考虑4:2的收敛,上行带宽按80%考虑,则核心层上行带宽约为1.4 T,核心层需采用大容量设备。若L2/L3桥接在骨干汇聚点,则每对设备假定带6个环,为900个节点,并考虑4:2的收敛,上行带宽按80%考虑,则核心层上行带宽约为430 G。

(2)城域传输网网络架构演进探讨

4G阶段大中型城域传输PTN网中L2/L3桥阶层设备往往独立设置,构成核心层的小三层网络,好处是界面清晰,路由规划简单,带宽规划与维护都较容易。但随着4.5G阶段对低时延和带宽提升的要求,将L2/L3桥接层与骨干汇聚设备合设(如图2所示)扩大三层网络将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城域传输网的网络架构将朝着三层下移、大容量和灵活组网的方向发展。

核心层以三层网络为主,采用6.4 T以上大容量设备,设备板卡支持单槽位200 G以上,尽量采用400GE接口。

汇聚层可考虑骨干汇聚和L2/L3合一,减少网络层级;可采用口字型组网,与环网配合进行灵活调度;热点区域应以大容量设备叠加扩容,新建组200GE或400GE环,并能支持大端口扩容。

接入层可仍以环网形式接入,带宽支持单环10GE或单环叠加20GE。

4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4G向4.5G演进中架构、空口、终端方面的变化带来的容量、连接、时延敏感度等特性的大幅提升,分析了4.5G发展对传输网络的需求集中于基站高带宽需求、站间协同需求以及物联网发展需求等。通过带宽测算、对比和归纳总结等方法,文章对城域传输网内带宽进行了测算,分析了超100 G大容量接口、高精度时间同步、NGFI、SPTN等技术的发展与演进,并着重探讨了面向4.5G演进的城域传输PTN网络会逐步下沉三层设备,网络架构朝着三层下移、大容量和灵活组网的方向发展以及城域传输网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的演进发展情况等,以满足4.5G乃至更长远的网络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GSA. Evolution to LTE Report, GSA Evolution to LTE Report: 422 LTE Networks Launched, Cat 6 LTE-Advanced Gaining Share[S]. 2015.

[2] Lu L, Li G, Swindlehurst A, et al. An overview of massive MIMO: benefits and challenges[J].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Signal Processing, 2013,8(5): 742-758.

[3] Larsson E, Edfors O, Tufvesson F, et al. Massive MIMO for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J]. IEEE Communication Magazine, 2013,52(2): 186-195.

[4] Yin H, Gesbert D, Filippou M, et al. A coordinated approach to channel estimation in large-scale multiple-antenna systems[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13,31(2): 264-273.

[5] 汤进凯,张奇,徐昕. SDN在传送网络的引入与应用分析[J]. 中兴通讯技术, 2015,21(4): 25-29.

[6] 汤进凯,张奇,王健. 下一代光传送网技术发展与应用探讨[J]. 电信科学, 2009(10A): 192-195.

[7]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上海公司面向中长期发展的城域传送网整体网络规划研究[Z]. 2014.

[8]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2014年上海移动传送网络管理与发展演进规划研究[Z]. 2014.

[9] ITU, Document 5D/TEMP/625-E. IMT Vision-Framework and Overall Objectives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MT for 2020 and Beyond[S]. 2015.

[10] 徐少毅,秦新涛. 基于LTE的窄带M2M通信系统覆盖增强研究[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5,39(2): 86-92.

第9篇

1.机床工艺设计应用系统体系结构

结合机床装备工艺设计需求和网络化制造的发展趋势,构建了SOA架构(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面向服务架构)的机床网络化制造工艺设计平台体系结构,由支撑层、标准协议层、中间件层、基本服务层、领域服务层、应用层等组成。

2.机床网络化制造平台的概念体系

机床网络化制造平台的具体功能包括网络化制造资源管理,该模块在制造资源本体模型的基础上,为外协企业提供制造资源的注册、检索、分类、更新等功能;网络化制造工艺任务分解,在分析零件制造特征的基础上,在时序和装配特征的约束下,对工艺设计任务进行分解,为企业选择和资源匹配提供支持;网络化制造工艺管理是平台的核心功能模块,包括工艺设计任务管理、工艺知识管理、典型工艺管理、网络化工艺优化、网络化工艺审批等;网络化制造成员企业选择;系统管理;网络化制造过程协调与管理。

二、机床装备网络化制造工艺设计应用系统典型界面

1.机床产品零件信息本体建模模块

传统查询方式采用基于语法的查询,如关键字的匹配,这样无法在语义层对同义词、上下位概念进行检索,无法保证查准率和查全率,使用本体可以实现多层次检索。

2.机床网络化制造P-P-R管理模块

网络化制造任务管理模块提供对制造任务的定义、分解、编辑、撤销等操作。任务定义界面,对任务基本信息进行描述,根据任务约束对制造资源进行检索。

3.机床网络化制造资源信息表达模块

(1)网络化制造资源管理主要提供企业整体信息的录入、查看。其外协采用企业树形式,分别按行业和企业性质进行分类,针对树中每一个企业节点显示相对应的企业基本信息,当需要浏览该企业的制造资源详细信息时,则转到企业资源管理模块,以列表形式列出企业具有的制造资源信息及资源的主要技术参数,从而了解该企业制造资源的制造能力信息。(2)网络化制造资源的发现制造资源发现功能模块,通过制造任务的特征属性和制造资源的制造能力相匹配实现制造资源的发现。(3)制造企业评价根据企业目标设计一级评价指标和二级评价指标,采用五级分制为制造企业打分。

4.机床网络化制造工艺匹配优化模块

网络化制造工艺匹配优化模块的功能菜单包括网络化工艺规划、工艺标准化和工艺更改三部分。

5.机床网络化制造工艺流程重组模块

计划人员通过工艺流程管理模块完成工艺审核流程的定义工作。首先,工作流管理系统流程设计人员登录工作流管理系统,通过“工作流模型”为机床立柱加工工艺过程建立模型,完成工艺审核过程的建立和节点属性的定义等工作;再次,将各个活动与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绑定,并赋予管理人员相应权限,保证流程管理过程数据安全,降低操作人员的出错概率。

三、结语

第10篇

Abstract: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NGN) relates to IP technology, multimedia technology, transfer technology and other fields.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NGN, and introduces systematically the basic principles, architectures, protocol standards of NGN that supports the evolution of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s, finally compares SIP and H.323 protocols.

关键词: 电信;网络;NGN技术;应用;探讨

Key words: telecommunications;network;NGN technologies;application;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TN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144-02

0引言

目前,由制造厂商和运营商联合发起成立了全球性的“国际软交集团”(ISC-International Soft-switch Consortium)论坛性组织,积极推行软交换技术及其应用。ISC己有150多个成员,包容了各国主要电信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和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商,软交换已成为电信网向IP分组网演进的最为重要的技术。NGN是“下一代网络(NextGenera tionNetwork)”的缩写。国内通常把NGN与软交换等同起来,但NGN真正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它是以软交换核心,能够提供话音、视频、数据等多媒体综合业务,采用开放、标准体系结构,能够提供丰富业务的下一代网络。

1NGN技术简介

1.1 NGN的定义:工TU-T和ETSI认为,有关NGN应研究以下关键的技术领域:

1.1.1 体系结构和协议研究确定NGN体系和参考模型;研究NGN的协议分层体系,以体现NGN业务和网络分离的特性;研究基于GM P咚的控制和协议体系;研究光VPN的体系结构和协议;考虑使用通用的参考模型来标示运营商内或运营商间支持NGN所需要的通信流程:定义与传统终端所需要的互通功能:定义BICC协议用于中继层面;确定跨越异构网络如何支持端到端业务、呼叫控制和用户移动性。根据终端软件升级机制和版本协商等因素定义NGN类终端的功能。

1.1.2 网络控制和端到端的QoS研究和定义QoS业务量工程要求:研究基于GMPLS/以太网传送的OAM和链路控制协议;完成用于话音的端到端QoS等级,研究用于端到端多媒体业务QoS的等级要求及其各自媒体组件的QoS等级要求;研究如何使用网络低层的QoS机制获得高层QoS;研究运营商间网络低层QoS控制机制;研究QoS的端用户规则;研究传输网规模对QoS的影响和接入网上传输呼叫对QoS的影响等。

1.1.3 业务平台定义API和因素的业务要求和业务控制体系:完善跨越多网络的业务互联和用户漫游所需要的业务支撑和提供机制;开发支持用户控制和客户化业务的机制,研究用户移动性的业务平台的影响等。

1.1.4 网络管理实现NGN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必须有一个适当的网络管理解决方案,由于NGN是基于开放式接口并且允许不同种类的业务进入一个网络的,网络管理必须在多厂商和多业务的环境下进行,因此有必要定义适用于NGN要求的基本网络管理业务和接口(故障管理、性能管理、用户管理、计费管理、业务量和路由管理等):研究光网络的FCAPS(故障、配置、计费、性能、业务)模型;完善核心网络管理的体系等。

1.1.5 网络安全NGN的一个特点是开放式接口增多,安全性方面的风险也相应增大,因此有必要开发NGN的安全性体系和操作安全性导则;开发NGN所需的特定安全性协议、API和工具,例如加密、信息摘要和数字签名等。

1.2 NGN的优势

1.2.1 组网的优势NGN的分层组网特点,使得运营商几乎不用考虑到过多的网络规划,仅需根据业务的发展情况,来考虑各接入节点的部署。在组大网上,无论是容量,维护的方便程度,以及组网效率,NGN同PSTN相比也有明显的优势。

1.2.2 电信级的硬件平台NGN的业务处理部分工作在通用的电信级的硬件平台上,运营商可以通过采购性能更优越的硬件平台,来获得处理能力的提高。同样,在这个平台上,摩尔定律所带来的处理性能的持续增长,也将使整个通讯产业获益。

1.2.3 运营商的选择电信运营商能通过NGN构筑一个统一的,高效的,低成本,提供综合业务的网络。此外,推动运营商考虑建设NGN的原因还有。

1.2.4 成本的考虑正在逐步市场化的电信运营商,也正在以市场化的成本模型来核算网络经营的效益。成本的降低,意味着收益的增加。因此,新技术的采用,首先考虑的就是对运营商运营成本的影响。NGN技术的出现,对运营商主要的吸引力也是对运营成本的降低。目前的电信行业正在市场和技术的驱动下逐渐向NGN演进,NGN是当前电信网的未来。

2NGN关键技术研究

2.1 软交换

第11篇

关键词:园区网;规划设计;项目实施;

中图分类号:TP39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根据实际企业园区网络规划设计,采用工程化设计方法、层次化网络设计模型,遵循最新版专业技术规范,以期规划设计出使用新技术的、快速安全的园区网络系统。本文以某某铝业集团天津公司新建企业园区网络项目为背景,论述园区网络规划设计的过程及项目的实施。

一、园区网络的规划设计

园区网设计采用层次化模式,通过允许网络满足日益发展的业务需求的可扩展“组件”来设计模块化拓扑。模块化设计允许设计者通过推行确定性的流量模式来轻松扩展、了解并排除网络故障。

(一)园区网设计过程

园区网的设计过程伴随着网络系统的生命周期。由于应用系统的不断更新,网络系统也需要不断的重复的设计、实施和维护。这是一个循环迭代的过程。“网络生命周期的迭代模型的核心思想是网络应用驱动理论和成本评价机制”。经过一轮迭代,满足用户需求;而当再利用成本大于新建成本,就该舍弃迭代升级,报废当前系统,新建一个新一代的网络系统。依据迭代周期划分方式,将网络设计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1、需求规范。即需求分析,紧密联系客户与用户方的实际需求。从实际需求入手,最后着陆在需求上。适合用户使用,能够让用户满意的网络系统才是最好的网络设计。

2、通信规范。即通信规范分析,包括现有的网络体系分析。

3、逻辑网络设计。确定网络逻辑结构。

4、物理网络设计。确定网络物理结构。

5、实施与运维。采用项目管理方法论,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网络设计实施,做到网络边界清晰,质量、成本、进度有效结合,使建设者和承建方均收到满意效果。

(二)园区网络需求分析

网络需求分析是网络开发和建设过程的起始阶段,应该明确客户和用户方所需的网络服务和性能。在需求分析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业务需求;(2)用户需求;(3)应用需求;(4)计算机平台需求;(5)网络需求。

(三)逻辑网络结构设计

网络结构是对网络结构进行逻辑抽象,描述网络中主要连接设备和网络计算机节点分布而形成的网络主体框架,一般采用网络拓扑图的形式描述出来。考虑本案中网络需求,采用层次化网络设计模型,以实现按层次设计的网络结构,并对不同层次赋予特定的功能,为不同层次选择正确的设备和系统。层次化网络设计模型已成为位于网络主流的园区网络的经典模型,而层次化模型中最为经典的是包括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的三层网络层次化模型。

二、园区网络的项目实施

某某铝业集团天津公司园区网络规划设计方案设计完成后,建设方和承建方会商,并聘请权威专家共同评审和论证,经主管领导审批通过,该项目随即进入工程实施阶段。工程实施分三部分:(1)园区综合布线;(2)中心机房、二级机房及各配线间建设;(3)网络设备、预配置、上架安装、系统联调。建设方与承建方双方签订工程施工合同,成立工程领导小组和项目经理部,明确划分工作界面,制定项目管理计划,指导和管理项目执行,监督和控制项目工作,控制变更,项目收尾管理。

(一)制定项目管理计划

制定项目管理计划过程包括定义、准备、集成和协调所有子计划以形成项目管理计划所必要的所有行动。项目管理计划定义了项目如何执行、监督和控制,并通过整体变更控制过程进行更新和修订,包括范围、进度、成本、质量、人员、沟通和采购等子计划。在项目执行的全过程中,要识别风险,执行风险管理与控制。

(一)指导和管理项目执行

1、现场勘测。确定系统机房位置、朝向、面积,设备间位置,各工作站物理摆位,建筑结构;确定距子系统最近的端口和线缆距离,建筑物周围环境。

2、订货和采购。依据采购管理计划,通过招标或竞争性谈判选择商,签订订货合同,发出订货单,跟踪采购状态。

3、制定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整理现场,展开工作作业面,合理有序推进施工工作。制定文明施工安全施工措施,制定现场管理制度。

4、IP地址规划,VLAN规划。以通过专家评审的网络系统规划设计方案为蓝本,进行IP地址规划和VLAN规划。

5、设备安装及设置。设备进场拆箱前检验,开箱点收,加电测试,预配置,设备上架安装、连接和设置。建立系统运行平台。

6、施工作业交付物的自检。

(一)整体变更控制

整体变更控制过程在整个项目过程中贯彻始终,并且应用于项目的各个阶段。成立由高层领导领衔的变更控制委员会,每项变更必须书面申请,经变更控制委员会审核,给出接受或拒绝意见,执行并跟踪控制变更。

(一)项目收尾

1、管理收尾。(1)网络系统试运行。网络系统经4周试运行(运行各种典型应用,测试和记录系统运行状况,调整系统参数),未出现设备故障或连接错误后,完成系统试运行。(2)工程验收。工程验收和工程文档归档,含网络蓝图、网络连接图、机器配置文档、应用系统设置、使用手册、测试和试运行报告等。(3)培训。在系统试运行期间,承建方向建设方移交之前,要对建设方系统管理人员和用户代表进行培训,培训期一般不少于2周,包括网络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秘钥管理,数据更新与备份,机房配套设施及布线线缆日常巡检与维护,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管理维护的培训。

2、合同收尾

工程结束,工程尾款催收,进行整体移交,进入日常运营。网络系统进入管理与运维周期。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IPRAN技术 优劣 应用前景

近几年,移动通信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业务转型、变革,对承载网有很高的需求,实现移动网络的多样化。移动网络中,逐步引入IPRAN技术,综合分析此类技术的优劣,同时分析IPRAN技术的应用前景,以此来提高IPRAN技术的有效性,提高其在移动网络中的作用。

一、IPRAN技术分析

IPRAN技术经常出现在网络内,与IP地址类似,是指互联网的一类协议,或者可以表示为虚拟移动网络中的地址代号。IPRA技术来源于网络服务,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方式,IPRAN技术在移动网络中,是一种能够实现移动网络资源回传的技术,汇聚到城域网、IP城域网内,实现了移动网络的汇集,IPRAN技术,增强了移动网络的能力,尤其是接入层、核心层方面,体现出了IPRAN技术的重要性。

目前,在移动网络的定义下,IPRAN技术可以表述为无线接入网IP化,一方面顺应移动网络中原有的IP服务,另一方面构建新型的电信移动网络承载运营方式,保障业务的承载能力,提供超高的宽带服务能力,便于提高移动网络的工作效率[1]。IPRAN技术逐渐走向成熟,运用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加强IPRAN的互通力度,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可挖掘的技术特点。

二、IPRAN技术的优劣

1、优点。IPRAN技术的优点很明显,其可简单汇总为4个方面。根据IPRAN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分析IPRAN技术的优点,如:(1)IPRAN技术具有多业务承载、多进程、多分区的技术优势,其可对现行的移动网络进行承载,如TDM业务、以太网、LTE业务等,为各种移动业务提供承载的平台,能够统一协调网络资源,提高移动网络的运行水平;(2)IPRAN技术的IP构架相同,是在IP/MPLS三层动态技术上发展而来的,利用IGP以及IGPFC技术,完善组网的运行,促使宽带具备多样化的路径;(3)IPRAN技术的质量较强,能够根据移动网络的协议标准,分层定义业务的执行标准,对不同的业务,提供不同的业务保障方式,提高移动业务的承载质量;(4)IPRAN技术的业务通道数量很大,保障业务通道配置的可靠性,可实现业务的自动化调节。

2、劣势。IPRAN技术虽然优点明显,但是也存在一些劣势问题,表现在IPRAN技术的应用中[2]。重点规划IPRAN技术的劣势,如:(1)IPRAN技术在维护保养方面,面临着非常大的任务量,此类技术中的业务路由不是透明的,在配置上很复杂,特别是与GUI技术相比较,就会表现出复杂的配置,增加了IPRAN技术故障检测的压力,进而降低了技术维护的水平;(2)IPRAN技术和PTN技术相比,在技术测试、试验方面,稍弱,不能满足业务的基本需求,在网络的自愈保护方面,表现出缺陷;(3)IPRAN技术建设成本消耗较大,虽然网络部署多,规划简单,实际上涉及到业务IP、互联IP等,站在综合的角度上,IPRAN需要的建设成本非常高,成为制约其进步的一项因素。

三、IPRAN技术的发展前景

IPRAN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状态,朝向多业务融合的方向发展,电信运营商已经熟悉了IPRAN技术的应用,规划了此类技术的发展目标[3]。电信、联通运营商,采用的是IPRAN技术,移动业务中,是IPRAN技术与PTN混合,基本以PTN技术为主。我国不断建设IPRAN技术,规划了多个试点城市,我国将积极构建IPRAN移动承载网络,致力于推进其朝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根据IPRAN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此类技术的发展前景。IPRAN技术在未来建设中,采用多业务的模式,全面满足移动业务的发展,促使运营商能够放弃原有的技术模式。IPRAN技术中,提倡高价值、多业务的应用,保证承载网具备可扩展的特性,将综合承载网作为IPRAN技术的发展目标。IPRAN技术在未来,必须成熟的承载4G业务、视频传输等,保证技术运行的灵活性,IPRAN中,按照不同的业务,提供不同级别的发送方式,注重IPRAN技术的级别建设[4]。IPRAN技术的优点和缺陷较为明显,其在未来中,维护保养方面,提出了可视化管理的建议,以此来提高运营维护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IPRAN技术的优势,规避存在的缺陷,改善IPRAN技术的劣势,促进IPRAN技术的发展,保障此项技术具有足够的竞争力,拓宽IPRAN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业务服务范围。

结束语:IPRAN技术改善了移动网络的运行环境,完善移动互联网的构成,根据IPRAN技术的优劣特点,规划期在未来的发展前景,用于提高移油络的运行水平。IPRAN技术为移动网络业务提供了诸多支持,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的首选承载网,保障电信运营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参 考 文 献

[1]黄永红.试论IPRAN技术与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5,02:124.

[2]王立新.IPRAN技术的优劣与应用前景初探[J].科学中国人,2014,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