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3: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听听那冷雨赏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世上再也没有比时钟更加冷漠的东西了:在您出生的那一刻,在您尽情地摘取青春幻梦的花朵的时刻,它都是同样分秒不差地滴答着。--高尔基《时钟》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写出了时钟的无情,提醒我们珍惜时间。
2、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余光中《左手的掌纹》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叶比作黄金,生动形象。
3、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这句话运用叠字,展现了文字的音韵美,表现了雪的冷艳与凄丽。
4、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张抗抗《牡丹的拒绝》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花比作羽毛,表现了牡丹卓越的风姿。
5、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张爱玲《秋雨》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房屋比作老僧,写出了雨中房屋的淡定和冷清。
(来源:文章屋网 )
1.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开阔视野,并锻炼整理资料的能力。
2.阅读写雨的古诗词,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
3.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他们体验大自然的韵味和生活的真味。
二、课前准备
因是跨区域借班上课,为了让学生的活动顺利展开,课前师生通过邮件与QQ进行交流,分两个阶段布置活动要求:
第一阶段:一星期的时间,学生搜集带有喜悦、愁苦、淡雅等心境的写雨的古诗词,写一段赏析文字;写一段雨的故事。第二阶段:一星期时间,全班按所搜集的古诗词蕴含相似的心境分成若干组,在组长带领下进行展示活动设计。
三、上课过程
导入:今天,雨为了给我们助兴,也从空中赶来了呢。雨,一串美妙的音符,一个空透的精灵。它多情婉约,最易触动心灵深处,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中国诗从襁褓时代就已经歌咏“雨”了,殷代的卜辞云:“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到了《诗经》里,远戍的征人不断唱着“我来自东,零雨其鳌薄敖裎依此迹雨雪霏霏”的句子。唐宋诗词中,“雨”更是随处可见。难怪有人说:“不懂得雨之美,就跟中国诗整个的无缘了。”课前我们阅读了许多写雨景、抒雨情的古诗词,诗人常常会借雨诉说怎样的情感呢?我们来听听各个小组的发现。
读一读雨的韵味
第一组展示主题:喜悦
生1:雨在诗词歌赋中占有很大的地位,它倾注了诗人们的情感,它也在向我们诉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是我们从小到大所熟知的一首诗。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在雨中寄托喜悦之情。
生2: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曾几《大雨苗苏,喜而有作》)久旱逢雨,欣喜若狂。连衣服湿了也顾不得,可见诗人喜雨之情。
生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觉得快乐、新鲜、活泼、清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生4: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轻雷响过,春雨淅沥而下。雨后初晴,阳光在刚刚被雨洗过的碧瓦间浮动。
生1: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虽然“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形象地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但也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舟中赏雨的喜悦。
师:很显然,我们从这组诗歌中感受到了雨诉说着一种共同的情感――喜悦。
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这里有及时雨,有轻柔的雨,也有珍珠般活蹦乱跳的雨。这些诗句清新可爱,展示着生命的律动,给人以。我们从中可以读出生命的光泽和人生的生机与希望。
第二组展示主题:愁苦
生1:我们小组发现了很多写愁情的雨的诗句,雨的意象更常见的不是表现欢乐、喜悦,而是抒写愁闷、痛苦的寄托。请看: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生2:这三首诗蕴含的都是落寞孤凄之情,而无边的雨丝正像是他们心中结成的愁网。虽则情感相似,但表现手法却不尽相同。
生1:第一首从视觉上点出愁,第二首连用了三个比喻表现愁,第三首从听觉上描摹愁。
师:《青玉案》是贺铸的闻名之作,三个比喻都非常精彩,其中把满天的梅雨和愁联系起来,真正把愁写绝了,他还因此得了一个外号“贺梅子”。同样是落寞孤凄之情,李清照的愁又要来得更深痛些,细雨与“黄昏”“点点滴滴”联系到一起,如泣如诉,敲击、震颤着作者的心扉,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苦悲,经由一滴滴、一声声的雨悄然诉说着。
生3:接下来的三句古诗大家都非常熟悉,请大家跟着我们来接读好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生1:上面的这些诗句都是描写愁的,但是,其中有一句似乎与众不同,似乎有欣喜的意思,请大家找找它是哪一句呢?
其他组回答: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生4:其实,当时陆游已经62岁,重新被起用,却是个无用的闲职。诗歌后面写到当时他每天以作书品茶度日,看似悠闲,可是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这明媚的春光与诗人的惆怅构成了鲜明对照。品味“一夜”两字,不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睡,国事家愁伴着雨声涌上了心头吗?
生2: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我们这学期学过他的一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睡梦中仿佛正在战场上激烈拼杀。这两句诗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生5: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这是大家十分熟悉的诗句了,因着游子的思亲和送别朋友的惆怅,雨成了诗人寄托愁思的最好载体。
师:这个小组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中读出愁情,原来这样明媚的春光之后,饱含的却是诗人壮志难酬的绵绵惆怅,这种惆怅跟另一个雨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情感是一脉相承的。
师:倘若要从所有的感伤意象中拈出一个最优美、最典型的形象,那就是雨。中国山水诗中的雨世界,俨然就是无边丝雨织成的愁世界。写雨中的风景实际上是写人的心境。雨的迷蒙表示着生命的某种缺憾,某种惆怅。雨成为古代诗人表现心情、心境的一个稳定的意象,不管天是否下雨,只要心情苦闷,那就让诗下雨吧!雨是冰凉的,诗是悲凉的,情是凄凉的。
第三组展示主题:世事苍茫
生1:我们小组只找了一首诗歌,但这首歌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诗人一生的悲欢离合、坎坎坷坷和颠沛流离的生活。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每句在领读同学读完前四字的时候,其他同学开始从头开始读,形成回环往复。
师:我来采访一下,这么精彩的朗诵,是谁设计的?(生2说:我设计的。)
师:老师听到你们前面回环往复的朗诵中,把三个时间词突出来了,有什么用意?
生2:算是诗人的人生总结吧,诗人在静静听雨滴落在大地的声音时,回忆他少年、中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
师:最后大家齐读的三句又是为了突出什么呢?
生2:诗人看似豁达,实则痛苦,有什么东西放不下却无奈、无能为力而感到一种淡淡的愁悲。
师:从哪里看出了放不下?
生3:从“一任”里看出来的。
师:“一任”好像挺通达的啊?
生3:如果他放得下的话,就不可能注意听雨声,而现在却整整听了一夜。可见“一任”只是看似放下。
师:同样是在“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日子,蒋捷曾经写过“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句子来描述时光的飞逝。岁月匆匆,转眼已是人生暮年,人生如梦,往事如烟,风雨之中细追寻,淅沥不断的雨声点点滴滴敲打着词人的心扉,他最终在隐退生活中发出了看似通达实则痛苦的慨叹。他听的不是雨,是寂寞,他写的也不是雨,是自己凄风苦雨的一生。这让人嗟叹的岁月啊!
第四组展示主题:清新旷达
该组展示的形式是进行组内竞争。
生1:知道对方队员各个才高八斗,今天我们找了一些有关雨的诗句想考考你们含义。
生2:考就考,谁怕谁。
生1:对方请听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生3:刚刚下过雨,山里的空气真好,如晚来的秋天。渲染天高云淡的秋天,万物空灵。
生4:下面轮到我们出题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生5:天刚下雨,云还未布满天空,星星稀稀落落,几滴雨滴落。乡间夜归的乐趣在词人的笔下呈现,也可以读到词人的悠闲与从容心境。
生6:谁来接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生2:这是词人在半路遇雨的状态。但从“谁怕”“任平生”的词语看,可以看出词人对所遇事物等闲视的心情。
生3:最后一题了。“柴门对急雨,壮观满空山。春发苍茫内,鸟鸣竹篁间。儿童笑老子,衣湿不知还。”
生1:“急雨”中感觉“壮观”,淋着雨不知回家。这正是诗人洒脱的情怀的真实表现。
生2:嗨,看来打了个平手。
师:这组同学的考题诗句中的雨有一个共同特点,大家发现了没有?――空灵、旷达。
“一蓑烟雨任平生”,老师很喜欢这句诗。苏轼说,我没有什么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件蓑衣就行了。燕子很轻盈才能飞得很敏捷。人只有不被荣辱得失所累,才能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好个潇洒东坡。
悟一悟雨的意境
师:雨中有欣喜,雨中有愁苦,雨中有哀怨,雨中有洒脱。“雨”俨然成了“心雨”,借雨承载着诗人的某种情怀,体现出中国诗人那一份天然的敏感。让我们用丰富的想象和灵动的笔,与诗人的心灵更靠近些吧。请大家也选择一句你印象最深刻的雨诗,仿照老师的例子,来悟一悟雨的意境。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那急雨中自由飘荡的船儿啊,你装的是诗人那颗无拘无束的心吧。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那秋池中贮满的滂沱夜雨啊,你分明是诗人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生写。
生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夜空中缓缓降落的春雨,你寄托的是诗人奉献的情怀。
生2:“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春天将尽的时候降临的雨啊,你勾起的是李煜无限的亡国之痛吧。
生3:我找的是纳兰容若的“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那轻柔与高洁的芙蓉之上点点滴滴的秋雨,你勾勒的是诗人相逢无须言语的恬静心境吧。
生4:“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那纷纷扬扬的飞花细雨啊,你们纷飞的是诗人心中淋漓不绝、洋洋洒洒的愁思吧。
生5:“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那欢欣跳跃的雨珠啊,你跳腾的是诗人闲适喜悦的心啊。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体悟,走入了一幅幅雨的意境中。中华民族好静,静观万物,默察于心,因而对自然物象有了更丰富更细腻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在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中,雨意象以它独特的韵味,已经,而且将来也必将唏嘘陶冶、熏染我们的精神乃至灵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字字都在诉说着雨与中华民族的渊源。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一、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授的主要参考资料,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书,是课堂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依据。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对教材进行充分的研读和分析,并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之上,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科学的设计具有较强探究性和针对性的问题情境,以便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还必须使学生能够理解,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以便使学生能够在问题情境中有所收获,充满热忱地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问题情境的良好创设离不开和谐的教学环境。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共同努力去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以便使得学生能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敢于和教师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索,甚至向教师提出质疑,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通过这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显示和发展,实现阅读的个性化。
例如在高中阅读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教师在进行阅读授课时,首先针对课文内容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文章的三个故事均对蔺相如的个性特点进行了充分体现,在“完璧归赵”这一故事情节中,作者是通过哪些表达方式和画面来对蔺相如的思想性格进行展现的?第二,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的行为有多种看法,明代王世贞曾经这样评价“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各位同学如何看待这一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多媒体呈现,使学生的兴趣大大增加,进而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利用课外资源,实现问题情境的生活化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新内容和新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以我们之前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为基础和前提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该及时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充分利用我们宝贵的生活经验,对课外教学资源进行挖掘和筛选,将过往的经验和知识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能够从中对新知识进行生发,以促成学生新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形成。同时,语文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自身过往的生活经验和阅历进行回顾,并且与文章进行及时的恰当的结合和对比,并鼓励学生对此进行不断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激发,自觉主动地融入到阅读课堂教学活动中,对阅读内容更加深入地思考和领悟。
比如在《十八岁和其他》这一阅读环节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时,引导学生针对父母养育自己的画面进行回想和交流,并对两代人所存在的矛盾进行分析。然后及时回归到课文中,从书中归纳两代人的矛盾以及产生的原因,并问学生是否同意作者的归纳和观点以及自己对此是如何看待和解决的,使学生及时将生活和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升华。
另外,教师还可以对课外资源进行合理的选择和使用,以便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对问题情境进行扩展性创设,这样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视野和知识面的扩展,使学生从课堂学习逐渐走进课外学习中,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体现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指教师学习文本的同时适当穿插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料,对阅读素材进行补充,以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积极主动地对课文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并提高对本文内容的领会和感悟程度,使自身的情感得到升华,从对文本的思考和解读上升到对社会乃至国家的思考高度,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重视学生看法,实现问题情境的自主性
高中学生由于年龄尚小,还缺乏足够的生活阅历和合理的知识体系,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难免会有不恰当的观点和看法,甚至在课堂练习和讨论中也会有错误思想出现。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对学生的错误观进行及时的纠正,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错误看法予以高度重视,并针对这个情况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同时,教师对此进行适当的点评,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以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及时得到反馈,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故意向学生展示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进行讨论和思考,找到正确观点的切入点。
自主提问也是有效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提问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巩固,提高学生课堂提问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在《听听那冷雨》阅读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前对课文进行预习,对不懂之处和困惑之处进行标记,并对其进行整理,以便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赏析的同时思考所设定的几个问题,使学生能够在自主阅读的条件下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次,除了在疑惑之处进行问题情境创设之外,在没有疑惑的地方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样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感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