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3: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做公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公益营销 企业社会责任 利与义
股神巴菲特有句名言:“只有当潮水退去的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谁在裸泳”。在08年汶川地震面前,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延伸,“只有在大灾发生的时候,才知道是谁在献爱心”。当时陈光标的高调捐款救人为他带来了“中国首善”的光荣名誉。他们是否运用了公益营销策略呢?这一策略又带来了怎样不同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就从这个事例出发来深入探讨公益营销的合理运用与影响。
二、公益营销
公益营销的定义。公益营销是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结合公共利益而开展的营销活动,公益营销的本质就在于企业通过公益活动与消费者沟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品牌美誉度,从而促进销售。
三、陈光标――中国首善之路
(一)陈光标事业的迅速转型
陈光标被大家所知的都是他的善举。在5月12日大地震发生时正在进行的董事会,陈光标在董事会上说服了股东,向正在江苏、安徽等地的60台准备分别前往山西、北京、天津进行拆迁工作的工程机械下达“原地掉头,开赴灾区”命令。在接下来的20多个日夜,寸步没有离开,亲自救出了12名幸存者,背出了208个遇难孩子的遗体……并且前后一共捐出了1.8亿元,名列2008年中国慈善排行榜榜首。贸然进入自己不熟悉的行业,似乎是商业大忌。但陈光标则不以为然,拆除工程业起家的他,硬是潇潇洒洒地进入了快速消费品行业,并且一炮打响。按常理,一个产品推向市场前,应有很多的前期市场调研,专业营销推广队伍引领下的各级经销商队伍的建设、维护等等系列工程。而这些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陈光标而言一切则是那么地轻描淡写,一切又是那么地轻松搞定。
(二)为何迅速打进快消产品市场
陈光标的事业能快速进入快消品行业是不符合常理的,因为他没有营销规则;但这个结果又很有道理,因为他一直在做公益营销,一直在推广“陈光标好人品牌”。细推究,陈光标能轻松进入快消品行业的根源就是源于“陈光标”牌。
虽然与此相伴的还有诸多的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陈光标这种亲力亲为做慈善、做环保行为,也不断地创新了做慈善的形式,既凸显了当前我国公益事业中存在的问题,也推进了公益制度的建设。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已构成了闪耀的“陈光标”牌。如今,“陈光标”牌用在了实体快速消费品上,可以说是推进了中国市场营销史进程,推广了“公益营销”这一营销模式。由此,市场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以好人命名、以公益捐赠为营销传播模式来打造公益品牌的营销手段“实在是高”。
(三)陈光标事业成功的思考
陈光标的具体策略为在产品包装上的内容上做花样:陈光标头像、“陈光标好人系列暖茶、凉茶饮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做好人长好心做好事”等字样这与一般的商品包装大相径庭。 市场启动模式为,“开一罐捐两毛”。消费者每购买一款“陈光标好人饮品”,陈光标公司将从销售额中拿出一毛钱用于捐助慈善事业。事实表明,陈光标一直在做事件营销,如今所不同的是,他已把事件营销常态化,把道德精神和楷模行动融入到产品中去,再通过具体的产品表现出来,想必这正是他的公益营销效应。
四、总结―企业如何做公益营销
毋庸置疑,公益营销正在成为逐渐觉醒的中国企业的潮流和必修课。但是,目前中国的公益营销环境和制度还不成熟,公益心态也比较复杂。很多企业在认知,路径和方法等方面还有许多误区。那么中国企业该如何做公益营销呢?
(一)系统化
不单单是一家企业做公益,还要带动员工,合作伙伴,渠商,供销商一起做公益,做成公益产业链,这样的公益才更有意义,由一己之力带动了更多的人参与到了公益事业之中,形成了更广泛的影响,将公益越做越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救助模式”做成了“救助--发展模式”。
(二)传播化
做公益,一定不要忌讳传播,就算是作秀,也要带动大家都秀起来,这样中国慈善氛围就会前进一大步。如果还能为品牌和销售服务,何乐而不为呢。“只要于人有益,作秀也温暖”。陈光标先生的慈善行为就一直非常高调,也被中国人民质疑是不是作秀,是不是炒作。就算事实真是如此又怎样呢。陈光标先生的公司确实因此生意蒸蒸日上,而他对社会也的确是做出了贡献,给需要的人温暖和帮助,做到了真正的双赢。
(三)透明化
如何保持透明化,打消社会的质疑和顾虑,做公益就得让群众实实在在看到你是真的做了,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宣传而迟迟不付出行动。这是至关重要的,不能让群众对企业的诚信产生质疑,企业自身品牌的诚信度不能有一丝受损。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企业的社会责任[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近近几年,尚在发展中的中国慈善事业备受诟病,公众形象一落千丈,屡遭误解与质疑。以我所在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为例,由于该机构是一群明星企业家发起的,被很多人戏称为“富人俱乐部”,更被一些舆论渲染为大亨的“个人秀”。这其实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扭曲,折射出国家对公益慈善意识的宣传还没到位,大众对于慈善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传统思想中,即慈善就是富人对穷人的施舍。但我们需要的是现代社会的慈善观念,需要一批已经富裕起来的、有责任心的企业公民积极推进公益事业,而不是怀着仇富的心理使他们的公益行为受阻。如此,整个社会方可逐步进入共同富裕的阶段。
并不是只有捐款才是慈善,在我的概念里,慈善就是把自己的精力、时间和金钱支付给公共事务,这种额外的支付就是公益或慈善。在阿拉善SEE生态协会里,我们支持了很多如红嘴鸥、红树林和自然之友等社会上的环保组织去做各种公益事业。我们的做法是,除了把一部分钱拨给他们,还负责他们的组织培训,告诉他们如何做公益,如何做宣传。可见,慈善实际上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事业,而不仅仅只是金钱的事情。
对于企业家做慈善的问题,在我参加了这么多公益组织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公益组织最大的差别在于企业家的参与程度以及组织中的民主性。大部分的公益机构只是让企业家捐款,或者参加相应的审批管理,但很少让他们直接参与项目操作;只有少数的公益组织,比如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却能使企业家的才智直接发挥到每个项目中去,提高其参与程度。不仅如此,SEE生态协会里的所有人都在实践着一种理想中的民主体制模式,我们有自己的章程委员会,并在选举和章程上配有专业的企业管理专家把控。为什么红十字会出现了那么多问题?就是因为所有的钱都由一个人管的时候会管坏,必须要一起管才能管好。而在SEE生态协会,完善的监督机制实现了整个组织运作的公开透明,保证了任何一方面都不会出现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说,现在很多企业都已经成立了自己单独的公益基金,比如万科、万通集团,以及潘石屹在自己家乡做的教育基金,这就形成了“一家出钱,一家说了算”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每年都会从公司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并安排专业人员以完成项目,由于目标更单一,效率更高,因此也更容易达到目的。比尔·盖茨基金会之所以成功,正因为它是不受政府制约的个人基金会。但就当下来看,国内没有几家企业具备比尔·盖茨的经济实力,拿不出几百个亿来做公益,因此,我们必须将企业家们联合起来一起做。所以相对而言,民主性的组织需要付出更大的维护成本。
但需要注意的是,公益组织和企业完全是两回事。企业以股东的最大利益为基准,公益组织却相反,其最终目的是社会的利益最大化。企业不能民主化,否则谁对资产和股东负责呢?但是公益组织就不同了,公益组织讲的是性价比,即投入的钱是否能换回相应的社会效益,这与企业所追求的经济效益完全是两个概念。
作为一个企业家,把企业管理好,始终是我最重要的事业,公益只是我对社会的额外影响力。在《从贪婪到慈善》这本书里,用问答的方式阐述了什么是贪婪什么是慈善,企业的底线才是最主要的。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提出要做慈善,有人专门就此而讨论,讨论的最终结果是多数人反对,但又不是完全反对。为什么呢?比尔·盖茨提出的慈善,是用慈善的方式来解救资本主义面临的困境,这是它的根本观点。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很多经济学家已经提出,企业首要的问题不是拿出更多的钱做其他的事情,而是应该先把自身管理好,专注于如何扩大就业和生产、如何创造需求等问题,把分内的事做好之后,如果还有余力,再去做公益慈善。
因此,不要以为管理好自身企业就是贪婪,这种理解不符合现代公益的理念。比如,有些企业一边污染环境,一边捐钱治理,这种行为就是假借慈善之名,我们宁可不要这种企业的捐款,而要让他们把这笔钱用在自己企业的环保规划上,不要作假,诚信对待——这样反而比边污染边捐款的做法能够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因此说,公益应该是融合于企业内部管理中的理念,而不仅仅是捐款这么简单。
谈到国家对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总体看来还是太弱。在中国,对于慈善事业的税费减免是有特殊规定的,未经批准的项目,即使捐了,公共税也不能减免。不仅如此,国家还名文规定,只有红十字会等六家公益机构可以捐钱免税,现在扩大到正式批准的基金可通过税务局享受公益免税,但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公益项目得不到免税待遇,比如曹德旺做的很多公益项目都是不能免税的。这就说明,我们国家的法律实际上是不支持慈善和公益事业的,而这也是我国慈善和公益事业一直都发展不起来的原因。
但除了音乐人,王厚明还有另外一个标签――公益人。
首次采访王厚明是在去年的12月2日,那天他正忙着准备第二天在琶洲举行的一个公益慈善展,组办方为他提供了一个特别引导互动区,让领导和观众来体验。他为参与互动的人准备了国外各种好玩的小乐器,还邀请了歌手像街头艺人一样进行现场表演。
2月12日,广州维多利亚广场,在全体媒体人联合发起《全城义剪》一起救助白血病女孩小碧心三周年的纪念日里,王厚明携小爱徒吴雨共同演唱了他最新创作的公益歌曲《爱心无限》。
像这样的公益活动在他的生活里并不鲜见。实际上从2009年开始,公益便成为了王厚明生活的主旋律之一。其微博记录的信息,也几乎与公益和音乐有关。
1999年,他放弃歌舞团高薪又体面的工作,怀揣音乐梦,只身从江西南下广州转型做音乐制作人。广州曾是音乐人的热土,但后来也越来越边缘化,近些年来,王厚明身边不乏改行选择其他“朝阳”产业的音乐圈朋友,但他不但坚持了下来,还通过为各大企业创作企业形象歌曲实现商业化。
从最初的一万元一首,到现在的几十万元一首,服务的企业从东莞的台资企业到中国电信、格力空调,中国移动等国有企业,王厚明在音乐圈子里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生存道路。而王厚明涉足公益,却是与2008年的汶川地震有关。汶川地震让他开始领悟到生命的意义以及人生价值。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投身公益歌曲创作。
王厚明的作品很多,而让他一举成名的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志愿者主题歌《一起来更精彩》,此后他也获得了很多公益奖项,这也让他感觉到身上的社会责任感也更大了,于是将公益歌曲的制作当成自己的一项事业,还成立了一个叫“梦响汇公益”的公益组织,将其常态化,并坚持至今。
对于王厚明来说,召集四五十个音乐人全情投入到一场公益的表演中来,早已不是一件难事。
2012年3月,他为帮助患有白血病的音乐大男孩余小科,和全媒体共同策划组织了“因爱而唱,有你更响”余小科圆梦音乐会,最终筹得6万元左右的善款。随后,他又为身患白血病的23岁女大学生吴平组织策划了一场大型公益音乐会“爱让梦想来”,当场为吴平募得善款14.3万元。他曾用创造性的“6小时唱不停”的方式,编导参演了“2012首届广州时尚音乐节暨亲青汇嘉年华”,为白血病等重症青少年筹款。
近年来,他和词作家郭轩宇老师继创作《一起来更精彩》后,再次联手创作公益主题曲《爱让梦想来》,举办多场公益演唱会,为边缘山区的小学捐赠钢琴,圆留守儿童的音乐梦想;他与一群歌手在正佳北广场玩公益街头弹唱,展示公益项目“同梦想,童精彩”儿童公益演唱会,high翻全场以至于引起交通堵塞被管制;他积极推动“梦响汇”公益;他成立“童精彩爱心合唱团”,搜寻一批优秀的孩子教他们做音乐;他去山区做音乐支教、为贫困学校送去所需的音乐教具;他举办社区公益系列演唱会,带入和传播公益理念和文化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王厚明的公益音乐形式,他挖空心思做公益,不仅为一批有理想的公益音乐人搭建更多的表现舞台,也让普通人感受到公益的快乐。
“很多人赚钱,是为了寻找幸福感,对我来说,用音乐做公益,就是为了找寻幸福感。”王厚明说,他并不伟大,做公益能让他找到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他做得很快乐。
但公益不等于完全免费,如果没有经费操作根本无法持续。不过,擅长策划,商业嗅觉灵敏的王厚明在多年的公益活动运作中,已经总结出一套自己的运作理念,以便于让音乐公益事业走向良性循环。
他擅长利用社群推广音乐及公益、甚至商业活动。比如集结身边的媒体人、音乐人以及企业资源,用音乐会的形式为白血病患者募捐。
又比如他集结喜好音乐的人举办音乐会,打破传统单调的品酒会形式,在音乐派中对红酒品牌进行品牌植入。
“我们会限定参加的人群,比如只限于公益媒体人或者跟公益有关的人。我们通过派对让大家尽情玩,快结束的时候大家喝着红酒,我就上台谢谢提供这一平台以及红酒产品、让我们玩得这么开心的朋友,最后让他教下大家品酒,并承诺所有参加的人都以后都可以享受折扣,最终连买带送把不少红酒都推销出去了。”王厚明说。
不过,他认为这种活动对他来说一点都不过瘾,而为白血病患者募捐等难以持续的、靠个人力量帮助影响范围有限的公益也不是他追求的。他真正想做的是帮助别人圆梦,因此便有了为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的音乐梦想而设的公益项目。下一步,他希望为更多的草根音乐人圆梦。
“我身边有很多歌手,现在还在马路边唱歌,但他们跟着我们做公益的时候,每一场都没有缺席,他们甚至推掉很多商业演出来参加我们的公益活动。他们其实也有梦想,为了理想也挺艰苦的,我希望能帮助身边这些有梦想的歌手。”王厚明说。
在其微博中,王厚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实现自己的梦想我很努力真的可以实现啦,但我还梦想去帮别人去实现梦想真的不容易啦,最近每天忙碌仍然在努力中,一起来吧。”
他希望找100个有天赋和才能的音乐人,为这些草根音乐人圆梦,并寻找一些公益导演,为他们拍公益短片,告诉大家这些人的音乐梦。
“以前很多企业赞助我的公益项目,主要关注留守儿童、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现在我还想帮助身边的这些草根歌手。这种公益是快乐公益,可以随手来玩,很多企业也愿意加盟。我们也可以玩众筹,每个参与的人都是一个圆梦人,都有帮助别人的价值感。草根音乐人成名后,圆梦人就成了其终身VIP,可以免费参加演唱会,还能收到音乐人赠送的首发专辑。” 王厚明说。
“只要不带着赚钱的商业目的,公益其实本来就是一个很轻松的东西。”王厚明说。通过创意模式将公益做得好玩,让大家越玩越有味道,让公益变得快乐是王厚明的追求。
不过,在他看来,做公益需要量力而行,还需要商业运作思维。
“自己都赚不到钱,自己都没有钱,怎么去做公益?自己都穷得要命,都连吃饭坐车的钱都没有,又怎么有精力去帮助别人?十几年前我刚来广州的时候,也没有想到去做公益。不管怎样,一定要有东西把自己稳住,才可以持续发展,比如我们是一支音乐团队,我们是策划团队,本身就能活得很好,有空档时间了就做做公益,而不是凭着一股热情去做,作为一个公益组织,就要考虑到需要办公经费,需要有人去管理、运营。”王厚明说。
如何将公益做成好玩快乐的事,策划、创意就显得至关重要,而王厚明显然很擅长将娱乐、营销与公益糅合在一起。
EO俞永福等均是特斯拉在中国的第一批用户。通过建设目的地充电桩一事,左右沙发巧妙地进入了特斯拉这一高大上的圈子。
随着互联网的盛行,营销竞争日趋激烈。当所有的品牌都知道通过SEM、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做品牌营销时,当所有的网友都知道这些是广告、是软文、是营销时,互联网营销的一切就只能是单调的重复。这时候换个思路来做营销,往往会有更好的效果,比如app营销、公益营销。
想要占得先机,最好的办法是比别人快一步。比如时下热门的游戏“疯狂猜图”,里面就有很多品牌,用户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对品牌的印象就有了进一步的强化,并且也不会感觉突兀。中小企业可能没有精力去策划、制作、推广独立的品牌APP,但是借助现有平台,同样可以实现很棒的营销效果。
迷你任务――企业一个任务后,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闲暇的时间去完成一项小小的任务,通过照片、问卷、lbs等方式将反馈直接发送给企业,从而获得现金的报酬和积分奖励,获得的酬金可以方便提现或者捐款。迷你任务作为一个众包的平台,可以使用的场景很多,比如可在广告监测、商品覆盖率检查、新品价格和市场覆盖率调查、社会热点调查、服务产品的体验和试用、需求调查、商业信息和素材的收集、制假举报、新品测试、品牌活动和商品促销等场景使用。
迷你任务+公益:困兽之斗的拯救者
很多企业都热衷于公益事业,但是如何策划、执行一个成功的公益活动,对企业来说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方面,企业有做公益的预算;另外一方面,很多的公益机构由于资金缺乏,而难以去执行公益项目。如何冲破这个困局,让企业、机构、消费者、志愿者各取所需,实现共赢?迷你任务经过不断的探索,终于有了自己的解决之道。
迷你任务在整个应用流程中都融入了公益的概念,公益机构可以任务,让用户进行参与,获得积分奖励;企业也可以和公益机构一起任务,并且按照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公益机构进行捐款;用户获得企业的酬金以后,也可以选择将账户中的余额直接捐助给公益机构。
公益机构可以通过迷你任务平台,公益任务,比如进行开展公益活动、公益素材收集、公益信息调查、公益知识问答等,直接面向更广泛的志愿者,开展公益活动,获得数据和影响力。同时公益机构可以在迷你任务平台接受捐赠,在召集志愿者做有偿任务时还可以获得推广费用。另外公益机构还可以和企业联合开展活动,在任务的同时为企业的公益营销带来帮助。
通过公益任务,会有很多公益机构和爱心人士汇聚在这个平台上,这对企业做公益营销就有很大的帮助。企业可以通过和公益机构联合公益任务,提升品牌的公益形象,也可以在完成商业任务的同时,承诺捐助一部分款项给公益机构,这也是进行品牌传播和提升公益形象的过程。
公益组织将通过迷你任务提高知名度和获得更多的资金捐助。迷你任务用户获得企业回报越多,其用于捐助的资金就越多,公益组织受助金额就有可能提高。参与公益组织获得积分的用户越多,公益组织的知名度和志愿者数量提高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迷你任务还为企业与公益组织之间的合作提供机会。这为公益组织在大范围、多领域里开展公益行动提供了机遇。
迷你任务:企业营销的秘密武器
寻找目标客户与提高信息有效性
市场调研是企业了解市场变化、洞察消费者需求进而推出新品的常用方法之一,但市场的不确定性、目标客户的不确定性以及回答问卷信息的不确定性等问题使传统问卷调查效果大打折扣。而迷你任务通过智能手机定位与信息推送等方式,能够找到对产品或服务感兴趣的潜在目标市场与客户,极大提高用户的参与意愿和收集的信息的质量。
终端检验与品牌推广
终端是企业实现利润创收的最重要一环,但是,终端数量之多、位置之散、考核之复杂常常迫使企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执行与监督,结果却不很理想。然而,迷你任务通过借助消费者之力实现“远程控制与第三方监督”,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监督成本,同时还能推广企业品牌并有效获得消费者相关的信息反馈。
促进用户真实体验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用户在按照任务要求完成任务的时候,需要亲自去现场检查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这本身就是消费者体验和了解产品的过程。在体验的过程中,很可能将用户做任务、体验的行为转化为消费,并且还可以非常方便地收集到消费者真实的反馈信息,如果用户对产品反馈良好,很可能就会成为该产品的尝鲜用户,甚至会推荐给他的亲友。
品牌和消费者有效沟通
企业任务的时候,可以定向地将任务推送给特定目标用户来完成,实现了精准化的营销,并且在用户完成任务以后,企业仍然可以通过迷你任务平台和用户保持联系,企业可以针对用户群体,抽样任务,收集反馈信息,进行长期的消费者行为分析和研究。
提供了一个公益营销的平台
迷你任务使群体的公益事业能够持续发展。参与公益、帮助他人、奉献爱心人人愿意。然而,能长期、持续、大量地拿出自有资金来资助他人的毕竟是少数人,但通过迷你任务的举手之劳就能获得回报并参与公益得到大家的认可。迷你任务不仅是用户参与公益行动的便捷方式,也是连接用户与企业的有效平台,更能够解决参与公益的资金来源问题,使公益事业持续发展。
迷你任务:消费者参与型的公益营销
传统的营销方式把消费者看成是单纯的产品或服务的接受者、受惠者,却普遍忽视了消费者的参与。在迷你任务平台上,企业可以从产品设计、新品、价格调查、用户反馈、顾客监督等各个环节的任务,通过企业和用户的有效互动,进而建立一种在互相尊重、信赖基础上的伙伴式合作关系,不仅企业努力满足消费者需要,而且使消费者可通过各个层面的参与“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
缩减企业调研成本
传统市场调研需要经历漫长的调查过程,调查范围越广、数量越多,涉及中间环节的主体就越多。而且,调研链条越长、信息失真可能性越大、所需投入也越多、成本越大。迷你任务应用可以直接去掉中间的调研公司、咨询公司、调研人员等环节,不受地理范围和时间的约束,使企业与用户直接联系,并将数据第一时间反馈给企业,企业只需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即可,极大地减少了企业调研支出。并且,接收企业迷你任务调查的用户都是积极主动的目标客户,其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更高。
有效实现精准营销
信息爆炸与无关广告的强烈攻击,使大部分消费者对大范围广告产生厌烦。同时,消费者还面临着在众多同质产品中寻找所需产品的困境。迷你任务智能定位与周边购物环境和已有购买记录等信息,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消费者购买的决策因素。企业可据此制定产品或服务的营销策略,在对的时间把对的产品推送给需要的消费者,实现精准营销。此外,通过迷你任务实现对现有用户的客情维护与新品推送,是加强企业与消费者联系,提高消费者忠诚度和黏性的有效途径。
积累用户历史数据
市场不断变化,消费者需求不断改变,使企业很难看清未来的发展方向。迷你任务积累的用户数据,为企业预测发展趋势提供了机会。迷你任务用户的信息及参与数据是持续、长期和稳定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和交叉分析法,可以从用户历史数据中发掘更多、更好、更有效的市场需求及变化,以利于企业确立发展战略。
有针对性地开展公益行动
迷你任务不仅是企业了解市场的有力工具,更是公益组织充分了解市场进行有针对性公益活动的有效调查渠道。公益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也像企业一样,需要有“目标市场”(特定地区或特定人群)、“目标人群”(志愿者)、“营销渠道”(扩大志愿者和寻找特定受助对象)、“运营结果”(增加志愿者数量、提高志愿者价值、使受助对象得到最大帮助)等。公益组织也可在迷你任务上开展公益调查,确定需要开展的公益活动、帮助的人群及帮助的方式等,以实现公益活动价值的最大化。
消费者参与 多方共赢
在迷你任务平台上,消费者能自然、主动地体验到企业所能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也能真切感受企业作为活动发起者为完成任务而表现的社会公益心与社会责任感,同时,消费者能使一己之力得以有效运用,发挥价值。在这里,企业推销的不仅是产品与服务,还有企业作为社会个体的使命与形象,使营销做到有的放矢。在这里,公益组织可以快捷方便地宣传公益需求,募集到更多的善款去关心那些需要关心的人们。
应用实例
NO.1
宠物食品企业和动物保护协会通过“迷你任务”平台合作调研活动,由动物保护协会发动志愿者参与,由于协会的大部分志愿者家里都会有宠物,是宠物食品企业最佳目标消费人群。通过合作执行该任务,宠物食品企业可以得到质量非常高的调研数据,同时也传播了企业的公益形象,动物保护协会也可以得到捐款和数据,对于志愿者来说,可以通过参与任务,得到酬金,并可选择捐助给公益机构,可谓一箭三雕。
NO.2
迷你任务为“顺风车”基金了“三人一辆车,代付高速费”任务,只要参与“顺风车”计划的车辆,载满三位乘客,在出发时拍照并登记信息,就可以获得5元高速路过路费的返还,这样就可以激励顺风车车主参与顺风车活动,拼车出行,实现“让你身边的空座,成为他人的希望”的愿景。同时还可以有效收集顺风车的图文信息,作为公益素材供以后使用。
NO.3
彩虹心职业体验教育中心了“职业体验计划校园调研问卷”的任务,针对大学生做了职业体验方面的调查问卷,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率较高,对新鲜事物接受程度也较高,使用迷你任务,动动手就可以参与调查,提交问卷,获得积分,用户参与十分踊跃,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烟草营销 ・ 镜子里的启示
APP烟草公益谁说不可以?
为公益事业冠名,对于烟草行业来说,经常受到限制。那为什么不联合一些公益组织,利用这样新型的工具平台,与消费者一起,把一些公益的事情做完。消费者(志愿者)有兴趣把事情做好,公益组织也能从中获得捐款从而更有积极性,而企业的品牌不断被展示,用创新的方式与消费者的互动不断地增强。
这些参赛者都是非常好的人,也很有想法,但他们创办的社会企业整体质量不高,而且可能会让那些关注社会企业的人感到失望,认为社会企业跟传统的公益组织其实没什么区别,只是换了个名字。大部分情况下,如果没有技术门槛,那些来自校园或者公益组织的创业者由于缺乏执行力和商业经验,很难跟那些成熟的商业人士竞争,而且很多创业大赛都没有一个制约机制,只鼓励创业,但不是鼓励理性创业,有可能误人子弟。
当然,这种创业大赛的意义也在于它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提升方式。参赛者可以不在乎结果,只在乎过程,但为了完成创业比赛的过程,他们尝试着与商业接轨的过程非常有价值,而且这样也可能埋下一个真正社会企业的种子;另一方面,就算是做一个纯商业的项目,在现在的商业环境里最终的成功率也是不高的,不是有句话说,如果让所有的创投和基金都清算的话,可能80%都会亏钱,所以其实有可能即使你做的是很商业的投资,你也不一定能赚到钱,更何况是社会企业。
所以我们也着急找到一些好的商业模式来证明社会企业的价值。首先,作为一个投资基金,我们必须比较务实,所以我们对社会企业定义和理解是很宽泛的,不是完全符合尤努斯对于社会企业的严格定义,我们的底线是坚持三重盈余―企业盈利、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不光包括来自公益组织的,也包括大量来自商业圈的社会资本。
按照这个定义,社会企业的范围会更广一些。比如一些做清洁能源的、做低成本医疗设备的,还有从合作社衍生出来的一些农业公司。在国内有很多来自商业圈或者政府支持的产业扶贫项目,他们可能从来不在公益圈露面,但他们实际上做的事情跟社会企业是一样的。比如像我之前了解到欧洲基金在印度投资过一个项目叫秸秆发电,经常被引为社会企业的经典,其实中国也有类似的模式,模式是一模一样的,而且做得比他们规模还要大。现在有一个企业,它的规模已经达到了全国一半省市都有它的发电厂,投资80个亿。
很多社会企业的创始人来自公益圈,那些因为传统做NGO的,做到一定程度碰到瓶颈了,所以他就转型想做社会企业。有些可能可以转型成功,但大部分都很难,比如他们团队的素质不是专业人,所以不管怎么培训怎么做可能都没法达到商业运营的状态。但他们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倡导者,就是说至少是把社会企业的概念引到公益圈,让公益圈的人更有结果导向和效率优先的观念。
所以,在中国,我觉得最能撑起社会企业这个平台的还是商业圈。商业要考虑效率,考虑结果的实现性,这种结果导向意识对公益圈有一个很大的促进。从纯粹的公益组织到纯粹的商业企业,这之间是一条长长的光谱,只要把基金的定位定在适当的部分,最后通过计算保证风险和收益率,可能利润不一定有投资纯商业企业那么高,但还是能生存下来的。
大家知道风险投资的模式是依赖于那种获得超常规成长的项目。比如风险投资投10个项目,1个成功了3个打平其他都失败了,但是成功那个如果能翻个几十倍,最后还是赚钱的。那么对社会企业投资的话,成功项目赚的钱肯定没有风险投资那么高,但是如果能投中一些适当赚钱项目的话,整个投资组合还是可以保持一定的盈利比例。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吸引一些不同口味的投资者进来,可能盈利不是很多,但还是能赚到一些钱。
这就需要吸引更多商业圈的人进来,而不光是依赖传统公益圈子里的人。这两个圈子最根本的隔阂还是话语体系的冲突,公益圈里的人说的是公益圈的话,用的是公益圈的思维:我是来做慈善的你们就是来支援我的,我的事情做得好你就应该帮助我;而商业思维的核心是互惠:我虽然是做慈善的,我要给你一些利益,你才能跟我玩,这个利益不一定是钱,也可能是名,或者其他方面的各种潜在利益。
但是公益圈的人碰到这种情况,可能就会觉得这个事情开始变得不纯粹了,就拒绝参与了。隔行如隔山,真的是这样,商业环境隔行如隔山,商业公益又是一座大山。公益圈很多人一时半会儿不愿意或者很难转换过来。其实很多时候是双方语言不通,但是也不排除由于这种合作有一些问题事件暴露出来,让本来想合作的一些人也打退堂鼓,比如“郭美美”事件和最近的“儿慈会”事件,但是我觉得,总的来说如果参与者是真正的商业人,他会知道如何规避风险。
所以说我们不能依赖公益圈转型社会企业的这些人,我们看项目的话也不能只看公益圈。现在我会不断呼吁商业圈的人多多关注公益圈,原来是商业玩商业的,公益玩公益的,公益圈的人也不知道社会企业能做到什么样,他们可能以为社会企业就是那么个小圈子,但可能圈子之外已经有很多社会企业规模非常大了,好多成功的商业人士还有很多富二代、富三代,都在往跨界这个方向发展。
随着这些跨界人的出现,我觉得两个圈子迟早会被打通。社会企业现在面临的一个重大机遇来自全球金融危机,很多原来从事金融业的人在金融危机后被裁员或者主动休假,虽然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是他们中有些人会利用这段时间,去做一些更符合自己灵魂的事情,比如社会企业,每一轮金融危机都能给社会企业带来大量专业人才。
若以纯粹的慈善观审察,现在“捐”的学问里,“杂念”很多,以至于人们对“善”的判断无所适从。8月29日“中国基金会透明指数”排行榜(FTI)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参与其中的1832家基金会里,中国基金会全行业的平均得分为52.41分,还没有达到总分129.4分的一半。
这似乎印证了人们对中国公益产生信任危机的缘由,但反观中国慈善的理念,这样的结果或许正是社会对慈善的认识误区造成的。人们习惯性地认为捐点钱就是做慈善,认为做慈善表达爱心就好,至于钱用到什么地方,对社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并不关心。而且很多人认为做慈善不要讲究效率,表达爱心就好。
这样的理念下,中国企业或者富人做慈善就有了这样的特点,以零散式捐赠为主,且是输血性的慈善而不是造血性的慈善。由于捐赠者不太关心机构的透明度,以及资金使用效果,所以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比较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在2010年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而随着人们对公益事业质疑的加深,这一现象正在改变。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说,公众的质疑恰恰是慈善进步的重要源泉,一个社会大变革,往往就是在质疑声中前进,从结果来看,慈善终于从边缘进入到公共生活的中心,开始了特殊的普及化与专业化的道路。
我的善心我做主
公众对慈善的信任危机,标志着政府动员募捐的体制失灵了。人们更愿意自己考虑捐还是不捐,怎么捐等问题。这种“我的善心我做主”的革命性变化,推动社会向现代法制型体制转向。
事实上,2011年之后公益行业格局有了微妙改变,社会自发公益组织在某些方面开始引领行业潮流。“这对我们这些小微公益组织来说是一个机会。我们不断把公信力做起来,人们就会把捐赠给我们。”北京瓷娃娃罕见病关怀中心发起人之一黄如方说。就在危机重重的2011年,这个刚成立不久的小微公益组织,其社会捐赠额猛增了5倍。
而据《央广新闻》报道,在今年夏天的多地水灾中,出现相当数量的社会自发公益组织,承担了大量的社会爱心捐助,并将物资直接分配给村民,这在以往只是零星可见。“民间呼吁,政策呼应。”在王振耀看来,这简直就是世界慈善史上的“两次创举”,“它们实际在创新社会模型”,王振耀说。
即便像“请农民工吃饭”这样的小事,很多人认为这并不能解决多少问题,但是他表达了一种态度,它跟“免费午餐”和“大病保险”一样,同样属于倡导性的力量。现在的公益越来越向建设性、倡导性转变,也就是说,我们不是一味地在那埋怨抱怨,而是积极地去尝试。
用企业方式做公益
人们完全可以将事业和慈善紧密结合起来,那确实是伟大的公关机会,即便是由此产生出许多“杂念”,也无可厚非。
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因为热心公益而被评选为中国“首善”。他做公益不仅给自己带来了社会声誉,也给自己带来了生意。很多生意伙伴主动找上门来说,“你就是陈光标啊,我们信任你,跟你做生意我们放心。”
“做公益是小投入,大回报,陈光标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也未必有这么好的效果。”王振耀这样提醒企业家。
自去年的郭美美事件后,人们就在探讨公益和商业是不是应该截然分开?公益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一种慈善,一种奉献。但是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面,开始有一种新的发展,就是用企业的方式来做公益。
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用企业家的方式,用企业的方式来做公益,才能够做到可持续。
著名案例是二十年前,经济学家茅于轼在山东吕梁山区开始的小额贷款。他通过当地一位老师把钱只贷给农民,供农民买化肥、投资,赚了钱再还回来。目前全国已有4000多个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不是赠予,要加上利息还贷,这就是用企业的方式来做公益。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印度独有的“儿童发展宝箱”,是一家特殊的银行,从行长到普通员工全由街头流浪儿担任,银行的客户也都是流浪儿。它帮助流浪儿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目前在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阿富汗、斯里兰卡等国都有分支,共有300多家分行。
事实上,这种学术上称为“企业的社会投资”,是以某一社会目标最大化为投资目的。但是要财务上要可持续,企业至少要自负盈亏,不能老赔钱,变成一个纯慈善事业了。而企业投资的时候,投资者不准分红,最多只能拿回原始投资,就能防止企业挂羊头卖狗肉。
专业人做专业事
谈到中国的公益事业,好多观点认为缺钱、缺政策,在汤敏看来,其实最缺的是人,缺一批以专业的方式来做公益的人。很多人认为公益就是志愿者,都是些奉献者,其实不是。公益本身就是一个事业,是一个正常的工作,一个能够拿到体面收入的工作。像美国这些地方,有10%的就业是在公益领域。
齐鲁有鸿儒 公益又先锋
一位专家给山东卫视《公益总动员》题词:“齐鲁有鸿儒,公益又先锋”,形象地道出了一点:山东卫视之所以成为公益风尚的领航者,除了上应和谐中国、公益风行的天时外,还有其独有的地利之便。
第一、大覆盖,高收视,奠定了山东卫视全国一流大台的地位。目前,山东卫视全国覆盖人口8.3亿人,是全国唯一覆盖人口超8亿的省级卫视,有着独一无二的覆盖优势。大覆盖构筑高收视,山东卫视的全国收视指标也名列前茅。
第二、重情义,有担当,构建起山东卫视全国主流媒体的优势。多年来,在面向市场、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面对媒体娱乐化的众声喧哗和节目低俗化的甚嚣尘上,山东电视台始终坚持自身“情深似海,义重如山”的文化定位,以肩负社会道义、传承中华美德、弘扬先进文化为己任,坚持了国家和人民赋予的“喉舌”作用,以品味、品质和品格,以公信力、影响力和传播力,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第三,大市场,高回报,搭建起山东卫视黄金传播平台的价值。公益是一项爱心事业,也是一种有效的营销模式、一种多赢的合作艺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公益平台上展示品牌远景和品牌承诺,赢得的将是忠诚度最高的优质客户。而作为GDP过两万亿、人口近一亿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山东卫视掌控的消费市场、提供的公益平台,对客户来说是怎样的市场价值,不言而喻。
五个总动员 大家一起来
一是“创意总动员”
公益是事业,广告是艺术。山东卫视本着“创意至上”的原则,联合国内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有创造力的制作机构,制作代表当今中国创意潮流与最高水平的公益广告,传达公益理念,领航社会风尚。
《公益总动员》专家评委会成立,《公益总动员》在公益广告的选题上着眼人的自身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既体现和谐的力量,也同时体现创意的力量。对广告创意者来说,公益广告是块值得精耕细作的沃土,栏目的八位评委将一起高举公益广告创意的大旗,借助山东卫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将公益进行到底,将公益广告创意进行到底!
二是“行动总动员”
公益事业,是一项大众化的事业,人人皆可参与,人人都能受益。在国家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尤其为中央文明委、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主管部门所倡导和鼓励。山东卫视将联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山东省慈善总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公益机构,将公益事业做大、做强。现在,他们已与山东省慈善总会联合推出一项惠及千万普通家庭的大型公益行动――情暖万家.2008全年拨付1.12亿善款,帮助32万个特困家庭。
三是“明星总动员”
作为有着广泛社会影响力、号召力的公众人物,明星、名流们的公益之举,更会以时尚引领风尚,转移社会风气,助益世道人心。现在,演艺界、文化界、企业界、体育界众多会名流纷纷看好山东卫视《公益总动员》。
四是“媒体总动员”
公益作为阳光事业,总能触动全国各大媒体最敏感的神经。目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公益时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文汇报、新闻晨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新闻午报、上海青年报、新闻晚报等我国有影响力的各大报刊,已纷纷加入对山东电视台“公益总动员”报道的行列;《中国广告》、《现代广告》、《广告人》、《广告主》等权威杂志。已经加盟为活动的支持媒体;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专门设立“公益总动员”专区,全程关注、及时报道活动动态,另有五十多家网站纷纷转载、链接,山东卫视“公益总动员”的宣传报道已经铺天盖地,传遍大江南北。
五是“企业总动员”
山东电视台将面向全国,选择有推动力的企业品牌,共襄公益盛举。岁末年初,山东卫视《公益总动员》策划推广部门北上、南下,先后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晋江、济南等地开展推广活动,与众多企业品牌广泛接洽、探讨合作事宜,企业界对这一活动普遍看好。美国AOBO公司总裁营销助理、整合营销传播中心总经理、著名营销策划人张默闻先生,不仅参加《公益总动员》杭州推广活动现场致辞,还在自己的博客中撰文《山东卫视凭什么不当中国卫视第一?》,盛赞山东卫视领航中国公益风尚的努力。
公益营销 卫视搭台
营销界有句经典名言:“做广告不如做新闻,做新闻不如做公益”。足见,公益营销是品牌传播的至高境界。山东卫视《公益总动员》通过五个总动员,大力推进整合创新、整合营销,不仅成为中国公益风尚的领航媒体,也必将成为中国公益营销的开路先锋。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的公益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爱心企业回报社会的慈善之举,在带给弱势群体温暖和帮助的同时,怎样才能更好地为自己的品牌增值?
这一切,都需要主流的媒体来领航。山东卫视独占鳌头的覆盖优势、居高声远的传播品质和义不容辞的媒体责任,使其成为中国公益营销当仁不让的领航者,将为企业公益营销搭建黄金传播平台,为公益广告创意提供自由翱翔天地。
为打造《公益总动员》,山东卫视整合全台节目资源,拿出价值千万的播出资源。将做足几个“全”字:一是全年贯通,一年365天,每天都贯穿公益广告和公益内容;二是全屏展示,一天24小时,穿插安排公益广告和公益内容时段;三是全力以赴,无论是资金、时间。还是人力投入,都给予充分的保证。2008年,他们将四个“做足一百”:联合100个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100家有创造力的制作团队,100个有推动力的爱心品牌,共同打造100部有传播力度公益广告,山东卫视以每天32次、全年超过一万一千次的大密度播出量,播出这些优秀作品,领航风尚,践证责任。
【关键词】公益广告 广告 公关
一、公益广告:广告主的机智做法
广告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为广告厂商带来了利润。但物极必反,当铺天盖地的广告向我们袭来,当我们周遭的世界都被广告所充斥的时候,我们发现,广告已经侵犯了我们的生活,企业主无论怎样冠冕堂皇,其实都是变着法子想掏我们的腰包。于是,我们开始排斥广告,广告的作用降低,企业主们也开始头痛了。
面对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企业不会坐以待毙。不做广告不行,只做广告也不行,于是企业开始转向公关。企业一方面铺天盖地地利用广告建立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开始注重自己的品牌内涵,加深消费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品牌的长期利益可以用公关的手段来维护,公关能有效地把握每一个环节的传播和制定品牌的长期发展战略,使得传播协调深入人心,实现良性积累。”①很多成功的大企业将广告与公关很好地结合,广告和公关双管齐下,相映成辉,企业营销理念日趋成熟。
二、公益广告:企业公关的有效方法
公益广告把企业的商业性目的隐藏于对公益事业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之中,说到底还是在为产品做广告,为了自身的利益在宣传。企业署名的公益广告会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引起舆论的好评,从而培养消费者对该企业的品牌忠诚度,使消费者仅仅看到或听到该企业的名字,就会觉得其产品和服务值得信赖。
比如说统一企业为支持奥运所做的公益广告。广告首先给我们呈现的是在农村里四个酷爱运动的孩子,他们热爱乒乓球,热爱体操,喜欢举重,更醉心于跑步,他们虽生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但他们的生活场景中却处处体现着奥运精神,正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统一企业在宣传奥运,倡导体育精神方面所做的努力,看到了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则广告最后的总结陈词还不忘了强调:“你吃一碗面,我捐一分钱,统一方便面,让奥运走进希望小学,统一方便面。”统一企业所做的这种公益广告,是一种成功的公关策划,它既拉近了统一企业与普通老百姓的距离,提升了社会影响力,又会直接刺激消费者的选择。
三、公益广告:广告机智+公关作为
公益广告中广告与公关是密不可分的。“广而告之”提高了中央电视台的收视率,又何尝不是中央电视台一次成功的公关?
做广告,是一个企业做大做强之必然的机智选择,但是随着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日益成熟,商业广告对于消费者选择的影响正在逐步降低。企业不得不另辟蹊径,撇开单一模式的束缚,寻找其他的传播路径。公关能够破解消费者对广告的“免疫力”,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首先认可企业,继而采取行动。
很多学者认为在整合营销时代,广告与公关应该汇流,应该共生,应该手拉手,协同发展,这无可厚非。但笔者认为广告与公关是有从属关系的,公关只不过是广告的一种特殊方式。做公关是为了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和理解,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的目的和商品销售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这种努力不是要放在家里自勉,而是要为媒体、为受众所知道,是另一种形式的广告。因为只有大家都知道了,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只不过这时候企业并不是直接宣传自己的商品,而是间接地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和宣传企业文化。公关是广告的一种特殊方式,企业做公关也是为了达到广告的目的。这种形式的广告好处就在于更符合日益成熟的消费者的心理,其效果也比直接宣传产品好很多。公益广告集合了广告的轰炸效应和公关极具亲和力的优势,是当下广告主的一种明智之举。
公益广告应是一片净土,其社会意义是不容怀疑的。“成功的公益广告不但有助于实现和发展公共利益,而且将转化为以主流价值观为核心的公信力、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把整个民族团结起来。”②而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主义文化,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无形中都可能会掺杂很多利益因素。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理应对社会有所贡献和回报,为整个社会的大众文化的发展尽自己应该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①邓正华,《广告与公关的协同传播》,《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年第8期
②张敏,《作为公共沟通的公益广告》,《中国广告》,2009年第3期
慈善事业是中国优良传统的延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首先,它是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就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的真实反映。同时,也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一种方式,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其次,发展慈善事业要从教育和政策两个方面着手。以教育的形式来鼓励慈善,以政策和立法来规范慈善。最后,对慈善也要有正确的认识,慈善是一种精神引导而不是强制要求,发展慈善事业的同时要防止“伪慈善”和“被慈善”的发生。
当前的中国慈善,需要的不是审视,而是无数次喝彩;需要的不是鞭策,而是亟须加速的制度保障与行政绿灯。我们期待的是一个优质的环境,它能让富豪们主动乐善好施而非迫于压力,它能让人在行善时的感受至少不输给购置香车豪宅,它能保证所有的善举都能获得尊重而非忽视,它能让慈善成为社会习惯。
作秀不可行
慈善作秀,顾名思义,指利用慈善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等。“秀”和“作秀”,是近年来流行起来的一个动词。“作秀”有三种解释:一是表演、演出;二是展览宣传活动;三是弄虚作假,装样子骗人。“作秀”是一个贬义词,含有夸大其词和作表面文章的意思。所以,当慈善和作秀联合在一起时,便往往带上了贬义的意味。
所谓慈善,就是发自内心的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鼓励自己和周围的人去帮助一些弱势群体。慈善事业既是经济事业发展的晴雨表,也是调节贫富差别的平衡器。慈善事业是人们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情况下自愿地奉献爱心与援助的行为和从事扶弱济贫的一种社会事业。如果当慈善演变成一场华丽的表演秀时,慈善的意义也就变了。若企业家将慈善场地作为秀场时,那些人的目的只是想要通过他们所谓的慈善提高自己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为企业宣传穿上一件慈善的外衣。
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就曾批评一些企业家功利做慈善的四种表现:一是把做慈善当成数字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些人甚至采取弄虚作假的方法,做数字游戏,在数字上动脑筋,把自己的资产从这个公司转移到另一处,就说自己捐了多少。二是把慈善当成媒体秀,让媒体为其包装。一些企业家做善事的出发点是为了增加曝光率,增大影响力,而把提供帮助作为附加项目。三是把慈善当成营销秀。很多企业家把慈善作为营销的卖点,将慈善和营销放在一起进行“捆绑销售”,想达到双赢的效果。四是把做慈善当成表面秀,形式主义思想泛滥。很多企业家对自己企业里的员工很苛刻,工资不多,福利不好,却热衷于在外面露脸,大作文章,经营所谓的面子工程。
公益事业是一个人乃至一个企业公民精神境界的最佳体现。但出发点不同,公益也就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公益慈善、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本身的商业行为当然是应该区分的。企业不能带着功利心去做公益,一旦有功利心就肯定做不好公益,因为功利心让受助群体得到的关注不再充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对公益做秀的质疑,其实就是公众对公益动机的质疑。其实企业只要去做公益,就肯定会得到良性的回报,至少夸你的人会更多。
讲原则的秀
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能通过“作秀”吸引更多人关注慈善,那还是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对于作秀,要看你作的是哪一种秀。有真正的慈善秀,真正的慈善秀就是让人民群众、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这种秀,是要大力弘扬,是值得我们去作的。如果盖茨不高调,全世界怎么知道盖茨又是世界首富,又是世界首善呢?高调作秀也难得,只要把握得当,就能成大家之范。对乐于行善的人,我们不妨多一份理解,不必在他高调时推波助澜,也不能一棒子打死,让后来者望而生畏。
慈善是一个过程,很多人开始可能是为了作秀而慈善,但在慈善的过程中,却转变成为慈善而作秀。这种转变的边界和时间点很难判断,但是这种转变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因为,慈善本身就是一种人性与人性相通的体现,就是一种人心与人心的交流,慈善行为本身就是对作秀者的一种教育和引导。尤其是在当下慈善事业还未蔚然成风时,就更需要有人来打破这种意见环境中的“沉默的螺旋”,用一种高调的姿态来宣传慈善的理念,摆正态度,消除积攒的顾忌。
——主人公语
她1982年生人,家庭背景一般,非名牌大学毕业,漂在北京。在国贸的写字楼里,每天有数不清的这样的女孩来去匆匆,她们领着还算可以的薪水,已嫁或待嫁还算匹配的老公,然后过着房奴的生活。
但对于王雨诗而言,以上公式却不适用。年轻未婚的她,已是一家拥有百名员工的北京国大华闻公益传媒有限公司总裁。经过短短几年时间,她的传媒集团现已独立打造成为国内最大的公益传媒电视输出平台。王雨诗荣获了“2012年中国商界女新锐人物”奖。一家企业拥有百名员工不足为奇,可一家以公益电视制作为主的传媒公司,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在国内真是屈指可数。
大二女孩收入过万
王雨诗出生于辽宁省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正直敦厚,母亲热情善良。
小王雨诗从小就对音乐十分感兴趣。高中毕业时,王雨诗考取了辽宁一所音乐学院。大二的时候,一个形象大使的选拔比赛在学校附近开展,评委全都是当地有名的电视台主持人。一直对主持感兴趣的王雨诗斗胆去尝试了一把。经过形象选拔、才艺展示等项目的角逐,王雨诗竟然脱颖而出。赛后,她获得了在当地电视台工作的机会,主持一档生活类的节目。主持之路就这样开启了。
电视台的兼职工作使得王雨诗很少在学校里出现。较高的收入也使得她在同学里愈加与众不同。
大二、大三正是享受美好爱情的年纪,王雨诗却每晚把自己关在宿舍里背主持稿。连电视台领导都觉得她做的已经很不错了。
从大二开始,收入过万的王雨诗就再也没向父母要过学费和生活费。一有机会,她还会给父母买不少的礼物。发工资的时候,她会帮助经济有困难的同学,还时常请大家“撮一顿”。和别人分享财富,让她觉得十分快乐。
独闯京城
转眼间大学毕业,王雨诗在地方电视台已经工作了两年多。凭她出色的表现,要留在台里不是什么问题。在其他同学忧愁于未来去向时,王雨诗作出了独闯北京的决定。
“那时我22岁。”王雨诗漂亮的大眼睛闪烁了一下,那是多么好的年华啊!在铁饭碗与北漂生活之间,她毅然选择了北漂,这多少会让人有些不解。
对于只身前往北京的想法,王雨诗的母亲是有些不放心的。为此,机灵的王雨诗还想出了一个暂时蒙混过关的“托辞”——她告诉母亲自己想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英语,以便考雅思。一听说是为了学习的事情,母亲马上表示支持。就这样,王雨诗揣着大学时打工攒下的两万元来到了北京。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一位做主持工作的朋友。王雨诗拿出了自己过去的主持光盘。她顺利被推荐到阳光卫视,成为一档财经类节目的主持人。
在那档节目里,王雨诗结识了很多有爱心的企业家。他们中很多人投资了希望小学或是资助了贫困家庭。王雨诗通过节目跟着他们探访贫困家庭。那是她第一次看见国内还有这么贫困的地方,人们吃不上饭,上不起学,有个家庭甚至3个兄弟同娶一个老婆。这些家庭一年的开销用度还比不上城里人一个月的花销。
一次到云南采访,王雨诗结识了一个贫困家庭。她当即决定资助两个孩子上学。从那时起到现在,王雨诗对这个家庭的各种援助持续了近10年,到现在还常常书信联系。
王雨诗在一档公益节目里认识了现在的合作人姚莉女士。说到做公益节目,王雨诗和姚莉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她和姚莉商量后,二人一拍即合,决定从公益类节目开始。
王雨诗平静地说:“当我帮助了一个人的时候,那种喜悦是由内而外散发的。我愿意与人分享。”
公益也盈利
为了推出自己的第一档节目,王雨诗吃了不少苦头。他们深入贫困地区数日,拍下了许多真实的画面。又熬了好几个夜晚才制作出一部感人至深的样片。
2005年,王雨诗和姚莉在中国教育台推出了他们的第一个合作节目《公益》。开始的投资都来源于王雨诗做广告代言的收益。她推迟了自己买车的计划,每天和大家一起挤地铁。她经常在地铁里遇到刚被自己面试过的新员工。
一次机会,王雨诗接触到一个国外的企业。第一次听说“企业社会责任”的说法。
企业社会责任一般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对相关利益群体的社会责任,例如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客户、政府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这个概念让王雨诗眼前一亮。因为作为公益传媒文化公司,他们的工作常常是长久不盈利的。大多数资金来源都靠自己的广告代言工作。跟行内几个朋友交流之后,大家对“企业社会责任”不置可否。王雨诗决定试一试。
那段时间里她游说了很多大企业,告诉他们社会责任的意义。说到企业要源远流长,王雨诗说:“国外的理念和中国的不一样。企业不可能仅仅只有对社会的付出,必定是要获得一定社会回报才能继续发展的,而这些回报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的。企业做公益活动获得百姓的认可,能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品牌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平衡企业收益和公益事业的所占比例显得十分重要。”
终于,国内一家著名服装企业的老总率先同意了她的想法,愿意参加他们的希望小学活动。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认可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说法,愿意加入的企业多了起来。
现在,王雨诗旗下主要开办了3档公益节目。一个是开播近8年的“公益的力量”,这也是最火的公益节目。从开播到现在,许多著名的明星都参与进来,比如光良、立威廉、张含韵、陈光标、梁丹妮、任静、付笛生、杨光、郭涛、吉杰、柯蓝、马艳丽、斯琴格日乐等。
另两档则是高端公益类专题“点燃希望”和针对儿童公益真人秀“挑战奇罗星”。后来,她又有了新的想法,与中国人口福利基金合作成立寻子基金,帮助那些不幸的家庭和孩子。
“晨跑是我发起的第四个公益项目,也是参与人数最多的一个。”林明荣告诉记者。在担任该小区公益组织负责人的两年时间里,他先后发起了治理环境、整治随意停车、推进垃圾分类等多个项目。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朱健刚告诉记者,像林明荣所在的社区公益组织,在广东省不计其数,它们有个共同的特征:以法人或非法人形式活跃于社区层面,解决休戚相关的公共难题。
如此活跃的景象背后,是广东省社区公益不断“探新”的实验。如何利用互联网方式创新性解决社会问题,如何用商业的智慧协调政府、市场和公民,以实现三方共赢,成了社区公益人颇为关心的议题。
“潮”涌社区公益
“一些愿意做慈善的人聚集起来,在自己生活的地方做一些爱心活动。它不一定是现代公益,也可以是传统的。”这是朱健刚定义中的社区公益。
“比如潮汕地区的善堂,自明代就开始组织救济周边的弱势群体,已有几百年历史。”在他看来,广东的社区公益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基础。
广东省地方文化根基深厚,务实的广东人长期秉承“与其为千里之外捡垃圾捐钱,不如把家门口搞干净”的观点,“因此,广东的企业家都乐于捐助当地祠堂或社区。”朱健刚说。
除了风气使然,社区公益的发展体现在方方面面,尤其是政府的鼓励。
2013年,广州市举办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资助资金达到1500万元。迄今已成功举办了3届创投活动,资助金额更是由前两届的1500万元提高到1850万元。由此可见,政府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服务的力度之大。
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周如南看来,政府资助并非活动的最终目的,按照规定,公益组织需自筹项目配套资金(占比需达40%)。广州公益创投创新性的“广州模式”,催生出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1+1+1>3”的社会治理模式。
距离广州不远的深圳,曾诞生过中国首家社区基金会“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在以改革闻名的沃土之上,大量活跃在社区层面的自组织转向社区基金会模式,探索如“潮”般涌向社区公益。
2014年3月,《深圳市社区基金会培育发展工作暂行办法》出台,原始基金200万元的门槛、公益基金不允许社区冠名的限制被打破,开了全国社区基金会制度化的先河。
深圳首个居民众筹成立的“蛇口社区基金”便得益于此。
发起人之一的“80后”公益达人张鑫说,2014年年底,89个蛇口居民自掏1000元腰包成立“蛇口社区基金”,致力于链接本地资源,解决本地问题。“之后短短两个月,就筹集了近40万元的自然人捐款,加上近60万元企业承诺捐款,基本达到100万元注册资金。”
经过探索和创新,“深圳模式”日趋成熟。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光明新区为代表的政府倡导培育模式、以桃源居为代表的企业倡导培育模式、以蛇口基金为代表的居民众筹培育模式等多种模式。
社区公益之难
盛名之下,社区公益并非完全顺风顺水。
2011年,陈建华履职广州市市长,自封“垃圾市长”的他开始力推垃圾分类,虽然社区公益组织在多个垃圾分类试点投入了巨大精力,但效果仍不理想。
据宜居广州生态环境保护中心(一家在广州关注垃圾分类及垃圾管理的民间环保组织,于2012年6月经广州市海珠区民政局批准后成立。以下简称“宜居广州”)总干事巴索风云回忆,当时他们做过一项调研(2012年),数据显示:虽然91%左右的居民知道广州正在进行垃圾分类,但只有50%的居民知道自己的小区正在进行垃圾分类;虽然超过70%的社区完成了垃圾分类的宣传动员以及垃圾分类基本设施的配套,但垃圾分类作业流程尚未理顺,仅7.8%的社区同时做到了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
成效问题并非最棘手的问题,团队的稳定更令他担忧。
“宜居广州”目前的团队分为调研人员和社区人员两部分。“人员几乎每年都会变动,做社区的团队要改变人的观念,花费了很大力气,却收效甚微。时间久了便对未来产生了迷茫。”巴索风云表示,新进的全职人员又在不断重复以前的路径。
尽管他知道目前种种遭遇的症结所在――像大多数业内人士反映的那样,社区公益组织所能接触的资源寥寥无几,单一的募款来源令组织缺乏长期的稳定性。“而资源中,钱是最大的因素。”但他依然无计可施。
在巴索风云看来,民间机构很少能拿到政府的支持经费,而办公场地、水电网络、推进项目都需要钱。“作为一家民间环保组织,我们的经费主要来自于南中国环境基金。”
“商业并不可耻”
韩靖表示,目前,他正在探索一条公益和商业互相助力的可行之路。
他创办的“路人甲”,是一个具互联网思维的小额定额捐款及轻度公益参与的网络筹款平台。
捐款人在捐助了10元之后,即可以在“路人甲”平台上挑选一张优惠券。而这些由爱心商家提供的优惠券,金额几乎都大于10元,例如价值30元的爱奇艺会员卡、滴答拼车20元代金券、桔子酒店40元会员卡等。“其通过‘惠捐模式’创新地以社会企业的方式运作,运用了行为心理学和商业的结合,以实体化、物质化的形式鼓励人的捐赠行为。”
这一机制并不复杂,其实质上是一个搭建了捐赠人、爱心企业、公益项目的价值闭环。
捐赠人在捐赠10元后即可兑换一张由爱心企业回赠的答谢券,享受超值优惠和在线服务;企业通过优惠券的方式参与公益,既实践了社会责任,推广了品牌,又赢得了用户;而作为连接双方的公益项目,又为每一个公益组织负责人自行管理捐款人和活动参与者提供了载体。
“公益+商业”的模式被“路人甲”证明是可行的。“‘路人甲’与‘车爷’的合作让我们看到,商业并非处在公益的对立面上。”
“车爷”是一家上门洗车O2O公益环保品牌,车主每缔造一次上门洗车服务都将有1元钱捐给公益事业。其“车爷公益基金”与“路人甲公益”合作,在向平台10个公益项目进行定额定期捐款的同时,为捐款人提供了20元洗车优惠券。截至目前,“车爷”开展各类线上线下社区公益活动共计16次,累计投入公益基金22976.9元。
据了解,“路人甲”公益捐赠平台自2015年2月14日开始上线试运营,截至2015年年底,注册用户近十万,APP注册率达85%,捐赠用户总体转化率为39%,复捐率达18%,优惠券领取总量近两万张,优惠券领取率12%。
在韩靖看来,“路人甲”惠捐模式的成功意味着解决社区公益难题的探索出现了曙光。
“路人甲”正在积极尝试打造一个“善商联盟”,外来游客通过捐助本地公益项目,再通过“路人甲”公益平台领取本地商户为之提供优惠服务。既解决了本地的社会问题,又让那些捐助的游客在本地消费时获得了优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旅游区常见的不良商家价格欺诈问题。
韩靖希望通过“路人甲”平台的惠捐模式来激活和促进社区公益组织的发展。“从我们的实践来看,本地人对于社区公益非常有情怀,只要标的明确,其实社区公益筹款并不难。”
颠覆与改变
互联网颠覆式的影响力,悄悄改变了林明荣的公益方式。
从2012下半年开始“精油添加”,尤其是“原液”概念越来越受到行业的关注,很多人也谈到2013是原液年。这对于从2010年就开始在日化线做原液的诺曼姿来说是个非常好的契机。
价值回归赢得跟随
2012年,大家普遍反映生意难做,市场下滑,但诺曼姿还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2厘米希望”、特色终端沙龙会、诺米社区在建立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系,拉动终端销售及帮助终端店维护会员、提升忠诚度、美誉度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C2CC:2013年,诺曼姿在渠道建设、品牌推广、终端动销等方面有什么规划?
全翔海:我们对渠道进行了精细化的建设:把目标放在那些有资金实力,正寻求突破又认同诺曼姿品牌文化的经销商,既保证利润又相互提升。2013年,我们重点与一些区域性的连锁店及A类店进行合作,这些店在过去,凭着独特的优势在各自的区域取得了成功,现正面临经营成本上升,电商冲击,急需差异化又高利润而且品质好的产品进行突破,诺曼姿原液1602正好吻合他们的需求。
在深化我们的品牌定位——爱你的精油护肤品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明晰诺曼姿“精油添加护肤品”及“爱”的概念,以原液1602黄金单品尖刀战略,22厘米希望、特色终端沙龙会及诺米社区为重点进行。
公益缔造情感纽带
西方发达国家的公益理念给予了全翔海启发,他认识到,当公益理念已成为人们正常的行为习惯时,崭新的价值观与价值理念也将突破桎梏得到实现。销售只是一个开始,而诺曼姿需要做的,就是在销售之外建立起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相较买卖关系更为稳固与温暖,而商业与公益相结合的营销模式,也是一条相辅相成使两者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道路。
C2CC:您是如何理解公益与商业的关系的?
全翔海:从前我们把公益架在一个很崇高的位置,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很多普通人参与进来,以前一提到公益,就把商业排除在外,以撇清关系,不过,随着企业的发展,我们看到做得好的企业,都在做公益。因此,我认为公益与商业的结合只要选择恰当的方式,只要是发自内心的去做公益,既有益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获得更多资源来支持公益事业。这在西方国家已经非常普遍和成熟,我相信这也是我们国内公益发展的趋势。
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公益是所有企业长远发展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对普通民众参与公益缺失的现状分析后,我们认为公益倡导和公益理念的传播,让每一个普通人的参与能更简单更积极,比简单的进行捐赠更有意义。“22厘米希望”就是这样一个活动,它不仅和我们的品牌定位“爱你的精油护肤品”爱的文化十分吻合,还把引导众人参与公益和我们的企业发展结合起来,把品牌发展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它在消费者、终端店、商和厂家之间建立起紧密的情感纽带。我们希望通过诺曼姿“22厘米希望”为实现“人人可公益、时时可公益、处处可公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C2CC:“22厘米希望”活动在1年的执行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目前又取得了哪些成绩?
全翔海:困难有二,一是理解。有些终端店还是会把他当成是个噱头,只在搞活动时捐书,顺便带动销售,太急功近利。平时就不去做,我想这都是没有充分理解“22厘米希望”活动的核心涵义,这样既没有把公益做好,也不能够真正地提升店家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二是坚持,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许长期以来化妆品行业的浮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家,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心态,我想也许这个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大家调整心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去做好一件事。同时,公益也应该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其它事一样,贯穿我们的生活,坚持做下去。
截止到2013年2月底,全国共有近千家终端店参与到我们这个活动中来,200多家终端店成为我们的指定爱心捐书站,捐助次数超过1000次,共捐赠学校28所,诺曼姿捐赠的爱心图书馆有11所。其实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我不太赞同以捐赠的额度进行一个总结,过去大家总是拿捐赠的金额去衡量对公益的贡献。我个人认为更应该鼓励虽捐赠不多,但长期持续做公益的行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更多的是普通人,公益的进步有赖于每一位普通人认知的提升和持续进行。“22厘米希望”其中一个重要的涵义就是改变,我认为这也是这个活动所取得的成绩之一。
这个活动不仅帮助了很多乡村学校和学生,同时,我也看到越来越多的终端店、消费者、商认可。它为普通人打开了一扇公益之窗,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公益。于企业管理而言,也非常有帮助。大家在做公益的过程中,不仅更懂得感恩和珍惜生活,同时也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大家觉得在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工作,自己做着一份有意义的事,工作起来也更加有劲,沟通起来也更加愉快,整个公司的氛围也积极向上。
终端动销触动心灵
除了“22厘米希望”,诺曼姿还有两个于终端动销上稳固消费者情感维系的法宝,即是“特色终端沙龙”与“诺米社区”。
全翔海:特色终端沙龙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消费者对店家的忠诚度。诺曼姿特色终端沙龙会着重从女性比较关注的几个方面,比如孩子成长教育、婚姻家庭、心态和养生等方面进行体验式培训。从去年9月开展以来,我们在全国一共进行了近百场沙龙会。很多参与者不仅在现场感动得留下了热泪,内心深处更得到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