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3: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交通组织优化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03-0046-02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有T形、Y形、十字形、X形、环形等。车辆通过无交通管制的平面交叉口时因驶向不同,相互交叉形成冲突点。而每一个冲突点都是一个潜在的交通事故点。城市道路的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管理。通常包括交通信号灯交通组织、环行交通组织,用各种交通岛(分车岛、中心岛、导向岛和安全岛)、交通标志、道路交通标线等组织城市道路交通。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通组织的基本任务就是保证相交道路上车辆及行人的交通安全并提高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总结起来就是合理组织不同方向的交通流.设置合理的车道数,按规范要求布置道路平面交叉口的交通岛、信号灯及各种交通标志标线,使交通流在交叉口有序组织起来,顺利安全通过道路交叉口。
城市道路交叉通组织优化设计是指在城市道路交叉口用交通标志标线、高出路面的各种构造物、护栏、分隔带、隔离墩及其他设施和方法,对不同方向、不同速度以及不同运动状态的交通流进行疏导、隔离和规制。使交通实体像水流一样顺着一定方向和线路,互不干扰、安全有序地运行,以达到分离和规制交通的目的,称为道路交通组织渠化。
常见的平面交叉口渠化分离方式有物理分离、车种分离、车速分离。
道路交通渠化分离实施时,必须通过科学、全面、系统、深入的道路交通资源、条件和交通流等,因地制宜、积极主动地探寻其存在成因及应对办法,结合交通信号控制、标志疏导及道路改造等措施,同时采取现场调勘、反复论证、优化调整。才能实现充分利用道路固有交通条件、有效提高通行能力、切实改善交通拥堵,降低交通事故。为达到以上目的,渠化交通设计时应考虑以下各种因素:人的特性、交通特性、交叉口的几何及物理条件。
城市道路交叉口车道条数及车道宽度交通组织:
车道条数:应由城市道路平面交叉通信号灯控制方式、车道通行能力、高峰小时交通量以及交叉口几何条件等因素综合决定。但基本原则为承担主要交通流的车道数应不少于道路路段的车道数,驶出道路交叉口的车道数不少于驶入道路交叉口的直行车道数”。
车道宽度:车辆通过道路平面交叉口时,因交通管制及信号控制,车速会低于路段车速,因此可考虑适当减小靠近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车道宽度,靠近交叉口车道宽度比路段车道宽度可减小约2050 cm。对于大型车通行的道路平面交叉口,进口段车道宽度一般可采用3. 25--3. 50 m,对于小客车通行的道路平面交叉口车道,宽度可缩至2. 80~3. 00 m。在道路交叉口出口段,车辆会加速通过,车道宽度应适当加宽,一般要求与路段车道等宽。当渠化组织中道路宽度紧张时,直行车道宽度可以缩窄至2. 75 m(小型车)或3.00 m(大型车)。
城市道路平面信号交叉口的拓宽渠化组织:城市道路平面信号交叉口的拓宽渠化组织是最常用的道路交通组织方法之一。在多相位控制的道路平面交叉口设置左转专用车道、右转专用车道,同时应保证直行车流的通行畅通。在城市道路平面信号交叉口的拓宽渠化组织设计时,除了对道路交叉口进口道拓宽,也可对道路交叉口出口进行拓宽,交叉口出口道拓宽的方式是增设机动车道。拓宽的车道数的基本原则为:
(1)当路段双向四车道或双向六车道时,交叉口进口道至少设置三车道;
(2)当路段双向六车道时,交叉口进口道至少应为四车道;
(3)当路段双向两车道时,交叉口进口道至少设置两车道;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通组织优化方法的组合:任何一个交叉口都不可能只用一项交通组织优化措施,只有将这些措施有机结合起来,依据交叉口的具体条件进行设计,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对于每一个城市道路交叉口必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每一个道路交叉口的位置、几何、交通条件都是不同的。一般的方法总结如下。
(1)任何道路交叉口都有以下渠化组织标志标线:车道行驶方向指示标志,道路中心线,车道界线,车道边线,人行横道线,停止线等。
(2)-般的道路交叉口都会进行导向车道的设置。不管拓宽与否,导向车道必须配以相应的交通标志标线:车道行驶方向指示标志,导向车道线,导向箭头,有禁限的应设置相应的禁令标志和禁止掉头标志标线。
(3)交通复杂的交叉口一般都设置交通岛,交通岛在车流行驶的死角位置,形状、类型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做决定。
(4)非机动车对机动车干扰较大的交叉口,除了应用上述措施可设置非机动车禁驶区标线或中心圈来规范非机动车的行驶。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优化是非常复杂的问题,笔者有些方面只是涉及了一些皮毛。本次的研究侧重于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优化的一些具体措施,建议读者在本文的理论基础上开展更深入的探究,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
参考文献:
[1]翟忠民,任福田,道路交通组织优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6
[2]赵恩堂,颜健民,张树升,严宝杰,交通工程学讲义[M].西安公路学院.1 984
[3]王炜,郭秀成,交通工程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10
[4]李美玲,信号交叉通组织优化方法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6
关键词: 交通组织与管理; 地铁施工; 道路交通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traffic, demand for large capacity, less land occupation of the subway traffic is growing, many big city have been or are preparing to build the subway, but the subway line generally after guest flow is larger in the city center area, and long construction period, which will result in greater impact on city traffic, therefore in the subway during the period of construction, how to through traffic to minimize the impact on traffic construction problems worthy of our study.
Keywords: traffic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ubway construction; road traffic;
中图分类号: U4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小汽车保有量急剧增长,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活力。而地铁可以缓解高增长的客流,减轻地面交通压力,同时增强市区各主要集散点的直达性,提高市民的出行质量,并且可以进一步改善城市交通系统的结构,节约资源,促进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但地铁工程规模浩大,建设工期长,影响范围广,施工期间占用道路并影响相关道路交通,施工车辆及建筑物的拆迁、附近居民投诉等也会对地铁施工造成影响。因此通过合理的交通组织,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铁施工对交通的影响非常重要。
2 交通组织的原则
2.1 保障重点工程顺利进行的原则
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施工方式, 什么样的交通组织方式, 施工期间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 所以需要社会的支持, 在发生冲突时, 应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为原则。
2.2 保证行人、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优先通过的原则
交通组织方案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施工期间在需封闭的道路上应预留行人通道, 尽量减少慢行交通绕行距离。公交车辆应尽量做到不改道,即使施工带来交通不便, 居民也可先步行再换乘公交车完成出行。如果必须对公交线路或站点作出调整, 则一定要提前做好宣传工作。
2.3 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方案的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稳定性是指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方案不能轻易更改, 否则会影响方案的有效性, 群众也很难适应, 影响公众利益。但组织方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应根据方案实施后交通的实际状况作出相应的更改, 即适应性。
2.4 系统最优的原则
交通作为一个系统, 除要考虑单点通行效益外,更要使交通系统的整体达到最优。因此, 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也一样, 应在保证对整体交通状况无太大影响的前提下, 保证单点或单线交通效益的最优化。
2.5 尽可能减少对现有建筑的拆迁、改建, 减少投资的原则
3 地铁施工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地铁施工对交通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施工占道对交通的影响、施工方法对交通的影响、施工范围内拆迁交通设施对交通的影响、施工管理对交通的影响及其他施工组织方面对交通的影响等方面。下面主要探讨施工占道及施工方法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3.1 施工占道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第一种情况是完全封闭道路。此种情况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最大, 道路完全断流, 原有的交通压力完全转移到了影响区域内的其他道路之上, 公交线路也需要重新调整, 亦影响到周边建筑的对外交通及行人的正常通行。故对施工期间是否需要完全封闭道路要慎重考虑, 尤其是要考虑用地性质及安全等因素。
第二种情况是施工占用部分道路, 造成道路通行能力减小, 容易形成交通瓶颈, 部分交通流量转移到影响区域的其他道路上, 会影响周边道路的交通环境, 公交站点及线路可能需要调整, 亦影响周边建筑物的对外交通及行人的正常通行。由于道路通行能力减小, 为增加道路宽度, 可能会涉及到道路的断面改造。
第三种情况是施工基本上不占用道路。此种情况对道路交通的影响相对较小, 但出入施工场地的车辆可能会对相邻道路的交通产生一定的影响。
3.2 不同的施工方法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根据地铁施工对城市交通的影响程度, 施工方法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 明挖法。明挖法即在地面直接敞口开挖, 待建设完成后回填基坑或恢复地面。如果开挖范围占用道路, 将造成交通断流和瓶颈。此种施工方法占用道路历时最长, 对交通的影响最大, 施工还容易产生噪音, 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也最大, 但其施工造价相对较低。
第二类,暗挖法、盾构法和矿山法( 新奥法) 。从开挖地面程度分析, 盾构法和矿山法(新奥法)实质为暗挖法, 此类方法不开挖地面, 全部在地下横向开挖和修建隧道结构, 基本上是在地下作业, 施工造价相对较高, 很少占用道路资源, 不干扰地面道路交通, 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也较小, 这是目前城市市区轨道交通施工采用的主要方法。
第三类,盖挖法。盖挖法即半明挖半暗挖法,是由地面向下开挖至一定深度后, 将顶部封闭, 其余的下面工程和隧道结构均在地下作业。地面开挖时如果占用道路, 也会造成交通断流和瓶颈, 但历时较短, 可减少对地面交通的影响, 其对交通和环境的影响介于以上两类方法之间。
城市地铁的施工应经过分析所经地区的用地功能、道路交通状况和城市环境, 权衡施工造价, 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 做到既能节约资金, 又能尽量减少对道路交通和市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4 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方案确立的步骤
4.1 影响范围的确定
对于地铁站点施工来说, 会直接影响到与其相连的交叉口和道路, 使交通压力产生转移, 进而会影响到更多的道路及交叉口; 对于站点间的线路施工, 会影响到与其平行和相交的若干条道路, 一般为沿线两侧各750m左右, 但这个范围不是严格的,应根据城市出行者能忍耐的绕行距离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而定。
4.2 背景资料的搜集及研究
确定交通组织方案前, 要做好背景资料的搜集与研究工作。具体要搜集和了解以下情况:
a) 影响区域内道路与交叉口现状及规划情况( 道路现状包括道路交通现状与几何特征, 其中道路交通状况包括道路平均流量、高峰小时交通量以及不同车种的交通量等, 而几何特征即指横断面形式、分割带宽度、道路等级、车道划分与车道宽等, 交叉口现状即指了解影响区域各交叉口类型、渠化与信号配时情况以及流量等);
b)过境交通情况;
c)影响区域内用地现状与规划情况;
d)影响区域内公交情况, 包括公交线路、站点
位置、运营情况等;
e)道路及公交标志、标线的设置情况;
f)施工工艺及流程。
4.3 道路网交通需求的预测
根据调查资料, 对施工期间影响区域内道路网交通需求进行预测( 包括施工车辆带来的交通压力) , 并判断道路是否可以接受由于施工造成的交通压力的转移。
4.4 交通组织方案的建立及其优化
根据地铁总体设计和车站区间的建设计划及调查资料, 以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总体原则为指导, 建立交通组织方案并进行优化评选。值得注意的是, 最终确定的组织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方案制定步骤如图1所示。
5 施工期间交通组织需要注意的问题
5.1 施工期间对某一条道路实施禁限措施的目的,是要降低这条道路的交通压力。在禁限时, 应参考相邻道路的交通压力和车种构成, 统一考虑禁限措施, 避免出现流量置换效应。流量的置换效应是指, 若在某一条道路上对某种车辆禁限, 那么这些车辆就会到相邻的未禁限道路上行驶, 增加了这些道路的交通量, 而不被限制的车辆就会到禁限道路上行驶, 两条道路的交通压力很快又接近了, 从而导致实质上禁限措施没有发挥作用。由于禁限组织存在置换效应, 故要求两条相通的相邻道路, 禁限车种要尽可能趋于一致。
5.2 若城市交通规划中要修建或拓宽的道路, 恰好可承担施工期间的交通分流, 则建议提前修建或拓宽。
5.3 要确保施工安全,不可片面的为了减少对地面交通的影响而造成交通事故。另外,对施工影响区域的道路指示标志要及时改造, 避免因过时或错误的信息而导致交通事故。
5.4 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方案应提前较长时间向市民公示, 预先告知市民项目的起终时间、影响范围、交通组织变化等方面的情况。
6 施工期间交通组织及管理对策
6.1 交通分流
要充分挖掘现有道路资源的交通潜力,合理引导施工期间被占用道路的交通流量,使其分流到其他可分流的道路上。对于过境交通流, 在禁限区域上游有分流条件的路口, 应给予预示, 提前通过引导标志等进行引导, 避免其进入施工影响区域。
6.2 施工影响区域内的交通总量控制
施工影响区域内的交通总量控制具体为:
a)实施停车需求管理: 通过停车需求管理达到“以静制动”的目的;
b)采取车种禁限、时段禁限的措施: 禁限是为了绝大多数人正常出行而牺牲局部利益的做法, 即在某些区域、路段、时段内禁止某些车种通行。
6.3 贯彻和完善均衡的交通管理手段, 如错开高峰、限制高峰交通量、扩大夜运、组织单向交通等
6.4 交通语言设施
交通语言是交通系统和用路者之间通讯的工具, 从交通系统向用路者提供信息的角度讲, 交通语言设施包括交通标志、道路标线、可变信息板等。为保证交通组织方案有效、顺利的进行, 施工期间要有科学的、完备的临时配套交通标志设施(如施工警告标志、指路、指示、禁令标志等)。交通标志和标线一般都有通用标准, 但施工期间临时性的标志可灵活设置。除此之外, 应在某些重要路段及路口设置可变信息板, 及时向道路使用者传递信息。
6.5 公交线路及站点的调整
施工期间一定要保持公交的畅通行驶, 对公交线路尽量不做太大的调整, 但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在本着保障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也可作适当调整, 主要有:
a)线路起终点的改变以及线路的改变;
b)发车频率及公交车辆类型的改变, 如在施工路段, 不方便大体积的公交车通过, 可改为占地小、上下层的公交车辆;
c)公交站牌的重新设立及指示标志的设置等。
6.6 加强施工管理
避免施工车辆进入的高峰时段与相邻道路交通高峰时段重叠, 要合理设置施工车辆的运输线路,尽量设置在交通量相对较小的道路上。另外, 一些大型车辆可能需要专门的运输通道才能完成运输,对其需进行专门的组织与管理。
一、平面交叉口存在的问题
结合近年来交通工程建设与使用的情况调查来看,道路平交口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交通安全,如:道路平交口面积大,并严重欠缺渠化的设计,道路平交口的面积越大,车辆行驶至道路平交口处时车轨迹就越会混乱,车与车之间冲突不断增加;道路平交口对向车道两端的距离过长,人行横道也就会变得很长,而在信号灯的有限时间内,按照正常新人速度很难在固定的通行时间内顺利过道,加大行人的危险性;道路平交口处交通管理控制缺少合理性、有效性,在道路平交口范围内,相关的机动车、非机动车通信信号设施较少,导致行人与车辆随意性大,车流量、人流量混乱。
二、道路平交口的交通特征
道路平交口处的交通特征主要有:车辆流动性强,车辆类型多,尤其是公交车、小型汽车非常多,并且临近道路平交口处常设有公交站点,因此行人流动量也非常大,道路平交通混乱,非机动车干扰明显,无论是行人、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其危险性都非常高。
三、道路平交口的交通工程改善措施
改善道路平交口是提高交通道路安全的重要途径,我国相关部门已经针对如何改善道路平交口设计进行研究,并从交通安全管理、交通通行组织等方面进行科学改进,以此提高道路平交口设计的科学性,下面是对道路平交通安全管理与道路平交通组织设计两种改善措施进行简单探析。
1、平交口的交通管理方式
平交口常用的交通管理方式主要有主路优先交叉、停车让行控制交叉、无优先交叉和信号灯控制交叉4种。道路功能、等级、交通量有明显差别的2条道路相交或交通量较大的T形口,采用主路优先交叉的管理方式;交叉口视距不良时,采用停车让行控制交叉的方式;相交道路等级低、交通量小时,采用无优先交叉的方式。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采用信号灯控制交叉的方式:①交通量均大的同等级道路相交:②道路虽有等级区别但交通量大,主路优先易出事故;③主路交通量大,无足够间隙供次要道路车辆行驶。
2、平交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1)设置专用车道
组织不同车种和不同行驶方向的左转、直行和右转车辆在各自的车道上各就各位,分道行驶;平交应保证进出口道车道数的均衡,原则上出口道车道数大于等于进口道的车道数;进口道直行车流在交叉口范围内不改变驾驶方向。
(2)左转弯车辆的交通组织
设置专用左转车道;实行交通管制,在规定时间内不准左转;变左转为右转。
(3)渠化交通组织
渠化交通,即通过设置交通标线、标志和交通岛等,引导车辆和行人各行其道的一种方法。在此方面,需注意以下几个要点:①渠化非机动车禁驶区和非机动车左转弯停止线;②进口方向设置机非隔离设施;③设置交通岛对交通进行组织管理;④在平交口一定距离范围内扩宽行车道,以便让进入交叉口的车辆分道停候和行驶;⑤完善标志、标线。
(4)行人交通组织
平交口是行人和车辆汇集的地方,容易产生交通阻塞现象。因此,除了合理布置行人横道外,还应该把交叉口转角处的人行道加宽,同时,尽量不要将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的出入口设在交叉口处。除此之外,在过街人行横道比较长时,应当在人行横道线中央设立行人等待区,供行人二次过街使用,确保行人过街的安全。
四、实例应用分析
本文以某市转盘道路平交口为例,依据其当前存在的问题,根据上述所列举的道路平交口的交通工程改善方法,对该平交口进行改善。转盘道路由东路、西路、南路和北高速4条公路相交,采用无主路优先交通组织方式,环岛采用花坛结构。
1、平交口存在的问题
该平交口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环岛路段的标线及标线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②车辆在环岛范围内超速行驶,特别是从北路和西路进入环岛的车辆;③发生事故的外地车辆所占比例较高,与指路标志信息不明确和设置位置不醒目有关;④减速震荡标线距交叉口(危险源)越近,震荡标线道数设置反而越少,影响车辆在交叉口路段的降速;⑤交叉口入口路段未设置停止线;⑥标志之间存在遮挡现象(比如人行横道指示标志与让行标志均采用单柱式,标志间距离过短)。
2、平交口的优化设计
(1)设计思路
完善路段标志、标线的设置,完善指路标志信息和设置位置。
(2)设计方案
西路段设计方案:进入交叉口采用二级阶梯限速,分别限速30km/h、50km/h;拆除指路标志,并在距人行横道线90m处新增一个单悬臂指路标志;为更好地指引车辆行驶,在西路往南方向新增一单立柱指路标志;西路进入交叉口设置9组,每组3道震荡标线;交叉口范围内设置停车让行线。
(3)南段设计方案
进入交叉口采用二级阶梯限速,分别限速30km/h、50km/h;拆除指路标志,并在距人行横道线90m处新增一个单悬臂指路标志;为更好地指引车辆行驶,在南路往东路方向新增单立柱式指路标志;南路进入交叉口设置9组,每组3道震荡标线;交叉口范围内设置停车让行线。
(4)东段设计方案
进入交叉口采用二级阶梯限速,分别限速30km/h、50km/h;為更好地指引车辆行驶,在东路往北路高速方向新增一单立柱指路标志;东路进入交叉口设置9组,每组3道震荡标线;交叉口范围内设置停车线和禁止变换车道标线。
(5)北高速段设计方案
全力打造景区良好交通秩序,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树立良好形象,特制定优化景区道路交通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平安畅通建设为动力,以创建国家级山水园林县城、卫生县城、文明县城和5A级景区为载体,按照政府牵头、部门包干,联合执法、疏堵结合、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学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文明、安全、畅通的交通长效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
(二)目标任务
禁限大货车、拖拉机、三轮车(货运)入城管理。1.优化景区道路交通。
项目施工车辆冒装、弃渣沿街散落、野蛮行驶等行为进行专项整治,2.针对公交车、出租车不文明行为。解决无序运行、管理混乱问题。
提升国家级景区形象。优化区域内全面实施交通大循环,3.规范景区交通管理。强化对各类交通违法违规现象查处力度,提高驾驶员文明行车意识,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环境,为创建国家级山水园林县城、卫生县城、文明县城和5A景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组织领导
成立优化景区道路交通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副县长张力任组长、副县长陈爱军任副组长,为确保优化景区道路交通的顺利实施。县政府办、法制办、办、督查巡察办、公安局、市政局、交委、城乡建委、农委、商务局、发改委、旅游局、景区管委会、镇政府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公安局交巡警大队)由县公安局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交巡警大队长陈辉任办公室副主任,具体负责该方案的组织实施(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
三、优化区域及规范重点
(一)优化区域。优化区域为我县景区范围路段。
(二)规范重点。对拖拉机、三轮车(货运)和核载0.5吨以上货车、车身高2.4米以上货车实施禁限通行。
1.指定车型禁限通行。禁止拖拉机、三轮车(货运)和核载0.5吨以上货车、车身高2.4米以上货车在7:00至21:00进入优化区域。
即:以三角塔为入口至岔路口路段直行和沿途各路口右转弯至城东大道通行;其他车辆单向循环通行线路与以往不变。2.单向循环通行。禁限车型在禁限时段内禁止进入禁限区域。禁限时段以外实行指定线路单向通行。
不受禁限约束。3.特殊车辆实行持证通行。居民日常生活品配送车、垃圾清运车、施工车辆等经审批后可持证通行。
进出口必须是从三角塔进入,4.蔬菜运送车辆设固定场所。将蔬菜运送车辆中转地转移至货运停车场。卸货后从停车场经三角塔出城。
四、方法步骤
共分为三个阶段。优化景区道路交通工作从4月1日起至6月30日结束。
(一)宣传发动阶段(4月1日至4月9日)
落实工作人员,研究制定优化方案。召开优化景区道路交通工作动员大会,县电视台播放、报》刊登《通告》成员单位召开物流及货运等企业座谈会、发放宣传资料、组织车辆巡回宣传。
(二)整治规范阶段(4月10日至6月20日。
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优化景区道路交通工作由县政府组织。严厉查处各类交通违章行为。
3天内将停车场清理规范和平场,1.交通设施完善组。由县市政局负责。可确保80-100台货车停靠,负责停靠山、方向需进城卸货车辆,对县城道路标志标线及安全管理设施进行规范设计整治。由县公安局负责在城外()完善提示性标识,为整治工作提供硬件保障。
抽调交巡警10人、运管执法5人、市政监察5人,2.城外整治组。由公安局牵头。分5个执法队,包干负责重点路口、重点地段的整治(另行制定方案)
抽调交巡警6人、运管执法10人、市政监察8人,3.城内整治组。由县交委牵头。分3个执法队,交巡警、运管、市政各明确1人负责,加强县城内交通秩序整治,重点开展客运市场整治和管理(方案另行制定)
市政、交巡警、运管配合进行整治(方案另行制定)4.施工车辆规范组。由县城乡建委牵头。
发改委、镇政府配合,5.信息掌控组。由商务局牵头。负责对县城物资供应、物价波动进行监控,保障县城居民日常生活用品供应,严厉打击借机哄抬物价行为。
公安局、交委、市政局、镇政府配合。负责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解释疏导工作,6.疏导稳控组。由县办牵头。对无理取闹、寻衅滋事、违法上访的组织者和挑头者进行教育打击,同时提供相关法律法规咨询工作。
电视台、报社各派1名记者参加。负责编印活动简报及其他宣传资料,7.宣传报道组。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负责。每天跟踪采访,电视台、报》设立专栏,4月20日前每天跟踪报道。同时利用标语、宣传车、宣传资料进行多种形式宣传。
对阶段工作进行督查,8.督察巡查组。由县委县政府督查巡察办负责。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三)巩固提高阶段(6月21日至6月30日)
建章立制,总结经验。确立长效管理机制。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切实增强责任感,下大力气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确保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
Abstract:Thispaperisproceededfromthecharacteristic,thecurrentsituationandtheexistingproblemsoftheprojectmanagementofurbanrailtransportation,emphasizesthenecessityoftheLife-cycleintegratedmanagement,tellsaboutthemaincontentsoftheLife-cycleintegratedmanagementsuchasthetrainofthought,targetsystem,tasksystemandorganizingsystem,highlightsthekeypointsofLife-cycleintegratedmanagementintermsofintegratingtargets,linkinguptasks,optimizingfunctions,controllingcosts,renovatingorganizationandconstructionofintegrated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
Keywords:UrbanrailtransportationLife-cycleIntegratedmanagement
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理的特点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地下铁道、轻轨等)是属于集多工种、多专业于一身的复杂系统。近百年来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采用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公共交通的骨干网络,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在过去的100多年中,从单一的线路布置,发展到采用先进技术组成的复杂而通畅的轨道交通网络,为城市交通建设引入了立体布局的概念,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水平都有了迅速发展,很多大城市为了改善城市交通的困境,都纷纷在策划并修建大、中运量的地铁或轻轨交通项目。我国大陆现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投入运营,共计约250余km。正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深圳、大连、武汉、重庆、长春等,共计约300余km。沈阳、成都、杭州、苏州、西安、哈尔滨等也在积极筹备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全国各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已达数千km。
1.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特点
1.1.1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大容量运输服务的方式
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资源集约利用、环保舒适、安全快捷的大容量运输服务方式,它与城市其他交通工具互不干扰,具有强大的运输能力、较高的服务水平、显著的资源环境效益,是解决特大型城市交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1.1.2城市轨道交通是巨大的综合性复杂系统
①建设规模大。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一般有百余千米至数百千米;②技术要求高。几乎涉及到现代土木工程、机电设备工程的所用高新技术领域;③项目投资大。每千米造价达3-4亿元人民币;④建设周期长。单线建设周期要4-5年,线网建设一般要30-50年;参与单位多,有成百上千家;⑤信息海量。建设、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量很大,处理工作非常繁重;⑥系统复杂。要考虑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城市发展的关系,考虑轨道交通线网布局、建设次序、资源共享的关系,考虑轨道交通工程策划、建设、运营、资源利用的关系等。
1.1.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理难度大
对项目业主来说,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管理涉及到的管理单元(要素)繁杂,包括项目组成的各种资源(人、财、物、信息),包括项目的各种组织形态(单元、部门、单位),包括各种技术(设计、施工、制造、运营)等。
1.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理的特点
上述特点决定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管理是基于复杂系统的管理。理论和实践证明,基于复杂系统的管理必须考虑集成化管理。我们将集成化管理的内涵描述为:集成化管理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管理单元(要素)集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集成体)的行为和过程,所形成的有机整体(集成体)不是管理单元(要素)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进行的再构造和再组合,其目的在于更大程度地提高集成体的整体功能。从本质上讲,集成化管理强调集成体形成后的整体优化性、功能倍增性、共同进化性、相互协同性、结构层次性等。集成化管理的效应最终体现在管理活动的经济效果上,主要包括聚集经济性、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速度经济性、网络经济性等。同样,基于复杂系统的管理必须面向全寿命周期。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是指项目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全过程。工程项目整个寿命周期作为一个完整过程,相互之间的影响、作用和制约成为一体,必须加以全面考虑。
因此,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理的特点就是必须考虑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应该面向项目涉及到的各种管理单元(要素),包括项目资源、组织、技术等,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进行整合,考虑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全系统管理,提高项目的整体功能和管理效应。
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必要性
2.1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一个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涉及到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全系统,根据各参与方在整个工程中管理内容和重点的不同,一般分为两个管理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业主方项目管理,它是业主对项目建设、运营进行的综合性管理工作,贯穿项目始终,涵盖项目全部,管理的内容从项目立项到项目终结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策划,项目建设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项目投产运营,在工程项目管理的整个系统中,业主方项目管理始终处在核心位置。第二层次是实施方项目管理,它是受业主委托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供应单位、运营单位实施项目中标签约的那一部分工作内容,所以,他们属于对工程项目的局部管理。本文所述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特指业主方项目管理。
2.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全寿命周期及其集成化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全寿命周期是将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工程作为整体来考虑,工程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全过程,它可定义为对整个线网系统的考虑,也可定义为对一条线路的考虑。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策划阶段(可行性研究、项目定义等),项目建设实施阶段(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运营管理阶段(运营准备、运营使用)。建设项目的价值是通过建成后的运营实现的,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思想是要求项目策划、建设面向运营,要求项目策划、建设和运营的资源、组织、技术、过程一体化,即在项目的策划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运营的情况,通过工程项目的策划、建设、运营等环节的充分结合,使工程项目面向运营最终功能,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资源环境效益。
2.3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现行的管理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理大致有以下2种模式。一是投资、建设、运营、监管“四分开”管理模式,即投资以政府控股公司为主,建设、运营分别由几家公司参与竞争,政府负责监管;二是以政府投资为主,融资、建设、运营、资源利用“一体化”管理模式,即以政府为主负责资本金投入,一家法人公司负责融资、建设、运营、资源利用全过程管理。其存在的问题是,“四分开”管理模式中业主没有解决责任主体对工程从全寿命周期角度进行定义、分析、集成和管理,没有解决全系统管理的完整性和全过程管理的一致性,削弱了建设、运营、资源利用的内在联系;“一体化”管理模式中业主没有解决通过市场对建设管理、运营管理的选择性和竞争性,没有解决全寿命周期不同环节的制约和监管,削弱了对工程效率的比较、分析、选择和控制。要加快发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必须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理水平,必须针对这些存在问题认真研究,探讨解决方法。
2.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必要性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现行的管理模式,或者使建设项目策划阶段业主方开发管理(DM)、实施阶段业主方项目建设管理(OPM)和运营阶段业主方物业运营管理(FM)相互分离,或者使管理者的选择缺少竞争性,导致不少弊端。其主要表现在或者使工程建设的投资、进度、质量目标与运营的成本、接收、功能目标脱节,最终用户需求自决策阶段开始定义偏离,项目参与各方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很好地为全寿命周期目标的实现服务,对不同阶段的任务不能进行很好的衔接,对不同任务之间界面很难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全寿命周期不同阶段生成的信息不能共享;或者使业主不能利用竞争提高管理效率,不能通过相互制衡来规避风险。随着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实践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尝试用信息集成、过程集成、技术集成、供应链集成、内部业务集成、外部资源集成和工具集成等系统集成的思想和方法,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现行的管理模式进行变革,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已经十分必要。
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思路和内容
3.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思路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主要是将现行管理模式中相对分离的建设项目决策阶段业主方开发管理(DM)、实施阶段业主方项目建设管理(OPM)和运营阶段业主方物业运营管理(FM),运用管理集成思想,在管理目标、管理任务、管理组织、管理手段等方面进行有机集成,建立业主开发管理、建设管理、运营管理集成化的管理系统,同时解决业主主体利用市场进行充分选择管理者的问题,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整体功能的优化和整体价值的提升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目标。
3.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内容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内容主要由目标系统、任务系统、组织系统几个方面组成。
3.2.1目标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目标系统必须符合如下要求:
①应从建设项目的整体出发,反映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要求,既包括建设期的目标,更注重运营期的目标;
②应有较大的包容性,既注重业主和用户的需求,也应包括其它相关方的需求;
③应体现对社会的贡献,反映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对项目的要求。
目标系统包括建设目标、运营目标、资源利用目标、全寿命周期总体目标。建设目标着重指向工程质量目标、工期目标、投资控制目标。运营目标着重指向服务质量目标、运营成本目标、经济收益目标。资源利用目标强调整合延伸资源,创造延伸收益。全寿命周期总体目标是指对上述目标的整合,着重体现功能目标、费用目标、时间目标、社会目标的统一。全寿命周期功能目标着眼于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目标的统一性,涉及设计质量、施工质量、运营质量、使用功能等,追求系统的整体功能、技术标准、安全保证的优化。全寿命周期费用目标整合了建设投资、运营成本、运营收益、延伸收益目标,追求全寿命周期费用和收益的统一及优化。全寿命周期时间目标包括设计寿命期、建设工期、服务寿命期目标,涉及工程物理寿命与经济寿命的相互关系,追求合理延长物理寿命和正确把握经济寿命。全寿命周期社会目标主要强调项目的社会效应,追求各方满意、环境协调、资源集约、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3.2.2任务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任务系统主要包括过程管理任务、接口管理任务、信息管理任务。
1)过程管理任务
过程管理任务是任务系统的主体,主要涉及:①项目策划;②项目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前期工作计划,招标计划,工期计划,质量计划,资金计划,资源计划)、各任务分项计划、计划管理;③任务结构分解,包括建设任务结构分解(线网规划、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勘测设计、土建施工、设备采购、安装调试、工程验收、资源利用准备、运营筹备)、运营任务结构分解(运营乘务、车辆保障、设施设备)、资源利用任务结构分解(房地产、广告媒介、商贸、通信、咨询);④项目筹资与财务管理,包括筹资模式与方案、财务管理方法与方案;⑤项目招标,包括招标范围、招标模式、招标方案;⑥合同管理,包括合同分类、合同管理模式、合同结构内容、合同风险防范、合同管理方案;⑦项目实施控制,包括总体控制和各任务分项控制,涉及工期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资源控制、安全控制;⑧调试与验收,包括单系统调试、系统总联调、工程与设备验收;⑨运营管理,包括运营模式、运营组织、运营方案、安全保障。
2)接口管理任务
接口管理是任务系统的界面联系,主要涉及接口特点、接口条件、各任务间接口、各任务内接口、接口整合、接口方案。
3)信息管理任务
信息管理是任务系统的交互平台,主要涉及信息标准化(任务结构分解与编码规则)、信息沟通(不同组织、不同过程、不同方面的沟通与信息共享)、信息集成化(基于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集成平台框架技术)。
3.2.3组织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组织系统是指业主组织管理模式,包括建设管理组织模式、运营管理组织模式和资源利用管理组织模式。他既涉及不同管理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业主对全寿命周期管理组织系统的一体化考虑,又涉及同一组织中的整合。
组织系统的一体化考虑主要包括:①不同阶段目标、任务下的项目组织选择;②不同项目组织管理目标的一致性;③管理任务的衔接性;④管理界面的协调性。在同一组织中主要考虑:①岗位设置,包括岗位横向结构(任务部门、职能部门、岗位分解、岗位职责)、岗位纵向结构(扁平化与垂直化、分权与集权)、岗位设置原则(因事设岗、权责对应、指挥集中)、岗位设置方案;②人员配备、考核、培训,包括配备原则(因岗择人、因物器使、择优选用、能级对应)、考核原则(坚持标准、规范程序、观察过程、注重结果、考核与奖惩升迁相结合)、培训原则(更新知识、强化观念、加强沟通、发展潜能)、实施方案;③组织文化与制度建设,强调文化、制度建设的基础与优化;④力量整合,突出整合组织力量,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组织目标优化。
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重点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重点主要有:全寿命周期目标整合、任务衔接、功能优化、费用控制、组织创新和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4.1全寿命周期目标整合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目标整合着重解决建设期投资、进度、质量目标与运营服务目标的脱节,使建设目标、运营目标、资源利用目标服从于全寿命周期总体目标,最终突出交通功能目标,优化费用效益目标,重视服务寿命目标,提升社会发展目标。
4.2全寿命周期任务衔接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任务系统有着内在的联系,必须十分重视各任务的衔接,既要做好不同主体所承担任务的衔接,又要处理好同一主体所承担任务的各种接口关系,特别应注意策划、设计、施工、运营等任务的衔接。
4.3全寿命周期功能优化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功能优化应着重功能分析,力求用较低的全寿命周期费用,可靠地实现全寿命周期功能,提升全寿命周期价值。可以用价值工程的基本表达式V=F/C进行功能优化的分析,其中V代表全寿命周期价值,F代表全寿命周期功能,C代表全寿命周期费用。轨道交通工程的价值取向应是合理的全寿命功能实现、经济的全寿命周期费用下全寿命价值的提升,思路应放在确定全寿命周期功能的合理匹配,追求全寿命周期费用降低上。尤其是功能定位要全面反映工程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规定和潜在的需要,这种需要应该包括实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环境要求、经济性、美观性等诸多方面,这种满足应贯穿工程的整个寿命周期,以实现合理的需要、适度的满足。要注意功能的匹配,保持功能结构的合理。要着重对工程的基本功能、辅助功能、外观功能等进行分类、整理、评价、定位,保证工程实施的功能前提是正确的,确保基本功能,重视辅助功能,兼顾外观功能。功能优化的最好时机是在工程的决策和实施阶段,功能优化的效果检验和提升是在工程的运营阶段。
4.4全寿命周期费用控制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期费用控制,①是指项目业主和管理者在投资决策、建设管理、运营管理、资源利用中,在确保功能实现和优化及收益较大化的同时,使全寿命周期的总费用合理并最小化,从而实现全寿命周期费用和收益的统一及优化。②是对项目全过程费用的控制,其控制流程应贯穿项目的决策、建设、运营、开发全过程,通过对项目费用的计划、贯彻、执行、反馈、纠偏、修正和再贯彻这样一个循环管理程序,尽量将项目费用控制在系统最小的范围内。③也是对项目全方位费用的控制,项目管理者要有效地处理项目的费用目标与项目其它目标之间的关系,如功能、时间、收益等目标的关系,以实现合理功能、时间、收益条件下的费用优化,从而达到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
城市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费用控制主要考虑以下方面。①分析整个系统全寿命周期费用结构和控制重点。要从整个系统的结构中分析其全寿命费用的构成,了解系统各部分全寿命周期费用的大小,确定整个系统全寿命周期费用的比例结构。根据费用比重分析法(也称ABC分析法)的原理,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特点,整个系统10%—20%的部分其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很高,可定位为A类,作为重点控制考虑,其余可定位为B类和C类,作为次要和一般控制考虑。各个部分的建设费用(一次性投资)和使用费用的比例也有很大差异,可考虑将不同部分的建设费用或使用费用作为费用控制的重点。系统的全寿命周期分为策划、建设、运营等过程,根据经验,越是项目的前期,费用节约的可能性越大,越应该成为费用控制的重点。②分析系统各部分的费用结构和组成。要从系统各部分全寿命周期中分析建设费用和使用费用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功能分析指导下寻找合理的结合点,确定系统各部分全寿命周期费用的纵向结构。③分析系统各部分建设费用降低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措施。要重视招标采购的公开、公平、公正和充分竞争。要充分利用强有力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来降低费用。④分析系统各部分使用费用降低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措施等。要研究不同的运营维护和设备维修模式,考虑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对降低费用的作用。⑤分析全寿命周期费用与全寿命周期收益之间的关系,寻找收益减费用的最大化。
4.5全寿命周期组织创新。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组织创新的重点,应解决业主在全寿命周期总体目标优化下项目管理组织的选择;解决业主在不同阶段、不同项目管理组织中管理目标的一致性、管理任务的衔接性、管理组织的互补性。无论选择何种组织管理模式,应是以业主或业主联合体为主体,选择一个相对稳定的全寿命周期集成管理方或集成管理班子,对项目进行全寿命周期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等进行一体化考虑。在一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阶段,业主可通过市场选择或委托的方式确定一个管理方或自己作为管理方,既作为全寿命周期的集成管理者,又承担项目开发、建设、运营等具体的管理任务,进行一体化整合,同时,业主要加强对管理质量、效益的监管和考核,及时纠偏,提高效率。
当一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到一定规模,市场又具备了多个投资主体和可供选择的多个管理者时,业主或业主联合体可通过市场选择的方式,确定一个独立的全寿命周期集成管理方,全面考虑城市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中需要集成整合的一体化问题,并委托或与其一起通过市场选择不同的建设管理方、运营管理方或某条线路项目建设、运营一体化管理方;业主或业主联合体也可直接选择不同的建设管理方、运营管理方并与其共同建立一个全寿命周期集成管理联合班子,全面考虑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不管何种组织模式,都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组织或班子全面考虑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问题,这是全寿命周期组织创新的核心。这一组织创新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业主。
4.6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要实施城市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组织或整合建设管理方、运营管理方组成联合班子,运用公共的、统一的、信息共享的平台,始终全面地考虑全寿命周期的集成问题,以实现全寿命周期总体目标。这一平台就是城市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它是以一个城市的所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参与方为用户对象,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在项目全寿命周期过程中进行信息处理,为所有参与各方提供信息服务,辅助其进行决策、控制、实施的集成化人机系统。这一系统构建应由业主推动,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组织或委托专门班子进行实施。
参考文献:
[1]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何清华,陈发标,芦勇.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模式的思想和组织[J].基建优化,2001,22(2):38-40.
[3]清华.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模式的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4):75-80.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地下铁道、轻轨等)是属于集多工种、多专业于一身的复杂系统。近百年来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采用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公共交通的骨干网络,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在过去的100多年中,从单一的线路布置,发展到采用先进技术组成的复杂而通畅的轨道交通网络,为城市交通建设引入了立体布局的概念,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水平都有了迅速发展,很多大城市为了改善城市交通的困境,都纷纷在策划并修建大、中运量的地铁或轻轨交通项目。论文百事通我国大陆现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投入运营,共计约250余km。正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深圳、大连、武汉、重庆、长春等,共计约300余km。沈阳、成都、杭州、苏州、西安、哈尔滨等也在积极筹备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全国各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已达数千km。
1.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特点
1.1.1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大容量运输服务的方式
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资源集约利用、环保舒适、安全快捷的大容量运输服务方式,它与城市其他交通工具互不干扰,具有强大的运输能力、较高的服务水平、显著的资源环境效益,是解决特大型城市交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1.1.2城市轨道交通是巨大的综合性复杂系统
①建设规模大。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一般有百余千米至数百千米;②技术要求高。几乎涉及到现代土木工程、机电设备工程的所用高新技术领域;③项目投资大。每千米造价达3-4亿元人民币;④建设周期长。单线建设周期要4-5年,线网建设一般要30-50年;参与单位多,有成百上千家;⑤信息海量。建设、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量很大,处理工作非常繁重;⑥系统复杂。要考虑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城市发展的关系,考虑轨道交通线网布局、建设次序、资源共享的关系,考虑轨道交通工程策划、建设、运营、资源利用的关系等。
1.1.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理难度大
对项目业主来说,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管理涉及到的管理单元(要素)繁杂,包括项目组成的各种资源(人、财、物、信息),包括项目的各种组织形态(单元、部门、单位),包括各种技术(设计、施工、制造、运营)等。
1.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理的特点
上述特点决定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管理是基于复杂系统的管理。理论和实践证明,基于复杂系统的管理必须考虑集成化管理。我们将集成化管理的内涵描述为:集成化管理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管理单元(要素)集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集成体)的行为和过程,所形成的有机整体(集成体)不是管理单元(要素)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进行的再构造和再组合,其目的在于更大程度地提高集成体的整体功能。从本质上讲,集成化管理强调集成体形成后的整体优化性、功能倍增性、共同进化性、相互协同性、结构层次性等。集成化管理的效应最终体现在管理活动的经济效果上,主要包括聚集经济性、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速度经济性、网络经济性等。同样,基于复杂系统的管理必须面向全寿命周期。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是指项目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全过程。工程项目整个寿命周期作为一个完整过程,相互之间的影响、作用和制约成为一体,必须加以全面考虑。
因此,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理的特点就是必须考虑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应该面向项目涉及到的各种管理单元(要素),包括项目资源、组织、技术等,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进行整合,考虑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全系统管理,提高项目的整体功能和管理效应。
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必要性
2.1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一个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涉及到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全系统,根据各参与方在整个工程中管理内容和重点的不同,一般分为两个管理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业主方项目管理,它是业主对项目建设、运营进行的综合性管理工作,贯穿项目始终,涵盖项目全部,管理的内容从项目立项到项目终结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策划,项目建设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项目投产运营,在工程项目管理的整个系统中,业主方项目管理始终处在核心位置。第二层次是实施方项目管理,它是受业主委托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供应单位、运营单位实施项目中标签约的那一部分工作内容,所以,他们属于对工程项目的局部管理。本文所述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特指业主方项目管理。
2.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全寿命周期及其集成化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全寿命周期是将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工程作为整体来考虑,工程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全过程,它可定义为对整个线网系统的考虑,也可定义为对一条线路的考虑。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策划阶段(可行性研究、项目定义等),项目建设实施阶段(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运营管理阶段(运营准备、运营使用)。建设项目的价值是通过建成后的运营实现的,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思想是要求项目策划、建设面向运营,要求项目策划、建设和运营的资源、组织、技术、过程一体化,即在项目的策划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运营的情况,通过工程项目的策划、建设、运营等环节的充分结合,使工程项目面向运营最终功能,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资源环境效益。
2.3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现行的管理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理大致有以下2种模式。一是投资、建设、运营、监管“四分开”管理模式,即投资以政府控股公司为主,建设、运营分别由几家公司参与竞争,政府负责监管;二是以政府投资为主,融资、建设、运营、资源利用“一体化”管理模式,即以政府为主负责资本金投入,一家法人公司负责融资、建设、运营、资源利用全过程管理。其存在的问题是,“四分开”管理模式中业主没有解决责任主体对工程从全寿命周期角度进行定义、分析、集成和管理,没有解决全系统管理的完整性和全过程管理的一致性,削弱了建设、运营、资源利用的内在联系;“一体化”管理模式中业主没有解决通过市场对建设管理、运营管理的选择性和竞争性,没有解决全寿命周期不同环节的制约和监管,削弱了对工程效率的比较、分析、选择和控制。要加快发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必须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理水平,必须针对这些存在问题认真研究,探讨解决方法。
2.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必要性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现行的管理模式,或者使建设项目策划阶段业主方开发管理(DM)、实施阶段业主方项目建设管理(OPM)和运营阶段业主方物业运营管理(FM)相互分离,或者使管理者的选择缺少竞争性,导致不少弊端。其主要表现在或者使工程建设的投资、进度、质量目标与运营的成本、接收、功能目标脱节,最终用户需求自决策阶段开始定义偏离,项目参与各方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很好地为全寿命周期目标的实现服务,对不同阶段的任务不能进行很好的衔接,对不同任务之间界面很难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全寿命周期不同阶段生成的信息不能共享;或者使业主不能利用竞争提高管理效率,不能通过相互制衡来规避风险。随着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实践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尝试用信息集成、过程集成、技术集成、供应链集成、内部业务集成、外部资源集成和工具集成等系统集成的思想和方法,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现行的管理模式进行变革,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已经十分必要。
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思路和内容
3.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思路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主要是将现行管理模式中相对分离的建设项目决策阶段业主方开发管理(DM)、实施阶段业主方项目建设管理(OPM)和运营阶段业主方物业运营管理(FM),运用管理集成思想,在管理目标、管理任务、管理组织、管理手段等方面进行有机集成,建立业主开发管理、建设管理、运营管理集成化的管理系统,同时解决业主主体利用市场进行充分选择管理者的问题,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整体功能的优化和整体价值的提升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目标。
3.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内容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内容主要由目标系统、任务系统、组织系统几个方面组成。
3.2.1目标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目标系统必须符合如下要求:
①应从建设项目的整体出发,反映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要求,既包括建设期的目标,更注重运营期的目标;
②应有较大的包容性,既注重业主和用户的需求,也应包括其它相关方的需求;
③应体现对社会的贡献,反映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对项目的要求。
目标系统包括建设目标、运营目标、资源利用目标、全寿命周期总体目标。建设目标着重指向工程质量目标、工期目标、投资控制目标。运营目标着重指向服务质量目标、运营成本目标、经济收益目标。资源利用目标强调整合延伸资源,创造延伸收益。全寿命周期总体目标是指对上述目标的整合,着重体现功能目标、费用目标、时间目标、社会目标的统一。全寿命周期功能目标着眼于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目标的统一性,涉及设计质量、施工质量、运营质量、使用功能等,追求系统的整体功能、技术标准、安全保证的优化。全寿命周期费用目标整合了建设投资、运营成本、运营收益、延伸收益目标,追求全寿命周期费用和收益的统一及优化。全寿命周期时间目标包括设计寿命期、建设工期、服务寿命期目标,涉及工程物理寿命与经济寿命的相互关系,追求合理延长物理寿命和正确把握经济寿命。全寿命周期社会目标主要强调项目的社会效应,追求各方满意、环境协调、资源集约、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3.2.2任务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任务系统主要包括过程管理任务、接口管理任务、信息管理任务。
1)过程管理任务
过程管理任务是任务系统的主体,主要涉及:①项目策划;②项目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前期工作计划,招标计划,工期计划,质量计划,资金计划,资源计划)、各任务分项计划、计划管理;③任务结构分解,包括建设任务结构分解(线网规划、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勘测设计、土建施工、设备采购、安装调试、工程验收、资源利用准备、运营筹备)、运营任务结构分解(运营乘务、车辆保障、设施设备)、资源利用任务结构分解(房地产、广告媒介、商贸、通信、咨询);④项目筹资与财务管理,包括筹资模式与方案、财务管理方法与方案;⑤项目招标,包括招标范围、招标模式、招标方案;⑥合同管理,包括合同分类、合同管理模式、合同结构内容、合同风险防范、合同管理方案;⑦项目实施控制,包括总体控制和各任务分项控制,涉及工期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资源控制、安全控制;⑧调试与验收,包括单系统调试、系统总联调、工程与设备验收;⑨运营管理,包括运营模式、运营组织、运营方案、安全保障。
2)接口管理任务
接口管理是任务系统的界面联系,主要涉及接口特点、接口条件、各任务间接口、各任务内接口、接口整合、接口方案。
3)信息管理任务
信息管理是任务系统的交互平台,主要涉及信息标准化(任务结构分解与编码规则)、信息沟通(不同组织、不同过程、不同方面的沟通与信息共享)、信息集成化(基于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集成平台框架技术)。
3.2.3组织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组织系统是指业主组织管理模式,包括建设管理组织模式、运营管理组织模式和资源利用管理组织模式。他既涉及不同管理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业主对全寿命周期管理组织系统的一体化考虑,又涉及同一组织中的整合。
组织系统的一体化考虑主要包括:①不同阶段目标、任务下的项目组织选择;②不同项目组织管理目标的一致性;③管理任务的衔接性;④管理界面的协调性。在同一组织中主要考虑:①岗位设置,包括岗位横向结构(任务部门、职能部门、岗位分解、岗位职责)、岗位纵向结构(扁平化与垂直化、分权与集权)、岗位设置原则(因事设岗、权责对应、指挥集中)、岗位设置方案;②人员配备、考核、培训,包括配备原则(因岗择人、因物器使、择优选用、能级对应)、考核原则(坚持标准、规范程序、观察过程、注重结果、考核与奖惩升迁相结合)、培训原则(更新知识、强化观念、加强沟通、发展潜能)、实施方案;③组织文化与制度建设,强调文化、制度建设的基础与优化;④力量整合,突出整合组织力量,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组织目标优化。
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重点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重点主要有:全寿命周期目标整合、任务衔接、功能优化、费用控制、组织创新和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4.1全寿命周期目标整合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目标整合着重解决建设期投资、进度、质量目标与运营服务目标的脱节,使建设目标、运营目标、资源利用目标服从于全寿命周期总体目标,最终突出交通功能目标,优化费用效益目标,重视服务寿命目标,提升社会发展目标。
4.2全寿命周期任务衔接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任务系统有着内在的联系,必须十分重视各任务的衔接,既要做好不同主体所承担任务的衔接,又要处理好同一主体所承担任务的各种接口关系,特别应注意策划、设计、施工、运营等任务的衔接。
4.3全寿命周期功能优化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功能优化应着重功能分析,力求用较低的全寿命周期费用,可靠地实现全寿命周期功能,提升全寿命周期价值。可以用价值工程的基本表达式V=F/C进行功能优化的分析,其中V代表全寿命周期价值,F代表全寿命周期功能,C代表全寿命周期费用。轨道交通工程的价值取向应是合理的全寿命功能实现、经济的全寿命周期费用下全寿命价值的提升,思路应放在确定全寿命周期功能的合理匹配,追求全寿命周期费用降低上。尤其是功能定位要全面反映工程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规定和潜在的需要,这种需要应该包括实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环境要求、经济性、美观性等诸多方面,这种满足应贯穿工程的整个寿命周期,以实现合理的需要、适度的满足。要注意功能的匹配,保持功能结构的合理。要着重对工程的基本功能、辅助功能、外观功能等进行分类、整理、评价、定位,保证工程实施的功能前提是正确的,确保基本功能,重视辅助功能,兼顾外观功能。功能优化的最好时机是在工程的决策和实施阶段,功能优化的效果检验和提升是在工程的运营阶段。
4.4全寿命周期费用控制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期费用控制,①是指项目业主和管理者在投资决策、建设管理、运营管理、资源利用中,在确保功能实现和优化及收益较大化的同时,使全寿命周期的总费用合理并最小化,从而实现全寿命周期费用和收益的统一及优化。②是对项目全过程费用的控制,其控制流程应贯穿项目的决策、建设、运营、开发全过程,通过对项目费用的计划、贯彻、执行、反馈、纠偏、修正和再贯彻这样一个循环管理程序,尽量将项目费用控制在系统最小的范围内。③也是对项目全方位费用的控制,项目管理者要有效地处理项目的费用目标与项目其它目标之间的关系,如功能、时间、收益等目标的关系,以实现合理功能、时间、收益条件下的费用优化,从而达到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
城市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费用控制主要考虑以下方面。①分析整个系统全寿命周期费用结构和控制重点。要从整个系统的结构中分析其全寿命费用的构成,了解系统各部分全寿命周期费用的大小,确定整个系统全寿命周期费用的比例结构。根据费用比重分析法(也称ABC分析法)的原理,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特点,整个系统10%—20%的部分其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很高,可定位为A类,作为重点控制考虑,其余可定位为B类和C类,作为次要和一般控制考虑。各个部分的建设费用(一次性投资)和使用费用的比例也有很大差异,可考虑将不同部分的建设费用或使用费用作为费用控制的重点。系统的全寿命周期分为策划、建设、运营等过程,根据经验,越是项目的前期,费用节约的可能性越大,越应该成为费用控制的重点。②分析系统各部分的费用结构和组成。要从系统各部分全寿命周期中分析建设费用和使用费用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功能分析指导下寻找合理的结合点,确定系统各部分全寿命周期费用的纵向结构。③分析系统各部分建设费用降低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措施。要重视招标采购的公开、公平、公正和充分竞争。要充分利用强有力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来降低费用。④分析系统各部分使用费用降低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措施等。要研究不同的运营维护和设备维修模式,考虑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对降低费用的作用。⑤分析全寿命周期费用与全寿命周期收益之间的关系,寻找收益减费用的最大化。
4.5全寿命周期组织创新。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组织创新的重点,应解决业主在全寿命周期总体目标优化下项目管理组织的选择;解决业主在不同阶段、不同项目管理组织中管理目标的一致性、管理任务的衔接性、管理组织的互补性。无论选择何种组织管理模式,应是以业主或业主联合体为主体,选择一个相对稳定的全寿命周期集成管理方或集成管理班子,对项目进行全寿命周期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等进行一体化考虑。在一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阶段,业主可通过市场选择或委托的方式确定一个管理方或自己作为管理方,既作为全寿命周期的集成管理者,又承担项目开发、建设、运营等具体的管理任务,进行一体化整合,同时,业主要加强对管理质量、效益的监管和考核,及时纠偏,提高效率。
当一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到一定规模,市场又具备了多个投资主体和可供选择的多个管理者时,业主或业主联合体可通过市场选择的方式,确定一个独立的全寿命周期集成管理方,全面考虑城市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中需要集成整合的一体化问题,并委托或与其一起通过市场选择不同的建设管理方、运营管理方或某条线路项目建设、运营一体化管理方;业主或业主联合体也可直接选择不同的建设管理方、运营管理方并与其共同建立一个全寿命周期集成管理联合班子,全面考虑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不管何种组织模式,都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组织或班子全面考虑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问题,这是全寿命周期组织创新的核心。这一组织创新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业主。新晨
4.6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要实施城市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组织或整合建设管理方、运营管理方组成联合班子,运用公共的、统一的、信息共享的平台,始终全面地考虑全寿命周期的集成问题,以实现全寿命周期总体目标。这一平台就是城市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它是以一个城市的所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参与方为用户对象,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在项目全寿命周期过程中进行信息处理,为所有参与各方提供信息服务,辅助其进行决策、控制、实施的集成化人机系统。这一系统构建应由业主推动,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组织或委托专门班子进行实施。
参考文献:
[1]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何清华,陈发标,芦勇.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模式的思想和组织[J].基建优化,2001,22(2):38-40.
[3]清华.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模式的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4):75-80.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工程造价;施工方法;施工总布置
中图分类号: TU7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水利水电建设一般要经过规划、设计、施工、试运行和工程验收等过程,才能正式投入使用。施工组织设计,是论证设计成为现实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合理的基本依据,且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成为总体设计方案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组织工程施工是实现水利水电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要解决好两个问题:其一是要编好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整个过程进行统筹安排,从技术措施到组织安排,做出全面合理的论证;其二是要加强科学管理,严格质量控制,以保证在预定的时间内,用较少的人力和物力,完成规定的建设任务。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规模大,结构复杂,不可预见性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工结构的计算理论、计算方法、计算手段都有了较大的飞跃,用优化结构设计,减少工程量,以降低工程造价有明显的效果,但从加强施工组织设计方面来降低工程造价,还有更大的优化空间。不少水利水电工程从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化上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使得施工组织设计的作用逐渐被水利水电的建设者所认同。施工组织设计不仅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必不可少的依据,还是降低工程造价的一个重要环节。
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内容有施工导流、施工方法、施工交通运输、施工辅助企业和大型临建工程、施工总布置以及施工总进度等6 个方面。这些内容均是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制施工总概算及招标、投标文件的重要依据;是安排年度施工计划、年度投资计划和对工程进行技术经济管理的依据。
1 降低施工导流费用,减少工程投资
施工导流是施工组织设计的核心,它不仅制约工程的施工顺序,控制工程的总进度,而且还是影响工程投资的重要因素。施工组织设计时,要认真分析研究工程所处位置的地形特征和河流洪水特性。根据有关规范的规定,合理的选择导流方案,恰当地确定导流标准,最大限度地减少导流工程量,降低导流费用。我国已建工程中,有不少工程通过优化导流方案,不仅节省了投资,而且也加快了工程的施工进度。例如某水库大坝工程,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洪水的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将明渠导流方案改为分期导流,使工期缩短1. 5a ,由此得到的经济效益是可观的。相反,不按客观规律办事,轻视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作用,必将导致浪费资金,延误工期。如某水电站的施工导流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在当时形式下,强迫降低导流标准,导致右岸河床3 次截流均失败,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被迫推迟3 个月截流。
认真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全面分析研究导流工程的挡水建筑物和泄水建筑物,最大限度地使这些临时建筑物与永久建筑物结合,可以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譬如将导流洞改建为泄洪洞(或放空洞) ,将围堰与坝体结合在一起等,对工程的投资、进度等都是非常有利的。总之,施工导流设计有许多可以降低导流费用的课题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讨。
2 优化施工方法是降低工程造价的有效手段
施工方法是施工组织设计的基础,它由施工技术、施工程序、施工工艺、施工措施、特定的施工机械和设备所构成。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各项建筑结构特性,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所需投入的资金是大不相同的。在优化施工方法的过程中,还应充分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通过降低单价来达到减少工程投资的目的。例如,若能把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每1m3 混凝土平均水泥用量在现有的基础上降低10 % ,在工程上产生的经济效益将是巨大的。
施工机械设备对施工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任何一个水利水电工程都必须结合现场的施工条件、工程的进度和工程量,采用先进高效、配套合理的施工机械,这是降低单价、减少投资的一个有效途径。在确定主体工程的施工方法时,一定要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利用国内外的先进经验,采用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法来降低主体工程的造价。
3 选择合适的道路标准,可以有效地减少工程投资
水利水电工程多处于交通不便的山区,由于工程量大,机械化施工水平较高,无论是对外交通还是场内交通的运输量都是非常大的。在优化场内外交通线路时,应充分认识到正确选择路面结构形式对降低工程造价的作用,特别是场内道路,由于运输总量大,路面结构如果太差,将对施工机械造成严重磨损,施工期间运输效率降低,车辆损坏严重,不仅增加维修费用、设备出勤率降低,而且影响工程的施工进度,使投资不能尽快发挥效益,造成更大的间接损失。因此,认真做好场内外道路的设计、选择合适的道路标准和路面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4 简化施工辅助企业,减少临时房屋面积,降低工程投资
水利水电工程实施阶段,需要建设各种施工辅助企业和生产、生活用房及福利设施。这些临时房屋建筑的投资一般占工程总投资的3 % - 6 %。要减少临时建筑的投资,就要认真分析研究工程的特性,结合工程所在地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工程附近地方上已有的工业企业和生活福利设施,尽量简化和缩小施工辅助企业的规模,力求使临建费用达到最低。无论是施工辅助企业还是生活设施,能与永久建筑物相结合的,都应尽量与永久建筑物结合。给排水和供电设施(特别是外部输电线路) 同样可以结合永久建筑物进行建设,避免重复投资,减少成本。实践证明,简化施工工厂,减少临时房屋面积,是降低工程投资的一个有效措施。
5 统筹规划施工场址、减少征地,节约工程投资
施工布置的目的是为主体工程顺利施工服务的,其重点是对工程所在地的施工交通、工厂设施、生活建筑、料场规划、弃渣等在平面上和高程上进行规划协调。对场址规划必须根据主体工程布置,结合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形、经济等因素,力求做到既方便生产和管理,又保证运行安全可靠。在施工总体布置中,合理选择辅助企业、仓库、转运站的位置,协调场内外交通运输,可以减少各种物资的运输量和运输费用。例如,砂石料系统和混凝土拌和系统二者的距离就不能布置得太远,否则就需要增设中转料仓,加大工程投资。有些布置看起来很简单,但在实际规划时需要经过周密细致的分析研究,巧妙地利用自然条件,才能够做出一个较合理的方案,节约工程投资。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机构庞大,需要占用的场地多,对这些场地的临时征用,不仅会破坏周边环境,浪费宝贵的耕地,而且所需的费用也比较多。因此,每一个施工组织设计,都应该认真进行分析研究,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场地占用范围,尽量少占耕地,减少征地费用和搬迁费用。
6 合理安排建设工期,尽快发挥投资效益
创造文明、畅通、有序、安全的交通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进经济协调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切实解决城市道路交通堵和乱的突出问题,为建设小康、创新创业、绿色生态、和谐平安作出不懈努力。
二、工作目标
使我市交通堵点、乱点和事故黑点得到有效治理,通过道路工程改造、完善交通设施、优化交通组织、整治交通秩序、展开交通宣传。达到全市道路交通秩序进一步好转、交通拥堵明显缓解、交通事故明显减少,遏制特大交通事故发生,杜绝一次死亡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的目标。
三、工作措施
㈠着力治理交通堵点、乱点。
市目前有突出的交通堵点、秩序乱点个,经调研。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选择个突出的交通堵点、个交通秩序乱点作为今年的治理重点。具体实施方式是由市公安交管局牵头,市建委、市规划局、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参与开展调研论证,进行道路工程改造、路通渠化和优化交通组织,月日之前完成调研论证,分期分批进行改造。
㈡科学组织交通。
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借鉴港澳地区和国内先进城市管理经验。采取相应的措施。
1有效控制城市交通总量。将南隔堤(不含)元堤(不含)以北和行政区纳入白天大小货车禁行范围,实行晚间货运;扩大摩托车禁行范围,实行区域限时禁行,由市政府法制办、交管局进行调研、论证、听证,通告,力争月日实施。
2改造道路。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合并,增加机动车行车道,同时将现有公交站台移到人行道,现有非机动车道改为公交专用道,由市公用事业管理局牵头,市规划局、城规院设计论证,做出预算,园林局、公交总公司、公安交管局配合,并由市公用事业管理局作出施工计划,力争在月日前完成。
3组织交通微循环。为充分利用现有道路资源。拟择的三经路、二经路及其相关区域道路和阳明东路以南、福州路以北区域内支路组织微循环(实行单向行驶和禁左)对的中山路、民德路和孺子路及其相关道路区域内的道路组织微循环;对区的建设路、何坊西路和三店西路及其相关区域道路组织微循环;按照“因地制宜、充分调研、科学论证、试点先行、广泛宣传、严密组织、分步实施”工作原则和方法,由市公安交管局组织协调政府有关部门调研论证,通告,并组织实施。
㈢加大设施投入。
有计划分步骤对全市交通标志、标线、护栏、信号灯进一步规范完善。
1年内对道路宽度在米以上的条主次干道施划次热熔交通标线;
2增设规范性的交通管理标志套、指路标志牌套;
3一些有条件的交通主要路口路段增设必要的中心和机非隔离护栏600米。
4建设智能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实行绿波带协调控制;路口实行联动控制,更新信号灯具60组,增设语音提示人行信号灯,由市公安交管局调研论证、设计、预算,组织实施。
㈣加大交通科技投入。
选择符合安装条件的十字街路口等个路口新建套数码视频电子警察。同时在大楼高层安装路面电视监控设备,对市区部分路口的电子警察进行升级改造为数码视频电子警察套。加强对主要道路的立面监控;由公安交管局争取省交警总队支持,筹措经费为各执勤大队增配13台雷达测速车、13台交通诱导宣传车、50台酒精测试仪。
㈤治理交通事故黑点。
对今年新排查出的公路18km米处、省店公路制药厂南100m处、一级公路18km980m处、国道路段666km450m至667km700m处、国道段676km453m至677km577m316国道路段679km27m至680km170m处、国道学校段19km230至20km100m处等个事故故黑点开展治理,巩固去年全市道路交通事故黑点治理成果的基础上。采取增设太阳能黄闪信号灯(3组)警告标志(22块)警示标志(17块)黄线振荡标线1千米等措施,由市安管局牵头组织,市公路局、市交通局组织实施,市公安交管局协助,力争于4月底前完成黑点的治理工作。
㈥加强静态交通管理。
必须加强静态交通管理,根据我市静态交通管理的实际情况。抓紧静态交通设施建设。
1按照洪府厅发[]124号《关于印发大型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规定(暂行)通知》文件规定。由市规划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监督管路以南、路以北区域内支路组织微循环(实行单向行驶和禁左)对的相关道路区域内的道路组织微循环;对区的相关区域道路组织微循环;按照“因地制宜、充分调研、科学论证、试点先行、广泛宣传、严密组织、分步实施”工作原则和方法,由市公安交管局组织协调政府有关部门调研论证,通告,并组织实施。
关键词: 拥堵整治;交通改善;交通环境提升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片区交通改善一般根据交通综合治理或分区交通市政管理需要提出编制的,通常是伴随着城市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挑战,对交通方面提出了新的诉求,要求片区交通改善需根据现状交通特征及未来近期发展趋势,识别片区现状及规划年面临的交通问题,提出改善目标与思路,制定包括对外交通衔接、交通组织、路网、公共交通、人行交通、停车、交通管理与控制等方面的改善方案。改善规划期限一般为3―5年。
1交通改善技术路线
1.1研究方法
(1)通过现状调查与分析,识别片区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根据未来片区发展诉求及城市发展趋势分析,并借鉴国内外同类地区的交通发展经验,提出片区交通改善目标与思路。
(3)制定片区交通改善措施与总体规划方案,包括对外交通衔接、交通组织、路网、公共交通、人行交通、停车、交通管理与控制等方面,在方案评估与优化的基础上,编制道路交通综合改善方案,并制定实施计划。
1.2技术路线
图1技术路线图
2案例介绍―以深圳市银湖片区交通改善为例
银湖片区位于罗湖区清水河街道,距福田CBD中心区仅5公里,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片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是深圳十大旅游景点之一,深圳的城市名片。随着轨道9号线银湖站将于2016年开通运营,坂银通道开工在即,以及银湖片区景观提升工程的落实,银湖片区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然而,片区现状存在着对外交通不畅,外部道路高峰期拥堵严重,内部交通组织不尽合理,片区微循环不畅等问题。现有的交通系统无法满足片区未来出行需求,现有的交通品质无法满足建设宜居、绿色低碳社区要求,需要对该片区交通进行改善。本规划针对现状存在的交通问题,结合未来片区发展趋势,提出了“扩容、减压、提升交通环境”总体改善思路。通过优化片区交通组织,改善重要交通瓶颈节点;结合轨道即将开通的契机,完善公共交通及慢行设施,加强与轨道的无缝衔接,引导片区居民公交出行。结合银湖片区景观提升工程,完善绿道等交通设施,打造绿色、宜居、山水特色的生态交通社区。本次规划以引导公交出行为切入点,并针对日益严峻的对外节点拥堵问题,从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方案,并根据适度性、超前性、经济性、协同性的原则,制定近期行动计划。
图2银湖片区交通改善措施汇总图
图3银湖路-二线公路节点改善方案图图4湖堤路-金湖路节点改造方案图
关键词:轨道交通;运营;组织优化
中图分类号:P135 文献标识码:A
一、车辆编组和行车间隔的优化研究
1、运营组织方法分析
1.1.1客流时间分布不均衡的运营组织
在一些里程较短的初期线路,其客流的时间分布不均衡情况较空间分布不均衡更为突出,因此,有必要针对客流的时间分布不均衡情况对运营组织进行优化。主要表现为根据全天客流变化情况,对列车编组辆数和行车间隔进行优化。为避免根据全天客流高峰时段编组列车造成的平峰时段列车空载严重,一般采取以下两种措施:一种是在全天客流高峰过后的其他时段,减小车辆对数,增大行车间隔,但这会造成旅客等待时间过长,造成运营服务水平的降低,不利于吸引客流,从长远发展来看,考虑到大部分乘客的现实利益,行车间隔时间应分时段确定,高峰期较小,平峰期可以相应增大,但最终确定的行车间隔时间应不超过10min为宜;另一种是在非高峰时段开行小编组列车,高峰时段进行小编组“合二为一”,从减小车底运用成本的角度,这种方式可充分保证行车间隔时间不会过长,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但是这种方式会因为大小编组间列车的重组,给设备系统及维修带来考验。
1.1.2客流空间分布不均衡的运营组织
客流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在线路上具体表现为上下行方向客流的不均衡和区间断面客流分布不均衡。对线路客流分布方向不均衡的线路,直线线路上,经济合理地配备运力比较困难,无法避免断面客流量较小方向因车辆满载率过低而引起的运能闲置;但在环形的轨道线路上,可以将上行和下行线路安排不同的运力措施,避免断面客流量较小方向的运能浪费。对断面不均衡的线路,一般采取在客流量大的区段加开区段列车,即采用长短交路结合的行车组织方案。但随着行车密度的增加,对运营组织和车站的折返设备要求较高。
2、行车间隔时间的确定
行车间隔时间的确定取决于信号系统、车辆性能、折返能力、停站时间等诸多因素,最小行车间隔时间是列车开行间隔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线路的设备和行车作业水平不同,列车在任意时段的开行间隔不能小于保证线路运行安全作业的行车间隔时间。在对行车间隔进行优化之前,必须先确定线路、区间和车站等设备条件下,能够达到的最小行车间隔,根据限定的最小行车间隔,再进一步根据客流情况对全天行车间隔时间进行优化。为了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也为了进一步吸引客流,城市轨道交通应该尽量组织小编组、小间隔行车,所以必须努力降低系统的最小行车间隔,这要求轨道交通系统在规划建设期,就要充分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客流及设备运用情况,减小最小行车间隔给运营组织带来的限制。我国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规定,每条线路远期设计最大通过能力在全封闭型路段为30对/h,行车间隔为2min,近年来列车运行普遍采用ATC系统,最小行车间隔时间可以达到75-90s。
在编制全日行车计划时,首先根据已知的预测客流量计算出全日编组列车数,根据编组辆数计算出各个时段的行车间隔。由于全天客流量在时间上分布有很大不同,计算出的行车间隔时间存在很大差异,高峰时段较小,平峰和其他时段相对较大。在保证最小行车间隔的情况下,为满足高峰期的巨大客流量,应该尽量减小该时段的行车间隔,而平峰期和其他时段客流量相对较小,为提高车辆满载率,可适当增大该时段的行车间隔。但如果行车间隔过大,则会增加乘客候车时间,不利于轨道交通吸引客流,因此,为了既方便乘客,又提高运营企业的服务水平和效率,最终确定的高峰时段的行车间隔不宜大于6min,其他时段则不宜大于10min。
3、优化模型
为了节省运营成本、缩短候车时间、提高运营效率等,需要优化传统的单一的运营方式,根据客流的时间分布特征,针对全日客流随时间分布情况,分高峰期、平峰期和低谷期等几个时段,对列车编组和行车间隔时间进行优化。轨道交通之所以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是因为载客量大、舒适度高、速度快。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所需要的,是保持这些优势的同时,增加企业收益,提高运营效率。我们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运营企业的运营收益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运营满足客流的情况下,编组车辆数最少;二是全天运营时段内票价总收入最高。而在满足一定服务水平的条件下,列车编组车辆数是影响运营企业效益的重要环节,所以需要依照客流随时间分布不均衡的特点,编组合理的车辆数,设置相应的行车间隔时间,达到企业收益最大化,运营服务满意度较高的目的。对车辆编组和行车间隔的优化的目标是考虑运营企业效益的同时,保证乘客的利益。
二、轨道交通列车交路计划的优化研究
1、交路方式的确定
只有在线路各区段断面客流分布不均衡程度较大时,才有必要研究设置多交路运营组织。一般而言,在线路客流断面客流分布为单向递减型时,可选用嵌套交路(a)或衔接交路(a);在线路断面客流分布为先增后减型(凸型)时,可选用嵌套交路方案(b)或衔接交路方案(b)。
图1嵌套交路示意图
图2衔接交路示意图
线路各区段断面客流分布不均衡,仅仅是多交路运营组织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还需进一步从乘客服务水平和运营经济性两个主要方面,进一步确定使用多交路方案的可行性。以东京地铁3号线银座线为例,银座线全长14.3km,全线位于东京都内,连接台东区的浅草站和涉谷区的涉谷站。从走向上看,银座线在东京都内南北贯穿中心城区后分别南端向西、北段向东延伸。从地理位置上看,线路可分为中心区段(涉谷-上野)和近郊区段(上野-浅草)。在中心区,银座线途径日本桥、银座、新桥、赤坂、青山、涉谷等商业街,客运需求大。银座线早高峰的多交路运营组织形式,如图3所示。
图3东京地铁银座线(3号线)早高峰交路示意图
根据线路客流统计数据,涉谷一上野段,平均高峰小时断面客流量超过2万人,其中赤坂见附-溜池山王区间的断面流量达到30682人;上野-浅草段平均高峰小时断面流量为l.2-1.4万人。相应地,早高峰时段,涉谷-上野区段开行短交路,发车间隔6min,高峰小时发车10对;全线开行长交路,平均发车间隔3min,高峰小时发车20对。从而使短交路的高峰小时列车开行对数达到30对,平均追踪间隔2min,小时断面运输能力为18240人;上野-浅草段高峰小时列车开行对数达到20对,平均追踪间隔3min,小时断面运输能力为12160人。银座线的运营数据表明,全线断面客流分布不均衡,当高峰小时某区段断面客流超过2万人时,而其他区段的客流低于1.5万人时,可考虑在该段独立设置短交路,与全线的长交路结合运营。
2、中间折返站的选择
多交路运营组织的复杂性,集中体现在短交路中间折返站的选择上。一般而言,从运营组织经济性考虑,中间折返站应选择在断面客流出现明显落差的车站。此外,列车进入折返线作业是不允许带客的,因此,在选择中间折返站的位置时,必须考虑站停清客时间对列车开行方案的影响。一般地,可以考虑将其选择在断面客流出现明显落差的前方车站,以降低车站的负荷程度,同时缩短站停清客时间和折返出发时间间隔。
三、结论
本文依照不同时间客流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对列车编组方案、列车交路选择等进行了优化,提出多交路方案与快慢车结合的运营组织策略,并给出了提高总体运营效率的思路。
参考文献:
本文在综合比选仿真软件的基础上,介绍Anylogic软件的仿真建模技术流程,对仿真过程中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以北京地铁宣武门站为例,建立车站2D、3D展示模型,利用仿真数据分析、评估地铁4号线换乘2号线的制约瓶颈,提出宣武门站优化建议。验证了Anylogic软件在车站仿真评估应用中的可行性,并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评估优化工作提供支持。
关键词:
轨道交通;车站仿真;Anylogic;评估优化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作为运输系统基层环节的车站,客流量也迅猛增长,尤其早晚高峰时段设备设施超负荷运转现象严重,大大降低了运营的安全性和运输效率。由于车站建设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旦建成便难于改造,因此需从客运设施布局、乘客客运组织等方面着手降低车站运营压力。利用车站行人仿真技术对掌握车站空间占用情况,反映客流的随机性和复杂性,分析设备设施负荷程度与布局的关系,查找进出站及换乘环节的瓶颈是一种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
1仿真软件选择
综合考虑国内外车站仿真软件所使用的行人微观交通仿真模型、软件的技术成熟度和流行程度、应用领域、开放性、性价比等情况,选择AnyLogic仿真软件。与其它仿真软件对比如表1所示,AnyLogic具有以下优点[1]:(1)软件采用的行人仿真模型是目前比较被认可的行人动力学模型、社会力学模型,可以反映乘客个体走行特征及行人自组织现象;(2)软件具有开放式的体系结构,支持与Java自定义模块协同工作,可动态地进行数据读写,并将结果输出到3D环境;(3)更贴近地铁车站建模的需求,支持高度定制的车站开发环境,如行人分类(性别、年龄、携包等)、行人与列车交互、行人路线规划、各种物理环境的实现(屏蔽门、电梯等)、列车满载率限制等;(4)具有灵活的图形化操作界面和数据分析工具。
2车站仿真技术流程
车站仿真针对业务需求情况,可分为正常方案、预测方案和疏散方案3种。正常方案目标为实现已运营车站客运组织、设备设施布局优化,预测方案目标为评估未来客流对设备设施的影响,疏散方案目标为评估突发事件下车站的疏散能力。上述3种评估流程基本一致,只是使用的数据和参数不同。一般情况下,车站仿真分为基础资料获取、2D与3D建模、仿真效果展示和仿真评估优化4个主要过程[2]。
3仿真关键技术
3.1流线组织技术
乘客在特定的车站内进站、出站和换乘流线基本是固定的。客流时间不均衡特征明显的车站,高峰与平峰可能有所不同。Anylogic软件在行人产生后,为了模拟乘客集散的具体过程,需配置相应的流线和目的地D1、D2…Dn来组织客流在车站内进站、出站、换乘、上车、下车的过程[3]。一般而言,主要有行人流与列车流,行人流又包括进站流、出站流及换乘流。
3.2参数配置技术
车站仿真基本目标是要客观、真实反映车站乘客在站内的活动,若达到与实际最接近的仿真效果必要条件之一就是配置准确、合理的仿真参数[4]。通过对Anylogic功能的分析,参数配置可以归为4类。
3.3模块封装技术
Anylogic软件虽然已经有描述地铁行为的标准库和行人库,但是由于北京地铁特有的客流特征和客运组织方式,需在原库基础上二次开发。现场调研后归纳封装的行为模块[5]如表3所示,部分行为模块如图2所示。
3.4评估优化技术
仿真过程中Anylogic可以对车站各区域客流数量及密度、设备设施利用率及排队情况、乘客站内停留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为了满足客流与设备设施能力适应性评估需要,提出以下指标来识别站内瓶颈,找出薄弱环节。3.4.1瓶颈识别技术按照乘客出行过程中经过的节点顺序,当前方节点的通行能力大于后方节点的通行能力时,即C4<C3<C2<C1,该区域随着乘客数量不断增加,密度增大,运动速度减少,产生拥塞。若要安全运行,应控制通道内各节点的运行状态满足以下准则:C4>C3>C2>C1,如图3所示。当其中一个符号发生变化时出现阻塞,称之为基于节点分析法的瓶颈识别技术。3.4.2能力适应性评估指标针对瓶颈位置,建立能力适应性评估指标,以评估瓶颈对乘客出行过程的影响程度。设备设施负荷度—统计时段内,车站供乘客使用的各项设备设施利用或占用的情况,如式(1):式中,Si指该设备设施的负荷度;Qi指该设备设施实际客流量;Ci指该设备设施的固有通过能力。设备设施排队人数—统计时段内,等待接收设备设施服务的乘客排队人数,以反应进出站、检票等资源是否足够。瓶颈拥挤持续时间—统计时段内,瓶颈处设备设施区域密度连续高于某一阈值时的持续时间,反映通道拥挤的延续情况。
3.52D与3D接口技术
车站3D综合展示包括车站主体建模、站内客流展示、设备设施状态展示,其功能实现需由2D仿真提供相应的乘客信号并通过数据接口实现。接口内容如图4所示。
3.5.1车站主体建模结合
2D仿真的CAD图纸,通过现场拍照、3D灰模建立、贴图等工作完成车站实体建筑及设备设施建模。建模时2D仿真需提供图纸原点坐标、层编号、区域划分及设备编号,以达到站内客流、设备设施状态与2D仿真一致。
3.5.2站内客流展示及设备设施状态展示
3D综合展示一次性获得2D仿真总体信息,包含基本控制命令、设备初始状态、列车时刻表等;再通过主体建模中已明确的位置及编号信息,以1s的间隔向2D仿真服务器端请求个体ID的位置及设备ID的状态信息,最终在3D中展现出来。
4地铁宣武门站实例验证
4.1基本情况宣武门站是地铁
2号线和4号线的换乘车站,两条线布置呈“+”字型布局,换乘时通过东西两侧的通道进行换乘。宣武门站的大客流集中在工作日早高峰7:00~9:00,尤其4号线换2号线(以下简称“4换2”)的客流量达到宣武门站总集散量的50%,客流集中且大,给车站客运组织造成了很大压力。目前在换乘站厅采用围栏绕行的方式限流,以降低乘客到达通道的集中性。
4.2数据处理
按照车站仿真建模流程,经过现场踏勘调研后,完成了乘客个体特征、客流分布规律等参数收集及CAD图纸修改,标定了层级、区域划分及设备编号,在软件中对仿真参数、流线组织及客运组织等内容进行了配置,并通过现场拍照完成3D建模。
4.3仿真展现
以某工作日早高峰7:00~9:00的进出站及换乘客流、列车运行时刻表、列车满载率为输入数据,对宣武门站早高峰的客流情况进行了仿真,2D仿真展示及3D展示如图5、图6所示。
4.4瓶颈识别及评估
4.4.1瓶颈识别
根据《地铁设计规范》中对设备设施通行能力的界定[7],4换2过程中各部位能力C南/北侧楼扶梯>C限流围栏<C通道>C2号线楼梯。根据瓶颈识别技术,限流围栏、2号线楼梯均为4换2过程中的瓶颈。但由于限流围栏设置的目的就是分散乘客集中到达速度,所以不界定为瓶颈。而2号线上行楼梯较通道能力小17750p/h,为4换2流线中客流通行的制约瓶颈。图7为高峰时段的仿真密度图,可清晰看出瓶颈位置。
4.4.2瓶颈评估指标
(1)楼梯负荷度2号线楼梯负荷度如图8所示。从7:20开始负荷度就处于100%左右,一直持续到8:40,楼梯负荷度大,持续时间长。(2)楼梯排队长度为了说明排队人数的状态,辅以该区域密度说明,如图9所示。高峰时2号线上行楼梯排队人数35人左右,最高达45人,区域密度远大于等候区域临界安全经验值2.4p/m2,最高达到3.73p/m2,已经非常拥挤[8]。(3)楼梯拥挤持续时间按照楼梯走行区域的临界安全经验值,当楼梯密度大于2.1p/m2时,楼梯已非常拥挤。从7:20~8:40约80min,2号线楼梯的密度持续高于临界值,最高时达到2.93p/m2,如图10所示,持续时间达80min。
4.4.3改造优化建议
拓宽2号线上行楼梯宽度。2号线上行楼梯的能力较西北、西南两侧通道的合计能力小17750p/h,按照上行楼梯单位宽度的通行能力约需要拓宽4.8m。但由于2号线站台两侧柱子及内部结构影响,改造已建成的站台困难较大。将拥挤位置前移至站厅,降低封闭通道人群拥挤踩踏的危险性。(1)优化限流围栏设置。考虑将站厅限流围栏(位置2)2.3m宽度缩为1m,通行能力将由23000p/h降低为10000p/h,可与楼梯能力相匹配,如图11所示。(2)加大站厅限流力度。在站厅设置限流围栏绕行的基础上,在通道口增加分批放行的限流措施。
5结束语
本文在车站日益增长的客流压力背景下,基于Anylogic软件对车站仿真的技术流程、关键技术及瓶颈识别方法、评估指标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并以地铁宣武门站为例进行软件的应用验证,分析了宣武门站4号线换乘2号线的瓶颈,提出了宣武门站改造优化建议。仿真结果显示与现场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说明Anylogic在车站仿真评估上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1]胡明伟,史其信.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组织的仿真和评价[J].交通信息与安全,2009,27(3).
[2]杜海晖.大型客运站客流组织动态仿真系统实现方法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3]李洪旭,李海鹰,樊校,许心越.基于Anylogic的地铁车站集散能力仿真分析评估[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2,21(8).
[4]刘启钢,杜旭升,杨旭.大型铁路客运站客流组织仿真技术研究[J].铁路运输与经济,2012,32(10).
[5]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二期工程信息中心系统需求说明书[R].2011.
[6]陆奕婧,邹晓磊.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运组织评价[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9,11(1).
[7]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50517―2013地铁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关键词:海铁联运;对策;评价;C述
中图分类号:U29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the belt and road”strategy, the sea-rail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 has entered an important period. As an advanced mode of transportation, sea-rail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which involves a wide range of departments and procedures, and more and more demands are raised on sea-rail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status of sea-rail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 and summarize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countermeasure and evaluation of sea-rail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
Key words: sea-rail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 countermeasure; evaluation; review
0 引 言
海铁联运是一种以实现货物的整体运输最优化为目标的联运组织形式,只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就能完成,具有快速、安全、运能大、成本低等突出优势,已成为当今国际上多式联运的重要模式,发展海铁联运,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2013年以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铁路货运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通关”建设的实施,我国海铁联运业务发展步伐已经加快。但一直以来,我国海铁联运在发展中存在铁路运能紧张、信息集成度低、协调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急需一定的理论支持。
综合来看,国内外对海铁联运研究主要可以分为海铁联运发展的对策研究和评价研究两大块内容,其中对策研究主要包括海铁联运决策、海铁联运网络优化,以及运营组织等方面;在海铁联运评价研究方面,主要是针对海铁联运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以及运输组织效率等方面的研究。
1 海铁联运发展对策研究
1.1 海铁联运决策建议研究
海铁联运的决策建议研究中,主要是通过分析海铁联运的发展情况,找到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综合各类决策研究的文献可以看出,专家学者提出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组织运营机制、信息化、政府扶持等方面。从研究范围来看,文献研究可以分为对全国的海铁联运整体运营提出对策建议和针对某个港口城市的海铁联运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一是从国内海铁联运发展整体上给出的决策建议。赵严等[1]指出我国己具备了有利于海铁联运发展的经济环境和运输市场条件,提出了“一港一线多城市”发展模式和“一港多区域”发展模式;汤震宇[2]在分析我国海铁联运枢纽现状的基础上,分别从宏观管理、建设模式、信息运作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海铁联运枢纽发展的措施建议;张剑秋[3]将我国海铁联运发展滞后的原因归纳为四点:(1)铁路运力紧张,(2)陆港信息不共享,(3)协调环节难度较大,(4)技术标准不统一,并对此提出了相关建议;尹一白等[4]分析了国内集装箱海铁联运目前的发展规模和发展特征,并从基础设施、政策和运营机制、信息技术以及市场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快我国海铁联运发展的相关对策;王杨[5]通过对欧盟地区若干国家典型企业开展集装箱海铁联运业务经济组织模式的考察和分析,提出了我国加快海铁联运发展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是针对各城市海铁联运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该类文献提出的建议相对来说可操作性比较强,而研究的港口多集中在国内大港,如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大连港等港口。吴星星[6]分析总结了国内外海铁联运发展现状和经验,以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为例,提出了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推动海铁联运发展的建议;秦磊[7]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宁波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海铁联运在港口竞争中的优势、劣势,以及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刘桂苹[8]对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挖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应的建议;苏德勤等[9]分析了大连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发展现状,并对海铁联运的发展情况进行了预测;王军[10]总结了青岛港海铁联运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青岛港在“一带一路”实施中的战略机遇,并提出要强强联合,合力开启海铁联运发展新篇章,提出了五点具体的对策建议;陶学宗[11]等从基础设施、班列开行、运量发展、扶持政策四个方面针对南昌集装箱海铁联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南昌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相关对策建议。
1.2 海铁联运运营组织
海铁联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环节较多,运营组织也比较复杂,对海铁联运运营组织的研究范围也较广。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与海铁联运相配套的无水港、通道等的建设运营方面的研究。无水港是指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检、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有利于港口扩张内陆经济腹地和增加货源。Violet Rosa[12]认为,要发展港口多式联运,必须在内陆地区建设功能齐全的无水港,在无水港和内陆站点配合的模式下才能顺利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王凤山等[13]以宁波舟山港为例,分析了发展无水港的必然性及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宁波舟山依托海F联运发展无水港的建议;徐琳等[14]介绍了福建省港口的发展现状和无水港发展规划,提出了福建省建设无水港的必要性的相关建议;徐行方等[15] 分析了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通道运能现状,计算了相关通道通过能力利用率,并根据未来集装箱量预测值,计算了可能开行的集装箱班列数。
二是海铁联运集装箱的运输组织(如运作流程、港口调度、路港衔接等)方面的研究。Jansen等[16]设计了港口集装箱的运作流程,并根据所定计划对港口集装箱进行了模拟,其成果己在日常集装箱的调度计划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叶国庆[17]对海铁联运港站间集装箱运输组织的一体化进行了研究;程家兴[18]针对海铁联运进口集装箱在港衔接过程的可靠性展开研究,总结了影响衔接可靠性的多方面因素,并借助EOQ模型理论对班列开行方案进行了经济型分析;张述能[19]在分析港站集装箱海铁联运工作组织的基础上,结合其目标,阐述了港站集装箱海铁联运工作组织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同时从路港直通角度出发,对港站海铁联运路港衔接作业组织进行了优化,最后总结了港站集装箱进出口业务流程及单证流转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ESIA流程优化方法和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对港站集装箱运输组织流程模式进行创新设计。
三是海铁联运涉及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机制研究。王斌斌[20]指出海铁联运涉及铁路、船公司、海关、检验检疫、船代、货代等部门和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效率不高,信息不能有效运转,是海铁联运顺畅运营的瓶颈所在;丁伟[21]指出海铁联运协调管理机制构建要从决策机制、沟通机制和合作机制上着手;方琪根[22]在分析国内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铁路货运组织效率和海铁衔接协调两个角度出发,剖析了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铁路集装箱运输网络建设、铁路集装箱班列运输组织优化及海铁联运系统建设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我国铁水联运的发展建议;汪涛[23]指出目前我国海铁联运协调管理不够完善,机制不够健全,运输模式不适应等管理问题急需解决,提出海铁联运企业结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并研究了海铁联运系统的结盟构建流程,提出了基于多Agent的企业结盟运作模式。
四是海铁联运信息平台建设研究。韩佳睿[24]对比了建设海铁联运信息平台各种技术方法的优劣,并指出了适宜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铁联运信息平台建设中的业务需求和信息需求;陈霜霜等[25]分析了国际强港战略背景下的海铁联运信息化发展现状,找出了宁波海铁联运信息化建设问题与不足,并给出了促进海铁联运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李大勇[26]指出,集装箱码头的信息化程度决定了海铁联运的信息化程度,针对集装箱码头面临的诸多问题,依次给出了码头运作流程中的多个信息化发展方向;史洪涛等[27]指出落后的信支撑系统是海铁联运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分析了海铁联运信息化发展存在的基础薄弱、信息数据融合度差等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韩佳睿[24]对比分析了海铁联运信息平台建设可用的技术方案,详细分析了铁路信息化和港口信息化的特点,基于Web Service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建立了海铁联运信息平台的业务、数据交互需求体系以及架构体系。
1.3 海铁联运网络优化
优化问题是交通运输及港口集疏运系统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郭文帅等[28-31]等都对交通运输中的优化问题进行了综述,海铁联运的研究也自然离不开优化问题。海铁联运优化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了两大方面:
一是海铁联运运输线路的优化,主要是指以海铁联运运输成本最小为目标,以线路运距、运量等为决策变量,对海铁联运的线路进行的优化。Fan等[32]采用线性规划理论,以集装箱海铁联运的船舶尺寸、挂靠航线、港口与内陆运输通道和铁路线路运距、数量、始发终到站等为决策变量,以海铁联运总成本(或运输距离、运输时间等)最小为目标函数,对美国进口集装箱海铁联运作业模式实施了优化;何静等[33]对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的合理分担率进行了定性分析,并重新计算界定了集装箱海铁联运的经济运距;魏众等[34]针对多式联运运输网络中的运输时间问题,构建了多式联运下的基于时间变量的最短路径模型;刘涛等[35]通过运用费用计算公式对环渤海地区集装箱的四种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公海联运、海铁联运)进行了运输费用的计算,得到了相应的经济性量化分析结果,为东北和山东地区的集装箱运输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宓为建等[36]考虑了火车计划中的配载约束及火车容量限制,在火车满载前提下以总运输距离最短为目标,对海铁联运火车作业陪在问题进行了优化分析。
二是海铁联运运作方面的优化,如海铁联运集装箱堆场操作的优化、海铁联运换装作业的优化、海铁联运班列开行方案的优化等。Bostel等[37]认为货物在堆场只需进行有目的的移动,要减少不必要的移动,否则就是浪费资源、增加成本、降低效率,并为此构建了海铁联运堆场的作业优化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优化算法;孙国卿[38]针对海铁联运的换装效率和运输成本与其他联运方式进行比较分析,综合阐述了海铁联运的应用范围和优势所在,并在一定假设的条件下,提出了提高海铁联运换装环节效率的解决方案;张琦[39]研究了内陆中转型铁路枢纽集装箱运输系统海铁联合运输组织的特点和优化问题,从确定铁路物流中心吸引范围及港口去向、确定集装箱海铁联运列车组织形式及开行方案,以及确定集装箱海铁联运列车衔接时间等三个递进层次,以系统最优的原则建立了相关数学模型,并设计了求解算法;王斌斌[20]采用Petri网进行建模,以流程优化、缩短流程时间为主线,对海铁联运的业务流程进行仿真,从流程本身和保税港区政策等角度提出了海铁联运流程优化的思路和方案。
2 海铁联运评价研究
目前对海铁联运发展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少,其中最典型的为汪辉[40]对南京港海铁联运发展评价指标的建立。汪辉结合国外港口海铁联运发展的经验,设计了南京港海铁联运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含运量适应性、联运衔接度、服务水平和机制协调性4个二级指标以及平均每周发车次数、铁路运力保障率、换装方便性、铁路运输市场化程度等17个三级指标,并基于证据理论构建了评价模型,采用专家调查法得到了指标的相关数据,得到了南京港海铁联运发展评价结果,最后给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相比其他研究,该研究较全面地评价了海铁联运的发展水平,但其指标数据仅依靠专家打分法获取,主观性较大。在海铁联运的其他评价研究中,基本上是通过比较分析或者建立指标体系的方法对海铁联运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运输组织等进行研究。
2.1 经济效益评价
在经济效益研究层面上,主要集中在与其他运输方式对比的基础上,通过运输费用计算分析的视角,从而落实到经济运距的问题,以确定集装箱海铁联运的经济效益优势。Pattic Nierat[41]以运输成本最小为目标,通过计算比较公路运输与铁路运输的运输成本,得出其各自的市场适用范围,并对其影响因素做了进一步说明;Yevdokimov[42]在探讨了多式联运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基础之上,还分析了其在改善环境、减轻道路拥挤等间接经济效益;Milan Janic[43]提出了欧盟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全成本的计算模型,并运用此模型对多式联运在货物运输中的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刘美伦[44]构建了适合中铁集装箱海铁联运的效益评价体系模型,并通过该模型解决了物联网技术带来的优势与利益,并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中铁集装箱海铁联运效益评价体系;吕红霞[45]首先运用德菲尔法确定了港口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提出了港口站运营管理绩效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结合连云港港口站调研结果,对连云港港口站进行了综合评价。
2.2 环保效益评价
在环保效益研究层面上,主要通过计算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来指出集装箱海铁联运的环保效益优势。Hamed Mahmudi等[46]对比了公路与铁路运输过程中的综合能源消耗,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海铁联运的合理运距;黄菲茜等[47]分别计算了公路与铁路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说明了海铁联运的低碳经济效益;孙人杰[48]结合公路运输与铁路运输碳排放的对比,得出了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碳减排直接经济效益的计算公式,并指出了其巨大的社会效益;范燕[49]通过对比宁波港海公联运、海铁联运、水水联运之间的能源消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得出了海铁联运的环保效益。
2.3 运营组织评价
如前所述,海铁联运运营组织的研究范围广泛,对其的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对海铁联运的生产管理方面。陈冰洋[50]采用理论分析与算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海铁联运港站生产管理问题进行了评价研究,其从港站生产安全管理、港站生产组织管理、协同生产管理、港站生产人员管理和港站生产服务管理五个方面构建了22个反映海铁联运港站生产管理情况的指标对海铁联运港站生产管理进行评价,并以连云港为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二是对海铁联运运输网络的评价。刘勇[51]以海铁联运网络中的运输线路和作业节点为载体,以海铁联运铁路集装箱班列运输方案为研究对象,针对海铁衔接与换装作业时的能力协调问题,在时空资源配置视角下,对集装箱海铁联运能力协调的内涵及机理进行了研究,并从疏运组织综合效益角度建立了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对疏运组织优化结果进行评价;王芙蓉等[52]以运输成本、端点可变成本、运输时间、船货在港停留时间、办理的便捷性、线路通畅程度、货物损失程度七个因素为评价指标,建立了煤炭运输路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内蒙古东胜―江苏南京的煤炭运输路径三种方案的优劣;吴仙丹[53]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建立了海铁联运网络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信息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度法融合得到了各风险指标的权重值,并通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模型及评价方法对山西煤炭海铁联运网络进行了风险评价。
三是对海铁联运企业及企业间的作业流程、合作模式等的评价。汪涛[23]研究了基于多Agent的海F联运结盟企业优选流程,提出了包括29个指标的优选评价指标体系和基于组合方法的优选模型,同时,还总结了结盟企业间的利润分配模式,建立了投入和风险因素指标体系;边可等[54]针对现有海铁联运作业流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物联网技术优化了海铁联运作业流程,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与有无对比法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应用物联网技术前后海铁联运的作业流程。
3 总 结
海铁联运作为一种先进的运输方式,可以促进物流行业降本增效,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是实现货物运输无缝衔接的重要手段,对港口企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快速发展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和评价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海铁联运涉及面比较广、环节比较多,同时相关数据的获取难度较大,导致目前对海铁联运相关的评价研究,尤其进行总体评价的研究较少。随着海铁联运发展越来越成熟,企业对其生产管理、运输组织以及总体运营效率等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这些方面的决策和评价方法也将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赵严,何世伟,黎浩东. 水铁联运发展模式及其运输组织研究[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10(6):23-26.
[2] 汤震宇. 集装箱海铁联运枢纽现状与发展策略[J]. 集装箱化,2009,20(2):6-11.
[3] 张剑秋. 煤炭水陆联运中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J]. 综合运输,1995(1):32-33.
[4] 尹一白,周丽娟. 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面临的发展问题与解决方案[J]. 航海,2016(4):76-78.
[5] 王杨. 欧盟国家集装箱海铁联运经济组织模式及其启示[J]. 综合运输,2012(11):82-87.
[6] 吴星星.“一带一路”政策下我国海铁联运的发展对策研究――以宁波港海铁联运为例[J]. 航海,2016(1):63-68.
[7] 秦磊. 基于SWOT分析的宁波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策略[J]. 港口经济,2016(5):25-28.
[8] 刘桂苹. 浅析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现状及对策分析[J]. 劳动保障世界,2016(26):54-56.
[9] 苏德勤,屈玉斌. 大连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现状及发展展望[J]. 中国港口,2005(12):28.
[10] 王军. 青岛港海铁联运发展机遇与举措[J]. 港口经济,2015(11):48-50.
[11] 陶学宗,吴琴. 南昌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现状及对策[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16,38(10):22-25.
[12] Violet Rosa. White Paper Auto-id center Fud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microelectronics[J]. RFID in China, 2003(10):176-203.
[13] 王凤山,冀春贤. 依托海铁联运发展无水港的探析――以宁波港为例[J]. 时代经贸,2011(33):150-151.
[14] 徐琳,陈宁,杨阳. 福建省无水港及海铁联运通道规划研究[J]. 交通企业管理,2010,25(10):40-42.
[15] 徐行方,刘诣安. 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通道运能适应性分析[C] // 全国交通运输领域青年学术会议,2007.
[16] Jansen B, Swinkels P, Teeuwen G, et al. Operational planning of a large-scale 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 system[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4,56(1):41-53.
[17] 叶国庆. 海铁联运港站间集装箱运输组织一体化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8] 程家兴. 基于动态集装箱班列开行方案的海铁联运衔接可靠性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9] 张述能. 铁水联运港站集装箱运输组织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0] 王斌斌. 洋山保税港区海铁联运流程优化研究[D]. 上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1] 丁伟. 物流联合运输协调管理机制研究――以广西西江流域水铁联运为例[J]. 贵州社会科学,2011(6):97-101.
[22] 方琪根. 铁路与港口集装箱联运组织模式与方法研究[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6,16(2):31-36.
[23] 汪涛. 集装箱海铁联运企业结盟对策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4] 韩佳睿. 铁水联运信息平台分析与设计[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5] 陈霜霜,贾春梅. 基于国际强港战略背景的海铁联运信息化建设探析[J]. 宁波经济,2013(10):11-13.
[26] 李大勇. 海铁联运口集装箱码头的现状和信息化方向[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15):112.
[27] 史洪涛. 集装箱铁水联运信息化问题及对策建议[J]. 中国港口,2012(7):41-42.
[28] 郭文帅,荣朝和. 综合交通运输研究综述[J]. 经济问题探索,2013(10):170-176.
[29] 毕国通. 车辆路径问题及其优化算法研究综述[J]. 物流科技,2016,39(6):95-97.
[30] 刘云忠,宣慧玉. 车辆路径问题的模型及算法研究综述[J]. 管理工程学报,2005,19(1):124-130.
[31] 高攀. 港口集疏运系统优化研究综述[J]. 卷宗,2015(8):443.
[32] Fan L, Wilson WW, Tolliver D. Optimal Network Flows for Containerized Imports to the United State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 2010,46(5):735-749.
[33] 何静,孙有望,刘小卉,等. 我港口海铁联运经济运距及合理分担率研究――上海洋山港海铁联运实例研究的启示[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6):67-68.
[34] 魏众,申金升,黄爱玲,等. 多式联运的最短时间路径―运输费用模型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2006,8(8):61-64.
[35] 刘涛,王际逊,陈丽芬,等. 环渤海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的经济性研究[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08,30(1):4-6.
[36] 宓为建,秦祝张晓华,等. 海铁联运集装箱装火车作业配载问题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3):113-116.
[37] Bostel N, Dejax P. Models and algorithms for container allocation problems on trains in a rapid transshipment shunting yard[J]. Transportation Science, 1998,32(4):370-379.
[38] 孙国卿. 海铁联运运量预测与效益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9] 张琦. 内陆中转型铁路枢纽集装箱海铁联合运输组织理论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0] 汪辉. 南京港物流水铁联运发展评价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1] Pattic Nierat. Market Area of Rail-truck Terminal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1997,31(2):109-127.
[42] Yevdokimov, Y. V. Measuring economic benefits of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J]. Transportation Law Journal, 2000,27(3):439-452.
[43] Milan Janic. Modelling the full costs of an intermodal and road freight transport network[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2006,121:33-34.
[44] 刘美伦. 基于物联网的中铁集装箱海铁联运效益评价体系的研究[D]. 大连:大连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5] 吕红霞,陈冰洋,柏斌,等. 铁水联运港口站运营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 物流技术, 2013,32(23):107-109.
[46] Hamed Mahmudi, Peter C. Flynn. Rail & Truck Transport of Biomass[J].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2006,3(1):88-103.
[47] 黄菲茜,林玉山. 基于低碳经济的集装箱海铁联运效益分析[J]. 物流经济,2011,33(5):45-50.
[48] 孙人杰. 基于低碳经济的集装箱海铁联运效益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9] 范燕. 基于低碳经济的宁波港海铁联运效益分析[J]. 市场周刊,2015(4):33-34.
[50] 陈冰洋. 铁水联运港站生产管理评价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51] 刘勇. 集装箱铁水联运中的铁路疏运组织优化模型和方法[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52] 王芙蓉,黄凯,王凯. 基于模糊哟畏治龇煤炭运输路径优化研究[J]. 铁道经济研究,2016(4):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