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3: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日本风俗习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七夕节风俗习惯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各地七夕习俗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日本七夕的风俗习惯日本在七夕还有共同的习俗—把写着愿望的纸条,挂在竹子上面。
我曾有机会在日本群马县高崎市研修一年。初到异国他乡,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也不同。刚到日本那几天,日方专门请老师给我们讲当地的历史、风俗习惯和生活常识,还专门拿出一天时间给我们讲解如何处理垃圾。
拿到培训时间表,我看到要用一天的时间讲述如何处理垃圾,忍不住笑了,心想日本人真是没事找事,倒垃圾这点小事也能讲一天。
培训那天,一位中年女教师来为我们上课,她简单介绍了本地区的垃圾分类,然后给我们放了一部有关垃圾分类的录像片。通过这部片子,我才知道,日本人将垃圾分类做到了极致。这让我大开眼界,难怪需要一天时间来讲解呢。
在日本,垃圾被分成好多种,包括:可燃烧垃圾,比如厨房垃圾、庭院杂草、树枝等;不可燃烧垃圾,比如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玻璃陶瓷碎片等;可再生垃圾,诸如书刊、杂志、报纸等纸制品以及旧衣物等;粗大垃圾,如淘汰的冰箱、电视、家具等;还有需要特别处理的垃圾,包括旧电池、打火机、医疗废弃物(针头、药瓶)等,这些需要用透明塑料袋分别单独包装。
看完录像,老师又用实物进行讲解。比如,喝完的牛奶瓶,不能直接扔进分类垃圾袋,要先用清水把瓶内壁残存的奶涮干净再扔,这样可以减少细菌滋生。一个矿泉水瓶子,用完之后要把盖子拧下来,腰封拆下来,瓶体、瓶盖、腰封要放到不同的袋子里才可以。旧报纸要用绳子捆扎结实,放在指定的垃圾点才行。不要的电器和被褥等比较大型的垃圾,是不能随便乱扔的,还需要到便利店去买垃圾票,丢弃这些垃圾要贴足垃圾票才行。
我这才想起,我住的宿舍中有好几个垃圾桶,开始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多,原来是用来存放不同类别垃圾的。
最后,老师还带我们到宿舍和垃圾点实地讲解。我们刚住进宿舍的时候,每个房间都有一本日期上涂有不同颜色的挂历。老师指着挂历告诉我们,哪些颜色的日期代表可以扔哪些垃圾。老师还说,在指定扔垃圾的日期,还必须在指定时间扔对垃圾。扔错类别或者超过指定时间再扔,都是不被允许的。扔个垃圾有这么多事情要记,一天时间还真记不过来。
此后不久,同住的老邢喝完啤酒,却忘记了酒瓶应该单独扔,顺手放到厨房垃圾袋里去了。结果两天后,垃圾清理人员顺着垃圾袋里的蛛丝马迹找到了我们,把我们好一顿教育,直到我们道歉并保证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后,他们才离开。我们这才认识到日本对垃圾管理的严格,也难怪人家的环境那么好。 ――辽宁大连市 王书伟
【编者点评】
相信去过日本的人都对这个国家的山清水秀、一尘不染留下了深刻印象。好的环境要靠好的习惯来维持,如果每个人都把地球家园当作自己的家,垃圾分类回收就不难了。
关键词:非母语;广告传播;策略
营销全球化的趋势,要求广告传播与其相适应,实现全球化。这对广告创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及政治经济背景,不同文化群体有不同的语言文字、价值观念及消费形态。传统广告文案研究的着眼于单一文化背景下进行,其原则和规律无疑难以适应全球化广告创作。尤其是广告文案创作。海尔集团1997年由广东华视广告公司制作出“海尔:中国造”( Halr; made in china)核心广告语,来塑造海尔全球化品牌形象,成效甚微,而不得不重新回到“海尔,真诚到永远”这一广告口号上。随着我国企业营销活动全球化发展,类似问题一定也会越来越多,跨文化广告传播这一研究课题也会日益被关注。跨文化广告用语标准化好,还是应民族化?或者是应本土化?人们很难得到一个统一答案,但笔者以为可通过分析,探究出跨文化广告创作的一些基本策略。
一、文化差异对传播的影响
理解文化差异包括认识实质性知识和解释性知识两个层次,前者可以从报章杂志获取,后者唯有通过文化参与才能感觉到。如了解当地人的处事态度、生活观念及个人愿意在社会扮演的角色等,只有通过深人的人际交往才能了解到。北美与西欧文化同亚洲文化相比,更现世化(secularization ),个性化,属低背景文化。因此适合中国、日本广告特点的间接隐晦、强调象征意义、突出社会地位、富有人情味和幽默性广告,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则会让消费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雀巢咖啡..味道好极了”的广告语,在中国备受赞赏,但如在德国,受众马上的反应肯定是:“怎么好?”因为德国人处事严谨而认真,广告人创作广告语所采用的编码方式和情感方式的偏好,都打上了其文化背景的烙印。在广告人本土文化中,往往不存在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理解冲突或偏差,但在不同文化区域,这经常出现。熊猫在世界多数国家受到欢迎,因此“熊猫”这一品牌名意译成各种语言,都引起美好的联想,但在奉行伊斯兰教国家的品牌广告,却遭到攻击和抵制,因熊猫外形象肥猪,也被认为是忌物。跨文化广告创作必须充分了解并尊重与受众国的文化差异,谨慎用语。
二、尊重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
由于宗教信仰不同,不同国家对不同广告表现和不同商品持有不同态度。美国骆驼牌香烟吹遍全球的广告名言“我宁愿为骆驼行一里路”,潜台词为烟民为买骆驼烟,宁愿走到鞋底磨穿。电视画面是烟民高跷二郎腿坐在神庙前,皮鞋底磨穿之洞最为抢眼。该广告在泰国一播,泰国举国愤慨,原来泰国盛行佛教,佛庙乃至尊圣地,脚底及污秽之处,在神庙前亮脚丫,实属大逆不道。而日本索尼广告也遭排斥:释迎牟尼闭目人定,但一会儿竟然凡心萌动,睁开双眼,随着音乐不停摇摆……此时广告语亮出“索尼,让佛祖动心”。这则广告创意不可谓不佳,但却招致外交抗议。欧洲天主教徒认为沉溺于沐浴妆扮为不当行为,因此极少用沐浴露,许多国家宗教教义教人刻苦勤俭,因此洗衣机等节省体力的商品被视为奢侈品而绝少使用。广告撰写若不了解并尊重各宗教信仰的特点及影响,往往会犯大错误。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国家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尚。不同国家风俗习惯不同,造成了对广告用语创作的不同心理要求。我国“雪蛙”食品,在国外宣传竟使消费者产生肮脏的感觉,因西方国家把青蛙与蛤蟆当一回事,是丑陋和令人不快的。在美国,鹿能引起美好的联想,被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涵义,而在巴西则是同性恋的俗称。鸭子在我国俗文化中指男妓,欧美人忌用数字"13",而中国、日本忌用“4" ,黄色在中国被象征为尊贵与神圣、而在西方则被象征下流和。广告语的创作技巧使用,幽默、双关、谐音等,都必须吻合受众国的风俗传统,产生正面理解及联想,否则会事倍功半。
三、迎合当地价值观念
美国著名广告语“just do it”在香港电视上播放时,译成“想做就去做”,这一广告主题在标榜个性自由的美国,是不会大惊小怪的,但香港作为华人社会,自律具有传统心理优势,因此不少消费者认为该广告有诱导青少年干坏事之嫌,纷纷投诉,后来将广告词改成“应做就去做”,才平息风波。我国中老年服装广告,往往强调端庄稳重,这在西方社会则行不通。西方不像我国强调年龄资历,而从心理上排斥稳重老成的观念,以青春、活力、愉快为崇尚,老人也不服老。美国通用面粉公司为在日本推销配好的蛋糕粉料,在广告中宣传:做蛋糕就像做米饭一样容易,几乎没有起到效果,后来才知道这句话伤害了日本家庭主妇的感情,因为日本妇女认为做米饭要有很高手艺才行。美国人对个人卫生很讲究,但欧洲天主教国家认为身体乃天主所赐,过分卫生是多余的。因此当“格林”牙膏以“本牙膏为三餐饭后刷牙的人所必备”作广告语时,在欧洲根本行不通,因为欧洲人认为三餐饭后刷牙,简直是怪癖。同样是奋斗者群体,美国奋斗者追求娱乐性、时髦和快速汽车,而日本却对昂贵的音响系统和花边窗帘感兴趣。迎合当地价值观念,才能使广告的商品被接受,广告才能打开产品市场。
四、规避民族情绪的消极影响
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都容易产生民族文化优越感,即对自己文化中已知和熟悉的事物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而往往贬低外来文化中的未知的和生疏的东西,这种优越感往往又与自卑性的敏感情绪相伴而生。广告活动中,这种情绪往往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广告创作者容易下意识地以自身的民族文化经历为经验基础,以其国内的见解来作为解决异域文化差异的参考准绳这将会导致广告人产生文化幻觉,从而模糊、淡化其对文化差异的感觉与科学判断能力。本文开头提到的海尔广告语Made in china,即有民族情结,仿佛是要为中国人争气。这是一种典型的弱民族心态。其二,受众民族对外来产品往往较敏感,这一点往往又成为当地厂商制造排外情绪、巩固市场地位的手段:像“非常可乐,中国人自己的可乐”之类广告词,就暗含了民族排外情绪。对外来品牌往往阻碍不小,尤其在市场开发阶段二因此广告避免与当地品牌引起冲突,用语不要触及受众的民族敏感点。
【关键词】语言 文化 差异 导入
一、前言
语言与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任何语言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每一种语言均带有其所属国的文化特征。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入了解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已成为外语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要真正掌握一门外语,就必须了解它包含的文化,了解该文化与学习者本国文化的差异,否则无法真正掌握该语言。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因此,在日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显得尤为重要。
二、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达成语言交际的目的
在实际的语言运用过程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不少人所讲的日语,尽管在语法和结构上无懈可击,但却给人感觉词不达意,未能把想要表达的意思充分表达出来,有时甚至导致误解。如某旅行社的领导和一个日本交流团见面,要分别时说了句“祝你们明天玩得愉快”。刚大学毕业的中国人翻译在现场就将该句子直接译为:“皆さん、明日 楽しんで遊んでください。”从语言层面上看,该句子的日文翻译是正确的,但从交际效果看,那样的翻译又是不恰当甚至是很奇怪很别扭的。这句话,站在日本人的角度思考的话,他们真正想表达的是希望对方好好地享受那个过程。因此,该句子的正确翻译应该是:“皆さん、明日どうぞごゆっくりお楽しみください。”看起来用词似乎字字有据的日文翻译在日本人看来缘何那么别扭呢?原因就是没有越过交际的文化障碍,没能很好地掌握日本人的心理及其在特定场合的深层意思和习惯的表达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中日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语言上的障碍比较容易克服,而要克服文化上的干扰和文化上的障碍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三、克服文化的干扰越过语言障碍
在现代日语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引入日本各个方面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日语的同时,了解日本民族的性格以及文化特征,分析其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并达成以下共识:抛开文化内容的日语教学已非完整的日语教学。即学习日语的目的主要在于进行跨文化的交际。当然,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表达上。但是文化上的障碍也不容轻视。例如:日本人因为不能满足对方的请求和愿望时,常常尽可能不直接用“不”那么直白的方式来拒绝,而是用些含糊其辞的拒绝的理由来说清楚。如果没有很好的借口,甚至可以用个无伤大雅双方都能明白的方式来解决,像「うん、そうだねえ之类敷衍话。实际上这个民族的认知习惯是在以不说否定的“不”为最高美德,在“以和为贵”的文化根基上形成的。如果不能满足对方的要求那就以尽量不伤害对方,为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选择“以心传心”的委婉表达方式。
四、文化导入的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途径很多,首先可以从单词的学习入手。在单词学习时就开始进行文化渗透。如学习“温泉”这个单词时就可以就中日人民在温泉进行“泡浴”的一系列的习惯对比,比较两国习俗的不同处,同时延伸到相关的一些词。如果不进行这样的文化导入和对比教学,学生就无法意识到中日文化的差异性。文化导入手段很多,还可以从以下各方面进行尝试:
(一)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工具进行日语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音像资料、相关图片和录象等资料来加深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感性认识。网络的信息量很大,教学资源丰富,多媒体图文和声频并茂,学生能得到直观感受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日本文化和异域风情,文化的差异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感悟。
(二)大量阅读原著和原版的报纸杂志来了解日本文化
从日语的表达习惯来看,日本文化的特征有很多,这些文化特征决定了日本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学生通过学习,能深刻体会语言的表达习惯和单词的使用禁忌,逐渐积累相关的单词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
(三)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积累习惯
在具体的文化交流中如果只是熟练地掌握了语言表达技能却不了解日本文化的内涵和差异,就不能顺利地完成语言交际。而文化干扰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学生对语言国的国情、文化缺乏了解而用本民族的思维方式来衡量对方所致。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根据所学的单词来就相关联的内容进行引导教学,介绍文化的差异性时老师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和立场来陈述而不能有主观的褒贬。
(四)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教学
进行适当的情景模拟可以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就所学的内容设置一些场景,进行互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会话能力。如在开设旅游日语这门课程时设置一些旅游景点让学生当导游,就一些日常用语进行练习,尽可能的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实际的有效的交际表达能力。
五、结论
日语的日常用语的内涵非常丰富,没有深刻的理解,就不可能做到准确地掌握和灵活的运用。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语的文字尤其是平假名和片假名都是通过汉语的汉字演变而来,很多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也是从中国引进和模仿而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日语中很多的风俗习惯的表达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某些传统传到日本后得到了很好的传承甚至得到了更大的发扬和光大,而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产生了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本文提出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的目的是要更多地了解这套语言的文化历史背景,在运用的实践中,可避免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而导致不必要的误会。
【参考文献】
[1]回智光.具有独特个性的日本语言文化[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
关键词: 语用文化 日语课堂 导入
一、日语语言及其文化内涵
首先,二语学习的基础除了发音之外,就是单词学习了。就日语这门黏着语而言,一般采用的是假名和日语汉字标记的方法。其中包括同形同义汉字词、同形异义汉字词、异形同义汉字词、异形异义汉字词等。据调查发现,国内很多日语课堂目前大多采用的是翻译教学法,特别是在基础阶段,对这些词的学习一般也是来源教材或字典的解释。很多教师学生认为我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就可以了,至于如何产生的、如何运用、运用到什么地方等却没有细细思考。其实就忽略了日语词语中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化背景。殊不知造成了很多学生讲的日语,语法角度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脱离了现实生活、不符合语言规律。比如学过的日语单词:
汉语理所当然地反映出日本民族所具有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固然日本的汉字来源于中国,也经过中国文化的洗礼,但这些日语汉字词反映的是日本这个民族的文化,不是中国的文化。我们不仅仅要学习把日语的词语翻译成表面意义相同的汉语,更应该学习日语词语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王(2009)认为对外语语言学习策略的影响中涉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策略的选择及运用问题。所以,日语课堂不仅仅要学习翻译教学法,更应注重日语所传递的文化内涵。
二、日语语言文化内涵及其语言正迁移
词语,最终要运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没有语境,词语是难以独立存在的。我们对日语词组和句子的学习多是在相对语境的前提下进行的。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日语学习者习惯把词汇和句型从语境中独立开,去死记硬背,这是一种错误的学习策略。尤其是对第二言语(日语)的习得,本身就是以母语为基础,通过迁移学习的能力来进行的。如果有过多的母语介入,就会进行语言的负迁移。正向迁移理论源自Robert Lado的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学说。Robert Lado认为语言迁移是一种语言对学习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包括正向和负向两类语言迁移。因此,要正确认识语用文化意识的存在,合理实现语用文化意识对二语习得的正迁移,形成以语言导入文化,以文化辅助语言的模式。把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二语习得课堂教学模式的再认知。例如:
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类语言在日语当中,以某种程度的含糊性作为人际交往的油。本身具有暧昧性的日语,实际运用需要具体的语境,但是说话者又习惯于这种模糊的表达,所以对其意义准确的理解确实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我们对日本文化进行研究,对这种语言进行模仿,设置恰当的语境,与日语母语者交流,实现语言正迁移,切忌把翻译过来的日语表达套进汉语的场景当中。
三、结语
由此可见,日语初级学习者对语言自身因素的把握基本上没有问题,针对日语中非语言自身因素的把握却不够,大都处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态。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日语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日语教师要培养的交际能力,实际上是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日语学习者应当积极主动地理解语言与文化互相依存的关系。学习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反映的文化,理解文化,了解负载该文化的语言。二语习得者学习日语目的语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跨越母文化学习另一种文化的过程。日语课堂传授的不仅是日语这门语言,还是一种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李霞.探讨文化因素对语言学习策略的影响[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3).
[2]李巍.浅谈语用文化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12).
[3]张、石建美.正向迁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外语教与学,2011(10).
“文化习俗 多姿多彩”是苏人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善于交往”第10课《有朋自远方来》第一部分的内容。第二单元在学习了如何与他人交往后,让学生放眼世界,思考作为“地球村”的小公民,应该怎样处理好与其他民族和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交往。“差异在哪里”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说它是重点,是因为只有懂得了每一种文化习俗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才能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说它是难点,是因为既要承认民俗文化的差异性,又要理解它们各自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学生课前要运用多学科知识,完成相关表格的填写,能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处理方法和态度不尽相同。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是对不同文化习俗合理性、合法性的理解,小品的创作、表演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课前要布置学生收集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习俗的信息,自己也要掌握相关的地理、英语知识,并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二、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懂得什么是民俗,理解世界每一种民俗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学会尊重其他民族和文化,学会从报刊图书、电脑网络上收集、处理各种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表演、问题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学会合作学习,提高交往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体会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养成平等、尊重地对待其他民族与文化的态度。
三、说教法
根据启发教学思想、认知心理学理论,确定本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通过列举身边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合作探究法:通过合作探究填写表格,培养学生综合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境表演法:通过小品表演和问题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
4.阅读讨论法:通过阅读讨论教材内外相关材料,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习俗。
四、说过程
导入新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日益加强,我们的生活到处都有国际化的影子。能不能举些例子?(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入手,感受到学会与其他民族和国家人民相互交往的迫切性。)
讲授新课:
1.民俗风情知多少
(1)观看一组图片:西班牙斗牛、日本和服、西方圣诞老人等,说明反映的是哪个国家或地区的风土人情。(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情,涉及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礼仪规范、娱乐爱好、风土人情、等。)
(2)合作探究,加深对各国文化的认识。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自由合作填写表格(对中、美、法等国从食物、服饰、建筑、语言等多方面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课上进行交流,教师对各小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适当评价。(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学习,学会合作学习。)
(3)阅读教材第87页“信息点击”,了解民俗的形成和含义。
过渡:不同的民俗文化差异在哪里呢?接下来进入本课重点兼难点部分的学习。
2.差异在哪里
为活跃课堂气氛,以“文化差异小幽默”导入(外国朋友赞中国新娘漂亮,新郎谦虚道:“哪里哪里!”外国朋友答:眼睛、鼻子……),自然过渡到情景对话设计和小品表演。共四个主题:见面招呼、表示感谢、请客吃饭、拜访客人。各组通过抽签确定主题,组内分工创作,课堂进行表演,先用汉语表演中国人习惯的方式,再用英语表演西方人习惯的方式。如见面招呼,在中国说:“你去哪儿了?”“吃饭了吗?”在西方说:“Hello!”“Hi!”“How are you?”
表演完毕,全班就造成不同民族和国家人们处理、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差异的原因进行讨论。(设计意图:小品表演和问题讨论,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领会“差异在哪里”。)
过渡:不同生活习俗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给我们的交往带来什么影响?请大家来看一则有趣的故事“点头和摇头”。听完故事,进行问题讨论:
(1)“摇头不算点头算”,这是中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风俗习惯;“点头不算摇头算”,这是阿尔巴尼亚人的习惯。那么,在斯里兰卡点头和摇头又表示什么呢?
(2)如果你和阿尔巴尼亚人、斯里兰卡人交往,会产生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提醒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并在交往中引起重视,否则容易造成交往的障碍和困难。)
3.交往的障碍
首先请学生阅读《中国龙落选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谈启示。幻灯片显示中国龙落选原因:龙的形象用得多,有庸俗化倾向。虽然龙的概念非常硬朗,但它有王权、皇族的特征,而且由于中西方意象差异大,西方人眼中的龙和我们所引以自豪的情感寄托是不相吻合的,容易产生误解。在西方人眼中“龙”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不符合奥林匹克的精神。(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要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不仅要了解他们喜欢做什么,也要了解他们不喜欢做什么,而且不能把本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强加
于人。)
接下来进行情境研讨,让学生掌握克服交往障碍的方法。(情境:西班牙朋友邀你吃饭,饭后他却说要和你平分账单;你骑自行车摔伤了,和你同行的日本朋友非但没有过来扶你,反而叫你快些起来,不要挡住后面的人……)各组同学分别就其中一个情境进行研讨,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揣测各国朋友的心理。最后教师公布材料中各国朋友的想法,使学生发现交往的障碍所在。
各国元旦趣闻西班牙
西班牙人在元旦前夕,所有家庭成员团聚在一起,以音乐和游戏相庆贺。午夜12点的钟声刚开始第一响,大家便争着吃葡萄。如果能按钟声吃下12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一切如意。元旦这天,最忌孩子们骂人、打架和哭啼,认为这些现象是不祥之兆。同时,这天人们身上必携一枚金币或铜币以示吉祥。
英国
在英国,过年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必须做到瓶中有酒、橱中有肉。除此之外,英国还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风俗,人们认为第一个打水人为幸福之人,打来的水是吉祥之水。按英国人的风俗,除夕午夜过后,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或是个快乐、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遇上困难和灾祸。
巴西
巴西人在除夕这天,高举火把,蜂拥登山。人们争先恐后地寻找象征幸福的金桦果。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找到这种罕见的果子。他们称之为“寻福”。巴西农村有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便是互相揪耳,人们在新年见面时,一定要相互使劲揪住对方的耳朵,表示祝福。
意大利
意大利的除夕是一个狂欢之夜,当夜幕开始降临,成千上万的人们涌向街头,点燃爆竹和焰火,甚至鸣放真枪实弹。男男女女翩翩起舞,直至午夜。家家户户收拾旧物,将屋子里一些可打碎的东西,摔个粉碎,旧盆子、瓶瓶罐罐统统扔到门外,表示去掉厄运和烦恼,这是他们辞旧岁迎新年的传统方式。
德国
德国人过新年,要表演妇女夺权的喜剧。许多地方的妇女成群结队地冲进市政府大厅,闯进市长办公室,坐上市长办公椅,表示接管市长权力。
法国
法国人在新年到来之前,各家一定要把家中的余酒全部喝光,以致许多人喝得酩酊大醉。他们认为,新年时如果家中还有剩余的酒,则新的一年定交厄运。
各国元旦习俗介绍英国:元旦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必须做到瓶中有酒,橱中有肉。英国人认为,如果没有余下的酒肉,来年便会贫穷。除此之外,英国还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风俗,人们都争取第一个去打水,认为第一个打水人为幸福之人,打来的水是吉祥之水。英国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去。按英国人的风俗,除夕千夜过后,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或是个快乐、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遇上困难和灾祸。除夕在亲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谈前,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祝福主人“开门大吉”。在英国中部的一些地区,新年早上出门时,不管熟识还是陌生,都会互送铜钱,他们认为这样做,不但对方一年有财气,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幸运。
印度:印度的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他们在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有些地方,过年不但不庆祝,反而相抱大哭。他们认为,元旦一开始,岁月易逝——人生短暂,用哭声来表示自己的感叹。有些地区的人们则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
蒙古:新一年到来,蒙古老人会装扮成牧羊人的样子,穿着毛绒的皮外套,头戴一顶皮帽,手拿一根鞭子,不停地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啪啪响,以示驱邪祝福。
近些年来,对压岁钱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其一,压岁钱数量不断攀升,加重了人们的经济负担;其二,孩子们常常不能把压岁钱用到正道上。其三,压岁钱有时成为一种变相的送礼、贿赂。这些批评很对,但是,如果因此倡导移风易俗、取消压岁钱,却也未必是正确的选择。
压岁钱是一种民俗,它能够在岁月的长河中积淀下来,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分析,一种习俗之所以存在,肯定是因其承担着某种社会功能。
压岁钱承担了什么社会功能?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生活为基本模式的传统社会里,讲究的是“长幼有序”,家长们平时都很威严。只是到了春节,在喜庆的氛围里,小辈们给长辈们行磕头礼,表示对尊长的敬重与祝福,长辈们则发给小辈们或多或少的压岁钱,表示对小辈们的关心和爱护。压岁钱的施与取,像是一出热热闹闹的戏,既表达了共度佳节、喜庆热闹的意思,也体现了“父慈子孝”、“尊尊亲亲”的传统伦理,是对家族血缘关系的确认和对传统伦理的强调。
压岁钱的民俗世代留传,不管是豪门大户还是平民百姓,家家户户都借此民俗长幼同乐,现在有什么理由让这种民俗消亡呢?每个民族都有如何对待传统民俗的问题。美国的历史只有几百年,所以他们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自己的历史传统,如他们最重要的节日――感恩节。日本人一年里要过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日本的大多数孩子都要行隆重的成年礼。这些节日、礼俗大多数都是由中国传过去的,可是在它们的发源地却早已不存在了。
传统民俗中的大多数都是好的,我们应该珍惜,因为它们代表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悠久历史,一旦失去,就难于恢复。像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市民多半是外来的移民,所以当地的老风俗几乎已经荡然无存了。在北京,过春节跟平时没有两样,腊八节、端午节、重阳节很少有人想得起来。可以说现代人生活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其丰富而精神生活却相对贫乏的状态,很少有什么传统的、公众的习俗让我们产生一种与历史、与民族文化血脉相联的感觉了。传统风俗、礼仪的丧失,背后潜藏的是传统的人情、伦理的丧失。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觉察到,我们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日益淡漠、社会纽带逐渐松弛。想想看,为什么韩剧会在中国风靡一时?难道不是因为其中浓浓的人情味打动了我们?韩剧中的家长威风、磕头礼等并不好,但我们社会本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优良的伦理秩序,却是我们万万不能舍弃的。
诚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有时迫不得已要告别一些风俗习惯,比如说在大城市里禁放烟花炮竹,那是因为在拥挤的城市里这种民俗确实存在危险性。可是压岁钱不同于炮竹,压岁钱本身并没有危害性。有的人借压岁钱显示财大气粗,有的家长对孩子用压岁钱不加引导,大人们的崇富心理使孩子借压岁钱攀比,这是一些人把这种传统习俗用歪了,违背了这种风俗本来的意蕴。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其历史、文化、、民族习惯不同,因此也都有自己不同的庆祝元旦的习俗。
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世界各国的人们都以其别出心裁、独具特色的
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朝鲜:稻草人中塞钞票。
黄昏时分烧头发
朝鲜和我们中国一样,在新年也有贴窗花、桃符的匀俗。新年黎明,人们把一些钞票塞进了除夕预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恶,迎接吉祥福星。黄昏,人们又将全家人一年中脱落的头发烧掉,祝愿家人四季平安。德国:钱包放鱼鳞
钟响跳椅子
德国的新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和可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如锦,春满人间。德国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巴西:登山寻幸福
见面揪耳朵
新年钟声敲响后,巴西人高举火把,蜂拥登山,他们争先恐后地寻找象征着幸福的金桦果,这个活动被称为“寻幸福”。据说,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找到这种罕见的果子。在乡村地区,新年期间还有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互相揪耳朵,人们在元旦见面时,会使劲揪住对方的耳朵,表示祝福。法国:喝光家藏酒
风向卜新年
新年夜,法国人合家团聚,围桌痛饮香槟酒,按照传统,这一夜每个家庭都要喝掉所有的藏酒,以避免来年有厄运。法国人认为元旦这一天的天气预示着这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们就上街看风向来占卜:刮南风,预兆风调雨顺,这一年会是平安而炎热;刮西风,有一个捕鱼的丰收年;刮东风,水果将高产;刮北风,则是歉收年。意大利:年夜摔东西
意大利传统认为,元旦前夜弄得响声连天可以驱邪,这样就可以新年如意。所以当地人在元旦前会不停地放烟花爆竹,还打碎一切可以打碎的东西制造声响。到了元旦这一天,意大利人家家户户都要燃一炉旺火,而且要使其一整天不灭,因为意大利人认为,火来自太阳,元旦断了火,来年就会不见天日。
墨西哥:新年前禁笑
墨西哥人比较奇怪,他们的传统规定,元旦到来的时候不许笑。墨西哥人把一年分为18个月,每月有20天左右,按传统习惯,如果想获得好运气,一年最后五天内是不准笑的。
西班牙:钟响吃葡萄
在西班牙,当除夕夜12点的钟声刚开始敲第一声,人们便争着吃葡萄,如果能按钟声的节奏吃下12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平安如意。
日本:吃素求好运
做梦卜吉凶
元旦在日本叫“正日”,那一天早上,人们要吃砂糖竽艿、荞麦面等传统“正日早餐”,喝屠苏酒,然后去神社参拜,或者走亲访友。以后一连三天,日本人要吃素祈福。新年一大早,一家老小围坐一起,互相讲述前一夜的梦,以此来占卜新一年的吉凶。
英国:深夜访亲友
新年打井水
英国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去。按英国人的风俗,除夕夜过后,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
新年打井水是英国中部乡村流传已久的风俗,据说第一个打到井水的人就是新一年的有福之人,打来的水则是吉祥之水。
美国加州:评玫瑰皇后
新年打井水
美国这个移民国家的历史并不长,所以新年的民俗庆祝活动和其他国家比起来相对平淡。不过加利福尼亚州的庆祝别有特色,新年来临之际,大街小巷到处都摆着玫瑰花,几十辆鲜花装点的彩车载着身着礼服的妙龄少女徐徐而过。人们会在节日期间选出当年的玫瑰皇后和玫瑰公主,在对美的赞赏中迎来新年。加拿大:除夕筑雪墙
美国食品制造业的一家跨国公司从本部派遣一位杰出的美国经理出任该公司驻日本分公司的总经理。虽然此人在国内业绩非凡,可是在他派驻东京的18个月内,他所在的日本分公司却把其市场份额的98%输给了一家欧洲竞争者。
事后的调查表明。市场份额之所以迅速流失,主要原因在于这位派驻国外的美国经理及其家人在赴日后最初的六个月里对东京难以适应,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而在最后的六个月里,他又忙于回国后的工作安排,因为那时他已得知他在美国总公司内的对手已被提升到一个他们俩都心仪已久的职位上,他必须为他个人的自身发展计划重新走上轨道而作出大量努力。
就这样整整18个月的任期内,他真正专心投入工作的时间只有六个月,无怪乎他的日本分公司会把这么大的市场份额输给了欧洲竞争者。
管理专家戴维・A・利克斯认为:“凡是跨国公司的失败,几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所招致的结果。”语言表达的差异、教育背景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宗教观的差异,实质上还是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必定带来许多障碍,如语言的障碍,表达方式的障碍,进而构成交流的障碍,由于文化差异,交流的能力和习惯也会不同,而我们交流能力的不足也给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
戴尔的中国困境
戴尔在中国的发展并不顺利,尤其它的文化备受争议。
戴尔没有文化吗?当然不是,超速发展、利润第一、成本最低、实用主义等就是戴尔的文化,也是典型的美国企业的文化,但在中国就成了很有问题的企业文化。有专家分析了戴尔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突:
问题一:过度聚焦在短期目标上,使戴尔人变得目光短浅。工作中人们只对能够立竿见影的东西感兴趣。过度聚焦短期目标使得人们对组织的共同方向不感兴趣。个人专注自己的事情(戴尔企业文化认为:人人各司其职,对结果负责,重视事实与数据),部门间的合作与交流显得格外困难。
问题二:员工成了赚钱机器,物质以外的需要受到忽视甚至拒绝。2003年8月25日,戴尔新员工郑杰积劳成疾,倒在岗位上,10月18日在医院医治无效死亡。但戴尔却拒绝按工伤进行赔偿。劳动强度大、加班加点,是戴尔的家常便饭;职工死亡,看不到戴尔的悲痛,听到的却是“我公司招收培训郑杰的目的已经落空,损失最大”;厦门劳动局就郑杰问题展开调查时,被戴尔拒之门外。可见,戴尔没把《劳动法》当回事,也没拿员工生命当回事。在这种背景下,戴尔员工甚至管理人员的流动率相当高,这意味着戴尔要付出更高的招聘和培训成本。
问题三:强大的销售压力,非常缺乏人性关怀。美国人可以接受紧张的劳动状态、工作模式和压力,不认可延长劳动时间。反观中国员工,他们不能接受紧张的工作模式,再加上工作压力作用,更容易产生不适应。概括中美两国职场风格,美国人强调专业,中国人喜欢变通和弹性。并且,压力还容易导致某些员工做出违背商业原则的行为。比如,2005年8月,一家北京的系统集成商鸿亚国通公司投诉一名戴尔员工伪造合同实施商业欺诈,并愤而在戴尔公司未做诚恳回应后准备提讼。
问题四:低成本一直是戴尔的生存法则,无论零库存、订单生产,还是电话销售,都是力求降低产品到达客户手中的成本。当戴尔专注于降低成本时,它尽可能少地为员工提供学习与培训的机会。其结果是,过往智慧的结晶既没有总结出来,也无法传承下去。更可怕的是,任务导向的管理风气极大地滋生了强硬、简单和直接的管理方式的形成。
问题五:对中国消费者缺乏尊重。首先,中国是信用相当不发达的国家,戴尔的直销目前不符合大部分中国人的消费习惯,而戴尔坚信“直销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一直不愿做出改变。结果,肯定是戴尔差强人意的增长。其次,中国消费者存在得不到戴尔公平对待的情况。2001年2月,戴尔公司在新加坡、香港和马来西亚等地的网站上,曾把一款笔记本电脑报价从1338美元说成了123美元。当时的报道称,戴尔最终以123美元的价格向订货人提供了该型号的笔记本电脑,赢得了消费者对公司直销模式的信任。而在2003年5月戴尔报价出错事件中,上海智启和其他用户并未获得类似待遇。为此,上海智启订货人谢旭对此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的消费者不能享有同样的权利?”
GE的秘密武器
GE是全球跨文化管理的典范。杰克・韦尔奇提出,GE要实现“全球本土化和本土全球化”,GE企业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在全球的每一个企业都应该任用本地人才,而本地人才都有足够的才能胜任在全球工作,为GE服务。
杰克・韦尔奇认为,只有那些不惜一切代价找最佳做法,广泛收罗人才的公司才是真正的全球性公司。换句话讲,全球化最重要的是“人才的全球化”。杰夫・伊梅尔特在同中国企业家座谈时,也曾形象地描绘了全球化的工作意境:“对于我本人来说,全球化意味着一年当中有一半的时间都在世界各地进行旅行,意味着对中国员工进行培训,让他们到美国去学习,到世界上其它的国家进行培训……”
作为全球化最成功的公司,GE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各地,GE的产品深远地影响着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如何在GE的每个国家区域市场取得经营上的成功,GE必须采取人才本土化策略。
但尤其重要的是,本土化的人才策略建立在全球化的基础之上。那就是,GE在全球对人才施行统一的标准。只要是GE的员工,你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分属GE的不同业务部门,或服务于GE的不同分支机构,但都会得到GE的一视同仁,得到相同级别的培训与发展机会。
GE全球的几十万员工,不分国别、民族、性别、……在GE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统领下,组成一支团结而高效率的工作团队,这支团队庞大却不臃肿,文化背景相异却能够有着共同的信念,在GE统一的价值观的统领下,他们带给GE的是真正的全球化,是缤纷灿烂的多元化文化,是GE能够真正实现不断变革的根本力量。
当有人问杰克・韦尔奇,为什么GE的文化能够与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文化相处相融时,杰克・韦尔奇说,答案永远都是同一个:尊重他人,给他们发言权,这是一条具有全球意义的启示。
文化的选择通道
跨国公司运作的每一个国家都有它特定的经济、文化、立法、政治和竞争市场。这些因素中文化是关键因素之一。
确认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决定向国外市场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是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决策过程中,跨国公司领导者必须把文化差异这个变量考虑进去。中国地毯的质量在世界上是公认的。80年代,中国为日本制造了一批家用小型地毯。在地毯的图案上,中国的设计人员过分夸大了中日文化的共同点,采用了被中国人喻为冰清玉洁、高贵典雅的荷花图案,设计优美漂亮。然而让中国人吃惊的是所有地毯全部退货,造成大量损失。其原因是荷花在日本是用于祭典之物。可口可乐公司将“CoCa CoLa”变成了驰名全球的商标,它们在每一个国家中,依据各国人民的文化、消费习惯等差异制作了适合各国国情的广告,把可口可乐深植在全球各国人民心中,创造了可口可乐“地球村”。
选择管理方式。跨国公司的子公司遍布世界各地,员工往往达数万甚至数十万。如何统帅好这些不同民族、不同价值观念的人员,是跨国公司管理方式必须解决的。首先,跨国公司应明确提出自己的创业精神即公司文化。如美国IBM公司的创业精神是“IBM意味着服务”;日本松下公司最高原则是“认清我们身为企业家的责任,追求进步,促进社会大众的福祉,致力于世界文化的长远发展”。在一个非常复杂、权力分散的公司里,企业文化成为激荡着公司进步的内在动力,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文化差异:跨文化管理中的变量
跨文化管理面对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的消费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都与本土有着巨大的差异,而所有差异中对传播影响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是文化的差异。
语言符号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符号都蕴涵着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都与文化有关。在文化沟通方面,语言与非语言符号都是习得的,“是社会化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象征以及意义是由每一种文化教给它的成员的”,比如“龙”字,英语通常把“龙”翻译为“dragon”,是一种很可怕的动物,这与中国人心中神圣的图腾“龙”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文化既教我们符号,也教我们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在吸收某种社会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符号的意义。跨文化传播在语言符号方面的难度就在于“理解任何文化的语言意味着必须超越这种文化的词汇、语法和范畴。扩大我们对文化的理解角度,而达到一种宏阔的视野。”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很难改变的,无论哪个国家、民族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忌讳,对于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风俗,我们应给予必要的尊重,正如ABB总裁阿西・巴尼维克所言:“我们如何能取消千百年来的风俗习惯呢?我们没有并不应企图去这么做。但是我们的确需要增进了解。” “高露洁”牙膏在马来西亚开拓市场时,广告诉求一再强调其增白的功能,而该地区却以牙齿黑黄为高贵的象征,且通过咀嚼槟榔来使牙齿变黑,显然这则广告是在帮倒忙。很多时候人们经常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去看待他人的文化习惯,所作出的判断可能恰好触犯了文化禁忌。
价值观念
每个人乃至每个民族,都是在价值观的支配下行事的。不同的价值取向,会使同一事物异化,并被拉开距离,使得事物有天壤之别。耐克精心打造的广告语“Just do it”(想做就做),以其对自我、个性、叛逆的推崇和张扬而风靡美国,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理念。但是这一广告所宣扬的价值观在香港和泰国等地却没有产生应有的共鸣,该广告被认为有诱导青少年不负责任、干坏事之嫌而屡遭投诉,无奈耐克只得将广告语改为“应做就去做”,以平事端。
[关键词]中日两国 端午节 异同
[中图分类号]K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72-02
在中国,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等,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中国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是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庆祝端午节。但是端午节传入日本之后,日本人除沿袭插菖莆之类与中国端午节相关的习俗以外,又赋予端午节以新的内容,即在自家门前竖起高高的“鲤鱼旗”①,为男孩消灾去邪。战后,日本政府又把这一天定为全国性的节日,称为 “儿童节”。
一、中国的端午节
以前,中国把五月视为毒月,五月五日则更不吉利。这时候天气热起来,有毒的虫子到处活动,对人们健康造成威胁。所以古时候中国人在端午节时门上插菖蒲、艾草,身上佩香袋,喝雄黄酒,以防止毒虫上身。人们还在这一天采集制作草药,以防疾病灾难。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在中国有很多传说,不过被普遍认可的是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现在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日本的端午节
中国纪念端午节的习俗在中世纪初传入日本。日本飞鸟时代推古天皇(593~628年)时,日本人用五彩丝系菖蒲挂在胳膊上,用来灭灾减病。端午节时天皇在宫中举行菖蒲宴,饮雄黄酒。每年这一天规定向天皇献菖蒲。
“推古天皇十九年五月五日穿华衣去菟田野猎药,以祓毒气”。公元 834 年的《令义解》确定五月五日为节日。并在日本文献《续日本后纪》里初次明确记载端午节,在仁明天皇承和六年(公元839年)五月写着:“乙酉,是端午之节也。天皇御武德殿,观骑射。”不过,端午节最早在日本是属于“贵族俱乐部”享受的一个节日,通常只在皇宫内搞一些活动。进入江户时代以后,端午节“飞入寻常百姓家”,皇室、幕府、武士、庶民百姓都过这个节日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在过端午节的时候,小男孩要玩一种“菖蒲打”的游戏。在日语里面,“菖蒲”与“尚武”是谐音,端午节也就渐渐成为一个尚武的节日,备受武士阶层的推崇。当时,家中有7岁以下男孩的,过端午节的时候都在户外立幡,装饰甲胄人形。以后又用鲤鱼旗代替了幡,借此希望男孩子有出息,能发迹,将来做到“鲤鱼跳龙门”。这种活动需要勇猛精神,对后代充满“力”的传承与希望,自然与男性有关。就这样,端午节演变成祝贺男孩诞生并祈求男孩健康成长的节日,期望他将来能够武艺高超,做个出人头地的英雄。
1948年7月,日本制定了《关于国民节日的法律》,将端午节的名字改为“子供”(儿童节),成为现代日本的11个法定节日之一。在这一天,全国各地举行祈祷男孩子健康成长的民俗活动。
现在的日本,每年一进入4月,有男孩的家庭就开始在家中准备装饰物,男孩节当天或前一天晚上,亲戚朋友在一起聚餐以表庆祝,晚上不分男女老少,都要洗“菖蒲浴”,据说菖蒲的芳香能驱走恶魔。菖蒲在日本端午节中有着特殊地位,可以说端午节是一个菖蒲的世界。说到避邪,还有一段传说:从前有个叫平舒王的君主,诛杀了一个不忠之臣,这个奸臣死后的魂化成一条毒蛇,不断地加害于人。有个有智谋的大臣,头戴红色的蛇头帽,身上洒满菖蒲酒与之激战,最终制服了毒蛇。从此,日本在端午节时,插菖蒲、薰艾叶、喝菖蒲酒的习俗就流传开来,成为传统的风俗。日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
现在在男孩节这天,家里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挂鲤鱼旗,祈求孩子健康成长。鲤鱼旗由七色彩旗和红黑两色的“真鲤”“绯鲤”组成,旗子会在蔚蓝的天空里迎风飘动。“鲤鱼旗”表示鲤鱼跳龙门,是用布或绸做成的空心鲤鱼,分为黑、红和青蓝三种颜色,黑代表父亲、红代表母亲、青蓝代表男孩,青蓝旗的个数代表男孩人数。
在日本,虽然端午节成了儿童节,但粽子还是要吃的。但是这里的吃粽子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仅仅是日本节日间的美食。日本的粽子是平安时代(794~1192年)从中国传入的,当时的粽子只在皇宫中举行端午节时作为供品的,后来才得以普及。日本的粽子皮多种多样,有白茅、竹叶、蒿叶等等。所以,日语里又称粽子为“茅卷”。
三、中日两国端午节的异同
(一)中日两国端午节相同之处
虽然端午节在中日两国的意义已经不相同了,但是在许多地方还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中国这一天有插艾蒿辟邪的风俗,日本也有插菖蒲辟邪之说。另外,中国有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日本就有挂鲤鱼旗的风俗。由于历史的渊源,日本文化受中国的影响很大,但是从中国传来的文化,经过时间的积累,逐渐成为日本独特文化的一部分。
(二)中日两国端午节不同之处
端午节是由中国传入日本,但是由于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日本人在仿行过程中必然要按照本国的文化特征对外来习俗进行改造和创新。端午节也一样,在现在的中国和日本,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首先,时间不一样。在中国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而日本是阳历五月五号。
其次,习俗不一样(日本插鲤鱼旗)。在中国端午节主要是纪念屈原,吃粽,系香包,划龙舟,插菖蒲及艾草当门饰并拿来洗泡,饮雄黄酒,立鸡蛋,并有白蛇传(许仙和白素贞)等民话传说,使得端午避邪色彩很重。但是在日本,主要成了儿童节,吃粽子及柏饼,插鲤鱼旗,有些富裕人家还会插武家之刀和旗,摆兜或五月人形(桃太郎或金太郎造形的娃娃),洗泡菖蒲避邪强身,所以在日本“端午の节句”又名“菖蒲の节句”。
最后,粽子形状和口感很不一样。在中国也有南北之别,北方的粽子皮习惯用苇叶来绑。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形状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馅多是简单白米,或者杂以赤豆、枣子,蘸白糖食用,味道以甜味为主。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端。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酱油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粽子皮是竹叶。
日本的粽子和中国的有很大差别。在日本,人们包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其粽子的形状也与中国的不同,他们习惯于包锥形粽子,称粽子为茅卷。粽子皮多用箬叶或菰叶,呈长圆柱形。
四、结语
中日两国文化源远流长,在生活习惯和节日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就端午节来探析中国“端午节”传入日本之后,在日本又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与中国的端午节虽有相似之处,但是还存在很大差异。
在中国,端午节以“保生护命”为目的,而在日本经过日本社会的长期改造,最后变成了一个以实战练兵、炫耀武力为目的的“尚武之节”。从中可以看出,节日习俗等外来文化始终是在以日本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前提下被改造和吸收的。端午节在传入日本后,其文化内涵与日本的社会、文化相结合,在秉承了驱毒避邪、保生护命的文化内涵的同时,进而演变成为了祈祷男孩健康成长的“儿童节”。
因此可以看出,中日两国文化本质上形同而神异,似同而实非。那么以探求两者差异为目的的中日文化研究,便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我们了解日本文化特色的一个关键所在。
注释:
①在日本为庆祝五月五日男孩节(鲤のぼり/こいのぼり,日语叫“子供之日”),家有男孩的,家家挂鲤鱼旗。此风俗始于江户时代,原是农历端午节(端午の节句/たんごのせつく)的风俗,以祈祷家中男孩早日成材,和中国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有关,现改为阳历五月五日。
【参考文献】
[1]马兴国.千里同风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2]武安隆.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观察.南开学报,1987年,第4期.
[3]马凤鸣.现代日本人风俗习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投资,保护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fe, travel has become the people's life is a kind of important way, folk culture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rough to the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significance and protect importance analysis research to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investment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specific, hop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tourism to bring inspiration.
Keywords: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investment and protect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民俗,指的是一个地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民俗风情,具有历史的传承性。而民俗文化则指创造于民间,在民间被认可并且得到广泛流传的风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幅员广阔、民族众多,56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尤其是在服饰、饮食、建筑物等方面各具特色,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对民俗文化商业旅游开发的意义
由于民俗文化以其独特性、历史性,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青睐。所以把民俗文化同商业旅游相结合,对民俗文化进行商业旅游开发,发展民俗旅游就有了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发展民俗旅游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对于民俗旅游的开发,将会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除了旅游项目本身投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之外,更重要的是游客在当地的消费,以及随之而来的招商引资等经济效益。由于我国民族分布及经济发展等原因,造成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大部分的民俗旅游资源分布在中西部较贫穷落后的地区,所以发展民俗旅游对于这些地区就有了更加重要的经济意义。
其次,发展民俗旅游有利于弘扬和保护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大都是经过历史的洗礼,历经沧桑而遗留下来的,代表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见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得很多传统的民俗文化受到了来自现代文明的冲击。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所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我们通过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使人们更多的去了解这些优秀的民俗文化,从而去认可它、保护它。并且当地居民通过发展民俗旅游而获得经济利益,也会促使当地居民去弘扬保护民俗文化。
另外,发展民俗旅游能满足旅游者的新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发展民俗旅游将更能满足人们的这种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
二、民俗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我国各民族所形成的民俗文化大都是经过历史的洗礼,历经沧桑而遗留下来的,代表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见证。我国的民俗文化不仅是我国也是人类重要的人文社会资源。民俗文化表现为该地域的人口、饮食、种族、信仰、歌舞、服饰、建筑物等所具有的特色,它的存在和发展受到当地的原生自然环境、教育、交通、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民俗文化对整个社会环境具有较大的影响。保护民俗文化能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因为民俗文化资源往往是不可再生的,受到破坏后,就很难恢复原貌,有些甚至无法恢复。它具有历史的传承性,是一个时代的代表,受到破坏后,我们就再也无法领略到那个时代的人文环境、经济状况、社会风气等。保护民俗文化,通过对区域民俗文化进行挖掘、抢救和利用,创造一个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对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还能促进人们道德、审美、知识等方面的发展,更多的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进民族团结。
另外,民俗文化还是发展民俗旅游所必不可少的资源,它对民俗旅游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有利于完善民俗旅游产品的内涵,提高民俗旅游的服质量。如果一个民族丧失了其所独有的风俗习惯,本民族的饮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禁忌信仰都受到了破坏,其民俗文化也就失去了其特色性,民俗旅游也就失去了其载体。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文明的冲击,一些孕育民俗文化的地缘因素正在逐步消失。任何民俗文化的形成总是和一定的地缘因素有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的影响,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日渐趋同,对民俗文化的冲击也是非常之大。现在很多具有明显特色和浓郁地方民风俗的地区,在现代文明冲击下,原有的民俗文化氛围逐渐淡化,现代气息增强,地方性文化或民族文化被逐渐抛弃,已很难在原有的地域内生存和发展,某些民俗文化甚至有消亡的可能。
三、对民俗文化投资开发的控制
对民俗文化进行商业旅游开发,首先要立足于市场,结合本地民俗文化资源的情况,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适度的投资开发。通过对旅游项目投资的前期评估包括投资效益分析、投资环境分析,然后对其进行市场定位,来对民俗文化商业旅游化的投资进行控制。下面以广西民俗旅游项目投资为例进行研究。
(一)广西民俗旅游项目投资的评估
1、投资环境
我们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从国家政策层面上来说,广西民俗旅游项目的建设符合当前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要求,特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已经把旅游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有这些政策倾斜,使得发展旅游产业会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更多的支持。通过发展广西民俗旅游业,可以促进广西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产业结构。
其次广西壮族自治区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民俗特色浓厚,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一、广西的酒文化丰富多彩,彝族的“秆秆酒”、苗族的过寨酒、瑶族的糯米甜酒等,这些酒文化更代表了广西人民热情与好客。二、广西壮族和各民族的服饰风格各异,广西是一个具有多民族的自治区,广西壮族的绣球和壮乡服饰各具魅力,独具内涵,是当地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三、广西的民谣山歌历史悠久,各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民歌,就连人们的日常劳作、婚丧嫁娶、过年、收割等,都伴随有脍炙人口的歌谣,最具代表性的的当属有“歌仙”之称的刘三姐。另外,广西各民族建筑物的建筑风格也是独树一帜,壮族的布洛陀的十二图腾雕像、民族歌圩广场、朝拜石、风水桥,侗族的风雨桥、鼓楼和苗族的吊脚楼都展现了各族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其聪明才智。
2、投资效益的分析
对任何一个项目进行投资,都必须考虑其效益。对广西民俗文化商业旅游化项目的投资不但具有很强的经济效益,还兼具社会效益。首先投资民俗旅游项目,可以极大的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民俗旅游可以增加地方旅游特色,更有利于吸引旅客,带动客源增长,促进经贸、金融、农产品、工艺、交通、保险、邮电、饮食等各业的发展。其次广西民俗旅游项目的投资,还有利于抢救、挖掘、保护民俗文化资源,有效的保护传统文化。通过对区域民俗文化进行挖掘、抢救和利用,创造一个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对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还能促进人们道德、审美、知识等方面的发展,更多的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进民族团结。民俗文化所代表的优秀的道德观、文化价值观、审美观、生活观不但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还是民族地区精神文明、思想道德、美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是在市场调研的之上寻找到主要潜在的机会市场。其主要内容是要去开拓潜在的机会市场,准确的定位是市场开发工作顺利和成功进行的保证。对广西旅游业来说,在充分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还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就目前来说东盟各国是其主要的国际目标客源市场,欧洲可以作为潜在客源市场,南美洲、非洲是则可以作为机会客源市场,这些市场都是需要开发和巩固的。
就目前的形势来说,日本以及港澳台的市场是否能够保持稳定,会直接影响广西国际旅游能否成功。广西的风景风俗人情对韩国、日本、东南亚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而正好这些国家的发展增加了他们与欧盟的合作又会使之更多的了解中国和广西。此时,再借机降低成本和价格加之良好的宣传促销活动有利于尽快抢占欧美和亚洲市场。
参考文献
[1]《广西通志•民俗志》广西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
[2]《广西年鉴:2010》广西区人民政府主办,广西年鉴社编辑出版2010年
[3](美)罗伯特•麦金托什、夏希肯特•格波特《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