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3: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提二(13)班 罗 扬
记忆是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味味俱全;记忆是个开心果,在痛苦时提供一些快乐;记忆是个电视机,每天都会调一个频道。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将成龙的记忆移植给我,我要成为天下无敌手;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将朗朗的记忆移植给我,当一个音乐天才;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将诸葛亮的记忆移植给我,拥有无人能及的智慧;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将比尔-盖茨的智慧移植给我,学会他的致富之道;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将杨利伟的智慧移植给我,漫游宇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将关羽的记忆移植给我,让我非常勇猛。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把我的记忆给乞讨的儿童、残疾人、囚犯。让乞讨儿童拥有快乐,让残疾人能够健康起来,让囚犯不再犯罪。让他们的一身不再在监狱中度过。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那么世界该是多么美好!
教师点评:
罗扬,你采用排比的方式大胆设想了记忆可以移植后的画面。条理很清晰,如果能把移植后的画面写得具体就更棒了!
中学生作文
一、选好课题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
教育部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
㈠、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
⒈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⒉,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善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㈡、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
二、研究课题
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㈠、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稿、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实验与观察是搜集科学资料数据、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认真全面记录。
㈡、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选读、研读。
通读即对全文进行阅读,选读即对有用部分、有用内容进行阅读,研读即对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内容进行全面、认真、细致、深入、反复的阅读。在研读过程中要积极思考。要以书或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与研究方法来触发自己的思考,要眼、手、脑并用,发挥想象力,进行新的创造。在研究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
㈢、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根据已确立的基本论点和分论点选定材料,这些材料是自己在对所搜集的资料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注意前后材料的逻辑关系和主次关系。
㈣、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考生下笔时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
拟定提纲包括题目、基本论点、内容纲要。内容纲要包括大项目即大段段旨、中项目即段旨、小项目即段中材料或小段段旨。拟定提纲有助于安排好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
基本格式:一般毕业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4方面内容构成。标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简明扼要。摘要即摘出论文中的要点放在论文的正文之前,以方便读者阅读,所以要简洁、概括。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理由、意义,要写得简洁。要明确、具体地提出所论述课题,有时要写些历史回顾和现关分析,本人将有哪些补充、纠正或发展,还要简单介绍论证方法。本论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即表达作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及其论据。这部分要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大小段落间的内在联系。篇幅较长的论文常用推论式(即由此论点到彼论点逐层展开、步步深入的写法)和分论式(即把从属于基本论点的几个分论点并列起来,一个个分别加以论述)两者结合的方法。结论部分是论文的归结收束部分,要写论证的结果。做到首尾一贯,同时要写对课题研究的展望,提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可能解决的途径等。参考文献即撰写论文过程中研读的一些文章或资料,要选择主要的列在文后。
然后,马田将它们脑神经中的物质抽出,并将这些物质分别注入到两只未经过任何训练的蜜蜂的神经组织中,结果奇迹出现了:这两只小家伙,每天也在相同的时间飞到另一个蜂房中寻找蜜糖!
由此可以证明,前两只蜜蜂的记忆被移植到了后者的脑中,移植记忆的实验成功了。
昆虫的记忆移槐研究,只是记忆移植领域的第一课,后来的记忆移植研究,逐渐向哺乳动物的情绪记忆移植方向发展。
·改变了情绪的小老鼠·
我们都知道,胆小的老鼠喜欢在黑暗中行动,可是在1994年5月,英国科学家沃克却改变了老鼠的这个习惯。
沃克先是通过多次强烈刺激,改变本来“黑暗怕亮”的老鼠的情绪记忆,而建立相反的“喜亮怕暗”情绪。然后,他把这种记载特殊情绪的脑内记忆物质,移植到普通的老鼠脑内。具体移植方法是,把具有特殊情绪记忆的脑汁抽取之后,再注入到普通的老鼠脑中。这种把“源大脑”的某种记忆部分,直接抽输到“目标大脑”的方法,称作“脑汁抽注法”。“脑汁抽注”后,普通的老鼠竟也变得“喜亮怕暗”了。
还有一种更为直接的记忆移植方法,那就是“记忆切割移植”。
·“天才”与“”换脑·
第一次“记忆切割移植”,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动物神经研究所进行的。这次试验用“记忆切割移植”法将两只牧羊犬互换大脑,测定“换脑术”后的牧羊犬的记忆情况。
其中一条牧羊犬,绰号为“天才”。它从小经过严格训练,能够记住并执行主人的近百个口令,明晓主人各种手势的意义。另一条牧羊犬,绰号“”。“”是“天才”的“亲弟弟”,“”从出生开始,就被研究人员关进了一个单独的狗圈。为尽量使“”的大脑记忆成为一片空白,研究者不让它与任何人接触,更别提对它进行各种训练了。
手术完毕,“天才”与“”苏醒后,科学家们期望的奇迹出现了。“”一眼便在人群中找到了主人,并即刻跳跃着迎上去。主人发出了一系列口令与手势,“”均能会意而动。而“天才”竟然对主人视而不见,对他的任何口令与手语,没有一点反应。
可不幸的是,仅仅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两只狗就相继死去。病理解剖表明,它们死于一种至今原因不明的脑病。
上面所介绍的记忆移植,都属于“直接”移植,但目前的动物记忆移植术,是“间接”移植。
·像海豚一样游泳的大粽熊·
国外动物生理学家,就曾做过一次不同动物之间的这种记忆“倒腾”试验。输出记忆的是一头素有“游泳冠军”之称的海豚,输入记忆的是一头不会游泳的北美大棕熊。科学家在北美大棕熊脑中植入具有海豚记忆的芯片,希望也能让它游泳。整个移植完成后,将大棕熊投下河,它首先显示了浮身技巧,后又轻松地游起来。转弯、仰泳,并发出悦耳的声音,有点像海豚在水中歌唱,同平时熊的吼声完全不同。但它的游泳水平,还远不及海豚。在以后数次下水中,大棕熊游泳的动作越来越灵巧多样。科学家推测,芯片移植后的记忆,具有“随着实践的时间延续而明显提高”的特性。
科学家们进行了各种各样动物的记忆移植试验,最终目的,还是想为人类进行记忆移植。人类的记忆移植,又会出现怎样让人惊叹的奇迹呢?
·人的记忆移植·
1999年2月,美国亚拉巴马大学心理科技研究中心进行了一项记忆移植手术,为损伤了大脑平衡器的中学生凯利植入“复制的运动员运动记忆芯片”。
“什么?”我瞪大了眼睛,又读了一遍报纸上的这则广告:本公司新发明的“记忆移植器”,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知识……“太棒喽!”我跳了起来,高兴地拨通了订购电话。
不一会儿,“记忆移植器”送到了我家。我激动地拆开包装,取出这台机器。这机器银光闪闪,带着大大小小的一堆按钮,还有两个头套连在上面。使用说明书上印着:本品可通过转移储存信息的脑化学物质的方法,使记忆在生物的脑间进行转移……“太好了!”我叫出声来,因为我终于可以摆脱上课背课本的苦恼了。只要我在考前转移一下记忆,就能拿高分。不用去学校就能学好,我的美梦终于成真了!
可是,问题来了,我去转移谁的记忆呢?同学?不可靠。老师?那不成作弊了吗?这时,我看见我养的那只宠物———小白鼠。
第二天,那只小白鼠被放到了我的课桌上。而我,则在老师和同学们惊异的目光中大摇大摆地走出教室,到操场上玩去了。而那只小白鼠被关在笼子里,代我受“上课之苦”去了。
每天放学,我都把小白鼠带回家。我把那两个头套一个套在它头上,一个套在我自己头上。一开机器———嗨!老师上课讲的东西都由小白鼠的脑中转到了我脑中,真是绝了!
就这样,我玩了一学期,也这么“学”了一学期。
期末考试到了,我满怀信心地去赶考,可是卷子一发下来,我就傻了眼——为什么这些题我都不会呢?我明明把老师讲的都记下来了啊。
终于,我考了班里第一———倒数的。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我把实情全告诉了他,弄得老师哭笑不得。他摸摸我的头,告诉我:“你知道咱们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吗?那就是人会把他们所学的综合起来加以创造,而动物不行。固然记忆是学习中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用知道的去推断不知道的,这才是你来上学的目的啊!”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记忆就像画家手中调色盘,有五彩缤纷的,有暗淡无光的,假如有那一天记忆可以移植,那么我会帮助一些家有困难的家庭。
在中国上历史上某年日本带着3万大军来攻打中国,日本人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无耻的比赛钉人,日本人说:“如果杀的人多就有奖励。中国的妇女、男人、儿童、老人死的死,伤的伤,中国满面都是红色的鲜血。”
我们的记忆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些无耻的日本人真是太可恶了。难道他们犯的滔天大罪就是能这种方法弥补吧?如果记忆可以移植我会把中国人悲惨的记忆给日本人,让日本人,坐活不安,天天做噩梦,让日本人来弥补,让他们知道他们欠我们中国人多少。
如果记忆可以移植,我会把它移植给那些没有亲人的人们,让他们也有一个快乐的记忆。
有一些人生下来没有了父母,有的父母在地震死去。没有父母的人,滋味一定不好,我会把那些快乐的人记忆借用一下,给他们快乐的加快,给他们温暖的家,他们就有了幸福。
如果记忆可以移植,我会把我和朋友之间的不快乐的事都 移植掉。让我和朋友又当上好朋友,那我就很开心。
如果记忆可以移植,我会把作文提高,让我的作文最好,老师就可以表扬我了。我就很开心。
如果记忆可以移植我会把我妈妈辛苦给我,让我感受一下,因为我不知道我妈妈的辛苦。
如果记忆可以移植,我会帮很多很多的人,我的朋友,我的妈妈,我的所有的人,我要给他们快乐的微笑,记忆对人太重要了,人不可以没有。
一、添加因素法
何谓添加因素法?许多作文题目的因素十分简单,命题者为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便故意藏头去尾,使题目带有迷惑性,增加了审题难度。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在原题目基础上适当添加新的因素,题旨马上就会显露出来,从而化难为易。例如1994年全国高考,针对作文题“尝试”,有的考生审题时在原题目的后面添加了新的因素“当售货员、当炊事员、当小老师、当老板,尝试打工、学唱卡拉OK、学跳迪斯科”等等。1988年高考作文题目是“习惯”,可以在题目前面添加的新因素有:“爷爷的”“奶奶的”“爸爸的”“妈妈的”,也可添加“雷锋的”“阿Q的”“江姐的”“爱迪生的”等。2001年高考作文话题是“诚信”。江苏省一位考生运用添加因素法写了“赤兔马的诚信”。赤兔马尚能讲诚信,何况人乎?此文被评为满分作文。还有些考生在“诚信”前添加了“朋友之间”“兄弟之间”“同学之间”“店家与顾客之间”等等。
添加的因素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短语,有的还可以添加一个句子。例如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的话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是一个假设复句的前一个分句,那么添加的因素应该是后一个分句。有些考生对这个话题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运用添加因素的方法去审题,那么就会又快又好。例如有些考生这样添加因素: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把古今中外伟大作家的记忆都移植到我的头脑中来,那么,我将成为世界文学的顶峰。还有些考生感叹社会风气不好,世风日下,就写:假如将雷锋的记忆移植到人们头脑中,那么,到处都是助人为乐的活雷锋,就可以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还有一些考生写作的是移植思想家、革命家、科学家、艺术家的记忆等等。总之,所添加的因素,只要能与原题目构成假设关系就行。添加因素法是发散型思维方法的具体运用,通过练习,可以使我们的思维更具有深刻性、广阔性和灵活性。
二、掌握重心法
有些作文题目,只要准确地把握住最能体现题目旨意的关键词语,就能迅速明确题意,确定好写作的范围、重点和对象,从而使自己在审题的思维活动中少走弯路,这种方法就叫掌握重心法。所谓的重心就是指最能体现题目旨意的关键字词。掌握了重心,就把握了写作的重点,紧扣了中心,突出了主题。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我更喜欢漫画〈××××〉》,表意重心在“更”上,只要说出“更”的理由就突出了文章的中心。2002年全国高考作文的话题是“心灵的选择”,重心在“选择”二字上,重点是对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只要表现出两种思想在人们头脑中的斗争过程就突出了主题,就符合了作文的要求。诸如此类,运用“掌握重心法”审题的作文题目还有“班里趣事”“家庭新事”“难事”“深刻的一课”“人间重晚情”等等。
三、辨明关系法
有一类作文题目,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构成而形成并列关系。所谓辨明关系法,就是运用辨证思维的方法,辨明由并列短语构成的作文题目的词或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一般来说这种关系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例如《公与私》《难与易》《香花与毒草》《成功与失败》《真善美与假恶丑》《自信・自满・自负》《观察・实践・思考》;198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话题《感情上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类作文题目一般应写成议论文。对这种并列短语构成的作文题目,我们如果运用“辨明关系法”审题,就能很快理解题意、把握题旨、立意写作。
写作这类文章,具体操作可分为四步:1、辨明构成作文题目的词语或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2、将这个关系具体化,即用一句议论性的语言来进行概括;3、将这个具体化的关系确定为自己所写文章的中心论点;4、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展开议论。
2003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我们运用辨明关系法审题,具体操作为:
1、辨明二者之间是“非绝对关系”。2、将这个关系具体化,即感情上的亲疏远近虽然能够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处理,但不一定。在秉公执法、大公无私者面前就不能发生影响,而在自私自利者面前,就能发生影响,甚至是严重影响。3、把这种具体化的关系确定为写作的中心论点。4、围绕这个论点展开论证;事情有大道理,也有小道理;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中心论点统帅着分论点。
通过分析2003年高考作文的话题,可以得出下列分论点:
1、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一心为公者面前,感情上的亲疏丝毫不能影响他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处理。2、要任人唯贤,不要任人唯亲。在自私自利者面前,只会任人唯亲。3、在对待同一件事情上,不同的人由于立场、观点不同,因而认识和处理的方式不同。4、在同一个人的历史上,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不同。这是写议论文。当然,这个题目也可以写成记叙文,只要通过写人记事,能突出这个主题就行。
2003年高考作文的话题,许多考生看了大半天,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弄不清意思,如果学会运用辨明关系法审题,就能迅速把握题旨,揭开话题的红盖头。
四、数学配方法
所谓数学配方法,就是利用方程两边必须相等的数学原理来审题立意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用来审视比喻性、借代性、象征性的作文题目。具体的做法是:如果题目是比喻的喻体,那么写作时就配上它的本体;如果题目是借代物,写作时就配上它的被借代物;如果题目是象征物,写作时就配上被象征物。
先谈比喻性的题。例如6X+4X=10X,那么园丁=老师,母亲=祖国,春风=党的政策或老师的指导,暴雨=打黑除恶的斗争,没有硝烟的战斗=白衣战士抗非典等等。借代性的作文题目也是一样,例如红领巾=少先队员,圆规=杨二嫂,老师的眼睛=老师的关怀。对于象征性的作文题目,只要配上它的被象征物,就算完成了审题任务,例如白杨树=黄土高原上广大军民蓬勃向上的抗日精神,海燕=无产阶级先驱者,红叶=老教师、老工人、老干部。
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的话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许多考生不能理解,叫苦连天。但是我们只要运用数学配方法审题,找出它的被象征物来,很快就能理解题意,化难为易。比如,它的被象征物可以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丰富多彩的班级生活”,也可以是“祖国的山河丰富多彩”“家乡的山水丰富多彩”“学校的风景丰富多彩”等等,还可以讴歌祖国、人生、社会生活。
五、文字改造法
有些作文题目,命题者为了增加题目的新奇性或文学色彩,故意拐弯抹角,甚至故弄玄虚,以增加审题难度。碰到这类题目,不必慌神,只要对原题的文字稍加改造,就可以化神奇为平易,就会很快明白题旨、立意写作。
一、搞活作文课堂教学,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双方共同的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处理好“教”与“学”、“动机”与“效果”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谙熟学生的写作实际水平,针对学生“不知道怎样写”的问题指点门径,力求做到一课一得。
要指导学生把握思维的方法。同一个题材,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发现的问题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构思时思路开阔,八方辐射,“万涂竞萌”,要想使学生立意时独出机杼,不落窠臼,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必须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他们的多维思维方式。有这样一个作文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一学生写此作文时,独辟蹊径,他先是构思出一个记忆移植公司的开业典礼,然后详写某成功的企业家,在移植了贫困山区失学儿童苦娃的记忆后,体验到苦娃渴望上学的苦衷,含泪慷慨解囊。运用这种“扩散”型的思维,摆脱思维定势,多逆向思维,学生就会感到思如泉涌,要写的东西很多,就会感到作文绝非是“自古华山一条路 ”,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二、重视学生课外活动,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主张:一是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本领去广泛地观察大自然,从而丰富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二是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实践证明,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接触实际,接触社会,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同时,还使学生有机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可以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高获得知识、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手脑并用的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
而叶圣陶先生认为“说话训练”是激励学生“产生与发表的总枢纽”,教师只有抓住了这个“总枢纽”,才能有效地带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叶老先生这句话则启示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把阅读、练笔和说话结合起来。阅读是积累,练笔是实践,说话是提高。只要在作文教学中坚持让学生读、写、说相结合,学生写作文时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而能言之有物、言之濯濯。
三、让学生学会使作文“亮起来”
近年来中考对考生作文思维的创新有更高的要求,作文评比的差距拉得更开,敢于给有新义有亮点的作文以满分。而创新问题历来也是困扰作文教学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学生的作文很容易落入俗套,中考场上千人一面的作文比比皆是,令改卷老师厌倦不已。有的学生想创新但苦于不会创新,往往弄巧成拙。
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要让学生的作文“亮起来”,就必须使学生学会创新。
首先是标题的创新。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灵魂的一种体现。好的题目,可给文章增添神采,还可以活跃你的思维,开拓文章的思路。俗话说:“开头棒,文章半。”好题目的标准是准确、简洁、新颖,富有表现力。
可以以数字、字母、修辞等为题。如:《1—2—3》《0与1》《5+2=0》《“C”的联想》《“W”的联想》《黑白债》(借代)《躺着读书,站着做人》(对比)《绿色可听》(通感)《错?对!》(设问)。设立悬念,巧妙构思,标新立异,可以起到夺人视线的效果。
还可以运用小标题,如《我最喜欢的学校》这篇作文有三个小标题,依次是:课堂笑语、师生浓情、节日欢歌。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校园生活的美好,扣住了中心,使文章线索清楚,层次明晰,让读者对全文的整体内容先睹为快,且呈现匀称醒目的外在结构之美。
一、把握练习内容,分块收集习作素材。
准确把握作文中的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习作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
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标的。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练习的题材内容可直接或间接或有所侧重或兼而有之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爱国主义;②远大理想;③传统美德;④奉献精神;⑤弘扬正气;⑥见义勇为;⑦艰苦奋斗;⑧健康心理与热爱生活;⑨望子成龙与家庭悲剧;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市场经济与腐败现象;环保意识的增强;做人与处世;以自“我”为中心与以天下为己任等等。这些题材的设置,并非一陈不变的,可在此基础上删削,增多,也可交融。要完成此项工作,指导者一人足可胜任,但付出艰辛努力的是时却带有极大的刻板性,可适当“抛砖”(明确方法,做出示范)而“引玉”(要求学生参与进来,争做确定题材内容的先锋)题材内容一经确定,就要围绕它做好系统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给学生,分任务到组别,成块状收集材料;教师只负责划分并审订材料而成册,把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
二、拟题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阅卷中,改卷人对没有文题的作文是深恶痛绝的。而没有一个新颖,别致的文题,读者对于整篇文章,从心理上说,一开始就有一种慵懒,困倦的情绪。文题拟得好,对一个有一定学养,训练扎实的高中学生来说,文章已成功了大半。比较下面一组同一题材不同文题的拟定,即可看出一些端倪。
题材:热爱家乡
文题:A.我的家乡 B.托起黑太阳的地方
同是写我的家乡——一块产煤的地方。两文都写煤矿工人为了家乡,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在暗无天日,充满险情的矿井中不辞辛劳,默默奉献的生活实况后,发肺腑之言而成文,抒写了一曲赞美煤矿工人的颂歌。但比较文题,B显然更胜一筹。如何拟题,使之更具丰富的美感效应呢?
⒈抓关键句拟定文章题目
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定夺。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紧扣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
⒉材料来拟定文题
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习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大部分学生常写出因思路堵塞、视野不广而就事论事、就事写事、写完了事的文章。这些联想不丰,味道不足,干巴,瘦弱的羸弱体文章,有如先天气血不足,后天有失调养的少年,蔫瘪而列丝毫生气。这是指导者的心头大忌。而联想却加强了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对比度,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比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浓厚的和强烈的美感效应。如余秋雨《腊梅》这篇散文,文中体现了某医院护士小姐们凭着高尚的敬业精神,以极富生活情趣的具体活动——雨中护花,雪夜护花,雪地数花等感人至深的情节,拨开了弥漫在众多身患绝症的病人心灵天空上的厚实阴云,使他们在朵朵含笑绽放的腊梅花下重新激起了对生命的强烈渴求。最后全都病愈出院。文章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基础材料(病人在护士小姐的精心护理下病愈出院)与联想材料(梅花不屈从于恶势力,与风雪相抗争的高洁可喜之性情),通过联想结合在一起,紧扣住材料之间的类比性,围绕联想材料来拟定文题。这样拟题,从内容上讲,可以加重加厚作品内涵,使主题得以较大幅度的凸现;从修辞角度上说,这种具有类比性材料的反复叠加,本质上对主题就有鲜明的强调作用。此类文题的设置,因为它在形式上隐含了基础材料,读者对文章的内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带有较大的模糊性。从读者欣赏作品的角度来说,其思维过程为: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主题。这一过程与作者的创作思维过程恰好相反。作者看到文题后,最先关注的是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而涉及基础材料;读者在对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行分析感悟之后,才能叩响文章主题之门。也就是说,读者思维过程要历经一段漫长曲折的路途。从这个意义上说,围绕联想材料拟定文题,可以使主题得到深化,增添作品亮色。
三、转未知入已知领域,娴熟运笔。
前文强调了平时收集素材的重要性,并提出成块状收集整理素材的方法,形成有形的战时军需。但由于近几年高考命题走向有远离现实生活热点,命题内容呈现多向化走势的特点,学生往往望题兴叹,无所适从,硬着头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笔者认为,作文命题的形式和内容是无形的,虽然我们加强平时积累,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形成块状的知识结构体系,但面对几乎没有规律的命题形式和内容,平时的积累就变得格外疲软。此时,转未知入已领域,娴熟运笔,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面对陌生的命题范围,难以下笔,这是现实,是必然。但我们可在不超出命题范围的情况下巧妙转换拟题,并在文中充斥进我们熟悉的素材,娴熟运笔,写成文章。如1999年全国考题要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范围,自拟题目,写出文章。
古人说:“无一物不可以入文”,“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能收集并写出文章的事物可请浩如烟海,写作信息无可限量。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经过艰苦的选材过程及思维方面的沉淀,通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人为创造活动之后,如此无限量的写作信息,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时代的基调、阶级色彩,社会道德意识、民情风俗观念和集个人而成的群体粗线条情感喜恶的规范和影响。这样,在特定的时代或时期,就把无形的写作信息无意识地纳入或宽或窄、或深或浅、或长或短、或浓或淡、或急或缓的创作主渠道中。这些创作主流,虽也呈现出纵横交错、繁杂纷呈的特点,但一定程度上却粗线条地、清晰地凸现出了短期内不易变更的题材集中意识。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习作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
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标的。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练习的题材内容可直接或间接或有所侧重或兼而有之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1爱国主义;(2)远大理想;(3)传统美德;(4j奉献精神;(5)弘扬正气;(6)见义勇为;(7)艰苦奋斗;(8)健康心理与热爱生活;(9)望子成龙与家庭悲剧;(10)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11)市场经济与腐败现象;(12)环保意识的增强;(13)做人与处世;(14)以自“我”为中心与以天下为己任等等。这些题材的设置,并非一成不变,可在此基础上删削,增多。也可交融。要完成此项工作,指导者一人足可胜任,但在付出艰辛努力时却带有极大的刻板性,可适当“抛砖”(明确方法,做出示范)而“引玉”(要求学生参与进来,争做确定题材内容的先锋)。题材内容一经确定,就要围绕它做好系统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给学生,分任务到组别,成块状收集材料。教师只负责划分并审定材料而成册,把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
二、拟题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文题拟得好。对一个有一定学习素养和训练扎实的初中学生来说,文章已成功了大半。如何拟题。使之更具丰富的美感效应呢?
1 抓关键句拟定文章题目
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定夺。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紧扣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
2 围绕联想材料拟定文题
联想加强了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对比度,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比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浓厚的和强烈的美感效应。如余秋雨《腊梅》这篇散文,文中体现了某医院护士小姐们凭着高尚的敬业精神,以极富生活情趣的具体活动――雨中护花、雪夜护花、雪地数花等感人至深的情节,拨开了弥漫在众多身患绝症的病人心灵天空上的厚实阴云,使他们在妩媚含笑绽放的腊梅花下重新激起了对生命的强烈渴求,最后全都病愈出院。文章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基础材料(病人在护士小姐的精心护理下病愈出院)与联想材料(梅花不屈从于恶势力,与风雪相抗争的高洁可喜之性情),通过联想结合在一起,紧扣住材料之间的类比性,围绕联想材料来拟定文题。这样拟题,从内容上讲,可以加重加厚作品内涵,使主题得以较大幅度的凸现。从修辞角度上说,这种具有类比性材料的反复叠加,本质上对主题就有鲜明的强调作用。此类文题的设置,因为它在形式上隐含了基础材料,读者对文章的内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带有较大的模糊性。也正是这种模糊性,使文题本身具有较大信息张力的同时也为读者了解全文主旨设下悬念。
三、转未知入已知领域,娴熟运笔
语文学习中,思维常识可以大体上统领各类语文知识。语言现象中的常用字、句型、段式、章法就一个具体的思维流程来说,都遵循一条基本法则,就是必须从思维起点开始,逐步走向终结,即有一条思路。不论是形象思维还是逻辑思维,也不论是求同思维还是求异思维,都是如此。只要捉摸住思路,就能提挈有限的常用词、句型、段式、章法。思路的条理性,要求用词准确、造句通顺、段落分明。这样就可以把语法、写作手法等等方面的知识贯通起来。周密的思路,形诸于语言文字,离不开概念、判断、推理等,这就又把修辞学、逻辑学等方面的知识贯通了起来。这样,就找到了贯通各类语文知识的线索,获得了解释各类语言运动形式的钥匙。
下面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而来得提高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加强学生感受能力的培养
感受能力是人们对外界的直接认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然而,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本人发现:有些学生无论对生活还是对文章(课文)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即对客观事物缺乏“感之于外,受之心于”的一种情感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
一是培养学生获取生活中的直接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对人、事、景、物进行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例如“开放五官”,抓住事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等等。并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任务、对象、内容,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和手段,比如定点观察、移位观察、立体思维观察等等。教师在平时的语文生活中还可很好地组织集体郊游、参观考察等活动,使学生直接、有目的地感受生活。把生活中的闪光点及时记下来,并能对记录下的人、事、景、物设身处地地去体味和领悟。例如:夏天带学生到河塘边,学生看到了荷叶、荷花的颜色、形状,闻到了荷香,但这只能算是观察到了,感觉到了,还需要去体味、领悟。如果有学生觉得这荷叶绿得颤动人心,荷花香得沁人心脾,于是发现了自然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感受了。
二是引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间接感受。相对于纷繁广阔的世界和多姿多彩的人生,我们自己的经历、生活、情感总是有限的,甚至微不足道。这样,在引导学生获取生活中的直接感受外,还要引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间接感受。“书是活的生活,感情丰富的人才能深刻领悟”。教师可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最好能适当讲授些文学知识,并投石激浪,使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中,通过形象的再造,既提高学生的间接感受能力,又收到“一石击破水中天”的奇效。
二、加强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记忆在人的思维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的感知没有记忆参与就不能实现;没有记忆贮存的知识信息,人的认识图式就无以调整。人的记忆能力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要素。“识记”是大脑不断积累与贮存知识信息,强化主体感知能力的过程。“保持”是巩固已获知识信息的过程。“再认或重现”是适时提取大脑中存贮的知识信息的过程。三个要素是相伴而生,相行而存的。记忆因为有无目的和理解程度的不同在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上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就不能只要求学生识记,还应给予具体的指导。首先,要求学生确定记忆目标,明晰记忆意图。其次,帮助学生尽量透彻地理解所要记忆的内容,因为理解的东西更容易记。再次,指导学生经常复习,复习可以造成主体自我刺激而强化记忆。理解对于记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的特点,教师应该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复习。
三、引导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散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间的某种联系,由这个人想到那个人,由这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由此及彼地想;二是所想到的事物都是客观上已经存在的。想象是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新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想象常常要通过联想、推理、分析综合等多种思维形式来进行。因此,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就自然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在语文听说读写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着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并努力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传统的习惯的常规思维造成一种思维定势,产生保守落后、墨守成规的思维惰性、束缚思维的发展,难以展开思维的翅膀,难以出现思维的创新局面,经常抱残守缺,陈旧古板,荒唐可笑。这是学生积极联想的结果。
如果有一天,当我们的肉身离开这个世界之后,大脑中的思维和记忆却可以被移植到另一个“宿主”身上,从而用另一种方式实现“长生不死”,你愿意吗?
肉体逝去,灵魂永生
用人脑控制“机器”,看过电影《阿凡达》的人或许会觉得这个画面似曾相识。在电影里,科学家将人类的DNA 和潘多拉星球上纳威人的DNA 合二为一,从而克隆出人类肉体替身“阿凡达”。而现实中的人类则可以通过头戴设备,利用意念操控人造阿凡达。
不久前,科幻电影的情节被俄罗斯亿万富翁德米特里・伊茨科夫付诸了实践。他开启了一项名为“阿凡达”的高科技研究计划,旨在把人脑思维移植进机器人体内,通过人类生物身体和机器身体之间的融合和交换,从而实现“长生不死”。
肉体虽然会逝去,但“灵魂”却可以永生,听起来多么大胆而“逆天”的构想!为此,他专门组建了一个近30位科学家的团队,他们来自各个应用领域,比如,人型机器人创造者、分子遗传学教授、人工智能先驱等等。
那么,这个匪夷所思的宏伟目标要如何实现呢?
据德米特里・伊茨科夫的团队称,这个计划将分四个阶段进行,最后将在2045年左右打造出一个功能完整的人造“阿凡达”。首先,团队将努力在第一个阶段(2020年之前)打造出可以通过人脑进行遥控的机器人复制体“阿凡达”,也就是人类可以借助设备远程控制“阿凡达”,轻松实现人类意识的转移;第二阶段,当某人生命终止后,科学家能够将其大脑移植到“阿凡达”身上,从而使他的生命可以在这个“生化机器人”身上继续“存活”下去,而这个阶段的实现节点大约在2025年左右;到了第三阶段,科学家将研究发明出和真人大脑功能相似的“人造大脑”,它可以储存主人的所有经历、记忆甚至性格;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到2045年,科学家将创造出一个全息影像版的虚拟“阿凡达”(全息影像是一种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三维图像的技术,人们无需佩戴立体眼镜,裸眼就可以观看到全方位的立体影像)。它虽然没有真实的肉体,但外观与主人一模一样,且具有人类的思维、意识和感情。当主人去世后,这个拥有“人造大脑”的仿真“阿凡达”将会延续主人的生命。
并非纸上谈兵
如果德米特里・伊茨科夫的计划能够顺利实施,人类在30年后就可以实现“永生”了,这听起来真像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空想。不过,至少到目前为止,“阿凡达”计划并非只是纸上谈兵的空想,一切也都在按照计划进行。现在,科学家们已经按照伊茨科夫的模样成功制造出了一个他的“阿凡达”原型,它除了具有基本的人脸识别功能之外,还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比如眨眼、移动手臂等。
在把人脑与机器相连的构想和实践中,伊茨科夫其实也并非第一人。
早在2012年,以色列的一名学生就通过一台磁共振成像扫描仪,用大脑意识顺利遥控了一个远在法国技术研究所的机器人。这台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可以读出他的想法,然后电脑将这些想法转换成命令,通过互联网发送给远在法国的机器人,并顺利实现对机器人的简单控制,诸如抬手、向左走、向右走、停止等。
2013年,美国国防部的年度预算报告也曾透露了代号为“阿凡达”的计划,他们希望开发出一款能通过人脑意念遥控的机器人,而这款机器人也将在未来战场上代替人类征战沙场。
除此之外,科学家对机器人“大脑”功能的努力和探索也一直在进行,并且已经取得了许多飞跃性的进展和突破。两年前,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几位神经科学家和软件工程师就制造出了一个大型且逼真的“人类大脑模拟系统”。它不仅拥有能获取视觉信号的电子眼,还有能作出相应反应的机械臂,除此之外它甚至还能通过基础的智商测验,并执行包括复制绘画、计数、回答问题和作出流畅推理等8项不同的任务。这些也全都归功于这个“大脑”所拥有的250 万只虚拟神经元。但比起人类神经元的数目,250万只是一个很小的数字,因此这颗“大脑”还比较简陋,所以也只能暂时执行一些比较基本和简单的任务。
而现在,IBM推出的“人脑模拟计划”已经可以模拟出 5300 亿个神经元和 137 万亿个神经突触。而这一数字已经能和人类大脑相媲美了。
目标宏远,道路坎坷
伊茨科夫团队的科学家认为,以目前的科技文明和发展速度,已经非常接近实现打造永生“阿凡达”的技术要求了,而将人类大脑意识移植到机器躯体上也不再是个科学幻想。
未来,地球上的所有人类,不论是病人还是老年人,甚至是死去的人,都可以将自己的灵魂和思想留存下来。
但据IBM 估计,以现有的科技水平,建造与人类大脑复杂程度相当的计算机需要近 100 兆瓦的能量供应(相当于一台电脑连续不断运行近35年)。而人类大脑进行这一切活动,只需要区区 20 瓦。如此庞大的能量消耗的确不容小觑。另外,除了能量的问题难以解决之外,生产一个“阿凡达”还有更多需要解决的科技难题。
比如,在计划的第二阶段,科学家将为阿凡达打造一个新躯干,以保证大脑在脱离人体后,还能够保持存活。这就需要在机器人体内创造一个合适的,可供大脑维持运转和鲜活的生存环境。而人脑是一个多么精密的组织,随便一个表情和动作,就牵涉到几十块肌肉和神经的协调。而目前,人类对大脑的了解还非常有限,也就是说,即使科技发展得再快,但与之相关的生物、医学等边缘学科的速度却并没有跟上。因此既要成功将其从人体移植,还需要在另一个物体上保持它的活性,科学家还需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付出更多努力。
如果有一天,科学家真的成功将人脑移植到机器人身上,那么下一步,也就是第三阶段的目标,就是要创造一个和真人大脑功能完全相似,可以储存主人性格和记忆的“人造大脑”。这一步可谓开发“阿凡达”,实现人类“永生”的关键和核心。就目前人类对大脑功能的了解及神经生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来看,要做到这样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大家都知道,大脑具备指挥功能,比如,右脑的顶叶支配左边手脚,左脑的顶叶支配右边手脚,但人们对大脑的大多数分工及“支配”区域还存在诸多盲点。
而这项计划的最终目的还远非移植大脑,而是更进一步移植思维,科学家希望能在不进行手术的情况下,将性格、记忆、思维模式和情感方式都移植到虚拟阿凡达的载体上,使生物不依附生物体而最终获得永生。这中间每一阶段之间的技术跨度虽然很大,但目前,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之间正在通力合作,也取得了不少可喜的进展。
目前,虽然“阿凡达”离最终成品还有很大差距,但在2045年之前的这几十年里,未来的世界和科学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谁都无法预言。灵魂“永生”的愿望还需等待,目前,德米特里・伊茨科夫团队的短期目标是利用“阿凡达”为残疾人实现正常人体功能。
原载《百科新说》
陈君 荐
一、把握练习内容,分块收集习作素材。
古人说"无一物不可以入文","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能收集并写出文章的事物可谓浩如烟海,写作信息无可限量。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经过艰苦的选材过程及思维方面的沉淀,通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人为创造活动之后,如此无限量的写作信息,却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时代基调,阶级色彩,社会道德意识,民情风俗观念,集个人而成的群体粗线条情感喜恶的规范和影响。这样,在特定的时代或时期,就把无形的写作信息无意识地纳入或宽或窄,或深或浅,或长或短,或浓或淡,或急或缓的创作主渠道中。这些创作主流,虽也呈现出纵横交错,繁杂纷呈的特点,但一定程度上却粗线条地、清晰地凸现出了短期内不易变更的题材集中意识。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习作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
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标的。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练习的题材内容可直接或间接或有所侧重或兼而有之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爱国主义;②远大理想;③传统美德;④奉献精神;⑤弘扬正气;⑥见义勇为;⑦艰苦奋斗;⑧健康心理与热爱生活;⑨望子成龙与家庭悲剧;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市场经济与腐败现象;环保意识的增强;做人与处世;以自"我"为中心与以天下为己任等等。这些题材的设置,并非一陈不变的,可在此基础上删削,增多,也可交融。要完成此项工作,指导者一人足可胜任,但付出艰辛努力的是时却带有极大的刻板性,可适当"抛砖"(明确方法,做出示范)而"引玉"(要求学生参与进来,争做确定题材内容的先锋)题材内容一经确定,就要围绕它做好系统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给学生,分任务到组别,成块状收集材料;教师只负责划分并审订材料而成册,把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
二、拟题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阅卷中,改卷人对没有文题的作文是深恶痛绝的。而没有一个新颖,别致的文题,读者对于整篇文章,从心理上说,一开始就有一种慵懒,困倦的情绪。文题拟得好,对一个有一定学养,训练扎实的高中学生来说,文章已成功了大半。比较下面一组同一题材不同文题的拟定,即可看出一些端倪。
题材:热爱家乡
文题:A.我的家乡 B.托起黑太阳的地方
同是写我的家乡--一块产煤的地方。两文都写煤矿工人为了家乡,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在暗无天日,充满险情的矿井中不辞辛劳,默默奉献的生活实况后,发肺腑之言而成文,抒写了一曲赞美煤矿工人的颂歌。但比较文题,B显然更胜一筹。如何拟题,使之更具丰富的美感效应呢?
⒈抓关键句拟定文章题目
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定夺。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紧扣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80年代中期,《送你一只金凤凰》问世。作者反映的是随着党的政策好转,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社会现实。作者把如此宏大的主题放在一件极小的家庭生活矛盾中来深化。家景不好的莲姑向狭隘自私的桂嫂借春花牌自行车一用,在自行车出小毛病之后,桂嫂扬言要莲姑赔偿损失费;文中有莲姑一句气话"秋收结束,我送你一只金凤凰。"一句平淡的话,被作者别具匠心地用来做题目,却显得极有深意,把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日渐走上幸福之路的主题深刻反映出来。
《作文成功之路》2000年1期例文(P14)《一生走不出你浓浓的爱》,作者用饱含真情的语言把一些平淡的材料以铺陈叠加的形式表达出来,文中每写一事一段,共20段,用近乎流水帐的形式,写出母亲对我20年如一日的深切关怀。文题用了作者直抒胸臆的一句话,把全文琐碎、平淡的材料紧串在一起,使文章形如一个橡皮套袋:材料越多,内容越丰富,套袋就会更圆,母亲为儿一生操劳的形象也就越来越丰满。这句话就起到串连材料,点明主旨的作用。这样,作品也因之而增添了无穷的亮色。
⒉材料来拟定文题
名家作名文,离不开想象和联想两种心理活动过程。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习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大部分学生常写出因思路堵塞、视野不广而就事论事、就事写事、写完了事的文章。这些联想不丰,味道不足,干巴,瘦弱的羸弱体文章,有如先天气血不足,后天有失调养的少年,蔫瘪而列丝毫生气。这是指导者的心头大忌。而联想却加强了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对比度,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比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浓厚的和强烈的美感效应。如余秋雨《腊梅》这篇散文,文中体现了某医院护士小姐们凭着高尚的敬业精神,以极富生活情趣的具体活动--雨中护花,雪夜护花,雪地数花等感人至深的情节,拨开了弥漫在众多身患绝症的病人心灵天空上的厚实阴云,使他们在朵朵含笑绽放的腊梅花下重新激起了对生命的强烈渴求。最后全都病愈出院。文章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基础材料(病人在护士小姐的精心护理下病愈出院)与联想材料(梅花不屈从于恶势力,与风雪相抗争的高洁可喜之性情),通过联想结合在一起,紧扣住材料之间的类比性,围绕联想材料来拟定文题。这样拟题,从内容上讲,可以加重加厚作品内涵,使主题得以较大幅度的凸现;从修辞角度上说,这种具有类比性材料的反复叠加,本质上对主题就有鲜明的强调作用。此类文题的设置,因为它在形式上隐含了基础材料,读者对文章的内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带有较大的模糊性。也正是这种模糊性,使文题本身具有较大信息张力的同时也为读者了解全文主旨设下悬念。而从读者欣赏作品的角度来说,其思维过程为: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主题。这一过程与作者的创作思维过程恰好相反。作者看到文题后,最先关注的是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而涉及基础材料;读者在对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行分析感悟之后,才能叩响文章主题之门。也就是说,读者思维过程要历经一段漫长曲折的路途。从这个意义上说,围绕联想材料拟定文题,可以使主题得到深化,增添作品亮色。
三、转未知入已知领域,娴熟运笔。
前文强调了平时收集素材的重要性,并提出成块状收集整理素材的方法,形成有形的战时军需。但由于近几年高考命题走向有远离现实生活热点,命题内容呈现多向化走势的特点,学生往往望题兴叹,无所适从,硬着头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笔者认为,作文命题的形式和内容是无形的,虽然我们加强平时积累,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形成块状的知识结构体系,但面对几乎没有规律的命题形式和内容,平时的积累就变得格外疲软。此时,转未知入已领域,娴熟运笔,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面对陌生的命题范围,难以下笔,这是现实,是必然。但我们可在不超出命题范围的情况下巧妙转换拟题,并在文中充斥进我们熟悉的素材,娴熟运笔,写成文章。如1999年全国考题要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范围,自拟题目,写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