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

时间:2023-05-30 09:03: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预防医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预防医学

第1篇

关键词:预防医学;预防医学道德;道德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人们吃的比以前更好了,但是得现代病的人,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的人比以前更多了。年轻人中得病人数不断攀升,肥胖人数比以前增多。而现在的人们更加希望自己活得健康长寿,这就由此引出了预防疾病即预防医学的问题。

一、预防医学的概念

预防医学(prevention medicine)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医学学科,它以人群为重点研究对象,侧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乃至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探讨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减少危害因素,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概念是:“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医学的目标已从减轻病人痛苦与恢复健康,扩展到维护健康,进而发展到促进健康。预防医学担负着预防、控制疾病和促进健康的重任。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预防医学发展史

预防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临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记述。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更明确了“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公元前四世纪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空气、水和土壤》一书中,明确阐述了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奠定了预防医学的思想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发展使得婴幼儿、儿童死亡率降低,人口寿命延长,社会出现老龄化趋势。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世界各国面临着一系列国际卫生问题,迫切要求加强国际间合作。预防医学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更高的目标。即“使所有的人都尽可能地达到更高的健康水平”。近年来,完成了从个体到群体,再到全人类为对象的三个发展阶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纪。

三、三级预防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也在相互渗透和互相促进。预防的概念已融入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全过程。针对致病因素,疾病前期及发病期进行的预防措施称为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预防医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与核心策略。

(一)第一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即在发病前,针对致病因素所采取的根本性预防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宏观措施,针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措施,以及针对个体的健康和特殊防护措施等。第一级预防是投入少、效率高,最积极的社会预防措施,也是预防医学最重要的奋斗目标。

(二)第二级预防

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疾病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慢性疾病多是致病因素经过长期作用引起的,而且疾病的发展过程较长,可通过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以及设立专科门诊等办法做到早期发现疾病。

(三)第三级预防

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发病期预防。是针对已明确诊断的病人,采取的适时、有效的处置,以防止病情恶化,促进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能力者则通过康复医疗措施,使之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四、预防医学道德

由预防医学自然就引出了预防医学道德的问题。预防医学道德是探讨在预防医学工作中来调节预防医学工作者与人群、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预防医学工作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它通常包括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识的锻炼、道德信念的树立、道德习惯的养成等。

(一)道德认识的提高

道德认识也就是对医学道德关系以及调节这些关系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认知理解和接受。认识是行为的先导,医学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医学道德认识为基础或前提的。这是道德认识的意义所在。医学道德情感是指医学工作者对医学事业所产生的爱慕、憎恨、喜好或厌恶的内心体验和自然流露。道德意志更难获得,作为一种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决定和毅力,它对于保障医生的道德品质而言至关重要。除了意志,还有一种更为“高尚”的东西,那就是道德信念,或者说一种对医学事业坚定不移的信仰和追求。它是推动医学工作者产生医学道德行为的动力。医学道德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一旦习惯养成,它应该也是不容易被改变的。

(二)道德修养的提高

对于医学工作者而言,光有教育当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道德修养。如果说教育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外在力量,那么道德修养可谓是一种内在支撑。道德修养第一层“大公无私”,在这种人心中,患者利益至上,大众的健康至上,而个人利益永远没有位置。第二层次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位置,但是优先考虑患者的利益,因此被称为“先公后私”。道德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是一种“实践智慧”,通过不断的实践,一种恰当的修养才能被培育。一方面,医务工作者只有在为患者服务时,尤其是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的过程中,才能认识到哪些行为是符合道德的,哪些行为又是违反医学道德的,因而培育自我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医学与社会的发展实际上不断提出新的道德问题,可以说医学实践本身也是不断推动着医学道德的发展与变化,因此,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也是医学本身的发展要求。

(三)道德监督

除了道德教育、自我修养之外,道德监督对于医务工作道德品质的培育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因为道德感的形成与外在“舆论”的制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在此主要讨论“道德评价”问题。医学道德评价是指在医学道德活动中,人们依据道德原则、规范而对医疗行为作出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它通常分为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自我评价是医务人员对自己进行的评价,而社会评价是指“他人”——包括同行、上级、患者以及社会上的其他人——对医务工作者所进行的评价。自我评价一般通过内心信念来实现,属于医学道德自律;社会评价一般通过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来完成,属于医学道德的他律。通过社会性的评价,医学道德的善恶标准与是非准则会更为深刻地传达给医务人员,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也变得生动起来。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传播方式的高度发达已经让社会舆论成了一个显微镜,使得任何引人注目的话题都无法逃脱公众的视野。社会舆论在医学道德中的评价作用,往往也成了大夫们反省自我的助推器。

总之预防医学和预防医学道德是紧密联系的,它们是互为辅助的关系。对这两者的研究讨论对医务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海婴.预防医学[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8.

[2]魏双平.预防医学[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8.

第2篇

英文名称:Neimenggu Preventive Medicine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预防医学会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呼和浩特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7-2543

国内刊号:15-1187/R

邮发代号:16-11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3篇

1预防医学考试现状及弊端

1.1考试方式

主要采用平时考核加期末考试方式。平时考核以提问、作业、实验报告为主,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以单项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问答等题型为主,占总成绩的70%。

1.2弊端

1.2.1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平时考核以知识考核为主,缺乏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核。如平时作业,教师主要布置一些需要记忆、归纳及简单应用性的内容;实验操作主要开展一些验证性实验,很少有思考性、创新性内容。期末考试以记忆性、理解性知识为主,应用性、创新性知识为辅。很多学生考前突击就能应付。

1.2.2考试形式单一,考试成绩片面预防医学主要采取闭卷考试方式,试题很少涉及开放式问题。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无论是考试形式还是最后的成绩确定方法既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更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

1.2.3缺乏考试反馈机制考试结束即课程结束,教师和学生缺乏有效沟通。期末考试结束就意味着学生进入寒暑假,考试结果在下一学期开学初公布。教师没有讲评时间,考试试卷按照学院要求封存。对于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缺少考试反馈这一必要环节,学生将带着残缺的知识走上实习或工作岗位。

1.2.4考试主体单一

主要是任课教师命题,缺少卫生部门人员参与。考试主体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脱节,不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现有考试方式重理论、轻实践,不注重能力培养,不利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预防医学考试改革与实践

2.1改革考试维度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质量标准,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综合评价体系,课程结束前对每位学生进行课程综合评价。根据课程特点,科学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在课程综合评价中所占权重,突出能力本位。采用“352”模式,即知识占30%、能力占50%、素质占20%。

2.2改革考试模式

建立由多种基本考试方式构成、进行多次测试、综合评价的考试模式。知识评价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并重的方式;能力评价采用平时实操考核和期末综合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素质评价采用平时表现考核和期末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可以通过观察、面谈方式评价学生,主要采用多次过程考核方式。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将学生能力培养、学习态度培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平时作业、出勤、小组表现、团队合作、实验实训占总成绩的50%,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团队协作能力。

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改革平时作业内容。改变过去名词解释、判断、问答等形式的作业,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知识模块结束后布置难度相当、数量适中的案例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复习、总结、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五一”“十一”长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培养学生进行社区诊断、开展社区预防服务的能力。如2009年“十一”长假组织2009级护理、助产、临床医学专业30个班学生开展调研,调查当地居民碘盐摄入、甲状腺肿大情况,分析碘盐与甲状腺肿大间的关系,以验证书本上的知识、专家的结论。学生调研前,认真设计调查表,仔细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后统一调查表,并在离校前开展了预调查,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充分思想准备。通过这次调研,学生掌握了流行病学常用研究方法,了解了目前居民的真实摄碘水平;明确了碘盐摄入不足或碘盐过量与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的关系;系统地将解剖学、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知识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能力及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

(2)改革实验课授课与考试方式。原有实验考核以实验报告为主,学生实验情况与成绩没有关系。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现将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作为主要考核内容。改变原有实验课授课模式,将由教师讲授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改变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讲台阐述实验目的,讲授实验设计原理、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变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充分研究现有实验,整合部分实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如将漂白粉中有效氯测定、水中余氯测定、水中需氯量测定3项实验整合为一项实验———水中加氯量测定,以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要想知道加氯量,必须知道需氯量;加氯量是否正确,需要通过余氯量判断;任何氯化消毒剂在使用前都要保证有效氯在一定范围。因此,3项实验整合成一项实验,学时不变,但效果却大大增强,学生课前思考、课中协作、课后分析问题能力大大提高。

第4篇

传统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知识的灌输为中心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着重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新的医学模式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注重教学互动的新教育观将更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还有情感、思想以及观念的交流。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与合作者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有助于创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及开拓创造性思维。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往往认为预防医学与以后的医疗工作关系不大而缺乏学习兴趣,忽视课程学习。因此,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树立群体预防观念,认识到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诊断治疗患者,同时也要参加人群的预防保健工作,研究促进健康的方法。而预防医学正是相应的一门学科,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生学习热情。

2.1加强案例教学

生动形象的典型案例恰当结合教材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加深感性认识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流行病学实验研究讲述中运用我国著名流行病学家何观清教授所进行的实例“痢疾噬菌体预防痢疾的实地观察”不仅能化繁为简,利于理解掌握流行病学实验研究方法,而且还可以指导实践,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并正确应用流行病学实验研究方法。

2.2运用多媒体及动画演示

在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加上更形象生动的Flas演示,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可以给学生留下直观清晰的印象。如统计学中t分布运用Flas演示不同自由度的t分布曲线图形,这比直白的讲述和固定的图片能让学生更直观明了的掌握t分布的特点,从而起到更好辅助教学的作用。

2.3注重课堂讨论与小结

在教材中很多内容通俗易懂,相对比较枯燥,如果恰当引导学生自学和课堂讨论,不仅可以化乏味为生动,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每一次课注重课堂内容总结。因为理论课的课堂小结往往归纳概括了本次课的重点内容,便于学生学习复习和理解记忆,而且小结也可以起到承上启下,衔接下次课主要内容及提示预习内容的作用。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总结,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深化与巩固。有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可以起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3根据不同专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专业不同,培养目标不尽相同,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应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突出重点,从而按照不同培养方向调整各章教学内容,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如护理专业相比较于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应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侧重于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内容的教学,将更适合该专业护士的培养目标,及掌握全面知识结构的新型医护人才的培养。

第5篇

1.1调查方法

采用自制的、经过信效度检验的《社会实践自评量表》,从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效果三个方面对二组学生进行比较,每个维度分值为0~25分。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50份,回收率100%,剔除2份不合格问卷,剩余48份问卷进入统计分析。

1.2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3.02进行双录入,录入结果核对无误后,采用SAS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如果二组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而且方差齐同,统计描述给出均数、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假设检验采用t检验,否则统计描述给出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最小值、最大值,假设检验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研究结果

2.1不同年级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高年级学生的得分为满分,大多数低年级学生的得分为23分,不同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高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方面的得分比低年级学生高,这说明在思想认识方面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深刻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2.2不同年级自主学习能力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分为22分,大多数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分为23分,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同年级社会实践效果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高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效果得分为22分,大多数低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分为22分,不同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高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效果方面的得分与低年级学生没有差别,也就是说预防医学的社会实践可以从低年级就开始,一直贯穿到毕业整个学习过程。

3讨论

3.1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

《预防医学》是一门理论严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预防医学》教育理论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培养“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使其既懂医治又懂预防。《预防医学》的社会实践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它要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学会本课程中所涉及的最基本的营养学知识、常见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预防控制、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和理论、常见调查方法的设计分析,以及和调查对象沟通的技巧,因此《预防医学》的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成为“五星级”医生的必要环节,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不同年级对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的不同,反映了他们对社会实践重视程度的不同,高年级经过了见习这一阶段,马上要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他们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更能深刻的体会到社会实践对他们的益处。

3.2自主学习能力

本研究表明,无论是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大多数都能积极参与《预防医学》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将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增强了对《预防医学》的理解和认识,能够对社会实践调查的资料进行及时核对和整理,能够根据社会实践撰写调研论文并达到医学杂志发表水平,提高和强化了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三级预防意识、水平和技能。常言说“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21世纪的学习是终身性的学习模式,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知识日新月异的更替年代中,每一个人都要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成功的教学方式不是填鸭式的授给学生知识,而是交给学生获取知识方法,通过《预防医学》的社会实践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今后从事临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3社会实践效果

第6篇

英文名称:Preventive Medicine Tribune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部

主办单位:国家卫生部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山东省济南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9153

国内刊号:37-1428/R

邮发代号:24-16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7篇

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除加强基本理论与知识教育,还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预防疾病的思维方法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应从实际工作出发,坚持以课题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打破学科壁垒,改变传统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将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保持学科发展的连续性和教学秩序的稳定性。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探寻新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促进预防医学学科的持续发展。任务驱动教学是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任务为驱动,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2]。文章就我校2011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开展任务驱动教学,通过课程考试和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分析评价,探讨任务驱动教学实施的效果,并提出针对性策略。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滨州医学院2011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班63名学生为对象,共分为6个小组,一二三组31名学生为对照组实验课采用LBL教学法,四五六组32名为实验组实验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的前期成绩、年龄,性别、兴趣等一般情况差异(P>0.05),两组由同一教师授课,教材和实验总学时相同,实验课内容相同。

1.2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预防医学实验共10次30学时,包括饮用水消毒、大气NO2和甲醛测定、膳食调查评价、食物中毒案例讨论、油脂和鲜奶的卫生质量检验、Vc测定、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和全血胆碱酯酶活性测定。三大组32名学生按每4名一组分成8个小组,任命一位成绩和沟通能力强的学生为组长。教师针对每次实验在实验组中按任务驱动教学的流程实施见图1。

1.3课程考试和调查问卷对照组和实验组均包括平时成绩,实验设计成绩和实验操作成绩,总成绩采用百分制,平时成绩占20%,实验设计成绩占30%,实验操作成绩占50%。两组三部分测试内容相同。实验课程结束后,教师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发放63份,回收63份,回收率100%。

1.4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珔±s)表示,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Wilcoxon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对任务驱动教学组平时成绩与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总成绩相关性采用一元线性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对照组和实验组平时成绩、实验设计成绩和实验操作成绩比较实验组学生平时成绩、实验设计成绩和实验操作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任务驱动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平时成绩,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

2.2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总评成绩比较总评成绩为两组学生最后各部分成绩得分之和。对照组和实验组总评成绩按优秀(≥90)、良好(80-89)、中等(70-79)、及格(60-69)、不及格(<60)进行统计。经Wilcoxon检验实验组总评成绩学生优良人数分布好于对照组(P<0.01),说明实验组优良成绩人数分布明显好于对照组,而LBL组成绩人数主要分布于中等分数段见图2。将两组学生实验总评成绩按从高到低排序统计,实验组学生实验总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任务驱动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预防医学实验总评成绩,见成绩折线图3。

2.3实验组学生平时成绩与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总成绩的相关分析将实验组学生的平时成绩与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总成绩进行一元线性相关分析,实验组的平时成绩与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总成绩呈正相关(r=0.821,P<0.01)说明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强化学生平时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能力。

2.4调查问卷分析通过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对任务驱动教学法效果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学生接受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见表2。

3讨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将成为教育的基本特征。因此,在实验课堂上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人发展,即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焕发课堂的生命力,构建新型的实验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针对预防医学实验授课中,忽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忽视学生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我们尝试进行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旨在改变重讲轻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力求通过任务实践达到让学生主动思考创新的目的。现就任务驱动教学在预防医学实验实施中的经验和问题做探讨。

3.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

3.1.1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或多边交互式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这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通过任务驱动教学,学生课前接受任务,提出疑问,查阅资料,主动学习,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使探求知识过程成为一种愉快的经历,从而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了学习兴趣。

3.1.2有利于教师教学效果的提高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积极引导,在实验任务的驱动下,使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验操作的能力均得以提高,而教师也真正实现了“授人以渔,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1.3培养了合作和沟通的能力合作与沟通是人与人在交往过程逐渐形成的,而合作也是我国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7]。传统的教育,是教师授课占主导地位,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任务驱动教学法则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来完成任务,改善了班级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3.1.4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分配任务后,仅仅提供任务所需要的材料,而对任务的内容,形式等不加以限制,从而可以使学生自由发挥,最后的呈现形式自然也是多样的,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也能举一反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2任务驱动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3.2.1师资力量和水平的匮乏教师在任务驱动教学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不论是任务的选取还是任务发放的及时程度,都有可能影响到学生课前学习知识的质量,尤其是在“任务”的选取上,任务不论大小,必须难易程度适中,而且要体现出课堂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这要求教师对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充分的理解,按其固有的规律来设计任务,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引进高水平的教师和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是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坚实基础。

第8篇

1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分离发展

早在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就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的提法。这里明确了治病的几个不同阶段,即“未病”、“欲病”、“已病”。在古代和近代社会,医生不仅充当着日常治病救人的角色,也兼任了防疫人员角色。但关于两种医学的理论研究一直停滞不前。近代,随着科技发展,人们更多关注于人群疾病发生与环境的关系,在二十世纪初,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哈佛大学医学院成立预防医学院。随着医学不断发展,预防医学衍生出了“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等多个分支。此后,两种医学走上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道路。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越来越少了。

2当代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发展现状问题

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分家”、“分工”,为两种医学的长足进步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带来了学科过分分开而导致的种种问题。首先,对于预防医学来说,自从它从传统的大医学领域中剥离出来后,结合“生物,物理”等多种因素,取得了巨大作用。如,牛痘的研制成功消灭了曾经夺去数千万人性命的天花等,都是通过预防医学手段得以发现证实。其次,对于临床医学来说。在不断的医疗实践中,临床医学利用基础医学的不断突破,除了传统的体检诊断外,在病理学确诊等方面,有了更多准确率和阳性率越来越高的结果。人类应对疾病的能力已经大大提升。但是,在两这门医学学科发展的道路上,也出现了诸多问题。(1)由于长期的重临床轻预防思路,政府投资,民间付款,大多拖到已病阶段。(2)医疗成本不断上涨,医药费用日渐提高。(3)预防医学面对诸多来自临床的新压力新问题亟待解决。

3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的整合发展

随着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发展都进入瓶颈遇到困难,看到两个学科的再次交流融合势在必行。预防只有结合临床,才能紧密把握社会人群健康状况的最新动态和理论原因。临床只有结合预防才能更高效有效的开展治疗工作。

3.1大力推进全科医学与社区医疗的发展由于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都在各自的专科道路上发展的越来越细,越来越精。有必要通过广泛的基层组织将他们紧密连接。一方面,为社区群体提供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并及时上报转诊各种突发的疑难疾病或传染病变异。另一方面,直接向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为预防医学的专业工作人员提供第一手临床资料和最基层的社区疾病统计数据。

3.2在教学工作上,予以合理的课程设置对于临床专业学生,同样需开设和重视预防医学相关课程。培养预防医学意识。对于预防专业的学生,必须首先学完临床专业的全部课程,了解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并使其拥有疾病发生发展的生物学基础认知。然后进行预防专业知识的学习,从疾病的结果推断病因,然后达到预防策略的形成。在未来的预防医学工作中,不至于做出外行的判断和脱离医学实际的结论。

3.3在医疗实践中结合两学科,推进自身学科发展如在临床医学的实践中,遵循和采用预防医学中循证医学的有关结论。从而及时的利用其它国家或者上级医院的成功方案进行治疗,提高医疗实践成功率。又如,在预防医学研究中,及时采纳追踪临床的数据结论来指导预防研究的研究方向。未来社会的医学模式发展,已经从自然医学向社会心理医学过度。一方面,医学对于健康的要求已经从个体到了群体,如WTO提出的口号“人人健康,健康人人”。另一方面,医学对于健康的要求也更加提高,除了治疗疾病,更要无痛,微创,乃至最终的预防疾病。因此,未来医学的发展,有赖于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整合发展,共同推进。

第9篇

[关键词] 细胞营养;预防医学;健康

[中图分类号] R151.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b)-156-0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饮食要求已经从吃饱提升到吃得更有营养。健康的4要素告诉人们,充足的睡眠,平和的心态,适量的运动以及均衡的营养是实现健康的4大前提要素。然而均衡的营养是无法靠人们自身能力所能达到的。长途运输中的氧化,空气,水源的污染以及烹调损失使人们无法获取全面而均衡的营养。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求诊者有70%以上就诊是因为一些慢性病,例如失眠,头痛,感觉疲劳,消化不良等。这些疾病主要原因是人体细胞没有得到全面而均衡的营养,无法使机体正常运转。西方快餐业的兴起使中国的肥胖人口呈现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指出:体重增加10%,冠心病危险增加38%;体重增加20%,冠心病危险增加86%;肥胖者患心脏病的比例远远高于正常体重的人。中国居民现在的营养健康状况是营养不良、超重与肥胖、贫血和慢性疾病。

1影响人类健康因素分析

人类的健康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人们认为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有4种,即:环境因素、生物遗传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及医疗卫生服务因素。①环境因素: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空间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之和。②自然环境:如水、空气、土壤及其他生物等。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在自然环境中,一些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但另一些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甚至危害人类的健康。③社会环境:医疗卫生服务是指促进及维护人类健康的各类医疗、卫生活动。它既包括医疗机构所提供的诊断、治疗服务,也包括卫生保健机构提供的各种预防保健服务。国家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分布及利用将对人民的健康状况起重要的作用。④生物遗传因素:生物遗传因素是指人类在长期生物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遗传、成熟、老化及机体内部的复合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它对人类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健康与医疗再度成为大众关注的民生话题,当前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求大于供。每个人多掌握一些医疗常识实属必要,在医疗水平发达的西方国家,大众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就相当高。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由4个元素组成:父母遗传占15%;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占10%和7%,共17%;医疗条件占8%;个人生活方式占60%。前两项为不可控因素共占32%;可控因素占68%,其中,个人生活方式因素占60%,即接近可控因素的九成。健康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里,要想寿而康,九成靠自己。

像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并非是文明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而是由膳食不合理、吸烟酗酒、运动过少和心理失衡等不文明生活方式造成的。物质丰富本身不会给人类带来疾病,但健康知识贫乏会造成疾病。

2饮食疗法已经是公认的获取健康的最好的方式

预防是一个简单又可行的方式,人们每天都要吃饭,营养摄入每天在进行中,但是环境污染,不良生活习惯却使人们无法从日常饮食中摄取人体所需的的营养。那么如何让人们的细胞获得充足的营养元素呢?细胞营养技术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诞生了,从西方的微营养角度,从身体最小单位来养护身体,从根本上解决了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

人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像水晶一样宝贵却脆弱[1]。一项调查表示,在2~15岁的儿童中已经发现了动脉硬化症――事实证明严重性已经迫在眉睫;另一项研究显示,这种疾病影响着30%16~20岁的青年,50%21~25岁的年轻人,以及75%26~29岁的成年人[2]。

毫无疑问,饮食决定了很多先天性缺陷,它在儿童疾病以及慢性退化疾病的发生率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每天摄取的能量当中,有近1/3来自富含能量却缺乏营养的甜食。儿童和成年人中,有1/4的人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达最低标准,儿童和青年所消耗的蔬菜中大约有1/4是高油脂的薯条[3]。

3现代病根本原因

事实上,现代病的根本原因,不外乎“环境变化”使身体的氧气和营养不足。据组织营养问题特别委员会报告,现代病是由于缺乏均衡的营养所引起的。该报告发现:“现代病不能靠药物或手术来医治,只能用新的营养知识来医治”而所谓“营养素”是指除了热量(脂肪、醣类)以外的维他命、矿物质、蛋白质、微量营养素(目前已知的有46种),故真正维护你健康的,并不是医生或药物,而是你自己。人们既无法改变现有的大环境就该培养适存于今的健康体质。这种对身体的保护工作,对于现代医学预防疾病,显得相当重要。

据国际营养组织提供的信息,今天的人们跟父辈的生活已完全不一样,国际营养组织把1940~1980年的40年为1个阶段,人们的生活和1940年前有了很大的变化;1981年~现在的20年又是1个阶段,时间短了1倍,但变化更大。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们的运动减少,食物更加缺乏营养,而摄入的毒素比以前更多了,现代人更加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纤维素和钙等基本营养元素,而更糟糕的是人们同时又吃了太多的脂肪、胆固醇、盐和糖,使更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国际营养组织还认为,现代人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更大,而压力是最大的损伤健康的因素,因为负面压力会消耗很多的维生素B,损伤心血管系统,使血压升高,所以压力大的人更要补充营养。

所以现在人们非常需要一种低热量、高营养、高纤维、营养均衡的饮食,让每一个人的每一个细胞都可以获得全面而均衡的营养,从而远离现在这些让人们头疼的慢性病。及早预防,从根本入手将大大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让人们可以无后顾之忧地拥有高品质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闻吾森,王义强,赵国秋,等.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56.

[2]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展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9.

第10篇

【关键词】延边地区;妇女中梅毒感染;分布情况;预防措施

【Abstract】The syphilis is one kind of dissemination disease which syphilitic spirochaeta (spirochetes spirochaeta pallida causes by, is one kind of whole body chronicity infectious disease. The author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n the Yanbian area woman the syphilis popular situation, has pointed carries out the prevention and the control work, from April, 2006 ~2007 year in September, arrives 4,393 examples women which my courtyard receives a medical examination, has carried on the syphilis serology inspection. In the investigation discovered in 37 examples pregnant women syphilis infection 18 examples are in labor the patient, these people unexpectedly did not know oneself is the syphilis infection, this explained the Yanbian area woman is superficial to the syphilis disease knowledge, oneself prevents disease consciousness difference, should cause highly takes.

【Key words】Yanbian area; In the woman the syphilis infects; Distributed situation; Preventive measure近年来,梅毒在国内呈不断上升趋势。笔者为了了解在延边地区妇女中梅毒的流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与控制工作,从2006年4月~2007年9月,就到我院来就诊的4393例妇女,进行了梅毒血清学检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检测对象:2006年4月~2007年9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17岁~50岁之间的妇女共4393例为检测对象。其中,孕产妇2488例,其他妇科疾病患者1905例。

1.2检测方法:以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方法,作为初筛试验,对呈阳性者再用密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方法来确诊[1]。

2结果

2.1一般情况:对4393例妇女进行梅毒筛查和确诊试验,发现梅毒感染者共79例,总感染率为1.80%。其中,孕产妇为2488例,感染者37例,占1.49%;其他妇科疾病患者为1905例,感染者42例,占2.20%。

2.2年龄分布:检测对象中,年龄在21~40岁之间的妇女占总受检者的88.23%,梅毒感染率呈年轻化趋势。(见表1)

表1妇女梅毒检测年龄分布情况

年龄

(岁)人数

(例)感染数

(例)感染率

(%)2015153.3121~302465441.7831~401411251.7741~5036651.37合计4393791.802.3主动受检者与被动受检者:主动到医院就诊患者为主动受检者,包括孕产妇体检和性器官有一定症状到医院来就诊者;住院常规检查的为被动受检者,包括临产、待产、宫外孕、宫内停止发育以及子宫肌瘤等需要手术的患者,还有一些其他妇科疾病住院患者。(见表2)

表2妇女主动受检和被动受检情况

受检者人数

(例)病例数

(例)感染率

(%)被动受检者2362592.50主动受检者2031200.983讨论

3.1延边地区妇女梅毒感染率比较高(1.80%),其中孕产妇梅毒感染率1.49%(37/2488),远高于肇庆市孕产妇梅毒感染率0.69%(14/2029)[2],更高于深圳市孕产妇梅毒感染率464.13/10万[3]。

3.2从表1中可以看出,梅毒感染率趋势明显年轻化,其感染率的顺序是:41~50岁<31~40岁≈21~30岁<20岁以下,即,1.37% <1.77 %≈1.78% <3.33%。

3.3从表2中可以看出,被动受检者中梅毒检出率(250%)比主动受检者中梅毒检出率(0.98%)高25倍多。调查中发现37例孕产妇梅毒感染者中18例是临产患者,这些人竟然不知道自己是梅毒感染者,这说明延边地区妇女对梅毒疾病知识浅薄,自我防病意识差,应引起高度重视。

4预防措施

4.1要抓实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和性传染病常识教育。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扩大就业,同时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宣传教育,从源头上抓起,家庭、社会(学校)、政府形成合力,进行综合治理,努力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进一步提升文化素养,步入健康的社会生活轨道。

4.2要倡导婚前检查,提高婚育保健水平。政府的民政、计划生育、卫生等部门应当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适婚青年自觉接受婚前体检,切断夫妻间的梅毒传播途径,以防患于未然。

4.3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孕产妇梅毒检测。梅毒螺旋体是通过胎盘垂直感染给胎儿,造成流产、早产、死胎或可能生产出先天性梅毒儿,这对家庭和社会带来不良后果。本次检测中79例梅毒感染者中,孕妇感染者为37例,占总感染者的4384%。鉴于这种情况,为了保证妇幼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把孕产妇梅毒检测纳入社会公共卫生服务和疾病控制项目,依法免费对孕产妇进行梅毒检测,确保将梅毒传染几率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4.4要加强出入境劳务人员的梅毒检测。国家出入境检测系统和地方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密切协作,建立健全相关服务档案,信息共享,定期进行必要的跟踪检测,阻断这一人群回国后的性传染疾病的传播。

4.5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梅毒传染病的重视度。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宣传,努力转变传统的封建观念,关心性病患者群体,而不是欺视,鼓励他们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检查治疗,使他们得到早期系统治疗,有效遏止梅毒传染病的蔓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647~649

第11篇

1.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应用研宄意义

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急需一大批既能提供医疗服务,又懂得如何开展临床预防的临床医生,因此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医学教学,使学生掌握群体预防和个体预防的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成为重要的研宄课题。

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是掌握和应用预防医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培养有较强实践技能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是预防医学在实践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和新型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将得到迅速发展。目前,临床医生和社区护士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亟需一大批既能提供医疗服务和护理服务,又懂得如何开展预防的临床医生和社区护士,因此探讨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十分重要。

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增加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了学生对预防医学性质和任务的认识,提高了其学习兴趣,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以实践问题为焦点符合人的心理认知规律,可使学生深入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实现了学科与学科、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的沟通与跨越,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群体预防和个体预防的知识和相应的技能,通过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研宄,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预防医学观念、以社区为导向的服务观念与能力、临床流行病学的研宄和工作能力;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为毕业后实施临床预防和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奠定了基础。

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研宄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对学科、课程、师资、社区教学基地等方面的教育资源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代表21世纪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2.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2.1预防医学实践教学

国内各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着眼点常放在疾病诊治方面,相对轻视甚至忽视预防医学教学,很少关心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沿用多年的医学教育体系使培养出来的医学生缺乏整体医学观念,重治疗、轻预防,结果使某些学生到毕业时仍不知如何开展健康教育和家庭、社区卫生保健服务。

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发“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通知,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又在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专门设立了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各院校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改革,目的是使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了解预防医学。当时各校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预防医学课程多为公共卫生专业的压缩版(包括环境卫生、营养卫生、劳动卫生、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内容),理论教学与实习内容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来说不具有针对性,学用脱节,学生不感兴趣,教育效果不明显。

因此,我院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意识,在教学中使学生学会个体、家庭、社区卫生保健实践知识很有必要。进行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增加群体观念、环境观念、大卫生观念与健康促进的内容,使之能跟上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步伐,使更多的医学生毕业后走进社区,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结合我院特色,在预防医学实践教学中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目的是使医学生能够学到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真正用得上的预防医学知识与技能。

实践证明,执行党和国家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具有重大意义。SARS、禽流感等突发事件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将人群预防与个体预防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了预防医学教学的深入发展。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该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低,也是能否培养出防治结合实用型人才的关键。

2.2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预防医学课程改革的力度不大。(2)社区教学中安排学生深入现场调查的机会较少。这除了受学校整体课程结构(学时)的影响外,也受到教学基地具体的教学环境、规模、带教师资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但研宄给了我们更多的改进启示:只有推进学校整体的改革,才能使预防医学教学的各环节改革顺利进行。

3.改革具体研宄内容

3.1修订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大纲

围绕建立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育模式的总目标,项善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大纲。

3.2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方法的配套改革

(1)主要是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进行群体健康调查研宄的方法和技术。2)加强预防保健策略和措施的教学,使学生加强对社区预防保健的认识,掌握实施的步骤和要求,增强其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3)加强健康教育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教学,掌握医源性疾病的预防措施。(4)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在不同模块的教学上,引用各自与社区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讲授分析,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性质和任务的认识。5)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活动,如专题小组讨论、选题小组讨论、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等。讨论学科与学科、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的沟通与跨越,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6)建立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固定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基地是提高社区实践教学质量的前提。本课题将在水厂、水泥厂、卫生防疫站、计生委、妇幼保健院、敬老院等建立社区教学基地,包括本地区及本地区外的各相关单位。7)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内容主要根据新教学计划、大纲制订,观察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观察疾病的现况;编制、评价患者的食谱;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编写医学科普文章;绘制统计表、统计图;检查工厂职业有害因素与职业病;参观垃圾处理场、自来水厂;测定居民区气象条件;职业病病案讨论;健康宣教报告等。8)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考核制度。为了解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了解技能、态度目标达成度,提供较准确的平时成绩以及促进学生实践态度的改善,在整个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全面考核是必要的。先确定考核项目,制订考核与评分方法,进行考核评价。

4.结论与建议

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社区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利用公共卫生资源和现场实践,使学生增强处理预防保健问题的能力,初步探索多学科解决卫生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群体预防和个体预防的知识和相应的技能,通过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研宄,有效地增强医学生的预防医学观念、以社区为导向的服务观念与能力、临床流行病学的研宄和工作能力;扩展医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为其毕业后实施临床预防和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奠定基础。

第12篇

关键词: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临床医学专业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居民的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巨大改变,并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难题,为我国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模式也由治病(医―病―药或手术) 逐渐向防治结合,然后继续向预防为主(群众―预防―保健―健康促进)进行转换。这就要求社区卫生诊疗人员不但要掌握基本的诊疗知识,还要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我国的全科医学才刚刚开始,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这就迫切需要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模式主要以“预防医学”和“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两门课为主。与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相一致。沿用多年的医学教育体系将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彼此割裂开来,培养出来的临床医护学生缺乏整体医学观念,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十分严重。如何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拥有预防医学的理念,掌握适当的预防医学的方法,使临床医学从治疗医学向全科医学转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二、实验教学改革内容

1.建立预防医学教学改革团队

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它是医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我国培养社区基层医生的素质水平。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首先需要社会、学校和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要建立一支有志于培养新型医生的师资队伍。公共卫生学院把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放在重要位置,建立了由院领导牵头的预防医学创新教改团队,团队成员学历均在硕士以上,80%以上为博士学历。团队成员积极投身到预防医学的教学任务和改革中,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定期举行教学集体备课,并做到每次实验课所有任教教师皆参与集体备课,确保实验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2.改革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课堂和实验课中以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收知识。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基础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首先结合教学内容启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其次特别注意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在不同模块的教学上,引用各自与社区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讲授分析,增加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了临床医学生对预防医学性质和任务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再次,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小组讨论法,如专题小组讨论法、选题小组讨论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法等。

3.应用新技术,多方面与学生交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如果教师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本预防医学教学团队率先建立了预防医学网络课程,实现了网络化教学。多数任课教师都开通了微信、飞信、邮箱等联系方式,方便与学生交流和探讨问题,一方面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不必与教师面对面即可询问问题,节约了穿梭大学校园和办公室的时间。

4.建立预防医学实践基地

本院已经在理念先进、模式新颖和防治结合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临床学生的教学实习基地。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同的是,该类实习基地是专门培养临床医生预防观念的实践场所。目前已经在为临床全科医学学生提供实习,安排学生在两周的时间熟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能,把临床与预防保健相结合,增强在诊疗过程中的预防观念,与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内容相互印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总之,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是医学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关键科目之一,它是临床与预防相结合的一个桥梁,是提高临床医生向预防模式转变的主要推手。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大多数预防教育工作者奉献付出,还需要临床教育家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伟,史良科.预防医学发展的未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整合[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9(12):10-12.

[2]王玉荣.新形势下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