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3: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隐型的翅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千年轮回的悲凉
独自在幸福之外彷徨
永远不知道如何倾诉悲伤
树有树的感伤
独自品味孤单后的凄凉
和冬天蛙沉睡的面庞
依旧无法明白呵时才能闭上双眼看
到天堂
只属于树的天堂
树有树的感伤
永远不会被了解的孤单彷徨
逐渐迷茫
无法再次看见晨曦的微光
树依旧在感伤
你们知道吗?这几年我不停的想起我们全家在一起的日子,那时我是天天都挂着甜蜜的笑容,但你们走后我的笑容就从此消失了.我在叔叔家里虽然有人陪我、教育我,但是那永远也比不上你们对我的爱。以前我只听过有人说父爱与母爱是世界上什么都不可以代替的,但你们走后让我真正的明白了你们对我来说的重要性。叔叔婶婶对我都很好,但是他们对我的爱让我不停的想起了你们,他们对我的教育、关心、爱等等都让我心动。
爸爸妈妈你们是我的唯一,只要你们在我身边我什么也不害怕!回来吧爸爸妈妈!我很喜欢听歌,在我爱哭时我会听韶涵姐姐的隐型的翅膀和梦里花,因为是韶涵姐姐的两首歌让我正坐起来。爸爸妈妈你们也去听听这几首歌,只有这样你们才能感受到女儿心里的难受,我每一次听这首歌都是边听边哭,它让我不停想起了远方的你们。
爸爸妈妈回来吧!女儿想你们!女儿会在这儿等你们!我爱你们亲爱的爸爸妈妈!
论文摘要 彝族女诗人巴莫曲布嫫穿过历史的幽径,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符号代码进行解读:从民族精神到生存追求,一一展示了诗人诗歌的民族特性和美学追求。
诗歌,是彝民族向世界表达自我的主要方式,无论是天文、哲学、医学、哲学、伦理、生活等等民族文化的传承,还是表情达意的抒情,历经千年以来彝人都是以诗歌的形式来书写着。巴莫曲布嫫,这位从四川省走出去的诗人型的学者用诗性的思维寻找着彝族的远古文化记忆,用诗性的语言营建着彝族的生存意象,在她的诗歌里有雄浑和轻柔、有苦难和幸福、有大我和小我……有的是无尽的民族的记忆。
一、远古与现实——推原思维与诗学思维的有机结合
根据巴莫曲布嫫自己在对彝族经籍诗学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无论是民间古歌还是经籍诗歌都明显的有一种或隐或显的“述古”模式,这其实是一种推原性的思维模式。她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了自己的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如在其诗歌集《图案的原始》中不断出现的“祖先”、“支格阿鲁”、“先祖”、“古昔”、“古老”、“久远的”、“爷爷”……等等代表着对远古述源性的词汇,表现出了作为诗人的她在集体无意识中潜藏着、在诗歌文本中下意识的思维方式,就算是对现在的思考和观察依然会不自觉地推原性地思考到整个彝族的发展和生存史。这种思维其实是一种“先于个体,并久于个体而存在”的。例如,在其诗歌《羽纹》中,“我看见博物馆里古老的漆皮铠甲/破绽的胄片上绘满了鱼刺作为纹饰/勇猛的武士就有了游鱼般的敏捷/我感到有一支深沉的翅膀,触抚着我/从古昔,从久远,从殷红的日子里/从爷爷的父亲饮箭的械斗场飞来/羽毛都是深色的金属,如簇头/断裂的皮系结起家支的历史……”,从眼前实见的铠甲推原到了彝族远古征战的历史。
诗学思维,是艺术思维的一种主要的方式。它可以是诗人积极地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加以意象化,并对之进行相应的想象和接近联想、类似联想甚至对比联想,最后再进行诗学的构思和书写。紧接着上段提到的诗歌《羽纹》,诗人继续书写到:“爷爷的母亲在那天绣了一枚卷曲的蕨子/爷爷就在那天生下,以其倔犟的冲力/在流逝的季节里成长,他从来不习箭/无数的蕨子,在浸透了生命绿的空气里/蔓延大地,他的孤独,还有多依树下/奶奶垫在石上的松毛,都忽然升起/我在想,凉山所有的土地上都长遍了蕨草/铠甲展览着,应有蕨子的呼吸/一种高山的呼吸,以湿润的音韵沉思/祭奠那荒野里被风遗落的膂力和生命”,诗人从铠甲上的纹饰联想到了“敏捷的游鱼”、“深沉的翅膀”、“卷曲的蕨子”,以及由此而象征彝族的“膂力和生命”;同时,诗人从对民族历史的回忆中回到对现实所见的蕨草的生命力的礼赞,而且又回到了对本民族被历史遗落的祭奠中,搭建了从现实到远古并结合现实与远古的一个诗学张力场。总之,对意象的诗学思维把彝族的远古和现实自然地结合起来,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将沉重的民族历史诗化的表达效果。
二、民族与个体——既重信仰情感又重生命情感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特有的集体表象,“这些表象在该集体中是世代相传;它们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引起该集体中每个成员对有关客体产生尊敬、恐惧、崇拜等等感情。”而且,“作为集体的东西,这些表象硬是把自己强加在个人身上,亦即它们对个人来说不是推理的产物,而是信仰的产物。”巴莫曲布嫫将这种对彝族历史和文化的表象通过有如对信仰的尊敬、崇拜之际开始了深度的思考。在其诗歌《日纹》中,她把“支格阿鲁”作为彝族文化英雄的形象进行歌颂,把“十二兽历”作为了彝族书画太阳的密码,把“黑虎尸化天地万物”作为彝族对太阳的解密方式和对本民族的自觉归类,把太阳作为见证了彝族“绵绵不绝的繁衍”的信仰,正是在这种如日般炽热的信仰指导下,彝族已经“走过的险象环生和漫长的艰辛”早已经化作了“辉煌的星辰”……如是这些便是诗人对彝族的最好诠释和说明:一个古老的民族经历了自然的残酷选择,并在历史的选择中背负沉重的文化历史行囊,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庚续的文化创造,从远古走向了现代。其实,这种对彝族特有的集体表象体现出来的信仰感情对巴莫曲布嫫的影响远远不止流泻在其诗歌的言辞和思维中,更多地还涵泳在并影响着一直以来她自觉对彝族文化的研究和传播的事业中。
然而,生命个体的存在和对个体生命的演绎也是体现巴莫曲布嫫的生命理念的重要方式之一。因为她知道:“当我们把自身的存在放回到自己的意志中,并把意志放回到使它绵延的冲动中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理解和感受到实体就是持续不断的生长,永无止境的创造。”她从生命从生长中的记忆、体验和理解里圈点出了自己的诗文,如诗歌《彝女》给人的感受便是如水般的生命灵动和女人的生命旅程:诗中对彝族女人的姿态样貌的描述和对女人社会功能的永续性解读体现在由于自己的生命冲动和感悟的诗歌创作中。其意图是想让自己的意志在生命中用自己的诗句创造出对个体的微观写实和对民族的宏观彰显:“当你把那流绿的生命的黎明/衔接上了阿妈那衰年的淡褐色暮霭/你就把自己献祭般地给了大山/给了真正的彝人”。她正是把对彝族深深的热爱和对自身卓卓的要求融汇在自己的诗文句词之间。
三、执著与坚韧——写意象征与意象隐喻的双重建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曾经提出了“隐秀”论,认为“秀”是作品中生动形象的“象”,而“隐”就是作品通过多重情意间接地、隐约地把“意”点出来,也就是通过象把意写出来。这其实就是写意的精神内核。巴莫曲布嫫对彝族几千年以来的纹饰图案的解读和破译,便是采用了写意的手法,借助外显的“象”而凸显出内蓄的“意”;再通过意象之表实现了诗人自己立意之实,这便是象征在文化乃至文学中的魅力所在。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话来说,
“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部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因此,我们在象征里应该分出两个因素,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
在巴莫曲布嫫的组诗《图案的原始》中,她选取了符号式的意象——彝族生活中最常见的符号即:“日纹”、“鸡冠纹”、“蕨子纹”、“水纹”、“羽纹”……来作为自己的立意之象,然后在通过联想、隐喻、暗喻、拟人、通感等等艺术表现手法间接地、逐渐地将取象之意昭示于读者面前。诗歌《武士上的鸡冠纹》中的“象”是如鸡冠的山峰,它的象征意义通过诗人的诠释隐喻的是:一、彝族的坚韧如高昂的山峰一样在各种风雨变化中依然像“怒竖”的鸡冠一般挺立;二、彝族对生存的执著信仰如巍峨的尼洛山见证过彝人的风景……如上是诗人对鸡冠纹的解读。诗歌《蕨子纹》通过表面的大凉山最常见的蕨草生存环境的描写:黑土、衰草、赤褐色的叶簇、籽囊等等,实质上诗人着意在于隐喻彝族在恶劣的环境中,即“风寒和高压”、“贫瘠”、“寒冷”中,会坚韧如蕨草的旺盛的生命力而“凝固为坚硬的种籽/萌芽在瘦薄的沙土那铁质的迫压下/深植于大地,挽结不散的根柢”存活在大凉山这片“艰苦冷峻的大地”。诗歌《水纹》借助“水”的意象和具有宏大的包容心和忍耐力的彝族“女人”的意象,来象征彝族“尚善若水”的如水般的执著和坚韧,彝族以柔韧的姿态将生存的痛苦深藏在泪滴的河底而毅然会毫无顾忌地将水流承载向远方……总之,在巴莫曲布嫫的诗歌中通过各种意象及其象征意义的解答来把彝族刚毅、执著、坚韧的民族生存史、文化史展现给我们。
四、等待与追求——水线临界与风力回归的共同努力
1985年,巴莫曲布嫫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史哲部少数民族文学系,攻读彝族文学史方向的硕士学位。她又重新回到了跟文学“亲密”接触的领域,在这个时间段里,除了对在导师马学良的指导下对彝族经籍文献中的文学现象进行相应的学习研究以外,她还在进行诗歌的创作,陆陆续续写了下了许多短小隽永的短诗来表述自己的心灵路程和价值追求。
相对于她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再认识的诗歌而言,发表于《民族文学》1995年第6期的“巴莫曲布嫫诗选”中的诗歌更显得具有生活的气息。在这十二首短诗里,我们能感受到的是作为一个青年学者的一种上下求索的苦闷和对未来走向的苦苦揣摩的真正的思考:她希望能在“夜的长廊”中从“遗落的诗”中能发现“雨雪”并找到“雪鸟”的影子,但是“风过无痕”,只有请“纸鹤”衔一枚“山果”在“四月山色空深”里“等待一种声音”,因为她相信“卵石上的树”告示着她“等待是一种风景”……她在等待,通过“找寻心灵的憩地”来等待,因为她相信“明天的苍穹上会有明黄色的云缎/缀满透明的石子叙述感觉……”(《夜的长廊》)正是这种不断回忆过去、总结以往的心路历程激励着她追求“虽无荔枝的华彩/却有玫瑰的静谧和空灵”的未来!正如彝族诗人、教授罗庆春对她的评价:
“我们可以发现,这位生于凉山、长于凉山的彝族女诗人,从对本民族文化月的诗意追寻到对这种带有强烈的民族忧患品质的‘转显而隐’,以及重新进入对语言本体的烛照式开掘和迷恋,表明诗人正努力与当代世界诗学趋势合拍……”
朋友们,大小洞天旅游区与南山佛教文化苑相毗邻,同在南山,滨临南海。作为旅游胜地,大小洞天旅游区开发较早,原来自成一体,1999年5月通过资产重组,成了南山文化旅游区的一部分。
大小洞天旅游区原称海山奇观旅游风景区,面积377公顷,同南山佛教文化苑共处南山脚下,沿滨海路相距仅七公里。山上植被茂密,风景秀丽,近三万株龙血树(南山不老松)郁郁葱葱。山中有清澈泉水和各种野生动物,山下七公里海岸线婉蜒曲折,遍布神工鬼斧、肖形状物的石景,因此而自古以来被称为"海山奇观"。
早在南宋时代,先后在崖州任知州的周康、任知军的毛奎即相继开山拓景,把这里开辟为旅游胜地,至今已800多年。可以说,这是古代由政府官员重视并进行建设的最古老的旅游点。当年的崖州治所在现在的三亚市崖城镇,离这里只十多里路。据记载,他们不走旱路,却泛舟绕海而来,再舍舟登岸,可想那时南山脚下林木何等茂密。毛奎对南山一往情深,卸任之后不回朝庭述职,不回乡与家人团聚,却隐入南山,终其一生。后人曾在这里修庙祭祀他。元明清以来,这里游者相续,诗文满山,被推祟为崖州八景之首,一说曾被誉为珠崖第一山水名胜。风景区内至今尚留有"小洞天""钓台""海山奇观""仙梯""仙人足""试剑峰"等摩崖石刻,是海南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
大小洞天旅游区以道教文化为主题。洞天福地本就是道教的概念。这里融热带风光、保健旅游、康复养生、休闲度假为一体。按照规划,这里将建设大门景观区、道教文化区、南溟奇甸风景区、小月湾休闲区和综合区等部分。
进入景区,我们首先会看到一座纪念鉴真东渡的大型雕塑,鉴真和尚和陪着他第五次东渡的弟子祥彦、思托,日本留学僧荣害、普照等人的形象高大凝重,表现出高远的志向和坚强的意志。
再往前行,到了滨海处,只见一块巨石上刻有"小洞天"三个大字,这是本景区代表性的景观。"小洞天"由许多大小不一的礁石所组成,洞口一侧有一块石头叫"蛤蟆石",好像是大青蛙仰望蓝天。顺着蛤蟆石上行,就是"钓台"。"钓台"两个大字已经有700年的历史了。一路前行,海滩上许多石景的天然造型奇趣无穷,令人叹为观止,您尽管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把它们物化、人格化。沿海边小道继续行进,前面就是本景区的另一股景"海山奇观"了。只见海天辽阔,山势峻峭,树绿山青,海碧沙白,果然是海山奇观。宋代吉阳军知军毛奎在此开山筑路,修亭挂匾,摩崖题咏,刻石点景,为"小洞天"和"钓台"命名,并以"海山奇观"为景区总名。这里的"海山奇观"四个大字就是毛奎写的。由此处登天梯,绕巨石,可见一高一低两块直指蓝天的长石,这就叫"试剑石"。传说是古代的周康和许源两位得道的游士在此练剑时所劈。
1993年4月17日,总书记视察海南,曾到此一游。面对飞花激雪、碧波万顷的南海,总书记于景区内欣然命笔,题写"碧海连天远,琼崖尽是春"这一佳句,以寄托对海南的殷切期望。江总书记的题咏,后由石工刻于景区内海滨巨石上,熠熠生辉。
在景区披满绿色的山坡上,长着一片片树干粗壮、叶呈披针型、没有细树枝的奇特的树,这就是龙血树,雅称"南山不老松"。传说龙血树是开天地时被荆棘利伤,血洒南山而长出来的。传说归传说,龙血树被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树龄很高,已属濒临灭迹的珍稀树种,却是真的。在三亚市南山一带,生长着6万多株龙血树,其中大小洞天旅游区就有3万多株,郁郁葱葱,蔚为壮观。树龄有的已达2000多年,最长的有6000年以上,因此说它是"不老松"毫不夸张。据说在中国只有海南三亚和云南西双版纳生长这种树,其树脂可制成贵重的药材。南山文化旅游区采取多种科学措施挽救、保护这一珍稀树种,把它作为旅游区的景观之一。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趣味教学 快乐学习
高中的生物教学内容与初中所学的内容有很大的不同,高中生物进入了一个微观的世界,学生在学习高中生物时,常常会产生一种“既爱又恨”的感觉:爱是因为他们生物界的无穷奥秘有着浓厚的兴趣,恨是因为高中生物比较抽象和深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善于将生物学中一些深奥的、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简易化、趣味化,挖出隐含在平淡枯燥知识中的“兴趣点”,激励学生乐而愿学,乐而好学,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就能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在生物教育过程中我认为进行趣味教学可从多方面着手。
一、巧设疑难,以理激趣
兴趣是引起注意的“催化剂”,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和载体。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些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恰如其分地提出一些新颖别致的问题,推动学生在设疑和释疑的活动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相应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如学生在阅读“蛋白质”这一节内容前,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是什么样的化合物?(2)氨基酸是怎样形成多肽的?(3)多肽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4)氨基酸数目相同,能形成相同的蛋白质吗?(5)氨基酸数目相同,种类相同,能形成相同的蛋白质吗?……带着这些问题来阅读,能使阅读更具针对性,既体现了知识的理趣,又强化了教学内容,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举多得。
二、妙用诗词,形象致趣
生物学知识涉及生物的方方面面,对于某些内容,可以巧妙地运用诗词、成语、格言、谚语、歇后语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翱翔在生物知识的天空。同时,又由于教师妙语连珠,学生自然呈趣。学习生态系统知识时可引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温度对植物的影响。这样的引用妙趣横生,可以让学生在享受我国优秀文学作品的同时,形象地理解生物知识,从而达到趣学、乐学的目的。
三、巧妙总结,简化引趣
生物学中有很多内容是要求记忆的,对此教师可作一些巧妙的总结,以便于学生的记忆,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挫折感。总结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图解、表格、顺口溜等,根据内容特点灵活运用。例如“细胞增殖”一节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将其总结如下: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中期,形固数晰赤道齐;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两体消失显膜仁。学生通过顺口溜,再结合图形,就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和记住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再如对于人体的八种必需氨基酸可总结成:“甲携赖异本亮色书”(甲:甲硫氨酸,携:缬氨酸,赖:赖氨酸,异:异亮氨酸,本:苯丙氨酸,亮:亮氨酸,色:色氨酸,书:苏氨酸),这样学生记起来就比较容易。对于生物学中的另一难点遗传和变异中人类遗传病的判断可总结成:“无中生有病女为常隐,有中生无病女为常显。”这样总结后就便于学生的记忆,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对于激发和增强他们的生物学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巧设实践,生活促趣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征服者。生物学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来发掘学生的潜能,指导他们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通过自己的实践来验证理论,并从中获取成功的快乐。在讲三大营养物质的关系时,教师可这样引导:(1)为什么增肥容易减肥难?这是因为糖类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而脂肪不可以大量转化为糖类。(2)鲁迅说“牛吃进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整个同化作用的过程是什么?草的蛋白质草的氨基酸牛的氨基酸牛的蛋白质。
五、语言幽默,以谐生趣
【关键词】诗词 ; 语文教学 ; 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33-01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而诗词,作为最富有想象性的文学作品,无疑是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力的极好材料。新《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各学段的诗词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在诗词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那如何在诗词教学中,让学生的想象力插上飞翔的翅膀,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琢磨诗题,激活学生想象力
随着诗歌的发展,诗词的标题也由无标题发展到标题类型化,逐渐成熟。诗题能揭示诗词的具体内容,富含信息。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诗词标题这个窗口,诗词的创作背景,去想象诗词的内容,从而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让学生先从诗题着手,结合诗歌的背景(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辞官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去想象那时可能发生的生活画面,揣摩诗人的心境。这样,学生能借助自己的想象力大体把握诗歌的内容,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有效地鼓励他们大胆的想象。教曹操的《观沧海》一课,让学生在了解此诗是曹操在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一背景后,紧扣诗题想象作者观看到海上的景象特点。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可以让学生结合作者的心境和诗题去想象秋天的黄昏,居住在山村的风景。这样既可以在新课开始时调动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尽情联想与想象,从而克服了畏惧想象的心理,从而激活了想象力。
二、串联意象,发展学生想象力
想象力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即想象的能力。朱熹曾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无论想象内容如何荒诞,都有其客观的实体作为基础,如果离开了这一客观基础,想象便成了无源之水。诗词中高度集中的意象群是诗人寄托情感的物象。因此,我们在诗词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直觉材料,串联意象,构架画面,大胆联想与想象,融情入境,体味诗歌的魅力。
上课时,让同学们把所有意象找出来,进行串联,想象。善于画画的同学可以边想边把脑海中的画面描画出来;而其余同学则可用散文形式(要把诗歌中的所有意象都用进去)把它描写出来。在或画或写中,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它的情感。例如在《登高》中,诗人集中了风、天、猿、渚、沙、鸟这六种意象,描写了萧瑟的秋江景色,意境苍凉壮阔,让一个忧国伤民、老病孤愁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在《声声慢》中,词人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那个孤独憔悴的女子,也可以在画画和写散文中,慢慢向我们走来,走进我们的心里。
能力层次更高的同学,甚至可以化用诗词,创作歌词。《涛声依旧》对《枫桥夜泊》中意象“渔火、枫桥、钟声、月落乌啼、风霜、客船”的借用,能更大程度地发展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把诗词的感情补充得更丰厚。
想象力的运用是需要脑力的耗费的,也就是说形成一个方案要进行大量的搜索、联想以及反复组合等等思维形式。串联意象,重新组合,都能让学生打开思维之门,放飞想象。
三、引起共鸣,拓展学生想象力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也说:“人天生来就是诗人。”诗揭示的是普遍真理,表达的是普遍情绪,描写的是事物的必然趋势和本质规律,而不只是某人对某事的宣泄,或“是一种短时的热情甚或一种激情和消遣”。这也恰恰是诗歌能穿越时空不断流传的原因。因此,在解读时,我们不能仅拘泥于对作者感情的解读,更应是对人类感情的解读。而学生是不同的个体,经历因人而异,对同一事物的感悟也不一,甚至相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因此,我们应该在诗词教学中,让学生联系个人经历,去跟诗词中的情感进行共鸣,多元化理解诗词。因为,只有通过切身体验、主动参与,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进而达到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强调知识有效的落实的目标。想象力也是以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因此,共鸣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
《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表达的是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的悲戚之情。但现在的我们,在和平年代,当然没有国破。但是 ,我们还是经常有这种感慨。因为,它的“愁”,那一种悲凉与绝望,可以是一种更广阔意义的情感。《虞美人》虽是李煜的亡国恨,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也可以是一种得而复失的悲怆,更是我们坎坷人生旅途中的不堪回首的过往。李商隐的《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既可以是对爱情的至死不渝,也可以是对事业的鞠躬尽瘁,更可以表达不达目标死不休的执着。《枫桥夜泊》,本是借传统意象表达思乡之情、羁旅之情,而学生共鸣的情感可以是旧情想复燃、鸳梦想重温,也可以是朋友间真挚的友情能否再延续,也可以表达一种怀旧情结,更可以是一种追求后的遗憾、失望之中的渴求……
因此,不同的人在不同环境下会与诗词产生不同的情感共鸣。而诗词的这种不确定性,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
别林斯基说:“在诗歌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爱因斯坦也说:“想象力要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而现代化建设需要创造型人才。因此,凭借诗词课堂,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培养有想象力的学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版
500万年后
每个大冰川的周期约为3亿年,主要是由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运动所致;而每隔10万年一个小冰川周期则是地球轨道三要素自然波动所发生,每个大冰期以及小冰期中,地球上生物演化都有着明显灭绝与新生的必然规律。
狼牙雪兽――在500万年后,全球气温直线下降,欧洲北部和极地一样被冰雪所覆盖。零下60℃的气温和零下115℃的寒风,使得曾经隶属欧洲的地区戴上了厚达3.2公里的冰冠。
由于天气严寒和水分匮乏导致植物无法生存,从而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动物灭绝。唯有狼牙雪兽成为北欧冻原上最可怕的掠食者,它连皮带肉甚至算上尖牙,也只有58公斤重。一身雪白的皮毛能帮助它隐蔽地穿梭于冻原上,它的主要猎物是绵毛巨鼠。
雪兽的祖先是居住在高山上的狼獾。它们极其凶猛,几乎从不放过狭路相逢的任何动物。它的犬牙长达15厘米,就像一把锋利的尖刀,能直刺猎物的要害。
控热蝙蝠――在500万年后的未来,北美洲北部被辽阔的冰冠所覆盖,终年狂风肆虐。怒吼的寒风将大量的沉积物朝南吹刮,形成一片类似火星的地貌――变成了一片干旱严寒的沙漠,满眼望去,只剩下黄沙和岩石。由于食物稀少,几乎所有的大型哺乳动物都已灭绝。
借助北美沙漠强劲的风力,死神蝙蝠一直在空中盘旋,一旦发现猎物,它便会俯冲而下。它的一双巨爪和1.2米的翼展,令它成为史宾雉的天然杀手。可怜的史宾雉遇上死神蝙蝠,只能乖乖地束手就擒。死神蝙蝠是一种类似秃鹫的蝙蝠的远亲,这种蝙蝠栖居在陆地上,与群居的同伴一起分享猎物。
猎猴鸟――500万年后,亚马逊河流域原先的热带丛林早已消失,变成了一片稀树大草原。延伸于赤道和极地之间的亚马逊盆地,气温高达38℃~50℃,草丛高达18米,是掠食者理想的藏身之所。酷热使得这里经常出现电闪雷鸣、狂风暴雨。
行动迅捷的猎猴鸟将在这里雄霸天下,这种猛禽身高可达2.5米。尽管它不会飞,但它的羽毛能用来隔热,光秃秃的头颈能更好地吞食猎物。它的翅膀太短,不能飞,但能帮助它在全速奔跑追捕猎物时保持身体的平衡。它们的掠食对象是狒秃猴。猎猴鸟的每只翅膀都有一个长而弯曲的利爪,与史前鸟类非常相似。
5000万年后
英国著名地质学家杰克・索恩所著的《人类之后,未来的动物》一书,把读者带到了5000万年后地球动物世界中去。
在大约5000万年后的某个地质时间,我们这个星球的地貌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位地质学家预测,这种深刻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海洋上: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水域会逐渐缩小,最终将在原先的海域范围内出现一条宽大的地峡带,它把亚洲与澳洲直接连接在一起:地球陆地面积的增大和人类的消失,又会导致各种新的动物群相继出现,它们一个突出的共同特点就是不再有圆状的体形了。
杰克・索恩推测,5000万年之后,哺乳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以及飞禽动物的总数量将大为减少;由于人类的消失,家畜这类必须依靠人的照看才能生存的动物将一头不剩。至于长颈鹿、骆驼、河马、犀牛、袋鼠、羚羊,斑马等大型食草动物,因气候突变而绝种;大型猛兽和灵长类动物也难逃厄运。因此,很遗憾,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重演猿猴变人进化过程的可能性将不复存在。
狗鼠与巨兔――老鼠将因人类的消失而迅速繁殖,数量大增,它们可能达到和今天的狗一般大小,而且和狗一样将成群结队地去围歼两米长的兔子。兔子则依赖它们旺盛的生殖能力成为蹄类动物的主要成员,而且,为了适应未来的生活环境,兔子将跑得更加迅速。
铁甲猬――刺猬为防御敌人的进犯,身上的尖刺会变成异常坚固又十分灵活的薄片,一旦发生危险,它就会将这些薄片一个接一个地连成整体,形成一件坚固的铁甲外衣,使再凶残的敌手也对它无可奈何。
长角毛鹿――如果北方鹿有幸得以继续生存,那么它的全身将布满浓毛,它的头部会长出一个锐利无比的长角,可以用作挖掘食物的工具。
大耳猎蝠――5000万年后,对人类无害的蝙蝠会变成依靠两脚在地上行走的骇人怪物,如同非洲豹一样尖利的脚爪取代了原有的双翼。夜间,它利用奇特的大耳朵测定方位。
树巢飞鼠――飞鼠的后代将在树上筑起自己的巢穴,如果需要下到地面来,它们就会利用尾巴展成降落伞状徐徐着陆……
杰克・索恩拟定的5000万年,如果按照地质学年计算的话,并不是一段很长的时间,甚至可以说是“不久的将来”,因为地球形成的时间约为50亿年,即使只算哺乳动物蓬勃发展的时间,也有7000万年的历史。
一亿年后
在公元一亿年后,地球自上一次冰川期过后第一次享受到悠长的稳定期,生命又重新开始繁荣。冰冠在融化,水位在上升,世界温暖而湿润。生物开始呈现出多样性以适应稳定的生存环境,从而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态系统。在此期间,频繁的火山活动带来了一场全球性灾难――又一次大灭绝。
巨型银蛛――曾是南极洲一部分的澳洲,后来位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它不断地向北漂移,最终与亚洲和北美洲合为一体。板块之间的挤压形成了巨大的山脉。它的漂移产生了极端恶劣的环境,群山环绕的辽阔高原海拔高达一万多米,使得高原上的风速达到每小时177公里。而峡谷间却出现了巨型银蛛这种生物。
在夏季,数以百万的种子随风飞舞,悬挂在峡谷间的巨型银蛛网将它们一网打尽。这些种子成了巨型银蛛的食物。巨型银蛛全身呈金属色泽,它们喜欢采集种子是为了喂养波格鼠。波格鼠这种小型啮齿动物是地球上最后一种哺乳动物。巨型银蛛放牧波格鼠,把它们养肥,然后献给蜘蛛女王当食物。
波格鼠――公元一亿年后,由澳洲形成位于高山之间的大高原,犹如一块浮在云间的陆地。这里的空气比珠穆朗玛峰还要稀薄,只有极其特殊的物种才能在高山生态系统中生存,其中最大族群是波格鼠。
这种小型啮齿动物居住在高山洞穴中,它已成为地球上最后一种哺乳动物。它们的脸上长满毛发,圆耳朵,大眼睛,体长十厘米,以银蛛采集的植物种子为生。一旦波格鼠被养肥,巨大的银蛛女王就会过来吃掉它们。
沼泽巨龟――与此同时,非洲将脱开原先的大陆,与东南亚结为一体,曾是孟加拉湾的地方将形成一片巨大的盐碱沼泽。摄氏39度的气温、99%的湿度以及富含营养的土壤,令孟加拉沼泽成为一个山水相间的栖息地,大量的动植物在此繁荣兴旺。植物在水中安家落户,越长越繁茂,形成一片巨大的天篷。这片沼泽占地大约60865万平方公里,出现了沼泽巨龟。
这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个头甚至超过了最大的恐龙。它的体重约为120吨,是大象的24倍重,身高七米,是普通人身高的四倍。它们充分享用着取之不尽的美餐,每天要吃掉590公斤植物。它们的消化系统不同一般,肌肉强健的胃能磨碎食物,而肠内的细菌能帮助它充分消化。
幽灵水母――一亿年后,温室效应导致地球变暖,原先的冰冠正在逐渐融化。海平面已上升了100米。沿岸地区洪水泛滥,无边无际的大海淹没了大部分陆地,北欧、亚洲、美洲、日本和非洲都已成了水下世界。覆盖地球表面75%的水也开始变暖,水温高达30℃,水深大约15米。阳光可以直射海床,创造出一个包含微生物(如浮游植物)和藻类的生态系统,它们需要阳光来完成光合作用。
然而,这片温暖的浅海将会在未来制造一场场暴风雨。风速高达每小时320公里的强台风,掀起23米高的滔天巨浪,朝陆地猛扑过来。它将唤醒沉睡的生命,重现往日的繁荣生机。
这时,浅海中最大的海洋生物是幽灵水母,长9米,宽4米。从其最宽的部分看,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气垫,四周拖曳着触须斜伸向海面。当触须无法推进时,它的水下胸骨会喷出水流,继续推进自己。它们能灵巧地使用触须给自己喂食小蜗牛,但如果成年水母喇叭状的口器不慎误入自己的猎食工具,它们也会给自己造成致命的重创。需要的时候,它们还能摄食海面的藻类,藻类也能提供许多能量。它已进化出一个复杂的感觉系统,能觉察食物和危险。它的感觉系统还充当起导航设备,能测定风力和太阳的位置。
它的祖先是葡萄牙水母王,其外表看上去就像是一只普通的水母,但实际上是一群水螅虫,每个水螅都在自己的领地完成不同的任务。长长的触须负责缠住猎物、消化食物和繁衍后代,而伞膜则负责随波漂浮,操控方向。
两亿年后
在两亿年后的未来,设想一个完全改变的地球。只剩下一块无边无际的大陆――泛古陆二,和一片浩瀚无垠的温暖海洋,共同分享整个地球。多轮回的大灭绝令95%的物种销声匿迹,整个世界的生存环境变得极其严酷。
大王陆鱿――在两亿年后的未来,只有一块巨大的泛古陆二。它的四周将是一片浩瀚无垠的海洋。全球海洋的中心距最近的海岸也只有1.6万公里之遥,它产生不断循环的洋流决定了气候条件。这里居住着丰富多样的陆地软骨生物,它们是海洋生物进化又一轮过程中的最高形态。
大王陆鱿是两亿年后地球上最大的动物,体型和大象差不多。它没有骨骼,但有粗壮有力的腿,以支撑重达八吨、高达2.5米的身体。它的触须长约1.8米,能抓取水果和树叶。在从海洋到陆地的转变过程中,它已进化出一套强壮的肌肉系统以支撑体重。
它的腿部肌肉呈垂直和圆形。它能通过腿的交替运动,行走自如。当停下休息时,它会用类似软骨的肌肉来弯开腿,形成一个支撑座承受身体重量。大王陆鱿能通过位于前额上的口腔进行呼吸,并发出可怕的声音。
吊捷树鱿――在泛古陆二的西北角,有一片繁荣茂盛、连绵数千公里的雨林。多雨的气候令雨林的潮湿程度简直无法忍受。富含二氧化碳的空气令松树长得高大无比。只有最特别的生命形态,才能生存于如此肥沃潮湿的栖息地中。
吊捷树鱿就是生活在北方雨林陆地上的另一种鱿鱼,它行动敏捷,“走路”时是吊着走的。吃它们的居然是大王陆鱿,但吊捷树鱿不会全部被吃掉。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可以用石头来保护自己。
隐色蜥蜴――两亿年后的地中海盆地,由于构造板块将非洲大陆推向了欧洲,曾经连接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直布罗陀海峡被彻底封闭。海平面下降加上水分匮乏,导致地中海蒸发干涸,从而形成地球上最大、最热的沙漠之一。在海平面以下460米处,形成了一片巨大的盐碱滩,气温高达54℃,几乎终年无雨。
这片一望无边的盐碱滩沙漠已经变成一个食物和水源都相当匮乏的栖息地,因此,只有极少数不同寻常的动物才能在这里安营扎寨。有一种小型蜥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将此地据为己有,这种蜥蜴名叫隐色蜥蜴,以盐蝇为食,居住盐湖边的沼泽中。
这种小型两脚的蜥蜴由澳洲斗篷蜥进化而来,但是它的颈部是一种冠状物,会在它饥饿或害怕时张开,并以粘滑而柔软的颈饰诱捕盐蝇。与它的祖先一样,它的皮肤很厚,因此能维持水分,而冷血的它也能不定期呼吸,避免脱水。
未来太阳系动物
科学家关于未来的地球动物的猜测,似乎还有种种强有力的理论和现实证据为基础,而对于未来太阳系动物的猜测,则更多的是依赖丰富的想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后者只是主观臆想,事实上,这种想象也是有一定的基础的。
根据人类有史以来了解宇宙、探测宇宙与研究宇宙的综合性分析,特别是当今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英国宇宙动物学家约翰・克拉克的研究认为: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一样,太阳围绕银河中心运转的轨道也是椭圆,当太阳位于近、远银心点附近时,太阳光强度的变化速率最小;而当太阳位于近、远银心点之间的特征点时,太阳光强度的变化速率最大。
在如此一轮又一轮的阳光强度的变化速率中,提出了未来宇宙间可能存在着一些奇异的“太阳系动物”的假说,并预测了这些动物的形态。
多头蛇――它生活在未来太阳系某个行星的地层中。它有3至5个蛇头,每个蛇头都是又粗又长的坚硬的“钢针”,分别担任着掘进、摄食与探测的职能。它的躯体类似泥鳅,但韧滑无比,体长约4.5米。这种多头蛇终日不出地面,只是在深土层中进食各种合适的矿物。
鲸帆鱼――在未来太阳系的某个行星上,大风终日不停,一片大海,那里生活着鲸帆鱼。鲸帆鱼形状扁圆,似鲸非鲸,似鱼非鱼,体长可达800米,背上长着一个巨大的皮革状的帆鳍,其尾如舵,后面还有两只和鱼臀鳍一样的东西,在划行时起一种托架式支撑作用,鲸帆鱼整个形体就像一艘航行在海洋里的帆船。更为奇特的是,它的帆上有感应器,能自动辨别方向,调整帆的位置。
星际水母――在未来太阳系的行星之间有一种躯体庞大的水母,它有一张直径达16公里的网状的嘴,它靠着这张巨嘴吞噬陨石、微尘、气体和小流星。星际水母身体的另一端,是由3根骨骼和3片巨大的叶子组成的扇状物。
飞碟鱼――这是一种生存在未来太阳系空间的动物。它形似飞碟,在碟形体的周边生有一圈软皱型的飞鳍,而碟体上有4至6个圆形口腔。它依靠飞鳍的特异趋光性持久地飞旋着,并不断地以圆形口腔吞吸宇宙中的尘埃。这种动物的碟体直径达50米左右。
标枪龙――这是生活在未来类地行星上的一种大型食肉动物。它只有两条腿,前肢已经退化掉了,因而标枪龙只会走,不会飞。它有一条粗壮的尾巴,来维持身体的平衡。标枪龙庞大无比,性情凶残,常以比它小的同类动物为食。
它的头部呈炮塔形,眼、耳、脑齐全,但行动迟缓。标枪龙在捕捉和吞噬食物时,是靠一个能够自动收缩的捕捉器,这种捕捉器的形状酷似体育运动中使用的标枪,标枪龙因此得名。标枪的长度相当于它的身高,上面还有毒素。当它发现猎物时,就使用标枪射中猎物,在猎物中毒晕倒后,便张开大口吞食。
钳齿四眼虎――在未来类地行星附近的卫星上,还有一种奇特的食肉动物――钳齿四眼虎。这种动物脸部有双倍视力的四只眼睛,但没有眼睑,遇到猎物时,它便伸出钳齿将猎物钳住。钳齿四眼虎生活在引力较小、大气十分稀薄的火星上,长着万分灵敏的声波感应器和电磁波传感器,能跟踪猎物并发出各种无线电信息。它身上长着各种能与自然环境协调的颜色和条纹,每小时以64公里的速度波浪式跳跃前进。
后 记
我们可以发现,科学家推测的未来太阳系中的动物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形体巨大,或许这是由它们的生存空间决定的吧!
那些神奇的动物并不是虚构的,也不是无根据的幻想,那是科学家在从宇宙间取得的各种资料中加以研究和预测的基础上得出的可靠的结论。
浙江杭州市长寿桥小学(310004) 曹爱卫(评析)
[摘 要]高年级的学生,烦恼和秘密喜欢藏在心里或只与朋友分享,不太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倾诉。吴老师通过绘本唤醒儿童心底的“烦恼”故事,并运用一波三折的方法来叙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成长。这节课,教学内容实现了个性化的开发和创造,教学过程体现了交际和表达并重,是一堂贴近儿童心灵的写作指导课,是对“童化作文”做出的新探索。
[关键词]习作教学 绘本 实录 评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05
目标预设
1.运用绘本唤醒藏在儿童心底的“烦恼”故事。
2.让儿童掌握用一波三折的方法来叙述和“烦恼”的故事。
3.让儿童懂得任何“烦恼”都是生命中的一次成长。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入题:意想不到的烦恼
师:孩子们,什么都能有,就是不能有——
生:不能有疾病。
师:是呀,病来如山倒!
生:不能有烦恼。
师:是的,愁一愁,白了少年头!(板书:烦恼)可是,有一个叫智浩的小朋友来到我们课堂,今天一大早,他遭遇到了烦恼,而且是“大”的烦恼!(板书:遭遇)
(出示PPT)
■
生:智浩长了一条尾巴!
师:你长过尾巴吗?
生:没有!
师:你长过尾巴吧?
生:没有!
师:大家都没有长过尾巴,智浩突然长了一条毛茸茸的尾巴,看来真的遇到了烦恼。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因为身体突然长了什么而感到烦恼呢?
生:我嘴唇上突然长了胡子,我感到很烦恼!
师:是呀,从此再也没有人叫你“宝贝”了!(学生笑)
生:我额头上突然长了很多小痘痘,这让我感到烦恼。
师:这痘痘真令人讨厌,让你漂亮的脸蛋有了瑕疵。
生:我嘴里长了一颗智齿,很疼很疼!
师: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的确是烦恼。除此以外,你们还遭遇到哪些烦恼呢?
生:数学考试不理想,不知道怎么将试卷给妈妈签字。
师:考试的烦恼是天下所有孩子的烦恼!
生:星期天,妈妈给我报了很多补习班,我很累,但是还得去!
师:有时爱也是一种拖累!看来,烦恼不仅仅是我们主人公智浩的事情,还属于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对吗?
生:(异口同声)是!
【评析:吴老师的导课,极其大胆,又极其贴近学生的心灵。“成长的烦恼”是教材内习作,有明确的要求和规范。教材里有一段导语,一般教师是不敢“置之不理”的,少不得先读一读,明确习作要求;再想一想,思考“这段话里有哪些写作要点”;然后要求学生“敞开心扉”,倾诉烦恼……如果循教材脚步走,就是“要我写”,且是“按要求写”。这样写,学生还会有多强的言说欲望和诉求呢?吴老师是懂学生的。他把本次习作的两个关键词组“成长的烦恼”“大胆写出自己的心里话”提取出来,精心选择契合的教学素材——绘本《我的尾巴》,利用主人公敏智的烦恼,一下子就牵出学生内心那些小小的不轻易告人的烦恼,为“大胆写出自己的心里话”奠定了基础。】
第二板块 读图:千遮百隐的烦恼
师:烦恼是藏在心底的秘密,一旦让人知道,“小烦恼”就会酿成“大烦恼”!所以,你一旦摊上烦恼,首先要做的就是千方百计地——
生:隐藏!
师:(板书:遮隐)下面,就来看看我们的主人公智浩有哪些“遮隐大法”呢?
(出示PPT)
第一招:掩饰
■
师:智浩的第一招是什么?谁来读一读?
生:塞进裤子里,不行,不行!用爸爸的衣服遮一下?还是不行!怎么办?
师:能给这一招起个名字吗?
生:塞裤子。(学生笑)
师:“塞进裤子”是为了什么呢?
生:掩饰住尾巴!
师:是呀!(板书:掩饰)塞进裤子里为什么不行?把智浩的心里话说出来!
生:裤子后面就会鼓出一大团出来,更会引人注意。
师: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用爸爸的衣服挡住,为什么不行?把智浩的心里话说出来。
生1:爸爸的衣服太长了,拖在地上连走路都不方便。
生2:爸爸发现自己的衣服不见了,就会找,就会发现我的尾巴!
师:看来这一招也不行。怎么也藏不住尾巴,这真让智浩——(板书:发愁)。孩子们,你遇到烦恼,又是如何掩饰的?当时,你最焦虑的是什么?
生:我额头长了痘痘,就将梳了个斜刘海遮住它们。我最发愁的是同学会突然关注我的发型,问我为什么突然梳了刘海?一不留神,烦恼就会暴露。
师:这可恨的痘痘,怎么这么惹人烦恼呢?
生:体育课上,动作幅度太大,我的裤子无情地裂开了。我立刻两腿夹住裂口,一步一挪地移近教室。下课了,其他同学纷纷上厕所,追逐打闹,我就是一动不动地当雕塑。我最发愁的是有人叫我出去玩,只要一迈开步子,就会成为全班同学的笑料!
师:唉,你的烦恼比智浩还大呀!看来,“掩饰”难以挡住我们的烦恼,看看下一招是什么?
第二招:躲避
(出示PPT)
■
生:在胡同里应该还好一点吧?智浩看看四周,悄悄地走进胡同,千万别被人看见啊……
师:智浩的这一招叫什么?
生:躲避。(教师板书)
师:如果遇见人就——,让我们将智浩的心里话说出来!
生1:我立刻掉头就跑!
生2:我急忙将身子贴在墙上,不让他看见我的尾巴!
师:真是随机应变!如果尾巴被人看见,我就——将智浩的心里话说出来!
生1:我就对他说:“今天我们学校举行童话节,我扮演了一只大灰狼!你看这尾巴像不像?”
生2:我就对他说:“你难道不知道吗?现在流行戴尾巴,你瞧,我这条尾巴多时髦呀!”
师:真是急中生智!看来就是躲进了胡同里,这倒霉的尾巴还是让智浩——(板书:焦虑)有了烦恼,你是怎样逃避的?你最焦虑什么?
生:上次我将妈妈最喜欢的一款口红折断了,于是我赶快处理完“罪证”,逃到了我家附近的书店里看书。我最焦虑的是妈妈发现了,她会面目狰狞,会到处发疯似的找我,然后狠狠地教训我一顿!
师:呀,后果很严重!
生:我一不小心将同桌借给我的一本新书封面撕破了。这几天我一直躲着她,一见面,我最担心她让我还书;我最担心她看到撕坏的封面,让我重买一本新书赔给她。
师:这的确让你感到焦虑。看来逃避这一招并没有能解除烦恼!我们看看智浩的下一招是什么?
第三招:徘徊
(出示PPT)
■
生:智浩来到校门口,可他实在没有勇气走进去,还是回家吧?要不,逃走吧?怎么办?怎么办?
师:是走进校园,还是回家?真让智浩(板书徘徊)。如果他走进校园,就会——
生1:有一个长尾巴的怪物来了,大家快跑呀!
生2:你看智浩这家伙长了一个尾巴,人不人、狗不狗的,快来看热闹呀!
师:看来学校不能进,那就回家吧!如果逃回家,就会——让我们把智浩的心里话说出来!
生1:妈妈就会说:我儿子没有尾巴,你是谁呀?你竟敢冒充我儿子,赶快滚开,否则我就报警了!
生2:逃回家,老师就会打电话给家长。全家人就会出动寻找我,这下子长尾巴的秘密就会不胫而走!
师:进也不是,退也不能,智浩内心真是非常——(板书矛盾)!遇到烦恼,你有过这样的徘徊吗?
生:我数学考试不及格,而老师让我把试卷带回家签字。如果我不给爸爸签字,老师这一关肯定过不了,说不定还请家长到学校;如果我给爸爸签字,他一定会火冒三丈,一顿“竹笋炒肉丝”肯定少不了。你们说,我是给爸爸签字,还是不给呢?
师:真是进退两难呀!
生:老师让我们读课外书,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老师的话能不听吗?可是妈妈却不给我买课外书,说:课内的书都读不好,你还惦记着读课外书呢?什么时候语文、数学、外语都考到95分以上,再给我提买课外书的事情!我到底听家长的,还是听老师的呢?我真是感到烦恼!
师:真是纠结万分!看来前三招都不能解决智浩的烦恼,他的第四招是什么呢?
第四招:恳请(出示PPT)
■
生:不料他碰见了同桌敏熙,敏熙一定看见了,要不,求求她替我保密?
师:真是屋漏偏逢阴雨天,偏偏遇到自己的同桌,简直就是雪上加霜。这时候智浩拿出了自己的什么绝招?
生:恳请敏熙替他保密。(板书:恳请)
师:如果你是智浩,此时此刻你会怎么在心里(板书哀求)敏熙?
生:敏熙,你千万别把我长尾巴的事告诉别人,他们一定会嘲笑我的,你一定要替我保密呀!
师:敏熙没有答应!
生:亲爱的敏熙,我和你同桌已经多年了,平时你有什么困难,我总是义不容辞地帮助你。这一次,你一定要帮我保密呀,如果你不跟同学提起这件事,我的所有零食都让你先品尝!
师:男子汉的尊严已经全部放下了,我们的主人公此时是多么的无助啊!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像这样为了保守自己烦恼的秘密而恳请过别人?
生:有一次我没带语文作业,被同桌发现了。如果告诉老师,她一定会让我回家去拿。于是,我对同桌说:“你不是一直想看我新买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吗?今天我就先给你看,不管你看几天我都不着急跟你要,只要你这次替我保守秘密,以后我一买新书,我自己可以不看,让你先睹为快。拜托你了!”
师:为她鼓鼓掌,她说出了自己心里的话。长了尾巴,已经是烦恼;可是为了遮隐尾巴,却带来了更大的烦恼(指板书):先是“掩饰”,然后“躲避”“徘徊”“恳请”,这过程真是——
生1:艰辛无比!
生2:曲折波折!
师:有曲折的故事才会让读者爱读!在写作学上有一个专用的词语来描述曲折的故事,那就是——板书:一波三折)。在这一波三折的过程中,智浩的心理从“焦虑”到“担忧”,再到“矛盾”和“哀求”,可谓——
生1:提心吊胆!
生2:胆战心惊!
生3:忐忑不安!
师:这就是一个人烦恼时的心理活动!(板书:忐忑不安)
【评析:有烦恼,往往是发生了让自己感到为难的、无法解决的事情。“烦恼是藏在心底的秘密,一旦让人知道,‘小烦恼’就会酿成‘大烦恼’!”怎么办?只能隐藏。吴老师再次巧妙利用绘本,从阅读绘本中总结出“掩饰”“躲避”“徘徊”“恳请”等招数,并时时联结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唤醒烦恼带来的纠结以及“对付”烦恼的相似体验。在这种真实的交流场中,学生的言说就带着自己的情感,散发着生活的气息,本来藏着掖着的心里话就活泼泼地流淌出来了。吴老师在此板块的结尾,通过统整四种招数,引导学生发现写故事的秘密——要吸引读者,故事就要一波三折,渗透篇章习作的方法。】
第三板块 写作:跌宕起伏的烦恼
提出习作要求
师:孩子们,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智浩的烦恼可以用画画出来,还可以怎么表达呢?
生:我觉得还可以用笔来描述!
师:对呀,这节课我们就用文字来描述描述属于我们自己的烦恼的故事,请看要求。谁来读一读?
■
生:要求一——因为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只写“遮隐烦恼”的一个招数,请大家用自己的文字各显神通。
师:不写题目,不写开头和结尾,只用写一个招数,只写一小段。
生:要求二——“遮隐烦恼”的心理一定不平静,请将当时的忐忑不安写真实、写具体、写精彩。
师:烦恼是人的内心活动,因此写作重点是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
生:要求三——写作时间:8分钟。
师:有质量还要有速度。开始动笔吧!
习作交流、评析:
师:我们找了两个写得快的同学。这位同学你用什么方法来遮隐自己的烦恼的?
生:我用的是“徘徊法”写烦恼的。
师:我们就来分享一下吧,大家好好体味一下,看看有没有写出矛盾的心理活动。
生:我的右眼突然肿了起来,像是藏着一颗饱满的黄豆。眼睛肿得像个水蜜桃,这般“破相”,怎么去见全班同学呢?走进教室,同学们一定惊讶得瞠目结舌。我平日的小清新形象一定会大打折扣。大家即便不会当面说,也会在心里乐开了花。课后,那些好得形影不离的“闺蜜”肯定会问我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把自己变得这么惨不忍睹。要不干脆逃学算了。可是,如果不去学校了,老师一定会打电话询问爸爸妈妈缘由,再说爸妈也不会同意。那次我发烧了,妈妈只让我吃了一点感冒药,还是狠心地将我送到了学校。这次眼睛肿在她心里更不当一回事,最多涂点药膏什么的,甚至还会说我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娇气!这真是让我进校无门、回家无路呀!
师:“走投无路”的滋味表达得怎样?
生:非常具体,非常真实,这种矛盾的心理我也曾有过。
生:如果接着往下写,我建议你用“掩饰法”,写出你如何遮隐住你那“水蜜桃”般红眼睛的。
师:看来这位同学读得不过瘾,希望精彩的故事继续进行下去。让我们一起期待吧。下面,另一种烦恼登场了,你用的又是什么高招?
生:我用的是“掩饰法”。
师:愿闻其详。
生:我脸色发白,怎么办,怎么办?妈妈马上就回家,而我没经过她的同意就带同学到家里玩,家里被弄得乱七八糟,遍地是零食垃圾。我手忙脚乱地试图整理,把沙发、床铺上五颜六色、支离破碎的零食垃圾袋丢进垃圾桶里,然后又把地板上的被子拖到床上,尽管累得气喘吁吁,可是效果不佳,因为玩得太疯了,屋里搞得太乱了。唉,真不该将这帮“活神仙”惹到家里来。妈妈回家的时间只有15分钟了,我得用最快的速度,做最多的事情。我三下两下用扫帚把地上所有的“漏网之鱼”清理到沙发底下。即便妈妈发现,最快也要等到明天早上。床上这么乱怎么办?干脆用一张干净的床单盖上好了,妈妈不到床上睡觉,也发现不了。现在还剩下几分钟时间,赶紧把厨房、客厅、卧室三个垃圾桶里的果壳、零食全部清理掉。我找来一个大大的垃圾袋,进行一次性清理,再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背到楼下,丢进楼道的垃圾箱里,拍拍手,总算松了一口气!
师: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见学生举手)小伙子,作为同道中人,你觉得她写得怎么样?
生:我觉写得不错,心理活动和我当时的情况挺相似。掩饰烦恼的过程也写得挺有趣,特别是将垃圾藏在沙发底下,这一招我也用过!
师:看来,烦恼降临时,大家的反应都不约而同!同学们知道吗?遮掩烦恼常常是一招不行,就要用上第二招,第二招还不行就得用第三招,这就是——
生:一波三折。
师:生活就是这样的“一波三折”,所以我们写作时一定要把这个过程写得一波三折,这样的文章才会精彩,才会有趣。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写的习作就叫“烦恼的故事”(板书:烦恼的故事)。习作的重点就是遮隐烦恼的过程,请大家在写作过程中至少使用两种以上的遮隐方法,把自己的遮隐烦恼的过程写得——
生:一波三折!
师:同时还应当伴随着心理活动,写出每一次遮隐过程中的——
生:忐忑不安!
【评析:“光说不练,十年不变。”习作课,说了,自然是需要写的。吴老师对当堂写的要求是极为具体明确:内容是写“遮隐烦恼”的一个招数;要求是写出“遮隐烦恼”的心理,要把当时的忐忑不安写真实、写具体、写精彩;写作时间是8分钟。有了第二板块说的练习,学生对“写什么”“怎么写”已有了储备。此时动笔,第三板块的写,正是顺势而为。在交流评析环节,吴老师很重视生生之间的评价,以唤起“有相似体验”为评价标准。的确,能说到“同学心坎里”,引发共鸣的习作,是不会差到哪里去的。】
第四块 结局:虚惊一场的烦恼
师:故事到这里,大家觉得完整吗?
生:不完整!
师:缺什么?
生:缺少结尾。
师:我们看看故事主人公智浩有个怎样的结局?
(出示PPT)
■
生:那个……你是不是看到我的尾巴了?那个……你是不是看到我的胡须了?智浩和敏熙都愣住了,然后两都开心地笑了。“长了胡须更可爱!”智浩说。“长了尾巴更帅气!”敏熙说。两人牵着手悄悄走进了教室。
师:原来女同学敏熙突然长了胡子!你不要笑话我,我也不要笑话你。他们俩走进教室,又看到了什么?
生:哇,这是怎么回事呢?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智浩放松下来。
师:为什么会放松下来呢?
生1:有的长了大象的鼻子。
生2:有的同学长了蜻蜓的翅膀。
生3:有的同学长了兔子的耳朵。
生4:有的同学长了螃蟹的钳子。
师:哦,原来每个人都有烦恼。智浩这时想到了什么?
生:“嗨,我的尾巴让我虚惊一场!”
师:智浩结局是“虚惊一场”,我们称之为“虚惊一场版”结尾。你的烦恼故事是什么版本的结尾呢?
生:我主动将试卷的分数告诉了妈妈。
师:这是“勇于担当”!
生:我直接去了学校,发现同学们都没有注意我脸上长痘痘,烦恼就这么过去了。
师:这是“波澜不惊版”!
生:妈妈发现了我藏在沙发下面的垃圾,狠狠地教训了我一顿!
师:这是“狂风暴雨版”!孩子们,在你的遮隐过程中加上开头的遭遇和故事的结局,文章就完整了。孩子们课要上完了,吴老师要离开杭州了,想送给大家一份礼物——(PPT出示)
■
(学生齐读)
师:孩子们,请记住所有的烦恼都是一次成长。
【评析:精彩的故事都会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绘本《我的尾巴》的结局也是如此,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来令人叫绝。吴老师借助这个精彩的结局,组织学生交流各自构想的故事结局,完成整篇习作的构思,可谓巧妙至极!】
【总评】
教材习作指导课,要上出新意,上到学生心里去,难。不过,吴勇老师做到了!
高年级的学生,烦恼和秘密喜欢藏在心里或者只与朋友分享,不太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倾诉。但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把身体发育的烦恼、裤子撕裂的囧事、做错事情的焦虑、考试失败的担忧、未经过家长同意带伙伴回家疯玩后的尴尬等,毫无顾虑地一一往外掏。是什么让吴勇老师的课堂具有如此“魔力”,他到底念了什么“咒语”,让学生的心之门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打开了呢?
一、找到了很好的与学生心灵契合的教学材料
吴勇老师这节课的设计,不同于以往的“童化作文”模式,他用绘本《我的尾巴》来串联整个课堂。《我的尾巴》是韩国儿童文学作家赵秀京的作品。故事讲了一个叫智浩的小朋友突然发现自己长出了一条尾巴,担心被同学们嘲笑,就想尽一切办法不让别人看见他的尾巴。但随着他的担心,那条尾巴却越长越大。最后,智浩看见班上所有的同学都和他一样长了奇奇怪怪的东西,这才松了口气。“智浩的尾巴”其实是所有孩子的苦恼与自卑心。
在阅读这个绘本的时候,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智浩的担心就是他们也有的担心,智浩的为难就是他们也有的为难。原来,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心事,不用感到羞愧和恐惧。既如此,那还有什么好遮掩的呢?我们现在的很多课堂,正如雷夫所说的被“害怕”控制着,学生害怕挨骂、被羞辱、在同学面前出丑……吴勇老师和雷夫一样,对儿童的学习心理是非常了解的,所以他从材料选择上,就给了学生一个安全的暗示:没什么,大家都一样,甚至有人比你更不堪呢。这样从根源上扫除了学生的心理顾虑。
二、实现了绘本阅读与习作表达的无缝对接
吴老师的课堂,主要由这四大板块构成:第一板块入题,在单页绘本阅读中,了解主人公意想不到的烦恼;第二板块读图,在连贯阅读中,体验千遮百隐的烦恼;第三板块写作,写出自己跌宕起伏的烦恼;第四板块结局,在笑声中感受只是一场虚惊,烦恼人人都有。这四大板块中的写作板块,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练习、交流分享。表面上看来,形式上和绘本没有关系,实质上还是学习了绘本创作的思路和方法。其他三个板块,吴老师的教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和绘本有着密切的联系。绘本阅读后,吴老师先后提出的问题是:
“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因为身体突然长了什么而感到烦恼的吗?”学生从旁观智浩意想不到的烦恼,回顾自己经历过的烦恼,如同回声,在他们心里荡起一圈圈的涟漪。
“孩子们,你遇到烦恼,又是如何掩饰(躲避、徘徊、恳请)的?当时,你最焦虑的是什么?”吴老师以智浩的行为作参考,唤醒学生对自己遭遇烦恼时所思所为的记忆,并为学生开辟了一个交流的场,用言说打破封闭于内心的烦恼。
“智浩结局是‘虚惊一场’,我们称之为‘虚惊一场版’结尾,你的烦恼故事是什么版本的结尾呢?”整个故事发生得那么奇异,但又是那么自然,最后的结局智浩竟然是虚惊一场,学生在笑声中释怀。借着这轻松的心境,吴老师轻轻一问,又把学生的心思从绘本引向自身:是啊,作家如此有创意,我的故事结局又是怎样的呢?纵然学生没有文学的思考,但对如何根据生活观察来设计自己习作的结局会有新的认识。
三、立足文体来教
这是一节学习记叙的习作课。吴老师对本课的教学,有明确的文体意识。尽管课堂里,他没有明明白白地指出来,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记叙文”这一文体习作教学的理解和把握。记叙文有它独具的特点,如要反映出客观世界人、事、物的情态及其发展过程;要用形象思维,通过叙述描写和抒情来体现;要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激发人的情感等。
吴勇老师自然对这些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全局的把握。本节课,他不贪多,只选取了两个有关联的点“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和“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把烦恼写得曲折生动。为什么选这两个点?写好了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其实就是对叙事行动的展开,让记叙文有了闪光点,让文章有了“使人感动”的落脚点。说明文、议论文中也可能有叙事,但那些叙事基本上是概述,不会有行动的展开。教记叙文,必须教“对人物行动的具体叙述”。“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就是具体叙述内容之一。吴老师根据“成长的烦恼”这一课的特点,把习作课程知识定位在心理描写上,是准确、得当的。
此外,记叙文还讲究要用一系列行动的展开构成叙事事件。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是怎样展开呢?吴老师简单小结:先是“掩饰”,然后“躲避”“徘徊”“恳请”,这过程用写作学上的一个专用词语来描述,就是“一波三折”。写作知识的教授就是这样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四、关注心灵成长
“成长的烦恼”这一习作内容安排在第三学段,是符合这一阶段孩子成长的心灵需求的。生活中的他们,正是被这样那样的烦恼所困扰,但又不敢向别人倾诉。这些小烦恼,一旦在心里生了根,就会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大。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很不利的。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除了教授写作的知识,提升写作的能力,还要有人文关怀,要让孩子们知道: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心事,不用感到羞愧和恐惧,也不要一个人战战兢兢。正如《我的尾巴》作者赵秀京所说:“只要认识到人人有烦恼,我们的烦心事就会烟消云散了。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烦恼,所以希望大家将烦恼抛到九霄云外。”
吴勇老师在课堂上通过绘本阅读、心灵对话、书写释放等多种形式加以引导,让学生温暖地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担心和自卑,这些担心和自卑会使我们失去自信心,但也会让我们一点一点地成长起来。我们有什么样的‘尾巴’呢,不妨说给朋友们听听。只要珍惜这个‘尾巴’,它就会成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尾巴’了!”
课尾,他又把本课的写作知识和人文关怀编写成一首小诗,送给学生,这也是一种成长的引领和祝福。
青色,追梦少年
少年的梦还未定形,就像一片不知会落到何处的风中落叶。马晓军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悄悄潜入无人的空房,青春的躁动见证了心的成长;在《天堂电影院》黑白变幻的胶片中,曾经‘度迷茫的托托也慢慢找到了自己生活的位置。他们都是幸运的,没有过早地关闭自己心灵的外壳,以至找不到放出光芒的缝隙。还有宫崎骏,他的电影中永远不会缺少追梦的少男少女,不管是化身为风,行走在金色原野上的娜乌西卡,还是为找回自己和救出父母而行走魔域的小女孩千寻,他的作品一次次打动了许多颗依旧柔软敏感的心。我们所有人,只有在还未被时光所定型的少年时代,才能享有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梦想,并为之努力这种难得的奢侈吧。那些追梦少年在为着一个目标而挥洒着汗水与青春时,最令人动容的,始终莫过于少年们那坚定的眼神,那眼神如此的纯净,就如一眼森林掩映下的泉水,让人不禁怀念起自己早已逝去的青葱岁月。也许我们早已经过了那个会羞涩脸红的年龄,可少年时的梦想是不会轻易被丢弃的。下次坐公车时,注意跟上《侧耳倾听》里那只肥猫,穿过曲折狭窄的矮巷,走过阡陌交叉的小路,它会带你找到你心中隐藏的那块原石,注意倾听它的呼唤,也许它还可以再次绽放光芒……
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玛蒂塔用固执的大眼睛凝望着莱昂,问:“人生永远如此艰辛,还是只有童年如此;”时,也许她并末想到,人终究还是要长大的――如果自己是风中的一片落叶,也应该让世界看看你是如何飞翔的。
蓝色,忧郁青年
当她看着在他在海浪中一次又一次被打翻的身影时,她沉默着;当她焦急地跳下公车向他追来时,他沉默着;当他抱着奖杯向她发出腼腆的笑容时,她沉默着,他们一起度过了一个最宁静的夏天,因为,他和她,都生活在神听不到的世界。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是日本导演北野武的作品,讲述了一对聋哑青年茂和贵子在夏日海边发生的爱情故事。在他那平淡而真实的影像里,可以看到青年人对梦想的渴望与矛盾。走在水泥丛林的天空下,想要拍动翅膀去追寻那已经有些许模糊的理想,却又不能确定已消失在哪一年的路的方向。也许每一个青年的心里,都有一片蓝色的梦和灰色的生活在角力,就象《孔雀》里的姐姐一样,为了梦想而追赶那片广阔的天空,最后还是被生活的蛛网所吞噬。《碧海蓝天》里的杰克最后选择了回到大海之心的最深处,吕克・贝松用他那平滑的镜头捕捉到了海的精魂,却永远也无法捕捉到杰克为了自己的选择而失去的一切,那不仅仅是爱情。
还有《海上钢琴师》,一个生于大海死于大海的天才钢琴师,他的心已经完全融入了那片纯净的蓝色,他在即将上岸的一刻选择了回头,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他看不到那片大地的尽头。也许蔚蓝的大海就是一个人性的隐喻,永远吸引着那些想要找回自己梦的人,然后用最深沉的爱将他们带走。正如基耶洛夫斯基的《蓝色》,女主角站在钢琴前,眼波流转的同时,伴随凄婉的音乐,深沉的蓝光几乎令人窒息。这也许就是梦想与现实的重压。
灰色,孤独中年
中年,已经不再是一个能抛下一切的年龄了。虽然也有《百万金婴》里的麦琪为梦挥舞染血的拳套,可大多数的人,一边喝着浓浓的咖啡,一边只能苦笑着点燃一只烟,倚墙而立。所以属于这个年龄的影像,大多都笼上了一层暧昧的昏黄,一如王家卫眼中的上海,潮湿、灰暗,弥漫着无可救药的之味。周慕云,这个从上世纪60年代向我们走来的中年人,那永远挂着儒雅而空洞的微笑的脸,和路边那跳动闪烁的灯光,与一个简短的房号,成为了一代人无法忘却的影像记忆。他徘徊着,追逐着,犹豫着跨上开往昔日的列车,可最终,他还是没能握住一只愿意接过那张船票的手。中年人是什么样子?也许就象安东尼奥尼《云上的日子》里的小城,永远是那么的安静平和,即使有短暂的混乱,始终也会恢复原状,隐入无边的云海。也许是《花火》里那个粗暴的警察,带着病入膏盲的妻子,拿着抢来的钱到海边,去听海潮涌动。不禁想起伍迪・艾伦这个纽约的中年顽童,如果问他这个问题,这个戴着窄边眼镜的小个子导演恐怕会不屑地撇过脸去,就像他在《安尼・霍尔》里一样,用略带紧张的口气说:“也许你是对的,可我保留我的意见。你简直是个。”
中年,就是《美国丽人》里那只迎风飘动的塑料袋,一只有点疲惫的精灵,孤独地绽放着自己全部的美丽。
银色,从容老年
时光流转,满头青丝已经夹杂了缕缕鹤发,不再有那种一跃而起的冲动,生活的沉淀带走了躁动的浮华,留下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回忆。《金色池塘》里的亨利・方达,褪下了《十二怒汉》里正义陪审员的坚毅面孔,带给了我们一个固执、罗嗦,却又像小孩一样容易受伤的可爱老人――在人生的边上,终于打破了与女儿的心之隔膜,找回了与亲人共处的欢乐。而《关于史密特》里的史密特先生也是在这样的时刻才恍然大悟,开始用自己全部的心去与他曾经忽视的家人去沟通,并用自己的钱资助了一个坦桑尼亚的孤儿。他同样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不过为了弥补曾经的遗憾。
【关键词】网络安全,图像加密技术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现在全球正在步入一个网络信息时代,掌握信息能够有效地在各个领域占据先机,所以网络的出现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快捷迅速的渠道。网络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了人们首先关注的话题,下面我们来讨论有关图像加密技术。
研究背景
1.随着Internet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信息可以以不同的形式
在网络上方便、快捷地传输。多媒体通信逐渐成为人们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人们通过网络交流各种信息,进行网上贸易等。因此,信息的安全与保密显得越来越重要。信息的安全与保密不仅与国家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有重大的关系,而且与国家的经济、商务活动以及个人都有极大的关系。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数字信息与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隐患:敏感信息可能轻易地被窃取、篡改、非法复制和传播等。因此信息安全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也是当今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多媒体数据,尤其是图像,比传统的文字蕴涵更大的信息量,因而成为人类社会在信息利用方面的重要手段。因此针对多媒体信息安全保护技术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多媒体信息安全是集数学、密码学、信息论、概率论、计算复杂度理论和计算机网络以及其它计算机应用技术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课题。
2.研究方法
多媒体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多媒体信息加密和多媒体信息隐藏技术。
多媒体信息加密技术:我们可以把多媒体数据作为文本数据流一样看待,使用传统的加密算法进行加密。传统的加密方法如DES、3-DES 或RSA等也能满足多媒体应用中的要求。然而,新型的多媒体应用就需要新的数据加密技术。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针对视频数据和图像数据。多媒体信息隐藏技术:密码学技术仅仅隐藏了了信息的内容,而信息隐藏技术不但信息的内容而且隐藏了信息的存在。广义上的信息隐藏技术包括隐写术,数字水印,数字指纹,隐蔽信道,阈下信道,低截获概率通信和匿名通信等,狭义上的信息隐藏技术通常指隐写术与数字水印。其中,数字水印技术在图像论证方面有较广泛的应用。
图像加密技术
一个图像可以被看成是坐标系内的一个连续的二元函数,如下: Z=,0≦x≦Lx,0≦y≦Ly;在此过程中,把一个图像,数字化抽象到坐标系中,则在坐标系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应对应于原图像上那一点的亮度。那么经过这种抽象化以后,我们可以用矩阵来表示,矩阵的行和列对应坐标系中的x和y,矩阵上(x,y)处对应的值就应该是图像对应的亮度,既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Arnold变换
设像素的坐标z,∈S一{0,1,2,⋯ ,N~1},Arnold中记变换中的矩阵为A,反复进行这一变换,Arnold变换可以看做是裁剪和拼接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将离散化的数字图像矩阵s中的点重新排列.由于离散数字图像是有限点集,这种反复变换的结果,在开始阶段s中像素点的位置变化会出现相当程度的混乱,但由于动力系统固有的特性,在迭代进行到一定步数时会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即变换具有庞加莱回复性.这样,只要知道加密算法,按照密文空间的任意一个状态来进行迭代,都会在有限步内恢复出明文(即要传输的原图像).这种攻击对于现代的计算机来说其计算时间是很短的,因而其保密性不高.
按幻方做图像像素置乱变换为:假设数字图像相应于 阶数字矩阵 。对取定的阶幻方A ,将 与A按行列做一一对应.把A中的元素1移到元素2的位置,将元素2移到3的位置等等,依此规律进行,并把第 元素移到1.经过这样的置换后,矩阵A变成了矩阵A。,记为A·一EA,对A、来说可以重复上述过程,得A:一EA⋯,这便是一系列的置换.经过 。步,则A z—A.对于数字图像矩阵 ,注意它与矩阵A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随A转换为A。而把 中对应像素的灰度值做相应的移置,产生对应的数字图像矩阵 ,记为EB—B。.一般地,有E B—B .经过这种对图像像素的置换,打乱了像素在图像中的排列位置,从而达到加密的目的.这种变换实质上是矩阵的初等变换,并且由于幻方矩阵是一有限维矩阵,经过n次置换,又会回到原来的位置,因而也可以用(1)所述的方法加以破译,因而其加密效果也是不好的.但若能把初等矩阵变换转化为某种非线性变换则有可能增强置乱效果,再结合其它的现代密码学的一些成熟的加密算法,如DES,RSA 等则可以增加算法的保密性.基于置乱技术的图像加密技术总体上来说可以等效为对图像矩阵进行有限步的初等矩阵变换,从而打乱图像像素的排列位置.但初等矩阵变换是一线性变换,其保密性不高.而且基于Arnold变换的加密算法和基于幻方的加密算法是不能公开的,这是因为它的加密算法和密钥没有有效地分开,这和现代密码体制的要求是不相容的,即它不符合Kerckhoffs准则,属于古典密码体制的范畴.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加以适当的改进,一是使这类加密算法的保密性提高;二是要使这类加密算法符合Kerckhoffs准则,适应现代密码学的要求.另外,基于Arnold变换的图像加密算法还有其动力学系统的庞加莱回复特性,而幻方矩阵也是由有限域上的元素所组成的,因而都容易受到唯密文迭代攻击,因而从根本上来说这类算法是不能公开的.从加密算法不能公开、秘密不是完全寓于密钥这一点来看,这类加密算法是属于被淘汰之列的,除非它们能和其它加密算法有效地结合,从而符合现代加密体制的规范.
2.基于混沌的图像加密技术
混沌是决定性动力学系统中出现的一种貌似随机的运动,其本质是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如我们常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系统对初值的敏感性又如美国气象学家洛仑兹蝴蝶效应中所说:“一只蝴蝶在巴西煽动翅膀,可能会在德州引起一场龙卷风”,这就是混沌。环顾四周,我们的生存空间充满了混沌。混沌涉及的领域――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社会经济,甚至触角伸进了艺术领域。混沌学的传道士宣称,混沌应属于二十世纪三大科学之一。相对论排除了绝对时空观的牛顿幻觉,量子论排除了可控测量过程中的牛顿迷梦,混沌则排除了拉普拉斯可预见性的狂想。混沌理论将开创科学思想上又一次新的革命。混沌学说将用一个不那么可预言的宇宙来取代牛顿、爱因斯坦的有序宇宙,混沌学者认为传统的时钟宇宙与真实世界毫不相关。所谓混沌,是指在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一种貌似无规则的类随机现象,这种过程既非周期又不收敛,并且对初始值有极其敏感的依赖性。
检测技术
判断隐藏信息是否存在。检测技术是信息隐藏分析技术的第一步,也是现阶段基于图像的信息隐藏分析技术的主要内容。基于图像的检测技术根据研究客体大致可分为两类:(1)对比检测技术:在对比检测技术中检测过程需要将隐藏载体和原始载体对比。通常从原始载体和隐藏载体的像素之间的关联分析、变换域系数的关联分析发现隐藏信息的可能性。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但通常情况下,由于原始载体无法获取,因此实际意义不大。(2)盲检测技术:盲检测技术就是指在没有原始载体的情况下,只通过隐藏载体检测隐藏信息。通常通过对自然数字图像特征进行分析,分析嵌入信息引起的特征改变从而判断是否存在信息的嵌入 。
结束语
图像加密技术的实现对于网络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的集中技术是基本的技术,还有许多中以开发以及未开发的技术需要我们努力研究,相信在未来信息化社会中,加密技术一定会占据十分重要的分量。
参考文献:
[1]高志国龙文辉反黑客教程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
在中国传统的习俗中,龙是吉祥的象征;在辽阔的神州大地,以龙为名的山川城池不计其数,如:龙岗、龙城、龙泉……
因龙得名的亭台楼阁亦举不胜数:龙祠、龙壁、龙门、龙塔……
与龙有关的民俗也是比比皆是:龙舟、龙灯、龙笛……
上下五千年,龙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成为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
“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振奋、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龙图腾形象与史书中记载的龙
龙的崇拜由来已久。它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氏族的图腾崇拜。
“图腾”是印地安语toten的音译,意为“他的亲族”。原始人认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有着亲族关系,此物即被该氏族视作保护者或象征,这就是图腾。该氏族也往往会以此图腾命名。图腾崇拜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
在早期,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小者名蛟,大者称龙。
龙的雏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萌芽,以夏族图腾为主体。古人对龙有种种解释……有说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qiu囚】龙,无角的叫螭【chī吃】龙。(均见《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天问》王注)。有说龙像狗像牛,《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
相传龙的形体像九,《尔雅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鼻似牛,角似鹿,眼似兔,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在闻一多的名篇《伏羲考》中,称龙即大蛇,蛇即小龙。闻一多认为,蛇氏族兼并别的氏族以后,“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的图腾团族(氏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lie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成为后来的龙。后人在闻一多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许多丰富与补充。
许慎《说文解字》释:“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以时令方式描绘了龙的摸样,反映了古人因农业耕作而对星象的关注。
台湾画师相传的画龙口诀,也相当有趣:“一画鹿角二虾目、三画狗鼻四牛嘴、五画狮鬃六鱼鳞、七画蛇身八火炎,九画鸡脚画龙罢”。
据说伏羲氏时,有龙呈瑞,因而以龙纪事,创立文字。
据《皋陶谟》记载:“余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
《竹书纪年》记载: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
《拾遗记》也说:舜时,“南浔之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放置豢龙之宫,至夏代,豢龙不绝,因以命族”。说明夏朝盛行着饲养龙的习俗和以龙作氏族集团的族名。某些古书中记载:为夏朝统治者养龙的人姓刘,未可考!
《左传・昭十九年》:“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
《礼・礼运》:“鳞凤鱼龙,谓之四灵”。
《庄子・列御寇》:“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骊龙颔下。”
《周易》乾: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群龙无首,吉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广雅》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
《生肖论》云:龙耳亏聪,故谓之龙。
《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曹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管子・水地篇》云:“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躅,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人于深渊。”
汉代时,“龙”已经开始脱离现实生活及自然界中的具体动物形象,而成为一个集诸种动物灵性与特长于一身的特殊圣物。这时的“龙”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各种龙的艺术形象大致相符。
《山海经》中记载说,在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一座山,称为章尾山,山上有一条“烛龙”,这条龙人面蛇身,体长千里,两眼立生,就如两条直缝。它以眨眼来控制昼夜的变化和时光的流转,闭目为夜,睁眼为昼。晋人曾有诗云:“天缺西土,龙衔火精,气为寒暑,眼作昏明,身长千里,可谓至灵。”烛龙的居住地是日光照不到的“寒泽”。
据专家考证,所谓烛龙,实际上是北极光。雨后彩虹也被附会为龙,彩虹缤纷的七色、宛若拱桥连接天地的形态、与雨和水的密切联系,极易使远古先民们将彩虹与龙联系起来,甚至认为这是一个双首的龙吸水于江河。此外,巨大的龙卷风、雷雨天气中的霹雳闪电,都易被古人当作是龙或龙的活动。
上古的原始雏形:“鲧”与“玉猪龙”
陶壶龙纹是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为人面、长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鱼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
为什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当时人对“人最初是从哪里来?”这一原始哲学命题的回答往往带有神性。洪水滔天,世界一片,长达数千年,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加以崇拜。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有鱼类在水中邀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续。而半坡氏族大量的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所以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夏人祖先名鲧,正是鱼的名称,《说文》:“鲧,鱼也。”古代还传说夏人始祖大禹治水,到黄河边上,“见白面长人鱼身出”,自称“河精”,授禹《河图》(《广博物志》十四引《尸子》)。此“河精”即为半坡人龙鱼状。又玄应《一切经音义》五引《抱朴子》:“母龙曰蛟,子曰虬,其状鱼身如蛇。”凡此都反映了原始的龙原是一种身长如蛇的鱼类动物。
战国时代,人们把龙当做“鳞虫之长”,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在商周铜器和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是常常衔鱼的。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终不变的。
因此,不管龙的形象如何演变,人们始终把龙看做是鳞虫之长,龙身有鳞,龙背有鱼鳍的特征始终没有泯灭;而龙王自古是诸水的主宰,行雨也是龙的主要职能。
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所以,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这也可以从“家”的甲骨文字形中窥知一二:为什么在六畜之中,只用房屋下面有猪来表示家呢?因为猪的数量大,繁殖能力强,代表着古人的财富和祈求,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只不过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从形态上看,“C”形玉猪龙似动物胚胎,也属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的范畴。
以上两种原始龙的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考古发现以及龙纹的形成与完善
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敖汉旗紧邻辽宁省,查海遗址在辽宁阜新县)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被称为“龙形堆塑”的龙,是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最早的雏形。
接下来的是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等。
1970年代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过“C”型玉龙,后经考古勘查确认该玉龙属于距今约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遗物。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发现了蚌塑龙虎,考古和碳-14测定墓葬的年代在距今6500年前左右。据学者李学勤、冯时等考证,45号墓发现的蚌塑龙虎与中国传统天文学中的四象有密切的联系。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
总之,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能走,亦能飞;能细能巨,能短能长;能隐能现,能翻江倒海,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吞风吐雾,兴云降雨,无所不能……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了龙的形象,比最初的龙越来越复杂,被综合进去的图腾也越来越多,说明它在不断丰富发展,使之成为了万兽之首,万能之神。据研究,龙崇拜起源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多年。
综观历代龙纹造型,可以总结归纳为:商周粗犷抽象,春秋战国秀丽洒脱,秦汉雄健豪放,隋唐健壮圆润,宋元成熟稳健,明清繁复华丽。
我国古陶瓷上出现的龙纹,是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的龙是粗长的蛇身,爪为三趾、圆。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出土的一个泥质褐陶盘,属于龙山文化早期(距今约4500年),内绘龙纹形状是蛇身,有麟片,头小,口微张,上下颚长,舌细长向外伸,舌端呈禾穗状。这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龙纹。事实上,商周时期,龙纹是常见纹饰,玉器、青铜器上随处可见。
楚墓中出土的“乘人御龙”的帛书,就是古人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的体现;而龙车、龙舟的出现,也是古人对龙纹的广泛运用。这个时期的玉器、铜器、漆器等工艺品中普遍看到的龙,都是爪为三趾,细尾而卷,张大口,头有角呈后卷状。
秦汉时期龙纹神光异彩,千姿百态。在秦都宫殿建筑遗址出土过一块龙纹空心砖,上面龙纹的形象是头似牛首,有须,大耳,细长角对称,蛇形体,有翼,脚有爪,身附璧。秦汉时期的龙纹有珠联璧合之说。
两汉时期,壁画、石刻、铜镜、铜器、金银器、玉器、漆器、瓦当、陶器等,都大量运用龙纹作为装饰。对于龙纹,也有各种称呼:如黄龙、应龙、苍龙、蛟龙、青龙、白龙、云龙、螭龙等。
汉以后的几个朝代,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但是龙纹的装饰艺术,基本上还是继承两汉时代龙的形状与特征,在龙的周围往往衬以云朵、花朵,使龙的形象显得更加洒脱。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此时的龙纹装饰,又有了新的形象,充满艺术性。整体的龙纹艺术,也体现了唐代以肥为美的审美观。在铜镜、银器、玉器等工艺品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此时龙纹的特征:身躯是胖美健壮的蛇体;身上以斜方格组成网状纹鳞片,代替了鱼鳞片纹;前腿与身关节处长出细长翼;整条龙的背脊带鳍;龙尾像蛇尾;龙爪从过去的兽爪变为鸟形爪,爪甲绘成略弯的三角形,显得锋利有力;龙首的双角多分叉,口角比前期明显加深,所以上颚较长,特别是上唇,长而往上翘起;眼睛从过去的圆眼、三角眼变为凤眼。此时龙纹的装饰极为普遍,有立体的,有平面的。而这一时期平面的龙纹也多种多样,有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和彩绘等。
龙纹发展到宋代,已基本上形成格局,具有一定的模式。这时的龙体基本固定了蛇的长体,过去的兽体则完全消失,身上的鱼鳞纹代替了唐代的网状纹,脚渐渐缩短,强有力的、锋利的鹰爪代替了过去的兽爪或马蹄爪。脚上的肘毛画得较长而有曲线,一改以往短、少或无的情况。上下唇的变化也比较大,长而尖的上唇缩短了,改变了过去上长下短的现象。总而言之,宋代的龙纹身胖体粗,张牙舞爪,给人一种凶猛、威武、气势冲天的感觉,可谓是成功的艺术佳作。
到了元代,龙纹运用更加广泛。在元代的陶瓷中,以龙纹作为装饰的很多,堆贴的、釉上彩绘的,都很普遍。元代龙纹主要有以下特征:身躯为弯曲的长蛇体状,体胖身粗;头细而圆,比宋代的龙头小得多,龙首多无头毛,有个别的绘疏毛;上下颚较长,分张口和合口,上唇上翘,张口的多伸舌,舌小如戟状,颈部细小;四肢细而有力,肌肉隆起,显得有骨有肉,爪长而微内弯,龙分三爪、四爪和五爪,其中以三爪、四爪为多。元代龙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以站龙和游龙为多,整个龙纹给人以幼稚之感,但显得矫健勇猛,其周围往往衬以灵芝状的朵云,其尾巴长得长而尖,同时还衬以长长的火焰纹。
明清500余年间,陶瓷上龙纹繁多,形式多种多样,有团龙、云龙、双龙、海水龙、龙凤、花间行龙、荷花莲池龙、翼龙、夔龙、蟠螭龙等,有的张牙舞爪,有的奔驰腾飞,有的回首而望,有的合嘴而行,可谓五花八门。装饰方法有刻、划、印、绘等多种。最有代表性的是江西景德镇窑场的产品。龙爪分三、四、五爪,但以五爪为主,是官窑的代表作品。民窑生产的三、四爪龙纹,是按官窑的龙纹描绘,但描绘得简单草率。此时的龙纹,已经达到高度成熟的境界。
总之,从夏代到清代龙的形态有很大的变化,变化顺序大致是由简单到复杂,从朴素到华丽,由粗犷到精美。对于龙纹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的脉络:龙的各部位头部变化最大,夏商周时期头部似方形,呈正面平列,头部附加物少,战国以后头部开始变扁,到了宋代头部的附加物逐渐齐备完整,明代龙嘴变得扁且长。
龙角在夏代以前几乎没有,商代开始有角呈柱状,春秋末期龙角开始伸长,隋唐龙角呈现分叉,宋以后分叉增多,且向上向后伸展像鹿角。
龙发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发向尾部披散,宋代以后龙发稍微向上卷,清代龙发向后伸展。
龙髭出现于汉代,髯再现于南北朝,胡须出现于汉代,髦出现于宋代。
龙在夏代至春秋时期,由颈到腹逐渐变粗,由腹到尾则逐渐变细,从战国到五代腹部则凸起,宋代又恢复到战国时的形状,身体更加弯曲修长。龙的背鳍在夏代不甚明显,商代已有背鳍的出现,汉代背鳍排列稀疏,隋唐五代则为细密,明清时期背鳍更为整齐,趋于定型。
夏代以前的龙身较光滑无鳞,商代龙身开始有鳞,形状有菱形、长方形、蛇皮形,均比较简单。汉代龙鳞排列稀疏,隋唐五代以后龙鳞整齐紧密。
龙的腹甲出现于汉代。汉代龙出现有双翼,双翼龙以汉唐两代较多。
龙的四肢演变比较明显,商代的龙已有四肢,爪也依稀可见,春秋战国的龙四肢较长,爪数也清楚可数,商代的龙有三爪,三爪龙一直延续到五爪,宋代再现四爪龙,明代则出现五爪,清代以后的龙四爪与五爪并存。
龙的肘毛出现在汉代,到南北朝更趋明显美丽。
龙的尾部在战国以前是随着躯体逐渐收缩的,至五代变得很细,似虎尾,宋代以后又回复到战国时的形态。尾鳍最早出现在五代。
逐渐成熟的绘画与雕塑艺术
当中国龙的基本形态形成之后,又不断有新的夷狄文化介入中土,融入了龙文化系统之中,最终形成了成熟的艺术形象。据今所见到的各个时代有关龙的器物图案与绘画、雕塑,可将中国龙艺术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春秋以前 此时龙的艺术形象多呈匍匐爬行状,结构形态较为粗陋,蛇身兽头,保持着爬行动物的特点。不过它们的形状极为丰富,或尖角,或齿角,或无角,或长鼻,或卷鼻,或无鼻,或多鳍,或一鳍,或无鳍,或一足,或前后有足,或无足……它们往往带着一身的粗野与狂放,暴力与恐怖,展示着神秘的威力。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不仅反映着上古时代大陆地方文化未经系统化之前的形态,而且反映着野蛮的部落兼并战争时代的文化特色。
原始部落的兼并、融合,是伴随着血与火的战争进行的。黄帝战炎帝,“血流漂杵”;黄帝战蚩尤,“积血成渊,聚骨如岳”;大禹战三苗,“雨血三朝”。夏商两代九百余年间,有八千多个方国亡于战争;周初到春秋三百多年间,有亡国多达一千六百多。战争的残酷带给了时代恐怖的阴影。这些丑陋、粗野、狰狞、恐怖的原始龙,它们身上隐隐透着一股神秘的威力与凶气,仿佛来自弱肉强食的野蛮荒野。这狰狞,具有恐吓异族敌国与保护本族成员平安的双重意义。但不管原始龙的样子怎样千奇百怪、狰狞可怕,它们都呈现出蛇一样的修长身体。这反映着,原始部落地方文化在以华夏文化为主体的兼并斗争中,逐渐走向融合的趋势。
战国到唐代,是龙的形态和艺术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 此时的龙,脱去了爬行动物的特点,从匍匐在地走向飞腾在天。龙的体态多呈S形,显得曲张有度而刚健有力。形态结构也开始复杂化,出现了头发、节毛,角开始分叉,龙角由原先的牛角变为鹿角,羊须的特征开始突出,很少时候表现为兽身。而且气势渐增,表现出不可一世的姿态。
河北赵县安济桥隋代龙纹,代表了这一时期龙的典型特点。龙头反颈向天,龙目怒视,毛发飘然,龙体欲伸,气势磅礴。而太原南郊唐墓壁上的龙,则是虎爪虎尾,曲颈仰头,与其说是龙,不如说是表现出了猛虎的威势。但要特别注意的是,不管龙的姿态怎样变化,形态怎样不同,它们的头大多奋力高举,或引颈欲鸣,有引身向上的飞动趋势,显得奔腾欲飞。这种造型艺术,深深植根于强盛的专制帝国与夷夏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运动之中。如汉画砖上的青龙龙头高举,引颈长啸,就是大有腾身欲飞之势。
之所以将此时龙的艺术划为一段,是因为民族气质的内在趋同性。隋唐士大夫阶级的那种建功立业的欲望,与秦汉时的进取精神也遥相照应,表现着积极的功业欲望与人生态度。而这种民族的精神、气质,这种盛世的气概与宽容,在中国人超常的艺术想象之下,便都凝聚在了隋唐龙那变化不定的多元组合与凝重而威严的形象之中。当然,其中也是有变化的。隋唐龙没有秦汉龙那样普遍的长喙,但形态结构变得复杂起来,有头发、节毛、鹿角、羊须的造型逐渐增多,姿态由飞动之势渐趋凝重,但更具威严与震撼力,反映着民族大融合与“德被四夷”的历史动向。
宋以后,即“现代龙” 这一时期龙的形态基本定型,所以龙的形态在元、明、清七百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此时期龙的主要特点是蜿蜒多姿,通体华美,显得雍容,虽仍保持着不可一世的威严,但却失去了昔日的刚猛。它们的头角由短变长,呈叉状,但却没有进攻性,而展示的是一种“威仪棣棣”的容度,是真正的皇室气度。上腭由卷变直,口由深变浅,原始龙带血的巨口,也不再显得可怕。龙的身躯延长,须发长飘,身体的各个部分表现得极为协调,优美的姿态更富有神韵。从这里可以看出,显然上古龙形艺术中所具有的那种浓郁的神秘意义已经消散,而更多的却是艺术的审美价值。它标志着民族性格的成熟与民族文化的基本定型,标志着一个历史时代的终结。
唐宋画龙,极重内在生命的描写,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记南朝梁武帝装修佛寺,张僧繇“画龙点睛”而龙即飞腾而去的故事。这说明,当时画龙极其重视“传神”。
但也要明确的是,作为文化主体的汉族,在这期间,除了不断用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同化、消解外来的力量,使之学步邯郸、失去自我外,其自身并没有多少发展变化,蒙、满等贵族政权在中原的建立,并没有给龙文化输入多少新鲜血液,相反使其消耗了大量内力,用文明化解来自草原的野蛮。所以,从历史的宏观描述上看,宋以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很少新的发展。但也正因为如此,“龙”柔韧、顽强的性格与行藏屈伸的生存手段,在这个时代得到了极好的发挥。同时也造就了两个世纪来龙文化厄运史的出现。总之,龙的艺术演变史,就是一部民族精神与文化的发展史。
古代的能工巧匠,将神化了的龙融入各种工艺品的设计制作中,使其成为神武和威仪的化身。在我国,用龙纹装饰的家具几乎遍及所有的门类。无论是大型的床榻、橱柜、落地大屏风、宝座,还是小巧的架、几、凳、盒、匣等,都可以见到龙的形象。龙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异常,常见的有“正龙”、“升龙”、“降龙”、“行龙”,还有“戏珠龙”、“戏水龙”、“穿云龙”,以及“花纹拐子龙纹”、“回纹拐子龙纹”、“虬龙纹”等。古代的龙纹制作,是通过雕刻、镶嵌和髹饰三大技艺完成的。其中雕刻最为常见,有线刻、浮雕、高浮雕、半透雕、透雕乃至圆雕。我国古代最辉煌的龙纹家具,要数北京故宫太和殿的金漆屏风与宝座。屏风有7扇相连,宽达525厘米,正中高425.5厘米,每扇雕升降龙各一。金漆龙纹宝座椅圈上及6根椅柱上雕刻着13条金漆盘龙。其状栩栩如生,昂首张口,令人生畏,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关键词:ANN;经济学应用;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6)05―0005―07
人工神经元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简称ANN,下同)是一门活跃的边缘叉学科,研究它的发展过程和前沿进展趋势问题,对于经济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神经网络理论是用来处理巨量信息和大规模并行计算的基础,既是高度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又是自适应组织系统,可以用来描述认知、决策及控制的智能行为,其核心问题是智能认知与模拟。社会经济本身是一个动态随机的非线性系统,各种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传统的计量统计模型着眼于静态分析,且形式往往过于复杂不易准确掌握,或者包含了很多模糊性和混沌性的因素,不利于经济问题的精确分析。而人工神经元网络则由于其自身具有分布式处理、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鲁棒性、容错性等一系列优良特性,其良好的非线性映射能力避开复杂的参数估计过程,同时又可以灵活方便地对多成因的复杂未知系统进行高精度的建模,为非线性经济系统分析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随着对ANN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领域和范围也越来越广,将ANN模型用于经济领域中的识别、分类和预测等研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同时神经网络理论的优势及其良好的算法、模拟性能也得到了大家广泛的证实和认同。另外,对于其局限性的克服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策略和方法。
一、ANN的技术原理――以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为例
人工神经元网络旨在模拟人脑的知识获得和组织运算过程,是大量简单的神经元广泛联结而成用以模拟人脑思维方式的复杂网络系统。下面以ANN模型中较先进的,也是得到广泛应用的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为例,简要介绍神经网络模型的基本结构和算法流程。
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Self.Organizing Feather maps,简称SOFM)是芬兰学者科荷伦(Teuvo Koho.nen)于1981年提出的。网络的拓扑结构只有两层,即输入层和竞争层(图1)。SOFM网络的工作原理是:当网络接受外界输入模式时,将会分为不同的区域,各区域对输入模式具有不同的响应特征。也就是说,特征相近的输入模式靠得比较近,差异大的分得比较开。在各神经元联结权值的调整过程中,最邻近的神经元相互刺激,而较远的神经元则相互抑制,更远一些则具有较弱的刺激作用。由此可见,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是无监督的分类方法,与传统的分类方法相比,它所形成的分类中心能映射到一个曲面或平面上,并且保持拓扑结构不变。
同其它类型的自组织网络一样,SOFM的激活函数也是二值型函数,即Y=。其算法步骤是:①初始化,从R个输入神经元到输出神经元的权值都进行随机初始化,赋予较小的随机值(0―1);②提供一个新的输入模式Xk=[X1k,X2k,…XRk];③计算输入样本与每个输出神经元之间的欧氏距离,并选取一个最小距离的输出神经元;对于输出神经元j,它和输入模式Xk之间的距离用djk表示,djk=||Xk.Wj||= ;④修改选定的神经元与邻近神经元的连接权值,对于领域外的神经元,其权系数不变Wij(t+1)=Wij(t),对于领域中的神经元,其权系数的修正按下式执行,Wij(t+1)=Wij(t)+y(t)[Xi(t).Wij(t)],其中0
二、人工神经元网络(ANN)在解决经济问题中的优势及特点
有学者已经用人工神经元网络解决诸如会计、审计、金融(破产预测、信誉评估、股票预测、汇率预测、房地产价值评估等)、经济管理(区域经济增长仿真、国家外债管理模型)、决策支持(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洪水灾害风险预测模拟等)、市场划分(Segments)和生产预测(粮食生产预测、铁路客运市场分析)等方面的问题。由于人工神经元网络具有一系列独特的优良性质,与传统计量方法相比又具有明显的算法优势,可将其用于经济学研究中的识别、分类、预测、经济系统仿真和模拟等方面。目前它的发展已经与传统的计量模型等统计分析方法并驾齐驱,甚至于在前述领域的应用中比传统研究方法更胜一筹。
1.ANN模型具有分布式存储、自组织、自适应(adaptability)、自学习、鲁棒性(robustness)和精确性(accuracy)等优良性质,能完成对环境的适应和对外界事物的有效学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网络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进行自组织以适应不同的信息处理的要求。在运算中,知识的获取采用“联想”的方式获得最优匹配解,信息的输出能经过对记忆的处理获得正确和完整的信息。正是由于网络的这种容错性和联想记忆的功能,使人工神经元网络呈现出很强的鲁棒性。在经济研究中可以充分利用神经网络的这些特性建立与研究对象相适应的应用模型,经济生活中涉及的预测预报问题、金融决策与信用评价问题以及分类与决策等问题都可以运用神经网络来解决。比如用BP神经网络预测矿区环境污染的经济损失问题[2],股票市场行情分析预测等。[3]
2.从理论上看,人工神经元网络具有逼近任意连续映射的能力,即可以充分逼近任意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且具有很好的泛化能力(generalization)。比如,在解决区域经济问题中与其它传统定量分析方法相比较,它能以一个多层前馈型网络来刻画一个高度复杂、高度非线性的映射系统(比如区域经济系统),进行经济系统仿真,通过其任意逼近能力得到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能够考虑变量之间的动态相互影响及作用,并将变量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等影响降到最低。另外,经济数据变量常常是处于经常变动环境中的,因此,ANN模型能够依靠它的泛化能力,通过不断的再学习,能够基于经验对知识进行累积、存储和模式识别,并能不断反映和适应新环境,学到隐含在样本中的有关环境本身的内在规律性。因此,它与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相比较,具有更高的精度(accuracy)、较低的预测风险和较小的误差。在经济研究的实践中,人们建立的汇率预报模型(即前向组合神经网络模型)不仅能准确地拟合汇率的过去值,而且能较精确地预报汇率的未来趋势,预报的结果比统计方法优越。在经济实践中,与计量模型相比,用人工神经元网络模型来预测通货膨胀率、经济周期、电价的边际价格、期货利率以及居民人均收入等准确率更高,效果也更好。因此,人工神经元网络具有很多传统分析方法所不具有的优势。
3.ANN模型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态系统,有很强的容错性。ANN模型很容易处理环境信息十分复杂、知识背景不清楚的问题或不完整的、模糊不确定或无规律的数据。尤其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用人工神经元网络能够很容易地解决这些问题。它在模式识别、方案决策、知识处理等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可学习和自适应不知道或不确定的系统。比如Elman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部分反馈的神经网络,它可以很好的模拟动态系统,特别适用于模拟季节性和循环变动的对象。像股票市场就是一个典型的循环变动的动态系统,就可以用Elman网络预测股市动向,而失业问题是一个具有季节变动的系统,El.man神经网络同样可以用来预测模拟我国的失业问题。再以技术创新扩散为例,由于技术创新扩散问题非常复杂,涉及众多动态的、不确定性的因素,且系统内各因素之间、扩散系统与扩散环境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相干、互动、反馈、自组织等效应关系,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存在困难,且很多数据信息是模糊不确定和无规律性的,在这种情况下,给人们认识和控制扩散过程带来了巨大困难,而以往所采用的方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不能充分包含、反映扩散中的各种非线性关系,难以满足对技术扩散过程进行预测、控制和优化的应用需要,而建立技术创新扩散的人工神经元网络模型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该问题,并且经过实践检验效果要优于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
4.由于人工神经元网络在结构上采用大规模并行分布处理方法,信息处理是在大量单元中平行而又有层次地进行,这就使得快速进行大量运算成为可能。神经网络的并行性使得它能够考虑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作用,提高模型拟合的精度。以上文提到的技术创新扩散问题为例,神经网络的这一特性就能够使它准确描述技术创新扩散的内在动因及发展变化规律。另外,由于技术创新扩散涉及众多因素,数据的运算量是非常巨大的,如果采用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很费时费力,并且结果不是很理想。而运用人工神经元网络则能够比较容易的解决这一复杂问题,并且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综合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将人工神经元网络用于研究经济领域中的模拟、识别、分类和预测等是非常具有前景和实际应用价值的。
三、ANN网络模型的主要局限性及其克服策略与方法
1.ANN网络模型的主要局限性
人工神经元网络在解决经济问题中的有效性和实用价值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它自身也存在一些技术上的缺陷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ANN网络模型是“暗箱”操作,也就是说它的理论基础不强,解释能力较弱。[4]
(2)网络结构设计和参数的选择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持,通常依赖于经验选择,基于梯度的学习算法常常会导致网络收敛于局部极值点。
2.克服策略与方法:
(1)对于存在的“暗箱”问题,如果希望对某些未知样本正确率反映较高,或者说推广能力更强,则应该在未知样本附近多选一些训练样本。网络输出的可信度与方差有关,如果输入与权值间的方差越小,则可信度越高。
(2)网络结构问题和参数选择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应满足多种不同要求。由于网络结构设计没有固定的可遵循的模式,有许多参数要靠经验选择,并经试验比较,比如隐层数、隐单元数和连接方式等。而在网络训练过程中也有一些参数要选择,如初始权值,学习步长,动量项系数等。要训练出一个实用网络常常需要大量的试验比较,才能从中选择出效果最好的。我们认为一个较好较便捷的方法是先咨询有关专家,同时要考虑所研究问题自身的特殊性,然后再设计网络结构及训练网络,当然,也有人提出,只保留效果最好的并非最佳方案,更好的方法是用各个网络的加权组合。规模大的网络不但学习时收敛较慢,且更易于避免陷入局部极小。通常情况下,训练样本有限,所以把推广能力作为主要要求,强调选择能达到要求的最小网络,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标准。以BP神经网络在房地产评估中的应用为例,通常情况下BP神经网络能使待判别样本分类正确率达到90%以上,但仍然存在误判训练样本,特别是当训练样本很多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其原因主要在于网络的拓扑结构设计不合理,收敛速度缓慢,预定选取的允许目标误差不够小等。这时应考虑房地产作为较特殊的商品,影响其价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然后对网络的层数、输入输出节点数、隐层数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进。最后,经过有关学者的研究,如果把距离算法与BP算法相结合,在对网络识别系统结构进行改进和调整之后,能够使网络分类的正确率提高到100%,相应的估价误差就从1.7%降低到0.3%。[5]
(3)ANN模型与多种分析方法融合共同解决经济问题会达到较理想的效果。比如可以与统计分析方法、人工智能方法、专家系统以及粗糙集理论(Roughset)相结合,各种技术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建立集成模型或混合系统其结果会更有效,且这种有效性不是各单部分之间简单相加能够比拟的。比如Taha等人将判别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应用到ANN模型中,结果提高了合同债权结构的预测精度。[6]Lee.Han和Kwon使用了三种混合的ANN模型来预测破产,增强了预测的精度和适应性。[7]以ANN与专家系统结合运用为例,Kuncicky等人就总结出了4种方法:第一种是连接专家系统(connectionist expert system)模型,将全部的或部分的专家系统功能和一种ANN相结合;第二种是符号连接模型,即用符号结构约束神经元网络的构建,然后用到高层认识任务中;第三种是模块化系统模型,将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以模块化的形式用于解决较大的问题;第四种是转化模型,将在专家系统中获得的知识传输给神经网络。[8]这些结合不仅允许ANN应用到决策的各种层次,而且大大提高了网络本身的质量。[4]以预测成都市居民用水量为例,这里采用了自组织方法、改进的算法和两种方法融合――基于自组织方法的神经网络模型三种方法分别进行了预测(结果见表1),从表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两种方法组合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明显优于其他方法,且预测精度很高。[9]
四、人工神经元网络模型的应用实例分析
人工神经元网络有多种网络模型,就常用的RBF网络与BP网络相比较而言,基于正则化理论的RBF网络学习速度较快,无论网络的函数逼近能力、模式识别能力以及分类能力都优于BP网络,因此这里采用RBF网络来计算区域可持续发展度。要运用RBF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状况,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①构建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指标(由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的选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限于讨论的主题及篇幅,具体过程略),利用相关分析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95%)剔除相关性强的指标,同时去除难以采集数据的指标。最后,我们把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预测指标细分为以下32个(见表2)。②采集相关指标的数据。采集数据的年份要尽可能的多一些,这样训练出来的网络模拟和预测能力会更强一些。③构建RBF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预测网络模型(见图2)。④将采集到的相关指标数据按照公式(1)(对于越大越好的指标)和公式(2)(对于越小越好的指标)进行无纲量化处理。
Zij=yij/ymaxj(1)
Zij=yminj/yij (2)
(i=1,2,…,32;j=1,2,…,6。 ymaxj 和yminj 分别为R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⑤RBF网络的学习与训练。将选出的指标当期值归一化处理后的数据作为网络的输入,下期值作为其对应的期望输出,送入如图3所示的RBF网络中进行训练。⑥利用MATLAB语言中的人工神经元网络工具箱函数newrbe进行相关的程序编制和计算。
下图是按照上述RBF神经网络模型对西安市做的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度预测图(图4)。当然,如果我们要用其他传统的计量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其运算过程则会非常复杂和繁琐,最终结果可能并不理想。
五、人工神经元网络的发展
趋势及其经济学应用前景
人工神经元网络是一个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的边缘叉学科,在各个工程领域均得到成功的应用。展望21世纪中叶,人工神经元网络理论研究将可能在智能和机器关系问题、神经计算与进化计算以及神经网络结构和神经元芯片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方面会有重大突破,而其自身日益强大的外向性、扩展性以及良好的工具性必将进一步带动所有相关学科研究的突飞猛进,甚至产生质的飞跃。目前,大多数用于经济领域的ANN模型多来自科研机构,其产业化的程度并不高,把人工神经元网络应用于经济领域仅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也仅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比较成熟的模型并不多见。人工神经元网络理论自身的发展必然会给经济学研究插上腾飞的翅膀,并将可能成为继数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之后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人工神经元网络理论也将必然为经济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分析工具。以上本文通过对神经网络模型的简要分析,概述了其用于经济学领域的优点和不足,并作了应用模型研究的尝试――通过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的精确量化度量,能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对经济学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艳等.基于ANN的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
[2]郝全明,李桂荣.人工神经网络在矿区环境污染经济损失预测中的应用[J].黄金,2003,(3):47.50.
[3]叶东毅,刘文标.个股走势模式分类的RBF神经网络方法[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12.15.
[4]张秀艳,徐立本,王萍,马海英.用人工神经网络解决经济问题的有效性和局限性[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6):39.45.
[5]杨黎萌,刘开第.BP神经网络在房地产估价中的应用[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4,(2):105.109.
[6]M.A. Taha, S.C. Park, J. S. Russell.Knowledge.Based DSS for construction contractor prescreening[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5, (1):35.46.
[7]K. C. Lee, I. Han , Y. Kwon. Hybrid neural network models for bankruptcy predictiond[J].Decision support system, 1996, (18):63.72.
[8]D.C. kuncicky ,S.I. Hruska,R.C. Lacher. Hybid systems: the equivalence of the rule.based expert system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infet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pert systems, 1992,(3):28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