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王顾左右而言他

王顾左右而言他

时间:2023-05-30 09:03: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王顾左右而言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1、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2、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氏。

3、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王顾左右而言他》。

4、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康有为因“公车上书”声名鹊起,以“”而扬名天下,自诩为“康圣人”。自戊戌维新失败后,流亡海外10余年。后,他伙同帝制,当了12天的弼德院副院长,便跑到东交民巷(外国使馆界)哀吟残生去了。

“康圣人”耍赖

1923年,康有为到西北漫游,逗留于西安,陕西督军刘镇华待之以上宾。一日,康有为谈起陕西皮货,面露涎羡之容,刘督军便挑选了上等皮筒送给他。大概是嫌少了些,过了两天,康又说冷,要买狐皮袍过冬,请刘代他去电向家中取款。刘不好推却,派人到皮衣店里挑了几件给他,康全部收下,却叫店里向督署去收款。

康有为自称精于古物鉴赏,一时陕省收藏家纷纷把所藏拿给他鉴定,并请他题字。康有为来者不拒,一律照单全收,据为己有。有人把祖传的古钱拓片请他题识,他索观古钱,也不细看,往袖里一藏,那人再三f是祖传之宝,情愿送他一两枚,请把其余奉还。“康圣人”却王顾左右而言他,装作没听见走了。

康有为在陕西最讨没趣的是偷取卧龙寺藏经。康得知卧龙寺藏有古经,恳请老方丈借出一览,可一见藏经精美,便一借不还偷携出关。此事惊动陕省群绅,他们以古物保存会的名义,向省府及省法院告了一状,这才把藏经要回。

康有为见大伤颜面,除了向刘镇华要求赔偿名誉损失费100万元之外,还提出三个要求:一、家藏图书一批,由西北大学购买,书价以2万元计算;二、请刘以私人投资2万元,作其所办《不忍》杂志之股金;三、聘请其门人张抚荣等为西北大学教授。刘镇华倒也看透了康有为的真面目,不置可否,康有为愤而离陕。清末民初著名漫画家钱病鹤曾为此事画了一幅漫画,挖苦“康圣人”在陕西的行径。

给庐山“改名”

1926年,民国将领邓如琢督理江西时曾请康有为游庐山。康有为颇高兴,带领子女前往。

到了九江后,当地政客名流向康有为恭求墨宝者络绎不绝,书画装裱店里更是供不应求。康有为也是有求必应,到处“留字”。这下可累坏了随从,每日研墨,以供圣人挥毫,真是苦不堪言。于是有人便买了五味子泡汁略研数十下,算是应付了事,岂知到裱时便一塌糊涂,如同张天师画的捉鬼符了。

康有为在离开江西前,写了《康庐山记》一文,他引证古书典籍,证实“匡”字本原是“康”,后讹化为匡,所以“匡庐”应做“康庐”(宋史专家邓广铭亦笺证:“庐山亦名匡山,亦称匡庐,宋人避赵匡胤讳,故改称康庐也。”此聊备一说)。此记200多字,皆康有为亲撰亲书,写成后命当地人镌刻在庐山崖壁上。但康有为离开庐山赴青岛后,这部《康庐山记》始终没有人敢付刻,康有为想“让名山从圣人之姓”的想法也终成笑柄。

第3篇

掌握拒绝的礼仪职场纷争可减少

拒绝,就是不接受。既然是对别人意愿或行为的一种间接的否定,那么就应该考虑不要把话说绝,应该给别人以台阶下。

通常,拒绝应当机立断,不要含含糊糊,态度暖昧。别人求助于自己,而这个忙不能帮时,就该当场明说。当时拍了胸脯,此后却一拖再拖,东躲,最后才说没办法。这和骗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从语言技巧上说,拒绝有直接拒绝、婉言拒绝、沉默拒绝、回避拒绝等四个方式。

直接拒绝,就是把拒绝的意思当场明讲。这个方法重要的是应当避免态度生硬,说话难听。在一般情况下,直接拒绝别人,需要把拒绝的原因讲明白。可能的话,还可以向对方表达自己的谢意,表示自己对其好意心领神会,借以表明自己通情达理。

有人对拒绝的借口不屑一顾,实在不够理智。如果是和别人公务交往中对方送了你现金作为礼品,按规定不能接受,但总不能不近人情地质问对方“用心安在”。不妨采用婉转的语气,来拒绝馈赠,如可以说:“某先生,实在要感谢您的美意,但我们规定,不允许接受别人赠送的礼金。实在对不起了,您的钱我不能收。”这样对方就不好强人所难了。

婉言拒绝,就是用温和曲折的语言,来表达拒绝。和直接拒绝相比,它更容易被接受。因为它大更大程度上,顾全了被拒绝者的尊严。

比如一位先生送内衣给一位关系一般的小姐。如果这位小姐反唇相讥:“这是给您妈买的吧?”那就变成泼妇了。不如婉言相拒,说:“它很漂亮。只不过这种式样的我男朋友给我买过好几件了,留着送你女朋友吧。”这么说,既暗示了自己已经“名花有主”,又提醒对方注意分寸。

沉默拒绝,就是在面对难以回答的问题时,暂时中止“发言”,一言不发。当他人的问题很棘手甚至具有挑衅、侮辱的意味,不妨以静制动,一言不发,静观其变。这种不说“不”字的拒绝,所表达出的无可奉告之意,常常会产生极强的心理上的威慑力。

沉默拒绝法虽然效果明显,但如果运用不当,难免会“伤人”。所以可以尝试避而不答、“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方法,也就是“回避拒绝法”。

回避拒绝,就是避实就虚,对对方不说“是”,也不说“否”,只是搁置下来,转而议论其他事情。遇上别人过分的要求或难答的问题时,就可以使用这个方法。新晨

第4篇

关于“赵饶案”的聒噪,不少媒体已经做足文章,立体荧屏和平面纸质敞开大门尽显其能,让当事双方的一切言辞纤毫毕露通透亮相。本来已够脸熟的赵大叔更加脸熟,本来无人知晓的饶阿姨也因此出名。可是在这熙熙攘攘中,在下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媒体好像为了保持某种公正,皆小心翼翼地对双方的人格人品性情个性不予置喙,似乎生怕得罪了哪方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这就很没劲,明明对这件事每个人都有一个基本判断和基本立场,为何不能痛痛快快亮一亮?

在下的基本立场是:赵大叔不咋的!

何出此言?因为私下里听到不少男人说:赵大叔也太亏了,牺牲了名誉,同时也意味着将牺牲钱财,破点财倒没啥,可是为了这样一个丑女老女也太不值了。言下之意,假如风流对象年轻些美貌些,赵大叔就算花此声败名裂的代价,也算真正意义上的风流一场,现在简直是跌在了臭水沟里。

这是男人从经济学的角度在掂量“买色成本”。然而饶颖毕竟不是那种简单的“买色”对象,而是和赵大叔有过“感情史”。丑也罢,老也罢,毕竟是局外人的评价,也许在那个年代,在情人的眼里,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些日子以来,每隔一段时间,饶颖就会刺激一下公众的神经:最具“震撼力”的证据已经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在录音中,男女主人公的谈话涉及男女关系,内容不堪入耳。录音中的男声磁性低沉,与《动物世界》里的配音如出一辙,相信饶阿姨不一定有“科学造假”的能耐和实力。赵大叔起先是矢口否认的,后来又说,假如相互有过美好的时光,为何要衣服恶心别人呢?这话理论上是成立的,可是你不想想,人家也是在你的矢口否认下,一件一件被迫把衣服脱去的,脱到同归于尽为止。

赵忠祥在此事上的所有失策,简单说来就是“欲盖弥彰”。案件就是案件,你大可就事论事,或者什么也不说,让律师帮你就事论事。现在你一会儿说“黑暗扼杀不了我”,一会儿说“世态炎凉啊”,一会儿又说“一个民族偶像的倒下”――这“民族偶像”一说似乎有点自恋倾向了,虽然适当的自恋会让当事人感到有自信心和安全感,但过分自恋往往是对自信心和安全感的担心和怀疑,当一个人内心的价值感遭到挫折时,需要用更强大的社会和民族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形象,这符合心理学规律,可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同时暴露出内心的虚弱,难道不是吗?

而且既然把自己当作民族偶像,那就干脆始终保持“形而上”状态,别跌到“形而下”。然而赵大叔又沉不住气,激烈地为自己辩解――“我就是跟你认识,不等于我就跟你上床了。我跟你上床了不等于导致你怀孕了,你怀孕你就去做人工流产,这跟认识不认识有什么关系呢?……DNA我还没有参与呢她就鉴定出来了,是不是她半夜偷着找我弄的啊?……你已经有个孩子了,再刮一个很正常。不管你跟哪个男人怀的,这都不算迫害啊。这怎么能叫迫害呢?国家迫害你了?实行这个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你生两个?无理搅三分嘛!”听到这些话,第一个反应就是赵忠祥有点失态,他的精神状况不太好。再细细剖析,隐隐觉得一种非健康的愤怒左右着此时的赵忠祥,对伤害他的人作出如此激烈的、绝对的批评,很可能是对自己的内疚感和羞耻感的掩饰。倘若真的“君子坦荡荡”,面对无聊的肇事者,轻启双唇,“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那才是潇洒。

赵忠祥因为心虚,表现形式才会欲盖弥彰。而饶颖,作为一个普通女人,在社会地位上与赵忠祥有巨大的差距,她的“主动曝丑”(向媒体求助)是她本能的反应。在我看来,当事双方,值得同情的不该是赵忠祥。

第5篇

一、“虚”是文言虚词的突出特点

文言虚词一般都是假借字,其词形和它在句中所表示的意义并没有内在的联系,是不能按实词的方式去“依形释义”的。文言虚词的突出特点是“虚”,即没有实在的意义。古人在记事作文时,不会为虚词而单独造字,需要虚词时,往往采用“依声托事”的办法,假借实词中已有的同音字来记录虚词。因此,虚词所用的字几乎全是【注】假借字。

如“其”字。金文写为“其”,本义是“簸箕”,是实词。文言文中假借“其”字为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和指示代词(那),长借不还。于是人们便在“其”字上加竹头写作“箕”,以表示本义。

二、同一字形的虚实区分

由于虚词多是假借原有实词中的同音字为之,因此,在文言文中,同一字形往往虚实并用。在阅读古代诗文时,要加注意,区而别之。

例如:陈涉辍耕之①垄上,怅恨久之②。《陈涉世家》

曾子之③妻之④市,其子随之⑤而泣。《韩非子·外诸说》

“之”字,甲文写为“之”,表示脚在地上走,《尔雅·释诘》:“之,往也。”本义是“到……去”。以上两例中,有五个“之”字,依据语境,分析比较:①④用的是本义“到……去”,是实词(动词);其余三个“之”字是虚词。其中,②是音节助词,无义;③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⑤是第三称代词,相当于“她”。

三、同形虚词的不同用法

有些常用虚词,虽用同一形体表示,但用法多样,词性、意思不同,必须依据它所在的不同语言环境,仔细辨析,方能求得准确的理解。

仍以“之”字为例,前面是区分虚实,这里是区分虚词“之”字的不同用法。

学而时习之①,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公与之②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之③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以君之④力,曾不能损魁父之⑤丘……《愚公移山》

期年之⑥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大道之⑦行也,天下为公。《礼记·大道之行也》

孤之⑧有孔明,犹鱼之⑨有水也。《隆中对》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⑩。《曹刿论战》

久之{11},目似瞑,意暇甚。《狼》

宋何罪之{12}有?《公输》

父母唯其疾之{13}忧。《论语·为政》

以上十一例中,共有虚词“之”字十三个,根据各自所在的语境分析,比较,可归纳为六种用法:

第一种用法: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句中作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如之①、之②,可释为“它”或“他”。

第二种用法:作指示代词用。在句中作定语,限制名词,如之③、之⑤,可释为“这”、“这样的”。

第三种用法:作助词用。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如之④、之⑥,相当于“的”或“以”。

第四种用法:作助词用。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之变成分句或词组,如之⑦、之⑧、之⑨,“之”字无义。

第五种用法:作助词用。放在不及物动词或形容形之后,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有人称之为音节助词,如之⑩、之{11},“之”字无义。

第六种用法:作助词用。将宾语前置,加以强调,如之{12}、之{13},“之”字无义。

四、古今同形虚词的异同

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有的已经消失,有的依然存留。消失的如人称代词“尔”、“汝”,疑问代词“奚”、“恶”,否定副词“匪”、“弗”,语气词“也”、“矣”等等。在阅读文言文时,这些虚词,可以查看注释或查阅字典得以解决,不至引起误解。值得注意的是,至今仍然存留使用的虚词,虽然与古代文言虚词一脉相承,词形相同,但是它们在词性、用法、意义方面却有一定的差别。

下面列举几个典型例子,作古今对比,以揭示其异同。以“是”字为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大道之行也》

将军向宠……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上例中的“是”字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字,虽然词形相同但是词性却不相同,上例中的“是”字为指示代词。前两例“是”字复指上文,作分句的主语。“是知也”释为“这才是聪明”,“是谓大同”释为“这叫做大同”,第三例中的“是以”即“以是”,意为“因此”。西汉以后,“是”字才渐渐作判断词使用。

又以“他”字为例: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他”字在古代汉语中不用作人称代词,而是作指示代词使用,相当于“别的”、“其他的”意思。到了唐代,才开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如《霍小玉传》“他亦知有李十郎名字”。

又以“所以”为例。在现代汉语中作为连词使用,与“因为”相配合,在复句中表示因果关系。而古代汉语中的“所以”却不然,我们举例加以说明: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公输盘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第6篇

祝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口头祝贺、电话祝贺、书信祝贺、传真祝贺、贺卡祝贺、贺电祝贺、点播祝贺、赠礼祝贺、设宴祝福等等,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在多数情况下,几种方式也可以同时并用。

祝贺的时机,也需要审慎地选择。对商界人士来说,适逢亲朋好友们结婚、生育、乔迁、获奖、晋职、晋级、过生日、出国深造、事业上取得突出成就之时,应当及时向其表示自己为对方而高兴。不然,就有疏远双方关系、心存不满或妒嫉之嫌。碰上节日,出于礼貌,向亲朋好友们道贺,也是必要的。

对于关系单位的开业、扩店、周年纪念、业务佳绩,予以祝贺,亦为“义不容辞”。

一般说来,口头祝贺,是商界人士用到的机会最多的一种祝贺方式。口头祝贺,在总体上的礼仪性要求,是要简洁、热情、友善、饱含感彩,是要区分对象,回避对方之所忌。

通常,口头上的祝贺都以一些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来进行。例如,“恭喜,恭喜”、“我真为您而高兴”、就是国人常用的道贺之语。“事业成功”、“学习进步”、“工作顺利”、“一帆风顺”、“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生活幸福”、“阖家平安”、“心想事成”、“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话,大家也人人耳熟能详,百听不厌。

对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时刻,道贺之语的选择应有所不同。

在祝贺同行开业时,“事业兴旺”、“大展宏图”、“日新月异”、“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恐怕是对方最爱听的话。

在祝贺生日时,除了“生日快乐”可广泛使用外,“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这种老寿星爱听的祝词,就不宜对年轻人尤其是孩子们来讲。

对新婚夫妇,使用“天长地久”、“比翼齐飞”、“白头偕老”、“百年好合”、“互敬互爱”、“早生贵子”之类的祝贺语,能使对方更加陶醉在幸福与憧憬之中,多多益善。

有些话本意不错,但可能犯一些人的忌讳,故宜加以回避。例如,乘飞机者,不喜欢祝他“一路顺风”,——因为这对飞机飞行有碍、香港人不爱听别人祝他“快乐”,——爱讨“口彩”的他们,往往把“快乐”听成了与之发音一样的“快落”,那样岂不是太不吉利了。

若明知一位小姐才疏学浅,事业上难有重大进展,那么就不该祝她“事业有成”,免得让人家“感时花溅泪”。代之以“生活幸福美满”,大概才能让对方芳心大悦。

如果说适时而得体的祝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密切感情,促进友谊的话,那么一句恰当的慰问语,也可以把商界人士的关心、体贴和爱护,及时地传达给自己的交往对象,像“雪里送炭”一样温暖对方孤寂和伤感的心灵。

慰问,就是在他人遭遇重大变故,如患病、负伤、失恋、丧子、丧偶、婚姻裂变、极感痛苦忧伤,或破产、关厂、失业、休学、研究受阻、市场开拓失败,遭受困难挫折之时,对其进行安慰与问候,使其稍安勿躁,稳定情绪,宽心放眼,去除或减轻哀伤。在适当的时机,还可给予对方一定的支持与鼓励。

慰问,首先要表现得“患难与共”。不论是表情、神态,还是动作、语言,都应当真诚地显示出慰问者的“同舟共济”之心,体贴关心之意。

例如,在慰问逝者的亲属、探视伤病员、安慰失恋者时,应表情凝重,语调深沉舒缓,语言饱含关心与同情之意。若是嘻嘻哈哈、喜眉笑眼,语调尖锐、油滑,语言随意、放肆、轻浮,就会给人以“彼方悲伤之日,即是我方开心之时”的幸灾乐祸的感觉。

当然,也不宜矫枉过正,表现过分。若是一见面就表现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人未语,泪先流”,搞得被慰问者伤心落泪,恶化其情绪,亦属不当之举。

其次,慰问语的重点是关心、体贴与疏导。

对生活困难者,可询问其具体的难题,并给予力所能及的援助。

对工作受挫者,应鼓励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自古英难多磨难,从来纨袴少伟男”,支持其再接再厉,奋起直追。

对失恋者,可以“王顾左右而言他”,免谈此事,尤其不宜评论对方原先的那个“他”或“她”。也可以劝慰其“天涯何处无芳草”,或“大丈夫何患无妻”。

对于颓废之人,则可以多一些激励。告之“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最后,慰问语应选择得适当。

不要嘲讽、指责对方。说什么:“当初我也碰上过这事,但我可不这样”,“瞧瞧,我原先说什么来着,‘不听好人言,吃苦在眼前’”,都很没有水平。

第7篇

例如,他人邀请自己赴宴,能去就答应下来,不能去就不要勉强.不要当面作“欢欣鼓舞”状地接受了下来,届时又不出席,并且不了了之.

拒绝,既然是对他人意愿或行为的一种间接的否定,那么在有必要拒绝他人时,就应考虑不要把话说绝,别让别人感到难为情.

通常,拒绝应当机立断,不可含含糊糊,态度暖昧.别人求助于自己,而这个忙不能帮时,就该当场明说.当时拍了胸脯,此后却一拖再拖,东躲,最后才说没办法.既误事,又害人,非正派的商界人士之所为,因为这等于骗人.

从语言技巧上说,拒绝有直接拒绝、婉言拒绝、沉默拒绝、回避拒绝等四种方法.

直接拒绝,就是将拒绝之意当场明讲.采取此法时,重要的是应当避免态度生硬,说话难听.在一般情况下,直接拒绝别人,需要把拒绝的原因讲明白.可能的话,还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谢意,表示自己对其好意心领神会,借以表明自己通情达理.有时,还可为之向对方致歉.

有人对拒绝的借口不屑一顾,实在不够理智.若是外商在商务交往中送了现金,按规定不能接受,但总不能不近人情地质问对方“用心安在”.不妨采用婉转的语气,来拒绝馈赠,如可以说:“某先生,实在要感谢您的美意,但我公司规定,在商务活动中不能接受他人赠送的礼金.对不起了,您的钱我不能收.”这样对方就不好强人所难了.

婉言拒绝,就是用温和曲折的语言,去表达拒绝之本意.与直接拒绝相比,它更容易被接受.因为它大更大程度上,顾全了被拒绝者的尊严.

一位男士送内衣给一位关系一般的小姐,这非同寻常.但反唇相讥:“这是给您妈买的吧?”便似泼妇了.不如婉言相拒,说:“它很漂亮.只不过这种式样的我男朋友给我买过好几件了,留着送你女朋友吧.”这么说,既暗示了自己已经“名花有主”,又提醒对方注意分寸,不过总算不难听.

沉默拒绝,就是在面对难以回答的问题时,暂时中止“发言”,一言不发.当他人的问题很棘手甚至具有挑衅、侮辱的意味,“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未必勇也.不妨以静制动,一言不发,静观其变.这种不说“不”字的拒绝,所表达出的无可奉告之意,常常会产生极强的心理上的威慑力,令对方不得不在这一问题上“遁去”.

沉默拒绝法虽则效果明显,但若运用不当,难免会“伤人”.因此商界人士还可以尝试避而不答,“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方法,即回避拒绝法,来拒绝他人.

回避拒绝,就是避实就虚,对对方不说“是”,也不说“否”,只是搁置此事,转而议论其他事情.遇上他人过分的要求或难答的问题时,均可相机一试此法.

有道是“知错就改”,人不怕犯错误,却怕不承认过失,明知故犯.在人际交往中,倘若自己的言行有失礼不当之处,或是打扰、麻烦、妨碍了别人,最聪明的方法,就是及时要向对方道歉.

例如,因为不了解实际情况,而当众错怪了部下,就应当胸襟坦荡一些,在确定自己错了之后,绝不能文过饰非,将错就错,一错再错,而应当马上以适当的方式向部下真心实意地道歉.这样才会被原谅,才称得上是强者.

道歉的好睡在于,它可以冰释前嫌,消除他人对自己的恶感,也可以防患于未然,为自己留住知己,赢得朋友.

在商务交往中,需要掌握的道歉的技巧,有下面几点.

第一,道歉语应当文明而规范.有愧对他人之处,宜说:“深感歉疚”,“非常惭愧”.渴望见谅,需说:“多多包涵”,“请您原谅”.有劳别人,可说:“打扰了”,“麻烦了”.一般场合,则可以讲:“对不起”,“很抱歉”,“失礼了”.

第二,道歉应当及时.知道自己错了,马上就要说“对不起”,否则越拖得久,就越会让人家“窝火”,越容易使人误解.道歉及时,还有助于当事人“退一步海阔天宽”,避免因小失大.

第三,道歉应当大方.道歉绝非耻辱,故而应当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完全彻底.不要遮遮掩掩,“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不要过分贬低自己,说什么“我真笨”,“我真不是个东西”,这可能让人看不起,也有可能被人得寸进尺,欺软怕硬.

第8篇

关键词: 孟子 善辩 精神内涵 浩然之气 平等意识

孟子是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宗师。在诸子百家中,孟子以能言善辩著称,这一点无论是当时的学者还是后来的大师都是肯定的。当时他的门人公都子就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郭沫若在《荀子的批判》(《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纵观孟子的作品,就会发现孟子与之辩论的对象,很多都是各国君王,面对国君,孟子与之对话很直接也很尖锐,表现出不亢不卑的气度,保持了自己人格的尊严与独立。在孟子善辩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他强大的人格魅力,解读其精神内涵,可以说孟子善辩源于他的浩然之气,源于他超越时代的平等意识。尽管在当时孟子的思想不被统治者接受,但是他雄辩、善辩的才华,他的浩然之气,“民贵君轻”的平等观念,千百年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精神追求的典范。

翻开《孟子》一书,我们可以看到孟子什么事都敢议,什么人都敢言,而且直言不讳,放语不惮。《孟子・梁惠王下》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想象当时的情境,孟子面对齐宣王并没有咄咄逼人,而是从容道来,先假设性地提出两个问题:“朋友不尽责该怎么办?”“士师不尽责该怎么办?”都使齐宣王只能有唯一的回答,也就进入孟子的“彀中”,待到再问:“四境之内不治怎么办?”他就无话可答,无言以对,当时齐宣王一定尴尬不已、面红耳赤而且毫无回旋的余地,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孟子在文武百臣中当众捋其虎须,使他置于理屈辞穷之境,其目的并不是有意让他在众卿家面前失面子,而是使齐宣王认识到自己对人民应负的责任,把国家治理好,实行仁政。

《寡人之于国也》里记载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耐人寻味的对话: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琢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番对话是由梁惠王的“疑惑”而引起的。梁惠王自以为对国家的治理已十分“尽心”,他的“尽心”,具体表现在“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尽管邻国之政不及他如此“用心”,可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而是以梁惠王熟悉的战事设喻,告诉梁惠王他所谓的“尽心”与“邻国之政”的不“用心”,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形式上和数目上的不同而已,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也就成为必然。

孟子以“王好战”设喻,以子之矛攻之盾,一下就击中梁惠王的要害之处,从而牵着梁惠王的“牛鼻子”,让他顺着自己的思路,接受“王道”及“仁政”的思想:“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层层发问,绵里藏针,既针对梁惠王感兴趣的问题步步诱导,又令人信服地提出了自己仁政的思想。尽管雄辩滔滔,我们看到的却是孟子对人的终极关怀,闪烁着人文精神的思想魅力。

其实孟子规劝国君实行自己的仁政思想很多时候也是循循善诱的,在《庄暴见孟子》一文中,孟子一开始和齐宣王讨论音乐的问题,其间他利用“乐”的不同内涵,巧妙地进行了切换,把谈音乐引到谈“与民同乐”的话题上来,以此劝说齐宣王实行仁政。

当孟子听庄暴说齐王喜欢音乐,就主动去拜见齐王,并直截了当提出这个话题。齐王听了当时就“变乎色”,老大不高兴,还为自己辩解:“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没有直接批判齐王,而是先奉承他:“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又替齐王解围:“今人乐犹古之乐也”,使齐王如释重负。在孟子看来,作为统治者的齐王喜欢怎样的音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怎样的形式喜好音乐。“乐”有两种含义,一读yuè,当音乐讲;另一读lè,当“快乐”讲。在这里,孟子巧妙地把欣赏音乐变成欣赏音乐的快乐,有意设置了两个简单的问题让齐王回答:“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从而启发齐王承认“与人乐”更“乐”,“与众乐”更“乐”。孟子成功进行了“乐”的内涵转变,由己及人,由少及多,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向齐王提出:“请允许我给大王讲讲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吧!”充分显示了孟子借题发挥运用自如的谈话方式,为后文宣传“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孟子仁政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施仁政以乐于民。孟子在这篇文章中对君王与民同忧乐的情景做了绘声绘色的描述:“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孟子认为,统治者若能与百姓同忧乐,才是真乐,才能真正王天下。可以说孟子倡导的这种“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思想,影响着后代无数知识分子以国家民族事业为己任,奏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乐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信念皆源于孟子的这种忧乐天下的思想。

在孟子善辩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他对百姓的终极关怀,看到的是他直言谏君、不畏权势的浩然之气,看到的是他为民为国的坦荡胸怀。在《孟子》中我们找不到一句阿谀逢迎、趋炎附势之语,摧眉折腰、违心背意之言。尽管孟子四处游说诸侯,以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他却从不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尊严、人格独立为代价。

《孟子说解・公孙丑下・将朝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吾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在孟子看来,爵位、年龄、道德是天下公认为宝贵的三件东西,齐王不能凭他的爵位而轻视孟子的年龄和道德,如果他真是这样,便不足以同他有所作为,孟子也不能委屈自己去见他。可见在孟子心中,君和臣只是政治地位不同,人格上是平等的,他要求自己成为王者之师,而不是王的臣仆和奴役。孟子在君臣关系上的观点,超越了孔子一再强调的“君君,臣臣”,“君使臣,臣事君”(《论语・八佾》)的君臣主仆关系,强调了君和臣在人格上的平等。所以就不难理解孟子在《孟子―离娄》篇中表达的君臣观念:“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些均表现了孟子可贵的超越时代的平等意识。

第9篇

此案震惊金陵,南京警方经过5天5夜全力侦查,凶手在相邻的安徽芜湖市落网,原来这竟是一起跨省杀人分尸抛尸案,被害者是芜湖市南瑞实验学校退休女教师钱健昕。

电视征婚 难耐多年空巢的日子

10年前,女教师钱健昕与丈夫离婚,带着儿子独过。2006年,儿子大学毕业后去加拿大留学,她退休后便一个人过着空巢的日子。钱健昕所住的富贵园小区,是芜湖市的一个高档小区。55岁的钱健昕不但保养得很好,几十年的教师生涯也造就了她不俗的品位,她更在意对方的人品、谈吐和教养。

钱健昕发现某电视台有档资讯类节目,收视率非常高,便决定到这个栏目去做一则征婚广告。

2010年5月6日晚,钱健昕接到一个陌生男子打来的电话,对方自报姓名黄保华,说是在电视上看到了她的征婚信息,希望能跟她先交个朋友。对方在电话里说:“我离异多年,一个人在外地经商,虽然事业有成,但内心依然渴望能在家乡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女子,在未来的生活中相扶相伴。从电视上第一眼看到你的照片后,我就认定你就是我喜欢的那种女人。相信我,请给我一个机会,同时也给你自己一个机会……”

黄保华的这段电话告白,一下子吸引住了钱健昕。对方事业有成,而且谈吐不俗,想来是一个有文化、有品位的人。她当即答应第二天下午与对方见面。

见面后,黄保华边喝茶,边跟钱健昕讲自己的“奋斗史”:他原来在一家制药厂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下海经商,去广州等地做药品,历经千难万苦,最惨的时候两天才吃一顿饭,5年后终于挣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事业成功的同时,他的家庭却解体了。现在,经济上他也算是衣食无忧了,但情感上还是很孤单,希望能有一个相互依靠的伴侣,一起携手未来的日子。

听了黄保华的这段告白,钱健昕不由得有点心动。她觉得自己单身了十几年,终于遇到了一个懂得自己的男人,而且对方身价不菲,对自己又是那么欣赏,她冷寂了多年的心一下子火热起来。

邂逅知己 人近黄昏忽来浪漫

分手前,两人互相交换了手机号码,黄保华打了辆车,将钱健昕送回家。

从此,黄保华开始频繁约会钱健昕。5月26日下午3时许,黄保华给钱健昕发了一条短信,称自己“突然很想看到你”。钱健昕很快回了条短信,问他:“你在哪里?”黄保华回了她6个字:“就在你家楼下。”

钱健昕当即跑到阳台上一看,黄保华果然站在楼下,手里还捧着一把洁白的百合花。如此浪漫的场景,钱健昕活了大半生竟从未体会过。那一刻,她被深深感动了,打开家门将黄保华请了进来。两人交谈得很愉快。钱健昕下厨烧了好几个菜,留黄保华吃了晚饭。

这天晚上,黄保华留在了钱健昕家。自此,钱健昕和黄保华的关系有了质的变化,钱健昕给他配了一把自家房门的钥匙。

钱健昕把自己认识黄保华的经过告诉了儿子,只是隐瞒了让黄保华留宿、并给他配了家里钥匙的事。儿子为母亲能找到晚年的幸福感到高兴,不过也提醒母亲要小心一些。

钱健昕认为儿子说得对。对黄保华的经历,她还不是非常了解。此后,她多次在交谈中询问黄保华有关这方面的事,还提出想去他的公司看看。黄保华说得仍像以前一样含糊,对去他公司更是“王顾左右而言他”。

黄保华确实对钱健昕说了谎:他真正的年龄不是53岁,而是47岁,原是芜湖制药厂的工人,2004年下岗后,在家里开了一个麻将馆,自己也渐渐沉溺其中,赌博欠下二十多万元外债。2009年与妻子协议离婚,将债务全部揽在自己身上,净身出户。认识钱健昕后,他编造了身份、年龄和成功的经历。

几个星期后,黄保华提出公司要进一批进口药,他资金周转不灵,让钱健昕借5万块钱给他。钱健昕心里一惊,她说自己退休了没有多少工资,儿子在国外留学要钱,一时半会儿拿不出来。

黄保华的举动,让钱健昕越发怀疑:堂堂一个药品商,怎么还找自己借钱?钱健昕下决心要搞清黄保华的来历。

惨遭杀害 怎堪忍受欺骗和耻辱

7月15日吃过晚饭后,钱健昕对黄保华说:“老黄,你什么时候买房子?”黄保华支支吾吾,最后干脆说了实话:“我是一个失败的男人,根本没有钱再买房子。反正你儿子在国外,你一个人住着这么大的空房子,就让我住在你这里吧。”

钱健昕一听,气得浑身发抖:“我讨厌你这种没有责任感、没有尊严的男人!你欺骗了我,我可以不追究你,但这个家再无你的立锥之地,你还是快走吧!”

7月17日下午3时许,黄保华再次来到钱健昕家。一进门,钱健昕就毫不留情地对他说:“我这里不是你的免费食堂,你把钥匙还给我,以后不许再来骚扰,不然我就报警!”

黄保华心里的火“腾”地一下就上来了,他一把将钱健昕拽到卫生间,指着镜子里的她说:“你好好照照镜子看看吧,你一个快60岁的老女人,到现在还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活的!”

黄保华的这番话,彻底激怒了钱健昕。她放下教师的身份和惯有的教养,大骂黄保华。

黄保华一个耳光狠狠地打向钱健昕,并将她推倒在地。钱健昕流着泪挣扎着爬起来,一边哭,一边骂黄保华是个“大骗子”。黄保华乘钱健昕背对着他,拿起墙角处放着的一个锤子,从背后对着她的头狠狠地砸了下去……

当晚,黄保华将钱健昕分尸。第二天上午,到附近一家大市场买了一只大行李箱和两个布口袋,将分割过的尸体装了进去。7月18日深夜,他将部分尸块扔到芜湖的一处废弃工地上。19日上午,黄保华乘坐出租车来到南京,将另一部分尸体抛到了南京市下关区建宁路一带。

第10篇

尊重隐私

一天,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孙妮小姐被派到外地去出差。在卧铺车厢内,她碰到了一位来华旅游的美国姑娘。由于对方首先向孙小姐打了一个招呼,孙小姐觉得不与人家寒暄几句实在显得不够友善,便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大大方方地随口与对方聊了起来。在交谈之中,孙小姐有点没话找话地询问对方:“你今年多大岁数呢?”不料人家所答非所问地予以搪塞:“你猜猜看。”孙小姐觉得没趣,转而又问:“到了你这个岁数,你一定结婚了吧?”这一回,那位美国小姐的反应更令孙小姐出呼意料:对方居然转过头去,再也不搭理她了。一直到分手,她们两个人再也没有说上一名话。孙小姐与那位美国姑娘话不投机,不欢而散,主要是因为孙小姐在交谈中向对方所提出的问题,在国外统统纯属是不宜向他人打探的个人隐私。按照常规,对方是有权利拒绝回答的。所谓个人隐私,简单地说,指的就是一个人出于个人尊严和其他某些方面的考虑,因而不愿意公开,不希望外人了解或是打听的个人秘密、私人事宜。在国际交往中,人们普遍讲究尊重个人隐私,并且将尊重个人隐私与否,视为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有没有教养,能不能尊重和体谅交往对象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中国人在涉外交往中,务必要严格遵守“尊重隐私”这一涉外礼仪的主要原则。也就是说,在与海外人士打交道时,一定要充分地尊重对方的个人隐私权。进而言之,在言谈话语之中,对于凡涉及对方个人隐私的一切问题,都应该自觉地、有意识地予以回避。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在同海外人士交谈时信口开河,将“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一中国式的做法滥施于人。甚而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不管对方如何反响,依然故我,“宜将剩勇追穷寇”,“打破砂锅问到底”。否则的话,极有可能会令对方极度不快,甚至还会因此损害双方之间的关系。从可操作性这一角度来讲,应用“尊重隐私”原则,在涉外交往中,至关重要的,是要明白在与外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进行交谈时,应当有所不为,即必须了解,在与海外人士交谈时,对于那些属于个人隐私方面的话题,不应有所涉及。一般而论,在国际交往中,下列八个方面的私人问题,均被海外人士视为个人隐私问题。其一,是收入支出。在国际社会里,人们普遍认为:任何一个人的实际收入,均与其个人能力和实际地位直接存在着因果关系。所以,个人收入的多寡,一向被外国人看作自己的脸面,十分忌讳他人进行直接或间接地打听。除去工薪收入之外,那些可以反映个人经济状况的问题,例如,纳税数额、银行存款、股票收益、私宅面积、汽车型号、服饰品牌、娱乐方式、度假地点,等等,因与个人收入相关,所以在与外国人交谈时也不宜提及。其二,是年龄大小。在国外,人们普遍将自己的实际年龄当作“核心机密”,轻易不会告之于人。这主要是因为,外国人一般都希望自己永远年轻,而对于“老”字则讳莫如深。中国人听起来非常顺耳的“老人家”、“老先生”、“老夫人”这一类尊称,在外国人听起来却如诅咒谩骂一般。特别是外国妇女,最不希望外人了解自己的实际年龄。所以在国外,有这么一种说法:一位真正的绅士,应当永远“记住女士的生日,忘却女士的年龄”。其三,是恋爱婚姻。中国人的习惯,是对于亲友、晚辈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时时牵挂在心,但是绝大多数外国人却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让任何一个人面对交往不深的朋友,去老老实实地交待自己“有没有恋人”、“两人是怎么结识的”、“跟恋人相处多久了”、“结了婚没有”、“夫妻关系怎么样”、“婆媳关系如何”、“有没有孩子”、“为什么还不找对象”、“为什么还不结婚”、“为什么还不生孩子”,都不仅不会令人愉快,反而肯定会让人难堪。在一些国家里,跟异性谈论此类问题,极有可能被对方视为无聊之至,甚至还会因为被对方控告为“性骚扰”,从而吃上官司。其四,是身体健康。在中国人相遇后彼此打招呼时,大家经常会相互问候对方:“身体好吗?”要是确知交往对象身体曾经一度欠安,那么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关心,与其见面时,人们往往还会热心而关切地询问对方:“病好了没有?”如果彼此双方关系密切的话,则通常还会直接向对方打探:“吃过一些什么药”、“怎么治疗的”,或是向对方推荐名医、偏方。可是在国外,人们在闲聊时一般都是“讳病忌医”,非常反感其他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关注过多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的身体健康都被看作是他的重要的“资本”。其五,是家庭住址。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之中,大家对于自家的住址通常是不保密的。对于自己的家庭住址、私宅电话号码等等,人们一般都会有问必答,甚至于还会主动地相告于人。不仅如此,中国人还喜欢串门,并且往往乐于请人上门作客。而在国外,通行的做法却恰好与我国相反。外国人大都视自己的私人居所为私生活的领地,非常忌讳别人无端干扰其宁静。在一般情况下,除非知已和至交,他们一般都不大可能邀请外人前往其居所作客。为此,他们都不喜欢轻易地将个人住址、住宅电话号码等纯私人资讯“泄密”。在他们常有的名片上,此项内容也难得一见。其六,是个人经历。初次会面时,中国人之间往往喜欢打听一个交往对象“是哪里的人”、“哪一所学校毕业的”、“以前干过什么”。总之,是想了解一下对方的“出处”,打探一下对方的“背景”,模一模对方的“老底”。然而外国人却大都将这些内容看作是“商业秘密”,并且坚决主张“英雄莫问出处”,反过询问交往对象的既往经历,随随便便地擅自查对方的“户口”。外国人还认为,要是一个人动辄就对初次交往的对象“忆往昔峥嵘岁稠”,甚至“痛说革命家史”,并不见得是坦诚相见,相反却有可能是别有用心。其七,是信仰政见。在国际交往中,由于人们所处国度的社会制度、政治体系和意识形态多有不同,所以要真正实现交往的顺利、合作的成功,就必须不以社会制度划线,抛弃政治见解的不同,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处处以友谊为重,以信任为重。如果动不动就对交往对象的宗教信仰、政治见解品头论足,甚至横加责难、非议,或是将自己的观点、见解强加于人,都是对交往对象不友好、不尊重的表现。最为明智的作法,就是在涉外交往中对此避而不谈。其八,是所忙何事。在国内,熟人见面之际,免不了要相互询问一下对方:“忙什么”、“上哪里去”、“从哪儿回来”、“怎么好久没见到你”。但是,外国人对于这一类的问题皆属个人私事,“不足为人道哉”,绝对没有“曝光”的必要。向别人探听与比相关的问题的人,不是好奇心过盛,不懂得尊重别人,就是别有用心,或者具有天生的“窥视欲”。被问及这类问题时,外国人往往会“王顾左右而言他”,甚至还会缄口不语。上述八个方面的问题,即收入支出、年龄大小、恋爱婚姻、身体健康、家庭住址、个人经历、信仰政见、所忙何事等等,皆属于个人隐私问题。要尊重外国友人的个人隐私权,首先就必须自觉地避免在与对方交谈时,主动涉及这八个方面的问题。为了便于记忆,它们亦可简称为“个人隐私八不问”。

..尊重隐私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第11篇

〔关键词〕心理辅导课;阻抗;处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9-0014-03

在心理学领域,阻抗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自来访者或咨访关系中妨碍心理咨询进行的力量或因素。从本质上讲,阻抗是来访者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触与抗拒。它常表现为人们对某种焦虑情绪的压抑,对某种痛苦经历的回避,对触动某些特定事件的抵触,或是对某种行为及认知改变的拒绝等。阻抗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特定现象,是影响心理咨询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学校心理辅导课属于团体辅导,心理辅导课上出现阻抗并不奇怪。出现在心理辅导课堂中的阻抗在性质上与心理咨询或治疗中的阻抗是一样的,对心理辅导课的效果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心理教师必须积极对待、妥善处理,才能实现心理辅导课预期的效果。反之,如果任由阻抗发展或处理不当,就会降低心理辅导课的效果,甚至会导致一堂心理辅导课泡汤。如何处理心理辅导课中的阻抗是一个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的问题,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在公开的文献中尚没见到。本文试图从心理辅导课中阻抗的表现、对心理辅导课的影响、对阻抗的处理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心理辅导课中阻抗的表现

(一)对心理辅导教师的阻抗

这类阻抗可以出现在心理辅导课的任何环节,具体表现如下:

1. 拒绝教师的安排。在分组、活动中均不积极,勉强应付。

2. 负移情。学生把心理教师视为过去经历中某个给他带来挫折、不快、痛苦或压抑的对象,在心理辅导课堂情境中,将原有的情绪转移到了心理教师身上,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出不满、拒绝、敌对、被动、抵抗、不配合等。

3. 过多地探究和询问心理学专业知识,借询问心理专业知识回避对自己心理问题的深入探索,“王顾左右而言他”。

(二)对心理辅导活动的阻抗

1. 拒绝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对个体内心的探索是心理辅导课的必然环节,否则只是流于浅表层面的活动,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心理层面,会使辅导的效能受影响。

2. 推诿。把造成问题的原因推给他人或外界因素,回避个人的原因。

3. 沉默。当课堂中涉及某些问题或环节时,以沉默应对。

4. 过度地关心其他同学的问题。对其他同学的问题颇感兴趣,不断追问和探究,转移他人对自己问题的注意力。

(三)情绪反应的过度激活

情绪过度强烈,甚至失控,在小组活动中过多地占用时间资源,影响其他同学,不顾活动规则和时间限制,赘述、啰嗦,用大量诉说代替对问题的深入探讨。

以上我们分析了阻抗在心理辅导课中的表现,实际上阻抗的表现形式还不只上面这些,而且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兼有几种表现。在很多情况下,对阻抗的正确认识就是心理辅导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开始。

二、 对阻抗的理解

阻抗出现在心理辅导课堂上,势必会对心理辅导课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阻抗对心理辅导课的影响就其本身来说是一种负性的变量,但是,如果我们科学地认识并正确处理,则可化弊为利。

(一)阻抗对心理辅导课的影响

1. 影响心理辅导课的教学目标。在心理辅导课堂上,阻抗不论以哪种形式出现,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辅导效果即教学目标的实现。组织教学时对分组的抗拒、拖沓、活动时偏离主题,耗费心理辅导课的时间资源和心理能量,如果不加以调控任其发展就会使辅导效果打折扣。

2. 影响心理辅导进程。心理辅导课的教学环节一般是热身、分组、活动、总结,每个环节都有其既定的任务及资源的配备。心理辅导课的时间是既定的,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也是设计好了的。阻抗的出现势必会影响心理辅导课的节奏和进度。

3. 影响心理辅导课的氛围。心理辅导课的进行需要创设相应的情境,成功的心理辅导课离不开适宜的氛围,这些对心理辅导活动起着催化、暗示、支持、唤起、维持的作用,良好的氛围大大地增强了心理辅导课的效果,而阻抗则是对这种氛围的破坏。

(二)面对阻抗的积极视角

心理教师的工作就是通过处理阻抗,推进心理辅导课。要做到这点就必须从积极的视角认识和理解阻抗,化弊为利。

1. 阻抗以特殊方式反映有价值的信息,如防御方式、活动方式、个性特点、对生活的追求,如果心理辅导教师洞察到这一点,就可以将这些转化为辅导的积极元素加以利用;阻抗也是学生满足其需要的一种方式,心理辅导教师如果此时给予共情,因势利导,阻抗就具有了积极价值。

2. 阻抗是审视师生关系的窗口。师生关系会在心理辅导课堂中有所体现。不良的师生关系是隐伏在教学活动表象之下的暗礁,会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在心理辅导课堂上就有可能凸显为阻抗。对阻抗的恰当处理,将有助于调整师生关系。心理辅导教师应创造一种能使学生自由感受情感、探索自我、体验活动的氛围,让他们和辅导教师共同完成任务,结成有效的工作同盟。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有效心理辅导的基础,也是化解阻抗的有利因素。

第12篇

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语言,基本形式,是中国画的生命所在。没有笔墨,便没有中国画。否定笔墨便否定了中国画。我们说中国画的继承,指的就是笔墨的继承。我们说中国画的创新,指的就是笔墨的创新。

正如京剧。京剧的两大声腔西皮、二黄,是京剧的基本语言、基本形式,是京剧的生命所在。没有皮黄,便没有京剧。否定皮黄,便否定了京剧。我们说京剧的继承,指的就是皮黄唱腔的继承。我们说京剧的创新,指的就是皮黄唱腔的创新。

由此可知,笔墨是中国画的规矩,皮黄是京剧的规矩。万事万物总是有它自身的规矩的,乱了规矩,则乱了方寸,到那时再谈继承或创新,都不再有任何意义。钱穆说,必先知有此规矩不能逾越,乃能反而求诸己,求方法上之改进,一切正当知识遂从而产生。

什么是笔墨?笔墨好比骨和肉,笔为骨,墨为肉。这样,笔墨的含义就与人的骨肉有了一个联系,有了一个人格的讲究。人品画品,人在画先。什么品格的人画什么品格的画,这是北宋士大夫文人画兴起后,中国绘画在审美品格上的提升。中国画讲骨法用笔,就是讲用笔要有人的风骨、骨气,以表达强劲刚健的生命力。风骨,要点在风。风,指情趣。即儒家的气,老庄的道,屈子的情。三者相互交融,尤以情为重。骨若生风,便成骨气。

中国画用笔讲究逆,讲究涩,讲究阻挡,讲究折钗股,讲究如屋漏痕,讲究如锥划沙,讲究藏头去尾。用笔用线有了这个功夫,便具备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墨分五色,即干、湿、浓、淡、焦。墨用得枯,就好比人的干枯而不润泽。墨若干而不枯,则有如人的苍凉之美。龚贤、黄宾虹的山水,用积墨法层层加上,显出浑厚华滋,有如人生文化阅历积淀的厚实感。用墨过湿大片浸晕收不住,会像病人的浮泡眼肿,虚胖而不结实。

中国画笔墨讲究超凡脱俗人格高尚,鄙视奴颜媚骨。奴俗气表现在屋下架屋,婢作夫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甚至于自己做了自己的奴才,也是深恶痛绝的。

笔墨的修炼讲正入,通于射。好比射箭,自己先要心静心正,才能对准靶心。

我们说山人的绘画有王者气,正是因为中国画是立帝王之业。要在笔墨上做大文章,真好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先贤都是这样走过来的。要有人开风气,出路仍是传统出新。虽则老之将至,正好大器晚成!

纯粹

何谓纯粹之词人?缪钺在《诗词散论》中说,精约凄迷,芳馨悱恻,此种极细美之情思,并非人人有之。有绝无此种情思者,世俗凡风庸之人是也。有虽具另一种深情高韵,而不与此细美之境相合,于是能诗而不工词,如王安石、黄庭坚是也。有雄姿英气,卓跞(音利,行动超绝的样子)不群,而有时偶与此细美之情相契者,此其人率于学术事功,别有树立,间作小词,亦极精工,如范仲淹、文天祥是也。有深具此种细美之情,而仍有他种襟怀抱负者,此其人于词可卓然名家,而兼有他方面之成就,如欧阳修、苏轼是也。至于悱恻善怀,灵心多感,其情思常回翔于此种细美凄迷之域者,则为纯粹之词人,如李煜、晏几道、秦观、周邦彦、姜夔、之伦皆是,而李易安亦其选也。

诚然,我们读《全宋词》,像王安石、黄庭坚、范仲淹、文天祥、欧阳修、苏轼,他们都有卓越的名词佳句广为流传。但他们尚在纯粹之词人之外,可见前人评论之严谨而不苟且。

套用此种方法,我们来看何谓纯粹之中国画家。而要知道何谓纯粹之中国画家,则必先知道何谓纯粹之中国画。直言之,有笔有墨叫中国画,无笔无墨不叫中国画。有笔无墨,或有墨无笔不叫好的中国画。自古以来,笔墨便是中国画的代名词,笔墨是中国画的生命,历代中国画家无不是在笔墨上耗尽了自己毕生的心血,守住了笔墨便是守住了中国画,发展了笔墨便是中国绘画的创新。笔墨与中国画的关系,就是唱腔与京剧的关系。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语言,基本形式。同样,唱腔是京剧的基本语言,基本形式。我们说中国绘画谈继承,就是谈笔墨的继承。中国绘画谈发展,就是谈笔墨的发展。丝毫不关乎什么色彩啦、主题啦、深刻啦,或者莫名其妙地搞效果搞制作。就如同在京剧的乐器中加几把小提琴或一台钢琴,丝毫也改变不了京剧的基本结构,搞得好也只顶多加浓了一点气氛而已,须知京胡不变,是什么也变不了的。

有朋友说,你这样子谈中国画,是不是太严了,是不是中国画的路子太窄了?我说,这不能怪我,中国绘画本来就是这么回事。推而广之,任何行当发展的路子都是狭窄的。这是因为传统留下来的几近完美。比如汽车要再发展,就不知要绞尽多少行家的脑汁。而如果将单车当作汽车的发展,那不就大乱其套了?没有规矩,或不讲规矩,那就既无继承 ,也无发展可言了,我们当下不就是这样子吗?

故我说,在宣纸上搞西画那套,比如素描啦,外光啦,色彩啦,都不是纯粹的中国画。而所谓实验美术,则是欲说还羞,非驴非马,实验了几十百把年,早已宣告是个笑话,此路不通。

纯粹之中国绘画,就像一棵大树,它的根毫无疑问要深深扎在自己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它的枝叶要尽力向上向四周伸展开来,不会拒绝来自任何一方的阳光雨露。

请君入画来

荷,入画好。我曾听说,世上漂亮的花不香,香花不漂亮,二者得兼者,只有荷花。荷花的漂亮不在艳,而在端庄;荷花的香气不在浓,而在清淡。这是荷的品格,人见人爱。荷有阔大肥厚的叶,宜于在宣纸上水墨淋漓泼墨为之。荷有修长的外柔内刚的杆,宜于纵笔长线,无所顾忌而阿娜多姿。再在随便一处或藏以雀鸟,或置以游鱼,或干脆什么也没有,仅露三两瓣花片足矣。荷塘里,你挨着我,我拥着你,微风起处,叶叶杆杆并不朝一边倒过来倒过去,而是错杂摇曳,顾盼有情。

荷,长、大、直、圆,在画上撑得起,压得住,不怕画幅大,大无谓,大无畏,越大越洒脱,越大越骄傲。

兰,入画好。兰与荷相反,它往细处精致。如果将荷比作颜真卿的楷书,则兰便是宋徽宗的瘦金体。古人画兰总是从根处生笔墨,我发觉若将兰的根部去掉,只留下上面的三分之二,则整个兰叶便被打散,在画面上也就可随处安排花叶,笔墨从此自由而不受拘束。兰虽宜作小幅,但笔墨不可小心拘谨,最好是披头散发,一任天然。其中当然要有节制控制,就像贵人忽地撞进了一片野花闲草。

女人,入画尤好。女人,尤其是中国女人,她是造物主在审美上的最完整最无瑕的怜爱。屈原告诉我们,美人香草都是寄托,都是镜花水月似的理想情怀,抑或就是自己。故我笔下的女人就是我,与他人无涉。岂只如此,就连收入我画中的游鱼、雀鸟、青蛙、白鹤、紫藤、兰荷,均是我自己,均是我理想之境中的自由自在的幽游嬉戏。

请君入画图,所有的入画对象,都是作者的心志流露与审美选择,就像导演挑选演员。在这里,美就是偏爱。

故郑板桥偏爱竹,王冕偏爱梅,倪云林则在太湖的船头作一坡两岸式的构图。

我还听说,与黑泽明同时代的另一位日本导演,叫小津安二郎的,从拍第一部片子开始,他的摄像机镜头就置于离地一尺。后人评说,正因如此,小津找到了真实的日本人和真实的日本人的生活。还有,小津从第一部片子开始,他选择的男主角就是那位,而且从此不再变动。

世上所有事物都有一个适合、相宜,只看你选中没有。

偏爱则正是形成风格的途径。

不要随便说“逸”

逸、神、妙、能,这是中国美术史评判画家与作品的四个等级。称逸品、神品、妙品、能品,或者称逸格、神格、妙格、能格。逸品最高,依次下推。

逸最难,要求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要求逃避物欲,追求精神。要求远离尘世,上达天意。前人能进入逸品者可谓少之又少,凤毛麟角。如孙位、倪云林、方从义、徐渭、山人、渐江等,是其佼佼者。

天机迥高,思与神合谓之神品。我手头有一套台湾《故宫书画图录》,共27册,收录从北京故宫带去的绘画作品近万件,我大略统计了一下,经皇家钦定,或史有定评的神品不满百件。其中赵孟頫四件,仇英五件,宋徽宗四件,李公麟三件,钱选三件,其他名家也就一件两件,可见其难。

妙品要求笔精墨妙,曲尽玄微。妙品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合此要求的历代画家共28人。像宋人画院号称黄家富贵的工笔高手黄筌名列中品,而名家刁光胤、黄居寀(黄筌之子)仅名列下品。

结岳融川,潜鳞翔羽,形象生动者为之能品。此又分上中下三品,大名鼎鼎的石恪、滕昌祐属其列。

近人齐白石无逸品,因白石性情不属逸格。白石有神品,如96岁所作牡丹,披头散发便是。还有那幅顺着画倒影的荷花,直与神合。

黄宾虹有逸品,长沙藏家谭国斌手头那帧小山水便是,纵横笔墨,绝去形迹,远看则山树葱笼,满纸烟岚,飘逸沉稳之至。

此后中国画坛不见逸品,究其原因在“士”的消失,画画中的读书人没有了,土壤已不复存焉。你想那元代倪云林,号称倪高士者,居清閟阁,藏历代书画珍奇。晚年忽地散尽家财,分与亲友,奉母携妻以舟为家,混迹太湖20年。其作平远山水,一坡两岸,天真幽淡,洗空凡格。

还有明末大家龚贤,足不出南京清凉山,死时十分悲惨,身旁无一亲人,仅有好友《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一铺草蓆将他草草掩埋。

中国绘画史赞的是他们,如此的干净清洁明澈晶莹,可惜如今不再。

如今的中国画坛,物欲横流,名利鼎盛,随众成俗,江河日下。故千万不要轻易谈逸,以免辱了这个雅字。接下来要认真做的是,剔除实验派、素描派、玩弄色彩派。回到中国画,回到传统,回到笔墨。然后在这批名符其实的中国画家中去寻找,去发现,看谁进入了能品,那就标志着中国绘画的复兴开始了。而设若偶尔发现进入妙品者,那就要合十作揖,感谢上苍的恩赐了。

中西绘画比较

中西绘画如两山雄峙,各领。

西洋画从有、从宗教出发,乃社会生活之反映。客观,求真实,技术含量高,故为科学的。西洋画家多与数学家、物理学家交友,他们的作品常成为科学家研究、求证的对象。

中国画从无、从玄学出发,乃人世风景之印象。主观,求意象,求物我同一,求物皆是我,甚至就连自己亦不知所以然,故为哲理的。中国画家常与文人、官人、闲人交友,亦或自己就是文人、官人、闲人。

西洋画讲强烈,讲刺激,讲进取,以满足感官冲动。

中国画讲平和,讲退隐,讲镜花水月,讲忘却痛苦,连同理想上进一并暂且放下,以求得失意心灵的慰藉。

中国自宋代始,提出人品即画品,此为西洋画所无。如“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如“学书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举墨外,自有一种光明正大之慨。”如“操一艺以至神明者,必先抱卓绝一世之见。”如“未有品不高而能画者。”以此强调人之修养。强调人在画先。

西洋画讲外光,讲客观对象在外光下色彩变化引起的视觉冲击。

中国画不讲外光,讲光阴,讲浩浩阴阳移,讲悠悠千载,讲日长如小年,讲逝者如斯。因此中有对生命的感叹,是有情感的时空。故中国画地上无如影随形,水中舟船山石树木流云亦无倒影。

西洋画画女人体,求肉感,求视觉。

中国画画女人,不在画的对象,王顾左右而言他,只是对美好的寄托,抑或者就是画作者自己。

西洋画是年轻的,当下的。

中国画是年老的,传统的。中国画家靠修炼,靠大器晚成。中国画用笔苍老,老而润,老而媚,这是很高的评价,这是一辈子的功夫。中国画技法古已有之,代代相传,师傅领进门,笔笔讲来历,再讲只待作者天机发之。天机发之,便是创作。

西洋画之材料,硬质的笔,布,及油性的颜料,决定了作画的必然性,可反复涂抹修改塑造。

中国画之材料,毛笔,生宣纸,及水性的墨与颜料,决定了作画的偶然性,一笔就是一笔,稳、准、狠,不可涂抹,不可修改。画错了,只能毁掉,另取一纸,从头再来。中国绘画的偶然性,恰好最大限度地提供了创造性。因为一切创造均来自偶然。偶然性越大,创造的机会越多。

西洋画重技术,故要进学校受专门训练。

中国画讲方法,故拜师比进学校重要。更讲画外功夫,尤看重读书。读书的目的在增长心志,提升眼光,在超凡脱俗。真能脱俗之人,方可知道“好”究竟是回什么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