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送东阳马生序通假字

送东阳马生序通假字

时间:2023-05-30 09:03: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送东阳马生序通假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古今字;通假字;古汉语

古汉语中我们经常见到通假字、古今字,可是有的学生对这两类字总有些分不清,现在我就将这两类字比较一下。

一、通假字

1.什么叫通假字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具体地说,就是本有其字而没有写,却借写了同音别字,应当写的字叫本字,借写的字叫通假字。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个人认为是古人的错别字。

2.通假字的分类

(1)同音通假:是指借字和本字古音的声母和韵母完全相同。如,“战国从衡,真伪分争。”中的“衡——横”(《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搦髓脑,揲荒爪幕。”中的“荒——肓”(《扁鹊传》)。

(2)双声通假:是指借字和本字古音的声母相同,韵母相近。如,“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中的“亡——无”(《温病条辨》叙);“厉者造焉而美肥。”中的“厉——癞”(《鉴药》)。

(3)叠韵通假:是指通假字与本字的韵母相同,声母不同。如,“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中的“见——现”,意思是表现。

二、古今字

1.什么是古今字

古今字是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种同一读音和意义的形体不同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来造的叫今字。

古今是相对的概念,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如,

(1)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左传·隐公元年》)——大,后来写作“太”。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僖公四年》)——共,后来写作“供”,意为供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左传·僖公三十年》)——说,后来写作“悦”,意为高兴。

(4)责毕收,以何市而反?(《战国策·齐策四》)——责,后来写作“债”;反,后来写作“返”,意为返回。

2.古今字产生的原因

(1)词义引申以后,同一个字形表示的义项众多,为区别词义而另造新字,分担原字的部分意义。

(2)由于字形的假借,假借义与本义共用一字,为使假借义与本义能区分开来而另造新字,承担本义或假借义。

这些后起的新字和原字就构成古今字的关系。古字表示的意义多,今字只是表示古字的部分意义。字形上,多数古字与今字形体中有相同成分。

3.今字产生的方式

(1)多数今字在古字基础上加形符而成。如,奉——俸、捧,采——彩,辟——避、僻、譬、嬖。

(2)部分今字是更换古字的形符而成。如,说——悦,赴——讣,被——披。

(3)少数今字是在古字基础上加声符或将古字略加改造而成。如,食——饲,大——太。

(4)个别今字完全改换了形体。如,伯——霸。

三、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

古今字和通假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时间的不同

古字和今字是先后出现的,是初造字和后造字的关系,属于纵的方面。如,“责——债”“反——返”。通假字和被通假字则是同一个时期出现的,而通假字是研究同一时代汉字的通用情况,属于横的方面。如,“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中“乡”通“向”,意思是“从前”。又如“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中“支”通“肢”,意思是“肢体”。“乡”和“向”、“支”和“肢”是同时存在的字。

2.意义的不同

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如,“然——燃”。《说文》:“然,烧也。”这里“然”字的本义是“燃烧”。《孟子·公孙丑》:“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这里的“然”字被借用来记录与之同音的指示代词,意思是“这样”。所以“然”字就同时记录了两个词。为了分化“然”字的职务,人们又以“然”字为基础另造了一个“燃”字专门用来记录“燃烧”的意思,而“然”字就主要用来记录指示代词了,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久借不归者。在表示燃烧的意义上,“然”和“燃”就是一对古今字。

3.字形的不同

古今字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

一种是以古字作为声符构成今字。如,“采——採”中“采”字的意义是指“摘取”,又用它表示“选取、搜集、开发、利用、神色、盛多的样子、古代指官”等意思。后来以“采”为声符加上义符“手”构成今字“採”专用“摘取”意思。又如“止”加上义符“足”构成今字“趾”。大多数古今字都表现为这种结构关系。如,“匡——筐”“然——燃”“益——溢”等。

古今字,由于造字时间不同,有先有后,构成了古今关系。如,“说——悦”,作“喜悦”的意思时,“悦”字借用了“说”,写作“喜说”“不说”,后因有了专字(今字“悦”)。

假借字和古今字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后来没有造今字。假借字大多是比较抽象的难造的文言虚词,如,“而”“我”“其”“焉”“自”等。“而”本是胡须,假借为转折连词;“我”本是武器,假借为第一人称;“焉”本指产于江淮的一种黄色鸟,假借为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焉”的书写形式。假借字的特点是一经借用,就久借不还。久而久之,被借用的字往往另造新字,因此也就无古今可言。

有些古今字的形成最初是经历了假借阶段的,本无其字的假借是用组成的汉字做表音符号,去记录一个新词(新义),不管这新词、新义与字义是否有关。与原字义有关或者无关都可以导致古今字的产生。如,“莫——暮”,“莫”字本来的“日暮”义与它被借去记录的无指代词的意义就毫不相关。又如,“奉——俸”,“奉”字是两手捧着,恭敬地接受,被借去作俸禄的意义,两义有密切关系。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一个字若同另一个字存在古今关系,那么在今字产生以前,古字曾有被借去表示与之有关或无关的意义的假借阶段,虽然从六书角度看“奉”“莫”是用了假借字,但正因它后来造了新字“暮”“俸”,所以习惯上把这种字称为“暮“俸”的古字,而不说它们是假借字。

第2篇

在现代汉语中,成语的作用非常大,因为它能简练地概括复杂的意思,真是言简意赅,意蕴无穷。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掌握的成语太有限了,人们往往因为不懂一些成语的意思,而闹出了很多笑话,甚至在电视里,书籍中也会出现错用成语、成语中出现错别字的现象。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总认为成语的积累是一件很艰难的事,其实并不然,成语的组成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对于我们教师,除了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之外,还要教学生学会解释成语的一些方法,这才能让学生受益终身。

在教学中,我发现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他脱胎于古典文献,成语与古文的文言实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是学生学习古文的一座极佳的沟通桥梁。因此,我们教师可巧妙运用二者的联系,把未知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之上,以有知带动无知,化难为易,触类旁通,突破古文教学或成语教学时的难点,更为学生形成自主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在真正意义上达成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巧用熟知成语,掌握文言词义

现代汉语中,相当多的成语来源于古典文献,成语中的一些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保留了古代汉语的特点。我们教师在教学文言实词时,如果结合学生所熟知的成语,就能温故而知新,加深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记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试看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2.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3.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4.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

5.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如果把这些词语抽出来单独讲解,学生就会感到很抽象,难以接受;如果与学生所熟知的成语联系起来,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走”,就联系成语“奔走相告”、“走马观花”,义为“跑”;讲“薄”,就联系成语“日薄西山”,义为“迫近”;讲“汤”,就联系成语“赴汤蹈火”,义为“热水”;讲“假”,就联系成语“狐假虎威”,义为“借”;讲“诸”,就联系成语“付诸东流”,义为“之于”,这里是兼词,上文两个“诸”义相同。又如:

6.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7.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8.其岸势犬牙差互。(《小石潭记》)

9.凄神寒骨,悄创幽邃,寂寥无人。(《小石潭记》)

10.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上面句子中的加点词的用法也都能在一些成语中找到影子。如讲“被”,就联系成语“披坚执锐”,这里是通假字,同“披”;讲“毛”,就联系成语“不毛之地”,“不”字后名词活用为动词,义为“长草木”;讲“犬牙”,就联系成语“狼吞虎咽”、“风餐露宿”,是名词在动词前用作状语,义为“像狗的牙齿一样”;讲“凄”、“寒”,就联系成语“息事宁人”,这里采用了使动用法,意为“使……凄”、“使……寒”;讲“出”、“入”,就联系成语“入不敷出”,这里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意思分别为“出产的东西”、“收入”。

通过例举和解析成语的方法让我们掌握并积累文言实词的含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以简驭繁,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夯实古文基础,提升成语水平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都要重视对古汉语的学习,古汉语里有许多优秀的诗歌和文章,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有许多实词是有生命力的,这些有生命力的实词解释和成语的解释往往是一致的。

如:“安之若素”的“素”怎么解释呢?其实我们曾在初中语文课文《活板》中学过:“有奇字素无备者”的“素”解释为“平素,平时”,与“安然若素”的“素”同义。又如:“置若罔闻”的“罔”作何解释呢?古文学得扎实的学生一看就知道,《核舟记》中有一句话“罔不因势象形”的“罔”解释为“无,没有”,两者意思一样。还有,《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中的“否”和“否极泰来”的“否”同义,都解释为“坏p恶”。

第3篇

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美读法。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表演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进行即兴表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晏子使楚》《郑人买履》等课文都可以运用。

3.绘画法。许多优美的文言文都可成画。如《记承天寺夜游》《爱莲说》等文章都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精妙的图画,在挥洒自如中,让陌生的语言真实地展现面前,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

二、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正确朗读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点,如:正音、停顿、语速、节奏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

不少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会读就行。其实不然,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知识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和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指导诵读时要求学生要读出抑扬顿挫和感情,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

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三、教师要解疑答惑,指导方法

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永远讲不完,这就要求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之借助工具自己探索历练,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指导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例如学习《马说》《爱莲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如:一词多义,特殊的文言句式等。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类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以学习文言词语为例,文言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学会归类和积累。考试时不会直接考课本上的原题,但题目答案在课内,要想考出好成绩,就一定要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分类归纳,加强积累。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文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多。如“以”“之”“而”等等。这些文言词句很容易记混淆,教师可指导学生归纳该词有几种用法,分类记忆,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了。日积月累,收获是非常大的,天长日久,效果将更可观。

四、联系生活学习文言文

“文言”和“白话”二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血缘联系。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学文言。

第4篇

人文性 角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98-01

文言文在语文学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文言文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然而,很多学生对文言文没有兴趣,甚至害怕学习文言文。原因之一在于教师过于强调文言文的工具性,在教学中过于侧重语言文字方面的教学,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讲解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文常识,翻译字句等。我们必须反思文言文教学现状,在重视文言文工具性的同时,也要看到文言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应多从人文性角度去教学,彰显文言文的人文价值。

一、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才会正确分析和认识文言文作品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例如,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完美的生活景象。在桃花源,人们生活幸福,相互关爱,互相尊重,一起劳作。有的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会质疑作者在文中所描绘的社会形态,认为这样的社会是不存在的。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生平与时代背景,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创作出这样一个桃花源,进而让学生明白桃花源是作者虚构出来的理想社会,旨在表达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寄托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这样进行教学,便使学生了解了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凸显了文言文的人文性。

二、赏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

教材中的文言文往往描写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木兰诗》中的花木兰具有坚强勇敢、孝顺、尊老爱幼的特点;八年级上册《曹刿论战》中的曹刿是一个爱国、深谋远虑、细心谨慎的人;七年级上册《陌上桑》中的罗敷是一个能言善道、勤劳美丽、不畏权贵的妇女……这些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充满人文气息和人格魅力,通过学习这些文章,学生可以从中理解古人的精神品质和理想追求。因此,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赏析文本中的艺术形象,如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把握人物的品质和个性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教学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时,教师应把握扁鹊的人物特点,围绕扁鹊的故事进行透彻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有所触动,从而更能理解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感,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此外,历史上关于神医扁鹊的史料故事有很多,如“扁鹊用针刺法救了将要下葬的虢国太子”“扁鹊投石”“扁鹊拜师”“魏文王求教扁鹊”等,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历史故事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从多角度呈现出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对扁鹊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更好地理解扁鹊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文质兼美,蕴含着许多文化信息。教师可以依据文言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文本内涵。例如,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口技》,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呈现的是口技表演者高超精湛的技艺,从这个角度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我们不难看出,这不只是赞扬口技表演者技艺精湛,还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声节目中的口技表演,让学生获得直观的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民间艺术的神奇魅力。再如,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一课主要论述了作者在青少年时期克服困难刻苦学习的经历,劝勉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教学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与文本对话,积极思考,可以再给学生讲述“程门立雪”等故事,请学生思考这些古代名人为什么不顾路途遥远、条件艰苦,亲自登门虚心求教,并让学生联系现在的学习、生活条件,谈谈自己的感受,帮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神营养,从而明白读书须勤奋方能成才的道理,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和困难。

第5篇

纵观教改先进学校教学特点,无不在教学中关注学生、解放学生、发动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改的正确实施在教育教学中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是,教改经验和教学模式是不能简单复制的,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应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不能盲目搞“拿来主义”否则就会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局面。下面就农村中学的一堂县级优质语文观摩课《送东阳马生序》为例,浅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农村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一、“课前经典诵读展示和学生预习展示环节”程式化,弱化了语文基本功训练

这位老师在教学开始时让学生指定背诵《劝学》篇。课前三分钟经典诵读本事好事,但是不应限制篇目,更不应一背了事。可以由一位同学或讲述、或演讲、或背诵自己所学文章中喜爱的文章、感兴趣的事,用最简练的语言介绍给大家,并要求最好说讲内容与本文有关,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感悟,这样可以让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预习展示环节,执教者安排了四位同学代表四个小组进行板演,要求每位同学写出一句名言警句,同时指出每人从文章中分别找出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之后又安排了四位同学代表本组按照板演内容进行讲解。这种形式可取,农村中学学生生活两点一线,学习资源匮乏,缺乏必要的课外资料,安排学生积累名言警句出发点很好,但学生积累的知识缺乏系统性,显得杂乱无章,前后重复,学生对积累的知识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就某一个主题进行积累,也可以适当印发课外辅导材料,或者让学生彼此为班级添置相关图书,班内建立图书角,做到资源共享。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字词检查也不应流于形式,传统的“字字落实”不应一棍子打死,教师不必在课堂上多讲,但是并不意味课下学生可以不学,应面向全体让学生自己来“落实”检查应具体化全面化,真正扫清文言文中的字词障碍。

二、“学生复述与合作探究展示环节”,缺乏过渡,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在进行复述这一教学环节时,貌似创设情境实则十分突兀,教师阐述:假如时光可以倒流,请同学们闭上眼,跨越600余年的时光,回到明代把自己想象成宋濂,“用第一人称复述求学经历”。教师在处理这一环节上缺乏必要的过渡,让人感觉很不顺畅。教学过程要求各环节有梯度有衔接,水到渠成才能浑然一体。这节课尽管学生表演的很生动、很精彩,但是仍让人感到只是在“表演”,让听课教师感到很茫然。教师完全可以在解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适时交代背景,然后再让学生复述效果就更好了。从教学环节过渡中看,教师只是交代每个环节的步骤没有必要的精彩点评即或偶尔点评也是差强人意,如:为了突出宋濂求学的艰苦教师居然想象出他衣衫褴褛的景象,说他像个乞丐,这有辱宋濂形象。

庄子有云“水之积也不深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打铁需要腰杆硬”,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语文教育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造就合格优秀的语文教师,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三、“合作探究环节”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形同虚设,个性了“一小撮”沉默了“一大片”教学过程缺乏鼓励性语言

在这一环节,教师让大家相互讨论,提倡有个性的表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到讲台板演。我们看到仍然是那几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从资料上直接抄下来,随后找几个同学进行讲解展示。整个过程波澜不惊。教师提倡有个性的表达却缺乏民主性,要求提问有价值却没有必要的引导。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个参与者更是一个引导者是“导演”。由于农村孩子性格内向,缺乏必要的锻炼,不善言辞,不敢发问,怕丢面子,教师应考虑适时适度的表扬,让学生敢于表达。要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要求学生不迷信、不盲从。教师应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发他们的思维、引领他们思考,合作探究不能只停留在机械的板演和程序化的解说。关于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实际是关乎一堂课的“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教师可以给定范围提示从哪个角度发问,真正做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整节课由于教师要求学生合作探究时缺乏必要的引导,使得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处于表面化、形式化,对“生成问题”的“流畅解决”,又让人感觉这节课是在“作秀”。照这样上法如果不是弱智谁都能上好这节课。教师真正的教学艺术体现在对“意外问题”的处理上,在于教师睿智的语言调控和随机应变的处理教材的能力,但是在这节课我们看到只是过程和形式。

四、教学过程重说轻读,拓展延伸狗尾续貂

文言文由于年代久远,学生不常使用,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意,在的教学中就要重视“读”作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反复朗读甚至诵读,才能让学生形成语感,丰富语言积累,同时还要与思考领悟相结合;在此基础上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整个教学过程我们看见都是学生在“说”缺乏必要的“读”没有真正体现文言文的教学特点,让我们感到和上一节现代文阅读课没多大区别。学生的“说”应该在反复“读”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学生的“读”才能把握学生对文章是否理解。

第6篇

知识是智慧的火花,能使奋斗者升起才华的烈焰;知识是春耕的犁铧,一旦手入生活的荒径,就能使田地地芳草萋萋,硕果累累;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1《归去来兮辞》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 (衡,通“横”,横木)

(2)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3)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二、古今异义

1.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庭或它的成员

2.情话

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3.有事

古义:农事;今义:指有事情

4.窈窕

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5.来者

古义:未来的事情;今义:来的人

6.征夫

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7.扶老

古义:手杖;今义:扶持老人

8.**

古义:指战乱;今义:常用来比喻乱子

9.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工作

10.去留

古义:指生死;今义:离开留下

11.寻

古义:不久;今义:寻找

12.交

古义:交互,都;今义:常用义“交友”、“交通”等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园日涉以成趣 名作状,每日、每天

② 时矫首而遐观 名作状,有时

2.名词作动词

① 策扶老以流憩 名作动,拄着

② 乐琴书以消忧 名作动,弹琴,读书

③ 或棹孤舟 名作动,划船

④ 实迷途其未远 名作动,误入迷途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生生所资 动作名,生活

②审容膝之易安 动作名,容膝的小屋

2.动词作状语

感吾生之行休 动作状,将要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倚南窗以寄傲 形作名,傲然自得的心情

② 携幼入室 形作名,幼儿,儿童

2.形容词作状语

心惮远役 形作状语,到远处。

(四)使动用法

① 审容膝之易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② 眄庭柯以怡颜 形容词的使动,使……愉快

(五)意动用法

① 悦亲戚之情话 意动,以……为愉快

② 乐琴书以消忧 意动,以……为乐

③ 善万物之得时 形容词意动,以……为善

四、一词多义

1.行

Xíng

① 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副词,将,将要。)

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六则》(动词,行走。)

③ 为吾子之将行也 《殽之战》(动词,离开,前往。)

④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动词,运行。)

⑤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动词,实行,执行。)

⑥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名词,行为,动作。)

⑦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名词,品行。)

⑧《琵琶行》 (行,古诗一种体裁。)

háng

①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杜甫《绝句》(量词,排,行。)

② 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 《过秦论》(泛指军队。)

③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苏武传》(名词,辈分。)

2.引

① 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动词,开弓,拉弓。)

② 相如引车避匿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牵,拉,引。)

③ 引壶觞以自酌 《归去来兮辞》(动词,拿来,取来。)

④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召请,召引。)

⑤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赤壁之战》(动词,避开,退却。)

⑥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出师表》(动词,引用,援引。)

⑦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滕王阁序》(名词,前言,序文。)

3.乘

chéng

① 聊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动词,顺着,顺随。)

②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动词,骑,坐,驾御。)

③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过秦论》(介词,凭借,趁着。)

④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序》(动词,交互,连接)

⑤ 目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动词,冒着,顶着。)

shèng

①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万乘 《触龙说赵太后》(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②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殽之战》(“四”的代称。)

4.策

① 执策而临之 《马说》(名词,竹制的马鞭。)

② 策扶老以流憩 《归去来兮辞》(动词,拄着。)

③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同“册”,记录。)

④ 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名词,策略。)

⑤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计策,计谋。)

5.审

① 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动词,明白,知道。)

②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察今》(动词,考察,观察。)

③ 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 《狱中杂记》(动词,审问,审判。)

6、委

① 曷不委心任去留 《归去来兮辞》(动词,随从,顺从。)

② 如土委地 《庖丁解牛》(动词,散落,堆积。)

③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过秦论》(动词,托付。)

④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陈太丘与友期》(动词,放弃,舍弃。)

7.怀

① 怀良辰以孤往 《归去来兮辞》(动词,留恋,爱惜。)

② 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动词,怀念,想念。)

③ 新妇谓府吏,感恩区区怀 《孔雀东南飞》(名词,心情。)

④ 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赤壁之战》(动词,心中藏着。)

⑤ 汝姊在吾怀 《项脊轩志》(动词,胸前。)

⑥ 怀其璧,从径道亡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揣着。)

8.而

① 觉今是而昨非 连词 表并列

② 门虽设而常关 连词 表转折

③ 时矫首而遐观 连词 表修饰

④ 鸟倦飞而知还 连词 表承接

⑤ 泉涓涓而始流 连词 表修饰

9.之

①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助词,取独

② 恨晨光之熹微 助词,取独

③ 悦亲戚之情话 助词,取独

④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助词,取独

⑤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动词,到,往

⑥ 求之靡途 代词,它

⑦ 公田之利 助词,的

⑧ 会有四方之事 助词,的

⑨ 感吾生之行休 助词,取独

10.以

① 既自以心为形役 介词,使,让

② 舟遥遥以轻飏 连词,表修饰,“而”

③ 农人告余以春及 介词,把

④ 引壶觞以自酌 连词,表承接 来

⑤ 聊乘化以归尽 连词,表修饰

⑥ 园日涉以成趣 连词,表结果

⑦ 木欣欣以向荣 连词,表修饰

⑧ 问征夫以前路 介词,用

⑨ 乐琴书以消忧 连词,表目的

⑩ 耕植不足以自给 连词,用来,来

⑾ 诸侯以惠爱为德 介词,把

⑿ 家叔以余贫苦 介词,因为,由于

⒀ 策扶老以流憩 连词,相当于“而”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① 将有事于西畴

② 农人告余以春及

③ 问征夫以前路

2.宾语前置

① 复驾言兮焉求 (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②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③ 乐夫天命复奚疑 (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④ 皆口腹自役 (宾语前置句,代词“自”作宾语前置)

(三)被动句

① 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

② 遂见用于小邑 (见,被)

(四)省略句

① 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省介词“于”)

② 稚子候(于)门 (省介词“于”)

③(余)脱然有怀,(余)求之靡途 (省主语“余”)

④ 于是(余)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省主语“余”)

⑤(余)或命巾车,(余)或棹孤舟 (省主语“余”)

(五)固定句式

载欣载奔(载……载……:一边……一边……;又……又……)

例:载饥载渴 载歌载舞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2《滕王阁序》

一、通假宇

①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句意:不过由于君子看到细微的预兆。)

②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句意:驾着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消散。句意: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

二、古今异义

① 穷且益坚(穷:困厄,处境艰难。今常用于穷困的意思。句意:处境艰难,而意志更坚。)

② 一介书生(一介:一个。“介”量词。今常用于“介绍”“介于”等意。句意:一个书生。)

③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今无此意。句意: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

④ 盛筵难再(再:第二次。今相当于“又”。旬意:难有第二次遇到。)

⑤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云尔: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述说完了。今无此意。句意:请各位宾客竭尽文才,写出像潘岳、陆机那样的好作品。)

⑥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常用来指学位。句意: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样灿烂夺目。)

⑦ 阮籍猖狂(猖狂,狂放,不拘礼节;今指狂妄而放肆。)

⑧ 千里逢迎(逢迎,迎接;今指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⑨ 童子何知(童子,谦辞,晚辈,后生;今指儿童。)

⑩ 彩彻区明(彩,日光;今指彩色。)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② 上出重宵,下临无地 “上”“下” 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① 一言均赋 “赋”,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铺陈”。

② 目吴会于云间 “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③ 烟光凝而暮山紫 “紫”,呈现出紫色

④ 梓泽丘墟 “丘墟”,成为荒丘废墟

3.名词的意动

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以……为衣襟”和“以……为束带”。

(二)形容词的活用

① 四美具,二难并 “美” “难”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美”指“美好的事物”,“难”指“难得的人”。

② 宾主尽东南之美 “美”指俊杰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徐孺下陈蕃之榻 下,使……放下

② 腾蛟起凤 腾,使……腾空;起,使……起飞

③ 川泽纡其骇瞩 骇,使……吃惊

④ 屈贾谊于长沙 屈,使……受屈

⑤ 窜梁鸿于海曲 窜,使……逃匿

四、一词多义

1.尽:

① 宾主尽东南之美 副词,全、都。

② 潦水尽而寒潭清 形容词,完了、没有。

③ 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 动词,死、死亡。

④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阿房宫赋》) 副词,最。

2.胜:

① 胜友如云 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② 躬逢胜饯 形容词,盛大的。

③ 胜地不常 形容词,美的、美丽的。

④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动词,能承受、能胜任。

⑤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 动词,超过。

⑥ 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形容词,尽、完。

3.穷:

① 响穷彭蠢之滨 副词,尽。

② 穷睇眄于中天 副词,尽。

③ 穷且益坚 名词,因厄、处境艰难。

④ 岂效穷途之哭 形容词,走到头的。

⑤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形容词,穷困。

4.舍:

① 舍簪笏于百龄 动词,舍弃。

②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名词,客舍、住所。

③ 退三舍而避之(《城濮之战》) 古代一天行军的路程。

④ 夫人请之,吾舍之矣(《毅之战》) 动词,释放、放弃。

5.临:

① 临别赠言 副词,将要。

② 临帝子之长洲 动词,面对。

③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劝学》) 俯视,从高处向低处看。

④ 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到、走近。

6.怀:

① 怀帝阍而不见 动词,想念。

② 有怀投笔 名词,心思。

③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揣着。

7.序:

① 序属三秋 名词,时序。

② 滕王阁序 序言、序文。

③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与陈伯之书》) 名词,次序、秩序。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动词,安排次序。

五、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

① 都督阎公之雅望 ② 宇文新州之懿范 ③ 孟学士之词宗

④ 王将军之武库 ⑤ 等终军之弱冠 ⑥ 慕宗悫之长风

2.宾语前置句

童子何知

3.状语后置句

①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② 空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③是所望于群公

④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⑤ 窜梁鸿于海曲 ⑥ 屈贾谊于长沙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3《逍遥游》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怒:奋发。

2.抟:环旋着往上飞。

扶摇:旋风。

3.夭阏(è):阻塞。

4.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5.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6.绝:超越。

二、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

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5.而(nài)征一国者(通“耐”,能力)

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返”)

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8.而后乃今培风(通“凭”,凭借,依靠)

9.其正色邪(通“耶”,语气词)

10.汤之问棘也是已(通“矣”,语气词)

11.辩乎荣辱之境(通“辨”,辨明)

12.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用于整数和余数之间)

三、古今异义

1.虽然: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2.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3.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多数人。

4.野马:古义:流动的雾气。

今义:野生之马

5.羊角:古义:旋风。

今义:羊的角

6.天池: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今义:湖泊的名称(在吉林长白山)

7.海运:古义:海波动荡;今义:海洋运输

8.小年:古义:短的寿命;今义: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间节日

9.是:

古义:这;今义:作判断词

10.控:古义:投,落下;今义:控制

11.虫:古义:泛指动物;今义:虫子

12.枪:古义:触碰;

今义:发射枪弹的武器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水击三千里(水,在水面上)

(二)名词作动词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作动,南行)

2.不过数仞而下(下,落下,降落)

(三)形容词作名词

《齐谐》者,志怪者也(形作名,怪异之事物)

(四)形容词作动词

怒而飞(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

(五)使动用法

1.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合:使……满意;征:使……信任)

2.彼于致福者(致,使……到来)

五、一词多义

1.之:

① 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

③ 穷发之北(助词,的)

2.息: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3.其:

①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代词,代鹏)

②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

③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他们)

4.以: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③ 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

④ 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⑤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

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齐谐》者,志怪者也。

(……者,……也)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者,……也)

3.南冥者,天池也。

(……者,……也)

4.此小大之辩也(……也)

5.此小年也(……也)

6.此大年也(……也)

7.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者也)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① 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以奚知其然也)

② 莫之夭阏(è)者(宾语前置,= 莫夭阏之)

③ 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彼且适奚也)

④ 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之二虫又知何)

⑤ 彼且恶(wū)乎待哉(宾语前置,= 彼且待恶乎哉)

2.状语后置句

① 覆杯水于坳(āo)堂之上(介词结构后置,= 于坳堂之上覆杯水)

② 翱翔蓬蒿之间(介词结构后置,= 于蓬蒿之间翱翔)

③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结构后置,= 以六月息去)

(三)省略句

翱翔(于)蓬蒿之间。(省介词“于”)

(四)固定句式

1.其……其……:表选择,是……还是……

例: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

3.且夫:连词,表递进,况且,再说

4.故夫: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不译

5.若夫:连词,表示提出另一话题,至于

七、难句翻译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哪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译: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使一国君主满意,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就像斥鴳(yàn)一样所见甚小啊。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ū)乎待哉?

译:至于那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第7篇

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但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学生对文言文也是谈"虎"色变

,普遍存在厌烦情绪。如何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思索的一个

课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效果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

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

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

,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确立目标 ,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

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

。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

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

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

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

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

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

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是文言文

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语言,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

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

达到教学目的。

1、美文美读。

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

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要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给学生讲很有趣味的文言小故事。

如郑人买履、自相矛盾、杯弓蛇影、鹬蚌相争等,文章短小,学生当堂就能够背诵,融文言知识与哲理学

习于一体,趣味十足,学生兴趣极高。

3、从每篇文言文中挑出几个重要的词。

借助工具书从造字法的角度研究它的本义,然后推断整句话的意思,并把它讲给学生,会很好地激起学生

对文言文的兴趣来。

总之,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积极性自然也就调动起来了。正如古人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第三,重视课文诵读,培养感知能力。

多读、熟读,是提高阅读古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有个经学家叫董

遇,对《左传》《老子》等古籍都很有研究。有人想跟他学,他却不肯教。说一定得先读一百遍。"读书

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豪苏轼深有体会地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不在阅读上下工

夫,想通过什么别的途径获得一把可以打开一切古文学习之门的钥匙,那只是一种幻想。学习文言文,熟

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

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出于这样的目的,可从以下

四步着手:第一步,听读课文,认准字音。这一步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千万不能忽视。

在泛读时,应做到声情并茂,尽可能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如果自己没有这个条件,可让学生听朗读

带,务必让他们感觉到文章的美,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第二步,合读课文,明确节奏。学生一边随录

音或泛读轻声诵读,一边标画节奏,对一些难以确定停顿的句子,首先应借助注释、已有的语法知识,或

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意,这样才不致读破句子。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意。在这一阶段里,教师可

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读,可配乐朗读,也可开展朗读竞赛,使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

绝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第四步,齐读课文,总理全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

知。

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对全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分析、理解课

了很好的铺垫。

第四,引领学生走进作者、作品的情感世界。

"文以载道"。只有走进作者、作品的情感世界,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感情才能燃烧起来。首先,要引

导学生打破时空隔阂,扫除障碍,借助工具书、资料、网络等手段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写作背景。其次

,要遵循审美认知规律,在整体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感悟、品味、揣摩、再造,感同身受地融

入作者、作品所创设的情感世界。再次,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更要使学生理解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同时,我们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

宽松自由的审美氛围,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启迪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获得独特的审美感

受。

第五,教师要解疑答惑,指导方法。

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永远讲不完,这就要求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之借助工具

自己探索历练,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指导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

例如学习《马说》《爱莲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

的一个分支。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如:一词多义,特殊的文言句式等。促

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类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

而提高自学能力。

以学习文言词语为例,文言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

学会归类和积累。考试时不会直接考课本上的原题,但题目答案在课内,要想考出好成绩,就一定要牢固

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分类归纳,加强积累。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文中一词

多义现象非常多。如"以"、"之"、"而"等等。这些文言词句很容易记混淆,教师可指导学生归纳该词有几

种用法,分类记忆,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了。日积月累,收获是非常大的,天长日久,效果将更可观。

第六,引导自主参与,鉴赏创造培养能力。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方法上,应

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而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式教学模式,建立阅读教学中在教师导读下以学生

自读为主的"议读"机制,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点拨,从而在"

读读议议"中,学生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其基本形式如下:

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

点阅读,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把阅读所得,以及产生的联想和想像,在课前或课始向大家宣示,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

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要能通过复读,印证别人的见解,完善

自己的认识,或提出更新更深的感悟。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点、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

导分析,抓住时机,灵活采用多种方法。这既是阅读技巧的指导,又是阅读能力的练兵。

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还应

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审美鉴

赏的能力。

第七,引导归纳积累,重视课外阅读。

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写作背景作为课外知识让学生

了解,增加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小学阶级的文言文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学艺术的博大精神及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教学中倡导学生自

读自悟,形成一个互帮、互助、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深入浅

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应用多种方法获取新知的能力。学

生学习了《观潮》后,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直观的感受和理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教程中,放手让学生

通过注释、字典、资料释疑,同时联系《观潮》所学到的知识,采用颠倒语序、增添语句、将古单音词变

为双音词等方法,解决文言文中的重难点。

然而,要对文言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要重视课外对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

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中继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打通多种渠

道,创设学习文言的言语环境。我们要指导学生不断地从课外学习文言经典,还要把课内学到的内容尽量

运用到课外,要遵循"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

增实力"的教学原则。平时,可以让学生多读半文半白的古代小说、寓言故事、神话传说,这样学生既不

会感到厌倦,又学到了文言知识。

此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大量阅读一些优秀的文言作品,还要系统掌握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