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霜降诗词

霜降诗词

时间:2023-05-30 09:03:29

霜降诗词

第1篇

[关键词] 白居易 《村夜》诗 霜草苍苍 切切虫鸣 荞麦花如雪 科学精神

唐代的白居易是我所喜欢的伟大诗人。其《赋得古草原送别》一诗所体现出的语言美、意境美、哲理美、人文美、自然美令我折服,当然,我更敬佩诗人为民鼓与呼的胆识。然而,近读其《村夜》诗:“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觉得其部分内容不符合实际,是不科学的。百度搜索中的“白居易•村夜”词条中,此诗的译文是这样的: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的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山村的周围行人绝迹。我独自来到门前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古往今来,人们对此诗的评价颇高,其中也不乏名人名家的点评。像清朝乾隆皇帝御定的《唐宋诗醇》也称赞《村夜》一诗:“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就连现在中学的语文老师们也把它作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之类诗词的典范让学生们吟咏鉴赏。

殊不知,以上解读看似文美意真、合情合理,然而却经不起推敲。《礼记•月令》上说:“季秋之月……霜始降……草木黄落……蜇虫咸伏。”意思是说农历九月份的时候,邻近地面的水汽开始凝结成霜,草木的叶子变黄纷纷落下,冬眠的虫子开始钻入地下洞穴中冬眠。据此,我认为其存在的问题有二,并从现代科学知识的角度加以分析。

问题一:霜草苍苍的情况下,不大可能有切切虫鸣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各地气温差距很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这是江南孟冬时节的的物候写照。“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则描绘了塞外仲秋时节的风光。我们平时所讲的二十四节气是以黄河流域的物侯和气候特征为参照依据的。我们常说的霜降一般是在公历每年的10月23日(农历9月),“霜降始霜”反映的就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这时的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出现了初霜(而同一时期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霜的形成一般在晴天的晚上,地面散热多而快,使温度骤然下降到零度以下,靠近地面的不多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河边、田野、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或六角形的霜花。霜降时节,黄河流域的气温晚间最低在零度或零度以下了。

而我们在田野间听到的会鸣唱的鸣虫,像蟋蟀、蝈蝈、冬斯、蝼蛄等都属于昆虫。能鸣唱的昆虫都是雄性的。昆虫是变温动物,外界温度对其生活的影响很大。一般昆虫在5~15℃以上才开始活动,昆虫的成长发育在25~35℃的条件下最为适应,温度上升到38~45℃时便进入昏迷,48~52℃以上则大量死亡。以蟋蟀为例,蟋蟀分布在全国各地,一般在夏季8月开始鸣叫,野生的蟋蟀通常在20℃时鸣叫得最欢,10月下旬气候转冷时即停止鸣叫。野生的蝈蝈一般在农历的三月十五前后出土,六月十五日左右长成。白露开始衰老死亡,霜降前全部死亡。温度在25~30℃之间时蝈蝈最为活跃,通常会大声放歌,只要温度低于25℃,就容易患病及死亡。由以上分析可知,在降霜的条件下,气温大约在零度左右时,作为变温动物的鸣虫,不大可能会发出切切鸣声。

问题二:霜草苍苍的情况下,也不会有“荞麦花如雪”

霜草苍苍,即已变成灰白色的野草显然是经过多次霜打的结果,那么田边的野草在经历霜冻,已变成灰白色的情况下,野田里的荞麦能否独善其身,安然无恙呢?我们再看一下荞麦生长的温度条件:荞麦是喜温作物,生育期要求10℃以上积温1100~2100℃,荞麦生育阶段最适宜的温度是18~22℃,在开花结实期间,凉爽的气候和比较温湿的空气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当温度低于13℃或高于25℃时,植株的生育受到明显的抑制,荞麦的耐寒力弱,怕霜冻。因此,栽培荞麦的关键措施之一,就是根据当地积温情况掌握适宜的播种期,使荞麦生育期处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开花结实处在凉爽的气候环境中,保证在霜前成熟。可见,在霜草苍苍的情况下,田野中的荞麦也不大可能正处于盛花期,而花开如雪。俗语云:“霜降杀百草。”作为草本植物的荞麦,在霜降时节没有理由不和其它的野草一样,枝枯叶落,日趋衰败的。再者,从荞麦的生长期来看,《四时纂要•六月》有“种荞麦”词条上说:“立秋在六月,即秋前十日种,立秋在七月,即秋后十日种。定秋之迟疾,宜细详之。”荞麦一年中可以多次播种多少收获,立秋前后的播种在黄河流域应该是最晚的播种时间了。荞麦的的生育期短,从播种到收获一般只有70到90天。即最晚到霜降时节(公历10月23 日左右),荞麦也该成熟收获了。所以,霜降时节,荞麦不大可能生长正盛,繁花如雪。

此外,应该说明的是,《村夜》一诗约写于公元812年,在此前一年,白居易的母亲陈氏去世,按唐代封建礼制,白居易遂罢官丁忧在家守制,闲居渭村。白居易所居之渭村,在现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临近渭河岸边的龙北乡之上太庄及南洼村一带,渭河流域统属黄河流域,其物候和气候特征应该是和以上二十四节气所描述的是一致的。

《东坡志林》中有“书戴嵩画牛”的典故,说的是,唐朝的大画家戴嵩以画牛著称。他的画牛和韩干的画马同样著名,合称“韩马戴牛”。四川有个杜处士,收藏了戴嵩的名作《斗牛图》,他十分珍视这幅画。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量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翘着尾巴在斗,错了啊!“杜处士笑了笑感到他说的很有道理。有感于古今人士的人云亦云,也为了避免发生误人子弟之类的事情,我写了这篇小文,希望它能够起到指出戴嵩画牛之误的童子所起的作用。

我知道,就自己的水平而言,写此文章实在是有点儿孔夫子门前卖弄文章式的自不量力。但细想一下,如果我们只满足于生活在古圣先贤的影子之下,我们的文明就只能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而不会有突破、创新和发扬光大。果真如此,那才真正是愧对祖先!如果我们说得对,即使与先贤们的意见相左,也是对他们的尊重。相信他们泉下有知,也会对我们颔首称许的。更何况,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严谨不苟,不迷信、盲从权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正是我们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之一。

参考文献:

[1]白居易•村夜”词条.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4][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2篇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它具有鲜明的节奏、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感情及深刻的内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古诗的学习非常重要。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毕业生必须会背会默写七十余首古诗。然而,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过于强调机械识记,囫囵吞枣,而对古诗的赏析,却只是蜻蜓点水。我认为学习古诗贵在赏析,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了解先人的心境,认识到祖国文化的伟大。

一、感知作者意图

诗人都善于观察,善于把生活中小不见经传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用优美精炼的语言来刻画,如《鹅》、《游园不值》、《春晓》等。这些诗的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他们新奇地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只需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顺理而下,自然就领会个中意味:碧空万里,江水浩荡,江面一叶孤舟,扬帆东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驶去,而他敬爱的孟浩然就在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远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儿了;眼一迷忽,帆影不见了。可见诗人瞩望已久,思念之切。于是,长叹一声“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感情多么真挚。

二、重视语言特性

古诗的语言特性,在教学中表现为诗的语言跳跃与情感跳跃之间的联系。诗句落笔,境界顿生,大起大落之中,体现出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再加上一些不寻常的语言、修辞方法的使用,作者独具匠心的文采的表现,正是这些与众不同才成就了自古以来绚烂缤纷的古诗语言文化。因此古诗教学中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不能拘于常理,因为这正是“诗眼”所在。如《枫桥夜泊》中“叶落乌啼霜满天”一句,参考书上是这样解释的: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又在啼叫,到处降着霜。从整首诗来看,这应该是天明的时候,那么上面的解释就欠妥当。“霜降”一词并不是说“霜”也像雪一样从天而“降”。我觉得“霜满天”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是思想染上了情感色彩。诗句正是用简洁的语言在平庸的景色上,披上了迷人的一层纱帘,美妙至极,描绘出了一幅实景的图画,充分体现了诗人奇妙的想象,也可以说是诗人神奇的灵感。这种象征性的思考,能够唤起一种共鸣的情绪,使读者接受诗的思想。这样的意思不可名状,但此诗呈现给读者的则又是清楚活跃的。此刻,诗完全成了作者心理的一种感应,一种与宇宙共有的人类感情的理想,只不过是通过诗人的转化,使其明显化了,使地表下的绿色渐来渐近,直至拱出黄土,露出地表,展现绿色。这里的“霜满天”虽然不太合乎实际,但这是适宜的一种真实,他逼真地写出了当时那刺骨的寒意――那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的寒意。从整句诗来看,“日落”是所见,“乌啼”是所闻,而“霜满天”则是所感。全句层次鲜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同时也勾勒出一个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气氛和羁旅者孤独清寥的感受。此刻我们便不难理解诗人的所有用词章法了。

三、赏析写作技巧

诗人在描写事物时,除了采用白描的表现手法之外,更多的还采用夸张、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若能稍加赏析,定能其乐无穷。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春色满圆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些诗句都是用白描手法写出事物的;又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拟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偶)、“平明寻白羽毛,没在石棱中”(借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等诗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不论是白描手法还是修辞手法,追求的都是语言艺术。这些诗句若能细细品味,学生定能深深感到世界之可爱,文字之美妙,也必定为作者超凡的观察力、想象力而叹服,自然也就激发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四、积累诗歌语言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且第一次就推荐了70首古诗词背诵篇目。因此,我们的古诗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在学习教材中的古诗后,不妨再引进一首与所学古诗有关联的诗词加以拓展,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又能扩大古诗文的阅读量,便于积累语言,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在引进相关古诗时,要讲究灵活性、实效性、针对性,以便于教学。如教学《示儿》一诗时,古诗学习完了,大部分学生心存“诗人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愿是否实现了”的疑问。其实根据有关历史资料完全可以找到答案,但我忽然想到了宋末林景熙的《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我何不让学生就“诗”学“诗”,从诗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呢?于是便把这首诗的后几句告诉学生:“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并结合时代背景,向学生解释诗意:床头的宝剑虽然有出征报国的志向,可南宋王朝不任用像陆游这样的能人,中原也只能眼看着落入金人之手。青山隐隐约约,仿佛也笼罩在悲愁的气氛中,战争已经影响整个东南地区,你的后代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这国家是由元兵统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你呢?听完我的解释,学生情绪激昂,感慨万分,情不自禁地自由诵读。这样,学生入情入境,短短几分钟便理解了诗意,并且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情感得到了升华,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古诗教学也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做到这一点必须教方法,否则学生就很难成为主体。实践证明,古诗教学教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助于学生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古诗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为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第3篇

清明文化品趣

我国的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它既指节气,又指节日。在漫长的岁月中,清明逐渐形成了一些有趣的文化,值得品味。

清明诗 为诗海中的一束浪花,历来文人墨客多有吟咏。宋代黄庭坚的《清明》诗:“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南宋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些清明诗佳句如画,情趣盎然。在吟咏清明诗中,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最为人们熟悉的当推唐代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篇意境迷蒙,自然流畅,余味无穷,堪称千古名诗。

清明词 历代文人墨客不仅写下了大量清明诗,也留下了不少清明词。如南宋黄孝迈的《湘春夜月近清明》词:“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照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全词感情细腻,词风柔美,颇有“清明词”多伤感的特点。而宋代词人晏殊的《破阵子》词:“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跳出了清明词伤感的意境,显得笔调欢快,格调清新,可谓别出一格。有趣的是,有人将唐代杜牧的《清明》诗,改成清明词,更富雅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也有改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联 为联苑中一朵奇葩,引人注目。如:“

风起大寒,霜降房前成小雪;日临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上下联虽景观不同,却对比鲜明,可谓构思巧妙,独具匠心。“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联语既有感时之作,又有应景之对,颇具韵味。“清明高粱小满谷,芒种芝麻夏至豆。”上下联中各道出了节令与农作物的关系,联语化俗为雅,新意迭出,更见工巧。

清明谜 在谜苑中,有的谜面中含有“清明”两字,如谜面为“清明节前后”,打一字(谜底:晴);谜面为“清明前”,打一字(谜底:汨);谜面为“清明时节雨纷纷”,打一气象用语(谜底:降水过程);谜面为“清明前夕”,打一节日(谜底:元宵节);谜面为“每逢清明泣坟前”,打一外国诗人(谜底:海涅)。而有的谜底为“清明”,如谜面为“日月潭边寄情心”,打节气一(谜底:清明);谜面为“月光如水水如天”,打节气一(谜底:清明);谜面为“公开谈廉洁”,打节气名二(谜底:白露、清明)。清明之时,猜猜有关清明谜,也颇有韵味。

清明谚 民间流传着许多与清明有关的谚语,如“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栽树不过清明节,栽松不让春晓得”、“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田禾大有收”、“清明前后怕晚霜,无晴无风要提防”、“麦怕清明霜,谷怕老来雨。”这些清明谚语通俗易懂,自然生动,深得人们喜爱。

第4篇

关键词:张继;《枫桥夜泊》;文本解析;朗读教学

《枫桥夜泊》这首诗的作者是张继(约715年―约779年),字懿孙,一说南阳(今属河南)人;一说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十二年(753年)中进士,曾与刘长卿同为御史,担任过检校祠部员外郎和盐铁判官等职。他一生创作了不少旅游题咏诗。他的诗多用白描手法描写自然风景和反映民生疾苦。流传下来的也只有四十余首。著有《张祠部诗集》。

诗题“枫桥夜泊”。枫桥: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以西十里的地方;泊:停船的意思。诗题的意思是:在枫桥夜晚停船。写的是夜晚在枫桥停船靠岸时的所见所想。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乌啼:乌鸦叫;满:布满。这句诗的意思是:月亮落下去了,乌鸦在啼叫,寒冷的霜布满了天空。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枫:江边的枫树;渔火:渔船上的灯火。对愁:陪伴着忧愁;眠:睡觉。这句诗的意思是:江岸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陪伴着我这个忧愁的过客寂寞地睡着。以上两句,诗人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寂静的环境中,月亮西沉,寒鸦哀叫,夜空布满了寒霜。这是一个多么寒冷、寂静、凄凉的深秋之夜啊!那无语的江枫、昏暗的渔火,都令诗人愁上心头,辗转难眠。一个“愁”字,反映出客居船上诗人的忧愁心境。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苏州市的旧称;寒山寺:在苏州市枫桥镇;寺:寺院,也叫庙,是僧人居住的地方。相传曾有一位会做诗、名叫寒山的和尚住在这座庙里,因而得名。这句诗的意思是:苏州市城外有一座“寒山寺”。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半:就是半夜的倒装用法;钟声:是指寒山寺里敲钟的声音;到:传到;客船:指诗人居住的船。这两句诗语言朴实易懂,但其含义是余味无穷的。这也正体现了诗人“事理双切”“不雕而自饰”的艺术风格。

《枫桥夜泊》这首诗把形象、色彩、音响交织在一起,所写景物的远近、位置、层次都调配得十分和谐巧妙。诗人通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夜半钟声”这些词语,把夜泊枫桥所看到、听到的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令人称绝。四句诗绘声绘色,情景交融,描绘了苏州城外古迹“寒山寺”的夜景,抒发了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情怀。这首诗不愧为千古传诵的名篇,也因为张继的这首诗,“寒山寺”才成了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

关于诗的朗读。(注:单斜线“/”表示轻微的停顿,双斜线“//”表示一般的停顿,“///”表示停顿时间长些;着重号“.”表示逻辑重音)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题中的“夜”字后停顿的时间要略长些。“夜”字要读重音,因为诗中带有愁思,所以朗读时可读得低沉一些。读第一句时,在“落”“啼”“霜”三个字后都要有一个停顿,尤其是“啼”字读时要拖长一些,这三个字都要读重音。第二句在“枫”“火”“愁”三个字后要有一个略带停顿的拖长音,这三个字也都要读重音。“对愁眠”三个字读时既要顿挫又要低沉一些,以体现诗人忧愁的情感。第三句的重音应放在“寺”上。“城外”后停顿略长些,它是“寺”所处的方位。第四句要在“钟声”之后有一个较长的停顿,“钟”字要读重音,让人感到好像在倾听那从寒山寺里传来的阵阵钟声,而句尾的“客船”应读成下降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深刻体会该诗的多重意蕴和独特意境。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红旗(1974-),男,吉林双辽人,嘉应学院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第5篇

当夜幕降临的刹那,心就开始向往黎明;但当春花烂漫的时候,不要忘记深秋的落叶,不要忘记肃杀的严冬!

你,欣然提笔,“……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是如此钟爱那冬天那!冬在你的笔下,是“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在你的眼中,冬天一定很可爱吧!在冬天,你感慨,“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秦皇汉武”的“略输文采”。是“唐宗宋祖”的“稍逊风骚”。是“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悲叹?呵!“数风流人物”,看今朝的我们吧!毛主席,我们品味你的冬天!

你,才思涌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你也将其来比若那春花烂漫的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的秋,悲,冷。《诗经》中的“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都是对秋发出的唏嘘。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所绘景色清微淡远之致,情与景交融,引人深伤。到后来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将此词稍加引发,改为“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更是令人迷离惝恍、怅然若失。“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是柳永的叹息,凄凄柳下,再会无期,能带走的似乎只有满怀的秋风。周邦彦的“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写的是凄清旅途的寂寥无助。韦应物的《闻雁》:“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写的则是怀人思乡的落寞情怀。相比以上对秋的无奈,李白在感慨之余也尽显了豪放诗人的本色:“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总之秋天的景色大都凄凉,凄风苦雨,枯草落花,雨打残荷,雁鸣长空……然而换了不同的心境,诗句也会大不相同。而你,刘禹锡就在秋风中找到了寄托,从感时伤怀中解脱了出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杜牧也在《长安秋望》中望出了秋日的风清云淡,别有洞天:“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将悲哀埋进心灵,即使风狂雨骤,惊涛骇浪万顷。人生的路,一定有荆棘遍布的小径。天塌下来,也得只手独擎。“真正的猛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欢乐,悲哀都是生命。当春花烂漫的时候,不要忘记深秋的落叶。当夜幕降临的刹那,心就开始向往黎明……

第6篇

关键词: 诗词 物理现象 物理规律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中国的诗词堪称奇葩。用简单的语句,描述了世间万物,讲述了人间情仇,表达了人心情感。而物理作为一种科学,用简单的数学表达式描述了万物宇宙,展现了它们的简协美、对称美。诗词和物理,好似风马牛不相及,而且中国人对物理发展的作用也有限,但是两者之间却充满了联系,首先它们都是用一种很美的形式对宇宙作出了理解,其次是诗词中蕴含了许多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我们可以在诗词中领略物理的诗意美,浪漫美。

一、关于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

萧梁朝的学者沈约在《咏月诗》中写道:月华临静夜,夜静灭氛埃。方晖竟户入,圆影隙中来。这句诗的意思就是浩瀚夜空,明月高挂,周围一片寂静,月光从屋门投射出屋门那方形的光斑,通过那小孔的月光则还是月亮那圆圆的光斑。

我们可以从屋里的角度去解释后两句诗。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月光可以视为平行光,通过屋门投射过来的光是门的形状,而圆方晖竟户入,则是小孔成像的原理,光通过很小的圆孔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回投射光源倒立的像,所以圆影是圆月的像。

宋代词人晏殊在《浣溪沙》中写道:曲栏杆影入凉波。这句词的意思是说,水面上倒映出楼阁那曲折的栏杆。水面倒影的形成是由于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成像,是光反射的原因。平面镜成的像与实物大小是相等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可以倒映出曲折的栏杆。写到光的反射的物理现象的诗词还有很多。例如,唐代的高在《山亭夏日》中写道:“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陆游在《沈园怀旧》中写道:“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最欣赏的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二、关于水的三相变化

在我国的诗词中关于水的表述有许多方式,例如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写道:“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秦观在《鹊桥仙》中写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在《沁园春》中写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宋・张耒《春日》中写道:“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这里,就写到了霜、露、冰。

从物理的角度看,露水的形成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霜的形成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更冷情况下凝结而成的,而冰的形成则是水凝固而成的。而残雪暗随冰笋滴,直接写出了初春,天气回暖,冰雪融化的过程。

三、有关热运动的诗词

我们最熟悉王安石的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为什么我们可以在很远的地方闻到梅的清香,从物理的角度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种扩散现象,花朵中有一种油细胞,可以分泌芳香油,芳香油就会随水分子运动,传到我们周围,我们就能闻到花香。南宋诗人陆游《村居山喜》中的“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写出了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也说明了温度升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增强。

唐朝的郑谷曾写《咏扇》里的露入庭芜恨已深,热时天下是知音。汗流浃背曾施力,气爽中宵便负心。一片山溪从蠹损,数行文字任尘侵。绿槐阴合清和后,不会何颜又见寻。这首诗中的汗流浃背曾施力,气爽中宵便负心,说明扇扇子能使我们在汗流浃背时感到凉爽,这是由于扇动扇子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了人身上汗蒸发的速度,而在蒸发的过程中吸热,故而使我们身上的温度降低,达到降温的目的。

四、有关声音的诗词

苏轼的《定风波》中的第一句就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这句的意思就是不要去听雨滴穿过竹林打在竹叶上的声音,说明了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雨打竹叶才产生声音。

苏轼的《蝶恋花・春景》中有这样的词: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之所以墙外的行人能听到从墙里面传来的佳人笑声,是因为声音能在空气里传播,声波能发生衍射现象。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琵琶声就描写了许多,刚开始的“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行。”能够未见的情况下听出是琵琶的声音,是听出了琵琶声的音色,音色是由于发音体决定的,不同的乐器就有不同的音色,音色是我们辨别声音的重要依据。“轻拢慢染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同样都是琵琶演奏,声音却有时如急雨,有时如私语,是由于声音的声调不同,声调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不动,即使是同一种乐器,声音也会不一样。

五、有关力的诗词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中的“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以及我们熟知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个是铁索沉江,一个是白鹅浮在水面上,可以从浮力的角度分析它们的不同。当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其重力相等的时候,物体就可以浮在水面上;当物体所受的浮力小于其重力的时候,就会沉入水底。铁锁的重力大于浮力,而白鹅的重力是小于浮力的。

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出了苏轼满腔的爱国情怀。从物理的角度看,箭从拉弯的弓射出去,是把弓弯曲时所拥有的弹力势能转化成了箭的动能。而箭发射出去后还可以运动下去是由于有惯性。

六、相对性

古诗词中关于相对性的描写很多,包括时间的相对性,运动的相对性,空间的相对性。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句话是说握酒问上天,这样的明月什么时候还会再有,也不知道天上神仙居住的宫殿现在是何年何月。这就说出了不同的空间是时间是不同的,这就是爱因斯坦时间相对性的最好写照。

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这首《浣溪沙》是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五代时期多首未署名的作品,这首词中的看山恰似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看到山是运动而船是不运动的,仔细看山山不动,是穿行,以山为参照物是船运动,而山不运动,参照物的不同,运动也是不同的,很好地说明了运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说到运动的相对性的诗词还有宋朝的陈与义在《襄邑道中》中写道的“卧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其中以船为参考系,满天云不动,以大地为参考系,云与我俱东。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很好地反映出了空间的相对性。

诗词是我们文化中的精华存在,用一些物理现象所展示的意境,表达内心的情感,同样我们也可以用诗词的形式描述物理现象。在诗词中感受物理的存在,在物理中体会诗词的浪漫。

参考文献:

[1]顾青.唐诗三百首:名家集评本[M].中华书局第1版,2005.3,1.

[2]唐圭璋,潘君昭,曹济平.唐宋词选注[M].北京出版社.

第7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诗人登上鹳雀楼眺望西边的远山,太阳依山渐渐落下,滚滚的黄河水流向远方,一直奔流到大海。要想看到更远(千里之外)的景色,就要站得更高,登上更高的楼层。

一般人认为,站得高看得远是因为站得高就可以躲过障碍物的遮挡。其实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在地球上没有障碍物,人的视野也会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人们在海边看远处开来的帆船,首先看到的是船的桅杆,然后才能看到船体就是这个道理。人的视线和地球球体的切点越远,地平线就越远,看的就越远。人站得越高,视线与地球的切点就越远。坐飞机、在宇航站上看得更“远”,在月球上就能够看到半个地球。“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包含有地球是个球体这个概念。

另一位唐代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描写了另一个自然现象。他在诗中写道: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在诗中描绘了江边的夜景,月亮西落乌鸦啼叫,寒霜铺天盖地而来。面对着岸边的枫树,江中的渔火,更加愁烦难眠。半夜里,姑苏(苏州)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客船。注意两个现象:夜半钟声,霜满天。

夜里的钟声,客船上的人为什么能够听得很清楚呢?除了晚上比较寂静,干扰的噪音少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声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或进入同一种介质密度不同的区域时,声波的传播路径会发生弯曲,这种现象称为折射。白天地面温度比较高,气温是向上递减的。由于在竖直方向上温度分布的差别,就会产生声音的折射现象。沿水平方向传播的声波靠近地面部分比离地面远的传播得快,声音传播的路径便向上弯曲,也就是说,声音在较暖和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比在寒冷的空气中快。因而白天声音不会沿地面传播很远。在结霜的晚上,地面温度很低,而离地面远的空气温度比较高,因而使声音向下折射,这样声音在地面附近就能传播得比较远,客船上的人就能很清晰得听到寒山寺的钟声了。

唐代诗人刘禹锡仔细观察了淘金女工作的时间、地点和淘金的方法,写了一首名叫“浪淘沙词”的诗: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淘金的时间在早晨,太阳照到江中的水洲“澄洲”上,笼罩在江上的浓雾慢慢地散开。江上逐渐晴朗。淘金的地点在江边弯曲处,那里布满了淘金的妇女。

诗人观察得细致,因此对自然现象描述非常准确,江上江边空气含水量大,晚上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分就会过饱和,结为雾珠。太阳出来气温升高雾珠蒸发,雾气就消失了。这就是诗中“日照澄洲江雾开”包含的自然景观。

淘金妇女聚集在江边弯曲处是因为江水弯曲部位的外侧,水流的速度比较大,能够更好地把沙金与沙子分开。因此“淘金女伴满江隈”。“隈”就是山、水弯曲的地方。

淘金的过程是利用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这一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相传是阿基米德为鉴定一顶纯金的王冠的真伪问题陷入沉思,洗澡时发现了这条重要定律。沙子和沙金的比重都比水大,它们在水中都不会浮在水面上。搅动含有沙金的江底泥沙,使它们浮动起来,同样体积的沙子与沙金在水中受到的合力(重力一浮力)不同,沙金受到的合力大些 (因为沙金的比重大)下降的速度也快些。在流动的水中沙子和沙金就会沉降到不同的地方。这样沙子与沙金就分开了。美人首饰和王侯印,都是由浪搅动沙子得到的。

王之焕的《凉州词》写出了玉门关外一片凄凉景色: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放眼望去奔腾的黄河好像在天边与白云相接。城堡倚在万丈高山旁就显得更加孤单、渺小。

黄河在地上,白云在天上,为什么在诗人眼里它们会相会在一起。是诗人的错觉吗?不是。人向四周望去,会感到自己置身在一个你目力所及的圆面的中心。这个圆面的边缘就是地平线。地平线是不可接近的,当你向它走去,它就向后退去。当你向后退时,它又向你走来。我们极目望去地平线就与天相接了,于是远处的黄河就像与天边的白云相接了。

地平线离我们有多远?它与观测者在地球表面上的高度和地球的半径有关。根据计算,一个中等身材的人在平地上所能望见的距离不会远过4.8千米。如果站得高一点地平线就会远一些。

月球的直径是3476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12756千米的1/4稍大一些。在月球上观测者与地平线的距离只有2.3千米。木星的直径是地球的11倍左右,在木星上观测者与地平线的距离是15千米。

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被称为“诗仙”。他的诗《望庐山瀑布》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人站在香炉峰下,观看阳光照耀下的庐山香炉峰,一片片紫色的烟雾缭绕着山峰,遥望下落的瀑布就像挂在山前的水面上。气势磅礴,飞流直下的瀑布蔚为壮观,使人疑惑是不是银河从九重天上落下来了。

山峰被紫色的烟雾缭绕,似乎很难见到。是不是诗人看花了眼?或者是做了牵强附会的描写?都不是,诗人做了细致的观察,这样的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能发生的。这是对“紫烟”多种解释的一种,科学原理给予了支持。

阳光透过小水滴可以产生彩虹,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阳光照到庐山香炉峰为什么会出现紫色呢?原来,光线通过烟雾微粒时会发生散射。当这些烟雾微粒的直径比光波波长小时,散射光的强度与入射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这个关系叫做“瑞利散射定律”。瑞利是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为了解释“天空为什么呈现蓝色”等长期令人不解的问题时,导出了“瑞利散射定律”。

第8篇

所以宋朝的诗人开始讲“理”,发表议论,也是不得已的套路,情趣上不能和前辈一较高下,就在“理趣”上下功夫,殊不知讲理并不是诗歌的强项,所以宋朝的诗歌就显得羸弱了。不过也有一些诗人能够写出具有唐代风格的诗歌,但是甘做人后,不成气候。关键还是被唐人框住了手脚。最近读到张咏的一首诗《访人不遇》,觉得很有说一说的念头。

旧径莓苔合,儿童独闭门。

踏霜归远店,凉月照空尊。

雁响蒹葭浦,风惊橘柚村。

知音在何处,凝寂欲销魂。

张咏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钞票”(宋代称为“交子”)的发明者。英格兰银行的院子里至今种着一棵桑树,据说就是为了纪念中国人发明纸币这件事的。这首诗有晚唐时候那种萧索落寞的气质,顺便说一下,这种萧索落寞的气质,被后人定义为“文艺”了,似乎文艺就应该是这样落拓的样子,其实这是后人将文艺看得狭隘的结果。

这首诗写的是访友人不遇之后回旅馆一路上的感受,很多细节都写得有意味。比如第一句,一句话就把“访人不遇”的意思都写完了。首先是“旧径”,隐含了“访”的意思,隐含了“友人”的意思,也暗示了“不遇”的意思。这就是汉语美妙的地方了。旧,就是曾经来过,也有敝旧荒芜的意思,既提供了信息,也表达了情感。而“莓苔合”也就是久无人迹,则更增添了这种荒凉感。“儿童独闭门”,一个“独”字,将友人不在、自己怅然而回的意思申述完毕了。既破题入扣,又富有意境,而且起笔就有一种情调在,实在难得。――但是如果允许我细思的话,我觉得似乎有不合情理的地方:旧径长时间没有人踩过了,说明主人不在,而且也很久没有访客了;但是主人既然久不在家,那个独居的童子是怎么回事呢?如果童子在家,自然还是要进进出出,那么“莓苔合”又没有落脚处了,这就很费猜详了。而我以为这就是宋人讲究诗歌的章法,急欲在首联破题造成的问题,为“意”造“境”,已经不是圆融自然,而是刻意营造,这就是唐人和宋人的差别了。――一样艺术有了套路之后,技巧再高明也会沦落为技艺或者手艺的。

但是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都是写得比较有味道的。店是“远”的,月是“凉”的,踏霜,说明诗人一大早就来到友人家,其急切心情,我们自然可以想见,但是却没有能够遇上,然后又踏霜而回,一个“远”字把其中的失落之情表达殆尽。而凉月,既表明时间,又暗示时令――几乎一整天都因为访人不遇而怏怏不乐,更何况是在那样一个月凉如水的深秋时节。那个“空”字,既是酒樽实景,也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而更具有情绪性的是“雁响蒹葭浦,风惊橘柚村”,如果说从“踏霜”到“凉月”,还体现了一定的纪实性的话,这一联就纯粹是用画面来抒情了。

风致,真的是一个好词,这些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真切切地让人感受到的,中国文学的好处,就是将这些心中有口中无的东西,变得如此真实,仿佛触手可及。比如说“雁响”,首先是一个宁静的背景,一只大雁的鸣叫破空而来。大雁这个意象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意蕴,再加上宁静背景下的一声长鸣,如果你是一个敏感的人,或许会为此而流下两行清泪,更何况还有一个“蒹葭浦”。蒹葭,已经不再只是芦苇的别称(我认为它们根本就是两样事物),它具有太多诗意的象征了,而“浦”特殊的地理位置,更让人有许多对生命的感喟。而所有这一切,让那一种悲凉甚至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而后一句的“风惊橘柚村”,最传神的莫过于那个“惊”字了,这个“惊”字几乎可以和杜审言的“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中的“惊”字相比肩了,都是那种忽然意识到生命消逝的刺痛感,一个在春天,一个在秋季。橘柚累枝,原本是一个美好的形象,但是在“雁响蒹葭浦”的前提下,这个橘柚累累的景象只有让秋风感到惊瞿,其实就是让诗人的内心感到惊瞿了。――这是将生命无穷的感慨化为两个具象的场景,对场景本身理解的开放性,赋予了诗句更丰富的情感内涵,让这两句诗更有韵味了。这就是所谓的“风致”。

第9篇

去年,他出版了个人专集《万象集》。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选登其中意境深远、文字优美的诗句以飨读者。

七绝・咏三苏祠

唐诗文彩宋词章,绝唱诗词必有苏。

来者拜苏也弄墨,勉开纯斧汗如珠。

七绝・咏史

风云浩荡有空景,功过是非在史臣。

千载一车无字史,何需溢美自涂金。

七绝・依云傍水

依云傍水旭辉业,水起风生恒似铁。

阵阵东风生紫气,落成锦绣在缘结。

七绝・四季移替

春分夏至秋冬至,四季温差自替移。

晦朔光圆弦望月,逍遥岁月写神奇。

五绝・咏午马

生来怀壮烈,纵骋不停歇。

正义踏激烈,劲风好气节。

五绝・咏巳蛇

灵精曲转体,万物赖其时。

巳序听天命,绵延成史诗。

五绝・春雨浙沥

春雨淅淅起,农耕万户时。

风吹杨柳雨,麦绿雪融溪。

五绝・春雷动地

动地雷声紧,蛰伏万物惊。

犁犁生地锦,刻刻抵千金。

七绝・咏植树节

全球一派扶植紧,绿叶细根惺长成。

得地倚风弄绿翠,遥临日月和谐林。

七绝・咏“五四”青年节

霞光百代新觉醒,五四精神华夏魂。

争霸列强惊子夜,泱泱中土起风云。

七绝・咏春节

爆竹阵阵岁移替,惊醒千家报晓鸡。

把酒迎春歌子夜,一年快意正其时。

七绝・冬至吟

阳光直射南归线,冬至阳生还冷寒。

数九染图方墨尽,寒星冉冉走冬弦。

七绝・小雪吟

飘飘雪小洒悠闲,洒到帘隙凋玉颜。

寒夜常思春日暖,及至春处莫歇闲。

七绝・立冬吟

风吹秋尽地凝寒,荷尽菊枯月冷弦。

霜傲寒梅欲绽放,江南播绿为来年。

七绝・霜降吟

翠微一夜遍生白,千树霜花挂冷节。

耕户忙拾陇亩美,苕红万累染秋月。

七绝・寒露吟

露凝寒至夜生霜,惆怅秋思落锦江。

寒聚松溪农事冷,客斟菊酒采橙黄。

七绝・秋分吟

一云秋雨顿生寒,庄院深深已掩帘。

叶落江河飘淼淼,望乡弯月照清寒。

七绝・白露吟

热凉转化夜生露,白露时节难动锄。

第10篇

基本答题格式:

写了什么内容;写出了什么样的特点;运用什么技巧;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从四大块入手)

总体要求:

(1)基本描述——靠船下篙

(2)手法定位——名词术语

(3)效果作用——主旨情感

例题示讲:

虞美人(五代)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握内容(写什么内容):写作者面对美景怀念往昔帝王生活。

把握技巧(用什么方法):用了设问、比喻手法。

把握感情(抒什么感情):抒发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

高考诗歌鉴赏各类型答题格式如下。

1.意象分析——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即解释诗句)+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请说说你对“天地一沙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的理解。

答案示例:(表层含义)天地之间一只孤单的沙鸥。(深层含义)以沙鸥自喻,既是杜甫一生的形象概括,也是他孤独心情的真实写照。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4年广东卷)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联用了“片云”、“孤月”两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示例:(表层含义)“片云”“孤月”,孤单的云和月,意境凄凉,(深层含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2.品味关键词:(含义)+描述+表达作用。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辽宁卷)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3分)

答案示例:①(含义)+描述:“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表达作用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倚东风。

笙歌吹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始觉春空”是全词表情达意的关键句子,请简要谈谈对“春空”二字的理解。

答案示例:一切景语皆情语,(含义)+描述“春空”二字本指群芳落尽,杨花飘飞,风不停息的单调虚空的景象;表达作用在此“春空”的背后实指“情空”,即写出了笙歌消歇,游人离去后的清寂。

3.鉴赏重要诗句:表象(解释、描述诗句)+深层含义+(手法、作用)。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天津卷)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案示例:表象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深层含义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作用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4.体味主旨情感:通过某景、物、人、事,运用某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阅读古诗,回答文后问题: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别院”、“深深”、“清”,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而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流莺”时一声“渲染”,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削籍隐居的诗人内心是痛苦的,但诗人没有牢骚,对得失荣辱看得很淡泊,但没有牢骚又不等于没有痛苦,清幽之境恰恰反衬着诗人内心压抑着的刺痛,“夏意”“之意”,是值得读者细细揣度的。

5.分析表现手法:是什么(手法)+为什么(描摹)+怎么样(作用)。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提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第11篇

古诗文中咏月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古人偏爱月亮,往往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确,天空中那一轮明月,或是一弯新月,往往最易唤起人们的诗兴和情感,引发诗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像。

用月色渲染气氛,表达贬谪、戍边的悲凉、怀才不遇的感慨;借月亮抒发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明月寄相思;借月亮抒写亡国之痛、爱国之情;用月亮来表达男女主人公的离情别恨等等。

翻开唐诗宋词,吟咏月亮的名篇佳作比比皆是。古代文人为何钟情于这一物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用月色渲染气氛,表达贬谪、戍边的悲凉、怀才不遇的感慨

古代为官清政廉洁、敢于直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正直文人,往往逃脱不掉被贬官流放的命运。因而古诗中这类题材的作品数量就很可观。而月亮这一审美物象,便成为一种美好的象征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抒发他们人生无常的感慨。如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首词写于他被贬黄州之时,是一首咏物词,咏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词的开头,便用缺月、疏桐等景物渲染了一幅凄清、幽冷的气氛,为下文孤鸿的出现设置了特定的场景。作者借对这只离群失伴、形单影只孤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在遭受政治迫害后孤独的处境和悲伤的心情。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这首边塞诗悲亢幽怨,上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下写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个荒凉、严寒、凄冷的环境,将边关将士的孤苦生活展现出来,为下文征人思乡巧妙设定了情境。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悲壮雄浑的诗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之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了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

二、借月亮抒发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明月寄相思

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往往在月圆时想起自己的父老乡亲,想起自己日夜思念的故土、亲友。他们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把这种思念之情倾注于笔端,希望通过月亮来问候他们的亲人,捎去他们深深的祝福和情意。这方面,李白是咏月的高手,他的那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便是明证。苏轼的《水调歌头》更是抒写思乡怀人的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一方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一方面也抒发了对自然、人生的感悟。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大胆的想像,勾勒出一幅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自许的旷远境界,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在月的阴睛圆缺中渗入了浓厚的哲理意味,并在词的结尾把对亲人的思念扩展到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表达出对天下有情人深深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用委婉的问句表达相思之情,“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在明月朗照的夜晚使人格外思乡,故不敢等高倚栏望明月。李益的《从军北征》:“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以明月寄相思,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

另外,像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都是借月亮来表达乡思乡愁的。

三、借月亮抒写亡国之痛、爱国之情

此类作品,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词人用如钩的残月渲染了一种凄惨、暗淡的意境,烘托他国破家亡的悲伤心情。那冷冷的月光,既照见了愁人“无言独上西楼”,也照见了失去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这一切在冰凉澄澈的月光下失去了任何遮掩,不容人不正视这严酷的现实人生。王沂孙的《眉妩•新月》开篇写到“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瞑。”传神地写出了新月缓缓升起之态。“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这一句是全词的一大转折。词人由憧憬变为失望,因而不觉以离人之眼观月,更以离人之情忖度新月之情,使物我融为一体。当时,作者正处于亡国之时,这弯新月勾起了他无限哀伤之情。月亮还是旧日的月亮,但如今物是人非,山河沦落,这弯新月也便成了历史盛衰兴亡的见证者,让人不得不生发亡国之痛、爱国之情。

四、用月亮来表达男女主人公的离情别恨

男女相思离别,闺阁之怨也是古诗文中一个占老而永恒的话题。像吕本中的《采桑子》便是此类之作:“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词中描绘了一位怨妇夜不能寐,独立江边楼上,遥望当空明月,寄情远方丈夫,表达怨愤之情。你看那轮明月,多像一位忠实的伴侣,日日相随依依不舍,而我的丈夫却总是别家他去,让我独守空房。这里的月亮显得温情脉脉,反衬出那位夫君的薄情寡义。欧阳修的《生查子》也是抒发男女离情别恨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多么浪漫温馨,富有情趣!但“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只是“不见去年人”,再面对此情此景,多么令人肝肠欲断。终于,女主人公不堪忍受相思之苦而“泪湿春衫袖”。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妻子倚楼望月,不是在欣赏它的皎洁,而是在忆长安的“我”呀。至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吟咏离别之情的千古名句。

可见,古人偏爱月亮,往往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确,天空中那一轮明月,或是一弯新月,往往最易唤起人们的诗兴和情感,引发诗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像,从而形成了古诗文中咏月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5

[2]《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第12篇

关于描写雪的成语

白雪皑皑 白雪难和 白雪阳春 冰天雪地 冰天雪窑 冰天雪窖

蝉不知雪 风雪交加 鸿飞雪爪 洪炉点雪 雪窑冰天 雪窖冰天

雪里送炭 雪兆丰年 雪中鸿爪 雪中送炭 压雪求油 粤犬吠雪

迎风冒雪 以汤沃雪 照萤映雪 傲霜斗雪 傲雪凌霜 傲雪欺霜

报仇雪耻 报雠雪恨 报仇雪恨 饱经霜雪 抱怨雪耻 兵不雪刃

冰魂雪魄 冰肌雪肠 冰消雪释 冰雪聪明 冰雪严寒 步雪履穿

餐风茹雪 沉冤莫雪 程门立雪 担雪塞井 担雪填河 担雪填井

鹅毛大雪 飞鸿踏雪 飞鸿雪爪 飞鸿印雪 风花雪夜 风花雪月

鸿泥雪爪 鸿爪雪泥 含霜履雪 积雪封霜 积雪囊萤 集萤映雪

流风回雪 风霜雨雪 露钞雪纂 露纂雪钞 眠霜卧雪 欺霜傲雪

如汤浇雪 如汤泼雪 如汤沃雪 山阴夜雪 孙康映雪 饕风虐雪

卧雪眠霜 洗雪逋负 雪案萤窗 雪案萤灯 雪北香南 雪鬓霜鬟

雪操冰心 雪耻报仇 雪窗萤火 雪窗萤几 雪鸿指爪 雪泥鸿迹

雪虐风饕 雪上加霜 雪胎梅骨 雪天萤席 雪碗冰瓯 雪月风花

萤窗雪案 萤灯雪屋 雪上加霜 郢中白雪 映雪读书 映雪囊萤

阳春白雪 囊萤映雪 啮雪餐毡 啮雪吞毡 萤窗雪案 萤灯雪屋

瑞雪纷飞 冰封雪盖 漫天飞雪 雪虐风饕 朔风凛冽 寒气逼人

阳春白雪 冬日夏云 冬温夏清 无冬无夏 秋收冬藏 冬裘夏葛

冬寒抱冰 雪中送炭 霜露之感 冷暖自知 冷若冰霜 冰寒于水

天寒地冻 冰天雪窑 冰山难靠 雪里送炭 雪泥鸿迹 雪泥鸿爪

雪胎梅骨 雪天萤席 雪碗冰瓯 洗雪逋负 雪窑冰天 雪月风花

雪中鸿爪 雪中送炭 阳春白雪 萤窗雪案 萤灯雪屋 迎风冒雪

粤犬吠雪 云起雪飞 以汤沃雪 映雪读书 映雪囊萤 压雪求油

云起雪飞 雪泥鸿爪 雪鬓霜毛 挑雪填井 如汤灌雪 凛如霜雪

关于雪的成语及其解释:

1、映雪读书 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2、粤犬吠雪 两广很少下雪,狗看见下雪就叫。比喻少见多怪。

3、雪虐风饕 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4、雪泥鸿爪 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5、雪窖冰天 到处是冰和雪。指严寒地区。

6、以汤沃雪 用开水浇雪。比喻效果明显。也比喻事情很容易做。

7、阳春白雪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8、雪中送炭 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9、雪上加霜 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

10、孙康映雪 比喻读书非常刻苦。

11、挑雪填井 比喻劳而无功。

12、如汤沃雪 汤:热水;沃:浇。象用热水浇雪一样。比喻事情非常容易解决。

13、飞鸿印雪 比喻事情经过所留下的痕迹。

14、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比喻不要多管闲事。

15、风雪交加 暴风雪一齐袭来。形容天气十分恶劣

16、洪炉点雪 大火炉里放进一点雪,马上就会融化。比喻对问题领会极快。

17、风花雪月 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

18、鹅毛大雪 像鹅毛一样的雪花。形容雪下得大而猛。

19、沉冤莫雪 沉冤:长期得不到伸雪的冤案;莫雪:无法昭雪。长期得不到昭雪的冤案

20、冰天雪地 形容冰雪漫天盖地。

21、蝉不知雪 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22、冰雪聪明 比喻人聪明非凡。

23、冰天雪窑 到处是冰和雪。指严寒地区。

24、冰天雪窖 窖:收藏物品的地下室。到处是冰和雪。形容极为寒冷的景象

25、冰肌雪肠 比喻身心洁白,没有污点。

26、冰魂雪魄 比喻人品质高尚纯洁。

27、担雪塞井 挑雪去填塞水井。比喻徒劳无功。

28、程门立雪 比喻尊师。

29、报仇雪耻 报:报复;仇:仇恨;雪:洗刷,除去;耻:耻辱。报复冤仇,洗刷耻辱

30、饱经霜雪 饱:充分;经:经历;霜雪: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

31、抱怨雪耻 报:报复。雪:洗刷掉。报怨恨,雪耻辱。

32、白雪阳春 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两支高雅歌曲。比喻高雅的诗歌和其他的文学艺术

33、白雪皑皑 皑皑:洁白的样子,多用来形容霜雪。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

扩展:美丽的雪景

今天,下了一场鹅毛大雪,一片片雪花在天空中飞舞。

雪花落在树姑娘的身上,树姑娘好像披上了雪白雪的的婚纱。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好像带上了雪白雪的帽子。雪花落在大地上,大地好像盖上了雪白雪白的羊毛毯。我双手接过晶莹的雪花,想数一数它有几朵花瓣,谁知它到手上就不见了,变成了小水珠。

小朋友们可高兴了!有的打雪仗,有的堆雪人,你看!小线和小红堆的雪人,大大的脑袋,圆圆的身子,黑黑的小眼睛,红红的小鼻子,手里还拿着一把扫帚,好像在清扫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爱这美丽的雪景。

雪景的作文600字2。美丽的雪景

雪是冬天的使者,洁白的象征,它以自己独有的身姿装点着大地。像玉一样洁,像烟一样轻,像柳絮一样柔,从天空中纷纷扬扬的飘落,把这美丽的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清晨,我走在路上。突然觉得脸颊一凉,抬头望去,无数颗米粒大小的雪子纷纷降下,有的打在屋顶上,“沙沙”地演奏着冬日交响曲;有的打在树枝上,调皮地翻了个跟头;有的落在了地上,高兴地蹦来跳去。渐渐地,这些顽皮鬼都溜了,化作了清澈的雪水一个劲儿地往土里钻。

这时,飘下来的不再是雪子,而是雪花了。像一片片鹅毛,纷纷扬扬,飘飘悠悠,宛若一群穿着白纱裙的小仙女,牵着那轻柔洁白的舞裙,向人们展示自己的芳姿。一时间,色彩斑斓的世界已变成了粉妆玉砌的童话王国。

我伸出双手,接住几片洁白的小雪花如获珍宝似的欣赏着它们:多么可爱的小雪花呀!比点点晨露都要晶莹,比丝丝秋雨都还要细密,简直如玉屑办无瑕,让人爱不释手!雪花在空中嬉戏着、飞舞着,它净化了世间的一切尘埃,送走了严冬的寂寞,它自由地来,潇洒地去,多少著名的诗词都赞美过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多么俏丽呀!“瑞雪兆丰年”,它还是丰收的预言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