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及其特征

时间:2023-05-30 09:03: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及其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及其特征

第1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特征

0引言

我国在进行改革开放以后,转变原有的经济体制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使得我国经济焕发出了巨大的活力,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更大程度的与世界进行联系,更高程度的加入全球化的进程,我国经济跨入了一个新的台阶,迎来了更加跨越式的发展进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的价值作用越发突出,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备受各方关注,而可靠性是进行信息评价和评判的关键性因素和标准。我国会计核算工作的核心原则就是可靠性原则,进而使得可靠性原则成为会计工作的核心。现阶段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主要是因为其自身质量难以达到客观要求,信息的规范性弱化。只有切实提升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才能提升信息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展开相关研究符合当前财务会计工作规范化开展的必然要求,获取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借鉴性。

1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关概念

1.1财务会计的概念与内涵

通常来说,财务会计主要是指在已有变动的资金运动中,所进行的系统的、全面的监督与核算,为参与到经济利害的参与者,比如债权人、投资人以及政府部门所提供的财务状况以及其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经济信息来作为目标进行经济管理活动。财务会计一般被视为企业的基础性工作,其职业设置的地位比较重要,其工作内容主要是借助于相关的会计程序以及软件,为决策着的财务工作提供较为有用的信息与支持,并且可以使自身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的经济的决策中去,财务会计在企业以及单位中所具备的作用和地位是极其重要的。财务会计具有一定的规范形式,并且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发挥着有利的作用,对企业单位的财务有着重要影响。

1.2财务会计的发展过程

从开始出现到现在,财务会计的历史已经非常久远。总的来说,财务会计的发展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三个阶段:商业经济时代的会计、工业经济时代的会计以及现代的会计。处于商业经济时代,会计一般被称为簿记,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在工业经济时代的会计,由于工业革命大爆发的发生,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促使现代会计的雏形开始出现和进一步发展;从现代经济的视角来看,在这个阶段中,会计的规范和准则都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进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会计在核算方面的质量水平,也进一步推进了传统会计走向现代会计的步伐。

2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特征分析

财务会计信息具有普遍的可靠性特征,正是因为这些特征的存在才使得会计信息能够具有更强的应用价值。

2.1信息具有可核性

随着国际会计准则标准逐步细化,可核性信息主要源自于不同计量者使用一致性信息,进而实现对其需求信息的有效反映,获取到相关结果。在实际的反映程序当中,所应用到的计量方式存在差别,进而就使得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存在偏差,如果能够确保计量方式一致,同时计量标准统一,则能够保持其稳定性,不出现偏差。总体来看,会计信息可靠性具体体现在计量者对于同一计量事项所采取的计量方式获取的结论内容。简而言之,具有可核性的财务会计信息必须要依靠行之有效的核算方法和相应的技术手段才能得到预期结果。

2.2市场中立性背景下产生的信息

市场必须保持中立性,在此基础上所生成的信息才能被称之为可靠性财务信息。而可靠性财务信息需要兼具科学性,同时具有准确性,不能存在任何企图取得反映结果的种种偏差或者偏向问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财务会计信息可能会被部分人主观控制,进而产生偏差,因此需要通过必要手段加以约束和控制,进而才能更为客观和公正对经济业务进行反映和描述,使事实更加清晰和清楚。

2.3突出财务会计内容的真实性

要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必然需要确保会计内容具有真实、规范的基本特征,进而才能获取准确和及时的财务会计信息,客观、全面和完整对经济业务进行反映。真实性是财务会计信息后续种种原则和要求能够达成的基础和必然条件。真实性得到保证的财务会计信息可以生成具体数据,继而为相关人提供决策和投资依据。而真实性也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保证真实性才能保证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整体性。

3确保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原则分析

确保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是遵循相关强制性规定,满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规范性等客观要求的必然举措,在实际操作当中,应坚持相关性等基本原则,才能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使得财务会计信息更具应用性。以下内容主要针对财务会计在信息可靠性原则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分别从相关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以及重要性原则来具体探讨分析。

3.1坚持相关性原则

在实际的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过程中,必须坚持相关性原则,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或者投资过程中,财务会计信息具有客观性影响。遵循基本的会计准则要求,要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相关性得到保证,这类信息的基本标志就是能够有效预测和反馈价值。预测方面主要是指信息获取和使用者能够运用信息对过往进行评价、对现阶段进行指导;同时,可预测未来事项。反馈价值则表现为信息获取和使用者能够通过信息的运用,对评价结果及相应的决策事项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其准确性得到提升。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其可靠性密不可分,两者都是财务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相关性和可靠性并不平衡,可靠性提升后,相关性就会弱化。两者之间有对接,同时存在矛盾,只有结合实际加以判断和抉择,才能确保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达到预期标准,还可以有效规范会计核算等具体事项,使准则等要求得到落实。

3.2坚持全面性原则

财务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原则在实际的会计核算等具体工作当中需要得到有效体现。全面性原则重点体现在两个具体方面,既要对有利信息进行反映,同样要对不利信息进行反映。才能全方位的呈现出财务会计信息的整体情况。坚持全面性原则可以确保会计信息不会被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而改变,进而确保其真实可靠。部分企业存在的报喜不报忧情况,导致会计信息全面性弱化,影响到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使得会计信息脱离企业实际,导致信息价值明显弱化。

3.3坚持重要性原则

在实际的会计核算工作当中,需要注重于事项的重要性问题,根据其重要程度划分核算的范围,执行相应标准和要求,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对于重要的会计事项,如资产等事项,需要严格按照会计法、准则等要求进行核算。对于次要事项,则可以采取更加直接和简化的方式加以处理,但需要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获取的会计处理结果才能符合强制性要求,且对于使用者而言,其价值意义才更加有保证。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实际操作当中可见,财务会计信息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可靠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得到保证,才能确保其内容更加真实有效,进而突出其准确性和完整性。随着企业对会计职位的重视,财务会计可以为相关的企业利益者提供其所需要的重要信息,并且可以对他们起到很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具体运行过程中,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使得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能够更好掌握企业基本财务状况,进而科学进行决策,提升整体决策的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并且可以对其决策和科学性和合理性起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把握好财务会计的可靠性以及其特征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李宏波.浅析会计信息质量重要特征[J].财经界(学术版),2015,(1).

[2]彭钰.关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2)

[3]李萍.财务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的关联分析[J].经贸实践,2016,(3).

[4]何远祯.新形势下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5,(3).

第2篇

在我国,对电子信息产业战略地位的认识是一个逐渐调整、深化的过程。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信息化浪潮、“新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使得我们认真思考对于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国如何把握信息化的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何在结合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处理、协调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如何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提升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这一系列问题涉及的内容都关乎新世纪的国家竞争战略和工业化道路,其中最难把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工业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与信息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如何发挥信息产业的体系性效应解决工业化中期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如何借助信息化走出一条超越传统工业化模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意味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与处在后工业社会的国家有根本区别,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阶段性”特征;二是更应注重发挥信息产业对整个工业结构升级的体系性效应。所谓“阶段性”特征就是要从我国的现实基础出发,立足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眼于产业的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使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体现出逐“阶段”升级的轨迹。这就需要对信息产业的当前地位与现实作用做出客观评价,发现主要矛盾,这也是我们制定今后一段时间阶段性目标和政策的基础。

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当前地位和现实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电子信息产业较长时期的持续高增长,使得产业规模总量快速扩张,从而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呈现出持续性和规模性的特征。近十多年来,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2-3倍于GDP的速度增长,从1989年到2001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和出口额年均增长分别为29%、27%、24%和30%;产业的长期高速增长使其规模总量快速增加,通信、电子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89年的1.4%提高到2001年的4.2%。

二是电子信息产业的体系性效应逐渐体现出来,对传统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和渗透作用逐步增强。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地位并不仅仅在于该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总量规模,更多的体现在对经济结构升级以及对其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系统效应,这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基本内涵。对这一问题进行测度,并据此评价电子信息产业的体系性效应,目前还缺少必需的数据和分析工具(这也是一个国际上普遍面临的问题),但可从如下两个方面予以说明:其一是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结构,到2002年上半年,投资类、消费类、基础类三大类产品的产值比例为50:30:20,而1989年的相应比例为16:53:31,这一产品结构的重大变化,尤其是投资类产品(以计算机网络、通信产品为主)占据了一半,在相当程度上说明了信息产品的应用加速渗透到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而不是以往依靠电视机等家电产品来维持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其二是信息化应用项目的实施,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到2001年,先后实施了12000个信息化项目,仅项目投入的资金达到200多亿元。2002年上半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总采购额达到154.9亿元,政府信息化对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起到了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是出现了其他国家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少有的现象,即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远远超过传统产业的发展速度,高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态势。我们观察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升级的轨迹,不难得出两个结论:其一在加工组装环节我国表现出了比较强而明显的比较优势,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正在形成向我国一些地区集中的趋势;其二是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提升逐渐明显,不仅表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我国的进入和布局,更为重要的是,自主原创技术的局部突破(如TDCDMA标准)和一些创新型高技术公司的活跃与成长。电子信息产品的全球制造优势(目前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和加工组装环节),以及正在逐步提升的面向生产和中低端产品的研发能力,是我国当前电子信息产业的两大特点,由此形成了我国虽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但产业结构却出现高技术电子信息产业加速发展并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的独特现象。

上述的当前地位和现实作用,表明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升级以及提高国家竞争力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有着进一步巩固、壮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现实基础,电子信息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战略作用还需要进一步释放。

二、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已表现出以下的基本特征:

1、我国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大国

198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九位,1996年排名世界第五位,1999年,排名上升至世界第三,总量规模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量规模国际地位持续稳步提升,已步入电子信息产品世界制造大国的行列,而且提升的趋势还在持续,很快可以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产品门类相对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彩电、微波炉、视盘机、收录放机、电话机、扬声器、磁性材料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有些产品占有全球较大的市场份额,并且形成比较强的产业配套基础。

2、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以独到的优势初步确立了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产业发展的显著变化之一是产业分工方式的改变,即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产业链纵向分工方式的形成和高度细分化,以及由此推动的新一轮产业的国家间转移,并呈现出两个重要特征:其一是此轮产业转移伴随着新的产业分工方式的出现——产业链纵向的高度分工化,即加工、组装、制造等相对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环节由发达国家转移出去,形成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优化布局其产业链,加工、组装、制造等环节与研发、设计、品牌等环节空间分离的格局;其二是一些具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低成本发展中国家,承接了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加工、组装、制造等环节,从而对部分发展中国家而言带来了参与新一轮全球分工的机会。就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而言,凭借着市场需求巨大、低成本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智力资源等)、相当实力的产业基础和生产能力等综合成本优势,获得了此轮产业转移的有利地位,已初步确立了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重要地位——电子信息产品的加工制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及其大出大进国际循环的格局初步形成。

如果我们将观察问题的视角放在加工制造优势的形成过程,也可以从中清楚地发现结构升级的明显步伐,产品结构由过去以家电类低端产品为主,调整到基础类、投资类产品的占有合理的比例,尤其在关键元器件——集成电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据粗略预计,“十五”期间,全国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的投资可达100亿美元,相当于前30年投资总额的三倍,其中外资占了一半以上的份额。

3、产业聚集已经出现,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信息产业基地

产业的区域聚集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美国的硅谷、英国的苏格兰科技区、印度的班加罗尔、台北的新竹科技工业园区、法国的昂蒂布、芬兰的赫尔辛基、以色列的特拉维夫,都是集群式创新的成功典范。产业发展的区域聚集化是出于提高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有利要素流动、共享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多重目的,从而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信息产业基地。在这些产业聚集区内,形成了主机企业和多级零部件供应企业分工高度细化的产业分工方式,尤其是形成了能够实现即时供应、交易成本较低的产业配套能力,使得区内企业表现出了很强的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这些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也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使其具有很高的国际化程度,一些产业基地成为了某些电子信息产品的全球重要的生产基地。就此意义而言,这些信息产业基地正逐步发展成为影响全球市场的重要的世界生产制造基地。

第3篇

论文关健饲:网络化系统集成优化方法复杂系统

论文摘要:提出了网络化系统集成优化拉制问题,对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方法及其实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网络化系统集成优化控制方法的性能分析、方法实施中的信息安全及其实际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复杂系统的优化控制问题是近年来研究工作的热点之一,传统的动态大系统递阶控制都是在精确模型的前提下获得的,然而许多实际系统的数学模型仅仅是实际的某种近似,精确模型难以获得,从而难以获得实际系统的最优控制。RobertS针对实际和模型存在差异的情况下[l],首先提出了动态系统优化与参数估计集成(DynamicIntegratedSystemOptimizationandParameterEstimation简称DISOPE)方法,该方法通过迭代求解基于模型最优控制向题和参数估计问题,获得实际问题的真实最优解。将非线性动态大系统递阶控制方法与动态系统优化与参数估计集成方法相结合可形成非线性动态大系统DISOPE算法。

Becerra和Robelts针对连续非线性动态大系统给出了一种递阶DISOPE算法[3],文[4.5]则提出了非线性离散动态大系统的两种递阶优化方法,来求解实际非线性离散动态大系统的最优控制。实际中的大系统或复杂系统往往具有分布的区域性和网络化性等特征,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下自动化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6.7],为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问题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1网络化系统及其集成优化控制问题

1.1网络化系统及其特征

复杂系统往往具有分布的区域性和网络性等特征,本文研究的对象网络化系统是指网络化的复杂系,即网络环境下的复杂系统,其特征是通过计算机络将各子系统相连构成一个网络化的复杂大系统,络环境可以是局域网或是btemet网络。随着计算网络及其技术的发展,网络通讯得到了极大的提,网络的规模也得到了大大地提升,使得原来分散较难实现的数据输出和交换,可以在一个“贯通”的络环境中实现,其信息的传输均依赖网络进行。本研究的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是指对网络环下复杂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

1.2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问题

实际系统中的优化问题无处不在,同时由于计算机网络及其技术的发展,使得分散的、具有区域特征的复杂系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网络化系统,对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就是将集成优化控制方法与网络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对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

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问题可以描述为:针对网络环境下的复杂系统,将集成优化控制方法与网络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对网络化系统进行集成优化控制,获得网络环境下复杂系统的优化解。

2网络化系统集成优化控制的实现

2.1网络化系统集成优化控制算法及其实现

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方法就是将复杂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方法和网络自动化技术相结合,用来解决网络化复杂系统的优化控制问题,使其在难以建模、系统具有网络化和区域化等情况下,获得满意的优化控制结果。网络化系统集成优化控制方法的特点是引人了网络回路,在优化算法中引人了一些不确定因素,其优化控制更加依赖于网络系统和网络技术。网络化系统集成优化控制的关键技术在于动态系统优化与参数估计集成优化方法的实现和网络信息传输,借助于动态系统集成优化控制技术和网络自动化技术可实现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可以基于局域网或Intemet实现。

2.2网络化系统集成优化控制的特征

对一个动态优化控制方法,除了给出优化算法,还需要对其性能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优化方法的实施。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方法的性能包括实时性、最优性、收敛性及其鲁棒性等。

2.2.1实时性

在引人网络之前,针对跨区域的复杂系统,其优化控制的实施是很困难的,即使能够,其实时性也难以保证。网络化系统集成优化控制方法由于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施集成优化控制,可以较好地解决跨区域复杂系统集成优化控制的实时性问题。

2.2.2最优性

算法最优性是指在算法收敛的情况下,收敛解是否实际系统的最优解。对于网络化系统集成优化控制方法,在最优解存在且唯一等假设条件下,若算法收敛,则收敛解满足最优性必要条件,即所得优化解是实际系统的真实最优解。

2.2.3收敢性

网络化系统集成优化控制方法需要实施,首先要求其优化控制算法是收敛的,收敛性就是研究算法收敛的条件,针对不同的算法其收敛性条件有所不同。对于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方法,其优化的框架没有改变,只是引人了网络回路,利用算法映射及压缩映射原理,通过分析可以获得保证优化算法收敛的条件。

2.2.4鲁棒性

网络化系统集成优化控制方法的鲁棒性问题是指在存在这样那样扰动的情况下,优化算法保持其收敛性,并收敛到最优解的能力。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方法在不需要实际过程的精确数学模型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实际系统的真实最优解,对模型的结构和参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方法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集成优化控制方法,计算机网络的信息的安全问题必然影响到系统集成优化控制的实施。因此,对网络化系统集成优化控制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及其对策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的顺利实施。网络化系统集成优化控制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对策予以解决。

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方法为解决区域性复杂系统的优化控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该方法具有以下优越性:

l)由于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方法本质是采用动态大系统的DISOPE递阶优化方法,这样就使得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在不需要复杂系统的精确数学模型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得实际系统的真实最优解;

2)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方法为解决跨区域性的复杂系统的优化控制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实现途径和形式。同时由于网络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信息传输实时性的提高,使得实时地解决区域性的复杂系统的优化控制成为可能。

第4篇

关键词:CAD/CAM, 数控车,特征提取,数控工艺规划

前言

通常所说的CAD/CAM系统集成实际上是指设计与制造过程中的CAD、CAPP和CAM三个环节的软件集成。在CAD/CAPP/CAM集成过程中,CAPP是连接CAD与CAM的桥梁和纽带。目前,许多著名的CAD/CAM商品软件,如Pro/ENGINEER、I-deas、UG、Euclid等在几何造型、分析计算和数据管理等有很强的功能,也具备NC编程的功能,但是在CAPP方面,这些CAD/CAM软件需要NC编程人员根据CAD图形进行繁琐的人机交互操作,选择零件的加工方法、加工对象、刀具参数、切削用量和确定加工顺序等,才能形成零件加工的刀位文件,最后转换成NC程序。因此,研究和实现CAD/CAPP/CAM的集成对于简化人机交互操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基于特征的CAD/CAM集成系统架构及其信息模型

1.1集成系统架构

基于特征的CAD/CAM集成系统架构包括系统的功能结构,信息模型,软件实现等几个方面。

CAD/CAM集成系统包括两个方面的集成:功能的集成和信息的集成。功能的集成主要是指将CAD/CAM中涉及功能,如CAD几何建模,CAPP工艺规划以及CAM中的加工轨迹等功能集成在一个应用环境中,信息集成完成了集成系统中信息模型的构建,然后通过功能接口把各块信息结合为一个整体。

集成环境中包括CAD图形操作模块,特征提取功能模块,数控工艺规划模块三个大的功能模块,完成从零件几何轮廓构建到最终的数控轨迹生成的CAD.CAM全流程。系统中的图形功能将基于ACIS平台实现,主要提供几何信息管理和图形显示。由于图形技术和几何建模方面研究起步较早,在很多的CAD系统中已经有了成熟的应用,因此,很多后来的中小型的CAD/CAM软件往往采用这种成熟的CAD系统进行二次开发,这种情况在国内尤为普遍。这种设计思想可以减少系统的实现难度,加快系统产品化进程,但同时存在着实施成本高,对平台依赖性过高,扩展、发展困难,缺乏核心信息模型等缺点,这些缺点限制了这类系统的发展空间。

系统功能的构建要完成对CAD/CAPP/CAM等功能模块的集成,功能结构基本按照这三部分为基础构建。整个系统构建于统一的自主图形应用框架平台,各模块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使各功能模块间一方面有较好的独立性,便于实现和扩展;另一方面也有恰当的耦合性,使各模块完成一个统一的应用。(功能结构图如下图)

1.2系统信息模型

CAD/CAM系统的信息模型包括工件信息模型和知识资源库信息模型,工件信息模型包括工件及加工环境总体信息、工艺信息、加工特征信息以及工件几何信息。它是系统的核心信息模型,是系统的处理对象和主要表达内容;知识资源库信息模型包括资源信息库和加工知识信息库,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工艺的编制和决策,为系统提供了资源管理和工艺决策支持。

在构建了系统的功能模型和信息模型之后就要把模型转化为实际的应用系统,也就是要在选定的软硬件平台上进行程序设计、人机交互设计等。主要开发工具为VC++6.0,信息的永久存储和管理采用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相结合的方式,数据库平台使用SQL Server7.0,采用ADO技术进行数据库操作。且基于ACIS几何建模库构建自主开发的图形应用框架,从而得以实现CAD绘图几何实体管理、图形参数交互功能

2.回转体零件加工特征的提取

2.1特征造型:

特征是在零件的设计和制造阶段可识别的包含完整零件工程信息的结构单元,是一组与零件的描述相关的信息集合。新一代的产品建模以参数化造型为基础。特征分为如下四大类:

1、总体信息:

用于描述一个工件的总的信息,包含特征名、特征代码、材料毛坯和质量。

2、几何参数信息:

包括组成实体的各个基本尺寸的几何参数信息。

3、技术参数信息:

包括与特征相关的尺寸公差、行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

4、特征构造信息:

包括构成特征实体的拓扑信息、基点位置和方向矢量。

2.2回转体零件加工特征的提取。

基于对回转体零件特征的分析,首先建立其特征信息模型,然后通过识别算法基于工件轮廓进行自动特征识别,最后通过部分交互式调整,完成外轮廓车削加工特征的提取。

回转体工件特征信息结构如下图所示:

3.基于特征的数控工艺规划

这部分是属于CAD/CAM集成中的CAPP及CAPP到CAM部分,是CAD/CAM集成的关键和核心,通过其对应模块将完成特征到数控加工的映射,达到零件从设计到制造的一体化。

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基于提取的特征信息自动进行加工工序规划;基于知识资源库的交互式工艺参数确定,参数包括:刀具选择,切削参数以及其他工艺参数;基于工艺信息进行走刀路径规划。文中数控车工艺规划立足于对回转体工件提取的特征,按照数控车中的加工原则和知识进行推理,自动决策加工工序,完成缺省加工信息,然后根据特征几何信息和工艺信息进一步自动计算确定加工走刀路径,完成CAPP到CAM的集成,从而能基于特征高效的进行数控工艺安排。

工序规划的主要任务有:

1、 确定切削区域,安排工步;

2、 安排特征加工次序;

3、 确定确省加工参数。

其工序规划方法是基于车削特征和加工规则的自动工序推理。工序规划中处理的加工方法包括外圆车削、端面车削,槽车削等。

结束语

CAD/CAM集成是现代化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缩短设计周期、提高竞争力所必须的设计和制造模式,CAD/CAM集成的关键技术也成为企业实现现代化生产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国际和国内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理念,并且不断完善,拓展了我们更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胡数根. CAD/CAM一体化技术综述.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1995(3)

〔2〕 刘文剑,常伟等.CAD/CAM集成技术.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贤坤.机械CAD/CAM技术、应用与开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5篇

1.1网络化系统及其特征

复杂系统往往具有分布的区域性和网络性等特征,本文研究的对象网络化系统是指网络化的复杂系,即网络环境下的复杂系统,其特征是通过计算机络将各子系统相连构成一个网络化的复杂大系统,络环境可以是局域网或是btemet网络。随着计算网络及其技术的发展,网络通讯得到了极大的提,网络的规模也得到了大大地提升,使得原来分散较难实现的数据输出和交换,可以在一个“贯通”的络环境中实现,其信息的传输均依赖网络进行。本研究的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是指对网络环下复杂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

1.2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问题

实际系统中的优化问题无处不在,同时由于计算机网络及其技术的发展,使得分散的、具有区域特征的复杂系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网络化系统,对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就是将集成优化控制方法与网络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对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

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问题可以描述为:针对网络环境下的复杂系统,将集成优化控制方法与网络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对网络化系统进行集成优化控制,获得网络环境下复杂系统的优化解。

2网络化系统集成优化控制的实现

2.1网络化系统集成优化控制算法及其实现

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方法就是将复杂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方法和网络自动化技术相结合,用来解决网络化复杂系统的优化控制问题,使其在难以建模、系统具有网络化和区域化等情况下,获得满意的优化控制结果。网络化系统集成优化控制方法的特点是引人了网络回路,在优化算法中引人了一些不确定因素,其优化控制更加依赖于网络系统和网络技术。网络化系统集成优化控制的关键技术在于动态系统优化与参数估计集成优化方法的实现和网络信息传输,借助于动态系统集成优化控制技术和网络自动化技术可实现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可以基于局域网或Intemet实现。基于局域网的网络化系统集成优化控制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2.2网络化系统集成优化控制的特征

对一个动态优化控制方法,除了给出优化算法,还需要对其性能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优化方法的实施。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方法的性能包括实时性、最优性、收敛性及其鲁棒性等。

2.2.1实时性

在引人网络之前,针对跨区域的复杂系统,其优化控制的实施是很困难的,即使能够,其实时性也难以保证。网络化系统集成优化控制方法由于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施集成优化控制,可以较好地解决跨区域复杂系统集成优化控制的实时性问题。

2.2.2最优性

算法最优性是指在算法收敛的情况下,收敛解是否实际系统的最优解。对于网络化系统集成优化控制方法,在最优解存在且唯一等假设条件下,若算法收敛,则收敛解满足最优性必要条件,即所得优化解是实际系统的真实最优解。

2.2.3收敢性

网络化系统集成优化控制方法需要实施,首先要求其优化控制算法是收敛的,收敛性就是研究算法收敛的条件,针对不同的算法其收敛性条件有所不同。对于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方法,其优化的框架没有改变,只是引人了网络回路,利用算法映射及压缩映射原理,通过分析可以获得保证优化算法收敛的条件。

2.2.4鲁棒性

网络化系统集成优化控制方法的鲁棒性问题是指在存在这样那样扰动的情况下,优化算法保持其收敛性,并收敛到最优解的能力。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方法在不需要实际过程的精确数学模型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实际系统的真实最优解,对模型的结构和参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方法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集成优化控制方法,计算机网络的信息的安全问题必然影响到系统集成优化控制的实施。因此,对网络化系统集成优化控制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及其对策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的顺利实施。网络化系统集成优化控制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对策予以解决。

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方法为解决区域性复杂系统的优化控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该方法具有以下优越性:

l)由于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方法本质是采用动态大系统的DISOPE递阶优化方法,这样就使得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在不需要复杂系统的精确数学模型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得实际系统的真实最优解;

2)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方法为解决跨区域性的复杂系统的优化控制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实现途径和形式。同时由于网络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信息传输实时性的提高,使得实时地解决区域性的复杂系统的优化控制成为可能。

3结束语

本文将大系统的递阶DISOPE集成优化控制方法与网络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对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为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分散性复杂系统的优化控制问题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实现途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文中提出了网络化系统集成优化控制向题,对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方法及其实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的实时性、最优性、收敛性和鲁棒性进行了探讨,并对网络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实施行中的信息安全问题以及实际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SinghMG,DynamicHierarchicalCootrol[M],North-Holland,1980.

[2]RobertsPD.Optimalcontrolofmonlinearsystemswithmodelrealitydifferences[A].31stConferenceonDecisionandControlProceedings16[C].1992,p257-258

[3]BecerraUMandRobertsPD.Ahierarchicalextensionofdynamicinergratedsystemoptimizationandparameterestimstion[A],IFACSypostiononLarge-ScaleSystems[C].LondonUK1995,p213-218

[4]孔金生,万百五。非战性离散动态大系统的DISOPE关联预测递阶算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20(12)77-83

[5]孔金生,万百五。非线性离散动态大系统的DISOPE关联平衡协调算法[Jl.系统工程,2001,19(4):14-21.

[6]ViktorBNetworkingandintegrationoffaclitiesautomationsystems[M]CRCPreasLLC,2001

[7]彭可,陈际达,邹润民.控制系统网络化及控制系统与信息网络集成技术[J].信息与控制,2002,31(5):441-445

第6篇

董事是维系上市公司正常运营的重要力量,委任新董事也是公司的一项重大人事决策。包括独立董事在内的外部董事在监督管理层、提供咨询建议、否决权等公司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按照标准制度设计,外部董事由公司提名委员会负责,并经过董事会讨论,股东大会批准,在这个框架下,确保能够选择具有独立性和专业性的外部董事。选择董事的过程可以包括提名委员会机制、董事会机制和股东大会机制,还有一个就是利益相关者各方参与到上述机制中的机理等。

上市公司中,CEO和董事会之间的权力之争从未停止,CEO通过各种途径对外部董事的选择施加影响,选择那些与他们具有相似人口统计学特征或背景经历相似的新董事,来巩固CEO权威、保持领导层稳定。事实上,CEO影响新外部董事的选择普遍存在,CEO越来越多的介入和控制新董事的任命事项。一般来讲,CEO们偏好那些与他们背景经历相似的新董事人选。当CEO是提名委员会成员或者公司提名委员会不存在时,公司所委任的新外部董事大多是与CEO具有相似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这就进一步维护了CEO的利益。CEO逐渐介入外部董事的提名过程,破坏提名委员会选择外部董事的独立性,CEO依赖强权推荐和自己背景经历相似的董事人选。CEO可以通过控制董事会实际掌权者来控制董事会,同时,CEO主导董事会成员的任命使得管理层更加便于控制董事会,CEO试图绕开董事会的控制以实现薪酬最大化。研究发现,CEO权力大于董事会权力时,新董事在人口统计学上类似于该公司的CEO;CEO与董事会背景经历越相似,就越利于保持或进一步增加CEO的高薪酬。实际上董事会在任命新董事的过程中影响力受限,在CEO权力较大的公司这种现象更为普遍。

当前,中国大多数关于外部董事委任的研究集中于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与高层更迭之间的关系,相比之下,西方对于CEO施加影响、选择怎样的新外部董事这一研究领域关注的较早,发展的也更加成熟。人口统计学特征属于社会学领域,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收入等指标,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到管理实践之中用来分析研究对象的分布状况、变动及其发展趋势。CEO之所以施加影响,选择与他们背景经历相似的新外部董事,一方面是因为双方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和信仰,在公司战略制定和决策方面可能冲突较少,比较容易达成一致,进而树立CEO的领导力;另一方面是因为相似性吸引力使双方更加相互信任和认同,新董事也倾向于支持CEO薪酬。这主要是涉及到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

随着近年来股东为了抑制CEO强权,加大了对CEO的监管力度,主张削弱CEO对外部董事的控制,提高外部董事的独立性。传统理论认为,董事会独立性较高,能更好的发挥监督的作用,对CEO领导权进行有效约束。研究建议通过建立最佳的董事会来监督制约首席执行官,防止建立CEO的“帝国”倾向,为了抢占首席执行官壕沟,股东可以组建一个集中咨询型的董事会;若CEO通过强权干涉新董事的提名,股东可以组建一个集中监督型的董事会。董事会成员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多样性会提高企业的创新产出,开辟企业治理的新视角,同时,与当前CEO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上存在差异的新董事,使得董事会增加了对于CEO薪酬的控制权。

股东大会的监管压力迫使董事会成员的构成不得不变得更加透明,与CEO具有较大人口统计学特征差异的外部董事们,在价值观、信念、受教育环境和工作经历等方面均可能与CEO产生较大的分歧,这也可能会导致双方在对公司治理主张上有所差异,同时,由于对CEO的不信任,可能会对CEO薪酬造成负面影响,阻碍高管的投机行为。CEO逐渐被这个问题困扰,一直在寻求能够解决股东监管和维护CEO权力相平衡的办法,在面临外界压力的情况下,CEO不能直接通过施加影响选择那些与自己背景相似的外部董事,只好采用“迂回战术”,选择那些曾经与和自己背景相似CEO共事过的人担任外部董事。这里可以理解为,他们利用信息不对称,采取了更加曲折的办法,是高管的一种隐藏行为。这些外部董事虽然没有和CEO相似的背景经历或者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上存在不少差异,但他们却能有效降低CEO选择外部董事后在公司治理和领导力方面失去权威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在最小程度上减弱其对于CEO薪酬的负面影响,确保了CEO对其薪酬的隐藏行为。

隐藏行为是经理人将其利己行为加以隐藏或使之合法化的具体行动,令股东和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难以直接观察到。高管的隐藏行为冒着道德风险,极大化自身利益,损害了委托人的利益。CEO对其薪酬的隐藏行为可以有三种,一是薪酬决策机制,二是薪酬基准因素,三是信息对外披露。CEO不能直接通过施加影响选择那些与自己背景相似的外部董事,而是选择那些曾经与和自己背景相似CEO共事过的人担任外部董事,这种做法从高管的隐藏行为角度来看,主要可以用CEO掩饰外部董事的背景信息、不易被外界直接察觉到的、限制信息对外披露的观点来解释。人口统计学特征与CEO相似的外部董事与现任CEO有一定的社会联系,外部董事主要人口统计学特征的指标例如年龄、籍贯、教育经历、工作经历、从事的行业等都会在年报上和相关平台进行披露,这些外部董事的相关背景信息一旦和当前CEO相似或存在联系,就会很容易被外界发觉或被追溯到。这样就会受到来自股东等方面的严格监管,无法为CEO输送利益。

但是,CEO和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经理人的败德行为,CEO凭借其拥有的信息优势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使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损。CEO手中拥有的信息要远远多于委托人,当股东大会加强对CEO的监管、主张更换外部董事时,CEO会进行投机行为,基于外部董事候选人与他们先前共事过的CEO之间的连锁关系来衡量外部董事候选人是否会得到外界的认可和接受。与现任CEO背景相似的其他CEO曾经共事过的那些人被任命为公司的外部董事,这些外部董事的背景信息没有直接与现任CEO相互关联,双方之间直接的、更容易被外界发现的社会联系并不存在,双方是通过那些与外部董事共事过并且与当前CEO背景经历相似的CEO来建立起网络关系的。这种网络关系实际上形成了一种隐性合同,在这个层面上的CEO们基于某种目的会相互传递信息和信息交流,做到信息共享,但这些却是不为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知的。这样间接的连锁关系成为了CEO们管理信息以及其他有价值资源的渠道,CEO可以凭借这种CEO、外部董事与先前CEO三者之间的连锁关系掌握信息优势,公开一部分信息,限制关键信息的披露,隐藏利己行为,让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难以察觉,达到谋利的目的。在此,社会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可以起到传递信息、控制局势、提高讨价还价的地位,从而在与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博弈中占据竞争优势。这样的关系更加隐秘,相比之前,CEO采取是一种更曲折的方式对其薪酬和其利己行为进行隐藏。CEO会故意增加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让外界对公司治理放心,但这些独立董事其实都是与其背景相似的人或曾与现任CEO背景相似的CEO共事过。通过这种间接地进行社会联系,CEO为自己谋取利益提供了一个可以得到很好掩饰的途径,外部董事成为CEO掩盖其利用领导权获取利益的重要工具。

对于CEO来说,干预新董事的提名选择是其控制董事会的重要手段,CEO施加影响选择那些与自身背景经历相似的新外部董事,从而将自己利益最大化。然而,股东一起其他利益相关者们为了避免CEO壕沟效应,越来越关注董事会成员人口统计学特征多样化的构成,关注着董事会监督作用的发挥。目前,选择过去曾与当前CEO具有相似人口统计学特征的CEO们共事过的外部董事成为CEO巩固权威、分散监管压力的一个新方法,除了能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降低其对CEO开展公司治理的威胁以及削弱对CEO薪酬的负面影响之外,它还使得CEO隐藏其利己行为得到了可能。CEO对其薪酬的隐藏行为不仅仅只局限于通过薪酬决策机制和薪酬基准因素发挥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通过实现信息不对称、限制关键信息披露来达到利己的隐藏行为已成为当下经理人们谋取利益以及输送利益的通道,同时也提高了经理人与股东以及利益相关者间的讨价还价能力,最大可能的不受董事会约束。而且,与信息一起的社会网络也便利了高管的隐藏行为,市场上存在的隐性制度以及社会网络对于信息的约束使得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无法得知关于外部董事的一些关键信息,这就限制了股东大会以及董事会监督作用的发挥。这也向企业传达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关注信息和社会网络、重视信息和社会网络建设在宏观上可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在微观的角度上说可以加强约束经理人败德行为的力度,维护股东利益。

当前关于CEO施加影响、选择怎样的新外部董事的研究,是按照与CEO背景相似与否进行分类来探讨的,关于CEO施加影响、选择与CEO背景相似的新外部董事这个领域研究的较多,其中的很多主张也为公司治理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指导意义。但是,东西方关于在面临高强度监管压力的前提下CEO们如何组建一支“自己人”的队伍的研究还很少,在这个领域大多数是关注董事会成员的多样性以及与公司绩效、CEO更迭、创新行为的关系。随着委托―机制问题的频发,CEO施加影响、干预什么样的外部董事选择以及股东如何避免CEO的壕沟效应还需要结合实践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和探讨。

第7篇

关键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身份识别;应用

中图分类号:D9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8-0044-02

1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美国好莱坞电影中经常会涉及到许多高科技的情节,比如某人要到某一重要的场所(实验室、机房或者博物馆等),一般没有钥匙,而是通过指纹录入、虹膜扫描、声音识别、人脸识别等方式来确认身份。电影中的这些高科技元素经常会让我们惊叹不已,其实这些利用人体生物特进行验证和识别人物身份的高科技技术就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其中这种技术主要是通过运用计算机、声学、光学、生物统计学、生物传感器等技术相互配合,并通过利用人体的行为特征比如声音、步伐、笔迹等和指纹、人脸和虹膜等固有生理特征等进行鉴别人们身份的一种技术。

2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过程

早在公元前7 000年前~公元前6 000年前,在古中国和古叙利亚,人们就用指纹进行身份验证,具体可以追溯到古埃及人通过测量人的尺寸进行鉴别人的身份。而现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主要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的。其中在20世纪60年代,因为计算机技术能够进行处理图形,所以人们开始探究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指纹,从此,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自动指纹识别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展开。我国的生物特征识别最早发展的也是指纹识别技术,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研究。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对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掌形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进行研究,并且在部分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最近几年,我国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发展很快,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由于奥运和公安保卫的需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许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都参与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以国内顶级科研单位和著名高校的生物特征识别科研成果为依托,一批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高新技术公司也迅速发展起来。生物特征识别设备也从早期的仅限于安全级别较高的场所和军事用途,逐渐应用于商业领域,如出入口控制、考勤管理等。目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可广泛用于政府、军队、银行、电子商务和安全防务等多个领域。

3 几种常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利用生物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识别, 其不需要携带如智能卡样的东西,也不需要记住身份证号以及密码等一系列的数字,而用于证明自己的就是自己本身,利用生物特征识别身份不仅不会出现丢失、遗忘,而且也很难进行造假。是目前最为方便和安全的识别技术,得到了各个国家的普遍重视和大力发展。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有指纹、手型、掌纹、静脉、虹膜、视网膜、耳廓、语音、步态以及人脸等识别技术。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及其应用情况。

3.1 指纹识别技术

指纹识别技术通常采用特征点法,抽出指纹上山状曲线的分歧点或指纹中切断的部分(端点)等特征来识别。特征点是一个三维向量,包含了位置和方向等信息。在特征点法的识别中,手指按压或流汗、指纹线的愈合和伤痕对识别影响不大。

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两个人之间没有相同的指纹,同时由于指纹与其他生理特征或者行为特征相比更容易获取,所以指纹识别技术应用是非常广阔的。在现代社会中,指纹识别技术最早应用在公安刑侦领域中,后逐渐被应用到军队、武警以及民用领域中。目前指纹识别技术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应用最为广泛、价格低廉以及使用最为方便的生物特征认证技术之一。但是目前指纹识别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因为在每一次使用指纹时都会在指纹采集头上留下指纹痕迹,而这些指纹痕迹很容易被非法分子复制。

3.2 手掌静脉识别技术

手掌静脉身份识别就是通过近红外线读取手掌静脉的模式数据,与预先登记的手掌静脉数据进行对比,确认本人身份的生物识别技术。由于静脉比动脉更接近于皮肤,当红外线照射手掌时,更容易读取信息。此外,静脉中的红血球具有吸收特定的近红外线的特性,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实现只读取静脉的功能。当近红外线照射到手掌时,静脉部分会有微弱的反射,从而形成静脉纹路图像。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反射回来的近红外线的强弱来识别静脉的位置。

静脉血管位于人体内部,不会轻易被他人所获知,因此非常适合用于个体认证。手掌静脉识别的全过程采用非接触式,简单易行。但由于成本等原因,目前在我国应用还比较少。随着成本的不断降低和技术的成熟性越来越好,相信未来几年这项技术在我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

3.3 人脸识别技术

所谓人脸识别, 就是利用计算机分析人脸视频或者图像, 并从中提取出有效的识别信息, 最终判别人脸对象的身份。识别的特征有眼、鼻、口、眉的形状和位置关系,以及脸的轮廓等。人脸识别系统主要包括人脸检测和人脸识别两个环节,其中人脸检测主要是指首先对人脸进行定位和检测,也就是指从输入图像中找到人脸及其位置,从而将人脸从背景中分割出来;而人脸识别主要是对人脸的特征进行提取,识别以及模拟匹配等。

人脸识别技术与其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相比,人脸识别由于使用方便,普通的摄像头都能够作为传感器,同时这种技术主要是根据人脸识别软件和算法进行处理,所以其成本低,容易推广,而且也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人脸识别相对于指纹识别最大的优点是非接触式的,更加方便与卫生,而且不干扰使用者,不侵犯使用者的隐私权,因此成为目前实际应用广泛程度仅次于指纹识别的生物特征识别手段。尤其是近几年,由于国际反恐和社会安全的需要,世界各国也都加强了人脸识别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2008年我国在奥运会的历史上第一次采用人脸识别技术为之提供安全保障。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可广泛用于人脸识别门禁、人脸识别考勤、公安布控对象监控、车站机场安检以及人脸识别出入境边检等多个领域,甚至我们可以让自己的个人计算机进行人脸识别开机,还可以让自己的手机进行人脸识别解锁。人脸识别技术在实际生活中为人们工作和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比如在北京奥运会期间,运动员不需要门卡以及钥匙,只需要面朝门静立一会,然后房门就能够自动打开,这里就使用了人脸识别技术。

虽然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周围环境的光照问题、人脸的姿态问题、遮挡物问题以及化妆整容问题等,这些都需要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去逐渐解决。

3.4 声音识别技术

声音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其能够很自然被人们接受,并且人们的行为特征以及心理特征等语音参数会反应在声音的波形中,声音识别就是利用分析使用者的声音的物理特性进行身份识别的技术。声音识别技术主要是通过话筒录入语音,然后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最后提取使用者声音特征信息并将其保存在数据库中。在使用的过程中主要将采集的声音与数据库中的特征信息进行对比,实现身份识别和身份判断。目前声音识别技术主要应用于语音拨号、声控玩具中等。但是声音识别技术和其他技术相比,由于声音的变化范围太大,所以导致很难进行精确匹配,同时由于声音很容易随着速度、音量以及音质的变化影响采集和对比结果。

3.5 其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目前,除了指纹识别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等常用的几种技术外,现在科学技术人员正致力于研究开发的还有身体气味以及耳朵、心音和行走步态等技术。有趣的是,日本科学家还开发了一项臀部形状识别技术,他们在汽车驾驶座上安装数百个微型压力传感器,汽车内的电脑通过压力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即可制作出坐车人的臀部形状数据库,然后与原录入数据库作比对,从而识别驾驶人是否车主。

4 展 望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应用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由于每一种技术都有自身的缺点和优点,都有自己使用的范围,所以采用多种生物特征融合技术可以获得比单一生物特征识别系统更好的识别性能和可靠性,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可以预见,多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联合应用将是身份识别领域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的生活将会因为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而变得更安全、更轻松。

参考文献:

[1] 孙冬梅.裘正定.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综述[J].电子学报,2001,(1).

[2] 魏育成,赵彩云.身体就是身份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及其在安防领域的应用[J].中国安防,2009,4.

[3] 马勇.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德国护照中的应用及其启示[J].中国安防,2010,(6).

第8篇

关键词:点云;法向量;田坎面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4-0099-02

在如今数字化世界的时代中,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测量测绘以及逆向工程等的发展[1]。在野外测量中,对复杂地形的信息采集以及数据建模等需求也越来越高,随着机载雷达、车载雷达、无人机等工具的进步,采集的地形信息也越来越全面,如何合理高效的利用这些数据来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对后续的三维建模,土地面积计算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3]。

在对散乱三维点云的信息研究的过程中,三维点云的法向量作为三维点云空间的重要几何特征,是点云信息提取尤其是三维边界以及特征面提取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有许多与之相关的研究方法[4][5]。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距离权重的法矢向量计算方法,针对所要求的提取梯田坎面的目标,对点云数据进行K邻域搜索,通过基于Delaunay的方法对数据点建立三角网,并基于邻域点与目标点的距离来重新对法矢向量值进行估算,提高梯田田坎面提取的精度。

1 研究方法

由于散乱三维点云在空间分布上呈无序状态,为提高计算效率,保证目标特征点的提取,可对点云建立kd树索引。K近邻算法一般是通过计算与目标点的距离,对采样点搜索出最临近的K个点。通过K近邻算法对目标点及其进行拟合进而计算出法矢向量,通过设置特征值来提取符合要求的数据点。

1.1 K邻近点的搜索

Kd树是一种分割K维数据空间的数据结构,是二进制空间分割树的特殊情况。 在三维无序点云数据处理中,三维kd树索引的建立能够极大的提升临近点的搜索效率[6]。

其基本构建思路:首先对三维点云数据进行遍历,对X、Y、Z坐标进行方差计算,并以大小进行排序来对分割轴进行编号;依据编号选定坐标域,以位于正中间的数据点为节点,对位于分割轴两侧的点进行分割,确定左右空间;按照编号大小,对剩下的坐标域以位于正中间的数据点为节点分割;递归上述过程,直至空g中只包含一个数据点为止。

在通过无序的点云数据建立Kd索引之后,通过目标点P(PX、PY、PZ)坐标与节点的坐标值进行比较,选取最近的根节点作为目标节点进行遍历,搜索出的最近的K个点,即为目标的K邻域点集Pk={P1、P2、P3……Pk}。

1.2 改进的法矢向量提取方法

1.2.1 法矢向量提取方法

法矢向量是离散空间点云的一个重要空间几何特征,因此在三维点云空间特征提取中,估算点的法矢向量是一个关键的过程[6]。常见的点云法矢向量计算方法有:通过对点云进行局部表面拟合和基于Delaunay的方法[7]。

本文利用基于Delaunay的方法来估算目标点P的法矢向量,通常采用的办法为:首先对P及其K邻域点集Pk构建Delaunay三角网;计算所有通过P点的三角面的法向量,并进行法向量一致化处理,得到过P点的三角网的法向量集;通过三角面的法向量集Nk={N1、N2、N3}加权平均的方式对P点的法向量进行估算。P点的法向量Np的估算表达式为:。

1.2.2 改进算法

在基于Delaunay的方法过程中,法矢向量是由邻近三角网的法矢向量加权平均进行估算的,点云法向量的估算的准确性和三角网的法矢向量有极高的关联性。

在提取梯田田坎特征面的过程中,需将田坎点云数据中的田坎面点保留,同时尽可能的除去边坡面点。为了更好的提取梯田田坎边点以及保留梯田田坎面的特征,本文对点云估算方法进行改进:在目标点进行法向量估算构建三角网的过程中,对通过目标点三角网的法向量进行加权,依据构建三角网的点与目标点的距离进行权重赋值,降低远点对目标点法矢向量计算的影响,得到新的点云法向量估算公式如下:

式中:L为点集Pk中与目标点P欧式距离的最大值,La、Lb分别问过P点三角网的其余两顶点与点P的欧式距离。

1.2.3 梯田田坎特征面提取

根据得到的梯田点云法矢向量,对梯田数据点的法向量与其K邻近点的法向量的夹角αi计算得到夹角集A,A={α1、α2、α3……αk},并进行加权运算得到该点与K邻域点的法向量夹角的均值αp;同时计算出点法向量与Z坐标轴的夹角βp。通过设置阈值k1和k2,可根据αp与k1以及βp与k2的对比结果进行分类,并进行分类,当αp>k1将其视为田坎边界点,当αpk2时,将其视为边坡点,其余点则为田坎表面点。

2 实验分析

硬件为CPU为Intel双核20G,操作系统为Windows 10,软件为VC++6.0和GeomagicStudio2013,机载激光扫描数据为Riegle公司的 VZ-4000获取的贵州某梯田三维点云数据。

2.1 数据预处理

首先将数据导入到GeomagicStudio2013里,通过软件现有算法对数据进行降噪处理,得到实验用数据(图1)。

2.2 实验过程

(1)读取处理后的梯田点云数据并表达(图2),建立kd树索引组织点云数据。

(2)对数据点P求出点的K邻域点集,并依据改进算法进行法向量计算得到结果N。

(3)对目标点P及其K邻域点的法矢向量依据公式得到其与邻域点法向量夹角均值αp和其与Z坐标轴的夹角βp和设置的阈值进行比较,这里k1取45°,k2取5°。

(4)对所有数据点依次遍历进行上述过程得到实验结果并表达(图3)。

(5)通过GeomagicStudio进行点云矢量数据操作,根据设置的阈值提取目标点,得到结果(图4),并通过人工识别的方法对两数据结果进行比对,检验其保留的边坡点。

得到的比对结果如表1。

3 结语

本文通过K邻域算法,求取点云数据点及其邻域并生成三角网得到相关面的法向量,通过赋予权值的方式对点云的法向量估算方法进行改进,设置合理的阈值同目标点及其邻域的法矢向量夹角均值比较来提取符合要求的点,从实验结果以及相关软件的处理结果来看,该算法能够相对快速的提取梯田田坎的表面点数据,且达到较小的误差。

参考文献

[1]Masatoshi Hikizu. Motion Planning System for Bin Picking Using 3-D Point Cloud[J].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2016,07(03):73-83.

[2]王丽辉.三维点云数据处理的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3]安毅.三维点云数据的几何特性估算与特征识别[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4]赵卫东,汤国安,徐媛,周春寅,钱家忠,马雷.梯田地形形态特征及其综合数字分类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3,01(056):295-300.

[5]刘正.三维点云法向量估计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

第9篇

[关键词]农民 社会网络 信息交流

[分类号]C201

1、引言

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研究人与人之间、组织之间或其他实体之间交往行为(包括情感交流、信息交流、彼此支持等)的视角和方法。社会网络分析关注人与人(组织)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关系”的内容和特征,来解释资源在关系主体间的交流。由于信息是人们通过社会网络最常交换的资源,信息的交换和获取很早就成为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课题。随着信息行为研究对社会因素的关注加强,社会网络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1996年,Hay-thornthwaite将社会网络分析在信息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在信息行为研究中常用到的社会网络概念和指标,展示了社会网络分析作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新工具的价值。

在农民信息交流的研究中,社会网络分析也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方法。已有的我国农民信息交流渠道研究都表明,人际交流是农民交流信息的主要渠道。然而,对于农民的社会网络究竟辅助了哪些信息的传播,不同特征的网络传播信息是否存在差异等问题,无论是研究农民社会网络的社会学研究,还是研究人际信息交流的传播学研究,都很少涉及。本研究调查了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和湖南省的660位农民的社会网络及其对不同涉农信息的传播,重点考察的网络是农民的讨论网。重点考察的问题包括:①农民一般利用什么样的人际关系讨论与自己相关的重要问题?②由此形成的讨论网具有怎样的特征?③农民利用讨论网交换哪些信息?④网络特征与交流的信息内容是否存在关联?之所以选择讨论网,是因为当一个人选择另外一个人作为讨论对象时,他(她)事实上把对方看成了相关问题的信息源。从这个意义说,讨论网比其他社会网络(如拜年网、情感支持网)更倾向于把信息作为交换内容。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考察,本研究希望在已知农民的信息获取十分依赖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揭示农民社会网络作为信息获取媒介的效率和作用方式,帮助改善现有图书馆学情报学对农民信息获取及信息贫困的理解。

2、相关研究综述

在已有的应用社会网络方法观察信息交流的研究中发现,社会网络的特征与其交流的信息之间存在某种关联。20世纪70年代,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发现,关系(即连带)的类型决定求职信息的获取优势或劣势;与强连带相比,弱连带更有助于获得非重复性的、有价值的信息。虽然在格兰诺维特之前的很长时间,大多数研究都认为强连带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但他以及之后的研究,都证明了弱连带对于传播信息的重要性。除了关系强弱,网络规模和异质性等也被证明影响信息传播和获取。约翰逊(John-SOn)发现,在涉及财务和教育信息时,人们更倾向于将人际关系作为信息来源。置身于高异质性、弱连带、高端节点网络中的人,对组织渠道的利用程度高。她同时还发现,网络规模、异质性和高端节点正向影响信息获取的满意度。此外,还有研究发现,社会网络不仅对其交流的信息有影响,还可以影响网络成员的其他信息获取行为。例如,Haythornthwaite的研究证明,网络成员使用的信息媒介的数量与成员之间的交流频率成正比,而且用户对媒体的使用方式也受到了其他网络成员的影响。

在证实网络特征与信息获取存在关联性的同时,不少学者还发现,弱势人群的社会网络经常表现出不利于信息传播的特征。例如,斯坦科(Stack)、德尔文(Dervin)都发现,弱势人群的社会网络主要由强连带构成;贝格斯(Beggs)发现,农村地区的社会网络表现出规模小、强连带多、同质性高等特点。而恰恰就是这样的社会网络,在弱势群体的信息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赫斯伯格(Hersberger)发现,无家可归者会把亲密的和地理位置靠近的人当成有用的信息资源。莫科(Mooko)发现,居住在同一村庄的人群是农村妇女最主要的信息来源。霍奇(Hodge)等和琳赛(Lindsay)等都发现,社会网络是农民求职信息的主要来源。瓦滕(Wathen)和哈里斯(Hat-rjs)的研究发现,农村妇女的医疗信息主要来源于家人、朋友和邻居,但是在这些网络成员中传递的医疗信息的准确性并不高。斯宾克(spink)等发现,低收人人群主要依赖于由家人和邻居组成的社会网络来获取信息。

国内研究中,大多数都研究了社会网络对农民工求职信息的影响。这些研究都肯定了社会网络在农民的信息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信息,降低了信息成本。而且农民工离开乡土后再建的社会网络,对于提高农民工的收益有正面作用。叶敬忠的研究也发现,农民的信息交流经常在人际网络中发生。但是,许多研究也发现,农民社会网络的高同质性、小团体、高密度的特征,造成了信息传播的封闭,难以为农民提供高效的信息支持。

已有的研究虽然发现了农民社会网络的特征及其对信息传播的影响,但大多数是基于某一种信息类型(如求职信息),或专注于某一人群(如农村妇女)。本研究将突破这些研究的界限,了解各种职业和经济收人来源农民的社会网络特征,并研究不同类型的信息在社会网络中的传播特点。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个人中心社会网络(egocentric net-work)方法,通过问卷调研调查农民的讨论网以及各种信息在农民讨论网中的传播情况,进而分析出讨论网对信息传播的作用和影响。

3.1 样本

本研究用方便抽样的方法,由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的部分农村和县城学生组成课题组,利用2008年暑假在家乡周边的农户中发放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按我国户籍制度确定的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每个家庭选择一位。课题组发放了800份问卷,回收764份,有效问卷为660份,其中河北省307份,湖南省68份,辽宁省59份,山西省86份,天津市140份。样本的详细情况见表1。

第10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市场特征;产品创新;绩效影响

产品创新能帮助电子商务企业创造客户价值,但由于市场环境变化迅速,使得电子商务企业的产品创新受到影响。市场变化能够使电子商务企业依据市场信息有效的推动产品创新,从而创造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并帮助电子企业了解同行竞争者的相关动态,而竞争强度较大时电子商务企业压力较大,虽然能够积极创新,但也会使得部分企业为求利益制作仿品,进而降低创新产品的价值。电子商务企业中市场信息及竞争强度对产品创新的成果有着严重影响,因而需要我们加以关注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探讨其是否能为提升电子商务企业绩效带来有利作用。

一、基于理论基础提出研究假设

由于不同客户需求的产品不同,企业产品也应是满足客户需求而进行创新的,电子商务企业在销售过程中为求提高销售绩效,必须创造适应市场的产品。产品创新不仅仅指销售产品的新颖,更是其技术、外观、产品质量、结构等方面的创新改变,而我们通过测算企业在某一时段的新产品数量或频率,判断企业的创新倾向。一般在新产品推出数量较高且其推出频率越高时,其销售绩效大多由新产品创造,在总销售额中新产品的销售额比重也更高,进而也推动企业产品创新。部分同行企业会通过仿制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一般当同行企业产品相似度越低时其创新程度越低,因而我们假设产品创新倾向对电子商务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加快,电子商务企业逐渐增多,而由于各大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使得企业具有较大的创新空间,但部分竞争企业在为找到新型的创新倾向时便出现大量的仿造品或替代品,使得市场份额和利润率降低,但一方面也有部分企业根据相关创新产品引入其他产品线上的创新产品,进行重创新,提高电子商务企业的经济效益,因而可假设竞争强度对电子商务企业的产品创新倾向具有正向作用。而对于产品创新倾向的变化过程中其创新倾向会依据竞争者的跟从情况、客户的需求情况及客户的从众心理不同而改变,因而其竞争强度也会加剧,但在一方面能使企业不过度长期依赖某种创新产品,使各电子商务企业能维持创新,且销售额和利润也能较好的维持或增长,因而假设其产品创新倾向与电子商务企业绩效的关系之间的竞争强度调节不会受反向影响。而由于电子商务市场信息能够帮助企业提供相关数据,分析如何创新产品及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竞争力,当市场信息的研究越深入时其创新产品也越优秀新颖,因而假设其电子商务市场信息对电子商务企业的产品创新倾向有正向作用。

此外,竞争强度提高时能够时相关市场信息不断发生变化,使得市场信息负载过多,无法有效处理分析,且在竞争中产品创新者增多,企业无法有效获取创新机会,无法引导创新产品。因而假设当考虑竞争强度增大时其市场信息对电子商务产品创新倾向的正向作用降低。

二、研究方法

1.收集样本数据

选择B2C开放平台上的电子商务企业进行研究,该企业在市场信息及竞争强度方面都能充分体现了电子商务的市场特征。首先是对电子商务企业在各阶段的网络环境下的市场信息、竞争强度及产品创新等方面关系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电子商务企业的基本情况及其外部环境、产品创新等变量问题。

2.变量测量

采用李克特量表及常用的简单算术平均法研究相关其涉及的指标值,并通过平均得到最终值。通过对电子商务企业绩效、产品创新倾向、市场信息、竞争强度、控制变量等指标进行研究问卷对比调查,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调查有关人员态度,从而评估其相关指标数据变化状况。

3.检验和数据分析

首先是对选择的电子商务企业各类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包括对受访者的性别、职业及其企业经营时间、年销售额、员工数量、产品类容等进行统计。之后需要对量表的信度、效度进行检验,确定其样本中竞争强度、市场信息、产品创新倾向、企业绩效等数据的准确可靠,并保证其效度良好。同时对竞争强度与市场信息的的交互项及其相关性、竞争强度与产品创新倾向的交互项及其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

4.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设置相关分析模型,包括根据企业绩效的分析产品创新倾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竞争强度对产品创新倾向与企业绩效的影响、控制变量对产品创新倾向的影响、竞争强度和市场信息对产品创新倾向的影响的几种回归分析模型。通过对相关模型的分析验证,发现企业产品创新倾向与企业绩效的回归系数明显呈正向趋势发展,从而说明电子商务企业产品创新倾向对电子商务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作用。而竞争强度与产品创新倾向的交互项对企业绩效的回归系数呈负向发展但不明显,验证产品创新倾向与电子商务企业绩效的关系之间的竞争强度调节不会呈反向影响。竞争强度、市场信息与产品创新倾向的回归系数都明显呈正向趋势,因而说明电子商务市场信息与竞争强度都能够正向影响电子商务企业的产品创新倾向。同时需注意,通过相关模型分析发现竞争强度对产品创新倾向的变动的总解释所占模型比重更大,因而说明电子商务企业产品创新的主要为市场竞争所推动,企业在市场竞争情况下以产品创新的方式以求提高自身行业竞争力。回归结果分析中电子商务企业竞争强度与市场信息交互项的标准系数明显负向发展,从而说明当竞争强度增大后降低了市场信息对电子商务产品创新倾向的正向作用。

三、讨论

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包括其竞争强度及市场信息变化的特征,通过实证分析检验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及其企业绩效影响,企业绩效能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高,而在电子商务外部竞争强度较大时能够提升企业的产品创新倾向,从而在竞争强度加大时企业绩效也不会降低。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及竞争行业的模仿行为刺激作用下反更容易激发企业进一步创新,且创新程度相对落后的企业也会根据市场竞争进一步调整创新倾向,从而调节产品创新倾向与电子商务企业绩效的关系,当竞争强度越高时企业的产品创新倾向更强,使得电子商务企业利润能较好增长。市场信息对电子商务企业的产品创新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电子商务平台能够统计企业的相关信息,而个企业能通过平台收集客户、竞争对手、产品等相关信息,从而依据信息进行产品创新。需注意在联合考虑市场竞争与信息强度对产品创新倾向时其可能呈负向影响,从而降低企业绩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企业中竞争强度及市场信息的特征对产品创新有着严重影响,企业能够通过对市场信息及竞争强度判断分析进行产品创新,实证分析判断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的影响关系,对企业能够制定有效的创新行为计划有着重要意义,并通过合理的调节良好的提高企业绩效。

参考文献:

[1]袁一宁,周南.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5,22:73-74.

[2]张伟.市场信息和市场竞争对电子商务企业产品创新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3.

第11篇

复杂产品协同设计过程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型描述

协同设计在功能上主要要求软件以过程管理为中心,整合所有的设计资源,并使其具备安全的权限管理功能。同时,在经过对挖掘机企业设计部门调研之后,高度抽取企业最迫切的需求,结合挖掘机协同设计过程的基本业务流程,将挖掘机协同设计过程管理系统分为5大功能模块:项目任务管理、产品数据管理、过程建模分析管理、设计资源管理和访问控制管理。其主要模块的具体功能如下:(1)项目任务管理子系统:项目任务管理作为挖掘机协同设计过程管理的前提,是根据用户产品开发项目任务书的要求建立而成的。主要具备产品设计项目的创建管理、设计任务的分解管理、设计任务的分配管理以及进程控制管理等功能。其相关功能体系可描述为:PTM::=(PCM,TRM,TAM,PCOM)(2)产品数据管理子系统:产品数据管理模块作为挖掘机协同设计过程管理的基础,主要负责过程管理中产品零部件的组成结构和关系、产品零部件的设计信息、产品零部件的设计形态信息进行描述。产品数据管理子系统主要完成产品的结构、配置、特征和零部件的管理,同时完成标准化的产品模型实现管理。其相关功能体系可描述为:PDM::=(PSM,PCM,PPM,PFM,PMM)(3)设计资源管理:设计资源管理模块对挖掘机协同设计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力资源、文档资源、设计过程中的版本信息、挖掘机产品开发合同信息等实行有效管理。设计资源管理子系统主要完成设计过程中的群组管理、图纸文档管理、设计版本管理和开发合同管理。其相关功能体系可描述为:DRM::=(DOM,DVM,DDM,DCM)(4)过程建模与分析管理子系统:过程建模与分析模块主要对协同设计过程进行动态建模、实现过程控制模型描述、过程控制网性能分析、时间约束分析与推理、资源约束可调度行分析等功能。过程建模与分析管理子系统主要包括:设计单元元模型定义、过程控制网模型建立、时序一致性分析、资源约束可调度性分析、方案评审与决策。其相关功能体系可描述为:PMA::=(DUMC,PCNC,TCLR,RCS,DPRM)(5)访问控制管理子系统:访问控制按是照用户身份及其所属的某项定义组来准许或限制用户对某些信息项的访问,从而限制对关键资源的访问,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或者是合法用户的越权操作。协同设计过程的设计活动之间具有明显的约束依赖关系和状态迁移变化,所以对于访问控制的安全策略的研究,不仅要考虑访问数据的安全问题,而且要涉及到权限的周期时间约束、权限的激活次数限制、动态授权控制的问题。访问控制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设计任务、设计用户、角色与权限之间的控制与关联。系统主要完成功能为:访问控制基本要素管理、访问控制设计活动管理、访问控制的权限分配管理、访问控制的动态授权管理四部分。其相关功能体系可描述为:ACM::=(ACEM,ACDAM,ACPDM,ACDAM)

复杂机械产品协同设计过程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建模

通过对系统的主要业务流程及功能模块分析之后,按照软件开发的设计思想,将需求分析过程中的各种业务流程及功能的相关信息抽象成相应的实体及其属性。根据系统的功能模块及其系统的流程分析,提取出相应的实体,得到如下主要实体及其属性:(1)项目(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类型,项目状态,项目内容,设计说明,性能指标,创建时间,执行时间,预计完成时间,实际完成时间,项目负责人,审核负责人,审核结果,分解任务数)(2)项目任务(任务编号,任务名称,任务执行状态,包含子任务,依赖约束关系,开始执行时间,预计完成时间,实际完成时间,父任务编号,上一任务输入编号,下一任务输出编号,任务难度,任务优先级,任务执行角色)(3)设计人员(设计人员编号,设计人员姓名,设计人员性别,设计人员年龄,设计人员职称,联系电话,家庭住址,邮箱,设计人员类型,设计人员权限,承担任务编号)(4)设计团队(组织机构代码,组织机构名称,组织机构功能,组织机构负责人,组织机构地址,联系电话,人员集)(5)设计权限(权限编号,权限名称,权限状态,权限依赖关系,权限访问周期,权限访问次数)(6)产品特征(特征编号,特征名称,特征类型,特征构造,特征关系,几何要素,特征尺寸,形位公差)(7)设计角色表(角色编号,角色名称)(8)任务标书(标书编号,任务组编号,设计组编号,综合能力,兴趣程度,工作经验,繁忙程度,任务难度,紧急程度)(9)任务组(任务组编号,任务组名称,任务集,任务难度,紧急程度)(10)产品(产品编号,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成组代码,功能要求,产品变量,生产单位,任务编号)(11)产品零部件(零部件编号,零部件名称,零部件规格号,规格型号,成组代码,功能描述,部件尺寸,特征总数,生产单位)(12)产品特征(特征编号,特征名称,特征类型,特征构造,特征关系,几何要素,特征尺寸,形位公差)(13)设计版本(版本号,父版本号,子版本号,生成者,创建时间,存储位置,存储类型)(14)设计图纸(图纸编号,图纸名称,图纸版本号,设计组,审核者,生成日期)(15)设计合同(合同编号,合同名称,委托方,开发方,设计项目编号,合同金额,完成时间,负责人,签订时间,签订地点,约定条款)(16)产品模型(标准模型编号,标准模型名称,标准模型类型,是否关键模型,模型功能结构,标准模型结构)(17)产品标准模型(模型编号,模型名称,模型类型,模型规格号)

机械产品协同设计过程管理原型系统的实现

通过综合与分析、抽象与概况来提取系统的对象模型给出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并完成各个模块的功能描述与设计,基于UML给出UseCase用例图,采用Se-quence时序控制图描述系统间数据及信息流的控制顺序;然后,通过在需求分析阶段抽取出的实体类,在PowerDesigner15.0环境中完成数据库的建模与设计;最后,在J2EE开发工具Myeclipse9.0的平台上,采用基于MVC模式的SSH框架结构完成进行本系统的开发和测试。用户通过对界面的直接操作使得系统能够正常运行,从而实现系统的各个模块的功能,完成整个系统的开发。下面列出几个主要功能模块的界面。以项目任务管理模块为例简单描述系统的功能实现。点击左侧的项目创建管理,可以看到所有的项目按照:正在执行的设计项目、已经完成的设计项目和未开始执行的设计项目三种类型分别在显示在页面中,在此可以进行项目任务的查看、增加、变更和删除操作。点击左侧的任务分解,可显示任务分解页面,具体根据产品的功能结构树,将一个复杂的设计任务划分为耦合度较小的子任务。这些子任务构成了产品协同设计过程的基本设计单元,成为产品协同设计过程建模的元模型。在此页面可对子任务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操作。项目任务分解页面如完成项目任务的分解之后,按照一定的项目任务分配原则将合适的任务分配给合适的设计承担者进行设计。点击左侧任务分配管理可完成任务的分配,并将分配的结果存入数据库。项目任务分配页面。

结束语

产品协同设计过程管理系统是对产品协同设计过程所做的重要工作,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将大大提高设计的效率,同时也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许多动态的不确定性的问题有了良好的控制和解决方法。所以,针对分布式环境下产品开发过程的特点,本文对产品协同设计中的过程管理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以理论研究为基础成功实现了基于J2EE平台的Struts+Spring+Hibernate轻量级框架的协同设计过程管理系统,对的协同设计的过程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整个协同设计过程的效率、提升了产品设计质量、缩短了产品设计时间具有重要的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作者:李晓娟 郭银章 单位:太原科技大学复杂系统与计算智能实验室

第12篇

关键词:XBRL 网络财务报告 会计信息质量 影响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174-02

一、XBRL概述

XBRL是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的缩写,是XML(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在财务信息交换方面的一种应用,是目前应用于非结构化信息处理尤其是财务信息处理的最新技术。

XBRL定义了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规定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表达形式、规范了网上企业信息的披露途径。它的原理在于,基于XML技术,依据财务信息披露规则,将企业的财务报告内容分解成不同的元素,再对元素赋予唯一的标记,形成标准化规范,进而利用互联网披露企业的财务信息。XBRL可以使商业数据及时、准确、高效和经济地进行存储、处理、交流与共享,提高了信息的利用能力。

二、会计信息质量及其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特征的总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使用者据以判断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标准和依据。它具体规定了会计信息为满足需求而应具备的质量属性,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以及可理解性四个质量属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约束条件、各属性的层次与地位及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就构成了会计信息质量体系,具体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三、XBRL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在网络时代,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网络财务报告在财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及可理解性等方面都存在缺陷和不足,基于XBRL的网络财务报告模式可弥补传统的不足,对会计信息的各质量特征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显著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一)可靠性

1.如实反映。在传统的网络财务报告披露模式下,外部人员并不知道企业会计人员平时的工作,利用此漏洞,企业管理层可以在期末视需要授意会计人员修改数据,提供一份经过人工修饰的财务报告。采用XBRL模式后,由于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可以做到实时对外,企业管理层难以预料整个会计期间的经营业绩,其在后期就无法对已经公开的财务数据进行操纵和篡改,从而解决了“内部人控制”这类问题,做到如实反映。

2.无不当差错。在传统财务报告的编制过程中,会计人员若想利用其他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只能以手工方式重新录入。手工输入不仅任务繁重,成本不菲,而且容易出错,报表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采用XBRL模式后,由于XBRL作为一个标准接口可以实现数据在不同数据库系统之间的直接交换,只要所有系统都遵循统一的XBRL语言标准,那么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就会保持一致,数据可被直接重复使用,大大减小了录入错误数据的概率,增加了财务资料的正确性。此外,使用了XBRL标准后,可以通过软件对数据的正确性进行检查核对。

3.中立性。在XBRL财务报告模式下,企业将其财务信息公开在互联网上,有着广阔的信息披露平台,此时不仅会引起投资者、债权人的关注,而且会引起同行业竞争对手、政府、银行、证券和供应商等方方面面的关注,报表使用人群更加广泛。这样一来,企业就不会对某利益相关者特别有利或特别不利,反而会站在不偏不倚的立场来反映其经济事项,更加诚实地反映其财务信息。这显现了XBRL模式比传统的网络财务报告模式更具有中立性的优势。

4.充分性。一方面,传统的网络财务报告所披露的都是汇总信息,并没有披露更为具体的明细信息,从而不利于信息使用者获取丰富的支持信息以正确解读财务报表;另一方面,传统的网络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多是量化的财务信息,而仅仅通过会计报表附注对非财务信息进行说明,内容相当有限,由于经济环境日益复杂,这很难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在XBRL模式下,上述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具体作用在以下两个方面:(1)提供更多明细化的信息。由于XBRL具有跨平台使用性及其分类标准可加记标识,所以来源于不同分部、不同系统的财务信息可以实现自动化的综合汇总。也就是说,XBRL不仅具有向上综合的功能,而且具有向下挖掘的能力,这使得明细信息的提供变得轻而易举,从而有利于信息使用者根据自身需求分解出任何一个部分的明细信息并加以利用。(2)完善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诸如企业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等非财务信息,可以在XBRL分类标准中单独列为一类分类信息,对其进行披露和报告,从而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面详细的考查。

5.审慎性。当面对不确定性因素时要保持必要的谨慎,做到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不低估负债和损失。一般情况下,审慎性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XBRL模式下,对同一事项可以多角度的展示,灵活的报告展示技术能够使会计做到多角度如实表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过多的职业判断,淡化审慎性原则。

6.实质重于形式。对于涉及到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不同的交易,通过利用XBRL,可以快速、准确地搜索到交易双方各自的列报信息,再将其放在一起比较,若两者有不相融合的地方,就可以判断出至少一方的会计信息违背了实质重于形式这一质量特征。

7.可验证性。传统的网络财务报告仅仅提供一系列单调的汇总数字,而且数字是无法进行追溯的,即报告中的每一个数字,信息使用者并不知道其是如何生成的,也就无法对它进行验证。基于XBRL的网络财务报告方便信息使用者监督验证信息的真实性,这主要是依靠XBRL的“下钻”功能实现的,即XBRL可以在不同的信息之间建立链接,再根据相关的链接和线索,寻找追踪数据的来源,自上而下考察数据的源头直至最底层的数据,从而方便信息使用者充分了解数据的生成过程,实现对特定财务数据的追踪复核与验证。

(二)相关性

1.预测价值。如前所述,基于XBRL的网络财务报告可以涵盖企业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等非财务信息,使事前预测成为了可能,大大增加了信息的预测价值。

2.反馈价值。在传统的网络财务报告披露模式下,信息使用者面对的只是一份通用的、单一的财务报告,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信息使用者与提供者之间不能进行直接的、互动的交流,信息无法得到有效反馈。在XBRL模式下,信息供需双方可以进行互动交流,有着良好的信息反馈途径。信息需求者不仅可以获取个性化的财务报告,而且可以通过提问或建议的方式将新的需求和疑问反馈给信息提供者,并得到回复。XBRL将消极的、被动的、间接的反馈转变为积极的、主动的、直接的反馈,增强了财务信息的反馈价值。

3.及时性。传统的财务报告是在会计周期结束后的数月才被披露的,这些滞后的报告数据不能反映企业现时的情况,过长的报告周期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获取实时财务信息的需求。以XBRL为基础编写并财务报告的模式,能够提高财务信息的及时性。一方面,对企业而言,利用XBRL可以缩减企业财务报告的产生时间,使得财务报告由定期转变为实时。这是因为,XBRL通过将会计业务处理系统与财务报告系统连成一体,有关的系统可以实现无缝接合共同工作,做到在同一时间内进行会计信息的输入、处理以及会计报表的输出,将财务报告的时间缩减至“零”天;另一方面,对财务信息使用者而言,可以实时了解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这是因为,通过利用XBRL,在企业经营业务发生后,有关会计人员用会计语言记录业务情况并录入数据库,与此同时信息使用者可以利用互联网进入到原始会计数据库,然后就可以利用相关软件自行分析数据或根据自身所设定的条件来获取财务报表,无需等待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从而可以获取实时最新的财务信息。

(三)可比性

1.横向可比。在XBRL模式下,跨越多行业、多国家的不同主体可以直接进行对比分析。以跨越多国家可比为例,在传统模式下由于各国的会计准则不同而难以直接对两主体进行对比,但现有了XBRL技术的支持,上述问题可以得到解决。这是因为,企业对其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标记后,可以根据不同会计准则下的实例文档,生成符合不同准则的财务报告,即XBRL能够使财务报告在不同会计准则之间进行方便的转换。如此一来,就为横向可比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

2.纵向可比。由于XBRL对所有数据都赋予与其相对应的唯一标签,这样就方便信息使用者利用搜索引擎快速、准确地寻找到特定的对比信息,无需以人工方式搜寻数据资料,同时还可将对比信息以直观的表格方式显示出来,从而有利于使用者对同一主体的跨越多个时期的财务信息的对比。

3.积极披露。在XBRL模式下,企业可以对其所采用的会计政策进行更为详细的披露,既方便信息使用者了解某一企业所采用的具体会计政策,又方便使用者对不同企业间的会计政策进行对比和分析。

(四)可理解性

1.列报形式的改进。在XBRL模式下,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来展示财务报告,列报形式丰富多样。

2.文字措辞的调整。在XBRL模式下,有着专业的阅报软件,还可以动态地对财务报告进行解说,对特定的财务报表信息进行解释与补充,避免使用者对报表信息的不理解或是误解,降低对使用者专业知识的要求,从而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3.辅助形式的应用。在传统的网络财务报告披露模式下,信息使用者所面对的财务报告仅仅包括文字和数字,其他辅助形式并不多见。而在XBRL模式下,可以由原先文字加数字的单一形式,扩展到图片、图像、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增添了图、音、像等多种辅助形式,方便了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理解。

四、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XBRL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及其子质量属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它可以促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做到进一步的完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XBRL并不能使我们一劳永逸,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和应用XBRL的过程中,在充分利用其优势的同时要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改进与完善XBRL,使之发挥最大的价值。

[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554171]

参考文献:

1.张天西.XBRL财务报告:理论、规范及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孙铮,杨世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5

3.吕志明.XBRL财务报告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1

4.现行会计准则下XBRL应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J].财会月刊,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