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过度宠溺

过度宠溺

时间:2023-05-30 09:03: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过度宠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儿子三猪从朋友家回来,闷闷不乐。他跳到我身上,搂着我脖子说想要个DSI游戏机。小朋友们一起联网玩游戏,他没有,只有旁观的份儿。

记得当初给女儿凯丽买DSI游戏机时三猪就想要。当时我跟他约法三章:凯丽是10岁才买的,他也要等到10岁时才能买。他可以先玩哥哥的game boy,凯丽也答应她不玩的时候弟弟可以玩。三猪答应了。我们家一直遵循的原则是:生活必需品父母无条件供应,孩子额外想要的东西可以在节日时提出,我们会以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七大姑姨的名义送。平时想要什么,得自己去赚或者向父母争取,所以三猪就跑过来跟我谈判。

“妈妈,我以后每天都吃青菜,你给我买DSI好不好?”我回答:“吃青菜对你自己身体好,和买游戏机没有关系啊!”

他想了想又说:“那我以后玩完玩具都会收拾好。”我再摇头:“那是规矩,你必须遵守的。再说,你不收拾玩具我就会收拾,我收拾的结果就是你再也看不到那个玩具了。这也不是买DSI的条件。”

他皱眉冥思苦想了片刻,说:“妈妈,我以后每天都更爱你,一直爱你,很多很多,一直到永远。”我感动地紧紧抱住了他,说:“妈妈也是一直都爱你,一直到永远。”说完这句话之后,我忽然意识到,我们俩还是扯平了啊!这也不是条件啊!可看着他全然信任的眼神,看着他纯真的小脸,这话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了。心里一软就想答应周末去给他买了。

可是,我突然想起前两天凯丽给我提的意见。那天,她让我看一个教育视频,主题是“宠孩子的几大坏处”,几个美国育儿专家们七嘴八舌地在论述宠孩子的诸多弊端,比如会让孩子没有责任感,没有担当,自私不合作以及对孩子未来生活的恶劣影响,他们都认为宠溺过度的孩子以后的生活不易幸福。

我耐着性子看完了,转头问凯丽:“宝贝,你为什么让我看这个节目,是我对你们宠溺了吗?”

她回答:“你不宠哥哥,对我也正好。不过你有点儿宠三猪。”

我问:“你觉得我在哪方面宠他了?”

“你给他买太多玩具了!”凯丽认真地说道。

想起凯丽那天说的这句话,好比一盆冷水浇在头上,我冷静了下来。三猪的甜言蜜语实在是太动人,我差点儿就被迷魂汤灌晕了。他的玩具确实够多了,他总能找出理由让爸爸给他买玩具。

第2篇

多多今年八岁,非常不喜欢上学,才小学二年级,就已经是个逃课大王。老师找来多多的妈妈婉婷到学校恳谈。老师告诉婉婷,多多不仅不爱上课,跟同学也很少互动。每次遇到分组活动,没有同学想要跟多多同一组,除非老师指定谁跟多多同一组,不然,多多可能又自己偷偷跑到操场去玩了。

婉婷只好带着多多去做全面的身心检查,经过多项检测,心理医生告诉婉婷:“多多是比较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所以人际关系方面会有些问题。”心理医生询问婉婷:“多多是独生子吗?”婉婷回答:“我只生这一个!”医生继续问:“多多是你亲手带大的吗?”婉婷据实以告:“多多上小学前都住在爷爷奶奶家里。”医生说:“可能是爷爷奶奶过度宠他,才让他变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比较不容易融入人群,我们称他们为‘螃蟹孩’,比较横行霸道的意思。”

婉婷想起多多五岁时,她带多多到公园里玩,多多看见一个弟弟正在玩“吹泡泡”,他一把就抢走弟弟的泡泡玩具,害她不断向小男孩的母亲赔不是。

现在独生子越来越多,很多孩子又都是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老一辈容易过度宠溺孩子,所以,“螃蟹孩”越来越多。他们的特征是,只关心自己,内心又比较孤独。当一群人在谈话时,如果没人提到他,很可能他就一句话都不说,思绪飘到远方。这样的孩子不是完全没有优点,他们多半在绘画、音乐或象棋等才艺上拥有极高的天赋,但父母仍应教导他们,早日离开只有自己的世界,少胡思乱想,多关心周围的环境,尽可能合群一点,多替别人着想……

一位小学老师说,现在几乎每个班级都有一至两位像多多这样的学生,她说:“只要老师与家长携手合作,经常教导孩子学会体贴别人,多替他人着想,这样的孩子就可以跟正常孩子一样,融入群体环境。”

孤单的“螃蟹孩”的确比较容易陷入忧郁的情绪中,做父母的要认真观察孩子与同学相处的情形。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螃蟹孩”的倾向,应该马上带他或她去看看心理医生,透过心理的辅导,他们会渐渐融入人群,日子也会过得比较快乐。

第3篇

文/郑成华

女性是一群特殊的人群,她们拥有细腻的心思,她们比男人想得更多,但是她们的烦恼却比男人更多,但你却会发现那些所谓的烦恼都是一些非常细微的小事,有部分女性因为性格的原因比其他女性烦恼更多,尤其是以下的六类女人。

感情用事的女性:她们在受到伤害时,悲痛地诉说如何遭受丈夫的殴打、折磨,丈夫如何不负责任地伤害她和孩子而弃家不顾等等,然而,最令她们伤心之处并不是自己受了多少折磨和伤害,而是丈夫离她而去。

固执己见的女性:她们大多遇事听不进亲朋好友的劝告,不愿承认自己的致命弱点。

过度迁就的女性:在现实生活中,这类女性对伴侣过度迁就宠溺,事无大小都侍奉代劳,唯恐有什么做得不周,长年累月,形成习惯,要是偶尔侍奉不周,便成为冲突和摩擦的导火线。

喋喋不休的女性:她们无法让对方有相对安静的环境,久而久之,使对方产生厌倦情绪。

顾虑重重的女性:在面对离婚问题时,她们大都表现出了懦弱、无知和茫然,担心孩子和丈夫。

过分依赖的女性:她们在心态上尚未成熟,婚姻生活中一出现问题,就向别人求援,不会和伴侣共同设法解决。

以上着重介绍了哪些女性心理健康容易出现问题,那衡量女性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呢?专家指出,心理健康的女性应该是热爱生活的人,能愉快地和人相处。能较好地自我定位并爱惜自己的一切,能保持平稳的情绪和健全的意志等,而遭遇心理困惑的人很难完全做到并做好这些领域,应尽快咨询心理医生做好调适。

新新老人儿女最欢迎

文/王国荣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94%的老人平日宁愿希望与朋友、邻居交流,而不是家人、亲属。实际上,很多中老年人渴望与年轻子女交流,却常常事与愿违。老人往往一开口就是“过去、曾经、从前”老三套,儿女们觉得没意思,皱起眉头爱理不理,甚至以工作忙、接电话种种借口,没等老人说几句就走开了。长期缺乏亲情交流,老人“空巢”又“空心”,加上身体机能的退化,很容易招来孤独、忧郁、自卑等不良情绪,一旦遇到一些不如意的生活小事后,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便一触即发。

事实上,老年人并非不会交流。美国研究者发现,年纪越大的人越容易有好人缘。中老年人更懂得宽容、尊重他人,更善于调节情绪、珍惜和利用时间,这些因素都对人际交往起着积极作用。

既然这样,有什么好办法让老人更受欢迎呢?老年人别灰心,好好把握自身“硬件”,试试三个技巧,主动和子女沟通。

首先,年龄互换。把自己当成年轻人,看看现在流行什么、孩子们喜欢什么,从年轻人喜欢的话题去聊。当个“新新老人”,会马上拉近和儿女的距离。

第4篇

爱我就该懂我,就该把我放在第一位,这有什么问题吗?只要我开心就好,至于别人如何,我不care!这可是我最喜欢的东西啊,你怎么可以不喜欢呢?你那么做当然不对了,你就该按我说的做!这件事没得商量,你必须听我的!

时刻把“我想”“我要”挂在嘴边,放在心上,坚持“我是对的!”“我很重要!”这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核心思想。这是人的天性使然,毕竟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否则也无法延续至今。也正因此,婚姻中常常硝烟弥漫。

然而,夫妻俩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经验和规则,本来就不在一个频道上。再加上双方都以自我为中心,都提出自己的主张,都觉得自己是对的,互不相让的结果就是不耐烦和反抗,并在对抗中磨损着彼此的好感,直至感情被吞噬得一干二净。这其中也不乏有很多人乐此不疲地改造另一半,朝着自己喜欢和认同的方向一路狂奔,还美其名曰“我是为你好”。可这分明就是强迫对方来满足自己啊,你有多爽,别人就有多痛。

当然,也有些人未必闹得不可开交,只是过得不开心而已。明明已经结婚很多年了,却一直各说各的,驴唇对不上马嘴。或者是一方说个不停,另一方冷漠待之。为什么?因为两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很难达成有效沟通的。一个人只关注自己,就不会真的想去了解另一个人,更不会在意对方在想什么,想要什么。如果两个人都如此,那就只能自说自话了。

同样的,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也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我觉得这门课适合你,所以你要去学;我觉得这个不好,所以你不能碰;你不能去上那个烂学校,那会让我感觉很丢脸……基于对自己的过度自信和过度关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从来都是“我想要你如何”,而不是“你想要怎样”。而单向的沟通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两代人沟通不畅,孩子和父母对着干,迷茫的一代等都是问题。

其实,成年人的这些思维和行为很像小孩子。小孩子就从不会考虑他人,因为他饿了,妈妈就会给他奶吃。所以,他就觉得全世界都是围着自己转的。我喜欢的玩具,你就应该喜欢;只要我需要,你就应该满足我。成年人当然不会承认自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所以,他们会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因为这是正确的,所以你要听我的。”只不过,所谓的正确只是他一个人的标准而已。

然而,“我”不是万能的,每个人也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正确。我们需要让眼睛回归原位,多看看别人,看看别人有什么需要。你觉得自己最重要,别人也觉得自己最重要,所以,我们需要换位思考。

只有愿意多看看别人,才能了解别人,成就一段良好的关系;只有看到了别人,才能真正看到自己,成长为更加完整的自己。

父母拿着一把锋利而硕大的剪刀,毫不留情地剪掉了孩子稚嫩的翅膀。父母表情很坚定,孩子内心很煎熬:没有翅膀的我,又该如何飞翔呢?残忍却真实。

小时候,父母把孩子当成小皇帝小公主,把他们捧上了天。孩子想做点儿什么,父母都舍不得:“别动,我来!”长大了,父母却满心期待孩子出人头地,知恩图报。可孩子却摇摇头:“你们做吧,我不会!”父母自认一生辛劳毫无收获,委屈至极:“我们怎么养了你这么个不孝子!”

小时候,父母坚持一个“不”字走天下。“他成绩不好,不准和他做朋友!”“好好读书,不准谈恋爱!”长大后,孩子不善交际,父母怒其不争;孩子单身,父母逼婚成魔。从小将孩子关在笼子里,如今却要求孩子可以八面玲珑,做情场老司机。他们也想啊,可是,他们真的做不到啊!

小时候,父母自诩为孩子好,一手包办孩子的衣食住行,人生规划全按自己的意思来。长大后,孩子已经习惯了听父母的话,大事小情都要问父母。父母老了,累了,管不了了,就开始抱怨孩子不成器。孩子也很无奈:“从小你们都没问过我想要什么,我现在哪还知道自己可以要什么?”

……

因为父母无底线地宠溺或无界限地控制、限制,孩子丧失了成长和独立的机会,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都没有get到。当孩子还小,当父母还未老,一切看似风平浪静。等到某一天该到孩子独自闯世界的时候,孩子无所适从,父母也变了脸,指责孩子,认为他们这是咎由自取。可分明就是,他们剪断了孩子的翅膀,如今却怪孩子不会飞翔。

宠溺和控制从来都不是爱,只会限制孩子的成长。真正的爱应该是遵从孩子的需要,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让他长成他自己的模样。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会摔倒,会受伤。那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父母不该也不能妄想凭借一己之力阻拦或控制,而只需尽所能地给予孩子引导和支持,剩下的交给孩子就好了。他一定会用自己的方式长出强有力的翅膀,自由翱翔。

一副眼镜背后藏着一双看不出任何情绪的眼睛。本以为这眼镜够大、够深,可以收纳所有的泪水,但最终,泪水还是夺眶而出,彻底决堤了。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很多中国人在成长过程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魔咒:“不许哭!” 摔倒了,再疼也不许哭;玩具被别人抢走了,再不开心也不许哭;考试考砸了,再难过也不许哭……总之,伤心和痛苦就不该有,就算有,也不能表露出来,因为那样子很丢脸,很没出息,而隐忍才是人生的必修课。尤其对男孩子的要求更甚,一句“男儿有泪不轻弹”,几乎成了所有家长锻炼孩子男子汉气质的不二法宝。

第5篇

关键词 隔代教育 问题 利弊分析 策略

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城镇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北京共有70%的幼儿接受隔代教育,上海则有50%~60的孩子由祖辈承担抚养和教育责任,广东则一半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比例就越高。现代社会生活压力的日益加大,年轻的父母出于工作或学习的原因,将自己的孩子交给父母看护。因此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祖父母对孙辈包办的教育方式对幼儿独立性的发展非常的不利。据调查表明,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下成长的儿童上小学后,适应小学生活的能力和学习能力有明显的区别。

二、隔代教育利弊分析

(一)隔代教育的弊端

1.祖父母与父母之间教育不一致

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亲能够保持理性的态度,适当处理孩子任性,能使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能够有效的培养孩子自我反省思维的发展,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想法。孩子能够理智的处理要求父母不答应的要求。而不是一味的哭闹要求父母不答应的要求。再者理性的教育态度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等。而爷爷奶奶在面对孩子哭闹耍赖总是无条件的投降,满足孩子各种要求,到头来父母抱怨祖辈的宠溺过度,惯出孩子各种毛病,祖辈们则抱怨父母对孩子太严厉,孩子还小。父母和祖父母造成在孩子的面前扮演着“黑和白脸”孩子的情感会被混淆,会依赖祖辈的袒护,会对父母产生敌视情绪情感。到头来会产生祖父母和父母之间互相指责,造成家庭失和。

2.溺爱造成行为处事能力差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挫折,就像学习走路一样,孩子当踏出人生的第一步时,也是经过无数次的跌倒才成功的迈出第一步,在挫折中学会成长,挫折是成功的垫脚石。祖父母泛滥的照顾,孩子的一切都包办。孩子本因该会做的或孩子可以学会做的,也一点都不让孩子做。

3.孩子人际交往阻碍

如今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祖父母都是捧在手心上,不能让孙儿受半点委屈。在幼儿园里,孩子们打架是时常发生的事,幼儿园老师碰到打架都会是拉开孩子,批评动手的孩子。而有的家长碰到孩子打架的时侯,就教育孩子以牙还牙,认为这样有出息,以后也不会被欺负。使得家园教育各持一方,却不知这时的孩子思维能力尚未完善,分辨是非能力并不强,动手也不分轻重,容易引发严重的后果。再者从小就用这样的教育方式,长大容易形成霸道无理的性格,也容易形成得不到就抢的错误观念,最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案例:

(二)隔代教育的利

1.可以弥补同伴的不足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使得父母和子女的亲情逐渐淡化,隔代亲情可以弥补孩子对亲情的渴望,祖父母的关爱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温暖,隔代亲情也能弥补了独生子女的同伴缺失,现在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四个大人围绕着一个孩子,都是把家里的最好的东西先给孩子。容易造成平等的人际交往准则无法被孩子意识到和学习到,最终可能会使孩子表现出与同伴之间交往的困难。然而于同伴之间发生了争执往往会蛮横霸道或手足无措,就时间上祖父母有足够的时间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时间上耐心的陪伴孩子。减轻了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忙碌工作的父母长时间的疏忽管教孩子和孩子交流。

2.减轻父母的生活压力

父母既要面对工作上的各种挑战,又要应对生活的繁琐,忙碌完一天工作后还要辅导孩子,这让他们疲惫不堪,而祖辈们的帮忙照料孩子减轻了他们的压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白天父母上班工作忙碌,祖父母可以帮忙接送年幼的孩子上下学,回家后也可以帮忙看管下孩子。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祖父母也可以辅导孩子功课,舒缓父母的压力。

3.祖辈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

有一定文化素质的祖父母不仅能够在生活上对孩子照料周全,在教育孙子上也有科学方法,值得借鉴。只要有正确的教养方法和科学的认知,爷爷奶奶也会带出好孙子,况且爷爷奶奶曾经养育过孩子,有丰富的育儿经验,这也能帮助年轻父母减少在育儿方面的误区,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4.利于和谐家庭的构建

隔代教育在家庭占据着重要地位,隔代亲情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的中心是孩子。孩子生活在三代同堂的家庭氛围中,会学习到长幼有序和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可以为将来步入社会把握不同角色的转换,尊敬老人。然而老人则是提高自身教育素质,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来帮助父母养育教导孩子。

三、隔代教育科学策略

(一)提高祖父母科学教育理念

祖父母的素质水平不相同,经过岁月积淀也会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经历也各不同,有些是科学的,有些是错误的。在如今的社会上,祖父母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与时俱进。因此在祖父母承担教育的时候就应该要有意识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祖父母可通过网络、可购买相关书籍,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或与同辈之间交流各自的育儿的心得及烦恼,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当育儿中遇到困惑及不解时可以向专业人士请教。

(二)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一致的科学教育观

面对孩子的教育,祖父母不应该仅凭主观想法,盲目的下结论,而应该在充分的了解事情前因后果后再做出结论。在对于孩子某段时间表现出特殊行为的时候,祖父母和父母要共同探讨发生类似行为的原因,对症下药,开展有效的措施。同时在孩子特定的身心发展敏感期,有意识的训练幼儿相关方面的能力。祖父母和父母可以利用节假日家庭聚会的时间交流;开展家庭亲子活动,融入孩子内心世界。

(三)社区的关注

社区居委会可以组织活动让老人走出家庭,参加社区老年人活动,定期的孩子教育交流会,就孩子教育出现的问题让大家共同探讨解决的途径。

在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隔代教育是个普遍现象,本研究立足隔代教育的利弊方面,分别从不同角度指出隔代教育普遍存在的误区,提出对应教育建议,同时呼吁全社会关注隔代教育实行的效度,正视隔代教育中教育不足的事实,同时提出解决策略,共同探讨隔代教育卓有成效的实施,为国家培育健康茁壮有知识、有理想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冯旭东,隔代教育:在是与非中彷徨[J],山西老年,2006,(02).

第6篇

中职学生出生在雨露中,成长在阳光下,不愁吃不愁穿,本应是无优无虑的少年,为何会出现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受到的心理困扰十分明显这种局面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家长期望值高造成学生精神压力很大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源参差不齐。有各类好学校淘汰下来的学生;有迷途知返的青少年;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因考试发挥不好而死爱面子不肯走普通高中的自费而来职业学校。这样的来源直接导致了他们对学习的反感:底子薄的学生对学习没有信心,底子好一点的学生则是对周围环境不满,说白了就是认为自己高才低就了!本来没有考入重点学校心理就难受,再加上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2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问题严重

家应该是孩子依靠的港湾,是孩子心灵的归宿。但“家”对于许多中职学生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一部分学生是单亲家庭,抚养孩子的重任落到一个人的肩上,为了能让孩子有同样的生活条件,父亲(或母亲)不得不起早贪晚的劳作,为孩子创造优厚的物质条件,但孩子的精神家园也很重要啊!不及时教育、引导孩子健康的发展,那么孩子在选择人生道路时,难免会出现偏差。

3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自信心不当,大多数学生自信心不足或自信心膨胀

父母的宠溺和家庭条件的优厚造成了学生的错觉:父母能为我解决任何事情,“只有我想不到的,没有我得不到的”。这和前面所说的祖父母的宠溺是同样的道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让学生习惯于一切依赖父母,自己没有任何解决、处理事情的能力,经历不起任何小的挫折。一再的顺利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只会觉得天塌地陷,好象自己的末日一样,寻死觅活来求得解脱。单亲家庭、孤儿和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因为缺少关爱或物质而缺乏自信心,老师和家长正确教育能引导这些孩子走出阴影。问题最多的还是部分被重点中学淘汰下来的学生。他们持有“我们不如重点中学学生成绩好,没有他们出路好”的观念。甚至有些学生破罐子破摔,作为一个好学生也很难被社会承认,索性就作个坏学生吧。殊不知,条条大路通罗马啊!我所任课的班级很多学生都问我:“老师,我们不能和高中学生一样考学吧?”“我们以后的工作肯定不如普高学生好吧?”“我们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上普高学生吧?”……话里行间透露着他们矮人一截的心态,进入职高学习仿佛是他们的耻辱似的!人常说“是金子在哪里都是发光的”,那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努力同样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重点中学的学生倦于学习,不走正路,终究会成为无所作为中的一员!

4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接触社会面大,处理不好与社会、同学之间的关系

中等职业高中有一部分学生是迷途知返的少年,在社会中沾染了不少恶习的他们想给自己再一次的机会,于是他们背着书包来到了课堂中。老师、家长耳提面命的就是要好好学习,出人头地。在社会中闲散惯的他们哪里坐得住板凳,哪里受得了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社会中的风气带到了课堂中,让一些没有见过世面的学生觉得他们是“神”,盲目的崇拜让这部分学生觉得自己更是了不起的人物,就这样不仅贻误了自己,也污染了一些纯洁的学生。社会上的不良因素很多,中学生又没有明确的世界观,社会的黑手便抓向了纯洁的学生。而现如今对网吧的管束力度不大,有很多的未成年人在网吧上网、打游戏,整天沉浸在网吧里,对现实和网络虚幻世界分不清楚,对暴力游戏很崇拜,对金钱和物质的过度追求使他们追随社会不良青年而去,失去了学生本来的面貌!学校毕竟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提供青年学生成长的空间。社会中的恶习带到学校中来,必然会影响学校的良好风气。

青春期的男女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心,尤其是单亲和婚姻不如意家庭的子女,渴望得到关爱、得到异性的认可。在父母婚姻失败中,他们想创造超越至亲的那种爱情,所以很多学生出现了情感的困惑。

第7篇

观察时间:开学后第二个月。

观察地点:小三班教室。

观察对象:熊艾诗(小名熊熊)。

观察目的:希望熊熊能够合群,尽快的适应集体生活。

案例一

新生入园一个多月了,可是熊熊每天来园总是哭哭啼啼,总要老师、奶奶、妈妈一再安慰,妈妈没办法总是松开熊熊的手,“狠心”的走开,我试图用玩具转移她的注意力,可她总是不搭理我,一个人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哭得鼻涕眼泪一大把。

1.分析。

针对熊熊不愿上幼儿园的行为,我和熊熊的妈妈进行交流,了解到熊熊上幼儿园之前由于父母工作繁忙,主要由外公外婆带,家里就她一个宝贝,所以比较娇宠溺爱,事事包办代替,熊熊本来比较内向,外公外婆怕她出去摔跤、被别的小朋友碰到,很少带熊熊外出和小朋友们交往,这样过度的保护让熊熊缺少与人交往的机会和能力,同时也遏制了她自理能力与适应能力的培养。

2.措施。

了解到熊熊的家庭情况,我给家长一些建议:让他们要关注熊熊的心理健康,在给她提供良好生活物质保障的同时,尽可能多的去了解孩子内心世界,多花时间去陪伴孩子,引导她说说幼儿园发生的事情,鼓励她,增加其自信,外公外婆也要改变教养方式,不要过分庇护孩子,放手让她去和小朋友们交往,让他体验上幼儿园是一件快乐的事,消除她入园的紧张心理。

案例二

熊熊现在上幼儿园已经不哭了,上幼儿园还主动叫老师“早上好”,可还是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孩子们最爱的户外活动时间到了,我带班上孩子到幼儿园新买的大型玩具(城堡滑滑梯)去玩,孩子们都玩的很开心,只有熊熊一个人坐在旁边看着小朋友们玩,我说:“熊熊,你看小朋友们玩的多开心啊,你也去玩吧!”熊熊坐在那里摇摇头,我把熊熊拉起来带到滑滑梯旁边,示意让她去玩,她又跑到旁边坐下来。

1.分析。

熊熊不爱和小朋友们一起去玩,是因缺少同龄伙伴,接触面较窄而产生了不合群这种现象。

2.措施。

第8篇

一、幼儿依恋的类别及行为特点

幼儿的依恋关系可以分为三个类别,分别是安全依恋、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及矛盾性不安全依恋。安全依恋主要表现为儿童和母亲在一起时能够愉快的玩玩具,当母亲离开时会表现的焦虑,当母亲回来后会重获安全感,愉悦的玩游戏。回避型不安全依恋为幼儿无论是否有母亲在身边,都不会存在情绪变化,情绪较稳定,对母亲表现出一种忽视和躲避的行为。另一种是矛盾性不完全依恋,儿童对母亲的离开很是不舍,存在着反抗行为,当母亲回来时,立刻与母亲接触并表示出反抗行为,不能重新回到游戏中去。

安全性依恋是依恋最为健康的行为,儿童在和母亲在一起时,会有信任感和安全感,并适当脱离母亲认识周边事物,但是当遇到危险时会需要母亲的帮助。在得到母亲的帮助和鼓励后,便很快的去适应新的事物和环境。而另外两种依恋是不健康的行为,对周围环境表现出不信任,难以适应新鲜事物和陌生环境。这两种依恋心理会导致幼儿在今后的心理中表现出孤僻、内向及敏感的性格。

二、幼儿依恋的教育价值

“气质决定论”是一种传统的理论,它认为幼儿的行为方式与气质有着重大的影响,气质决定着幼儿的反应和活动能力。随着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加深,人们开始认识到幼儿依恋的形成和父母教养态度、家庭环境氛围及父母对幼儿需要所采取的态度等有着较大的关系。掌握这一理论能够为幼儿健康的依恋提供教育价值。

1.要遵循儿童的自身特点

第一是生理成熟,因为幼儿存在着生理成熟的主要基础,因此有进行心理活动的能力,这为幼儿?x择性依恋提供了可能。依恋有一定的目标,幼儿会将依恋目标投放在抚养者上,这为安全性依恋提供了可能。在婴儿出生后三个月内,婴儿对依恋的人没有认定属性,没有形成记忆,出现对依恋对象不分化的情况。到婴儿八个月大时候,能够有认清人的能力,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所依恋的对象,也就开始出现了依恋行为。因此,父母要让幼儿形成安全性依恋,就必须利用好生理成熟的基础,在适合的时间段内多和幼儿相处。

第二是气质特点,气质是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之一,能够决定幼儿心理行为的方向。对于不同气质来说,其行为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儿童的气质可以分为难教养型、易教养型以及缓慢活泼型。难教养型幼儿害怕与陌生人接触,对外界的环境容易受到强烈的反应。易教养型情绪较好,对外界适应能力强。缓慢活泼型处在两者之间,反应慢,内向,对待外界环境存在退岁行为。气质影响着他人对儿童的感受,情绪好的幼儿容易受到喜爱,情绪较差的幼儿容易被人忽视,从而存在不安全依恋。

第三是母亲对幼儿的敏感性。如果母亲对待幼儿的需求经常忽视,幼儿难以对母亲产生信任感,如果母亲对幼儿的生理或者心理需要能够做出反应会促进幼儿安全性依恋的产生。不安全性依恋幼儿的母亲对于幼儿的态度过于消极,这种态度会内化到幼儿的依恋工作模式中,不仅幼儿的自我调节机制受到影响,而且今后遇到非母亲的人时,也会存在着逃避和攻击行为。

2.提高父母的抚育质量第一,要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幼儿的需要可以分为生理和心理两个部分。很多父母能够对幼儿的生理需要及时满足,因为幼儿在存在生理需要时会因为身体不适刺激导致幼儿出现哭闹等反应,父母容易了解到幼儿的实际需要而给予满足。但是幼儿的心理需要主要是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心理需要幼儿难以表达出来,父母也难以关注到。可以说,幼儿安全性依恋的产生于抚养方式是否存在敏感和反应性有关,如果父母能够多陪伴孩子,真正的对幼儿投以关爱,自然会主动的作出判断,并衷心的在动作中投以情感,例如孩子、抚摸孩子等,幼儿会根据此来得到被尊重的感受,形成安全性依恋。

第二是营造温暖的家庭气氛,家庭气氛要温暖和谐,这样才能对幼儿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让幼儿形成安全性依恋。如果父母将不良情绪带入到对幼儿的养育中,幼儿感受不到关爱,对母亲感到怀疑,从而增加疏远感。

第三,选择正确的教养态度。中国目前独生子女较多,父母过度宠溺幼儿,幼儿依赖父母,不愿与其他人交往,这对幼儿的独立发展很是不利。部分父母对幼儿的哭闹故意忽视,害怕宠坏孩子。这两种教养态度都对儿童社会性发展不利。正确教养态度要求父母既要取得幼儿的信任又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第四,根据不同依恋类型进行培养,父母针对安全型依恋幼儿要保持之前正确的教养方式。对于矛盾性和回避型,加大耐心,摸索幼儿生活规律,调整自身行为。为幼儿提供愉悦的环境。让幼儿获得安全依恋。

第9篇

——对我说,晚安。

1

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这种乖巧的语气抑或只是“晚安”二字,只觉得在听见的时候,心猛烈地痛了一下。

然后,接下去安静地睡着,就梦见了华贵的你。

像回到过去的宫廷,上演一场钩心斗角的宫廷大戏,戏里的你拨开层层叠叠不同的迷雾,安静地对我笑,嘴角是最好看的弧度。

醒来后才发觉,就只是一声“晚安”而已。

我握住手机轻轻擦拭屏幕,然后想,自己是这样容易被感动吗?

不是。不是。

我不是那个拥有宠溺和微笑的我了。没有人对我说照顾自己,没有人对我说“遵命”,连一个陌生人有时的“晚安”,也会使我格外珍惜。

是的,清醒以后,才发现没有了。

2

瓜瓜一边大口吃着面一边含含糊糊费力用心地对听筒里的我讲话。她说:“据某个小道消息,你变脆弱了。”

我问:“哪个狗仔队工作过度认真啦?”

她说:“不告诉你。"

此时我发觉,我的喉咙一下子变得干涩,牙齿不经意咬住了下唇。我拼命吸气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心安理得地晃晃翘着的光脚板,说:"我哪有啊。”

瓜瓜咽下午饭,然后说:“有。呆呆你要乖啊。”

我轻易地想象出她在那边努嘴委屈偏翘着头的样子,跟我在电波之间叫嚣。

她接着说:“呆呆你知道吗,我很想你啊。”

她曾被看做是我的世界,抑或一直都是。三年前她有着光洁的额头,高高地扎着栗色微卷的头发,在校服外面套一层蓝色的袖套,很明朗地冲我笑。她前几日给我写歌,录音之后发过来,耳畔便充盈了她的声音:“太阳花/盛开年轻的想法/太阳花/让我们呼啸前进啊……”声音小小的,却很悦耳,如同一曲天籁。

按下一个键查看新短信,屏幕上赫然写着:哦呆呆,晚安啦!

3

“我现在一个人在寝室,在阳台上……整幢楼就我一个人……你知道我怕黑的……”信号不好,听上去像她哭了一样。我连忙提高声音问:“你哭了?喂?”

那边安安静静的,没有应答,信号断了。我按下结束键,发觉我自己也已不知不觉走到阳台上。肉肉像个江南小女子般多愁善感,偶尔也会叉着腰对我说她以前曾玩耍过的疯狂。她会拉我去楼梯上坐着,大理石的冰冷刺骨地传来,我却突然变成冰雕般不怕冷,只坐在那里任她靠在我身边哭泣。我从她口袋里摸出乳白色的塑料梳子,一边听她讲话一边替她梳头。膝上两只手紧紧相扣。

她是在那日初春告诉我要把我当做好朋友,要陪我一起走。欣喜来得过于突兀,那时全班都不愿多看我一眼,被避而远之的我竟迎上她这般明媚。四月时她用刚学会的针织法为我编了一个香包,不很细腻的针脚里面是淡淡的薰衣草味道,外面一层绣着我和她的名字。她要我时刻带着它。我便写下一行字送给她:“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君可见牡丹开一生有人为你等。”这是她如今可以倒背如流的言语。

即使离开很远,再遇见的时候,肉肉也总是会变戏法似的变出一大叠纸来说:“呐,这是我写的,提到你呢。”我嘿嘿地笑着,翻开桌盖抽出自己写的诗给她。我们都幻想,这样交换看着笑着,可以一直开心到天荒地老。

她在我的纸上,很认真地一笔一画写道:“晚安,宝贝。”

4

他被学校的制度理了寸头,便在脑袋上扣上一顶棒球帽,再把外衣的帽子套在外面,把整个脑袋遮得严严实实,眼睛却还一如既往地像布娃娃般漂亮。他手插在上衣兜里,走到我面前时傻笑一下。

我们在田径场中间的草坪上坐下来,聊一些不着边际的事以及没心没肺地笑。林渡很开心,他的忧伤埋在很深的地底不见天日。我想起那段时日他努力让自己胡闹,一旦安静下来便是趴在桌上一言不发。彼时他的草稿本上涂满散文和诗句,我不经意翻见的时候竟满是他由内而外的痛楚。他后来笑着说:“那时候真的太不堪了!”

——我们都知道的,林渡毕竟是个乐孩子。

他曾带领一干人说,想在我面容上写一行字,当做刺印,要我留一辈子:

“嘿,我们一直都在呐。晚安。”

5

你们所不知道的是,我每次想你们的时候,都在纸上发疯般地写“晚安”“晚安”。

密密麻麻。

6

而再如何怀想,也终究是要往前看。

第10篇

毕业后的学生再回来,真的当母校像母亲一样亲,见到老师,不再是挑剔和傲慢,而是站在一旁,恭恭敬敬叫一声“老师好”,犹如旧时胆怯教书先生的温顺弟子。那些美好的往事,在讲述里,全都涂抹了一层柔和的色泽,带着一点点当初怎么没有用力珍惜的遗憾,和希望能够回到往昔的不舍。

这样的惆怅,是用了在社会中行走一程的代价,才成功换到的。假若他们在毕业后,还是自由人士,没有历经俗世无情的摔打和白眼,那么如此粘稠到化不开的哀愁,大约依然不会有。借用同是大学老师的朋友的话说:这群孩子被工怍一熏一烤,终于知道当初老师是如何爱着他们了。

学生小A读书的时候出了名的懒散,老师们让他交作业,常常被他拖到最后,三番五次地催了又催,他还要讨价还价,让做老师的,几乎是在低三下四地求着他了。他从不以为然,照例跟老师不分彼此,称兄道弟,进学院办公室犹如出入自己家门,门也不敲,进去后还会径直走到饮水机旁,毫不客气地取出纸杯接纯净水喝。喝完了一抹嘴,杯子随便一丢,从不会想到放人垃圾筒里去。常常是好心的老师,叹一口气,老妈子似的在他身后帮忙捡起来。

毕业的时候交论文,快要答辩了,他的初稿都没有完成,带他的老师着急,发了脾气,他这才紧赶慢赶完了工。这时的他像是一个功不可没的将军,迫不及待地约见老师,恨不能老师能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为他的大作点评把关。他不知道那时临近期末的老师,也被许多事情搞得焦头烂额,不会闲到随时为他待命。不过这些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他向来是孩子一样任性,觉得老师们皆是家里人,父母一样,他咧开嘴一哭,要立刻过去哄劝。所以他的论文刚刚收尾,便打电话给老师,说,马上过去面谈。老师有些不悦,告知他下午有会要开,不在办公室。他不管这些,说一句我马上就到,便挂断电话奔老师办公室而去。

当然被他及时堵在了办公室内。当初老师喋喋不休地催他,而今换成了他喋喋不休地询问老师,那架势恨不能将老师此后的时间全部据为己有,为他服务。但事实上,他并不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成绩单上还有两门功课挂科,但这并不妨碍他突然高涨起来的学习热情。老师们当时也都纳闷,怎么好端端一个小混混,突然改邪归正了?是到毕业答辩完成吃散伙饭的时候,他敬老师酒,开玩笑说:我要是毕业前不勤快一点,估计老师肯定不给我的论文过关。老师当即语塞,只好将一杯酒喝下肚去,省却了对他突然精明起来学会算计老师的慨叹。

但老师们还是在毕业后挂念着这个孩子,不知道散漫执拗惯了的他,如何去适应这个社会。甚至有时候还发狠,说不能这样宠溺这帮学生,要让他们首先在学校里就懂得社会上的优胜劣汰之法则,宁肯做那个被他们痛恨的心狠手辣的老狼,也不能因为短期的仁慈而让他们最终被社会的险恶人心淘汰。

半年后小A再次出现在老师们的面前,却是变了脸似的,满是谦恭与随和。到办公室来,不会随便拉一把椅子便大大咧咧地坐上去,而是小心翼翼地瞥一眼老师的脸色,看到老师依然亲热如昔,这才放下心来。慢慢回复到读书时那个爱扯牛皮的狂放模样。但他的眼睛,却并没有因为这样的胡吹神侃,而忘记了察言观色,看到老师杯中的茶稍稍空了,便立刻起身,续上新的热水。而且是两手捧杯恭敬送上,感觉里像是在侍奉某位居高临下的总裁。一旁的老师竟是有些坐不住了,甚至怀疑起他是否有事相求。

小A当然是无事可求的。他只是在领导面前,做过一年的下属后,习惯了卑躬屈膝,端茶倒水,也在领导一次次的脸色里,懂得甜言蜜语是比当面对峙更有效的解决矛盾的方式。昔日是天天蹭老师的饭吃,而今是领导能赏脸吃自己的饭,那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所以见到了恩师,也习惯性地尊为领导,曾经昂头挺胸将老师落在身后,现如今则自觉地就成了老师的虾兵蟹将,跟在老师身后,神情卑微但却机敏,一副随时做好了冲锋陷阵准备的好士兵模样。

小A显然也意识到了这样的改变,肖老师们开玩笑他一下子成了“三好学生”时,他还有些脸红,又不好意思地补充说:工作的确锻炼人呢,若不是有一位总黑着脸像被人欠了八百大洋似的老总,天天给自己小鞋穿,这点眼色,还不知何时才能够修炼出来呢。

不过看得出来,小A的心里,还是留恋那些可以在老师面前肆无忌惮或者“胡作非为”的读书时光。临走时他下意识地伸出手来,要用世俗的握手的礼节,结束这一场相见,但不过是片刻,他便缩回了手,改成张开双臂,给予老师一个温情的拥抱。

我不知道小A下一次来,是被职场给无情地修了枝,剪掉叶,彻底抛弃了昔日的不羁,接了世俗的地气,娴火气十足呢?还是被那趾高气昂的领导,打压过度,生了反抗与愤世嫉俗?但不管是地气还是生气,我都清楚,过去那个顽劣任性的小A,一脚踏出校园,便再也回不来了。

第11篇

关键词: 家庭结构 青少年 良心发展

一、引言

良心作为“立德之本”,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因而他们的良心能否健康发展关乎中华民族能否伟大复兴。同时,青少年期也是体良心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成年期道德品质能否良性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2]。因此,有必要探索青少年的良心问题。

家庭是个体道德发展的源头,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对个体的道德品质能否良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遗憾的是,近年来因离异等诸多原因导致完整家庭的格局被打破,由此产生了一些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寄养家庭等不健全家庭。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索家庭结构对青少年良心发展的影响,以期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提供参考,为家长及学校教师提供借鉴。

尽管从古至今国内外研究者对良心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于良心的概念学术界至今尚无公认的定义。本研究立足中国的传统文化,将良心界定为善良、仁义之心,具体表现为恻隐心、羞耻心、是非心、孝敬心、感恩心、诚信心、责任心、宽恕心[3]。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从全国24个省市选取8316名青少年,回收问卷7772份,剔除缺失值过多及存在明显反应倾向或说谎倾向的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7178份。其中完整家庭被试6354人,单亲家庭被试429人,重组家庭被试153人,寄养家庭被试78人,164人信息缺失。

(二)研究工具

1.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用于了解被试的人口学特征,含年龄、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家庭结构等基本情况。

2.青少年良心问卷。采用自编的青少年良心问卷,该问卷由42个项目组成,含羞耻心、恻隐心、是非心、宽恕心、孝敬心、诚信心、感恩心、责任心8个维度。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代表良心发展水平越高。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3]。

(三)研究程序

问卷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选择早晚自习或上课时间集中施测,当场回收。为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性,被试以自愿的原则接受调查,匿名作答。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表1显示了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的良心发展状况。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

表1 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比较

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在良心问卷总均分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F=18.267,P=0.000)。事后检验发现: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两两之间差异显著,完整家庭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最高,单亲家庭次之,重组家庭再次之,寄养家庭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最低。

从具体维度上看,除诚信心维度外,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在其余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也都十分显著。在羞耻心维度上,完整家庭的青少年的得分高于重组家庭和寄养家庭的青少年,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的得分高于寄养家庭的青少年;在恻隐心维度上,完整家庭和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得分高于重组家庭和寄养家庭青少年,重组家庭的青少年的得分高于寄养家庭的青少年;在是非心维度上,完整家庭和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的得分高于重组家庭和寄养家庭的青少年;在宽恕心维度上,完整家庭的青少年的得分高于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在孝敬心维度上,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两两之间差异显著:完整家庭青少年的得分最高,单亲家庭次之,重组家庭再次之,寄养家庭得分最低;在感恩心和责任心两个维度上,完整家庭青少年的得分高于重组和寄养家庭,单亲和重组家庭青少年的得分高于寄养家庭。

四、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发现,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彼此间差异显著,完整家庭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再次是重组家庭的青少年,寄养家庭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最低。此外,在具体维度上,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在除诚信心外的其余7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完整家庭得分最高,寄养家庭得分最低,这证实了以往的研究结果。美国学者关于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结果发现:家庭结构的不健全会对子女的品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4]。曾练平的研究发现:双亲抚养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高于寄养的青少年[5]。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与其余三种残缺家庭相比,完整家庭的孩子能感受到更多来自父母双亲的情感温暖,亲子间的关系更为融洽。以往研究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融洽的亲子关系是促进良心发展的重要因素[5,6,7]。其次,家庭的解体还会导致家庭道德教育功能的衰微[8]。根据结构功能理论,父亲和母亲均有独特的功能,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会影响到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含经济支撑、家庭照顾、角色示范等方面,尤其是残缺家庭对孩子可能会疏于监管[9,10]。这会对子女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其良心的健康发展。Hoffman的研究表明父亲缺位会影响孩子尤其是男孩的良心发展[11]。

不过,与寄养家庭的孩子相比,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的青少年尽管因父母一方缺位得不到完整的父爱和母爱,但至少还能感受到来自原生父母中某一方的温暖。而寄养家庭的青少年则长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们非但得不到来自原生父母的关爱,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原生父母的信息都不确定或不了解。以往研究表明:寄养家庭的青少年会体验到“家系困惑”,即“一种潜在的身份认同困境”,会带给其巨大的心理压力,会破坏其安全感[12]。此外,寄养家庭的青少年的依恋类型通常是不安全的,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以上因素均会对其良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并使其在社会成长中不可避免地处于劣势。

导致重组家庭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低于单亲家庭的原因可能在于重组家庭的家庭关系相对更复杂、更脆弱,家庭矛盾更多,家庭稳定性也相对较低[13]。重组家庭的青少年要与继父或继母及继兄弟姐妹一同生活,心理上可能难以接受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对方对其也可能会有排斥心理。其次,他们与继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着潜在的情感竞争与敌意。由于重组家庭的青少年长期生活在紧张、不和谐甚至充满敌意的家庭环境中,因此良心发展会遭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此外,重组家庭青少年的父母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也可能存在许多误区[14]。一方面,亲生父母可能会由于心怀歉疚而对子女采取过度补偿式教育,对孩子过于娇纵宠溺;或将孩子视为寻求新幸福的累赘而推给另一方,疏于关心和照料,另一方面,继父母可能会因为其敏感身份而心存芥蒂,对继子女采取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等等。这些都有可能会影响其良心的健康发展。当然,并非所有重组家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再婚并非一定会对子女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不过我们仍应引起重视。如何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如何处理好再婚后家庭的各种关系、如何避免教育上的诸多误区是重组家庭的父母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五、结语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的良心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对青少年的良心能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庭、学校及社会应注重对那些特殊家庭的青少年的教育,减少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对青少年良心发展的不良影响。

首先,父母应尽可能地维系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青少年的良心发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如果不得已而选择离异或重组家庭,就要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冲突,尤其应避免在孩子面前互相攻击对方或对方的亲人。负责抚养的一方要多给孩子一些陪伴,加强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并及时加以引导。重组家庭的青少年的父母一方面要处理好再婚后家庭的各种关系,做好孩子的心理引导工作,帮助其从内心深处接纳继父母及继兄弟姐妹。另一方面,要避免教育上的诸多误区,既不能对孩子过于娇纵宠溺,又不可疏于监管。寄养家庭的青少年的抚养者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与陪伴,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及自信心。

其次,学校应创造良好的氛围,消除对家庭不健全的青少年的歧视与偏见。教师对待非完整家庭的青少年要一视同仁,善于发现其优点并及时加以鼓励,同时教育和引导班里的同学接纳和尊重他们。学校应对这些青少年进行适度的补偿教育,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帮助他们顺利适应家庭的解体导致的一系列变化。

最后,社会应为这些家庭不健全的青少年提供重要的支持性力量。政府应出台有关的法律或政策,切实保障这些特殊的弱势群体的权益。社区也应成立专门的帮扶机构,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这些特殊家庭青少年足够的支持与关怀。

参考文献

[1]Hart,D.,& Carlo,G.Moral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

c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J].2005,15:223-233.

[2] Matsuba,M. K.,& Walker,L.J.Youngmoral exemplars:The making of self through stories[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05,15:275C297.

[3]邱小艳.青少年良心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2):240-244.

[4]汪天德,汪颖琦.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美国学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J].青年研究,2000,4: 42-48.

[5]曾练平.青少年良心的结构、测量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6]Kochanska,G.Mother-Child mutually responsive orientation and conscience development:From toddler to early school age[J].Child Development,1997,71(2):417-430.

[7]酪菰.中学生良心及其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8]岑国桢,顾海根,李伯黍.品德心理研究新进展[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9]韩晓燕,魏雁滨.父母离婚影响孩子的四大理论视角[J].浙江学刊,2004,1:207-214.

[10]王金云.我国特殊结构家庭子女问题研究综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1):252-255.

[11]Hoffman,M.L.Father absence and conscience development[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71,4(3):400-406.

[12]王h.家庭寄养青少年的家系困惑与抗逆力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2014,15:11-15.

[13]金一虹.再婚与再婚家庭研究[J].学海,2002,1:90-96.

第12篇

我的母亲造就了我。 ——爱迪生

青少年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群体,但他们在走向成人的过程中,却总是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如:对人恐怖、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学习压力或人际交往压力过大等,继而出现见到异性表情不自然、怕跟人目光对视或怕被别人目光注视,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等不良现象。因此,父母应当重视和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把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在现实中,因家庭环境影响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偏差,不少青少年产生了多种心理问题。

一、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1.逆反。表现为一种不分是非、不讲道理的执拗。他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自己想做的事情非做不可,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味道。

2.懒惰。表现为安于现状不求上进,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问题。

3.早恋。青春期孩子在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同时,性器官也发育起来,从心理和生理对异性有兴趣和欲望是正常的。但此时往往是心理上的成熟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容易发生早恋。

4.嫉妒。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优势、荣誉和成绩等十分不满,抱有嫉妒心理,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的行为。这一现象常发生在“优生”中。

5.自卑。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不足的地方太多,优势太少,失去勇气和信心。学习成绩不好或留过级的学生易产生自卑感,他们认为自己无法赶上别人,因此而轻视自己。若受到过分刺激,还可能产生极端行为。

二、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家庭根源

孩子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许多是由家庭教育不当所导致的,主要表现有:

1.不良家庭教育环境。

A.父母在外地经商或单亲家庭,孩子长期托管于爷爷奶奶处,得到“过分宽容”的教育,不思进取。

B.父母没有文化,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环境,致使孩子大多生活在“网吧、迪吧、酒吧”等“吧类”场所中不能自拔,荒废学业。

C.父母“战争”不断,人际关系恶化,孩子会由恐惧走向厌烦,甚至怨恨。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心灵受到创伤,无心向学,无心向上。

2.偏激的家庭教育观念。

A.娇宠溺爱

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不少家长习惯娇宠、溺爱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只要孩子一闹,家长什么都答应。对孩子的溺爱,往往产生任性、自私、自大等不良心理。

B.压力过大

时下社会竞争激烈,导致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用超越孩子实际能力的过高标准要求孩子。心理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得不到松弛,就会出现心理异常,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恐惧、神经官能症等心理障碍。个别心理脆弱的孩子,甚至可能选择自残、自杀等极端方式来寻求解脱。

C.过度保护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不少家长乐于充当孩子的保姆、保镖和办事员,提供过多的帮助和保护,替他防御一切可能遭遇到的危险、困难和失败。这种态度和做法,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他们因缺少磨炼而变得胆怯、娇弱,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易产生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

三、对策

1.情感与理智结合。

在家庭教育中,情感冲击理智的现象太多了:简单的以分数论奖惩;失控地训斥甚至打骂;讽刺挖苦;总说孩子不如别人;溺爱、娇惯、放任;给孩子的学习层层加码等。

理智的家长教育孩子总是思考在先,避免随意性,避免信口开河,避免随便动怒。爱孩子,应该注意表现的分寸。宋代名人司马光说过:“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做父亲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育理智,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克服娇惯与溺爱,克服各种非理智行为。现在,学校教育中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家长也要理解、贯彻这种教育观念,凡事都要想一想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2.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尊重孩子独立人格,是社会民主精神的一种反映,也是现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观念。孩子有了自尊,才能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许多孩子在家长的眼里没有自尊,于是没有了“要强”的动力,自暴自弃就成了必然趋势。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就要让孩子成为家庭中一个平等的成员。从亲情角度说,是孩子的父母;从教育角度说,是孩子人生的导师;从家庭活动角度说,父母与孩子是平等的参与者;从学习的角度说,是孩子的学友、诤友。有时候,家长要真诚地向孩子学习;从家庭民主角度说,父母与孩子是互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关系。现在,许多家长只做“严师”,总是居高临下,孩子心里不服气,是难以有好的教育效果的。当然,明辨是非、批评缺点错误也是尊重的表现;反之,迁就、放任是不尊重的表现。

3.创造良好的家庭精神环境。

家庭精神环境,指家庭的心理氛围,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学习气氛,家庭的精神生活。一个充满爱心、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会使孩子有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学习气氛浓厚、精神生活充实的家庭,能促进孩子渴望求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应该指出,有的家庭人际关系恶化,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心灵受到创伤,无心向学。有的家庭家长失于规范,甚至丧志,只能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埋下不良的种子。

4.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要舍得让孩子践行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