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脑血栓康复

脑血栓康复

时间:2023-05-30 09:03: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脑血栓康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脑血栓康复

第1篇

关键词:脑血栓康复治疗;临床效果

通常来讲脑血栓病症属于临床常见性病症,该种病症从本质上来讲属于脑血管病症中的一种,人们一旦患有该种病症则会出现较高的致残率以及死亡率,因而该种病症也因此成为了现今临床中较为棘手的一种疾病。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有效选取2014年9月~2015年6月存在脑血栓病症的77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际研究对象。该77例中有47例女性患者以及30例男性患者,所有患者在年龄方面则集中在44~72岁。在患病时间方面:其中病程9~45 d。其中3例患者存在大面积脑梗状况,33例患者存在中等面积脑梗状况,还有41例患者则存在小面积脑梗状况。在并发症方面:其中52例患者存在并发高血压病症,还有25例患者则存在并发糖尿病病症。上述77例患者均存在肢体以及语言方面的一定障碍,部分患者还存在偏瘫状况。根据以往研究表明对于脑血栓病症患者给与及时早期康复治疗能够促进患者病症良好恢复,因而本次研究对77例患者在其发病之后均给与了药物方面以及语言功能方面和肢体功能等方面的良好康复治疗。

1.2方法 对于该种脑血栓病症实施的治疗方式目前来讲主要以溶栓治疗为主,即对患者血管中血栓进行良好溶解,医护人员通过利用尿激酶对患者进行颈动脉实际给药。一般来讲越早实施溶栓治疗患者病症控制也就越有效,相应病症恢复也会更快。此外由于该种病症实际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因而患者在患病的同时也会出现高血压或者是糖尿病等其他病症,因而医护人员就需要依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症状况给予针对性治疗,如具有糖尿病合并病症患者就需要在溶栓治疗同时进行降糖治疗。再比如具有高血压合并病症患者则需要进行溶栓与降压的双重治疗[1]。

1.3康复训练 对于患有脑血栓病症的患者在实际治疗的同时还要进行康复锻炼,主要是集中在肢体功能以及语言功能两方面锻炼上。首先从肢体功能方面的锻炼来讲:①医护人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上肢锻炼,指导患者进行日常手臂放下与抬起训练以及手指握拳与伸展训练,进而通过这些训练实际促进上肢的血液的良好循环。②医护人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座位锻炼,即患者通过自身力量来维持坐姿35~50 min。③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站立训练,即帮助患者保持手臂下垂两脚分开姿势,可以借助一定的拐杖保持站立稳定。④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即患者在借助外力的基础上进行屈膝动作以及前倾动作练习,通过这些练习进而促进患者能够慢慢独自训练,并最终独自走路[2]。其次从语言功能方面的锻炼来讲,医护人员需要和患者进行日常用语的良好沟通,从最基本的发音进行时时练习,提供患者讲话的机会,鼓励患者一定要将自己的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此外医护人员还需要提醒患者家属和患者多多进行语言沟通,进而帮助患者逐渐将语言功能恢复起来[3]。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通过利用统计SPSS 17.0软件对77例存在脑血栓病症患者的实际治疗数据进行了严格有效的统计分析[4]。

2 结果

本研究中对77例存在脑血栓病症患者在经过良好的康复治疗之后其中70例患者康复治疗显效,显效占比90.1%。6例患者康复治疗有效,有效占比7.7%。还有1例患者康复治疗无效,无效占比为1.3%。实际治疗显效率是90.1%;此外77例存在脑血栓病症患者在经过良好的康复治疗之后其中74例患者对康复治疗实际效果较为满意,治疗实际满意度为96.1%。由此说明对于存在脑血栓病症患者给与尽早的综合康复治疗能够起到良好的实际治疗效果。

3 探析

通常来讲脑血栓病症属于临床常见性病症,该种病症从本质上来讲属于脑血管病症中的一种[5]。现今对于脑血栓病症采取的康复治疗主要是集中在药物方面治疗以及语言功能方面和肢体功能方面的治疗。从以往的研究理论上来讲尽早实施康复治疗对于患者后续病症康复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6]。因为康复治疗能够对患者中枢神经给与有效刺激并促进其功能恢复,此外通过良好的肢体锻炼还能够防止患者出现肌肉萎缩等状况,加之进行语言方面的锻炼还可以将患者语言功能给与良好恢复[7]。据相关研究显示基本上85%的该病症患者通过有效的康复治疗能够实现基本生活的自理[8]。而康复治疗最好是集中在患者初次发病之后的3个月之内进行效果最佳。而实际实施康复治疗环节中还需要依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症状况严格按照由易到难以及由慢过渡到快的原则具体展开[9]。整个的康复训练都需要配合相关药物治疗,例如医护人员对患者给与血糖以及血脂和血压三方面的药物治疗,此外还可以配合一定的中医疗法,进而综合提高患者实际康复速度[10]。从本研究数据能够较为明显看出早期及时的康复治疗至关重要。总结来讲通过康复治疗能够最大化降低患者关节畸形以及肌肉萎缩产生率,同时还能较好的提高患者实际运动能力并帮助患者实现生活的自理。最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将患者后续并发症率以及病死率大大降低。因而可以将该种康复治疗实际的应用在后续脑血栓病症的实际治疗过程中,进而使更多的脑血栓患者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王喜春.心理干预结合药物治疗老年脑血栓康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06:139-140.

[2]卫芳芳.观察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0:4191-4194.

[3]马玉姗.头针结合康复治疗对脑血栓形成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30:267.

[4]陈玉明.康复锻炼配合中药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4:36-37.

[5]江志琴.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于急性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4,24:3786-3787.

[6]揭凤英,何平.康复锻炼联合中药治疗急性脑血栓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4,36:53-54.

[7]张远莉.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高压氧治疗脑血栓康复期72例患者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5,05:837-838.

[8]白玉霞.脑血栓护理中应用优质服务的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2:237-238.

第2篇

【关键词】康复教育;脑血栓;肢体功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69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140-01

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基础上,血液浓稠度较高,血管堵塞,及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的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称之为脑血栓。临床上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50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在临床上的诊疗技术尽管在不断得到提高,但是致残率还是很高,在这种临床疗效也不显著,情况下,进行康复教育,将脑血栓的致残率降低,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已成为一种突出的社会需求[1]。现就康复教育对脑血栓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做以下分析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的96例脑血栓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48例,实验组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教育,对照组只是常规治疗,均经CT、核磁共振等确诊为脑血栓。实验组男31例,女17例;年龄54-74岁不等;对照组那28例,女20例,年龄52-78岁不等,两组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只做一些简单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教育。康复教育包括心理康复治疗,进行个体化康复训练指导,指导患者对肢体功能进行目的性的锻炼,同时对疾病的本身要做以宣教,让患者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还要让家庭成员做好配合工作。

1.3康复评定及资料整理分析患者运动功能情况用简式Fugl-eyer评价法评测[2],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AS评价,均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的标准评价,所有患者在入院及出院时按上述两个指标各评定一次。资料的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2结果

经过治疗后两组的简式评分均有所升高,两组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所降低,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脑血栓使局部脑组织受到损伤,导致不能有效发挥其脑组织功能,但人的大脑有高度的重组能力和可塑性,即大脑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让其他部位代替受损伤的脑组织行使其原有功能。而这种重组和可塑能力与康复训练有密切关系,康复训练越早、越充分,受损大脑功能恢复的越明显。

脑血栓这种疾病常常使病人肢体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缺失,对于肢体功能缺失的治疗就是有针对性进行康复教育和康复训练。本组讨论数据显示,经过治疗后两组的简式评分均有所升高,两组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所降低,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综上所述,脑血栓在临床治疗的同时,应尽早的对患者进行康复教育,并使患者较好的配合康复训练,这对于降低死亡率、减轻后遗症、促进功能恢复有着重要意义,发病后的前3个月是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3],同时做好康复教育,有针对性的对于脑血栓的病患进行运动功能恢复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最大限度的提高病患生活质量的一个必然的选择,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张通.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与康复.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5.

第3篇

【关键词】 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预期效果

急性脑血栓形成是现代社会常见的脑血管意外,多见于中老年群体。本文在2010年12月至2012年2月对100例急性脑血栓形成给予不同的护理,其中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均为2010年12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其中,65例为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年龄在51-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5岁。将100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于研究组。对照组40例患者,研究组6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体征等方面的差异不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式 对照组40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采取传统的护理方式,研究组60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在传统护理方式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并对两种护理方式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数据选择(χ±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MBI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MBI的差异明显,其中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在护理后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

表1 对照组与研究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BI对比情况

组别 例数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MBI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 40 (28.12±8.01) (24.87±5.68) (40.03±10.03) (46.31±9.02)

研究组 60 (30.01±6.87) (8.94±3.62) (39.98±7.32) (81.05±8.22

3 讨 论

3.1 心理健康干预护理 在护理工作中,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实施心理健康干预护理,是临床护理过程中最有效的的护理方式之一,它可以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避免患者出现负面的情绪,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及身体的恢复。不同的患者,其心理状况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实施心理健康的干预护理时,我们应根据患者实际的心理状况或者实际的心理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去掉消极的情绪,减少消极心理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培养积极的情绪,构建健康的心理状态。对此,相关护理人员应在护理工作中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鼓励、安慰患者[1]。在患者治疗中,应尽量避免患者感官的刺激,分散患者对治疗前后不良事项的注意力,这样可以减轻患者心理的恐惧、焦虑等等。

3.2 健康教育干预护理 健康教育是护理人员护理工作必要的一项工作,当患者的心理趋于缓和时,护理人员可以进行相关的健康知识的讲解,使患者更深一层地理解整个疾病,掌握治疗前后需要注意的一些重要事项,使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对患者疾病的治疗及身体的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

3.3 上肢功能的训练 上肢功能的训练必须具备一定的节奏性,其速度不能过快,同时可以可以进行一些过度的运动,如从大关节的被动运动慢慢过渡至小关节的被动运动等等。

3.4 行走训练 行走训练主要提高患者机体的平衡协调能力,在行走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需集中精力,头要抬高,眼睛应集中于前进的方向。第一阶段的行走训练,其目的为基本巩固,当第一阶段的训练结束后,患者的已具备一定的行走能力,因此其行走的强度可以适当的增加,同时可以适当地进行站立及下蹲等一些难度较大的活动[3]。此外,还可以进行原地踏步,尽可能地抬高两腿,这样有助于患者机体平衡协调能力的提高,促进患者的身体的康复。

总之,在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使患者的MBI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值得在护理实践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罗菊珍,杨进标,王延红,等.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4):420-422.

第4篇

通讯作者:姚仙桃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筛选2008~2010年住院治疗的急性脑血栓患者100例,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周期为3个月,并在入院时、出院后3个月对两组分别行进行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经综合治疗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的康复护理可提高急性脑血栓患者的康复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应提倡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关键词】 脑血栓; 康复护理干预; 预期效果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6.035

脑血栓也称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脑血管意外。脑血栓是指在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了病理性改变,在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黏度增加等情况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闭塞[1]。脑梗死比脑出血的病死率低,但致残率相对较高。早期的康复护理可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笔者所在医院对2008~2010年住院治疗的急性脑血栓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1月~2010年12月住院治疗的急性脑血栓患者中筛选出100例患者,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43~78岁,平均61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包括脱水、降压、抗凝、溶栓和活血化瘀等方面的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护理常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饮食护理、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等。而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在脑血栓形成急性期生命体征稳定48 h后进行[2]。干预周期为3个月,并在入院时、出院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1.3 护理干预

1.3.1 心理康复。主动和患者进行交流,耐心倾听患者及家属的顾虑,消除其孤独感、焦虑及自卑。向患者介绍成功康复的例子,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患者家属的支持,从精神、生活上安慰、鼓励和帮助患者,消除患者的自卑和孤独[4]。

1.3.2 的摆放。应频繁更换患者的,左右侧卧和平卧相结合,以避免一侧长期受压形成褥疮。

1.3.3 对于有言语障碍的患者,指导患者进行语言训练,首先让患者练习基本的张口、伸缩舌等,以锻炼患者的面部及口腔的肌肉,其次指导患者进行发音练习,可先从简单的单音节开始,如“啊”、“啦”、“咦”等,进而进行简单的交流,再进行较长复杂的问答,循序渐进,反复训练坚持不懈。

1.3.4 对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应鼓励患者自己动手进食,小口慢食,可为患者准备稠糊状流质食物,以减少呛咳的发生,避免呛咳引起的肺部感染。

1.3.5 康复锻炼与肌力恢复。早期康复和肢体功能锻炼对提高疗效、降低病残程度和改善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待病情基本稳定后应鼓励患者尽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根据每个患者症状的轻重,采取相应的锻炼方式,早期可协助患者练习坐起、抬头、抬臂等简单动作,条件允许可协助患者扶物站立,锻炼患者的平衡能力,为站立行走创造条件。康复训练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合理安排锻炼时间和强度。

1.3.6 针刺疗法。针刺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国内外对于针灸治疗脑卒中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也取得较满意的成效。针刺能加速自由基清除,并修复脑细胞功能,明显缩小脑梗死的面积,改善肌电信号,降低运动功能障碍。

1.4 疗效判断标准 评分标准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根据评分标准将患者划分为基本治愈、显著好转、好转、无效四个等级。采用Baahel指数评定其日常生活能力。Baahel指数标准:60分以上为基本自理;40~60分为生活需要帮助;40分以下为基本生活完成需要帮助,用简易Fegl-Mevyer积分评定其运动功能情况各1次。Fegl-Mevyer积分:Ⅰ级为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分析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试验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脑血栓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一般起病较缓慢,从发病到病情发展到高峰,多需数十小时至数天。脑梗死比脑出血的病死率低而致残率高,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促进神经侧支循环或神经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帮助对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及功能重组[4,5],经过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护理干预3个月后,试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0%,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 考 文 献

[1] 高凤荣,赵彤.健康宣教对脑血栓形成溶栓治疗疗效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旬版),2006,22(9):55-56.

[2] 张苟芳,郑彩娥,余丽珍.脑卒中患者ADL评定及康复护理干预[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12):1132-1133.

[3] 王万利.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系统康复护理干预对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1):14-15.

[4] 吴风银,李利平.激励式心理护理在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9):855.

第5篇

(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广东茂名525000)【摘要】目的 对采用康复护理模式对患有糖尿病并发脑血栓伴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68例糖尿病并发脑血栓伴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4例。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和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结果 B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结论 采用康复护理模式对患有糖尿病并发脑血栓伴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关键词】康复护理;糖尿病;脑血栓;吞咽功能障碍【中国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50-01 为了对采用康复护理模式对患有糖尿病并发脑血栓伴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使临床对该类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为临床提供对糖尿病并发脑血栓伴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护理的最佳方案,使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68例患有糖尿病并发脑血栓伴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病情出现反复的情况、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在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这三年时间内,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来我院就诊的68例患有糖尿病并发脑血栓伴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A组患者中包括19例男性患者和15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86岁,年龄最小者49岁,平均年龄64.2岁;患者中糖尿病病程最长者9年,病程最短者2年,平均病程4.7年;B组患者中包括21例男性患者和13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83岁,年龄最小者51岁,平均年龄62.9岁;患者中糖尿病病程最长者11年,病程最短者1年,平均病程3.4年。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1.2 方法:将抽样中的68例临床确诊患者病例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4例,两组患者均进行临床常规治疗。A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病情出现反复的情况、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1.3 疗效评价标准:治愈:患者的吞咽困难症状表现完全消失,可以进行正常的吞咽和语言表达;有效:患者的吞咽困难症状已经有明显的好转,基本能够进行正常吞咽和语言表达;无效:患者的症状表现没有任何改变。1.4 数据处理: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P<0.05时认为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2 结果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复发率、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n/(%)]3 讨论脑血栓是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一种比较常见的大血管并发症现象,而吞咽功能障碍是患者脑卒中的患者的一种常见的症状表现,通常会导致患者出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等状表现,并会导致出现吸入性肺炎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窒息死亡[1]。对不同的吞咽肌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功能性训练[2]:① 对颊肌、喉部内收肌进行运动。②对舌肌和咀嚼肌的按摩运动要进一步加强。③ 对冷刺激的吞咽反射区进行训练:取10枚无菌棉签,用5ml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将其浸湿,平铺于一次性输液器的包装袋中,冰冻处理2 h以上。④ 吞咽辅助肌群的训练:患者舌体努力前伸,保持3s后进行收缩,反复此动做lO~15次左右,进行抵上腭运动10~15次左右;抵左右颊部运动10次左右;咽部内的收运动训练方法为:每次进行鼓腮l0次左右,吸吮10次左右,深呼吸5次左右,每日进行2次训练。对吞咽功能障碍相对较轻的患者,进行进食方面的训练。训练时准备好必要的吸引器、氧气等抢救必须的器材。患者的进食环境应该保持安静,使患者能够充分放松,取端坐位,鼻试呼吸。进食时精力要保证集中,头偏向麻痹侧,使食物能够绕过喉的前面一侧,使咽对食团的推动力进一步提高[3]。总而言之,采用康复护理模式对患有糖尿病并发脑血栓伴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可以使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有效降低并发症率和复发率,进一步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参考文献[1]张婧.卒中后吞咽困难评价和治疗[J].世界医学杂志,2009,16(20):214-215.[2]马美玲,魏贵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早期功能训练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0(19):217-218.[3]周惠娥,张楹德,张薇平.易化技术治疗延髓性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0(13):206-207.

第6篇

脑血栓是一种脑动脉壁病变疾病,特别是受到脑动脉粥样硬化影响而产生的血液载稠度提高或者是血液成分出现了改变,血流速度突然减缓,都会导致血栓疾病的发生[1],而在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患者极易因为护理不当而导致疾病的加重[2]。本文探究了优质护理模式对脑血栓患者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的132例患者均为我院在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脑血栓患者,患者均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关于脑血栓的诊断标准确诊为脑血栓患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采用数据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66例)采用优质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66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其中观察组患者男性36例,女性30例,患者年龄在45~78岁,平均年龄为(58.85±11.54)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31例,年龄在45~80岁,平均年龄为(60.12±10.79)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数据均衡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方式,而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以系统的心理护理、药物护理、康复训练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具体如下。

1.2.1心理护理 由于脑血栓的致残率比较高,患者患病后容易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对患者的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不仅会加大患者的心理压力,还会使患者的情绪更低落,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不仅需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还需要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

1.2.2药物护理 药物治疗是脑血栓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药物护理的重视,确保患者用药的准确性,同时还需细心观察患者用药后的药物功效和副作用,例如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后,需对患者的大便颜色进行观察,以了解阿司匹林的作用效果和副作用情况。

1.2.3康复训练护理 脑血栓患者在患病后,身体均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身体机能衰退,这也是脑血栓患者致残率比较高的重要原因。所以,在患者的急性期治疗完成后,护理人员需立即引导患者开始系统的康复训练,以促进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在身体机能功能康复性训练方面,护理人员需准确把握患者康复护理的时间,准确把握康复训练与患者生命体征之间的关系,避免康复训练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1.2.4饮食护理 脑血栓患者的精神状态和身体机能衰退的影响常常会导致患者出现食欲不振的症状。因此,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症状需给予相应的饮食指导,合理制定患者的饮食计划,同时加大力度控制患者的食物性胆固醇的摄入量,避免食用过多动物的脂肪,而应多食不饱和脂肪酸等。

1.2.5并发症护理 脑血栓患者在患病后,极易出现并发症,如高血压,糖尿病,并发感染等,护理过程中具体如下:①并发感染:针对并发感染患者应明确其感染源,继而通过有效的药物手段进行感染控制。②并发糖尿病:并发糖尿病患者需严密监测器血糖水平的稳定性,适当安排饮食,有需要的患者可遵医嘱使用胰岛素控制病情。③并发高血压:并发高血压患者需严密加强其血压水平的控制,防止患者情绪过于波动。④并发肢体功能障碍:并发肢体障碍患者应注意,以避免发生肢体挛缩畸形。⑤语言表达障碍:语言表达障碍是脑血栓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康复训练以提高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应耐心指导患者的发音,鼓励患者积极锻炼大脑思维能力,主动表达。⑥并发口、眼歪斜:口、眼歪斜是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在护理过程中应加强面部按摩,叮嘱患者多行脸嘴眼部运动。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长明显短于对照组,满意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血栓通常由于血管壁病变,脑动脉出现血栓闭塞等原因引起的脑局部出现急性血流速度减慢,最后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该病常伴有多种并发症,例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等。而通过改善脑循环能有效实现对血栓的相应抑制,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缩小梗死范围,不仅能提高治疗的效果,还能进一步防治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这意味着,对脑血栓患者采取系统的优质护理模式,能有效稳定患者的病情,并从心理、康复训练等多方面实现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能有效降低致残率,提高治疗效率和患者的满意率。

第7篇

关键词 脑血栓 家庭护理 生活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222

脑血栓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该病致残率较高,常留下程度不等的残疾,如偏瘫、单瘫、两侧瘫、运动困难、语言障碍、知觉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偏盲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也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有效的家庭康复护理能够显著地改善脑血栓患者脑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可有效地降低残疾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理护理

脑血栓患者由于发病突然,常出现一侧或双侧程度不同的肢体活动障碍,生活不能自理,改变了原来的生活习惯,病人从心理上难以接受这一现实,害怕自己不能恢复生活自理状态,会出现恐惧心理、悲观心理、厌倦心理、变异心理、焦虑心理。因此,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接触,要耐心地照顾患者,与之交谈时多运用安慰性语言,稳定患者的情绪。脑血栓偏瘫往往伴有语言障碍,对此类患者采取手势和笔写的方法与患者做好心理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热情耐心的解释。给病人讲一些关于本病治疗的科学知识,使患者了解治疗和护理的目的及疾病的康复过程,能理解护理上的要求,稳定情绪,积极地配合治疗护理,并时刻对患者进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饮食护理

脑血栓患者的营养要均衡,食物需多样化,因此应针对不同情况,因人制宜,因病制宜。又因本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因此饮食宜以低脂肪、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但应保证热量1000~1500kcal/日,摄入水量1000~1500ml。此类患者应少食多餐,每天分4~5次进餐,不宜过饱。早餐给予患者牛奶或豆浆,午餐与晚餐要粗细搭配,荤素结合,如面条、瘦肉粥、蔬菜粥、小米粥、地瓜粥,加用燕麦片或玉米片等,菜谱以鱼类、豆制品、青菜和黑木耳为主,两餐之间鼓励患者吃些水果,如橙子、苹果、葡萄、香蕉等,以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

压疮护理

压疮是脑血栓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压疮的治疗和护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对于脑血栓后遗留神志障碍及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由于长期卧床的,或为了不给家人填麻烦,导致同一个卧床时间过长,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容易引发压疮,一旦发生则很难治愈,严重时可因感染引发败血症,甚或危及患者的生命。对于此类患者我们应每日用温水为患者擦浴全身,以保持皮肤清洁,同时还应勤换衣服、床单,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无渣屑。家属或陪护人员要定时为患者翻身,并定时按摩受压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对受压部位可垫气圈或使用充气式气褥垫,以减轻和防止局部继续受压,预防压疮的发生。如压疮已发生感染,应在医师的指导下积极的使用抗生素,并对患处进行清洁换药2次/日。同时还可以用红外线烤灯照射,2次/日,20 分钟/次。用红外线烤灯照射是利用热射线作用于局部组织,促使细胞分子的活动加速,促进局部血流循环,提高组织温度达到消炎、镇痛作用,促进创面干燥结痂。如患处皮肤有较大水疱时,可先将创面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的水抽出,先用红外线烤灯照射20分钟,然后再涂头孢菌素Ⅴ粉剂,再以无菌纱布包扎。

功能康复训练的护理

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的护理:患者出院后一般病情较稳定,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症状不再发展,此时即可进行康复训练。早期、及时的肢体功能康复锻炼至关重要,可以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内翻。对于脑血栓后遗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我们应鼓励患者在床上作四肢活动。运动顺序一般由健侧至患侧、由大关节至小关节,强度由小到大,幅度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活动度以患者疲劳能耐受为度。如患者可自主活动,应在陪护人员或家属的帮助下进行坐起练习,并可在陪护人及家属的扶助下进行行走练习,随着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陪护人员应逐渐减少对患者的扶助作用,以后让患者扶着床栏独立坐起。等患者能独立坐稳后,陪护人员和家属可扶助患者在户外站立和步行,开始由两人扶着站立,并鼓励患者迈步。经练习一段时间后可鼓励患者独立扶拐步行。与此同时加强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如起床穿衣、吃饭、洗脸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语言功能康复训练的护理:脑血栓后多伴有语言功能障碍,对于此类患者应做好语言康复训练,教会患者发音的口型,控制自己的唇舌活动,练习发音。对于发音障碍者陪护人员要耐心地、反复的指导练习舌头与口腔肌肉的协调运动,如反复卷舌及舌的左右运动以促进发音。练习发音要以由短到长,由简单至复杂,由单词到句子,多说多听,练习唱歌,直到恢复为原则。发音内容尽量与日常生活贴近,如吃饭、穿衣、睡觉等。

讨 论

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的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称之为脑血栓。临床上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50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脑血栓轻微者表现为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活、感觉迟钝、失误,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但由于发生的部位不一样,脑血栓的症状也不一样。

在脑血栓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因患者多产生焦虑、多疑、悲观、恐惧等心理变,所以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要有耐心,要关心、体贴、爱护、理解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做到心灵上的沟通。同时给予患者合理饮食,促进排便;帮助患者多翻身、按摩,以防止压疮的发生;有足够的耐心和热情帮助患者进行肢体与语言的功能锻炼,以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及语言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红智.脑血栓患者的特点及心理护理.吉林医学,2008,29(24):2421.

第8篇

【关键词】 脑血栓; 护理; 优质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0-0099-02

doi:10.14033/ki.cfmr.2015.10.049

脑血栓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及时恰当的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而在治疗过程中进行优质护理,可增加患者配合积极性,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1]。笔者所在医院对2010年10月-2013年1月收治的71例脑血栓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42例脑血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1例。观察组男42例,女29例,年龄53~81岁,平均(64.35±3.71)岁。对照组男43例,女28例,年龄54~81岁,平均(63.75±3.6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明确诊断,均符合国际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后向患者介绍医院的情况,保持环境安静,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合理的饮食护理、用药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对其心理状况进行评估,了解患者存在的忧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存在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制定心理护理措施。为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知识、治疗方法、护理方法、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消除其不良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对生活的信心,使其主动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做好家属的工作,给患者更多的关心。

1.2.2 生活护理 帮助患者及家属制定合理的食谱,多进食高蛋白饮食,控制高碳水化合物、食盐、高胆固醇的摄入,对食用降血脂食物如香菇、山楂等,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保证维生素的摄入。加强患者的安全护理,对坠床进行重点预防,走廊、厕所要装扶手,以方便患者起坐、扶行,指导家属帮助患者定时翻身,拍背,对患肢定时按摩[2]。患者常用物品要放置于床头,使患者伸手可及,行走不稳者要有人陪伴;帮助患者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

做好口腔护理。

1.2.3 康复训练护理 患者急性期治疗后尽早给予康复训练,告知患者及家属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每天两次对患者肢体进行按摩,每次0.5 h以促进血液循环。通过指导患者用手摸脸、举臂、前臂旋转、外展、用筷子等方式锻炼手臂、肩关节、肘关节等,帮助患者进行运动,进行站立行走训练,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注意运动中加强观察患者的变化,如有不适,立即停止训练,也可结合针灸、理疗等对患者进行辅助锻炼,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对有失语症的患者,应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语言训练计划,尽早对患者进行语言训练。训练时要有耐心,因为患者一开始可能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护理人员要耐心观察,正确判断患者的意愿,满足患者的要求,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帮助患者学习非语言沟通的技巧,训练患者理解语言的能力。可以将简单的词语写在卡片上,教患者朗读,循序渐进,提高患者的语言功能和思维能力。

1.3 观察指标

自行设计护理质量评分表和满意度调查问卷,分别对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满分均为100分。护理前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包括意识、水平凝视功能、言语、上下肢肌力、步行能力等)进行评价,0~45分,分数越高则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包括进食、穿衣、大小便控制、床椅转移、上下楼梯等),进行评价,0~100分,分数越高则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CSS和MBI比较

护理前两组CSS分、MBI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CSS分均低于护理前,MBI分均高于护理前,与本组护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血栓患者经过急性期治疗后,还需要长时间的康复治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非常重要。优质护理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推行的一种更为全面的、人性化的护理措施[3]。在实施优质护理过程中,首先对患者心理情况进行评估,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增加其配合治疗的主观能动性和依从性[4]。做好包括防止坠床、预防压疮、口腔护理及指导其合理饮食的生活护理,指导其早期功能训练。脑血栓发生后,患者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和言语功能障碍[5-6]。因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功能锻炼计划,正确把握康复护理的时机,鼓励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以改善神经侧支循环,降低致残率[7]。对患者的语言训练也要越早越好,以恢复患者的语言能力。护理过程中还要加强并发症的护理,以降低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便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组资料中,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CSS分均低于护理前,MBI分均高于护理前,与本组护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在脑血栓患者中采用优质护理,可以促进患者语言、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延长患者生命,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作用,同时能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蒋蕊,铁军.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34):278-279.

[2]吴小园.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8):389.

[3]陈秀英.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5):235-236.

[4]袁秀峰,彦凤.年脑血栓患者的临床心理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7):144-145.

[5]邹思薇.脑血栓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3):321-322.

[6]倪红杰.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30):574-575.

第9篇

【关键词】 脑血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6-099-02

脑血栓是我国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已成为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后脑实质神经细胞受损,患者运动、感觉、言语、和认知等功能受到损害,导致丧失独立生活及工作能力,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巨大负担。[1]所以,通过脑血栓临床护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已成为护理领域的重要课题。

1. 临床资料

本组141例老年脑血栓患者,男83例,女58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8.9岁;入院时根据Barthel指数进行ADL能力缺陷评分,[2]0-20分2人,25-45分16人,50-70分65人,75-95分53人,100分5人 。141例患者均在规范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了临床护理。

2. 护理方法

2.1 心理护理

脑血栓病人患病后,常因起病急,肢体和语言等功能障碍,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如恐惧、焦躁、抑郁、对生活失去信心等。因此,护理人员应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①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情感,针对个案问题进行脑血栓知识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促进康复。②帮助患者正确对待并解决困难,证实其能力与价值的存在,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③让家属参与到治疗过程中,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2.2 基础护理

2.2.1 病情监测

①血压监测:严密监测血压变化,及时给予合理的治疗和护理,保持血压平稳。注意有偏瘫的患者要选择健侧肢体测量血压;用自动血压监测仪时注意避免桡神经损伤。②生命体征监测:监测患者的意识、瞳孔、脉搏、呼吸、心率、体温、肌力、肌张力等变化。准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和设备。

2.2.2 用药护理

①低分子肝素钙及阿斯匹林等抗凝药物治疗时,注意出血倾向,观察黑便、意识和血压。②甘露醇等高渗液体治疗时,选择较粗血管,以保障药物的快速输入并减少其刺激血管带来的疼痛;甘露醇结晶时必须加热溶化后使用。③观察用药不良反应,如皮疹,瘙痒,胃肠道反应等。

2.2.3 生活护理

由于肢体及语言等功能障碍,患者ADL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因此,要加强对脑血栓患者的生活护理。①预防褥疮:两小时翻身一次,建立翻身记录卡,鼓励并协助患者做好肢体的主动和被动运动,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②安全护理:运动障碍的患者,加防护栏防止坠床;地面防湿防滑;经常使用的物品置患者伸手可及处;步态不稳者选用三角杖等辅助工具;肢体感觉障碍者谨慎用热水袋、冰袋,防止烫伤、冻伤;③口腔护理:长期卧床者做好口腔护理,每日两次,以保持口腔卫生。

2.2.4 饮食护理

①评估患者吞咽功能,对吞咽困难者,选择软饭、半流或糊状食物。喂饭时采取仰卧位,床头稍抬高,头偏向一侧。喂食速度要慢,每次喂食量要小,让患者充分咀嚼。[3]进食后保持坐位半小时到一小时,防食物反流。不能进食者,通过静脉或鼻导管供给营养。②进食环境安静、舒适,避免使用吸水管吸水、低头饮水,床边备吸引器,防止窒息。③能进食者鼓励患者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易消化食物。多吃优质蛋白质,如牛奶、鸡鸭鱼、蛋类(蛋黄少吃)、豆制品等。长期卧床者,多进食富含纤维食物,如芹菜、蜂蜜、粗粮、水果等,以增加胃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④限钠和应用利尿剂时,多吃含钾丰富食物,如香蕉,菠菜,芹菜、丝瓜、茄子等补充钾元素。[4]

2.3 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干预有助于减轻肢体痉挛姿势的出现与发展,减轻残疾程度。患者各种生命体征平稳时,即可鼓励患者康复锻炼。①患侧刺激。患侧刺激可对抗感觉丧失,避免忽略患侧身体和空间。如进食、测脉搏等护理工作在患侧进行,与患者交谈时握住患侧手,引导患者转向患侧等。②正确卧位。正确卧位可减轻患肢痉挛、水肿,增加舒适感。如患者卧位时床头不宜过高,患手应张开,仰卧位要少用等。③床上运动训练。可改善异常运动模式。鼓励患者每天练习bobath握手、桥式运动、关节被动运动和起坐训练等。每次20-30分钟。注意保障患者安全。④语言功能训练:仔细倾听,说话速度要慢,为患者提供述说熟悉的人或事的机会,营造和谐的亲情氛围,鼓励家人借助图片、笔、本、等沟通方式与病人交流,保障沟通效果。

2.4 出院指导

①生活指导。合理饮食,戒烟限酒,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每天坚持适当运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合理休息和娱乐;气候变化时注意保暖;起床,起坐等变换时动作宜缓慢,转头不宜过猛过急,防止跌倒。②康复指导。鼓励患者树立信心,克服急于求成心理,要循序渐进的坚持康复训练。③用药指导。讲解并标明出院带药的用法、用量、频率及注意事项。④预防指导。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变化,出现头晕、头痛,一侧肢体麻木无力,讲话不清时,应及时就诊。⑤家属指导。鼓励家属关心体贴患者,但要避免病人养成依赖心理,鼓励和督促患者坚持锻炼。

3.结果

141 例脑血栓患者通过临床护理,出院时Barthel指数ADL能力缺陷评分,25-45分9人,50-70分33人,75-95分64人,100分35人。较入院时评分明显提高。

4.讨论

脑血栓患者在规范治疗的基础上,通过临床护理,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对减轻个人、社会、家庭负担起到了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石凤英,鲍秀芹,张美琴等.康复护理学[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3-98.

2. 周维金,黄永禧,王茂斌等.康复专业人员培训教材[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41-43.

3. 曲维香,刘均娥,灵爱真等.标准护理计划―内科分册[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555.

第10篇

【关键词】脑血栓形成;回顾分析;临床诊断;治疗

有数据显示,近几年脑血栓形成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者发病后致残率高,脑血栓形成是引发脑梗死的主要因素,占62%。脑血栓形成会不同程度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大多数患者会出现感觉迟钝、言语不利、单侧肢体活动不利等后遗症,严重者会出现意识障碍、死亡等[1],这是由于血管壁病变后,导致脑血管管腔变窄甚至闭塞,或形成血栓,使得脑部血氧供应受阻,造成脑组织缺血和缺血性坏死,而引发以上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和症状。本文就我院46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探析其诊断标准及治疗措施,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5月――2012年11月期间共收治46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年龄50-79岁,其中男26例,女20例,住院时间15-50天。

1.2诊断标准脑血栓形成临床上一般根据患者年龄、病史以及具体的临床表现,同时结合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进行诊断。①年轻患者若有明显的感染或炎症病史,则因动脉炎引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比较大;②老年患者或动脉硬化患者,在平静状态下(静息或睡眠)突然发病,连续数日内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和症状,究其原因是某动脉供血功能受损导致,在临床上诊断为突发脑梗死的可能性比较大;③通过CT、MRI检查是否存在梗死灶即可明确诊断。在临床诊断上要将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脑出血以及脑脓肿、颅内肿瘤等一系列颅内占位性病变等疾病进行症状鉴别。

1.3疗效判断脑血栓形成患者治疗效果评定分为四个标准:①痊愈,即患者意识、思想等智力因素恢复正常,肌力能为4-5级,具备自理能力;②疗效显著:脑血栓形成导致的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显著恢复,肌力达到2级或以上,维持基本生活自理;③有效:患者诸多症状有明显缓解,肌力增加到1级,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人照顾;④无效:经合理、规范化治疗后患者症状基本无改善或恶化。

2结果

本组46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经及时准确的临床诊断和规范化内科治疗,患者治疗效果良好,其中康复20例,显著改善15例,有效6例,无效4例,死亡1例,有效率为89.1%。

3脑血栓形成治疗

3.1常规治疗在临床上根据脑血栓形成患者出现的体征变化和症状进行治疗,防治并发症,维持生命功能,脑血栓形成患者常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合理控压。脑血栓形成患者出现血压升高,为避免患者突然降低而加剧脑缺血,因此不建议快速降压,患者一般在病后24-48h后收缩压、舒张压分别大于220mmHg、120mmHg或平均动脉压大于130mmHg时,可用卡托普利(含服6.25-12.5mg)等降压进行降压。如果患者血压过高可采用静滴硝普钠(0.5-10μg/kg・分)进行治疗,使血压维持在170-180/95-100mmHg[2];②血糖控制。患者血糖基本维持在8.3mmol/L以下,当血糖过高时(>11.1mmol/L),要及时采用胰岛素治疗,但也要注意低血糖的发生;③发热。当患者体温升高,一般采用物理降温,症状严重者可采用人工亚冬眠措施降温;④水电解质监测。为防止水电解质失衡,常规治疗中要对水电解质进行监测,出现平衡紊乱要及时纠正;⑤心电监护。为有效预防猝死以及室速、室颤等心律失常等致死性疾病,患者发病3日内要进行心电监护,根据患者病情可采用β-受体阻滞剂和CCB进行治疗。同时还要及时处理患者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以及癫痫发作的有效控制;⑥出血、感染治疗。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一般静滴甲氰咪胍(0.6g)+10%葡萄糖液(250ml),或静脉注射雷尼替丁(0.15g),均每天2次。而对于可能发生的肺炎、褥疮、尿路感染等,一般则采用抗生素控制治疗,并采取吸氧、保持呼吸通畅等措施。重症患者或呼吸不畅患者可进行气道支持、辅助通气等治疗措施;⑦脑水肿预防。为防止发生脑疝,可采用20%甘露醇(125ml),快速静滴,来降低颅内压,维持足够脑灌注压力,每次6-8小时。重症患者首次静滴甘露醇500ml,并长时间治疗,心、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采用呋塞米治疗,治疗过程中要实时监测电解质情况;⑧深静脉血栓防治。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性较大患者可进行预防性治疗,通常采用皮下注射4000IU的低分子肝素,每天1-2次,对于近端血栓形成且采用抗凝治疗失败患者可进行溶栓治疗。

3.2特殊治疗根据患者临床上出现的个体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特殊治疗,如①溶栓治疗。静脉溶栓可静滴IU100万-150万和生理盐水100ml,每次30分钟,动脉溶栓则需在DSA监测下,减少药物剂量治疗;②血小板凝聚治疗。血小板高凝患者可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③预防脑损伤。可采用清除自由基、镁离子、CCB、阿片受体阻断剂做好脑保护;④血管内治疗。一般采用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

4讨论

脑血栓形成为中老年人高发病症,致残率高,对中老年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为此医护人员要不断提升业务技能,对患者病情及时做出正确诊断,并进行合理规范的常规临床治疗和特殊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全方位治疗方案,从而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尽可能降低患者致残率。

参考文献

[1]红.脑血栓形成致脑梗死临床治疗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5):179.

第11篇

【关键词】 脑血栓/中西医结合法;补阳还五汤/治疗应用;涤痰汤/治疗应用

脑血栓形成是指由于供应脑部的动脉系统的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并引起局部脑组织坏死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发的偏瘫、失语等急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笔者自2006年1月~2007年6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该病48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男30例,女18例;年龄48~83岁,平均年龄71.5岁,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嗜睡,表情淡漠,浅昏迷,言语不清或失语,中枢性面瘫,偏身麻木,运动障碍,肢体偏瘫,肌力0~1级。大面积脑梗死(梗死灶涉及一个脑叶以上或梗死面积大于或等于同侧大脑半球面积的1/4)5例,中面积脑梗死(梗死灶直径大于20 mm)20例,小面积梗死(梗死灶直径10~15 mm的多发性腔隙性梗死)23例。

2 治疗方法

2.1 西医治疗 急性期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刺五加注射液及西医对症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氧。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刺五加注射液6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针0.5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0 d为1疗程。肠溶阿斯匹林片50 mg,每日1次,维生素E 100 mg,每日1次,连用半年。颅压高时予20%甘露醇静脉滴注及速尿、激素等治疗。同时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尤应注意上消化道出血、脑心综合征、感染和褥疮,还应注意肝肾功能,保持体液平衡。部分患者根据病情加降血脂及降压、降糖等对症治疗。慢性期(3周后)的治疗主要在于康复锻炼,提倡尽早在康复指导下用康复设备,加强功能训练,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2 中医治疗 补阳还五汤合涤痰汤加味治疗。药物组成:黄芪30 g,川芎15 g,丹参30 g,当归10 g,桃仁10 g,红花6 g,地龙10 g,赤芍15 g,胆南星10 g,橘红10 g,瓜蒌10 g,半夏12 g,石菖蒲5 g,茯苓10 g。大便干者加火麻仁、黄芩,血压偏高者加杜仲、夏枯草,头痛剧烈者加天麻、钩藤、白芷,嗜睡昏迷等神志障碍者加用安宫牛黄丸,每日1丸,至神志清醒为止。每日1剂,水煎日2次服,7 d为1疗程,本组病例少者治疗1疗程,多者治疗3疗程。黄芪在第二,第三疗程用60 g。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2] 治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生活自理,语言恢复;显效: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好转,肌力提高1~3级,语言恢复,生活能力部分恢复;有效:肌力提高1级,语言明显好转;无效:肌力提高不到1级,症状、体征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治愈24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83%。

4 讨论

脑血栓形成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病机为本虚标实,元气亏虚,气虚运行无力,痰浊、瘀血互结,内阻脉络,气血运行受阻,肢体筋脉失于濡养。笔者认为痰浊与瘀血互相依存,有瘀血必有痰浊,有痰浊必有瘀血。因此,治疗应以补气活血通络、化痰开窍为法。补阳还五汤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气旺则血行,血行则瘀除。与当归、川芎等药配伍,化瘀而不伤血,补气而不留邪,发挥益气以安神、活血以醒脑、化瘀以通络的作用,有标本兼治之功。涤痰汤具有涤痰开窍之功效,方中半夏、胆南星、橘红化痰;石菖蒲开窍;半夏辛温而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胆南星性凉专走经络,善祛风痰而止痉,治风痰留滞经络引起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配黄芪补脾胃之气,使脾健以绝生痰之源,又可大补元气。所以用涤痰汤既可涤痰开窍将已生之痰涤除,又健脾养胃,以绝生痰之源[3]。现代医学认为,脑血栓形成是指由于供应脑部的动脉系统的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并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低分子右旋糖酐能阻止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聚合,降低血液黏滞性,并对凝血因子Ⅱ有抑制作用,从而改善微循环。刺五加注射液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纤溶酶活性,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度,促进血栓溶解,可增加脑血流,改善脑部微循环[4]。胞二磷胆碱能改善脑组织代谢,促进大脑功能恢复。综上所述,针对脑血栓形成,本治法西医改善动脉粥样硬化,阻滞血栓形成,中医益气活血通络,化痰开窍,二者相辅相成,用之临床,疗效显著。参考文献 转贴于

[1]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刘桂梅.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疾病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3):311.

第12篇

关键词:阿司匹林肠溶片;双嘧达莫;脑血栓;临床疗效

脑血栓为临床常见病,由脑部供血障碍导致,多发于中老年人。脑血栓疾病常伴有功能障碍、偏瘫等临床症状,严重者死亡。由于脑血栓疾病病发部位不同,间接导致临床症状大不相同,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1]。目前,临床治疗脑血栓以改善脑部循环现状为主,以便减少脑水肿发生率。近年来,我院将阿司匹林肠溶片、双嘧达莫应用于脑血栓患者治疗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对此,将抽选我院接收脑血栓患者60例,给予不同药物治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2012年3月~2014年4月,我院接收脑血栓患者60例,按入院时间分成两组(医治组、对照组),医治组患者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5~75岁,平均(50.5±0.5)岁;病程1~5年,平均(3.1±0.1)年;该组30例脑血栓患者中,按脑血栓分型分为:轻型,患者8例;中型,患者15例;重型,患者7例;对照组患者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38~78岁,平均(53.8±0.8)岁;病程2~6年,平均(4.2±0.2)年;该组30例脑血栓患者中,按脑血栓分型分为:轻型,患者7例;中型,患者17例;重型,患者6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不存在明显性差异,统计学意义突出(P

1.2临床诊断 ①患者均符合脑血栓疾病临床诊断;②临床症状:患者均具有意识障碍、偏瘫等临床症状;③排除脏器功能严重损伤、药物过敏等患者;④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组研究实验,且签署临床意向书。

1.3方法 医治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结合双嘧达莫药物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生产厂家:华东医药(西安)博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1022252):口服服用,300mg/次,给药1次/d,连续服用1个月;双嘧达莫(生产厂家:天津力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225):口服服用,50mg/次,给药3次/d,连续服用1个月;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口服服用,300mg/次,给药1次/d,连续服用1个月。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详细记录患者血压、血脂等检查指标,于治疗1个月后比对治疗效果。

1.4观察项目 ①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标准[2]: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神经功能损伤评分下降90%以上为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减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50%以上为好转;患者临床症状未减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50%以下为无效;②比对两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

1.5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18.0软件对本文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对结果中相关计数资料进行表示,在本文中对计数资料进χ2检验,若结果显示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对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后症状均改善,医治组患者临床治疗好转率和对照组相比(93.3%vs73.3%),具备明显性临床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P

2.2两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比对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期间均出现不良反应,医治组患者腹泻、恶心、瘙痒等不良反应总率和对照组相比(10.0%vs33.3%),具备明显性临床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P

3 讨论

脑血栓为临床常见病,由脑部供血障碍导致,多发于中老年人,危害患者生命健康。资料显示,脑血栓疾病形成过程缓慢,病发到发病需几小时,甚至长达数天。一般在患者静止状态下发病,如:晚睡前未任何病发前兆,清晨起床后会发觉身体不适,或出现偏瘫等现象,但也有少数患者白天病发,临床症状为头晕、缺血等,如不给予针对性治疗,将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必须加强脑血栓疾病临床治疗[3]。

阿司匹林为心脑血管疾病常用药物,可控制血小板凝聚、预防血栓。作用机制[4]:预防血小板的大量释放,通过和相应聚合物的融合,改善血液循环现状,减少血液黏度,从而减少血栓发生率。研究资料显示:治疗期间按照5mg/次的剂量服用阿司匹林药物,可达到控制血小板凝聚的最佳目的,当剂量在100mg以上后,即可全面控制血小板,然若剂量超过300mg,将诱发出血现象。因此,临床服用阿司匹林药物时,一般将剂量控制在50~300mg/d,以便减少不良反应;双嘧达莫为临床抗血小板类药物,具有控制血小板凝聚,保护血管;且该药物还具有改善血液循环现状,提高抗凝效果,预防血栓发生等作用。将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共同应用于脑血栓患者治疗过程中,协同作用更佳,可减少脑卒中等疾病病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期限,符合莫林林等[5]报告。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双嘧达莫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临床效果优于单独药物治疗,好转率高达93.3%,和谭归艳等[6]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借助阿司匹林肠溶片结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患者,效果明显,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加快康复进度,意义重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何雄平.联合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和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30(19):133-134.

[2]孟传萍.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3,18(02):43-44.

[3]王四安.肠溶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形成100例疗效分析[J].内科,2014,22(01):28-29.

[4]申玮.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脑血栓栓塞83例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18(05):113-1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