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私人贷款利率

私人贷款利率

时间:2023-05-30 09:03: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私人贷款利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私人贷款利率

第1篇

关键词:金融管理 私贷企用 调查思考

1.抚州市中小企业“私贷企用”基本情况

1.1总体情况简介

(1)“私贷企用”贷款增长速度较快。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末,7个样本县全部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14189万元,较上年末增长28%,其中“私贷企用”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211%。从时间上看,2011年四季度“私贷企用”现象最为突出,当年四季度“私贷企用”累放额是一季度的2.12倍。

(2)“私贷企用”多以抵押方式发放贷款。7个样本县全面调查结果为,当地农信社均存在“私贷企用”现象。崇仁县农信社要求以承兑汇票贴现方式,或者以厂房、土地作抵押发放贷款,月利率在8‰-9‰之间,承兑汇票敞口利率在3‰-4‰之间。广昌县农信社要求以企业房产、土地、厂房、林权为抵押发放贷款,月利率在5.4‰-9‰之间。金溪县农信社要求以土地、厂房及设备为抵押物,月利率为7.11‰,期限为36个月。

(3)“私贷企用”贷款不良率各地不一。调查数据显示,“私贷企用”贷款不良率在0.03%至0.06%之间。广昌县2011年末“私贷企用”贷款逾期金额441万元,逾期率9.90%,较上年末增加2.2个百分点;金溪县2011年末“私贷企用”贷款逾期金额20万元,逾期率0.87%,较上年末减少6.8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私贷企用”贷款业务的信贷风险与该项业务本身并无直接关系。

(4)“私贷企用”现象与金融宏观政策相关。据辖内黎川县调查资料显示,从2001年起由于各金融机构贷款管理工作逐步规范,“私贷企用”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从2011年四季度开始,“私贷企用”现象再次抬头,其深层原因和现实影响不容忽视。

1.2主要融资模式。调查发现,中小企业“私贷企用”现象主要以法人代表、内部股东、配偶家属等私人名义融资企用。

(1)以法人代表名义融资企用。江西省南城县某锅业制造厂,以企业法人代表名义在2010年6月24日贷款300万元,以机械设备、厂房及土地总价值667万元抵押,用于购买铁锅生产原料。该厂经营生铁锅制造十五年,信誉良好,是农信社的优质客户。南城县某切片厂是一家从事木材加工的私营企业,2011年1月18日,该厂法人代表用住房抵押,以私人名义申请贷款150万元,用于购买木材。该厂生产的木材边角料切片广销全国各地,主要用于造纸、培植菌菇等,而且工厂经营效益较好,2010年产值852万元,税后利润近百万元。

(2)以内部股东名义融资企用。江西省广昌县某钢厂向当地银行申请2000万元贷款,但当地银行只有500万元的贷款权限,而且受各商业银行上级行信贷规模限制,以企业名义申报贷款项目难以得到上级行的批复。为满足钢厂贷款需求,当地银行信贷部门采取“化整为零、私贷企用”的方式,以钢厂4位股东名义,每位分别申报私人贷款500万元实现融资意图。江西省金溪县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大股东以私人车辆、房产等抵押获得贷款500万元信贷资金投入于房地产开发项目。

(3)以配偶家属名义融资企用。江西省黎川县某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卫浴洁具的陶瓷生产厂家,2011年四季度,由于周转资金紧张向当地农信社申请贷款80万元。但农信社受省联社信贷规模控制,无法满足其贷款需求。后经协商,以该公司主要负责人配偶名义向农信社申请住房抵押贷款获批。

2.原因分析

2.1为规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2010年一季度,央行当时实施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到2010年四季度货币政策开始转向稳健,从此法人金融机构的贷款增量受到严格控制。特别是农信社等小型法人机构,由于受区域、规模限制,信贷管理周旋余地小,导致包括市县两级工业园区在内的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较难满足。同时由政府部门招商引资进园区的新企业、新项目、新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融资需求,以及需要增加授信额度时,银行和企业只能以变通方式满足融资需求。2011年四季度,调查的辖内黎川县金融机构共发放“私贷企用”贷款5笔共49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85万元、增长367%。

2.2为逃避“环评”监控。以企业名义申请贷款时,商业银行对企业环评要求较高,达不到环评要求的企业贷款无法批复。但是,企业可以通过虚构贷款用途以“私贷企用”方式获得信贷资金,投向土地、房地产等预期收益较高的非主营业务领域,或者直接从事“两高一低”行业。

2.3私人贷款业务手续简便、审批快捷、风险程度低。一是手续简便。企业申请贷款前需要获得信用评级并申办贷款卡,而目前私人贷款业务暂无此要求。同时以私人名义申请贷款无需企业其它股东授权或同意,以属于私人的股权资产办理抵押贷款即可。二是审批快捷。当企业授信额度不够时,增加授信额度须由银行信贷部门层层上报、层层审批,时间长、资料多、手续繁,多数企业认为在时间和精力上都难以承受。而以私人名义申请贷款时,审批相对快捷。三是银行信贷部门认为私人贷款业务风险小。据了解,近八成县域小企业存在内部管理不规范、财务数据不完整、信息披露不真实等问题,致使银行信贷部门难以准确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尤其是一些新设立的企业,由于开工、投产时间短,企业财务信息有限。银行信贷部门为了降低贷款风险,认为以私人名义或私人资产抵押贷款,让借款人承担“无限责任”的私人贷款业务,比公司贷款业务安全系数更高。

2.4私人贷款业务抵押方便、费用优惠、利率低。部分中小企业缺乏有效抵押资产,或用于抵押的土地审批手续不齐全、厂房尚在建设中、生产设备价值难评估等问题,难于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而公司法人代表或内部股东,则通过与银行协商,以私人房产、车辆等资产作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同时私人贷款业务的抵押评估费用,可以通过私人关系降低10%-20%。而且相同期限的私人贷款利率,也可以通过协商降低近1个百分点左右。

3.主要影响

3.1容易导致金融数据失真。企业以私人名义申办贷款,一方面导致大量的生产经营性贷款资金体外循环,脱离金融调控和监管视线。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地方经济主管部门、金融机构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资产负债状况等财务数据的误读,致使区域经济金融形势分析数据失真。

3.2容易损害健康银企关系。银行信贷部门放任或纵容企业以“私贷企用”方式获得贷款,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企业对征信体系建设和信用约束力的认识。如果其他企业争相效仿,则容易助长逃避征信监管的不良风气,容易弱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规范财务制度的积极性。

3.3影响央行征信系统效能和权威。“私贷企用”使央行征信系统不能准确反映用贷企业真实信用记录,央行征信中心无法向金融机构和企业信用记录的查询者提供真实、准确的企业信用报告,从而影响征信系统的效能和权威。

4.政策建议

4.1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监测制度。加大国家宏观调控效果在基层的监测和反馈力度,建立对大额自然人贷款流向的监测制度,为基层人民银行监督金融机构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货币政策提供必要的手段,确保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

第2篇

关键词:发展障碍;原因分析;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后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突飞猛进,但是存在着各种个样制约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

国际金融公司(IFC)的报告提供了一份对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有潜在和实际制约作用的因素的完整清单,并根据它们是否主要与民营企业自身、金融领域或政府相关做了分组。 (见表)这个清单由政府为促进民营企业所采取的措施构成,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 1999 年正式确认民营经济的角色的宪法修正案,以及隐含于为 WTO 成员资格所做的承诺中的措施。研究小组的感觉是国际金融组织(IFC)提出的所有制约因素都还在继续阻碍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其中的许多可能是为可预见的将来而做的。

表.未来民营企业发展的议题

资料来源: 根据“未来的议程”国际金融公司.2000和“中国正在兴起的私营企业”整理而成,2001.3

融资渠道少成为重中之重。无力获得融资平等地位体现在银行的各类信用、进入股票和债券市场等等。然而,直接的优先考虑是使小型民营企业成为银行有价值的客户。在一定程度上,银行关系的缓慢发展是大银行的有价证券处于不良状态的因素之一;这使得他们普遍地难以对外借贷,这也可阻止许多私人贷款者的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些人为了某个目的借钱,但却把借到的钱挪作它用。政府不愿意为更多的银行发放许可证,尤其是许可外国银行经营本地货币业务,也对此有贡献,虽然为WTO成员资格所做的承诺可能会使现状发生相当快的变化。

调查表明,被利率管制是银行对民营企业借贷的主要制约。在国外专家组作实地考察的时候,一年期的贷款利率是5.85%,银行只有权对国有企业在规定利率的水平上提高或降低 10%,对中小企业可以增减30%,对乡镇集体企业可以升降50%。企业面对如此高的利率仍有很强的信贷需求,无数企业家愿意在130%的基础利率水平上借钱,但银行认为回报不足以补偿他们对小型民营企业借贷的风险。因此,银行仍将大多数贷款贷给国有企业,近期对造成坏账的(尤其是对非国有借款者)银行官员严厉刑罚的引入加强了这一趋势。

有证据显示一些迅速成长的中国信用担保公司(CGC)描述的设计原则取得了一些初始的成功,然而目前为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进行担保的流行做法似乎是基于对小公司与银行之间的商业关系通常应如何发展的一个误解。此外,由于是信贷计划的遗留物,信用担保公司的发起有给倍受折磨的银行系统带来道德灾难的风险。出于其本性,银行并不适于为小型民营企业提供风险投资的业务,许多这样的民营企业注定将要失败。相反他们应当从事为现行的关注提供清偿手段,意味着为各种工作资金需求发放(主要是短期)贷款,这样的贷款有足够的抵押物(如可变现的应收款项、银行存款或其它金融资产、土地使用权或其它可抵押的不动产、工厂和设备等)保护。随着公司的成熟和与银行关系的发展(并且随着银行获得项目分析的专业技能,以使他们能够自信地在项目现金流的基础上借贷给确定的、可靠的客户),银行自然倾向于成为资本投资和业务扩展所需的某些资金的来源。

如果能够将风险转嫁给信用担保机构,银行就不会有什么兴致投入资源建立客户的信誉或确保这些公司的抵押物的质量和无负担性,而这些机构本身可能也无力评价给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在银行能够收取的利率不足以补偿对公司进行调查和在违约情况下收回抵押物的成本,以及存在违约发生的风险时,就更会如此。引入信用担保公司(CGC)的逻辑根据是他们能够比银行更好地评价借债中小企业的信誉。即便如此,银行体系改革的整体目的是在银行发展更强的对金融存款的中介能力,并因此发展将贷款导向能够最高效地使用资金的客户的能力。将这项工作的一部分委托给信用担保公司可能危害银行业的改革,而且,恐怕这些担保不一定比相应的贷款好,许多信用担保公司注定要失败。

第3篇

摘要: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各国银行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对于俄罗斯来说,由于其金融市场起步较晚,银行部门的外债较高,使得俄罗斯银行业受到的影响似乎更大。尽管如此,我们也要看到,每一次危机都是一场灾难,而每一场灾难的背后,又蕴藏着发展的机会。本文主要论述有关金融危机后,俄罗斯银行业的现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俄罗斯银行业的未来发展予以展望。

关键词:金融危机俄罗斯银行业

俄罗斯金融市场起步较晚,金融市场真正开始发展,始于1991年发放私有化凭证(privatization voucher)以及随之进行的公司股票交易之后。1992年俄罗斯银行业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由一级银行制度(国家银行、建设银行、外贸银行、劳动储金局等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国家单一银行体制)向两级银行体制迅速过渡,并不断完善,形成了中央银行为领导、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渐建立了俄罗斯金融市场。俄罗斯的货币市场、证券市场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而逐渐发展起来。

一、银行业现状

俄罗斯现代银行体系从20 世纪90 年代初建立以来,经历了数量和规模急剧增长时期,也走过了趋之若鹜的投机和暴利时期,其间经过了多次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洗礼。1999 年以来俄罗斯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宏观经济环境不断改善,俄银行部门也开始恢复和发展。经过银行体制改革和银行重组,俄罗斯银行体系出现了积极的变化趋势。

截止2010年底,俄罗斯信贷机构的数量达到1178家,资本金中有外资参股的226家(100%外资控股的有82家),银行体系总资产16.3万亿卢布(其中自有资本4.7万亿卢布),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为6636亿美元(按当年月平均汇率30.4这算),银行部门外债余额4485亿美,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989亿美元,全年银行业盈利5374亿卢布。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s Investor Service)于2010年10月将俄罗斯银行系统的评级从“负面”上调成“稳定”,表明银行的流动性和经营环境改善,俄罗斯银行行业正从金融危机中走出。

二、银行业特点

(一)银行业集中度继续提高,银行数量下降

总体来看,伴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俄中央银行风险控制的不断加强,银行系统的整合重组趋势明显,市场机制的作用显现。尤其是1998年金融危机后,俄罗斯国有银行比重稳定增长,到2006年超过了40%,到2000年年初,前5家最大的国有银行在银行总资产所占的份额达到了52.1%。目前,俄罗斯银行国有化重现所表现出的明显特点便是集中度继续加强,国有银行尤其是三大国有银行(储蓄银行,对外贸易银行、天然气工业银行)占主导地位。2007年归属于俄罗斯20家最大银行的资产达到63.7%,到2008年9月末,归属于俄罗斯20家最大银行的资产达到64.7%,而到2010年11月,前五大银行资产占到银行总资产的47.8%,前20大银行占到银行总资产的68.5。它们占有居民存款的70%、公司贷款的70%、居民贷款存量的64%。政府控制的银行占据了近一半的国内贷款市场。其中,储蓄银行是最大的银行,拥有最广泛的分支网络,占所有居民存款的40~50%。

另外,从银行数量上看,1999年,俄罗斯信贷机构有2481家,而到2010年下降到1178家,下降幅度超过50%,这对于银行业实现规模经营,增强抗风险能力是必可少的。

(二)银行业私有化进程缓慢

俄罗斯银行国有化的重现与其他转型国家的模式有着显著的差别。在其他国家,国有所有权一直下降直到趋于稳定。而俄罗斯政府从商业银行的撤出是不稳定的而且范围有限。在2000~2008年之间,银行系统也在不断发展,这期间俄罗斯的银行部门一直没有进行重大的私有化改革。直到今天,政府重新成为市场参与者的主导力量,核心银行仍有待私有化。中东欧国家银行私有化的战略是向私人所有权、竞争和经济自由为基础的市场体系转型,俄罗斯的私有化走上了与其他中东欧国家不同的道路。

(三)外资参股或控股银行体系的现状不断加强

俄罗斯外资银行的进入几乎是与其银行体系商业化的过程同步进行的。《俄罗斯联邦银行及银行活动法》为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种所有制形式银行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依据。联邦法律鼓励外国投资者投资新建合资银行或参股俄罗斯银行,也可以在俄罗斯境内建立外国银行分支机构。俄罗斯主要根据外资银行法定资本规模的不同,颁布不同的银行业务许可证,目前大多数外资银行可以全面经营俄罗斯的银行业务。从数量上看,99年不足5%,而目前已经超过20%。到2009年6月,俄罗斯有228家外资参股银行,其中81家是外资独资银行,外资控股超过50%的有25家,同时外资已经参与到俄罗斯最大的20家银行中,10家最大的银行中2家是外资所有。从资产上看,到2009年4月1日,信贷机构总法定资本中外资股份达到31.19%,而2009年1月1日为28.49%。从资产比例看,2007年,外资资产在俄罗斯银行业的比例达到17.2%,比2006年提高5.1个百分点,而到2008年9月末,外资资产在俄罗斯银行业的比例则进一步上升到19.2%。

(四)与实体经济的联系不够密切

1998年危机以来,俄罗斯经济发展出现稳定的良好态势,各部门生产增长,通货膨胀得以控制,卢布汇率稳定,居民收入增加。近几年里,俄罗斯GDP增长迅速,超过同期发达国家。但所有这些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尤其是石油资源。由于近几年国际石油期货价格大幅上升,对于石油储备丰富的俄罗斯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然而,从长期看,由于固定资本的低投入、机器设备的老化等将会对俄罗斯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显然,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一个发达的银行体系。但从过去和现状看,俄罗斯银行体系难以承担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支持。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发展生产是最常用的融资手段,银行为企业提供的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通常分别在60%-100%和4%-7%的水平上。但在俄罗斯,银行体系发放的总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却要低得多。2010年,俄罗斯银行体系贷款余额18.1万亿卢布,占GDP比重仅为40.8%,而2007年这一数字仅为37%。说明俄罗斯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较低。

俄罗斯商业银行贷款的部门结构也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以前,商业银行最热衷于把贷款发放给出口部门的企业,近年来没有改变。1997年,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和邮电部门中出口企业拥有贷款和债务总额的比重为38%,2007年上升为44%。这意味着俄罗斯银行部门不但没有促使经济结构的调整,反而使原本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进一步僵化。

(五)银行业的区域分布不平衡

俄罗斯银行业区域分布十分集中,分布不合理,重要集中在中部地区,而其中的莫斯科市和莫斯科地区又是主要的集中地,拥有超过一半的银行;乌拉尔山脉地区、远东、西伯利亚地区以及西北部银行很少。从而造成了金融资源分配畸形,由此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也是俄罗斯地区收入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也是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

尽管不同部门的贷款比例或规模与成熟的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银行贷出资产的质量及回收率很高,即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俄银行贷款的不良资产率仍很低,而且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三、金融危机后对俄银行业的展望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银行业借贷利率上升、资本流动性骤减。从08年第二季度开始,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银行存贷款利率纷纷走高,俄罗斯银行业也陷入困境,外债总额过大、短期外债所占比例过高成为俄罗斯银行业发展的软肋。到2008 年10 月,俄罗斯银行和企业外债总额达到5 100亿美元,其中2 100亿美元(约合5.5 万亿卢布)要到2009 年底前还清,超过银行体系总资本的20%、贷款总额的1/3。尽管俄银行数量很多, 1995年有2 500 多家, 1998 年金融危机后淘汰了一大批,到2008 年1 月1 日还剩下1 136 家,但银行实力不强。从2003-2007 年5 年,银行体系资产规模增长了5.3 倍,银行资本增长了4.9 倍。尽管增速很快,但银行部门的总规模并不大。到2008 年11 月1 日银行系统总资本金额为1 088 亿美元,占GDP 的8.1%, 总资产量为8 245 亿美元,占GDP 的61.4% 。俄罗斯2007 年的GDP 约为中国的39%,但银行系统的资产只相当于中国的11.3%。

金融危机后,俄政府及金融监管机构加大了对银行监管的力度,更注重将本国银行做大做强,以此来应对发展中面临的风险。据统计,仅2009年一年之内,俄罗斯就有44家银行彻底失去经营资格,还有3家银行主动宣布破产,另有12家银行由于经营不善而被其他8家银行融资吞并。而自今年1月1日起,俄罗斯已有4家银行倒闭,其中3家银行被其他大银行收购。

另外,银行部门的各项指标明显恶化,银行体系的资产及对私人贷款出现负增长;自有资本的增长率自2007年以来呈不断下降趋势;其他指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恶化。

2008年以来,为抵制通胀,俄罗斯央行四次提高再贷款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导致俄贷款利率高出国际利率平均水平近30%。因此,俄罗斯商业银行和企业大举外债,出现了国外融资困难、商业银行之间惜贷的窘境。面对严峻形势,俄罗斯政府从2008 年9 月开始出台了一系列拯救金融体系的措施。

2008年11 月,普京签署了《恢复金融和其他经济部门局势的行动计划》。根据此项计划,出台一揽子法案,涉及完善金融市场和银行体系的基础设施,扩大内需,保护劳动市场和对居民的社会支持。俄政府划定了具体的优先救助领域,将对其提供国家订货、信贷利率补贴、限制进口、获取银行贷款等救助措施。通过储蓄银行、外经银行和地方项目向中小企业扩大贷款,向高新技术设备的购买提供补贴贷款,以优惠措施支持国防工业和高新技术部门,支持建筑业、能源部门、原料部门和零售企业。杜绝资金外流,特别是从国家支持的部门外流。国家将收购俄罗斯企业的优先股和可转换债券。

每一场危机的到来,都会给各国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而破坏的另一面,便是危机带来的机遇。此次金融危机给俄罗斯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国际机遇,就是建立俄罗斯区域性金融中心。2008 年9 月 5 日,在俄罗斯索契举办的国际银行论坛上,俄地区银行协会主席阿克萨科夫提出了《2020 年前俄罗斯金融市场发展构想》。《2020 年前俄罗斯金融市场发展构想》提出,到2020年俄罗斯银行资产占GDP 的210% -230%;银行资本占GDP 的25%- 27%;外国投资者资产占GDP 的60%-90%;对自然人信贷占资产的30%-35%;对小企业信贷占资产的15%- 20%;抵押贷款占GDP 的40%。

参考文献:

[1]庄起善、窦菲菲.俄罗斯银行业改革与发展(1988-2007):动荡、危机到稳定[J].俄罗斯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58-65

第4篇

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置分支机构没有包袱而是轻装上阵,完全游刃自如地同我国业开展竞争;但由于我国金融业存在历史上的体制缺陷,这就造成了大量信贷资金的流失。这就好比运动员登山,外资银行不负重就轻而易举地登上山顶,而我国金融业身负沉重包袱,处于劣势,其速度与质量远远落后于外资银行,在竞争中就必然处于劣势。不仅如此,外资银行信贷资金流失程度低,可用资金雄厚,当进入我国境内允许经营人民币业务时,就享受与我国金融业同等的“国民待遇”,这就有可能从我国金融业手中夺走优良客户,其客户群体逐步壮大,市场份额亦会逾来逾高。而我国金融业市场份额将会相应下降。因此,我国金融业必须审慎对待这种充满变数的挑战。

(三)组织管理体系的差异

西方商业银行普遍采用扁平式、矩阵式、型等新的组织形式替代传统的科层组织。这种组织管理体系优点在于:成本费用大幅度降低,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大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管理体系的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但这些改革往往只是对部门职责的平面调整,缺乏对银行组织架构的立体思考,国有商业银行“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直接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效率的低下。因此必须按照市场原则和原则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进行重组和再造。

(四)业务拓展能力的差异

随着2006年银行业对外资全面开放的日益临近,外资银行加快了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中外资银行业的竞争态势将由彼此相安无事向更多的正面交锋演化,双方在许多领域尤其是零售业务方面围绕客户、产品、渠道和人才展开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在客户方面,外资银行的客户群体主要是在华外籍人员、港澳台华人,今后会把重心扩展到中国富裕城市的高收入阶层,如私人主、高级管理人员等。

在产品方面,目前外资银行公司业务的重心主要放在融资、国际结算、存贷款、担保、汇款等业务方面。近几年外资银行已经向中国市场投放了100多个品种的产品和服务,相当于国内商业银行投放品种的3倍以上,显示出外资银行在产品研发和创新方面的优势。而在个人银行业务方面,外资银行长于提供信用卡、私人贷款、按揭、存款及财富管理等服务,零售业务创造的利润比重往往超过50%。今后外资银行将会充分利用其技术、经验、品牌和人才,创新和推广更多的产品。

中资银行会在下面几个方面受到较大的冲击:

1、个人理财业务

普通零售金融业务依赖机构网点的支持,外资银行从人力成本等各方面利益考虑,将会把精力集中在高收入群体的争夺上。2002年以来获准经营个人外汇业务的外资银行纷纷成立理财中心,通过私人理财业务来抢夺优质客户这块诱人的蛋糕。花旗、汇丰、渣打、东亚、恒生等外资银行都在国内设立了专为尊贵客户服务的理财中心,为客户提供包估嫁娶、婚丧、、健康医疗保险、财产投资管理、搬家、及退休计划管理在内的完整服务。尽管实行全能银行制的外资银行无法在国内充分发挥其集团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混业经营的优势,但全新的投资理念、成熟的财富管理工具、专业的金融人才和丰富的操作经验使外资银行在个人理财领域驾轻就熟,其进入必将加速中资银行优质客户的流失。

2、外汇交易业务

2004年10月底全国外汇存款达到了1584亿美元,其中居民外汇储蓄存款为836亿美元。汇率的剧烈变动、外币利率的频繁调整,使得居民和银行都有开办个人外汇交易的需求。2003年花旗银行的“优利账户”和渣打银行的“汇利账户”在上海等大城市就已经小试牛刀,2004年银监会《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后,花旗、渣打、汇丰等24家银行先后获得了衍生产品资格,法国巴黎银行还在上海设立了交易室。外资银行推出的外汇结构产品,已经引起中资银行外汇储蓄的流失。在日益重要的个人外汇交易市场上,外资银行占据优势,而中资银行目前尚不具备自主开发管理衍生产品的能力,仅能采取背对背平盘的方式充当外资银行产品的销售代表,难免受制于人。

3、信用卡业务

信用卡是客户日常使用率最高的金融产品,同时也是银行新产品的最好载体。中国信用卡市场对外资银行极具诱惑。目前银监会正会同有关部门起草银行卡管理条例,以推动外资银行发卡业务。在获准单独发卡之前,外资银行已经联手国内合作伙伴进军信用卡业务。 2003年花旗集团和上海浦东银行建立战略联盟合作伙伴关系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2004年2月正式推出了内地首张由外资银行提供管理和技术支持的双币种信用卡,标志着外资银行已经正式介入中国内地信用卡市场。2004年12月花旗浦发卡一改居高临下的姿态,宣布双双降低普卡和金卡申请门槛,并把发卡城市由沪深穗扩展到10个城市。此外,汇丰银行与上海银行合作打造的申卡国际信用卡、兴业银行与恒生银行合作的兴业信用卡也在2004年先后亮相。汇丰银行2004年8月参股银行后,两家合作组建了太平洋信用卡中心,并有望在2005年第一季度开始发卡;2004年12月美国运通公司也与工商银行合作推出了牡丹运通卡。

联合发卡使外资银行绕开了人民币对象和地域的限制,提前进入了人民币零售市场,给其他中资银行带来了压力。外资银行借合作发卡达到了熟悉国内市场的目的,为以后独立发卡作好了市场、品牌及宣传等先期准备。目前国内大中城市的银联金卡工程为所有入网银行提供了共享网点和设备资源的便利,外资银行独立发卡后可节省铺设国内网络的时间和成本,信用卡的竞争将更趋激烈。

4、个人信贷业务

近年来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量也呈现上升趋势。处于起步阶段的个人消费信贷在我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外资银行在楼宇按揭、汽车金融等业务上具有优势,目前汇丰、渣打、花旗、东亚等外资银行已经在京沪杭等地开展了外籍人士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在国内紧缩地产信贷、提高利率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凭借贷款利率低、贷款成数和年限灵活、更多可选货币、服务完善等优势,在部分城市已经占据了外销楼盘按揭的半壁江山。在汽车金融方面,2004年大众汽车金融公司与上汽通用金融公司已经开业经营,另外三家汽车金融公司也在筹建之中。在外资银行2006年获准向中国居民个人提供汽车信贷后,中资银行将面临业务进一步流失的风险。

在渠道方面,外资银行将会采取增加网点、开办网上银行和并购国内银行的方式增强对个人银行业务市场的渗透。在增设网点方面,目前汇丰、东亚、渣打在华分行数分居前三位,其中东亚银行率先在深圳增设罗湖支行,标志着外资银行向深圳零售市场进军的开始。另外,花旗、渣打、东亚、汇丰等13家外资银行已经获准提供全面网上银行服务,网上银行已经成为外资银行重要的营销手段。在通过并购方式进入市场方面,外资银行已经不再局限于参股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性金融机构,2003年底恒生银行参股兴业银行、2004年汇丰银行收购交通银行股权并派驻管理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进入内地市场的渠道。(五)创新能力的差异(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

1、国有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现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已经出现与国际接轨的与时俱进的特点。产品不少、种类也很多,但面对急剧变化的市场与客户需求,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在灵活性、联动性、集约性、共享性和个性化服务方面还显得非常不足。主要表现在:

(1)产品设计主要考虑交易流程设计,忽视了信息和信息流的设计,本质上造成了对客户的信息服务能力弱。

(2)在贷款及融资类产品中,客户对银行的融资需求越来越要求快捷、方便、灵活、实用,并能达到理财要求。虽然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及融资类产品种类多样,但是含量低,由于本外币系统不统一,客户号不统一,业务处理系统难以满足集团客户对全国统一授信,综合授信和循环贷款以及表内外、本外币一体化的服务需求。

(3)在客户对存款账户、产品的需求由原来办理支付结算、提供融资、定期存款保值等服务扩展为理财、结算、清算、咨询、信息共享以及更多的组合灵活的存款产品,并以此来加强管理,提高资金收益降低成本的时候,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虽然种类齐全多样,但存款产品变换组合不够灵活,难以满足客户的保值需求。

(4)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较低,虽然产品数量较多,但是缺少规划和管理。产品名称、品牌不统一,不少产品的功能重复、用途雷同。

(5)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从授信的调查、审批到管理,很多环节处于手工操作水平。银行信用卡的信用功能的挖掘及产品的开发相对外资银行滞后等。

2、国有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现状: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注重的都是银行的扩张和,而不是其对客户提供的服务。但随着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在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基本无差异的市场上,银行之间的竞争则更多地表现在服务方面。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相比,其突出的优势之一就是其另客户非常满意的金融服务。他们的理念是:客户是第一位的,利润是第二位的,客户是利润的来源;只有更好地服务客户,才能获得丰厚的利润。

3、国有商业银行体制创新现状:

(1)产品经营管理体制没有很好确立。现有产品都有明确的管理部门,但产品管理的内涵没有统一定义,实际操作主要以产品的制度、规定、操作、服务、调整等为主。

(2)主要对部门的整体业务经营业绩进行考核,不单独对产品进行经营业绩的考核。

(3)现有产品创新相关的科技项目开发体制是各职能部门分散开发为主要模式的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