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3: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氓原文及翻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字形构成巧识记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些字的意义可以通过字形本身的构成来进行推断。使用“会意”和“形声”这两种造字法的汉字,就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推断其含义。
会意字是指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例如:即和既。即:左半部分是一个盛有食物的器皿,右半部分是人形,合在一起指人来到器皿前用餐,本义是接近、靠近。既:右半部分是一个转过头的人形,代表已经吃完饭了,本义是尽、完结。如《诗经・氓》中“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句中的“即”使用的就是本义“接近”。而成语“既往不咎”的“既”使用的也是本义。另外“籴、粜、武、信、艺”等字都是会意字,可以从字形直接分析出含义。
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含义,却可以根据“偏旁部首”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如“逋”字本义就与“人的行为”有关,指“逃跑”,引申为“拖欠”义,“逋赋”一词就是拖欠赋税之义。“赉”字的偏旁“贝”与“金钱”有关,本义“赏赐、给予”。“抚军亦厚赉成名”句中的“赉”就是此义。另外,2013年四川高考卷第8题C项:履祥倾赀营购。赀:钱财。“赀”偏旁“贝”在古代是一种货币,可以判定这个字与“钱财”有关,此句的含义是“履祥倾尽钱财设法解救”,正好与下文语境相吻合,由此可知此项解释正确。
二、已学知识巧迁移
很多文言实词在教材中都出现过,当在文言文阅读中遇到这样的实词时,要能够立刻联想起课内的例句,从而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做到触类旁通,解决课外问题。如2013年安徽卷第7题: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此句中的“捐”的理解是难点,不过人教版选修教材中有《湘夫人》一课,其中“捐余袂兮江中”的“捐”是“抛弃、舍弃”之义。将其迁移到这个句子中,正好与语境相吻合,这句话的准确译文是: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了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
另外,很多成语也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其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所以在阅读中遇到不理解的词时,可以联想熟悉的含有该词的成语来加以印证。如2013年广东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不痛绳之。绳:捆绑
根据我们熟知的成语“绳之以法”中“绳”的含义“约束、制裁”,再联系上下文语境,可以断定此句的“绳”就是这个含义,译文是“不用法律严厉制裁他们”,正好与下文“恐怕无法禁止此事”衔接紧密。
三、语言环境巧联系
文言实词是具有多义性的,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词的含义是唯一的。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去生搬硬套,应该找到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以已知信息推求、猜测未知信息。如2013年山东卷第9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皆竞秀献状。秀:开花
回到原文,此句所在的语境是“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由此知道主语是“诸峰”,“皆竞秀献状”是对“东西北诸峰”的描绘,所以谓语动词“秀”就不可能是“开花”,这根本说不通,此处的“秀”是形容山峰的秀丽。
四、语法知识巧断义
词在句子中所处的语法位置,能够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介词短语充当等等。根据词所处的语法位置,可以推知它的词性,从而推断它的含义。如2013年广东卷第9题的文言翻译:
(2)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根据语法知识,“名”字后面带了宾语“之”(代词,代傅先生),它就不可能是名词。很显然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称呼……的名字”。此句的正确译文是“傅先生是天下有名的贤士,我尚且不能和他成为朋友,你们是什么人,竟敢直呼他的名字”。
再如2013年江西卷第13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村落者也。
其中“家”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后有地点宾语“江北”,故为动词,为“居住”之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