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时间:2023-05-30 09:03: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形势 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数量越来越多,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为什么越来越严峻呢?

201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30万,加上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以及大量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军队退伍人员,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达2400万人左右,而目前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而根据统计,201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已达650万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新阶段,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究其原因,除受高校扩招、我国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等影响外,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明显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高职毕业生供给相对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职类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急需一大批专门人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我国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比现有数量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近年来,许多大城市就出现了高级技工奇缺的现象。但是,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上却仍未能按市场需求设置,办学特色不鲜明,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差。这就使得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一方面,不能保质保量地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不受社会欢迎以致供大于求。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碍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的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五、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创业不仅能解决个人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希望每一个有理想、有条件、有能力的青年毕业生通过创业实现积极主动就业的途径,来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让我们更坦然的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严峻现实,使得高校毕业生这支宝贵的人才队伍发挥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张建国.谈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306-307.

[3]李瑞学,孙官耀.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22-23.

[4]胡鞍钢.中国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2007(3).

[5]2004年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7).

第2篇

关键词:高校 就业指导 意义 措施

大学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新经济形势下,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及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一问题,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高校必须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和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高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的意义

1. 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主要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素质。这两个方面虽不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可以直接影响和瞬间转变的,但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择业活动;可以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准确的社会需求信息和就业形势分析;可以向大学生介绍求职面试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提高展现自我的能力;还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负担。

2. 有助于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

择业是人生的关键问题之一,它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前途和发展。因此,职业的选择既是对未来发展成才道路的选择,更是对人生幸福的选择。对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经验不足,职业目标不确定,容易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犹豫不定,走弯路,甚至找不准自己的发展道路。而大学生就业指导恰好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这样的帮助。

3. 有利于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市场经济下如何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已成为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就业指导通过对行业形势进行分析、对就业趋势进行预测,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就业风向标。同时保持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使得供需信息畅通,解决了供需不相匹配的问题。

二、高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的具体措施

1、加强就业政策指导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宣传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及有关部门和地方制定的就业规定和学校的具体实施意见。以克服学生择业时思想上的随意性、盲目性、片面性,走出择业的误区,消除择业时的困惑、幻想,从而增强择业的有效性和成功率。

2、加强就业信息指导

高校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掌握社会需求信息,预测就业动态,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及时信息,让所有的毕业生都知晓国家有关政策和人才的需求情况。要将毕业生的表现、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奖惩情况等录入计算机和制成表格,随时供用人单位查阅,向用人单位推荐。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场所,配备相关设备;建立专门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和就业资料阅览室。

3、加强就业思想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要伴随就业指导全过程,要贴近学生就业实际,力求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注重对学生开展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成功观教育,突出吃苦耐劳精神、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确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相互尊重的职业道德观。还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知识框架、就业方向、岗位特质、特殊能力和一般能力等等,引导大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和发展方向。

4、加强就业心理教育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焦虑心理、急躁心理、自负心理、自卑心理、依靠等待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如果不及时对大学生的这些心理进行调适,就会妨碍正常的就业,甚至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择业和今后的发展。要结合实际,分析产生这些心理的主观原因,对症下药,通过传授就业技巧、调整择业观念、分析就业形势等各种方式来疏通思想疙瘩,帮助大学生进行合理定位,找到满意工作。

5、加强就业技巧指导

通过技术指导,可以帮助毕业生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确定择业目标,以便在不同需求形式下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工作;其次,帮助毕业生掌握自我推荐的方式、应聘和面试的技巧,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避免走弯路;再次,帮助毕业生树立竞争意识,以便在求职择业中保持主动。

6、利用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使得广大学子更加感性的认识社会,提高了社会认知度,包括对社会关系以及人际关系的认知,这对于青年学生定位人生谋求个人发展具有极强的指引作用。

7、加强创业指导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则是就业之源。通过创业教育,促使大学生在夯实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素质,使大学生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这样,毕业后就具有了更强的就业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大学生也要开阔思路,善于学习,寻求多种形式的就业。

大学生就业表面上是个人行为,其实,它与学校的发展、声誉和稳定密切相关,更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以及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政府、社会、学校和师生共同关心的大事。高等学校是国家人才培养任务的重要保障。高校工作者们应努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程化建设,在具体工作中贯彻“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改革方向,以“学以致用、人尽其才、择优推荐”为原则,通过“双向选择”,不断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于晓光.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

自从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的人数激增,然而,由于我国经济体制还不健全,国家政策支持不到位,高校的培养计划不完善等原因,导致本该是社会高素质人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的现象非常严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仅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达到630多万,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大学生的就业率偏低

根据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来看,2002第一批扩招的高校大学生开始毕业就业,大学生的就业率开始不断下降。2002年约有145万的高校大学生毕业,据统计这批毕业生6月份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2001年低了5个百分点。随着另外的22万人实现了就业,2002年底这批毕业生的就业率上升到了80%。2003年毕业生人数继续增加,达到了212万,然而当时的“非典”特殊时期,社会上的大部分企业缩招或者不对外招聘,当年大学生就业问题严峻,后经国家的积极协调,加上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努力,本科院校最后的就业率约为70%。高职专科就业率则更少,只有55%。2004年大学毕业生达到了280万,根据9月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本科院校就业率大约能达到为73%,离职专科学校就业率则为61%,从这三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虽然统计数据来看,就业率每年都还不算太低,但是很多专家认为,这些数据是有水分的。

(二)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自从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2002年毕业生为145万,2003、2004年的毕业生分别为212、280万。到了2010年,我国毕业生达到了630万人。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却非常有限,这就造成了巨大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国家宏观经济方面的原因

1 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运行不稳定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调整中。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走向均衡化过程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结构的高度化过程,这两点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就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从“产业结构均衡化”的角度看,它的实质就是压缩长线产业,进而促进短线产业的发展,促使各个产业部门不断趋向平衡。在这一调整过程当中,被压缩的长线产业部门肯定会缩小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水平,这就会导致从事生产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减少。加之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不景气,这更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虽然我国经济总体来说发展不错,但是目前来说,发展动力不足,体制不全,国家政策缺失等,都严重的制约着毕业生的扩大就业。

2 国家支持就业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支持缺失

国家虽然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政策上面仍有缺失。比如国家可缺少适当的政策来来鼓励青年大学生主动到西部、到基层去工作,鼓励大学毕业生自己创业,以及鼓励人才跨区域、跨行业、跨单位的流动等。大学生对去西部工作心里有很多困惑,比如担心国家的各项补贴和优惠政策是否能够落实。从西部回来以后就业压力是不是更大;如果去农村工作,户口、社会保障等问题怎么办;如果自主创业,国家的扶持政策是什么,资金缺口如何补齐。另外很多毕业生还受到户籍制度等限制,这些都阻碍了大学生的毕业。

国家在保障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由于我国大学生严重超过了市场需求,在企业招聘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部分企业“挑人”的情况。比如,有些企业会歧视乙肝病毒携带者,企业招聘走后门、凭关系的现象严重。这些都缺少适当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也给很多大学生造成了心理上的负担。

(二)学生自身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大学生自己本身,很多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就业缺少正确规划,对自己没有正确定位,高不成低不就导致很多工作岗位大学生不去珍惜,好单位又进不去,到最后,什么工作也找不到。大学生这种重名利、重地位、重面子的心态,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前景。同时,大学生缺少自主创业的精神,只是被动的去寻找工作。这样很多人的创业才能被埋没,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三)学校教育体制欠缺

自从国家放开招生限制以后,高校盲目招收大批量的学生,生源素质严重下降。同时,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讲授时,课程设置不科学,师资力量不足,这些都导致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学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欠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和就业技巧匮乏等等,这些导致了大学生毕业以后,在面试的时候紧张、缺乏应试技巧,最终被企业淘汰。

第4篇

论文摘要:地方院校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体系构建方面的探讨,对创建和谐校园,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要,起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当前我国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尽如人意,不但同发达国家相比相去很远,与国内重点大学差距很远,就是距离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需要也有较大差距。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就业指导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在对地方院校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调查、思想状况及就业意向调查、就业指导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体系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快专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重中之重。地方院校要按照中央和省市的有关规定,以不少于教师和学生人数1:500的配置标准,尽快配齐专业的就业指导服务人员。

从工业发达国家的就业指导实践来看,从事就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的人员,大都接受过广泛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知识的培训,并且是在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的。如特性与因素匹配理论、人格与生涯匹配理论、发展理论、计算机系统指导理论、行为理论等,在这些理论影响下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就业指导模式,对于我们正在起步的就业指导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目前地方院校普遍缺乏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有关工作人员对就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还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缺乏有效的评价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难以成为学生职业教育的主要指导者。因此,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必须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尽快实现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就业指导教师通过讲授就业指导课、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咨询答疑,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调研、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职业岗位特点、人才需求动态、人才素质要求等,可不断扩大知识视野,丰富头脑。根据就业宁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寻解决的有效途径和遇到不断积累新经验,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

二、从地方院校的实际出发,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知识体系

地方院校作为一种专门的办学机构,要有明确的办学目的,要按照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要求,有选择地向学生传递价值观念和职业知识,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教育。

地方院校应当将就业指导工作纳人学校系统的教学计划体系中,在现有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强化学校教育的就业指导功能。如开设就业指导课,系统地讲授关于社会职业和学生个性特点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掌握选择专业与职业的能力,开展职业咨询活动,为学生提供个别化、具体化的指导与帮助。根据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有针对性地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就业形势和政策指导是就业指导的最基本内容。就业形势指导要在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走势情况下,根据就业形势的最新发展变化,分学科、专业、学历和行业发展情况全面准确地向学生分析形势。通过形势分析,让学生清醒地认清就业形势,并结合就业形势,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和就业期望值,积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迎接各种挑战,并正确定位择业,努力实现顺利就业。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途径,应当以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为主;就业政策指导包括国家的各项就业政策和规范,如大学生就业机制、工作程序,档案、户口转寄和存放的有关规定,以及违约及调整改派的处理等规定,同时也包括地方和高校根据国家政策制定的大学生就业的具体实施细则和实施办法,如优生优荐政策、公务员选拔推荐政策、就业招聘会的组织管理等。就业指导的目的是要使大学生准确掌握就业政策和办法,按照政策和办法的规定规范自己的择业行为,并明确自己的责、权、利,避免择业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以维护正常的就业秩序,确保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择业心理指导是就业指导过程中一项重要内容。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不仅会遇到种种外部障碍,还会产生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大学生择业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困难的心理调整和适应的历程。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对其能否顺利择业就业至关重要,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把择业心理指导放在重要位置。大学生择业心理应从培育良好的择业心态着手,引导大学生客观公正地分析就业形势和择业倾向,正确对待就业机制、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和用人单位等。同时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坚持换位思考、走出就业焦虑的心理误区,克服依赖心理、走出盲从误区,克服保守思想、正视挫折和失败,走出自卑心理误区,正视现实状况,保持平常心态,走出心理误区。

重视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指导。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以及体制和机制的相应变革,为大学生提供的发展空间与展现才华的舞台在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自主创业是指大学生毕业后不通过传统的就业渠道谋取职业发展,而是依靠自身的学识智慧、科技发明、专利成果,在社会风险投资的支持下,开办自己的企业。自主创业是对传统就业观念的一种挑战,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一种新的就业方式。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大学生自主创业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有利于缓解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就业压力,在解决自身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指导,可以丰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涵。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特征,如良好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管理才能、身体素质及科学的经营头脑等,智慧潜能如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财务税收知识、法律知识等,风险投资常识如高风险、高收人、分散投资等,创业指导的基本方式包括参观学习、成功人士专题讲座、课堂典型案例分析等。大学生创业指导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创业,并及时加强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锻炼,为自主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调查研究,重视理论对就业指导实践的指导作用

地方院校应当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社会调查和工作实践。调查研究是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根本途径,也是就业指导工作者的基本功,只有搞好调查研究,才能摸清情况,准确掌握信息,做到胸中有数。通过调查研究,可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在分析综合后,能掌握学生就业的基本心态,掌握就业的基本形势,了解就业政策的基本走向,明确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基本特点,以及工作中须不断改进和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不断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同时,就业指导工作者须积极参加就业实践工作,了解就业工作的基本操作程序、开展日常就业工作的基本要求、处理日常矛盾和问题的基本方法、拓展和维护就业市场的基本途径等,要通过就业工作实践,把就业指导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加以运用和检验,不断总结就业实践工作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就业指导师。

要重视毕业生生存状况.定期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调研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思想品德、业务能力、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毕业生从自己工作的切身感受中体验到的社会对专业知识、个人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正确协调处理人际和社会关系的方法,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及对母校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等。调研的主要途径包括大学毕业生跟踪调查、到用人单位或者要求用人单位召开座谈会等。毕业生跟踪调查的主要目的,一是加强和校友的感情联络,充分调动校友的力量,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强与校友所在单位的协调和联系,巩固大学生就业市场;三是根据校友的亲身经历和实践,以现身说教的方法或典型事例来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四是在广泛征求校友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和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改进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加强对大学毕业生思想状况和就业意向的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专业认识、就业态度、职业理想和目标、职业稳定度、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择业标准、择业手段和途径、影响择业的主要观念和择业的心理素质及求职前的心态等,调研的途径主要以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方式进行。调研的目的是充分了解大学毕业生的思想状况、就业心态、就业观念,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加强对地方经济建设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调研的内容应包括社会未来几年对各专业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数,以及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情况,如大学生的政治面貌、外语和计算机过级要求、社会实践工作情况、综合技能要求、专业和知识结构、性别、学历层次等。调研的对象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调研的方式可采用通讯、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对大学生人数和专业需求状况的调研,一是有利于拓展和巩固大学生就业市场,二是有利于依据切实可靠的数据对大学生开展就业形势分析和指导,三是有利于高校根据社会对专业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对大学生素质要求情况的调研,有利于高校结合社会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并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踏实肯干、乐于奉献、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高尚品质和情操。

四、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过程

全程就业指导,就是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根据职业选择的发展理论,职业选择不是个人面临就业时的某个单独事件,而是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过程。为此,就业指导应作为发展个体健全的职业自我观念而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就业观的培养应该是大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就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必须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让大学生从进人高校就开始关注就业,逐步完成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设计,并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而这就需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全程就业指导。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档案管理;对策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

2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2.1政府方面

2.1.1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拉动作用依然明显。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归根结底还得依靠经济的发展拉动就业,就业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将得到直接拉动和促进。同时,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将为大学生创造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

2.1.2.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就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总书记、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各级党委、政府也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上重要议程,采取了多种措施积极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2.1.3稳定的就业环境。制定法规保护大学生就业的切身利益。例如规定最低薪酬,并且针对金融风暴的影响,更要创造稳定的就业环境。而且要平衡中小城市与珠三角的人才竞争政府积极为毕业生到农村等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

2.2 学校机构方面。

2.2.1 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给予指导与培训。积极倡导并严格要求高校领导对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负总责。加强硬件投入和软件建设,设置大学生就业课程,并对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与培训,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评估当中,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使他们是树立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加强就业指导,全面提高服务水平。

2.2.2 加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和多样化,作为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及各种社会活动的档案材料,在就业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凭证和依据作用。高校档案工作者应顺应当前形势,强化学生档案的就业服务功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

2.2.2.1 学生档案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学生档案是国家人事档案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及各种社会实践的真实历史记录,是大学生就业及今后选拔、任用、考核的主要依据。因此,高校学生档案在就业工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依据和凭证作用。

2.2.2.2 影响学生档案就业作用发挥的因素

近年来,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但从整体情况看,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部分领导档案意识不强,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等。

2.2.2.3 加强高校学生档案工作为高校学生就业服务能力的措施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知识、能力、诚信度等的呼吁越来越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学生档案管理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建章立制、增强档案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不断规范和提高学生档案管理水平等方面下功夫,为大学生的及时就业、更好地服务社会作出贡献。

高校档案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学生档案的就业服务功能,更新观念,积极配合学生、学校及有关部门,把就业工作放在显著位置,有超前的服务意识,以用人单位和学生为对象,以自身及馆藏档案为条件,以服务学生就业为目的,与毕业生、用人单位积极沟通,了解需求,认真做好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使之更利于大学生就业,更好地发挥高校档案工作服务人才、服务社会的作用。

2.3 大学生自身方面

2.3.1 审时度势,做好职业规划。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着就业的环境,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就是就业选择的方向。所以,准确把握社会需要,选择有发展潜力的就业方向是每个大学生的重要任务。

2.3.2 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2.3.3 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大学生不仅要能承受“治国平天下”的重任,更要能够忍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痛苦,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

2.3.4 充分做好准备,适时选择工作。对于尚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可以把眼光投向社会上许多空闲岗位上,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营企业还有大量的用人要求;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对于手中有几个工作,但还在左顾右盼、犹豫不定的学生,也许奇迹会在明天出现,但机遇很有可能稍纵即逝,在毕业生供给充足、社会需求呈现买方市场的态势下,好的用人单位不可能在一个需求周期内两次或多次到同一个学校去,更不可能苦苦等待你迟来的回复。所以,建议目前有就业意向的同学尽快签约,抓住机遇先就业后择业。

参考文献:

[1] 李晓岚.以就业导向为指导的高职院校人才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J]. 中国市场.2010(35)

第6篇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1.1较高的期望与社会市场价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随着高等院校扩招规模不断的增加,大学本科毕业生在社会市场中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大学生现在已经非常的普遍。同时由于竞争的愈发激烈,用工单位给与大学生的工资标准也有一定的下降,由于各种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大学生不能够真正的了解到用工单位的真正需求,另外由于大学生认为自身已经收到高等教育,所以对于自身的评价较高,对于将来寻找的工作也有着较高的期望,对于求职的工资薪金也有一定的标准。但是在毕业之后,学生开始寻找工作,大线很多工作并不能满足自身对于工资薪金的要求,能够满足自己工资薪金标准的企业又有很多人来竞争。

1.2文理科就业不均衡

总体来说,理科类的就业形势要比文史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好,其中在理科类的专业的就业形势之中,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机械制造等专业的就业形势还相对较好,在文史类专业中语言、文秘、会计、历史等专业的就业形势相对来说是非常的困难的,所以文理科就业不均衡。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

对于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笔者主要从两方面即社会环境方面和大学生自身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2.1社会环境方面

从目前来说我国的就业环境来讲,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还是供大于求,在这样供大于求的背景下造成了就业形势越发的严峻,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紧张。第二就是现如今用人单位存在一些性别歧视,虽然说我国的就业环境严峻,但是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之中其实女性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女大学生的工作一般还是集中的传统的女性职业之中,与男同学相比女同学的就业质量还是比较低,由于女性需要生育以及照顾性的工作比较多,所以或造成人力资源的闲置,直接影响了女性就业的质量。第三就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不合理,不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使得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降低,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更加难。另外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高等院校对于就业指导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对于就业形势主要就凭借着自身的感觉来说,所以高等院校的就业形势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2.2大学生自身方面

2.2.1自身素质欠缺

大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存在一些学习成绩就能够代表自身的能力这样的错误的思想,在寻找工作的时候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他学习成绩还不如我,找的工作这么好,我一定也要比他更好。用工单位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高就可以的,用工单位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专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等等能力,但是存在一些大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

2.2.2就业观念和自我认识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就业如此严峻的环境下,很多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自我认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就这一方面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想要在大中城市工作的总数能够占到86.2%,想要在北京、上海、深圳工作的占到总数的56.4%。,对于工资薪金的心理目标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高。这样的调查结果就能够显示出来这样不合理的就业观念和自我认识也严重的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对策

3.1政府层面

从政府层面来向,需要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建立起安全全国联网的网络求职软件,为大学生进行网上求职等提供健康的环境和服务,真正的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让网络上的一些招聘信息可以更加的安全、真实。使得大学毕业生能够得到更加有效安全的帮助和服务。另外政府应该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这是今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个新动向,政府应该多颁布一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对于高校大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对于一些高新的信息类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应该多多提高一些贷款的额度,大力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

3.2高校方面

在高校方面首先就应该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笔者认为高校应当适当的进行校企合作,学校通过和企业的合作,高校就能够充分的了解现代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这样高校才能够针对于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对于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其次,高校应当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适当增加实践性的教学,让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提升,使学生变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另外适当的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这样学生在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团队精神,使得学生的竞争力得到提高。

3.3大学生自身方面

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转变就业观念,对自身进行正确的评价。大学生的心态也应该逐步的进行调整,积极的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于自己的观念进行调整,客观的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并且进行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可以自卑同样也不可以自大,明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便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结束语

第7篇

【论文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扩张而出现的,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探讨或研究纷至沓来。 

 

一、劳动力市场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赖德胜应用劳动力市场理论,从城乡两个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出发,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难题在于城乡劳动力的转换成本、解聘成本和户口成本等,其中,“在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特性使得城乡之间的工作转换成本很高,这其中工作接受成本与工作离开成本是次要的,主要是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很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相对的,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在某些城镇地区特别是高校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他们有相对过剩的迹象,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他们则是绝对不足。”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李琪应用供求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理论及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她指出,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一般会选择进入劳动力供给持续增加的主要劳动力市场而使他们的就业竞争变的激烈,降低就业率;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市场失灵理论)指出,大学生对企业信息的不完全获得使得50%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利用资本有机理论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信息社会的到来,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逐步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其结果是,化工、建材、医药、电子信息等专业大学毕业生相对来说就业机会增加,纺织工业、食品加工工业等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则显的就业困难了。 

刘洪银依据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所做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通过实证分析法得出结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既源于就业的有效需求不足,也源于供给方面的就业意愿与就业能力不足,还源于市场的运行效率低下。其理论分析也依据人力资源开发、市场供求和市场失灵的不完全信息展开。 

三、其他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徐州工程学院院长沈超从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的角度分别对就业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做总量失衡分析时,他首先也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分析就业,其过程和李琪所做的分析研究是一致的;沈超利用费尔浦斯等经济学家提出的职业搜寻理论把大学生失业归咎于大学生的预期保留工资偏高于实际的市场平均工资,偏高的保留工资会使大学毕业生拒绝诸多的工作机会,增加寻找工作的时间,导致当年就业率降低;依据筛选理论指出,毕业生提供的信号可分为强信号与弱信号。一般而言,学历、专业、学校品牌、性别、是否党员、获奖情况以及体态相貌等都属于强信号;而工作能力、性格特征、人际交往、思想品质等属于弱信号。这便导致对弱信号有更高要求的雇主寻找合适人选的时间增加,也使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增加,在短期内表现为大学毕业后不能尽快就业。在做结构失衡研究时,作者也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分割和人力资本的理论进行的解释,其中,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李琪所研究仍然一致;其对人力开发理论的应用是,大学生现在为了避免将来转行所导致的专用人力资本的损失,在初次就业时往往对专业性太强的行业选择的比较慎重,使得大学生在这些行业中的就业呈现出供给不足的现象。 

四、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其他研究 

国内关于本命题的相关研究还有:孙宏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文中从两类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出发,指出大学生偏爱主流劳动力市场却不得不涌向次要劳动力市场的事实,运用劳动力市场的划分模式,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及其复杂性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研究,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提出了就业对策。李永东、张婷婷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教育经济学分析》指出我国劳动力市场现实的二元划分以及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马金艳、李娟的《浅谈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供求问题》从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入手,分析了这两个因素是如何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周世学、陈士俊和邓蓓共同撰写的《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文中从经济学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出发,通过劳动力市场分析指出,大学生不是过剩而是过少,就业难只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就业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客观现象。王厚义、黎金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从需求规律和供求规律的角度解释了高校扩招以来就业问题渐渐进入困境的原因。郝剑琴、王文奎的《强化人力资源社会配置缓解就业难结构性矛盾》选取了西安市2007年第一季度人才招聘会为基本样本,结合多方面进一步调查访问,通过对大学生人力资源市场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其启示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提出只有在相应的政策引导下和相关的社会服务的基础上,增进招聘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认识与沟通,协助招聘单位完善人力资源政策,帮助求职者调整择业方向,才能真正推动大学生人力资源朝向合理的社会化配置方向迈进。吴宏伟、张国栋的《人职匹配理论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将个体独特的人格特征和能力特点与社会某种职业相关联,以求达到人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另外值的一提的是,罗育超在他的《基于管理学归因理论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一文中,巧妙的应用管理学的归因理论,也对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关大学生就业的研究还有很多,不再罗列。 

五、综述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一般是以文献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为主,使读者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有了以个大致的了解,并对所使用的理论进行了必要的介绍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再提出对策或是政策建议。从总体上看,随着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理论研究文献更是相继出现,论文和专著都呈现发展的势头,研究也开始更深入,更细致,更向实用性发展。从研究方法上看,一般采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法,这是必不可少也是最常见的,另外,问卷法和个案研究法也较多的被采用以获取一些一手的数字信息。从内容上来看,主要是研究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性的成因,尽管许多文章一致性的提出了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或是结构失衡,可是现存的研究却鲜有直接从大学生专业对比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鲜有去细细的分析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现象,因为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情是,并不是所有专业的大学生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就业难是一个局部问题,只不过这个局部的“面积”大了一点。 

 

参考文献 

[1]李琪.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05). 

[2]刘洪银.大学生就业的人力资源市场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07(06). 

[3]沈超,宋言东.我国大学生就业失衡现象的经济学解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4]潘士元,林毅夫.中国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学家,2006(1). 

[5]厉以宁.我国中长期就业理论与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1981(06). 

第8篇

我的大学生活已接近尾声,回顾大学三年所走过的路一种莫名感慨油然而起。大学三年中在良师的精心指导下我刻苦努力,不断充实自我为我踏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校学习成绩虽然不是非常好,但我能够端正了学习态度,认真对待学习。通过大学三年努力学习《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各门课程我系统地掌握了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及工作实际,加强了会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锻炼,能够熟悉运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如用友、金碟),并能熟练操作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和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如word、excel)。

在思想道德上,我能够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生活很简单,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你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这是我的信条,因此,在我遇到困难时,老师同学们都给予我一些帮助。

我的性格:温和、谦虚、谨慎、开朗,缺乏冒险精神。由于性格特点,我不能是孤胆英雄,而是团队的小兵。我相信个人的力量远不如团队力量,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在团队里,他才能发挥无限的潜能。

“逝者如斯夫”大学生活纵然是美好,但我的未来不在这。大学是我学业的一个终点,也是我人生的另一条起跑线,所以我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迎接更好的明天。|应届,为你提供全面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以及大学生职业困惑、大学生就业难等多方位的信息。本站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所有文章的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谢谢!

第9篇

关键词: 外语专业大学生 就业特点 就业困境

自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近几年,外语专业招生过热,市场人才日渐饱和,外语专业学生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在人才市场中也直面着“就业难”的困境。但在各个专业就业情况都不理想的大环境下,相较而言,外语专业也有其优势,还是“有路可走”的。

一、当前外语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特点

教育部关于高校学生的数据显示,2010年、2011年我国英语专业录取人数连续排名第一,2010年高达10.4万人,高出第二位会计专业一半以上,2011年招生近11万人,占全国计划招生人数1.6%以上。据麦可思研究院(MyCOSInstitute)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大学生主要本科专业就业率的前50名中,外语类专业,仅法语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居37位,就业率达93.2%。而在2011年度本科专业失业量排行榜中,外语类专业中占比最大的英语专业排名榜首。另外,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较弱势地位,在女性比例较大的主要本科专业10大排行中,法语、英语、朝鲜语、德语、日语分居3、6、7、9、10名,外语专业占一半。

从中看出,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有四大特点:一是专业学生总数多;二是整体就业率不高;三是失业人数多;四是女性比例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其总体发展趋势是:普通外语人才趋于饱和,复合型人才越来越走俏。

二、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除了无法回避扩招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之外,外语专业大学生在就业中还受到多方面的挑战与冲击。

1.外语教育普及使专业学生面临更多强劲对手。随着英语教育的逐渐普及,国民自觉学习外语的意识不断增强,学习环境不断改善,能够自如应用的人与日俱增。许多非外语专业学生也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为了就业或出国,许多学生通过了CET-6、托福,甚至专业级别的外语考试。同时,许多企业家或管理者掌握了外语技能,不再需要专门翻译从旁协助,这样对纯粹的外语人才需求会逐渐减少。

2.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语专业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领域不断拓宽,专业划分越来越精细,行业竞争加剧,单纯的外语知识难以满足需求,外语专业学生需有宽广的知识面,也就是要在打好外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外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丰富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从事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

3.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差。在我国应试教育的推动下,尤其是受中、高考“指挥棒”的驱使,学校、学生一贯轻视英语“说”的技能的培养与练习,出现了庞大的考试能得高分而正常交流中难于或羞于启齿的“哑巴英语族”,对成功就业构成了致命的威胁。

另外,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陈旧,毕业生期望值过高等因素也给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三、走出就业困境之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是与年俱增的,应该说当前既存在就业难问题,又普遍存在外语人才招工难的现象,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的外语人才炙手可热,笔者认为,前景是乐观的,关键要坚定信心,认清形势,找准方向。外语专业大学生走出就业困境,关键靠高校、学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

1.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高校要适应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在外语专业的设置与调整上争取主动性,依据自身特点与市场需求,在类别、层次、任务及目标上设立独具特色的培养方案与学术发展计划,并大力鼓励外语专业学生学习第二专业。如构建“语言+专业”的新型培养模式,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对口岗位的工作要求。

2.强化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培养。学校从外企、跨国公司获取人才需求订单,直接为企业培养专业复合型紧缺人才,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计划,组织实施教学与实践,优势互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大力拓宽就业渠道。外语专业具有外向性,除了传统就业方式外,为外语专业毕业生开拓国际就业市场也是提高就业率的有效途径。

4.加强就业指导。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一步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将就业指导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为外语专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服务。

面对就业困境,英语专业大学生首先应树立两个新观念。一是现代社会中的外语仅是一种工具。外语不是社会上的一个行业,因而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可以进入任何行业,但是进入任何行业是有前提条件的,单纯熟悉语言不够,要将英语跟所处行业融会贯通;二是“我”找工作而非“外语”专业找工作。一些外语专业毕业生抱怨没有赶上好时代,不能根据自身的弱点进行调整,“充电”学习,“外语”专业找工作难并不代表“我”找工作难。

5.刻苦学习,提高综合能力。外语专业大学生应该从以单纯学好语言技能为目标转变为以培养语言技能加专业知识为主要目标,成为实用型、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在专业基础上,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选择偏社会性和职业性专业作为第二专业进行辅修或适当参加相关技能的培训和资格考试,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对语言有偏爱的同学也可多掌握几门外语,拓宽专业领域。

6.认清形势,迎合社会需求。“北上广”等经济较发达地区以其丰厚的薪酬待遇和良好的事业发展前景形成了英语人才集聚效应,而中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则少人问津,导致一边外语人才过剩,造成人才浪费,一边人才不足,外语人才紧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英语专业学生的择业观念要适应时代要求,正视现实,调整心态,打破“精英”光环的束缚,勇于到英语人才匮乏的农村、基层去,参加服务型岗位工作,走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第10篇

李知淘,女,1982.12,辽宁沈阳,沈阳师范大学,学历(2012级硕士)研究方向:基本原理。

摘要:2013年被称为建国以来最难就业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辅导员作为高校一线工作者,与学生生活最为贴近,在学生就业指导的问题上也肩负重要责任,如何发挥辅导员的工作优势,促进学生就业成为辅导员探讨的重要话题。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促进就业,转变观念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概述

大学扩招使得大学生入学率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的人数相应的成倍增长,从2005年至今大学毕业生突破699万,使得2013年被称为建国以来“最难就业年”,699高校毕业生投身到社会浪潮中,然而699万也并非是最终数字,附加上2012、2011年未就业的学生,就业难度可想而知。

伴随着逐年增加的毕业生人数而来的并非是同样增加的就业岗位,就业岗位的失衡与就业人数的激增这一矛盾愈演愈烈,相应的就衍生了“啃老族”、“傍老族”等,畸形的大学生就业观。“就业乃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民生问题,更重要的是代表中国青壮年的力量,是全国先进理论呢技术的掌握者,不能很好的实现大学生就业,不但社会智力不能很好的发挥,造成人才浪费,而且会引发严峻的社会问题。

除上述的社会岗位问题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在与学校教育方面,从1999年大学扩招开始,为迎合社会需要,大学教育班级规模增加,学校课程设置根据社会形势发展也作出了相应调整;部分学校依旧采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办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于实践,在工作经验上很欠缺;学校对于就业指导与人生规划课的重视不够,这样也使学生没有足够的重视,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没有规划。从学生本身来讲,就业难不在于真的没有工作岗位,而是“铁饭碗”、“公务员”等就业观念。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也是促进学生就业的一个关键点。

二、 辅导员在促进学生就业工作中应发挥的作用

辅导员是学生入校后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在学生四年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最为信赖的老师,辅导员在学生中的作用是巨大的。辅导员的工作除了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学生学业调查等,还担负着指导学生就业,引导学生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重任。尤其是在就业难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的近几年,辅导员的指导学生就业工作越来越重。如何正确有效的对学生就业作出指导是每一名辅导员老师应思考的问题。在目前辅导员的工作中仍存在不足。首先,辅导员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十分繁琐与困难,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心理、健康等等方面全部在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内,同时辅导员还担任着学生与教师之间纽带的关系,纷繁复杂的工作使得辅导员老师很难再分出多余的精力去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职业指导和生涯规划;其次,由于辅导员本身对于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不足,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不能很好的抓住重点,所以指导工作收效甚微。

这些摆在辅导员面前的困难不能很好的解决,辅导员在促进学生就业,指导学生人生规划上的作用就微乎其微。

三、 辅导员有效开展学生职业指导的工作策略

有效开展促进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任重而道远,然而并非是不可攀越的高峰,具体的工作办法如下:

(一) 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工作,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

就业形势的严峻是无疑的,但就另一方面看,挑战伴随着机遇,增强同学们就业的积极性是指导学生就业工作的先决条件。辅导员应定期带领同学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尤其是对本专业就业形势作出总结和预测,在分析中,要对就业和创业的成功案例做分析,同时对于失败的案例做比较,在总结正反两方面教训的同时开拓学生视野,树立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理念,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亲身调查的习惯,让学生明白就业并非难而是分布不均,树立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二) 以细致的观察分析学生,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

辅导员老师接触学生的方方面面,这些都使得辅导员能能够掌握“一手资料”,运用细致入微的观察,辅导员很容易了解学生的能力、气质特征、职业倾向性等,这些都可以指导学生正确自我认知,在就业与人生规划上找到合适的道路。

(三) 以实践的精神指导学生,增进学生的工作经验

辅导员应积极搜集招聘信息,及时给同学们,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招聘咨询,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可以是学生在实习工作中增加社会经验和提高工作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当促进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化,开展创业知识讲授,鼓励同学创业就业。

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占重要的地位,在促进学生就业方面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开展辅导员工作的同时,应好好把握时代的脉搏,在就业难中寻找出一条成功之路,不仅是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而且是解决了民生问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中文专业毕业生 就业形势 应对措施

中文专业是一个具有较深厚历史积淀的传统老牌专业,也是一个传统的就业强势专业。曾几何时,中文专业一度是一个热门的专业。而今,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中文专业就业形势也日渐严峻,中文专业的毕业生开始面临着一种尴尬的择业境地。面对中文系毕业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局面,很多人不禁要问:中文专业毕业生“过剩”了吗?

一、中文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社会挑战

1.毕业生总量上升,市场需求量减少。

高等教育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和近几年的连续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高。2008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559万,2009年增长到592万,而2010年又增加38万,达到630万人。与之相反,原来一直是接收大学毕业生主渠道的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由于持续的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近年来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大减少。尤其是2008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劳动合同法后,企事业单位雇用劳动力更加慎重,加之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人员再就业,岗位竞争更加激烈,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就业政策调整,就业难度加大。

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经历了从“统包统分”到“统分与自主择业相结合”再到“双向选择”的调整和变化。近年来,师范生就业政策也逐步放宽,在很多省份已取消了师范与非师范的界限,毕业生全部进入市场“双向选择”。这样一来,原本可以回原籍由地方教育系统“消化”的中文师范生也被卷入市场,同非师范生共同竞争职业岗位。此外,由于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师岗位竞聘要求更加严格,凡进必考,大大增加了中文师范生就业的难度,师范生初次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3.岗位吸纳量小,需求层次提升。

一个单位招聘文秘人员一般是1―2个,就这1―2个文秘岗位,有的单位还不一定要中文专业学生,反而可能会聘用一些有其它专业背景,具备一定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的毕业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层次的提高,市场不再过于强调“专业对口”,而更加青睐掌握本专业的同时习得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专业、学历与技能、经历之间,用人单位更看重实践技能和经历。一项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的调查显示:在大学生选择对就业“作用非常大”的前5位因素中,实用技能和实践经历排在榜首,占全部因素的58.5%。

4.相近专业涉足,岗位竞争有加。

中文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有:企事业单位文秘、中小学语文教师、新闻记者编辑和广告公司文案等。近几年来,档案专业的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的文秘、档案部门就职的为数甚多。在一些单位,有的尽管是作为档案专业人才招进的,也并非仅仅做档案业务,大多要兼职从事文秘或人事业务。而新闻专业的出现与发展则为新闻企事业单位、广告公司培育并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僧多粥少”,中文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竞争加剧。

5.市场经济升温,中文就业遇冷。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到来,尤其是所谓教育产业化的定位宣传,“中文无用”的论调渐渐流行起来,“中文系毕业的学生不好找工作”成了最流行的观点。于是,一些大学的中文系更名为人文系,还有一些干脆不办中文系,改为新闻或广告系。与此同时,一些有着中文背景的专业,如旅游管理、商业文秘、新闻学、广播电视主持人、广告、编辑出版等新专业又开始红火起来。

二、中文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冷的内在原因

1.高校中文专业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滞后。

在课程设置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课程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必修的大学公共课程,二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另外,各个学校还会根据本校教师的治学专长,开设一些选修课。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科目,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在实践环节上,由于一些高校不重视,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学的知识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动手实践能力差,不能较快地适应社会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一味地注重学术型、研究型中文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轨。现行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很多弊端,严重影响了新型中文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尽快进行改革,切实建立一套有助于突出从师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新型课程体系。

2.中文专业就业服务力度欠缺。

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立有招生就业处和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还更多地停留在学校层面,没有深入到下面各个院系,并且这种就业指导和服务基本上是宏观方面的,而针对某个专业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就更显欠缺和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学校和院系应该根据当下的就业形势,提前对学生开展就业相关的服务,提高服务的前瞻性、计划性、针对性。这种服务包括实习单位的介绍、就业形势的分析、就业观念的教育和个人自我价值的肯定等鼓励。

3.毕业生就业心理存在偏差,自身观念亟待转变。

许多中文专业的学生没有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自身期望值过高,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三、高校中文专业应对形势的对策

1.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规划专业,合理设置课程。

如何加强和改进中文专业建设,高校应该首先有一个科学的定位。北大注重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中文人才,不能所有的高校都一拥而上,争相效仿。层次比较高的院校在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一些应用类课程,层次较低的院校则更须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其次要给中文专业一个合理定位。中文专业是培养什么人才的?如何培养人才?在中文专业建设方面,一是有一个规划科学、思路清晰、体现高教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建设规划;二是强调教学计划的作用发挥,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上体现社会需求;三是保障措施要科学有力;四是教学条件要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五是要进一步强化实践环节的建设,实习基地要进一步明确,切实发挥“基地”聚合效应;六是要突出中文专业建设的特色,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2.以培养中文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通才”含义的理解也有了新的内涵。现代社会对知识技能共性的要求愈来愈高,对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不仅要求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必须具备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要求从事者知识水平高、内容新、实用性强。这就是现在所说的“T”人才或“图钉式”人才,“―”代表广博宽厚的基础知识,“|”代表精深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中文专业特点,中文专业的教学应采取“中文+x”的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现在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学分制,以学分制的实施为契机,开设中文专业选修课程。人们常说“文史哲不分家”。因此首先中文系学生应该对历史和哲学有所了解和掌握。其次可开设一些中文应用性强的科目,例如影视评论、公文写作、新闻学、编辑学、广告策划等方面的课程。最后可开些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演讲与口才、人际交往与沟通等技能型课程。中文专业必须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实用性紧密结合,与时俱进。必须将中文作为一种工具,古为今用。广东教育学院的做法是,在学好经典文学的基础上,增加了演示、编辑、文秘、计算机等实用型课程。同时,还通过各类选修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强化中文专业就业指导,增加就业服务力度。

深化对中文学科的专业认识,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强化就业指导,增加就业服务力度。学校应根据当前日益严峻的中文就业形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就业相关服务。其中包括专业自身认识和就业前景分析,就业形势分析,就业观念教育和个人自我价值的肯定的鼓励包括实习单位的介绍。要在做好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基础上,强化各院系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辅导活动,另一方面实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以此来拓宽就业渠道,帮助毕业生顺利毕业。

4.学生要做好职业定位,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积极转变观念,主动迎接挑战。

职业定位是职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合理的职业定位有助于个人未来职业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通过分析和确定自身的知识、技能、兴趣、动机、态度等个人特征,以及可以获得的选择和机遇后,设立职业生涯目标,制定达成这些目标的行动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探索、建立、成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活动,它贯穿于一个人终身的职业过程。中文专业毕业生,应该在广泛了解和深入分析本专业的前提下,对自己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定位,在此基础上,从大一开始就应该对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要转变传统落后的就业观念,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必须与时俱进,积极转变观念,主动适应挑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复合型的中文专业人才。学生应该构建深厚的文化底蕴,厚积薄发,为成长成才、实现人生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应强化素质拓展,打造专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提高自己在职场的核心竞争力;应利用一切可能,进行职业实践。因此,在今天中文专业毕业生实际上并没有过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中国入世后发展步伐的加快,社会上对中文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依然很大。但并非单一型的中文专业人才,而是需要具备既掌握一定的专业素养,又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梁晓声.中文有什么用?――梁晓声答中文选修课学生问.中国教育报,2003年4月22日,第7版.

[2]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导论.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3,第2版.

[3]郑洁.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

[4]独之秀.中文类各专业就业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

[5]林春田.大学中文教育改革与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7).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就业指导 大学生

[作者简介]严俊(1975- ),男,江苏丹阳人,苏州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苏州 21502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家庭的幸福,而且从宏观上看,学生的就业也涉及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而造成学生就业难的局势并不是单一的因素,而是多因素的结合,其中,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是否得到转变对学生顺利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的就业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上进行创新研究显得非常重要。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与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塑造创新性的就业思维。本文主要从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指导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还有高等教育政治工作的内容,对如何从高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指导学生就业思维的方法进行研究。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高校招生的扩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高校的扩招导致了每年的毕业生数量的急剧上升,而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数有限,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状,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降低,从而引起毕业生焦虑、挫折等心理问题的出现。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的原因来自外部环境和学生自身的就业思想问题,其中后者是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思想问题比较复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大学生就业观念过时,对就业的期望过高。时代在变化,大学生的价值也在变化,所谓的“国之栋梁”等一些传统的思想深入人心,使大学生在就业时眼界过高,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往往眼高手低,并且有些学生太过重视工作单位所提供的薪资条件而忽视自身的条件,致使他们丢失了很多的岗位。其二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强,缺乏就业经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心理素质也差,表现为诚信观缺乏、知识浅薄、实践能力差、团结合作意识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不够等。其三是就业心理问题。就业形势的严峻情况致使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出现了一些就业方面的心理问题,如择业挫折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给大学生找工作增加了困难。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关系

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基础,也是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解决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一些不利的思想因素,如急功近利的思想,还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学生的就业指导是一项具体的实践,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是一项检验标准,以就业指导为切入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领域和方法都能得到扩展和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具有时代的特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共同点,对于两者的结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有自己的体系和重点,但它们在对象、方法、目标上存在共同的地方。就对象而言,两者的服务对象都是学生,而且是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进行的课程,针对的是学生的就业观、价值观和健康的心理问题;就目标而言,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就业观,健康的成长与成才,在毕业的时候顺利的毕业和就业,选择一份自己理想的职业,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国家的长远发展作出贡献;就方法而言,两者在实施时,都会采用理论教育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榜样鼓励的方法和就业指导中的个案调查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就业思维创新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稳定、民族昌盛的社会和谐问题,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根本。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理想职业进一步提高就业率;另一方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等,当然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同样具有长效性,应该渗入学生生涯的整个阶段。在学生的失业率不断上升而就业率不断下降的严峻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用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来指导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必要性。

首先,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就业思维的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除了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具有敏捷的思维、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良好的社交能力等,随着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培养出有职业能力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从思维上进行创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合适的理念融入学生的就业指导中,从而培养出综合素质强、专业素养高的学生,使学生实现自己的就业理想和自我的价值。

其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需要就业思维上的创新。大学生在职业价值标准上的功利性是目前树立价值观的难题,原因是大学生受到市场经济和各种各样的文化及价值的负面影响和剧烈的冲击,面对这样的现实难题,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在观念上对学生进行教育,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单纯的打工就业向创造性创业的质的转变,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发展的观念来指导学生的就业,让大学生远离急功近利的思想,树立实现自我价值和贡献社会的就业价值观。

最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就业思维上的创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一些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学生在诚信上的表现令人诧异,主要是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在就业推荐表中,很多大学生的个人简历上存在虚假信息,另外,就业选择很随意,不考虑用人单位的损失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学校在就业指导上进行改进,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就业思维创新的措施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根据大学生的就业实际情况和大学生的利益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也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隐患,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就必须做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就业指导的核心思想。

第一,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大学生就业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就业能力和知识上的不足,主要是学生对于就业问题的意识较迟,一般学校会在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才开始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其实学生的就业工作应贯穿到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在学生毕业的时候去实施,而是要在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就开展,使学生在学习的开头就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其一入学就存在就业的危机意识,从而促使学校和学生都注重自己专业知识的掌握、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等,学校在安排课程时也注重就业指导工作的参与,使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针对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和优势,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随时检查自己实践的效果,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科学的改善。同时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艰苦奋斗的就业精神来鼓励自己,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实现自我的价值。

第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学生要想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必要的,同时,还要观察社会的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用外界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审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扬长补短,树立正确合理的就业观。现代的学生首先要培养的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学校的时候就要注意去基层和农村实践,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精神来锻炼自己,在集体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次要的,这种观念在现代学生的思想里是颠倒的,他们认为个人利益重于集体的利益,这种价值观应改正。学生在就业上存在的问题还有眼高手低,学生应响应政府关于“先就业,后择业”的号召,先让自己投身于社会工作中去,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在具备了一定的就业经验和实践能力后,再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第三,创新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业是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关系到个人生活的幸福和社会的安定和谐,也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阶段,在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对传统的方法扬长避短,还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来改进教育的方法,创新教育。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的,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要结合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等手段,让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社团、宿舍和网络,指导人员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并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教育工作,为毕业生提供一个真诚、可信赖的环境,帮助他们顺利毕业和就业。其次,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要在结构上体现跨专业的特色,指导人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要较深厚,针对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适时进行专题讲座和报告,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好心态,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就业的挑战。

当代社会发展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严格,用人单位关注点也在不断增加,除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外,还有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要求,由于这种用人标准和学生自身思想的变化,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要增强学生的职业指导和生涯规划教育,针对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的指导工作。高校要把就业指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地用思想政治教育来指导学生的就业,必须把握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需求和特点,然后根据这些新的变化,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指导功能。要在第一时间做好就业形势和政策教育,积极分析国家的经济和就业的实际状况,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期望,通过社会实践、讲座和报告等活动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帮助学生养成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良好精神和观念。在就业指导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学校领导要及时给学生上就业形势政策动员课,培养学生科学的就业思维和就业观念。

[参考文献]

[1]卢秀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文教资料,2010(8).

[2]李红新,马延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2011(3).

[3]张燕芬.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