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海洋生物研究报告

海洋生物研究报告

时间:2023-05-30 09:03: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海洋生物研究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海洋生物研究报告

第1篇

科学家发现奇特水母能够“返老还童”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发现一种奇特的海洋微型生物能够返老还童,在达到性成熟年龄完成之后能恢复到年轻幼体状态,它们是现今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种掌握“返老还童”秘诀的物种。

这种微型海洋生物叫做“灯塔水母”(Turritopsis Nutricula),一旦它们达到性成熟年龄完成之后,就又返回至幼体状态。从海洋生物学角度来讲,灯塔水母是一种水螅虫类生物,也是目前发现唯一一种能够完全恢复到年轻态的物种,而且这种返老还童的方式可以无限期循环,也就是说只要它们不被掠食者吞食,它们就能够“返老还童”。

灯塔水母这种长生不老的秘诀在于它们的细胞发育具有“交叉分化进程”。许多水母家族成员通常在完成繁殖之后就死亡,只有灯塔水母具有奇特的功能,可以返回至年轻幼体状态。

据悉,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奇特的海洋生物纯属偶然,目前这种体长0.2英寸(约合0.51厘米)的生物成为许多海洋生物学家和基因学家复合性研究的重点对象。灯塔水母主要生活在热带海洋水域,科学家认为它们将会逐渐扩散至全球海域。

科学家发现能够“返老还童”

日本科学家日前报告说,在形成过程中,部分细胞能“返老还童”,向干细胞逆转。

日本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基础生物学研究所发表新闻公报说,该所教授吉田松生和京都大学研究员中川俊德发现,形成过程中的细胞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返老还童”,变回干细胞。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提出形成的“As模型”理论。根据这个模型,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干细胞分裂产生2个细胞质相连的子细胞。随着分裂的继续,子细胞数量逐步增加到4个、8个、16个。

以前认为,这种分裂过程是不可逆的,即分裂后的细胞无法再回到干细胞状态。吉田松生等的成果修正了这个错误认识。

在研究中,科学家利用绿色荧光蛋白跟踪的形成过程。结果发现,大部分细胞形成的同时,还有一小部分细胞回到初始的干细胞状态。

科学家研究发现肌肉老化原因

人在衰老的过程中,肌肉的力量会越来越小,对于肌肉损伤的修复能力也会不断下降。最近,一国际研究小组发现,一种名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的蛋白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通过小鼠研究表明,利用常规药物可以阻止这一进程。这一研究发现对于了解肌肉老化的进程十分重要,且使得未来开发肌肉“返老还童”的新疗法成为可能。该研究小组由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美国哈佛大学及麻省总医院的研究人员组成,他们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称,在人体内的每一块肌肉组织中,都有一些处于休眠状态的干细胞,这些干细胞会在肌肉受损伤时被激活,分裂成数百个新的肌肉纤维来修复受损肌肉。在修复过程结束时,会有一些细胞重新补充到休眠状态的干细胞群中,以保持未来对肌肉的持续修复能力。

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针对衰老期小鼠的研究。他们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小鼠体内处于休眠状态的干细胞会逐渐减少,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的修复和再生能力会逐渐下降。通过对小鼠老化肌肉进行扫描发现,在老化的肌肉中,一种名为FGF2的蛋白水平极高。这种蛋白具有刺激细胞分裂的能力,即使在不需要的时候,它们也会唤醒休眠干细胞。而对休眠干细胞的持续激活,则意味着干细胞群内细胞数量会逐渐减少,当肌肉组织真正需要干细胞来修复的时候,却无法作出正常的反应。

进一步研究表明,通过一种常见的FGF2抑制药物,可以抑制FGF2蛋白,阻止干细胞被无故激活,进而抑制小鼠肌肉组织内干细胞数量的下降。

研究人员表示,现在还不知道为何FGF2蛋白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在不需要的时候激活干细胞,这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而下一步工作则是要分析人体老化肌肉的状况,看人体肌肉纤维中干细胞的损耗是否与小鼠具有同样的机制。

伦敦国王学院的艾伯特·巴松博士表示,目前来说,预防或逆转老年人的肌肉衰老是一个遥远的目标,但新研究首次揭示了老年人肌肉老化的过程,这一结果令人兴奋。这一发现使得科学家将来有可能找到一种使肌肉“返老还童”的疗法,而一旦做到这一点,则意味着老年人可以更加自由、独立地生活。

逆转衰老不是梦

据美国《时代》杂志报道,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已发现逆转衰老的途径。

科学家发现,年轻实验鼠的细胞间信息交流旺盛,但实验鼠衰老后,其体内细胞信息交流能力发生衰退。科学家在给它们注射了一种名为NAD的化学物质后,实验鼠体内细胞间信息交流得以恢复。连续注射一周后,2岁实验鼠的肌体组织恢复到与6个月大的实验鼠相同的状态。按照人类年龄计算,这相当于使60岁的状态逆转为20岁的状态。这一发现将会对癌症、糖尿病等衰老性疾病的治疗产生重大影响。

美秘密研究“返老还童”药获进展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科学家在一项颇具突破性的研究中发现了使人类永葆青春的秘密,为研发“永远年轻”药物铺平了道路。

“返老还童”秘密的研究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癌症遗传学家罗纳得·狄平候博士(Ronald Depinho)负责,详细研究报告发表在权威杂志《自然》中。

狄平候博士首次在动物实验中使用药物逆转了老鼠的衰老过程。治疗前,老鼠的皮肤、大脑、内脏和其它器官与一个80岁的老人相似。通过注射药物,改变了老鼠体内的关键酶。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老鼠体内长出了许多新的细胞,重新焕发活力。

第2篇

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北部最高地段,地处武夷山市、建阳区和光泽县三县市境内,与邵武市和江西省铅山县毗邻。保护区主峰黄岗山海拔2160.8米,是我国东南大陆最高峰,素称“华东屋脊”。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全区总面积56527公顷,其中核心区29272公顷。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1992年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评为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与武夷山风景区联合申报世界双遗产名录获得成功,成为我国仅有的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双遗产保留地的保护区。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评价为世界生物圈可持续发展学习地。在国家14部委联合编撰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被列为我国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11个关键地区之一,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表现为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享有“世界生物之窗”、“鸟的天堂”、“蛇的王国”和“昆虫世界”等美誉。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33年的建设发展,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绿色明珠、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南平航天体验馆

南平航天体验馆位于武夷市山兴田镇(宁上高速公路武夷山兴田收费站出口处500米),是福建省唯一一家以航天实物展出、航天科技体验,集知识和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型体验馆。展馆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是华东地区目前最大的中国航天主题展馆。

展区主要由“漫步太空”“辉煌历程”“美好生活”“太空互动体验”四个主展区构成。漫步太空展区主要展示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以及火星探测工程及部分航天实物;辉煌历程展区主要展示了航天历程、航天任务、航天员风采等珍贵的图片资料;美好生活展区,主要展示我国几大不同功能的卫星,包括导航、通信、遥感等领域的卫星;太空互动体验展区,可以体验沉浸式项目、玉兔竞速,还可观看到震撼的环幕球幕电影等。上述项目都是虚拟现实技术与航天知识结合的互动产品,可以让参观者了解航天科技知识的同时更近距离的感受航天文化产业带来的激情与快乐。

武夷山极地海洋公园

武夷山极地海洋公园坐落于武夷山市大王峰北路198号,位于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核心位置。作为目前国内单体建筑规模最大的内陆极地海洋公园,武夷山极地海洋公园由极地动物馆、海洋生物馆、精品水族馆、科普互动馆等“四大展馆”,以及“鲸豚剧场”“欢乐剧场”“人鱼皇宫”等三大表演剧场组成,展出白鲸、海豚、北极熊、企鹅、北极狼、北极狐、海象鱼、十二生肖鱼等数百种极地动物和海洋生物。公园以极地海洋动物保育、保护为方向,开设科普教育课程和延伸体验为发展,打造融合海豚、白鲸、海狮等大型海洋哺乳动物互动体验、潜水互动、夜宿海洋馆、科普讲堂、海洋科普夏令营、小小驯养员等多种互动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普旅游项目,提升游览感受,打造更具科普性和互动性的极地海洋欢乐体验。

邵武市南武夷药博园

南武夷药博园坐落于邵武市城郊镇朱山村,占地1600亩,2016年被授予南平市科普教育基地,2017年1月入选福建省第一批15家养生旅游休闲基地示范创建单位。园内设置了中药材栽培示范、标本制作、膳品鉴、保健理疗、养生讲堂等培训与体验功能区域,展示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精髓。基地致力于建成集“药用植物基因贮存、科学研究、成果展示、养生体验、中医药文化传播、人才培养、养生产品开发、中医药文化合作交流、传承与传播中医药文化”为一体的中医药科普综合示范园,助力中医药文化和技术传播。

邵武市卫闽镇“迷宫生态小镇”

“迷宫生态小镇”位于邵武市卫闽镇,是以植物迷宫为载体,打造“迷宫探索+户外拓展+水果采摘”的乡村旅游综合体验项目。目前已建成寻福文化植物迷宫、树叶型蔬菜迷宫、竹林中药材迷宫、古樟树林间慢道迷宫等4个文化主题生态迷宫,及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药材迷宫、古樟树林间慢道迷宫等4个文化主题生态迷宫,及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竹林休闲木屋、竹林文化餐厅、水上乐园等旅游设施,以及真人CS、高空拓展训练等体验旅游项目。“迷宫生态小镇”交通便捷,成为集休闲养生、运动健身、会议培训、科普教育、创意文化、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旅游集镇,年可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

光泽县鸿建农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鸿建农庄占地面积300亩,地处光泽城郊,距县城仅1.5公里,农庄以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科普农业为特色,科学、合理的将蔬菜作物种植与养殖业相结合,建立多处生态农业科普示范园,向市民、游客宣传生态种养科技知识,是全国、福建省和南平市三级命名的科普教育基地。

基地设有多种游客农事体验活动中心,如菜地认领,农产品采摘,传统农耕竞技等,开设了传统农事DIY。根据不同年龄人群,开展如亲子游、夏令营等不同的农业科普活动。2016年鸿建农庄通过国家3A级景区命名,提升了基地知名度,现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

近三年鸿建农庄还致力于保护古民宅,大力挖掘、传承传统文化,抢救、搬迁、修复当地明清古宅,并在农庄内建成明清古街景观。

浦城县富岭镇双同村

第3篇

根据1971年的拉斯分类系统向下分为:六鳃鲨目 鼠鲨目 虎鲨目,真鲨目,角鲨目,锯鲨目,扁鲨目,须鲨目。而须鲨目又分斑鳍鲨科,长须鲨科,须鲨科,长尾须鲨科,铰口须鲨科,豹纹鲨科和鲸鲨科。

鲨鱼身体坚硬,肌肉发达,不同程度的呈纺锤形。口鼻部分因种类而异,有尖的,如灰鲭鲨和大白鲨;也有大而圆的,例如虎纹鲨和宽虎纹鲨的头呈扁平状。垂直向上的尾(尾鳍),大致呈新月形,大部分种类的尾鳍上部远远大于下部。

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表示,他们已经获得了第一手的证据证明,鲨鱼可以觉察到地球磁场的变化。这一发现为证明海洋鱼类存在一个内部的“罗盘”系统引导它们辨别方位,提供了新的例证。

近20年来,市场上的鱼翅交易越来越火,每年有数百万头鲨鱼惨遭宰割。在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的“2004濒危物种名单”上,又新增加了至少10种鲨鱼,其中包括大白鲨、新英格兰刺鲛和墨西哥湾白吻鲨。鲨鱼遭受大量捕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接受了鲨鱼软骨(包括赫赫有名的“鱼翅”)可以抗癌的错误宣传。

据俄罗斯新闻网近日报道,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和比较医学系教授加里·奥斯特兰德在其新近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鲨鱼同样也会患癌症。同时,食用鲨鱼软骨对治疗癌症也并无明显疗效。

加里·奥斯特兰德教授认为,现在兴起的食用鲨鱼软骨的饮食风气不过是“伪科学”通过市场营销所取得的胜利。他表示,食用鲨鱼软骨不但对治疗患者无益,对鲨鱼种群也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患者们往往会盲目地相信这些软骨的疗效而拒绝其他治疗手段,大肆的捕杀活动又造成鲨鱼数量的迅速下降。

近期的研究已经表明,鲨鱼本身也会患上多种癌病,包括软骨组织的癌症。加里·奥斯特兰德教授共在其研究报告中列举出了40个鲨鱼患肿瘤的例子,了以前关于鲨鱼不长癌的说法。

值得注意的是,《鲨鱼不会得癌症》一书的作者威廉·兰斯博士——“鲨鱼疗法”之父,最近也承认,鲨鱼事实上也会得癌症,并向外界坦白他得出有关鲨鱼软骨萃取物可以治疗癌症的结论仅仅是基于极其有限的几次实验结果。临床实验证明鲨鱼软骨粉也没有治癌功效。

以前,大家都普遍认为鲨鱼从不睡觉。据佛罗里达州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记载,白鳍鲨、虎鲨和大白鲨其实是睡觉的,它们是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其它种类如护士鲨通过气孔,迫使水通过鳃,提供稳定的富氧水,让它们在静止不动时可以呼吸。支配游水的器官--中央测试信号发生器位于脊髓,它让鲨鱼可以无意识地游泳。但因为鱼没有眼睑,所以无法判断鲨鱼是否在睡觉。

令人惊讶的是鲨鱼的牙齿不是像海洋里其它动物那样恒固的一排,而是具有5~6排,除最外排的牙齿才是真正起到牙齿的功能外,其余几排都是“仰卧”着为备用,就好像屋顶上的瓦片一样彼此复盖着,一旦在最外一层的牙齿发生一个脱落时,而在里面一排的牙齿马上就会向前面移动,用来补足取代脱落牙齿的空穴位置。同时,鲨鱼在生长过程中较大的牙齿还要不断取代小牙齿。因此,鲨鱼在一生中常常要更换数以万计的牙齿。据统计,一条鲨鱼,在10年以内竟要换掉 2万余只牙齿。它的牙齿不仅强劲而有力,而且锋利无比。例如,有些鲨鱼的牙齿长的利如剃刀,它就可以用来切割食物;有的牙齿生成锯齿状,可以用来撕扯食物;还有的牙齿呈扁平臼状,它就可以用来压碎食物外壳和骨头等。所以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把鲨鱼的牙齿用作刮胡子的工具。但可怕的是它在相互抢食时,鲨鱼常常就会不分青红皂白,甚至连自己亲生的孩子——鲨仔,也不放过,吃得一干二净;当一条鲨鱼为其它鲨鱼所误伤而挣扎的时候,这头伤鲨就该倒霉了,其它同宗族的兄弟也同样会群起而攻之,直至完全吞食完毕为止;还有更加恐怖的是鲨鱼由于是胎生的,一胎可产10余条鲨仔,最高可达80余条之多,这些鲨仔在娘胎里竟也互相残杀,人们曾在大西洋海岸发现在一种虎鲨的肚子里,母鲨的子宫成了鲨仔们的战场,这在任何动物中都是未曾见过的先例。

鲨鱼之所以如此更换牙齿,既与它残暴凶猛、厮杀成性有关,又与它的牙齿形不同分不开。因为鲨鱼的咬食力可以说是在海洋所有动物中最强有力的。曾有人用金属咬力器藏在鱼饵中,用来测定一条体长 8英尺鲨鱼的咬食力大小,经测定结果得知其咬食压力每平方英寸高达18吨。所以有些商轮在航海的日记上曾记载过轮船推进器被鲨鱼咬弯、船体被鲨鱼咬个破洞的事故,这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鲨鱼牙齿的形状很奇特。例如噬人鲨的牙齿边缘具有细锯齿,呈三角形;大青鲨的牙齿则大而尖利;而鲸鲨虽躯体庞大,但它的牙齿却是短细如针;锥齿鲨的牙齿是呈锥状且长而尖;长尾鲨的牙齿则是扁平的呈角状;姥鲨的牙齿既细小而又多似米粒;虎鲨的牙齿宽大呈臼状等等。鲨鱼的牙齿形状之所以繁多,这就象上述所说的与其生态食性是极为密切相关的。

在某种意义上讲鲨鱼全身是牙,其体表覆盖的盾鳞构造和牙齿相近,可以称得上皮肤牙齿。鲨鱼的牙齿有几百颗,可以移动,因此鲨鱼不用担心牙齿不够用,因而具有很大的攻击力。其中大白鲨是目前为止海洋里最厉害的鲨鱼,以强大的牙齿称雄。而最为恐怖的鲨鱼要算雪茄型的巴西达摩鲨。虽然尺寸只有小猫那么小,但它却敢攻击像海豚和金枪鱼的大型猎物,武器就是靠有力的下颚咬住猎物,硬生生地拉下肉块。有时,它咬得太深而无法松开牙齿,结果只好把猎物连皮带肉地生吞下去。嘿 - 谁让每种动物都得有自己的食物链下线呢。

第4篇

为了暴利,人们割下鲨鱼的鱼鳍,然后顺手就把浑身血淋淋的鲨鱼抛回大海――这时候它们还活着,却只能像塑料板一样随海浪漂浮,最后或被其他鱼类吞噬,或者缓慢地沉入海底死亡……

鲨鱼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4亿多年,比恐龙的出现还早1亿年,它目前有400多个种类,堪称生物演化的一个奇迹。

但这样的奇迹在人类的贪婪与屠刀下,却显得十分脆弱。资料显示,现在平均每年有大概3800万条鲨鱼被屠杀,有的甚至仅是为了从它身上割下一块鲨鱼鳍――也就是所谓的美食鱼翅;在割下鲨鱼鳍后,浑身血淋淋的鲨鱼又被抛回大海,这时候鲨鱼还活着,就像一个失去四肢的活人……

源源不断的鲨鱼从海洋深处被打捞起来,源源不断的鱼翅占据了全球的餐桌。而人类不曾想到的是,当鲨鱼面临灭绝的时候,人们也正在为自己挖掘坟墓:鲨鱼能够捕杀那些专门吞吃浮游生物的鱼类,让更多的浮游生物吸收二氧化碳,为人类提供氧气。而鲨鱼灭绝后,鱼类过多,浮游生物将遭遇灭顶之灾,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专家发出警示:鲨鱼灭绝,缺氧的地球将会怎样,人类将走向怎样的境地?

州蒲歧“鲨鱼村”

小渔村里的血腥大屠杀

如果将中国海中的鲨鱼变成一个人,那么它的最后记忆,一定会有浙江温州蒲歧这处临海的小渔村。

有人称蒲歧为“最后的鲨鱼村”,其实,“鲨鱼的坟墓”可能才是这个村子更贴切的形容。

这个不起眼的小渔村,占地面积仅12.9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4公里。但从800多年前的宋朝开始,就一直是鲨鱼的“坟墓”。有人计算在高峰时期,村里每1秒就有3条鲨鱼遭到屠杀。

蒲歧镇开始这样的“辉煌岁月”是在10年前。那时候,每天会有众多的大型货车载运着巨大的鲨鱼进入村庄,分布在村子里的大小作坊随着货车的到来,瞬间由宁静变得喧嚣。

工人们从车上拖着鲨鱼的躯体,熟练地开始加工工序:男工们举着磨得铮亮的屠刀,手起刀落,熟练地将鲨鱼最值钱的鱼鳍割下,然后扬一扬手,将鲨鱼鳍抛进胶桶内。收集后的鱼鳍,会进行清洁、消毒、漂白、日晒等多个工序,最后生产出餐桌上鼎鼎有名的鱼翅。

取走鲨鱼最值钱部位鱼鳍之后,蒲歧镇的作坊工人们开始加工其他部位――鱼唇、鱼油、鱼骨、鱼肉、鱼肚、鱼头……一条鲨鱼被完全切分。工人将整幅鲨鱼皮平铺桌上,一丝不落地将鱼肉刮出,然后再将粘有少量肉的细骨放入大锅加热,连肉丝也不放过,积少成多后晒干再转售。鲨鱼头部软骨会被切碎,用来熬成鱼骨汤。重重的工序之后,只有鲨鱼肠被视作毫无食用价值的东西,由女工收集后丢弃。

“随着鱼翅越来越被食客追捧,甚至成为餐桌上财富身份的象征,更多的大型企业进占蒲歧,鲨鱼加工的竞争更加剧烈。那些大型企业派出买手占据各个港口,所有最大最优质的鲨鱼只落他们手上。”一位捕杀了一辈子鲨鱼的老渔夫说,现今当地全镇20多间加工场,每年可经手加工处理4000吨鲨鱼,总利润达2.5亿元人民币……

当然,这样做也得到了一个结果:越来越多的渔民发现,鲨鱼竟然很少见了。“以前坐船出海,经常看见一片一片的鲨鱼,但现在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少了。”说罢,这位皮肤黝黑的渔夫收拾着渔船上陪伴了自己多年的渔网,大大小小的网眼不知猎捕过多少条鲨鱼。

中国鲨减少,仅仅是世界鲨鱼的缩影。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鲨鱼的捕捞量一直快速上升。1984年至2004年,全世界鲨鱼的捕捞量从60万吨增长到81万吨以上。由于过度捕捞,全球三分之一的公海鲨鱼物种都濒临灭绝。其中,锤头鲨以及鼠鲨等稀有鲨鱼物种都被列上了红色名单。

毫无营养的鱼翅

买卖存在,杀戮也就依然存在

实际上,中国第一次屠杀鲨鱼的原因,是一出充满荒唐与讽刺意味的闹剧。

这位杀鲨的第一人不是别人,正是那位焚书坑儒的残忍皇帝嬴政。《史记》中记载,他在派徐福去大海中寻找长生不死药的时候,徐福谎称是鲨鱼害得他们采不到药,于是,秦始皇特命数百弓箭手前往海边,驻起高台射杀这些所谓阻止他成仙的“怪物”。(“《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方士徐福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

而追溯捕杀鲨鱼的历史,也并非是因为鱼翅的美味,而是因为人们的恐惧。

鲨鱼是一种在地球上已经存活了4亿多年的生物,甚至比恐龙的寿命还长,但由于它在海中的凶残,自然成为了那个时代让人咬牙切齿、痛恨不已的“海洋猛兽”。就连在法西斯炮火轰炸下都毫无惧色的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甚至还发表了“捕鲨宣言”,期望将这些让他惊恐的生物斩尽杀绝。

不过,随后经过科学家的认证,人类对鲨鱼的此番认识其实是“自己吓自己”――并非所有鲨鱼都吃人,能对人造成威胁的只有噬人鲨、白真鲨、居氏鼬鲨等种类,而且这些鲨鱼也并非一见到人就攻击。全世界每年有近千万人与鲨鱼遭遇,但真正受到鲨鱼攻击的平均每年不到30人――这个数据与人类屠杀鲨鱼的数据相比较,显得微乎其微。有野生动物保护组织表示,每年中,有大约1亿条鲨鱼被残忍地杀死。

是鲨鱼威胁了人类,还是人类威胁了鲨鱼?答案显然是后者。那么,根本没有与人类作对的鲨鱼,为什么屡屡遭遇毒手?人们很快得到了答案:因为人类在鲨鱼的身体上看到了巨大的利益。

鲨鱼全身都是宝,鲨鱼的肝可以提取维生素,制造鱼肝油;鲨鱼皮可以提取鱼胶、制作砂纸……而最重要的,就是市场大量需求的鲨鱼鳍――也就是著名的鱼翅。在国内外的宴席上、餐馆里的鱼翅都很受欢迎,亚洲市场上平均每500克鲨鱼翅售价就高达110美元。

鱼翅之所以如此昂贵,是因为其营养价值的被夸大(甚至被宣扬能治疗癌症)。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和比较医学系教授加里•奥斯特兰德在新近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鲨鱼并非和宣传那样“永不患癌”,而食用鱼翅对治疗癌症也并无明显疗效,甚至吃多了还会导致不育等病症。

不过,即使有了科学认证,也依然无法阻止鲨鱼死于人类屠刀之下,近20年来,鱼翅似乎成为了“高贵身份”的象征,它的交易也依旧火爆――有买卖,必定有杀害,虽然众多明星拍摄的公益广告整天都在播放,但在利益面前,人类的欲望是一个无底洞。

就这样,号称“海中狼”,贴着凶猛标签的鲨鱼,在人类大规模的屠杀下,懦弱得像一只绵羊。英国《卫报》登出的一张照片被世界各大媒体争相转发:日本一家鲨鱼屠场内,鲨鱼尸体堆积如山。创作这张照片的记者霍夫德回忆说:“工人们对于他的拍摄无动于衷,没有人干涉,也没有人觉得羞愧,甚至还有些工人洋洋得意地说,除了鲨鱼的排泄物,其他部位都会被充分处理加工。”

照片刊登后,日本成为了众矢之的。但是,许多人都不曾了解,尽管日本这个临岛的小国是世界鱼翅贸易的集中地之一,可其捕鲨量仅排名世界第九。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和皮尤环境组织共同编写的报告中显示:全球20个国家占了捕鲨贸易的80%。其中捕鲨最多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尼西亚、印度和西班牙。

但是,真正的杀手,尚在幕后……

迟来的禁捕令

鲨鱼灭绝后,人类会有什么下场?

早在1999年,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就采取一项国际鲨鱼行动计划,要求各成员国对鲨鱼捕杀进行限制。到了2003年,联合国大会更是通过一项决议,要求各成员国禁止鲨鱼鱼翅交易:“让鱼翅回到鲨鱼身上”。

可是,这些呼吁收效都微乎其微。联合国新闻发言人曾经在一次访谈节目中无奈地说:“虽然许多国际组织做出了许多努力,但鱼翅消费、鱼翅贸易依然火热。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鱼翅馆遍布繁华街头,鱼翅宴成为一些人摆阔气、饱口福的消费方式。”

人类没有认识到滥捕鲨鱼遗留下来的“环保后遗症”。那么,假如鲨鱼灭绝,人类社会将遭到怎样的打击?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几年前,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拉州海域,由于捕鲨过度而使章鱼失去了天敌,章鱼泛滥成灾,给当地渔业带来重大损失。

2007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鲨鱼专家组成员、海洋专家朱莉娅•鲍姆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0年之后,由于北大西洋食肉性鲨鱼的数量大幅减少,导致它们的猎物爪哇牛鼻的数量猛增。而这些爪哇牛鼻又吃掉了北卡罗来纳海域的海湾扇贝。“北卡罗来纳州的海湾扇贝渔业曾毫无间断地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然而就是因为爪哇牛鼻数量激增,不得不于2004年歇业,至今尚未恢复。”

鲨鱼尽管是“海洋之王”,但发育繁殖却十分缓慢,许多鲨鱼种类要长到10多岁才有生殖能力,而绝大多数鲨鱼每次生产不到100条。随着许多“未成年”鲨鱼遭到捕杀,不仅威胁到鲨鱼种群的生存繁衍,也使海洋的食物链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失去天敌的其他鱼类开始大面积繁殖,最终将危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这并非危言耸听:调查显示,在保持海洋生态平衡方面,鲨鱼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典型的海洋“侵略者”,鲨鱼靠驱除、掠食小、弱、病的海洋生物来保持被侵略族群的健康,保持海洋的生态平衡。在水下摄影师兼生物学家罗伯用生命拍摄的鲨鱼的纪录片《鲨鱼海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一个关系网:人类活着,需要氧气――地球上70%的氧气来源于海洋,大量浮游生物吸入二氧化碳,吐出氧。但浮游生物会被鱼类捕食,如果鱼类过多,浮游生物的数量就会减少,我们就会缺氧。鲨鱼的存在阻止了这种情况的发生,作为海洋食物链最顶层动物,它们捕食下层鱼类,从而保证浮游生物的数量。

第5篇

化妆品直接影响我们的皮肤

化妆品,直接作用于我们的皮肤,影响到我们的健康。由于产品质量问题、使用不当等原因,出现化妆品导致皮肤病的情况并不少见。

有调查显示,每天全套护肤程序后,女人全身肌肤沾满约200种不同的化学成分,而其中60%渗透入血液。据卫生部关于2007年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的通报显示,全年全国哨点医院共报告化妆品致皮肤病1 571例,其中接触性皮炎最多,占86.1%,其余还有化妆品痤疮、皮肤色素异常、化妆品毛发损害、激素依赖性皮炎等。这些数据仅限于监测哨点医院的报告,事实上化妆品皮肤病发生例数远不止这个数目。

事实证明,选择安全健康的化妆品尤为重要。

有机化妆品的好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化妆品开始走“天然”路线,从纯天然植物、矿物到海洋生物,许多品牌致力于挖掘各种对皮肤有效的天然成分。但“纯天然”只谈制作过程中的“无添加”是不够的。原料生长过程中,是否接触到“有毒”成分,同样决定了护肤品的安全性与纯净度。部分研究报告还指出,护肤品中的化学成分,会加重哮喘、花粉过敏、肌肤不适等症状。于是,讲究“杜绝化学添加物,高纯度天然精华”的“有机化妆品”应运而生。

“有机化妆品”,要求其产品所含的植物成分必须源自有机植物,即在未受过任何有毒物质、转基因成分和重金属污染的环境下,不用化学合成肥料、农药、杀虫剂、抗生素及生长调节剂种植所得的农作物,而在后续产品加工中,不添加任何人工香料、色素及石油化学产品等成分,所添加的防腐剂及表面活性剂都须受到严格限制,而且制造过程中不能使用动物实验及利用放射线杀菌。此外,是否提供给消费者全成分标示及正确信息、所含成分的生物可分解性与否、包装的环保回收问题,还有厂商的社会公益及责任都在被规范的范围里。

无论是“天然化妆品”,还是“有机化妆品”,它们与许多人工合成的产品比起来,更温和,不易刺激皮肤。当然,这也不意味着它们百分之百安全。一些常用的天然成分,譬如:薄荷、广藿香、迷迭香等都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而柠檬、薰衣草等成分也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光敏感,伤害肌肤。

使用有机化妆品8建议

市面上的有机化妆品含70%以上的有机成分,并有相关机构核准标志,但生产程序全凭品牌“良心”自我监督,部分未经核准的产品,虽然的确如标注的“含有机成分”,却也含防腐剂、生化提炼油、人造色素。所以,选购有机化妆品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好品牌,并要有国际认可的有机标签。

注意以下几点

1. 我们能接触到的有机产品有限,养成随时随地留意“有机”的习惯,进一步形成购物时的选择依据。

2. 崇尚天然,但不迷信天然。要注意,不是所有的天然动物、植物、矿物、药物进行美容都是无害的,应区别对待。

3. 选购护肤品的基本原则不能变。比如,日霜起码要含阻挡紫外线的SPF15防晒成分。一般有机成分高的洁面产品,手感要么比较油腻,要么不滑顺,清洁感较弱,得多试几款才能找到合适的。

4. 注意,有机天然纯度越高的产品,越容易变质。利用有机化合物为防腐剂的产品,其有效期仅4~18个月。建议选择小瓶装。

5. 有机,并不能杜绝对某些植物的过敏反应。买之前,先试试是否适合自己的皮肤。

6. 有国际认可的有机标签,胜过来路不明的秘方。

Tips:普遍值得信赖的“有机标签”

英国民间组织Soil Association及Organic Food Federation的UKROFS标签;

美国官方食品药物署颁发的USDA National Organic Program(USDA ORGANIC)标签;

日本官方农业部颁发的Japanese Agricultural Standard(JAS)标签;

由法国权威机构ECOCERT France发出的Ecological & Organic Cosmetics (BIO)标签;

澳洲隔离审察机构Australian Quarantine and Inspection Service (AQIS)的Australian Certified Organic (ACO)标签。

第6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hipping industry,ships to marine pollu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industrial and academic circles pay attention to Green transportation more and more. At first, analyzes the basic concepts about marine pollution and green logistics, and so on. Then,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transport measures, and finally, states the marine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关键词: 海洋污染;绿色运输;多式联运;共同配送;防治措施

Key words: marine pollution;green transport;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joint distribution;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299-02

――――――――――――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支持物流管理(港口物流方向)专业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胡从旭(1969-),男,安徽明光人,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物流管理教研室主任,物流专业带头人,副教授,物流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运营管理。

1 海洋污染概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活动逐步由陆地延伸到海洋,对海洋环境造成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危害海洋动植物的成长,对海洋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也会危害人类的健康,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严重破坏,危急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平衡。人类活动对海洋污染种类很多,其中,对海洋污染较严重的因素是物流中的运输。在我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际贸易额越来越大,在对外贸易运输中,海运所占比重最大,对海洋污染也最严重。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国家研究委员会于2002年出版的调查研究报告称:“海洋环境污染中有35%的污染物来自于船舶。”

什么是海洋污染?不同机构、不同人观点也不一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认为:“海洋污染指的是,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以至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生物资源的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包括捕鱼和海洋的其他正当用途在内的各种海洋活动、损害海水使用质量和减损环境优美的有害影响。” 海洋污染种类很多,按照污染源分类,主要有3类,一是海上源,二是陆上源,三是空气源。其中海上源污染主要是海洋船舶泄露、水产养殖污染、海上石油平台污染和人类海上活动所倾倒的废弃物等。

海洋污染对生物危害极其严重,可造成鱼类、鸟类、浮游生物、哺乳动物等死亡,使得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临港工业也会受到威胁,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人类自身安全。

2 绿色运输含义

绿色运输是指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抑制运输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运输环境的净化,使运输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它要求从环境的角度对运输体系进行改进,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运输系统。在物流的各个功能中,运输功能最为重要,若运输功能实现绿色化,整个物流活动也基本实现绿色化。随着航运事业的发展,船舶密度增加,通航环境复杂,船舶及有关作业活动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潜在风险越来越大,船舶海洋污染防治在海洋环境保护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船舶对海洋的污染有多种,主要包括:各种油类污染、生活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包装有害物污染、有毒液体污染、大气污染等。在各种污染中,油类污染最严重,如船舶发动机油、机械油、油船的溢油等,特别是油船洗舱的残渣混合物,以及混有油的压舱水、洗舱水等,都是船舶排放到水中的污染物。

3 发展绿色运输的措施

3.1 发展多式联运 什么是多式联运?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对国际多式联运所下的定义是:“按照多式联运合同,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由多式联运经营人把货物从一国境内接运货物的地点,运至另一国境内指定交付货物的地点。”多式联运的好处在于:多式联运由于采用了集装箱,外包装可以大大简化,发货人可以节省很大一笔包装费用,货损、货差降低。可充分利用不同运输方式的优点,扬长避短,经营人可以选择最佳运输路线,实现了运输一体化,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运输过程的效率化。

3.2 发展共同配送 2001年4月,我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对配送的定义是:“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分拣、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对共同配送的定义是:“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共同配送的实质是企业之间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在互信互利的合作基础上,对不同商品进行优化组合后再进行配送,以此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降低配送成本,快速反馈信息,促进整个社会商品高效流通的配送,其核心思想是在资源共享的理念下建立企业联盟。

通过共同配送,使得社会车流总量减少。由于集中了多家企业和用户的货物,可实行混合配载,将多家企业的零散货物整合在一起,可提高车辆实载率,大大减少了配送成本。经过科学的路线规划,可以消除迂回运输、交叉运输、重复运输等不合理现象,从而减少了交通污染。

3.3 采用绿色运输工具 运输工具性能直接决定运输中所排放的废气量以及噪音量。为了减少运输工具对环境的污染,尽可能选择低污染的运输工具,如天然气汽车、液化石油汽车、太阳能汽车、电动车等。这就要求使用更清洁能源的发动机,比如将柴油和汽油发动机改为电动的,这样就可以减少污染,更有效的利用能源。目前发展的“高铁”是一种典型的低碳运输工具。高铁具有节能、环保、经济的特点,是未来运输工具的理想选择。另外,在设计制造运输工具时,尽可能降低自身重量,减重有利低碳节能,减少动力消耗,目前,日本在大力发展轻型化运输工具,以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

4 船舶海洋污染的防治措施

4.1 制订和完善我国的船舶海洋污染防治法规体系 在我国,除了积极参与防治船舶污染的国际合作并加入了有关法律体系之外,还制订了多部国内法律法规,与船舶海洋污染防治有关的法律法规有:1979年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1983年颁布了《防治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85年颁布了《海洋倾废管理条例》;1988年颁布了《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2010年颁布了《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内容上不协调,不能与世界相关法律接轨,影响了船舶防治污染工作的有效展开。因此,应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国国情,在审查现有船舶污染防治立法的基础上进行必要修改、完善,建立起内容全面、层次分明协调统一的船舶海洋污染防治法律体系。

4.2 大力研发“绿色”船舶 传统的运输船舶会对大气和海洋造成大量污染,燃油消耗成本大;随着全球经济低迷,船舶公司经营成本越来越高,迫使船舶公司采用各种方法降低成本,加上各国对环境污染的管制越来越严格,对“绿色”船舶的要求已迫在眉睫。“绿色”船舶是指对环境无害,不污染或少污染海域和空气的船舶。“绿色”船舶有下列一些特点:船体重量轻,燃油消耗少;采用新一代超低摩擦船底技术;船体形状呈流水线形,船体受到水的阻力小;使用超导体材料以减少风的阻力;使用太阳能、风能等作为船舶能源;使用液化天然气代替燃油消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使用新的能源管理系统和控制技术,以帮助船舶减少燃油消耗。针对“绿色”船舶的一些特点,各个国家应鼓励造船公司加大研发“绿色”船舶的力度,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对于船舶运输企业来讲,给予各种优惠政策,比如降低船舶停靠费、减少税收等。

4.3 回收处理船舶排放的污染物 鼓励中大型港口建立废水、废油、废渣回收与处理厂,集中回收处理渔业船舶和运输船舶的污染物,严格按照标准净化处理船舶排放的废弃物,政府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废弃物处理厂进行补贴,维持废弃物处理厂的持续运转。也应通过立法,改善船舶防污设备的配置,使船舶具有较强的处理废弃物的能力。

4.4 加大对船员的环保意识教育 各国政府应加强对船员的环保意识教育,使船员们充分认识到船舶污染的严重危害性,保护海洋环境的重大意义。同时,加大对船员污染海洋环境的处罚力度,对一些污染严重的船舶,应采取处罚措施。执法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海域污染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努力使海洋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加强全民环保意识,激发全民参与环保热情,发动群众参与监督、举报,对举报者给予适当奖励。

4.5 对政府部门领导实行环保考核制度 在海洋环境保护中,政府部门中的部分领导缺少环保意识,过于注重GDP增长,缺少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思维,这就要求国家对干部考核时,改革干部任用和考核制度,弱化GDP增长在干部考核中的作用,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把环境保护纳入衡量政绩和干部考核的范畴中。

参考文献:

[1]江彦桥.船舶与海洋防污染技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15.

[2]袁金明,林凌,杨菊.物流绿色运输管理的实现途径分析[J].交通企业管理,2010,(10):53-54.

[3]胡建伟.对海洋环境有害物质的运输管理[J].航海技术,2010,(1):31-32.

第7篇

关键词:海水淡化;盐分;处置方法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simple analysis of the composition of salt nuclear seawater desalination, introduces the disposal method of salt nuclear seawater desalination, including direct method and usage of two.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arious disposal methods for salinity conditions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detail, and pointed out that China's nuclear seawater desalination salt recycling disposal method applicability and economy, and introduced the nuclear power plants, desalination plants, plant coupling industrial chain perspective.

Key words: seawater desalination; salinity; disposal methods

中图分类号:F407.23

一、概述

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而沿海城市人均水资源严重匮乏。为了解决我国沿海城市的水资源问题,除了传统的节约用水、废水利用、远途调水等方法外,利用现代技术大规模开辟新的水资源则首推海水淡化技术。利用核电站的排出热能可为海水淡化提供大量的廉价能源, 一方面可降低海水淡化的成本、提高核燃料利用率; 另一方面使用核能可避免大量燃烧化石燃料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和温室效应[1]。

全世界现有13座核电站和海水淡化装置联合建设,而且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涉及到的技术包括蒸馏法与反渗透法,蒸馏法又分为多级闪蒸、多效蒸馏、压汽蒸馏等几种方法[2]。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海水淡化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海水淡化在有效解决缺水问题的同时,其过程对环境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其中浓盐水对排放地的污染就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浓盐水不但含盐量高,而且含有海水处理时添加的一些化学物质,如果排放不当就会对土壤、地表水、海洋环境等造成污染。因此,根据淡化厂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盐分处置方法对减小环境污染、降低处理成本都十分重要。

二、盐分组成

盐分的组成取决于海水的水质和海水淡化采用的工艺。其中海水水质和核能海水淡化厂的选址密切相关,各个核能海水淡化厂的海水水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海水淡化采用的工艺对浓盐水有影响的操作包括海水加氯消毒、调节pH、海水絮凝和添加防垢剂等,工艺过程中所加入的化学物质和高浓盐分常常随着浓盐水一起排放,从而对排放区域的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大量研究数据表明,核能海水淡化后盐分的组成不是由过程中添加的化学物质决定的,因为添加剂的用量相比海水来说比较小;而是主要由海水的组分决定的。一般来说,海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多组分水溶液。海水中各种元素都以一定的物理化学形态存在,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类,见表1 海水成分表。

表1 海水成分表[3]

海水淡化后排放的浓盐水浓度是自然海水浓度的好几倍,海水的浓缩对于盐分再利用来说是一个很有利的因素。

三、盐分的处置方法

目前,世界上常用的盐分处置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排法,如排入海洋、污水处理系统等;第二类将再利用法,如制盐和提取化工原料等。

选择盐分处理办法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盐分的排放量、组成、排放地的环境特征、公众接受度、投资和处置费用等[4]。其中公众接受度和处置费用是要考虑的最重要因素。浓盐水的处置方法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公众接受度来决定的,在公众接受的前提下,费用取决于盐分组成、处置方法以及排放地的环境特征。处置费用约占总淡化成本的5%~30%。总的来说,邻近海洋或湖泊的淡化厂一般将浓盐水直接排入附近水域,而考虑到能源的有效利用,盐分再利用法更有广阔的前景。

1.直排法

(1)排入核电站周边海洋

相对于核电站周边浩瀚的海洋来说,海水淡化后所排放的浓盐水是极微小的一部分,它们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将浓盐水直接排入海洋可能是核能海水淡化厂当前最为廉价的方法。

但海洋对排放物的消纳能力并不是无限的,高浓度的浓盐水和淡化过程中引入的化学物质可能对排放口周围的海洋生物造成伤害。另外浓盐水可能快速沉入海底并危害敏感的深海环境,影响大小取决于排放地的水力及地理因素。某些地区水流交换较快,化学物质不易聚集,是理想的浓盐水排放区域;而某些封闭水域水流交换慢,化学物质很难分散、稀释,排放浓盐水容易造成局部生态环境破坏。

在实际设计中,为了确保环境及进料水不被浓盐水污染,淡化厂要尽可能的使排放口远离海岸及进水口,在淡化厂建成运行后要跟踪监测和报告排放口周围海水性质和生物群落种类,数量变化,从而为日后改建或兴建淡化厂提供依据。

(2)排入核电站处理系统

目前,有一种思路是淡化厂将浓盐水排入核电站的污水处理系统,与核电站的生活污水共同处理。浓盐水首先要经过无害化处理,消除对水体水质的不利影响,达到一定标准后才可排入核电站污水处理系统进行进一步处理。采用该方法的优点是:建设与运行费用低,易于管理。但是缺点也很明显。一、仅适用于小型核能海水淡化厂,因为浓盐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后对污水生化系统有种种影响,排放量大时还可能超出了现有污水体系的处理能力。二、浓盐水对核电站污水处理设备及管道有很强的腐蚀作用。

2.再利用法

将浓盐水进行重复利用既可以消除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又可以降低淡化成本。海水淡化后排出的浓盐水其温度及浓度都较高,将浓盐水排入盐场晒盐和提取化工原料有可能降低系统费用,达到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但盐水大规模的应用涉及到社会、经济、技术等多方面问题,应综合加以考虑。

核能海水淡化后的浓盐水中主要包括了NaCl、MgSO4、MgCl2、Br2等物质。对浓盐水进行再利用,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操作,见图1。

图1 浓盐水制盐原理图[5]

一般来说,在合适的气候条件下,可以有效利用充足的太阳能,将浓盐水储存在蒸发池中让其逐渐蒸发,中东、澳大利亚和美国的一些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已经较大规模地采用了这种方法来处理浓盐水。用蒸发池来处理浓盐水可充分利用太阳能而不需要消耗其它能量,但蒸发速度低或浓盐水处理量大时,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核电站周边地区土地较多,在核电站安全性能达标的情况下,周边土地可以用来建造蒸发池。

蒸发池如果建造不合理浓盐水会渗透入地下而改变地质,可通过设置收集系统或密封衬套等措施来保证蒸发池的密封性能。通过正确的选址,合理的设计和管理,海水淡化厂采用蒸发池来处理浓盐水有着明显的经济和环境优势。

核电站、海水淡化厂、盐厂的耦合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可操作性。核电站为海水淡化工程提供淡化所需要的大量能源,如蒸汽与电力;海水淡化装置可以使用核电站的海水取水、排水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从而降低海水淡化厂的工程造价;海水淡化厂的浓盐水作为盐厂的原料,减少了盐厂的能耗,降低了盐厂的蒸发时间;盐厂的制盐也减少了海水淡化浓盐水的排放,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核电海水淡化厂对浓盐水的再利用具有更高的经济性和搞好的操作性。核电站、海水淡化厂、盐厂的耦合图可以表述为图2。

图2 核电站、海水淡化厂、盐厂耦合图

四、结论:

核能海水淡化后盐分的排放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及有关人员的关注。大多数国家不仅仅满足于从技术方面去解决污染问题,而且开始从经济方面去考虑对盐分的处置。我国核能海水淡化产业尚属起步阶段,目前还看不出浓盐水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但随着核能海水淡化技术的成熟、规模的不断增加,盐分处置这一问题将会越来越重要,因此需要在经济性和适用性方面及早考虑并研究方案。

参考文献:

[1] 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山东核能海水淡化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2001。

[2] 赵河立,初喜章,阮国岭,核能在海水淡化中的应用,海洋技术,V21,No4.

[3] 张方检,我国的海水,海洋出版社出版,1986年3月。

第8篇

在两度定增忽悠投资者之后,而今,擅长讲故事的张思民带着他的新剧本又回来了。这一次,海王生物想圈10.67个亿。然而这样一家撒谎成性的公司,你还敢再相信吗?

褪下甲流疫苗光环

这厢,定向增发的调整方案新鲜出炉;那厢,海王生物(000078)已经迫不及待地与旧业务挥手作别。

6月14日,海王生物宣布,其控股子公司海王英特龙拟以3900万美元(约2.52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其持有的从事研发生产甲流疫苗的葛兰素史克海王(下称JV公司)的51%股权悉数转让给G SKPte(葛兰素史克子公司)。这意味着海王生物从此退出“抗甲流”概念。

经审计,截至2010年12月31日,JV公司总资产应收账款总额为0元,2011年1-5月实现营业收入为0元。

然而,关注海王生物的投资者此前对其甲流疫苗投产一直满怀希望。今年5月11日,海王英特龙(08329.HK)公告称,JV公司已为生产流感疫苗完成了安装相关设备及生产基地的准备工作,并于2011年5月9日开始试产流感疫苗产品。公告还称,待完成临床验证和GMP认证并向中国相关政府相关部门取得有关产品所需的生产销售牌照及许可后,JV公司将会把疫苗产品正式推向中国市场。这则公告似乎在暗示,JV公司离达产仅一步之遥。

2009年下半年正值“抗甲流”概念兴起之时,海王生物由于傍上葛兰素史克这一全球流感疫苗龙头而备受关注,当时海王生物声称,大流感疫苗年产能将达一亿剂以上,是“亚洲最大”。该股一跃成为风光无限的抗甲流概念龙头股,股价在短短三个月内累计涨幅近200%。

甲流疫苗的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而海王生物已经全身心投入下一个戏码――打造医药物流王国。

6月4日,海王生物一纸公告显示,公司对4个月前公布的定增方案进行大幅瘦身,砍掉一个募投项目,募资规模从14.43亿元下调至10.67亿元,缩水26%。此举完全是被市场被逼,4月以来,海王生物股价从12.72元附近一路下挫,至5月23日,已跌破增发价,增发计划几近流产。

在新方案中,海王生物募投项目由四个减到三个,其中“固体制剂生产线改造”及“海王药业抗肿瘤冻干制剂车间建设”项目的募资总额不变,而重点募投项目“阳光集中配送项目”中的募集资金则有所调整,比原先计划减少约3亿元。公司发行股份数和发行价则分别由13920万股与10.37元,下调到11020万股和9.69元。对于此次调整定增方,案的原因,海王生物董事会解释称,“为了加快推进非公开发行工作,确保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公司因此决定对非公开发行方案进行调整。”海王生物此番放低身价迎合市场的姿态,显示出公司对此次定向增发的迫切。

欲造物流王国梦

“赌性很大”,这是圈内人对张思民的评价。

此次海王生物增发募资10.67亿元,有8.5亿元投向了“阳光集中配送项目”,海王生物敢押重注转型医药物流的底气何在呢?

2010年年报显示,海王生物医药物流业务的销售收入为30.89亿元,同比增长59.62%,并占营业收入的78%、营业利润的35%,但毛利率仅7.36%,且年增长率有限,只比2009年提升0.24%。

根据海王生物的修正预案预测,公司此次10.67亿增发项目将带来每年63.4亿元的营业收入、1.72亿元的净利润。这相当于海王生物业绩最好的2010年4666.86万净利润的3.68倍。其中仅阳光集中配送项目一项每年即可给公司带来营业收入58.8亿元、1.06亿净利润元。

那么,阳光集中配送项目的含金量究竟如何呢?记者从业内人士方面得到的意见是,重头项目阳光集中配送中心募投项目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资料显示,该实施主体为全资子公司海王银河,海王生物拟投入募集资金8.48亿元,由公司以募集资金8478.69万元与海王银河以募集资金7.63亿元共同投资建设阳光集中配送中心并负责运营和管理。其中海王银河出资的7.63亿元由海王生物以募集资金对其增资的方式解决。这一项目被海王生物称之为“新商业模式”,即充当主配送商的角色,为当地医院集中配送用药,简单的说,就是拿下下游医药物流链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医药物流项目不仅毛利率低下,而且资金回收率低,海王生物今年一季度应收账款达到历史高峰主要就是阳光集中配送业务带来的医院拖欠款。

此外,在城市布局上,海王生物把项目放在山东,而且仅仅锁定在枣庄、菏泽、威海及湖北孝感四个三线城市。“这恐怕与地方政府官员的偏好有很大关系,但并不是每个城市都需要这种商业配送。这样一来,加大了项目的不确定性。”某知情人士的一席话恐怕道出了其中的玄机。业内人士的担忧并非没有依据,据了解,在商业配送这一领域,地方政府的确需要找规模相当、有一定实力的合作公司。但市场需求到底有多大,具体怎么去运作,这其中包含太多的非市场化因素和不确定性。

资本玩家张思民的淘金路

且让我们回顾一下,从1998年12月上市至今的12年间,张思民和他的海王生物在A股市场是如何一步步造梦的。

1998年12月18日,民营药企海王生物成功上市,上市首日取得了不俗的涨幅。接下来,这家公司沉寂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为市场所关注。直到2000年12月,张思民开始编织第一个融资梦:一份在当时被认为是天量的14亿元的再融资方案,让海王生物逐渐声名鹊起。然而,最终事实证明,这个勾起无数投资者期待的资本构想,连同巨额的募集资金一起成为了浮云。

当时,根据海王生物增发招股书显示,14亿元拟用于募投10个项目,其中最大的是“巨能钙”项目,投资3.5亿元,预计三年就能实现利润1.59亿元。然而三年时间未满,海王生物却宣称,因行业恶性竞争退出该项目,期间实际亏损2848万元。

增发项目实施后的2002年2月,海王生物公告称,预计2001年度业绩水平将比上年增长50%以上。然而2002年年报却显示,公司盈利仅7982万元,业绩远未“达标”,而且该数据中还包含了当年5000万元的财政补贴。为此,深交所还对海王生物进行了公开谴责。截至2009年末,前述募投的10个项目共亏损480万元,仅有海洋生物项目和销售网络流动资金项目各盈利831.6万元和419.9万元。

直到2009年,“甲流”席卷全球,海王生物摇身变成“甲流第一股”重回资本江湖。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海王生物凭借着“甲流第一股”的概念一飞冲天:从8月20日至11月4日,海王生物股价暴涨315.68%。因为按照海王生物的说法,公司的大流感疫苗年产能将可达到一亿剂以上,成为“亚洲最大”。进入2010年后,全球甲流已经得到有力控制。在2010年年报中,海王生物除了一笔300万的政府补助以外,对甲流疫苗只字不提。

讽刺的是,直到现在,投资者也没能等到海王生物甲流疫苗产能释放,海王英特龙更是在此项目上亏损严重。

今年6月14日,海王生物刚宣布控股子公司海王英特龙以390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所持有的JV公司51%股权转让予G SKPte,意味着公司已经退出“抗甲流”概念。海王生物表示,自海王英特龙2009年投资JV公司到2011年全部退出,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的累计影响数约为-870万元。

这12年里,海王生物的融资路可以浓缩成两个数据:公司从投资者手中拿走了15个亿,而交出来的成绩单却是累计3.41亿元的亏损。给海外生物打上“圈钱”的标签,并不算冤枉。

高估值难以维系机构无意捧场

“我们对这家公司已经失去了信任,现在再讲什么故事,都很难买账了。”深圳一家券商机构医药行业分析师如是说。

记者查阅资料后发现,尽管海王生物给自己罩上了不少光环,但从2007年至今,几乎没有券商机构相关的研究调研报告,仅有的三份研报也都是出自小券商。尤其是在09年甲流概念爆炒潮结束后,更没有分析师愿意给海王生物研究报告。“海王生物有点让人看不懂,实业一直没有做起来,热衷于资本运作,但也没看到有能够产生现金流的项目,我们很少关注,在业内的口碑一般。”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行业研究员这样告诉记者。

近年来,海王生物进行的资产收购一直饱受争议。去年年末,海王生物花100万元从集团处收购了一家海王食品,但这家公司当时已处于资不抵债状态。据海王生物方面介绍,收购该公司主要是为了解决和大股东的关联交易。而在2009年,海王生物扣除完非经常性损益后,业绩是亏损状态。由此带来的关联交易的大幅激增也不得不让人警惕。2010年,海王生物与大股东海王集团旗下另一控股子公司海王星辰发生1.06亿关联交易,比去年激增33.68%,营业利润贡献比仅为6.3%。

今年一季报显示,海王生物应收账款13.4亿元,达到历史最高峰,比年初激增36.94%,主要为阳光集中配送业务带来的医院拖欠款。同时,海王生物资产负债率也达到78.36%的历史警戒高位。海王生物短期借款14.05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6200万元,合计短期资金压力达14.67亿元,而海王生物账上只有8.33个亿,短期资金链缺口6.34亿元。这从侧面也说明了此次增发对海王生物的关键性,不惜大幅调低融资额也要力保增发成功。

令人担忧的是,此前海王生物借“甲流疫苗概念”才被市场捧高了估值,现在已经剥离了这一业务,而新核心业务医药物流目前还处于培育期,且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在无基本面支撑及利好催化剂的情况下,该股的高估值将何以为继?

公开交易数据显示,截至6月17日,海王生物的市盈率高达近70倍,而真正意义上的甲流疫苗股、且身兼血液制品概念的华兰生物市盈率才35倍。

第9篇

全球领先的市场咨询公司英敏特全球新产品数据库(GNPD)显示,“抗衰”“省时”“亮白”已成为全球面部护肤产品中使用增幅最快的三大产品宣称,中国抗衰老护肤产品和服务目前占到整体护肤市场的19%,到2016年形成一个近30亿美元的市场。

未来抗衰老市场将有三个大趋势:一是抗衰老护肤品是面部护理核心功能诉求之一;二是女性护肤的终极目标,抗衰老护肤品消费增长趋势明显,正在成为化妆品行业的主增长动力;三是消费群愈来愈大,消费者趋向低龄化。

什么是抗衰老护肤产品?需要弄明白以下5个问题

第一.抗衰老护肤品主要针对的是皮肤的衰老,抗衰老护肤品准确的说只能起到延缓皮肤衰老和改善衰老皮肤外观表征的作用。言下之意.就是任何化妆品都无法真正将已衰老的皮肤恢复到年轻状态。“无龄化”与“逆生长”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和美妙的幻觉。

第二.皮肤衰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也很多,细胞内分子的氧化、胶原蛋白的糖化、激素分泌水平的降低等等。外部因素主要是紫外线和环境污染.特别是紫外线对皮肤衰老的影响较大。皮肤衰老的表观现象主要为:皱纹、松弛和色素沉着。

第三,抗衰老护肤品的主要作用机理是什么?

主要分为两类:

A作用于皮肤表面,主要通过果酸.水杨酸和维甲酸等剥落皮肤角质,使皮肤看起来比较水嫩,这种方法对皮肤伤害较大,皮肤会变得越来越脆弱,只能起到短期效果;还有利用类似肉毒素成分.它有肉毒素功能,阻断肌肉神经传递速度,从而抑制表情纹及细小皱纹的产生.这种方法也只能起到短期效果,长时间使用会形成“僵尸面”;也可通过物理填充来填平细小皱纹。

B作用于皮肤深层,通过提供表皮生长因子等刺激皮肤细胞分裂.提供皮肤营养.加强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使皮肤白嫩。这种方法能真正延缓皮肤的衰老.是最为可取的方法。

第四,目前学术界延缓皮肤衰老的解决方案主要有哪些?

A增强细胞的增殖代谢能力。

衰老的实质是组织细胞功能的衰退。因此,促进细胞的活性即提高增殖代射能力,从而延缓皮肤的衰老是关键的根本对策。

B重建皮肤细胞外基质。

皮肤的细胞外基质包括胶原蛋白.弹性蛋白,黏多糖及结构糖蛋白等结缔组织,也包括类脂质及一些天然保湿因子,它们维持着皮肤的屏障功能与水合作用。皮肤衰老时这些基质的组成也发生在变化,因此重建细胞外基质结构也是皮肤延缓衰老的一个重要手段。

C抗紫外线辐射。

紫外线引起的光性老化已证明是促进皮肤衰老的众多外界因素中最为主要的因素,因此抗衰老护肤品中防晒产品是必不可少的。

D抗自由基。

指对抗离子和低能辐射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对皮肤脂质,蛋白质的损害。

E抗降解。

指对抗各种水解酶皮肤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作用。比如防止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和透明质酸的降解等等。这样可以保持皮肤的弹性,预防皱纹的形成。

F抗糖化。

作为支撑肌肤张力的成分.弹力的胶原蛋白一旦与糖分结合,就会产生劣化、变质的糖化蛋白质,这种对胶原蛋白的破坏过程.我们称为糖化。糖化作用是一种老化的生物过程,每天在我们体内进行,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肤日显黄浊暗淡.失去弹性。

G抗过敏消炎症。

环境因素通过对皮w的损害,加速皮肤的老化进程。环境污染引起的皮肤损害很普遍.污染空气中的有害尘埃沉积在皮肤上,表现往往是皮肤过敏炎症发应。因此,抗过敏消炎症也是皮肤延缓衰老的重要对策之一。

需要强调的是,好的抗衰老护肤品,不能光靠几个先进有效的原料就能生产出来的.科学合理的配方组成和有效的产品组合是特别关键的。

第五.抗衰老护肤有哪些伪命题或大忽悠?

忽悠1:按年龄分类抗衰老护肤品。

忽悠2:“高科技”成分越多效果越好。

忽悠3:抗衰老产品在夜间更能发挥效果。

我们在进入战地之前,要先看清楚战场形势和自己的实力,知己知彼,也就是弄清楚自己的出击位置在哪里、战场目标是什么。目前国内抗衰老护肤品领域的市场态势恰似《动物世界》里的某个场景.外资品牌如同狮群雄踞抗衰老高地,国内企业远避观望。这种态势决定了国内企业新品牌的竞争策略,应该以侧翼战和游击战为主,而不是在正面开展进攻战。为什么?关键条还是时机不到,为什么说是时机不到?不是没责任没胆识、不是没钱没技术、不是没人没经验,是消费者的认知。看看同胞们在国外争抢奶粉、化妆品、马桶盖的新闻就知道答案了。

接受了这个市场认知现实后.我们才能理解在目前的市场环境里.关于创建抗衰老品牌的几个建议――

首先.破除两个错误观点:

1.认为抗衰老护肤产品一定是高端的护肤品类(高质高价、高科技、高利润、高端渠道、高消费群)。

2.认为抗衰老护肤产品是外资品牌的核心利益所在.是他们的主场.是品牌高地,“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其次.创建抗衰老护肤品牌的定位“四忌”。

一忌,把抗衰老护肤产品定位“高端化”。

这是国内企业最普遍的习惯性认识误区,也是那些国际大牌最乐见的定位陷阱。他们不怕你定位高端.他们最怕你不定位高端。如果不理解,国内那些“定位高端”的品牌的境遇就会告诉你。

二忌,把抗衰老产品定位“老龄化”。

“中老年人化妆品市场,作为化妆品市场的最后一块空白,充分利用老年人的自身特点和消费习惯,打造专属于老年人使用的具有养颜抗衰老作用的化妆品,将是化妆品生产企业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摘自某国字号的产业研究报告。你信吗?反正我不信。有儿童品牌就必定有老年人品牌吗?这个中老年人化妆品市场及其品类真的存在吗?它或许存在于你看不到的那个未来.或许根本不存在。还记得曾经的“大学生品牌”“男士品牌”“运动品牌”吗?

三忌.把抗衰老产品定位“轻奢化”。

这是一个很可笑的名词.什么是轻奢?原意是“可负担的奢侈品”或“轻度的奢侈”。实际上是一些知名高端品牌_发的低端系列产品而已!它是在显著稀释主品牌定位的情况下获得短期收益。模糊品牌定位,透支品牌资产是品牌大忌。看看那些高端品牌的低价系列产品的最后结局吧。

四忌,把抗衰老产品定位“草本化”“药妆化”。

我们曾经一厢情愿地认为中国女性消费者最熟悉最容易接受的,就是耳熟能详的灵芝、银杏、珍珠等天然的草本植物/海洋生物等.认为所谓“细胞科技”“生物肽”这类名词过于复杂和深奥。这是一个认识偏差。实质是抗衰老产品的发展,关键取决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单一生物是无法达成目标的,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可以直接介入皮肤新陈代谢过程的化学物质出现在抗衰老产品里。一味坚持草本植物或中草药的概念是不可取的,更不用说有些产品概念,已经被众多厂家滥用到难以置信的地步了,例如珍珠,这个极具东方特色、具有悠久历史传承、口碑极佳的美白抗衰老品类,现状如何呢?广州有一家坚守高端珍珠护肤十几年的厂家,去做草本了。至于“药妆化”,在没有官方的界定和认可下,你就别想了。

最后,创建一个抗衰老护肤品牌的具体决策建议

1.创造一个品类(或一个细分市场),起一个好品牌名(两三个字),找一个单品,使用一个词汇(诉求)。一定要做到这“四个一”.如果不能理解或理解但做不到这些.就不要考虑进入这个领域。

2.做专家品牌。可以肯定的是.在抗衰老化妆品的市场.最终赢家定是属于专家品牌。

3.品牌定位不要定位在产品和质量上。

4.和制药企业合作。

5.中档价位,大众渠道。在最熟悉的地方、在最擅长的领域展开。

第10篇

今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也是“关注全球范围内的食品安全”。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有关食源性疾病的一些新数据说明了不安全食品对人类造成的威胁和危害,因此有必要在整个食品工艺链采取协调一致的跨界行动。研究显示,不安全的食品可能含有有害细菌、病毒、寄生虫和化学物质,能导致从腹泻到癌症的200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称,当今食品生产已经工业化,其贸易和销售业已全球化,这使得食品有更多机会遭受污染,包括未煮熟的动物源食品、受污染水源地种植的水果和蔬菜,以及含有海洋生物毒素的贝类等。一项研究指出,在食品污染导致的肠道疾病患者中,40%以上是5岁以下儿童,非洲地区肠道食源性疾病负担最高,其次是东南亚。从中国台湾地区顶新黑心油风波,到美国赛百味被曝食物有鞋底成分,再到沃尔玛“过期肉”及“真假驴肉”事件,保卫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一场全球战役。世卫组织呼吁各国采取持续对策,制定标准,建立核查程序和网络,以防止食品安全风险。

今年10月1日起,中国新修订的 《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

完善立法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民生。在英国,一道菜出问题,餐馆将被罚倒闭;韩国对卖有毒食品者10年内禁止其营业;巴西重罚造假企业,企业法人;美国的惩罚性赔偿有震慑作用;德国会将肇事者罚破产甚至判刑;在法国,卖过期食品立刻关门……在世界各国应对食品安全的措施中,详细、规范而有力的法律条文是督促食品企业合法运作的第一道屏障。

英国是最早重视食品安全并制定相关法律的国家之一,在整个欧盟的监管体系之下,英国形成了自己的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系统在欧盟的法规框架下也已经比较成熟。位于伦敦的英国食品标准署是既隶属于政府部门又相对独立的机构,不代表任何特殊行业,在确保英国食品安全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标准署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又通过各地方政府具体实施,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结构体系。

日本在食品安全的监管标准方面可以用苛刻来形容。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曾发生过多次食品安全事故。1955年的森永砒霜牛奶事件,就是由于奶粉中混入砒霜而造成12159人中毒,其中131人死亡。痛定思痛之后,日本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农业和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和法律体系。据统计,直接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就有20多部。日本对有关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也实施严格处罚,违反食品卫生法的主要责任人最高可判处3年有期徒刑,对企业法人最高处罚1亿日元。

2004年6月,韩国爆出“垃圾饺子”风波,几家食品原料企业将本应作为垃圾丢弃的萝卜下脚料制成“垃圾馅”进行销售,大肠杆菌等细菌含量严重超标,其中一家企业产量占韩国市场的70%。事件曝光后,韩国《食品卫生法》随之修改,规定故意制造、销售劣质食品的人员将被处以1年以上有期徒刑;对国民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的,有关负责人将被处以3年以上有期徒刑;而一旦因制造或销售有害食品被判刑者,10年内将被禁止在《食品安全法》所管辖的领域从事经营活动,另外还附以高额罚款。

2007年8月,巴西发生牛奶掺假事件,政府推出一系列严打措施,生产未达标产品的企业将受到处罚。如果是再犯,除罚款外还要接受停产30天的处罚,没收不合格和已投放市场的产品。如再被查出,将介入司法程序,企业法人将以食品造假罪被。

2010年8月,美国发生因沙门氏菌污染而召回5.5亿枚鸡蛋的事件。转年1月,总统奥巴马签署新法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可以直接下令召回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明知故犯的企业主管和个人将被判处最高10年监禁和不封顶数量的罚款。“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是美国立法部门在制定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时遵循的原则,美国建立了涵盖所有食品类别和食品店各环节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随着科技发展和食品安全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国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对现有法律进行及时修正和调整。此外,地方和各州政府负责管理辖区内的所有食品,实施鱼类、海产品、牛奶以及其他国产食品的安全标准。

2010年年底,德国西部的养鸡场首次发现饲料遭致癌物质二口恶英污染,德国农业部临时关闭4700多家农场,禁止受污染农场生产的肉类和蛋类产品出售。对于这次二口恶英事件中的肇事者,德国检察部门提起刑事诉讼,受损农场要求的民事赔偿数额高达每周4000万―6000万欧元,完全可能让肇事者破产。

中国香港地区《食物安全条例》规定,所有食品的进口商和分销商必须向香港的食物环境卫生署登记,并且保存自己的交易记录,零售商也要保存自己的零售记录。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一切都有据可查,方便追根溯源。

政府监管

在欧洲,欧盟成员国都有两套机制在同时规范食品生产安全。除了欧盟制定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构以外,每个国家还各自有一套与监管双管齐下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为了规范各成员国之间的管理,欧盟还设立了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针对具有风险的食品,将的信息分为预警通报和信息通报。英国食品标准署管理层由众多专家组成,秉承透明原则,百姓可以通过其官网,直接通报食品安全隐患事件。伦敦政经学院教授布丽吉特・赫特称:“‘食品安全署’总部在伦敦,并在苏格兰、北爱尔兰和威尔士有地方办事处。他们主要负责政策制定、监督和执行,协调处理突发的流行病和疫情。”

根据2003年出台的食品安全基本法,日本内阁府设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由众多专家学者组成,对相关行政机关的风险管理进行客观、中立、公正的风险评估的独立机关),形成了农林水产省、厚生劳动省和食品安全委员会三方协同制衡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日本消费者问题研究所所长垣田达哉称:“在中央政府级别,有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负责。其实各级地方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落实监管任务,对所属辖区的食品生产商进行定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食品添加剂、残留农药和细菌等。”为了应对食品农药残留问题,日本的植物工厂告别了农药。

在美国,如何捍卫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是美国国会和政府各部门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确保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成功构建的,是垂直化监管体系的清晰分工和明确检验。除食品药品管理局和农业部外,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负责调查食品传染病的来源、发病率和预防,环卫署负责监管饮用水安全。美国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驻华办公室助理主任伯乐称:“FDA有一系列的专家和专业人士,来负责各种食品的安全,包括海产品(包括水产品、罐头食品)、饮料、新鲜水果、蔬菜等等;所进行的检查是针对FDA监管产品的制造商和加工商,核实他们是否遵守了相关规定;此外还会进行进口产品的检查。”

中国香港地区95%的食物都是从内地和海外进口的,而多年来食品安全的整体合格率都保持在99%以上,这全靠过硬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旗下的食品安全中心是一个专门负责进口食品安全的机构,该中心的职能包括:预防问题食品流入香港,追查问题食品来源,收集各地食物质量消息以及国际最新的食物安全标准,针对香港和全球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进行风险评估、管理和对外传达。该中心每年检验的食品样本数量高达65000个。香港就是通过持续的大批量、多项目检测,来较大范围地保证食品安全。食物环境卫生署食品安全专员谭丽芬说:“对于业界和消费者来说,一定要让他们了解食品中的风险。在食品安全领域,不可能要求是零风险,重点是让他们了解风险以后可以做知情的选择。很多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并不一定是食物安全事故,也有可能是食物安全的犯罪事件,比如投毒。另外,还有可能是因为人畜共病,比如禽流感。应该从农田到餐桌,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个方面对食品安全承担起责任。”香港政府部门日常和突击性质的食品安全巡查,也有效震慑了各类违法行为,减少了食品安全隐患。

除此之外,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也都组建了跨部委的国家食品安全局,由统一的主管机构来组织、协调和管理,也有助于各部门分工合作,有效应对食品安全问题。

第三方力量

面对千头万绪而又性命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一些发达国家启用第三方机构的做法蔚然成风,民间组织和个人作为食品安全监控的第三方公正力量,正在全球发挥着不可小视的重要作用。

日本完善的第三方监管体系和发达的民间组织,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发挥着极大的监督作用。日本设立了食品安全监督员体系,在全国47个都道府县共配有近470名监督员,每人任期两年。食品安全监督员在全国公开选聘,选聘条件除了不能是议员、公务员以外,还需要具备食品方面的专业知识。垣田达哉说:“作为国民的代表,这些监督员回到各自的都道府县,在每年的冬夏两季,到食品企业和商店,对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检查,再将这些信息反馈到食品安全委员会。”兽医师出身的北村直人介绍说,在日本,取得国家资格的兽医师在整个食品安全监督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在农场生产一线,可以看到兽医师的身影,他们属于农产管理兽医师协会,属于民间组织;还有的兽医师在半民半官的机构如各地的家畜保健所工作,以及在流通环节监督食品安全。

第11篇

【关键词】人类学转向/人种志方法/科学技术人类学/文化解释学/本土方法论

【正文】

社会学与人类学1是两个有着密切关系的独立学科, 在它们的发展史中,其理论与方法的互相渗透与借鉴,对这两个学科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就科学社会学的发展史来说,至70年代中期以来,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相伴随,出现了“人类学转向”这种现象〔1〕, 在文献中也出现了科学技术人类学这个提法。

科学社会学的“人类学转向”(anthrohological turn),也可以称之为科学社会学的人类学研究角度(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我简称为对科学的人类学研究。

那么,这种人类学取向的研究究竟包含着什么意思?我认为,至少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个含义是把现代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在这里,作为文化现象考察,并不是斯诺所提的独立于人文文化之外的、与人文文化相对立的科学文化,而是把科学当作整个人文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作与宗教、艺术、语言、习俗等文化现象相并列的文化形式的一种。这样就把现代科学纳入了人类学的研究范围。第二个含义是,对科学的社会研究采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选出某个科学家集本的场所,对科学家及其活动进行人种志〔2〕(ethnography)的研究,即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详细的记载、描述和分析的方法。如果说第一层意思是从宏观上把现代科学纳入人文文化范围,决定了研究的总倾向,那么,人种志的研究就属于微观的经验研究。在我看来,知识社会学的宏观定向相一致的研究和微观倾向发生学的研究[2] 正好与这两方面是相对应的。从这个角度说,整个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都和“人类学转向”有直接关系。

(一)

人类学转向的含义之一:科学是诗文化系统之一

特拉维夫大学教授、科学史家耶胡达·埃尔卡纳在《关于知识人类学的尝试性纲领》一文中明确地提出要把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系统来考察。他提出,在传统上,“科学很少被认为像艺术或宗教那样是属于人文文化整体的,因为它被看作是某种不相同的、独一无二的、互相背离的东西”,但他的“基本前提是,文化的不同维度:宗教、艺术、科学、意识形态、普通常识、音乐,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是文化系统。”[3埃尔卡纳从人类学角度探讨这个问题,认为把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系统来考察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特·格尔茨的观点。在他的论文《深描:迈向文化解释学的理论》中,格尔茨说:“我所采用的文化概念,……本质上是符号论的。和M·韦伯一样, 我们相信,人类是挂在由他自己织就了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们必须把“文化看作那些网,因而对文化的分析并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寻求意义的解释性科学”。[4]我注意到, 虽然格尔茨在他的论述中是把科学列入文化解释的范围中的,但是他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后面还要讲这一点)。而埃尔卡纳同样是把科学作为文化解释的对象,并且根据他对格尔茨的“深描”方法的理解,对科学史中的“深描”作出了解释。

而这也正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主要论题。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凯、巴恩斯、布鲁尔等人都在他们的主要代表著作中,把对科学的社会研究的重点放到科学知识上面,并把自然科学知识等同于其他知识和信念、看作是文化现象。关于这个问题,我已在拙著《科学社会学》一书的第十章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在这里主要是把这种理论倾向与“人类学转向”联系起来。

爱丁堡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巴恩斯,在他的著作《科学知识和社会学理论》一书中就指出,科学是一种信念,只是一种被接受了的信念,而不是正确的信念,他认为,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科学是亚文化的4集合’,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科学当然受到外部的整个大文化的影响。[5] 因提出“强纲领”主张而著名的布鲁尔也是把科学当作文化现象、人类学现象来对待的。他的“强纲领”的第一条就把科学知识与信念并列,并且认为可以归结为社会的原因。[6] 他在评述维特根斯坦的知识的社会理论时曾明确地说“数学是人类学现象”。[7]

马尔凯在他的著作《科学和知识社会学》中,以专门的篇幅论述了这个问题。该书第三章的标题就是“科学中的文化解释”,鲜明地表示出文化人类学的倾向,这也就是说,他要对科学作一种文化意义的解释、文化意义的分析。他的这种文化意义的解释和分析是怎样做出的呢?

首先,他分析了科学社会学中关于科学家行为的社会规范的争论,分析了默顿的规范和米特洛夫的反规范,认为,在科学中,科学家的社会行为规范是多种并存的,并不是所有的人在所有的场合都共同遵守某种特定的规范,并不存在一种体制化的机制来保证科学家们都一致遵从或信奉某组特定的规范。在科学中, 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语言公式(verbal formulation),这就为科学共同体、 为科学家们提供了节目单(repertoire)或字典(vocabrary), 科学家们可以灵活地使用它去分类不同社会背景中的不同职业行为。”因此,关于规范的讨论就走到了关于科学的文化资源的说明。”[8]这也就是说, 科学规范并不是像默顿所说的那样,并不是体制化的要求,而是“磋商”的结果,科学家们是从代表着不同文化资源的节目单及字典中去寻找自己的道德信奉原则的。

马尔凯的文化解释还在于对科学知识生产的动力学考察。他研究了若干实际案例,从中做出分析,他的结论是,对于科学实验结果的意义是什么的评判、对于科学论断的有效与无效,并不存在普遍的、一成不变的标准,在实验和解释的过程中,个人的特点、具体的环境都会产生作用,他说,“科学一致,因而科学知识,并不是仅由证明正确或拒斥来达到的。科学家们经常面对的是不确定性和模棱两可。思想和智力方面的信奉不是由于应用事先确立的正式标准来实现的,而常常和必定是制作而成的。对于研究纲领的拒绝或采纳,是一个更加实用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科学家的相对具体的旨趣利益影响的。”[8] 马尔凯承认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是存在着认识因素的,科学的判断和解释是受认识和社会因素影响的。他认为,不仅社会规范是社会地变化着的,而且对于任何一个研究纲领来说,认识和技术规范也是可能有很不相同的解释的。”在社会意义的磋商和知识主张的评估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社会与技术的公式表述,在具体情况下,是由每个参加者所选定的,所说明的;这两种资源,在具体科学知识被认可的过程中,在非正式的相互作用和正式的证明程序中,是紧密地综合在一起的。”[8]

马尔凯关于科学的文化解释的结论是:“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已经会聚到这样一种观念,即把科学看作是一项解释性的事业,在这个过程中,物理世界的本性是社会地建构起来的。”又说:“更好的普遍的公式是,科学知识是由磋商过程确立起来的,也就是被那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对文化资源的解释建立起来的。在这种磋商过程中,科学家们也运用认识和技术的资源;但最终结果还是依赖于可利用的其他社会资源。因此,通过科学磋商建立起来的社会结论并不是物理世界的确定性说明,而是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特定行动者群体看来是正确的科学主张罢了。”[8]

以上是对科学知识社会学所代表的“人类学转向”的第一个含义的简单说明。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转向并不是没有历史根源的,也不是孤立的现象,它代表着旧的“知识社会学传统的复活”,它反映的是“社会和人文科学注意重点的变化和重新取向的过程”。[1] 深入的研究将会说明,这种转向与当代哲学的、社会学的以及文化的思潮有着多种复杂的联系,不过,这已不是这篇文章所要讨论的问题了。

(二)

人类学转向的含义之二:对科学作人种志研究

文化是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人类学对文化的研究,起源于对初民社会(primary society)的研究, 起源于欧洲和美国的学者对于“不开化的”、非欧洲文化的研究。与人类学的发展相联系,形成了一种主要研究方法,这就是人种志方法(ethnogranhicat method)。 人种志研究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民族群体的社会和文化生活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这种研究首先要选定地点,即某个部落或民族的聚居地,作为田野调查(field work)的基地,进行参与观察,作详细的记载,最后形成描述性分析性人类学著作。许多文化人类学的名著都是人种志研究的成果。这种研究要求有较长的时间投入(一般在一年以上,离开以后有时还有通讯联系或回访);这种研究要求研究人员学习当地的方言土语,尽可能地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并保持一个观察者的客观独立的立场,除了参与观察以外,研究人员通常选定或培养某个当地人作为信息提供者(informants),等等。这种研究也常常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于所研究的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对照性的分析。

当代人类学的人种志研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于初民社会的研究(可研究的初民社会愈来愈少),已经发展到为对现代社会中某个社区、某些特殊人群的研究,例如,对城市中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研究,[9] 对于工厂、精神病院、科层制的研究,等等。[10]人种志研究的技术也有很大进展,如广泛利用电影、录音、录像等等手段。显然,这种方法是可以同样应用于研究科学活动所在地和科学家人群的。

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科学社会学的“人类学转向”的第二个含义:对科学作人种志研究。具体说来,这就是科学知识社会学代表人物对科学进行的人种志研究。7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对科学知识持有建构主义观点的学者,以人类学家的身份进入实验室,他们以实验室为田野调查的基地,进行长期持续的参与观察,对于实验室的环境、仪器设备、科学家的日常活动和对话,对于科学家与实验室以外的联系,以至于科学论文的形成、发表,论文引证等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记载,做出分析,写出研究报告或专著。这就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出现的一批研究成果,它们有一个概括性名称,即“实验室研究”(Iaboratory S-ludies)。在这种成果中,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拉都尔对美国加州萨尔克实验室的研究、谢廷娜对伯克利大学中生物化学等相关实验室的研究和这两项研究的成果《实验室生活》和《知识的制造》以外,还有若干研究及其相应的成果。[2] 虽然这一批著者在他们的进一步分析中表现出差异和分歧,但他们的共同认识是“深入到科学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经验材料,就可有益于对科学的理解”。[11]而谢廷娜则把这一批“实验室研究”看作是说明科学知识的建构主义纲领的,她说:“这个纲领是被若干个实验室研究所支持的。”[2]

拉都尔的《实验室生活》一书的工作基础是长达一年零十个月的田野调查,他进入实验室观察科学家的日常活动,进行相关研究,他的书内容确实展现了人种志研究所得的大量资料:有实验室场景的多幅照片,有科学家在不同场合的对话记录,有科学仪器状况的一览表,有某项化学物质合成的报告记载,有科学家个人事业经历的摘要,等等。拉都尔运用这些资料得出了认识论的结论:实验室是文学标记的系统,仪器所显示的现象是“技术现象”,科学实验室中的事实是“人工事实”,因而科学事实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制造出来的,科学的陈述是磋商的结果等等。其实,拉都尔在《实验室生活》的第2版后记中就说过, 他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种看法即科学认识是受社会因素制约的,他在参与观察中的工作只不过是搜集详尽的材料罢了。这就使得这部运用人种志研究的著作读起来与其他文化人类学的著作很不相同:其描述与分析结论似乎有某种不连贯;这些分析,与其说是文化人类学的,不如说是认识论的,与其说是社会学的不如说是哲学的。

《知识的制造》这部书的特点就更加明显了。这部以人种志研究为基础的专著,已经完全把调查来的资料编纳入作者的认识论结论的框架中了。“科学家作为实践的推理者:知识是在环境中建构起来的”;“科学家作为索引性推理者:科学研究的机会主义和情境性”;“科学家作为类比推理者,取向的基本原则和革新的隐喻推理批评”;“科学家作为社会环境中的推理者,从科学同体到跨越科学的领域;”“科学家作为文学的推理者,或者实验室推理的嬗变”;“科学家作为符号推理者,或‘我们以什么造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别’”,这就是该书的章节标题所构成的框架。这样,在文化人类学著作中通常见到的对文化现象的完整而生动的描述性记载不存在了,资料“沦为”结论的例证。

在这里,我们不能详细讨论这些结论与哲学、社会学思想的具体联系,那是需要专门的研究的。我们在这里要说明的是,科学知识的微观建构学派是运用人种志研究方法寻找经验资料支持和论证科学知识的建构主义纲领的,因而就恰好代表了科学社会学的“人类学转向”。不过,我们又可以看到,这个学派的运用,与本来意义上的文化人类学人种志研究是不完全同一的,因为他们进入了认识的领域,而且是科学认识的领域。拉都尔也承认了这一点,他说,他“所使用的人种志方法,只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与人种志方法相一致。”[11]因此,我们一方面把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微观建构学派的“实验室研究”看作是“人类学转向”标志;另一方面,从严格的人类学意义上考察,又只能把这些研究看作是特殊的、值得讨论的具体运用。

(三)

科学技术人类学:有待开发的领域

科学知识社会学所代表的“人类学转向”,只不过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人类学取向或者科学技术人类学的一种类型。全面系统论述科学技术人类学,笔者尚力所不及,仅就目前的初步认识,说明以下要点:

(1)科学技术人类学,在严格意义上说, 应该是训练有素的人类学家,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于科学技术所作的研究。在人类学领域,早已存亡可以归纳入这个范畴的研究成果,这就是:考古人类学及人种志研究对于含有科技内容的“物质文化”的研究;人类学家所考查的非西方的知识系统,为民族数学(ethzo-mathmeties)、民族心理分析(ethnopsycehiatny)、民族植物学(ethnobotany);医学人类学所研究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非西方的知识系统〔3〕,等等。 因此,有的学者指示,“在这个意义下,人类学开始研究科学技术,要比跨学科领域STS研究科学技术早得多。”[13]当然, 人类学家在上述研究中所涉及的科学,是非西方文明中的传统科学,并不是现代科学技术。

(2)正因为人类学的研究传统是关注欧洲以外的文化,所以, 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技术就必然处在专业人类学家的研究视野之外。现在,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已经发展为大的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人类学家进入这个领域的仍然为数不多,为1988 年美国的4S’学会召开会议,有来自各学科的学者529人,其中人类学家只有18人。[13]

但是在70年代中期以来毕竟出现了一批人类学取向的科学技术研究,其中就包括有前面提到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那么,这些研究成果是由什么人完成的呢?”绝大部分科学人类学研究或者人种志研究是由社会学家、哲学家及其他并没有受过社会文化人类学的专门训练的人完成的。”[14]这样一些社会学家哲学家在采取了人类学研究角度、完成了具有人类学特点的著作以后,就获得了人类学家的称号,如拉都尔就是一例。这些不是人类学家(或者说准人类学家)所作的研究,被人类学家看来是存在着某种混乱的,有人指出,“实验室研究”作为人种志研究的一种版本,是与人类学家的研究不相同的。”[14]拉都尔也谈到他的人种志研究所引起的批评。[11]

(3)正因为如此,为了更好地发展这个领域, 关心科学技术研究的人类学家的建议是:必须弄清人种志方法的真谛,弄清这种方法的要害在于记和写(grapy)、在于描述, 在于通过写他们来说明人民和他们的文化;必须了解文化人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学者: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整体主义的人种志学,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比较主义方法,以格尔茨为代表的符号象征主义的文化解释学等等。[14]我以为对于当代有重大跨学科影响的文化人类学家格尔茨及其文化解释学尤应引起注意。[15]

(4 )科学知识社会学所做的工作也许是接近于格尔茨的文化解释学的。如前所述,马尔凯按照他自己的方式对科学进行了文化解释,埃尔卡纳则以专门的章节论述了“深描”方法在科学史中的运用,讨论了科学知识增长、科学与其他文化因素,历史舞台上的科学等。但我们没能读到埃尔卡纳或是马尔凯都没有运用人种志的“深描”方法所作具体的研究。而“实验室研究”所作的经验描述的意义在于得出认识论的、哲学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版本。这是因为他们给自己规定去研究的文化现象,是格尔茨都认为是棘手的问题:科学。格尔茨是有法律实践经验的学者,他从文化解释的角度说明了法律现象,但是当他把科学与其他文化现象并列时,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尽管我们很偏爱科学,但它仍然不失为一种棘手的事务”,“但物理学和雕塑以及其他所有的知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人类学上难以理解的问题。”[16]

(5)科学技术人类学的研究,决不局限于对实验室的研究, 可以从实验室、研究所、研究中心扩展到学术会议上的扩展到法庭中的科学家,[10]这也就是说要“从实验室走向更为广阔的和多元的领域。”[13]有的社会学家选择了科学事业管理组织及其附属机构,[17] 有的学者进入了政府设立的海洋生物养殖经济研究组织[18]在这些研究中,注意的集点也不单纯是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涉及到了这些机构中科学家的社会身份,涉及到实验室与顾客、科学知识与生产方法以及科学政策和经济组织的关系等问题。特别要揭示的是,同样进入实验室,其研究重点也不一定就是科学知识的生产,以特拉维克对美国及日本的线性加速器中心的研究,其重点就是实验室组织结构,领导风格及什么是“良好”的物理学工作条件的模式差别。[19]

(6)正是因为如此, 科学技术人类学的研究可以并不局限于人种志的田野调查,其研究方法也可以多样的;发展一种“跨学科的、批判的、文化的方法”,这也就可以包括历史的研究、比较的方法、文本阅读、……等方法;并且基于这种种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技术’意义的定义,不可避免地以理解专家到理解非专家。”[13]虽然我们对于上述这些方法也许还不能都了解和掌握,但多样性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7)总之,科学技术人类学的研究,极为扩散,各具特点, 我们只要看看《诸科学与诸文化》(《Sciences and Cultures》[1])和《知识与社会第9卷,科学技术学人类学》[13] 这两部文集的论文题目就可以知道了。每个作者都按照自己对于人类学的理解,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注意焦点,进行不同的人类学探讨。研究这些以及其他科学技术人类学的论著,要在纷云繁复的论述中弄清来龙去脉把握要害,我认为,有一项工作要做,这就是要注意作者所使用的主要关键概念,诸如“人工事实”、“技术现象”、“磋商”、“文本”、“深描”、“反思性”(reflexivity)、“结构的和形容的”(emve and etic),等等:它们就好像一片模糊背景中的亮点,了解除它们可以有助于深入的研究。

(8)在谈到实验室的人种志研究的时候, 不能不提到对实验室的民俗学研究,这就是社会学中民俗学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 )〔4〕代表人物加芬克尔及其学派的工作。麦克尔·林奇把这一批研究称之为“对科学工作的民俗学方法论研究(tthnomethodological studiesof scientific work), 指出这种研究要详细考察实验室中“自然地组织起来的日常活动”“讨论”有关实验室工作的暂时的秩序”[20]。他并且专门著书论述了民俗学方法论与科学的社会学研究的关系。[21]那么,这种研究与前述人种志研究有什么关系?在民俗学方法识者看来,人种志研究是与“民俗学方法论的文献是有密切关系”的,甚至认为那些作者都是“民俗学方法论的说明者”[20];而人种志研究的学者则认为民俗学方法论是人种志研究的一种。[10]弄清这两种研究的区别与联系,决不是轻而易举的工作。我们要指出的是,从已有的人种志研究的著作来看,他们确实从民俗学方法论者的著作中吸取了某些概念工具和分析方法。了解这一点,对于认识知识社会学微观研究的特点也许是重要的。

(9)最后要说的是, 科学技术的人类学研究中的专业人类学家在增加,〔5〕但是非人类学背景研究人员仍然会占相当大的比重。 因为,专业人类学家即使转向现代社会生活的广大领域,能够专门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也毕竟是少数。这种情况,对于在人类学科并不充分发展的中国从事于科学的社会研究的学者来说,也许是一种机会:他们也许可以增添几分勇气,去涉足这个确实颇为陌生的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领域。

注释:

〔1〕人类学是一个大的综合性学科,包括有体质人类学、 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社会(或称文化)人类学等分支学科,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文化)人类学。

〔2〕ethnography 另一种译法是民族志,我这里采用的是《大英百科全书》的中文版的译法。

〔3〕1996年我到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特尔多)人类学系讲学时,就见到一位研究藏医的研究生,她已不止一次到西藏作田野调查。

〔4〕这个词在社会学中有多种译法,如:民俗学方法论, 人种方法论。

〔5〕从两本文集中的撰稿人可以看到这一点:1992 年出版的《知识与社会》第9卷9名作者中有4名是人类学家;而1982 年出版的《诸科学与论文化》9名作者中只有1名是人类学家。

【参考文献】

[1] Wotge Lepenics: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in thesociology of science, in "Sciences and Cultures", Edited by E.Mendelson and E.Elkana, 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g, 1981, p.245,p253.

[2]  Karin Knorr- Cewua: " The Ethnographie Study ofScienelifie Work: Towards a Constractivisl Interpretation ofScience, in" Science Observed", Edited by R.Knorr-Centina andM.Mulkay,Sage Publicalion Ltd, 1983.p.115,pp.117—118.

[3] Yehuda Elkana:  A Programmatic Auemtt at anAnthronologg of Knowtedge in "Sciences and Cultures",P.6.

[4] 克利福德·格尔茨:《深描:向文化解释学理论》, 《国外社会学》1996年1—2期,P.40.

[5] Barry Barnes: Scientigie Knowtedge and SociologicdTheory. Roultedge Kegan Paul L td.1974.p.63.

[6] David Bloor: Science and Socidl Image,  RonteedgeKegan Paul & fd.1976,pp.4—5.

[7] David Bloor:  Wettgenstein- A SocialTheorg ofKnontedge, Macmillan Education L td.1987.p.83.

[8]Michael Mulkay:Science and the Sociofogrof Knonfedge,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1979,pp.68—95.

[9] Ethnography, Britanica Voi.4,pp.583—584.

[10] R.S.Anderson: The Necessary of Field Method inFliedgm method of Scientific Recearch,  in "Scienees andCutlures,p.218,p.216.

[11] Bruno Lalour: Laboralorg Life Princeton UnicversityPress,1986,p.278.

[12] Karin D.Knorr-Cetina: The Monutacture of Knowledge,Pergamon Press,1981.

[13]"Precoce",  in "Knontedge and Society:  theAnthropolo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9, 1992, " JALPress Inc.p.x.

[14] David J.Hess: "Introduction:  The new Ethnographyand the Anthropolo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 ibid,pp.1—17.

[15] 詹姆斯·匹科克:《芬三流派:韦伯、帕森斯、格尔茨》,《国外社会学》,1996年1—2期,pp.106—110.

[16] 格尔茨:《地方性知识》,《国外社会学》1996年1—2期,p.91,p.93.

[17] Slacie E. Zabushy: " Multiple Conlexts,  MultipleMeaning: Scientist in the Europea Space Agency, in "Knowledgeand Society, Vol.9.".

[18] M. Collon and J.Law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o-technicee Networks: Content and Context Revisited",  in"Kowlege and Society, Vol.8,1989 Sludies in the Sociologg ofScience Past and Preseut, JAL Press INC.

[19] Karin Knorr-Cetina: " Laboratory Sludies and TheConstruction Approach in the Stndy of Scince and Technologg,(日)《科学·技术·社会年版》1993、卷2p.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