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4: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再别康桥读后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嗜之越笃,技巧越工
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功利目的相当强,大多只重视与考试考点相关的内容,而真正走进语文、感悟语文却总觉奢靡。也因此,学生在阅读文章、品味文章时仅仅把文章当做阅读对象,看过之后记住的只是文章内容、写作技巧,很少去挖掘文章深刻内涵,以及对自己写作有何借鉴作用,更不用说是文学评价、文学鉴赏。这实际上是割裂了阅读与写作的联系。于是,我想到利用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诗文作为范文来促进学生的写作。
歌德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反之,如果有了兴趣,一切都会迎刃而解,且嗜之越笃,技巧越工。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除了以“仅仅面对作品”的方法来解读外,我更注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从诗中的第一段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甘愿一个人去承担那愈来愈凝重的离愁。离别会使很多美好的东西更加美好,诗中的“金柳”“青荇”等意象让诗人更加挚爱康桥。诗歌的最后一句好像是很潇洒,其实很沉重。因为相聚越快活,离别越痛苦。那么,怎么理解诗人离别康桥的伤感,就要从作家介绍和写作背景入手。其一,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这里是诗人学业收获最大的地方。其二,在康桥,诗人和他心仪的林徽因有较亲近的接触,有诗人最纯洁的爱情。学生在老师的解读后,一定会对徐志摩感兴趣,这时教师便可因势利导,让学生课后收集整理有关徐志摩的其他诗文,进而对徐志摩有更深的了解。通过这种途径,可以把教材学活学透,又使学生认识到写好作文不仅要有素材,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
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著名作家池莉在《来吧,孩子》一书中介绍,曾让她引以为自豪的是岁流年度,书籍成为她和女儿亦池的伴侣和玩伴。这是一件多么令人羡慕的事情啊!现在的中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是两极分化。要么是和老师家长捉迷藏,偷着藏着各种课外书,甚至在上课时也“争分夺秒”地打游击似的看;要么是老师家长哄着打着也不看。但真正读好书读懂书真正喜爱读书的学生并不多。实际上,着眼于课外,博览群书,可以拓宽知识视野,增加积累,让学生在阅读之外感受到“悟”的乐趣,逐渐把学生引入“阅读――写作――阅读”这一良性循环之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我利用下午辅导课时间,给学生印发文质兼美的小文章。在排版打印时就在文章右边预留出空白处,用来记录学生阅读后感受。篇幅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内容可以是对文章的分析,也可以是由文章生发出的感受。开始时,学生只是能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读深入,学生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加入阅读感受中,融会贯通地写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比如,在学习《祖父》一课时,就推荐学生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有同学就写了有关自己乡下生活的片段,语言虽稚嫩却真实。
三、辨别良莠,申舒性灵
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版本这个角度初步判断什么是经典。比如,阅读古代文学的书籍时,应该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的书籍;阅读现、当代文学的书籍时,应该找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出版的书籍;阅读外国文学时,应该找译林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等出版的书籍。除此之外,有关外国文学名著的版本,除了要注意出版社外,还要注意译者。比如,《堂吉诃德》最好的是杨绛译本,《爱的教育》最好的是夏尊译本等。
其次,在阅读经典时要先了解有关作者的介绍、了解作品中出现的人物,这样可以帮助理解经典。比如,我们在阅读《金岳霖先生》时,可以先阅读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体会金岳霖先生的爱情传奇;可以先阅读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品味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可以先阅读巴金的《怀念萧珊》,感受萧珊的人格魅力。最重要的是,学生读完这些文章会发现,原来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灵动动的,他们就如同亲朋好友一直都陪伴在你身边,你会对经典产生亲近感,拉近了与经典的距离,进而准确地品味经典。
[关键词]中职语文;深度阅读;拓展阅读
中职生的语文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1]。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中职生的语文阅读薄弱直接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因此在中职语文拓展性深度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成长的要素,积极开展语文教学指导工作并帮助学生完成语文学习的任务,实现语文知识的有效学习;并以此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提升中职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中职语文拓展性深度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一)利于改善中职生的阅读基础
中职生的阅读基础薄弱直接制约了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中职生在进入中职之前的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在语文学科方面表现不是很好,阅读成为很多学生语文学习的难点,甚至有的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严重欠缺,无法完成整篇阅读,更不必说阅读的拓展[2]。中职生的阅读基础薄弱也直接影响了中职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从学生的阅读表现来看,很多中职生不愿意在课堂上朗读,有的学生学习了文章以后不知道中心思想、重难点是什么,学习到哪些内容,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开展拓展性深度阅读教学,对学生阅读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阅读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拓展与深度学习的方式实现阅读效果整体的提升,逐步夯实学生阅读基础和发展学生阅读能力。
(二)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中职语文拓展性深度阅读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语文学习有积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拓展的方式深度挖掘了语文学科的核心要素,强调语文阅读知识的整合、知识迁移的能力,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拓展的方式丰富了学生语文阅读的体会和学习内容,对中职生语文阅读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积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学习能力,丰富学生语文学习体会的同时帮助学生完成语文课程学习的目标,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实现有效语文阅读拓展,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体验[3]。
二、中职语文拓展性深度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目标,指明方向
明确目标、指明方向是中职语文拓展性深度阅读教学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好目标的明确和方向的引导,结合中职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渗透,从目标与方向的设计入手进行合理的设计并实现梯次的布置,对中职生学习有积极作用。目标的明确要符合每一个课时的实际情况并综合学生的基本学情,在教学过程中以目标和方向为指导,引导学生开展合理的阅读[4]。以《再别康桥》为例,结合学生深度阅读学习的目标,教师的阅读教学应做好具体的教学目标设定并进行阅读的合理分层: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目标二,完成全诗的内容学习;目标三,背诵并默写全诗;目标四,在朗读的基础上尝试对文章进行改写。四个目标都是基于阅读拓展而来,为学生阅读学习指明了具体的前进方向。目标一是基础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其中的情感,这一目标看似简单,但很多学生做不到,突出表现为有的学生阅读一遍以后就不再阅读,缺乏阅读的兴趣,因此在目标一中可以通过教师领读、欣赏朗诵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朗读的魅力,通过至少三次以上的阅读,学生初步感受其中的情感并丰富阅读体验,进而对阅读产生足够的认识;目标二是阅读的进一步提升,主要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特殊情感,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对康桥的文段内容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在阅读过程中感受诗人是如何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5];目标三比较简单,就是背诵与默写,但对于中职生来讲比较难,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背诵;目标四则属于由阅读到创作,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可以作为学生深化学习的一部分但不做重点推荐,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进行写作并完成阅读分享。
(二)整合资源,丰富内容
结合中职生阅读能力薄弱、积累不足的情况,教师在拓展性深度阅读过程中应做好阅读资源的合理整合,通过整合资源的方式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并以资源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引导,实现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整合资源需要教师做好阅读内容的拓展,通过实施群文阅读的方案将不同阅读文本基于作者、主题等进行合理的布局,通过内容分析与对比的方式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劝学》为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记忆最深的就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内容,除了会背诵以外,很多学生对这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就是“劝人好好学习”,这种思想过于单一,因此教师可以先介绍《劝学》的历史背景:战国后期荀况,是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他认为后天的努力很重要,重视教育和后天学习,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振兴礼义,专心致志地去实践君子之道。介绍写作背景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重读文章,然后为学生提供其他资料进行阅读,与《劝学》相类似的文章有很多,如《进学解》《师说》《范仲淹苦读》等,每个文章教师都可以从介绍写作背景入手,通过介绍背景让学生了解同样是号召人们学习,每个人的介绍角度都有所不同,通过背景入手再介绍文章的内容,如《师说》是强调要向老师学习;《范仲淹苦读》强调“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6],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通过广泛的群文阅读方案,学生了解了更多阅读的内容,在阅读方面有了更多的认识,实现了文本阅读内容的拓展和文本分析的任务,实现了基于拓展的深度学习。在每篇文章的分析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都偏向于给出背景内容和中心思想,这些都能让中职生快速地把握阅读的本质,了解阅读的核心内容并完成知识分解工作,对中职生阅读学习与拓展有积极的作用。总之,教师在阅读指导过程中要积极做好语文拓展性的设计与应用,通过拓展帮助中职生完成内容的分解和知识的有效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语文要素和学习内容,不断丰富学生语文阅读体验,在指导过程中实现拓展性的群文阅读以及深度化的内容整理与中心思想的对比,从而实现中职生阅读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设置情境,降低难度
在拓展性深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学情,在阅读指导过程中注重情境的设置并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通过情境降低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最终实现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指导。设置阅读情境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阅读需求,根据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合理设置情境并利用生活情境、实物情境、音乐情境、游戏情境等进行合理的渗透与指导,丰富学生语文学习体验。以《动物身上会进化出轮子来吗》为例,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没有明白写作的目的,因为从阅读来看,大篇幅介绍轮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从效率的角度出发提出轮子的重要性,然后介绍了自然界中的动物为什么是用腿而不是轮子。此外在阅读过程中有的学生还存在一些疑惑,为什么轮子不能放在豹子、老虎的腿上呢?这样捕食的时候不是更快了吗?基于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好具体情境的设计,利用情境降低学生的阅读理解难度,如将轮子放在羊身上,在平坦的道路上有轮子的羊跑得非常快,很快就可以躲避老虎狮子的攻击,接下来教师用视频的方式进一步演示,在视频中加入一些障碍物,可以看到有轮子的羊此时为了躲避障碍物需要左右腾挪,而有腿的老虎直接越过障碍物,虽然依然逃避了抓捕但羊的速度明显下降,此时教师继续加入障碍物,如增加上坡、下坡、颠簸等,通过这些障碍物的增加可以看到有轮子的羊速度明显下降,有腿的老虎灵活度明显提升,很快就抓住了羊。通过视频展示的方式,学生了解到自然界中轮子的工作效率,虽然较高但并不适合自然界的环境,当在平坦、坚硬的路面时,轮子的效率确实高,但在自然环境中有很多空间障碍物,道路也并不都是平整的,这些因素决定了轮子并不适合长在动物身上。通过情景再现和视频分解的方式有效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同时在视频观看过程中学生也看到了更多关于语文的知识与内容,对学生学习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基础上要充分做好教学设计与应用,通过教学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语文阅读学习的实际问题,以此实现知识的有效应用[7]。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阅读理解的实际情况,通过教学情境设计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利用教学情境设计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要素,在具体情境中完成语文要素的积累并丰富学生语文学习体验,提升中职生的学习能力。
(四)迁移训练,反思评价
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步深化和拓展的过程就是迁移和训练的过程,是学生反思评价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合理的指导之下引导学生实现内容的迁移,鼓励学生将阅读的内容应用到实际,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同时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生生评价、师生评价来完成内容的学习。以《六国论》为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阅读文本内容以后可以将中心思想提供给学生,即《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求和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实现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分析秦朝与六国,北宋与辽、西夏出现了什么样的关系和类同点,通过知识迁移训练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内容的学习,通过指导的方式让学生找到二者的关系,从而明确作者写作的目的。除了从历史知识角度进行迁移以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抓住知识的应用,如阅读过程中如何提炼中心思想,文章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等,通过知识拓展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锻炼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训练体现了中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语文阅读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阅读指导工作并通过反思评价等方式让学生完成语文知识的合理应用,不断尝试根据学生阅读评价的方式开展语文阅读指导工作,解决学生阅读理解难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成长,在指导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利用语文的阅读需求和实际,积极开展语文教学指导工作,帮助中职生在阅读反思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实现语文阅读知识的有效应用。
(五)读写结合,有效训练
读写结合是学生阅读拓展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在阅读拓展过程中应注重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快速完成训练任务,在训练过程中提升学生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以阅读促进学生写作,以写作拓展阅读,丰富学生语文阅读体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读写结合训练一直是中职语文拓展性深度学习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读写结合的设计,通过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结合中职生的学习实际,教师在读写结合方面要贴近中职生的阅读需求,如写读后感。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例,阅读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自己的读后感,让学生写出如果只给自己三天光明自己会做什么呢?每个学生想要写的内容都不一样,有的是根据自己在课堂中的阅读感受而来,写了自己如果只有三天光明应该怎么做,主要是以仿写为主;有的学生则根据自己的想法,写出了具体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自己会如何做,具有明显的创新性,每个学生的想法、思路都不同,在表现过程中的理解也是不同的;除了根据内容写读后感以外,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内容,如将文言文的内容翻译成白话文,将诗歌的内容翻译成白话文等,如教师可以将《劝学》的内容让学生翻译成白话文,每一句内容不必拘泥于单独的汉字,而是可以根据意思进行整理,通过类似内容的拓展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体现读写结合的价值。总之,读写结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拓展深度阅读方面可以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写作过程中除了常规的读后感等方式以外,还可以将阅读与批注等知识结合在一起,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会,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中职语文拓展性深度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中职生的语文阅读成长实际,在阅读基础上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阅读体验,在阅读指导的基础上实现内容的理解并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必要思路,通过逐步深度化、拓展化的方式实现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发展学生的语文阅读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玉璠.聚焦学科素养,引领深度学习: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深度学习探索[J].天津教育,2021(29):185-186.
[2]韦玲珍.聚焦小微专题,促进深度学习:以《哈姆莱特(节选)》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1(28):52-54.
[3]徐耀东.小作业大作为:浅谈以深度学习为目标的初中语文前置性作业设计[J].求知导刊,2021(39):55-56.
[4]张敬辰,魏本亚.指向深度学习的语文教学改革探索:以宁鸿彬《皇帝的新装》为例[J].中学语文,2021(26):61-63.
[5]李华平,李玲.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语文教学(九)[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1(9):32-34.
[6]陈雪梅.文章的意蕴,在深度解读中彰显:以人教版《植树的牧羊人》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18):42-43.
关键词:课程整合 职业能力 适用性
高职院校开设的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其基本功能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学习是其他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它的作用是隐性的、间接的。扎实的语文功底包括观察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些能力都会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与日后就业产生积极作用。
一、明确思想认识,更新教学观念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但绝不能将高职院校办成专业技术培训学校,否则将无法经受住时间和社会的考验,最终必将被形形的培训学校取而代之。高职生只掌握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知识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既包括科学技术知识,也包括人文科学知识和经验知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开启高职生心智、拓宽视野,全面提升高职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感悟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等各项综合素质都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语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以大学语文教学为主的文化素质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它既可以提升高职生的人文素养,又可以培养他们在语言文学方面的长久兴趣和鉴赏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调动高职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
高职生对语文的学习和提高完全通过课堂来实现是不现实的。在现实生活中,语文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生活都密切相关。工作中处处用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特别是对有一定语文甚础的高职生来说,其语文能力的提高并不完全是老师教出来的,更多的是靠同学们的自主的学习和练习。因此,调动高职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老师可以利用相应的语文教学平台,采用各种方法激发高职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高职生写日记;安排学生组织了“爱我交院,从我做起”等演讲会;开展了“舞动青春”等作文比赛等活动。这些教学手段一方面可极大地拓宽高职语文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切合了市场与企业的需要,学生们就会体会语文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针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更新教学内容
1.以育人为根本,强化德育教育。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德育教育,在思想上给学生以启迪,在感情上给学生以熏陶,在审美上给学生以愉悦。语文教学要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终身学习理念、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人格完善。
2.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加强基本能力培养。为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语文改革要贴近职业岗位的现实需要,树立为岗位能力服务的宗旨。高职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职语文教学必须加强与未来岗位相适应的各种能力的实际训练。而语文能力可具体体现为能言善辩和能写擅文,亦即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这两种能力。因而,高职语文教学应面向市场,针对高职生实际,大胆调整教学内容,切实把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上来,将目标瞄准学生将来的就业需要,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为此,高职语文的教学应强化普通话能力、问答与应变能力、演讲和论辩能力、写作应用文能力、表达能力等能力的训练。为了加强以上能力的训练,高职语文教师应在课堂内外全面融入学生的文体活动,如进行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全面提升纠正学生方言;开设口语课,纠正学生不良发音,锻炼学生演讲胆识,使学生能表情自然、清晰流畅地表情达意:开展辩论、新闻会等活动,提高学生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开设应用文基本体例讲授与练习课,训练学生撰写就业求职书以及职业岗位所需应用文的基本能力;开设交流课,要求每位同学每一、两个月拜访一位学校或社会名人或企业专家,要求开展访谈并形成记录,以提升学生的交流访谈能力。
四、与专业教学相联系,注重教学实用性
高职语文是高职生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是他们现在学习、将来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来看,高职语文与普通语文不同,高职语文的独特性很突出的一方面便是实用性,即要为高职生学习的专业服务,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在加强自身文学修养的同时,还要了解所教专业的特点,不断搜集相关专业的新知识、新信息,并用这些信息丰富语文教学。
五、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语文教学过于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是独立的主体与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心理需要这样一事实。要改变“满堂灌”的现状,教师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大力开展实践课教学,让学生进入独立的言语活动实践中去,使其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教师通过精心策划,重点阐述、引导启发、设置情境、集体讨论等形式,彻底改变师生之间纯粹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成为学习的行动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学善学,使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学得知识。教师则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化为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咨询者、指导者、评估者和协调者。例如在上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这篇诗歌之前,笔者先让学生查找徐志摩与林徽因、张幼仪、陆小曼之间情感故事的相关资料,适时地进行情感教学,同时通过他的《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等诗歌,在课堂上提出“徐志摩是纨绔子弟吗?”“他情才和人才的体现在哪儿”“你最喜欢徐志摩的哪首诗歌?”等问题,在课堂上分组进行讨论,并要求学生就其曲折的情感经历撰写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