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4: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己亥杂诗赏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识记文学常识;2 默写名句;3 理解诗意;4 把握意境;5 品味用词;6 赏析诗句;7 理解思想感情;8 理解诗中用典等。
[新题演练]
一、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鉴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 诗中____________几个字概括了诗人被贬谪的区域,“_________”一句饱含诗人的无限辛酸,也流露出他内心的愤懑之情。
2 诗中哪几句运用了典故?诗人通过典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千古传诵的名名,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蕴含着什么哲理?
4 通读全诗,说说诗人的情感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赤壁》鉴赏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 本诗作者是_______,他与_______在文学史上被并称为“小李杜”。
2 认真阅读诗歌。说说这首诗的首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3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什么意思?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周瑜取胜是不是真的在于东风之便?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王安石《登飞来峰》鉴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 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侧面写飞来峰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 结合诗歌及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诗中“浮云”的理解。
4 认真阅读诗歌,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蕴含着怎样的哲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龚自珍《己亥杂诗》鉴赏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 诗歌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历来为人称颂,请谈谈你的理解。
3 结合实际说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五、《行路难(其一)》鉴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朝诗人______。
2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和南朝宋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中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太息”相比,你认为哪两句写得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诗歌形象描写“行路难”的句子是:这两句诗有比兴的意味,它的比喻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诗中运用典故的诗句是哪几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结合诗歌内容,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杜甫《江南逢李龟年》鉴赏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在当前执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诗歌教学的目标有这样一些表述:阅读要求,“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于是,有的语文教师甚至某些语文教学研究者把这个目标解读为“读读背背”。
然而,这种解读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问题,那就是对学生的评价。“读读背背”该如何评价呢?如果按照《课标》上的说法,诗歌阅读的评价应该是“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记诵积累过程的评价可以解读为“背背”,而理解诗歌大意,仅凭“读读”就能行吗?事实证明,是不行的。就以每年的中考来看,很多地区都有诗歌赏析的考查题目,统计发现,这类题目学生的得分率是非常低的。究其原因,就因为教师对《课标》的解读是错误的,教学的过程也是不完整的,诗歌教学的目标没有完成。“读读”似乎有随意读一读的意思,目标不明确。
那么,初中诗歌教学究竟应当教点什么呢?通过诗歌教学,究竟应该培养学生哪些素质?笔者认为,如果断章取义地解读《课标》,必然导致误读。如果结合整个《课标》来解读分析,不难发现,诗歌教学的真正目标,旨在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诗歌教学应该传承的传统文化
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读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诗歌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品味中吸收传统文化丰富的营养,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读出文采.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诗文的文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诗歌语言凝练,更能突出地体现语言的文采。历代诗人在创作中无不反复锤炼语言。阅读欣赏诗歌,典雅飘逸的语言,令人赏心悦目。诗歌教学应该利用这些传统文化精华,让学生感悟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
炼字是诗歌文采的基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人在诗歌中用词之精确,令人叹为观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悬”字,平中见奇,令人叹服。诗歌中锤炼字句,言简意赅,往往一字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读来回味无穷。炼字的功夫彰显诗人深厚的修养,文采自然飘逸。
修辞让语言更优美,是文采的又一主要表现。汉语修辞手法众多,使汉语成为最优美的语言。“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形象生动的比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工整的对偶,“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夸张,“零丁洋里叹零丁”的双关。修辞在诗歌中的广泛运用,使诗歌的语言精美、形象生动。
各种表现手法灵活运用,使诗歌的文采发挥得淋漓尽致。“燕然未勒归无计”的直抒胸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情景交融,“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巧用典故,“城春草木深”的渲染烘托。除此之外,象征、白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联想和想象、以小见大、抑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
2.读出美德.中华礼仪之邦,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崇尚礼仪、重视道德、注重修养。这些传统美德,在诗歌中有着鲜明的体现。“诗言志,歌永言”,诗歌重在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大多是中华传统美德的表现。
爱国主义是诗人表现得最多的情怀。在古代,爱国往往与建功立业、戍边卫国、歌咏自然等情感融合,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为其代表。
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充满豪情壮志是其中最有意义的内容。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杜甫的《望岳》,李白的《行路难》,让我们看到,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诗人们总是乐观向上的。儒家主张“穷则独善其身”,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维的《终南别业》,“达则兼济天下”,如李贺《雁门太守行》。
此外,杜甫《石壕吏》中忧国忧民的责任感,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乡关之思,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爱情与亲情,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友情,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牺牲与奉献精神,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3.读出美感.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美的追求,提倡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诗歌创作特别提倡追求美感,诗歌教学中也应该注重感悟诗歌表现出来的美,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诗歌注重锤炼词句,注重修辞,注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形式多样,最能体现语言的优美;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注重平仄和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反映出诗歌的音乐美;诗歌中总是描绘中林林总总的形象,并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具有意象美;诗歌中表现出诗人各自的理想、情操、抱负,具有独特的情感美。
在阅读感悟诗歌的时候,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中获得审美体验,享受审美乐趣,让语文教育起到美育的作用。
一、五星级考查榜(共8句,按重复出现率从高到低排列)
考查指数: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十则》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西山村》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
评点:这些名句重复出现率最高,最高的达23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共有大连、河南、山东济宁、福建莆田等23地考查了此句。)
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重复出现率?一是因为这些名句体现了新课标中“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理念,二是能激励广大考生爱家、爱国、爱社会的热情和为社会主义建设而献身的精神。据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名句的考查指数最高了。(特别说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位居榜首的主要原因是:作为世纪盛会的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办,这体现了中考对时政的关注:也直接体现了“生活处处是语文”这一理念。)
2009年预测:重点永远是重点。预计2009年各地依然会强化此类名句的考查。
二、四星级考查榜(共18句,按重复出现率从高到低排列)
考查指数: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
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7.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
8.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鹊楼》
10,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
1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1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1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18.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论诗》
评点:这些名句重复出现率也很高。最高的达15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有江苏泰州、南京、湖北襄樊、山东潍坊等15地考查了此句。)
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重复出现率?究其原因是这些名言名句,或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或抒发思乡之情,或抒发奉献精神,或抒发报国情怀,或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等,这些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教育是很有益的。
2009年预测:预计2009年此类名句考查指数将会呈上升之势。
三、三星级考查榜(共22句,按重复出现率从高到低排列)
考查指数:
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竹枝词》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6.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9.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少府之任蜀州》
1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11.亲贤臣,远小人。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1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1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1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1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
2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2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
评点:这些名句的重复出现率相对低一些,但也不可忽视。其内容比较宽泛,有写景的,有论学习的,有突出边塞壮美的,有蕴含自然情趣的。有感叹时光流逝的。等等。
原来,这首歌的创作灵感来自一部具有北欧情怀的动画片,片中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深深触动了霍尊。他说,自己的初衷是想写一首爱尔兰情调的曲子,但是写完后似乎更偏中国风一些,于是找来朋友一起填词,题目定为《卷珠帘》,于是乎,一首充满古雅、古风的作品就这样诞生了!现在,流行的这首歌,前后有两个版本的歌词,其中第一版本是李姝作的,第二版本是刘欢导师修改的。这里,我想就修改前后歌词来赏析一下,谈谈中国风的考试作文,或许对我们的中学生写作有所帮助吧。(注:括号里为改编歌词。)
卷珠帘
镌刻好每道眉间心上,
画间透过思量。
沾染了墨色淌;
千家文都泛黄(尽泛黄)。
夜静谧 ,窗纱微微亮。
拂袖起舞于梦中徘徊(妩媚),
相思蔓上心扉。
她眷恋(犹眷恋)梨花泪,
静画红妆等谁归,
空留伊人徐徐憔悴。
啊 ……胭脂香味,
卷珠帘是为谁?
啊……不见高轩(高轩雾褪),
夜月明此时难为情(袖掩暗垂泪)。
细雨落入初春的清晨(细雨酥润见烟外绿杨),
悄悄唤醒枝芽(倦起愁对春伤)。
听微风耳畔响(残烛化晓风凉),
叹流水兮落花伤(归雁过处留声怅),
谁在烟云处琴声长(天水间谁抚琴断肠)。
这是一首写女性春愁相思的词,我逐句先从词句说开。如将“都”改成“尽”,去口语化了。“徘徊”改成“妩媚”则更能表达出女子在心爱的人面前跳舞的甜蜜感觉,整个表达更合理。主人公是一个女性,原版中又用了“她”,就造成了视角混乱。所以改为“犹”好。“高轩”指的就是高楼、楼台,“不见高轩”意为高楼被掩盖住了,表达出一种心碎的感觉,而“高楼雾褪”则有一种晨雾消散的画面感,此外,改后也更押韵。“此时难为情”属古意表达,且含蓄意切,有思君不来,卷珠帘无奈之心境。改编之后“袖掩暗垂泪”则直接刻画了矫情形象,且“垂泪”与前面“梨花泪”有重复之嫌,虽考虑了押韵,并无特色,值得商榷。
最后一段大改后确实文艺化不少,“细雨落入初春的清晨。”改成“细雨酥润见烟外绿杨。”改句写景更有意境,“酥润”一词使人联想到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个“见”字的用法和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有异曲同工之妙。“杨”显然是为押韵,不然“柳”会更好些。“悄悄唤醒枝芽”,这句更白话,用了拟人手法,仍然承接写景,而改句“倦起愁对春伤”则写主人公懒起失落、愁怨伤春之情。“听微风耳畔响”,这一句太白话了,只是耳听微风,而改句“残烛化晓风凉”句中写了两个物象,且承接上句晨起内容,古韵盎然。“叹流水兮落花伤”,这一句写俯首观叹流水、落花心伤之苦,显然是从视觉来写的,改句“归雁过处留声怅”是仰望雁过,耳响留声,顿生怅然思念之感,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写。“谁在烟云处琴声长”,这一句写得朦胧,且“谁”置前面,“天水间谁抚琴断肠”,则把状语前置,“烟云”改成“天水”,改了以后觉得虽无直抒琴声,但断肠之声更悠远,似有“断肠人在天涯”之境。此与温庭筠的《望江南》意境相似。“肠断”是出自《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后世遂用“肠断”比喻心中极悲伤。“肠断”亦作“断肠”。白居易《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这里形容思妇极度的相思之苦。“天水间”使人联想到“斜晖脉脉水悠悠”这一句,不过本歌词写的是初春早晨的景象,而这一句则描绘了斜晖与悠悠江水每天于此时相拥相恋,缠绵于暮色之中,这一景象不正是人间夫唱妇随的某种象征吗。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怎能不让思妇肠断呢?我想修改者或许也是出于这一意境的考虑吧。
霍尊说,这首歌内容有写他母亲对他父亲思恋的意思。我觉得这首歌词的创作材料除了现实人物故事的某些相似,从内容意境到创作手法,更多采用嫁接、联想、多种修辞运用,似与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意境同一机杼,并无二致。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这些诗句皆属惜春伤情之词。且大多意象的选择跟花、雨、烟、云、树、水、鸟等有关。综上所析,本歌词改后风格突出,内容完整,意韵深邃。
作品拟题目很关键,“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这是李白的《怨情》诗句,也是《卷珠帘》歌名的由来。“卷珠帘”,是词牌名。其词牌始于宋,双片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比较有名的“卷珠帘”宋词有张元干的《卷珠帘・蝶恋花》和《卷珠帘・魏夫人》。《卷珠帘》这首歌词直接用词牌名作为词的题目,这与词意很贴切。“卷帘”及“卷帘人”在宋词中有其独特的意境和特别的含义。如: 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句,朱淑真“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句。孙道绚“陌上行人归也未,恹恹,满院杨花不卷帘”句;从这些诗句可知,宋代诗词中,与帘幕紧密相连的,都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大家闺秀或者所钟情的意中人。所以说,本歌词抽取了诗词中能表达核心内容的关键词“卷珠帘”,实在很精彩。
近几年,中国风的歌曲有许多。一类就是直接采用古诗词。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电视剧《甄传》里的两首插曲,则是晚唐温庭筠写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古乐府《采莲曲》,这类歌词就是古人写的原文,只是歌曲另谱了曲子。更多一类的是《凤凰》《千里之外》《烟花易冷》《卷珠帘》《兰亭序》等,这类歌词属于“文白相间”风格的作品。其代表作者有台湾作词家方文山和大陆刘欢,他们的这类作品的歌词像是撕碎了许多经典诗词句篇的重新组合。例如:《凤凰》中“真情诺诺 ,终于随乱红飞花去”、“听梧桐细雨, 瑟瑟其叶 ,随风摇记忆”等句,隐约中依稀浮现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和李清照《声声慢》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以及周邦彦《锁窗寒》里“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晏殊《清平乐》里“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等词句。当然有的歌组合得更出乎意料,如《兰亭序》这首歌词,只看题目便让人想到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等句。但细看这首歌词却写了“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 ,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等内容。其实,书圣的文章内容并没讲学习书法中临帖、拓碑等,更无相约相思情意,只是一个诗集的序,内容也只是叙事中借景抒怀,表达了一种人生观。反倒是方文山的歌词里既有学书还有故事。这或许是因为他知晓书圣的《兰亭序》是伟大的天下第一大行书,而把内容“偷换了”,且打开了创新的几扇大门。创新作文在哪里,他找到了一条路。就是重新建筑语言。《卷珠帘》歌词创作亦是如此。
目前,在中学生中这类考试优秀作文很多,确实文辞优美、回肠荡气。有的整篇是古风格调,华丽美奂;有的文白相间、文质恬美。很受读者喜欢。我且称这类作文为“中国风的考试作文”,这种说法是从当下“中国风的歌曲”想到的。我觉得“中国风的考试作文”是把中国古诗文、古文化直接或嫁接到符合的题目、内容,用新立意、新结构来呈现的考试作文。这类作文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格调朴实丰满、精致典雅,语言和韵、熠熠生辉。这类作文往往能吸引阅读者,会受到很高的评价。
“中国风的考试作文”在写作中要注意五点:
一、要注意平时多读国学经典,特别是优秀文言诗词篇目,多搜集整理积累素材。
二、立意要符合题意,新颖别致,同时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新。
三、要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要善于必要时直接或嫁接、引用、拼接、整合相关文言诗文中的词、句、段、篇等。在词语的使用上要尽可能准确、生动、简练;骈散句的运用要服务于内容,使文章语言神采飞扬、古意盎然,意蕴隽永,富有中国风。
四、行文中要注意修改加工等环节,达到文从字顺,内容具体,表达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