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许巍旅行

许巍旅行

时间:2023-05-30 09:04: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许巍旅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许巍旅行

第1篇

执著

许巍信佛。恋上音乐,他相信那是上苍冥冥中的安排。为什么胆子大上天的他,在15岁那年,一从当教师的父亲那儿接过那把旧吉他,就开始收心敛性了呢?许巍说不清楚。就像是前世修炼了千年,今生才忽然得到的东西,心底弥漫的满是难以言说的喜悦。只要横挎吉他,轻轻一拨,那奇妙的乐音一刹那就俘虏了他的玩心。

从此,许巍不再上山捣鸟窝,下河摸鱼虾;也不再挥舞着棍棒,如孙悟空那般,打坏邻居家的窗玻璃。他只是怀抱着他的吉他,在阳台上对着落日弹,或到屋后的山头,向每一只鸟儿弹……他恣意弹着青春的岁月,挥洒着内心的欢乐与忧愁。许巍沉静了,骨子里添了一份对音乐的执著。

17岁那年,许巍组建了一个校园乐队,并且开始穿梭在西安大大小小的歌厅之间。他喜欢在舞台上痛快淋漓地宣泄,喜欢那种自我绽放的激情。18岁时,学吉他仅两年的许巍,在西安市第一届吉他弹唱大赛中,获得了二重唱一等奖。这犹如一针兴奋剂,让他从此痴迷音乐而不能自拔。

高中毕业时,缘于对音乐的热爱,许巍不顾父母强烈的反对放弃了高考。后来,他参军,又放弃了上军医大学的机会;再后来,他成了一个中学的音乐老师,却没有去上过一天课。那些日子里,许巍把他的全部都交给了音乐――一切让他与音乐分开须臾的事,他都视为不可接受。

一颗“不安分”的灵魂在音乐中不断流浪,20世纪 80年代中期许巍邂逅了摇滚,几乎是一见钟情,那样的自然,摇滚音乐就融入了他的血液,在他每一根血管里鼓动激情,在他的每一根神经上轰响。

1993年,已是西安音乐圈中公认最出色的吉他手的许巍,振臂一呼,组建了一个摇滚乐团――“飞”乐团。几个热爱摇滚的哥儿们一起住地下室,吃最便宜的饭,抽最劣质的烟――高涨的是他们对音乐的爱。在那儿,许巍创作了《Don’t Cry Baby》、《夸父》、《流浪》和《童话时代》等歌曲,歌中充满了对音乐与生活的执著追求。

但是现实和梦想,往往格格不入。在强大的生存压力下,“飞”乐团被迫解散。1994年秋天,许巍一个人背着一把吉,孤独地去了北京。

1994年年底,许巍在一个机遇下与红星公司签约,发表了《两天》和《青鸟》,给当时的中国的摇滚乐团,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但是,他并没有真的像青鸟那样一飞冲天。

迷惘

1998年春天,当第一张专集《在别处》出版后,许巍没有丝毫的惊喜。该专辑除了给他带来一点口碑外,再无任何收效。许巍穷得连门也出不了,天天像蜗牛一样缩在斗室里看书、练琴。一次,一个朋友请他去吃饭,许巍只能委婉的拒绝,他不敢去,怕连打车回来的钱都没有……

记得有一个诗人说:“等待吧,等待海潮会涨涌,确信它一定会涨涌,这本身就是幸福!”那时的许巍说:“去他的诗人吧,只有傻瓜才在等待中歌唱!”

可是除了等待,他却别无他法。

每当许巍弹起心爱的吉他,唱起《在别处》,那歌声苍凉又嘶哑。许巍悲哀地发现他真像一个“局外人”了,迷惘像潮水似的淹没了他。

回忆起那阵子,许巍说,他就像音乐的弓弦射出去的一支没有目标的箭。有时,他甚至想向一个没有痛苦的世界飞去。但音乐仍牢牢地控制着他,让他无可逃脱。渐渐地,许巍喜欢上了这种“折磨”,在疼痛而清醒的磨砺中,他的灵感火花似的飞溅。到了1999年底,随着生活不断变化更替,许巍可以录制第二张专辑《那一年》了,他稍稍喘了一口气。没想到这却是一次更大的打击。

那次签约的公司,管理混乱得像一堆乱麻,许巍必须亲自去理清头绪。工作的压力,让他处于崩溃的边缘,每晚必须吃大把的安眠药才能入睡。专辑好不容易录完了,与公司的合同也到期了,加上发生过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许巍落得身无分文,他无法继续留在北京了。当列车西去,回看灯火明亮的京城,两行热泪像呼啸而出的火车滑过许巍的脸庞……

回到西安的许巍,许多人以为他出专辑,一定发了。许巍唯有默然,他似乎已无话可说。只有,在面对两鬓斑白的父母那一刻,许巍才像一个孩子似的失声痛哭,让磅礴的泪水滋润那满是裂口的心灵……

那时,一些身边的人也对许巍说,“你的歌不好听,到底从哪弄来的啊?”这无疑雪上加霜,让许巍甚至怀疑起自己的音乐来。他感到绝望了,那是灵魂被剥离的绝望,五脏六腑像被掏空了似的难受……第一次,许巍感到心爱的音乐像仇人一样对他发出冷冷的嘲笑。他像一个被遗弃的妇人,在心底默默地哀鸣。

时光如梭,转眼已是2000年夏天,许巍得到一个机会,去北京为叶蓓制作新专辑《双鱼》。有几个唱片公司找他签约,他都婉拒了。对音乐,许巍已感到害怕。可他却像是一个上了瘾的人,越是害怕就越不能割舍对音乐的依恋。许巍无奈地说:他中了音乐的“毒”。

别无他法的许巍,有点相信命运了,就像贝多芬相信命运一样;但他唯一能做的事情,那就是也像贝多芬一样 “扼住命运的咽喉”,整整两年,许巍在沉默中度过,慢慢地,生活教会他不再愤怒、彷徨。

命运麻木不仁,但也有清醒之际。2002年,许巍再次得到一个机会,与当时的“环球艺风”(即后来的“百代步升”)签下了一纸合约。重返北京,许巍像的轻舟,快速地航行在音乐的长河里。他第三张专辑《时光・漫步》很快面世了。那忧伤、温暖的调子,打动了每一个听众的心。2003年,该专辑在第三届音乐风云榜颁奖典礼上大获全胜,许巍也收获了他的自信与乐观。

延续着《时光・漫步》的风格,2004年,许巍又推出了第四张专辑《每一刻都是崭新的》,不仅给听众一个新的感受,许巍也从黑暗的窒息中走向了光明、温暖的天地……

沉静

2005年,许巍在北京举行了《绝版青春》十年经典个人演唱会,并获得了第12届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内地最佳男歌手奖”等奖项。2006年他的翻唱专辑《在路上》也火爆地上市,而一曲《旅行》又让他获得了“第十三届东方风云榜颁奖盛典”的金曲奖。

一路惊喜不断,许巍却保持着他的淡定。他说:“搞音乐就像谈恋爱,有激情掺杂的痛苦,但最后却是时光过滤留下的宁静……”

不再狂热地追寻,而是在“静”中探索音乐与生命的真实含义。这样的许巍,可以去学绘画、练书法,也可以去做手工、刺绣。“艺术与生活是相沟通的。”许巍有感触地说,“浮躁与刻意,都很难让人创作出好东西。国外很多音乐家都简单地生活,做很好的音乐。那是因为他们看似很普通,内心却涌动着隐秘的激情。”

因为这样的彻悟,许巍淡然若深秋之菊,他寂寞着他的事业,因此寂寞在人群里。当人群回他以冷漠,他是静默的;当他得到掌声与鲜花,他也是静默的。哪怕他的摇滚乐掀动起风暴――他依然是风暴平静的中心。难怪乎有人这样评价他是“心在天边,情在山谷,散发弄扁舟”的高人。

静默如佛,超脱如仙。许巍却不相信顿悟。他认为,生活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人排除私心杂念成长的过程。不管过去有多么黑暗,走过来才会发现正是黑暗孕育了光明。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坦然地生活。

有了这样的心境,许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五线谱记录着他心底的风景。那里面有淡淡的忧伤,也有淡淡的温暖。透出的则是一种阅尽世间沧桑与浮华之后的沉静。

随意

有人问许巍明天有什么计划?许巍很认真地回答说:“没有!”看着提问者吃惊的眼睛,许巍微微地笑了:“踏踏实实生活,好好工作,把父母孝顺好,这就是我最想做的事!”

是的,幸福对许巍而言很简单。能看看阳光,能亲自动手煮一碗面条,放一点自己喜欢的佐料,跟几个朋友一起喝茶、聊天,同爸妈一起拉拉家常……那就是莫大的快乐了。许巍说“平淡即是真!简单即是乐!”

许巍说他最对不起的人就是他的妻子。他们相识于当兵的时候,到现在十多年已经过去了。许巍一直在 “音乐”的路上,陪伴着他的音乐,自然会让妻子“吃亏”,可她却从来不抱怨。

许巍在北京工作整整十年,妻子就一个人留在西安。唯一的安慰是,平日里,无论多忙,许巍都会给她打电话。虽没有什么火辣辣的情话,但那琐碎而温暖的寻常问候,却让她感到自己的丈夫是一个“实在”的人。许巍就是靠这样的真诚,换来了两人坚若磐石的感情。

第2篇

老公是个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而我的单位离家就两站路。两年前,学空间物理的老公兴奋地说,你看看,我们家和你上班的地方要修地铁啦!以后你上班不用挤公交啦!

我和老公都很低碳。和他结婚之后,武汉就一直修地铁。我每天早晨步行上班,但是因为修地铁,着实受了一些苦。踩过泥泞路,摔过跤,有太阳的日子吞过灰尘。那些日子,老公看我每天灰头土脸很心疼,自作主张交了两个人的驾校学费,于是我们俩利用周末完成了课程,考到了驾照。驾照在手,车还没有呢。买车的时候,我犹豫了。我知道,老公买车完全是为了我上班方便,但想想他还未实现的独立实验室,我怎么也不忍心拿出我俩辛苦攒下的工资去买一个巨大的消耗品。何况,我的岗位职责以内勤为主,遇到外出单位都会派车,出差有专车接送,如果买辆车,就连每天早晨的步行锻炼都要取消了,那我岂不是成了肥婆。

现在,报纸上每天都在报道地铁试运行的消息,老公也为我高兴。可是,就在12月21日所谓的“世界末日”来临之际,老公却给了我一个更大的惊喜。这天是我们结婚两周年纪念日。结婚那年,老公因为忙于博士论文不得不取消我们的蜜月旅行。我们曾约定,驾车到苏州同里古镇度蜜月,让千年江南的小桥流水作为我们婚姻的见证。这个梦想一直都存在老公心里,今天,他做出了一个帅呆了的决定。

老公开了辆新车回家来,居然是一款柠檬黄的福特经典福克斯1.8L。哪里来的?我奔上去,拉开车门坐进车里,前挡风玻璃的台座上,安然坐着一对亲吻娃娃。还有一张音乐卡片。在婚礼进行曲中,我打开卡片,上面是老公温情的字迹:亲爱的,感谢你嫁给我让我做你一生的伴侣!今天我将带你同游古镇,快乐度蜜月!

老公说,他是看了租车公司的广告才想到租车度蜜月的——让你永远开新车!老公自从拿了驾照以后,经常帮他的导师开车,已经是个熟手。他说在试车的时候,他最大的感觉是起步较快,速度平稳。而我们从武汉到苏州一路高速,最适合我这种稍微有点晕车的人了。

老公说,以后我们可以经常租车自驾游了,租车便宜,省了年审费和路桥费不说,电子眼也由租车公司全权承担,还可以选择各种车型,体验不同的自驾之乐。

我抱紧老公,说,亲爱的,都听你的!赶紧滴,出发吧!

老公从容地将许巍的CD塞进车里,当许巍那沙哑的歌声响起,我们的蜜月旅行正式启程啦!

第3篇

10月7日,《中国好声音》第四季总决赛在鸟巢落下帷幕,张磊以一曲许巍的《旅行》打动现场观众和媒体评审,以58.53%高比分成为本季《好声音》年度冠军,这也是继梁博、张碧晨之后,那英第三次成为《好声音》的冠军导师,成了在综艺舞台上的帽子戏法导师。

这样的结果从导师batlle战的时候就已经初露端倪。张磊的人气居高不下,甚至在导师之间PK时取得过47:4这样的悬殊比分,而且他当时的对手是周杰伦的爱徒李安。

包括《好声音》在内的娱乐综艺选秀节目,从来所谓的“好”都不是标准,选手或者学员站在台上,谁更招人喜欢才是大家趋于一致的审美习惯。包括现场的观众和专业评审,字正腔圆在他们眼里从来就不是自己投出一票的理由。那么最终站在了冠军位置上张磊凭什么呢?

不管是张磊抱着吉他唱朴树,还是深情演绎许巍、老狼、马钆的经典名曲,都算是站在了如今火爆的民谣热风口浪尖上。对于张磊来说可能并不存在看着民谣热了才以选择以这种姿态出战,而是他只是大众追捧民谣过程中“遴选”出来的一位代表。

你说陈粒这种小众民谣歌手突然上个热搜头条还情有可原,毕竟有先出柜再出轨这样的狗血剧情,但你说李志跟人吵个架凭什么也沾上了头条的风光呢?这种视角其实只是传统娱乐效应下的,以为大事就得是大咖干出来的,但其实,人人都可以是十分钟明星的时代早已经来临,不信你看看赵日天、叶良辰的网红成名路不也发生在一夜之间嘛。更重要的是,李志、陈粒这些看似小众的名字背后,其实已经聚集了一个新的时代热点。那就是民谣热已经在“情怀盛世”之下如火如荼了。

至于什么“接过了民谣大旗”之类的场面话,就当真不得了,至少张磊暂时没有在舞台上表现出自己的原创力。而民谣之所以打动人心,自然包括歌者即词曲创作者这样的传统,你仅仅是唱得好、完成得好,那也毕竟不是你的真情实感,距离乐迷对于民谣的真实需求还有点距离。

其实对于一档综艺节目来说,《好声音》已经非常成功,既有汪峰手撕媒体人的热闹场面,也有迎合大众口味的民谣冠军,还有破了纪录的60秒鬼畜神曲广告被病毒传播,话题性、建设性、经济效益等等方面,都站在了综艺之巅。

第4篇

汽车、摩托车、直升机,一次次揪心的场景,生生地把观众带入其中。买了一张电影票而已,何必要承受男主角的身心负担呢?仿佛,在消费电影的同时,电影也在消费我们。也许,这正是电影的妙处所在,它不逼你反思人生,也不硬塞给什么道理,一切沉浸在感受中,由着你自己的心与灵,做出不一样的回应。

如果说,旅行是为了换个角度看自己,那看电影,则是一次短暂的自我忘却。之前的快节奏,叫个暂停,天大的事情,都给我冻住,等我缓过劲再说。之后的忙碌,被安置在将来时态,轻松上阵多半会博出精彩来。如此,电影就是一次情感的旅行,“身未动,心已远”,这句广告词,挺适合电影院的品牌价值传播。

墨西哥的亡灵节游行场景,伦敦河通往的军事暗堡,摩洛哥沙漠的孤寂,罗马古堡的秘密会议,007幽灵党的镜头,有不少空中拍摄的,镜头拉高,拉低,我们超越了平常的时空,看到了别样的风景。也许,你曾去过这些地方,可鲜有机会以这样的角度,去看它们。

坐在身边的妻子,静静地说,她很感谢这部电影,原因有三。以不可能的方式,去不可能去的地方,看到了不可能看到的场景,这是其一;见到了一些生活中见不到的人与事,体察他们那一刻的心思意念,这是其二;很多事情,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觉得自己突破了庸常的羁绊,身心得自由,即使只在煞那间。

女性的直觉,或许逻辑性不强,可往往能体会到男性无法企及之处。不在意故事与情节本身,由着心与情,结结实实地打动一次,电影艺术的益处就在此。

打不垮的007,与我何干?真实的我,想要成为的我,两者之间,多了一个不可能的我(帅、酷、超能007的幻影),时间顺序、空间层次、角色分别,变成了搅拌的黄油与奶昔,再也分不清彼此。混沌的状态,冷却世俗的热心,有时候,超然一点活得挺自在。许巍在他的《晴朗》中低声吟唱着:我爱这精彩的电影,如梦幻如空花。在虚幻中,看着盛开的自己,干渴的心地,得着滋润。

有些观众看完,大呼上当,这会影响它的价值吗?好电影,好比个性鲜明的一个活人,爱他的人爱疯,恨他的人恨疯。像007、碟中谍这样的系列电影,每一部新片,都必须突破前辈,尤其在特技方面。夸大的场面,无厘头的情节,不得已凭空而出,营造出尖叫的视听效果,让观众觉得值。偶尔为之,票房会提振不少,可老这么干,新鲜感的边际递减效应无可避免。投入多、费力做,观众越发不买账。

电影的坚持,与品牌定位和传播同理。不希望得到它的人,压根不知道它的存在,也不会花钱、花时间去接触。喜欢它的,一拍即合。讨厌它的,一拍两散。清清爽爽的,商业做到这个程度,也算得着该得的了。

说到这儿,007幽灵党,就有点想讨好绝大部分观众。没有必要出现的,有几场打斗出现的挺唐突,反派人物压低声线装酷,还有那些故作优雅的残暴,够了,何必加这么多无用之料呢?辣味十足的水煮鱼,陡然间撒了大把白糖,顾全淡口味,会丢掉成倍的辣味爱好者。

第5篇

他说,你骂谁呢?

我说,我以为你回来会写点什么纪念一下。

他说,回来很少向别人提起,骑行川藏的人不少,觉得也没什么。虽然路上确实各种艰难各种苦难。

他叫vigo,26天,2166公里,一个人从成都骑车到拉萨,路上基本没有和人结伴,车速随心情而定,就像一只狂奔的蜗牛。

【这事儿还真像他能干出来的事儿】

漫无目的地翻看空间,猛然看见他上传的骑行川藏的照片,眼睛刷地被屏幕吸了过去,这哥们儿还真去了。骑行川藏这事儿,还真像他能干出来的事儿。

而且,他悄悄地去了,又悄悄地回来了,路上没有铺天海地在空间上、微博上说起,回来后也只写了一首几百字的短诗。我说,我以为你会写点什么纪念一下。他说,“流水账吗?”然后沉默了一会儿,说,“不知道了,就是觉得很多感情这样表达也好那样也行。”又沉默了一会儿,补了一句,“说多了反倒像是强加给别人的。”

很多年前,我俩认识。

Vigo那时候总爱写点小诗,文字多数关于许巍关于崔健,掺杂着流浪、自由还有些许的不羁。他是个在理工学校里有着难得的流浪气质的文学青年,在我看来,应该备受大学那个阶段的女孩子的追捧。尽管后来文艺青年渐变成了个不知道是褒是贬的词,但我总觉得,他就是很文艺。

《北京青年》一播出,不知道多少不安的少年心都开始骚动。身边无数个人奔三的姑娘小伙儿,都咬着牙跺着脚就想重走一把青春路,可是多数人牙根都咬碎了,也没出家门半步,哪怕十一国庆出去旅游,都提前一个月开始订双飞的票,唯恐回不来,或者卡在半路。

所以,当看见vigo从海拔512米的成都一个人一路骑车狂奔到海拔5013米的高度时,就想,这一路高低海拔相间,风餐露宿,二十几天、一个人、一辆单车驮着一点备品就挺过来了,这人和车的质量也都真成。

【一次旅行也仅仅是一次呼吸】

听说别人做了一件自己想完成却又觉得千难万苦的事,就总想知道这中间最惊险的地段、最美的风景、最难忘的人和事是什么?其实,只是为了满足那份欲罢不能的念想。最难最苦的,看承不承受得了;最美最好的,看是不是有足够的吸引力。

Vigo说,其实回头想想,也没觉得哪里极其特别,但是慢慢回忆,觉得每一天都有故事。

就比如上路之前有点忐忑,因为很多东西都是未知,上路之后,才真真切切地开始享受,享受那种心情、享受风景、享受各种苦难、享受在外面与各种不相识的人一起相遇、相处的感觉……

就比如第一天一整天基本没遇见人,心里有点空虚寂寞冷;第二天吃坏了肚子,24小时都不敢离开厕所太远;泸定出去大渡河边修路,黄沙漫天飞,晚上对着满脸黄土的脸,觉得把一辈子的灰都吃了;翻折多山是第一次上高山,爬二十几公里的坡,海拔4000多,有点遭不住,离垭口两三公里的时候,自己地推了车往上爬;到垭口的时候变天,大雾聚集,温度6度,背上全湿了,搞了个毛巾垫背,冷得发抖,下山全是雾,能见度低;下山很爽,但偶尔也逆风,下坡居然要蹬;后面一拖拉机超过,在前面停下来,下来两男一女,刀啊斧头啊,朝我挥手,情形完全是打劫,我刹车都不捏了,决定冲,冲到跟前,人家又是一句“扎西德勒”,祝我一路顺风;后来胯都磨破了,一群汉子就垫上卫生巾,那东西还真难弄啊……

下山路很险,旁边就是悬崖,下去就挂了。灰大、路烂、小石子很滑,转弯又怕撞上下面来的车。最窄的地方,两个车可能都够呛,风大的时候,身边大车扬起的灰让人什么都看不见,只能等待,因为什么也看不见,一不小心会滚到下面一层路上或者山脚……

他就那样静静地回忆,说话的语气不急也没什么波澜,后来我忍不住说,“我觉得这是一件大事,需要很多勇气,很多准备,很大决心才能干成的事。”他笑了,“也没什么,想去就去了。”他想了想,又说了一句,“真的没什么。”

【那种感觉就叫“自我”】

很多人爱问,旅行的意义在哪里?

其实,没什么是绝对意义的。王小波说,双目失明的汉弥尔顿为什么还坐在黑灯瞎火里头写十四行诗?那就叫“自我”。

Vigo说,“人都说旅行有各种各样的意义,其实这就是去实现你内心原始的冲动,当然过程中会有许多其他的意义出来。”

第6篇

自己实现背包客游走于各国之问的梦想,然后把自己的旅行经验做成攻略和人家一起分享,还有帮你支付小菲的旅行费用,这种“一箭三雕”当然好,但是成为LP(驴友对Lonely Planet的缩写)写作者的人毕竟是少数。不过Lonely Planet传递的“背包革命”的理念正慢慢在国内青年中流传开来。

60年前,当背包族长老凯鲁亚克在《达摩流浪者》中写下这预言时,全世界都笑了。如今,伴随着背包客在世界各地且行且唱,背包革命在全球静静进行。

西方有“间隔年”的说法。年轻人在大学毕业后,并不急于找工作,而是背包开始一段毕业旅行,以达到间隔学业与职场,升华理想的作用。反映在现实中,就是进行毕业旅行。近年,这种现象在国内也开始扩散:每到夏天,温暖的季风才融化青藏高原的积雪,荒凉的进藏线就开始变成喧嚣的菜市场。这时,无论川藏、青藏还是新藏线,每一处都熙熙攘攘。而堵塞进藏路的是耶些驴友们,他们或徒步、或踩单车、或自驾,充沛的元气撑圆了背包,硕大的背包装下全部家当。他们如赶集一样行进在进藏路上也有他们的理由:截取青春的一个片段去流浪,只为在漫长的旅稗中以青春为抵押以物换物,赎回理想。

只要能帮助他们完成旅行、实现心灵进化,什么困难他们都可以咬紧牙。这类旅行图书中表达的观念打动了那个时代追求心灵解放的青年的心。这些书也成为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精神圣经。这些书籍给旅行下了一个全新的定义:旅行不是功成名就者的物质消费,而是初出茅庐者的人生教稗。

1969年,凯鲁亚克去世,“垮掉的一代”纷纷成家立业,不再年少轻狂,“嬉皮士”作为一个种群也消失得无影无踪。“背包革命”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味道。

当青年切・格瓦拉骑摩托车环游南美的经历被青年人争相效仿;当描写嬉皮士骑哈雷穿越北美大陆的公路电影掀起新好菜坞电影浪潮;当以真人真事改编的小说《荒野生存》引起全美热议;当代表美国精神的阿甘也无端辞掉工作,来无厘头地“在路上”时,人们不知不觉发现“背包”已成为一种文化暗物质,原来不只是藏在图片馆中,而是溶化在每个人的血液之中。每个人,只要年少轻狂过,就“背包革命”过,只不过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泛化、淡化了“背包革命”的概念,并悄悄拿去了“革命”这太过张扬的后缀。

如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像极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我们的年青一代也被冠上了“垮掉的一代”这个头衔,也酷爱背包旅行。美国的“垮掉的一代”浸着“背包革命”的思绪长大后,成了最富创造力的一代,我们也有理由期待“背包革命”思潮影响下的未来。

许巍在歌中唱道:“走不完的路,望不尽的天涯。”犯不着用一辈子来找寻天涯海角,却有必要截取青春的一个片段去历练。“背包革命”不仅是一种旅行方式的转换,更是一种人生观的蜕变。

“骑迹”从人生分水岭开始

出镜人物:赵泽

年龄:27岁 研究生刚毕业

和赵泽第一次见面时,我们都在上大二。那天我在论坛上发了帖子,召集车友们一起去骑南京市郊的一座山。只记得那时,他戴头盔、穿骑行服、踩山地车,骑行装备武装到牙齿。结果小小的山峰,下来推车无数次。骑行过稗中,隐约听同行的车友说,别看他体力不咋地,他可是暑假从南京骑到过北京的。当时我面露不屑(南北二京仅一千多公里),但是心却暗自敬佩(他这样赢弱的体力,顶着酷暑骑完要多大毅力啊)。

后来熟悉后,才发现他自小在“温室”长大,体力赢弱是有“家学渊源”的。当在大学发现自己的体力和性格都不够“硬气”后,他就开始主动调理,单车旅行是他认为最好的方式。

弹指一挥间,六年过去了他已临近研究生毕业,六年单车旅行对他的“调理”如何不好说,我看不到他内心变得有多“硬气”,我只知道他身体从“很弱”变得“比较弱”。所以,当有一天他突然提出要骑川藏线作为自己的毕业旅行时,我只当他是脑充血。因为,那阵子,他正迷一部名为《练习曲》的公路电影,电影讲的是一个大学毕业生选择骑单车环台湾岛作为自己的毕业旅行的故事。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有些事现在不去做就永远不会做了”引爆了他的激情。

他想自己的经历成为这电影的现实版:骑单车走川藏线做毕业旅行,让这段旅行的经历成为他学业和职场生涯的分水岭。再一次见到他时,是在送他去成都的火车上。和他同行的两个同伴,一个是他高中时的同学,毕业三年后有点迷惘了,请了一个月的“霸王假”,声称要到川藏线思考人生;另一个是他同一实验室的女同学,而她给出的理由居然只是电影《燃情岁月》中的一句台词:有些人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为这种声音而活,这些人不是疯子就是传说。刚出校门的他们还很迷惘,渴望“在路上”时,能更清晰地听到“内心的声音”,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生。他们做出决定时是如此的果断,只要自己认为应该去做就去做,别人认为是“疯子”还是“传说”都无所谓。

三十多天的时间,两干多公里进藏路,摔过跤、流过泪,但是从未放弃,一路用车轮从成都辗到拉萨后还觉得不过瘾,又背起背包满藏区乱跑。回来时已是两个月后,当从火车站接他时,看到一手扛着单车,一身挂满包裹的他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出火车站时,我就知道,这趟单车旅行真的让他变“硬气”了,至少在外形上是这样。

在问及川藏线上的收获时,他甩了一句话:我还是我,但已不是原来的我。这是电影《摩托日记》中切・格瓦拉骑摩托车环完南美后说的。

回南京的当天他就整理行李去公司报到了,接下来的几个星期,我在以前他经常出没的单车论坛里,再也没有看到他和他单车的传说。偶尔看他的QQ签名档,整整两个月未变的签名“云游”二字已悄然换成了“收心”。我知道,要一时半会儿把心收回来绝非易事,此时,我正看着他从川藏线上给我寄来的明信片,还能感觉到力透纸背的炽热。

如今的他开始抹去上个人生段的“骑迹”,开始全身心地编织下个人生段的奇迹。此时,我脑海中浮现出《摩托日记》开篇的话:大革命前夕的摩托旅行。希望川藏骑行也能成为他人生的分水岭,是他人生大革命的前夕。

户外圈里有句话:为了内心的声音,有些人辞了职去,有人去后辞了职。背包客们很多都是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和完美主义的综合体。认为一个年龄段做一个年龄段的事,绝不允许有“插队’的事发生,因此他 们不急于追求什么,而是决定思考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一旦决定了就义无反顾地去做。进藏线上,很多车友都是边哭边骑一直坚持到拉萨的。拥有这样梦幻旅行铸造的强大内心,人生路上处处皆风景。

我的职业是旅行

出镜人物:张金鹏

年龄:32岁 职业旅行家

“我的职业是旅行。人应该趁年轻时去旅行,只不过不要忘了回家的路”这是写在《背包十年》扉页上的话。

《背包十年》是被称为“中国第一背包客”张金鹏出版的游记,自2010年10月份出版后已累计销量十万No如今的张金鹏已成为中国旅行家的代表,也是中国自由职业者的典型。 2001年,大学毕业后,他找同学借了个背包到阳朔,进行了为期十几天的毕业旅行。这十几天的旅行改变了他一生,让他理想的生活模式从学习、工作、恋爱、结婚;车子、房子、票子的模式中跳出来。从此他的人生就如一只U盘,旅行就是他和社会对接的USB接口,而每一份不同的职业,就是他所寄生的电脑,在这些“电脑”中,他有选择性复制存储数据。 “到那个地方,就更向往了,当地人比如客栈老板,他们可能也是从城市过去的,他们每天喝茶看书晒太阳,日复一日。我觉得我也挺喜欢这种生活的。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呢?”阳朔当地人自由自在的生活打动了他,让他从此中了旅行的毒,从此把自由和快乐当成了自己的终极追求。不断的行走,只为了证明这一生,我曾经来过。 毕业十年,背包十年。这十年分为四个阶段: 前三年是为了旅行而工作。海运公司职员、IT公司客服、金融公司市场、央视编导、旅游杂志编辑、夜总会策划等,前三年他做过八份工作,工作的目的只有一个――为旅行赚路费。

当存款足够支付路费时就义无反顾地辞职,背包上路了。从这个角度讲,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员工。他也不屑于、也当不了好员工,因为普通职业格式化的生活让他无法忍受。他认为,年轻时就应该去流浪,年轻时就应该只赚青春不赚钱。

第7篇

今年开春,本刊记者曾专访过刘啸,当时刘啸把自己定义为音乐爱好者,表示一直没想好以什么样的角度进入音乐圈。如今,他动真格儿了,诚心满满地交出了一整张专辑,专辑封套从上到下排列着四行字“刘啸”“原创作品集”“流年”“70年代生人”,刘啸对这个四个关键词的考虑是:“我要写清楚,这样大部分24岁以下的孩子可以准确绕道。”

据刘啸描述,本张专辑的封套设计充满了上世纪70年代西方摇滚乐的复古气息,但其中收纳的10首歌却各有各的风格:有中国雅乐风格的作品,有管乐编制的作品,有带有Punk味道的英式流行,也有类似Acappella的无伴奏合唱,还有内蒙古民族风的原生态歌曲――基本一首歌一个样。除了《鬼谷子》的歌词用的是初唐诗人陈子昂一首五言诗外,其他全部由刘啸独立创作完成。新专辑如此“古怪”的“排阵”影影绰绰表现出刘啸对于自己小世界的执拗,正巧他不失时机地抛来一句:“自己掏腰包,想做成什么样就做成什么样吧!”记者心里不禁嘟囔:有钱,就是任性……

严肃篇

《恋歌》正中音乐情怀

《恋歌》作为专辑第一波主打,比较全面地表达了刘啸的音乐情怀,自然也是他整张专辑中最中意的作品。《恋歌》最初只有第一段旋律和副歌的歌词,是刘啸在1997年左右大学期间创作的。《恋歌》是电视剧《父母爱情》主题曲《爱情故事》的最初版和完整版,描述的是一个渐渐凋零的爱情故事。

音乐周刊:《恋歌》这个名字是你取的么?

刘啸:是唱片公司取的,他们认为“恋歌”比“爱情故事”更具时代感,也省得让人想起七八十年代那个叫《爱情故事》的美国电影。

音乐周刊:《恋歌》听起来有些苦,这是有你的切身体会在里面么?

刘啸:我们能见证的爱情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到死的那一天无法被见证;另一种比较好见证,就是已经逝去的爱情,这两种都是比较完整的爱情故事。《恋歌》我描写的是后一种,可能年轻时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经历,所以这歌可能比较苦。

音乐周刊:不仅苦,还有一种“追忆似水流年”的感觉,总之和现在的流行歌曲很不同。

刘啸:《恋歌》用到的风格其实是一种复古,这种复古没复到人家英国去啊(咱这儿老有自称是英式摇滚的乐队,要复到人英国去)。《恋歌》复的就是80年代中期类似艺术歌曲的那种风格,这种风格记录的是我们这代人当时的所感所想所思,而这些凝固在我们记忆中的印象大部分来源于我们的校园生活,尤其来源于大学的图书馆、阶梯教室、自行车棚、去大食堂走过的大道中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有可能是恋情,也有可能是哥们间把酒言欢。我们这代人对校园有很深的集体记忆,而对于我,爸妈和哥哥(刘欢)都是老师,成长经历就更是以校园为主旋律,因此我的歌自然也会契合这种感觉。

音乐周刊:网上有人评价:音色、咬字习惯、共鸣位置“很刘欢”。你会介意这种说法么?

刘啸:不介意吧,他也不是一个恶名昭彰的人。乐感和嗓音是父母给我们哥儿俩的。

音乐周刊:电台的同事和周围的朋友听过《恋歌》后有什么感觉?

刘啸:他们有的觉得很古怪,有的觉得很好。但网上不能说有多精彩,可能网上的年龄层还是有些偏低,他们也不是我诉求的群体。现在《恋歌》在音乐广播打榜,我觉得这个路数是对的,因为35-55岁这个人群还是会比较关注主流传统媒体。我想触动的就是35-55这个年龄层的人,因为写这首歌时确实感动了我自己,那就是我过往的生活。如果大家不买账就是我这首歌没写好。

音乐周刊:令兄刘欢也在35-55岁这个年龄段,他听过后有什么建议?

刘啸:我哥认为我的这首歌不错,就是在风格上太过于传统了。他有点意想不到比他小10岁的人也写这种东西。

杂谈篇

不觉古典音乐“高大上”

音乐周刊:这次出唱片为什么选择与太合麦田合作?

刘啸:“太合麦田”对我来说有情怀在。我上学的时候,“太合麦田”还叫“麦田”,是宋柯先生从美国回来后创立的一个民族品牌,更准确说是北京的流行乐品牌。当时麦田已经做了高晓松作品集和老狼的几张专辑,朴树也是签约麦田后非常受欢迎。当时麦田的这种风格和我的情怀是吻合的,我一直对这个品牌有一种说不出的好感和认同。虽然他们现在也包容了很多其他的风格,但它给我们这代人的印象还是很校园气的。

音乐周刊:除了《恋歌》,专辑还有其他主打歌么?

刘啸:接下来还要推三首歌。第二波的主打是《酒馆》,第三波的主打还在跟唱片公司商量。因为专辑里有一首特别古怪的歌,叫《鬼谷子》。这首歌是今年年初跟人家神侃抬扛时动意写的,我试着写了一把中华雅乐,是很中国古典的一首歌。《鬼谷子》歌里面我用了很多中国古典乐器,笙、管、笛、箫、大鼓,也有西方古典的弦乐。《鬼谷子》这首歌可能确实比较怪,所以现在我也在和唱片公司商量第三波是不是能推出两首歌,《鬼谷子》可以放在线上推,线下传统媒体可能是以一首三拍子的《风的旅行》为主推。唱片公司认为《酒馆》和《风的旅行》从商业角度上看比较具有市场潜力。

音乐周刊:专辑中有三首管弦编制的作品,可谓“管弦三部曲”,所以可以说你是一个古典音乐发烧友?

刘啸:不,我真不是一个古典音乐的发烧友。这个很奇怪,我哥是,我不是,但我知道古典音乐怎么去听。我觉得西方古典音乐有很多技术要学,有很多不一样的描写情感的方式,但是对于我毕竟还是隔着一层。我不会把西方古典乐当成是神一样的存在,如果在我的作品中可以用到,我就会把它用好,比如《恋歌》里面就会用到管弦。你知道每次在录音棚里录管弦乐要比你进去唱更痛快更过瘾,更有成就感,管弦的阵势和气魄真是不可小觑的。当全管的编制拉我的作品时我真的感觉很神奇,梦想变为现实的那一刻真的令人非常激动。这也是很多学古典音乐的人最上瘾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作品一旦从纸上变为乐器演奏时的那种成就感是给什么都不换的。

音乐周刊:当时做管弦编制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市场会不接受?

刘啸:不管,因为考虑不好。你也不知道人家是不是就想听《小苹果》。

神侃篇

宁可粗俗到底

不是没市场 而是没好作品

音乐周刊:现在神曲扎堆出现,这时你出这样一张专辑是不是有点特立独行?你对市场有什么看法?

刘啸:我对市场是这么看的,听众永远是对的。听众永远不像有些唱片公司或者媒体说的那么盲从,那么没有音乐修养。听《小苹果》的可能有一些年轻人,听凤凰传奇、玖月奇迹的也大有人在,不过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逼不得已才去听的,这部分人可能属于35-55这个年龄段。我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市场永远都是最大的,因为他们相对经济独立,但现在恰恰这个市场没有好作品。而以往这个市场是不乏好作品的,不说台湾,就说内地,高晓松曾经多么活跃,我相信听他音乐的人有刚刚毕业的,但更多的是经过了七八年甚至10年的社会磨练再回忆校园生活的人。你让16-24岁的孩子像哈韩哈日一样去崇拜高晓松是不可能的,高晓松是35-55这个年龄段的人心中的偶像,这个年龄段的人对他们偶像的追逐是含蓄的。我哥(刘欢)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已经6年不出歌不出唱片了,但是他在这个圈子里还是备受推崇的。

音乐周刊:所谓原创乏力也是现在大家都在讨论的问题,好歌手遍地开花,但翻唱的还是老经典。

刘啸:最早可以追溯到崔健,崔健当时唱的那些摇滚,比如《新路上的摇滚》连卖冰棍的大妈都喜欢。为什么?因为它很中国。再比如许巍,他针对的是东三环写字楼里面的白领,都是有点岁数的。再如朴树,那种文艺青年对旧日校园的回忆也是能引起35-55岁的人群共鸣的。我认为,只要有好作品就会有大市场。但恰恰这几年,唱片公司和歌手的能力不足以打动35-55岁的这个市场,所以就给人一种错觉:这个市场好像没有了,好像现在的唱片市场只有满足16-24岁的作品。所以,现在唱片公司和歌手开始挤占16-24岁这个领域,这个领域里光鲜亮丽,但这个领域中的音乐修养和辨识度到底有多高,不好说。

音乐周刊:你16-24岁的时候听的都是什么呢?

刘啸:也很盲目,什么都听,比如喜欢听重金属摇滚。

音乐周刊:35-5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喜欢的作品有什么特点呢?

刘啸:越往这个年龄段走的人喜欢听的东西越中国,因为他们被中国这个大环境熏得时间久了,相应地会比较有民族自省,这拨人他们不再盲目追求国外,他们喜欢中国元素。包括高晓松、崔健和朴树、许巍在内的这些歌手,没有一个人说他们的东西很美国。你没有听一个人说:高晓松的东西真R&B,或者高晓松写的东西有点美国福音音乐的范儿,再或者高晓松的作品鲍勃迪伦得厉害。虽然他们的伴奏是吉他,虽然也用架子鼓,但做出的东西和外国人不一样。这就像葛优和冯小刚一起合作的电影,如果真的翻译成英文,老外还是不明白哪里好笑。我们总是在试图了解美国,好像每部美国电影我们都能看懂就显得更高级,其实这完全反了。虽然我们使用西方的技术手段,但我们要表达的是自己的文化。

别笑话《小苹果》 有本事你也去MAMA

音乐周刊:可能确如你所说,崔健这样的歌手越来越少了。

刘啸:现在唱片公司包装的歌手写出的作品形式大于内容。听众是没错的,35-55岁这个人群想听真诚的声音,但大多数唱片公司和歌手生产出的音乐都是不真诚的,伪装的,大多为了出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他们不能真诚地奉献作品,大家是不买账的。但唯独有一点听众是可以接受的,那就是粗俗。

音乐周刊:我感觉你要肯定神曲了。

刘啸:我们心底里都有这样一个潜台词:只有人装优雅,没有人装粗俗。粗俗怎么了,至少你真诚。凤凰传奇和刀郎可能天生做不了“高大上”的音乐,或者从小不是听“高大上”的音乐成长的,不过没关系,至少你在真诚地写。刀郎出名的时候,满大街都飘着英式摇滚,都剃了头发穿身西服装蒜。而刀郎还在新疆吹西北风呢,还在录音技术非常差的条件下认真地编曲、用心地录歌呢。这种付出听众是可以一耳朵听出来的。所以,我宁愿选择粗俗的真诚,不愿选择貌似高雅的四六不着调。你听那个《我的滑板鞋》,你能听出那小子就是那么想的!那个是装不出来的。我宁愿听筷子兄弟的《小苹果》,也不听那些装蒜的R&B。

音乐周刊:《小苹果》已经唱到美国去了,这是咱值得高兴的一件事。

刘啸:很多人笑话《小苹果》跑到美国去,我觉得换了别人还未必能去呢。如果一个意大利唱歌剧的跑到中国来唱《小背篓》,并在中国拿了一个最佳民乐奖,你什么感觉?

音乐周刊:感觉怪怪的……

刘啸:有事实存在啊,比如Adele。soul是美国黑人教堂里面唱诗班唱的歌,后来被加入了世俗音乐的元素。soul唱得最好的是已过世的Whitney Houston,后来有灵歌因素的是Mariah Carey。这会儿,大西洋彼岸来了一个英国人Adele,人家嗓子也像黑人,味道也像黑人,歌还很流行。没有一个美国本土的灵歌歌手能比她棒。什么时候中国能出现那么一个像Adele一样的歌手也行啊。从这个角度上讲,人家《小苹果》没错。

音乐周刊:神曲歌手的力量太强大了,已经可以和Adele放一块比较了。

刘啸:中国14亿人啊,这个力量现在已经显现出来了。本来大众的水平就不高,现在出来很多有点水平还装蒜的人,好吧,既然你们都那么不真诚,那么我就看央三。不过现在央三也在造星,他们意图把一些已经西化的人还原成巨土。这时,有可能大家就又不买账了,这就是所谓畸形的发展。好作品越来越少,还给人一种误会,就是这个市场没了。

第8篇

拂面的清风,和熙而不失凛冽,却又吹面不寒,柳风依依。漫山的茶花,百花吐蕊,攒叶拂花,香清似煮茶。苍山顶上的一抹白雪,如碎琼乱玉,雁雪纷纷。嵌缀洱海的桂月,危悬云楼,韵语风泉。

从下关火车站到大理古城是漫长的40分钟。视觉从纷纷攘攘的城中,沿着洱海边上的公路线,就像布景切换一样,一幕幕地变换。都市,田园,最后在古城门下定格,仿佛是千年前的南诏,路上行人依旧纷纷,饭香依旧飘香。

到达大理古城的时候,已是傍晚时分。巍峨的苍山挡住了落日的余晖,天色慢慢地暗淡。下关的风似乎一直没停止,铆足了劲一直吹到了大理古城。我和景少雄连忙寻找先前预定好了的青旅——四季,景少雄是这次旅程中的一个意外,意外地闯入我的计划,意外地和我结伴而行,最后也意外的争执离去。

进了洱海东门,顺着人民路往前走,青砖石板路,我想到了戴望舒的雨巷,似乎那个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正穿过那幽静的小巷,向我们微笑迎来。而此时的我们却一脸的疲惫,满手的行李,在这古城中寻觅着住处。终于几经辗转,在博爱路上找到了四季青旅。为了节省预算,我们都住了十人间202。不得不说,在这场旅途中,这是我最怀念的房间。不仅遇到了我的酒友小石,还遇上了人生第一次撒酒疯。

稍稍休息,我和景少雄就出门找吃的了。此时的古城里小铺都亮起了灯,酒吧、工艺小店、饭馆、杂货铺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路过一家赵记梅子,那清香的酒味,把我一步步地引进他家的小店,果真酒香不怕巷子深。带上一瓶梅子酒,寻一家大理饭馆,开始第一天的大理生活。

大理的饭馆消费并不高,一碟素菜也不过十元,荤菜大约也只在十五元的范围,这点让后来的我在丽江时一直很愤愤。果腹之后,便是夜游大理城。

景少雄喊着脚疼,早早地就回了青旅。

我拿着没喝完的梅子酒,顺着复兴路闲逛。夜晚的复兴路很繁华,满目的店铺,各种白族特色的民家衣服、首饰,还有数不尽的银饰品。而在各家店铺中,往往有这么一条小巷,穿着传统服装的白族大娘,摆着自己手织的服装、手袋,还有各种木偶。或许在旁边灯火辉煌的店铺对比下,这小店很不起眼,但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白族特色。几经挑挑选选,我选了几个有特色的木人偶作为远方朋友的礼物,这是一份来自大理的祝福。

穿过五华楼,店铺渐渐少了。在某个不经意的拐角间,我跟着石阶下的流水,顺着从不远处传来许巍的蓝莲花,走到了一条酒吧街。这里的酒吧街,安静、清新,没有丽江的浮躁和喧闹。沿着水流的两侧,是各种风格各异的休闲吧,安静地在那,等着游人小憩。在那静静地点上一杯玛格丽特,听着歌手的吉他,莫不是人生一大享受。

静静地品过大理的夜晚,当再次路过赵记梅子的时候,我又捎上了一瓶。先前的那瓶酒,在不经意间,我已经都喝了。此时,酒不醉人,人自醉。带着微微地醉意,我往青旅的方向回去。

回到青旅,已过了十点。景少雄已睡下。

睡意似乎在酒精中消散了,此时的我异常兴奋。对床的小石,问我,“今天去哪玩了?”“逛了古城,喝了酒。我这还有一瓶,要不,咱俩再喝一回?”

“好啊。”小石豪爽地答应了我。

到前台取了两杯子,我们俩便纷纷干杯起来。“来,干!”两女子,未曾相识,在这大理古城,以酒结伴,对着明月,畅谈古今闲事。

在聊天中得知,小石这次是辞职出来旅行的,已经出来有两个多月了。她也是一个人,看大好河山,品万千江河。小石跟我说,“她想找到一个真正愿意停留的地方,在喜欢的地方和喜欢的人,结婚、生子,平凡地度过。”可惜,第二天从苍山回来后,我就没再见过小石,或许现在的小石,已经找到她想停留的地方。

第二天,凌晨五点,我就醒来了。很早,太早,早得不像是喝醉了的人。凌晨的大理很冷,我裹着厚厚的毯子,坐在阳台上的长廊。随手翻开放在一旁的书,这是一本介绍大理历史的书籍。书中说道,“大理”一词来源于白族语,意为“繁华城邑”的意思。的确繁华,千百年来的大理一直是茶马古道的重镇,更有千年不衰的三月街。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参加了三月街后,在其《滇游日记》中写道,“俱结鹏为市,环错分坛”,“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彝物亦无不至”。更有清代白族音乐家李變曦在《竹枝词》中写道,“昔时繁盛几春秋,百万金钱似水流。川广苏杭精巧货,买卖商场冠亚洲。”而三月街在去苍山的路上,我心里便暗想,去苍山的路上一定要好好看看这朝代累更的不变之市。

大理的苍山也是久负盛名的。传说有一年苍山脚下瘟疫流行,有两兄妹用学到的法术把瘟神赶到山顶上,埋在雪里冻死了。为了使瘟神不得复生,妹妹变成了雪人峰的雪神,永镇苍山。于是便有了翰林学士张来仪形容它“阴岩犹太古雪,白石一化三千秋”。

八点过半,馒头醒了。馒头也是202的住客,资深的驴友。他醒过后,在我的请求下,给我大概说了苍山的路线,又画了一个简易逃票路线图,并反复叮嘱我,一路小心,有事电联。

拿着路线图,在青旅对面的杂货铺买了三瓶水,两袋面包,两根棒棒糖,出发。

近九点,我走到了苍山脚下的三月街。民间传说每年三月十五,观音菩萨便在此讲传佛法,后来信徒越聚越多,竟成了“听法会”。这种源于的民间集会,后来逐渐演变为定期的大型民间集市货易活动。因此,三月街又名“观音街”、“观音市”。

九点的三月街,还是太早,人并不是很多。没有集市货易的繁茂,仅有零星的人在摆着早点铺,各种浆子、鸡蛋、油条。吃过早点,我便照着馒头的介绍往苍山而去。

第9篇

温可馨出生在武汉市,小时候她梦想做一名艺术家。然而长大后,严厉的父亲却为温可馨安排了另一条路――到一家银行上班。虽然做白领很体面,但温可馨并不喜欢那种每天和数字打交道的枯燥生活。

不久父亲出国了,温可馨立刻感到像一只出笼的小鸟,可以自由飞翔了。就在银行刚为她转正不久,女孩毅然办了辞职手续。

凭着出色的嗓音,温可馨被中国唱片总公司武汉分公司吸收为签约歌手。直到今天,她还保留着当年和许巍等人同台演出的海报。

至于跳舞,温可馨觉得那是天才做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偶尔在迪厅里炫一把舞姿,别人都觉得她跳得很好看,纷纷拥过来欣赏,腼腆的温可馨这时却不敢跳了。

1998年春天,温可馨又一次大胆抉择自己的命运,带着美好的憧憬坐飞机来到了北京。她无视在武汉取得的一切小成就,决定在京城从零开始打拼自己的前程。

到北京后,温可馨做起了自由音乐人。当时雪村给她录过一首单曲,名叫《雪山卓玛》,“子曰”乐队做的音乐。她拿着这首歌,作为实力派歌手参加了各种歌唱比赛,但收获不大。现实是残酷的,为了在异乡生存下来,有时她不得不一场又一场地赶到各个酒吧唱歌,在北京,像她这样北漂追梦的女孩每年都有几万人。

2

2000年“五一”期间,温可馨和一帮朋友去了埃及。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会因这次异国之旅而彻底改变。

刚到埃及,温可馨就被开罗人那种朝天椒一般的热情和光着脚丫、摇摆着肚皮的奔放身姿感染了。在游船上,她偶然看到一场肚皮舞表演,当那位身材绝佳的埃及肚皮舞娘抖动胯部、舞动腰肢的时候,一旁的温可馨为之心醉:太漂亮了,太有魅力了!温可馨说,小时候,她在印度影片《大篷车》中,曾看过异国美女跳一种火辣劲爆的舞蹈,在展示优美身材的同时,往往还要“秀”出完美肚脐。那玲珑有致的“娇点”,如同迷人身材上镶嵌的一颗闪亮宝石,显出万种风情。

温可馨感觉自己沉睡的身体,突然被一种神秘的热情唤醒了。一连几天,她对埃及的美景毫无兴趣,只往返于宾馆和舞场的两点一线,对着镜子苦练得大汗淋漓。细碎闪光的腰间佩饰,灵巧抖动的腰肢,柔软轻盈的手臂,随意而舞,让身体变得柔软放松,想象自己的手臂就是天使的翅膀,腰肢就是随音乐而舞的柳枝,身体就是在水中自由游弋的鱼。

结束旅行回到北京后不久,温可馨又一次办理了赴埃及的旅游签证,这次她是专为肚皮舞而去。温可馨开始疯狂地寻找那些能够带给她震撼的肚皮舞娘,随手带着一部DV机,到处拍摄肚皮舞演出。花了整整5个多月时间,她几乎走遍了中东所有跳肚皮舞的国家。

经过几个月的“游学”,温可馨终于对“肚皮舞”有了深入了解。以前在电视上看到肚皮舞娘曼妙的身姿总会想:“哪儿都好,就是有小肚子。”现在她才明白,“有肚子”是一个好肚皮舞娘的硬道理。“肚皮舞最美丽的就是腹部,是那随着音乐节奏前后起伏、可以上下抖动的小肚子。”温可馨完全被肚皮舞征服了。

在第一次邂逅肚皮舞时,“把肚皮舞带回中国”的想法就不停地出现在温可馨的脑子里。可女孩心里还有些犹豫,她担心中国女性不会接受这种舞蹈。

回国后,温可馨干脆跑到迪吧去发泄。在超炫的灯光里,激情的舞曲将她的肚皮舞情绪提升到了最高点。温可馨尽情地随着音乐扭胯、甩头、摇肚子,渐渐地成为全场的焦点,其他客人纷纷鼓掌喝彩,她成了倾倒众生的“万人迷”。

那晚,温可馨真真切切体会到了什么叫“星光灿烂”,先是当晚的开销被迪吧老板给全部免了,接着老板提出一个要求:你每晚都到我这里来领舞好吗?温可馨拒绝了。“每晚给你1000元钱!”温可馨还是摇头,“那你来这儿教我的领舞们跳你那种独特的舞蹈吧。”正欲再说“不”时,温可馨的眼睛突然亮了,她从老板的态度中看到了“肚皮舞”在北京有市场。原来,通过自己改良的这种超现代的时尚动感肚皮舞,竟有这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002年,已学会各种风格肚皮舞的温可馨,在某网站上了开设肚皮舞培训班的消息,还翻译介绍了一些国外的肚皮舞资料。

之后,她陆续收了几十名学员,其中还有不少空姐和模特。那时,温可馨根本没有向专业肚皮舞老师学习过,她的肚皮舞动作都是跟着拍回来的40多盘DV学的,而且是边学边教。

晚上学几个动作,白天就拿去教学生,现学现卖。温可馨的第一期培训就是这样完成的。

随着前来学习肚皮舞的人越来越多,温可馨的责任感倍增。2003年,她正式到中东拜访了数位在当地具有很高知名度的肚皮舞艺术家,并系统地学习。

走遍中东各国后,温可馨发现在不同的国度,肚皮舞的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有强调腰胯动作的,有强调静止柔媚的,这些她都喜欢,于是她充分吸收各国肚皮舞的长处。

后来温可馨琢磨,这种舞蹈虽然很漂亮,却没有手部动作,身姿步伐也不多。

如果把中国的软手、柔肩,还有一些民族舞蹈加进去,会是什么感觉呢?经过反复的摸索与尝试,后来她在肚皮舞中加入了中国传统舞蹈中曼妙的手指与舞姿,甚至还大胆融入了最前沿的Hip-Hop节奏成分,创造出了自成一派的“中式肚皮舞”。

温可馨为自己创作的舞蹈取了一个动听的名字――“纤腰舞”,并且编写了一本教材,注册了自己的网站。温可馨产生了创办一家肚皮舞机构,在中国大力传播和推广肚皮舞的念头。

3

作为倡导中式肚皮舞第一人,温可馨并不希望把肚皮舞包装成一种艺术形式,而是想把它普及成为一种健身手段,因为不管男人女人,身体健康都是最重要的。此外,跳这种舞不需要专门的音乐伴奏,只要有鼓点,哪怕只是巴掌拍出的“鼓点”就行;也不需要像跳拉丁舞那样有华丽的舞服和精美的高跟舞鞋,而且不用舞伴。

只要你有心情,不管是在家里的客厅还是聚会的酒吧里,都可以风情万种地炫上一把。

同时,肚皮舞又是非常女性的舞蹈,随着变化多端的快速节奏,摆动腹部、使劲地舞动臀部、胸部,这些动作,时而优雅、时而感性、时而娇媚、时而热烈……让人感觉畅快淋漓!

2005年初,温可馨开办了中国第一家肚皮舞专业俱乐部。

随着影响的扩大,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众多媒体开始对她追踪报道,温可馨成了肚皮舞明星,并被誉为“中国的肚皮舞皇后”!她又做起了专门的肚皮舞酒吧和演艺吧,还组建了一个肚皮舞团。

温可馨的目标还不止这些。

“我未来的梦想,是拥有一个装饰得像阿拉伯皇宫一样美丽、宽大的纤腰舞馆,有三四层楼的那种。舞蹈俱乐部,要布置得如印度皇宫那样漂亮!”

第10篇

【绵绵】

想了很久,终于决定从这里开始。遇见这首歌,是因为一个老朋友。一个已经永远消失的人。陈奕迅的声音永远是一副淡然的样子,却也永远带着几分歇斯底里的狂吼,这种呐喊,是从灵魂里流露出来的,洒满整个旋律。

从来没爱你,绵绵。可惜我爱怀念。从你离开到现在,我很少在文字里提及你。只因为我似乎还反应不过来,我无法接受也不能原谅你用这样的方式自我了断,不留下任何线索给我。

一个特别的朋友,一个陪我走过一段最荒芜的日子的人。在那些为了梦想打拼的日子里,绵绵给了我最好的鼓励。他带我去看一整栋楼灯火通明的样子,他什么都不说,而我却什么都懂了。

现在想来有点后悔,也许我不该把那些过往都刻意忘记,不该把关于那段时光的物证都摧毁。如果我知道绵绵会这样结束自己,我一定会死死地抓住不放。可是,命运就是这样开着玩笑。当我以为我们可能会这样慢慢失去联系的时候,他以最轰动的方式消失,然后留给我那么多的疑问和遗憾。我翻出我仅存的一张同学录,他只给我写了一句话,他说:“兔子,欠你的没法还了。”我恍惚了很久,始终想不起来他到底欠了我什么。后来,我终于明白,他欠我一声再见,欠我一场重逢。

陈奕迅是我喜爱的歌手之一,总觉得他的歌有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似乎要感谢他,用这首歌,为我,祭奠了一个人。

【传奇】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生出那么多纠葛。如果所有的遇见都没有结局,我们又会在哪里?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太喜欢这句话,就是这瞬间的纠缠,生出那么多纠葛。王菲的空灵,还是被李健的低吟浅唱打败。还是喜欢原唱,虽然翻唱者是一个音乐精灵。我的怀旧心理,我不善于接受改变的本性,就是这样体现的。从在水木年华里看到李健的那时候开始,就觉得他在那个组合里不合适。他还是应该以他自己的名义存在,以他个人的名义歌唱。他仿佛是那种眼睛里永远漾着忧伤的人,不爱笑,表情淡淡的。正是这样的气质,让他的音乐,婉转得那么凄美。

是啊,他是对的。有太多的故事,不过是由一面之缘开始。地球上有六十亿人,为什么偏偏是你同我遇见,而不是别人。为什么偏偏是你留在我心里,而其他的都成了云烟。冥冥中,缘分在牵扯。只因为这样的遇见,在若有似无中无端的树立起一个思念的对象,一种牵绊的情绪。然后铺天盖地的弥散开来,爱情里的想象似乎要比现实的成分要多得多。你思念的重量,便是你感情的重量。只是,又有多少人能如歌里所唱的一样,愿意倾尽一生去守候呢?

那些无法忘却的容颜,都是一段一段的,生命的传奇。

【氧气】

这首歌,就像那个挣扎的我。存着希望,又不希望那些希望存在。弱弱的,却散不开。最让人害怕的莫过于你明明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却又无法停下来的那种冲动。为什么要期待别人的给予呢?在这个世界上,人可以依赖的,只有自己罢了。最了解你的人,只有你自己。可是,这些道理我都懂。只是,很多时候,我做不到。

不得不提到范晓萱。小时候,以为她是个唱儿歌的歌手。长大以后才知道,真实的她,是痛苦而倔强的。一个人身上背负了太大的伤痛,才会想要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躲起来。我将她尝试的儿歌理解为她的逃避或者寄托。只有那样,才能向自己证明,我们存在于一个多么精彩的世界。而自己心里的声音,只有在一切喧嚣退尽以后,才能听得到。

《自言自语》《消失》《眼泪》《雪人》《Darling》,大爱她的这些歌。总觉得这样的她才是最真实的。歌词凝练,旋律简单上口,却让人记忆深刻。在她深情的演绎下,爱情里的伤,显得更加深刻。而这首《氧气》,则更加符合我的心境。一切都源于假设,所有的结果都在一个假设的前提下才能产生。这个前提,就是爱。而这个假设能否成立,我无从知道。

她可以唱到我心痛,我可以听到自己流泪。可是,终究有一些东西,我得不到,放不开。不过没有关系,我依然深信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怪不得谁,怨不得谁。只是时间,错了或者对了,可以决定太多的事情。如果我现在还在渴望别人带我走出困境,我想这只是我暂时的迷失,总有一天,我可以自己走出来。不再将谁视为我的“氧气”,我拥有自己,拥有最好的生活。

【我的快乐】

反复地听着这首歌,有时候被一段旋律迷住就会反复的深陷。然后想起很多个转身离开的画面。看一部电视剧,却无意间爱上这段旋律。

在三月的时候,我觉得我快要被冬天的阴霾杀死了,我想要绚烂的阳光和有强烈视觉冲击的色彩。哪怕刺痛我的眼睛。天气转暖,我开始去楼顶看灯。失去了栋青的小阳台,我得到了一大片露天的楼顶天台。天空更大面积的曝露在我面前,天气好的时候,星光闪烁。天气不好,也有万家灯火。

好像经常处于这种状态,觉得灵感没了,感觉没了。什么都说不出,甚至连思维都没有了。就像一台停转的机器。尽说些废话。改变不了这样的状态,我想我需要一场旅行。哪怕是我一个人。

这首歌,节奏跳跃起伏,正如一场,愉快的旅行。锦绣二重唱轻快的演唱让人心生温暖。丢弃已经毫无意义的守候,大步地走出自己加注的牢笼。就是在这样勇敢的舍弃中,找回自己的快乐。跟过去的自己说再见吧,只有这样,才能走向前。

我的快乐是什么?无非是找到自己搜寻已久的巧克力之后的会心一笑,不过是爬上楼顶的天台眺望远处的高楼时的深呼一口气。也许是能够安睡的一夜无梦,或者是可以没有流连的潇洒转身。万家灯火可以照亮我,星空璀璨可以温暖我。我还有什么不舍得呢?

我的快乐,会回来的。

我不要那些激昂的旋律,我不要那些刻板的歌颂。我只要符合我的小情调的简单旋律,我只要一个干净而富有穿透力的声线的轻声吟唱。这些略带忧伤的歌,无数次的温暖我,于我而言,它们就是我最美丽的遇见。

花事

【莫离・葵】

浅紫色的泡桐花落了一地,像我零散而破碎的记忆,拼不起来。许巍的声音在夜里温暖我,我关掉宿舍最亮的灯,只留下一盏9瓦的。仿佛改掉了行走的习惯,渐渐慢下脚步,停下来。不动,也不看。以至于有点后知后觉了。经过的东西,总要回头看,才能发现它的美好。而又会念念不舍的抓住他们。怀旧的毛病,幻想的毛病,始终无法改掉。四月,清明。没能完成一个愿望。却没有什么遗憾。我相信,现在无法做的,一定是没有合适的时机。总有一天,我能完成。那些关于回家的承诺。没有关系,我一直记得你。

是不是所有的世事终有时,一切总会过去?就像我们,来了,又会离开。不变的,是你经过的城,你回望过的落日和归途。就算我们找不到未来的路,可我们总是可以回去的。总有一条路,带你走到这里。总有一个家,等你,归航。可不可以不要离开,在我们都找不到来路和去路的时候。我知道,你经过的人,不会总为你停留。可是,我总是需要一个人,陪我寻找那些来路和去路。当我迷失的时候,总要有人,带我回家。

哪里有我梦里的那片葵花海?它有着,如同凡・高眼中一般热烈的模样。是那种望不到尽头的明黄和灿烂。就像,看到希望一样。

【任性・雏菊】

想找个地方把自己藏起来,我想到儿时嬉戏的操场,那一片繁茂的草丛。置身其中,会被那些生命力旺盛的植物完全包围起来,就这样躲起来。会不会有一天,再找到一个这样的地方。可是当我回头的时候,再也找不到那些玩伴。没有谁在我周围,我只是一个人。荒芜的寂寞着。我知道我不能幻想太多。可是当你被一些情景所感动以后,你会发现,尽管自己再掩饰,再伪装,心里的渴望是不灭的。从最初到最后的欲望,那些孩子般简单的期望。

长大之后才明白,做一些事,不是你说做就能去做的。然而,我仍旧不能掩盖自己内心的直觉。我总是有一些太过美好的幻想,我窃窃的自以为一定会实现的幻想。有梦的人,是应该被宽恕的。有梦,才有希望。

如果可以,我宁愿我一直是最初的模样。雏菊的模样。只是单纯的喜欢阳光,而不去考虑是否会被伤害。在我渐渐的丢失勇气之后,越来越怀念曾经的勇敢。怀念那些,直率而单纯的年岁。我坚定地坚持着我少年时的梦,而你,有没有一样在坚持?

【失语・莲】

有什么事情,被记得然后又很快忘记了。似乎产生了记忆障碍,总是很健忘。想说的话,想起的人,想做的事,总是忽而想起又忽而忘记。所以干脆沉默。握在手中的,连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我们到底想抓住什么?或许根本没有人知道。

第11篇

一、西安旅游目的地形象与传播测量分析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法和非结构法结合的方法,使用中、英、日三个语言版本,调查对象75%为2011年7月至9月间到访西安的国内外游客,14%为通过电子邮件接受问卷访问的客源地居民,11%为西安本地市民。结构性问卷采用多属性法(Multi-attributeApproach),用含21项的5分制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e)形式设计。非结构性问卷参照艾特纳和瑞奇测定目的地形象整体和唯一性的3个问题[12]设计。问卷发放1600份,回收1340份,有效问卷1053份,有效率78.6%。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美誉度对结构性问卷统计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其目的在于浓缩数据,深入研究游客认知形象的内在结构并对比其各维度的评价。对因子的可信度即调查结果的稳定性进行了克伦巴赫α检验,所有因子的α值都超过0.7,说明测量可信度良好,见表1。旅游者对西安旅游形象评价最高的是“旅游资源”(4.900),进一步说明西安在旅游资源上的绝对优势,不过这其中绝大部分是指文物古迹资源。评价最低的是“旅游服务”(2.483),反映出西安旅游纪念品缺乏特色,无法满足旅游者购买欲望,也反映出西安旅游需要借助辅助手段才能实现深度体验,旅游者自主游览满足程度较低。“旅游传播”较低得分(2.490)反映出西安形象传播上明显不足。

2.知名度游客眼中西安最有代表性的前五位事物分别是,秦始皇陵兵马俑(66.54%)、大雁塔(42.96%)、城墙(39.23%)、钟鼓楼(20.96%)和小吃(12.69%)。红色资源、科教资源、自然资源被提及较少。代表人物以历史人物为主,大多集中在杨贵妃、李白、秦始皇等上。现代人物以张艺谋和贾平凹为最多,闫妮、田亮等也有较高知名度。赵季平、张锦秋、许巍等人物主要是本地市民提及。但很多外地游客提到药家鑫,对西安如何化解负面因素影响,并适当采取危机公关来维护积极形象提出了新命题。3.传播广泛度旅游者了解西安的途径最多的是电视(60.62%),其次是网络(55.14%),书籍、报刊、影视作品、口口相传等途径平分秋色。影视作品(31.16%)影响的作用远远超过了旅行社(20.05%)。旅游者知道西安旅游宣传口号的仅占到有效问卷592份的7.78%,正确做答的大多数是西安本地人,且对于宣传口号褒贬不一。

二、西安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与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形象定位没有深入体现西安文化内涵

旅游者对西安旅游资源比较认可,而对基础设施、地方文化体验、旅游服务、目的地整体环境等方面的评价欠佳,而旅游形象是目的地总体状况的反映,旅游者的评价显示出西安旅游形象展示不够全面。旅游者对西安旅游期望值和实际感受值之间有落差,很多人仅仅获得“到此一游”的满足。宣传口号大多是对现有资源的简单概括,很多旅游者对“华夏古都,山水之城”表示异议,认为现代西安的山水资源没有优势和独特性。原因在于西安制定形象规划时,对旅游者需求把握不准,对资源的文化思考深度不够,产品组合稍显简单,没有找到本质的一致性,一味的追求游客数量和对GDP的贡献,把一个本应该细细品味的城市放在了快速前行的滚滚车轮下,其结果是不足两天的留宿率,和走马观花后对资源的浪费。这使得西安旅游形象单调呆板,不能完全展现西安特色,无法对旅游者形成强大吸引力。

(二)形象设计系统没有真正发挥标识作用

《西安旅游发展规划(2006—2020)》中通过对地脉、文脉的分析,对西安旅游确定了“最具东方神韵的世界古都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定位,延续了长期以来的发展理念。但仍然存在没有突出西安特色的问题。以西安拥有的资源来界定,目标市场就是全世界。对目标市场而言,如果要选择“世界古都”,会首当其冲联想到罗马、开罗、雅典、北京。而对“具有东方神韵”的界定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所以这一定位有“放之四海而皆准”之嫌。其中设计的形象标志并未得到实际广泛使用,形象系统设计的效果并不明显。“好客山东”是国内旅游形象重塑的成功案例。山东曾先后推出“一山一水一圣人”“、齐鲁神韵,山水豪情”等旅游形象,2007年推出“文化圣地,度假天堂”,并设计“好客山东”五彩品牌形象标识,绚丽的英文符号色彩,动感的造型以及一枚清晰的“好客”朱文印章[13],给人五彩斑斓的遐想,把同样厚重的齐鲁文化用既有现代感却又渗透着浓浓中华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对山东自然与文化精华作了最好的诠释。

(三)旅游传播体系架构不全,形象营销效果不佳

1.宣传手法单一,媒介组合简单目前的形象广告传播媒介主要以电视为主,旅行社推广和其他促销活动为辅。相比较山东、湖北、江苏等地在主流媒体黄金时间旅游宣传情况,西安通过电视推广力度很小,无法起到预期的效果。成本较低的网络广告作为新兴媒体运用不足,现有的旅游网页内容简单,与一些著名门户网站链接较少,无法影响到潜在旅游者注意。

2.优势运用不足,负面影响较大韩国、美国、日本通过影视剧、动画片侵入中国,影响中国文化,云南、四川、山西更是通过影视剧重新塑造出或积极向上的形象,对旅游业乃至区域经济产生巨大带动作用。西安具有影视剧制作的悠久历史,并且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导演、演员及影视工作者,通过这个渠道宣传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西安大追捕》《关中匪事》《关中枪声》等一系列影视剧作品都使西安和野蛮、血腥、搏杀等字眼关联起来,近期在西安拍摄的电影《夺命心跳》又增添了悬疑、惊悚的色彩。由于影视剧传播范围的广泛和不可预计性,难免会给旅游者造成心理暗示,使很多人对西安充满质疑。

3.信息系统不畅,口碑效应欠佳有效的信息系统应该是双向畅通,目的地可以全方位展现形象特色,而旅游者的需求、诉求也可以直接达到。西安旅游传播的信息渠道不完善。宣传上针对散客旅游和专题旅游信息介绍较少。对口碑宣传重视不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较少关注“售后服务”,缺乏对旅游者的跟踪测评、信息反馈,也就不能及时准确把握旅游者对目的地形象的评价。

三、西安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策略

(一)西安旅游目的地形象再定位

旅游目的地定位的关键是要找到最能区别于竞争地的独特品质。西安旅游文化的本质可以用“有容乃大”来概括。这个本质的诠释有两层涵义。第一,是将历史与现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当代自然融合;第二,是对于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时空和文化上足够的包容性是西安最独特之处,也是区别于同样具有地域包容性城市的特质。国内一些城市存在对弱势群体、外来人群的歧视和排斥,这是文化狭隘性的表现,优秀自信的文化是从来不拒绝外来文化和新文化形态。调查中西安市民的热情是旅游者普遍认同之处,也是对西安包容性文化的一个有力印证。在这样的形象定位下展示西安的旅游资源顺理成章,内在与外形相得益彰。旅游者不会再步履匆匆,他们需要留下来细细品味,不会把历史的厚重当成负担,而是探求文化的享受,这正是旅游传播的目标。在旅游宣传口号的使用上,现有的“中华五千年,寻根在西安”可以继续使用,还可以使用“有容乃大,中国西安”的宣传口号。2011年西安世园会的“送你一个长安”一语双关,更加贴近生活,让旅游者能够产生一种亲近感和探寻感,可以使用到西安旅游形象宣传上来。

(二)品牌深化战略

虽然西安目前被命名的世界遗产只有兵马俑一项,并不妨碍旅游者认同西安是文化遗产古都,遗产旅游品牌已经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知名度,需要继续进行品牌深化和精品化打造。笔者认为需要充实并提升产品文化内涵,通过“有容乃大”的引导,获得宽广的延伸空间,让旅游者在面对众多生动的遗产时,能够跳出遗产本身,去探求、解读,获得精神层面的享受,提高西安旅游美誉度和忠诚度。以兵马俑为载体的旅游纪念品产业是品牌深化的一个有效途径,“芭比娃娃”“泰迪熊”等玩偶产业的成功案例可以作为借鉴,糅合进西安历史故事、人物传奇,延长产业链,深化品牌知名度。同时,西安的科教文化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等都具有很大优势,要精心重塑和着力宣传这些特色旅游产品,让西安在遗产旅游品牌带动下,真正形成种类多样、结构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

(三)媒介组合传播策略

通过旅游地整合营销传播增强西安旅游传播的有效性,其本质是对旅游者认同的资源优势的整合,和对最认可的能体现目的地特色资源价值的整合。需要注重传播手段的综合增加值,通过内部要素评价和外部的宣传促销、公共关系等手段,制定媒介组合策略,来实现一致和最有效的传播影响力。

1.新闻媒介传播新闻报道具有客观真实、可信度高、影响范围广泛的优点。它没有明确的受众和旅游信息,但对潜在旅游者影响却很大。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第一站就到了西安,新闻镜头无形中再次提高了西安的知名度。随后外国元首到访大多要到北京、上海、西安,这个线路也被民间称作“总统之旅”,其影响意义深远。美国Weatherproof制衣公司借助奥巴马访华的新闻图片进行营销是一个成功案例。西安需要借助电视这个传播率最高的媒体,将经济文化建设新进展、科学技术方面新突破等新闻在中央电视台、各主流媒体中大力报道,通过这种客观、可信度较高的传播方式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对西安进行宣传,让旅游者了解西安发展现状,产生无限向往。

2.事件营销传播事件营销集新闻效应、广告效应、公共关系、形象传播、客户关系于一体,是快速提升知名度与美誉度的营销手段。目的地管理者通过策划组织独特的、有利于旅游地形象传播的具体主题事件,争取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参与。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理,促进事件信息有效传播,并吸引部分体验意识强的游客加入到事件活动中来,从而促成旅游目的地形象在目标市场聚集较高的注意力、吸引力、影响力。澳大利亚昆士兰旅游局“世界上最好工作”活动用170万澳元的经费带来了超过1.1亿澳元的公关价值[14]。马尔代夫水下内阁会议,让“马尔代夫绝景游”火爆一时[15]。这些成功事件创意领先,善于利用媒体,提高公众参与度,以社会公益、社会道德规范为原则,在追求轰动效应的同时考虑社会接受程度。西安作为比较公认的文化名都,大事件发生的机会很多,需要把握新闻规律,制造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事件,使用好事件营销这个“利器”。笔者认为K165次列车在重大危急情况下保障旅客安全这样的事件是最好的资料,对西安的正面宣传具有重要作用,以后要善于挖掘事件的闪光点,凡是遇到类似的事件,宣传、旅游等部门要紧密合作,通过老百姓可以接受的方式,以多样的宣传手法进行推广,营造西安文明、大气的城市氛围,激发潜在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如果没有合适的事件,可以借鉴大堡礁的做法“创造事件”并适当放大,当然需要事先做好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预案,如果能将一次事件做成具有连贯性的旅游活动,其带动效果就更强了。

第12篇

>> 左立为熊小姐唱《董小姐》,火了! 董小姐 董小姐的呼喊 “宋胖子”唱红了 “董小姐 ” 新“机”女王董小姐 董小姐你为何那样火? 董小姐,我想跟您聊聊 董小姐为什么不开心 《雪泥鸿爪》有关董小姐 董小姐西打磨厂街有人等 名创优品:I want you,@董小姐 这次董小姐们到底看上了银隆什么? 格力董明珠:从“铁娘子”到“董小姐” 董小姐,您懂手机吗? 左立与“董小姐”:女友父亲面前只能假装师兄妹 华晨宇 厦门玩“不插电” 与左立合唱《董小姐》 “好声音”唱火了节目版权生意 四个维度看“董小姐”:卿造车还真有戏 董小姐与东北“擦出火花” 格力新能源汽车要在东北造 被落下的“左小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左立为熊小姐唱《董小姐》,火了! 左立为熊小姐唱《董小姐》,火了!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叶晓萍")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左立火了,他目前想走一步看一步。 凭一颗走天涯的心,

当过流浪歌手

即使在舞台上,左立也有点不像这个时代的人,他过于沉静质朴,如果不是开口唱歌,大概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生于湖南凤凰,土家族人,走上音乐之路纯属偶然:16岁那年,还在读高中的他看了《我为歌狂》,结果受男主角影响去学了吉他,高考后去了一个不太好的学校,意兴阑珊之余也越来越喜欢吉他。当时正好凤凰有酒吧找他去唱歌,他过去试了试,就没再回学校。

后来几年他一度离开凤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在北京的地下通道、后海唱过,在苏州的火锅店也唱过,而天津、重庆、武汉等地,无论是酒吧还是路边,也都有他和吉他的足迹。对此他的解释是:“喜欢许巍的人,都有一颗仗剑走天涯的心。”事实上,那几年在外的生活,无论对唱歌还是生活,都让他感到有很大收获。

23岁后他回到了凤凰老家,固定在朋友开的清吧唱歌,至今已两年。“以前年纪还小,不会觉得男人需要承担责任,(觉得)我还是个小孩,做我喜欢做的事情,后来时间慢慢久了,觉得自己也会变老,爸爸妈妈也会变老,做人还得为很多关心你的人着想,还是做些现实一点的事情。”他坦言家里条件并不算好,那些年自己在外面漂着,赚到的钱也只够吃饭和住宿,一分钱也没给家里打回去过。后来看到哥哥结婚,身边很多朋友也慢慢有自己的事业,开始有点心慌,正好收到开酒吧的朋友邀请,就回去了。 左立与女友。 为证明自己参加《快男》,

已获未来岳父认可

五月初左立过生日,和一直在异地恋的女友小玥相约到长沙玩,又是一个凑巧,他参加了《快男》海选。大概由于没准备,第一次他唱《好久不见》被淘汰了,他不甘心,问了朋友们他唱哪首歌最好,结果第二天带着《董小姐》就过关了。虽然本来也没打算再去别的唱区,但他此行还是有想达到的目的:向素未谋面的未来岳父证明自己。

翻唱宋冬野的《董小姐》,左立和这首歌同时火了。但其实他说,每当唱到“爱上一匹野马,可我家没有草原”时,他都有一种内心自我谴责,“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足够能力去匹配她,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她”。他曾说女友弹钢琴非常厉害,后者也很快被网友在微博上找到:左立的“董小姐”真身其实是“熊小姐”,19岁已经大学毕业,得过2010年亚洲国际青少年大赛钢琴组金奖,并且似乎还是一位白富美。左立承认这种不匹配感来自于才华、事业、物质等方面,面对交往上的落差,他显得有些无奈,只表示“有些东西很复杂”。

左立在回到凤凰某清吧唱歌的第二年,遇到了去旅行的熊小玥。熊小玥说,这个看似木讷的男生表白的时候其实还挺浪漫,她在凤凰呆了十天,他想表白但一直没有机会说,“我要走的时候,汽车要发动,我在窗户里面,他在窗户外面,他在电话中跟我说,听好了,我很喜欢你。”左立连说了三遍,然后就啪地把电话挂了,但车已经开了,小玥只好无奈地走了。几天后她又回去了,两个人终于在一起。长期的异地恋维持不易,两人有小坎坷,但都有跟对方走下去的决心,似乎很认定对方,不但在微博上常常秀出甜蜜照片、表白,还会算着在一起的时间已有800多天,左立生日还收到女友送的玩具结婚证。

熊小玥表示曾旁敲侧击问过老爸意见,但老爸对女儿男朋友的要求似乎特别高。好强的左立也认为自己还没有准备好,也没有房子车子,所以尽管私下跟小玥妈妈关系还不错,但始终还没“申请”见小玥爸爸。虽然并非遭遇女方家庭反对,但他很明确参加快男的目的,“至少能证明我对她的感情吧”。左立晋级后,女友小玥就给爸爸打电话,说爸爸让她把左立带回家,他似乎得到了未来岳父的认可。 突然火了,走一步看一步

左立喜欢的民谣歌手有钟立风、万晓利等,他说后面的比赛还是会以民谣为主,不担心相对静态的风格会在PK中吃亏,“(民谣)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它的人也不会特别讨厌。我是把我喜欢的歌唱给大家。”好像真是“风格即人”。虽然有几年在外闯荡、唱歌,但他似乎没有染上太多习气,比如变得很“油”。他说很庆幸自己唱歌的都不是很热闹的地方,老板也从来都不要求他去说“大家给我点掌声好吗”,“大家来到这里开心吗”之类的应酬话,他更不喜欢向客人要求什么,连互动都很少。“我碰到的朋友、老板都是喜欢安静的人,他们给了我很好的环境,我在外面也会选择安静的环境唱歌,不会去特别吵的地方。是我比较幸运,所以一直能保持这样。” 左立和女友在比赛现场。

如今通过《快男》舞台,他和他翻唱的《董小姐》火了,原作者宋冬野也转发了微博祝他拿冠军,向来沉静的左立说自己当时“超级开心”,因为他很喜欢宋冬野的歌,以前甚至想请他去凤凰清吧演出。问他有没有借此跟宋冬野“勾搭”上,他腼腆地说,聊得不多,说过几句话。至于演出的事情,也要看对方的时间、意愿,自己现在也出不起那么高的价钱。不过两天后,在《天天向上》的录制现场,他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偶像,过去难以实现的事情似乎一下变得容易多了。

他算是今年《快男》舞台上人气飙升最快的,但他坦言“有点怕,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想了想,他又说,“可能喜欢我的人多了,不喜欢我的人也开始‘出动’了。”他在网上已经有自己的后援会,是很好的朋友、以前去过酒吧的朋友在帮忙做,当然女友小玥也在其中。如果不是两个月前突然参加快男海选,他说也可能通过别的方式表现自己对女友的责任,比如“以后多赚一点钱,在生活上都体谅她一点,让她更好的生活保证。”但他也承认,具体以后的设想还不清楚,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以后变化会很大”。至于万一真被签下成为艺人,他原定的明年结婚计划也成了问题,他对此也毫无准备:“我也没当过艺人,也不知道。目标是尽量走得更远,但也没有强迫自己一定要怎样。”但女友却隔空打气说:“不能预测左立能走到哪一步,但至少他是我心里面的冠军。”

他的“董小姐”女友本尊熊小玥如是说

“喜欢他,声音占很大因素”

南都娱乐周刊:你能接受访问吗?

熊小玥:我听他的,他说可以就可以。

南都娱乐周刊:左立哪方面吸引你?

熊小玥:(一直笑)我可以引用他的那段话吗,我真的说不上来……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说,我到底看上你哪一点了,但就是很想在一起。喜欢他,(他的)声音占了很大因素。

都是小事,平时过马路都会把我搂得特别紧,走在路上哪怕别人撞了我一下,他也会特别紧张。两个人吃一个瓜,喜欢切一半抱一半吃,他第一口每次都会给我吃。吃饭的时候我不喜欢吃肥肉,会把肥肉咬掉,让我吃瘦肉。这些细节都蛮感动的。我是一个比较在意细节的人,有人说细节打败爱情,但我觉得是细节造就爱情。

南都娱乐周刊:他觉得很多方面配不上你?

熊小玥:没有没有,两个人交往都是没有什么配不配的,只是要达到父母心中的标准……我们两个人刚开始的时候就没当做过很严重的问题,只要两个人喜欢,配不配就不是爱情上的问题。

南都娱乐周刊:长期异地恋,你们也都很优秀,会不会都受到诱惑?

熊小玥:优秀的人身边都会有所谓诱惑,但关键是自己要把持。左立这方面做得特别好,他一直是个模范男友,优质好男友。

南都娱乐周刊:你是如何“闹”他、“折腾”他的?

熊小玥:有一次他说要玩游戏玩通宵,她对此很反感,两人就闹了不愉快,他电话也没接。我本来就打算回国,那时正好是七夕,我就在七夕的前一天就回来了,提早了两天,但原来他也不知道,也打算给他惊喜,只是因为吵架让这个惊喜提前了。原本准备了一肚子话骂他,但也骂不起来,他也惊讶得没话说。天蝎座喜欢玩突然袭击,我常常不跟他说,就突然出现在他面前。

南都娱乐周刊:你们俩未来有什么规划?

熊小玥:其实还没想好。如果左立能走到后面,能签唱片公司,我可能就在国内发展,以他为中心。

如果没有走到后面,那就是以我为中心,我可能就要出国。他当然不想我去那么远,但去国外留学有个好学历好发展,他虽然心里有点不情愿但还是支持我。 独家花絮

不一样的快男

快男录制《天天向上》,左立女友熊小玥出现在观众席上,左立再弹唱《董小姐》,并当众亲吻女友,——这么秀恩爱你们是闹哪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