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4: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化创新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数字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创新的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过去的档案管理都是手工进行,或者在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下很多档案管理单位都开始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档案管理和保存,但是还是局限于手工方式操作和输入,并且技术局限在计算机的办公、保存、查找等功能上,对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创新比较缺乏,这样的管理和工作方式是比较落后的,工作效率较低。?底中畔⒒?背景下,通过当下的网络、通信、数据库技术帮助档案工作人员进行档案数据的录入、处理、分析、保存,不仅能够让档案变得更加清晰、准确、保存时间长、查找方便,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1.2 是高校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选择
档案工作设备的更新换代比较快,并且很多设备越来越智能化和机械化,与计算机技术相匹配进行工作,大大节省了人工和时间。尤其是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下,数字化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并且被广泛应用,在高校档案管理中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提高检索和查阅效率,这是适应时代进步和变化的必然趋势,是符合当前高校学生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让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和进步。
1.3 有利于资源共享,更好的服务使用者
过去的学生档案一般都保存在高校的档案管内,毕业后由学生自行带至工作单位或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查找和使用都需要本人亲自进行,十分不便。数字化信息背景下,高校逐渐将网络通信技术应用到档案服务中,建立学生档案体系,并进行资源共享。资源共享让档案的使用者和查找者不用在亲自奔波,可以借用计算机或者手机进行查阅和搜集,极大的方便了使用者,提高了高校档案服务能力和水平,但是要注意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避免泄露个人隐私,这也是未来高校档案管理发展应该注重的方面。
2 数字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创新的几点建议
2.1 发挥新技术、新设备的优势
数字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本身就在发生着新的改变和进步,尤其是在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上,要将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技术和设备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这就需要档案工作人员必须灵活掌握和熟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要点,并对管理和工作时间、效率、投入等进行综合考量和分析,让新技术和新设备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并在工作中探究新的使用方法和模式。很多高校的档案馆盲目引入新技术和新设备,却无人会用,无人懂技术,导致新技术无法施展,新设备无法操作,浪费资源也得不到进步,加强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才能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进步和创新。
2.2 创新管理手段
传统的高校档案管理和工作模式有其落后性和低效性,但是很多档案管理体系还是比较明确和严密的,在数字化信息时代下,要及时对传统管理方法进行革新和发展,使其适应新的时代需要。在引入高新技术和方法时,逐渐建立现代科技管理模式,并以传统管理手段为辅助。例如,很多高校都建立了数字化档案馆,并由专业的科技人员配以档案专业人员进行共同管理和服务,将海量的档案数据和信息进行存储和平台管理,让档案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好的服务使用者,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了档案管理水平的进步。
2.3 引进数字化技术
当前的档案多半还是纸质档案的方式呈现,分类整理和保存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引进高新技术,尤其是数字化技术,方便档案的分类整理和保存。高校可以建立电子档案库,并且可以由学生来完成基础的信息录入,又专业档案工作人员来审核和整理,并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档案进行编码和保存,便于后期检索和查找。
以往,如果学生或者用人单位等需要调取档案时,一般是通过在计算机上或是纸质记载上查找名字等信息再去档案库房内查找纸质资料,并获取相关信息或者资料,比较费时费力,也增加了工作难度。如果可以给学生留存档案信息条码或者二维码等,等到需要时就可以直接到档案管理处进行扫描并快速获取信息和资料,从而实现纸质档案向数字档案的过渡,便于保存和查找。
2.4 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数字信息化是当前的发展趋势,高校档案从业人员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不仅要提高从业人员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还要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和培训。在强化从业人员的基础技能上,还要让相关岗位的人员学习和了解,并掌握与熟悉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技术和新方法,尤其是在引进新设备新技术的时候,要开展培训和学习,避免资源浪费。高校要建立一套考核机制,对档案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新技术新设备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和监督检查,从而确保新技术得到充分发挥,并鼓励创新、支持创新。
【关键词】测绘;新技术;地质测绘工程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当前我国地质测量工程正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社会对于测绘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注重地质测量的精度和效率问题,这就为测绘人员采用新兴技术进行测量提供了必要性;另一方面,现代测绘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应用推广,又为测绘新技术的产生与运用创造了可能性与前提条件。测绘新技术运用于地质测绘工程,既能提高测量的精度,节约人员成本,又能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1.地质测绘工程中新型测绘技术概述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地质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目前地质测绘工程中新型测绘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摄影测量技术、信息化测绘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SI)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遥感(RS)技术等[1]。与传统的测绘技术相比,新的地质测绘技术具有自动化、数字化的明显优势,尤其是3S(GIS、GPS、RS)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大大推进了地质测绘工程发展的新进程,在工程地质测量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工作量、误差、操作过程、数据处理时间、人员要求等多方面,新测绘技术都明显优于传统测绘技术,详情见下表1。
项目 工作量 误差与自然条件影响 操作流程 数据处理时间 人员要求
传统测绘技术 大 误差大,易受自然条件影响 过程繁琐,效率低下 长 数量要求大,专业水平要求高
新型测绘技术 小,自动化程度高 精度高,受自然条件影响小 方便快捷,高效率 短,数字化处理 数量要求小
表1传统测绘技术好新测绘技术的特点对比
2.测绘新技术在地质测绘工程中的具体运用
(1)摄影测量技术
摄影测量技术顾名思义,主要是通过摄影的方式来测量、收集目标地区与物体的基本数据信息。摄影测量可以说是一种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生机的测量技术,在如今的技术条件下,摄影测量开始采用数字化信息技术,通过利用相关的计算机模拟演算、影像合成处理等技术,实现了测量工作由室外到室内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有效防止了传统摄影测量中出现的低精度、低效率的问题,而且更加适宜人口密集、建筑物复杂多样的现代测量工作,在提高测量精准度的同时,有效节约工程成本,促进地质测量工程的发展[2]。
(2)信息化测绘技术
信息化测绘与摄影测量有些类似,它也是传统的测绘技术经由借鉴现代数字化技术所发展而来的测绘技术,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而成信息化测绘技术,这一转变过程为现代测绘技术的革新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指导。信息化测绘最大的优势是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影响,可随时随地进行地理信息测量指导。尤其是其中一些先进技术,如现代坐标基准构建技术、网络RTK技术等,在地质测量中长期以来受到测量人员的广泛认可和喜爱。
(3)数字化测绘技术
数字化测绘技术通过将数字化控制绘图仪与数据采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数字化的方式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多功能自动绘图系统[3]。数字化测绘技术对于绘图、数据等问题的有效处理,为测绘工程地质勘查与图形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建构完善的地理数字化信息系统与专业地理信息数据库,在大幅度提高工程测量数据精确度的同时,保证了地理数据信息的完整与稳定。
(4)地理信息系统(GSI)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是指测量人员运用测绘遥感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采集、储藏空间信息数据后,对其进行传输、整理和分析,归纳总结为可直接作用于实际工作中的三维可视化系统[4]。GIS技术的主要特点有流程快捷、信息准确等。在地质测量工程中,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通过运用相关GPS技术,采用扫描、摄影、测图等多种方式,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相应数字化的信息,从而促进地质测量工程的科学化、信息化发展。
(5)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运用比较广泛,它是一种全球定位卫星跟踪导航系统,其主要特点有灵活、连续作业能力强、适应性强、数据信息精度高等,在地质测量的工程中能够完成距离测量、间隔测量等其他测量技术无法完成的任务,同时,GPS能够将以收集的数据进行空间布局排列,通过网络媒介,实时性、便捷性地向对方提供高精度的坐标、距离等目标信息。另外,全球定位系统的合理运用有利于简化项目监测工作,通过全球定位系统特有数据保存收集等功能获取项目数据,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定位,缩短工程工期。
(6)遥感(RS)技术
遥感(Remote Sensing)技术包括航天遥感与航空遥感两部分。航天遥感是指运用飞行器、卫星、宇宙飞船等航拍技术来获得目标地区的图像。而航空遥感则主要应用于地形图的测绘、数字地面模型的构建等测量工作[5]。在地质测量工程中,遥感技术能够遥感卫星、飞船等及时进行航空摄影,通过将同步检测到的数据信息、工程建设的相关影响与地面数据库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制作出不同比例的目标区域地形图,满足地质测量工程区域地区图的测绘与制作要求。
3.结语
当前我国地质测量工程对于测绘精确度和测量工作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地质测量工作人员必须采用新型测绘技术,促进地质测量工作的模式改革与方法创新。新型测绘技术运用地质测量工程中,有利于提高测量精准度,有利于提高测量工作效率,促进测量工作稳定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的地质测量工程中,新型测量技术依然有开发利用的可能,地质测量工程人员只有不断地在实践测量中有效运用摄影测量技术、信息化测绘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SI)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遥感(RS)技术等多种测量技术,才能不断开拓创新,促进地质测量工作的长足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韩志刚.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与展望[J].广东科技,2010,5(10):171-172.
[2]陈小英.浅析新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02):16-17.
[3]郝鹏,高素平,郭志芳,杨静.试论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8(29):221-222.
【关键词】大数据;科技期刊;数字化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新业态,不断提高技术研发水平,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驱动媒体转型升级。” 从西方到东方,从硅谷到北京,大数据的概念正被不断地传播与推广,大数据无疑已成为新技术与和产业聚焦的热点。因此,顺应时代形式、力求创新发展无疑是科技期刊的必行之路,以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契机,加快推进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乃是大势所趋。
1 大数据与数字化出版
1.1 大数据
1.1.1 大数据的发展历程
“大数据”一词首次被提出是在2011年有关机构的研究报告――《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新领驭》之中。这份报告研究了数据和文档的状态,同时分析了处理这些数据能够释放出的潜在价值。此后,IBM、甲骨文、EMC、SAP等全球IT巨头纷纷把长期部署的海量数据设备、数据分析、商务智能等硬件、软件与服务以“大数据”这一概念推向战略前沿。大数据发展历程如表1所示。
1.1.2 大数据的涵义
大数据(Big Data)又称为巨量资料或海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对企业经营决策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咨询。大数据具有4V特点,分别是海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和价值化(Value)。这些特点预示着大数据将改变目前“IT”架构,将信息界变革的重点由“T(技术)”转向“I(信息)”,以形态多样且富有价值的数据为主体,借助一定的技术,分析得出大量额外的有价值信息和数据关系,帮助指导人们优化自身的决策和行为方式。
1.2 数字化出版
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数字化出版定义为:“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用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数字出版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和文化形式,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出版、发行等各个环节都应在网上完成,是融语义信息、听觉信息、视觉信息、行为信息、符号信息于一体,突破时空、学科、语言的限制,将期刊带入一个超立体空间和多维的环境。数字出版包括了三层递进的含义,基本上反映了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从低到高的演进过程,见图1。
2 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面临的机遇
2.1.1 有助于期刊出版模式多元
当前,虽然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已开发打造,但所提供的资源形态一般仅为文字或者图片,相对较为单一,同时也尚未建立资源之间的关联性。大数据环境下,科技期刊编辑可以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搜寻与分析,聚合优质资源,并利用数字出版技术、信息技术、知识挖掘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了解学术前沿情况,发现研究机构及相关作者的研究现状,进行更深层次的选题策划和组稿,并“协助”各类编辑软件对日常稿件进行筛选、选择审稿专家、、规范基本格式、校对等,快速完成资源的优化,为用户提供多维的资源服务。科技期刊将改变以往以书、文献等为单位的粗放型生产模式,转而强调科研全过程的发表,为作者提供深入的知识服务,实现科技期刊跨学科、跨行业、多角度应用以及多媒体展现。
2.1.2 有助于期刊品牌价值提升
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分析能够成为科技期刊质量管理、规划和决策等提供对维度的支持,有助于科技期刊品牌价值的提升。要善于利用大数据的预测功能,科技期刊编辑根据对用户行为大数据的全面挖掘和分析,了解用户的关注点和知识需求,预测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展示学术前沿、热电等,为编辑筛选、评判稿件提供学术依据和技术职称,从而进行针对性约稿,开发学术前沿与热点的专栏等,解决科技期刊内容创新度不高的问题。同时大数据应用过程中,科技期刊编辑可以了解作者近期的研究方向,推测遇到的问题,实现数字期刊的精准推送,一方面提高期刊论文的引用率,一方面培养作者群,扩大期刊的流通范围,均有助于科技期刊品牌价值的提升。
科技论文出版周期长、流通环节不畅、时效性差等问题不仅广被诟病,更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的认定、传播和利用价值,以及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流程的优化,可以显著提高工作效率,缩短论文的出版周期。大数据时代,作者、编辑、专家等的信息传输和决策行为均纳入了数字化管理轨道,并与中外公共文献数据库实现了链接与共享,这使期刊编辑中的数据互通共享、数据计算分析及数字化作业成为可能,将对优化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流程提供帮助。科技期刊编辑智能型办公系统将以多维度数据为基础,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人工智能计算工具,以达到减少重复劳动和简单劳动,提升编辑质量与效率,缩短审稿周期,从而最终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2.2 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面临的挑战
2.2.1 保密工作更加复杂
当前,科技期刊发展进入数字出版时期,期刊编辑出版的数字化程度日益提高,投稿、审稿均已实现网络化,开放存取平台(如万方、维普及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日益完善,覆盖的期刊种类日益增多,国际检索系统收纳的中国科技期刊类别也越来越多,同时,媒体融合态势明显,网络平台种类增加,普及到数据库、期刊网站、手机平台等,特别是数字优先出版模式的出现,更是加快了科技期刊的出版速度。在学术指标评价方面,论文作者的学术指标往往以文章公开发表数量、原创性以及是否被EI、SCI等检索为职称评定的关键指标,科技期刊则以期刊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平均引文率、反应速率、期刊他引率、期刊被引半衰期等为指标,这些都是以科技期刊能够网络出版、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为前提的。这就直接导致期刊发稿时效加强,科学研究原创性成果上网周期缩短。如果存在科研机构作者保密意识不强,科研成果定密标准认知不一,科技期刊出版单位保密审查不严,即使单篇发表作品看似没有泄密,但在大数据分析技术下,泄密可能性将大幅增加。
2.2.2 期刊数字化建设水平较低
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虽然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与国外同行业相比,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产业仅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相对落后的数字化建设水平阻碍了大数据在科技期刊业的应用。目前信息的主要传播方式为网络传播,加快推进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将有效促进国内外用户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并通过积极向国外同行、国际重要检索机构进行推送,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然而目前,国内很多科技期刊编辑尚对数字技术认识不足,局限于现有的出版模式。同时,科技期刊编辑的数字技术水平也普遍较低,缺乏推进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自觉意识与主观愿望。
在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论文的发稿时效和稿件审稿编辑周期都将大大加快,对期刊编辑和身高专家提出了更高要求,有了更高的挑战。因此各个科技期刊编辑部不仅需要建立一支能适应新环境的具有高素质的编辑队伍,还需要一批乐于奉献的高水平审稿专家队伍,在新的大数据环境下,需要作者、编辑和审稿专家协同努力,以适应新的编辑环境。
3 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生存与发展的对策
3.1 以发表优质稿件为宗旨,坚持推进期刊数字化建设
中国传统的科技期刊还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要想在内容、管理等方面实现数据化运作,首先必须彻底推进期刊数字化。科技期刊编辑应主动顺应这一潮流,并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推进期刊的数字化改革进程。期刊编辑出版工作者应该站在战略高度,认识到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科技期刊编辑要不断加强建设科技期刊数字化的自觉意识,主动寻找适应数字化出版需求的运营管理模式,从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化出版业做出贡献。但主动迎接大数据给予的发展契机的同时,科技期刊的定位应该是做优秀的内容提供商,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应认清并巩固自身的核心价值所在,坚持优质稿件的办刊理念。已经起步的数字型编辑普遍存在重技术、轻内容质量的问题。对于大数据的分析使用始终无法代替文化产业属于人的精神创造活动,编辑只有对文字内容资源,包括稿件的收集、编辑加工、知识体系的分类等进行整合和管理,坚守角色定位,专注内容质量和价值提升,大数据才能在科技期刊业得到科学利用和持久发展。
3.2 以保密管理为抓手,坚持贯彻期刊保密审查制度
一是,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依据《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的原则和要求,加强期刊保密审查和监督工作,促使科技期刊出版单位落实保密制度和保密责任。二是,期刊出版单位要高度重视。要在日常管理中健全保密管理、严把保密审查、加强保密教育,通过物理隔离和定期检查等做好稿件各环节的管理,加强对编辑人员的保密警示教育,针对保密审查中发现问题的稿件,要禁止编辑或其他人员通过任何渠道获得或传播稿件。三是,期刊编辑人员要高度重视。编辑要从思想上树立会保密、善保密的坚实防线,应在日常业务中学习保密法律法规知识,牢固掌握保密的相关规定和业务技能,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保密意识认真贯彻执行保密审查制度。
3.3 以传统编辑为基础,坚持提升编辑人员信息素养
首先,科技期刊编辑要搞好选题策划,除了通过参加会议与专家交流获得选题外,还要善于挖掘和借助行业创新库,实现信息的获取、存取、交换、传递和应用,运用技术手段挖掘优质作者、寻找创新点及热点等。其次,科技期刊编辑要搞好稿件审读。编辑虽然不能对工作中涉及的专业领域做深入研究,但应对相关学科、领域的热点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科技期刊的编辑可以借助各类信息平台为专家提供辅助审读依据。如编辑可以根据期刊自身要求,将是否具有创新点作为投稿必要条件,并借助平台提取稿件的创新点。第三,科技期刊编辑要借助大数据平台搞好期刊营销。编辑要运用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数据库、网络、多媒体等计算机应用新技术)将出版物中的文字视为信息符号,将文章进行碎片化处理,得到文章的标题、摘要、创新点、关键词、主要内容、潜在用户等信息。期刊编辑按照不同终端用户需求对碎片进行打包和再加工,通过计算机技术完全能够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完成对这些信息符号的不同处理,最后推送给各类终端用户群。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程测量;测绘新技术;测量;应用
中图分类号:TB22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和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测绘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伴随着测绘新技术的种类越来越多,工程测量在理论和应用技术上都实现了很大的突破,并改进了以往的测绘技术。目前主要运用的测绘新技术包括:“3S技术”、数字化技术、摄影测量技术以及信息化测绘技术等。本文通过对这几种新测绘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旨在有效的提高工程的测量水平,充分的发挥出测绘新技术的优势,体现出技术的应用价值。
一、工程测量中的“3S技术”
目前的测绘新技术主要以“3S技术”为中心,“3S技术”主要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这三种测绘新技术对于获取、处理、收集以及管理地理空间的信息数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推动工程测量发展具有智能性、实时性以及数字化特点。
通过对“3S技术”的优点和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1.“3S技术”的优点
(1)具有直观生动性
“3S技术”主要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模拟,能够生动直观的将所测量区域的地形和地貌特征在电脑上反映出来,让不专业的人都能够一目了然。
(2)能够实时更新
“3S技术”实现了工程测量空间地理信息数据的数字化,所获得的产品在使用、维修以及更新方面具有足够的优势,能够及时更新产品,确保产品的竞争力。
(3)很强的适用性
“3S技术”产品适用性很强,能够依据客户的不同需要,对产品进行加工,得到用户需要的最终效果。另外,还能够对产品进行缩放和拼接。
2.“3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1)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技术作为一种定位、跟踪的卫星导航系统,在工程的测量中能够进行测距、测时工作,并且能够根据所测定的数据在空间进行交会定点,通过利用网络来对用户提供实时性、连续性以及高精度性的坐标、速度、距离以及时间信息。该技术给测绘工作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测绘人员只需要通过使用计算机、GPS技术设备将地面的几何、物理信息进行获取、转变,依据数据信息将测绘产品制出来。GPS技术主要具有灵活选择测点、全天连续性作业、确保数据信息精度高以及适应性强等优点。
(2)遥感技术(RS)
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分别是航天遥感与航空遥感。其中,航天遥感指的是通过运用卫星、空中飞行器以及宇宙飞船等来获得影响测图的。目前,航空遥感技术在测绘地形图、构建数字地面模型当面应用的比较广泛。例如,能够测量出我国农田的数量、某条河流域的地形和地貌等。
在工程中应用遥感技术,其能够运用分辨率高的遥感卫星、多光谱的航空摄影,来对工程建设面积进行同步观测、对其数据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比较,具有时效性和经济性的特点。并且通过获取工程建设的影像,制作出比例不同的地形图,给工程的测量区域提供所需要的地形图与地籍图。
(3)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测绘遥感技术来对地球空间的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和存储,并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传输、整理和分析后,转变为三维可视化的状态显示,进而运用到空间信息系统的实际工作中。其具有工作流程一体化、具备预测预报、辅助决策的功能。在工程测量中,为了有效的实现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和实时化,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来对工程进行预测和决策工作。在运用GPS的前提上,结合使用扫描矢量化、数字摄影技术以及内外一体化测图等方式,及时、快速、准确的获得数字化的信息,促进工程的测量朝科学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二、工程测量中的测绘新技术
除了“3S技术”,还有其它种类的测绘新技术,例如数字化技术、摄影测量技术以及信息化测绘技术。以下针对这几种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
1.数字化技术
工程测量中所运用的数字化技术应用的非常广泛,包括地图技术和成图数字化技术。在工程的测量过程中,运用GIS系统实现地图的数字化处理,任务量比较大,测绘单位需要对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资源。运用数字化技术,对纸质地图的比例、精度进行编辑修复,使其达到相关的要求。目前,主要运用的手扶跟踪和扫描工具,对比例尺比较大的地图信息进行多角度信息资源的提取,并运用准确性、真实性、快速性以及高效性的数字化技术进行操作处理。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是工程测量工作的重要内容,常规的成图方法需要在野外实地测量,工作艰苦,而且还要进行复杂的内业数据处理的绘图工作,其最终成图的时间比较长,并且产品种类单一,不能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数字化技术则具有精密度高、劳动效率高、更新便利、方便保管以及快速等优点。
2.摄影测量技术
所谓摄影测量技术,指的是运用摄影的方式,对获得到的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利用工作。目前的摄影技术主要以摄影的技巧和数字摄影为主。摄影测量技术在工程的测量中应用的非常广泛。随着优质的、精密度高的摄影器材的逐渐推广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摄影测量技术提供了全面性、完整性和实时性的立体三维信息。该技术主要通过运用影像处理、计算机网技术对影响进行测绘工作,将室外的测量转为室内测量,具有测量精度高、速度高的优点,并且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不需要和工程中的实物进行接触,降低了整体的工作量,提高了测量工作的效率和精密度。另外,由于该测绘技术所需设备少、工作人员少,因此,还有利于降低工程的测绘费用、减少工程建设所需成本。
3.信息化测绘技术
随着信息化测绘技术的逐渐发展,将我国传统的测绘技术由传统的测绘技术转变为数字化的测绘技术后,又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在技术和效率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将作为我国测绘技术的新的发展方向。信息化测绘技术对于满足随时随地进行地理信息服务和进行工程测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化测绘技术主要包括的有现代坐标基准构建技术和新型网络RTK技术,在对工程进行测量工作时,能够提高工程测量的准确度。除此之外,该技术还应用在节能减排、生态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并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各种测绘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对于我国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测量技术的提高以及提高我国的经济社会效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的测绘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测绘新技术在不断的探索中,在未来的工程测量中,将会应用到更多先进的测绘技术,有效的推动我国工程测绘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东标.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09,01(11):88-89
[2]蒙毛息.工程测量中测绘新技术的探讨与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0,10(31):67
[3]任勇.工程测量中测绘新技术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4(03):13-14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
互联网带来了新的经济形势,再加上新兴技术的涌现,企业向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趋势愈发成为共识。尤其在以技g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下,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通过技术变革来释放价值的过程,企业必须有能力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才能不断的创新。近期,IDC了对于未来全球信息技术(IT)的行业预测。预计在未来三到四年内,数字化转型将达到宏观经济规模并改变企业经营方式,重塑全球经济格局。
数字化转型将是未来几年IT市场发展的主旋律。未来,无论是最终用户还是服务商,都不可避免地面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终用户都需要考虑如何利用数字化转型进行业务升级和扩展,而服务商也必须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服务能力才能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现代化数据中心、云和行业移动应用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驱动力。这就要求现代化数据中心具备高性能计算能力、融合架构、数据库加速来使数据中心现代化,保持业务的稳定发展。具备企业上云服务,助力企业进入数字经济,就需要解决传统产业面临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需求,还要具备一系列行业应用层产品,用于提升企业新动能。
企商在线助力企业构建数字化全IT架构
企商在线是一家以“IDC+CLOUD+CDN”为基础面向垂直行业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大型IT服务运营商。拥有3个大数据产业基地、10余个自建数据中心,拥有自己的长途传输网络,并通过内网传输打通全网通道。同时,在全国各地部署了多达一百多个数据节点机房的CDN存储网络节点,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自建数据中心+自有金融级云计算平台+自建CDN网络”的综合服务商。目前,企商在线面向企业用户提供现代化IDC数据中心托管、高效IT运维、私有云、混合云,满足用户对计算、存储、网络等基础能力的需求。在应用层面,面向金融行业、政府监管机构、大中型企业用户推出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包括人脸识别、智能鉴权、在线支付、Apex监控运维、车联网、公安大数据、云盘、档案管理、云桥、云客服、电子商务解决方案、EMM企业移动管理、INEWS,以及NPL引擎大数据等数十个企业级SaaS产品,助力企业用户打通“IDC+IaaS+SaaS”的 全IT架构服务。
高效数据中心让企业用户享受金融级服务
国内IT服务市场方兴未艾,行业痛点非常明显,比如传统IDC服务商的落后、升级迟缓、价格昂贵、产品同质化、碎片化严重等。因此,企业用户急需一个一站式专业IT架构服务商,提供最适合企业客户的一站式数字化IT全架构服务。
企商在线面向政企、金融、互联网、视频、游戏等行业提供一站式IT互联网基础服务。自建自营现代化数据中心――晓月苑创新云基地、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园、酒仙桥高密数据中心等,具备高效、高扩展能力、高弹性空间等特性,拥有北京五大机房裸纤直连,能够打造同城双活数据中心,提供私有云、混合云等云服务。企商在线的云产品能够通过远程镜像灾备核心技术部署异地灾备,有效保证数据安全。
优质云产品助力企业上云
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企业数据规模大幅度增长,云端生态提出了“低能耗、低运营成本、高可靠性保障、快速部署和一体化运维”的高标准,如何保障传统企业IT架构向高效云端生态转变,创新一条绿色高效运营的“可视化、自动化、集中化、资源的虚拟化和池化”的发展道路?对企业新业务发展创新发挥助推作用是一个难题。
在云计算领域,企商在线凭借对行业的深刻理解聚焦垂直领域,依托丰富的产品线,覆盖IDC托管、金属裸机、云主机、私有云、托管私有云、混合云、云安全、同城灾备、异地灾备、云计算一体机、对象存储、云盘、移动管理云、云桥、云客服等产品,秒级打通物理机与云主机,快速搭建虚实结合的企业云场景。企商在线深耕“企业云”领域,通过“CLOUD+IDC”一体化产品,以及服务格局,构建云生态服务体系,有力推动了金融、医疗、教育、政务、商务、农业等行业用户的云计算业务创新。
聚焦行业应用提升业务效率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要建立并完善智能云平台,以智能云平台为核心使企业和用户紧密地结合,转化企业的产品来优化运作。据统计,57%的企业的基础设施将会在未来两年内完成数字化转型,并且70%的IT预算已经超越了基础设施托管,费用不仅仅是用在基础设施物理托管层面,在用户层面和行业智能应用层面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可以更先进、更灵活、更高效地响应客户需求和社会需求,来快速收集客户反馈和适应需求变化。
企商在线聚焦行业应用,布局丰富的SaaS应用产品体系,为用户提供全栈式解决方案。企商在线的行业应用产品云盘为企业实现了移动协同、在线办公、集中管控的统一文档管理平台,档案管理云使企业的档案管理更加安全、检索更加高效、利用更加广泛和便捷,云桥实现了企业内部账号系统的安全管理和安全预防,EMM为企业提供了统一移动化的高效协同管理平台,云客服则智能化地提升了企业办公和业务效率。
企商在线为企业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企商在线打通“IDC+IaaS+SaaS”的 IT全架构服务,先后助力于宜宾银行、宝马中国、借贷宝、九州证券、阳光保险、中石油等全球知名企业级用户的互联网基础服务和IT服务。拥有国内除BAT外最大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数据服务案例,为单一用户的近五千台服务器的核心交易系统、第三方支付、生产系统和异地灾备提供全数据的数据托管和云计算服务。企商在线也是国内第一个将证券公司的核心交易系统迁移至第三方数据中心的服务提供商。公司成立以来先后为10万用户提供互联网基础服务,金融行业客户覆盖证券、保险、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P2P、银行信贷,另外涵盖互联网、制造业、教育、能源、医疗、传媒等行业用户。
[关键词]测绘新技术 工程测量 运用
[中图分类号] P25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163-1
1测绘新技术的发展概括
(1)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发展。研发于上个世纪末的GPS,最开始的目地就是军事打击和全球监控。主要是利用卫星对全球各个地方来进行定位监测。该技术主要包括了三大部分: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与GPS的信号接收机,简单来说,这三部分分别对应着高空、地面和用户,通过卫星不断的发送监测信息,用户接收后通过计算机计算出接收机接收到的信息,来完成导航和定位的任务。
(2)遥感技术(RS)的发展。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或者航空遥感影像测图,再把接受的资料建立数字地面模型。它可以比较精确的反映整个地面情况,有助于我们对地形地貌的分析。目前,遥感技术已经发展到红外和微波,并发展到了多波段、多极化甚至多角度,分辨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从空间维发展到时空维。
(3)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发展之初,主要适用于土地和交通的研究,但随着该技术的进一步开发运用,如今被运用到各行各业。随着该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使得该技术能够分析处理更为复杂的数据,使得其适应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2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
(1)工程测量中的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工程测量中的数字化技术即地图数字化技术,由于地理信息技术目前还不能对地图进行数字化处理,所以我们要对数据进行分析,花费更多的人力和时间来对数据数字化处理。如果我们利用数字化技术即数字扫描仪,就可以得到一份精确的纸质地图,因为数字化扫描仪可以大比例尺的对地图扫描,并且会自动的提取信息,进行编辑和修改,得到一份高效保真的数字化地图。我们都了解,传统的绘图技术,需要在野外工作,收集数据并要进行处理和绘图工作,而且传统绘图技术主要内容是对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进行测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同时面对复杂的野外环境,从而完成一个小区域的地图测绘。相反,数字化技术和有着高效精确低强度的优势,同时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全球定位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这个技术出现在上个世纪,现如今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尤其是导航和定位。但它在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方面同样起着巨大的作用,建立在GPS技术之上的实时动态技术通过对工程的数据收集分析然后在基准站发射信息,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具体地点的坐标,在通过电子软件地图进行施工放样分析,加快工程建设。
(3)地理信息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这门技术涉及到了诸多领域,包括了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和空间科学技术等,基本上实现了对数据的收集、管理、分析和处理的一体化,这使得这门技术在工程测绘、城市规划、区域开发设计与国防建设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4)数字摄影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它综合了利用计算机、影相匹配、数字摄影处理等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是基于数字影像和摄影测量之间的基本原理。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将航空摄影的功能和提供数字的影像的地图产品结合,再加上全球定位系统在摄影测量中的应用,使得其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为工程测量提供有效的保证。
(5)遥感技术的运用。遥感技术通过遥感卫星和航空摄影可以直接获得地面的基础信息,还可以利用各种大小比例尺的地形图,使得其非常适用于工程测量领域。
(6)“3S“集成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技术。在这是指将全球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三者有机结合的一门技术,三者的结合可以优势互补,使得我们能完成更为复杂的工程测量,并推动工程测量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类似的技术集成同样是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全球定位技术和遥感技术对区域进行定位,并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收集地面信息,这样提高了工程测量的效率,也开以保证质量。
3实例分析
(1)“3S”集成技术在三峡工程中的运用。三峡工程的建设成功举世瞩目,横跨长江建设拦江大坝,这是个充满挑战性的的浩大工程,在三峡工程建设之前,就需要利用全球定位技术和遥感技术对地面进行观测,收集地面信息,在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数据管理、分析和处理一体化的功能,测绘出三维地图,并采用地理信息技术、数据库、全数字摄影测量及内外一体化测图,为三峡工程的信息系统提供专业的、及时的、准确的、标准化的、数字化的基础空间信息,为三峡工程的建设铺路。
(2)遥感技术在西气东输工程中的具体运用。遥感技术对地形地貌的分析为西气东输工程提供了第一手实用的资料。在西气东输工程设计之初,通过遥感技术提供的数字化影像图,顺利的完成了靖边到郑州路段施工。在整个工程中,遥感技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遥感卫星完成了管道铺设路程周围地形地貌的编制,并对周围环境进行了分析,制出铺设管道的最佳位置;超高的分辨率使得在穿越长江河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河段的分析,找出了最佳的穿洞位置,减少了工程量;和地理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使得两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开发集成了图形图像管理、动态分析、三维模拟飞行等多种功能一体的信息服务系统,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完成。
4总结
测绘新技术的不断被改善和革新,工程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推动工程建设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进步。现如今,地理信息化技术不断成熟、全球定位技术的革新、数字化技术不断的被运用以及遥感技术的不断完善等,将会推动测绘技术想着自动化、一体化发展。技术集成成为发展趋势,与其他技术结合,弥补各个技术之间的不足,发挥各个技术的优势,提高了工程测量的效率,也保证了质量,也为以后的城市规划提供了保证。
参考文献
[1]高世杰.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1).
创新3D科技在医疗行业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提到3D打印,对于很多人来说已并不陌生。它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液态、粉末或实心材料,通过逐层凝固、熔化等“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等领域。而提起数字化医疗3D打印技术却是鲜为人知的,该技术是将传统医疗与数字化设计制造相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兴产业,与民生息息相关,必将在医疗行业掀起又一场革命性浪潮。
2013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全面推进北京市3D打印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的新要求,北京市科委提出《促进北京市增材制造(3D)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的工作意见》,为此,北京工业大学成立了3D打印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联合工作组,组建了“数字化医疗3D打印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心”和“北京市数字化医疗3D打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平台,均获得北京市科委正式批准。他们以建立国内首创和世界一流的“数字化医疗3D打印协同创新中心与服务平台”为目标,联合国药集团、京城控股、北大口腔医院等单位,牵头成立了北京市数字化医疗3D打印产业联盟,创新机制体制,加大投入,承担了市科委重大项目,围绕肿瘤靶标治疗、口腔种植、义齿、颅脑、颔面与各科手术,医疗辅具等5大应用目标开展工作。
为了给3D打印项目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2013年12月,北京工业大学专门将学校新建的教学科研楼四层作为“3D打印中心”用房,面积近2000平方米。为了加快数字化医疗3D打印平台建设,学校安排预算、购置设备,目前已经投入建设经费8000余万元,并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他们开发的数字化医疗3D打印模板导向技术在肿瘤医院微创介入中心成功地为一名上颔囊癌患者实施了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即组织间放疗,受到社会高度关注。
在2013年和2014年举办的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活动中,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科技部长万钢,北京市长王安顺等领导,听取了北京工业大学校长郭广生、书记郑吉春关于3D打印项目的介绍,并给予了肯定。这让北京工业大学的课题研究团队成员更加充满信心。
数字化医疗3D打印技术的研究背景
关于数字化医疗3D打印技术的研究背景,北京市数字化医疗3D打印国际合作交流基地主任、北京工业大学3D打印专家组副总工陈继民教授给我们做了详细介绍,他说,目前治疗肿瘤的方法主要是放疗、化疗和手术治疗,但这些方法都存在着治疗效果不明显、痛苦大、副作用大等缺点。另外,在放化疗的过程中,除了杀死癌细胞,同时还会杀死好细胞,因为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来分辨细胞的好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外曾经提出一个方案,即直接将放射性粒子植入到肿瘤体里面杀死癌细胞,而不是从外进行照射,这样能够准确的杀死坏细胞。于是,针对前列腺癌症这种相对来说比较规则的肿瘤体,国外主要采用的是一种叫做影像导航的方法将放射粒子植入肿瘤内部。所谓影像导航,就是通过超声影像或CT扫描影像等观察到肿瘤的位置,然后通过穿刺等方法一点点的将放射性粒子植入到肿瘤体里面去,从而达到杀死癌细胞的目的。这种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它的准确性,同时,由于前列腺的形状比较规则,肿瘤的形状一般也比较简单,因此,植入准确性也高。据了解,目前国外70%的前列腺癌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治疗,这种方法又被称为“内放疗”。
但是,“内放疗”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每个放射性粒子杀死癌细胞的范围是有限的,比如说,如果用碘125的放射性粒子,这样的粒子只有芝麻粒大小,那么大一点点的粒子仅能够杀死周围大概一点几到两厘米之间的肿瘤;另外,每个人的肿瘤形状和大小都不一样,那到底需要多少颗这样的粒子、如何排布这些粒子才能把所有的肿瘤都杀死呢?这就需要有一套准确的计算方法,可以根据肿瘤的大小和形状,计算出来一颗肿瘤大概需要多少颗这样的放射性粒子,这样就能将放射性粒子分布到肿瘤体里面,从而杀死肿瘤,同时对周围正常的组织几乎不产生任何影响或者说将影响降到最小。虽然这种“内放疗”方案很早就提出过,但是由于肿瘤形状不规则,如何将粒子正好按照医生的设想分布到肿瘤体中仍是最大的难题,所以这种治疗方法提出来以后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推广。
为了打破这一技术瓶颈,2013年7月以来,北京工业大学与北京市科委、中国医药集团等企业和医院经过多次交流和探讨,提出运用3D打印这一创新技术,并共同形成了“数字化医疗3D打印关键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与产业化发展计划”,从而开始了数字化医疗3D打印技术的研究开发。
数字化医疗3D打印技术治疗肿瘤的原理及临床实践
陈继民教授介绍说,数字化医疗3D打印技术治疗肿瘤是将传统医疗与数字化设计制造相结合产生的,其治病原理和国外提出的方法是一样的,主要是通过计算得知杀死一个肿瘤需要多少颗放射性粒子,然后采用3D打印的方法打印出一个手术导板。所谓手术导板实际上类似一个辅助的医疗器械工具,这种辅助工具是按照病人肿瘤的形状和大小做出一个导向模,这样,当医生在做放射性粒子植入的时候,就可以按照这个导向模很准确地将放射性粒子植进去,这是最初的设想。
2014年,北京工业大学承担的“3D打印肿瘤医疗导板成型装备及检测设备工程样机研制”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将其开发的数字化医疗3D打印模板导向技术在肿瘤医院微创介入中心应用,成功为一名上颌面肿瘤患者实施了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即组织间放疗。陈继民说,所谓颌面肿瘤就是肿瘤长在脸部,如果用手术的方法把肿瘤挖掉,整个脸就会完全变形,而且那是一位女性患者,已经失去了手术的时机,其本人也不愿意做手术。因此,他们给这位患者实施了数字化医疗3D打印辅助“内放疗”技术治疗。他们首先用CT扫描了肿瘤的形状,扫描完后进行三维重建,这时头盖骨的形状就出来了,当时患者的肿瘤长在眼睛附近,长了肿瘤以后使脸部发生了很大的变形。因此,他们首先根据肿瘤大小和形状设计好医疗导板,然后通过3D打印技术将导板打印出来,再根据导板的形状进行模拟,根据计算结果运用穿刺手术的方法将一个很小的放射性粒子直接穿进去,并把它布置在肿瘤的范围里面。在手术期间,必须严格按照设计的方向一个个把放射性粒子植到肿瘤体里面,这整个过程都是用3D打印技术来完成的,他们用这种方式,真正实现了“靶标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于这次与内蒙古医院合作的临床实践已经有了相应的临床报告,如果想要进一步推广这一数字化医疗3D打印新技术,必须得到国家药监局的批准,取得注册医疗许可证。还需要在不同的医院做临床实验,临床实验后要把实验报告结果经过专家评估并认可后才能进行推广。目前,该技术的推广工作正在进行中,并不断和其他医院合作,在进行临床实验。陈继民表示,只有真正的将该技术推广出去,才能真正造福于民,并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
宣传推广创新医疗技术,利国利民
从理论上来说,除了可以治疗颌面肿瘤,这种数字化医疗3D打印技术对任何肿瘤都有效,而且这种手术并不是非常大的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因为它是用穿刺的方法,即用很细的银针一点点的穿进去,然后把放射性粒子一点点的植入进去,同时在每根针上标记一个刻度,当银针进到五厘米或者三厘米深度时,也就是肿瘤的位置,这个针就把粒子固定在那里,从而杀死癌细胞,完成整个手术过程。
与传统治疗肿瘤的方法相比,数字化医疗3D打印技术简单易行,准确率高,没有副作用,患者痛苦小,经济压力小,是医学界的一大创新技术。说到3D打印,在医疗上早已有过应用,陈继民教授说,以前他们是将该技术应用到牙齿上,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牙齿不一样,因此如果要做义齿就一定是个性化的。这就与治疗肿瘤一样,因为每个人的肿瘤也不太一样,也只能用这种个性化的方法来实现治疗目的,所以这种技术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陈继民教授还表示,北京工业大学目前开展的这一医疗项目得到了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他介绍说,北京市科委在3D打印方面目前主要专注于三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属于航空航天领域的,主要是做大型构件及零部件等,通过3D打印直接打印出来;一个方向是属于文化创意和个人消费,主要是3D设计和打印个性化时尚的产品,还有一个大的方向是医疗卫生和健康领域,这一领域由北京工业大学蒋毅坚教授领衔;目前已经正式启动了数字化医疗3D打印技术治疗肿瘤项目,这必将在医疗领域引起极大的关注。
与此同时,他们还瞄准医用导板3D打印设备市场,研发出了基于DLP技术的面曝光3D打印机――北思客BESK,陈继民教授解释说,北思客代表着北京工业大学的一群有理想、有信念的的研究人员,他们要做国内最好BEST的3D打印机,致力于发展我国数字化医疗3D打印事业,希望早日能将这一技术造福于民。
随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力自动化技术以及设备相继开发成功,同时受益于国家相关政策扶持和城镇化建设的步伐的推进,国内电力自动化企业取得进一步发展,服务质量逐步提升、产品品类逐渐丰富、发展规模日益扩张。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数字化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深人,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化开发上来。信息数字化、通信数字化、决策数字化和管理数字化作为当前电力自动化系统发展的四个方向。保证电力系统实时、准确、有效运行和畅通、快速、安全的环境是建设数字化电力自动化系统的追求。电力系统数字化的目标是通过对相关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信息的综合利用,建立分区、分层和分类的数字化体系,实现电网监控分析的数据统一和规范化管理以及信息挖掘和信息增值利用,进而实现电力可视化和信息化、智能化,提高电力自动化系统决策效率和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进而实现从电网规划、勘测、设计、管理、运行、维护等各个环节的全流程的信息化。
2智能化
计算机、通信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思想为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智能化是未来电力自动化系统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化技术的充分应用,能够有效整合并综合利用电力自动化系统的稳态、动态和暂态运行信息,实现故障的智能辨识、电力自动化系统的监测与优化、事故后的故障分析处理和系统恢复、预警和动态预防控制和协调控制,实现电力系统调度、运行和管理的智能化、调度可视化等高级应用功能,并兼备正常运行操作指导和事故状态的控制恢复功能。电力自动化系统智能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广域同步信息的网络保护和紧急控制一体化的新技术与新理论,协调电力自动化系统各个网络保护和控制、紧急控制系统、区域稳定控制系统、解列控制系统和恢复控制系统等具有多道安全防线的综合防控体系。
3人性化
在电力自动化系统向着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同时,人性化也是当前电力自动化系统发展的必然需求。电力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建设中充分考虑人的本位因素,注重细节的完善,以求工作更加的简单轻便,管理更加系统灵活,使得电力自动化系统功能和操作人性化、界面人性化、构思人性化相统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通讯、计算机、控制及电力装备已经完美渗透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之中,实现功能的一体化和操作的简便化,电力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更加安全、稳定、经济。当前,电力系统的建设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因此,电力系统必须拥有充足电量供应、安全稳定的发配系统、以及合理的经济效益。在当前社会发展新环境下,伴随着新技术的应用,电力系统的发展也是时展的客观要求,电力系统操作功能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功能便捷化、人性化,能源消耗绿色节约,始终坚持发展的可持化的是实现中国梦必然要求。
结语
近年中国电力领域投资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电子信息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不断推动着电力自动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未来中国的电力自动化将以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和互动化为主要特征,电力自动化的发展与创新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纲领的重要组成。鉴于电力自动化领域的发展,随着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提速,电力系统的投资总额将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即将进人全面建设阶段,届时必将极大地促进电力系统二次设备的发展,预计电力投资的发展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稳步增长,作为电力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力自动化领域,必将受益于电力建设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作者:耿楠单位:杭州定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关键词:新常态;我国数字档案资源;建设路径;分析
1 引言
在科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档案资源从传统的文字资源逐渐转化为了数字资源,数字档案是档案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资源以其凭证性、记忆性、身份认同性以及社区能力构建性等多重属性,被视为国家信息资源的核心要素和战略资源。新常态下,促进国家档案管理,实现数字档案的应用,选择合理的数字档案资源发展路径,在实现社会信息应用方面意义非凡。
2 新常态下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发展问题
新常态下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在实H发展中也难免会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与社会科技、国家档案管理等息息相关。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存在着区域差异性,在整体上表现出了建设失衡的问题。
2.1 全国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失衡
在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环节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在全国范围内的档案管理中,并不是所有的档案资源都能够实现数字化处理。档案的数字化处理需要先进的科技技术,以及专业的人员。在我国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档案数字化的程度能够达到50%以上,但是在我国西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档案数字化程度较低,部分地区的档案数字化只能达到10%,基于这样的东西部档案数字化管理失衡的情况,将会严重的影响到综合数字化档案管理发展,并且也不利于新常态下档案资源建设。而要想实现高效的档案资源建设,就需要注重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均衡性,以先进带动落后的发展模式实现档案建设[1]。
2.2 数字档案资源质量较差
在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环节中,档案的质量决定着档案资源管理的水平,但是在对于数字档案资源质量调查中能够发现,档案资源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的问题如:1)档案馆在对于档案资源进行鉴定环节中,其方式比较传统,不能严格执行数字化的衡量标准,以及档案的归档环节中缺乏一定的规范化处理,难以满足数字档案质量需求;2)数字档案资源在构建结构上存在着严重失衡的情况,如,在内容上不能注重资源的精炼性。很多资源归档中出现赘余、重复的情况,基于档案不精确的情况为社会档案利用带来了麻烦,并且不利于档案管理。此外还存在着档案类型不均一的情况,如经济、文化、民生类的档案比较少;3)在档案的深度上,档案资源建设主要从狭隘角度出发,难以考虑到重复资源建设的困难;4)档案资源同质化严重,严重的浪费了人力、财力[2]。
2.3 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中高新技术缺乏
新常态的开展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就需要专业的数字档案资源开发技术,以及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于档案资源进行综合性管理。但是在现行的档案资源建设中,暴露出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高新技术。技术的运用需要相应的软硬件设备与之配合,一般而言,在基层的档案馆中,由于其被档案数量以及档案类型所限制,导致数字档案资源建设难以实现同步。在信息技术缺乏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数字窃听、电力中断等情况[3]。
3 新常态下数字档案资源建设路径选择
在新常态下进行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路径选择,需要丰富档案资源,制定档案资源管理标准,并且将新技术应用到档案资源建设中。
3.1 丰富档案资源
新常态下,数字档案资源建设需要在档案数量上达到一个规模,丰富现有的档案馆藏种类,并且将档案质量优化,保障绿色档案管理,科技档案管理,切实提升档案的真实性。那么在现行的档案管理中如何丰富档案资源,是摆在数字档案资源管理面前的难题。所提到的丰富档案资源并不是将社会档案馆中的所有档案多统一在一起,而是需要将借助数字集成技术将档案资源进行统一化、集成化的管理,根据不同的档案馆藏类型建立档案科目,在不同的科目下包含了不同的方案属性,当对于档案有需求时,则可以进行档案分类查找。集成化信息管理不仅能够在数字档案资源管理中应用,还能够在社会信息管理的不同领域中应用。除了实现数档案资源的集成化管理,还需要实现数字资源增量电子化应用,在各级档案室内履行好收集管理各类电子文件内容,实现各级档案馆的电子文件备份中心移交。此外还需要与政府部门建立信息资源库,在各个网站上实现在线档案资源的捕捉,以逐渐的丰富档案馆的数字资源[4]。
3.2 建立档案资源规范化管理标准
3.2.1秉持着科技存档的原则
规范化档案资源管理,首先需要在新常态下的数字档案资源管理中,秉持着科技存档的原则,以基本信息为管理对象,对各个部门信息行进数字化处理加工。首先在进行电子存档时,要建立相关档案的网页,建立数字化的视频档案数据库检索模式,这样便于档案的查找与利用。在互联网上应该实现档案管理的自动化和管理的法制化,真正的做到档案信息的交流和利用。在电子档案建立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档案内容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并且快速的实现资源共享。应该充分的利用相关部门的网站制作网页,使档案管理服务于系统互联网,形成科技化的电子档案数据库管理中心[5]。
3.2.2提升与国际标准的兼容性
档案管理的目标就是实现档案的跨域分享与传输,从社会文化资源共享的角度进行分析,非、已公开的数字档案资源实际上就是人类共有的财富。数字档案建设标准的优化,能够有利于各国档案信息共享以及促进档案工作的开展。如,EDA国际通用规则著录元素较少,并且依靠标识能够对于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其实际的数字扩展性能好,简单便利。毫无疑问,在我国数字档案标准体系中将国际标准引进来,能够有效的提升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的发展能力[6]。
3.3 基于新技术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新常态下实现数字档案资源的建设,需要借助科技信息技术,优化现行的数字档案资源管理模式,实现档案资源管理的科技化。云计算是当下最为流行的科技信息技术之一,云计算应用到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中,能够提升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效率,拓宽档案资源管理途径。基于云计算模式的数字档案资源馆的建设,可以采用业务外包的方式,借助应用服务供应商的理念,将信息技术工作转交给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在传统数字档案馆的管理基础上,时为其开展全方位的IT综合服务。
基于云服务的底值蛋缸试唇ㄉ杞应用软件研发、信息系统实施、数字档案馆的运行维护从传统的档案馆中玻璃出来,以保障档案馆的高效运行。基于云计算的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少不了信息技术的融入,信息技术业务外包能够将信息外包工作提供给云计算服务商,直接简化了传统档案馆的管理复杂度,提升核心业务管理水平。目前,很多企业对于云计算技术都有所研究,随着越来越多的成功经验的应用,云计算技术为新常态下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技术支持[7]。
3.4 培养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管理人才
新常态下数字化档案资源建设,在应用先进的技术基础上,需要具有专业的技术人员。为了提升我国新常态下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优化人员管理:第一,改善档案管理设备。应该着重引进和培养现代化的管理人才,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档案管理手段;第二,培养更加专业的人才。首先要努力培养工作于档案管理的数据库开发人才;第三,各大档案馆需要积极的为档案管理人才提供能力提升的机会,设立专门专门的培训机构,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整体水平;第四,基于先进人物的引导,在档案管理中单单有优秀的管理人员还远远不够,需要有领导并且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先驱者,提高档案信息服务质量。
4 结论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在实际发展中也难免会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与社会科技、国家档案管理等息息相关。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存在着区域差异性,在整体上表现出了建设失衡的问题。从数字档案资源的质量上进行分析,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质量较差,并且在档案资源建设中缺乏科技创新技术。在新常态下进行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路径选择,需要丰富档案资源,制定档案资源管理标准,并且将新技术应用到档案资源建设中。
参考文献
[1]聂云霞,杨千.新常态下我国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路径探析[J].档案与建设,2016,03:12-16+7.
[2]聂云霞.国家层面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研究[D].武汉大学,2014.
[3]赵红颖.图书档案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实现研究[D].吉林大学,2015.
[4]陈金官.基于电子政务理念的地方政府数字档案馆建设研究[D].浙江大学,2007.
[5]李翠屏.档案馆知识服务研究[D].山东大学,2010.
[6]吴骊.基于云计算的数字档案馆建设与服务研究[D].苏州大学,2014.
[7]谭大方.数字档案资源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数字化;中小企业;绩效管理
一、引言
全球知名调研机构IDC对2000家企业进行专项调查,这些企业都是跨国公司。根据最终的调查结果显示,世界1000强企业中67%和50%的企业管理者对于数字化转型有共同的看法,那就是想要继续保持竞争力和领先地位,必须进行数字化转型。然而在2020年数字经济高峰论坛上,在对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专题报告中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有89%的中小企业尚未开始数字化转型。大部分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人才、资金、技术积累,加上组织与管理的创新不足,数字化转型之路并不顺利。现在的公司发展,是离不开绩效管理的,同时绩效管理也是组成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版块。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以前单纯的绩效管理逐渐式微,难以为公司前进做出贡献。不仅如此,中小企业在这一方面管理上还存在各种问题,比如未能形成系统化的有效管理、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形同虚设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每个中小企业亟须加强绩效管理创新,提升绩效管理能力。
二、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现在中小企业面临很多问题,起步晚,并且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不符、绩效管理中缺乏沟通和反馈、绩效管理制度的执行中缺乏员工的参与和沟通等问题。但是尽管存在这些问题,绩效管理依旧十分重要,探究这些问题并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对策非常关键。1.绩效管理与战略目标相脱离树立长远目标并确定发展规划对企业百年经营至关重要,绩效管理作为其中重要内容,制定管理计划和内容时必须目光长远。中小企业在现实中,却并不能做到。很多企业依然把企业目标作为是某一个部门的事,部门提出方案,领导层层审批,最后大领导做出决策再由部门执行。这就使得没有参与企业目标方案制定的部门没有参与感,没有把企业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给部门设定的绩效目标他们往往能够达成,但是整体战略目标却未能达成。长此以往下去,企业的竞争力慢慢下降,长期经营目标事与愿违。甚至在有的企业中,只是把绩效管理作为一种发放奖金的依据,只督促员工个人,却没有从科学管理,实现员工和企业共赢的角度,来整体把握企业发展方向,促进员工潜能激发。这些实际情况其实归根到底源自于企业战略目标与绩效管理脱离,未能使绩效管理制度启发员工工作激情,最终使得企业未能达成想要的高度。2.绩效管理理念落后理念认识决定了绩效管理制定、执行的高度。如果只是认为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那么这个部门是难以从公司整体运营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不仅如此,如果只是人力资源部在推进和执行绩效管理这件事,那么很容易其他部门不愿意主动参与。并且在执行过程中,其他部门和员工甚至会不认可,这就使得绩效管理的执行存在阻碍。如果绩效管理无法确定其他部门和员工的认可,那么很容易落空导致没有作用。绩效管理理念落后还体现当前市场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将重心和精力都放在绩效考核工作上,忽视了绩效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绩效考核来衡量员工对企业发展的付出程度,进而调整员工收入水平和职务晋升等。但是长此以往,企业绩效管理水平难以提升,不利于企业长期健康发展。3.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科学如果一个绩效管理的指标不合适,那么很容易导致最后出来的评价结果不合理。现在中小企业设计指标在设计的时候与具体工作针对性不强,目标过于宽泛。一方面是现在很多中小企业在指标设置时或者太多,或者不明确,这时候并不能对员工有明确的启发作用。不能激励员工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考核目标,对于企业来说,是难以帮助企业取得预定战略目标的。另一方面,有一些企业在设置绩效管理的时候,非常重视领导的意见,这就导致领导个人的意见占据过多比重,导致最后失去公平。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科学不但会给管理工作带来压力和挑战,长此以往会造成员工心理上的排斥和不满,最终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高效实现。4.缺乏员工的参与和沟通绩效管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使员工能够将工作中的问题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去改进,因此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点,企业管理者有义务和企业员工展开有效的沟通,对每一位员工的性格特点、工作状态等进行认识,逐渐拉近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距离。但是当前很多中小企业员工在绩效管理工作中更多的是处于被动角色,对相关绩效考核指标缺乏深刻认识。同时员工对参与企业绩效管理的积极性并不高,一线员工和管理者对工作目标理解层面存在分歧,不利于绩效目标实现。在过程中没有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那么这就导致员工只知道最后的结果,而不知应该改善的具体内容,最终会导致绩效管理的失效,不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的交流绩效对管理同样重要。
三、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特点
现在随着高新技术的出现,绩效管理工具已经与之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使得绩效管理更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1.绩效管理工具呈现高效化传统的绩效管理在如今的大数字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大数据时代对所有的信息能够进行整合处理,这是个小企业,同样能够在绩效管理方面实现高精尖的水平,小企业也能够快速有效地实现信息的集大成,实现搞笑透明。企业管理者可以借用数字化的技术和手段更好地把握内外部环境的动态(企业外部环境动态是指人才市场信息数字化、客户信息数字化、行业动向数字化;内部环境动态是指员工信息数字化、工作场景数字化、组织结构和人才信息融合,环境动态包括内外部环境的走向和发展趋势)。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消除阻碍企业员工获取信息、机会和资源等结构。比如利用数字化技术(如钉钉)提高组织结构、政策和渠道等,改变企业管理的情境条件、增加柔性与反应速度,提高组织效率。另外,数字化技术有助于员工间的直接沟通和信息自由获取,以及跨职能、跨部门的决策制定,帮助员工提高自身技能与管理能力,进而增强员工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其工作潜力。当员工能够对自身工作所需的信息和资源的控制能力增强时,能更大地增强其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开发出更多的创新资源和能力。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绩效管理的计划制定、过程实施、考核与反馈都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更透明更公开,从而促进员工间的直接沟通和信息的自由获取,还有助于跨职能、跨部门的决策制定,有助于利益相关者改善绩效和突破创造,从而使中小企业的整体目标发展更便于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取得突破。2.绩效考核目的多元化对于信息能够完全把握的大数据技术,使得现在的绩效考核不仅仅成为传统的提高工资水平以及完成职务晋升等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能够实现个人职业方向的引领作用,呈现出完全的多元化发展方向。中小企业中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大数据提供的精准信息实行岗位与人员的供需匹配,达到精准匹配,这样不仅能够使员工更具有工作的积极性,也能够调动员工能动性,同时也能够使得员工发挥更大的价值。在这样精准匹配的过程当中,同步也能够起到公司减少用人成本、完善组织架构的效果。在这样的数字精准匹配的技术背景下,员工对自己也能加深了解,更能够了解自己所擅长的工种,这样也可以彰显公司人性化的用人理念,同时使员工在公司施展自己的才华,找到自己的价值。这样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中小企业想要在如今的时代保持自己的竞争力,那么就必须要利用高精尖技术。关于复杂的绩效考核体系用技术远比传统的方式要更加高效,并且管理者可以省下更多的时间与员工进行绩效考核的沟通和交流,这样不仅能够使员工感觉到公司的人性化管理,更能够提高绩效管理的效率。绩效管理的顺利进行,能够使得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使企业获得自己的竞争优势,在新时代保障自己的持续发展。
四、数字化时代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创新策略
新时代新技术,出现了新需求以及新的用户价值,行业之间不再有那么多的行业壁垒,大量新技术的到来也重新定义了新的商业模式。在这个变化的过程当中,如果不能够紧跟时代的潮流,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在新技术的加持下适应新的绩效管理模式,那么就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1.绩效管理平台与监管机制创新传统模式已经远远不符合现在的现代社会对于中小企业的要求,如果不进行变革,那么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现在的中小企业必须要学会用数字化的方式来进行设置绩效管理平台和监管机制。在之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小企业存在企业的管理目标与绩效管理的目标存在脱离的现象,那么针对这一现象,现在的数字化绩效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精准的获取信息,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分析出现在这个行业所最新需要的绩效管理模式,并根据企业个人的情况设置合理的分阶段的绩效管理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企业要照搬大企业数字化绩效管理的模式,在这一过程当中更应该实事求是根据自身情况来进行绩效管理模式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讲让数字化管理模式为自己的企业服务,提高自己企业的效率和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比如中小企业可以采用业绩考核和价值观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将企业发展目标内嵌于KPI,并且对业务目标进行阶段评估;另一方面,各级管理者对员工日常行为作出判断是否符合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要求。如果该中小企业是服务性的,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在数据管理平台上设置相关的指标体系,根据这些指标可以分析出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并根据这些分析出的结果,由管理者主动与员工沟通反馈,使得数据化技术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工作人员的效率和质量。2.绩效管理理念创新中小企业在如今这个时代,仍然对绩效管理存在一定的误区,他们认为只是简单的奖惩。其实这完全掉进了传统绩效管理模式的误区,现在的绩效管理侧重于使员工的成功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这也是一个成功的绩效管理应该做到的事情,那就是让个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帮助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这一错误的观念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管理者他绩效管理的理念是错误的,那么因此帮助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树立正确的理念是重中之重。首先,正确的认识绩效管理,应该把它作为一个工作整体目标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把它作为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础。如果还像以前一样,只是把它作为某一个部门的工作,那么这是永远也无法让绩效管理去带动企业整个发展的。用好绩效管理工具,对于任何一个中小企业来说,都可以产生非常理想的效果。其次,数据技术给予绩效管理更多的可能,这个时候管理者不应只以自己的意愿为主,而是应该把所有人、所有员工的想法统一考虑。这样不仅能够获得员工的认可,并且可以更快地推动绩效管理模式的执行。企业可以把绩效管理目标分为分阶段进行,这样可以使员工对公司的绩效管理有一个逐步的认识,而且在这一过程当中,管理者可以与员工相互交流沟通,及时反馈。最后,大数据背景下的绩效管理侧重于激发和鼓励员工工作自主性和创造性。在传统的绩效管理中,员工之所以与考核者相对立,是因为员工认为考核指标可能存在有失公允或者不透明。而在新技术背景下完全没有这种担忧,因为我们是使用数据技术来进行精准预测,使员工公开透明地看到自己的信息。这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员工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并且推动公司的整体发展。透明、公开、公平、公正应该作为绩效管理体系的重中之重。3.绩效考核指标创新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在绩效管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相较于以往,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企业在绩效考核工作中可以通过对该岗位的分析,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针对有关特殊岗位的特殊问题专项解决,同时注重在绩效管理中保障员工的权益实现。只有保障员工的是员工权益的实现,才能够激发员工最大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在设置绩效考核指标时,管理者应该对所考核的岗位情况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制定出的考核指标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可量化的,指标的量化可以通过财务或者非财务的方法。非财务指标一般用于难以量化的岗位,比如品牌提升、产品质量的提高等,绩效考核指标可以结合公司经营发展的目标,用岗位工作的时间、成本、质量、数量等适时转化,从而使被考核者能够清晰指导所完成目标的时限、要达到的标准。管理者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分析不同项目或角色的工作强度、复杂程度及可行性需求,可以根据工作岗位的性质对服务标准、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等建立具体的考核机制,这样的绩效考核使得绩效管理更具有客观和可操作性,利于企业对项目或角色的监管,而且更能使员工明确自身的工作目标,更容易激发员工工作的目标感和积极性,让绩效管理更具有指导性,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4.绩效沟通与反馈创新科学的绩效管理应当包括中途交流和反馈,使得被考核者与考核者达成一致意见,搞清楚自身缺点,主动提升自身的绩效表现。很多中小企业在绩效沟通与反馈方面较为欠缺,在绩效管理中经常忽略绩效沟通和反馈的重要性,没有养成定期开展绩效面谈的习惯。绩效沟通是对员工工作绩效的沟通,更是管理者和员工之间情感的链接,在这个过程中,员工可以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反馈给管理者,管理者也能意识到要如何采取行动帮助员工,这样的反馈更有利于双方提升工作、相互学习。对管理者来说,绩效沟通有助于为下一次绩效目标和考核指标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对员工来说,绩效沟通能够让自己对工作有所总结,通过他人和管理者的视角认识到自己可改进的地方,从而更有利于自身今后的规划,明确努力的方向,提升自身能力,实现自身价值。数字化时代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以往如果需要进行绩效面谈,管理者和员工必须要约定时间当面沟通,但在数字化的今天,双方完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更有效率地实现绩效沟通,打破时空的限制,沟通和反馈的周期也更灵活和高效,双方可以在事前计划、事中干预和事后考核各个环节进行绩效沟通,从而帮助员工随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内容。而且在数字化时代,绩效沟通与反馈不再是问责的方式,而是更符合双方探讨、员工与管理者双方正向激励、共同进步的过程,从而使得绩效管理能够最大程度的为企业创造价值。
五、结束语
新的数字化技术出现,技术结合管理,这些不仅能够使得管理水平大大提升,而且能从更加科学的角度促进企业的腾飞。中小企业在管理过程当中应该充分重视绩效管理,从而利用好这一工具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相对于大企业来说,数字化时代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是一个超越的机会。如果能够根据精准的数字化技术来分析企业战略目标,制定绩效管理办法,并在分析的过程当中做到与员工的互通有无,及时察觉员工动态,为员工的个人价值实现提供平台。绩效管理的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同样需要动态的变化来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绩效管理目标应该及时做出调整,应该是与企业战略目标发展相结合的。如果只是在形式上,而不是在实质上用管理绩效目标去推动企业发展,那么很有可能会使企业发展目标落空。
参考文献:
[1]各国加速发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J].信息化建设,2020(11):54-57.
[2]杨晓琰,郭朝先,张雪琪.“十三五”民营企业发展回顾与“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对策[J].经济与管理,2021,35(01):20-29.
[3]蔡清龙,苏畅.数字化时代的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创新策略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04):60-62.
[4]张胜.数字经济背景下饲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质增效的策略探析[J].中国饲料,2021(06):127-130.
[5]陈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绩效管理工具应用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0,25(02):203-207.
关键词 数字化 媒介融合 传媒运作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数字技术的发展给媒体搜集和报道信息模式带来全方位改变,信息处理和传输方式的同质使传媒产业融合的技术壁垒被打破,媒介运作模式开始向多媒介形态相互联合、互动的模式转变。在这一数字化背景下传媒运作存在哪些问题以及该如何应对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数字化进程中传媒运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数字技术深入发展和应用,传媒内部发生了数字化革命,数字技术改变了其原有的内部结构与生产流程。随着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急剧扩张,融合新媒体技术、向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传统媒体的必然选择。
1.媒介融合趋势下传媒运作存在的问题
(1)数字化发展目标不明确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于2006年8月就推出了“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首批加盟的报业集团开始了报业的数字化发展之路。但是就目前中国数字报业的现状来看,只能算作报业的数字化阶段。很多新闻单位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这些网站定位很多都缺乏针对性,大多都是综合性新闻站点。例如数字报业的发展虽然已成为报业集团的基本共识,但是大多数报业集团对数字报业发展缺乏明确目标,没有将其纳人集团整体发展战略,没有真正将其作为一个平台去运营。如在数字实验室创新项目申报书中,多数申报单位没有明确数字报业在长远发展中的位置,在具体的运作方式和商业模式方面也不清晰。这使得报纸网站在发展过程中最终只能成为传统报纸的翻版,或附属品。
(2)媒体互动形式化,内容缺乏创新
媒介融合的一个主要层面是业务融合,这一层面的融合则主要表现为传统媒体将业务延伸到其他媒体领域。但是目前的媒介融合大多还仅仅停留在表浅意义层面上的融合。媒体之间业务层面上的互动大多也只是针对个别报道内容而临时结盟。在整体运行机制上,各种媒体间还没形成一种稳定的、有机的结合。随着媒体互动的进一步展开。单纯的媒介战术性融合是远远不够的,更进一步的融合迫在眉睫。。
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许多报纸都开设网络版,或建网站,报纸的传播终端出现了多媒介形态共存的局面。但很多报社在运用数字化技术的同时往往忽略对数字化内容的重视。很多所谓的数字报纸只是传统报纸内容的媒介翻版,内容缺乏原创性。据调查,目前只有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播・报》算得上是原创数字报,没有相关的纸质报纸。而事实上,它也是在其他纸质报纸的内容的基础上生产和制作出来的。
(3)跨媒体运作的数字技术平台不成熟, 新技术是传媒业发展创新的重要原动力之一,但是跨媒体运作的数字技术平台还处于不成熟阶段。目前在我国有线网络平台已经建成并进入成熟阶段,但无线网络还在建设和发展中。移动平台除手机这一终端已进入成熟阶段之外,其他移动终端的研制和生产还处于实验阶段。移动电子阅读终端、数字平台的建设、数据库开发模式以及大容量无线传输网络建设都还处于建设的不成熟期。。例如目前我国报业的数字平台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建设模式和数据库模式也还处于实验阶段。
(4)数字化运作人才匮乏
网络媒体的多平台性决定了无论在新闻编辑还是媒体的经营管理都需要新型的人才与之相适应,但媒体网站编辑和技术分开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由于我国目前媒介人才市场开发不充分,传媒人才的培养方式还不够完善,这些都造成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2.媒体竞争资源变化带来的问题
数字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输渠道的技术壁垒,使信息传播渠道的数量规模及品种质量都有了巨大增长,传媒业的传输渠道资源变得相对丰裕。随着数字技术发展促进了传媒大融合,“内容”将取代“渠道”成为传媒的稀缺资源。数字时代,“内容”将成为传媒竞争的核心资源,传媒产业发展的重心和竞争的焦点将从渠道争夺转移到内容生产上。
(1)“微内容”的聚合开发不够
为了有效满足受众需求,传媒运作的核心从竞争策略角度来说应把握不断变化的信息消费方式与信息传布方式。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出现了从面向社会公众开始向分众传播的趋势,出现了新的信息提供者和消费者的关系。传媒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内容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同类内容的大量复制只能造成原有市场的叠加而无法拓展新的市场。我国传媒对受众需求的认识还不深入,没有抓住人们真正的心理需求,没有从提供服务角度重新研究传媒与受众问的关系。我国传媒业的现实情况是媒介市场上同类内容供给量较大,而受众需要的细分资讯却很匮乏。未来最有开发价值的就是互动和个性化内容,但是传统媒体的信息的传递基本上是单向的,目前为止这种互动运作的价值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2)商业模式不清晰,核心竞争力不强
由于我国传媒市场存在专业化分工不够,产业价值链也未完全形成,传媒业的竞争忽略了内容和服务质量,单纯依赖对广告的争夺,经营模式比较单一。为了适应媒介市场的发展需求,新媒体除了需要长期的投融资管理机制,更需要突破现行的运行机制。目前大部分报业集团已经开始重视商业运营模式的开发,但仍停留在传统报业运营模式的一种逻辑延伸上,有创新意义的商业模式仍旧缺乏。另外数字广播电视机构虽然也在不断探索盈利的多元化渠道,但是对产业链的经营意识和运作能力也还不是很强,目前经营现状也不是很理想。
所谓传媒核心竞争力就是指新闻传媒通过对其内部显在和潜在的新闻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抗击媒介市场风险的能力。‘’由于没有有效合适的赢利模式,目前国内网络视频企业大多数都在亏损。商业网站虽然已经开始按商业化、企业化运作,部分商业网站媒体也已经开始赢利,但是目前的这种赢利基础还不稳定。
数字技术的发展最直接的作用对象是传统媒介系统,在为其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对相对稳定的传统媒介系统形成了威胁与挑战,使得媒体发展环境正面临着复杂的结构性转变。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一个制度性的操作机构,传媒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所在环境的影响,受到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社会因素的制约,如体制的束缚、观念的阻碍以及多元格局下的多方利益冲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媒的数字化进程。以下针对传媒运作在数字化进程存在的问题,对相对应的策略进行一个粗浅的探讨。
二、数字化时代传媒的应对策略
数字技术改变不同形态传媒的边界,正在成为支撑所有传媒的存在基础、技术标准与发展取向,造就新意义上的数字媒体。为把握传媒业发展方向与产业发展规律以及传媒形态聚集规律与资源共享规律,必须超越传统的传媒认识方
式建立数字媒体观。
1.数字化战略生存,融合化发展趋势
(1)明确数字化发展战略
实施传媒业数字化发展战略,需要全面提升传媒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向数字化、网络化迈进。按照网络传播内容的要求,传媒业需要创建新的数字内容,通过对这些数字化内容的有效存储并向其他媒体延伸,加强内容管理,以实现跨媒体传播。《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2005)》把报业的数字化生存作为一个重要的趋势提出,认为数字报业战略将改变传统传媒产业形态,并将以新型传播技术来重塑报业的形态。数字时代将消除传媒产业问的边界壁垒,使相关联的产业在内容产业下整合,加快向数字化战略转型将成为传媒界的共识。即将出台的《电信法》也将改变电信业务和广播电视业务互不准入的状况,由于“三网融合”在体制上的限制仍然存在,广播电视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将主要依靠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来实现。
(2)数字化内容开发创新,媒体互动走向深入
数字化内容已经成为媒体间战略联合、提供受众个性化服务的关键。为了满足受众多方面需求,一些商业网站已经开始提供包括视频和音频、动画等在内的多种媒介内容但是目前整合新闻方式仍是现在大多网络媒体采用的主要编辑手段,还不能成为网络媒体的成熟形态。创造真正的多媒体原创报道,探索网络媒体内在的不可替代价值,才是网络媒体成熟媒体形态的核心环节,一个新的信息形态的形成是一个新媒体成长与成熟与否的重要指标。
多种媒体的传媒集团内部的整合,将成为未来传媒发展的趋势。不管是跨媒体延伸还是多家媒体的整合,都需要对各个媒体机构进行重组,并对跨媒体合作机制予以支持,以此实现对各媒体资源的统一筹划、统一调配,将多家媒体的力量结合在一起进行合理组合,以多种复合内容模式来满足受众全方位的需求。:例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制作包括视频、声音等在内的多种内容产品形式,通过报纸、网站等不同的传播渠道呈现出来,形成了跨媒体的内容产业链。数字报纸、多媒体互动杂志、网络电视等,是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媒介融合的具体产品形态。随着这些产品形态的不断实践,各种媒体间业务进行交叉、互动,直至融合。媒体互动的不断深入并逐渐发展到媒体平台及媒介市场的交汇、相融。未来更高层次的融合将在传媒业与电信、IT界等相关行业机构的大汇流基础上出现。
(3)新技术探索,创建数字信息技术平台
媒介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它首先必须在网络这一平台上进行实践,随着P2P技术、宽带技术、无线通信等一系列技术的不断成熟,传统媒体越来越多地借助互联网音频、视频等内容,通过网络实现产品形态的创新。传媒业的数字化发展必须建立一个能数字化操作业务运营平台和一个数字化运营的服务体系,例如多媒体数据库系统、跨媒体综合性的新闻采编发系统等都在传媒业获得广泛的应用。我国广播电视业需要建立媒体资产管理系统,通过运用高技术手段来对媒体资产的保存、检索、重组、交换,实现对媒体资产的组织、管理、掌握和多力‘面应用,以此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促进信息的社会交流与共享、我国广播电视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影音资料是整合资源、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重要媒体资产,通过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内容的储存,并向不同的媒体发散。
(4)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媒介环境的变化,由此对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媒体网站要加大融合的力度,就需要一批既掌握网络技术,又懂编辑的复合型互联网新闻从业人员。此外由于媒介融合后需要更多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而这类人才必须要求具备高新技术应用、信息内容生产、发展战略策划等各种素质。这样的人才培养需要对人才需求,人才能力结构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针对新需求制定出合理的培养方案。
2.分化传播,品牌化竞争理念
(1)细分受众,开发微内容
数字技术发展带来受众市场的碎片化,传媒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应对受众进行细分,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因为分众传播的受众需求比大众传播的受众需求更为单一。Web3.0时代是个性化的时代,它改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行为习惯。Web3.0时代的媒体传播不仅是按照用户需求提供综合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向受众提供个性化聚合服务。就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所说:“在后信息时代,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是单独的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现在传媒市场的受众细分日趋明显,网络媒体要吸引广告主的投放,必须高度细分市场,将微内容大众化。将大批分散的受众集中以在分众中达到聚众,通过创造更多分众化个性化的产品及服务以打开商机。例如华尔街日报网站以其为受众提供独一无二的金融、经济信息而拥有前互联网上规模最大的付费用户群体。舒咏平在《基于网络的品牌传播“长尾化”》中也提到品牌传播“长尾化”,即将原来大规模制造、集中于强势媒体的流行品牌商品,针对网络重新聚合出来而实际分散的市场碎片。进行目标分化、载具分散的小众或窄告传播。
(2)提供信息增值服务,提高品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低碳环境 数字化阅读 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250-02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蓬勃发展,形成了现代信息社会,资讯空前发达,信息媒介处于立体多元状态。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网络环境。新技术和高科技的介入,推动图书馆领域的重大变革,使高校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思想、服务职能、工作方式、读者需求、文献类型等发生了重大变化。互联网推动了电子阅读的进程,依赖电子设备或网络技术的低碳阅读已经成为今后的用户方向,也必将引领图书馆逐步实现低碳阅读的转型。随之教师的阅读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场所不再局限于图书馆舍之内,阅读对象也由传统的纸质文献变为可通过网络或其他通讯方式进行。通过上网,教师不仅可以拥有本校图书馆的资源,也可以拥有众多图书馆的资源,包括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的资源。这种阅读行为的变化,给高校教师更大的阅读空间和更多的选择余地,从而可以获得更有价值、更新的信息,更有利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学习。为此,在低碳环境下对教师阅读行为分析,进一步加强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探讨面向教师的数字化阅读服务。
1 教师阅读行为[1]
1.1 传统图书馆环境下教师阅读行为
在传统图书馆,图书馆的馆藏主要以纸质文献为主,馆藏体系较为单一,教师阅读的主要材料是印刷型的,内容以文字或静态的、图片为主,并要求教师进行顺序、线性阅览和检索,阅读对象较为单纯,获取信息的途径较为狭窄。教师获取文献首先必须亲身到图书馆通过查询馆藏目录,或其他检索工具获取书目信息,再找相关的原始文献,这种以手工操作为主,封闭式的获取信息的方式是低效率的,已不能满足教师的要求。
1.2 低碳环境下教师阅读行为[2]
低碳环境是指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式电信网络。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方式。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给图书馆的发展也带来了契机,存储丰富而系统的电子文献正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教师面前,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改变教师的阅读行为。
1.2.1 教师阅读方式的改变
低碳环境下教师的阅读方式是开放型的网上阅读。首先文献资源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文献资源形式是以纸质为载体,通常称为纸质文献。随着电子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电子读物应运而生,从录像带、光盘、电子图书等成为新型的文献资源的载体形式,这种形式在提供信息查询的便捷性,信息扫描的快速性,信息积累的丰富性等方面,比纸质文献更有优势。其次是文献查询和阅览设施的变化,主要是查询和阅览电子读物的相关设备,其中涉及的是声像阅览设备、电子阅览设备、网络条件设施等。教师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3G网络技术,依靠超文本和非线性方式进行广泛阅读。这样,充分拓开教师阅读的视域,教师便有了更多阅读主动性,更高的阅读选择性,更灵巧方便的阅读方式。
1.2.2 教师阅读不受时空、地点的限制
在低碳环境下,教师不仅在图书馆阅读文献,而且在自己家中或办公室以及任何配备网络的场所能阅读,还可通过手机阅读。在互联网,教师可以在任何地方获取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并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
1.2.3 教师阅读内容的多样化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出版物迅猛发展,图书馆的文献结构和服务方式发生急剧的变化。信息形式多样,网上信息资源有文本、图像、音频、软件、数据库等多样形式。网上信息资源的内容广泛,有学术信息、商业信息、政府信息和个人信息等。网上文献信息资源的种类齐全,有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和标准等,为教师阅读提供了较大空间,教师可根据自己喜好选择阅读内容。
1.2.4 教师阅读需求高效化
教师是教学、科研的主要力量,教师阅读的共性是对高质量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其显著特点是要精、博、快,强调文献信息资源的新颖性、实效性、有效性。在低碳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是以磁介质、光介质和各类通讯介质存储,并通过网络进行传递的信息内容集合,信息量丰富巨大,信息高速传输,满足教师特色网上信息化知识服务。
2 教师的信息素养[3]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快速高效地获取信息,熟练正确地评价信息和精确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2.1 教师信息素养再提高
知识经济时代使得教学科研的有效与教师的信息利用能力密切相关,教师的信息素养将成为知识创造和科研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科研创新的超前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超前的信息意识,具有对学科前沿信息的敏感性,能够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快速挖掘有价值的东西,吸取海量信息的精华并产生新的思想,形成对潜在问题的超前预见性,这就是知识创新的内在动力。在教学科研环境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下,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使得教师能够在知识索取、知识利用和知识创新中游刃有余。
2.2 教师信息技术再培训
定期聘请高校信息技术专家为教师举办信息知识专题讲座,讲授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适时为教师开展信息检索技能培训和实际操作演练,提高教师综合运用检索知识的能力,能熟练运用各种检索方式、方法、途径查找网上信息。
3 低碳环境下的教师数字化阅读服务推广[4]
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不仅促进了教师的阅读行为的变化,提高阅读效益,而且改变了教师的阅读观念,强化教师的信息意识,培养教师运用新技术手段利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
3.1 加快数字化网络阅读基础建设
3.1.1 建设具有本校学科和科研特色的馆藏数据库
首先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采购具有本馆特色的电子文献资源,这是建设数字化馆藏资源的有效途径。其次,选择学科专业优势,利用高校图书馆独有的,具有资源优势的专题和项目开发建设特色文献信息数据库,建立在某一学科和专业领域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与系统,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文献优势,从而形成本馆的核心学科结构体系和馆藏资源特色。特色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馆藏建设的生命,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和发展潜力。
3.1.2 网络资源馆藏化
网络资源丰富多彩,高校图书馆按照馆藏建设规划,根据本校教师阅读需求,兼收并蓄进行数字化馆藏建设。在确定收集的内容后,对物理上分散的大量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筛选和深层次的开发研究,进行合理整理和重组,形成信息集成系统,建立专业性信息资源指引库,提供专题或学科的最新进展、研究动向、学术动态、重要成果以及有关专题或学科的综合性内容的网站,国内外的高校实验室等相关科研机构。
3.2 电子书目推荐与导读系统
通过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了解教师阅读信息、阅读倾向,有针对性地提供教师阅读参考文献,编制专业性书目、索引、文摘、汇编等,开展网上图书推荐,进行阅读辅导。指导教师使用各种检索工具和电子文献数据库。建立导读系统,利用搜索引擎对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序链接,建立信息导航库,方便老师检索网络信息,与此同时,还可在网上编制导读书目,开设新书通报专栏,将网上优秀作品向教师推荐。
3.3 建设数字化书目参考工具体系
面对多元的文献资源和分布式存储的书目资源,高校图书馆提供网络书目导读。对馆藏实体文献,利用自动化管理系统进行规范化编目,输出馆藏书刊目录体系。对引进的或可开放获取的书目数据库资源、电子参考工具等,创建电子资源导航或检索网页。对通过网络或本地可获取的学科专业信息资源,创建学术资源导航或检索系统。形成具有特色的较为完整统一的数字化书目参考工具体系。
3.4 构建面向教师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平台[5]
当科学研究依赖的各种信息资源走向数字化,科学研究的组织和运作机制走向网络化,此时对于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来说,必须积极探索更为主动和开放的网络数字化信息服务机制来应对数字信息环境的变化,打造支持教师教学科研的数字化空间,构建直接支持教师的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构建集信息资源、信息化知识服务、信息交流和用户工作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科研环境,实现教师个性化知识资源、虚拟科研环境和信息化知识服务的综合集成,密切与一线教学科研教师的交流与反馈,把数字化知识服务推送到教师中去,实现服务教学科研、支撑教学科研创新[6]。
专业化的服务平台还要针对具体教师及其教学科研,全程提供从知识搜集、创新、重组、集成到应用的全程一体化服务,将分散在本专业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专业学术知识加以集成,从中提炼出教师最有用的知识,把资源和服务送到学院、系、重点实验室。平台除了重构和嵌入传统图书馆服务外,还重点拓展包括“一站式”资源检索、学科知识导航、学院知识仓储以及科研动态监测、用户需求监测等,同时建立学科组教学科研信息环境、个人学术空间等数字化空间,将个性化知识服务嵌入到教师用户信息环境[7]。
参考文献
[1] 《阅读改变人生》编委会.阅读改变人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国民阅读推广与图书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3] 张泽英.知识服务与创建学习型图书馆[J].情报科学,2006(4):510-513.
[4] 伍宏发.网络环境下高效科研团队建设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0(5):73-75.
[5] 杨淑萍.面向知识创新的高校科研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06(9):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