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

时间:2023-05-30 09:04: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装置艺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装置艺术

第1篇

关键词:互动装置艺术 互动美学 传统美术

互动装置艺术是建立在以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为平台上进行互动的艺术,是以自然中的硬件装置媒介为基础的交互艺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产业的发展,互联网与电脑的广泛应用及相关资源的引进,这些因素都使艺术家的目光投向科学技术含量较高的艺术创作中。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因特网的迅速发展,装置艺术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了人机交互技术。进入21世纪后,互动装置艺术更是开启了艺术领域的新纪元。

一、互动装置的艺术性

互动装置艺术是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同时它又是一门非常强的综合性的艺术。随着户外交互式媒体装置的不断增多,以及大型展览中互动艺术作品的初露锋芒,互动装置艺术作品已经演变成带有特定功能性的艺术品。新的科技材料的不断研发,以及在造型艺术上的普及,使艺术的表现形式不仅仅局限在传统雕塑绘画等静态艺术,更是增加了“画里”与“画外”“境中人”与“境外人”的相互转换关系的艺术情感。

互动装置艺术将互动的概念孕育于作品中,通过参与者的感官和肢体与作品产生互动,从而得到创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在这样一个互动体验中,观者可以充分领略到虚拟与现实共同打造的世界,并使观者获得体验作品的趣味性。这种体验是传统静态的美术作品所不能获得的,因而,这种体现出艺术性的互动装置便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心理需要下应运而生了。

二、装置中的互动美学

宗白华曾指出,“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想象的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结合。”而互动恰恰为装置与观者架起了一座传递知觉与意识交流的虚实结合的桥梁。艺术家通过观者的参与及反应获得更多的可感资料,观者则通过欣赏装置进而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如果说,人类是通过肢体的动作与装置产生直接互动,那互动便有了影响事件发生过程或者操控其形式的能力。

2007年,由美国丹尼尔・罗詹创作的《陀螺镜》给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互动感受。陀螺镜由650个圆形角度切木质件构成,最初在比特形态画廊中展出。这些木质构件在相互缠绕与旋转中形成丰富的阴影变化,并围绕着中央的微型摄像机形成了一个同心圆。而这件作品所呈现的镜像图像是由软件控制的,软件通过对视频信号的处理分解几何图形,使整个镜像界面看起来像由像素构成一般,在人与镜像的特殊视觉效果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氛围,这件作品探索了数字化与心理之间的界限,并表达了数字化的抽象美感。

2011年11月,由法国策展人尚・路易・弗蒙在中国美术馆策划的《法国设计先锋与艺术大师们的对话》的香奈儿展览上,充分运用了互动装置艺术,在一个可以触碰的展台上,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看的关于香奈儿历史或产品的介绍,并可以对视频进行放大或旋转处理。周围屏幕上布满的星星点点的如银河系般的时空桌面,在进行触碰时会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这些不仅增加了互动的趣味性,也体现了历史的时空性,充分地把艺术与技术结合起来,带给参观者不一样的视、听、感的享受经历。

还有由拉法耶・罗札诺・汉墨设计的互动装置作品《脉冲室》,这个装置通过一个感应装置反映操作人的心跳并影响整个屋子灯的闪烁。观众可以一个一个地去操作体验,然后走到灯下再去感受别人的心跳。这似乎为人们打开了一个不一样的天地,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一种互动艺术。

互动作品由于观者的参与,因此拥有了其他艺术作品所不具有的延展性、成长性,因为观者也变成了装置艺术的一部分。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不仅与时空发生了联系,同时也增加了体验的丰富度,并创造出更多的联结关系,从多维度的角度阐述作品。当“互动”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看”或“听”,并成为欣赏当代作品的一种途径,互动的过程对于作者与观者的意义也在改变,其相应的互动美学也就产生了。这种互动美学孕育于作品背后的观念支撑、成熟的互动机制、完整的体验装置及空间的运用。

三、互动装置艺术与传统美术的区别

从存在方式来看,互动装置主要以声、光、电、图像等为主要手段,所以其表现形式不一定是可以触摸的或者静止的,但其存在却是可以被感知的。而相对的,传统美术受到材料种类的制约,其表现形式通常是静止的,且真实存在的。

从创作工具来看,互动程序的编写是互动装置艺术的核心部分,并且整体的艺术创作形式也复杂一些,包括各种传感器、影音设备、软件及科技含量较高的综合材料等。传统美术形式在沟通上没有互动装置艺术复杂,与科技层面的结合也相对没那么密切。但互动装置艺术由于与高科技联系紧密,所以其制作所需要的资金也比较多。

四、互动装置艺术对传统美术的挑战

互动装置艺术具有很多新的特征,这种特征不但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同时也将艺术进行了历史性的延伸,这种延伸表现为广泛的融合,即融媒介、观众、交互、作品及空间为一体。这恰恰是传统美术形式所不具备的特点,传统的艺术形式往往只通过有形的媒介手段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意愿。

总之,从近些年博物馆和艺术馆展出的互动装置艺术作品来看,无论是表现虚拟交互的作品,还是运用编程处理的真实可感的装置,或是邀请观者参与装置表现的记述型作品等,无不是多门学科的共同协作产生的,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方式是较为单一的传统美术形式所不具备的。互动装置艺术使不可能变成一种可能、真实,而传统的美术在媒介的运用上远不及互动装置艺术灵活多变。在未来,传统美术所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如何应对更新的互动装置艺术所带来的挑战,并肩负起在美术史中承前启后的作用,需要我们更多思考。

参考文献:

[1]格鲁.艺术介入空间[M].姚孟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姜在新.互动装置艺术的特征研究[J].美术大观,2006(11).

[3]孙煜珑.浅谈互动装置艺术[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10).

[4]Valerio Terraroli.2000 and Beyond.Contemporary Tendencies:The Art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M].Skira,2010.

作者胡玉多系北京林业大学设计艺术学

2011级在读研究生

第2篇

丝绸材料潜在的文化内涵及其独有的中华民族特性决定了它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也必然会因它的这种特质广泛应用于装置艺术中。中国装置艺术的民族的特色,不仅是指长期流传下来的装置艺术纹样和图形等装置艺术文化,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装置艺术中的民族性,而丝绸材料完美的诠释了这点。

丝绸材料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意象载体,是千百年来文化,思想的沉淀结晶。这一点决定了丝绸材料在装置艺术中的应用可增添装置艺术的文化气息和独特的审美意象,弘扬民族个性,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推动中国特色装置艺术风格的形成,同时也丰富世界装置艺术的艺术形式。

丝绸的内涵

本文希望通过论述深入了解到丝绸材料在装置艺术中应用的形式和方法,以及如何把丝绸材料的文化底蕴渗透于装置艺术中,使其更好地展现装置艺术中的本土文化。

在古代,丝绸就是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纺织的纺织品。现代由于纺织原料的创新, 凡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长丝纤维织造的纺织品,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丝绸。汉族劳动人民首先发明并用于大规模生产的丝绸, 其制作的丝绸制品更是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

现代丝绸业的现状

丝绸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是华夏文明的见证和骄傲。在新世纪,丝绸又被赋予了新的理念和内涵,传统而又现代的技术演绎,使丝绸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然而,中国在开发丝绸产品的多元化及其多样性方面与世界纺织技术先进、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些差距,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变革进程中,需要进一步积极拓宽“丝绸之路”乃是当务之急,更是必由之路。

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过继承扬弃与创新,将装置艺术与丝绸结合,注入新的现代的装置艺术理念,使丝绸装置艺术在现代的生活中更具有实用性。并且丝绸装置艺术材料的天然性,符合了当今人们追求环保、回归自然的要求,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与时代的发展方向。

装置艺术的内涵

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

装置艺术的现状

装置艺术在中国具有太多的特殊性,从装置艺术家的身份到装置作品本身被观众和收藏家接受的程度,似乎都仍然在一个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各个方面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共同制造了一个装置艺术的尴尬角色。究其原因:一方面,装置艺术本身的语言方式没有彻底的更新,另一方面缺乏问题意识。新一代艺术家的作品很少有明确的文化针对性,而是多局限在个人生活的小范围内,起点是日常经验,落脚点还是日常经验,这样就很难有超越。因此,将丝绸色彩、质感充分运用到装置艺术中,给装置艺术手法上进行创新,从而带动装置艺术的发展。

丝绸材料在装置艺术中的运用

1.丝绸材料的色彩特征

丝绸的色彩包括它的固有色彩,即自然的、天然的色彩;人为色彩,即人工色彩,人们经过染色工艺的加工和设计,进而赋予丝绸新的色彩。

丝绸的自然色彩主要是丝绸清新淡雅的固有色,它是由蚕吐出茧丝的颜色来决定。不同种类的蚕吐出不同的丝,由此制造而成的丝绸,其色彩的外观性能等也有细微的差别。通过生物技术的引导,转基因荧光彩色丝绸的出现使丝绸在色彩的设计表现上更加的流光溢彩。

丝绸的人工色彩主要与其染整工艺密切相关,丝绸获得染色的途径、方法和种类,以及从古代演变到现代的染整技术影响着丝绸的染色工艺与丝绸的人工色彩。

2.丝绸材料的质感特征

丝绸的质感是指丝绸的材质、质地、质量带给人们的感觉,它主要与蚕丝或人造丝绸的结构性能、精炼工艺、整理工艺等相关。丝绸表面纹理的构造组织主要与经纬线交织的工艺等相关。因此,丝绸的质感影响了丝绸带给人们的感觉特征,特别反映了丝绸带给人们视觉上的观感和视觉上的质感。通过丝绸质感的特点,运用到装置艺术中,可以提升丝绸品质感的同时,丰富、增强了丝绸质感在装置艺术设计应用方面的表现效果。

3.丝绸材料与装置艺术的结合

传统装置艺术作品选择的材料多是以常见的石材、木头、玻璃、金属等,就材料本身的表现力而言,给欣赏者的感觉大多带有冷漠的倾向。

选择丝绸类柔软材料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和探索传统装置艺术材料以外的其他材料在装置艺术作品中能够具有和提供的与以往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及对装置艺术作品的新的诠释的可能性。从丝绸类材料的质地方面去考虑,选择这类材料进行装置艺术作品创作,正是由于丝绸类材料较传统硬质材料在表现力方面更为柔和,可以给人带来亲切感。而丝绸作为一种创建的服装材料更会让创作者和欣赏者有熟悉的感觉,能够通过观众欣赏作品的过程,拉近观众与作品、观众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进而,使得欣赏着也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来,可以更深刻的感知作品。

泉州布雕装置艺术作品《印象中国》亮相法国巴黎时,使整个装置艺术领域眼前一亮。作为第一次将中国传统丝绸材料与装置艺术结合的产物,作品将中国传统的绢帛丝绸艺术和当代装置艺术完美结合,表现了中国传统丝绸类材料的独特魅力及东方哲学的人文精神,也由此开启了中国装置艺术界的丝绸风潮。至此,丝绸作为装置艺术领域中一种新兴材料,成功被装置艺术界所接受,并被艺术家应用于大量作品中。在丝绸类材料为装置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的同时,装置艺术设计也同样为丝绸类材质开启了新的发展方向。

4.丝绸材料在装置艺术中的运用

装置艺术是一种开放的艺术手段,现代艺术中使用丝绸是最具说服力,最打动人心的,原因是它所传递的情,只要置身其中,你会被它五彩斑斓的色彩所吸引, 被它的独一无二的个性所感动,丝绸背后的文化内涵更是让人浮想联翩。在装置艺术风格中,耐人寻味,处处体现了传统风味的情景融合。

如图1是如诗似幻“锦绣”展上的作品“锦绣梦想”,作品通过中国的丝绸文化来演绎装置艺术。将丝绸类材料运用于装置艺术作品中,借助材料自身的薄厚、光感、柔软、丝滑等特质与性格,与作品结合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极具传统东方美。丝绸与作品结合后,整体造型华贵却不奢靡,既有良好的弹性、强度和柔软的手感,又拥有珍珠般绚丽多彩的光泽,点缀的恰到好处,给人强烈的视觉刺激,充满了变幻莫测的朦胧美和抽象美。同时采用色彩讲故事的形式,将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内涵隐藏于丝绸材料之中,并不直抒胸臆,半遮半露。如同害羞的少女,将姣好的面庞遮蔽于朦胧的丝绸之下,让人似见得,又似见不得,娓娓道来丝绸是如何从中国走向世界。

结论

丝绸材料已经融入装置艺术设计潮流的大队,随着时代的发展,丝绸材料在保留原有材料特征的基础上,应当重点从丝绸的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等方面进行新的设计、研究与探讨,从而提炼出更富有装置艺术设计形式和包涵文化内涵的元素,使设计出来的作品既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又富有现代风格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丝绸材料在装置艺术中展现出丰富的设计表现力、非凡的艺术感染力和无穷的魅力。

第3篇

无论是装置艺术还是展示空间的设计,最终的目的都是通过作者的情感表达给空间编造一个主题,营造一种胜于形象的人造艺术氛围,使观者的情绪受到感染,目的或宣扬一种精神文化或产生商业行为。因此,将装置艺术应用于展示空间是为了更好的表现艺术家对人类生存状态、社会精神文化状态的思考,也是企业家对其商品的鼓吹和宣传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只有充分的理解装置艺术在现代展示空间中的作用,才能发现他们之间碰撞产生的美。

装置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1.装置艺术的起源

装置艺术始于60年代,随着马塞尔・杜尚作品《现成的自行车》以及《泉》的问世,成功开启了立体派艺术的另一扇大门――“现成品艺术”。作品《泉》将小便池作为一种艺术品进行展览,让观者以全新的视角审视生活中最普遍的东西,由此物品原有的使用功能消失了,重新赋予了它其他的艺术含义。

有些人也称装置艺术为“环境艺术”,与 “波普主义”“极少主义”“达达主义”等艺术形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装置艺术与其它艺术种类表现手法不同,重点通过立体的装置形式来表达设计者对特定问题的思考。比如上海世博会上西班牙馆通过藤条与钢结构完成特殊的“篮子”结构,表达了设计者从自然到城市的设计思想,展现了设计者对可持续生态问题的思考。因此装置艺术是综合场地、材料与创作者情感的艺术。

2.装置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装置艺术颠覆了传统艺术,是对现成物品在一定时空中的展示设计。上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家劳森伯格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现代艺术展览,激起了很多中国艺术家对于装置艺术进行探索的激情。中国当代的装置艺术高度融入了民族元素,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百家争鸣的博襟,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定义与解读。

装置大师的《天书》、蔡国强的作品《草船借箭》等不仅体现了中国当代装置艺术家对于传统符号运用的栩栩如生,而且体现了他们勇于探索的高贵品质和艺术精神。宫林以废旧报纸裱糊碗碟鞋子等,组合成的“媒体”装置,王天德在桌、椅等表面铺设染墨后的宣纸,命名“水墨菜单”,这些作品都有着较为明显的民族性和现代文化深度。

现代展示空间中装置艺术的应用

现代展示空间的设计内容及其广泛,大到规模宏大的博物馆,艺术天堂的美术馆,大型购物广场等,小到橱窗设计,展示道具、展台展柜等。由于现代展示空间以商业为主,重点要突出醒目,引入装置艺术可以形象的体现展品的亮点,引人入胜。

1.橱窗展示中的装置艺术

随着人们对艺术要求的提高,观者对橱窗展示的展品以不能满足简单的形式的陈列,而是多角度的,全方位的,立体的。展示设计中通过装置对主题的演绎和运用,使得其主旨以更美感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装置艺术是橱窗设计有了更好的表现形式和表达理念,使其设计空间与主题文化更加吻合。

英国建筑大师Zaha Hadid为香奈儿设计出Chanel Mobile Art基于大量的线性元素,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韵律之感,展示出Chanel高端的前卫与优雅,传递出Chanel的神韵,整个装置重点体现出线条的流动与,既让人感觉到随意自在,有不失固有的节奏和韵律,配之以经典的黑白色调,完美的体现出香奈儿的奢华低调之感,强调了香奈儿的时尚与前卫之风。

2.博物馆展馆中的装置艺术

博物馆是具有收藏和展示功能的现代展示空间,其实质意义是对人类社会和历史文化的浓缩再现。与商业展示不同,博物馆展出物品与现代商业展示的商品不同,其展品更注重历史承载文明及文化意义。现代装置艺术的应用,更生动形象展现出博物馆展品的历史厚重感。

慕尼黑的宝马汽车博物馆是装置艺术博物馆的代表。它利用700多个可以被马达所驱动的金属小球布置了一个装置艺术品,金属小球可以通过移动组合成不同的造型,如汽车、水波等,宝马希望用这种装置艺术表现形态展示它在动力和造型设计方面的别具一格,整个装置的设计理念凸显了现代城市“交通复杂性”概念,完美的表现出宝马汽车的灵动与唯美,仿佛所有的宝马展车都在虚拟的空间中奔驰一样。

装置艺术与现代展示空间中的碰撞之美

艺术作为人类思想的精华,主要表现出人们对外物的感受和体会,进而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创造表达出来。现代展示空间艺术是通过物品外观的展示,表达设计者的思想理念,进而是观者有同样的感受,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即使观者能观其形,能明其意,能共其鸣。装置艺术有其独有的视觉与感觉冲击,成为现代展示空间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装置艺术和展示设计均是环境空间的产物,简言之,就是说艺术作品通过装置设定在特定的空间内产生一定的艺术意义。因此,通过展示与装置艺术之间的共同性作为总结,从“意”到“形”再到“鸣”这个过程,从主观意思的表达到通过形式来体现,然后让他人形成共鸣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成功性,进而达到艺术的升华。

结论

第4篇

【关键词】互动装置艺术 交互 新媒体 展示

互动装置这个词源于英文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意为相互作用或能相互作用的设备。互动装置艺术是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编辑、处理、交流、共享和影像采集技术,以及外挂的软硬件设备,并且利用综合材料安装设置好的展示场景为平台进行互动交流的艺术表现形式。互动装置艺术不仅是一个具有独特方法和实践的综合体,也是一种通过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来展示科技的强大创造力和艺术的无限想象力的重要载体形式。①

一、云冈石窟 前世今生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其价值无论是从佛教文化还是雕塑的美学角度来讲都是一种震慑,然而,由于千百年来的风雨侵蚀和周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石窟整体结构日渐风化、石刻造像的纹理与线条日渐模糊。想要将几千年前的壮观宏伟存封住也是不切实际的,然而陈列馆中互动装置艺术的出现,或许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展示方式。“通过多媒体数字化技术,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北魏文化及云冈石窟的佛教艺术高峰。”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说。

云冈陈列馆的主题名为“前世今生”,即用现代数字化手段将传统文明时尚再现,陈列馆入口的设计更是呼应了这一主题,各种数字、年代的影像投射在馆口的四周。走过这段馆口,像是穿越了时空隧道般令人兴奋和惊奇,大厅两侧有共140米长的巨型投影墙,用24部数字投影机同时作业。写意的镜头语言和超宽的镜头视野,佛像的璎珞、衣襟随风摆动,生动地展现了当年皇家贵族虔诚礼佛的盛大场面。踏在大厅的这条通往对面大佛影像的路上,像是通往一方神秘、庄严的净土,每踏过一步,脚下便会留下一斑星光足迹,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曾经在网上的视频分享里看到过美剧的幕后制作,有一些剧情场景由于不能实现现场拍摄,于是将人物放在鲜绿色的背景前,经过计算机数据计算,人物随即出现在正面对的设定的大屏幕场景里,再经过一定的后期处理,整个画面就变成了我们看起来很真实的镜头。这一技术同样出现在云冈陈列馆中,不同的是,美剧的场景变成了云冈石窟及周边环境的动态图像,当然背后依然有个鲜绿色的背景墙壁,它的作用就像是Photoshop里抠图人物背后的鲜明背景,让人物在快速点击魔棒工具后就独立出来的抠图界面。当游客走到大屏幕前,就会惊奇地发现自己仿佛已经置身在看似是几千年前的石窟周边,将游客与环境紧密连结。不断推进的画面,即使是静站在屏幕前,也会感觉到自己像是在沿途游览一般,连绵不断、引人入胜,引来了众多游客的惊叹和赞美。它使观众参与、交流甚至“融入”作品中,并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

二、活化历史 昔日重现

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互动装置艺术将人们带到一个充满多媒介融合和实时交互的空间里,使得人们可以广泛参与和多角度体验。其主要表现方式是使用者通过人体的各个感官与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它们以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交互性即互动,是装置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根本特性,交互使得人们可以加入其中来欣赏作品,直接参与作品的完成,在交互的过程中,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都会产生深刻变革。

正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里的镇馆之宝《清明上河图》那样,它将我们引入熙来攘往、诗意盎然的北宋时光,让我们觉得仿佛已经置身于繁华和谐的街道上,穿梭于车水马龙中……

将传统文化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出来,似乎可以解决古迹无法保存的问题,同时达到了时尚宣传的效果。与传统艺术作品相比,互动装置艺术使电子科技和影像艺术结合,使其成为了一种“近距离艺术”,其交互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作者与观众的关系。观众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相反,观众对作品的感受与体验才是最主要的,观众从原来纯粹的静态审美转变成为艺术作品的参与者。正是不同的观众有着不同的反应,才会使作品产生不同的反应和效果,使互动装置艺术作品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偶然性。

三、挑战传统 展望未来

如今,国外已有很多装置艺术展览馆,国内近些年的大小展馆里也频频出现互动装置艺术,协助展览信息的传达。相较于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互动装置艺术将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转换成虚拟的数字空间,这种完全的开放性、互动性使得传统的艺术传播与交流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它给观众带来的轻松、便捷、坦诚的艺术交流形式,是传统传媒所无法比拟的。未来的交互装置将以更加自然、人性化的交互方式和更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艺术创作融入科技化和全球文化的环境中,并成为未来新媒体艺术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

既然互动装置艺术相较于传统艺术形式有诸多优点,并可以将历史“活化”,将观者融入其中,是不是就意味着那些真迹将被完全取代?如果观者只需在展厅里就可以模拟现场,人们就大可不必长途奔波,但这样就会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去亲身感受真迹远比在虚拟的场景来得更加真实。再逼真,再酷炫的效果也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一种传播手段。这就好比让我们在纸质书和电子书中选择一样,并不是那么绝对的谁可以代替谁的问题。即使在若干年后宏伟壮丽的原作终会消失在人们眼中,但它们却依然屹立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不可取代。

注释:

①吕悦宁,谭坤.多媒体产品艺术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吕悦宁,谭坤.多媒体产品艺术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曹倩.实验互动装置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王熙.链接公众——浅析互动装置艺术的互动性[J].新一代,2010(1).

[4]姜在新.互动装置艺术的创作方法的研究[J].电影评介,2007(5).

[5]姜在新.互动装置艺术的特征研究 [J].美术大观,2006(11).

[6]刘丽.“生正逢时”的新媒体艺术[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8(l2).

第5篇

关键词 装置艺术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观念为先 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J198 文献标识码:A

1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基础

装置艺术作为一门非常灵活的艺术,它不仅回归自然进行取材和创作。而且充分利用科技带来的现成品,是一门回归艺术本质的艺术。当今社会不安全感的泛滥和精神的缺失使理想与心灵渐行渐远,而装置艺术的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人们进行精神抚慰的一种艺术上的尝试,是一个从文化方面调动社会公众对社会建设进行参与的精神动员。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景,装置艺术就要在协调好东西方、地域性、城市间、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的基础上清楚地认知当地文化和区域特点,与城市景观和谐相融,参与城市景观的建设。在装置创作之初,就应该考虑与城市设计环境相得益彰。

装置艺术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推动不仅表现在改善了以往单调的城市空间设计不能解决的问题,还表现在它提升了公众的审美意识与环保意识,推动人与人的交流。装置艺术给公共环境带来的多方面的效果和利益使它在未来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装置艺术的不断发展也推动着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不断前进和发展。装置艺术的应用模式也会丰富着城市环境,它的艺术平民化的艺术理念将在空间设计的土壤中得到广泛呈现。

2装置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结合方式

装置艺术设计师将人类活动中的物质材料经过设计创作出有丰富精神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通过特定的形式展现给大众,它是一门综合的展示艺术。装置艺术的发展受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也受到自身艺术规律发展的影响。装置艺术对社会的关注、文化的指向、情感导向、题材、材料的选择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多样化的状态。也推动了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不断发展,二者在内涵上也有共同之处。

3装置艺术材料多样性的结合

如今艺术的魅力不仅仅因为它蕴含着亲切的手工和艺术家的智慧,更多的是由于它包含了时代特色和公众的期待。随着设计语言的不断延伸与拓展,越来越注重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这一点在装置艺术中运用的丰富而广泛。艺术家将现成品拼接、挪用、进行重组之后赋予新形象新的涵义,并融入市民的文化生活。

在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如雕塑、建筑等,这种一次性的创作更重视造型的涵义而忽视了材料语言。设计者也习惯用坚硬的材料进行创作,也使现在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比较单一。而装置艺术与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不同就在于它们的时效性和“完成感”。其最大的特征是物的拼置。日常生活用品、媒体、拼贴等都可以作为装置艺术表现的媒介。这些特点也会使作品不能够长期保存,自然的空气、水、气味、声音、光照以及自然的元素,音乐性因素、戏剧性因素也都可以成为材料,甚至观众也可以作为一个美术素材来处理。

装置艺术与城市设计相结合产生的效果是:城市空间设计可以用装置艺术的形式概念进行创作,将环境理念通过公众对作品的感知和深入解读进行有效的传播,以此达到之前景观设计无法解决的层次,可以将设计深入人心。

4装置艺术创作手法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运用

装置艺术是一门开放的艺术,它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背景是宽敞的,材料的使用也是创新的、可变的。根据场地的需求或艺术的偏好可以随时变动,转移、收藏。在装置艺术中,最普遍的创作形式是把现成品在特定场域进行重组拼置。篡改、置换也是装置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对原有物品进行变形、裁剪、添加等形式对现成品和原材料通过变换形态、重新组合进行创作。转化、再生将传统资源运用到新的创作之中,从形式和语言的角度来创新。

第6篇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随着科技进步而由早期的录像艺术、录像装置艺术逐渐进化为以计算机、投影仪、交感设备等为传播媒介的属于新时代的“新媒体”艺术,而互动装置艺术在此发展中地位渐次攀升,在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以高科技手段为依托的互动装置艺术逐步取代单纯的影像装置作品或数码动画作品,而成为新媒体艺术在当代真正的代表。互动装置艺术是建立在以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为平台上的人机间或不同人通过计算机硬件承载进行互动的艺术,是以自然中的硬件装置媒介为基础的交互艺术,它能使观众参与、交流甚至“融入”作品中,并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以实时性、交互性、体验性为特征的新媒体艺术对“交互性”的关注始终是十分强烈的,被誉为新媒体实验大师的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t)就曾多次强调: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是连接性与互动性。而新媒体艺术的代表———互动装置艺术的创作理念与发展核心,正是基于此两点特质的存在与发展。

2互动装置艺术的开放性特征

互动装置艺术的开放性特征,在不同主题的作品中的体现与侧重略有不同而互有联系。本文将从暗示性、亲和性、参与性、主动性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细化的论述。互动装置艺术的互动性是其独特而鲜明的艺术特色,而互动装置艺术的开放性则是其互动性特征的前提条件。

2.1互动装置艺术的暗示性

互动装置艺术本身所具备的开放性特征,以暗示性特征使其在艺术接受上开辟极为便利的条件,从而为欣赏者互动、参与提供心理上的宽慰、接受与无距离感。新媒体艺术家彼得·韦伯(PeterWeibel)在其《媒体艺术上下观》一文中指出,借助于存留在观看者头脑中已经拥有的来自如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体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形象、情节构筑的视觉体验库。视觉艺术家可以在作品中直接或者间接的利用这些视觉资源,他们不需要告知名称,参观者就能知道他们在说什么。而这种暗示性对互动装置有着更为突出的意义,这种暗示性可以使参与者尽量缩短用于理解的时间,进入交互的参与更迅速,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更放松。同时,借助于这种来自日常生活的“暗示”还可以帮助艺术家阐释自己的作品,并提醒欣赏者如何参与其中。

2.2互动装置艺术的亲和性

互动装置艺术的亲和性特征使其互动性变得简捷而灵动,使欣赏者获得更为轻松的审美体验。艺术的神秘面纱在数百年的美术批评史发展中逐渐揭开,而互动装置艺术则将艺术作品与艺术欣赏者之间的距离缩短到极致,甚至设置为未完成的状态,欣赏者必须参与到其中,装置艺术本身才可称之为完整的艺术品,对于艺术作品来讲,这本身就是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这种亲和性使互动装置艺术与欣赏者之间几乎不存在可能的隔阂。

2.3互动装置艺术的参与性

互动装置艺术的参与性特征使互动成为其艺术主题,从而令欣赏者在欣赏中得以更便捷得获得更完美的审美。在互动装置艺术中,“参与”到其中并与之互动是互动装置艺术的主题。互动装置艺术的参与性是与其高科技含量息息相关的,同时是其暗示性、亲和性特征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互动装置艺术的参与性简便而更加智能化,甚至参与者只需置身其中,其与艺术作品的互动即已开始,其“参与”关系也已宣告成立。

2.4互动装置艺术的主动性

互动装置艺术以主动性表现出互动装置艺术要求观众参与的强烈愿望,甚至在欣赏者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便已经参与其中。互动装置艺术的主动性,是独属互动装置艺术作品的一大鲜明特色,当代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中,这一特性被部分作品以多种形式广泛运用。这种性质使互动装置艺术的开放性扩大到前代艺术作品所从未达到的高度,改变了艺术品被动欣赏的境遇,使欣赏者与艺术品之间的互动从操作与欣赏而言都成立为一种相互的作用。该特性以对欣赏者的主动攻击、吸引为表现方式。当欣赏者进入该作品所覆盖的范围之内,作品便开始进行对参与者的影响与,在欣赏者愕然与不知所措中完成作品。

3互动装置艺术开放性特征的意义

第7篇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摘 要:自上世纪60年代起,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装置艺术成为炙手可热的设计热词。在中国,装置艺术的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设计师开始将装置艺术融合到作品中。与此同时,景观设计师也将装置艺术运用到景观环境设计中。随着高校的发展,为了满足大学生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求,景观在高校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设计师所关注,而装置艺术恰恰是景观的精神性、人文性的体现,装置艺术可以将校园景观体现的更直接、更具体、效果更加明显,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比如说,如何将装置艺术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如何将装置艺术融入进高校校园环境当中。因此,本文将浅议装置艺术与校园景观环境的关系与装置艺术在校园景观环境中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景观设计;高校校园景观;装置艺术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190-01

一、装置艺术概况

1.装置艺术的由来

装置艺术源自上世纪60年代,自始至终都与环境艺术设计紧密相联。对于装置艺术的由来,各个理论学家众说纷纭,美国的艺术评论家胡·大卫斯认为装置艺术是古老文化传统在当代艺术中的遥远的回声,因此古老岩洞壁画、宗教殿堂都是装置艺术的前身。英国批评家尼古拉·德·奥利维拉认为装置艺术源起于19世纪末的以为邮递员,他用水泥、石头、贝壳,花费20多年的时间,建造了一个自己的“理想世界”。在众多装置艺术品中,可以被称为早期装置艺术的是《虚无》这件作品,它是伊芙·克莱因在1958年完成的作品:空洞的安静的白色展厅里没有一张画作,是观者仿佛置身于一片虚无的空间中。一年后,阿曼用同样的展厅塑造了《充实》:观众只能在窗户里看到室内的各种垃圾。1966年卢卡斯·萨马拉斯在9平米的空间内装满了镜子,创造了一个无限延伸,充满幻影的世界。1969年,麦克·阿舍运用灯光、声效、色彩将一个白色空间塑造成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空间。以上的案例都说明了装置艺术一直与空间环境紧密结合。

装置艺术一词在上世纪70年代被广泛运用,这个时期的艺术家受到了达达主义的“现成物”观念的影响,将床、椅子、桌子等运用到设计当中,渐渐的,运用的元素越来越大,种类也越来越多。这个时期的艺术家认为,装置艺术从构思到设计再到进场,都是需要观众进入到整个设计当中。这与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不谋而合。

2.装置艺术的特点

装置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他可以自由使用各门类艺术手段,从而更好地表达人类情感的深度、广度和强度。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特点。一是装置艺术可以使观者切身实地的参与到其中,场地是它的基本组成要素之一。二是装置艺术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不受外界其他因素所干扰。三是装置艺术是一种开放的艺术,它可以随意使用绘画、影像、电视、电影等手段。四是装饰艺术是一种可变的艺术,他在展览时可以根据场地的不同随意组合、改变,并且展览场地也不是固定的。

二、装置艺术在高校校园景观当中的应用

1.高校校园景观的重要作用

高校的扩招带来了高校校园面积的扩建,高校校园建设成为了当今的一个新的热点,如何塑造高校的良好形象,如何提升高校的办学理念,称为当今校园领导者的一个新课题。

随着教育的发展,人才的优化,中国高校从以前的单纯的技术教育转变为如今的素质教育。在校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需求逐渐提高—更渴望人际的交流,更广阔的空间,更私密的身心成长环境。而种种需求的空间往往存在于室外,林荫的小道、清爽的湖边等等都成为了大学生学习、交谈、散步的场所。所以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校园景观环境的设计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道德水平的提高、审美情趣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装置艺术在校园雕塑中的应用

纵观古今高校校园的发展历史,大家对校园景观的营造都比较重视。在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中,校园环境设计与其他环境有着极大的不同,校园环境的营造关系着校园文化的表达。雕塑是校园景观中别具一格的元素,它独特的视觉效果对校园文化的营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雕塑的材料不再局限于泥土、石材,而更多的加入了新型材料和新的表达方式。在校园雕塑中可以将语义符号作内涵,更直接地去将物质的材质进行表现,这样才能显示出装置艺术在艺术设计中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校园中还有纪念性雕塑和寓意性雕塑,将装置艺术的设计理念融合到雕塑中,使雕塑作品成为高校和学生对话的桥梁。

3.装置艺术在校园景观家具中的应用

景观家具是指在景观环境中为人们提供条件享受环境的公共服务设施。比如座椅、垃圾桶、电话亭、导向牌等,这些景观环境中不可缺少的要素,统一被称为景观的“家具”。

景观家具是一种可感知的形式。景观家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与其他景观要素一样,对校园环境无声的进行诉说与陈述,学生参与其中可以感知校园环境品质的优劣,感知设计者的意图,与其他学生产生交流交往。学生对于景观家具的感知,通过心理再加工,对校园环境产生认同,良好的认知环境会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和审美情趣,还会对校园文化产生共鸣,最后创造出人与环境共生的局面。

三、结语

第8篇

关键词:互动装置 艺术 虚拟

“人类艺术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媒体与科技的演变史,历史上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必然会相应地带来艺术形式上的巨大变革。”[1]在不同阶段技术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艺术的发展,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艺术家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进行创作,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高科技和新媒体等因素,为互动装置艺术颠覆现实提供了可能,进而将艺术带入众多的领域。

1 互动装置的概述

在装置艺术范畴中,互动装置艺术作为一个分支,属于新媒体艺术。互动装置艺术是装置艺术与高科技不断融合的艺术形式,是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它是多学科的综合体。其表达方式比较直观,侧重于观众的互动性,凭借独特的语言形式创造出视觉幻境,将全新的感知方式与审美体验呈现在观众面前。尤其是近几年来,互动装置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逐渐成为国际上颇具活力的艺术形式。本文希望通过对当代优秀互动装置艺术作品的收集、整理、分析,结合个人的艺术创作实践,从文化情景的角度对它的高新技术的建构方式进行集中探析。

通过上述分析,互动装置侧重艺术作品本身的制作方式,与艺术性效果紧密联系。通过研究分析对互动装置艺术,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与传统的艺术作品存在很大的差异,互动装置艺术作品更多地是彰显艺术形式,技术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2 互动装置对现实进行虚拟

在本文中虚拟现实是互动装置艺术中的一种建构方式,也是一种最基本的互动形式。

受研究角度的影响,虚拟现实的含义有所差异,有人认为虚拟现实是“由交互式计算机通过仿真构成的一种媒体,借助各种交互设备它能够感知参与者的位置和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感官反馈,从而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精神沉浸和身体沉浸,这是一种数字化的人机接口技术。”[2]也有人认为“借助技术和设备通过对现实模拟出一个可交互的三维空间场景,让参与者获得一个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与现实一样的感觉场景。”[2]

迈恩・柯尤格(Myron Krueger)在《人工现实》(Artificial Reality)一书中宣称:“设计人性化的科技如同工程技术一样”是一个美学问题。在设计人性化科技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意识到:是否能够理解和选择所造成的结果。”[3]

虚拟现实技术从软件技术的角度进行分析,根据建模以及绘制方法的差异,分为基于图像的虚拟现实技术和基于图形的虚拟现实技术两种。所谓基于图象的虚拟现实技术是通过采集离散图形和视频,获取一系列的图片,再将图片拼成全景图象,进而组装成虚拟全景空间。这种软件技术的优点是易制作,速度快,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强。

对于图形虚拟现实技术是通过各种方式对真实世界进行抽象、建模、输出(转换)、构造出虚拟场景,为增强场景的真实感,在场景中使用纹理、材质、灯光和声音等。

将真实物体进行虚拟化处理在虚拟画册、虚拟博物馆、虚拟文化遗产展示等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这种方式对真实物体进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展示的费用以及制作成本,进而对文物或文化遗产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3 互动装置与网络链接和远程交互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资讯媒体和网络科技得到迅猛发展,网络空间为艺术的发展营造了宽广的舞台。凭借独特的观察力和艺术视角互动装置艺术家把网络纳入到他们的作品中,将不同的话题、空间、时间进行相互的派生,以网络为平台创造了远程信息交互的建构模式。

基于网络链接为平台的远程信息交互方式比较复杂,在互动装置艺术创作的软硬件为前提的基础上,加上局域网或广域网,使得作品不仅可以在一个展场进行展示。观者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和地域进行人机交互,而且互动的层次不断提高。

本文认为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建构方式,也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建构方式。艺术家借助各种信息采集设备,采集空间的数据信息,并将数据信息输入计算机,经计算机处理,进而得到随机的图形、图像,以及音效等。

作品经上述处理后,逐渐显示了作品的独特魅力。这些生成的图形、图像或音效具有随机性,进而展示了作品的不确定性,并且作品与人的交互效果也是不可预测的。只要观者不断地与作品进行互动,每次都会出现异样的画面效果,其观赏性、娱乐性都比较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充分体现艺术家的创作思想,进而将互动艺术的特色发挥到极致。

4 结论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在尊重技术的同时需要作出思考:如何将艺术形式以新的观念、审美经验、表达逻辑与技术进行融合。

艺术作品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有关,由观念驱使的创作是艺术性的创作,而借助技术进行创作就不能称为艺术创作。[4]同时,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士都遵守赋予科学技术以哲学思维这一艺术法则。正如白南准所言:“科学技术的议题不是制作另一个科学玩具,而是在于如何将急速变化的科学与电子媒介人性化。[2]

参考文献:

[1]杨华,任丙忠,高明武.新媒体艺术之互动影像装置艺术[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2]王荔.新媒体・新观念・新生活――2008全国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10).

第9篇

关键词:arduino;装置艺术;互动;单片机;通信;嵌入式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4.022

1 arduino控制器的简单介绍

(1)arduino来源于意大利,是一个开源的硬件项目平台。arduino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电子互动平台,广泛的应用于电子系统设计和互动产品开发方面。

(2)arduino基于单片机系统开发,功能多样,型号繁多。

1)arduino主控制器的型号有很多,如:Arduino Uno、Arduino Nano、 Arduino Mega 2560、Arduino Due、Arduino Leonardo;每一款主控制板的MCU基本都不相同,工作电压一般都为5V,也有3.3V的主控制板。IO口的数量大不相同,为了配合不同的需要来选用合适的arduino主控制板。

2) arduino有着丰富的扩展板,用来配合各种主控制板使用。如:Arduino GSM Shield、Arduino USB Host Shield、Arduino WiFiShield;扩展板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使转GPIO的扩展板,此种扩展板可以通过IC扩充IO口的数量,此种扩展板打破了主控制板IO口数量的局限性;另一种扩展板不会增加IO口的数量,直接插在主控制板的IO口上,此种扩展板上设计又直接插入传感器的接口,无需面包板之类的辅助器件即可完成主控制板与各个传感器之间的连接。

(3)arduino的开发工具,arduino编程具有多种方式,可供有不同需要的人群进行选择。

1)arduino IDE编程环境是官方免费的编程环境,此开发环境可满足大多数人群的需求,现支持Windows,MacOS,Linux操作系统;

2)arduino还可以在Visual Studio里面进行Arduino的开发,下载Arduino for Microsoft Visual Studio的插件即可,此方法适合熟悉和习惯微软的Visual Studio开发环境的人群使用;

3)ArduBlock开发环境,ArduBlock软件是Arduino官方编程环境的第三方软件,目前必须依附于Arduino软件下运行,是一款为Arduino设计的图形化编程软件,由上海新车间创客开发。此种编程环境降低了开发者的学习难度,更加的适合艺术生使用arduino进行装置艺术的创作,降低了学习嵌入式的学习门槛,所有编程都可以通过搭积木的方式把高级的计算机语言和专业的语法,简化为一个个模块,堆砌在一起。最后和Arduino开发板互动, 做出激动人心的装置艺术的效果。

2 arduino在装置艺术领域的应用

(1)装置艺术需要的创作工具比较庞大,包括硬件电路上的要求、计算机、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开发环境和编程软件以及一些装饰性的材料。设备和软件是互动装置艺术的关键,程序的编写是实现硬件功能的基础,信号的输入输出、装置艺术的各种功能的实现全都在语言的编写处理上,创作工具的多样性对装置艺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arduino可以应用在创意载体为光、压力、温度等形式的装置艺术上,利用光敏电阻以及其他的模块采集信息,与计算机进行通讯传回数据,通过编程语言处理采集的信息从而发出指令,实现装置艺术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效果。

(3)arduino可以灵活方便智能的控制一系列电机的工作状态,如:伺服电机、直流电机、步进电机。例如新加坡樟宜机场1216颗水滴的经典案例,从天而降的雨滴变化不同的形状并且周期性的反复运动,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这些水滴由细钢丝牵引,水滴的运动可以用arduino间接控制,arduino控制器直接控制电机的运动,从而达到装置艺术的效果。

3 arduino在装置艺术领域的优势

(1)arduino具有操作灵活的优势:arduino IDE可以在三大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Macintosh OSX、Linux上运行,而其他的大多数控制器只能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开发。为开发者在购买PC机和安装操作系统上提供了多种选择;arduino具有类似Java、C语言的开发环境。可以快速使用arduino语言与Flash或processing等软件完成互动作品。使操作更加的灵活。

第10篇

近几年,一些大型综合购物商场为了吸引目标客户群、提高销售额、增加品牌知名度,将能够呈现主题文化、提供互动活动的公共艺术应用于现代商场空间环境的设计中,并针对节假日和促销活动做及时更新和调整,利用公共艺术装置的深层文化内涵,打造艺术性体验型的商业购物空间。现代商场空间以其高度的传播时效性和社会文化敏感性,成为前沿艺术思潮的传达平台。商场空间的装置和陈设用具有艺术文化性的艺术装置代替,如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图形艺术、纤维艺术、绘画艺术、灯光艺术、色彩艺术、声效艺术、多媒体艺术等多种表现形式呈现,让消费者在购物消费的同时能体验到不同新潮的思想概念、生活方式、社会意识并通过互联网及时分享,将“文化植入消费”,达到人们对高品质文化的空间要求。公共艺术已经成为现代商场空间设计中一种新的艺术手法和形式,现代商业空间环境设计将公共艺术作为装饰空间的手段已成为未来设计发展的趋势之一。

公共艺术概况

公共艺术即公共空间中的造型艺术。公共艺术的中文名称源于英文的public art,public(公共)即“公众的”或“共有的”。公共艺术即一切开放或公共空间中让人参与、欣赏或使用的装置艺术品、艺术设施、艺术活动、艺术行为,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艺术家对某种特定公共空间为媒介(本文主要研究的空间媒介为现代商场空间),针对这一特定公共空间的特性创造出符合其整个环境形态的构筑物或造型艺术品。本文中所提到的公共艺术为设置在现代商场空间中的符合消费者心意的一切艺术创作与环境美化活动。主要表现形式包括:结构与装置艺术品、雕塑、纤维艺术、绘画作品、艺术设施、艺术活动和行为。

艺术装置在现代商业空间中的运用

现代商场空间的装饰为什么会选择作为提升空间吸引力的手段呢?

这个急需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公共商城内,为什么公共艺术的介入能够使得商城更容易获得青睐。

公共艺术在现代商场空间中的应用与其他装饰方式相比是有其特点和优势的,通过与商城内部文化,宣传主题相结合增加公共艺术的商业性和互动性,从而提高商城的人流量和店铺产品的销售量。

1.拆卸、回收的灵活性

公共艺术作品通常易于安装拆卸、再造回收。在创作前可以结合商场环境情况对艺术品结构进行精巧设置,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安装程序,省去大量制作时间。这些特色促使公共艺术形成了一个其他装饰设计所不具备的特点――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恰巧是现代商业空间所需要的,因为它便于经常更新,并带来新鲜的装饰效果。而且制造价格灵活性强,根据材料和尺寸的大小,公共艺术作品的造价有便宜也有昂贵的。设计和商家可以根据场地和装饰需求,搭配公共艺术。

例如2012年香港圆方商场邀请享誉国际的波兰钩织大师OLEK为其做艺术展,整个艺术作品根据圣诞童话花园的主题,钩织大师竟织出圣诞屋内的所有家居品,包括家具、地毯、装饰陈设品,以及食物。整个艺术装置放置在走廊中庭,由一件件针织物组合而成的,长方体的“圣诞屋”可以随时拆装、搬动,“圣诞屋”内的家居品也是事先织好在摆放进去的。

2.造型样式的丰富性

就作品本身而言,以适合某一特定空间创作或设计的造型,被称为“适形”造型。适形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将一种被限定的条件能动地转化为造型中的有机因素,变不利为有利,从限定中施展一定的自然形态,从而激发设计师的艺术创造力。就作品所依附的环境而言,公共艺术作品可以根据不同的室内外环境因素,不同的材质与制作手法,不同的文化诉求和功能需求进行设计。因适而定形、就势取形、随机应变的特性,使公共艺术可以更灵活的适应商场空间装饰的需求。

香港K11艺术购物中心,负二层东边入口是与香港地铁的接驳处,为了遮挡各种管道,此处的天花造型复杂、零碎不完整。设计师将造型自由、灵活的由艺术家甘志强设计的艺术作品《基因》垂钓在这入口天花,环氧树脂胶及不锈钢制作的晶莹剔透的仿真果实在灯光的照耀下非常抢眼,让消费者一入购物广场就被这有趣的水果们吸引,起到修饰空间的作用。设计师可以根据室内空间的大小高低增加和调节“水果”们的多少和排列,搭配出和谐的艺术装饰效果。

3.文化内涵的寓意性

象征性思维就是借用某一事物来表达具有类似特征的另一事物,因此,象征的本质就是“借喻”。人们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验的积累对自然的认识逐渐深入,艺术表现技巧日益娴熟,并形成具象形体和抽象形体的形体模式和美学思想,也形成了各种特征的造型模式。设计师通过公共艺术作为媒介对自然形态的描述,表现各个时代的精神追求和理想。“公共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表现一个生命物体,对它进行描摹和复制,同时还要展现公共艺术设计师个人的观念尤其是社会阶层的群体意识,并通过生命物体表象表达出来。”这说明寓意表达不仅促成其表现手法的形成,也是充分体现出公共艺术的特征。运用抽象性、象征性、拟人化等艺术处理,体现强烈的象征寓意,为作品带来与众不同的趣味和内涵,这是其他装饰设计不能产生的特性。设计师和商家可借助公共艺术的寓意性,针对性地表达商场的主题内涵、企业文化、思想潮流,消费者可以体验到公共艺术诠释的思想情怀。

4.互动性强

在电子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可以与人群互动的各种新艺术媒体的出现,正是这个时代人们最渴望的。忙于生活和工作的现代人,每天被迫处于一个空洞的环境和冷漠的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希望可以体会到与他人交流的乐趣,这样一种交流代表了新的民主文化形态。而公共艺术可以让任何人都能与其他人或团体发生联系,任何人都能自由表达看法和观感,这种消除阶级差异和制度交流互动,可以让消费者体会到不受约束的巨大快乐。公共艺术的公众性注定其产生就是代表大众的,它的社会议题、趣味性、可亲性和融入性可以产生大众互动效果。它不管是作为交流媒介,还是审美对象,都是一种与人的生活体验有关的实物。这样的艺术装饰,能唤起消费者的互动和共鸣。这正符合商家吸引顾客的需要。

5.功能性强

现代商业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具有极强的功能性。设施类公共艺术,它是指针对某一特定用途提供服务、空间和设备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本身担负某种实用功能,覆盖范围广泛,这类公共艺术作品既美观又具有使用价值。在现代商业空间中具有功能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形式常见的有:座椅、招牌、导向标识、垃圾桶、公共厕所、讯息展示板、询问台、展览台等其他商业设施及附属品。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设施是商业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消费者购物更加便利和舒适。

香港K11艺术购物中心在商场通道中放置的公共艺术设施,作品《都市一隅――果》,此作品以抽象简约的手法,表现种子所结出的丰盛果实,象征生命的美好成果。配合其系列的另两个作品《叶舞》与《花》,展示一副关于人与环境、生命的图腾。它是由香港知名雕塑家李展辉设计的,这个作品它既是公共艺术作品,也具有实际功能性座椅。消费者在购物中需要休息和停顿,这一公共艺术作品就提供一个自由休息、闲坐的区域。

结束语

第11篇

关键词:装置艺术;符号;解构主义

1 装置艺术中符号的概述

对于符号,如果从哲学角度来定义其本质,则应该是指真实对象中的感性与理性的交融,这种事物与情感之间的某种真实联系能使我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其他事物的存在方式。正如文字是人们表达思想的语言符号一样,符号实际上是可以用一切事物来表现的“替代物”。若从对象交际与信息传达方面来分析,符号的运用可使人们从自己的某种经验中得到内省。换句话说,就是符号传达了人们思想、情感、审美艺术等内在经验,最终转化成人们主观世界中包含了更多寓意及某种象征的意识和概念。符号以它特定的意义应用于各个领域且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类范畴中,如室内空间可以通过各种造型及装饰元素表现出不同的设计风格,冷暖色调的不同能带给人不同的温度感。于是,符号传达了人们的内省经验并使其客观化,进而让人类认识到真实客观的世界中的某种主观意义。因此,通过符号的运用来表达设计师的特定内涵与创作灵感是装置艺术主要的形式特征,其审美的存在意义在于融合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和精神意义,让观者在视觉上获得更多出其不意的审美感知与体验。

2 解构主义设计手法的特征

解构主义强化设计手段的含糊性和戏谑性,是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叛,反叛现代主义设计的冷漠与理性,在设计细节中采用调侃手段强调非理性因素,从而达到设计中的一种轻松与宽容之感。解构主义通常运用分裂与解析的手法,打破既存的形式和分解原有的模式及重组意向格局,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模糊性与多义性。解构主义看似支离破碎,实则各元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经过拆分与重组之后赋予了原有符号新的寓意的一个整体。它将造型结构、色彩、不同材质及灯光等各方面联系起来并相互作用、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吸引观者的眼球,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引发思考,从而获得新的体验。当然,将各个元素进行解构和重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抛开空间、时间的限制以及原有固定形态符号的束缚,只有这样才能重新组合构成新的设计作品。

装置设计中的解构主义设计主要是通过对装置艺术符号的分析,为了获得新形体结构,将不同质地、反差较大的材质进行拼接组合,甚至将具体的几何形体分解成抽象的造型,以达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解构主义对建筑设计及后现代式室内设计影响至深,在装置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更是屡见不鲜。解构主义并非无厘头式随心所欲的“拆解”,而是追求事物内在属性与外在结构特征的联系,在经过理性分析和重新综合各个元素之后的一种再创作式设计。

3 解构主义设计手法在装置艺术中的运用

解构主义设计是设计师们经常用到的即兴创作表现主义或超现实主义的设计手法之一,强调作品的独特性、新奇性和趣味性。解构主义表现手法重视机会与偶然性的影响,对原有的传统观念进行消解、淡化甚至颠覆,其理念影响了许多设计师与理论家。有些看似随手拈来的创作灵感,通过消解、斜置、颠倒、突变、冲突、破碎、重构、扭曲、重叠等一系列手段,游刃有余地使装置艺术变得丰富并成为一种意味深长的展示游戏。在装置艺术设计中运用解构主义的创作手法,可以通过消解物体内在的结构与中心,用分离和散构的艺术处理手法来达到不稳定和无中心的视觉冲击效果;还可以通过颠倒和斜置、破碎和重构的设计手段来寻求新的艺术形态,给予观者心理上的特殊影响或引起人们的共鸣与思考;甚至还可以通过将造型进行扭曲化的处理,使物体或空间的艺术形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和表征。

“多义性”与“模糊性”是解构主义的表现语言特征,在装置艺术创作领域中,这种关系复杂的创作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有些看似随意的形体构筑形态,通过运用错位、冲突、叠合、穿插等设计手法,最终形成构图对比鲜明、质感两极分化、造型不稳定的视觉形象与艺术效果,为的就是在创作处理上呈现出含义丰富的艺术效果。再如,中国当代艺术家邵帆通过一系列椅子和家具的设计,赋予古典家具以现代艺术生命。邵帆对古典家具做了一系列的“变形”处理――座位是从民国的箱子的盖口处锯出的,在没有增减任何材料的情况下,锯出的材料又成为其座面和靠背。邵帆还用不锈钢管和钢板制造了明式“不锈钢太师椅”,明式圈椅中合二为一的靠背和扶手呈现了作品连续的曲线之美;他通过一张钢板,经过剪切和折B后便成了一把椅子的座面、靠背和后撑脚,这种将古典家具中木材的柔韧性转移到钢管上的精妙创意、用材取舍之间的精心设计令人拍案叫绝。邵帆在装置艺术的解构主义设计中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并且将“现代”与“传统”相对峙,树立了在装置艺术领域的旗帜性风格,仿佛一朵蕴涵着层出不穷的哲学意味的禅花。

在装置艺术的解构主义手法表现中,有时为了展现作品丰富的内涵,还可以用简洁朴素的表现手法,反其道而行之。这样既可以将装饰尽可能减少到以隐藏设计痕迹为目的,又可以在适当之处不惜笔墨地加以铺陈渲染,当然,这种渲染是以简洁朴素为原则的,而这种具有简约形式的作品在朴素中平添动态的韵律。大胆融合传统内涵与现代精神以及精致地处理简约风格与哲学思想,能够成就装置艺术作品闲适而超脱的人文气质与灵感意境。

4 结语

恰到好处地运用解构主义设计表现手法对装置艺术符号进行颠覆与改变,确实能使创作者脑洞大开,从而创作出独树一帜、出奇制胜的艺术作品。如今,由于装置艺术领域对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解构主义理论的建立不仅需要一个不断积累和推敲的过程,更需要在当下以及未来循序渐进地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媛媛.浅析装置艺术中的符号意义[J].作家,2013(20).

第12篇

马赛尔・杜尚说:“一件艺术品从根本上来说是艺术家的思想,而不是有形的实物――绘画和雕塑。”他的现成品艺术《泉》被认为是装置艺术的开山之作。

在艺术上,装置被认为是对传统艺术分类的挑战。

装置艺术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艺术与观众也不再是对立的双方,它想要告诉我们的是:生活本身就是艺术。

近20年,中国的装置艺术从早期的刻意模仿进入相对成熟和活跃的创作期,艺术家们在作品中承载的观念或反思,以及所采用的表现方式都更成熟,并体现本土文化和艺术家的个性风采。

当代中国装置艺术的价值,本期BIZMODE请艺术专家深度解析。

朱金石 中国当代著名装置艺术家

生于二十世纪50年代的朱金石早期从事抽象绘画创作,80年代远赴德国后开始装置的创作。在他看来,装置艺术是将空间的把握和观念的表达相结合,彻底打破传统的视觉模式的一种艺术形态,是人与物体、空间、时间、观念相互寻找联系的过程。

BIZMODE:作为装置艺术家,您如何评价一件作品的好坏?

朱金石:我认为最好不要以“好”、“坏”来评价一件艺术品。每件艺术品都有它产生的过程、原因、动机,所以评价时也要由人、时间和不同的思考角度来构成评判的理由。这时,我们会发现好、坏是具体的、不断转换的,所以不要建立定义性的标准,而应给艺术一个更开阔的空间。

BIZMODE:您如何看待一件装置在观众中的理解差异性?

朱金石:当一件装置展示于公众面前时,观众的想象力相对于创作者而言应该具有优先位置。这是观众的自由(权力)。

在我来看,观众欣赏装置时不存在理解或不理解的问题,只有接触或没有接触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给予观众接触作品的机会,所以他们不需要理解,只要“走过去”――这个作品会在接触的瞬间成为他们的感觉、他们的理解、他们的信任和拒绝。装置品需要一种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是由观众的介入而产生。

BIZMODE:什么样的装置可以被认为是“好”的作品?

朱金石:一件被认为“好”的装置作品,它的形式应该是简洁清晰的,其背后的工作是看不出来的,能够看出来的往往有问题。比如中国最商业的绘画都是通过复杂的、繁琐的、反复的绘画过程来体现它的社会位置,这点非常可疑。

也许对一些观众而言,繁复的东西总是最能打动他们;但是,创作者要努力排除的也正在于此。那种看似简单、实际上背后包含大量劳动和技巧的工作模式,至少构成了好作品的理由――当然,繁琐和简洁本身并非好坏的标准。

好的作品能让人感动,观看的时候能被激动,过后能体会到很多背后的东西。

BIZMODE:作为艺术家,您如何看待国内的装置收藏情况?

朱金石:中国当代艺术很大程度上都被误读了。很多画廊只把作品当作投资来看,而专业的画廊应当把艺术当作主体、投资作为附加值;首先对艺术负责,对艺术负责其实就是对收藏和投资负责。虽然这样的做法在国内目前还举步维艰,但成熟的艺术市场需要的是这样的运作。

目前国内的收藏家可以分三类:一类是以收藏主流作品为主,比如学院派艺术和传统绘画;其次是以收藏商业艺术为主,比如通过拍卖会来拍到艺术作品;最后是收藏当代艺术的。

装置的国内收藏家目前还比较少,但是大藏家都在中国。“近水楼台先得月”,因为文化理解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数艺术家会乐于将自己的作品传递到本土收藏家手里;当然,运输、存放等方面的不便也对装置收藏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流通范围自然受到限制。

朱金石艺术观念:

观众欣赏装置作品时,不需要去理解,只要“走过去”。

艺术品跟流行文化的区别在于它开始时也许不能强有力地抓住你,但是过后你会带它走很长时间,或者它带你走很长时间。

装置艺术国内收藏家比较少,但是大藏家都在国内。

张晓凌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所在,是一处闹中取静的地方:离地铁不远,藏在一个社区的深处。――在张晓凌看来,这也正是艺术家们应该保持的创作状态。

BIZMODE: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的装置艺术目前处于什么水平?

张晓凌:横向来看,装置艺术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在西方兴起的一个艺术门类,它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其发展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基本同步。在西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它的期。而它进入中国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八十年代“新潮美术”前后,很过国内的艺术家开始创作装置。当时,装置艺术在西方已经成为传统的、经典的艺术样式,而进入中国,则被认为是前卫的、实验的艺术。

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当东西方都进行装置艺术创作时,西方的历史传承、技术水平和人文主义观念发育时间更长,所以其整体水准无疑会超过中国。中国装置艺术总体来看缺乏更纯粹的人文主义思考、更高层面的哲理思考,到目前还没有产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

BIZMODE:纵向来看,目前中国的装置艺术处在什么阶段?

张晓凌:如果是纵向比较,那么现在是中国相对较好的时期。

装置艺术刚进入国内的时候――整个八十年代可以称为原始期或起源期。当时,无论创作所用的材料、形式,还是艺术家的创作理念,都相对比较幼稚,创作的实验性更强,但艺术水平不高。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西方的装置艺术是按照其艺术自身规律发展出来的,前后都有传承的关系;而对于中国而言,则是借鉴性的,移植过来的,所以它不是单纯的艺术,还带有社会和意识形态的色彩。所以,早期的中国装置作品几乎都带有意识形态反叛色彩。

进入九十年代,中国前卫艺术、现代艺术的语境从意识形态社会转变为消费主义社会。这个转变是彻底的,原有的价值观和对人性本身的认识彻底发生了彻底的颠覆。

BIZMODE:您如何评价目前中国装置艺术的发展现状?

张晓凌:中国装置艺术已经体制化、日常化了。这对装置艺术而言是致命的。作为一个前卫的艺术样式,装置艺术一旦被体制化、日常化,它就没有意义了。这里所说的体制,包括市场体制、官方体制、世界的文化体制等等;日常化就是大众的审美趣味。有很多装置作品让人看了莫名其妙,观看者不会感到激动,也不能体会它所蕴含的思考――装置的社会、文化、人性的针对性已经大大萎缩。

对于一门前卫艺术而言,最可怕的就是向大众、社会屈从。当一件作品负载了太多消费主义、体制化和个人功利性的东西在上面时,它的前卫性必然会遭到严重削弱。

BIZMODE::这是不是说,装置艺术一旦体制化、日常化,就丧失了其存在的价值?

张晓凌:并非如此。艺术家渴望成功,这一点无可厚非。要获得成功,他们就一定要通过社会中介媒体――博物馆、展览会、媒体、拍卖、批评家等来向社会进行推广。这又产生了另一个悖论:在进行个人艺术实验时,艺术家的创作可以很个人,充分体现其思想;但是,在向社会推广时,如果要获得成功,就一定要迎合体制和大众审美。这样,艺术家的创作必然会受到影响。

但是,在体制内,在迎合大众趣味的前提下,那些能够体现艺术家的个性思想、思考和创新的作品,仍然是有价值的。功利、世俗、大众化、体制化、消费主义化、商业化,是艺术的坟墓,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艺术创作的资源和依托。

BIZMODE:中国装置艺术的不足在哪些方面?

张晓凌:中国装置艺术缺的不是技术和资金,而是基本的哲学背景。装置艺术是观念的艺术,如果没有哲学思考、没有信仰支撑,这样的艺术能走多远?

装置艺术的到现在也没有一个世界通用的评判标准,但是事实上它是有标准的,比如,它能不能能引起观看者的思考,它的结构语言在同类作品中是不是更智慧,它的互动性如何,等等。在这些方面,中国的装置艺术都还有提高的空间。

张晓凌艺术观念:

真正的艺术家都是哲学家,尤其是后现代主义艺术家。

一个前卫的艺术样式一旦被体制化、日常化,它就没有意义了。或者说,前卫艺术的成功就是它的终结,这是一个悖论。

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他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艺术,主要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行进的。因此,了解杜尚是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关键。

杜尚作品:《Bicycle Wheel》

杜尚作品:《泉》

Federica Beltrame 北京常青画廊(Galleria Continua)总经理

现在,装置、雕塑和影像作品已经成为国外大型艺术展的主力,装置作品通常占到一个展览的3/5的比例。在欧洲的国家和个人美术馆中,装置作品也占到很大的比重。

位于798的常青画廊是拥有17年历史的意大利常青画廊在海外的画廊之一。作为北京常青画廊总经理,Federica负责画廊的运作。

BIZMODE:在您看来,中国装置艺术作品是否具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

Federica:艺术是一种世界“语言”,即使对艺术家而言,艺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时间有它的根基,艺术可以自由与所有的文化和环境互动, 我认为装置艺术对中国艺术家和外国艺术家来讲也是一种包括了参观者的整个的感官体验的需求,无论是本土的还是国外的参观者,自从北京开始成为一个国际化的舞台。

BIZMODE:中国装置艺术最吸引您的是什么?如何界定装置作品的价值?

Federica:我从我受到的和参与的感受和想法, 来界定一件当代艺术品的价值,任何类型的,不仅是装置艺术.一件装置作品的价值取决于很多因素(艺术家的经历和认知度,他的作品在艺术市场的价值等等),太多了,不能一一列举。

BIZMODE:如果有一件中国装置艺术作品会令您决定收藏它,那它是一件什么样的作品?

Federica:对我个人来讲, 顾德新的装置作品非常吸引我,他们和时间有很大的关联而这个对个人感官而言是不可忽略的。很多过去的装置作品主要要求对自然元素的运用,最令人着迷的是整 个装置必须要在不同的阶段变化, 而每个阶段都能感受到不同的美。我也很欣赏庄辉的装置作品,他们总是充满诗意即使有些时候他们回令人回忆起人生当中最艰难的时期,他们总是能够在个人经历 当中表达出难以描述的情感。

BIZMODE:在您所在的画廊,中国装置艺术作品被收藏的情况怎样?中国装置作品在海外被收藏的情况如何?

Federica:装置作品一直都很难以被购买,其中一个原因是对私人收藏家来讲缺少空间,有一些装置作品只是完成一次的,比如我们的很多装置都不是能够长时间保存的。

另外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很多人“收藏” 是为了经济上的投资,结合这些原因,他们的选择一般会是油画或者较易收藏的艺术形式,我们的装置作品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Federica艺术观念:

一些非常优秀的中国艺术家已经在装置艺术领域的处于领军地位。

触动感官和思维的,才值得收藏。

对于装置艺术投资和收藏者,需要更多地学习和享受艺术。

考云岐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收藏家

在德山艺术空间的副展厅里,我们看到了考云岐收藏的部分装置,其中包括朱金石《物的浪》、秦玉芬《无言的风》、王鲁炎《被锯的锯》等。1995年前后考云岐开始逐步建立自己的收藏天地。其中,装置是他收藏的重要部分,而且多是名家的代表作。

BIZMODE:是什么吸引您开始收藏装置?

考云岐:架上绘画是平面的,雕塑往往又受到材料的限制,而装置则能通过更丰富的媒介来体现作者更强的观念性。它具有丰富的深层次的内涵,表达的自由性以及隐藏在装置背后深层次的问题让装置吸引着我。我收藏装置作品有五六年的时间了。现在,装置在我的收藏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其中不少作品都是艺术家的代表作。

BIZMODE:您的收藏范围非常广泛,在收藏装置时是否会觉得与收藏绘画或其他作品有所不同?

考云岐:从个人情感出发,收藏装置跟收藏油画或者雕塑等没有太大的区别,我喜欢的我才收藏,但是装置是对收藏家的一个考验,一个没有足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力的人是不会理解和喜欢装置的。如果说区别的话,较油画等装置更需要收藏家提供固定的展示、存放场所,而且大部分装置作品体积庞大,运输和养护都是难题。

BIZMODE:收藏过程中,您如何判断一件装置的价值?

考云岐:每个艺术家的创作水平是在不断变化的,好的作品往往是少数,成功的收藏家不仅要瞅准好的艺术家,而且要瞅准他的代表作。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艺术家本人和他的创作有较深入的了解,一个收藏家首先是艺术家的好朋友,只有这样才能深入的“阅读”艺术家的作品,在这个基础上你不仅能看到一件装置的当前价值,而且还能预知它未来的价值。好的收藏家往往是几个艺术家的终生之友。而收藏家与艺术家之间穿插交流是有它的艺术史价值的。

现在很多人已经习惯用价格来定位艺术品的价值,但是在我看来一些好的艺术品不见得卖得最贵,而最火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这个价格可以用来作参考,但是不能用这个价格来直接定位艺术品的价值。

BIZMODE:中国装置收藏的前景如何?

考云岐:目前中国装置艺术的收藏现状就像03年以前的油画,很少有人问津。当时的情境是几乎所有的藏家都倾心于国画。03年以后,当我们逐渐认识到油画是世界画种时,油画几乎占据了半个收藏市场。装置艺术在西方和油画一样,是一个大的门类,历届大型的国际展览,装置作品的参展数量都远远超过油画作品,可见装置艺术的前景之宽阔。我认为,目前是收藏装置的最好时候。因为,随着海外艺术家的回归和70后、80后新人登上舞台,装置创作进入一个十分活跃的时期,同时,创作的条件也比以前更好,而且目前这个领域还没有被广泛关注,现在正是介入的好时机。

考云岐艺术观念:

收藏家如果没有足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力,那么是不会理解和喜欢装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