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偏瘫康复

偏瘫康复

时间:2023-05-30 09:04: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偏瘫康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偏瘫康复

第1篇

【关键词】中风偏瘫 中医康复

中图分类号:R24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421-02

中风是一类疾病的统称,在临床上,一般将由于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脑血流循环障碍性疾病,统称为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俗称中风。我国每年新发中风约200万人,每年死于中风约150万人[1]。中风致残率高达80%左右[2]。在中风所导致的多种功能障碍中,偏瘫发生率最高。而偏瘫是直接关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核心问题之一,严重影响到其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中医在中风偏瘫的康复方面见解独到,行之有效,兹就其理念,原则,方法做一初步探讨。

1 天人相应的整体康复观

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对临床康复对象的选择、康复适应症的辨证、康复医疗原则的确定以及康复方法的运用均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从而决定了中医康复学的目标必须使患者在形体、精神、职业等方面实现全面康复[3]。

1.1 因时治宜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人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均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顺应自然环境变化开展康复治疗是促进疾病康复的重要条件之一。与气候变化相适应,随四时阴阳之气的升降,寒热温凉的变化,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精神活动等都随之作出适应性的调节气血的运行也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异,天气温热则气血则易于畅通运行,天气寒冷则气血易于凝涩。人体的康复也与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影响密切相关。顺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来调理脏腑,调畅气机,调摄精神,保持人体内外阴阳的相关平衡,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1.2 因地治宜

地理条件的差异,既可影响疾病的发生,又能影响疾病的康复治疗。地势对疾病和治疗方法均有较大的影响。在治疗上应首先把握患者所居住的方域,天时,地理等生活情况,然后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方法综合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2 形神合一的康复理念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形体是形神合一的统一体,各种组织器官构成的形体,是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而形成的来源由精神所化生。精神是形体的产物,是依附于形体而存在的。形体与神气的统一是生命活动正常的体现,形体与神气的平衡关系破坏就会导致疾病,特别是神败不复,是病后难以康复的重要原因。众多的康复医疗措施,不外乎调整形体与精神之间的关系,使形体健壮以促进精神康复,精神健旺以有利于形体康复。

3 辨证论治的康复原则

对中医偏瘫而言,中风是疾病,偏瘫是症状。中风造成偏瘫,偏瘫导致运动功能障碍及其他能力的障碍,两者有因果关系。中医治疗学认识的范围是病、证、症;因偏瘫症状造成的功能障碍则是中医康复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需要辩证论治的原则来指导;当这些方法在中医康复过程中用来改善功能障碍时,同样需要辩证论治的原则来指导。因此,在中医康复方案中,辩证论治是基本的原则。

4 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康复方法

中医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与非药物治疗两大类。这些方法体现了中医数千年有关疾病、养生及康复的发展水平,在临床行之有效。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中药、针灸、按摩、熏洗等,对偏瘫的弛缓和痉挛两种状态具有明显的效果。由于中风偏瘫是中枢性瘫痪,其功能恢复不是单纯肌力的恢复,而是运动模式的恢复。现代康复学中对偏瘫的康复治疗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主张以康复训练的方法重建运动功能。由于中枢性瘫痪的特异性是运动模式的改变。决定了其训练方法应以促进正常运动模式恢复,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为原则。将现代康复学中有关功能障碍的康复方法与中医传统康复方法相结合,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上,吸收中医临床学、中医养生学的部分知识,吸收现代康复学的某些思想[4],遵循现代偏瘫康复治疗过程中广泛使用的康复程序,与中医对中风偏瘫的认识及康复治疗手段相结合,以达到中西康复的汇通,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马长生.脑卒中是一种可以高度预防的疾病.药物与人,2008(1):5-7.

[2]李振卿,杨云芳.浅论偏瘫的康复治疗.四川中医,2008,26(8):26-27.

第2篇

关键词 脑卒中后偏瘫 康复 护理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致残率为70%~80%。①偏瘫是脑卒中主要的运动机能障碍,是急性脑血管病的最常见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许多研究者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进行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的康复措施。现结合文献,对其综述如下。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康复一般分为2阶段:住院阶段、家庭或社区自行康复阶段。

1 住院阶段的康复治疗与护理

脑卒中偏瘫患者住院阶段的康复护理包括康复早期护理和康复后期护理。急性期或早期康复介入的最佳时间为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进展后48~72h,②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北美等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起,脑卒中发病后,即刻让患者入住卒中病房(SU),开展早期康复护理。③

1.1 情志护理

马巧玲等④报道,脑梗死急性期抑郁发生率为32.6%。抑郁的发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碍于神经功能的恢复。脑卒中发生后,其急性期治疗很关键,越早进行功能锻炼,神经功能恢复越快。错过时机,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造成永久的后遗症。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由于肢体功能障碍情绪悲观,常对疾病康复缺乏信心,不积极配合康复治疗,以致失去康复功能治疗的最佳时机。

脑卒中后抑郁属于中医郁证的范畴,根据《中医诊断学》关于“脑卒中后抑郁”相关辨证标准并结合临床实际,可分为痰淤互阻型、气滞血淤型、肾精不足型、脾胃虚弱型、痰火扰心型五种类型。⑤针对不同类型的证候给予针灸和药物治疗,痰胜者祛痰活络健脾,气滞血瘀者行气活血化瘀,肾精不足者滋阴补肾,脾胃虚弱者补脾养胃,痰火扰心者清心化痰。此外,还可以运用说理疏导、移情相制、气功调神等方法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配合早期康复治疗与护理的顺利进行。当患者进入康复后期后,与早期相比,此期各种康复的进程明显减慢。因此病人易出现急躁、焦虑的情绪。坚定患者康复的信心,鼓励其坚持功能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情志护理还可影响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的效果。席江宁⑥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证实心理疗法有助于加强老年中风病人的针灸疗效。因此,在这一阶段要鼓励患者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对病人在康复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加以鼓励。

王风改⑦提出对脑卒中患者采用激励性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是为了满足脑卒中伴随抑郁症状患者的健康需求而制定的,让他们了解脑卒中后抑郁是常见的脑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同时强调保持良好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生活的重要性,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护理能力,从而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沈怡等⑧的减重步行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有明显疗效,尽早给予步行训练能满足患者渴望早日站立及恢复运动功能的迫切愿望,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抑郁及悲观心理,促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日常康复训练,同时良好的疗效又可进一步促进患者的训练积极性,从而形成良性促进机制。

马彦红等⑨认为应用针刺四神聪、四关穴组,可减轻或消除脑卒中患者情绪以及对认知功能的损害,对脑卒中患者的全面康复有积极作用。潘燕⑩提出电针灸百会、风府、风池、印堂、百会、风府、风池穴位可以加快抑郁状态的恢复,并进一步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而程远等豘通过研究认为腹针疗法与电针疗法均能有效治疗老年期脑卒中后郁证,促进情感恢复。但腹针疗法临床总体疗效更好,可显著改善抑郁症状。

1.2 患肢功能康复的治疗与护理

1.2.1 患肢的按摩和针灸

按摩手法通常与针灸治疗同时应用于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护理阶段,于君豙对95例脑中风病人,分别于发病早期(发病后2h内)和晚期(发病2个月后)给予促进技术为主的按摩与针灸结合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法,结果发现早期疗效优于晚期。郑燕红豛提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应用按、摩、揉、捏四法,顺序由远心端至近心端,掌握原则为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每天两次,每次二十分钟,对患者的上肢从手指至前臂、肩关节周围,用红花酒精进进行轻柔地按摩。国内的大部分研究初步表明,豜不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恢复期针刺治疗皆有着一定的疗效,而且在急性期针刺,其疗效优于在恢复期针刺。付弋等豝提出脑卒中急性康复期应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包括头针、体针和电针。针刺治疗选择申脉、照海、风池、阳陵泉、合谷、曲池、肩髃、足三里、环跳及三阴交穴,常规操作,得气后不行针,留针20 min,1次/d,每周治疗5次。

脑卒中康复早期,康复护理以床上按摩针灸及肢体锻炼为主,而在康复后期则以对患者进行坐、立、行的训练为主,同时配合针灸和推拿的治疗。陈冬青豞提出对康复患者进行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患者首先侧移至床边,将健腿插在患腿下,用健腿将患腿移至床边,使患膝自然屈曲,然后头向上抬,躯干向患侧旋转,健手横过身体在患侧用手推床,把自己推至坐位,摆动双腿。他同时提出在坐起和坐位平衡训练达到预期效果后对患者进行站起及站位平衡训练,患者Bobath握手,双上肢前伸,头和躯干前倾重心前移至双足上,然后抬起臀部、髋、膝伸展而立起,患者站立平衡杠边,健侧上肢抓紧杠木,重心放于健侧下肢,逐渐增加站立时间大于30min。

1.2.2 中药治疗

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豟分为5种证型 ①肝阳上扰:选天麻钩藤饮加减;②风痰淤阻: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血府逐淤汤加减;③痰湿蒙神:选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加减;④气虚血淤:选补阳还五汤加减;⑤ 阴虚风动:选镇肝熄风汤加减。各方由本院中药煎药室代煎,每日两次,饭后服用。

2 家庭或社区自行康复阶段

脑卒中偏瘫患者病程长、恢复慢、经济负担重,所以很少能够达到完全康复后才出院,大多数患者在病情稳定后选择出院继续接受家庭或社区康复护理。由于社区康复具有经济、有效、简单易行、效果持久的特点豠,较适合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继续治疗,既节省患者经济开支,也减轻医院负担。

董梁等豣认为患者家属参与穴位推拿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及意义。患者年龄较轻者选择配偶,年龄较大者选择有空照顾父母的子女。通过1 周左右的时间的相关医学知识的讲解及手法操作指导,并在患者身上示范,让家属初步学会推拿手法及穴位定位。在以后的时间里,根据家属反馈意见及疗效观察,及时指导并矫正推拿手法。

包正峰等人豤提出了深入社区为患者评估并制定计划,设定偏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训练程序,并对运用FUGL-MEYER评价对患者进行康复效果评分。治疗中采用中医按摩、针灸疗法,但是引入现代康复医学的康复评定方法,走中西医汇通的道路。

第3篇

1 临床资料

2006年8月—2008年8月本科收治偏瘫患者35例,其中女16例,男19例,未婚者4例,35例患者从入院即进行康复治疗,同时重点加强心理指导,并贯穿康复治疗的全过程。

2 偏瘫病人的心理问题

偏瘫病人在心理上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其原因主要与偏瘫后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运动功能、经济状况、参与家庭活动的能力改变,以及就业能力的改变等方面有关,从而导致患者的心理平衡失调,从而就产生一系列的病态心理。

2.1 急躁。一旦发病,患者便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长期卧床,给生活上带来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生活不能自理,都需别人照顾,加上病情恢复慢,在治疗过程中产生急燥情绪;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寄托于康复工作者快些指导和帮助他们康复。这些急于求成的心理往往使病人产生焦躁情绪,主要表现为在训练中情绪不稳、易怒,怀疑治疗效果不佳,甚至由积极转为悲观。

2.2 恐惧。由于偏瘫病人大多数为老年人,而老年人与青年人相比有更大的恐惧心理。由于年老生理储备能力低,体弱多病,自理能力差,大多数怕痛,害怕活动,担心过早活动对以后有不良影响,甚至拒绝。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心理工作,打开病人的心结,对病人要耐心的讲解,深入沟通,了解原因后对症处理。

2.3 对后遗症的疑虑。许多偏瘫病人对疾病的后遗症无法接受与理解,有时会发脾气,一位正在上班年龄的患者抱怨说,我住院治疗了这么长时间,怎么还不能够去上班啊,走路可以了但手还不能写字,我还有许多事要做。尤其是4例未婚的患者更是惧怕后遗症,由于后遗症引起的种种抱怨,担心的问题更多,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情,情绪波动较大。

3 对不同心理类型偏瘫病人的心理治疗

3.1 对急躁型病人的康复。

3.1.1 康复工作者一定要用和蔼的态度对待病人,病人越是有快些恢复的想法,我们就越要和患者讲清患脑部疾病恢复时间较长的原因,同时又要鼓励患者去积极的面对。脑部受伤要比骨骼、肌肉、其它任何脏器等损伤都恢复得慢。神经细胞坏死不能再生,只有启发和诱导其它脑细胞去代替失去的功能[2]。

因此康复人员在训练中,任何语言的不当和细微的面目表情都可能会对病人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对康复失去信心。然而对他们的微小的一点进步给予鼓励,则都会使他们精神振作。所以,和蔼的态度和微笑的表情对病人是否坚持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3.1.2 要给患者康复训练以正确、科学的指导。因为指导失误也会导致患者对康复失去信心。有些人一律采用同样的方法,这样不但疗效不明显,反而使患者延长了恢复的时间或失去了康复的机会,这样会造成患者新的心理创伤。

3.1.3 经常主动和病人交淡,及时的发现病人康复中出现的新的心理问题,及时的为病人打开心结。

3.1.4 由于患者康复的大多数工作是在家属的配合下进行的。所以对其家属和护理人员要进行偏瘫疾病知识的培训。医生给康复训练指导后,首先要让家亲属领会,然后按照医生的方法,对患者进行适度的反复训练,尽量为患者增加康复训练的机会。

3.2 对恐惧和后遗症的疑虑型病人的康复。针对那些对疾病恐惧和对后遗症的疑虑型的患者,医护人员要从“病”本身的角度去解释它的发生,发展等,耐心的解释中风后遗症的存在,并要针对不同患者的后遗症,采取不同的辅助用具,尽量减少后遗症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3]。对退休的老人,尽量多安排一些老年人活动,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可以替代患肢,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健肢的娱乐活动,以实现自我活动价值。对于上班的患者,可以和其家属及工作单位联系,尽可能的为患者安排适合的岗位,使他们重新回归社会,让患者感觉到自己仍然是“有用”的人。利用其他的娱乐设施如听音乐,下棋,看书等等,使患者的心情保持舒畅,使他们减少或忽略疾病所带来的不便,慢慢习惯与适应,同时医务人员应定期上门康复指导,对患肢进行功能训练,使患者最大程度的恢复功能,建立健全的网络与电话联系,针对患者病情提供可行的辅助用具并对症指导,解除顾虑及烦恼。

4 讨论

35例偏瘫病人中出现心理异常的病人有32例,经过心理疏导和康复训练后23例生活上可以基本自理,并且积极的去面对生活,11例因身体功能难以恢复而长期卧床,生活需要家属照顾,1例患者因病情加重己死亡。心理主要是脑的机能,因此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也是以脑的发育为基础的,在患者发生肢体功能障碍时,因为生理、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恐惧、绝望、抑郁、厌世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通过针对性的心理指导,使患者增强胜任感和充实感,同时使患者感到有足够的力量面对现实,从而加快神经功能的康复,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姚菊峰,张继敏,孙静,等.脑卒中患者生活满惫度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5,35(11):684-683

第4篇

[中图分类号] R74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14-01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对脑卒中的诊断、治疗、抢救水平的提高,此类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但致残率明显升高,据报道可达80%,生活不能自理者的比例达43.2%[1]。偏瘫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实施康复训练指导至关重要。

1 心理护理指导 脑卒中发生后,大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主要是焦虑、抑郁,心理护理直接影响康复效果。1)首先给患者提供脑卒中有关治疗、预后及相关疾病的可靠信息。2)多与患者沟通交流,鼓励患者及时表达自己的感受,使其正确对待疾病。3)避免任何刺激和伤害患者自尊的言行。4)让患者和家属参与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5)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耐心倾听,给予相应的措施,应用疏导法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请康复效果好的病友介绍康复经验,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同时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指导。

2 肢体康复训练指导 在发病48h后[2],如生命体征稳定,病情未再发展,便可开始进行肢体康复训练。

2.1 首先将肢体放置于功能位[3] 1)仰卧位:肩下垫一支撑软枕,使患肩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分开至于分指板上,上肢放在一高度适宜的软枕上,患侧臀下放置枕头,使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腿下也放置枕头支撑整个大腿外侧,防止下肢外旋,足底与床尾放一硬枕,使踝呈90°,足尖向上,防止踝关节跖屈。2)健侧卧位:患者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关节伸展放在枕头上,腕指关节伸展,不得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放置于分指板或用布条卷将其隔开。患腿屈曲放在另一枕头上,髋、膝自然屈曲,下肢不能外旋,健腿自然放置。3)患侧卧位:将患臂小心轻轻拉出避免受压,患肩置于前伸位,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4)脑卒中患者患侧手和足常出现水肿,故用枕头垫高手足,可使手足水肿缓解。其次,还可行热敷,用热毛巾外敷患侧肩、肘、髋、膝关节,用热水浸泡手足。

2.2 关节活动度被动训练指导 1)上肢被动运动:肩关节屈曲及伸展,内收及外展,外旋转及内旋转;肘关节屈曲及伸展、旋转,手腕关节屈曲及伸展,内旋外旋;手指屈曲及伸展。2)下肢被动运动:髋关节屈曲及伸展,内收及外展,外旋转及内旋转;膝关节屈曲及伸展;足踝关节屈曲及伸展。原则是从肢体的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从大关节到小关节。

2.3 肢体主动运动训练指导 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双手交叉强平举、侧举,双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进行坐、站练习,使用助行器练习步行,上下楼梯练习。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洗脸、刷牙、进食等。

2.4 配合针灸,按摩 中频治疗仪进行中强度的皮肤刺激。鼓励患者进行自我按摩,沿手指、手背、腕背、前臂及肩部做向心性按摩,掌握原则为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4]。

2.5 加强手指精细动作的训练 鼓励患者进行一些精细的协调训练,如拧螺丝、开锁、拿取放置玻璃球、那钢笔写字、做手工制作等,促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

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干预,可使神经系统尽快建立新的联系,对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可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降低致残率。其次,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强调个体化,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由帮助到独立,尽可能把患者的生活依赖降到最低程度,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新萍.脑卒中患者城市社区家庭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12(23),12.

[2] 李素华,刘静,武文成.超早期规范化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2),26.

第5篇

3月-2014年6月本院确诊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指导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锻炼干预,指导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指导性训练干预。应用Fugl-Meyer评定法(FM)评估患者平衡功能和改良Barthel生活能力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患者生活能力,随访6个月,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康复训练动作达标情况以及治疗前、治疗后第2、4、6个月的平衡功能和生活能力。结果:指导组的康复训练动作达标率为93.33%,对照组的康复训练动作达标率为66.67%,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指导组第2、4、6个月FM、MBI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康复指导性训练; 脑卒中; 偏瘫; 平衡功能; 生活能力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uidance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exercise.Method:60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were selected from March 2013 to June 2014 in our hospital,all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uid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30 cases in each group.Two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intervention, the guide group was give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uidance on the basis of that .Fugl-Meyer rating method (FM)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balance function in patients,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 was used to assess patients life ability,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all patient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exercises target rate,the balance function and life ability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treatment of 2,4 and 6 months were analysed.Result: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exercises target rate of guide group was 93.33% ,control group was 66.67% , the former was higher than the later,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treatment 2,4 and 6 months,the FM and MBI score of guide group were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uidance; Stroke; Hemiplegia; Equilibrium function; Life ability

First-author’s address:Rehabilitation Hospital of Dongguan,Dongguan 523119,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8.014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其病因较为复杂,是指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导致机体发生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可造成患者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1]。偏瘫是该病最常见的后遗症,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2]。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改变,脑卒中的发病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其病死率呈下降趋势,但其致残率则呈上升趋势,为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沉重的生活负担[3]。目前,脑卒中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脑血管循环功能和临床症状,但治疗后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平衡和生活能力严重低下。因此,治疗后患者需长期性持续性进行功能康复锻炼,以提高和维持机体正常活动能力。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功能康复锻炼对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本院通过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锻炼中给予康复指导性训练,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6月本院确诊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指导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指导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1~63岁,平均(56.28±6.16)岁;病程3~24 d,平均(13.58±5.27)d;依据疾病类型分为脑梗死22例,脑出血8例;依据病变部位分为左侧10例,右侧20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2~61岁,平均(56.48±6.25)岁;病程4~22 d,平均(12.96±5.18)d;其中脑梗死23例,脑出血7例;左侧9例,右侧21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症状、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测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伴有偏瘫症状;②首次发病且入组前无任何康复锻炼;③年龄40~80岁;④发病时间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锻炼干预,指导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指导性训练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3.1 常规康复锻炼 所有患者主要采用以Bobath技术为主的神经促通技术和运动再学习疗法,具体应用反射抑制模式“控制关键点”本体感觉和皮肤感觉刺激"站立与步行训练,上下台阶等康复锻炼,同时教导患者进行相关穴位按摩,所有患者出院后不给予任何锻炼指导。

1.3.2 康复指导性训练

1.3.2.1 指导方法 所有患者在教导完成后进行演练,康复医师观察其动作是否到位并对错误动作予以纠正,此外患者每2周进行一次40 min的指导性讲座和复诊时复查患者康复锻炼动作完成情况,并依据患者实际情况予以增加或减少锻炼内容和指导。

1.3.2.2 指导内容 (1)肌肉训练:肌肉牵伸,坐位牵伸小腿三头肌5 min;(2)训练:卧位髋伸展训练两组,每组各30个,凡不能自行翻身的患者,每2小时辅助翻身1次,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3)站立训练:提踵训练、下蹲训练各30个;(4)言语和呼吸训练:通过张口、伸舌、鼓腮等刺激面、舌和唇肌,并进行呼吸控制练习(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5)行走训练:随着患者站立平衡和负重能力的提高,即可进行迈步、步行和上下阶梯训练,条件允许者可进行障碍跨越训练;(6)床边坐位平衡训练:正确的坐姿,保持身体平衡,包括躯干前后左右和旋转各项活动。

1.4 观察指标和标准 所有患者通过电话和复诊方式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并应用Fugl-Meyer评定法(FM)评估患者平衡功能和改良Barthel生活能力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患者生活能力,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康复训练动作达标情况以及治疗前、治疗后第2、4、6个月的平衡功能和生活能力。康复训练动作达标标准:在无提示下,可独自完成训练动作90%为完全达标,达标率=(达标例数+完全达标例数)/总例数×100%[4]。FM评分评估标准:80分为生活能力完全正常,61~80分为生活基本正常(轻微障碍),60~41分为需要帮助(轻度障碍),40~20分要较多帮助(中度障碍),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校正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校正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的康复训练动作达标情况比较 指导组的康复训练动作达标率为93.33%,对照组的康复训练动作达标率为66.67%,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02,P

2.2 两组治疗前后FM得分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FM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MBI得分均呈现上升趋势,指导组第2、4、6个月FM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治疗前后MBI得分情况比较 治疗前,指导组和对照组患者MBI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指导组和对照组患者MBI得分均呈现上升趋势,但指导组患者第2、4、6个月MBI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主要临床表现有突然头晕、手脚麻木、暂时性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突然性昏迷,一侧肢体抽动,甚至死亡[7-8]。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由血管阻塞引起的缺血性脑中风称为脑梗死,由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性脑中风称为脑出血,但无论何种类型脑卒中均极易发生永久性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即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9-10]。因此,多数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住院治疗后,须在院外持续性进行康复锻炼治疗以维持和恢复机体各项功能[11-12]。

有文献显示,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中枢神经在结构、功能上存在代偿性和功能性自然恢复力,因此患者患肢的功能恢复以能否建立随意和协调的正常运动模式为标准[13]。而汤春玲等[14]研究表明,患者在急性期治疗后,通过患侧肢体学习健侧肢体运动功能可有效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进而恢复大脑对肢体的控制能力,使患者逐渐恢复运动平衡功能和生活能力。而本研究通过在本院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锻炼中给予康复指导性训练,结果显示,治疗前,所有患者之间的FM、MBI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所有患者FM、MBI得分均明显增高,此结果与国内侯智[15]研究相符,表明康复锻炼对患者运动平衡功能和生活能力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康复指导性训练干预的患者康复训练动作达标率明显高于常规干预的患者,康复指导性训练干预的患者各时段FM、MBI得分明显优于常规干预的患者,表明康复指导性训练可更为有效规范患者的康复锻炼动作,使康复锻炼最大限度帮助患者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研究还发现,在康复指导性训练干预过程中,通过指导患者进行锻炼,可增加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有利于监测患者病情和发现患者在康复锻炼中的不足,不断改进康复锻炼以提供更为有效的个性化康复治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更为有效地加速了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了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极大限度发挥了脑的可塑性。同时通过指导训练,增强了患者的信心,间接提高了患者对康复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持续性促进大脑皮层功能重组,恢复对运动的控制能力,最终增强了康复锻炼对患者运动平衡功能和生活能力的恢复作用。

综上所述,康复指导性训练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动作达标率,有利于提高康复锻炼的效果,持续性改善患者平衡功能和生活能力,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Hao Z W,LI J M,Zhao Y N,et al.The effect of Lokomat lower gait training rehabilitation robot on lower limb function in hemiplegic stroke patients[J].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2013,40(8):1558-1559.

[2] Boelman C,Lagman-Bartolome A M,MacGregor D L,et al.Identical ATP1A3 mutation causes alternating hemiplegia of childhood and rapid-onset dystonia parkinsonism phenotypes[J].Pediatric Neurology,2014,51(6):850-853.

[3] Wang Y,Yu L,Fu J M,et al.Remote intelligent brunnstrom assessment system for upper limb Rehabilitation for post-stroke based on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J].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14,31(2):251-256.

[4]肖坤.早期综合康复训练护理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脑卒中偏瘫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6(8):161-164.

[5] Liu Q,Yan M.Acusector joint semiconductor laser and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f 68 cases of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of shoulder pain[J].Laser Journal,2014,35(7):115-116.

[6] Zhang W.Effects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on elderly patients’ recovery of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y function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who are with acute phase of stroke[J].Medicine Healthcare Apparatus,2014,21(5):637-638.

[7] Gao S H,Zhu Y X,Wang M,et al.The analysis on the effects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bined with drugs in prevention from secondary osteoporosis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caused by stroke[J].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2014,18(5):113-115.

[8] Gao X Y,Dai L.Investigation on cognition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to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mong clinical nurses[J].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2014,41(6):1147-1149.

[9] Serino D,Camassei F D,Delalande O,et al.HemiconvulsionCHemiplegiaCEpilepsy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inflammatory-degenerative hystopathological findings in child with 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J].European Journal of Paediatric Neurology,2014,18(3):416-419.

[10] Hendrik R,Holger T,Andreas O,et al.Heterozygous de-novo mutations in ATP1A3 in patients with alternating hemiplegia of childhood: a whole-exome sequencing gene-identification study[J].The Lancet Neurology,2012,11(9):764-773.

[11] Peng B,Yu Q,Li Y bin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drug to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J].Practic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2014,11(5):114-117.

[12] Zhang Y.Effect observation of individualized rehabilitation philosophy in improving the rehabilitation and treatment attitudes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hemiplegia[J].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2014,18(20):19-21.

[13] Zheng X Y.Clinical analysis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J].Attend to Practice and Research,2014,11(6):152-153.

[14]汤春玲,范咏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的影响[J].健康研究,2014,34(5):582-583.

第6篇

其实对于刘先生这样的一侧偏瘫的患者来说,有针对性地加强功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这里针对偏瘫患者提供一组恢复肢体功能的简易的康复训练方法。

(一)顶天立地

动作:自然站立(两脚与肩同宽)、平坐或者仰卧均可,呼吸自然,全身放松,两臂自然下垂或者双手扶着固定物,双目微闭,稍用意想着脐腹部。然后慢慢调整身体的重心至左右脚平衡,到感觉身体左右平衡后逐步使身体越站越直,头向上顶,双脚踏地平实,整个身体越站越有劲,同时脚掌踏地渐紧、牙渐咬紧、会稍向内提紧,并用身心静静地体会头顶青天、脚踏大地的感觉(平坐练习时,努力使身体越坐越直,头向上顶;仰卧练习时,努力使身体越躺越直,头和脚向两端越拉越直,使头部、颈椎、脊椎和双腿都尽量绷直成一条直线,并注意使左右双脚的用力尽量保持均衡)。本节动作练习时间以身体感到有一些累为宜。然后。全身逐渐放松1~2分钟。

作用:本节是全身性锻炼的动作,对全身的经络和皮肉筋骨等组织都进行了主动的、有力的牵拉,有利于全身的经络畅通和气血运行,能增强和改善体质、提高双脚的功能和灵活性,对预防和改善颈椎与脊椎的疾病以及行走不稳、头重脚轻、偏瘫、截瘫、肌肉萎缩、肌无力等状况都很有帮助。

(二)双手训练

1双手张开、张紧

动作:站立、平坐或者仰卧,全身放松,双手随意轻松地放在体前或者身体两侧,之后对手掌和手指进行训练:在手掌和手指充分放松以后,努力使手掌和手指都逐渐张开、张紧(无论有没有张开、张紧都努力这么做),连续张紧不放松,并逐渐越张越紧,这样每一次张紧为一个节拍,持续张紧1~2个8拍后开始逐渐放松,连续放松1~2分钟。

2双手握固(拇指在内,四指在外)

动作:在手掌和手指充分放松以后,将手掌变拳逐渐握紧,连续握紧不放松,并逐渐越握越紧(无论有没有握紧都努力这么做),这样每一次握紧为一个节拍,持续握紧1~2个8拍后开始逐渐放松,连续放松1~2分钟。

作用:对手指、手掌、手腕等部位进行连续张紧、握紧以及连续放松的训练,使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双手的皮肉筋骨等组织都得到一紧一松的牵拉,有利于这些经络的畅通和气血运行,能增强和改善双手的功能,提高双手的灵活性,对预防和改善双手的肌肉及筋骨萎缩、双手无力、双手的功能部分丧失等状况很有帮助。

(三)双脚训练

1张紧脚趾

动作:平坐或者仰卧,全身放松,双手随意轻松地放在扶手或者身体两侧,之后对脚趾进行训练:在双脚充分放松以后,努力使脚趾都逐渐张开、张紧(无论有没有张开、张紧都努力这么做),同时,努力使双脚都伸直,逐渐使脚趾越张越紧、双脚都越伸越直,这样每一次张紧为一个节拍,持续张紧1~2个8拍后开始逐渐放松,连续放松半分钟左右。

2勾脚尖

动作:在双脚充分放松以后,努力使脚尖向内勾紧(无论有没有勾紧都努力这么做),同时,努力使双脚都伸直,逐渐使脚尖向内越勾越紧、双脚也都越伸越直,这样每一次勾紧为一个节拍,持续勾紧1~2个8拍后开始逐渐放松,连续放松半分钟左右;

作用:对脚趾和脚腕等部位进行连续张紧、勾紧和连续放松的训练,使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和双脚的皮肉筋骨等组织都得到一紧一松的牵拉,有利于这些经络的畅通和气血运行,能增强和改善双脚的功能,提高双脚的灵活性,对改善老年人因筋骨萎缩造成的行走不稳、头重脚轻、中风和脑瘫造成的下肢偏瘫与截瘫、下肢肌肉萎缩与肌无力等患者的身体状况都很有帮助。

(四)咬牙训练

动作:自然站立、平坐或者仰卧均可,呼吸自然,全身放松,然后嘴逐渐张开、张紧,稍停,嘴逐渐放松闭合,稍停,牙渐咬紧,稍停,逐渐放松。如此,一次张嘴――放松――咬紧――放松为四个节拍,重复这一动作,共做四个八拍。

作用:张嘴――放松――咬牙――放松,使头部的皮肉筋骨和经由头部的手三阳经、足三阳经、任督两脉等组织都得到一紧一松的牵拉,有利于这些经络的畅通和气血运行,能增强和改善头部和颈部组织的功能,对改善脑瘫、面瘫以及头部的其他疾病很有益处,同时还有提神、醒脑、固齿的作用,能增强和改善记忆功能。

(五)闭目养神

动作:自然站立(两脚与肩同宽)、平坐或者仰卧均可,双目微闭或闭合,呼吸自然,全身放松,双掌相叠捂着脐腹部,然后稍用意去体验轻轻呼吸的时候整个身体静逸舒适的感觉,本节动作练习时间不限。

作用:全身放松,闭目养神,轻轻地用身体去体会呼吸的感觉,让全身的气血更好的运行,这对恢复和改善身体的机能很有益处,同时,对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很有帮助。

注意事项:

1在进行上述各动作的锻炼时,呼吸应尽量保持自然呼吸,不要憋气用力,以免出现不适。

2锻炼时松和紧都很重要,松的时候要身心都放松,紧的时候应用内力渐紧,即用力要柔软均匀,不要用僵劲,这样才能刚柔相济,内外浑圆,收到更理想的康复训练效果。

第7篇

【关键词】康复疗法;中风康复家庭疗法;偏瘫;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25-01

中风是中医学名词,偏瘫则是中风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引发中风的常见因素也是引发中风偏瘫的常见原因[1]。中风偏瘫是最为常见的中风后遗症之一,指的是患者一侧肢体的肌力减退、活动不利、完全丧失活动功能。偏瘫患者大多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疼痛不觉、冷热不知等,还伴有同侧视野缺损,主要表现为平视前方时,看不到瘫痪侧的来人或物品,要将头转向瘫痪侧才能看见,极大程度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2]。当前临床上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还未发现安全特效的药物,为此,我院在2013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采用康复疗法联合中风康复家庭疗法治疗72例中风偏瘫患者,疗效显著,现将其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144例,所有患者均为中风恢复期,均为首次中风而至偏瘫。所有患者行急诊头颅CT检查,证实有脑梗塞或脑出血,均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以及冠心病史和体征。偏瘫表现为关节肌肉痉挛,且伴有患肢疼痛、麻木等,痉挛经Ashworth评定,瘫痪肢体张力>0并≤3级。将144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2例中男性51例,女性21例,年龄49~81岁,平均年龄(66.8±8.5)岁,其中39例左侧偏瘫,33例右侧偏瘫;观察组72例中男性50例,女性22例,年龄50~82岁,平均年龄(66.7±8.7)岁,其中38例左侧偏瘫,34例右侧偏瘫。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病情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具有高度可比性,入选患者依从性好,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相关的协议,自愿接受治疗并参与本次研究。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康复疗法治疗:推拿、针灸、刮痧、拔火罐。主要取穴:臂、肩、曲池、曲泽、合谷、外关、环跳、手三里、足三里、昆仑、解溪、太冲、委中。治疗期间需坚持服药。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之上给予患者中风康复家庭疗法:主要分为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其中被动运动:以抑制手指屈曲痉挛、上肢痉挛、下肢痉挛、踝关节背屈作对抗性的训练为主,家属需配合运动,2次/d。主动运动包括:上臂前后45°钟摆的肩关节活动,前臂上下90°甩动的肘关节活动,招手前后60°来回的腕关节活动,大腿上下45°点地的髋关节活动,小腿前后65°晃悠的膝关节活动,脚尖为心360°画圆的踝关节活动。

1.3 疗效评价标准

本研究严格根据痉挛的Ashworth评定标准[3],瘫痪肢体张力>0并≤3级,评定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半年后的患肢情况。降低2级肌张力者为显著,降低1级肌张力者为有效,降低半级肌张力者为好转,肌张力无变化者为无效。总有效率=显著率+有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72例患者中,显著45例,有效16例,好转8例,无效3例,对照组72例患者中,显著16例,有效38例,好转4例,无效14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56%(P

3 讨论

中风偏瘫是最为常见的中风后遗症之一,指的是患者一侧肢体的肌力减退、活动不利、完全丧失活动功能。偏瘫患者大多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疼痛不觉、冷热不知等,还伴有同侧视野缺损,主要表现为平视前方时,看不到瘫痪侧的来人或物品,要将头转向瘫痪侧才能看见,极大程度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痉挛是影响中风偏瘫患者恢复运功功能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能否有效抑制患者的痉挛状态是其能否康复成功的关键环节[4]。康复疗法联合中风康复家庭疗法通过解除患肢肌肉痉挛及关节粘连,疏通患肢经络,理气活血,刺激神经,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有效地改善偏瘫患者的痉挛状态。

本研究结果显示,康复疗法联合中风康复家庭疗法组72例患者中,显著45例,有效16例,好转8例,无效3例,单用康复疗法组72例患者中,显著16例,有效38例,好转4例,无效14例,康复疗法联合中风康复家庭疗法组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高于单用康复疗法组的80.56%(P

综上所述,对于中风偏瘫患者而言,康复疗法联合中风康复家庭疗法较单用康复疗法更有效,能加快患者患肢功能的恢复,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姜恒坤,戚浩然.中西医结合规范化康复在脑卒中偏瘫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09(13):120-121.

[2] 傅勤慧,裴建,佳奇等.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转化研究方案[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5):516-524.

[3] 杜鑫,王维宁.中医推拿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偏瘫痉挛状态的研究现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2):118-119.

第8篇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偏瘫; 康复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14.064

近年来,急性脑卒中偏瘫病发人群由老年人蔓延至年轻人,急性脑卒中偏瘫的发生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障碍,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同时给家庭带来了负担[1-2]。针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笔者所在医院进行了积极地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0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5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对照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59~71岁,平均年龄65岁;脑出血7例、脑梗死8例。康复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54~70岁,平均年龄63.5岁;脑出血5例、脑梗死1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入选标准:初次发病;脑MRI或脑CT证实;年龄60~70岁;没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意识障碍Glazgow昏迷量表大于8分。排除条件:恶性肿瘤;伴有感觉性失语;合并心、肺多脏器功能衰竭;椎基底动脉系统脑出血或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

1.2 方法 两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神经科治疗。对照组在常规神经科治疗基础上并未进行指导训练,康复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的前提下给予早期综合康复训练,脑出血患者在入院3~7 d,脑梗塞患者则在入院1~3 d开始给予康复训练,2次/d,40 min/次。康复效果由同一医生在患者康复治疗前1 d、治疗1个月及治疗3个月后评定。康复训练:基础训练,变化,关节活动;坐位维持训练;站立训练;床上移动训练;日常活动能力训练;负重、重心转移、起坐以及离床乘轮椅训练。

1.3 判定指标 采用FMA[3]判定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4]判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患者治疗1个月、3个月后分别评定1次。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康复组的FMA评定值及Barthel指数积分明显较高,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来说,康复治疗及其重要,及时地给予康复治疗可以促使患者早日重返家庭、回归社会[5]。如果不重视、不及时地给予患者康复治疗,不仅会给患者康复工作带来麻烦,而且还会给患者带来难以克服的障碍[6]。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低防止各脏器功能减退导致的并发症,比如肺炎、褥疮、尿路感染等,另一方面又可以促使患者偏瘫症状好转、运动功能提高[7-9]。本次研究中,对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了为期3个月观察,结果显示:康复组20例患者均接受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病情得到较好地控制和好转,同时FMA积分和Barthel指数充分显示患者提升了自我日常生活能力。对照组无计划、无规范、无指导的任由患者自己随意训练,结果显示,与康复组患者疗效存在很大差距,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较低,残废率大于康复组,同时其肢体运动呈现病态模式。

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以加快脑侧支循环建立,促进健侧脑组织或病灶组织的重组与代偿,这大大地发挥了脑可塑性[10]。根据临床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1年之后骨吸收亢进,代偿骨转移增强,从而导致骨质疏松,此时给予患者早期综合的康复训练可以较好地预防瘫痪导致的骨质疏松[11-12]。对于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来说,单纯地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肢体状态,然而并不能帮助患者恢复至最佳状态,因此要求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应将康复训练融于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地进行锻炼、坚持锻炼,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杨荣椿,李建华.急性脑卒中瘫痪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08,19(10):1149-1150.

[2]熊海,杨小明,蒋毅,等.227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疗效及脑血流量的变化[J].四川大学学报,2009,36(3):594-595.

[3]黄如训,苏镇培.脑卒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38-341.

[4]侯岩芳,刁振明.应用ADL量表实施分级护理对基础护理及分级服务满意度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60-62.

[5]姜从玉,胡永善.康复训练促进脑梗死后功能恢复机制的基础研究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杂志,2002,24(7):443.

[6]潘翠华,何镜清,蒲蜀汀.早期康复干预对老年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10,17(8):2404-2405.

[7]梁丽霞,陈丽斐,石瑞团,等.良肢位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早期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2,12(1):70-72.

[8]陈宗羡,李冬梅,何进香.急性脑卒中患者偏瘫早期康复的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8(9):619-620.

[9] Rossini P M,Calautti C,Pauri F,et al.Poststroke plastic organization in the adult[J].Lancet Neurology,2009,8(6):493-502.

[10]王芳会.早期康复护理对60例急性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8):42-45.

[11]董莘,温海彦,赵志峰,等.急性脑卒中瘫痪患者卧床期间骨密度下降的CT测量及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2,6(3):356.

第9篇

[关键词]脑梗死 偏瘫 早期康复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功能残疾率很高,为70%~80% [1]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本院于2007~2008年对神经内科收治的72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的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平均年龄(60.4±7.3)岁;其中左侧偏瘫21例,右侧偏瘫15例;梗死部位在基底节16例,皮层6例,丘脑4例,脑干2例,多发性8例;既往史积分5.6±3.4,伴发病积分4.8±3.6。对照组36例,男18例,女18例,平均年龄(59.1±7.8)岁,其中左侧偏瘫19例,右侧偏瘫17例,梗死部位在基底节18例、皮层5例、丘脑3例、脑干3例、多发性7例,既往史积分5.4±3.7,伴发病积分5.0±3.2。两组间各项比较均具可比性(P>0.05)。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急性脑梗死首次发病年龄为45~80岁、病程在12~72h、临床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疾病会议通过的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排除意识障碍、智力低下患者。

1.3 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脑梗死基础治疗,研究组患者于病情稳定后72h,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师进行系统的早期康复训练,每次30min,每周4次。具体方法如下:(1)支持性心理护理。分析和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对患者进行安慰、支持鼓励,用乐观鼓励性的语言积极地引导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2)认知疗法。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脑梗死的基础知识,通过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解除或减轻不必要的悲观、失望等负性情绪,恢复对周围环境的适应,主动配合医生治疗,唤起希望,树立信心,从而达到治疗目的。(3)康复训练。系统、分阶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即在医生指导下,让患者尽最大努力进行主动康复训练,循序渐进,从翻身、端碗吃饭、坐立坐平衡,逐步过渡到站立、站立平衡、自行行走。即使患者短期内达不到上述要求,也要在大脑中反复强化这一意念,树立起一定能站立起来的坚强信心。上述3个过程,相互贯穿强化。

1.4 评定方法

使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3](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巴氏指数(MBI)评分[4],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两组患者连续治疗6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由同一个人进行疗效判定。

1.5 统计学处理

评分均值均以x±s,两组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FMA和MBI评定可见,经过6周治疗后,FMA和MBI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早期康复是治疗脑梗死后患者偏瘫的重要环节,疾病初期,患者由健康人突然变为病人,他们的心理也同样遭到创伤,难以接受现实,往往表现出抑郁、焦虑、悲观、失望等负性情绪,而临床医生在早期康复阶段,往往只重视患者的躯体症状,对患者发病后的情感障碍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关注。本组资料显示,经过6周早期康复治疗后,研究组FMA和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目前,综合医院对脑梗死后患者偏瘫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的并不多。作者认为,在脑卒中的早期,医生除了重视患者的躯体症状外,应提高对脑卒中患者情感障碍的认识,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早期康复训练,强调身心一体,有助于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红玲.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远期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0,22(1):15.17.

[2]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高谦、卓大宏.一种新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测方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4,9(6):244.249.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5]戴玲,陈旗,王翔.作业治疗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0,22(1):20.22.

第10篇

【摘要】目的:探讨偏瘫患者急性期康复护理的方法。方法:对我科22例偏瘫急性期患者给予康复指导。结果:急性期的康复护理措施是患者康复的基础和取的理想疗效的重要保障。结论:急性期的康复护理为功能恢复创造条件,为患者康复预后和回归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偏瘫;急性期;康复;护理

偏瘫是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造成得以一侧肢体瘫痪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偏瘫致残后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也增加社会及家庭负担。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显示,康复治疗介入越早,患者的功能康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1]偏瘫急性期是指患者处于脑血管意外发病后早期(最早1周内,平均2周左右),患者经临床抢救脱离了危险,病情已稳定,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即可开始进行早期的临床康复治疗。急性期的康复护理干预是患者最大限度的恢复其各项功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达到残而不废的有效措施。

1 临床资料

总结我科2008年1月~2009年1月经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22例。出血性脑卒中7例,缺血性脑卒中15例,女性6例,男性 16例。患者经临床抢救脱离了危险,病情基本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即开始进行早期的临床康复。

2 护理

2.1 床上正确的姿势摆放(良知位)[2]:为抑制痉挛模式,预防肩关节半脱位。早期诱发分离运动我们对所有患者均采取良肢位卧位。常见的卧位姿势有:①仰卧位:头部枕于枕头上,但枕头不宜过高,以免发生胸椎屈曲。在患侧肩胛下放一个薄枕头,使肩前伸,以防止出现肩关节半脱位,并使肘部伸直,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开。患侧下肢伸展,在患侧大腿外侧下方放置一枕头或毛巾卷,以防止患下肢外旋。②健侧卧位有利于患侧的血液循环,减轻患侧肢体的痉挛,预防患肢浮肿。③患侧卧位可以增加对患侧的刺激,并伸展患侧,以避免诱发或加重痉挛,健手可以自由活动。

2.2 床上医疗体操偏瘫急性期采用初期体操。[3]体操的内容重点是加强健侧肢体的主动或抗阻活动。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钟由专业护士给予正确指导以健侧主动活动、患侧被动活动为主的运动并监督患者完成。

2.3 被动运动:在急性期由于运动功能的丧失,尤其是处于昏迷状态或完全丧失运动功能的重度偏瘫患者,往往因长时间的肢体不活动,导致关节挛缩,因此在卧床期进行被动活动是非常必须的。我们一般在发病后的2-3天生命体征平稳在仰卧位进行缓慢、有节奏各关节的被动活动同时给予按摩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挛缩。

2.4 床上翻身训练;偏瘫患者患侧肢体无自助活动,翻身很困难。如果在床上固定于一种姿势,容易出现压疮,也不利排痰久之可能造成肺部感染,所以每2小时翻身一次,以防止并发症。为了调动患者积极性、帮助树立康复信念我科采用患者主动参与,护理人员辅助翻身法取得良好的效果。①向健侧翻身:患者仰卧位,用健侧腿插入患侧腿下方,患者双手叉握,患手拇指在上(Bobath式握手),向上伸展上肢,左右摆动,逐步增大幅度,当摆至健侧时顺势将身体翻向健侧,同时以健腿带动患侧腿,翻向健侧,必要时护理人员将双手分别置于患侧部和足部,用适当的力量帮助患者翻向健侧。②向患侧翻身:患者仰卧位,双手Bobath式握手,向上伸展上肢,健侧下肢屈曲。双上肢摆动,当摆向患侧时,顺势将身体翻向患侧。此方法帮助患者建立了康复信心同时减轻护理人员劳动强度。

2.5 心理护理:偏瘫患者多数由于突然发病导致肢体偏瘫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易产生悲伤、失望、依赖的情绪。护理人员积极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从心理上安慰、疏导患者,鼓励病人正确对待病情,认识到康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2.6 实施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偏瘫急性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预防和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轻家庭、社会负担。向患者及家属传授饮食、治疗、休息、合理功能锻炼的意义和方法,利于早日康复。

3 体会

脑卒中是否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常用药物治疗是不够的,早期康复治疗通过外周刺激的感觉反馈,可促进大脑休眠状态的突触活化。另外肌肉和关节的运动反过来又向中枢神经系统提供大量的本体感觉及皮肤感觉的冲动输入,从而有效地防止了肌肉的废用性萎缩及骨质疏松,防止关节挛缩,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4]

急性期的康复护理措施是患者康复的基础和取的理想疗效的重要保证。我科通过偏瘫患者急性期康复护理的模式,对失去控制能力的肢体进行保护,通过正确的姿势摆放、被动的运动及积极的健康宣教等有效措施预防合并症,减缓影响运动功能的痉挛、联合反应和代偿动作。为功能恢复创造条件,为患者康复预后和回归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减轻了家属、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周敬华,梁华忠.脑卒中早期康复对运动功能及肩手综合征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0):750-751

[2] 汪家琮.日常生活及能与环境改造[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20-121

第11篇

方法:治疗组46例采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对照组单纯用康复训练疗法治疗。康复训练法原则相同。

结果: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显著,P

结论: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效果优于单纯康复疗法治疗。

关键词:康复训练针灸疗法脑卒中偏瘫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68-01

脑卒中是指由脑血管疾病所引起的局灶性脑功能障碍。目前,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临床对脑卒中诊断及抢救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但生存的患者中至少有一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偏瘫是脑卒中后遗症的主要功能障碍,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痛苦,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笔者运用康复训练治疗结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6例病人,为住院和门诊患者,男27例,女19例;年龄最小者41岁,最大的69岁;左侧偏瘫21例,右侧偏瘫25例;脑出血致偏瘫12例,脑梗塞致偏瘫20例,脑血栓形成致偏瘫8例,脑栓塞致偏瘫6例,所有病例均系首次发病,且伴有一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无失语及智力障碍,均经CT和MRI检查,符合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1]。

将上述4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41~65岁,脑梗死12例,脑出血7例;左侧偏瘫3例,右侧偏瘫1例。对照组23例,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44~69岁,脑梗死9例,脑出血6例;左侧偏瘫3例,右侧偏瘫5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病情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组患者在急性期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后,对照组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给予康复训练法结合针灸治疗。具体操作治疗如下:

2.1康复训练。主要采用神经促通技术治疗,根据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程度的不同,分别进行相应的训练[2],包括:①良姿摆放:避免上肢过度曲屈,下肢过度伸直;②电动起立床:预防直立性低血压,获直立感觉刺激;③肢体被动活动:保持关节活动度;④搭桥训练:训练躯干肌肌群,促进姿势反射,训练骨盆控制能力,促进下肢分离运动;⑤翻身训练;⑥起坐训练;⑦坐位平衡训练;⑧坐站转移训练;⑨站立训练;⑩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每日1次,每次治疗40min,10次为1个疗程。

2.2针灸方法。

2.2.1取穴以患侧阳明经穴位为主。上肢:肩、臂、曲池、外关、合谷穴;下肢:伏兔、梁丘、足三里、阳陵泉、丰隆穴。

2.2.2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后,取3寸不锈钢毫针、针刺,头针取患侧运动区、平衡区、足感区,常规消毒针刺。体针在软瘫期针刺瘫侧上肢阴经穴,选用极泉、尺泽、内关、鱼际等穴;下肢取阳经穴,选用环跳、风市、足三里、丰隆、昆仑、解溪等穴。痉挛期针刺瘫侧上肢阳经穴,选用肩、臂、手三里、外关、合谷等穴;瘫侧下肢取阴经穴,选用血海、阴陵泉、悬钟、太溪等穴;常规消毒针刺。头针和体针针刺得气后,治疗4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采用Brunnstrom分级评定法,评定患者上下肢和手的功能,运用改良的Barthd指数量表评定ADL,分为良(≥60分),中(59~41分),差(≤40分)。全部患者均评定2次,第1次于治疗前仅进行Brunnstrom分级评定,第2次于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Brunnstrom分级评定和ADL评定。

3.2治疗结果。经X2检验,治疗组下肢运动功能治疗前后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

4讨论

中医认为导致中风偏瘫的主要原因为清窍瘀阻。头针治疗可以疏通经络瘀阻,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针刺运动区、平衡区和足运感区可通过深感觉传入神经通路刺激大脑皮层,促进感觉和运动功能区的功能重组。针灸治疗具有整体性和双向性调节的特性,传统取穴常强调“独取阳明”,但针刺部分体针穴位会加重痉挛模式的形成[3]。因此根据偏瘫的不同阶段来设计针灸处方,则更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现代研究证明,脑卒中患者运用神经促通技术及运动再学习技术等,能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式,恢复随意自主运动能力,使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功能重组和代偿。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包括良肢位的摆放,可有效克服异常肌痉挛,是偏瘫恢复的关键时期。本研究中,治疗组无论是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还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

第12篇

【关键词】 偏瘫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康复;护理干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94-01

作为神经内科多发病、常见疾病种类之一的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复发率、病死率、致残率以及发病率[1]。虽然目前临床中脑中卒诊疗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脑中卒临床死亡率明显降低,但是脑中卒患者偏瘫发生率显著增大,为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如何提高偏瘫患者康复效果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为了探讨偏瘫患者康复中早期功能锻炼护理干预,文章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导致偏瘫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导致偏瘫患者36例。36例患者全部接受MRI(磁共振成像)或者CT扫描诊断,均符合脑血管病相关临床诊断标准,并且无一例有认知功能障碍和心肌梗死患者。实验前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对照组18例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范围是41岁至75岁,平均年龄66.5岁;1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4例脑出血患者。观察组18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范围是40岁至78岁,平均年龄67.2岁;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5例脑出血患者。两组患者在病史、病情、性别以及年龄方面并不存在明显差异。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全部接受综合治疗,主要包括呼吸道通畅操作、输氧、血糖水平控制、血压控制、甘露醇脱水以及护脑治疗措施。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病情平稳3日至5日后的对照组18例患者接受偏瘫临床常规肢体康复锻炼;病情平稳1日后的观察组18例患者则接受早期功能锻炼。观察组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主要内容有:①日常生活能力锻炼。护理人员耐心详细的向患者演示和讲解穿脱衣服、洗脸、刷牙、餐具使用、进食以及喝水等日常生活技巧,演示和讲解方式要丰富,从而激发患者主观能动性,提高训练效果。②平衡和转移训练。开始阶段主要锻炼患者翻身、半卧位以及坐位等床上运动,首先,翻身练习中,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学会通过双髋向左右摆动带动躯干的整体移动,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患者用功能正常的手握住患手进行移动,移动要紧随躯干的移动;患者能够翻身后,护理人员要指导其进行半卧位和坐位康复训练。一般而言,脑梗死患者病发14日后,脑出血患者病发21日后,护理人员可以引导患者逐步完成健侧卧位、下地座椅等训练,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患者上下台阶、迈步以及站立平衡功能训练。③按摩。实验中,护理人员要对18例患者进行肢体按摩康复护理,通过安抚性推摩使得患者拮抗肌放松,揉捏按摩患者瘫痪肌肉,按摩过程要缓慢轻柔,并且重视患者下肢、肩以及侧手的按摩。④床上主运动和被运动相结合功能训练。一般而言,患者病情稳定后,护理人员便可以为其进行被动性患肢训练,每日2次至3次,每日25min左右。同时患者关节运动要通过搓、摇、拿以及按等手法进行,例如活动足趾关节,借助小皮球训练患者手指分开、并拢以及屈伸动作,用手揉脸以及屈伸肘关节等。

1.3 观察记录 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ADL)以及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其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选用标准为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χ2统计学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p

2 结 果

经过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康复效果良好,但观察组患者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由15.20下降到6.21,对照组患者由14.80下降到8.40。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差异显著,p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异显著,p

3 讨 论

恢复偏瘫患者日程生活能力,提高偏瘫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患者家庭幸福的提高以及社会负担的减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相关医学研究结果证明,神经元突触数量可以随着运动训练的增加而增多,证实脑功能具有可塑性[4]。

早期功能锻炼能够有效促进偏瘫患者肢体残存活动能力的恢复,最大程度的激发患者剩余活动能力,提高偏瘫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本次试验中,观察组18例患者全部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对照组18例患者则进行常规肢体锻炼,实验结果显示:经过康复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均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但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要远比对照组患者程度轻,并且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明显。实验结果证明:早期功能锻炼能够有效改善偏瘫患者肢体运动能力,提高偏瘫患者康复效果,改善偏瘫患者生存状况。

参考文献

[1] 袁红.早期功能锻炼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3):124-125.

[2] 朱芳荣,刘亚莉.早期功能锻炼在偏瘫患者康复中的护理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9):150-15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