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我不能失信

我不能失信

时间:2023-05-30 09:04:17

第1篇

有一天,我们在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好朋友之间就要互相的依赖,倘若失去了诚信,朋友之间的友谊就会破裂,无话不说的朋友就会变成自己的“敌人”。

一起玩耍,在高兴之余,赵刚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诉了我,让我保守这个秘密。有一次,我和他闹了一点小摩擦。我一气之下,把他的秘密公布于众。使全班都知道了这个秘密。此时的他,怒火冲天,我们本是一个“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一下变成了“仇人”。只要看到我,他的眼里便充满了怒火。之后,大家看了我的所作所为,都不和我说话、谈心只是偶尔的和我打打招呼。我许多的好朋友,彼此之间都变得冷淡起来。身为一班之长的我,竟落到了如此地步,这都是诚信惹的祸,如果当时没有把事实公布于众,如果不是我一时的冲动,就不会造成现在的后果。如果我讲诚信,那么多的朋友都不会离我而去。

在此我奉劝大家一定要:讲究诚信。

第2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改革

一、从安然公司造假案透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安然公司做假账案,最终导致了这个能源行业龙头企业的破产。再一次,把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推到了社会的风口浪尖,也给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治理敲响了警钟。当然,会计信息失真,并不是安然公司一个企业存在的问题,也不是美国企业的问题。2001年,审计署对我国1290家国有控股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竟有高达68%的企业存在会计报表信息失真。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了我国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弱化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功能。理想条件下,当社会上信息充分时,资源总会被投入到最有利于其增值保值的地方。然而,当信息失真时,可能会误导资源的流向,从而不能使资源投入到最合适的地方。

(二)会计信息失真损害了股东,债权人以及其他一切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破坏了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融资环境。在金融市场上,投资者主要通过企业向社会对外公布的财务报表来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进而做出投资决策。因而,虚假的会计信息,就会误导投资者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从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降低公众对我国资本市场的信任度,造成整个经济社会的不稳定。

(三)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了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通过会计信息,了解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情况,从而制定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和税收政策。一旦会计信息失真,将有可能使政府的政策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会计造假的手法可谓是千变万化,但主要从会计原始资料,收入费用核算,资产的计价计提等几个方面做手脚。再一次回到安然公司造假的案例,透视安然公司一些典型的舞弊手法,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安然公司,主要通过空挂长期不能收回的应收票据,虚增资产和股东权益;利用股权的回购和转让,操纵企业的利润;实施不具有经济实质的对冲交易,掩盖真实的投资损失等手法来夸大企业的经营业绩,误导广大的投资者,从而虚假的实现企业预先设定的目标。

二、会计信息以及会计信息失真的界定

会计信息,是从财务会计视角来看,对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具有指导性的信息。对于企业来讲,会计信息主要是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附注,以及其他相关的补充性资料来呈现的。会计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广大的社会公众主要是通过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而做出是否投资的决策;企业管理者通过会计信息,评判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进而为制定下一步的经营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客观真实的反映企业过去一段时间的经营状况,依据不同的标准会计信息失真可以分为不同的形式。如果从失真的造假主体来看,分为主观性的失真和客观性的失真;然而如果从失真产生的过程来看可分为会计处理过程失真和会计成分失真。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企业产权中,各利益相关者存在利益冲突

在一定条件下,企业的管理者,所有者,债权人,政府,甚至是广大的社会公众都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在这些群体中,管理者关心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及薪酬待遇和职位的晋升;所有者关心自己投入的资本是否能够得到保值和增值;债权人关心自己资金的风险和收益;政府关心整个社会的产值和财政收入;广大的公众关心目标企业的投资价值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由于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目标和追求的经济价值不同,因而不可避免的存在利益冲突。然而,企业的管理者相对于其他利益相关群体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因而在管理者与其他利益相关群体之间,形成了信息的不对称,这就为企业管理者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制造会计信息的失真创造了前提条件。更严重的是,我国当前的法律法规,对于会计信息造假者的惩罚力度相对还比较小,使得管理者会计信息造假的收益远大于成本,因而作为经济人之一的企业管理者就会选择会计信息造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法律和监督机制的薄弱激励了企业管理者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

2、监督与约束体系的不完善,使某些胆大妄为的造假者无“后顾之忧”

当前,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督主要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内部监督主要通过企业内部各行政结构的相互制衡和约束,而外部监督主要通过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以及注册会计师的监督。然而,我国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存在诸多弊病,企业内部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甚至成为了一种表面的形式,而形成不了对于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的有效监督与控制,从而为企业会计信息造假培育了滋生的土壤。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监督的税务,财政,审计等部门彼此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合作。而且政府部门在对企业进行会计监督时,只从自己本部门的利益出发,很少关注企业会计核算的具体细节。个别注册会计师,本身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在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审计时,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甚至有些注册会计师为了自身利益,为企业会计信息造假“保驾护航”。另外,缺乏对会计监督部门的再监督,也是造成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

3、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素质,诚信意识不强

诚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更好的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有利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也不可避免的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不良风气。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主义等一些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抬头,削弱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道德价值。有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缺乏诚信意识,为了个人利益而做假账;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和信息优势,大肆捏造会计事实,侵吞公款,最终触碰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四、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和我国当前的改革

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国内外学者提供了许多可行性的措施。本文主要想通过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几点改革动向,引出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些措施,以期能为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提供裨益。

1、当前,我们国家正在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今年4月30日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指出;“坚持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没有变,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方针没有变。明晰产权,对企业中的产权进行界定,是解决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方法。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到企业的产权结构中,使我国企业的产权结构多样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岗位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形成“有功必奖,有错必罚”的企业环境,最终形成一个产权明确,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企业。尤其是,我国的国有企业,长期以来产权被架空,同时又缺乏对企业管理者有效的监督,使得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权利极大。由于不是自己的私人财产,企业管理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更有可能实施会计信息的造假,从而干出违法犯罪的事。

2、为了赢得党心,民心,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当前中国社会正进行着一场反腐革命。未来反腐的目标是在中国建立一套防治腐败的体制机制,使广大官员不敢腐,不能腐,直至达到不想腐的政治目标。乍一看上去,反腐是政治领域的问题,而会计信息失真是经济领域的问题。其实不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会计信息的造假也是一种腐败。单纯从某一个方面来看,会计信息造假是一个企业的问题,然而会计信息是产生于一个国家的法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大环境中,它与腐败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会计信息失真,是造假者为了自己一己的私利,而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腐败永远在路上,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永远在路上。因而对于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一要看法制,二要看监督,从这两方面着手,二者有机结合,相信会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形成致命打击。

3、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新一届政府上台以来,也着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信用氛围。2008年发生的震惊全国的三鹿毒奶粉事件,拷问着业界的良心,同时也暴露了我国部分企业信用链的薄弱。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兼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失真的会计信息,就如同假冒伪劣的商品,其对经济社会的危害,不亚于问题食品。建设会计体系,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会计信用环境,也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我们可以从教育,法律,内控等方面构建企业会计诚信体系。

五、结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相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能够得到根本解决。

参考文献:

[1]单红茄.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及防范[J].宁夏大学学报,2009.

[2]尚慧然.浅议会计信息失真与腐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

[3]蒋泽华.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诚信建设[J].华东经济管理,2006,(5).

[4]周政.会计信息失真及其治理方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7,(7).

[5]张宏禄.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

第3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3

会计信息是价值运动及其属性的一种客观表达,是整个会计系统的核心部分,其实质是各种利益关系的反映。真实的会计信息可以客观如实地反映企业在过去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经济业务,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运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会计信息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同时会计信息失真后也越来越严重。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经济后果现在已经显现,它将会导致投资决策失误,影响人们对社会中存在的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使整个社会的诚信度下降,使交易费用越来越高,最终导致交易的停顿,乃至企业破产,银行倒闭,人员失业,使整个社会都将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的苦果中。因此,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

会计信息失真指会计信息未能如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也不能如实地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决策者进行相关决策产生干扰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指会计信息的输出与输入不一致产生的信息虚假,即财务报告反映的情况与原始凭证和依据原始凭证所作的进一步处理相不符。

根据是会计信息失真是否由主观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无意失实和有意造假。

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能够遵循相应的会计准则、规范,提供各类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的失误、经验的不足、专业能力的限制和会计系统本身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等非故意的过失,造成出具的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者准确反映企业当前的经济活动和相关的会计事项的内容。这种失实从客观后果上看,经办人员并没有从中获益,可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影响,也可能并不影响会计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公允性,而只是在业务处理程序和方法上有不妥当的地方;这种失实也往往只是个人行为,而非团伙行为,并且易于查找和纠正,一般不具有隐蔽性。例如原始记录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对客观事实的疏忽和误解;对会计政策的误用等等。

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是指企业的会计活动中当事人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为了个人不正当利益,事前经过了周密筹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非法手段,使会计信息按照某些人的自身利益存在,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有意造假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有关人员的故意行为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最直接因素,从而导致账账、账证、账实不符,有意造假一般都是故意行为,当事人进行舞弊是为了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都会导致企业最终会计信息被歪曲或掩盖,可能是个人行为,也可能是串通舞弊的团伙行为,一般后果比较严重,往往导致企业财产受损,一般都有预谋,因而手段比较隐蔽,较难被发觉。例如伪造,编造记录或凭证;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等。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现实经济生活中,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企业领导人员和会计人员钻法律、法规、制度的空子,做假账、编假报表,欺骗国家、人民和投资者。

近年来,这种现象屡禁不止,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普遍,涉及到的单位数量也多、范围也广,涵盖了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单位;既包括国有企业,也包括集体和私营企业;既包括上市公司,也包括非上市公司;既包括企事业单位,也包括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等。2010年财政部针对会计信息专门进行了检查,在突击检查的200家企业中,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本次突击检查中,蓝色代表会计信息严重不符的企业所占的比例为 81%,绿色代表会计信息基本相符的企业所占的比例为15%,红色代表会计信息相符的企业所占比例为4%。由此看出,我国会计信息不相符的现象非常严重。

本次调查同样得出了实际的调查数据,见表1所示。

数字是如此的触目惊心,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此外,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程度深、危害严重。国家审计署抽查了20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抽查结果显示,在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34份审计报告中,有15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26份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涉及45名注册会计师,造假金额达80多亿元。

诸类会计信息失真的案件层出不穷。 例如:2011年,深圳证交所申斥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管理层利用手中公共权力严重浮报2009年和2010年利润。针对这一案例,证监会相关负责人也非常重视,并进行了严格的立案调查,最后向媒体表示,绿大地在欺诈上市过程的中,存在重大的财务造假行为,涉嫌虚增资产、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除此之外,还有曾经轰动了整个中国的红光事件、琼民源事件、郑百文事件、银广厦事件等,以及啤酒花董事长出逃等案例。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会计信息失真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会计的目标是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以便于决策的需要,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普遍存在,给个方面带来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我们必须对其进行高度重视。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作为一项以提供会计信息为基本职能的管理活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经济后果却越来越严重,会计信息失真会干扰经济秩序和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造成大量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第4篇

姜伟的新书《商人医院》据说总结了448条失误,并且形容自己像蛇一样蜕了一层皮,言外之意就是获得了新生。我总是感觉他由1997年的《总裁二十大失误》至今的《商人医院》448条失误的总结一定还是很不全面。也许前往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条,姜伟只不过否定了一些不能前往成功的路。在还未拜读他大作的今天,我想他尽可以去总结他的失误,而我是否可以思考一下:失败对一个人而言失去的究竟是什么?

失败失去的那就多了!要总结恐怕也是成筐成件的,失败失去了市场;失败失去了地位;失败失去了财富;失败失去了家庭……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可纵缆古今中外有多少失败者又能东山再起?是失败者不想东山再起吗?我想这样想的人在失败者的群体中可能都是极少数,大多数失败者一定是渴望着再度成功的。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失败者的再度成功呢?我想这样换个角度思考失败似乎会更有意义一些。

信任

在一个战役中指挥官清楚信任有时远比官职重要,如果没有兵士们的信任,如果指挥带来得是人亡阵地失,那么即使你在前线叫嚣“我是总司令”,也许你的士兵仍会呈现出败兵之势。因为你是旗帜,你是舵手,你的方向错误使得他努力的心血白费。所以对失败者的障碍最大的莫过于信任的丧失。 公众的信任、团队的信任、合作伙伴的信任,因为丧失了工作外延人员的信任。你的决定、你的方案、你的言语,大家都是带着狐疑的目光在艰难地选择和接受,那么这时候工作的绩效与成果也就自然会大大折扣。史玉柱有一个团队的信任,他的还债之举获得了公众的信任,正是在一个信任环境的呵护下,他走出了失败的阴霾。信任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信任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心态

失败者论失败有大有小,大起大落,从拥有光环到声名扫地,巨大的落差带给失败者的就是心态的失衡。曾经是门庭若市,如今门前冷落鞍马稀;曾经是高朋满座,如今是孑然一身;曾经是呼风唤雨,如今是孤单影只….. 反差带来几种消极心态—其一世态炎凉心,感到身边所有人都不可靠,感到所有人的功利心都太重,感到看破红尘,感到凡事无所谓,进入一种消极状态;其二怀旧心态,喜欢翻阅曾经的奖杯、奖章;喜欢与一些旧部老友小饮几杯;喜欢用“想当年”、“曾经几何”的口头禅,进入一种沉浸历史的沧桑状态;其三憧憬心态,总是在梦想着时光倒流;总是在梦想着有什么独特的机会、捷径可走;总是指望着迅速由人生的低潮重返辉煌的殿堂。逐步进入一种务虚投机的状态。姜伟太想重新证明自己了,太想经历风雨再见彩虹的欣喜,但若不能有一种从来再来,从零开始的务实精神,投机未必取巧!

判断力

失败者之所以难有再次成功,主要缘于在各种决策中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判断。古语言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失败者在心理上难免都有些自卑情结,难免都有不愿触及的伤痛,而恰恰是这种自卑、这种对硬伤的隐藏与保护,结果往往在对事物与人的判断上过多地带有感情的色彩与经验的成份。判断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知识阅历、心态、状态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产生的一种决策行为。许多失败者在经历过去失败的同时往往容易失去正确的判断力,而使得判断要么趋于保守,要么趋于张狂,似乎总摆脱不了偏激与过于谨慎。姜伟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时说“如果我再去搞药,不就显得我水平太低了吗?”这句话显示出姜伟的判断力还是存在问题的。

环境

信任是一种外环境,心态是一种内环境,除此而外失败失去的最多的就是熟悉的环境,熟悉的行业、熟悉的领域。因为失败遭受打击,受挫的人往往要沉寂一段时间,或思考过去;或处理遗留,而正是在沉寂中,许多事物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其实不能不承认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喜欢用右手,你让他用左手他就会不舒服。像姜伟这样曾经是有很大成功的人,他在总结失误的同时,是否已经将自己成功的过去与经验忘却?试想一下史玉柱若不能清醒地认识目前保健品行业的发展趋势,继续沿用小报、专题、墙体,他可会创造脑白金的奇迹吗?环境在变,不仅是变而是在大变、巨变。所以我总是担心姜伟先生总在总结过去的失误,若不能跳出过去,最终致使今天判断的错误是否又会成为明天喋喋不休总结的失误?

失败失去的物化的东西,有时也许并不重要,市场、地位、财富等总还是有重新获得的可能。失败迈向成功,需要的不是口号,而是进行要件的调试,成功的要素需要成功的状态,所以能在信任、心态、判断力、环境方面做一些努力与调整,也许会比反复追问失误到底有多少更有意义一些,因为我们不能总是活在过去!

第5篇

【关键词】 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效 分层治理

一、引言

在生活中,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通用商业语言构成了整个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性已为界所证实[3],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失真将扰乱社会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具有严重的经济后果。无论美国的“安然事件”或我国的“银广夏事件”、“红光事件”,其对于投资者的利益和信心的打击都是毁灭性的,对于国家经济运行秩序的都是巨大的。因此,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重点课题,也是世界各国致力解决的重大。但时至今日,我们并没有在会计信息失真的与治理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各种各样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笔者认为,我们的研究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待改进:第一,我们没有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本质及范围达成共识;第二,没有提出会计信息失效的概念,因而也就无法将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信息失效明确分开;第三,很少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恰当的细分[4],从而难以分别对其加以研究并提出针对性强的治理。作为引玉之言,本文在对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信息失效的本质及范围做出界定的同时,提出二者之间具有层递关系,对其治理应注意区分阶段、细分归类并把握重点。此外,在对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信息失效分层分类的基础上,笔者简要的提出了对其予以分层治理的基本策略。

二、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信息失效

(一)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信息失效的本质

毫无疑问,会计信息的两大质量特征(可靠性与相关性)是评价会计信息优劣的基本标准。换言之,劣质的会计信息必定不具备上述两项质量特征(或其中之一)。因此,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本质就是会计信息可靠性的缺失,或者说,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信息可靠性缺失的外在表现。与此对应,我们可以将会计信息相关性缺失的外在表现称为会计信息失效,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失效的本质就是会计信息相关性的缺失。

提出会计信息失效的概念并正确认识其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会计信息失真的范围,利于对其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方案;第二,其对会计信息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追求和目标,对我们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的功效大有裨益。

(二)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信息失效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如前所述,会计信息失真与失效的本质分别为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缺失。因此,会计信息失真与失效之间的关系就是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关系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会计信息失真与失效之间的关系。

1、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的关系

对于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的关系,我国学者的相关论述较多且基本认可“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信息有用性同等重要的两大质量特征”(朱元午,1999)的主流观点。就重要性程度而言,笔者也赞同上述观点并认为二者作为会计信息有用性的两大基本要素而不可偏废。但笔者同时认为,相关性与与可靠性之间并非(至少不完全是)平行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层递关系,即可靠性是相关性的基础,而相关性则是在此基础上对会计信息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第一,可靠性是相关性的必要条件,可靠性差的会计信息必然伴随着较差的相关性。可靠性的具体现实体现为会计信息的可检验性,可检验性差的会计信息将令其使用者无所适从,并最终失去使用者的信赖。因此,笔者认为,可靠性差的会计信息必然伴随低相关性,与废品无异,对于使用者的决策是毫无意义的,必然遭致使用者的优先淘汰[5]。

第二,相关性并非可靠性的必要条件,相关性差的会计信息其可靠性未必同时差。相关性的具体现实体现为会计信息的预测性和及时性。不可否认,当前建立在成本基础上的财务会计信息因其面向历史而预测性差,但同时却由此而具备高度的可检验性。另一方面,无论多么可靠的会计信息都可能因及时性差而失去决策相关性。也就是说,相关性并非可靠性的必要条件,相关性差的会计信息也可以是高度可靠的会计信息。

由此,如果我们将可靠性差的会计信息类比为废品,认为其不再具备有用性,那么,可靠性强而相关性差的会计信息则可类比为次品而仍具一定意义的有用性。换言之,二者并非共生共存而是存在某种程度的层递关系。

2、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信息失效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显然,作为可靠性与相关性关系的外在表现,会计信息失真与失效之间也存在层递关系。也就是说,失真会计信息必然是失效会计信息,反之则不然。正确认识会计信息失真与失效之间的层递关系对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明确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信息有用性相对初级层次的缺失,有助于我们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现时治理的首要对象和目标。无疑,要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当务之急就是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或将其降至可接受的范围内)。从本质上说就是要将保证我国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作为现时治理的首要目标。

第二,明确会计信息失效是会计信息有用性相对高级层次的缺失,有助于我们明确会计信息质量未来治理的长远目标和方向。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就是要将会计信息失效的现象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从本质上说,要使会计真正成为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良性系统,我们就必须在确保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前提下,持之以恒的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三、会计信息质量的分层治理

前已述及,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原则和思路应是首先提高其可靠性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其相关性的改善。从会计行为论的角度来分析,几乎所有的失真或失效会计信息的生成都与执行者的利己动机相关。当这种利己行为存在多种且具有层次性的路径时,执行者必然会在其间进行选择。同时,理性执行者必然选择成本最小的路径以实现其自身最大化的收益。因此,具体到现实治理,笔者认为,无论是对会计信息失真或失效的有效治理的基本前提都在于对其予以恰当的分类以准确找出各类问题的层次关系及其存在根源和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通过堵塞最优路径可以迫使其选择次优路径。如此分层推进,当执行者所有剩余路径的成本均大于其收益时,会计信息质量可以得到根本性的治理。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分层治理

1、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

会计信息是否失真,最切合实际的判断标准在于其是否可检验,即具有相近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对于同一会计事项的判断是否基本相同。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则不同专业人员对于同一事项的判断必将大相径庭,其差别的根源在于对同一事项的不同处理程序[6]。因此,笔者认为,以公认会计准则为基准,我们首先可以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两大类,合规性失真与违规性失真。其中,合规性失真造成的会计信息可靠性缺失并不以违背公认会计准则为前提,其往往与公司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密切相关[7],具有利己性和主动性的特征。对于违规性失真,按其行为动机我们可以将其再分为两类,舞弊性失真与行为性失真。其中,舞弊性失真是指执行人为实现其自身目的而违背公认会计准则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其同样具有利己性和主动性的特征。而行为性失真则是指“执行人不能够完全正确的对会计规则进行实施”(吴联生,2003)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显然,行为性失真的执行者并不具备主观舞弊的动机因而也不具有利己性和主动性的特征。

2、会计信息失真的分层治理策略

由于“我国会计职业界所承受的风险极低”(刘峰,2002)且所需投入的智力成本也较低,我国上市公司明显倾向于直接性的舞弊行为,即“绝大多数公司都不是在公认会计原则的范围内进行的会计政策选择,而是直接违反会计准则”(朱国泓,2004)。也就是说,我国失真会计信息的最优生产路径是舞弊,而后才是盈余管理。因此,我们应将对会计舞弊行为的治理放在首位,而后才是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

第一,会计信息舞弊性失真泛滥[8]的根源在于相关监管的力度过小。当执行者几乎不花费任何成本就可以实现其自身最大化利益时,舞弊行为必定不可避免。因此,治理舞弊性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强监管力度。其一,完善有关法律法规,降低普通投资者的诉讼门槛,加大会计职业界的法律责任以加大其会计舞弊行为的成本;其二,改变我国多数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混乱的局面,加强公司内部监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的监管;其三,改革与完善我国的独立审计制度,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作用;其四,充分利用媒体和普通投资者的监督作用,加强舆论监管。

第二,合规性失真会计信息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公司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9],其根源在于公认会计原则的弹性过大。由于盈余管理行为强调收益最大化的会计政策选择,因此,过于富有弹性的会计原则是滋生盈余管理的沃土。但是,过于单一的会计原则必然导致低适用性。可见,合规性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矛盾就是公认会计原则的适用性与弹性之间的矛盾。要根治会计信息的合规性失真,就必须在会计准则的适用性与弹性之间寻求到最恰当的契合点,既不降低会计准则的适用性,更不为盈余管理行为提供过大的空间以致其走向盈余操纵的极端。

第三,行为性失真的根源在于人的有限性[10]。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治理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是加强会计的基础职业,贯彻落实会计的职业后续教育,全面提高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其二是加强外部监管(尤其是审计)以强制查漏纠错。此外,必须注意的是,执行者常常通过会计差错更正的方式使因其盈余管理行为造成的合规性失真表现出行为性失真的特点,对此我们应予以坚决的区别与治理。

(二)信息失效的分层治理

1、会计信息失效的分类

会计信息失效的本质是会计信息相关性的缺失,其产生根源有二:其一为会计信息恰当性不足,即会计信息未能如实反映客观事项而导致预测性差,它是相关性较高层次也较为根本性的要求。其二为会计信息充分性不足,即会计信息未能得到及时全面的披露以致不能很好的帮助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它是相关性较低层次的要求。因此,我们首先可以恰当性为基准将会计信息失效分为两大类,系统性失效与非系统性失效。

系统性失效是指因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固有缺陷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效。按对其治理的可实现性,系统性失效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类,绝对系统失效与相对系统失效。其中,我们将源于相对静止的会计信息系统在描述绝对运动的经济活动时的固有缺陷的会计信息失效称为绝对系统失效。与此相应,我们将源于会计信息系统的技术性缺陷的会计信息失效称为相对系统失效。

非系统性失效是指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其产生于会计信息对外报告的环节。以相关法规所要求的披露时间与为基准,非系统性失效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类,违规性失效与合规性失效。其中,违规性失效主要是指公司管理当局的虚假披露行为。合规性失效则又有两种情况:其一为规则性失效,即会计规则所要求的披露时间及内容与会计域秩序不符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效[11];其二为语义性失效,即因财务报告语言隐晦、双关而令使用者无法正确理解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效[12]。

2、会计信息失效的分层治理

与失真会计信息类似,失效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也有着明确的层次性。在我国,失效会计信息基本上存在着一条由非系统性失效至系统性失效,由违规性失效至语义性失效至规则性失效的层次由低至高递进的生成路径。因此,在治理失效会计信息时,我们应将违规性失效放在首位,而后依次是语义性失效和规则性失效,而我们的最高目标应是逐步解决会计信息的系统性失效。

失效会计信息与对应的相同根源的失真会计信息(如违规性失效与舞弊性失真,规则性失效、语义性失效与合规性失真)除所处层次及由此而致的治理次序不同外,其治理思路和策略是基本相同的,在此就不再赘述。但失效会计信息的治理也存在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义性失效的治理是双向的。一方面,财务报告必须能使大众投资者可理解,使其得以从中获取决策有用的信息。任何故意操纵财务报告语言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应予以坚决治理。另一方面,会计作为一门严谨的体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财务报告中必然蕴含大量的专业潜规则和伴随大量的专业术语,很多时候非此就无法对经济活动予以准确表达。因此,语义性失效的治理应从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提供者应努力提供语言简洁、语义明确的财务报告;另一方面,使用者应通过掌握基本的财务知识以更好的理解财务报告。同时,监管者应注意把握一个度的标准,即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至少应使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能明确其真正用意。

第二,系统性失效的治理将伴随着整个会计科学的历程。其中,绝对系统失效是无法绝对克服的,只能不断改善会计信息系统以使其无限接近客观经济活动。相对系统失效的治理则有赖于整个会计科学创造性的不断发展进步,以使会计信息更加面向未来,更具预测性从而更具决策有用性。

【】

1、《会计》,魏明海 龚凯颂,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财务报告舞弊的二元治理》,朱国泓,人民大学出版社

3、《会计魔方—失真会计信息剖析》,张萧,立信会计出版社

4、《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两难选择》,朱元午,会计,1999(7)

5、《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理论框架与证据》,吴联生,会计研究,2003(1)

6、《会计域秩序与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吴联生,经济研究,2002(4)

7、《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质量—红光实业的案例》,刘峰,会计研究,2001(7)

8、《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谢德仁,经济研究,2000(5)

9、《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评述》,魏明海,会计研究,2000(9)

STUDY OF SOLVING ON THE BASE OF THE CLASSIFICATION FOR THE UNTUR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INEFFECTIV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BSTRACT】 BASES ON THE ANALYSE OF THE SUBSTANCE AND EXTENT OF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LACK OF TRUE,THE AUTHOR MAKES OUT A CONCEPT OF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LACK FOR EFFECT AND INDICATES FURTHER THE RELATION OF STEP-UP BETWEEN THE TWO CONCEPTS MENTIONED ABOVE.MEANWHILE,BASES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UNTUR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INEFFECTIVE ACCOUNTING INFORMATION,THE AUTHOR INDICATES THE CONCRETE STRATEGU TOWARDS THEM BRIEFLY.

【KEY WORDS】 THE QUALITY OF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LACK OF TRUE,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LACK FOR EFFECT,SOLVING ON THE BASE OF THE CLASSIFICAT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孙亮,安徽大学管院会计系研究生

[2] 刘春,安徽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研究生

[3] Ball and Brown(1968)的证据表明会计信息与股价变动之间存在关联性,即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

[4] 吴联生博士2003年曾创造性的提出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将会计信息失真划分为规则性失真、违规性失真及行为性失真三种。但其没有对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信息失效予以区分,同时,三分法难免失于简单。

[5] 例如,公允价值计量在理论上被认为是一种先进的、相关性更强的,但其在现实运用中却因可检验性差而处境尴尬,甚至被认为是“造成资本市场混乱的根本原因”(陈敏,2005)。可见,信息使用者对其相关性是不认可的。

[6] 谢德仁博士2000年曾经指出,真实有程序真实与结果真实之分。笔者也认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只能是程序真实。

[7] 魏明海博士2000年曾指出盈余管理包括虚构交易行为。本文采用通常意义的盈余管理定义,所提及的盈余管理均不包括会计舞弊行为。

[8] 朱国泓博士(2004)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问题严重且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显著特点:其一,舞弊金额巨大;其二,直接违反会计规则;其三,管理层授意或直接参与;其四,对投资者造成了重大误导。

[9] 笔者认为,盈余管理行为包括两种主要方式,政策选择与语意选择。其中,前者使会计信息不可比、不可检验,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后者使会计信息不可理解,是会计信息语义性失效的根源。

[10] 巴雷特博士1995年指出,人类的根本特性是有限性。并认为如果不理解人类的有限性,那就也不理解人类的本性。

第6篇

关键词 会计信息 问题 反思 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国际性、历史性的问题,它一直是会计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也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部门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事件仍然层出不穷,严重困扰着世界各国人民。如,美国的安然公司、默克公司以及我国的银广厦、亿安科技等。为什么会计失真现象会屡禁不止呢?笔者认为原因在于至今仍然没有找到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目前,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但笔者有着不同的见解。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分析

(一)会计职业道德缺失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在会计学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他们的理由是:①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直接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是会计人员,信息出现问题,会计人员难逃其咎;②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会导致会计信息技术性失真――道德缺失、责任不够技术水平得不到提高;③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会导致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道德的背离、对法律的蔑视产生违法操作的动机;④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失真――钻法律、法规、制度、准则不完善的空子,打球的投机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缺失。[1]

不可否认会计人员道德缺失确实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笔者认为它并不是信息失真的根源所在。理由是:①会计只是一个职业岗位,它和所有者之间是一种雇佣关系,它必须根据所有者的需要来提供信息。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为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的负责人。对于信息导致的后果除了技术性失真外,都不应该由会计来承担。即便是技术性失真也与职业道德无关,技术水平不够虽然责任可以补足,但并不能就说明技术水平不够就是因为责任不够,如果这样就犯了逻辑性的错误;②会计信息的组合来源于多个渠道、多个方面,并非都来自会计职业(如采购、供应等),在追究会计信息失真时理应辩清因果关系,原始信息的提供才是关键,也理所当然地应该由原始信息的提供者来承担责任,才显得公平合理。有的会计信息根本就不是出自会计人员之手,或虽然是由会计人员进行技术处理的,但会计进行技术处理的过程并无过失,而是原始信息失真了,这样怎么能归咎于会计职业道德缺失呢?

(二)不法利益驱动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

这种观点认为,会计信息是利益分配,财富转移的基础,它具有协调利益分配的功能,这种功能既可以推动人们去遵守法规,也可以推动人们去违反法规。这样,在没有政府监管或政府监管不力的假设下,无论制度多么完善,只要有不法利益的驱动,就有可能产生会计诚信危机。由此断言不法利益驱动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本质和根源。

笔直认为,这一观点不仅犯了以点盖面的错误,而且在逻辑推理上也很不严谨。因为,会计信息失真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会计信息不实,二是会计信息造假。这两者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会计信息不实的当事人并无造成失真的主观意愿,也不可能得到经济及其他利益。而会计信息造假的行为责任人主观上具有造成信息失真的意愿,客观上存在不法利益驱动带来的风险及危害。因此不难看出,不法利益驱动是导致会计信息造假的主要原因,但与会计信息不实并无直接的联系。

(三)法规和制度不健全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

当前,我国虽然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会计法规和制度,但多有“洋为中用”的浓厚色彩,与我们的国情不符,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这些“水土不服”的法规和制度主要表现在缺乏合理、公平、公正和正义。这样,对于伦理、道德范畴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如:钻政策的空子打球)就束手无策。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就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更是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层出不穷的症结所在。但是,如何才能使会计法规和制度具有所谓的合理、公平、公正和正义[2],以确保会计信息不失真呢?对于伦理、道德范畴的失真,这几乎就是一个“不治之症”。如此看来,这也只是找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病症”,而“病症”的起因是什么,却并没有搞清楚。这又怎么能说是找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呢?

(四)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衡量标准不统一才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

通过对上述观点的逐一分析发现,我们其实是走入了一个误区,产生不同观点的原因是因为各自所站的角度不同,衡量的尺度与标准存在差异。这点给笔者很大的启发。现在我们一切从源头看起,在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体系中,可靠性是基础和核心(这点是已经达成的一致共识),而可靠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真实性。那么,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究竟是什么?它的衡量标准又是什么?时至今日,在学术界还存在很大的分歧。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衡量标准,当前学术界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一是会计信息是否能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地揭示各项经济指标所包含的经济内容;二是会计信息是否与“会计域秩序”相一致;三是会计信息是否符合会计规则。[3]

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中对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衡量标准也多是依据这三个观点来阐述的,但是,由于这三个观点的着眼点各不相同,导致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因为依据不同的观点产生各自的独立体系,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性。例如:《会计法》的依据侧重于第一种观点,而《会计准则》则偏重于第三种观点。本以为这样刚好可以相互补充,使相关法律法规的内涵和外延相对扩大,但在具体到某一会计行为是否违法的问题上,则出现了利用会计中出现的漏洞进行的会计选择行为,因为没有明确的条款规定其违法,而认定它是合法,即便它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不公正。这样又怎么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呢?所以,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衡量标准不统一才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

二、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途径与方法

(一)客观方面的途径或方法

1.统一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衡量标准

在学术界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中,每一种观点都有它的生命力,但我们必须做出选择,而且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来作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衡量标准。(象当前这样多种观点并存必然使法规和制度难以健全和完善。)因此,笔者认为,衡量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标准只能是客观事实。会计信息是人对经济活动客观事实的记录、整理、归纳与概括,它属于人的意识范畴。根据哲学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来看,这种意识的真实性就必须是客观存在事实的准确反映。这里说的客观事实不仅包括与物有关的自然事实,而且包括与人有关的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指人与人之间经过充分博弈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风俗、习惯、文化、道德等。[3]

也许有人会说,即便我们都采用这一标准也同样存在差异。这点确实如此。因为不同的会计信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程度也不相同。这其实也只是一个简单的哲学问题,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问题,虽然我们永远也达不到绝对的真实程度,但我们可以不断地去接近这个真实程度。

2.制定和完善法规和制度

有了统一的标准,接下来就是解决如何用这个标准去衡量的问题。用标准来衡量会计信息的过程本身是一种人的行为过程,既然是人的行为过程就难免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由于这种主观性与对会计信息客观性的要求相背离,因此,就必须用客观的东西来支配这种主观性,即相关的法规和规章、制度。

另外,会计信息是来源于会计行为的。我们既然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绝对真实性,但如果会计信息是由不遵循会计规则或遵循了不合理的会计规则的行为来产生和提供,那么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更加难以保证。为此,我们也必须制定会计行为的标准制度,而且这种制度必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从目前来看,我国已经有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会计行为规则等规范性文件,只是因为相互间缺乏一定的协调性,因此必须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在修订和完善的过程中,有必要从会计行为的思想现代化、会计行为方法现代化和会计行为内涵的现代化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找到会计行为科学的理论出发点,并以理论的研究为背景,提出会计行为的合法化、组织化方案,最后具体落实到对会计行为目标的确定和界定。最终实现法律、法规和会计行为规则的协调与互助,以法来规范行为,以行为规则来诠释法规,最大限度地堵塞漏洞。

3.构筑完善的会计信息监督体系

法规和制度的执行完全依靠人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会计规则或准则也不例外,必须有效地进行监督。为此,必须构筑完善的会计监督体系。完善的监督体系必须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内部监督体系;二是外部监督体系。

内部监督体系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会计人员的自我监督;二是单位负责人与会计之间的相互监督;三是单位之外、行业之内的监督。监督的内容和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会计行为本身,应扩大到生产、销售、采购、供应等一切与经济活动相关联的领域,以确保原始信息的真实性。

外部监督方面,由于实施监督的社会中介结构与被监督单位之间存在经济利益关系,监督的力度大打折扣,因此,首先必须取消这层关系,改由受益人支付中介机构费用;其次,在外部监督行使监督权的同时,必须有确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来监督它们自身。

(二)主观方面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会计人员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

既然会计人员道德缺失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有必要加以解决,解决的途径最快、最易见效果的方式就是培训。通过培训充分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自觉遵守和执行有关的

法规和规章,从主观上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人为因素。[4]另外通过业务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使技术性失真降到最低。

2.规范会计行为,使不法分子无从下手。

不法利益驱动是导致会计信息造假的主要原因,通过规范会计行为,广泛实行阳光操作,对会计行为责任人实行多人相互监督制度,封锁不法分子的实施环境,使不法分子虽有动机而无契机,从而大大降低信息造假率。

参考文献

[1]杨勇,戎小红,刘晨.五个会计热点问题的悖论[J].财务与会计,2004;(1):7~12

[2]池兆念.会计信息质量的制度伦理思考[J].财会月刊,2005;(1):8~9.

[3]刘国成,张愈强.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5;(2):7~8

[4]张志荣,崔新芹.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J].水利经济,2004;(1):33

第7篇

[关键词]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危害;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30.91;D92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1-0166-03

[作者简介] 胡春梅,江西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会计学;

徐 莉,江西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江西 南昌 330046)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最根本要求。而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仍极为普遍,会计信息失真不仅给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扰乱社会经济秩序、阻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其失真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造成了对会计信息的“诚信危机”。会计信息失真涵盖的范围很广,只要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都可以称之为会计信息失真。因此,深入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因素,进而寻找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就成为当前会计、审计准则改革进程中颇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当前在上市公司中,虽然新的会计准则的颁布及其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总体上来说还不尽人意,存在的问题较多,对近年我国所发生的大量会计信息失真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上市公司违规造假,出于经营管理上的特殊目的,故意隐瞒或虚构交易事项;蓄意歪曲或不愿披露详细、真实的信息;低估损失,高估收益,使得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不够真实,或上市公司运用不恰当的会计处理办法,提供带有明显误导性的财务报告,以粉饰经营业绩,使得会计信息不真实,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等。

2.会计人员滥用判断,利用其职业判断能力,对会计事项作出非公允的表达,致使会计信息扭曲。例如:《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七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即企业在提供会计信息时应遵循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允许对不重要的事项可以简单处理、例外处理,但对于重要性的判断标准,无论是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新准则均未能作出规定。这样对业务事项是否重要的判断就将由会计人员处理,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一经济事项所作出的重要性判断就可能产生差异,这种差异将直接导致对同一事项会计处理方法的不一致。许多会计事项正是由于会计人员的随意判断导致会计信息大量失真。

3.会计人员在核算过程中的差错失误。由于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欠缺,或者粗心大意,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出现差错,造成会计信息不准确。例如: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对会计行业的影响很大。与原有会计制度相比,内容更新较多,许多会计人员习惯于执行会计制度,会计业务发生时要告知“借”与“贷”的相应科目,但新会计准则规范的是确认计量和列报的一般原则,甚至没有具体的科目名称,这就使得部分会计人员在核算过程中容易出现差错,滥用会计科目,虚列会计明细,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4.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上市公司就利用会计准则等有关财务核算规则存在的缺陷及其企业自身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大搞“特技表演”,导致会计信息未能公正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利用坏账准备计提随意性强;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多种选择;各项减值准备的计提与冲回;折旧政策的调整;利用会计差错更正;提前确认收入等等制造失真会计信息。

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新的存货记账方法,取消“后进先出”法,对于原先采用后进先出,存货较大,周转率较低的公司,如一家采用后进先出法的电器设备制造的公司,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下跌过程中,一旦变革为先进先出法,成本将大幅上升,毛利率快速下滑,当期利润便会显著下降。而对以生产电缆线、变压器的公司而言,由于当前国际市场有色金属的价格不断上涨,改变计价方法就会出现相反的结果。这种计量属性的改变,也会产生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1.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会计信息失真将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国民收入无序分配,导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其税收政策无法正常执行,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社会经济正常发展受阻,证券市场及其整个国民经济建设混乱,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还将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为经济犯罪活动提供方便,滋生腐败,影响社会稳定,滋长浮夸之风和腐败现象,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2.对于上市公司自身来说,会计信息失真将使企业的会计工作丧失其职能,从而失去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指导作用,会影响企业经营者管理和科学决策,企业会因家底不清无法作出合理的经济预测而发生财务危机或其他重大损失,另外,信息失真会使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丧失向企业融资的信心。如此情况下的企业,长期下去,必将削弱其市场竞争力,制约其发展、壮大。

3.对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来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将给投资者和债权人带来信息投资风险,将会误导社会公众对证券投资作出错误的抉择,出现投资得不到回报,最终丧失投资热情。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一是非故意性原因造成的,例如: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资料及其数据的过程中,由于专业水平不够,经验不足,导致计量出错,主观判断失误;二是故意性原因造成的,例如为了某种意图和目的,通过弄虚造假,人为地、故意地隐瞒收入与支出等,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具体可以从下面几点来分析:

(一)各方利益的推动

1.投资方利益的推动。在证券市场中,相当一部分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喜欢猎取小道消息,只关心股票价格的升降,对会计信息的真假缺乏研究,从而造成市场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大量需求。

2.上市公司利益的推动。某些上市公司为了在当前证券市场中树立其良好形象,并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致于利用会计造假、操纵利润的各种利益冲动一直有增无减。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出于经营管理上的特殊目的,蓄意歪曲或不愿披露详细、真实的信息;低估损失,高估收益,使得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不够真实。再者,上市公司运用不恰当的会计处理办法,提供带有明显误导性的财务报告,以粉饰经营业绩。

3.政府行为的不规范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调控通过市场以间接方式进行,但某些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左右企业管理人员的经济决策,甚至授意企业管理人员报列虚假的财务数据,人为夸大当地的经济增长速度,造成国家统计数据与地方统计数据相差悬殊,企业会计信息基础数据注水严重。这种由于政府行为的不规范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在当前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

(二)公司治理结构不科学。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多数是由原国企改制而来,导致"掏空"、"造假"等现象屡有发生,目前上市公司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得公司治理中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全丧失效力,形成了自我评价风险,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大股东自身的利益。这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使得公司的实际经营决策大权主要由公司高管人员掌握,造成部分公司信息不透明,内部人控制和操作不规范等弊端,其缺陷严重制约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是会计信誉度低的根本原因。

(三)会计监督环境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

1.企业外部的会计监督,如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各种经济监督之间监督标准不统一,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互相交叉,无法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发挥监督作用。企业内部的审计监督软弱,许多单位迫于《审计法》,才不得不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这样内部审计机构在运行中不能被单位真正接纳,反而受排斥。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不能过多地参与单位的经营决策,担心自己的工作被领导误解,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在工作中处处小心翼翼,对单位违法违纪的财务活动视而不见。

2.作为社会力量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1)注册会计师缺乏独立性。注册会计师审计被誉为最超脱、独立性最强的审计,因为职业规范要求它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独立于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而在现实工作中要完全做到这一点却很难,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了普遍现象。(2)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差。一些原则性差的事务所为了承接业务,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验证报告,不仅监督职能丧失,反而滋长了造假的风气。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尽管我国的会计法及相关法规对违反会计法规的行为均有相应的处罚措施,但其处罚力度远不足以威慑会计造假者,使得造假成本很小。此外,执法不严,也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对会计信息的造假。低廉的造假成本,高额的造假回报和利益趋动,使得一些人敢于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使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

(四)会计人员素质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会计行业古来有之,且一直在管理工作中居于高位。我国现有1200万会计人员,一个县一般也有1000多名会计人员。另外,我国的会计学教育也已开展了半个多世纪,许多高学历的会计人才分布在各个会计岗位上,但是,当前仍存在三个主要问题:(1)合格的会计人员数量不够;(2)会计人员素质不高;(3)风气不好,做假账、造假账,违反财会制度和职业道德,这都将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治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强化董事会和监事会职能、限定国有大股东持股比例、推行股权激励、完善投资者权益保护等治理措施,使得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进一步完善,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理顺会计管理体制,强化会计监督,完善内部审计监督职能,从而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信息的透明度、会计信息的质量及其会计信誉度。

(二)强化会计监督机制。建立以单位内部监督、注册会计师社会监督、政府部门国家监督为主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加强企业会计信息的共享,防止会计信息的提供者炮制不同口径的失真了的会计信息,保证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加强法制建设和监督,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也是会计监督的关键。对那些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会计单位和个人要严惩不贷,决不姑息。特别是对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典型单位、典型案例、典型责任人,应依法从重处理并公诸于众,以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和威慑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加大会计造假的机会成本,有效扼制非法会计信息的失真,同时也是给那些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法律上的保护。

(三)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提升会计人员素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求现代会计必须随之转轨变型,适应形势,更新知识,会计从业人员不断进行后续教育培训学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形式多样化,会计主体多元化,在企业错综复杂、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同样也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1)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2)具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3)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4)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只有具备这些素质和能力的会计人员,我们所获得的会计信息质量才有保障。

(四)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有关内容。2006年2月15日我国新的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正式颁布,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境内会计师事务所施行。但新准则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本次准则修订过程中引入了多种会计计量属性,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会计人员对会计计量属性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而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我国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而且这也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所迈出的重要一步,所以我们不能通过限制企业的选择权来解决这一问题。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在目前情况下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通过内部审计及外部监督机构来制止企业钻会计政策可选择性的空子,此外,在会计准则、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应对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加以限制。

四、结束语

会计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且,“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作为通用的“商业语言”,尤其是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意味着从2007年起,中国企业将使用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与国际企业对话。这种对话在经济全球化、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也日显重要。但同时,会计信息失真也会伴随着这个发展过程,如何更好地杜绝它的存在,是我们现在值得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贺志东.企业会计准则操作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林钟高,等.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1).

[4]姜丹,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监管的博弈分析[J].财会月刊,2007,(11).

[5]严武.公司股权结构与治理机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6]任德新,黄国伟.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路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5,(1).

第8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缺失

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195-02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诚的基本含义是诚实无欺,真实无妄,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信”,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规范,是诚实、不欺、讲信用的意思。孔子很重视“信”,并正式把“信”列为一条重要德目。“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这是把“信”看做个人必备的品德;“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这是把“信”看做治国的根本。“诚,信也”,“信,诚也。”(《说文解字》)这就是说,诚即信,信即诚。诚信不仅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也是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诚信问题日益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一个被关注的话题。一方面,从理论的角度分析,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并引导其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从现实角度分析,这是因为假冒伪劣成为社会公害,人们无不渴求真诚。因此,加强诚信研究,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诚实缺失的具体表现及其对社会的不利影响

诚信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一贯倡导“一诺千金”。古人讲每日“三省其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重诚信的表现。过去一些商家讲“童叟无欺”。现在留下的一些有声誉的老字号如同仁堂等,都是讲诚信、重商德的企业。诚信是个人交往的基础,是企业信誉的保证。有了诚信,人们才能正常交往,才能取信于人,得信于民,企业也才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取信于社会并回报社会。缺少诚信,个人、企业得不到世人和社会的信誉。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振,国无信不兴。只有讲究诚实、信用,企业才能发展,社会才能昌盛。

然而近些年来,我国却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诚实信用缺失现象。主要表现为:

1.个人信用缺失。个人信用是日常人们交往的重要基础,信用以诚实为基础。没有信用,人们的联系无法想象,社会也难以正常发展。近年来,在个人信用方面出现了许多失常,有的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惜违背信义,出尔反尔,甚至制造假学历、假证件蒙骗组织、蒙骗社会造成极端恶劣影响。市场中出现缺斤少两,以劣充好,以假充真,买卖不规范现象。可见个人信用失常的危害。

2.组织信用失常。由于市场经济的出现,人们不免出现利益追求的盲目性,造成个人失信,乃至影响组织的健康发展。组织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纽带,是个人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桥梁。组织的失信尤其是政府的某些失信对社会发展更是不利。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利益,搞地方保护主义,排斥外来经济。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官员违反国家政策,乱收费,乱罚款,富了自己,穷了百姓。有的利用职务之便,敛财,搞腐败,买官卖官等,严重影响了领导的形象,使人民群众对政府、对组织失信。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混政府的钱、买政府的官,混更多的钱、买更大的官。”

政府信用缺失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有些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商业欺诈,偷税漏税,伪造票据,搞虚假广告等。如一企业生产的伪劣奶粉,致使婴幼儿童中毒。又如,我国个别企业造假,使我国对日本的稻草出口被禁止长达九个月之久,直接影响了重达15万吨、货值3 000万美元的稻草的出口,相关行业的间接损失高达近亿元。

二、我国诚信缺失形成的原因

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根源,也有现实的根源;有体制方面的,也有非体制的。

在“”时代,浮夸风盛行。到处都是欺上瞒下,虚夸事实。一会儿亩产上万斤,一会儿放卫星。上下级隐瞒,胡编数字。电视台大斯宣传虚假事实,讲真话反而受到批判。处处张贴标语,宣传虚夸事实,不切实际,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些给人们的思想注入了虚假的流毒。这些现象根源于从上而下“左”的一套,然而这些年的诚信缺失却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形成中出现的。

市场经济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优化配置资源,由市场来调节人们需求,其实它是一种道德经济,凭人们的道德良心买卖和交往。但由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配套措施不健全,缺乏法律制度的约束,出现了一些无信用、无道德的现象,表现为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认为,当今诚信缺失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经济活动中缺乏对违规人的硬性法律约束。在市场中,缺斤少两比比皆是,有的甚至买假卖假、坑害消费者,致使消费者难以对出售商和生产厂家相信。在我们的制度环境中,违约、不讲信用行为的收益常常大于守约、讲信用行为的收益。任何人的经济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的理。这种理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既有利于个人也有利于社会;二是有利于个人,但不利于别人或社会;三是既不利于个人也不利于社会。人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环境。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塑造人的高素质,让人们知道该怎么做或不该怎么做。否则,谁还会去守信用呢?

第二,政府行为不规范造成信用危机。某些政府官员利用转轨过程中有关制度建设的不到位的腐败行为和弄虚作假等行为直接损害了政府的形象,使过去清廉政府下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遭到破坏,比如买官卖官、公款吃喝、包养情妇、行贿受贿等,败坏了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威望。有些地方政府搞地方保护主义,对假冒伪劣商品生产和销售纵容和庇护;不履行政府与人民签订的合同,重收费轻服务等行为直接伤害了人民的利益和感情。

第三,我国当前的失信与人性和价值观的低落有一定的关系。说谎和造假的存在是诚实丧失和出现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从人性的角度上,说谎和造假并不是天生的,是在追求不合理的价值中造成的。比如,有的人搞假文凭、假证件去应聘获取某种不当的利益,他成功了,然而却没有被发现,这就促使其他人模仿,造成一种失信的环境。有的人认为,社会上存在暗箱操作、官员谋求私利、贪赃枉法等现象,一些德性和品行低下的人偏偏得势、得利,品学兼优者反而失其应得之位。所以,不说谎办不了大事,造成了人与人、人与政府的信用危机。

三、面对全球市场竞争下诚信缺失的对策

我国信用的缺乏以及信用在经济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已是关系到改革与发展的紧迫课题。关于信用建设措施,从我国当前的情况看,主要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落实“以德治国”思想,强化政府信用建设,抓好领导和干部的率先垂范。政府信用问题对整个社会信用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直接影响社会的诚实风气。改革开放以来,行政管理的体制改革滞后,行政行为出现某些失落,如执法过程中滥用权力、行贿受贿、买官卖官、有法不依、地方保护主义等;这些政府的失信行为给社会造成不良风气,影响政府的形象,导致了整体社会信用的滑坡,所以领导干部带头,做诚信表率,主动克服、杜绝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现象,积极开展“讲诚信”的自我道德教育和修养教育,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和广泛的社会评价风气,使人人感受到诚实光荣,虚假可耻的社会氛围。

第二,加强法制建设,切实保障社会信用秩序。信用秩序的建立,需要有法律的支持和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建立,体制还不完善,机制还不健全,与之配套的法律制度也未建立。一些不法分子投机取巧、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败坏了社会风气。针对我国当前信用管理方面遇到的突出问题,要立法对失信行为的惩处,甚至追究失信的刑事责任,使失信者无立足之地。同时,还要在制度上保证诚信者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对讲信用者给予一定的补偿。我们可以建立个人、企业、政府信用体系,统一失信惩戒制度等。我们的信用经济不能再建立在口头上,建立在观念层面,必须快速上升到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层次上来。

第9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诚信外部监督

我国资本市场发生过诸起“xx事件”,如“琼民源事件”、“红光事件”、“银广夏事件”、“郑百文事件”、“蓝田事件”、“猴王事件”……等等,让人们对中国上市公司会计公信力产生巨大的怀疑。鉴于最迫切需要会计诚信的领域是资本市场,是上市公司,同时由于会计信息是有信息内涵的,会计诚信失范企业传达给市场主体的会计信息是经过人为造假或操纵的,那么市场主体以这种会计信息作为决策依据,显然会误导投资者、债权人,也会误导国家对市场经济的监督和宏观调控,显然会产生严重的不经济后果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因此上市公司塑立会计诚信显得是多么重要,本文的讨论对象主要针对上市公司。

1、上市公司会计诚信失范行为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我国证券资本市场建立以来,很多企业围绕着“上市”及其后续的一系列企业自利性经济活动中,为满足自身的利益,出现了很多的企业会计诚信失范行为,频繁地进行会计造假或会计操纵。概括地分析,上市公司的企业会计诚信失范行为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1)为获取上市资格、扩大募股资金的造假或操纵行为;(2)上市后为继续融资的会计造假或操纵行为;(3)为维持上市资格、避免停牌、摘牌的会计造假或操纵行为;(4)炒作股票、谋取暴利的有关会计造假或操纵行为。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特殊性和国情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在企业会计诚信失范行为中卷入了地方政府因素,鉴于引发此类会计诚信失范行为的特殊性,本文讨论的对象不涉及因行政因素介入的会计诚信失范行为,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独立的自利性的自主控制的会计诚信失范行为,因为只有这类行为才是市场经济中本应可能存在的市场经济行为,也只有此类行为才能为本文所倡导的外部监督机制所约束。

2、诚信略论

诚信,即诚实守信,在我国五千年前的民族文化孕育过程中,其相应内涵其实就已经产生。“言而无信,不知其可”、“言必行,行必果”、“行非信,无以立”,这些家喻户晓的古典信条都闪烁着诚信为本的思想光芒。儒家先圣孔子说过“民无信不立”,并把“信”与“仁、义、礼、智”一样作为极为推崇的人身美德,并视“与朋友交而无信”为不耻。

在当代,我国已经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而市场经济首先是信用经济,这也是西方社会市场经济多少年来发展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基本市场行为准则。信誉与诚信是捆绑在一起的“孪生兄弟”,诚信无疑是构筑良好信誉的基石。在市场经济社会,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背弃了诚信去谋取一已私利无疑都是“竭泽而渔”。

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这几年,国内上市公司会计公信力备受质疑,主要是受会计造假和会计操纵等行为的影响,也就是说会计主体,具体而言是企业管理层及其控制下的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诚信已经出现失范。国内上市公司会计诚信出现失范问题并非一日之寒,会计监督主管部门乃至国家领导人深刻认识到加强会计诚信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因为如此,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基2001年4月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题写了“不做假帐”四字校训,同年10月在视察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时又做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帐”的16字指示,赋予会计诚信回归殷殷期望。

国内会计界不平静,国外更是不平静,2001年底,作为具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美国,出现了能源巨头安然公司会计造假案东窗事发,并导致破产,而且还伴有昂贵的“殉葬品”――引致审计该公司的国际“五大”会计公司之一的安达信倒闭。随后,世界通信公司、施乐公司、默克公司等诸多世界商业巨头涉及会计造假丑闻,会计诚信顿成为一个世界性话题。国内外上市公司的会计公信力在近几十年来受到了最严重的挑战。

在上述国内、国际的大背景下,我国会计主管部门财政部因势利导,则于2003年3月专门发文《财政部关于开展会计职业道德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发起重塑中国会计公信力活动,高度重视会计诚信建设,希望重塑中国会计公信力。

3、本文讨论的出发点:完善制约会计诚信失范的外部监督环境

《财政部关于开展会计职业道德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主要是从会计诚信的主要执行者――会计从业人员着手,期望通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会计诚信教育,来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造就会计人的“金刚不坏之身”,堵住会计诚信失范的“黑洞”。根据矛盾论,外因皆因内因而发生作用,因此即使“威逼利诱”(外因),只要会计人仍然坚守了会计诚信的最后一方净土(内因),会计诚信“大厦”就不会最终坍塌,这算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理想结果,也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始出发点。

我们并不否认加强对会计诚信的主要执行者――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能够起到一定抑制会计造假、促进会计诚信回归的作用,而且应该说还是促使会计诚信回归的重要依赖举措。结合中国实际,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加强企业管理者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会计诚信教育其实是同样不容忽视的。

我国会计诚信失范的内在原因方面,有会计学者认为并不能简单地论定为会计工作者道德沦丧,根本的原因是企业缺少真正的委托人(也即所有者缺位或者产权不明晰问题),我们亦对此表示认同。来自于经济学家的观点是:产权是“诚信”的基础,明晰的产权是人们追求长远利益的动力,只有追求长远利益的人才会讲“诚信”。而现实是国有企业产权不够明晰,说的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国内上市公司多是国有企业,存在所谓的“所有者缺位”或者产权不明晰问题。而美国很多上市公司则由于股权过于分散化(产权倒是明晰的),公司控制权落入经理人之手,缺乏真正关心企业长远利益的所有者。结果便导致“(会计诚信原则产生于委托关系较为确定的时代。)人类一旦进入只有人而没有委托人的契约关系时代,原有的会计诚信实现机制就遇到了挑战(杨雄胜,2001)”。因此,只有造就更多的与企业长期利益“捆绑”在一起的产权明晰的企业所有者,以此为基础完善公司治理,会计诚信失范的内在症结治理才会有所改观。

会计职业道德因素和企业所有者问题(产权问题)对会计诚信建设的内在影响(会计诚信失范的内部症结所在),本文不多做讨论,因为目前对于中国而言都还是大难题。本文更多地从务实角度出发,从会计诚信建设的外部监督制约方面多下功夫,期望从外部生成一个让会计诚信执行者(整体而言是会计主体,具体而言则是其管理层及其控制下的会计人)想造假、想违背诚信原则都十分困难的外部监督约束环境,借助于外力来制约会计诚信失范行为。而制约会计诚信失范的外部监督环境的形成,则主要取决于对会计诚信执行者进行监督的外部监督力量: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简称CPA)、政府监管部门(如证监委、政府审计部门等),以及社会舆论与良知。

我们将通过一个简化模型来揭示会计诚信失范的外部症结所在,进而导出完善制约会计诚信失范的外部监督环境的政策取向。

4、会计诚信失范的外部症结及其治理:一个简单模型的解释

假定会计诚信执行者的行为符合经济理性人假设,则我们可以认为他们在违背会计诚信原则进行会计造假时,必然会对会计造假行为的预期效用进行衡量,诚信失范一般只有在该行为预期效用严格为正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即符合他们自身的“成本效益原则”。

我们采用一个简化的模型来表示会计诚信执行者采取诚信失范策略的预期效用U=(1-P)*E[u(i)]-P*E[u(c)],从理论严格上讲,要假定会计诚信执行者具有单调增加的拟线性效用函数,其它财富所带来的效用标准化为零。我们通过该模型揭示会计诚信失范的症结所在及其治理对策,我们认为这个简单模型能够恰当地揭示问题的实质。

函数变量及表达式说明:

u:会计诚信执行者的效用函数。

i:诚信失范收益,会计诚信执行者违背诚信原则的失范行为如果没有被外部监督力量发现所获得的收益。

P:会计诚信执行者违背诚信原则的失范行为被外部监督力量发现受到惩罚的概率(为讨论方便本文假定失范行为被发现就会受到惩罚,放松假定并不影响讨论结果)。

本文所指惩罚为广义,行政、法律、竞争的市场、社会等都会施加各式各样的惩罚,如罚款、刑事处罚、市场份额丧失、名誉损失、丧失市场竞争力、舆论征讨等等。

c:诚信失范成本,会计诚信执行者违背会计诚信原则的失范行为如果被外部监督力量发现而受到惩罚所付出的代价或受到的损失。

表达式(1-P)*E[u(i)]:预期诚信失范收益,会计诚信执行者违背会计诚信原则的失范行为没有被外部监督力量发现而获得的期望效用。

表达式P*E[u(c)]:预期诚信失范成本,为会计诚信执行者违背会计诚信原则的失范行为被外部监督力量发现受到惩罚的期望效用损失。

在正常情况下,只有当预期效用(即函数值U)大于零时,会计诚信的执行者才会采取失范策略,反之则采取遵守诚信策略。为了降低会计诚信执行者选择诚信失范策略的可能性而更多地选择遵守诚信策略,就是要尽可能地让函数值更多地落在小于0的区间内,并且尽可能远地偏离原点,那么可采取的对策有:

(1)增大预期会计诚信失范成本P*E[u(c)],进一步而言就是增大c(即增大诚信失范成本)和增大P(即增大诚信失范行为被发现受惩罚的概率)。

(2)降低预期会计诚信失范收益(1-P)*E[u(i)],进一步而言就是降低i(即降低诚信失范收益)和增大P。

5、治理会计诚信失范对策的拓展分析:外部监督环境的构筑

5.1降低会计诚信失范收益i及其政策取向

由于降低会计诚信失范收益的政策取向余地不大,本文不做重点讨论,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即通过对上市公司“壳资源”的治理可以降低这方面带来的相关正效用。中国资本市场建立的初衷很大一方面就是为国有企业解困“输血”,为此,不少国有企业一方面是为了争取上市资格进行会计造假,另外一方面在业绩持续滑落时为了保持配股资格、避免已经形成的壳资源丧失而进行会计造假。除了企业个体行为之外,很多时候还会介入行政因素。之所以出现这种不正常现象,就是因为中国上市公司的“壳资源”是稀缺的,因此加强对上市公司“壳资源”的治理,可以减少通过“壳资源”“寻租”现象,有助于减少会计诚信失范行为。

5.2 增大会计诚信失范成本C及其政策取向

5.2.1 形成对会计诚信失范行为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不敢违法的外部法律监督环境

应当说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等经济法律法规对会计诚信失范行为有不少法律处罚制裁规定,但是实际上对会计诚信执行者的法律威慑力怎么样?实际情况恐怕不太令人乐观,否则也不会出现如此多的“xx事件”了。究其原因,如果不是因为法律规定对会计诚信失范行为立法的空缺,那么就是执法力度或者惩处力度不够问题。因此司法介入产生的诚信失范成本有待加强,而其关键是要对诚信失范行为的惩罚制裁要有法可依,违法必究,进而达到不敢违法的效果(主要取决法律惩处的力度)。如果整个司法制度形成了一个让诚信失范者承担不起诚信失范成本的大环境,那么诚信失范成本所产生的威慑力将足以使会计诚信执行者望“失范”而“却步”,从而导致会计公信力的提高。

5.2.2 构建完整的多层次的会计诚信信用体系,让竞争的市场来惩罚、制约诚信失范者

增大会计诚信失范成本的另一个方面是构筑完整的多层次的会计诚信信用体系,形成对会计诚信执行者监督制约的外部市场环境。

完整的多层次的会计诚信信用体系应该包括三个层次:(1)会计主体诚信信用体系;(2)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信用体系;(3)企业经理人会计诚信信用体系。值得幸喜的是,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已经尝试建立会计主体会计信用体系,如上海市2001年底出台《上海市财务会计信用等级管理试行办法》,并于2002年初评出100家A级会计信用单位,无意是对会计诚信的有力褒奖。而广东省财政厅在2003年的专项文件里则提到“研究建立和实施会计人员诚信档案管理制度”。

就会计主体诚信信用体系而言,我们认为不能只是建立正面的信用体系,更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开放的可共享的囊括所有企业的信用数据库,信用褒奖与处罚都录入信用数据库,尤其要公示反面形象。在竞争的市场里,诚信失范主体将会为它们的失范行为付出代价,它们的市场交易成本必定大大增加(即导致会计诚信失范成本加大),从而让它们不得不回归会计诚信轨道。

对于会计从业人员会计诚信信用体系和企业经理人会计诚信信用体系也可以类似建立,所有的奖惩记录均在信用数据库中有记载,让竞争的市场来选择褒奖与惩罚。

对于信用体系的建立,由于是公共产品,建议由政府部门承建和维护,可以分地区进行,然后进行区间互连、共享和开放,而录入的褒奖处罚等诚信记录则要经由官方确认。

会计诚信信用体系的作用机制体现在赋予了会计诚信执行者(企业、管理者、会计人员)正声誉和负声誉,并在会计主体竞争市场、经理人市场和会计从业人员竞争市场发挥“(信用)声誉机制”作用,由市场来选择褒奖或惩罚(不仅仅是交易成本增减问题,甚至是生死存亡问题),而来自市场的褒奖与惩罚往往比行政的法律的更为有效,从而大大增加了会计诚信执行者的诚信失范成本,形成制约诚信失范行为的市场环境,我们认为这是促使会计诚信回归的有效办法。

5.2.3 建立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市场

增大会计诚信失范成本的还一个方面就是让外部监督力量之一的CPA在审计业务方面保独立、客观和公正。CPA对会计诚信失范的制约机制作用体现在:发现会计主体的诚信失范行为,在不与会计主体合谋舞弊的前提下(即保持独立、客观和公正),让会计主体要么根据CPA的意见进行财务调整,要么在拒绝调整的情况下被CPA出具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如果是这样,那么会计主体将因为CPA的公正行为承担巨大的诚信失范成本,如:来自资本市场自身的惩罚、受害者的诉讼、引致政府监管部门查处等等。

5.3 增大会计诚信失范行为被发现受惩罚的概率P及其政策取向

加大P,即加大会计诚信失范行为被发现受处罚的可能性,不但能够增加预期会计诚信失范成本P*E[u(c)],而且能够降低会计诚信失范收益(1-P)*E[u(i)],因此关系重大。要加大P值,则关键取决外部监督力量。

5.3.1 社会监督者:CPA

对于CPA而言,加大P则要求CPA有着良好的执业质量,为CPA制约机制发挥作用创造前提。而事务所的执业质量则取决于事务所的执业能力和执业的独立性,很多上市公司会计舞弊问题之所以未能发现,倒并不是因为CPA的执业能力太差了,往往是独立性太弱了,无法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审计业务。因此要提高执业质量,关键在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这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加强CPA职业道德操守、CPA(这里指事务所)规模化和增加CPA的违规成本。

第一点的意义就不用过多讨论了。事务所的规模化减少了事务所被个别业务收入“胁迫”或“购买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在增加CPA的违规成本方面,其实本文的成本效益分析逻辑也可以套用。如果CPA顾忌到来自审计市场和监管部门赋予的违规成本无法承担的话,CPA将尽量保持独立、客观和公正,那么上市公司诚信失范的行为就会少一些,或者失范行为会更多地被公开。在此,我们有必要引用一个博弈论的经典模型――“小偷与守卫”模型(可参:谢识予,1997)来说明对违规CPA的惩罚(是其违规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取得的良好效果。我们可以把作弊的公司比做“小偷”,而将执行独立审计的CPA比做“守卫”。从“小偷与守卫”的经典博弈模型中,有如下启示:加重对守卫(CPA)的惩罚在短期中的效果是使守卫真正尽职,而在长期中则起到了抑制盗窃(本处可理解为公司舞弊)的作用。由此看来,通过加强惩罚力度赋予CPA足够大的违规成本将对CPA是否坚持会计诚信原则有着积极的影响。

5.3.2 政府监管部门

加大P,对政府监管部门而言,就是要加大对会计诚信的监督检查力度和监督检查范围。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检查和对会计事务所进行执业质量检查,都会增加政府监管部门发现会计诚信失范行为的可能性。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很多会计失范行为就是政府监管部门通过组织财经检查而发现的,前文也有提及。

5.3.3 社会监督者:社会舆论与良知

社会舆论与良知对发现上市公司的会计诚信失范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很多时候最先发现并披露上市公司舞弊的既不是CPA,也不是政府监管部门,而是社会舆论与良知。新闻媒介、专家学者自发对上市公司舞弊的发掘,使相当一部分以为阴谋得逞或企图阴谋得逞的公司并没有成为“惩罚之手”的“漏网之鱼”,2001年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引发“蓝田事件”的曝光可谓是社会良知对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进行监督并取得效果的最好例证。借助社会监督者来加大P,除了社会监督者自身的努力付出之外,政策含义则是希望政府部门倡导、鼓励甚至褒奖社会监督者的监督作用,让更多的社会舆论与良知尤其是后者积极投入到社会监督。社会监督者的监督将使会计诚信失范者的失范成本进一步放大(比如促使“声誉机制”作用发挥更加有效、引致政府监管部门的查处等等)。

第10篇

一、我国信用现状

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石的经济体制,一个信用缺失的社会或国家无论如何是不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只有在市场不完善条件下,失信行为才有滋生的土壤。既然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经济人行为,那么失信行为的泛滥必定表明现有的制度存在缺陷,从而使经济人发现选择机会主义的失信行为有利可图。所谓信用,根据布莱克法律辞典的定义“信用就是诚实守约以及因此而能够获得他人的信任”。信用是基于信任而形成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对未来经济利益的一种心理预期和要求。这种信任源自于诚实守信的良好道德品质(这种品质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履约能力(财产状况)和法律保障。信用暗含有事前的某种承诺(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和对该承诺的履行,对事先承诺的保证履行,是建立和维持信用的根本,其实质上是一种合作关系。信用对经济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信用或信用制度的存在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市场的发展。因转型时期制度建设的滞后和信用本身的外部性效应,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一场“信用危机”。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既包括政府信用,也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信用。信用的缺失首先表现在政府信用的缺失,有些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为了地方利益,不惜掩盖事实,编制虚假数据,欺骗公众;一些地方政府长期拖欠工程款、招待费等,已构成严重违约却不承担法律责任;信用的缺失还表现在生效法律判决因为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难以得到有效执行,“法律白条”现象普遍;其他市场主体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企业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时有发生,侵害消费者利益,乃至于影响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拖欠银行贷款,想方设法逃避债务;履约率低,相互拖欠的三角债问题突出等。如果信用缺失的情况持续发展,将极大地增加交易成本,使整个社会的交易逐渐萎缩,并导致资源配置和相应制度的扭曲。

二、信用的经济学分析

任何经济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成本与收益比较”的基本点来讨论,本文开头所提的一系列丧失道德诚信的行为(我们且称它为失信行为),也同样可以用这一基本点来讨论。

1、失信成本与失信收益比较。人们在追求利益实现的活动中,总是力图以最有效的行为方式实现其利益;理性的道德主体同样在作出一定的行为之前,也要对各种可选的行为方式的成本和收益的大小进行预测和比较,从中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失信行为的成本包括实施行为过程中所做出的物质和精神耗费,以及由实施行为可能引起的社会给予的舆论谴责,以至法律制裁等等。失信收益是指失信者通过失信行为所获得的利益和某种满足。两者的关系有一个确定不移的变化轨迹,失信行为的发生率与失信行为的私人成本成反比例关系,同其他人收益成正比例关系。失信主体之所以必然作出某种失信行为决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降低失信成本,最有效地使其所追求的失信行为得以实现。只有当他预期失信收益大于或等于失信成本时,才有可能最终实施该行为;并且随着这种失信收益越大,其决定实施行为的坚定性越强,因而实施失信的可能性也越大。

2、失信行为可以解释但不能放任。从经济人的角度讲,失信行为主体所实施的失信行为是为了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因而对失信行为我们可以在经济学意义上作出解释,但仔细检测一下,就会发现:第一,假定失信行为发生之前的经济系统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当失信者实施失信行为时,他所得到的失信收益实质上是其他受害者的一种福利的净损失,表明净福利从一般人手中转移到失信人手中,社会总福利并没有增加。失信者的境遇的改进是以受害者的福利受到损失为前提的,这显然违背了帕累托最优这一假设前提。第二,经济学认为,外部负效应损害效率。从整体来看,失信没有增加社会总福利的水平,从个体来看,失信的私人成本很小甚至没有,收益却极大。但失信行为具有强烈的“示范性”,一旦某位失信者的失信活动“成功”,获得可观的收益,就会带动原本清白的人加入失信者的行列,失信行为发生的频率就会逐渐加快,就像瘟疫一样,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如果说小范围内的失信行为犹可容忍的话,那么失信行为在大面积发生时,社会就不得不为此支付高额的追加成本。由此可见,失信行为带来的社会成本远远大于私人成本,具有典型的外部经济负效应的特征,从而引发社会资源配置的无效率。第三,如果整个社会“人人都能失信”且“人人都失信”,从理论上讲,这是公平的。但实际上,人非机器,毕竟有差别,只能是少数失信者凭借失德行为率先走上“富裕之路”,而绝大多数人仍然固守原状,甚至因受失信之害而状态恶化,这就导致了机会的不平等和结果的不平等。这既是不公平,也是无效率的。设想一下,我们面对着一个不讲诚信道德的社会,商品是假冒的,服务是低劣的,人与人之间是不信任的,不要说整个社会没法发展,就是正常的生活也没办法进行。

以上分析表明,由于失信者也是理性经济人,他们的失信行为恰恰符合经济人对“主体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因此是可以解释并理解的,但如果由此而产生片面的伦理观念:利润第一、利益至上、极端个人主义等行为的准则却是可怕的,由于失信行为客观上破坏了经济系统既定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违背了效率与公平原则,而这

与经济学分析的价值判断标准背道而驰,因而失信行为又是决不能放任的。

三、信用的制度学分析――以盗版为例建立博弈论模型

以现在越来越猖獗的盗版为例建立一个简单的制度经济学的模型。在博弈模型中,参与博弈模型的公众社会力量被概括为政府、正版商、盗版商和消费者。四方都企图发挥对制度变迁方向的路径和影响力,制度变迁的结果是四方博弈均衡的结果。

博弈模型的内容:

1、四方的基本关系。消费者是产品的需求者,正版商和盗版商都是产品的供应者,所以消费者与后两者之间是供求关系。政府则是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处于“裁判员”的地位,与前三者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正是这种管理者的身份,使政府在四方的制度博弈中处于统治性地位。

2、目标函数的冲突。简单说来,四方的目标函数都是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但在追求各自目标的过程中却会产生不小的冲突。首先,由于税收的需要,政府很自然地将自己的利益置于正版商利益之中,从而与正版商结盟。而盗版商利益的最大化建立在正版商利益最小化的基础上,反之亦然。这就使正版商和盗版商出于一种零和博弈的状态。这时,作为同盟者,政府就会利用自己的制度优势来维护正版商的利益,这就是国家“打击盗版”的原因所在。至于消费者,他们既想追求“物美价廉”的盗版,又怕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受到处罚。最后,依据前文中“人是理性的”假设,(也由于我国对于购买盗版的惩治力度不够)多数人仍选择了盗版。

3、博弈的最终结果。这种四方博弈必然会形成制度变迁,而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四方必然要从自己的目标函数出发,各自考虑自己的利益。但现在的问题是,政府为了维护正版商一直将自己与盗版商处于零和博弈的地位,在此过程中,又不自觉地侵犯了消费者的利益,使得消费者同盗版商长期结盟,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共同对抗政府。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政府在这里处于一个极其尴尬的位置。明明自己在制度博弈中处于优势,但在最后的博弈结果中却很难获得他们期望的成果。根据制度学派观点:“政府必须牢记管制的最终目标,即制度服务于人民。但国家正在实施的大量管制却往往并不符合这一检验标准。这类管制的激增造成了交易成本,并削弱着竞争市场的协调控制功能。”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应该“追求的是一定的集体目标”,而制度设定是为达到这种目标所施行的一种手段。政府所设定的制度应该是服务于人民的一种资源,而不是自上而下的管教。

四、恢复诚信与制度重构

如果现有制度不能对采取损人利己行为的市场参与者给予足够有效的惩罚时,大家就会纷纷仿效这种侵犯产权的行为,从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信任危机。当一个社会越是缺乏信任,人们之间的分工和交易的障碍就越大,交易成本也就越高,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就会被破坏。走出这一不良循环的出路不是放慢或放弃市场取向的改革,而是要加快市场化进程,尽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市场规则,最终在公平竞争条件下形成不仅利己不损人、而且利己行为最终导致利他结果的制度基础与道德基础。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必须能对损人利己的失信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一是产权约束,使个人的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接近相等,从而使选择失信行为既对社会不利,自己也不能从中获得好处;二是受制于个人的、道德规范的自我约束;三是交易双方都有的某种“威慑力量”(如行使退出权等)使对方不敢“坑人”的相互监督;四是依靠法律、舆论、政府等力量的第三方监督。为此,需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重构:

第一,财产权制度的重构。一个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有效率财产权制度应使产权关系明晰化,它包含三种含义:一是权利应让于那些能够最具生产性地使用权利并且有激励他们这样使用动力的人;二是产权界定的明确性以及权利的可转让性;三是有效的产权保护,即合约各方可通过行使退出权保护自己的权益,以及法律制度能通过惩罚一切破坏现有产权关系的行为和由此产生的威慑力量来实现对产权的保护。为什么产权关系越明晰就越有可能激励人们的守信行为呢?原因是产权的边界越是明确,交易的界区就越清晰,交易主体的收益预期越明确,交易者发现采取损人利己的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要大于收益,其选择诚信行为不仅对合作方有利,而且对自己也有利。当前,财产权制度重构的核心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应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国有资本的进退并不只是从企业规模的大小来确定,而是主要从企业所处行业的性质来区分。

第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股份公司在向公众披露的财务报告中“说真话”,对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和确保资本市场有序运作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条件下,出资人在公司的外部,处于信息劣势,经理人在公司的内部,拥有优势信息,特别是当股权分散时,就容易发生经理人利用出资人的授权来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了避免这种“内部人控制”导致对出资人利益的伤害,就必须让公司“说真话”。为了让上市公司“说真话”,就需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即通过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在公司的出资人、经营者与生产者之间形成自我约束、相互制衡的机制,促使企业长期发展。

第11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society good faith's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social question which causes by the good faith flaw, then the analysis good faith flaw's deep level reason, proposed finally strengthens our country good faith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countermeasure to suggest, by time impetus society good faith big development.

关键词:诚信 诚信缺失 建设

key word: Good faith Good faith flaw 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周慧晶:南开区委党校教师,200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现任南开区委党校教务处副主任

一、 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的现状及由诚信缺失导致的社会问题

(一)、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的现状

社会诚信主要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诚信。为了解我国当前社会诚信的现状,2011年2月11日至2月14日,《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5个大中城市展开了民意调查。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8.7%评价“一般”,接近半数(46.6%)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我们对此更多的是一种反思。据《人民日报》报道,人们购买的书刊音像制品当中,盗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据对北京、沈阳等地古玩文物市场调查,有些摊点摆放的全部为假货。诚信缺失导致了太多的社会问题,不仅会加大社会的运行成本,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二)、当前我国诚信缺失导致的社会问题

首先,诚信缺失扭曲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诚信缺失会造成交易主体不被对方信任,限制发展,为防范风险增加交易成本。如果失信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惩罚,守信者就会做出调整,出现失信行为。若越来越多的认同了这一理念,诚信缺失就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整个社会市场经济秩序就发生扭曲造成损害。

其次,诚信危机加剧社会公信力的下滑。社会公信力是维系社会公正与和谐的准绳,近年引起广泛关注的公众事件,从“华南虎照”到“躲猫猫”,从“开胸验肺”到“钓鱼式执法”,以及数不胜数的“被хх”,说到底,都是对社会

公信力的挑战,它会影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道德基础和社会心理基础,决不能熟视无睹。

最后,诚信缺失使社会秩序失衡,引发公众心理焦虑。诚信的缺失,使每个人和社会变得非常敏感,从而使社会秩序失衡。同时,诚信的缺失会使社会成员在心理上高度紧张,缺乏安全感,感到十分孤独,从而导致严重的心理焦虑。

二、 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一)、追求利益最大化是诚信缺失的根本动因

市场主体的所有行为都受效用驱使。失信者通过自己的失信行为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经济利益。但由于心存侥幸,失信行为可能不被发现而逃脱惩罚,或者失信带来的经济利益远大于惩罚导致的损失;或者失信带来的经济利益远大于诚信带来的经济利益。失信行为便不可避免。

(二)、信息获得不对称是诚信缺失的外在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是要相互交易来进行,市场上的信息量增大。而我国的市场机制远未完善,尚未形成一套有效的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正、公开和有效传递,这就使得市场交易主体之间所了解的信息不对称,从而给失信和欺诈提供了可能。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是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法制不健全、政府监管能力不足,舆论监督不力等因素,会使得失信者难以受到应有的惩罚,或者即使受到惩罚也很轻微。

三、加强我国诚信体系建设,推动社会诚信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诚信宣传,树立诚信信念,营造良好社会诚信氛围

充分发挥社会信用体系的作用,从思想上廓清人们的认识误区,确立义利并重的现代诚信价值理念。通过各种形式去宣传、教育,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多宣传先进典型,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文化氛围,让人们感知诚信交易的重要性、诚信问题的严峻性,从而树立“诚信交易”意识,进而自觉地诚信做事。

(二)、培育信用服务中介组织,构建多层次信用服务机制

要积极培育和发展信用信息服务组织,建立起对公众开放的社会信用信息网络和信用信息数据库。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建立行业或部门的数据库,将这些数据库中的内容提供给信用中介组织共享,建立起统一的社会信用信息网络。

(三)、进一步完善诚信法律法规,构建制度化诚信体系

首先,要重视政府诚信制度建设。政府自身的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关键,对公众起着示范和表率作用。在社会管理中,我们必须是目标为了群众,同样也要依靠群众,要相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越俎代庖。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个人信用制度是社会诚信制度的核心,完善高效的个人信用制度是建立我国社会诚信体系的突破口。当前,应尽快实行个人信用实码制,并逐步扩展个人基本账户,逐步建立起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引导个人增强诚信观念,抵制失信行为。

最后,要建立健全相关诚信奖惩制度。构建诚信社会必须要有制度性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只有在制度的约束下,伦理文化才能培育成可持续的力量。对于失信行为,要有严厉的惩戒措施,让其付出沉重代价,唯有如此才能鼓励诚信的人,树立人人诚信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雷丹,邵秀娟: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现状、原因及对策.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1,4

【2】赵振增,王浩:博弈论视角下的社会诚信问题研究. 理论视野,2011,2

第12篇

摘要:会计信息质量高低好坏对企业、市场参与者和政府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信息必须要真实、可靠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不同的使用主体提供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的依据。本文通过回顾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后果并探讨了治理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真实性;动因;对策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真实性、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和重要性等,其中真实性是会计信息最需要满足的质量要求。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必须要真实、可靠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不同的使用主体提供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的依据。

一、会计信息无意失真和故意失真

会计信息无意失真是指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由于会计人员非故意的过失而造成的失误。会计信息无意失真的内容包括:原始记录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对会计政策的误用。

会计信息故意失真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所以又称为会计舞弊。会计人员和其他有实际控制能力的人员的故意作为是造成会计信息故意失真的最直接原因。故意失真的内容包括:伪造、编造记录或凭证;侵占资产;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记录虚假交易或事项;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

二、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

如上所述,会计信息无意失真类似于一种会计错误,所以它发生的原因可以归集为以下几类:(1)会计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不高。会计信息操作人员对会计系统操作不熟练,就可能产生借贷方记错、金额多记少记等错误。(2)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混乱、对于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等模糊不清。

会计信息故意失真的原因如下:(1)企业为了获得较高的债务评级或者吸引投资者投资其股票,通过大肆注册空壳公司、隐藏关联交易、伪造交易或者事项等会计造假行为,调增企业利润,美化企业财务报表,提供虚假信息欺骗投资者。(2)会计人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如上所述,会计信息故意失真可以是团体行为,也可能是个人行为。(3)政府行为的不规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目前这种由于政府行为的不规范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在我国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4)我国审计主体监管力度不够。我国政府审计、中介机构审计、企业内部审计等监督标准不统一,各部门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存在一定的相互交叉,从而导致各种审计监督不能相互协调结合,不能从整体上发挥监督审计的作用。(5)在我国,会计信息造价的成本代价比较低廉。(6)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不健全、会计准则不完善。

三、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经济后果

目前,随着利益的推动、美化会计报表等原因的驱使,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在市场上已经越来越严重,对社会的多方面产生了严重影响,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混乱。

(1)对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危害,加剧了社会不公平。如果企业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就会误导债权人,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2)导致证券市场不正常的波动,造成诚信危机。会计信息失真的频繁发生,易导致股票市场上股价经常性大幅度变动,不利于维持一个稳定的有序的经济投资环境。

(3)会计信息失真会使得企业不能掌握自身的实际情况,不能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融资决策等。

四、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会计信息无意失真实质是一种会计错误,所以对它的治理更倾向于在技术方面的改进以及人员的专业素质的提高。

(1)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会计人员培训力度,完善会计人员的在职教育以及后续培训,达到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目的。(2)规范企业内部的会计处理程序,有明确的企业内部会计处理规章制度。

会计信息故意失真是企业为了自身原因主动而为之的行为,它比会计信息无意失真的隐蔽性更强,所以对它的治理更为复杂。(1)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会计人员直接接触原始凭证、将凭证登记入账生成会计报表,所以说会计人员是企业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他们对会计信息真实与否有很大程度的影响。(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的质量。严密的内部控制是防止财务造假的有力工具,也是实现企业内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重要手段。(3)加大会计舞弊的惩处力度,使会计舞弊被揭发之后的代价大于其所获得的收益。(4)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将企业内部监督、会计师事务所监督和政府监督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五、结语

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会损害企业、投资者等个人集体利益,还会损害国家的利益,与我国倡导的诚信建设背道而驰,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我们要在充分了解无意失真、故意失真所产生的各个层面的原因之后,会计师事务所、政府等主体应该积极动作,对症下药,尽最大努力消除会计信息无意失真,同时将会计信息故意失真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以维持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胡洌: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后果与治理,会计师,2012年1月

[2]孙德成: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引发的思考

[3]张利萍:论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危害与防范策略,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