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歌歌词

国歌歌词

时间:2023-05-30 09:04: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歌歌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2、《幸福动画王国》歌词

我要听一听美人鱼歌唱

歌声能撼动蔚蓝的海洋

我要去看一看魔镜模样

镜子里的白雪公主多漂亮

It’s a beautiful world

It’s a magical dream

在我的动画王国

有只可爱小飞象

载我去冰雪世界

寻找神奇宝藏

我认准的方向

谁都无法阻挡

王国里的伙伴们

给我无限力量

我要听一听美人鱼歌唱

歌声能撼动蔚蓝的海洋

我要去看一看魔镜模样

镜子里的白雪公主多漂亮

It’s a beautiful world

It’s a magical dream

在我的动画王国

有只可爱小飞象

载我去冰雪世界

寻找神奇宝藏

我认准的方向

谁都无法阻挡

王国里的伙伴们

第2篇

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内涵

音乐教学内容丰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深入研究并挖掘蕴含其中的德育内涵。

例如,教师从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的产生开始,选取电影《风云儿女》中《义勇军进行曲》的原音再现,向学生展示它在抗战时期所起到的团结、号召和鼓舞作用;选取1949年第一次在天安门上空响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知道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选取期间无词的《国歌》和1978年改变歌词的《国歌》,让学生知道《国歌》在特殊的v史时期受到的不公正待遇;选取1982年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并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史实,让学生明白《国歌》是受法律保护的;展示在2015年女排世界杯冠军颁奖仪式上《国歌》奏响前日本球迷集体离场和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歌》在天安门上空奏响时的图片,引导学生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这些内容的选择和德育内涵的挖掘,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学习并认识了《国歌》,为更好地体验音乐情感和价值追求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密切德育与学生音乐生活的联系

音乐是审美的艺术,同时也是生活和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时一定要注意与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际相结合,不能脱离实际来空谈理想、信念、追求和价值。

在这节课中,教师在开始部分是这样设计的:听《国歌》,请学生回答:歌曲叫什么名字?并追问:听到《国歌》后我们应该怎样做?你做到了吗?接着,展示两份学生默写的《国歌》歌词,请学生仔细观察并回答: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师生交流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忆每周升国旗、唱《国歌》时同学不愿放声歌唱的行为,并以此为切入口,从学生对待《国歌》所应有的态度以及现实生活中他们对待《国歌》的不当行为来说明重新学习《国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做使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和表现歌曲,培养爱国情感。

融通学科和学科德育教学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音乐欣赏教学除了要关注音乐本身外,还要关注音乐背后的文化以及文化背后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如何能让学生在准确演唱歌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尊重《国歌》和热爱祖国的情感,应成为教学设计的重点。

在以往的设计中,多数教师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升旗仪式入手,然后从唱曲、填词、词曲结合的角度进行教学。在这节课中,教师突破了以往的模式,采取“抓明线,扣暗线”的方法,将音乐和音乐德育教学结合在一起。

明线设计:感悟《国歌》――明确重新学习《国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国歌》――了解《国歌》的词曲作者及作品创作的背景和过程;学唱《国歌》――解决歌词和音准及节奏问题;唱响《国歌》――解决有感情地演唱和情感提升问题。暗线设计1:《国歌》的产生及发展的历史――从时间的角度学习并感受《国歌》。暗线设计2:《国歌》的历史地位和意义――从《国歌》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起的不同作用体验和感悟《国歌》。

这三条线既是学科教学的线,也是学科德育的线,它们相互交叉贯穿始终,既有对历史的审视,又能结合当下,让学生明白对待《国歌》应有的态度,提升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突出了学科的德育价值。

重视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音乐是实践的艺术,只有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音乐活动,对学生才有现实意义。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面向实际,灵活运用,尤其是要在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上多下功夫。

在学习歌词的环节,教师按照歌词的创作、修改及经历的改变做了如下安排:个别学生朗读创作的原词,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聂耳修改后的歌词(现用歌词),对比分析歌词修改前后的特点和作用;集体默读1978年再次修改的歌词,教师介绍1982年恢复使用现用歌词等情况。通过对这84字歌词层层深入的体验、分析和研究,让学生牢记并正确书写歌词的同时,明白这84个字是受法律保护的。

在学唱旋律的环节,教师采用了对比、体验和模仿的方法,在学生整体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让学生现场演唱,并根据学生演唱时出现的习惯性错误,有针对性地对重点乐汇、乐节的节奏和音准进行细致有效的学习,使学生在改正惯性演唱错误的同时,能用坚定有力的声音,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第3篇

关键词:美声唱法;中国歌曲;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109-01

一、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时遇到的问题分析

第一,咬字问题。这是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时遇到的最主要的,使得在演唱时的难度加大。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是以意大利语为基础,其发音技巧方面十分独特,是美声唱法的基本特征。发音时,位置很高,要求深呼吸并利用技巧达到协调,发声时,舌头要压在后咽壁上,并用力向里吸,这种演唱方法对意大利语的歌曲来说非常轻松,但是对汉语来讲就变得十分复杂和困难。在咬字上常出现三种问题:

首先是字头不准。汉字声母的辅音叫做字头,在歌唱的过程中,一定要到准确的咬住字头,他决定着能否准确的表达字意和字正,字头咬不准,很难保证字腹的良好连接,咬准字头,可以使演唱中吐字通畅,使得声音更加流畅和丰满,因此,要确保准确的咬住字头。其次是字尾不清。汉字发音的结束部分成为字尾,通常情况下也成为韵尾,在演唱中韵尾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准确完整的表达字义,就必须在演唱中注意好韵尾的收音。不能准确的收好韵尾会对演唱时的词义造成影响。因此要做好字尾的演唱,准确的进行收音和归韵。归韵也可以叫做收音,通常是指将字尾根据韵类的不同收到准确的位置,这样能够确保字尾得到准确的表达,为下个字的发音做好准备,使整个演唱过程更为连贯。在演唱中国歌曲时,对字尾的要求较为严格,字尾不能过长,大约占四分之一拍的时间,而且和该字的节拍没有关系,尽量做到结尾轻巧,平淡。如果不能清晰的演唱字尾,可能会导致歌词的意思发生变化。这种问题在演唱中较为普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没有进行归韵,对于字腹的演唱过于饱满唱。这种情况下,就会占用演唱字尾的时间,使字尾处演唱不够充分。例如:将“大海”唱为“大哈”,使歌词的意思产生变化。

2.演唱中提前进入字尾,导致对字腹的演唱时间变短,使得字腹的声音不够强壮。比如:在演唱《唱支山歌给党听》时, “光”字的字腹为ā元音,很难容易的将其唱的响亮。在唱到 “辉”字时,假如提前发出ī音,无形之中,就将这部分唱的变形了,不具备归韵收音应有的特点。

3.字尾过重。如果在字尾处唱的过重,就会挤压下个字字头的时间,对歌曲的连接造成影响,演唱效果较差。比如“开”字的声母为“k”,韵尾为“i”,韵腹为“a”,如果字尾过重,就会唱成“开咿”。

最后是声调不正确。在演唱会的过程中,音阶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也就是声调。汉语的声调包括四种,分别是阳平,阴平,去声以及上声。声调的不同,会给字义带来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在演唱过程中要采用准确的声调,以便能够使歌曲的内容得到完整的表达。在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的过程中,存在着声调不正确的情况,这种情况也较为普遍,一般表现在音不正和倒字这两个方面,很难将旋律和声调进行统一,对词义的表达产生影响。美声唱法的审美很难和中国歌曲进行良好的结合在对美声唱法进行审美评定时,看重的是声音的艺术性和共鸣,注重的是用声音传达感情和各个旋律之间的连接,对歌词的考虑较少,这就使得在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时,强调对技巧和声音的控制,不能很好的将中国歌曲的歌词之美展现出来。

二、如何解决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时遇到的咬字问题

(一)加强在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时咬字的训练

咬字问题,是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时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在平时加强多这方面的训练。我们要明白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和清楚地咬字是可以共融的。咬字是表达歌词意思的唯一方法,在演唱中,只有咬字清晰,才能准确的将歌曲的意思表达出来,才能使听者更能感受歌曲的内容,才会使歌唱感染性更强。我们在用美声唱法演唱中文歌曲时,对于咬字不清的这种现象不能认为是一种应该发生的现象,用美声唱法来对中国歌曲进行演绎是可能的,也是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的。针对出现的咬字问题,我们在平时要加强练习,不要一味的按照意大利语的咬字进行练习,要更多的练习中文歌曲的咬字,根据汉语的特点,对歌曲的风格进行合理的变化,不能为了声音而对字音进行改变。

(二)有效的学习民族声乐的咬字方法

我国的民族声乐在语言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要达到生动、准确、清晰。特别是在我国的一些曲艺和戏曲的表演中,咬字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练习方法,在用美声唱法演绎中国歌曲时要合理的运用这些方法,对其相应的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解决咬字问题。

三、总结

以上就是对美声唱法在演唱中国歌曲时遇到的问题的探讨。总结了常见的两种问题,其中咬字问题是最为主要的,并对如何解决咬字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目的在于运用美声唱法唱好中国歌曲,更好的解决好其中的咬字问题。

参考文献:

第4篇

侮辱国歌构成犯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刑法》第299条:在公共场合,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在公共场合,故意篡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曲谱,以歪曲、贬损方式奏唱国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国歌,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优良的品质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仿佛是体内流淌的血液,有着它自己的运行轨道和方向。但是优良的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不断培养和塑造,这就无可厚非地关系到了德育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艺术,特别是对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由此可见,音乐教育与品德教育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怎样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多年的教学工作中,通过不断摸索、实践、总结,现就根据我的教学体会谈谈以下几点肤浅的观点。

一、通过欣赏教材中的民族歌曲,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

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学生,音乐教育必须围绕所揭示音乐的艺术形象,使学生理解和感受。教师要注意抓住作品的音乐形象,展示它丰富的内涵,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理的目的。我的音乐第一课是固定的内容――《国歌》教学。首先出示鲜艳的五星红旗,播放庄严肃穆的国歌,让学生在感人的歌声中体验歌词的意义,同时感受到,革命先辈们冒着生命危险,在隆隆炮火中前进的悲壮场面,激昂的情感,激发出他们心灵的撞击,产生出崇高的敬意,从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和激情,想唱国歌,爱祖国,并产生出为祖国贡献一切的思想共鸣。此时,再让学生联想:我国运动健儿在世界大赛中荣获冠军时,升国旗,奏国歌那庄严的时刻和浓重的气氛,运动员听见国歌徐徐奏响,望着国旗冉冉升起时激动得泪流满面的情景。最后,结合学校每周的升旗仪式,启发学生明白升旗时应该有的心情和表现。总之,围绕这个主题层层深入,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层层深化,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撒播在孩子们的心田,就会逐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通过悦耳的歌声,感人的歌词,美化学生的心灵,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它通过旋律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音乐形象,给人直觉的形象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歌曲的意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中去。

例如,在欣赏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时,先向学生介绍这首歌曲的背景,使学生在情感上认同歌曲的“思念、念归”之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加深对歌曲的情感感受。这一系列完成之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感情铺垫,此时再让学生欣赏歌曲,学生就能从心里感受到歌曲中表达的对祖国、对亲人及对一切心爱的“他”的思念之情。

三、善于抓住课堂中的突发因素及契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教学中,特别是音乐课,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教师意想不到的事件,利用好了,“突发事件”便会转化为不可多得的教育时机,给课堂增添不少色彩;不会利用或者利用不好,就不仅失掉了教育时机,而且“突发事件”可能会使一堂课变得很糟糕。在歌曲《摇篮曲》的教学中,一个男同学在唱到“你静静地安睡吧,愿你梦见天堂”,他故意高声唱成“你静静地安睡吧,愿你上天堂”,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是一首关于母爱的外国歌曲,歌词意境十分美好,寄托了母亲对儿女至真至纯的爱和希冀。此时,我没有责怪他,而是给全班同学提了一个问题:“你爱你的母亲吗?是你爱她多一点,还是她爱你多一点呢?”接着给他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故事大意是宝宝和妈妈比比谁爱谁多一些,可不论怎么比,妈妈的爱总是比宝宝的多一些。全班同学听后陷入深思。那位男同学课后对我说:“黄老师,我错了,以后再也不这样捣乱了。”我笑笑对他说:“其实我在意的不全是课堂纪律,更重要的是你的行为。你懂吗?”以后,他上课变得很认真,也很投入。这件事让我深深明白了,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在抚慰着人们的心灵,真善美将从音乐教育中获得。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面对这广阔的音乐海洋,善于与学生沟通,相互学习,最终达到音乐教育的目标。

第6篇

关键词:中国歌剧;发展;特征;技巧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098-02

一、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歌剧在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在如何演唱的问题上经历了一番长期而艰苦的探索。它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比外国歌剧晚了大约四个世纪。

中国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歌剧的开荒者――黎锦晖就创作了儿童歌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十二部,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为中国歌剧创作了先河。聂耳和创作的《扬子江暴风雨》,是“话剧合唱”式的歌剧,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歌剧结构形式。

四十年代初,“文艺是时代的传话筒”。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鼓舞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掀起了热火朝天的“秧歌运动”具有广泛群众性和强烈时代气息的秧歌剧从此脱颖而出。

五六十年代是中国歌剧的繁荣期。这一时期成就了许多著名的歌剧演唱家,他们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不同的歌剧形象,在作品的创作方面有明显的突破,例如《白毛女》的创作成功,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学习传统民间唱法,并将传统戏曲唱腔的种种有益成分结合在其中。之后我国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大胆的突破禁忌,敢于探索,努力向西方歌剧演唱借鉴和学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我国歌剧演唱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在此期间,成功地演唱了一些优秀的歌剧作品,如《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江姐》等。歌剧演唱家们用中西结合的精湛演唱技巧,以激越的革命英雄主义色彩,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格,音色明亮集中,浑厚圆润,声区上下统一,富有穿透力和戏剧表现力的歌剧演唱,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

八十年代后,中国歌剧演唱艺术以开放的胸襟,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的艺术思潮,结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而得到蓬勃发展。随着大量优秀歌剧作品的产生,将我国民族风情韵味与国外风格完美融合,是中国歌剧演唱艺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先后在《第一百个新娘》,《壮丽的婚礼》,《星光啊星光》,《原野》等歌剧有突出的表现,完美地诠释了歌剧音乐和人物形象。从此,中国歌剧演唱技巧的精湛纯熟和极具表现力的表演征服了中国的观众,并且一些优秀歌剧跨出国门走向了世界,为弘扬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对于中国歌剧的认识,国内许多歌剧界的人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各自的观点:居其宏在《歌剧艺术论纲》中写道,”就在中国歌剧所产生文化背景而论,他绝非纯粹的华夏血统,因为它几十两种民族形式(民间小型歌舞剧与传统戏剧)及两种外来形式(西洋歌剧与话剧)相互融会的产物。这四种文化因素在长达四分之三世纪的时间内我国歌剧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按各种影响的大小和彼此组合融汇状态的不同,是外国歌剧具有多种结构类型的形势与发展空间。”

陈紫则这样说:“中国歌剧脱胎于西洋歌剧借鉴了传统的戏剧,不断加以丰富,使我们的歌剧更能表现先打人民的生活。”还有人认为我国的歌剧产生于西方歌剧与边区秧歌剧相融合的实践基础之上,其音调广泛的采用了中国民歌和戏曲曲艺音乐教材,并吸纳了欧洲歌剧中戏剧化的音乐表现手段,也就是说外国

歌剧是以西洋歌剧的模式为主,以我国传统民间音乐风格为特征发展起来的民族歌剧。

二、中国歌剧演唱的基本特征与演唱技巧

(一)歌剧功能的基本特征

1.宣叙调:代替对白的歌唱,节奏自由,曲调接近朗诵,说话。用以表现人物关系和推进剧情的发展。如:歌剧《小二黑结婚》中的《他们不同意不能办》。

2.咏叹调:是歌剧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独唱形式出现。在剧情发展的关键时刻,有某一角色在特定的情境中抒发内心情感,倾诉人物的喜怒哀乐。咏叹调的旋律优美动听,强调声乐演唱技术,是最具艺术魅力的唱段,易于流传。如:歌剧《刘胡兰》中的《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等。

3.重唱:重唱因声部数量不同分为二重唱至多重唱。它的表现力很丰富,各声部相互配合,共同书法统一思想感情,塑造同一音乐形象。如: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洪湖水,浪打浪》.

4.合唱:在多声部歌曲中,每一声部分别由若干人演唱的形式,合唱分为同声合唱,混声和童声合唱。合唱的音律宽广,音色丰富,汇集了人声所有表现的特征。因此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合唱重在表现群体的意识,意志和思想感情,常用以表现重大的音乐题材和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如;歌剧《白毛女》中的《太阳出来了》等。

(二)演唱的技巧

对如何放下喉头、把握气息支持、利用共鸣、解决喉音这是唱歌的基本技巧,而对于歌剧演唱出了这些基本要素之外还要具备

1.声音的控制:所谓歌唱表演。就是要通过对比使歌曲特点和艺术效果更加鲜明,感染力更加强烈。对于声音来说,没有弱就显不出强,没有柔就显不出刚,从头到尾都是强音,其结果就斌不能给人以响亮的感觉,相反显得很噪。同样,一段歌剧都用一种音色,只能给人以单一乏味只感觉,没有一点感情的波澜。表演者对声音的运用因该是有浓有淡,有明有暗,有刚有柔,有放有收,有深有浅,有隐有显的,歌唱声音色彩的变化对比是演唱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在一首歌曲还是在一段歌剧中,都必须运用各种不同音色变化对比的演唱方式,来增强演唱的感染力。歌唱声音的色彩是情绪和情感的外在表现,是情绪和情感的必然产物。明亮的音色表现活波与热烈的情感,暗淡的声音表现优于与悲伤的情感,浑厚而坚毅的音色表现英勇豪迈的情感等等。在选择音律的同时,还要注意与它紧密相连的音量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声音的强弱感受就是情绪和情感的变化感觉。其次,音色和音量的选择因该是同步的。因为,它们都要根据歌剧的思想内容,音色徐旋律起伏,情境,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以及逻辑性而定,同时他们的运用也影响着情感的表现和发展。在中国歌剧中这两点尤为重要。

2.情感的酝酿和释放:演唱艺术的最高造诣就是深情并茂。情感是歌唱艺术的核心,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表现情感。儿歌剧是剧情的,更加突出情感的表现,对情感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一部歌剧中,情感的把握才是它的灵魂。如果演唱者只局限于技术没有情绪表现的话,无论技术多么完美,这样的演唱即冷漠苍白,又没有灵魂。首先,歌词是表现情感很重要的一部分,语言是演唱时观众最直接的刺激,所以在演唱之前,鄙俗书读歌词,理解歌词。其次,情感的体验与传递是关键。情感体验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但我们演唱歌剧大部分情感体验都以间接的方式进行。判断一个表演者表演是否真实动人,主要一点,就是要看表演者否对歌曲中表现的情感真正从内心里有所体验。

中国歌剧的情感表现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民族气节感。一定的社会时代,具有一定的生活方式,一定的思想情感。

3.声音与情感的结合级人物的形象:首先,声音和情感要表达的准确。声音和情感都要随旋律的起伏和歌词的内容表达准确。在旋律高地变化和情绪的收放中,要选择与其相应的声音和情感。列夫・托尔斯泰指出:“艺术家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情感在唤起这种情感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语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情感,便别人也体验到这种同样的情感。”所以,如果演唱者在演唱时,尤其是歌剧,传递的声音和情感不准确,不能与剧情相吻合。

中国歌剧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了,在它补偿的历史发展中,在中国艺术文化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继承了戏曲民族艺术的优秀传统并适当的学习了西洋歌剧的演唱创作手法,慢慢的调整与时代一同进步,调整与当代观众审美心里与需求相契合的取向中,融入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发展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精神的中国歌剧。

参考文献:

[1]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

第7篇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科任教师和每个家长的责任。音乐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富有感彩,更具有亲和性和趣味性,在德育教育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音乐教学中有意识的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最根本的问题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材编写组的领导,音乐教育专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意识到了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对2012年7月人民音乐出版社新出版的初一年上册音乐教科书作了精心改版,把“歌唱祖国”放在了第一单元,这一单元内容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尊重历史、生命和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以音乐之美育人”的指导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唱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国歌与国旗、国徽同属国家的重要标志,升五星红旗、敬礼、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最庄严而神圣的仪式,是爱国情怀的最直接的表达,能否会唱、唱好国歌是对国民音乐素质的检验,所以我们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升国旗,唱国歌。但在开学初,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上,我发现初一年级一些学生不太会唱国歌,不了解为什么早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人民还要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不明白盛世中华还要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结束几十年了,还要唱“冒着敌人的炮火”。因此,不知道国歌词曲作者,不会歌词,唱不准曲调节奏的学生屡见不鲜。我认为教师教好国歌,学生唱好国歌,应作为初中音乐课教学考核的硬指标,三连音、附点音符、休止、弱起节奏、强弱力度变化处理,一点都不能错。每个学生要能背唱,充满感情的按进行曲速度严格演唱。那么,如何让初一年的学生做到以上这些呢?我采取的办法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身为音乐教研组组长,我主动和学校政教处联系,要求全校领导老师在每周一早上升国旗时都要大声唱国歌,而且要站在学生中间唱,让学生们能清楚的听见学校领导老师唱国歌,我负责利用课余时间教老师唱好国歌。在我的提议下,之后我校每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上老师由原来的单独站队,改为分四个纵队站在学生中间,通过唱国歌,老师们在升旗仪式上的面貌也焕然一新,由原来的升旗时队列不整齐而且叽叽喳喳,变为队列整齐升旗时庄严而神圣,唱国歌时声音洪亮并且充满感情的按进行曲速度严格演唱。学校领导老师率先垂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真正做到以情动情、以爱育爱、以德育德。在学校领导老师的熏陶下,有效提高了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实效性,学生们看见学校领导老师在升国旗是都非常庄严神圣,唱国歌时声音洪亮且能够严格按照进行曲速度充满感情的演唱,加上初一年音乐教科书上册第一单元刚好有国歌的教学内容,我在教学生唱国歌时是非常严格认真,学生们也学得非常认真。通过教学,学生们知道了词曲作者,了解了歌曲的背景资料,三连音、附点音符、休止、弱起节奏、强弱力度变化都处理得非常好,从此以后,同学们在升旗仪式上都非常庄严神圣,唱国歌时声音洪亮,且能够按照进行曲速度充满感情的演唱。学生通过学唱国歌,唱好国歌,真正感悟到了爱国爱集体的重要性,真正感悟到了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努力学习、不攀比、不权势……

二、把音乐课上成有故事的课

每个学生都喜欢听故事,从教近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每一届的初中生在学唱革命歌曲时,大多数学生都会说歌曲太老了,过时了,不好听,不爱唱……,根本起不到德育教育的效果。于是,每当教唱革命歌曲时,我的导入新课部分都会设计得非常巧妙,让学生对歌曲产生悬念和浓厚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效果当然就很好了,既教会了学生唱革命歌曲,又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比如,在教唱《保卫黄河》时,我的导课是这样设计的:教师语重心长地说,在时期,有个人来到了黄河边上,亲临险峡激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的险地,目睹了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搏击的情景,聆听了水手们高亢激越,深沉有力的船工号子,这一切激起了他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一首长诗――《黄河吟》应运而生。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保卫黄河》的词作者张光年。1939年,张光年和冼星海在延安相见,在西北旅社的窑洞里,张光年亲自朗诵了这首长诗。冼星海听后,约请张光年将其改为歌词并激动的表示:“我有把握可以写好”。后来,冼星海夜以继日地工作,仅用了六天的时间便谱好了《黄河大合唱》,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便传遍全国。1939年5月11日,为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由冼星海亲自指挥再次演出了《黄河大合唱》。同志听后,高度赞扬了这次演出,当年7月,同志听了这部合唱,随即为星海同志写下了“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的题词。《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冼星海是人民音乐家、作曲家,他1930年到法国巴黎学习音乐,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并认为“学音乐的人,要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民族思想。1935年秋,面对民族危机的严重形式,他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于人民的革命事业,将全部精力贡献于抗日救亡运动。在冼星海短短的一生中,共作歌曲数百首,其中很多是爱国歌曲如:《救国军歌》、《保卫泸沟桥》、《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游击队》、《反攻》等,通过广泛的题材和体裁,创作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同学们听完了词曲作者的故事后,知道了歌曲的来之不易,在学唱歌曲《保卫黄河》时非常有激情,唱得非常投入,很有意境……教学效果自然不错,也达到的德育教育的效果。

三、教师范唱非常重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越来越多的走进音乐课堂。有的教师在整堂音乐课上都没离开多媒体,看上去多了几分华丽,却忽略了教师范唱的重要性,同时也淡化了音乐教师自身素质的施展。还有的老师这样认为,在音乐课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必要顾虑教学效果,也不需要老师的范唱,如果真的让学生自然发展、放任自流的话,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比如在学唱革命歌曲《游击队歌》时,让学生自主随乐学唱,学生很快就学会了,但是,唱得好吗?让人满意吗?没有。学生只是把歌词完整的唱出来而已,要让学生唱得更好,让人更满意的话,老师就得一遍一遍的示范讲解歌曲的风格及特点,然后再一遍一遍的讲解歌曲的情感处理,并范唱给学生听,我是这样处理这首歌曲的:声音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以表现游击队员由远到近,再由近到远的音乐意境,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更好的表现了游击队员灵活机动,神出鬼没的英雄形象。范唱完后学生一直鼓掌,有个学生说:“老师,你去参加超级女声比赛吧,肯定能得第一名”。我笑着说:“老师太老了,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了”。模仿老师的唱法,同学们很快就学会了这首歌,而且唱得非常好。也起到了德育教育的效果。好的范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让学生崇拜老师。在对学生的教育历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崇拜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作为老师,让学生崇拜我就是我追求的境界。

总之,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不但有对学生现阶段教育的现实意义,而且有深远的影响学生终生人格的历史意义。

第8篇

音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一剂良药,能让人忘却烦恼,他是一位永恒伴侣,陪着人哭泣与欢笑,他也是一盏明灯,指引人走出绝望。

音乐是振奋人心之物。古时候士兵出征,会伴随战歌,会有无数妇女为自己的丈夫,儿子或者父亲送上激昂的歌声鼓舞士气。当军队陷入低迷,一首军歌可以振奋精神,恢复士气。凯旋之时,人们会送上赞美的歌,褒奖士兵们的英勇无畏。惊呆响起,战歌苍穹如血,车轮滚滚,英雄豪杰们大喊:“我辈已到奋起之时。”即使凭借着简陋的武器也能杀得敌人闻风丧胆,似乎到现在都能听到八路军出击的小号声。如今21世纪,战争的硝烟已经过去,但我们的战歌永不停歇,它鼓舞着我们在新的战场上,与外国较量,比拼高端实力,一首国歌指引我辈奋起前进。

音乐是抚慰创伤之物。古诗苏轼创作一词《水调歌头》,畅想无数思念与祝愿,唱出多少年头,是不朽之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不仅抚慰那是于家人离散的不幸人,也许得今人为自己家人送上福音。席慕蓉说过:“青春是本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年轻气盛的人喜欢摇滚新颖的歌,这是他们活力来源之一,可当他们在社会中打拼碰撞一身伤,成年之时,不再听那疯狂的呐喊,偶尔碰到,总会出神许久,这些歌正式记录了无言的青春,足以扶贫社会痛打之伤。

音乐是教人成长之物。音乐的韵律是人们身体力行,而音乐的歌词则是音乐之魂。大多数人事先听取觉得悦耳,真正让人心灵战栗的是歌词。《义勇军进行曲》中的歌词呐喊中国人站起来,号召人民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敲醒了不舒服浑浑噩噩的中国人,就是人成长为无愧于人的人,再也不是什么“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而是把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不仅是国歌,就算是流行音乐也叫人成长。从《隐形的翅膀》一曲称火遍大江南北,凭借的是它歌词中成长的坚强,他感动了无数人,与无数人达成共鸣,鼓舞了人,激励人们勇敢地成长。

音乐,是人类灵魂乐园。音乐为我们灰色生活添光添彩,音乐让无数人类灵魂共鸣,音乐使人振奋,使人心安,使人成长,音乐无愧于人类灵魂乐园。

第9篇

“走进”新加坡

星期一下午,刘老师带着一位陌生的同学走进教室。我们在底下窃窃私语,有的认为他是一位转学生,还有的猜他是留级生,因为他长的比我们班“海拔”最高的同学还高半个头。听了老师的介绍后,我们才知道原来他来自新加坡。新加坡的小学已经放暑假了,他到中国看望爷爷,奶奶。顺便到我们班上半个月的课,他叫赵星宇,和我们长的差不多,而且他也会说中文。赵星宇带着一副眼镜,长的很像我们班的赵会?,而且都姓赵,好像是孪生兄弟。赵星宇温文而雅,很文明,也很懂礼貌。现在赵星雨成了我们班最有名的“明星”了。一下课同学们就围着他,甚至有时我们一拥而上。这是我们第一次与外国人成了同窗学友,所以感觉很新奇。

星期三上语文课刘老师让赵星宇有问必答,他首先唱了新加坡的国歌,国歌是马来西亚语,歌词意思他也解释给我们听了。这首歌很振奋人心,第一句就是“新加坡前进”,这歌词显得多么有魄力啊!歌中还写了要尊重老师、父母,不要小瞧清洁工和劳动者,要听别人的忠告.....接着他又为我们唱了校歌,这是用英语唱的,写的是在学校向别人借东西要及时归还,说谢谢,要会说对不起,听老师同学的忠告...... 很值得我们学习,校歌和国歌听上去感觉都很欢快。

他还告诉我们他们上课和我们不太一样,6:40到校就要早读,7:15必须到校,不下雨在操场读书,下雨便在教堂读书,一节课上两三个小时,然后休息40分钟,从早上7:30上到下午1:30,平常作业很少,周末作业却很多。

他还介绍说新加坡是一个美丽而干净的城市。如果你将垃圾扔到了不该扔的地方不仅要罚款,还要穿上黄色的衣服,捡半个小时的垃圾,所以新加坡很干净,一点灰尘都没有。就是因为这些规定,新加坡人人遵守法律,使新加坡成了“花园都市”,美丽而又小巧。

我从赵星宇的介绍中对新加坡有了一些了解,希望长大后我可以亲眼目睹这座美丽的城市——新加坡。

第10篇

小学教育音乐课德育教育德育中的“德”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党领导下的伟大中国,我们应该自觉遵守、履行的道德标准、责任义务;“育”是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人们懂得是非,明辨善恶,不仅按照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更能将此转化成品德品质传承下去,助力社会和谐发展。

小学是人生之初第一正规课堂,无论学生在此之前自控能力如何,道德观念怎样,都将在小学课堂得到矫正或强化。小学音乐课是一门很受欢迎的学科,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进行,小学音乐课深化对学生的爱国情操与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音乐作品中表现的爱国爱家、文化历史、民族融合等思想内涵极具感召力,在教育教学中多角度帮助学生形成优秀道德品质。

一、小学音乐课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音乐是美与艺术的结合,在音乐课堂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从多方面出发:

首先,从生活角度出发,人教版的小学音乐教材指出,音乐回归生活,音乐歌词更贴近身边的生活,如讴歌劳动光荣、助人为乐、幸福生活、和谐社会等题材,音乐术语更易理解,使学生们在学习中联想现实生活,结合自身的体会,潜移默化影响自己,提升感恩之心,扩散爱的力量。

其次,从科学角度出发,音乐是艺术的更是科学的,音乐的节奏是各种情绪的体现,在欣赏课中,经常会用节奏旋律让学生感受爱国情怀、励志情怀、榜样情怀等,在音乐课堂上,朗诵歌词环节,歌词配合节奏完成一首完整的科学的艺术作品的展现,更大的提升作品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和对思想的影响。

再次,从情感角度出发,小学课堂在融合的德育教育方面,从情感出发往往更有效,小学生的情感波动频繁,极易被感染,音乐作品中彰显的激励、呼唤、鼓舞等均能牵引学生情绪,使之跟随教学方向,深刻感受德育教育。

二、小学音乐课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美好情操与高尚品格

新课标指出培养小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教学目标的重要部分,通过音乐作品中表现的对祖国、人民、民族、文化的赞美与颂扬,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并在多样的教学场景中,让学生感受宽容、合作、感恩等爱的伟大的力量。

音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需要教师对音乐作品做适当的解读。例如,小学教材中的《国歌》,教师首先应还原作品背景,告诉学生,《国歌》又称《义勇军进行曲》,表现民族救亡,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主题,最初用于一部电影的主题曲,在学习之前先放电影片段,让学生还原场景,生动感受抗日英雄在保卫祖国人民的战场上展现的高尚情操,也可截取部分升旗仪式的片段,国歌响起的瞬间,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用熟悉的节奏打动学生的心灵,在学习《国歌》的过程中,告诉学生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要奋斗,更要向革命先烈致敬,做到忠诚祖国热爱人民。

音乐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刻理解感恩。随着社会的发展,些许不良现象称作为负面新闻不断在社会传播,为纠正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选取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品,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如《真善美的小世界》《小乌鸦爱妈妈》等,通过浅显易懂的歌词,展现积极向上的一面,鼓励学生描绘心中的小世界,教育学生学习小乌鸦感恩父母,定期组织学生收集类似音乐作品并在课堂上展示、演唱,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表现欲望的同时,将感恩的种子植入其内心深处。

三、小学音乐课培养是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

优秀的道德品质是全面发展的基础,音乐课堂的多重教学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拉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音乐实践活动,诸多音乐课堂上都有合唱汇报,学生们自行组织,教师选曲,提前介绍作品的内涵并提出要求,学生们组织排练的过程中首先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合唱要求合作,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团结的含义,当站在台上做汇报演出时,学生们的目标一致,集体主义精神强烈。可见,小学音乐课不仅传授美与艺术,在融合德育教育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四、小学音乐课关联整合各个学科,使德育教育贯穿小学教育

小学音乐教育可以同其他学科关联,如歌曲《我的家乡》,在语文教材中也有体现,在教学中可关联两个学科,语文课上可齐唱歌曲,音乐课上可以直接谈谈乐曲的中心思想,在地理课上可以通过对家乡的了解,找到家乡在地图上的位置,结合自然课上学习的动植物常识,总结家乡的特色特点,通过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家乡的热爱。除内容关联外,教学形式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整合,如语文学科的作业可以是对《国歌》感悟的作文,英语教学中可以将歌曲改编成英文,让学生既学会音乐又记住单词。总之,尝试探索一切有利于课堂与德育教育想融合的教学方式,小学音乐是起点,教师通过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提高道德思想,成为全面发展的好苗子。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音乐课与教育的有效结合,让我们看到,融合后的德育教育不再像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向学生硬性灌输思想教育,音乐通过一种温柔绵软的手段,“润物细无声”地将健全的人格与优良的品格传输到学生心灵深处。艺术与教育的巧妙结合是一种突破,是教育的创新,利用音乐课的特殊教育功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美,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美好品格、拥有宽阔胸襟和健康情趣,成为祖国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美\]贝内特.雷默,熊蕾译.音乐教育的析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郑雪.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中国西部科技,2008,(11):26-27

\[4\]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第11篇

赵元任不仅是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语言学家,更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是极为重要的音乐理论家。在中国早期的民族风格探索创作中,他也是最早借鉴西方音乐技巧的作曲家之一,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所创作的艺术歌曲中,既有西方音乐的表现技法,同时也涵括了中华民族的特色音乐,为中国歌曲艺术的创作奠定下了宝贵的创作经验。本文所选用的作品《上山》《教我如何不想她》皆创作于一九二六年。《上山》准确的描写出了“五四时期”青年乐观向上的精神追求以及急于冲破封建束缚的决心,而《教我如何不想她》则写出了那段时期的青年对于恋爱自由与个性解放所怀有激情。(李灿旭,赵元任歌曲创作特色再审视[J].音乐创作,2014,(01):121-123.)

一、运用不同调式的转换布局歌曲情感

在歌曲《上山》的创作中,作者在作品的开头便使用了降B宫调式处理,给人一种色彩明亮的朗朗乾坤之感。这也与歌曲的“努力!努力!努力!努力往上跑,我头也不回呀,汗也不擦,拼命的爬上山去”完美结合,准确地反映了作品中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高昂情绪。乐曲慢慢地转入了f宫,这时与诗词中的内容已有所暗合,描写已行至半山腰,也没有退路可退,唯有继续爬行的情景。接着,声调又转入较为阴郁的g和声小调,这么处理,主要是配合诗词中队友之间的相互提醒四周遍布荆棘的处境所设计。之后的B宫调式则喻意着已行至平路上,而G宫调式,也正完美的结合了诗词中所写的“平坦的鹿,好看的野花”。在转入到e和声时,略显黯淡无光的色彩,也暗示了天已经黑了,爬山者由于看不清路而展现出来的一丝恐慌。而e和声小调的结束部分正好说明了这种不安的情绪,在转入B宫调之后,比之创作的开头,音调也提高了,显得更加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体现了爬山者们的喜悦之感,也暗示了中国青年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值得说明的是,这首作品的诗词创作,正是的伟大旗手、自由主义的伟大实践者先生。正是大师之间的对话,才使得这首作品的内涵更显得意味深长。这种主音调交替的创作特色,在作品《教我如何不想她》中亦有体现。赵元任在对春、夏、秋、冬四季中,同样采取了不同的调式进行处理,春夏主要使用了较为温暖的E宫中的B微调,而秋冬则运用了主音的小调式。

《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作品,主要是依靠五声音阶作为歌曲组成的基础,辅助少量的变化音而成,有着浓郁的中国艺术特色。而且歌曲的内容,每段词皆有四句,符合了中国歌曲结构中“起承转合”的创作特点。其中,除了“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这两句有着较为明显的西方音乐色彩中的对比作用外,其余的歌词内容都有着明显的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特色。在创作《教我如何不想她》中,赵元任还充分运用了我国传统的音乐技法,即作曲之时换头不换尾,这样就使得每段诗词一开始的部分所使用的音乐不尽相同,到最后结尾时却又“殊途同归”。这种创作风格,在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中时时可以见到,例如《春节花月夜》的器乐合奏。另外,在《教我如何不想她》的第一段“叫我如何不想她”中的“何”字,使用了钢琴伴奏中“6、1、3、4”如此和声。这个和声的运用有着典型的中国特色,让音效的整体效果更加有着民族风格。不仅如此,作品还尽量使用了中国民族音乐特有的韵味材料,例如在结尾处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中,运用了中国京剧中西皮原版过门的特性音调。这个特色音调在作品中始终贯彻着,添加了浓厚的中国特色。

二、词曲之间的高度契合

据笔者了解,在最初创作的过程中,赵元任为了使《上山》更加具有音乐性和音乐体现,在所写的词中进行了一些细微的结构调整,以此增助了歌词的语气。在诗词中的“小心点,小心点”部分,赵元任不仅对调性进行了改动,而在节拍从一开始的2/4变成了6/8,其目的则是主要突出作品内容中前路艰辛的紧张局面,在到达平路之后,节拍又回到了2/4。在作品《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歌词内容主要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段落,其中每段有四句歌词,这首作品无论从歌词布局以及最终曲作,都有着明显的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特色。尽管在歌词的段落格式中,字数都是一样的,但是赵元任并未对歌词进行简单的创作,即使用相同的音调。他放弃传统的创作之路,选择了更具挑战性的通谱方式进行创作。在每一段歌词的结尾部分都运用了相同的节奏与音调,充分地体现了赵元任对艺术歌曲创作中词曲之间的契合,对中国风格的歌曲创作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赵元任作为著名的语言学家,对于语言学有着极为深厚的造诣,他曾花过大量的时间对我国历代的音韵资料进行深入研究,这也在他未来的作品中词曲之间的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对之后的艺术歌曲创作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推进效果。在赵元任在诸多作品中,词曲之间的完美配合,使得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的形象保持高度的一致。让歌曲有了更加丰富的韵味,同时也保证了歌词的口语化,吟诵中朗朗上口、别具一格。需要指出的是,正如赵元任所言,歌词与曲调的结合甚为不易。他说:“诗配上曲调、节奏、不如原来的天然语调自然,也使诗的达意表情受到影响,会损失一部分诗的特殊兴味。但两者结合虽然有矛盾,也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产生新艺术价值,给人一种新的美感。”他依靠自己在语言学方面的深厚造诣与研究经验,方能准确的处理好歌词与曲调之间的配合。在利用西方的谱曲技法结合中国歌词的创作时期(李叔同时期),许多音乐学者皆未能发现曲词之间的韵律配合问题,只有赵元任对声韵产生了根本性的理解,并解决了歌曲紧密配合语言与诗歌中的韵律问题,完成了艺术歌曲方面的重要创作,尽显大师功底。

三、民族化创作风格的运用

1、探索中国特色的和声

和声,是谈论有关赵元任民族化内容的创作过程不得不提的风格。赵元任曾经说过一些例如“中国的音乐水平不及外国”的类似观点,但在他看来,这里的“不及”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和声的差距。众所周知,歌曲的转调是依靠和声的反复变幻所完成的,而失去和声就失去了和声特有的音色美,单靠单音来维系,它的发展难免会出现大幅度的限制。赵元任的艺术歌曲的创作思想有着极大的和谐性,体现了音乐的第一要义――和声。在他看来,西方音乐最具有突出优势的优点,在于对和声的丰富运用,而这些都是值得中国的音乐家学习的。他认为,做音乐的基础,开宗明义就是要对和声进行和谐的运用。正是以“和声至上”为理念基础,赵元任对民族化和声进了大胆且富有想象力的实验摸索,他并没有抱着一蹴而就的侥幸心理,而是用学者的严谨态度,科学的进行了“中国派和声的几个小试验”。赵元任意识到在中国的音乐中,五声音阶起着极为重要的特殊作用,要有意识地把五声音阶运用到和声中去。他认为“中国乐调虽然有理论的十二律跟实际上的七度音阶,而在编音成调的进修,其最大的倾向还是用五声音阶来作调,这也可以算是中国乐调的一种特别的风味。”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他没有生硬的使用西方大小调功能和声,而是通过在五声音阶中找到和弦的组合。

2、民族音乐因素的运用

赵元任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其中,就包括民歌与戏曲,当然,这也与他的家庭背景密不可分。在赵元任进行艺术歌曲创作的过程中,也并非一味的对这些传统文化中的民歌与戏剧照单全收,而是有目的性的甄别与选取,要充分同自身创作的风格相符。尤其在他后期的歌曲创作中,更为明显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

第12篇

我认为对幼儿进行歌曲教学,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儿童歌曲。于是,本着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原则,我尝试多方位地发掘和拓展幼儿儿童歌曲教学的活动资源,并对其进行了分类、筛选,建立了五个资源库:优秀的儿童歌曲资源库、外国歌曲资源库、民族歌曲资源库、戏曲资源库、流行歌曲资源库。

在确定了儿童歌曲活动材料的选择后,我们借鉴、融合了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的一系列活动理论和预知学习理论,对多元儿童歌曲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我们根据儿童歌曲活动材料的分类,对不同类型歌曲的教学进行了分析、尝试、反思和创新,总结出一系列多元儿童歌曲教学策略,力求使幼儿在激励和唤醒中发现、接纳、欣赏和表达,使他们学会学习、创造和探索,通过音乐教育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

优秀的儿童歌曲

传统经典的儿童歌曲是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中长期积淀下来的精品,它们不仅具有鲜明的儿童特点和较高的艺术性,内容与形式也极其丰富。

1.角色探究法

《有礼貌的小山羊》《黄鼠狼拜年》等有情节、有角色的歌曲,可以让幼儿感知歌曲中不同角色的表现和情感,通过多角色演唱、表演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音画转换法

《秋收》等儿童歌曲的歌词是对景色的描写,画面感很强,我们可以借助幼儿易理解的符号、图画等帮助他们理解歌曲,并通过互动使其有效地表达情感、记忆歌词。

3.情景互动法

借助歌曲所表达的意思来设置情景,让幼儿参与到其中,通过玩游戏、谈话等多种方式学习歌曲。如《老师,让我亲亲你》《祝福歌》等就比较适合这种教学方法。

4.畅想生成法

有些歌曲不太适合直接教歌词,可以让幼儿在简单理解词意的基础上,通过大胆想象或迁移以往知识经验的方式,经过过滤、组织来创编歌词,重新生成歌曲,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如《摇篮曲》《小河之歌》《蒲公英的故事》等,即属于此类歌曲。

优秀的外国歌曲

为使幼儿接纳、尊重多元文化与艺术,我们探究多元的外国歌曲教学模式,这样不仅能使幼儿轻松地学会演唱歌曲,还能引发他们对国外风俗习惯、建筑风格、语言、货币等的兴趣,还能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一系列活动。

1.游戏协作法

根据歌曲的民风特点创设相应的游戏情境,使幼儿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感受歌曲欢快的气氛,在协作、交流中学会大胆、自由地演唱歌曲。如捷克民歌《跳吧、跳吧》、威尔士民歌《欢度节日》、英国民歌《伦敦桥》等都很适合此类方法。

2.填充创造法

在理解歌曲民族特点及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创编、填充歌词或旋律的方式重新演绎歌曲,让幼儿在一步步的参与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歌曲。

3.对比欣赏法

借助图片、幻灯等多媒体途径来展示歌曲的背景及风格,通过与本地歌曲的对比,学习、演唱不同风格、特点的外国民歌,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使每个幼儿得到不同程度的熏陶,挖掘、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质。

4.唤醒自主法

通过让幼儿尝试不同形式的演唱方法,唤醒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不同演唱形式的特点、效果,丰富幼儿的音乐经验。如《新年好》《铃儿响叮当》《小杜鹃》等适合此类方法。

民族歌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歌曲资源十分丰富。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歌曲风格都非常鲜明,其韵味、旋律以及歌词中的语言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幼儿可以在民族歌曲(以下简称民歌)的海洋中自由徜徉,提升自己的艺术素质,在体验、感受民歌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

1.发掘笑料――表演法

寻找民歌中诙谐逗趣的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教学内容,让幼儿通过表演熟悉旋律与歌词,体验幽默情绪,感受歌曲风格。如山东民歌《蛤蟆》、河北民歌《回娘家》《两个蝈蝈吹牛皮》等。

2.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

不同民族、地域的民歌在语言上往往具有突出的特点,这些与幼儿生活经验和环境不同的语言特色对幼儿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尤其是一些简单、有趣、易模仿的词或音节,如“巴扎嘿”“哎哟哟”“啷啷仓”等。针对这类歌曲,我们采用多渠道参与的方法层层切入,使幼儿充分体验歌曲的风格,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如《龙船调》《刘三姐对歌》《花儿与少年》等。

3.探索特色――融入器乐法

民歌的特色除体现在语言上,最重要还是表现在歌曲的旋律及独特的演奏乐器上。让幼儿沉浸在婉转的水乡民歌、流畅的平原民歌、嘹亮的高原民歌、高亢的山歌、悠扬的草原牧歌之中,会使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艺术修养得到提高。如《恭喜》《阿拉木汗》《小格桑》等。

戏曲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艺术性和思想性都极高。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趋势与要求,我们要让幼儿通过感受名家名段,体验多种戏曲的风格和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悠远与博大。

1.诗韵交融法

将唐诗与戏曲相结合,使幼儿在体验唐诗语言美的同时感受戏曲旋律的美,使诗与曲相互衬托与交融,提升幼儿对传统文学的欣赏能力。这种方法可依据不同的诗风搭配不同的曲调,如抒情诗可配黄梅戏曲调,言志的诗可配京剧或豫剧的曲调等。

2.角色体验法

通过欣赏、体验不同角色的外形、声音和动作,使幼儿体验生、旦、净、丑等行当的特点。如旦角唱段《苏三起解》、生角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等。

流行歌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