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提纲挈领

提纲挈领

时间:2023-05-30 09:04: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提纲挈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提纲挈领

第1篇

气功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身心锻炼方法和练功理论的学科,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气功的历史源远流长。远在公元前50世纪的伏羲,因创八卦“使万世之下知有养生之道”而被后人推崇为中华气功的鼻祖。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气功得以迅速发展而形成体系,其中尤以道家、医家、儒家贡献显著。秦汉时期,医家气功成为主流,这时期的特点是出现了宗教气功,即道教气功的产生、形成和佛教气功的传入。魏晋隋唐时期,佛、道二教达于极盛,成为当时的主流。宋元明清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出现了儒、道、佛三家气功的融合,气功专论颇丰,气功名著名家相继问世。

中华气功传统理论是现代气功的根和源,传统气功理论散载于数千年气功古籍之中,主要包括:阴阳学说、八卦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精气神学说、经络学说、五运六气学说、干支论、整体观等。现代气功学则是一门丰富多采、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边缘科学,不但研究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天文学、地学、古化学(丹学)、医学,而且同现代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生物数学、生物力学、脑化学、定量生理学、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学等相互渗透,还借助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科学方法,以深化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中华气功的功理功法历经数千年的繁衍发展,至今已有上百家数千种。对古今功理功法的分门别类方法,各家多有不同,现简述如下:从时间划分,有古代功法与现代功法之分;从学派、宗教划分,有道家功法、佛(释)家功法、医家功法、民间功法及诸家融合功法之分;从调身形态划分,有动功、静功与动静结合功法之分;从功夫程度划分,有上乘功法、中乘功法与下乘功法之分;从功效和作用划分,有医疗气功、开智气功、保健气功、健美气功、武术气功、体育气功、发放外气功等之分;从所炼方法划分,有性功、命功与性命双修功法之分;等等。

姿势的锻炼、呼吸的锻炼和意识的锻炼,是气功锻炼的最基本方法,古人称之“三调”,即调身、调息、调心,谓练功三要素。调身分坐、卧、站、行四大基本类,古称“四威仪”。调息之法有数十种,常见的有自然呼吸法、腹式呼吸法、提肛呼吸法、深呼吸法、胎息法、意想呼吸法、口鼻或口口或鼻鼻呼吸法、吐音法或吐字法、数息或听息法等。调心法有十几种,主要有放松法、意守法、默念法、良性联想法等。练功的基本要领是“松静自然、动静结合、练养相兼、意气合一、准确灵活、循序持恒”。

效应与偏差都是练功时或练功后机体所出现的反应。一般说来,自我感觉良好,健康状况向上的各种生理或心理现象,就叫效应;反之,则是偏差。某些效应与偏差并无明确的界限,或可互相转化,这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内气不止、外动不已、走火、入魔谓四大偏差,须引起警惕。对待偏差问题,一是严格按功法要求锻炼,遵守练功注意事项和禁忌要求;二是会正确纠偏,或请气功师纠偏。

建国40年来,中华气功沿着科学化、正规化、普及化的方向逐渐发展。在临床运用方面,气功能够防治的病症已近百种。在科研方面,近年来重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气源(包括“内气”和“外气”)本质的研究;二是气功原理的研究;三是应用研究。

有一点必须提及的是:气功古称导引、吐纳法、养生术等。被称为“气功”一词首见于晋代道士许逊著《净明宗教录》的“气功阐微”中,但未被普遍采纳。20世纪50年代初,经刘贵珍先生提倡,在“无以名之,姑以名之”的情况下,“气功”一词才逐渐流行于全国。气功的定义目前尚未得到统一,仅1983年《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分册》初审会议所列出的解释就有27条之多。并非解释者水平不高,而是由于:第一,要确切地解释气功,首先要确切地解释“气”,由于至今远远没有弄清气的本质及其多方面的作用,所以难以对“气”作出确切定义;第二,要确切地解释气功,就应弄清气功状态下的种种生命现象,但至今对这方面的研究没有统一的结论。由此可见,气功定义的科学、统一的解释,有待于“气”及其气功现象之奥秘被彻底揭示之后。

除中华气功外,国外也有类似的气功技术发明,尤以印度瑜珈可与中华气功齐名而著称于世。瑜珈起源于印度古老的婆罗门教,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瑜珈是梵文词,意思是“合”、“合一”、“相应”,即追求宇宙的精神(梵)和个体的精神(我)“合一”的意思,类似我国传统气功理论中的“天人感应”观。瑜珈的理论基础是人天整体观和人体生命整体观。瑜珈功法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衍生出千宗万派,但大致可分为两门,一门是所谓“禅”,即禅定,此法以入定为下手功夫,类似我国的命功;另一门是所谓“慧”,以平衡各种调节功能为目的,很像我国的“性”功。以上两个门派都以调息为基础。此外,在中东、以色列、欧洲等国的历史上也都有过类似的气功技术发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着深化对人体生命科学的研究之目的,了解印度等国气功理论及功法,对进一步发扬中华气功学将大有裨益。

第2篇

[挈领提纲] 挈衣之领,提网之纲。比喻抓住要领。

[纲提领挈] 提起网纲,挈住裘领。比喻抓住要领。

[振裘持领] 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

[提纲挈领] 纲:鱼网的总绳;挈:提起。抓住网的总绳,提住衣的领子。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

[以一持万] 持:把握。形容抓住关键,可以控制全局。

[提纲振领] 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同“提纲挈领”。

[提纲举领] 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同“提纲挈领”。

[握纲提领] 握:拿、抓。比喻抓住要领或简明扼要地把内容提示出来。

[批亢抵巇] 犹批亢捣虚。比喻抓住敌人的要害乘虚而入。亦指有缝便钻,从中取利。

[纲举目张] 纲:鱼网上的总绳;举:提起。把大绳子一提起来,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

[纲挈目张] 指撒网时,举起网上的大绳,所有网眼都张开。比喻抓住主要环节,以带动其余;或抓住要领,条理分明。同“纲举目张”。

[批吭捣虚] 比喻抓住敌人的要害乘虚而入。亦指有缝便钻,从中取利。同“批亢捣虚”。

[批亢捣虚] 批:用手击;亢:咽喉,比喻要害;捣:攻击;虚:空虚。比喻抓住敌人的要害乘虚而入。

[射人先射马] 比喻作事要抓住要害。

[擒贼擒王] 擒:抓,捉。指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比喻作事要抓住要害。

[打蛇打七寸] 比喻说话做事必须抓住主要环节。

[一网打尽] 比喻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

[一网尽扫] 犹一网打尽。比喻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

[秉要执本] 秉:执,拿着;要:重要的;本:根本。指抓住要害和根本、

[见幾而作] 幾:通“机”,时机;作:行动。指抓住有利时机及时采取行动。

[持人长短] 指抓住他人的缺点过失作为把柄,加以攻击。

[不失时机] 失:耽误,错过。时机:具有时间性的机会。不错过当前的机会。指办事要抓住适宜的时间和有利的机会。

[举要删芜] 要:主要部分。芜:杂乱。选取重要的,删除杂乱的、没有条理的。多指写文章时应抓住重点。

[授人以柄] 把剑柄交给别人。比喻将权力交给别人或让人抓住缺点、失误,使自己被动。

[授柄于人] 犹言授人以柄。比喻将权力交给别人或让人抓住缺点、失误,使自己被动。

[简明扼要] 指说话、写文章简单明了,能抓住要点。

[纠缠不清] 形容纷乱,理不出头绪。亦指有意找麻烦,抓住一点不肯放手。

[当机立决] 抓住时机,立刻判决。

[掎挈伺诈] 抓住人家过错,等待机会来陷害。

[各持己见] 持:抓住不放。各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

[当机立断] 当机:抓住时机。在紧要时刻立即做出决断。

[敲诈勒索] 依仗势力或抓住把柄进行恐吓,用威胁手段索取财物。

[敲榨勒索] 依仗势力或抓住把柄进行恐吓,用威胁手段索取财物。同“敲诈勒索”。

[大处着眼] 从大的方面观察、思考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时不可失] 时:时机,机会;失:错过。抓住时机,不可错过。

[后发制人] 发:发动;制:控制,制服。等对方先动手,再抓住有利时机反击,制服对方。

[动中窾要] 动:常常,动不动。中:切中,打中。窾:空处、中空。要:要害。要:引申为要害、关键。常常切中要害或抓住问题的关键。

[攫戾执猛] 攫:捉取。戾:暴戾。执:抓住。猛:凶猛。能够捕获擒拿暴戾、凶猛的敌人。形容勇猛无敌。

[捉鼠拿猫] 拿:抓住。捉住老鼠和猫。比喻能制服敌手。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对于人或事不从全面看,只是抓住一点就攻击。多指有偏见的批评。

[简落狐狸] 抓住狐狸。落,通“络”。比喻制裁奸邪小丑。

[扼腕叹息] 扼:握住,抓住。握着手腕发出叹息的声音。形容十分激动地发出长叹的情态。

[高不可攀] 攀:抓住高处的东西向上爬。高得手也攀不到。形容难以达到。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

[隔靴搔痒] 搔:抓。隔着靴子搔痒痒。比喻说话作文不中肯,不贴切,没有抓住要点。或做事没有抓住关键。

第3篇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教学;概念;重点;直观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8-0072-02

如何上好美术鉴赏选修课,笔者总结多年教学经验,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体会:

一、旁征博引清概念

对于一门课程,明确概念,理清思路,是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作为老师,必须教学目的明确,重点难点清晰;作为学生,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美术”和“鉴赏”的概念,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特征,知晓“鉴赏”与“史论”、“鉴赏”与“欣赏”的区别,等等。在非美术专业的大学生中常出现“打体育”、“唱音乐”、“画美术”等类似的语病。这些语病的出现就是因为概念不清造成的。

有人会说,那些概念,很多教科书上已经谈过,老师不必担心学生概念不清的问题。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层面和个体理解能力不同,教科书中涉及到的概念,未必所有学生都能弄清楚。也就是说,要弄清概念,光靠课本还不行,还要求老师去做一些“旁征博引”的工作。

“旁征博引”的工作,要从两个方面去做,一是学生,二是老师,而关键是老师的引导。在备课时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要考虑到课文中有哪些学生不易弄清的概念,对此先有一个预测,尽量多查一些资料,让学生在弄清概念的基础上,学到的知识能更丰富一些。比如关于“美术起源”问题。在美术鉴赏教材中,都是只讲了“美术起源于劳动”,不曾论及其他观点。“美术起源于劳动”只是众多美术起源说之一,即是现代视觉文化中普遍认为的“起源说”。其实在之前西方就已有了“摹仿说”、“巫术说”和“游戏说”。这三种学说,虽然各有一定道理,但它们只是谈到了艺术存在的“后天”因素,而忽略了艺术产生的更根本的原因――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它不仅谈到了艺术与劳动的关系,还涉及到了艺术与人脑机能、艺术活动与人体机能的相互作用及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认识到“美术产生于劳动”是艺术发生学说中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一种学说。

尽管旁征博引有扩大知识面和弄清概念的特点,但旁征博引并不是漫无边际或面面俱到,而是主要针对那些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学生比较关心或老师意欲解决的概念。比如,讲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主要介绍一下“人文主义”;讲鲁本斯主要介绍一下“罗可可”艺术风格的基本特征及影响;讲宋、元绘画主要介绍一下“文人画”的产生及发展;等等。

二、提纲挈领抓重点

所谓提纲挈领抓重点,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通晓系统的美术理论,以课本知识系统为线索,紧紧抓住课本知识重点这个“重中之重”。

美术一般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在人类美术发展史上,各个时期大都存在这四种美术样式,然而每个时期这四种美术样式的发展则是不平衡的,于是便出现了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个代表性的美术样式。比如,新石器时期以“彩陶”为代表,先秦时期以“青铜器”为代表,唐代以“人物画”为代表,宋、元时期以“山水画”为代表,明清时期以“花鸟写意画”为代表。而每一个代表性的美术样式中又有着核心的美术作品、美术家及美术流派。如青铜艺术的代表作品有《司母戊方鼎》、《立鹤方壶》,秦、汉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品是《秦陵兵马俑》和《霍去病墓雕刻》,唐代的人物画代表作品是闫立本的《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及周的《簪花仕女图》,等等。

如果每一个时期只着重介绍一两个美术样式或作品,势必使前后的内容变得支离破碎,互不相连。因此,我们在“抓重点”的同时,必须将其建立在“提纲挈领”的基础上。在美术鉴赏课程中,“提纲挈领”主要表现在每一章的“概述”或每一课程内容前的提示或总论中。凡概述、总论中的内容,老师不仅要逐字逐句地分析、串连和讲述,还要结合实际作品及美术家,使整个章节内容贯穿一气。概述就像一条线,每个内容的重点就像穿在线上的珠子。“提纲挈领抓重点”就是使线穿珠而过,珠不离线,线不离珠。只有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才显得有血有肉,有条不紊,谨“毛”而不失“貌”。在概述中重点讲解内容的联系性,分讲时重点突出它的时代特征及个性。

抓重点并不是孤立抓一点,而是要力求抓一点带一片。比如我们把清代的石涛及其作品作为鉴赏的重点,从而联系到、弘仁、髡残的绘画及其创作思想,以清初“四王”保守派绘画来反衬石涛的大胆革新精神,以扬州八怪的艺术风格来论及石涛绘画对后世的影响。如此这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既使重点鲜明突出,又避免了单调乏味,而且还给人一种“疏而不漏”的感觉。

三、明史通论重直观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美术创作不单单是为了摹仿客观形象,而且是无时不在地创造新的视觉形式美。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视觉形式也在不断地翻新,而这种翻新无形中又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所以说,作为一位美术鉴赏者,对美术作品的直观认识是极其重要的。

所谓“直观”,就是人们对美术作品的直接的视觉认识和感受。达・芬奇的作品给人的直观是“理智”;米开朗琪罗的作品给人的直观是“雄强”;拉斐尔的作品给人的直观是“秀雅”。人们对美术作品的直观认识多是来自于作品的构图、笔触、色彩、形象等外在形式,而外在形式的演变往往隐伏着一些规律和内涵。古埃及人把高山、大漠、长河的神圣赋予皇权至上的金字塔,而金字塔那稳定、沉重、简洁的感觉又对人们的灵魂产生一种威慑作用。古埃及神庙的出现,使人们的那种“灵魂威慑”由外表形态转入内部空间。“罗马风”教堂中的“穹顶”蕴涵着人们对天国的所有幻想,对天国的向往又促使教堂建筑的外部形态向上发展,于是便出现了后来的挺拔向上、直刺苍穹的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在众多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再现了往日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的辉煌。封建统治阶级及教会的豪华、享乐,曾使“罗可可”和“巴罗克”艺术风行一时。德拉克罗瓦的浪漫主义美术雄风打破了过去古典主义美术的宁静,印象派绘画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对绘画本体重新认识……

“明史通论”就是明晰社会、美术的发展历史和通晓各个时期的美术理论。明史通论是我们准确把握各代美术作品视觉直观印象的最好办法。秦陵兵马俑被国际友人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数以千计的大型陶俑构成一个完整而威武壮观的军阵图。它给人的这一“气势宏大”的直观印象,正是秦王朝生气勃勃、不可一世历史的艺术再现。对唐、宋、元三代的艺术,后人曾做出“唐尚法、宋尚意、元尚趣”的理论总结和评述。唐尚法主要表现在“理法”、“法度”和“技法”三个方面。宋尚意主要表现在“意境”、“理意”和“诗意”上。如果说唐代的绘画多突出在“外功”上,而宋代绘画则多突出在“内功”上。元尚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意趣”、“情趣”和“墨趣”。以山水画而论,吴道子及荆、关、董、巨是“尚法”的代表,文同、苏轼及“南宋四家”是“尚意”的代表,“元四家”是“尚趣”的代表。以上事例说明,明史通论不仅能使人们很快地把握对各代美术的直观认识,而且还能使人们的直观把握更加深刻而准确。

古人在对美术的直观把握上,曾总结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有人从风格上把握不同的直观,如“黄家富贵,徐熙野逸”;有人从衣纹勾勒上显示不同的直观,如“雀爪郭熙,拖技马远”。

四、厚积薄发抒已见

美术鉴赏与美术欣赏的不同之处,在于鉴赏有鉴别和欣赏的意思,欣赏一般不具有鉴别的意思。就是说,“鉴赏”是人们带着一种科学、审慎的态度来对美术作品进行观赏。“欣赏”乃是人们带有一种肯定、赞誉的态度来对美术作品进行观赏。鉴赏与欣赏的区别在于能否对美术作品抒发个人见解上。大学生一般已进入成年人阶段,世界观已经形成,有了一定的知识面和思考能力。对美术作品或史论表示一些个人见解则是大学生“美术鉴赏”选修课中不容忽视的一环。

所谓“抒已见”就是让学生谈个人看法,这种看法必须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既能符合历史实际和言之成理,而又不同于他人的观点。

中国素质教育要改变那种“被动式”的教育模式,学生从小学知识,往往不是主动获得,而是被动获得,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一种思想,即凡是课本上的都是正确的,不可改变。这种思想对抒发个人见解极为不利。当我们讲授美术鉴赏选修课时,要尽力扭转学生的这种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书本里的观点和思想只是编著者个人的见解,当然也有可能缺乏正确性或全面性。美术鉴赏又是一种特殊的意识活动,对同一问题或事物有不同认识也是正常的;只有敢于否定才能敢于肯定。这样一来,学生的思想就会马上活跃起来,他们的个人见解也往往由此而产生了。

“个人见解”不是“妄发议论”,这是让学生们必须理解的第二个问题。当学生提出某一见解时,老师要反问他:你的认识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你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观点,你准备用什么样的事例和论证让人们同意你的观点?当然这种反问不是泼冷水,而是为促使学生更深入地阅读课文,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去查阅资料和进行深入的思考。要使学生懂得,“厚积”是“薄发”的基础,只有“厚积薄发的见解”才是有意义、有价值和有说服力的。

鉴赏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一个对美术有很高鉴赏力的人,除了要具有深厚扎实的美术基础知识外,还要具有哲学、历史、文学甚至自然科学的广泛修养。我们要对某一美术作品做出全面、公正、科学的评价或认识,就得对作者的思想、身世,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对作品的制作手法及材料,对作品在美术发展史上的地位等都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第4篇

下面的这些教学案例就充分展示了老师们的智慧和艺术,他们的课堂“导得实、导得巧、导得活”。

一、“导”在提纲挈领处

一堂精彩而独具匠心的课,开场很重要,往往一个老师的巧妙开场便能让听课老师恍然大悟,理解这堂课老师的设计精华所在。一位老师教《珍珠鸟》一课,其中有个很巧妙的提纲挈领式的设计,便是教师非常巧地抓住全篇的句首“真好!”二字,感受珍珠鸟对于冯骥才先生的几处“好”,体会珍珠鸟对于冯骥才如朋友、亲人般的关系,再反过来去寻找和想象冯骥才对珍珠鸟的好,从而真正地体会到“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

又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教师开篇即让学生猜文中严监生临死前躺在病床上伸出两个手指头的意思,然后在文中找出大侄子、二侄子、奶妈以及赵氏对这两个手指头的不同猜测,教师板书于黑板,其实便是把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包含其中了。在学生对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直观了解的基础上再组织教学,理解便容易得多,教师此“导”所谓导在提纲挈领处。

再如《灯光》一课,“多好啊”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是整篇课文的“文眼”教师开篇即板书于黑板,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围绕这条线索进行探究,这就是老师导得妙,导在提纲挈领处,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导”在学生困惑处

“学导课堂”中老师的“导”之功应体现在恰如其分之处,也就是在学生困惑处,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便能让学习如破山之水,通畅无阻。如一位老师教《伯牙绝弦》,教师让学生通过课文注脚理解了关键字“善、江、峨、念、志”的意思,从而扫清全文理解的障碍,接下来的教学水到渠成。再攻克“伯牙那么喜欢鼓琴,在钟子期去世之后,为什么能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一教学难点时,教师又很巧妙地利用了一段链接资料让学生了解伯牙在钟子期之前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知音,从而明白知音对于善琴之人的重要性。最后又通过一个巧妙问题的设置“伯牙这一绝还绝了什么?还有什么是绝不了的?”给予课堂延伸拓展,留给文本一个意味深长的解读。

又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老师在让学生感悟文章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时,不是采用一般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读语言,说好在哪儿,能体现人物什么性格特征,而是采用了别出心裁的“换语言表演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替代文中所用的三处洪教头的“来!来!来!”在四人小组中表演,从而一目了然地感受到原著中采用的表现人物鲜明个性的表达方法—人物语言的重复,让读者对《水浒传》中那么多主要人物心中都有个比较鲜明的印象,脑中一出现某个人物,口中就会念出他的经典语言。对于林冲的经典语言则是通过联系全原著以及他的历史背景,对人物命运有个比较直观、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不敢!”二字以体现人物略有些窝囊和懦弱的性格自然深入人心。

再如《一夜的工作》一课,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总理的伟大时,就是导在学生困惑的问题上。如当学生提出“总理为什么白天不批阅文件,要晚上加班呢?”“总理为什么不先批阅我的文件,而让我等到天快亮呢?”……这些问题时,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及相关资料解决,在解决这些困惑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重点、解决了难点。

因此说,导有法,导到学生困惑处,便能攻克教学难点,引导课堂畅如行云流水,有张有弛,让学生学得得心应手。

三、“导”在知识的缺陷处

小学语文课文中涉及的修辞手法并不少,但常见的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学生们因常涉及到且老师常点拨而比较熟悉,而如拟物、通感、白描、象征等这些方法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也是学生知识的缺陷处,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借用一双慧眼予以适当的点拨,这样会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甚至是表达能力。

一位教师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课文,学生默读完课文就巧妙地抛出一个问题:题目虽然是《林冲棒打洪教头》,可是作者却花很多笔墨描写洪教头,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讨论后就有了“反衬”这个答案。此时老师马上引出这是西方引过来的一种修辞手法,而我国古代早就有了类似的方法,然后老师出示“唐代贵妇图”“导”出背面铺粉法。学生对于“反衬”并不陌生,对于“背面铺粉法”却很陌生,教学这样的古典小说,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这样相关的知识点。

再如一位老师教学《儿童诗两首》中的《童年的水墨画》,其中有一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学生肯定不解——草地上怎么会蹦跳着笑声呢?老师花不多的时间带出“通感”这修辞手法,既为学生解惑,也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

还有《藏戏》一文中第8-16自然段中讲到不同人物的面具颜色是不一样的,而各种颜色又代表着各自不同的意义,一位老师在出示面具课件时就点明此处是运用“象征”的修辞手法。

四、“导”在表达方法的迁移中

翻阅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在最后一点不难看到“领悟……的方法”“学习……的写法”等等,由此可见,表达方法的迁移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中是相当重要的。

一位老师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则是很明显地告诉我们他的教学重点落在“小说创作”的写法指导上,而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出自古代讽刺小说的典范《儒林外史》,因此教师时时抓住小说创作的几个要素:情节、悬念、意外、夸张,除了本课教学,还链接了许多外国文学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对这几个小说创作要素有更深的理解,并让学生不段反复诵读这几个词来强化概念,从而明确小说创作要想好看,吸引读者,这些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如教学“悬念”一词的概念时,教师有个很巧妙的设计:如果把这篇课文作为评书范本,猜猜说书人会在哪个故事情节后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从而让学生明白该在小说创作中什么地方留悬念,埋伏笔,方能起到出乎读者意料的作用。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批注式阅读 ; 提纲挈领 ; 裨补缺漏 ; 建构主义; 接受美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批注式阅读最早被称为评点式阅读,即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在空白处加以注解,或突出重点,引起关注;或启发思维,品评褒贬;或自我警示,表达讲解的一种附丽于文章的读书方法。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将批注式阅读引入课堂,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简单精炼的文字与阅读材料进行对话,是通过边阅读边思考边批注,训练学生独立的阅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升阅读效果的教学程序。

一、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依据

1.批注式阅读与平等对话

对话教育是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明确指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积极开展学生、教师与阅读文本之间的对话”。“对话”是一种主动姿态,意味着学生与教师可平等参与对阅读材料的解读,捍卫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创造性与思考权利。批注式阅读教学建立在对话的基础之上,在批注式阅读过程中,学生自由批注独特的讲解与感悟,不仅与文本发生思想碰撞,与教师交换心得体会,还通过审视文本重新认识自己,实现与自我的对话。

2.批注式阅读与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学习者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之中,学习者以自我经验为基础完成对信息资源的意义建构。批注式阅读过程是学生作为独特个人赋予文本新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个体人格与文本情境协作互动,学生根据自身社会经验与文化背景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实现差异化的意义建构。批注式阅读促使传统教学模式由教师建构知识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过渡,颠覆了教师中心与课本中心,通过个性化“批注”鼓励学生个体生命意义的成长。

3.批注式阅读与接受美学

在接受美学中,作品的意义被界定为由作者和阅读者共同创造,即阅读文本自身具备再创造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越是优秀的作品越在意义上留有读者填补空缺的空间,召唤读者发挥创造才能,中国古语的“言不尽之意”、“弦外之意”、“象外之象”便是此意。批注式阅读的批注内容是学生发挥主观想象力,对文本空白点的再创造,阅读材料的描述性语言,伴随着学生的思维加工,批注促使学生停留在脑海里的“兴味”付诸笔端,实现了文本的多元解读,是对接受美学“召唤”理论的教学实践。

二、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开展

1. 课前批注:提纲挈领,理清文脉

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课前批注环节针对教师来讲是围绕阅读材料,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与阅读兴趣所在,做好知识点批注。比如周敦颐《爱莲说》是以莲来表达洁身自傲的品格,教师可批注引入陶渊明《饮酒》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蕴含“菊”意向的隐士文化作为对主题揭示的教学延伸。对于学生来说,课前批注的目标是提纲挈领,即总览全篇,明确文章写的是什么。教师在此环节应要求学生通读文章,进行提纲式批注,从而理清文章脉路,比如季羡林《清塘荷韵》,文章以“荷”为中心,分为了种荷、盼荷,以及赏荷三部分,提纲式批注便是将这三部分的起始处标引出来,要求学生从逻辑结构层面上理解全文,促使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与要点。

2.课中批注:确定目标,适时点拨

课中批注是考察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能力,即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指明阅读重点,敲好开场鼓,披文入情。一方面,教师应灵活导入阅读内容,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的即兴批注,比如让学生互相传看课前准备环节的批注,踊跃交流批注内容,探讨阅读所得。另一方面,学生的批注是分散的、笼统的,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批注情况定位目标,适时点拨。比如《咏绣障》,学生普遍能从总体上了解该诗歌赞美的是绣工绣制屏风的高超手艺,但细枝批注常常被忽视,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文本细末处感受文章匠心独运的词句造诣,比如向学生提问哪些地方说明绣工技艺好呢?哪里是正面描写,哪里是反面描写,哪个词语是双关语,哪里是以静态写物,哪里又以动态出人?一系列围绕教学目标的问题设置旨在促使学生寻微探幽,进行细节批注。

3.课后批注:,裨补缺漏

课后批注是学生围绕阅读教学所得的收尾式批注,在此环节,教师应帮助学生概括教学要点与方法技巧,引导学生反思批注的欠缺处,既裨补缺漏,又。是教师为学生预留再创造空间,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去填补空白,比如《红楼梦》中写黛玉之死,文中有一句“宝玉,你好……”你好什么呢?文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来,教师也不用刻意给出答案,答案在学生自己心中。同时,教师需组织阅读反思,裨补缺漏,让学生整理相关批注,完善知识点与思想认识,比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学生从感情上同情穷苦百姓,指责富人的骄奢逸,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现象背后的问题,指出封建地主阶级腐败统治下尖锐的社会矛盾所在,促使学生的批注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

参考文献

[1] 邱旭光. 中学语文评点教学模式的构建[J]. 新理念. 2007, 02.

第6篇

提高阅读速度共有以下4种方法:

1、遮盖文字速读法。阅读前准备一张和书页差不多大小的白纸,放在书的上端。读完一行文字之后,将白纸往下拉一行,使眼睛不能回读遮盖住的文字,可以减少“负移动”,增加眼停的视觉广度。

2、限时限量速读法。阅读前确定一定数量的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这种凑书方法可以让自己的速读技能纯熟起来,达到自然、迅速和准确。

3、提纲挈领速读法。在开卷阅读之始,应根据书的种类和性质,列出相应的“索难卡片”,进行有目的、有重点地摘读,即可提高阅读速度。尤其是在阅读一般性的书籍时,此种速读方法可以使阅读者达到省时省力的效果。

4、知识交流速读法。在知识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将整体分解成部分,由多人在一起同步阅读部分,各自猎取知识的分支。通过知识交流这条途径,使每个阅读者都能完整地获取知识的全体。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关键词:实例 提纲挈领 由浅入深 温故知新 联系实际

引言

近十多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工程地质问题的数值模拟理论和方法迅速发展,有限单元法、有限差分法、边界单元法、离散单元法及非连续变形分析法等工程地质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不断成熟和完善,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地质学科的各个领域,如工程地质的结构计算、边坡(滑坡)稳定性及加固、隧道的开挖及加固、地基基础的变形分析、大坝稳定性分析、路基沉降及变形及基坑支护工程等等。这也对从事工程地质专业的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掌握常用工程地质数值方法的基本原理、应用条件与使用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课程的特点

《工程地质数值模拟的理论与方法》是我校工程地质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该课程把专业理论、力学计算和计算机应用结合起来,以解决冗繁的数值运算问题,以弹塑性力学、结构力学、线性代数及数值分析等课程的基本内容为基础,以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为手段,以计算机为解题工具,来求解处于一定地质环境条件下的地质体的应力、应变及位移的分布规律。就有限单元方法来讲,其主要内容包括形函数矩阵的建立、应变函数矩阵和应力函数矩阵的建立、单元刚度矩阵的建立、总体刚度矩阵的形成与修正、等效节点荷载移置、矩阵的计算机存储、大型线性代数方程组的解法、高斯求积公式等。

本课程有三个特点。一是公式及矩阵计算冗长,特别是单元刚度矩阵、总体刚度矩阵的形成以及大型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求解需要大量的推导过程;二是涉及到的内容不容易理解,如单元刚度矩阵形成过程中的虚功原理及高斯求积公式;三是选修课学时少,内容较多,每节课都在讲新内容,学生则经常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及灵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容易产生思维上的疲劳。

二、教学方法与技巧探讨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方法、技巧与形式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丰富实例,提高兴趣

在本科教学及实践阶段,学生很少接触工程地质数值模拟的理论与方法,根本不知道数值模拟的作用及其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情况,大部分同学仅仅是因为课程名称比较新颖才选这门课。但是实际情况是这门课对于本科生而言是比较难学的,要面临很多复杂公式的推导。为了避免“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局面,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绪论的讲解中就运用大量的实例进行教学,如在讲解数值模拟常用方法时,以离散单元法模拟地下洞室垮塌的过程为实例,以快速拉格朗日分析法模拟隧道加固效果为实例,以非连续变形分析法模拟滑坡失稳及运动的全过程为实例,尤其是讲解有限单元法时,分别列举了该方法在滑坡稳定性分析、基坑位移分析、地基的沉降分析、大坝稳定性分析及隧道开挖过程中应力应变分析的实例,使学生首次清楚地了解数值模拟在工程地质领域中所起的重大作用,首次从数值模拟结果中分析出对工程实践有用的信息,首次认识到今后所从事的科研生产工作与数值模拟方法的密切联系。这些实例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头脑,在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提纲挈领,把握全局

本门课程讲解的重点是有限单元方法,有限单元法的公式推导复杂,虚功原理及高斯求积公式等理论较为抽象,为了使学生学习思路明确,在讲课的过程中,应注重通过框图和提纲的形式展示本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分析局部内容和整体内容的关系。

课程教学的讲解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理论教学,主要讲解有限单元方法解题过程中所用到的相关理论,第二部分是实践教学,主要讲解有限单元方法前处理和后处理数据的输入及输出、前处理中网格图件的可视化及后处理中位移、应力及单元状态的可视化。这些内容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前处理程序生成的网格信息(包括节点位置和单元与节点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主分析程序计算的基础数据源,后处理程序必须基于主分析程序生成结果文件(位移应力信息)进行图形处理。这些内容通过框图的形式把课程教学的提纲全部展示出来(图1),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学习要点、了解有限单元方法解题思路及解题程序之间的数据的传递关系。

主分析程序的结构和计算理论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单元分析,主要讲解节点位移与单元位移、节点位移与单元应力、节点位移与单元应变及节点位移与节点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其间涉及到形态矩阵、应变矩阵、应力矩阵和单元刚度矩阵的表达形式和物理意义;另一部分是整体分析,主要讲解单元刚度矩阵升阶叠加成总体刚度矩阵。这些内容很多,也很复杂,需要用到弹性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及线性代数等相关知识。在讲解时,把这些内容的相关关系和求解过程用框图的形式表示(图2),使学生能够理清思路,清楚地掌握理论学习上的关键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 由浅入深,各个突破

对于从没有接触到数值模拟方法的本科生来说,有限单元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以及虚功原理是很复杂,也是最难懂的。直接讲解平面问题的有限单元方法时,绝大部分学生听不明白,如果连续几次课都不明白,学生就会完全丧失继续学下去的兴趣。面对这一困难,在讲解平面问题的有限单元方法之前,先从一维杆件有限单元方法入手,选取线性位移模式,详细推导形态矩阵、应变矩阵、应力矩阵、单元刚度矩阵及总体刚度矩阵的计算过程。通过最简单最浅显的一维杆件的例子,让学生对有限单元法解题过程有了深刻的认识,为以后进行复杂问题的讲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虚功原理,涉及到实际状态和虚拟状态两种情况,直接讲解变形体的虚功原理,上课效果是非常差的,通过简单的平衡杠杆这一刚体模式(杠杆中间有支点、杠杆两端受力保持平衡),从力的平衡和力的作用点位移的关系两种绝然不同的状态来阐述实际状态和虚拟状态,从平衡杠杆力矩的平衡和力的作用点位移的关系来阐述虚功原理,这种采用由浅入深方式的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4. 温故知新,深化理解

高年级本科生已经学过弹性力学、线性代数及高级程序语言等基础课程,有限单元法的原理和求解也是基于这些理论,温习这些已经学过的知识对于理解有限单元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如在讲解单元分析前回顾弹性力学的应力张量理论、变形的几何理论、本构关系理论等理论,在讲解形态矩阵、应变矩阵及应力矩阵前温习线性代数矩阵的运算,在求解节点位移之前温习高级程序语言中大型线性方程组的数值编程解法及矩阵的存储方式等。通过温故的方式学生不断巩固了已有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而且还能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对于学生综合的素质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

5. 联系实际,注重应用

理论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将理论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同样重要,在理论教学完成后,就进入实践教学阶段。实践教学阶段分演示和上机实习两个步骤进行。演示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具体工程实例,从单元的离散化、数据的输入、程序的运行、结果的显示等方面展示有限单元的基本操作;上机实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生熟练掌握有限单元方法数据输入和基本操作的基础上,求解二维的岩石力学及工程中的岩体稳定分析,得出研究区应力和位移的分布规律,绘制主应力等值线图,并针对研究区的破坏状态对其稳定性作出评价。经过实践教学阶段的训练,不断使学生巩固有限单元方法的基本理论,而且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为其以后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初步的基础。

结语

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求索中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教学需要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工程地质数值模拟的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中,选取了大量的实例分析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在提纲挈领的指引下把握内容的全局,采用由浅入深的讲解形式解决复杂的知识点,通过温故知新的方式轻松地学习基本理论,并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所成,使教师教有所获。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综合训练

1.排除专有词语对学生审题的影响 审题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专有文字上的困难,在审题教学中,必须要重视词语教学,帮助学生消除阻碍理解题意的干扰。

(1)名词术语教学。在研读应用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名词术语决定题意的理解和解法的确定。例如一些表示数量之间关系的词语有:一共、共有、还剩、相差、几倍、平均、增加、增加到、缩小、减少等;反映生产方面的词语有:亩产量、增产、节约、原计划、实际产量等。对这些重点的名词术语要讲清讲透,通过举例等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指导运用。

(2)代词的教学。有些代词也直接影响题意的理解。如:姐姐采集树种5千克,她的两个妹妹各采到3千克,她们一共采到树种多少千克?这道题中的“她”是指姐姐,“她们”是指姐姐和两个妹妹。另外题中的“各”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词,表示分别的意思。

(3)副词的教学。在应用题中,副词往往表示程度大小、范围多少、时间先后等,这往往也决定着对的题意理解。如“先、后、再” 等。

(4)属种概念的教学。属种关系的概念在应用题中出现得比较多。在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这些属种关系的概念。

(5)常识性概念的教学。应用题中出现的某些常识性的词语,也可能成为学生理解的“拦路虎”,要引导学生搞清楚。

2. 在辨析中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 针对学生读题不够仔细,对相似的题目容易发生混淆,对于一些关键字词理解会出错的现象,老师在教学时可以特意去编制一些题组练习让学生在辨析中提升审题能力。

3.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

要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可以从提升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入手。我们可以让学生读书上“你知道吗”,然后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来检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理解程度。这也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重要方式。

二、专项训练

在审题教学方面,总结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可概括成如下:

1.认真读题,保证审题清楚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读题、思考的习惯。指导学生读题,有一个慢慢培养的过程,从低声读,慢慢过渡到默读,要指导学生不厌其烦,通过反复地默读,理解题意。读题的最终目的是理解题意,更好地理解题意。以后再要求连贯地读,读到关键字,要能加重语气地读。

2.动眼观察,保证审题全面 正确理解题意,要求我们对题目全方位的观察。注意考察题目中出现的每一个信息,包括课文中的图文信息。对于一些和生活联系紧密的开放题,更要让学生认真研读,抓住题目中的所有信息,从中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概括、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 动手操作,保证审题深度

(1)折一折,剪一剪。在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理解题意,解决问题。例如,周长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再如将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从中间剪开来,能得到几段?照着条件做一做,还原题目,整个审题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这种直观的审题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

(2)圈一圈,点一点。为了促进学生理解题意,可以指导学生圈一圈,点一点,画上各种符号。将重点的字词句标出来,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题目意思的理解。 例如把几个小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小数点和顿号特别容易看错,因此在做这样的题目时,可以要求学生将小数都给先圈一圈,以减少错误的机率。

(3)画一画,标一标。图形往往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题意。数形结合本身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如相遇问题,如果能根据题意,画成线段图,将题意标清楚,学生就能很快把握数量关系,理顺解题思路。

(4)列一列,理一理。一些条件复杂、纷乱的题目,将所给条件和所求问题摘录下来列一列,理一理,题目也就审清了。

例如五年级下册教材中有一题:妈妈买了一些苹果和梨,一共用去20元。苹果单价是每千克3元,共4千克,梨买了2千克,列方程求出梨的单价。

通过列表,题目的条件和要求一目了然,数量关系清晰。

三、突击训练

1.提纲挈领的读题训练 除了平时的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外,考试前准备一些突击训练,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紧迫性特别有好处。如提纲挈领的读题训练,就特别能调动学生的紧张感。在训练的过程中,慢慢要求学生审题审出题的本质,把题的结构审清楚,审出这类题的特征,再还原数据。

2.真枪实弹的列式训练 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提纲挈领的读题训练之后,还要进行列式训练,来检验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

第9篇

它能让你文采飞扬恍如神笔;它能让你挥洒自如一触而就;它还能让你尽情驰骋在文思的原野上;它有如魔术师一般的神奇魔力,让你流连于作文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天地里,它就是我们新近认识的朋友——滚动快速作文。

相信你从来没有听说过滚动快速作文,你也不知道它有多么大的磁力,将我们早已厌倦的作文那根老生常谈的破弦,拉出了悦耳的音乐,它是那么的有磁力,它让我们徜徉期间乐此不疲。

说它有磁力,是因为它有着与众不同的绝招:一招是几个题目轮番“轰炸”,炸开了我们慵懒的思维;二招是让我们学会了提纲挈领,布局谋篇之道;三招是让我们也尝试了做老师的成功感;四招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少走了许多弯路;五招是它像磁石一样强烈的吸引了我们涣散的神经,激发起了我们心底里的那份少有的激情。滚动快速作文,既像一块磁石,又像一位魔术师让我们对它充满期待,充满激情。

鄂温克旗巴雁四中八年级 李思维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第10篇

一、要善于观察, 于观察的过程中学习物理。

观察首先要广泛,全面。物理学得比较好的同学,大多是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因而,这些同学往往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在学习物理时,往往实物感较强,思路较宽,比较容易掌握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从而进行正确的分析。例如,看到彩虹,不是单纯地好奇于她五彩斑斓的色彩,而应注意观察里面有几种颜色?为什么有这几种颜色?这几种颜色是如何排列的?为什么会是着这样排列的;打开收音机,不应只是单纯地听一听美妙的音乐,而是看一看里面有哪些元件?这些元件是怎样组和的?为什么通过这些元件可以听到电台广播?电台广播是如何发送的......。勤于观察,善于提出问题必将使自己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推动自己去看书,去研究,去探索。这样有的放矢,必将打消畏惧物理的心理,对物理真正产生兴趣。

观察要有针对性。同学们在广泛观察的基础上,应该重视观察与已学的知识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初中学习了“压强” 这个物理概念,我们就要注意观察物体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压强与作用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象载重拖拉机的履带;载重汽车的后轮变成四个;刀磨快了才好切东西;以及钉图钉、缝衣服、在沙地上行走等等。都应该注意这些日常现象,并能将这些现象与"压强"这一概联系起来。久而久之,脑中必然积蓄了大量的物理现象以及与之有关的物理知识。

二.要重视实验, 勤于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物理规律。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规律都是从模拟自然现象的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多做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宋代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绝知此事要躬行。”他说,要获得知识,仅靠书本上的知识不够的,还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把知与行、脑与手结合起来。

物理学习忌讳不重视实验,甚至不做实验,只凭主观臆断。这往往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作为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大概”、“差不多”、“估计”等等这些词是不应出现在物理中的。自己亲手所做的实验往往印象是比较深的。通常人们往往认为触电是与电势有关的。如果亲自做过人体带电的实验,发现人体带上几十万伏的电势也不会触电,从而知道触电是由于有电流通过人体而发生的。

三、要勤于思考, 注意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勤于思考,首先要善于思考。善于思考最根本的方法是在具体的实际中加以培养和训练。每学过一个概念,要力图弄清:这个概念是怎么得来的?如何定义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和其他物理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每学过一个规律,要力图搞清:这个规律是如何得来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是什么?和其他规律之间有什么关系?…… 每做一道习题,要力图搞清:这题描述的是什么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如何?该用哪个规律去解题?…… 只要同学们能够改变“上课记笔记,复习背笔记,考试全忘记”的机械学习方法,摆脱“为交差而作业”的被动状态,克服做作业“依葫芦画瓢”的做法,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就一定会由“勤思”而“善思”, 由“善思”而“善进”,不断提高我们分析、判断、推理、归纳和想象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物理。

四、要善于总结。

各种物理规律总是寓于力学、运动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等形形的物理现象之中,它们联系密切又千变万化。因此,学习物理除了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外,也要学会总结,提纲挈领,把“厚书”变“薄”,又要学会能举一反三,联系到与之相联系的知识,会将“薄书”变“厚”。这样,将知识系统化,纲领化,就如同鱼网一样,收的拢,撒得开,张网撒一片,收网几条线。物理知识必然既然有序,条理分明。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6―0042―01

一、注重启发,以点拨为主

新的语文教学观念要以尊重学生独立思考为主。无论在阅读教学或写作教学中,都应给学生自己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创造性地思考。教案中应体现这一点,重点是启发他们如何思考问题,用他们不成熟的思维看作品,用单纯的审美观去挖掘作品中的真善美,从而发展思辩能力。

语文只有“参考答案”而无“标准答案”,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只需注重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对答案只要加以点拨总结,得出一个答题的方法即可,不必逐字逐句地去组织语言,去限制学生的思维。

二、重学法指导,使学生触类旁通

语文教学,按叶老之言,“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渔”就是要求教者在教学中突出学法指导。在教案中,笔者始终把它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在讲解诗歌之前,先讲“如何鉴赏诗歌”;在讲文言文之前,先讲“文言中的几种特例”,即以专题形式先讲“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文中常见的格式。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加以理解,让他们多探求学习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讲授之前,都写出“教学目的”和“重难点”,给学生主动探求的空间。在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考题设置、思路指导,融方法于训练之中,重方法指导。

三、体现素质教育,挖掘大纲精髓

语文教学应树起素质教育这面大旗,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从指导阅读名著开始,陶冶情操;从指导背诵来接近古圣先贤,感悟他们的博大情怀,体味他们崇高的精神;从指导抒真情叙真事上,让学生向善从真,踏实做人。总之,在教案中体现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笔者的原则之一,这也符合德育为先的育人策略。

在考虑育人的同时,教案就要体现“教书”,在教案设计中,始终应该遵循《教学大纲》,因为《教学大纲》里的要求与重点往往是知识内容和教学任务的核心所在,能提纲挈领地给教师指明教学方向,构建教学框架,也是学生学习必须掌握的知识范畴所在,有主有次,突出重点,强调细节。无论学法指导、板书设计、问题研究、导语设置等,教师在编写教案时都要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能使学生轻松掌握知识,深刻理解教学内涵,充分实现教学目标。

四、研究学情,指导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效果要以学生的掌握情况来定,不管课堂教学采取何种模式,关键是要学生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思,课堂教学就是以学定教。所以,教案的备写要考虑实用性,必须要对学生有所指导、有所启发。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先研究学生,在目标的确定、内容的安排、方法的选择、媒体的运用上要充分地思考,明确知道自己所要面对的学生,知道他们的基础、理解程度,根据具体的学情去设计教学内容,分层辅导,分层设计试题,分层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案为教学服务,教案才能真正有针对性、实效性,才能真正指导课堂教学。

五、以生为本,科学备写教案

教案备写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在把握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确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的目标,要有明确的指向,明确课堂上要彻底解决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目标要在课堂上得到师生的认同,并沿着这个明晰的方向通过各种途径来完成教学内容。

教案备写要体现以生为本的意识,时间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是学生在学习语言,因此,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6(A)―0024―01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做到语言美、教风美、板书美是非常重要的。

一、语言美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工具。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用简洁明了、优美动听的语言传递历史知识信息,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为学生解惑答疑,不但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强烈兴趣。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有时甚至比历史知识本身还重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做到语言美,能够用规范、标准、简洁、优美的语言来传递历史知识信息。教师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注意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尽量做到科学、准确、简洁明了,不可似是而非,含混不清。其次,注意逻辑性和系统性,应使教学语言前后紧密联系,完整全面,自成系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叙述能力。再次,还应注意语言的启发性和教育性,切不可随意妄言乱语,造成误导。最后,要注意艺术性和示范性。历史教学内容和教学工作本身是严肃的,但语言表达的幽默、诙谐、风趣是教学艺术性的体现。艺术性的教学语言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当然,标准规范、简明扼要的历史教学语言的示范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在新课程背景下,严谨科学、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历史教师应在实践中自觉锻炼,并养成课前认真思考,精心组织,课后及时反思,总结经验的习惯。教师只有平时有意识地加强语言能力的训练,并通过多种渠道留心和关注他人的语言表达艺术,日久天长,才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教学语言风格,做到语言美。

二、教风美

众所周知,初中历史课早已沦为“负课”,为挽“危局”,历史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民主的课堂氛围,以此来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只有民主和谐的历史学习氛围,才能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提倡: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有想好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学生补充,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见解。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和历史观点解释现实问题,使其从历史学习中感受到自由、和谐成长的乐趣,从而有效地培养其历史意识和主体精神。教师还应做到欣赏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使学生在已有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既掌握历史知识,积累学习经验,又提高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所需要的勇气和毅力。而教师教态自然大方,表情和蔼可亲,教风民主和谐,引导得法,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的新要求。

三、板书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