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4: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白居易的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部《唐诗三百首》,让我们认识到了唐代诗人的方方面面,可我更关注唐代诗人的吃。因为从一个人吃吃喝喝,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本性。自私的人闷头紧吃;自负的人歪头斜吃。所以吃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性情。
打个比方,五言古诗就像是古诗围坐在五言的餐桌边,有时候是六七个人,有时候是十二三个人。大家聚在一起,说文解字,喝酒吃肉。李白在《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这首五言古诗中写道:“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讲了几句话,人家肯留宿了,还拿出美酒款待。看来没什么吃的,除了酒。所以不一会儿斗酒之最的李白就醉了。酒仙赶了一天的路,风尘仆仆,不能餐风饮露,肚子怎么不饿!
而在李白的另一首《月下独酌》里,就只能光给李白喝酒,别说是肉,就是萝卜干也不能给他吃。朋友也不要去看他,让他孤身一人在花下,只有一壶酒,如此方与朋友亲近。这个时候还以菜佐酒,则太俗了。月光素盘,李白用月光下酒,情不自禁吃得太饱,为了帮助消化,就载歌载舞了。《月下独酌》是一个诗人的吃,吃得有声有色个性鲜明,尽管无肉,也不会大醉。所以说,李白的诗潇洒飘逸,只见酒不见下酒菜。
而在杜甫那里,菜比酒重要,所以说杜甫是位现实主义大师。浪漫主义的酒,现实主义的肉。李酒杜肉,但杜甫常常没有肉吃,一如孔子。肉是大荤,在古代,韭菜叫小荤,杜甫吃不到大荤吃小荤,就在他的五言古诗《赠卫八处士》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吃小荤时的“惊呼热中肠”:漠漠的夜雨里,从院里剪一把韭菜来炒着吃,尽管寒酸,但意境多美。“夜雨剪春韭”,这是美食的千古名句,杜甫是唐代头一名美食家。“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杜甫的酒量比李白小多了,因有了“夜雨剪春韭”这一份美食的心境,也就得到超常的发挥。
王维呢,这位诗人好像一喝酒,就会跑到露天,热爱山水的本性暴露无遗。王维不是“置酒长安道”,就是“下马饮君酒”,有点“吃里扒外”。也正靠着这点“吃里扒外”,安史之乱后才逃出了惩罚。最穷的诗人是孟浩然,又馋酒,所以只得常常登高,“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就是为了看有没有人送酒来。最静的诗人是韦应物,“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这静得有人情味,有酒同喝,有福同享,悄声细语,温暖人心。与“安得广厦千万间”不分上下,只是度数不同。一个是烧刀子,一个是陈年花雕。
七言古诗像张长条餐桌,来喝酒吃肉的人多了一些。最知足的是韩愈,“床铺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退之无力擒虎,就退之赏景,山红涧碧,不改其乐。“山红涧碧纷烂漫”,烂漫的青春呵,韩愈像吃青春饭的。白居易不但租到了便宜的房子,还能出入皇宫禁院,《长恨歌》就是他见到的流动的华宴。唐代诗人中,白居易的笔写得出富贵气,“玉楼宴罢醉和春”,这类句子,李贺、贾岛是写不出的。因为他们没有这方面的饮食经验。
而五言绝句,字数不多,像三四个朋友小酌,像两个朋友对酌,像一个朋友独酌。自己是自己的朋友,以对客之心独处。宋人严羽说,唐人七律,当以崔浩《黄鹤楼》第一;当代诗人车前子说,唐人五绝,可能是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第一。因为白居易的诗,写出了酒文化的真髓,也写出了中国吃的三味。吃者之意不在吃,在乎红泥欲雪。“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写得如此佳句,白居易也就不是白居易了。
所以,唐代诗人的诗歌,其实也就是他们的饮食史。从唐代开始,诗人会吃了,就多了很多吃货。社会就是如此,诗歌就是如此!
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在普遍缺乏对古典诗文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有足够认识的今天,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充分领略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线呢?
几年来,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若在古诗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一、优化“解题导入”环节——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语文课堂上,导读课文始于题目,因而“解题”是学文的第一步。而古诗的“解题”又不同于其他文体。“解诗题,知诗人”是古诗“解题”的重要内容。有位教师在教学《草》这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画面放映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画像,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学生纷纷急切地举手,畅谈自己对这位诗人已有的了解。紧接着,教师播放了一段自己制作的动画片,配上画外音:白居易,人称少年才子,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八九岁时就能按照复杂的声韵来写格律诗了。为了踏上仕途,十六岁的白居易带着诗稿,到了京都长安。有一天,他拿着自己的诗文《赋得古原草送别》去拜访当时颇有名望的老诗人顾况,顾况对其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赞不绝口。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写的这首诗,看看谁能从诗中领悟到什么。学生看到这儿,早已迫不及待地要去拜读这位大诗人所写的诗了。教师趁机“导入”,出示自己巧妙制作的课件。画面是辽阔的草原,野草繁茂的景象。与此同时,配上教师饱含激情的朗诵。生动的画面、动听的乐曲配上教师的美诵,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大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激活了学习思维,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二、优化“习得新知”环节——能探风雅无穷意
在学生学习新知时,很多抽象的知识很难用语言来描述,且这些知识又经常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障碍。把这些抽象知识通过电教媒体的模拟功能加以展示,能使其具体化、形象化,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释词句,明诗意”是古诗学习的第二步。学习时,最忌学生就字论字,而不能真正理解体会诗词的含意。利用电教媒体,就能让学生融入诗的美妙意境之中。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
而录像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了;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
三、优化“巩固延伸”环节——不及林间自在啼
优质的语文课堂教学,从阅读、理解到巩固、延伸,都应当是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如在学生学完了《春晓》、《草》之后,教师运用电教手段提供几首孟浩然和白居易的其他作品,一方面巩固学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迁移,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并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多读古诗词,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由此教师可以挑选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和《送朱大人入秦》、白居易的《遗爱寺》和《大林寺桃花》,配上和古诗内容相应的画面做成课件。学生可以自由挑选自己喜欢的诗,自由组合学习伙伴,进行迁移自学,让学生自由争鸣、畅所欲言,形成“不及林间自在啼”的课堂学习气氛。另外,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横向比较。比如在学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后,再让学生学白的《送友人》、《赠汪伦》,进一步体会李白对朋友的真诚、对友情的珍视;学了孟浩然的《春晓》,再让学生吟诵贺知章的《咏柳》、杜甫的《春夜喜雨》、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感受不同作者眼中春天不同的美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古诗阅读鉴赏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优化“教学结课”环节——言已尽而意无穷
一、 激活经验,还原语境
许多古诗词与小学生的语言世界存在隔膜,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缩短这种距离,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展现诗人当时可能的生活场景,实现“语境还原”,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领悟诗境。薛法根老师在教学白居易《夜雪》时,与学生展开对话,将一首小诗演绎得情趣盎然、言意尽得。
师:夜雪,就是夜里下雪。当时诗人在哪儿呢?
生:诗人应该在窗前看到下雪,不然怎么知道夜里下雪了呢?
生:我知道诗人这时正在床上睡觉。“已讶衾枕冷”中的“衾”和“枕”是说明作者正在被窝里睡觉呢!
生:诗人正在被窝里睡觉,是被冻醒的。“已讶衾枕冷”的“冷”就是告诉你,当时诗人的被子和枕头都是冷的。
生:我补充,这还不是一般的冷,是冰冷冰冷,“讶”就是冷得让人惊讶。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设身处地,像诗人那样地想,那样地生活了,读诗就要体验作者当时的情境。那么,作者在被窝里怎么知道外面下雪了呢?
生:作者被冻醒了,连被子和枕头上都是冰冷的,就知道下雪了。
师:雪夜寒气重,衾枕忽觉冷,这是从“触觉”上知道下雪了。
生:夜里漆黑一片,窗户照理是黑乎乎的。“复见窗户明”是说现在明亮起来了,诗人就猜到是下雪了,那是雪光映照到窗户上了。
师:对呀,“雪光”映照到窗户上,泛出了白色,这是从“视觉”上判断下雪了。
生:诗人从竹子折断的声音中判断下雪了。竹子上积了很多的雪就会折断,“时闻折竹声”,诗人不断听到竹子折断的声音,就知道下雪了。
师:显然,折断的是竹梢,或者是整棵竹子了,这是从“听觉“上知道下雪了。
生:诗人说“夜深知雪重”,这个“重”就是积雪压断了竹枝,发出清脆的声音,由此知道下雪了。
生:雪积在松枝上的时候,感觉沉甸甸的。风一吹就一颤一颤的,好像很重的样子。
师:啊,你们能凭借生活中的经验来体会这个“重”字,真会读书!这是从“知觉”上判断出这是一场大雪。
这样的“语境还原”,是让学生与诗人通过作品跨越时空,实现对话,生成特殊的语境。学生透过诗句,仿佛看到诗人在“雪夜难眠”的情景,自然诗人的心境就了然于心。
二、 知人论世,还原语境
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许多“人”和“世”很难靠近和理解,教学中要适度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生活,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诗词真正的内容情意,理解诗人的情趣志向。张祖庆老师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在多次朗读后,出示了一段节选自王旭烽《走读西湖》中介绍白居易在杭州为官离任后的文字材料,然后引导学生还原语境:
师:这平常的江花和江水,在白居易看来是如此美丽,为什么?
生:因为他所居地洛阳是缺水的地方,而杭州是江南水乡,水很多的地方。所以诗人回忆江南,把普通的江水、江花写进词中。
生:还因为在江南时,白居易结交了很多好朋友。他在想念这些好友。
师:是啊,那一方百姓,那一群朋友,就是他眼中的风景啊!还因为什么?
生:因为他在那里带领百姓建筑了一道美丽的湖堤,疏通了六井清澈的泉水。
师:在白居易眼中,那一道湖堤,那六井清泉,就是一道风景。所以他无限向往地沉吟道――江南好……
接下来,师生接读词句声情并茂。江南景美,人好,情浓!能不忆江南?回读“江南好” ,着一“好”字,境界全出。“好”在情深意长,热烈醇厚,呼之欲出!师生深深被诗人的浓烈情感所感染、陶醉。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课例,成功在于教者适时引领学生走近诗人,了解他在江南的这段特殊经历,让学生走进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三、 扮演角色,还原语境
《清平乐 村居》中,“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中的“相媚好”和“醉”,是整首词的重要语言符号,教师可让学生扮演这对老夫妻,几杯老酒下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起来,他们在聊些什么?
1. 聊儿子
男生:看哪,老伴,咱们的大儿子多勤快,正帮我们干农活呢。
女生:是啊,我们二儿子在织鸡笼,三儿子最调皮。我们可以享福了。
2. 谈收成
男生:老伴,今年庄稼长得多好,多亏有我们的大儿子。
女生:(羞涩地)嗯,嗯。
男生:老伴,这鸡长得多好,起码可以长到五六斤;还有那猪,可以长到两百斤。
3. 论景色
男生:咱村庄景色多美,小溪清清,小草青青。
女生:要是能在这儿生活一辈子该多好。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刘禹锡与白居易同岁,他们交谊深厚,晚年在洛阳经常唱酬应和,并称“刘白”。
刘禹锡诗风雄浑洒脱,豪情洋溢,在诗歌创作上获得了许多成就。白居易对刘禹锡十分推崇,称其为“诗豪”。他曾辑录刘诗,并为之作序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梦得文之神妙,莫先于诗,若妙与神,则吾岂敢?如梦得‘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句之类,真谓神妙矣。” 刘禹锡对白居易也极为佩服,称其诗为“精绝百炼金”。他将自己和白居易的唱和诗合编为《刘白唱和集》。
刘禹锡能诗善文,才华横溢,又具有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一生中写下了大量的怀古诗、抒情诗、政治讽刺诗。他为人正直孤傲,不善巴结奉承,因而得罪了不少权贵,屡遭贬谪。他因参与王叔文倡导的政治改革,谋求政治上的进步遭到失败,而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在朗州呆了十年才被召回长安。他虽遭受十年贬谪,斗争的意志却丝毫没有减退,仍以犀利的笔锋刺向顽固的官僚们,写下了著名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他的政敌们读到这首诗后大为恼怒,继续对他加以迫害,将他贬至更远的播州(今贵州遵义)去做刺史。十三年后,他再次被召回长安,在朝廷中做了个小官。虽然历经生活的无数艰辛和坎坷,他的作品中依然回响着战斗的号角声,讽刺更加辛辣。他写下了著名的《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表现出诗人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白居易与刘禹锡的遭遇颇为相似,都是几经挫折。刘白二人仕途都不够顺畅,又同样文采过人,自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宝历二年,任和州刺史的刘禹锡返回洛阳,白居易也正好从苏州回洛阳,两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即席赋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有幸相逢格外兴奋,白居易自然要“为我引杯添酒饮”,并且要“与君把箸击盘歌”了。他对刘禹锡的才华由衷钦佩,说他“诗称国手”绝非吹捧之词。然而“诗称国手徒为尔”,其遭遇竟是这般的不幸,真是“命压人头不奈何”啊!虽然他一直以为官禄终将被才名所折损,但一贬就是二十三年,这折磨也实在是太深重了。对朋友的钦佩、赞扬、同情、叹惜之情溢于言表。
刘禹锡读了此诗后,感慨万分,想起自己遭贬谪时的种种不如意,写下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追述自己“二十三年”来的贬谪生活,说明让自己遭受如此不幸的并非什么“命”,委婉地回应了白居易对他的关切之情,然后借用两个典故表明自己被贬时的心境。“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有名的警句,表明自己虽长期遭受贬谪,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处境艰难,但并不消沉悲观的人生态度。以“沉舟”“病树”作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出诗人乐观面对仕途坎坷、世迁的豁达胸襟。诗句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扬州相逢后,两人一同北上,一路上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后两人仕途依然坎坷,常常千里寄书互相安慰鼓励。到了晚年,两位大诗人都职闲身轻,幽居洛阳,于是频繁往来,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白居易在《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中,感慨两人以67岁高龄仍把酒论诗,展望重阳佳节两人能“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的美好图景,令人悠然神往。
刘禹锡71岁时逝世,白居易写了《哭刘尚书梦得二首》,其一为:“四海声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贤豪虽没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诗中回顾了两人多年来的交情,赞美了刘禹锡的才华和操守,最后又联想到另一位早逝的朋友元稹,希望自己最好的两位朋友能在另一世界结伴同行。诗歌充分反映出元刘二人在白居易心中的地位。
关键词:民族文化;素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157-01
古代经典诗文一般均具有高度集中、高度概括、想象丰富、感情炽烈、形象鲜明、意境浑远、语言凝炼、声韵和谐、富于节奏感、具有音乐美等特点。通过引导学生诵读,能使学生在接受现代文明教育的同时,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熏陶。诗文中散发出的浓厚的正义感、报国情、英雄志,深沉的智慧、博大的胸襟,丰富的美感,深沉的爱心,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格发育得到良好的浸润与熏染。为了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诗文素养,除引导学生学好课本中的古诗外,我还做了如下尝试:
一、学节选,背全诗
二年级上半学期,学生们从古诗《草》中读到了白居易所作的千古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白居易所造就的壮烈意境中了解了古原草的特性: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学生所学到的是《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的前半部分,在教授《草》时,我对此作了简单地介绍,没想到在学完古诗的第二天,我班的田博文竟在欣赏古诗的时间里为全班同学吟诵了《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并对字、词、句的意思作了简单的解释。一时间,学生门对该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我便声情并茂地,将在芳草芊芊的古原迷人景象背景上的送别情景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尽管有些学生对诗中某些词句甚至是全诗的意境不大理解,但我相信,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必将融会贯通,把经典中的智慧发挥出来,终生受用无穷。处于这种考虑,在以后学习或欣赏到从原诗中节选出的诗句时,我总是鼓励学生去读读、背背全诗,更深刻全面地了解诗句内涵。
二、设桥梁,导背诵
古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但由于时过境迁,无论是社会状况还是人情风俗,都是当今小学生难以理解的。为了能让学生兴致盎然、积极主动地吟诵古诗,我总是切合时宜地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古诗联系起来。
过重阳节时,我向学生介绍了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登高以避灾的习俗。借此机会我推荐学生们读了一首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亲切而真淳地吟诵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诗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其中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母亲节,带着炽烈的情意,我领着学生诵读了这首诗,在学习古诗的同时使他们知晓: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是不能报答万一的。
除了搭好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古诗文的桥梁外,建立作品与作品之间的联系,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兴趣及欣赏能力也极有帮助。
诗人李绅的《古风》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极端不合理的现实。而杜甫的《自禀赵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及白居易的《轻肥》亦有异曲同工之效。学完《古风》后,不少同学阅读、赏析、背诵了这两篇佳作,认清了“劳者不获,获者不劳”这一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巧搭台,广激趣
对于学习课本以外的古诗,我从不向学生提出过高要求,几乎全凭兴趣与各自能力。学生学起来心情愉快,没有压力,因此都愿意积极参与到我为培养学生的诗文素养而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来。“小老师教古诗”是我班周二、周四语文早读的固定栏目。被选出的小老师在教学前一天将自己所要教授的古诗板书于黑板上,第二天早上待同学门都到齐后,他会模仿老师的样子为同学们解字,解词,讲述诗意。而此时的我则成了一名“助教”,站在一旁,或是补充,或是轻声指点。小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而在座的同学则从不同的老师那里学习、欣赏到了不同风格的名篇佳句。
关键词: 白居易; 韩愈; 诗风; 影响
中图分类号: T20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1-12)-0066-01
中唐以来,世风与文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文人的精神风貌、为人处世和道德操守的都有变化。总的来说,更加贴近现实,更加不避俚俗,其表达方式也更加坦率直露。白居易、韩愈,他们的志向和理想的实现途径,己经不是像盛唐文人那样,或佯狂傲世,或走终南捷径,以高人仙客的面目闻名于世,而是有一个实际的操作程序(连应试时的干谒、请托,及第后的入幕等都是如此)。但宦途坎坷,世风险恶,正是在现实生活的磨砺中,在社会角色的转换中,他们的思想和创作逐步成熟起来。浅俗文风流行于文坛,成为主流。白居易的通俗、韩愈的奇崛,都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这种文风的变化。无论如何,这种风格都与盛唐的典雅、中正大相径庭了。如韩愈以四言体写的《元和圣德诗》,为达到所谓“警动百姓耳目”的目的,刻意追求一种逼真的警示效果,和雅诗的一般作法和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韩愈古文写作的目的,与白居易讽喻诗的创作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要清除实用文体或公文体的不良影响,把脱离现实生活和日常语言的诗赋文章等扭转到贴近生活、反映世道人心,体现普通人思想、感情和欲望的道路上去。中唐文人的个性往往十分突出,导致了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发展。
韩愈、白居易是中唐后期文坛两大宗主,其创作、开宗立派直接受到思想观念的影响。总的说来,韩愈是较为纯粹的儒家,从内到外,一生未变;而白居易则是以儒家思想为补用,以老子思想来谋身,以庄禅思想来娱心。韩愈的政治观全部出自儒家,白居易除了儒家之外,还有老子和法家思想。韩愈有意识以醇儒自任,以承继儒家道统自居,重在理论建设;而白居易则是从现实出发,重在解决眼前问题。理论可以是纯粹的,而现实则是复杂的。中唐以来,战乱不已,民生多艰,需要大一统,也需要与民休息。韩愈看重前者,白居易二者兼顾,因此白居易政洽观中有老子思想又是很正常的。这就是白居易诗中多反映民生疾苦之作而韩愈却极少见的原因。在看待生的意义上,韩、白二人则呈现明显的差异性:韩愈想做圣人,是个斗士;白居易只想做个凡人,是个闲士。但较韩孟诗派的创作方法上来看,是对儒家传统文学价值观的改变,联系韩孟诗派的创作倾向看,其实质更在于对被正统诗论斥为“变风变雅”的《楚辞》“发愤以抒情”思想与实践的继承与光大。他们以大量诗作抒写激愤不平心态,形成追求奇崛险怪的倾向,显然与作为儒家诗教重要内容的“发乎情,止乎礼义”、“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原则及“温柔敦厚”的要求相距甚远,而以其与《楚辞》抒愤特质的一致构成背离儒家诗教传统的重情诗学精神的一脉延伸。
对于韩愈的奇崛诗风,古人早有形象的概括。唐人司空图曰:“韩吏部歌诗累百篇,而驱驾气势,若掀雷抉电,撑扶于无地之间。物状奇怪不得不鼓舞丽徇其呼吸也。”韩诗奇崛的特征,常常通过超凡的意境、以文为诗的手法以及去熟生新的语言体现出来。
首先,在意境创造上,韩诗往往以雄健之笔、凌厉之气、神异之想,写奇壮景、状奇怪物、抒奇特情。比如著名大篇《南山诗》,极力摹写层峦叠嶂的怪形异状,四时变化的千姿百态,亦写得南山灵异缥渺,光怪陆离。《答张彻》写华山绝径,悬崖奇险,更是“倚岩睨海浪,引袖拂西天。日驾此回辖,全神所司刑”,令人惊心动魄。韩诗意境奇崛并不单单表现为诗人善于把本来就奇险怪异的事物写得活龙灵活现,出神人化,而且还表现为诗人特别善于把现实中不奇不异、平平常常的事物也写得或雄壮宏阔,或瑰丽奇异。
其次,以文为诗手法带来的韩诗奇崛表现在:一是诗中常有文的章法结构、赋的铺排驰骋。如《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本为一首赠友之作,却在结构上让友人歌辞占了绝大篇幅。清人方东村《昭昧詹言》(卷十二)评曰:“中间以正意、苦语、重语作宾,避实法也。”就是说,欲述自己之意,偏借他人之口,正是古文“反客为主”之法。二是在诗句排列上执意像古文句子那样尚单求散,力避律句、对句。比如强幼安《唐子西文录》曾以韩愈五古《此日足可惜》的诗句为例说:“韩退之作古诗,有故意避属对者。‘淮之水舒舒,楚山直丛丛’是也。”三是个别篇章的文言虚宇,俯拾即是。总之,韩愈以文为诗,使其诗更加奇崛。
再次,在语言上,韩诗还务去陈熟,力出生新、或独标异语,或故用狠语,或穷追律奇韵险,或极求词晦字僻。为了去熟生新,他对古人成语绝少袭用,而是尽量化用,甚至反用。如《醉赠张秘书》诗,本用”鹤立鸡群”语,偏责‘张籍学古淡,轩鹤避鸡群”。《荐士》诗本用“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语,偏云“强箭射鲁缟”等等,都既有来历,又非蹈袭,可谓化腐朽为神奇。
奇崛是韩愈诗风的主要方面,但并不是唯一的。韩诗风格,除了多属奇崛而外,还有不少清丽自然之作。而单就奇崛一类而言,其中虽常有险怪之作,或鬼趣兵象,或晦涩生僻,但它们毕竟不是多数,不占主流。韩愈最擅长的五古、七古,大多还都是奇崛中见豪健、见阔大、见雄直的,也是这些诗在矫正当时诗坛颓风中起了主要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清人叶燮在《原诗》中说:“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苏轼《祭柳子玉文》中称:“元轻白俗,郊寒岛瘦”。白居易写了大量的反映日常生活的“闲适诗”来表现他的思想感情。诗人的创作活动除了达到政治功用的目的外,也同时完成了诗人的另一个人生追求,那就是能够把自己摆在平凡人的地位上,尽可能地与世俗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思想感情接近。白居易的诗意绪淡泊、情调悠闲,语言浅切、平易。白居易所倡导的是一种功利主义的文学观,论诗则本于“六义”,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功利主义文学观要求,诗歌要发挥其社会功能,产生广泛的社会效果,就不能生涩隐奥,而要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因此,白居易《新乐府序》说其诗“不为文而作”,采取最为简洁晓畅的艺术形式:“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戒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并且要求诗歌语言质朴明快、晓畅通俗,使读者能够容易了解、接受,因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1、池上古诗的意思: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他却不懂得藏好自己的行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2、池上古诗的原文: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唐代:白居易)。
(来源:文章屋网 )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会发现:课堂的生成性往往铸就了课堂的乐趣。高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古诗文阅读部分,通常重知识性,需要记忆的基础性内容比较多,容易变得枯燥。怎样让古诗文阅读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这需要教师在落实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做好预设,注意发掘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性。下面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想法和具体做法。
整个课堂的第一部分是从诵读入手,我想是最佳的办法。诵读也是古诗文课堂教学一向强调的内容。学生诵读时的不熟练和感情的缺乏都是学生语文基础和情感的投射,是不可多得的生成性内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理解诗文的热情,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充分体会文字的表现力。
白居易的诗文追求平白浅易,唐宣宗都夸赞:“胡儿解吟琵琶曲,童子能唱长恨歌。”这样的长篇叙事诗,学生结合注释,解读的困难并不大,可以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默读一遍。疏通不会读的字音,学会不认识的字词。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可以由学生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诵读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可以是名家的录音范读,也可以是教师自己范读。学生的阅读方式也可以有一人读、两人轮读、大家齐读等多种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配合不同的音乐,这样更易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情感。学生阅读,也建议先请阅读流利的学生先范读,当大家都熟悉之后,再请语文学习程度稍差的学生来读,有层次地推进。阅读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如七言诗通常读法:“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两种节奏,指导学生自行判断具体每句如何断句,从而注意每一句的节奏。
在阅读中不能停留在读得熟练的程度,还要引导大家读得有感情。那么,课堂自然进行到分析诗歌情感的部分。这首长诗所表达的感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首先,开篇讲述杨玉环初入宫,备受宠爱,而唐玄宗爱美人胜过爱江山,对着“尽日看不足”的美人,“君王从此不早朝”。仅从李杨二人的相处来说,是甜蜜的,所以整体来讲,这一部分阅读起来,也是舒缓喜乐的。
接下来,“动地来”的“渔阳鼙鼓”打破了这种宁静。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及一批皇子爱臣,向蜀奔逃。我们细细品味,似乎能听到“鼙鼓”的响声,和战场上的阵阵硝烟,一切欢愉都被打破,情节变得紧张。对于初读这首作品的学生来说,很难一下感知到这一点,逐渐引导学生去感知情节的变化,这正是课堂生成内容的重点。接着,杨玉环惨死在去蜀途中,诗中几处提到死字,从唐玄宗的角度读起来感情应是伤心欲绝。唐玄宗的伤心从此开始,不再断绝,从蜀地伤心到回京途中,再到回宫后。
最后,道士的出现又给了玄宗一丝希望。浪漫主义的想象展开了,情感也终于从伤心中兜转回来,情感趋于平静,从找不到的迷茫焦急,到找到后的欣喜。这些情感都应该体现在阅读之中。
通过阅读整体感知了全诗之后,课堂可以进行到第二部分,即进行主题的分析。这也是一个难点,因为《长恨歌》的主题理解一直存在争议,在课本中的赏析文字中,也提出三种了解读。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诗文本身自己分析,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但是无论赞成哪一种主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这种开放性试题,我们都不陌生,已经数次出现在高考题之中,我们正可以借助这个机会,培养学生思辨性,引导和规范学生清晰准确地回答问题。同时,老师可以预设几点假设,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如第一个假设是,全诗第一句由“汉皇重色思倾国”改为“唐皇重德思贤才”会怎样。由此假设,相信学生可以发现,作为一个君王要美人不要江山,作者在字里行间的嘲讽之意不言自明。接着引导学生发现第一部分在讲述两人欢愉之时,提到玄宗也是昏君作为:“从此君王不早朝。”这些都可以证明本诗含有讽刺意味。这一假设是为了证明本诗中含有的批判性。第二个假设是,删掉第三部分(即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一段)怎么样?学生可以从中发现文章纯粹是以“批判”为主题,去掉这一部分,让玄宗在伤心追悔中死去,这样的批判性不是更强吗?但是,第三部分真实地存在在那,李杨两人的爱情虽然在今生已断,但是两人约定来世。“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人的感情不变。爱情主题又在这里显现。最后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全诗,我们似乎能感受到这“恨”的含义变的复杂了。
接下来,也可以有课堂的第三部分,即借助这一课,将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做整体的归纳和总结。同时与白居易并称为“元白”和“刘白”的元稹和刘禹锡的人物简介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
姜庆龄,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
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它丰富的蕴涵和特殊的价值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思维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
1.要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基本类别并将之归类
中国古典诗词与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流派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由诗到词,再由词到曲。
1.1 以体裁而论,古典诗歌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前者如《诗经・关雎》等,后者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等。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等,前者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后者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律诗可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前者如杜甫的《望岳》等,后者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绝句可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前者如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等,后者如朱熹的《观书有感》等。在古典诗词中,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等,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等即是。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即为散曲。
1.2 以题材而论,古典诗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田园山水诗,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边塞军旅诗,比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怀古咏史诗,如杜牧的《赤壁》等;咏物抒怀诗,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等;惜别送别诗,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闺怨诗,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讽喻诗,如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等;哲理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2.要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朗读训练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所发挥的力量和作用,这一点在古诗词学习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的朗读训练和指导,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真正投入其中,并融入个人情感,读出诗词的韵律和意境,比如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这首诗通过奔放大气的语言、大胆丰富的想象、雄健伟岸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画面,传达出了一种空寂苍凉的情感和意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要对同学们进行必要的语言分析和启发,还要加强对他们的朗读训练,学生只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才能切身体会和感受到其中的韵味和诗人所传达的情感,才能从更深层面上去把握和理解这首诗,又或者在学习宋代伟大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首先描绘了春夜里的一场细雨对庭院景观造成的变化,绿叶愈加繁茂,花却开始凋零,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写出"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句对白蕴含了女人特有的细腻情感,写出了伤春的闺中人的复杂情思,其传神程度令人拍案叫绝!这种意境单靠老师的讲解是完全无法传达出的,学生只有在反复朗读,反复咀嚼的过程中才能切实感受到女词人所表达的无限热爱、哀婉等复杂情感。
3.要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开拓想象,发展其创造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诗歌要悟行"。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的相互交融,它是一种感性形象。我们常说的诗歌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
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有的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孤寂单调的悲凉秋景,而它表现的则是诗人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思乡情怀。这个意境正是通过枯藤、老树等事物的点线面所构成的立体画面感悟到的,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得到一种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真切体验,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的艺术境界。
古诗中的想象当然也需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读中译出诗文,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理解,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对诗文不加限制地改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当堂即说。如《钱塘湖春行》一诗,有的学生这样描绘:春水初平的堤岸,春云舒展,贴近湖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飞鸣,轻盈的燕子衔泥喃喃而舞,是春花初绽令人眼花缭乱,是绿茵的草长得可没马蹄……当学生能够当堂联想、想象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时便是入情入境了。如此诵读,学生既读出了画意,脑中展现了立体的图景,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的意境,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其创造能力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4.要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复习古典诗词时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的鉴赏方法很多,但限于篇幅,我们只谈谈局部鉴赏与整体鉴赏相结合的品鉴式复习方法。
4.1 品鉴动词。引导学生善于抓住能够为文本增添生动、鲜活、形象等美学意蕴的动词。比如,复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应该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诗歌中运用最准确、最具张力的动词"争"、"啄"、"迷"、"没"、"爱"、"行"等动词进行赏析。因为这些动词既精妙独到地描绘了早春来临时的莺歌燕舞氛围,又描绘出了初春西湖的美丽景色,还抒发了作者对早春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
4.2 品鉴副词。引导学生深度品析诗歌中某些起修饰作用的副词。比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欲"与"才能"两个副词,既富于动态又富于情态,生动鲜活地表现了初春时节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故此,"渐欲"与"才能"堪称这首诗的"诗眼"。所以,要引导学生对此细读深品,并牢记在心。
《大学语文》是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和提高写作能力、文学阅读欣赏能力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要求学生在专科阶段所学《大学语文》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为学好高等教育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专升本语文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专升本语文知识归纳11、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白居易
2、先秦诸子散文主要以(议论)为主.
3、提出“不平则鸣”的是:韩愈
4、范增这一人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5、开创我国文学中“悲秋”主题先河的作品是:宋玉的《九辩》
6、《剑南诗稿》是陆游的作品集.
7、《一个和八个》的作者是郭小川
8、《道德经》属于道家的作品.
9、《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是李季
10、被后世尊为“亚圣”的是:孟子
11、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属于:志人小说
12、我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为:汉书
13、与孟浩然同属一派的诗人是:王维
14、“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出自:李白的《将进酒》
15、明清传奇是:戏曲
16、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为:聊斋志异
17、岑参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
18、写李杨爱情的诗作是:《长恨歌》
19、《诗经》中的《风》:量大,多为民歌
20、舒婷《致橡树》的主题是:爱情
专升本语文知识归纳2诗歌发展线索:
《诗经》《离骚》——三曹、七子、七贤——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散曲——清末龚自珍
《诗经》:现实主义源头,国风。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赋、比在中国诗歌中很常见,唯独“兴”是《诗经》特有的。
兴:欲言此物,先引他物。《关雎》《蒹葭》
三曹、建安七子——建安文学的代表,“建安风骨”,慷慨悲凉。
竹林七贤——正始文学的代表,嵇康、阮籍。
龚自珍:晚清最后一个大诗人。《己亥杂诗》,浪漫主义,305篇,最后一部诗集。
散文发展线索:
先秦散文——南北朝骈文——唐代古文运动——宋代诗文的革新运动(欧阳修)——清桐城派
唐宋家(唐2宋6,散文着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清中叶桐城派:强调“义法”,方苞、姚鼐、刘大櫆
(古典)小说发展线索:
萌芽:先秦神话雏形: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成熟:唐传奇发展:宋话本再发展:明拟话本顶峰:明清长篇章回
古体诗\近体诗:
1.唐代之前所有诗歌均为古体诗。
2.唐代开始,在诗歌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偶等诸多方面作出了严格规定。
符合这些规定的看作是近体诗(格律诗:绝句、律诗);不符合这些规定的仍然视作古体诗(古风)。
现当代文学1919-至今:
与现代文学
(1915)是现代文学(1919-1949)的背景。两面旗帜:民主与科学1919-1937启蒙阶段:反封建1937-1949救亡阶段:反帝
“现代文学六主将”:
鲁迅:领军人物。
A《呐喊》《彷徨》小说集;《朝花夕拾》散文集(往事的回忆);《野草》散文诗集
B作品评价:杂文是“投枪与匕首的组合”,批判力度强。
C《狂人日记》——现代文学开山之作;《祝福》:祥林嫂,表现封建制度对女性的摧残(《故乡》表现人与人的隔膜;《社戏》表现孩提时代的童趣);《伤逝》:涓生、子君,唯一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王昭君》;《关汉卿》);新诗诗集《女神》(浪漫主义)。
:《文学改良刍议》(8条意见,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茅盾:
1《子夜》书名由来(自然界23时-次日凌晨1时是最黑暗的时刻,“子夜”象征暗示当时的中国是最黑暗的时刻)。
2《林家铺子》(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困境)
巴金:巴金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五四时代)“爱情”“激流”;《家》:觉慧是巴金本人写照。《随想录》(回忆录):反思。
沈从文:中篇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西(行)散记》。“诗与散文的组合。”冷静、客观、深情的文字。
专升本语文知识归纳3古代散文
语录体:《论语》(《论语十则》)
纪传体:《史记》(通史)
史传:《张中丞传后叙》(叙事散文)
书信体: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史论体: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游记体: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古代诗歌
1、古体诗
四言古诗(《诗经》体):《诗经》的《氓》(弃妇诗、叙事诗)、《关雎》、《兼葭》(爱情诗);
五言古诗:陶渊明《饮酒》、《归园田居》(田园诗);
七言古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乐府古题、爱情诗)、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乐府旧题);杂言诗:屈原《渔父》、王粲《登楼赋》(借景抒情诗)、李白《行路难》(乐府旧题诗);楚辞体:屈原《离骚》、《国殇》;
乐府诗: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古题乐府(《行路难》、《春江花月夜》、王昌龄《出塞》)——新乐府(《游子吟》(五言古诗);歌行体:曹操《短歌行》、《春江花月夜》、白居易《怅恨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乐府旧题)、李白《行路难》
2、格律诗
(1)绝句(四句一首)
五绝:李白《静夜思》
七绝: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乐府古题)、张继《枫桥夜泊》李白《望天门山》、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送别诗)
(2) 律诗(八句或八句以上一首)
五律:王维《山居秋暝》(山水田园诗)
七律:杜甫《登高》、《秋兴八首》;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爱情诗)、《锦瑟》;陆游《书愤》(爱国诗)
3、歌行体
王昌龄《从军行》(七绝、边塞诗)、;曹操《短歌行》(四言诗);
陆游《金错刀行》(爱国诗);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一、古诗词积累的意义
从功利性的眼光来看,古诗词积累做得好是为了给中考语文成绩“锦上添花”。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古诗词积累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好语文。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确实,古诗词的积累是作文语言素材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哲学家培根曾说过:“一切知识都不过是记忆。”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合计240篇。这么多的名篇佳句如果都能烂熟于心,绝对是一笔不小的知识财富。学生在古诗词的背诵中能感受到古典文化的魅力,最终达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写作时就可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做到佳句心中有,写时笔下流。
二、古诗词积累的方法
对于背诵诗词,积累语言素材,自古就有着很好的传统方法。孔子要求他的弟子能做到“诵诗三百”;清朝的戴震认为,若不重视积累就“犹渡江而弃舟楫,欲登高而无梯也”;近代郭沫若也曾写有“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x任翕张”的诗句。初中六册语文教材把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背诵篇目分散在各个学期后,这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比较容易完成的。一个学期,大约20周左右的上课时间,每周两节语文晨读课,平均一周两首诗词,就是100首,两个学期左右就能完成新课标的要求。厚积才能薄发,为了让学生达到更多量的积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主动探索,兴趣性积累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中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个人追求的最高目标。就现阶段古诗文积累中存在的情况而言,大部分学生是被动地接受以应付考试的,也就是说学生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为了积累而积累的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我们需要改变积累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我实现需要”,使他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2.搭建平台,营造氛围
语文教师很多都是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其实我们可以利用班级文化这个平台,营造古诗词学习的氛围。例如,黑板报开辟出古诗词专栏,每周更新,张贴学生誊写的精美古诗。鼓励学生根据古诗描写的情景做成绘画,让全班学生评选出优秀作品张贴起来。也可以不定期举办诗歌创作活动,将优美诗歌张贴起来,并在开班会时让学生在台前读给全班学生听……以此创作古诗词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坚持拓展古诗词
从初一开始,我就坚持让学生每天课余读语文课文15分钟,结合每册课文后的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进行古诗词拓展整合。利用资源整合学习古诗,可以事半功倍。整合同一主题的作品:有不少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是相同或相近的。如送别诗、咏古诗、战争诗、边塞诗、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行役诗、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言志诗(包括山水田园诗,隐逸诗等)。整合不同朝代诗人的诗歌:如唐朝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勃、王昌龄等,宋朝的诗人有苏轼、李清照、王安石等,然后将他们的诗歌分别列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整合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比如初一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整合他的《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初三学白居易的《观刈麦》时,整合《问刘十九》;学《望月有感》时整合《暮江吟》,同时复习《钱塘湖春行》和《观刈麦》。这样既能使学生拓展新知识,又能温故知新。
4.因材施教,人尽其力
古诗词积累时特别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为学生“量身定衣”,也就是说在积累古诗词时要给学生分层次,中等以上学生必背;中等以下学生选背。三年下来,积累的量大大增加,而且化整为零,学生的负担也不大。
5.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
古诗词要很好地积累当然离不开课外的背诵,可以布置学生们利用寒暑假先把教材里的这些诗歌背起来,会默写。开学就来个比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好。布置时我是跟学生这样说的:“这些古诗词可都是流传千年,备受历代文人赞誉,不仅是你们,许多古代名人都背过这些诗,而且大多6岁就能背诵了,你们已经十多岁了,是不是也该迎头赶上呢?”短短的几句话或许能激起部分学生对于这几首诗词的兴趣。
6.组织各种竞赛,激发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比如初一时进行“古典诗词大比拼”,初二时进行“古典诗词名句接龙”等全班性的比赛。此外,我还利用综合性学习课进行小组间的专题比赛,比如上“莲文化的魅力”,比一比谁知道的关于莲的诗词多;学“雨的述说”,比一比谁能说出最多关于雨的古诗词……通过种种活动让多背诗词认真背诗词的学生有成就感。
1、夜深偷送好声来所指的植物:松树。
2、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古诗《和元八侍御升平新居四绝句·松树》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大致意思白金是指雨水,君指老天爷,这里君有仰望并且调侃的意思。雨水换来了松林的成长,既然老天能滋养万物,我就不需要操心了,后两句代表作者当时轻松的心情。幸而有西风吹来,带来了松林因为舞动的声音让作者陶醉。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