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4: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微型计算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四代。计算机第4阶段是32位微处理器时代,又称为第4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80386/80486,Motorola公司的M69030/68040等。其特点是采用HMOS或CMOS工艺,集成度高达100万个晶体管/片,具有32位地址线和32位数据总线。
每秒钟可完成600万条指令。微型计算机的功能已经达到甚至超过超级小型计算机,完全可以胜任多任务、多用户的作业。同期,其他一些微处理器生产厂商(如AMD等)也推出了80386/80486系列的芯片。
(来源:文章屋网 )
一、教学背景
1.说教材。《微型计算机系统》选自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学生揭开计算机机箱内部神秘的面纱,进而为今后的计算机的操作、数据的存储、硬件的安装和维护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说学情。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好表现,计算机基础薄弱,我会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掌握微型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知道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主要部件;初步了解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2)懂得利用网络资源,学会搜集信息,加工整理信息,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小组协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计算机硬件的探究形成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以下三点:(内容不说):(1)掌握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2)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3)初步掌握微型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
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
三、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1.教法选择。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采用了问题探究、演示讲解、任务驱动、启发引导式教学,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
2.学法选择。为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小组协作交流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教学手段。为了有效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了实物展示、竞赛活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思考:同学们都认识哪些计算机硬件和应用程序?设计意图:首先请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计算机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应该可以给出简单的回答,教师都给予肯定,同时继续追问,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微型计算机系统》。
(二)协作学习,探究新知
1.在第一环节的基础上,向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电脑机箱一个和系统盘一张。同时教师阐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成了计算机系统。设计意图:通过实物的展示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从而解决了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
2.布置任务:将课前已经编好号的7个比较主要的计算机硬件(主板、CPU、内存条、硬盘、显卡、声卡、网卡)分别分给七个小组,请学生结合课本和网络资源,小组内协作探究完成以下内容:硬件名称、硬件品牌、型号、功能和性能参数。并在组内选出一名同学代表,汇报结果。设计意图: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给了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汇报过程出现错误和不完整的情况,教师及时给予改正和补充。最后发给学生一份教师提前做好的计算机硬件学习文档,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就此解决了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重点,同时也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最后,简单介绍一下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系统,解决了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重点。
(三)小组竞赛,巩固提高
在第二个环节之后,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阅读计算机硬件学习文档,然后小组派代表完成竞赛:猜猜它是谁?最后选出两个优秀小组以示鼓励。设计意图:通过竞赛的形式,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学生普遍比较容易混淆的地方加以强调。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五、评价与反思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信息化的蓬勃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计算机操作基础课已成为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具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是本课程的最终目的。如何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作者在教学中采用了最先进的多谋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改革,并归纳了几点具体作法。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蓬勃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在各类大中专院校中,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及操作基础课。这门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无论是理工科学生还是文科学生都应很好的掌握。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具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以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这一门课的教学工作,就应当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体现其自身的固有特色。怎样面向21世纪现代化教育,怎样体现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引发学生学习《微型计算机操作基础》课的兴趣,以及怎样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呢?我认为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先进性,又应反映现实性,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角度考虑,要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加强紧迫感,从应用的角度考虑,要讲求实际,不尚空谈,多练操作,不死抠理论。
根据教材的基本内容,把教学基本要求拆分为两条线和若干模块,考虑到DOS环境和WIN DOWS环境还会并存一段时间,所以可按照具体教学条件决定.教学内容。指导思想上应重在讲清楚基本概念,打好基础,掌握基本技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首先用全新的观点总结计算机的发展及分类和计算机的最新技术配置,使学生高瞻远瞩。然后,把学习计算机的几个方向给学生讲清楚,以便于他们今后的发展。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你无论以后想朝计算机技术的哪个方向发展,都必须首先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既实际感受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又通过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手段,优化了课堂教学,使课堂生动、有趣,增大了信息量,可大大的提高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对财会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可以播放一些财会电算化方面的专业软件,让他们实际感受学习计算机的必要性。还可以播放如《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指法训练》、《计算机网络》、《跟我学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光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到更多的知.识,也可以使教学由抽象化转为具体化,结果学生反映良好。除此之外,这门课还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还应重视上机课的教学,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消除学习电脑的神秘感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一个从“零”开始学电脑的人来说,对电脑会有种神秘感,似乎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而无从下手,认为要学好计算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是学习电脑的一大心理障碍,如不排除这种心理障碍,总是战战兢兢的,势必影响这门课的学习。作为任课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早打破电脑在学生内心所产生的神秘感,改变因无从下手而觉得对电脑无可奈何的心态,把电脑看作为一种工具,一种不同于电视的另一种电子设备。同时,注意培养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做到这些不妨从这几个方面来着手:
1.让学生认识到,学会使用电脑并不难
计算机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现在已发展成为独立于其他学科的计算机科学。作为一门科学,要学习和掌握其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乃至于应用这种科学去分析和解决自然界存在的各种问题,发现新的自然规律,那的确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高等院校要培养这方面的研究和技术人才也需要很好的计划和设计。而对我们来说,关心的并不是计算机科学本身的发展与研究工作,我们不需要考虑计算机的设计和制造,也不必考虑各种复杂问题用计算机如何解决。我们所关心的只是电脑这种电子设备的具体操作和使用方法,关心的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怎一样为我们所用。就好比学会驾驶汽车而不必成为汽车专家,使.用电视而不必.是制造电视机的人。
2.打开机箱看一看,摸一摸
学用电脑,如果对硬件很陌生,也排除不了神秘感。打开机箱,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注意.手上不要带静电)。比如,对照课堂所讲的看看,CPU是什么模样,看哪根线是连在哪个部件上的,是怎样连接的等等。夏天,不妨打开机箱操作,这不但使学生不再感到电脑有什么神秘,也利于散热。当然,打开机箱拨弄硬件的时候,:决不象自行车那么简单,不能随便乱碰。
3.不要害怕出错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一旦出了错就
不知所措,一点也不敢“轻举妄动”,甚至有个别学生害怕上机。出错固然会带来麻烦,但也带来了提高本领的机会,对于那些电脑高手没有哪一个不是在出错—纠正错误—再出错误的一次次循环中前进的,每纠一次错误就是一次经验的积累,当然也不能当冒失鬼。 二、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建立概念
在《微型计算机操作基础》课堂教学中,许多专业词汇多是由英文直译过来,不通俗。因此,不少学生反映电脑的名词概念难理解,记忆枯燥乏味,若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联系起来,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这样不仅使抽象的电脑概念和复杂的理论生动形象化,而且还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例如在DOS命令的教学中,文件、文件名、目录和路径等概念,如果不联系实际讲解这些名词,学生很不容易掌握,这时我们不妨可以这样来讲解,将文件比喻成“练习本”,将文件名比喻成“写名字”,如果要做数学练习和语文练习,都必须使用练习本,那么要向计算机内录人文字符号,也必须用一个练习本。这就是建立“文件”而每个练习本都必须写上每个学生的名字,才便于管理。这就是“文件名”,这使得抽象的“文件”和“文件名”概念变成了具体的“练习本”和“写名字”的概念。而“目录”和“路径”的讲解,可联系“在图书馆怎么查找自己需要的书”的过程,‘又如:在讲树状结构时,可以把树状目录结构当成类似于一本书的目录,如果把一本书看作是一个磁盘,则一本书分为若干章,相当于一个磁盘的根目录下有若干个下一级的子目录;书中的每一章分为若干节,相当于磁盘根目录下的每一个子目录下又有若干再下一级的子目录。依次类推。如果需要,还可以继续分下去。显然,这样的目录结构,层次清楚,也便于查找,在讲到DOS常用命令时,可以形象的把DIR比喻成我们翻书的动作等等。由此引发,作深人的讲解。这样电脑课就会讲的生动,使学生觉得所学内容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注意归纳,作好小结
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学习,如何循序渐进,举一反三呢?由于学习时,往往是从局部分散地学,所以难以形成整体清晰的表象。怎样克服这一不足,应注意归纳,作好小结。这样做有利于温故知新,理出头绪,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融会贯通,顺利实现知识迁移,而且也有助于提高记忆效率,便于学生迅速地检索,提取所需要的知识。例如,对DOS命令来说,归纳可以是一条命令多方面(如功能、格式、注意事项等).的归纳,也可以是对一类命令(如。opy、xcopy、diskcopy)的归纳比较,小结可以是每一章节的小结或某一类问题的小结,也可以是全部内容的总结。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可以是文字概括、图示、表格、典型题例等。重点、难点易混淆的地方应着重强调。这样可以把一本书读薄,然后又读厚。下面扼要举例,以供参考。在学过磁盘操作系统nos后,将具有文件复制功能的命令copy,xcopy,diskcopy归为一类进行小结并搞清以下几个问题:
1, copy , xcopy , diskcopy命令的格式、功能和各条命令所带参数的含义。
2,copy}xcopy.diskcopy命令的命令类型,即哪个命令是内部命令,哪个命令是外部命令。
3,copy,xcopy,diskcopy命令的异同。在搞清了3个命令的异同后,对3个命令的应用也就清楚了.。通过上述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搞清在什么情况下应使用哪一种文件复制命令。
四、积极上机实践,逐步积累经验
[关键词]移动网;微型计算机;智能系统;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9-013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66 [本刊网址]http:∥
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网络运行模式,以移动、快捷、高效为特点的智能网络日趋形成,用户在网络数据处理中享有多元化数据服务。由于互联网走向移动化方向转变,传统计算机也开始转变为微型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同时升级而创造了更加优越的工作环境。基于移动网时代背景下,要针对微型计算机拟定可行的智能控制方案,进一步优化智能系统的可操作性能,维持服务器内部数据处理流程的有序进行。
一、移动网特点
移动互联网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构建一个相对统一的网络平台。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移动网也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因此,移动网具有兼容性、广泛性、功能性等特点,为网络数据传输处理提供了虚拟化平台,提高了网络用户的实际操作服务水平。
二、微型计算机智能系统
近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取得先进成果,在传统计算机操控平台基础上,研制出了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作为中介,提供更具便捷性的数据处理服务平台。微型计算机是由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体积较小的电子计算机,它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配以内存储器及输入输出(I/0)接口电路和相应的辅助电路而构成的裸机。“智能化”是微型计算机控制的主流趋势,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更为稳定的计算模式,由人工智能系统取代手工数据操作流程。
(一)操作系统。智能操作系统将通过集成操作系统和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而进行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有:操作系统结构;智能化资源调度;智能化人机接口;支持分布并行处理机制;支持知识处理机制;支持多介质处理机制。由于社会信息化水平提高,微型计算机需要处理大量的原始数据,操作系统功能减弱而影响了服务器运作效率。智能技术用于计算机操作系统升级,用户可在短时间内按照数据要求进行处理,并且利用智能技术执行对应的数字转换功能。
(二)语言系统。人工智能程序设计语言及其相应的编译程序所组成的人工智能程序设计语言系统,将有效地支持智能软件的编写与开发。计算机语言与自然语言是人机交流的主要工具,微型计算机智能系统必须配备专用语言系统,根据人工语音输出提供语言信号转换模式,快速地掌握微型微机服务器功能定位型号,向用户传送有效的语言指令。例如,智能数据库可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对用户身份进行验证,及时扫描识别不同用户的身份,体现了移动网时代的智能化发展趋势。
(三)支撑环境。又称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辅助系统,它利用与软件工程领域密切相关的大量专门知识,对一些困难、复杂的软件开发与维护活动提供具有软件工程专家水平的意见和建议。移动网时代改变了许多数据操控方式,人工处理数据的精确性较低,数据结果失效而降低了用户服务质量水平。微型计算机内部设置了智能运作环境,用户根据个人操控标准筛选数据指令,由专项服务器执行动作程序,快速地提供程序控制环境,突出人工智能系统技术的可利用性。
(四)专家系统。不仅在基于计算的任务,如数值计算或信息检索方面提供帮助,而且也可在要求推理的任务方面提供帮助。这种领域必须是人类专家才能解决问题的领域;其推理是在人类专家的推理之后模型化的;采用有限的自然语言交往的接口使得人类专家可直接使用;具有学习功能。此外,应用系统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或知识工程技术于某个应用领域而开发的应用系统。显然,随着人工智能或知识工程的进展,这类系统也不断增加。智能应用系统是人工智能的主要进展之一。
三、基于移动网智能系统的应用
当前,国内移动通信设备得到大范围推广,用户使用手机、掌上电脑等通信设备完成数据传输,这些都是具有移动性的网络信息交换方式。基于移动网设计计算机智能系统平台,最终目标是服务于用户操作要求,以智能控制平台实现数据的优化配置。笔者认为,基于移动网计算机智能技术应用中,可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系统、数字操控系统等方面,综合阐述智能系统的应用优势。
(一)分散控制系统。系统的模块化设计、合理的软硬件功能配置和易于扩展的能力,能广泛用于各种大、中、小型电站的分散型控制、发电厂自动化系统的改造以及钢铁、石化、造纸、水泥等工业生产过程控制。以企业办公自动化为例,分散控制系统可在有限范围内实现分布式传输,根据计算机连接方式完成办公数据传输任务。此外,对于远程网络办公系统来说,分散控制也减小了主机工作承担的数据荷载,避免数据库信号传输不畅带来的异常影响。
(二)现场总线系统。系统内测量和控制设备如探头、激励器和控制器可相互连接、监测和控制。在工厂网络的分级中,它既作为过程控制和应用智能仪表的局部网,又具有在网络上分布控制应用的内嵌功能。现场总线系统适用于工业自动化生产,以及企业内部监控管理系统,能够为不同类型用户提供最稳定的现场控制平台,加快了计算机智能技术升级与改造进程,扩大原始计算机数据的服务范围。面对一些高难度的数据处理任务,现场总线系统也可拆分为不通的程序语言,逐一执行命令。
(三)数字操控系统。现代数控系统是采用微处理器或专用微机的数控系统,由事先存放在存储器里系统程序(软件)来实现控制逻辑,实现部分或全部数控功能,并通过接口与设备进行联接。微型计算机与数字化系统是密不可分的,计算机转向微型控制平台之后,数字操控系统功能优势更加明显,摆脱了旧式计算机操控时的功能缺陷。例如,数字操控系统可以为用户建立个人计算机服务中心,完全按照自主控制要求提供智能服务项目,让用户体验到移动网平台提供的可利用价值。
1、微型计算机的运算器、控制器及内存储器的总称是主机。主机通常包括CPU、内存、硬盘、光驱、电源、以及其他输入输出控制器和接口,CPU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高速缓存及实现它们之间联系的数据、控制及状态的总线构成。
2、内存为内部存储器(RAM),属于电子式存储设备,它由电路板和芯片组成,特点为体积小,速度快,有电可存,无电清空,即电脑在开机状态时内存中可存储数据,关机后将自动清空其中的所有数据。内存有SDDDR、DDR II、DDR III四大类,容量128MB-8GB。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计算机;故障;快速定位
计算机的应用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遍布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随着应用的普及,随之而来的就是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故障,计算机故障有很多,用户应该对常见的故障和问题简单了解,提高计算机使用的效率。而且也要将计算机故障定位和排除作为一项常识来掌握。
一、微型计算机故障诊断原则
微型计算机硬件较为繁杂,如果想要对故障快速定位,就一定要遵循一定原则。笔者根据经验总结了几点原则:由简单到复杂:微型计算机故障有很多种类,有的故障比较简单,所以可以优先处理,而对于难度较大的故障,可以放在最后处理。
但是有的故障看似简单实际却很复杂,可能是因为简单故障积累而成,先处理简单的故障能够提高故障诊断效率。分析后再维修:在处理微型计算机故障时,一定要先分析再动手。想好从哪里动手,如何修理。在分析前可以翻阅有关材料,对故障排除的技术和特点有所掌握,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结合资料准确分析后,再对其采取维修措施。先软件再硬件:一般都是先确定是否是软件故障,如无软件故障再查硬件故障。首先先检测软件是否正常运行,如果软件不存在故障再对硬件进行检查。计算机故障多数是软件故障,软件主要检测系统设备等问题。硬件故障检测主要是兼容、损坏、冲突等问题。
二、微型计算机故障点的快速定位
1.提示定位
微型计算机出现故障时,大多数情况下显示器会有提示信息,可以根据信息对故障进行定位。如Keyboar Erro表示键盘错误,可以检查键盘是否损坏或接触不良;CMOS CheckSun Fail-ure,表示CMOS校验失败,通常是因为CMOS的电路或信息出现问题;KB/Interface Erro表示键盘借口有问题,主要原因可能是键盘借口的主板电路有故障;FDD Controller Failure表示软件驱动器有问题,可能的原因有软件驱动器连接故障,接口设置出错或软件驱动器控制电路故障等;Address line Shoa表示地址线发生短路,可能圆心是主板地址译码电路故障;Diskette boot Failure表示磁盘引导失败,一般是因为系统文件受到损坏;Cache Memory bad表示高速缓存故障,可能是因为高速缓存芯片损坏或接触不良;HDD Controler Fail-ure表示硬盘控制器故障,可能原因是硬盘控制电路故障、硬盘连接故障或者IDE接口设置故障。提示信息还有很多种,可以查阅相关专业书籍或资料了解。
2.时间定位
一般根据微型计算机故障时间可以确定部分故障:微型计算机启动时故障,或已经正常启动,但由于运行某个程序而发生故障,基本是系统或软件问题,通常采用杀毒软件扫描,同时对系统驱动程序进行更新,还可以将软件卸载或重装系统来解决;主机开机正常但显示器无图像,也没有任何声音,通常来说是硬件故障。
3.报警音定位
BIOS自检过程如果发现硬件故障,检测过程会发出声音,通过声音可以判断故障部位:报警声音为一声短音,可能是内存ECC检验出错、内存刷新失败、键盘控制器出错、系统时钟出错、CPU出错或ROM BIOS检验出错等;如果是一声短音,三声长音,表示内存已经损坏;一声短音,八声长音,表示显示测试出错。
三、微型计算机常见故障的排除
1.操作系统故障排除。微型计算机开机时,硬件会自检,自检完成会加载操作系统,如果此时发生如下情况:显示器黑屏,左上角白色光标不断闪烁,而且操作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在重新启动之后还是如此。在硬件自检后,操作系统载人之前发生,基本是引导阶段主引导记录出错。
解决方式基本为修复主引导记录,一般使用DOS命令fdisk,也可以在系统故障恢复控制台对主引导记录进行恢复。使用fdisk这种DOS命令修复时,需要利用启动盘引导系统,在DOS截面输入命令fdisk/mbr,就能完成对主引导记录的恢复;如果采用恢复控制台的方法,就要利用系统启动盘引导系统,在故障恢复控制台输入Fixmbr命令,即可完成对主引导记录的修复。
2.内存故障排除。微型计算机在按下电源后,主板没反应,屏幕无内容,内存报警声一直响。造成这种故障的原因是:依据内存报警情况,可以基本判断是内存接触不良。一般情况下,内存接触不良有如下三种情况,内存条厚度薄,在插入槽中时没有和槽壁贴合;内存条质量差,金手指表明镀金不足,过了一段时间氧化层加厚,造成内存条接触不好;内存槽质量差,槽内的簧片和金手指接触不牢靠。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解决:先打开机箱后盖,取出内存条,认真查看金手指表明是否形成了氧化层;然后用橡皮擦仔细擦拭内存条的金手指,擦干净后放回卡槽内重新启动测试。值得注意的是,在取出或插入内存条时,切记关闭主机电源,以防烧坏内存条。
3.CPU故障排除有些电脑在开机时会有较大噪声,启动后又消失,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以下三个原因引起的:风扇沉积太多的灰尘;风扇不够;主机外壳质量不合格。针对灰尘多的情况只要及时清除灰尘,确保风扇运转稳定,防止风扇运转失衡而带来噪声。对于第二种原因,加入适量剂可以解决。主机外壳质量不合格,在启动时会发生共振,进而造成开机噪声大,此时最好更换外壳。在微型计算机运行期间,有的会有温度高、反应速度慢的睛况,这是因为CPU散热较差,可以更换大功率的风扇解决。设置的CPU频率过高,微型计算机就会发生黑屏。可以将CMOS电池放电,刷新重新设置就可以解决。
4.显卡故障排除。计算机在移动后会出现不能开机,但是电源指示灯、硬盘指示灯、显示器指示灯都亮,风扇正常运转。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配件接触不好造成的。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解决:将内存条、显卡取出清理干净后重新插入,开机测试。如果仍然没有排除故障,查看显卡和显示器之间的线是否连接正常,插头是否牢靠,用手感觉CPU的温度,如果温热说明CPU没有问题。接下来检查主板插槽和线路,我们发现主机后盖的挡板有稍微变形,于是把显卡重新插人再次查看,显卡在插好后,金手指有一部分是露在卡槽外的。正确处理显卡和卡槽,将内存卡固定牢靠。连好线路,开机测试。正常运转说明故障排除。
微型计算机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型计算机的同时,其故障也就不断增加。而计算机的维护工作比较复杂,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也可能遇到一些小故障。为了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计算机用户最好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故障排除和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胜利.计算机硬件日常维护[J].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报,2009(02).
微型计算机中,普遍使用的字符编码是ASCII码。
ASCII(美国标准信息交换代码)是基于拉丁字母的一套电脑编码系统,主要用于显示现代英语和其他西欧语言。它是最通用的信息交换标准,并等同于国际标准ISO/IEC 646。ASCII第一次以规范标准的类型发表是在1967年,最后一次更新则是在1986年,到目前为止共定义了128个字符。
ASCII 码使用指定的7 位或8 位二进制数组合来表示128 或256 种可能的字符。标准ASCII 码也叫基础ASCII码,使用7 位二进制数(剩下的1位二进制为0)来表示所有的大写和小写字母,数字0 到9、标点符号,以及在美式英语中使用的特殊控制字符。
(来源:文章屋网 )
微机的开机顺序是先开外部设备再开主机。
微机是指微型计算机。简称“微型机”、“微机”,也称“微电脑”。由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体积较小的电子计算机。由微处理机(核心)、存储片、输入和输出片、系统总线等组成。特点是体积小、灵活性大、价格便宜、使用方便。微型计算机(Microcomputer)是指以微处理器为基础,配以内存储器及输入输出(I、0)接口电路和相应的辅助电路而构成的裸机。把微型计算机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即构成单片微型计算机(SingleChipMicrocomputer)。
微型计算机,是指由微处理器作为CPU的计算机。由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体积较小的电子计算机。由微处理机(核心)、存储片、输入和输出片、系统总线等组成。特点是体积小、灵活性大、价格便宜、使用方便。这类计算机的普遍特征就是占用很小的物理空间。
(来源:文章屋网 )
本教材以面向应用为目标,在编写中融入了作者多年从事课堂教学、科研工作的经验和体会,以及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了基本原理与新技术的结合、教学要求与实际工业应用的结合,力求由浅入深、通俗易懂。本教材第1版出版之后,经过近5年的使用,已被数十所院校选用。为了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作者在第1版教材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调整,编写了《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2版)。
1教材内容
本书内容主要涉及微型计算机原理以及微机接口电路两大模块。
第1章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微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中的数制及二进制数的运算等;第2章为微处理器及总线技术。主要内容为微处理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Intel 80x86系列微处理器为平台,重点介绍了其三个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8088、80386及Pentium 4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第3章和第4章详细介绍了8086/8088微处理器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及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第5章介绍了微型计算机存储器系统。选择部分典型的存储器芯片为例,讲述了存储器芯片与系统的连接方法和存储器扩展技术。并用一定篇幅介绍了高速缓冲存储器技术。第6章到第8章为接口电路部分。讲述了输入/输出系统的相关技术、典型的I/O数字接口芯片和模拟接口芯片的应用,以及工业闭环控制系统的结构框架。
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和掌握微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并能够具有微机软、硬件控制系统的初步设计能力。
2主要特点
(1) 结构合理。本书在第1章就首先提出了微机系统的整体概念,再以主机系统为主线,分别介绍各部分的内容。如此,易使读者能够较清晰地理解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相关技术。
(2) 与分类分层次的教学理念相结合。考虑到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读者的学习需求,本书在内容的安排上,既介绍了16位处理器的原理,又引入了32位CPU的结构和相关技术,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相应的内容。
(3) 面向应用和能力培养。书中在例题、接口电路等的选择上,尽量考虑与实际的工程应用相结合,插入了大量的电路连接图、结构图、时序图和详细的分析说明;对所举全部实例都加有详细的分析和注释。例如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部分,读者经常反映入门困难,本书通过为每段程序添加详细解释,使读者能够较为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思想。
(4) 立体化的教学环境。作为本教材的配套教辅用书, 作者所编著的《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题解及实验指导》(第2版)(ISBN:9787302160168)也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同步出版。该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含了主教材中全部习题的题目分析及详细解答,可对读者的学习起一定的辅导作用;第二部分为实验指导,包括了多项与课程学习紧密相关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及接口电路设计实验。
与本书配套的除纸质实验教材外,还有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包括每章主要内容小结、实验和知识百问、典型案例、在线测试、模拟开始、习题解答、在线课堂等。这些内容是对本教材的有效补充和扩展。
3结束语
??目前,在嵌入式系统应用领域中,不少人对什么是嵌入式系统不甚了解。有些人搞了十多年的单片机应用,不知道单片机就是一个最典型的嵌入式系统;也有些人在解释什么是嵌入式系统时,不是从定义出发,而是列举了嵌入式系统的一些特点,往往不知所云。因此,有必要从现代计算的发展历史,了解嵌入式系统的由来,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探讨嵌入式系统较为准确的定义。
1 现代计算机的技术发展史
(1)始于微型机时代的嵌入式应用
??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在其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计算机始终是供养在特殊的机房中,实现数值计算的大型昂贵设备。直到20世纪70年代,微处理器的出现,计算机才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以其小型、价廉、高可靠性特点,迅速走出机房;基于高速数值解算能力的微型机,表现出的智能化水平引起了控制专业人士的兴趣,要求将微型机嵌入到一个对象体系中,实现对象体系的智能化控制。例如,将微型计算机经电气加固、机械加固,并配置各种外围接口电路,安装到大型舰船中构成自动驾驶仪或轮机状态监测系统。这样一来,计算机便失去了原来的形态与通用的计算机功能。为了区别于原有的通用计算机系统,把嵌入到对象体系中,实现对象体系智能化控制的计算机,称作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因此,嵌入式系统诞生于微型机时代,嵌入式系统的嵌入性本质是将一个计算机嵌入到一个对象体系中去,这些是理解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出发点。
(2)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两大分支
??由于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要嵌入到对象体系中,实现的是对象的智能化控制,因此,它有着与通用计算机系统完全不同的技术要求与技术发展方向。
??通用计算机系统的技术要求是高速、海量的数值计算;技术发展方向是总线速度的无限提升,存储容量的无限扩大。 而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技术要求则是对象的智能化控制能力;技术发展方向是与对象系统密切相关的嵌入性能、控制能力与控制的可靠性。
??早期,人们勉为其难地将通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改装,在大型设备中实现嵌入式应用。然而,对于众多的对象系统(如家用电器、仪器仪表、工控单元……),无法嵌入通用计算机系统,况且嵌入式系统与通用计算机系统的技术发展方向完全不同,因此,必须独立地发展通用计算机系统与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这就形成了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两大分支。
??如果说微型机的出现,使计算机进入到现代计算机发展阶段,那么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诞生,则标志了计算机进入了通用计算机系统与嵌入式计算机系统两大分支并行发展时代,从而导致20世纪末,计算机的高速发展时期。
(3) 两大分支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通用计算机系统与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专业化分工发展,导致20世纪末、21世纪初,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领域集中精力发展通用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技术,不必兼顾嵌入式应用要求,通用微处理器迅速从286、386、486到奔腾系列;操作系统则迅速扩张计算机基于高速海量的数据文件处理能力,使通用计算机系统进入到尽善尽美阶段。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则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条独立发展的道路就是单芯片化道路。它动员了原有的传统电子系统领域的厂家与专业人士,接过起源于计算机领域的嵌入式系统,承担起发展与普及嵌入式系统的历史任务,迅速地将传统的电子系统发展到智能化的现代电子系统时代。
??因此,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两大分支的里程碑意义在于:它不仅形成了计算机发展的专业化分工,而且将发展计算机技术的任务扩展到传统的电子系统领域,使计算机成为进入人类社会全面智能化时代的有力工具。
2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与特点
??如果我们了解了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由来与发展,对嵌入式系统就不会产生过多的误解,而能历史地、本质地、普遍适用地定义嵌入式系统。
(1)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按照历史性、本质性、普遍性要求,嵌入式系统应定义为:“嵌入到对象体系中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嵌入性”、“专用性”与“计算机系统”是嵌入式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对象系统则是指嵌入式系统所嵌入的宿主系统。
(2)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与定义不同,它是由定义中的三个基本要素衍生出来的。不同的嵌入式系统其特点会有所差异。
??与“嵌入性”的相关特点:由于是嵌入到对象系统中,必须满足对象系统的环境要求,如物理环境(小型)、电气/气氛环境(可靠)、成本(价廉)等要求。
??与“专用性”的相关特点:软、硬件的裁剪性;满足对象要求的最小软、硬件配置等。
??与“计算机系统”的相关特点:嵌入式系统必须是能满足对象系统控制要求的计算机系统。与上两个特点相呼应,这样的计算机必须配置有与对象系统相适应的接口电路。
??另外,在理解嵌入式系统定义时,不要与嵌入式设备相混淆。嵌入式设备是指内部有嵌入式系统的产品、设备,例如,内含单片机的家用电器、仪器仪表、工控单元、机器人、手机、PDA等。
(3)嵌入式系统的种类与发展
??按照上述嵌入式系统的定义,只要满足定义中三要素的计算机系统,都可称为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按形态可分为设备级(工控机)、板级(单板、模块)、芯片级(MCU、SoC)。
??有些人把嵌入式处理器当作嵌入式系统,但由于嵌入式系统是一个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因此,只有将嵌入式处理器构成一个计算机系统,并作为嵌入式应用时,这样的计算机系统才可称作嵌入式系统。
??嵌入式系统与对象系统密切相关,其主要技术发展方向是满足嵌入式应用要求,不断扩展对象系统要求的外围电路(如ADC、DAC、PWM、日历时钟、电源监测、程序运行监测电路等),形成满足对象系统要求的应用系统。因此,嵌入式系统作为一个专用计算机系统,要不断向计算机应用系统发展。因此,可以把定义中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引伸成,满足对象系统要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3 嵌入式系统的独立发展道路
(1)单片机开创了嵌入式系统独立发展道路
??嵌入式系统虽然起源于微型计算机时代,然而,微型计算机的体积、价位、可靠性都无法满足广大对象系统的嵌入式应用要求,因此,嵌入式系统必须走独立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就是芯片化道路。将计算机做在一个芯片上,从而开创了嵌入式系统独立发展的单片机时代。
??在探索单片机的发展道路时,有过两种模式,即“Σ模式”与“创新模式”。“Σ模式”本质上是通用计算机直接芯片化的模式,它将通用计算机系统中的基本单元进行裁剪后,集成在一个芯片上,构成单片微型计算机;“创新模式”则完全按嵌入式应用要求设计全新的,满足嵌入式应用要求的体系结构、微处理器、指令系统、总线方式、管理模式等。Intel公司的MCS-48、MCS-51就是按照创新模式发展起来的单片形态的嵌入式系统(单片微型计算机)。MCS-51是在MCS-48探索基础上,进行全面完善的嵌入式系统。历史证明,“创新模式”是嵌入式系统独立发展的正确道路,MCS-51的体系结构也因此成为单片嵌入式系统的典型结构体系。
(2)单片机的技术发展史
??单片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历了SCM、MCU、SoC三大阶段。
??SCM即单片微型计算机(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阶段,主要是寻求最佳的单片形态嵌入式系统的最佳体系结构。“创新模式”获得成功,奠定了SCM与通用计算机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开创嵌入式系统独立发展道路上,Intel公司功不可没。
??MCU即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阶段,主要的技术发展方向是:不断扩展满足嵌入式应用时,对象系统要求的各种外围电路与接口电路,突显其对象的智能化控制能力。它所涉及的领域都与对象系统相关,因此,发展MCU的重任不可避免地落在电气、电子技术厂家。从这一角度来看,Intel逐渐淡出MCU的发展也有其客观因素。在发展MCU方面,最著名的厂家当数Philips公司。
??Philips公司以其在嵌入式应用方面的巨大优势,将MCS-51从单片微型计算机迅速发展到微控制器。因此,当我们回顾嵌入式系统发展道路时,不要忘记Intel和Philips的历史功绩。
??单片机是嵌入式系统的独立发展之路,向MCU阶段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寻求应用系统在芯片上的最大化解决;因此,专用单片机的发展自然形成了SoC化趋势。随着微电子技术、IC设计、EDA工具的发展,基于SoC的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会有较大的发展。因此,对单片机的理解可以从单片微型计算机、单片微控制器延伸到单片应用系统。
4 嵌入式系统的两种应用模式
??嵌入式系统的嵌入式应用特点,决定了它的多学科交叉特点。作为计算机的内含,要求计算机领域人员介入其体系结构、软件技术、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然而,了解对象系统的控制要求,实现系统控制模式必须具备对象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从嵌入式系统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嵌入式应用的多样性中,可以了解到客观上形成的两种应用模式。
(1) 客观存在的两种应用模式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起源于微型机时代,但很快就进入到独立发展的单片机时代。在单片机时代,嵌入式系统以器件形态迅速进入到传统电子技术领域中,以电子技术应用工程师为主体,实现传统电子系统的智能化,而计算机专业队伍并没有真正进入单片机应用领域。因此,电子技术应用工程师以自己习惯性的电子技术应用模式,从事单片机的应用开发。这种应用模式最重要的特点是:软、硬件的底层性和随意性;对象系统专业技术的密切相关性;缺少计算机工程设计方法。
??虽然在单片机时代,计算机专业淡出了嵌入式系统领域,但随着后PC时代的到来,网络、通信技术得以发展;同时,嵌入式系统软、硬件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为计算机专业人士介入嵌入式系统应用开辟了广阔天地。计算机专业人士的介入,形成的计算机应用模式带有明显的计算机的工程应用特点,即基于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平台,以网络、通信为主的非嵌入式底层应用。
(2)两种应用模式的并存与互补
??由于嵌入式系统最大、最广、最底层的应用是传统电子技术领域的智能化改造,因此,以通晓对象专业的电子技术队伍为主,用最少的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开销,以8位机为主,带有浓重的电子系统设计色彩的电子系统应用模式会长期存在下去。另外,计算机专业人士会愈来愈多地介入嵌入式系统应用,但囿于对象专业知识的隔阂,其应用领域会集中在网络、通信、多媒体、商务电子等方面,不可能替代原来电子工程师在控制、仪器仪表、机械电子等方面的嵌入式应用。因此,客观存在的两种应用模式会长期并存下去,在不同的领域中相互补充。电子系统设计模式应从计算机应用设计模式中,学习计算机工程方法和嵌入式系统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设计模式应从电子系统设计模式中,了解嵌入式系统应用的电路系统特性、基本的外围电路设计方法和对象系统的基本要求等。
(一)嵌入式系统的产生
嵌入式系统诞生于微型机时代,经过微型计算机的嵌入式专用化的短暂探索后,便进入到嵌入式系统独立的微控制器发展时代。直接在嵌入式处理器与集成电路技术基础上发展的带处理器内核的单片机,即微控制器的智能化电子系统。即便有处理器内核,也是嵌入式处理器而非通用微处理器。
(二)专用计算机探索的失败之路
无论是工控机,还是单板机,都无法彻底地满足嵌入式系统的微小体积、极低价位、高可靠性的要求。人们便直接将微型计算机体系结构进行简化,集成到一个半导体芯片中,做成单片微型计算机。Motolora公司的6801系列就是由6800系列微型机简化后集成的单片微型计算机。单片微型计算机彻底解决了嵌入式系统的极小体积、极低价位,但在高可靠性及对象可控性方面没有本质上的改进。
(三)嵌入式系统的独立发展道路
嵌入式系统的微控制器(MCU)发展道路,是一条摆脱“专用计算机”羁绊,独立发展的道路。这是一条由IntelMCS51单片机、iDCX51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开辟的单片机独立发展的道路。MCS51是一个在微电子学、集成电路基础上,按照嵌入式应用要求,原创的嵌入式处理器。MCS51原创的体系结构、控制型的指令系统与布尔空间、外部总线方式、特殊功能寄存器(SFR)的管理模式,奠定了嵌入式系统的硬件结构基础;iDCX51是专门与MCS51单片机配置,满足嵌入式应用要求原创的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
二、嵌入式系统的四个支柱学科
目前,嵌入式系统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从“嵌入式系统”的诞生、独立的单片机发展道路、微控制器技术发展的内涵、嵌入式系统的多种解决方案来看,“嵌入式系统”是四个支柱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并以平台模式进行学科定位与分工。
(一)四个支柱学科的关系
嵌入式系统的四个支柱学科是微电子学科、计算机学科、电子技术学科、对象学科。微电子学科是嵌入式系统发展的基础,对象学科是嵌入式系统应用的归宿学科,计算机学科与电子技术学科是嵌入式系统技术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领衔的微电子学科
微电子学科与半导体集成电路的领衔作用,在于它为嵌入式系统的应用提供了集成电路基础。电子技术学科、计算机学科的许多重要成果,最终都会体现在集成电路中,从早期的数字电路集成,到如今的模混合、软/硬件结合、以IP为基础的知识与知识行为集成。
(三)为平台服务的计算机学科
现代计算机出现后,在计算机学科中形成了两大学科分支,即通用计算机学科与嵌入式计算机学科。通用计算机学科与嵌入式计算机学科有不同的技术发展方向与技术内涵。由于嵌入式计算机学科与对象学科、微电子学科紧密相关,而嵌入式计算机学科与原有计算机学科内容有较大差异,不能用通用计算机的概念来诠释嵌入式系统,因此、嵌入式计算机要加强与微电子学科、电子学科、对象学科的沟通,共同承担起嵌入式系统新学科的建设任务。在嵌入式系统中,计算机学科要承担起嵌入式系统应用平台的构建任务,它包括嵌入式系统的集成开发环境、计算机工程方法、编程语言、程序设计方法等内容。
(四)广泛服务的电子技术学科
在嵌入式系统中,电子技术学科提供了最广泛的技术服务。电子技术将微电子领域的集成电路设计,迅速从电路集成、功能集成、技术集成发展到知识集成;为计算机学科提供嵌入式系统的硬件设计技术支持;在对象学科中,广大的应用工程师在嵌入式软硬件平台上实现最广泛的应用。
(五)对象学科的最终出路
对象学科是嵌入式系统的最终用户学科。对象学科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科技领域,形成了嵌入式系统一个无限大的应用领域。对于对象学科来说,嵌入式系统只是一个智能化的工具,对象学科要在嵌入式系统上构建本领域的一个嵌入式应用系统。嵌入式应用系统的技术基础是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环境、应用要求。同时,在应用中要不断给微电子、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计算机学科提出技术要求,以便不断提升嵌入式系统平台的技术水平。[论-文-网]
三、平台模式下的学科
(一)平台模式的由来
平台模式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基本的产业、科技模式,是人类知识分离性规律、集成性规律发展到高级阶段上的必然现象。它将一体化的产业、科技模式变革为知识平台媒介下的平台模式。只要对比上世纪60年代收音机产业与90年代的VCD/DVD产业,就会发现一体化产业模式与平台产业模式的本质差异。
(二)嵌入式系统的平台模式
按照知识的分离性发展规律,知识创新者不从事知识应用,知识应用者不需要了解创新知识原理;按照集成性发展规律要求,知识创新者应该将创新知识成果集成到工具之中,转化为知识平台,知识应用者应该在知识平台基础上实现创新知识应用。对象学科领域是嵌入式系统的最终用户,对象学科领域的电子技术应用工程师应该在一个现成的嵌入式系统平台上实现嵌入式应用系统设计。微电子学科、嵌入式计算机学科、电子技术学科(非对象学科领域中的应用工程师)不是嵌入式系统最终用户,这些学科的重要任务是将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成形形的知识平台。[论*文*网]
(三)平台模式下的学科定位与分工
会计核算的电算化,使传统的会计核算手段和账务处理程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这一变化,原来以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及其他经济资料为主要对象的审计工作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如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审计证据的收集及审计人员对计算机操作与应用的技能等。因此,有必要在原有的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与新情况相适应的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以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执行会计报表审计业务,明确工作要求,保证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准则》规范的就是注册会计师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执行会计报表审计业务时应当采取的措施和程序。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设的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PC)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的研究较早,先后了一系列的相关准则。到目前为止颁布了六个有关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内容的国际审计准则。它们分别就单机、联机和数据库系统下的电子数据处理环境对会计制度和有关内部控制的研究和评价产生的影响作出补充规定。现将这几个准则规范的内容作一汇总介绍。
第一,《环境下的审计》。该准则明确了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的目的与范围,技术与能力的要求,审计计划的考虑,内部控制研究、评价及风险评估的影响,制定与实施审计程序应关注的方面等。该准则只是为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制定一般原则和指导,其他五个准则或实务公告均为该准则的补充或扩展。
当在一个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应当对约定计划中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处理系统有充分的了解,并且要了解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与评价以及对审计程序有怎样的影响,包括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审计人员还应当对执行审计程序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处理有足够的知识,这将视所采用的具体的审计方法而定。
第二,《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特征和考虑因素》。该实务公告为第一项准则的补充,该公告明确了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的特征,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内容及评价方法。
审计人员应当收集与审计计划有关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的资料,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功能情况以及计算机处理的集中或分布程度、使用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数据重置情况等。
审计人员在编制全面计划时,应当考虑下列事项:在对内部控制的全面评价中确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的可信赖程度;制定关于怎样、何处与何时检查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的计划;制定关于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进行的审计程序计划。
第三,《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独立微型计算机》。该实务公告为第一项准则的补充,该公告明确了微型计算机系统及其特征、在微型计算机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微型计算机环境对审计程序的影响等。
准则指出微机对会计制度的影响和有关的风险一般将由下列情况而定:微机使用于会计应用处理的范围;被处理的财务业务的类型和重要性;应用中运用的文件和程序性质。微机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管理部门对操作微型计算机的规定和控制;程序和数据安全;软件和数据的完整性控制;硬件、软件和数据备份控制。
第四,《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联机计算机系统》。该实务公告为第一项准则的补充,该公告明确了联机计算机系统及其特征、在联机计算机环境下的内部控制、联机计算机环境对审计程序的影响等。
准则强调某些一般控制程序对联机处理特别重要,包括存取控制、控制方面的口令、系统开发和维护控制、程序编制以及业务记录控制。同时,对联机处理特别重要的应用控制包括:处理前的适当授权,终端设备编辑。合理性和其他确认测试、截止测试、文件控制、余额控制。
联机环境对会计制度的影响及其相关联的风险,一般将依下述而定:联机系统用干会计应用处理的范围;处理的财务业务的类型和重要性;使用的应用文件和程序性质。
第五,《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数据库系统》。该实务公告为第一项准则的补充,该公告明确了数据库系统及其特征,在数据库系统下的内部控制,数据库环境对审计程序的影响等。
第六,《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该准则为第一项准则的扩展,该准则明确了审计软件和测试数据两种辅助审计技术、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范围及需要考虑的因素、注册会计师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应用中的主要工作和控制手段等。
准则指出,在下列情况下,可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运用制度遵守性和数据真实性程序中缺少输入文件和缺乏可见的审计踪迹时;通过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以改进审计程序的效果和效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