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雪的诗词

雪的诗词

时间:2023-05-30 09:04:27

雪的诗词

第1篇

初寒(作者:陆游)

久雨重阳后,清寒小雪前。拾薪椎髻仆,卖菜掘头船。

薄米全家粥,空床故物毡。身犹付一歃,名字更须传?

小雪日戏题绝句(作者:张登)

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融和长养无时歇,却是炎洲雨露偏。

和萧郎中小雪日作(作者:徐铉)

征西府里日西斜,独试新炉自煮茶。篱菊尽来低覆水,塞鸿飞去远连霞。

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

小雪诗句(作者:李咸用)

散漫阴风里,天涯不可收。压松犹未得,扑石暂能留。

阁静萦吟思,途长拂旅愁。崆峒山北面,早想玉成丘。

小雪(作者:无可)

片片互玲珑,飞扬玉漏终。乍微全满地,渐密更无风。

集物圆方别,连云远近同。作膏凝瘠土,呈瑞下深宫。

气射重衣透,花窥小隙通。飘秦增旧岭,发汉揽长空。

迥冒巢松鹤,孤鸣穴岛虫。过三知腊尽,盈尺贺年丰。

委积休闻竹,稀疏渐见鸿。盖沙资澶漫,洒海助冲融。

草木潜加润,山河更益雄。因知天地力,覆育有全功。

小雪(作者:释善珍)

云暗初成霰点微,旋闻蔌蔌洒窗扉。最愁南北犬惊吠,兼恐北风鸿退飞。

梦锦尚堪裁好句,鬓丝那可织寒衣。拥炉睡思难撑拄,起唤梅花为解围。

小雪(作者:戴叔伦)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第2篇

Clear music snow, elegant music flower.

雪与花,特别是梅花,像是孪生姐妹,若即若离,有着种种微妙的关系,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交相辉映,尽显丰姿。

Snow and flowers, especially plum blossom, are like twin sisters. They are inseparable and have various subtle relationships. Under the pen of the literati of all ages, they are full of beauty.

人们常以花喻雪,谈到下雪,总说是雪花飘舞。雪还素有“六出梅花”的美名。以雪喻花就更寻常,苏州梅花出名,早春时节,千树皆白,暗香浮动,人称“香雪海”。刘禹锡《杨柳枝》中有这样的句子:“昨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People often use flowers as a metaphor for snow. When it comes to snow, they always say that snow is dancing. Snow is also known as "six plum blossom". It's more common to use snow as a metaphor for flowers. Suzhou plum blossom is famous. In early spring, thousands of trees are white and fragrant. It's called "fragrant snow sea". In Liu Yuxi's willow branch, there is a sentence like this: "yesterday, the wind blew flowers like snow, and no one was seen flying into the palace wall."

既然互为本体与喻体,雪和花似乎令人难以分辨了。然而,富有哲理的宋诗,还是巧妙的区别出它们。“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王安石的《梅花》诗吧。是的,雪有雪的优点,梅有梅的长处。卢梅坡《雪梅》说:“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Since they are ontologies and metaphors, snow and flowers seem to be indistinguishable. However, the philosophic Song poems are cleverly distinguished from each other. "There are several plum trees in the corner of the wall. Ling Han is alone. It's not snow to know from afar, because there's a dark fragrance. " It's Wang Anshi's plum blossom poem. Yes, snow has the advantages of snow and Mei Youmei. Lu Meipo's "snow plum" said: "the plum and snow fight for spring, but they are not willing to fall, so the poet's court comments on the fees. The plum blossom is not as white as the snow, but the snow loses the fragrance of the plum. "

话虽如此,雪与花还是互相搀杂了对方的特点。从王禹称《春居杂兴》“荞麦花开白雪香”句中可见,雪香未必不如花香。而周邦彦《浪淘沙慢》中所描绘的“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告诉我们花白也未必逊于雪白。

Even so, snow and flowers mingle with each other's characteristics. It can be seen from Wang Yu's sentence "buckwheat blossoms with white and snowy fragrance" in "spring living in miscellaneous prosperity", that snow fragrance is not necessarily inferior to flower fragrance. But Zhou Bangyan's "slow waves washing sand" describes that "hate spring to go with no one, make the night, and leave a lot of pear blossom snow", which tells us that the white is not necessarily inferior to the white.

落雪与落花,由于季节的因素,却令人产生截然不同意境。落花的时候,是李后主《清平乐》中的“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教人伤怀。落雪的时候,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人奋进。

Falling snow and falling flowers, due to the factors of season, make people have different artistic conception. When the flowers fall, it's the story of "laying the fallen plum in disorder like snow, brushing the whole body full" in "qingpingle" by Empress Li, which teaches people how to grieve. When the snow falls, it is Cen Shen's "white snow song to send judge Wu back to Beijing" that "suddenly, like a night of spring breeze, thousands of trees and thousands of pear blossom", which teaches people to forge ahead.

还是李煜在《浪淘沙》中悲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黯然销魂者,落花岂非亦有份?可是毛泽东《咏梅》中的落雪却带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结果。可见和雪关系最恰的,也只有梅花。同样是主席诗,《冬云》中写道:“梅花欢喜漫天雪。”又有韦庄《浣溪纱》:“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在寒冬,幸亏有梅与雪做伴才让大地还有生气,也幸亏有雪衬托才显现得出梅的高洁。卢梅坡另一首《雪梅》诗云:“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Or Li Yu in the "waves and sands" lamented: "the flow of flowers and spring also, heaven and earth." Is not falling flowers also a part for those who are lost? However, the falling snow in Mao Zedong's Yongmei brings "wind and rain send spring back, flying snow welcome spring.". It's the result of hundreds of feet of ice on the cliff, but there are still beautiful flower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most appropriate relationship with snow is only plum blossom. It is also the chairman's poem, "winter cloud" wrote: "plum blossom is full of joy and snow." There is Wei Zhuang's "Huanxi yarn": "I wonder where the jade looks like? A branch of plum blossom is frozen in spring snow, full of fragrance and mist. " In the cold winter, it is thanks to the company of plum and snow that the earth is still alive. It is also thanks to the snow that the beauty of plum appears. Another poem of "snow plum" by Lu Meipo said: "there is no spirit of snow without plum, and there is no poetry without snow. It's snowy all day, and it's very spring with plum. "

雪与花,还都可以传达物是人非的心境,这一点,中外诗句相映成趣。法国诗人维庸问:“去年之雪今安在?”感叹人事苍茫。而中国诗人崔护,却在《题都城南庄》中吟咏:“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也是充满了怀旧的思绪。

Snow and flowers can also convey the mood of things and people's differences, which makes Chinese and foreign poems interesting. French poet Wei Yong asked, "where is the snow of last year?" Sigh the boundless human resources. However, Cui Hu, a Chinese poet, chanted in Nanzhuang, the capital of the poem: "people don't know where to go. Peach blossom still smiles in spring." Also full of nostalgic thoughts.

第3篇

双调・蟾宫曲・雪

薛昂夫

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杨花,片片鹅毛。访戴归来,寻梅懒去,独钓无聊。一个饮羊羔红炉暖阁,一个冻骑驴野店溪桥。你自评跋:那个清高?那个粗豪?

【赏析】

薛昂夫,又名薛超吾。回鹘(今新疆)维吾尔族人。生卒年不详。汉姓马,字九皋。官至三衢路达鲁花赤。善篆书。王德Y为其诗集作序,称他“诗词新严飘逸,如龙驹奋迅,有‘并驱八骄一日千里’之想”。《南曲九宫正始》序称其诗“词句潇洒,自命千古一人”。其散曲意境宏阔,风格豪放。

这首《双调・蟾宫曲・雪》是一首咏雪词,构思别致奇特。词人化诗用典,写得意趣盎然。

开篇“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杨花,片片鹅毛”用三个妙喻领起,写得美艳奇绝。你看,那漫天飞舞的大雪,就像是仙女洒下的晶莹洁白的美玉,又似点点杨花,片片鹅毛,飘逸灵动,无限妩媚。“点点杨花”化用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侧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的诗意,既以杨花比喻雪花,又借用苏词中相思之意。“片片鹅毛”化用白居易《雪夜喜李郎中见访》:“可怜今夜鹅毛雪,引得高情鹤氅人”的诗意,以鹅毛喻雪,暗用白诗中思友之意。化用前人的诗句,引人无限遐想,诗情摇曳。

而与雪相关的故事“访戴归来,寻梅懒去,独钓无聊。一个饮羊羔红炉暖阁,一个冻骑驴野店溪桥”更是让人感动,使雪境更具魅力。想当年王徽风雪之夜泛舟访戴逵,至其门不入而返,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诗人孟浩然头戴浩然巾,在风雪中骑驴过灞桥,踏雪寻梅,留下动人的佳话;柳宗元被贬官永州,寄情自然,孤舟蓑笠,雪中独钓,留下了动人的诗句。这是何等的潇洒超脱、拔流绝俗与孤傲高洁啊!他们有的饮着羊羔美酒,围着火炉,住着暖屋,有的顶风冒雪,夜下寻梅,有的远离尘嚣,独立江边。

结句“你自评跋:那个清高?那个粗豪?”运用设问:你能说他们哪个纯洁高尚,哪个粗犷豪放吗?词人只问不答,把答案留给读者去把玩品味,饶有余味。

短短一首67字的散曲,词人竟化用前人两首诗,用了三个典故,将雪境描绘得美艳奇绝,将意旨表达得厚重深沉。全曲化诗用典,评论史实,写景抒情,意趣盎然,很值得品味咀嚼。

第4篇

关键词:朱淑真;许兰雪轩;诗词;比较

朱淑真(约1079前后――约1132前后)[1](P844),号幽栖居士,我国宋代著名的女作家,以诗词著称于世。许兰雪轩(1563―1589),名楚姬,字景樊,号兰雪轩,以号闻名于朝鲜半岛,是朝鲜宣祖时期的女作家,有“海东第一女诗人”之誉。[2](P44)在比较文学中,将朱淑真和李清照的诗词加以比较的论文很多,而涉及到许兰雪轩的却不多见。韩国朴现圭曾对许兰雪轩和李清照二人的生平、作品特征的异同进行比较;[3](P54)李承梅的《封建时代中朝知识妇女不幸人生的真实写照》一文认为对朱淑真《断肠集》和许兰雪轩《兰雪轩集》“揭示了封建时代中朝知识妇女真实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风貌”,[4](P83)但没有对二人诗词的思想内容做更深入的比较。本文拟对其诗词内容的异同做一分析,以揭示作品的深刻内涵。

一、异曲同工

朱淑真和许兰雪轩都生活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年代,她们自幼聪明,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朱淑真“幼警慧,喜诗词”,[5](P775)且“才色冠一时;[6](P13)许兰雪轩自幼才华出众,7岁便写出了《广寒殿白玉楼上梁文》,被世人誉为“女神童”[7](P813)。两人的婚姻都极为不幸,她们的丈夫都不是自己想要的那种感情上有共鸣的人,夫妻感情不谐,一生过着孤独冷寞的生活。她们对爱情的大胆描写,朱淑真被疑“不贞”,许兰雪轩的诗被说成“淫词”,因而朱淑真的作品在她死后其父母怕其“桑濮之行”辱没家门而“一火焚之”,[8](序)而许兰雪轩死后其作品也被“遗命茶毗之”[9]。朱淑真一生无子,据宋魏仲恭《断肠集序》言“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8](序)说明她的死非正常死亡,其尸首可能是父母因某种原因不寻或者寻不见,最终没能“葬骨于地下”,[8](序)极其悲惨。许兰雪轩夫妻感情不谐,遭受婆母虐待,后战乱中,二子夭折,其兄又被流配远谪,接二连三的折磨和打击使她27岁便离开了人世。

婚姻不遇、生活坎坷,相近的生活经历,使朱淑真和许兰雪轩的诗词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又各有千秋。从朱淑真的早期诗作《春词》可窥探出她少女时期的内心世界:“屋嗔柳叶噪暮鸦,帘幕风轻燕翅斜。芳草池塘初梦断,海棠庭院正愁加。几声娇巧黄鹂舌,数朵柔纤小杏花。独倚妆窗梳洗倦,只惭辜负好年华。”诗中描绘了令人赏心悦目的春景,可诗人却“正愁加”,她的《羞燕》诗“花外飞来双燕子,一番飞过一番羞”透露了原因:在她感伤心迹的背后隐藏着她对爱情的渴望。

在她们大量的诗歌中,都流露了诗人内心的凄苦以及对婚姻的不满。朱淑真的《愁怀》:“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近人况周颐说此诗是“讽夫纳妾之作”(证璧集),但更多的研究者认为“鸥鹭鸳鸯”是比喻诗人和她丈夫的,鸥鹭是一种海鸟,鸳鸯则生于淡水之中,“羽翼不相宜”却混于一池,形象的说明她和丈夫之间的不协调,表达了女诗人对自己婚姻的强烈不满。《舟中即事七首》道出了夫婿琴瑟不和的苦恼:“对景如何可遣怀,与谁江上共诗裁”(《舟中即事》其五),“颦眉独坐水窗下,泪滴罗衣暗断肠”(《舟中即事》其六),“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春日抒怀》)。诗人虽然和丈夫远游,然诗中所抒写的却是在丈夫身边的孤独。“心怀脉脉与谁说,泪滴罗衣不忍看”(《冬夜不寐》),“独宿广寒多少恨”(《秋夜闻语》“杜宇能飞却不归”(《闻子规有感》)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知道她的丈夫常常不归,他不仅不了解她的才情志趣,甚至和她连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也没有。“梦回酒醒春愁怯,宝鸭烟销香未歇。薄衾无奈五更寒,杜鹃叫落西楼月。”(《春宵》)“香未歇”、“薄衾”等词形象的表达了诗人无限的孤寂愁怨,强烈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爱情婚姻的不满和悲哀。

二、各具特色

(一)内容侧重不同

朱淑真和许兰雪轩都没有象大多数妇女一样,用封建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她们试图挣脱封建枷锁,反抗命运。但同为封建士大夫家庭的女性,在追求理想世界以摆脱现实的困境上,两人采取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朱淑真敢爱敢恨,她的作品中有大量为当时世俗所不容的爱情诗词;许兰雪轩则逃避现实,寄情于仙界,因此她有大量的游仙诗,歌颂神仙自由自在的生活。

(二)表达方式不同

朱淑真在《元夜》中写道:“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歌吹闹春风。欣欢入手愁忙里,旧事经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哪得功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元宵佳节,五光十色的美景让人陶醉,但想到佳节明年可再重来,而情人约会到明年却未必相同,所以决心乘着这朦胧月色,前去赴会。“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元夕・生查子》)在这里,诗人决不躲闪任何隐讳,全然蔑视森严的礼教,大胆的说出与情人幽会之事,表白了对情人真挚的爱情及对情人的痛苦思念。另外,她还大胆描述了沐浴爱河的缠绵和甜蜜。《清平乐・夏日游湖》:“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词中抒写了沉浸于甜蜜爱情闺阁女子的心理活动。

(三)表现风格迥异

朱淑真敢爱、敢恨、敢反抗,但在强大的封建秩序下,她的反抗只落得孤立无援、“愁病相仍”乃至终日以泪洗面的悲惨境地。“愁”和“断肠”成了她后期诗词的全部内容,“远水愁”、“一段愁”、“愁人满耳”……“愁”字在《断肠集》中出现达90次之多。出现“肠断”“断肠”字样者亦不下20 处,“芭蕉叶上梧桐里,点点声声有断肠”(《闷怀》),“蓬春触处须萦恨,对景无时不断肠”(《伤别》),她常常“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独坐小窗”、“独自凭栏”、“独自徘徊”、“独依泪偷流”,甚至在佳节之际,她也只能“独自频斟守岁杯”,这些“独”字、“愁”字、“断肠”渗透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天地无告的悲哀,[12]使她后期的词带上了浓浓的伤感。(作者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第5篇

要准确鉴赏古诗词,可以肯定必须读懂整首诗或词反映的思想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而后加以一定的想象联想。但受阅读面的限制,学生不可能了解诗人生活、写作背景,也不可能更多地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心理感受,于是往往不能准确鉴赏古诗词。这样说是不是面对一首古诗词,学生就没有办法进行鉴赏?其实不然,完全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切入,简便而快速地鉴赏一首古诗词。

一、从体现诗词反映的季节或时间的词切入

把握诗词所描写的季节或时间,对鉴赏诗词有重要作用。正确把握这些词语有助于理解诗词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如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能体现季节或时间的词有:“宿”“暮”“夜”,通过这些词,我们可以推知诗描写的是:日薄西山,苍山隐隐,空旷的山野中唯有一座茅屋立于风雪之中。诗人极尽旅途之苦,茅屋虽极其简陋,但风雪中得入柴门,顿时感到了一股温暖的气息,好似回家的思想感情。

二、从体现诗词描写的景物特征的词切入

理解诗词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无疑有助于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感情。如2003年高考试卷考查的王维的《过香积寺》一诗:“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形象(意象):云峰,木,山,钟,泉声,日色。

特点:古,深,咽,冷。

由此可以推断诗人描写了去香积寺的一路景致,其特点是“幽静”。至于整首诗的内容,还必须结合“安禅”“毒龙”这两个典故加以理解。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借助对这两个词的注解,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营造了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又用佛教故事――佛法可以制服毒龙来说明世人又何尝不能遏制心中的“毒龙”――世俗的欲望。

三、从反映诗人的感情倾向的词切入

在诗词中,有的词语直接体现了诗人的感情倾向,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充分把握。我们仍然以刘长卿的诗来说明,《余干旅舍》:“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在这首诗中,能体现诗人感情倾向的词有:“迥”“稀”“孤”“闭”“独”,另外还有直接体现诗人感情的词:“渔未归”“乡心”。只要我们结合标题,就能看出诗人是寄寓余干旅舍,因暮秋景色苍茫,而内心凄清冷寂孤独,禁不住隐隐的离情乡思,就在这乡情正酣时不知从哪里传来阵阵捣衣的声音,是在为远方的亲人赶制寒衣吧?这极大程度地表现了诗人满怀的悲愁痛苦。

这三类词,在诗词中的位置应该说是比较明显的,它们一般都在描写的景、物或形象的前面。它们的特征也很突出,反映季节的词有“春、夏、秋、冬”或“霜、雪”或者代表一定季节的花、树、草,如杏花是春末、荷花是夏、和红叶是秋末等;反映时间的词有“暮”“月”“夜”“日中”“朝”“夕”等;体现景物特征的词有“野”“残”“远”“傲”“肥”“晴”等;反映诗人的感情倾向的词“独”“闲”“孤”“冷”“寒”“喜”等。这些词语可以单独表示各自本身表达的意思,也可以共同组合直接表现诗人的感情。

如白居易的《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霜”表明季节,“月”体现了时间,“切切”“苍苍”“绝”“野”“明”“雪”体现了景色特点,而诗人的情感分明也是靠这些词语来显露的,由“霜”“切切”“苍苍”“绝”等冷色而孤寂的词语写出了乡村秋夜的凄清,同时也可看出诗人孤独寂寞之情;由“明”“雪”等亮色的词语写出了村外田野月光朗照的优美,由此也表现了诗人因惊喜而忘了孤寂的情怀。

第6篇

关键词:古诗词;画意美;诗情画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032-01

我国诗歌渊源流长,充分体现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中小学课本中选有一定量的诗词,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扩大学生的阅读范筹。诗和画是姊妹艺术,画因诗存,诗因画传,自古如此。教学时不但要引导学生去咀嚼诗词含义,还要注意诗词中的画意美。

苏轼在细细观赏惠崇《春江老景》画后作诗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四句诗中刻画了翠竹、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笋、河豚鱼等七种景物。这七种景物看起来各具特色,但可以看到诗人的游览踪迹,由高处到低处,由陆地到水中,再由水中回到陆地,最后写水中的游鱼。人与景物和谐地配合在一起,把《春江老景》的优美画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诗和画和谐相伴,互为依托。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些景物描写表现戍边将士在严冬中坚守阵地,不畏严寒,誓死保卫疆土。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又表现了戍边将士坚强的意志。“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几句就描绘出一幅农家乐的画面,一座房子,一条小溪,三个儿子两个在干活,小儿子顽皮好动。这些描写犹如一幅幅图画,充满了画意美。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树中鸣叫,充满欢乐,恩爱无比,有美丽的画面又有声音;一行白鹭飞行整齐,越飞越远。这是由点和面构成的画面,属单面景观描写。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仿佛在屋里向外远眺,由门、窗向外看到的是西岭千年不化的白雪,及远航而来歇泊的船只,门窗仿佛是一面观景器,看到的美景是另一个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广袤的大漠上,一绺烟雾冲天而上,黄河边上一片橘红色,一轮圆圆的红日向天边落下。大地与空中的孤烟、太阳组成空旷孤寂的边塞夕阳图。这两诗所描写的景色是两个景面的组合。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窗前似霜一样洁白的月光,使作者辗转反复难以入眠,抬头见月亮高挂天空,虽皎洁无比,但在作者心中它并不是那么明亮,因为它毕竟比不上故乡的月亮,月是故乡明嘛!于是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更加无法入睡。这首诗从地面到空中,再联想到故乡,充满诗情画意之美。

许多诗人写诗时直接运用多种色彩的搭配,表现出绚丽的图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搭配和谐,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面,向着无垠的空中延伸。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制出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使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情感浓度。白居易回忆江南纯色之佳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传世佳句运用鲜明的色彩,使画面显得绚丽无比,使感情表现得明朗而热烈。

诗人不但运用鲜明、直观性的色彩对比,而且还运用色彩的暗地对比乍看不觉得,细心品味,就感觉到色彩对比的美妙。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的“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片黑色,用暗色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分明的画面。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开始作者便独出心裁地用洁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塞外八月就已大雪纷飞了。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学士一个大的背景,诗人特意描写了那面鲜艳的红旗,色彩对比鲜明,那鲜艳的红旗也象征着戍边将士的尊君爱民之心,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搭配上,是那么美丽而又和谐,真实独树一帜。

有时诗人不用纷繁的颜色,而使用单一的颜色,抓住色彩深浅浓淡之变化,情景交融,收到很好的抒情效果。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淡黄深黄相互对衬,蝴蝶和花融为一体,表达诗人喜爱之情。

第7篇

一、引言

许兰雪轩(1563~1589)是朝鲜女流文坛的第一人,也是在中国文坛广为流传的朝鲜女作家。她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贵族家庭。她的弟弟是著名小说家许筠;父兄也都是文坛知名之士。许兰雪轩自幼聪慧多才,从诗人李达学习诗文,8岁作《广寒殿玉楼上梁文》,受时人称道。许兰雪轩的一些诗作往往流露出贵族妇女的情趣;父亲的去世,哥哥的被流放,家庭生活的不愉快,造成她一种抑郁、伤感的气质,在许多写别离、相思、怀旧的诗里,透漏着凄苦的心情。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也常使她有感而发之于诗。在她的笔下,有边防将士练兵习武的形象,有筑城役夫对统治阶级无能抵御外敌的忧虑,有贫困农民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她对国事的关心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此外,尚有一些吟咏男女爱情和山水景物的诗篇。本文通过对许兰雪轩生平与周围环境、作品的分析,重新确认许兰雪轩在韩国文坛上的地位及影响。

生平

家门和幼年生活

许兰雪轩,本名楚姬,别号景樊,“兰雪轩”是她的号,以此号通称之。朝鲜明宗十八年(明嘉靖四十二年)出生,其父为阳千许晔,其母为江陵金氏。阳千许晔是朝鲜的名门望族。父亲许晔是宣祖时期的名臣,历任成均馆大司成,司谏院大司谏等。母亲金氏为礼曹参判金光辙的女儿。许氏父子活跃进出于朝廷,是中央高官,而且在文学素养上颇有见地。许氏父子都是著名的文人,尤其许篈和许筠曾作为圣节使出使中国,又作为远接使迎接中国使臣,他们又是卓越的文章家。良好的家庭环境给许兰雪轩提供了在文学上充分发挥其才能的有利条件。

当时的朝鲜王朝是不允许女人拥有名字的。然而,她的家庭却给她取名“楚姬”。她同两位兄长,著名文人许筬、许篈,还有后来著写《洪吉童传》的弟弟许筠一起读书学习,培养文学素养。她的二哥许篈很早发现了她过人的文学天赋,便把她托付给他的朋友-当时著名的诗人李达来教授诗文。这样,文学天赋过人的许兰雪轩,在她八岁的时候就以一首汉诗“广寒殿白玉楼上樑文”被称为神童。

(二)婚姻生活

许兰雪轩15岁时嫁给了金诚立,她的婆家是一直以保守与严格的家风闻名于世的安东金氏。她的丈夫金诚立是一位有着很高学识的朝鲜王朝男子,对许兰雪轩的自由创作十分轻视。许兰雪轩始终无法适应丈夫家的生活,更为不幸的是,她的两个孩子都因传染病而先后夭折,因此许兰雪轩更是得不到丈夫的关心和爱护。再加上她身体虚弱,在娘家频繁疗养,因此婆家对许兰雪轩非常不满。尤其到了后期,疼爱她的父亲许晔和哥哥许篈相继客死他乡,她的家族也开始走向没落,从此她的人生只剩下遗憾与心痛,她只能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哀痛。

从整体社会环境来看,许兰雪轩生活的朝鲜宣祖时代,崇尚以理性为基础的儒教,社会普遍轻视女性的才气和学问。婆家以传统的妇德束缚儿媳妇,不让非凡的才气得以施展。同时,当时一般士大夫家庭与许氏家庭不同,多不承认妇女的才气。在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里,许兰雪轩的聪明才智则非但不是好事,反而成了搅乱金氏家族、阻碍丈夫前途的障碍。丈夫的疏远与婆家的不满,使她无法在婆家立足,更是无法得到丈夫的爱护。

不幸的婚姻生活和失去幼子的双重打击,再加上体弱多病,许兰雪轩终于在宣祖二十二年(1589)以27岁的英年与世长辞。许兰雪轩的末年,周围环境恶劣,本人凄凉悲苦,失意不得志。她的家庭多次遭受诬告和弹劾,这也给她带来了深切的痛苦和悲哀。不幸的婚姻生活和家族的没落造成她一种抑郁、伤感的气质,在许多写别离、相思、怀旧的诗里,透漏着凄苦的心情。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也常使她有感而发之于诗。

作品分析

许兰雪轩平素喜欢诗歌,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她生前没有做整理与编籑工作,又在临终时留下遗言,让把作品全部烧掉。她现存的文集是弟弟许筠编辑的。宣祖二十三年(1590),柳成龙从许筠处见到许兰雪轩的文集,并为其作跋文。宣祖三十九年(1606),来自中国的正使朱之蕃和副使梁有年,各作序文;宣祖四十一年(1608),许筠作跋文。其后,出现了甲寅字体铜活字和肃宗十八年东莱府刊本,她的作品才得以在朝鲜文坛广为流传。

许兰雪轩的作品主要是诗,其中最为代表的便是“爱情诗”和“游仙词”。“爱情诗”主要是委婉地吐露她不能自主的不幸婚姻,表示自己内心的反抗。早期的许兰雪轩对爱情充满着美好的幻想。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幸的婚姻成了她最大的烦恼。因此,在许兰雪轩的作品中,抒发其内心情感的内容占很大比重。她通过诗来表现对美好情感的渴望,有时还把自己投射到作品中来表达内心世界。

如她的《竹枝词3》写到:“家住江陵积石矶,门前流水浣罗衣。朝来闲繫木蘭棹,贪看鸳鸯相伴飞。”这首诗通过“鸳鸯相伴飞”的描写,以表达许兰雪轩对美好爱情的纯朴愿望。在《堤上行》里她又写到:“长堤十里柳丝垂,隔水荷香满客衣。向夜南湖明月白,女郎争唱竹枝词。”这首诗通过对两个年轻人在月光下采莲的描写,同样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但是现实生活却不尽人意,也与她最初的想象相差甚远。于是,她在《江南曲4》中写到:“生长江南村,少年无别离。哪知年十五,嫁与弄潮儿。”借此来描写她对现实生活的失望与不满。在《长干行》中,也表现出了同样的内心世界。“家居长干里,来往长干道。折花问阿郎,何如妾貌好。”

许兰雪轩的“游仙词”主要是寄托了人世间被压抑的女性追求自由的幻想。她写下《游仙曲》二百余首,其中一首写到:“千载瑶池别穆王,暂教青鸟访刘郎。平明上界笙歌返,侍女争骑白凤凰。”在这首诗里,她遐思天外,纵情地歌颂女性化身的“西王母”,把在人间不可一世的汉武帝戏谑地呼为“刘郎”。在神仙世界里,地位卑下的侍女都可以“争骑凤凰”,显然这是一个女性自由驰骋的天堂。许兰雪轩用心血讴歌出来的《游仙曲》,寄托了人世间被压抑的女性追求自由的幻想。她有《兰雪轩集》传世,存诗212首,问2篇。许兰雪轩的诗在朝鲜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特别的位置。[杨玉《朝鲜才女许兰雪轩的诗作及其在中国的流传》,烟台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68页。

]

结语

许兰雪轩作为女诗人,虽然生活在腐朽没落的封建时代,对女性残酷无情的封建礼教摧毁了她的人生,但没能泯灭她的才华。她把愁和怨、爱与恨全部倾写在诗篇之中,在朝鲜文坛为女性争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杨玉,《朝鲜才女许兰雪轩的诗作及其在中国的流传》,烟台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韩]朴现圭,《许兰雪轩与李清照之比较》,文史哲,1997年第6期

张宏生,《模拟之风与主流意识》,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冬之卷

[韩]许美子,《许兰雪轩》,诚信女子大学出版社,2007

第8篇

关键词:弗罗斯特 雪夜停林边 叙事特色 分析

前言:弗罗斯特是美国著名诗人,其所创作的诗歌大多数都是将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作为背景,诗句中表达了很多关于乡村生活的体验,因此被称为20世纪的田园诗人。弗罗斯特的作品中,一方面蕴含了传统诗歌的特色,另一方面又有十足的创新性,展现出诗歌创作的个性化特征。《雪夜停林边》是他的代表作品,在中国广为传颂,本文就对这一诗歌进行研究。

一、《雪夜停林边》的叙事语言分析

弗罗斯特在创作《雪夜停林边》时,延续了其田园风格,诗歌中采用平白质朴的语言进行叙述,将故事情景直接展现给读者,同时又在这些语言中添加了抒情成分,将故事的内涵蕴含在其中。诗中的主角是一人一马,在一个雪夜途经一片树林,主人和马在此处作了短暂的停歇,欣赏雪景,而后离去。叙事过程中可谓平铺直叙,没有使用很多华丽的叙事技巧,但是所采用的节奏性和韵律性的手法又使叙事语言不同于大白话,具有一种简单却深邃的美。

而从思想上来说,弗罗斯特将深刻思想蕴含在简单质朴的语言之中,可以说“微言见深意”。例如,在描绘雪夜树林景色时,使用了诸如万籁俱寂、深幽等词语,这些词语再现了林中美景,雪夜、树林等景色仿佛就在眼前。同时,这些词语又是迷茫内心的一种象征,代表诗人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景色虽美却不能久留,为结局做好铺垫[1]。

二、《雪夜停林边》的叙事视角分析

从叙事视角来分析,这篇诗歌里的叙事视角共有三个,一是主人公本身,二是马,三是这片树林的主人。从主人公的角度来说,一方面叙述了自己来到这片树林以后所看见的和所感受到的;另一方面表达了自己这幅美景的喜爱和不舍之情。诗人将叙述的重点放在以上两个角度上,使我们忽视了主人公的来历、身份、姓名等,一个人、一匹马在这样美丽的景色中稍作停留,我们更加关注他的所见所感,可以说主人公的身份信息扑朔迷离,也可以说在这样的景色和情感中,他的身份信息已经不重要了[2]。

而从马的视角来说,则表现出了与主人不同的情感,这部分叙述主要集中在诗歌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原诗中有这样一句:小马轻轻摇颈上的缰铃,仿佛是想问主人是否弄错。小马并不知道自己的主人已经被林子的雪景吸引,表现出了一种疑惑之感:还没有看见农舍,主人就停了下来,是不是弄错了呢?叙述到此处之后,又将视角切换回到了主人这里,继续描写林中景色。这种叙事视角的转化大大提升了诗歌的趣味性,表达了一种双重情感,对于主人来说,对这片林子是留恋的,对于马来说确是困惑的,画面感非常强。

从林子主人的视角来看,与主人公一样,没有介绍他的身份和来历,甚至不知道主人公在他的林子里停留,欣赏雪景。通过以上三个视角叙述以后,诗人通过双重视角作为结局:究竟是停留,还是前行。从主人的视角来说,他被雪景所吸引,对于去留产生犹豫,但是最终从诱惑中走出,决定继续前行;从马的角度来说,它一如既往的跟随主人的脚步:主人终于明白自己是“弄错了”,所以小马面对继续前行这个选择,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舒畅的、愉悦的心情。双重视角的矛盾最终达成统一:徘徊之后选择继续前行,停歇只是短暂,前行才是最终的选择。

三、《雪夜停林边》的叙事艺术分析

叙事艺术代表一种风格,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魅力,弗罗斯特在《雪夜停林边》中使用了留白以及悬念两种叙事手法,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是留白,就是不对某种叙述进行解释,省略原因、经过或者是结果,读者需要通读整篇诗歌,对诗人的思想进行深入思考。例如,结尾处就使用了这样一句话:安歇前还需走漫长的路。用这一句简单的话概括了主人公的选择,对于后续的事没有继续描述,主人公究竟要去哪里?最终在哪里安歇?读者需要根据整篇诗歌的思想自己去揣测。采用留白这种方式具有以下两个特征:首先,从留白这种手法本身的特征来说,可以充分激发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其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对诗歌的词、句乃至中心思想进行深度剖析;其次,从《雪夜停林边》这首诗歌的角度来说,诗中多处使用留白,最大的亮点当然还还在结尾处,将主人公的选择与未来这一概念紧密联系起来,使整篇诗歌显得意蕴悠长,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其次是悬念,就是在作品中的某处提出问题,但是不去直接回答,以此引发发问。与留白不同的是,悬念的疑问点往往更加明确,有可能会解决,也有可能不会解决,但是不会留下多种可能性。例如,诗歌一开始就提到了林子的主人:我深知林子的主人是谁。主人公在林子里徘徊、欣赏雪景,他知道林子的主人是谁,但是林子的主人却不知道他在此处停留。诗中没有再去介绍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对这一疑问做出解答,最终却将这种手法与留白联合起来使用,留下新的问题,引发读者的无限思考,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结:《雪夜停林边》这首诗歌中采用了叙事方式,用简单的语言讲述了主人与马在雪夜林中停留,随即又离去的故事。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蕴含在简单的诗句中,从人和马以及林子主人的视角叙事,采用留白和悬念的手法达到一种艺术境界,引发读者的思考。

参考文献

第9篇

篇篇经典都如此囫囵吞枣,那我们的学生恐会“消化不良”。

关键词:查背景,讲意思,背诗文

古诗教学常用的做法往往是查背景,讲意思,背诗文三步曲,此方法用于古诗的略读倒也挺好,但若篇篇经典都如此囫囵吞枣,那我们的学生恐会“消化不良”。 笔者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尝试换一种教法,带领学生透过精妙的文字,用心体察作者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文下深厚的内涵。

诗中一个“雪”字揭示了本诗的环境基调,扣住“江雪”向全诗辐射,带动了对全诗的品读,避免逐字逐句讲解的生硬与烦琐。再抓住诗中看似最不合理的一个情节“寒江独钓”,引发学生的思考,走进诗文背后,触摸诗人心境。诗人在一“钓”中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学生在一“钓”中发掘着诗文下丰厚的内涵。带着个人的体验去品读,必然会形成多元的理解,在课堂上“钓”出精彩。

一首好诗,经岁月的洗涤,文化的积淀,如同浓缩的精华,是值得细细品味的。抓住诗眼品读全诗,透过文字感受诗情,只要我我们愿意去品味,古诗是可以上得深情一些,厚重一些,语文味浓一些的。古诗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 最“流行”的做法往往是查查背景,讲讲意思,背背诗文,这“三步曲”以不变应万变,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用于古诗的略读倒也挺好,但若篇篇经典都如此囫囵吞枣,那我们的学生恐会“消化不良”。如柳宗元的《江雪》,堪称千古绝唱,入选多种版本的教材。笔者带领学生透过精妙的文字,用心体察作者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文下深厚的内涵,收获颇多。

实录片断一:品“雪”

师:这首诗的题目是《江雪》, 读了全诗,你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到“雪”?

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些语句说明当时在下雪。

师:找得不错! 还能再细细读一读古诗,从字里行间找一找吗?

生:我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也可以看出当时是雪天。因为鸟都不飞了,人都不出来了,说明雪下得很大,鸟儿找不到食物,人也怕冷不出家门。

师:你能读读吗?

生:(深情地、一字一句读得较慢)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再请几人读。

师: 是啊,没有人愿意出门,连鸟儿也要藏起来,所以诗里写道——(生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雪下得真是大啊!因此——(生看着屏幕中画面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一幅江上雪景的话,你会用哪一个词?

生:寒冷、凄凉、孤独、寂静、冷清……

师:是什么给你这样的感觉?是诗中哪一句话?还是哪个词,哪个字,或是这幅插图?再读,用心去读,画一画。

生自学后汇报。

生:我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句诗读出这儿的冷清,飞鸟和行人都没有了。

师:这句诗里哪些字词写人、鸟不见了,没有了?

生:绝、灭。

师:咱们反过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绝”和“灭”这两个字,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师提示:山林是平日鸟儿聚集的地方,小路是平日行人最多的地方,而这有“千山”, 有“万径”,你想啊,那会是——

生沉思片刻,有三三两两发言,思维相互启发,发言者逐渐多起来。

生:那会是鸟语花香的景象,山林里郁郁葱葱,鸟儿们叽叽喳喳,小路上会有行人经过,比诗里要热闹得多。

生:那会是幸福的景象,虽然大家日子过得很穷,但到了中午,每家都在做饭(师: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很有生活气息。

生:是快活的景象,到春暖花开的季节,小孩子就迫不及待地扎风筝、抓蝴蝶……(师:玩得不亦乐乎!)

生:还会是悠闲的景象,有老人在树下下棋。

……

师:是的,千山鸟飞,万径人踪,本该是那样的生机盎然,可是诗人笔锋一转,一个“绝”字、一个“灭”字,又成了怎样的景象呢?

生:一下子凄凉起来,没有一点儿生气,连声音都听不见,有点可怕。

师:正如诗中所写——(生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生:这么大一片山林一只鸟也没有,这么多条小路见不到一个人影,只有老渔翁在独自垂钓,太孤独了。

生:雪下得很大,把“千山”“万径”都覆盖住了我觉得特别的寒冷,寂静。

师:是啊,冰天雪地,谁愿意出门呢?连鸟都躲起来了。真是——(生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师小结: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没有飞鸟,没有行人,一切活动着的事物全部从视线中消失,余下的便是一望无际的皑皑白雪,一个独自垂钓的老渔翁!这一切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那样的——那样的——(学生接先前各自的感悟:寒冷、凄凉、孤独、寂静、冷清、冰天雪地……)

师:你能把这首诗再读一读吗?读出你的这些感受来。(很入情入味)

设计与反思:

找“雪”、品“雪”的过程,实则是带领学生一步步解诗意、入诗境的过程,为后面的悟诗情奠定基础。一个“雪”字揭示了本诗的环境基调,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扣住“江雪”向全诗辐射,通过向字里行间“找雪”,通过删去“绝、灭”两字和加上“绝、灭”两字的诗境对比,带动了对全诗的品读,避免了逐字逐句讲解的生硬与烦琐。学生一遍一遍读,一层一层悟,读得投入,读得深情,读得入境,将“千山无鸟”“万径无人”的空寂和老翁寒江独钓的形象了然于胸,对诗人的心境有了初步体验。

实录片断二:悟“钓”

师:四周围一片寂静,大雪漫天,寒气逼人,老翁为何独自一人在江边垂钓呢?是在钓鱼吗?

生:我觉得就是在钓鱼。

生:我有不同意见。这么冷的天,河面上结着冰呢,是钓不到鱼的,再说诗中写道“万径人踪灭”,人们都怕冷不出来,这个老人应该不会在这么冷的天出来钓鱼。

师:理由很充分。那你说他在干什么?诗中和图中老翁的确是在“独钓”啊?

生又说是在钓雪,遭到大家反驳,一时间没有能让大家信服的观点,都陷入沉思。

师:的确有点难,让我来帮你。我知道通常一首诗总是饱含着作者的感情,折射着他的精神、他的生活,而柳宗元创作《江雪》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呢? 有没有同学略知一二?

生:柳宗元本来是个当官的,后来被贬了才来到这里。

生:他是唐朝著名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教师投影出示柳宗元创作本诗的背景资料,学生阅读: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21 岁考取进士,关心人民疾苦,力主改革腐败的政治,却遭到当权派的打击,被贬永州。那是个偏远荒凉的地方,人烟稀少,极度贫困,和他一同去的67 岁的老母亲,由于生活艰辛,到永州不到半年,便离开了人世。失去了母亲,而他无职无权,报国的崇高理想无法实现,无人理解, 昔日的好友也沦落天涯……《江雪》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出来。

师:读了作者的创作背景,你对诗对老翁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仅仅是在钓鱼吗?

生:我觉得他很难过,他被贬到永州,他的理想实现不了,他虽然人在钓鱼,其实心里在想着什么时候才能实现他的理想。

师:满腔的热情屡遭打击,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所以他——(生诵: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哦,他是在钓“理想”呢。

生:他这么孤独,就他一个人,没有朋友,他在钓——师提示:钓友情。

师:他只有在垂钓中排遣心中的寂寞,于是他——(生诵)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受到启发)他失去了他的亲人老母亲,心里一定非常难过,他是在钓亲情。

师:丧母之痛无人述说,他只有——(生诵)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我猜想这位老人独自一人,闷闷不乐,他在钓快乐。

师:报国的理想无人理解,或许只有江中的鱼儿愿意听他述说,他只好——(生诵)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也许是在钓春天,冬天那么冷,( 师:冷得都——学生齐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他希望春天能早点儿来。

师:精彩!我想到了一句话“冬天已来临,春天还会远吗?”他一定能钓到春天!所以他坚持——(生诵)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我有个新发现,诗里的“孤舟蓑笠翁”就是柳宗元自己。

师:有价值的发现!诗人借写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这是写诗常用的方法。

生:我还有个发现,这首诗每一行第一个字连起来是“千万孤独”(这是笔者在黑板上的板书,竖着排列的),他太孤独了,他就是在钓孤独!

师:精彩的发现,独到的见解!请你为大家朗诵

这首诗。(深情朗诵赢得了全场掌声)

设计与反思:

第10篇

[关键词]古诗词 低年级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42

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瑰宝,它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格律工整,魅力无限。古诗词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基于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善于发现、想象丰富的特点,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能主动去学习古诗词,传承中华文化。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大胆探索,尝试让学生“眉飞色舞”学习古诗词,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一、 “眉”――让学生高高兴兴学诗文

经典古诗词字句凝练、音韵优美、意境深邃。要让学生喜欢上它还要靠教师的精心指导。对小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指导,要从读开始。对学习的每一首诗词,先要让学生反复地朗读,体会诗词的意境。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地体会诗词的含义。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结构,让学生根据诗词的写作背景去进一步领会诗词的含义,带着情感朗读古诗词。例如,在学习《江南・江南可采莲》这首古诗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诗词的含义,可以组织学生反复朗读。随着朗朗上口的朗读,学生情感投入其中,就不由自主地舞动身子,仿佛自己就是诗中那自由穿梭嬉戏于莲叶间的鱼儿,或东,或西,或南,或北,学得不亦乐乎。随着各种感官的开放感受,学生学得自由,学得更主动、有趣。

二、“飞”――驰骋想象读古诗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的典范,它的最大特点是语言精练,寓意深刻。学习古诗词就是学习语言的典范,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在教学古诗时,一定要让学生在思中读、在读中思,这样才能读有所得、读有所获,才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地诵读。因此,理解诗词的含义可以更好地阅读古诗词。朗读是理解的基础。只有反复的朗读,才能慢慢地理解诗词的意境。理解又是深入朗读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含义,让他们用心感受经历了几千年积淀的古诗文的魅力,感受它的博大精深。

三、“色”――巧用色彩明诗意

宋代坡有“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之论,他评唐代王维的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的评价影响深远。中国的许多大画家都依诗作画,不少大诗人也为画题诗,他们是画家,也是诗人。诗人追求诗中有画的意境,而画家则追求画中有诗的情感。因此,细品每首诗,我们不难发现:一首好诗犹如一幅好画,一幅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艺术画。它引人入胜,使读者浮想联翩。儿童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因此,每到合适之时,我总是引导学生动手画画、填色、拼图……巧用色彩明诗意,往往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是一首现代诗,诗中“高洁”一词是难点。体会青松坚强、纯洁的高尚品格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不容易。对此,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作画: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画一画雪化后的青松。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信手涂鸦,并交流自己的想法:“你们看,我画的雪化后的青松更翠绿了,好像更加精神焕发了。”“大雪仿佛给我笔下的青松洗了个澡,雪后的青松更挺拔了,更苍翠了。”……通过想象画画,通过色彩对比,学生自己轻松地意会了“高洁”一词的含义。不用字字到位,但求心领神会,用“画”诠释了“诗”,难道这不是成功的学习吗?

四、“舞”――让学生动情学诗文

有人戏称“古诗词是古代文人的心绪表”。“诗言志”,诗词往往是诗人借物抒情、借境言志、借事托怀的工具和表现。诗人的心境决定诗词的意境。由此,在教学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一诗时,我让学生聆听《春之声》的轻音乐,不着痕迹地引领学生走进诗中练说:

春天来了,万事万物显得更美丽了!你看,_____;你听,_____;你闻,_____。

在学生流连于诗中美景时,我又引导学生走出这首诗,走进更为广阔的春天的大自然,以同样的句式感受春意,欣赏杜甫的这首千古绝句。这样,他们用想象与感受丰富了自己的体验,丰满了古诗的意境。

第11篇

关键词: 张志和 柳宗元 隐逸情怀 《渔歌子》 《江雪》

自东晋末年起,一些隐逸江湖的诗人写的诗歌,这类诗描绘了山水景物,表现了隐逸生活,抒发了内心的情感,风格恬淡,寄兴遥远,成为古典诗苑中的奇葩。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唐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1]和柳宗元的《江雪》[2]均属这类作品,下面笔者就他们的隐逸情怀进行比较研究。

一、张志和与柳宗元隐逸情怀的相同之处

这两首诗词都以渔翁生活为题材,寄情山水,表达了作者厌烦官场尔虞我诈、内心向往隐逸生活的情怀。

(一)羡慕渔翁生活,寄情山水。

柳宗元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四年级上册,第29页)直接点明了渔翁的身份。这两句以孤舟独钓点缀雪景,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者,独自一人在茫茫雪世界之中,驾一叶扁舟寒江独钓,仿佛一位遗世独立的隐士。张志和在其词作《渔歌子》中描写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六年级下册,第48页),以画龙点睛般的笔触,突现了整个画面的主景:一位渔翁,正稳坐船头,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然自得地垂钓,好像一位不食人间烟火之士。二人都羡慕渔翁的生活。

(二)厌倦官场是非,向往自由。

两位作者都生活在中唐时期,均遭遇贬谪变故。他们借助山水之景,在自己营造的精神世界里获得身心的双重自由。

柳宗元家族史辉煌,才智过人,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青年时代的他,仕途顺畅,面对日益衰败的唐王朝,他立志要革新。然而时世弄人,柳宗元参加“永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江雪》便是此时所作。经历了人间冷暖后,他独自一人在寒江垂钓,此时此刻才能远离官场纷争,享受片刻安宁,表现了他隐逸的情怀。张志和因事贬官,赦还时恰逢母亲去世,他不愿赴任,绝意仕途,便隐居江湖,终日泛舟于湖上,《渔歌子》便是此时所作。词人沉浸在美丽的山水之中,仿佛自己与那山水融为一体,那幅“江南渔歌图”展现了对湖州山水的热烈赞美,对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春色的无限喜悦,对潇洒自在的烟波钓徒生活的讴歌,体现了渔翁隐居的乐趣。

二、张志和与柳宗元隐逸情怀的不同之处

虽然两人都身处中唐时代,但是二人的经历与个性注定了他们的不同选择和命运,展现了不同的隐逸情怀。

(一)诗词中表现的生活美感不同。

《江雪》这首诗仅仅二十个字,其中描绘的事物非常简单:雪、江、山、径、小舟、渔翁,不过是一次简单的垂钓而已,但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在开头两句诗人选用“千山”、“万径”两词,使得背景寥廓无边,这是为了给“孤舟”和“独钓”的画面做背景。“千”、“万”两字与“孤”、“独”两字,在数量上形成巨大的对比和反差,立即让人感到空阔、静寂、死灭。正当读者处于压抑之中时,作者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四年级上册,第29页),又以孤舟独钓点缀雪景,更突出环境的凄凉与诗人的孤独。张志和用词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六年级下册,第48页),就把无限春意立体传神地描绘了出来:在那苍翠如黛的西塞山前,只只银白色的鹭鸟在水面上飞来飞去;在那漂浮有粉红色桃花瓣的河水里,条条肥壮的鳜鱼正趁着汛期的到来而自由自在地追逐、嬉戏。整幅画面色彩浓艳,然而这一切都被斜风细雨淡化,于是艳丽的色彩变得如仙云,似春烟,给人以朦胧含蓄、淡雅素朴的美感,表达了词人对山水的热烈赞美,突出了渔翁生活的乐趣。

(二)柳诗的隐逸情怀更悲愤孤傲。

在《江雪》这首诗里,柳宗元选取了“冰雪”这个意象来表现其孤傲的隐逸情怀。在冰雪覆盖的世界里,其情趣不在钓上面。他在默默地等待,凄凉的环境可以考验他的意志,孤独寂寞可以让他冷静地思考。这是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精神,世界晶莹剔透,而冰雪不受尘埃的污染,更象征了其心志的坚贞,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清高孤傲,凛然不可侵犯。张志和词中的淡怀逸致不是直接的咏怀,而是从渔父与自然景物浑然天成的情景交融艺术画面中表现出来的。词人的情与描绘的江南渔歌图化为一体,具有率真、自然、朴质、平淡的优美风格,达到了王国维的“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3],展现了其超逸的情怀。

综上所述,柳宗元的诗《江雪》和张志和的词《渔歌子》虽同为垂钓之作,但二人的隐逸情怀和思想精神区别较大:一被贬他乡与世抗俗,一放浪江湖与世无争;一悲愤孤傲,一平和超逸。我们大学生今天读来,不仅体会了美好的情怀,而且领略了其中高妙的艺术技巧,值得认真体会和学习。

参考文献:

[1][2]张庆,朱家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M].2015年5月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本文中诗句均出自此书,不再一一注出。

[3]王国维,著.文轩注,释.《人间词话》[M].2012上海三联书店

[4]舒克斌.《从柳宗元与张志和的渔父诗看儒道美学思想的异趣》[J].船山学刊,2007(2).

[5]顾易生.《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之柳宗元》[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王晚霞,主编.《柳宗元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

第12篇

炼字,就是对诗中的每一个字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其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因为汉字往往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所以炼字往往也是遣词造句,运用字词的功夫。前人曾有“一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字为句眼”和“日锻月炼”等说法。意思是说有的诗句往往因为一字之异而决定一句的优劣,甚至看出这首诗的高下。炼字既重要,更是难以达到的佳境。如何炼字,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炼动词。一般地说,诗句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充当谓语的动词。把这个动词炼好了,就是所谓一字千金,诗句就变得生动、形象了。著名的“推敲”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相传贾岛在驴背上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犹豫不决,用手作推敲的样子,不知不觉地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前导,韩愈问明白了,就替他决定了用“敲”字。这个“敲”字,也正是充当谓语的动词。因此,炼字往往就是炼动词。

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的,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

张先的“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王勃的“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这两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贾岛的“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人行之迹很快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卧”字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2.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承担的。

王维《观猎》第三四两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枯”、“疾”、“尽”、“轻”,都是谓语。但是,“枯”与“尽”是平常的谓语,而“疾”与“轻”是炼字。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更形象。

贺铸的“绿净春深好染衣”,一个“净”字,既是对暮春时节芳菲凋尽、大自然呈现出纯净绿色的客观描绘,同时结合全诗的意境主旨看,又是词人超然物外、完全没有心机的纯净的心境的自然流露。(宋《钓鱼归》)

曹伯奇的“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一个“空”字既传神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

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另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王安石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洪迈《容斋随笔》称:“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余字,始定为‘绿’”。这里的“绿”就是形容词当动词用。这些佳话都说明古典诗人非常注重动词的锤炼。

3.炼数量词。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有这样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周邦彦的《风入松》是一首追悼昔日情人的词,其中“一丝柳,一寸柔情”就是对数量词的贴切锤炼。诗人追忆昔日,那楼前小道上的履痕足印,花前柳下的笑语轻声,携手分离处的黯然神伤,都勾起词人难以消除的隐痛,数量词“一丝”和“一寸”形成的贴切暗寓,使这种伤痛更加形象、更加感人。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4.炼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王昌龄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前两句写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