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际化经营

国际化经营

时间:2023-05-30 09:04:27

国际化经营

第1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国际化;金王集团

一、金王集团的国际化经营

青岛金王集团创立于1993年,主要业务是蜡烛时尚礼品,此外还有家居用品、洗浴用品、石油开采及零售业。集团在美国、欧洲、越南等地设立了24家分支机构,全球拥有员工5000余人。青岛金王是日用消费品蜡烛类行业中亚洲第一家、全球第三家上市公司。企业先后被评为中国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企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Kingking品牌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中国名牌,被国家商务部评为中国出口名牌。

金王集团的发展道路是借助世界商业巨头打开国际市场,继而拓展国内市场。1998年,美国沃尔玛公司通过对金王Kingking的严格验厂,向金王开放了其在全球的连锁店。随后,金王产品又挺进德国麦德龙、法国家乐福等世界500强商业集团,与世界500强前17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之后,金王集团相继在美国、韩国和越南设立了研发中心和工厂,其在国际市场占据了年销售额第三的位置。

金王集团的国际化经营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国际化团队

金王集团不仅雇佣当地的员工,还聘用当地的管理人员,让他们在遵循公司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自主管理。这省去了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磨合的过程,从而获得了更多的收益。比如,美国的研发中心,全部员工都是美国人,他们根据自己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仅按照公司规定按时向公司提交研发成果以及财务报告等。

2、吸引国际化客户

在与国际化客户的合作过程中,企业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中国人做事总是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可在跟国际客户接触的过程中,往往才知道,必须要按国际标准办事,否则就是给自己找麻烦。比如,沃尔玛发现了不合格的商品,要下架,销毁或者遣送回原厂商,所有的下架、运输、销毁等费用都是有原厂商负责,这往往比商品本身的价值贵了很多倍。这不仅是收益的损失,也损害了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不仅是产品质量,还有厂房、生产线、员工宿舍于福利等,都要按照国际标准来,甚至是员工的诚实与否都是合作前要进行调察的内容。

3、生产的国际化

在进行销售的国际化之后,生产也要进行国际化。在国外建厂是一个规避风险的好方法。不仅可以避免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经济风险,还能降低成本,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二、民营企业国际化现状

我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要形式,跨国投资主要以合资企业为主,投资规模偏低,而且投资领域和投资区域相对集中。

1、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

民营企业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在国际这个大市场中,还是存在一定的竞争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企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潜力大.企业处于发展初期,机构设置不完全,也没有形成固定的管理模式,便于根据国际化标准进行改革。同时由于规模较小,相对来说比较灵活,容易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

(2)生产成本低。这相对于国外的产品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中国的原材料,以及劳动力的价格都相对较低,较低的成本使得半成品及产成品的价格很低,在国外市场上相对于当地产品有较大的竞争力。

(3)国家政策扶持,从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为其国际化经营提供了便利与支持。

2、营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竞争优势,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遇到的困难更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我国民营企业规模小,优质产品少,品牌效应低,竞争力弱。

(2)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不足,融资机会少,而且渠道狭小。资金短缺使得多数民营企业难以开拓国外市场。

(3)我国的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经营管理者的素质较低。企业难以建立以知识和科技为企业核心的竞争能力,难以建立长远规划的国际化经营理念与目标。

(4)长期以来的本土化经营使大部分民营企业缺乏海外经营与发展的基础。企业缺乏人才,以及对国际市场的充分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等都没有采用国际标准,难以扩大海外市场。

(5)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差。我国的民营企业主要出于产品生产的上游,以加工、制造半成品为主,利润低,与国外的企业差距较大。从出口的产品结构来看,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与东南亚各国的出口产品存在同构性,而且我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不存在竞争优势。

除此之外,多数民营企业还存在销售范围小,在国外不能形成自己完整的销售网络,又不能依附于其他产品的销售网络,使得分销渠道狭窄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企业进行国际化的过程中,急需解决。

三、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建议

对于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在政府加强政策扶持,形成完整的政治体制优势的基础上,企业要依赖于自身的努力。毕竟国家所能提供的政策有限,而且对于所有企业都是公平的,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的好坏,企业自身的努力有这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民营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本文有以下建议:

(1)树立国际化经营观念,调整公司战略,确立目标。应充分认识到国际化是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获取国际竞争力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并调整企业战略,做好企业内的沟通工作,明确目标,并做好实现目标的规划。

(2)明确产权,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以及监督机制,企业的制度安排要科学,要走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的发展之路。

(3)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一切生产活动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其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受影响。

(4)不断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产品的创新性非常重要,必须加强新产品的研发。同时,在生产技术、生产工艺、营销和管理等方面也要进行创新。构建以创新为龙头的企业文化,以促进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发展。

(5)集中资源,构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民营企业的资金有限,必须选择企业价值链上的一两个重要环节进行投资,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与其他企业的明显差异,是自己在同其他企业竞争的过程中具有优势。

(6)重视人才,尤其是国家化人才的培养,为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注重员工个人的发展,这样才能留住员工,让员工逐步成长,成为对企业具有高度认同感、归属感的真正的人才。

(7)进行国际化发展的同时,拓宽国内市场,获得一定的资金回报,支持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发展。

(8)改善企业财务情况,扩大融资渠道。在努力扩大融资渠道的同时,企业应该注重改善自身的财务状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而这也要求企业进行营销和管理创新,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发展。

参考文献:

[1]尤宏兵.民营企业国际化竞争力提升路径分析[J].企业活力,2009,(2).

[2]蔡文著.构建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竞争优势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12).

第2篇

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从国内经营走向跨国经营,从国内市场进入国外市场,在国外设立多种形式的组织,对国内外的生产要素进行配置,在一个或若干个经济领域进行经营的活动的战略。 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通过系统评价自身资源和经营使命,确定企业战略任务和目标,并根据国际环境变化拟定行动方针,以求在国际环境中长期生存和发展所作的长远的总体的谋划。

跨国界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商品在国际间的交换,即国际贸易;特许,包括商标、专利权、专有技术及具有财产价值的知识产权的使用;劳务输出,包括市场广告、法律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优势;劣势;路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化经营理论和实践迅猛发展,国际化经营对民营企业的影响越来越不可忽视。但理论界对于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普遍认为民营企业相对弱小,没有必要研究空间地域扩张的经营方式,因而重视不够。事实上,考察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因此,本文拟对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进行考察与探索,力图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这一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研究的民营企业主要特指中小民营企业。

一、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具有可行性与必然性

(一)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具有可行性

(1)从理论上来看,奥斯汀・罗宾逊(Austin Robinson)在《竞争的产业结构》中认为,企业规模收益递增有个限度,超出这个限度,将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减。这就使得企业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达到单位平均成本最低点的最佳规模未必很大,民营企业同样可以达到相应的最佳规模。只要达到最佳规模,企业就能生存与发展,再辅之以民营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敬业精神,很多民营企业都可以生存与成长。科斯在《企业的性质》(Coase,1937)中认为,企业将倾向于扩张到企业内交易的边际费用与市场上交易的边际费用相等为止,这时,企业与市场之间就达到了均衡,这个均衡点就是企业的边界。此时企业的规模不一定很大。换言之,经营民营企业的主要动机是由于运用市场上的价格机制协调经济活动的成本超过了在企业边界内管理这些经济活动的成本,由此民营企业得以存在和成长。彭罗斯借鉴进化论中“生命周期”思想,强调企业也有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彭罗斯在《企业成长的极限》(Penrose,1955)中指出,企业没有最优的规模,因为企业连续不断地产生新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有效地拓展“邻近”的产品市场,单个企业往往处于由小到大的不断成长变化中,周而复始。这些都是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2)从外部环境分析,我们各级政府都对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相当支持,从政策上为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机遇。如2003年开始实施的《民营企业促进法》从法律上扶持和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对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并利用好国家民营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此外,从民营企业面临的国际化背景来看,中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消费个性化越来越成为时尚,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也开始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研所课题组。2006)

(3)从企业自身来看,民营企业自身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大多民营企业规模不大,结构简单,管理成本不高,运转灵活,决策和调整速度快;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广泛性寻求国际合作,克服资源的短缺和跨地域交流的困难;利用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市场等等。我国的民营企业具有小规模技术优势、低成本、机制灵活等优势,已经迈出了国际化的步伐。

(二)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具有必然性

分析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思路和共同点,即国际化战略是这些公司迅速扩张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主要战略之一。有些企业在成立初期就启动了国际化,如微软公司等,而且国际化贯穿了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为进一步超越国内市场界限,国际化战略成为企业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国际化经营也同样应该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1)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是国内市场竞争压力下的必然选择。民营企业的国内市场竞争强度越来越大,加之消费者成熟度不断提高,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必然要求民营企业不能只固守在国内市场,要尽可能地拓展国际市场,利用不同国家的市场特点,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以转移竞争压力。国内市场的挤压,对民营企业的压力和挑战,使得民营企业必然寻求到国外市场去拓展生存空间。(吴三清,2005)

(2)国际化经营是民营企业内在需求所致。各企业的行业性质、规模化程度、资金实力、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的总体素质以及企业的经营战略的实施能力千差万别,加之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各企业需要随时随地做出不同对策与反应。企业不能只守在相对封闭的国内市场,必须寻求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规避各种风险,这是我国民营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内在需求。这种需求具体表现如下:一是通过国际化经营在全球生产要素市场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使企业获得更稳定可靠的要素资源;二是可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在全球范围内筹措资金,解决资金不足的瓶颈问题;三是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与外国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同时借助国外先进技术改造企业,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四是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国内产品市场竞争程度高,市场饱和度大、边际收益低。因此,民营企业走国际化经营是自然的选择。

二、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优势与劣势

(一)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所具有的优势

我国民营企业现阶段国际化经营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为快速反应和决策优势、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集群优势、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补缺优势等。

(1)专门化生产优势。民营企业可以从事专门化生产,通过寄生在大企业生产链上,避免市场系统风险。由于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规模相对不大,而所生产的产品又是大企业所必需的,但从规模经济角度讲,又是大企业所不愿意生产的,进而为民营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

(2)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已充分肯定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并正在下大力气营造一个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所需要的外部环境,尤其是政策环境。在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在工业立法、贸易政策、关税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

(3)比较成本优势。中国市场空间很大,消费者层次多,民营企业实行市场和产品的差异化战略的空间大。在集中度不高的市场中,在一些规模效益不显著、市场竞争不激烈、广告作用不大和基本上无售后服务要求的行业中,民营企业是主要力量,大企业的优势不明显。而即使在那些规模经济效

应明显的行业中,民营企业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是因为大企业从与其有分工协作关系的民营企业购买半成品比自己组织生产更加经济。

(4)集群优势。民营企业间相互依赖、共享经验知识等资源要素,形成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集群,以谋求共同发展。集群实行专业分工和协作,与大企业内部类似,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在这个规模经济体内,成员间相互交换并共同整合资源,以尽量降低外部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冲击。(武云亮,2007)我国民营企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区域,特别是在江浙地区。我国民营企业的集群,对提升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作用不言而喻。沿由大型跨国企业和市场生态系统中的产品链形成的民营企业集群,使民营企业能在新经济条件下,突破规模瓶颈。这是我国民营企业及其集群体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具体优势。

此外,我国民营企业还具有组织结构优势及补缺优势。民营企业一般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民营企业决策机制相对灵活,运作机制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需要;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出口到国外的一些产品,在国外市场的空间很大,对一些国家的相关市场有一定的补缺优势。

(二)我国民营企业进行国际化所具有的劣势

(1)外部环境问题。第一,缺乏正常的融资渠道。民营企业目前主要的融资渠道还是以银行融资为主,而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使得它们对规模小、信用度较低的民营企业格外谨慎,从而造成了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尽管人民银行在2002年要求商业银行加大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力度,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民营企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肖建忠,2007),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而且,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狭窄,直接融资的制度安排不够完善,民营企业难以得到足够的融资支持。

第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我国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改革开放之初,企业的经济活动还没有完全与国外接轨,企业普遍知识产权意识较差,这就给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埋下了隐患。许多民营企业因为申请专利所需要的费用和人力以及担心注册专利可能导致的知识产权纠纷等,而不愿意通过专利注册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保护(潘永,2007)。国外一些企业就利用我国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的缺陷,随意无偿使用中国民营企业的一些创新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抵消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可能存在的比较优势,并束缚国际化经营的有效实施。

第三,国内企业无序竞争。我国国内的大多数民营企业个体规模比较小,出口时竞相压价、恶性竞争的情况十分严重,由于缺乏约束和协调机制,使得外商有机可乘,也损害了我国民营企业的整体利益。

(2)民营企业自身素质问题。第一,投资规模相对较小。据统计,我国绝大多数贸易性民营企业的投资额都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下,投资额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很少,贸易性企业的投资规模更小,投资规模一般才几十万元人民币。由于企业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我国民营企业难以从各种生产要素资源拥有量和质的角度来与其他跨国公司和东道国企业进行正面竞争。

第二,大多数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较低。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进行直接对外投资,几乎没有任何形式的品牌营销,很少有合同转让,更多的是通过OEM贴牌生产把产品通过中间商卖到国外去(段会娟,2002),仅仅满足于利用OEM做大规模,赚取加工利润,这是缺乏长远目光的,与以全球战略为特征的跨国经营企业相比相差甚远,跟一些发达国家民营企业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

第三,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能力较差。对民营企业而言,重要的并不是生产规模,而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能力。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能力是从获取竞争性知识开始的,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积累竞争性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资源的获取、整合、利用要根据企业产品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而具体分析。无论产品处于其生命周期的什么阶段,民营企业都要具有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整合的发展能力,从而有机地重新整合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中。大企业的销售技能和销售投入是民营企业所不能企及的,从国际市场上看,能为自己的产品树立世界知名商标的民营企业寥寥无几,甚至在国内市场上也是如此。

第四,高素质的国际经营人才稀缺。主要表现为民营企业主素质有待提高、技术人员和研究开发人员缺乏以及国际经营管理人才稀缺。很多民营企业目光短浅,企业家小富即安的心理比比皆是,再加上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集中,企业内部高层次人力资源的有效激励机制显然难以完善。民营企业技术人员和研究开发人员也十分缺乏,人力资本的内在素质低下,企业竞争力差。此外,民营企业国际经营管理人才稀缺。(孟凡生,2002)民营企业本来就举步维艰,再加上内部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人才本来就缺乏的局面变得更是雪上加霜。我国民营企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数量居多的家族企业,在进行国内经营时可能还可以,但要实施有效的国际化经营,家族文化下的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如果不进行调整,就难以吸纳的优秀外来人才。

三、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路径选择

我国民营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路径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即改善外部环境和提高企业自身素质,简述如下:

(一)改善外部环境

(1)营造有助于国际化经营的外部环境。为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外部环境,要放开进出口经营权、减少民营企业税负,进一步扩大民营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提升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竞争力。民营企业是否享有进出口权,是民营企业是否真正意义上实施国际化经营的一个重要条件和标志。由于民营企业实力比较薄弱,政府有必要对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切实减轻民营企业税负,为民营企业扩大国际经济合作领域及规模创造必要条件。

(2)消除国际化的资本瓶颈。突破民营企业融资的瓶颈,需要政府、企业和银行的共同努力。政府方面应成立民营企业政策性银行,使之成为落实扶持民营企业政策的核心组织;建立健全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拓宽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建立和健全支持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法律法规体系;适当培养民营企业金融机构等。银行方面首先要转变观点,克服对民营企业的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此外,还应逐步建立一套符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并适时进行业务创新,开发适合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民营企业自身更应该加强内部管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良好的信用,并积极联合银行,争取国内外金融机构的融资。

(3)人才政策扶持。民营企业非常缺乏国际经营方面的人才。事实上,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并不缺乏,但是民营企业很难得到这些宝贵的资源,导致人才缺乏成为民营企业国际化的瓶颈。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为民营企业以优惠待遇吸引人才提供政策依据,鼓励优秀人才流向民营企业。此外,还应营造创新氛围,培育企业家精神,提升民营企业主素质,推进民营企业的国际化。

(二)强化企业素质

民营企业成功实现国际化经营,更多的还需要民营企业自身的努力。

(1)培养国际化视角,制定合适的国际化经营策略。民营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第一步是培养全球化视角和全球化思维。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企业国际化并不一定需要庞大的规模,只要在价值链上的某些环节拥有优势,就可以成为民营企业进行国际化的基础。民营企业为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并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就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的国际化经营策略。

(2)采用“专精”战略。民营企业应实施高度专业化、瞄准某个细分市场的国际化策略。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是市场补缺者,因此它们应该精心服务于某个细分市场,通过专门化经营来占据有利的市场位置。民营企业受到资源和规模的限制,应放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通过对市场的细分,找准某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或重点经营某种产品或服务,创造出产品或服务优势,争取在这一细分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真正做“强”,从而通过国际化达到企业成长的目的。

第4篇

[关键词] 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国际化经营

我国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30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仅税收一项的比重就已经超过国有经济。许多地方民营经济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的60%,民营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显示出巨大的活力。但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中,许多跨国企业都在通过WTO、IMF等国际组织抢占市场,把自己的经济优势转移出去,或相互渗透,达到占领有利的经营市场和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目的。我国市场已成为WTO协议中各国经济活跃的舞台,对我国民营企业生产和市场必然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我国民营企业不仅面临着国内企业的竞争,而且还面临着国外跨国公司的挑战。因此,在国内外竞争压力不断扩大化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摆脱家族化、本土化的传统狭隘理念,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国际化经营之路,这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民营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党中央提出“走出去”战略,就是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实现生产和贸易的互补性合作,共同创造和分享世界经济发展的硕果。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尽管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创业奇迹,但在自身管理机制及经济运转等方面仍然存在非常突出的问题。只有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才能开辟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

1.有利于解决资金短缺、融资渠道狭窄的困难。当前,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正在得到改善,但是,民营企业资金短缺,长期困扰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仍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在民营企业进行二次开发创业的时候,资金的需求与企业规模之间的矛盾,将使民营企业面临很大的资金周转的困难。如果再出现将“适度的货币政策”转变为“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宏观政策转变,民营企业的财务保障体系,将很难承受资金短缺的压力。国际化经营有利于民营企业大量引进资金,享受国际各类银行低息贷款,充分利用国际资本,解决资金短缺的难题。在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任何一个国内市场都显得过于狭小,难以担负研究开发的投资,从而导致企业无法达到和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目前在许多行业如汽车、飞机、药品、半导体芯片等等,一个新产品的研究开发需投入10亿美元左右的费用。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全球性的生产与销售网络,来分摊上述费用,那就不可能进行必要的新产品开发,从而不会处于领先地位。因此,中国民营企业要充实资本实现规模扩张,必须走国际化经营之路,国际化经营是新时代企业领先的重要途径。

2.有利于吸取世界先进管理经验,改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局面。管理水平和管理经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创造世界航空史上一大奇迹,从来没有亏损过的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即使在“9.11事件”发生后,国际航空业遭受极大打击的情况下,从未解雇过任何一位员工,业绩仍居榜首,其秘诀就在于有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和体制。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资本主义企业能在100多年的时间里,由最大规模只有几百人的纺织厂发展成今天拥有几十万人的跨国公司,管理起了决定性作用。而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滞后,普遍存在的家族式管理,经验式管理以及领导型管理等,管理体制不健全,家长制,严重阻碍管理层有效协调和正常运转,影响决策的科学、快捷形成,限制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当今在国际化形势下,家族式管理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国民营企业必须融入全球化这一大环境,走国际化经营之路,学习各国先进的管理经验。这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3.有利于吸纳和留住人才,解决人力资源匮乏的矛盾。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人力资源匮乏始终是非常突出的问题。由于家庭式管理存在的严重弊端,民营企业经营者,家族意识严重,表现在外来人才难以得到信任和重用,一些有管理才能的人才很难发挥各自的特长和潜能。因而人才在民营企业之间流动频率不断加大。有经验有能力有技术的员工,在民营企业之间的无序流动,削弱了民营企业的竞争实力,带走了企业的核心技术与市场竞争策略,甚至瓦解了一些企业的营销体系,不利于企业的管理,而国际化经营在人才方面对民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化企业,跨国公司是人才高度集中的地方,是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聚集地。民营企业要取得发展优势,就必须拥有人才优势,要发展成为国际化的企业,就要走国际化之路,积极吸纳和培养优秀人才。

4.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平使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数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及产品创新能力。企业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产品质量不高;技术创新意识不强,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些民营企业没有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只顾眼前利益,宁可随时跟风转产,也不愿在技术开发及产品开发上多投入,以致在市场竞争中经常处于劣势,影响其市场所占份额。我国企业无论是在产品结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或是营销水平等方面都处于较低的经营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当大的差距。当前我国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是设备、技术和管理的落后。而积极实施国际化经营,使我国企业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学习和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营销手段,有利于尽快形成一批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成本和质量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保持和增强我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才是我国企业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正确战略选择,因此,国际化经营是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民营企业具备走国际化经营之路的基本条件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企业融入世界经济,在国际范围内配置产品、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国际化经营可分为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层次。内向国际化是指以国内市场为基地,通过“引进来”,引进产品、技术、管理经验,以此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并为外向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外向国际化则是企业要以国际市场为基地,走“走出去”发展之道,向国际市场提供产品、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并以实现生产过程国际化为目标的行为。利用国内和国际资源进行企业生产经营的优化组合,实现跨国进行科技开发、投资、融资、生产、营销等经济活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国际生产分工,开辟、占领和扩大市场,力争在国际竞争中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我国民营企业走国际化经营之路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1.民营企业具备了一定规模、较强的竞争力和参与国际化经营的条件。民营企业历经近30年的发展,出口总额到2005年达6043亿美元,与2000年1328亿美元相比,年均增速35%,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世界第三贸易大国,成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兴主力和“走出去”的生力军。民营企业外向型经营在推动我国外经贸整体战略的实施、促进外贸出口、拉动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如福建泉州民营企业的典型,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创建了中国体育用品领先品牌,安踏运动鞋、运动服装远销东南亚、俄罗斯等多国。2007年11月仅一个月在越南河内建立的专卖店销售额就达1.3万美元,预计2009年在越南建10个专卖店。2007年7月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专卖店开业。民营企业在出口销售、境外办厂以及与外商合资合作经营等积累了经验,增强了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目前,民营企业外向型经营已成为我国外经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贸出口的重要增长点。

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和一定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已经具备了一定条件。那些发展速度较快、实力较强的企业所具备的实力可以与国际企业进行竞争和抗衡。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大形势下,民营企业在具备一定规模的基础上,要紧紧把握国际化经营的优势,利用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积极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

2.民营企业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为自己赢得发展空间。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为自己赢得发展空间。民营企业可通过广泛的合作生产、特许经营、提供服务及在海外投资等方式,融入到世界大市场中,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和中国民营研究会组织的第五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显示,多数民营企业都有参与外向型经济的愿望。有近22%的企业已经或正在着手同海外合资合作,近30%的企业打算在今后三、五年内与海外合资合作。民营企业要做强做大,为自己争取尽可能大的生存空间,这是现在的民营企业发展要实现的最大目标。

3.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为走向世界,进行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条件。民营企业因其内部环节相应较少,能更灵活、更敏捷地适应市场变化,对外部环境的改变及时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反应,在管理上具有效率优势,使其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迅速组织生产,适应性快,灵活性强,准备期短。民营企业家勇于创新,更有责任感。他们能大胆地把握机会,及时了解企业的需要,为企业改进产品、服务、工艺和管理作出积极努力。因而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这为民营企业走向世界,进行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已经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进一步紧密与加强。加入WTO之后,无论企业是否愿意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外国企业的冲击和挑战。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将发生巨大变化,迫使民营企业要积极地“走出去”。因此,国际化经营将是我国民营企业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寻求国际化经营的对策

1.培育世界市场意识,掌握市场规则,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我国民营企业要真正融入世界经济中,必须树立“世界意识”、“规则意识”。民营企业员工,尤其是民营企业经营者必须全面了解、掌握和运用市场竞争中的国际规则,树立市场意识、法制意识、效率意识、精品意识,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推进企业国际化。以国际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面向世界生产,建立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生产基地,推动生产国际化;开放市场,利用外资,建立国际化的融资体系;引进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建立国际化的技术服务体系等,为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创造基础条件。

2.注重科技进步,提高民营企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必须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适用技术为主体、一般实用技术和传统技术并存的多层次技术体系。我国民营企业由于发展起点低,技术水平落后,劳动力素质低,要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应更加注重科技进步,提高民营企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努力使骨干企业普遍采用国际同期的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水平达到或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传统技艺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开发利用微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等,使产品科技含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坚持以质取胜原则。

3.加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实施品牌战略。实施品牌战略,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显著提高。民营企业要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品种、开发应用高新技术,综合利用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就要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加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当前,国际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企业之间已经从成本竞争逐步进入到技术竞争、服务竞争。因此,私营企业既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要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尤其要加大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力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同时不断改善售后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创建知名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4.坚持以人为本,培养适合国际化经营的人才队伍。为了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民营企业必须以人为本,进行组织制度、管理体制以及用人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够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以解决严重制约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人才问题。同时,要注重培养和选拔熟谙技术、外语、经济商务、涉外政策的复合型人才和具有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高新科技、法律、财务会计等知识的专业人才,组建一支适合国际化经营的人才队伍。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要把握企业发展的关键,就要坚持以人为本,选好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培养适合国际化经营的优秀人才队伍。

第5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国际化 经营

一、引言

近几十年来,国际化企业尤其是一些全球性跨国公司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空间、更好的资源供给、追逐更多的企业利润,纷纷突破生产和市场的空间限制,向国外发展经营业务,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加快了实现其产品交换、生产过程、信息传播与利用以及企业组织形态国际化的进程。

经济全球一体化打破了国界、边界,扩大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不在囿于一国之内,已经遍布到全球市场的各个角落、各个方面,国际化经营已成为当今企业经营的主导趋势之一。如以海尔、长虹、中石油、中国航油等为代表的国内知名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逐渐形成了走向世界、争创全球品牌的战略意识,纷纷在观念、生产、营销、研发和资本等国际化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但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必须要开展国际化经营才能生存和发展?在我国除了那些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不多的大型企业及极少数中小企业外,大多数中小企业不论其管理水平,还是国际竞争能力都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但无论是政府、媒体,还是企业本身,无视企业规模、现状、内部资源配置状况,纷纷筹划、发展国际化经营,似乎只有国际化经营才是企业的唯一出路。国际化经营风险与机遇并存,那么中小企业在规划企业的经营战略时,如何恰当的选择国际化经营战略,社会各界如何恰当地引导和规范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规避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风险呢?让我们从已有的现状和需求来看看这个问题。

二、国内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的在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中国企业法人单位302.6万个(不含2377万个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的99.3%以上,我国gdp的55.6%、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出口额的62.3%和就业的75%均是由中小企业贡献的,在目前中国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中,6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投资的。中小企业在确保国民经济稳定,缓解就业压力,拉动民间投资,优化经济结构,维护市场竞争活力、推进技术创新,促进国际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中小企业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的行业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的对外投资总额中贸易企业占20%,非贸易企业占80%,其中的50%是资源开发型企业。也就是说,我国的对外投资主体是资源性开发企业,即劳动密集性投资,在高科技领域的很少,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盈利能力差,抵御风险的能力小,产品的附加值低。

2.缺乏驾驭国际化经营的能力

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必须要有通晓国际惯例、熟悉国际市场规律、精通国际贸易法则的高技术水平、丰富的管理经验、善于把握国际市场动向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起点低,人才储备匮乏,现有管理及技术人才知识结构偏低,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尤为缺乏,管理经验不足,对于wto游戏规则的掌控缺乏经验,对国际市场行情判断不准,很多情况下是主要管理人员凭借长期的市场经验积累和直觉去感觉和把握市场。这样就难以形成自己的国际化营销模式和建立自己稳定的消费群体,更难以与其他国际经济实体进行竞争。

3.市场信息不畅,对国际市场缺乏深入了解

国际化经营企业必须要快速洞悉国际市场风云,充分预测市场变化。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存在着决策者们的主观性以及经营的封闭性等多种影响因素,国际市场信息收集的滞后,信息资料的处理和反馈功能比较弱,缺乏对国际市场全面、动态的了解,国内为之服务的信息也明显滞后。没有借助专业的市场研究力量的习惯,对国际市场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研究,以市场数据来研究消费者新的消费心理特点和消费行为特征,从而理性地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和潜在机会。制约了中小企业走出国门。

4.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科技的创新,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先进设备较少,技术创新能力差,生产出来的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由于风险投资发展不够充分和创业板块还没有完全开放,企业普遍缺乏持续开发独特产品和持续发明专有技术的能力,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比较低。而在美国70%的技术创新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新产品的过程一般只需要1-2年,而大型企业则需要4至5年。

正因如此,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取胜的方式主要依赖于以低价取胜,导致了市场所在国、地区和客户及政府的反倾销行为,使一些产品的许多海外市场丧失殆尽。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占世界反倾销案件中的比例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3.6%猛增至目前的接近20%,远远超出中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出口产品竞争实力差,使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受到严重阻碍。

三、中小企业国际化需求分析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差距,如何衡量中小企业国际化需求,作为政府、行业协会与企业本身都应该做出理性的分析与评判。

事实上,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趋势有着其内源性和外源性的驱动因素,表现在:

第一,拥有需求强烈的特定专业技能,可向国际市场提供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或者拥有设计和生产产品的低成本、高质量的技术与技能优势;

第二,追求利用大规模的集约化生产,极大的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的规模经济效益;

第三,本土市场需求水平降低,企业生产能力过剩,通过开发新的市场增加与客户接近程度的要求,增加企业利润;

第四,可以获得任何竞争对手所不知的有关国际市场的信息,先人一步的开拓出一个利基市场,利用时间优势来建立竞争壁垒;

第五,来自国内、国际同类企业的竞争压力,针对国外竞争对手的反击。

正是由于来自上述不同驱动因素的推动,加上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相对竞争优势,促成了中小企业寻求国际化经营的需求。

而另一方面,全球一体化的市场格局的逐步形成,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都在不同程度上作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而存在,国际化的竞争就发生在家门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中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居民购买力的提高,使得新产品在不同收入水平国家间转移的时间差几乎消失,很多现代电子产品就是如此。

在这样一个国际化市场与竞争的舞台上,并非所有的公司都具备上述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动因驱使,都需要进入国际市场以求生存。

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应该属于局域性的地方性企业,仅需在地方性市场经营即可,他们了解当地的市场需求、消费习惯。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基础,熟悉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而在国际化经营时,需要面对不稳定的汇率、面临不确定性的政策和法规、适应不同的顾客需求和期望。这样,中小企业会承担国际化经营风险。

很显然,不同的战略目标会要求不同的跨国经营策略。故国内中小企业在面临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时,要通过分析自身的内在条件与外部环境,理性的分析与评判中小企业国际化需求,首先确定是否要选择国际化经营,其次才根据自身的国际化经营目标确定经营战略。

四、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可能性选择

从企业进入国际化市场的方式分析我们可以将企业国际化经营划分为内源性国际化与外延性国际化二类:引进来在企业本土参与国际化经营如补偿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生产、许可证贸易等,我们姑且称之为内源性国际化;跨出国门走出去在东道国、贸易区参与国际竞争如出口、技术转让、境外合资、跨国收购、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等,我们称之为外延性国际化。内源性国际化经营是外延性国际化经营的基础,外延性国际化经营是内源性国际化经营发展的高级形式和必然结果。

国际经验表明:对外直接投资水平与一个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有直接对应关系,人均gnp<1500美元时对外直接投资很少,人均gnp>2000美元时对外直接投资有明显增加。由此表明,至少在人均gnp<1500美元时,国内市场还有很大发展潜力,当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时尤为如此,广域的欠发达地区尚存在巨大的潜在市场可供开拓。

我国幅员辽阔,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3亿多人口,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市场,在国内也是大有作为的。国外的那些跨国企业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与国内企业短兵相接。国内很多产品的市场份额正在或已经为国外品牌所蚕食、侵吞,有的甚至失去了大半市场。如it业、饮料业。如果国内中小企业能够在家门口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与狼共舞”,战胜之,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上抢得一定份额,实际上也不亚于国际化。我们看看由小到大发展起来的“光明乳业”和“伊利集团”在与已进入我国的全球前10位的乳品品牌竞争中不仅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反而略胜一筹。得益于“光明”与国际巨头“达能”的资本融合,提高了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伊利”与国际标准接轨,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而海尔人的做法是:思路全球化,行动本土化。“光明乳业”、“伊利集团”“海尔”尚且如此,那么,我国的中小企业更应该如此。

经济全球化是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和国际分工的重新调整。企业的国际化,就是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分工和定位,因此中国的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要培育自己的竞争优势,并非一定要走出国门。

【参考文献】

[1] 《2005年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2006.1.6

[2] 侯俊军.中小型跨国公司应成为对外投资的主体[j].国际贸易问题,2002,(8):48~50

[3] 操绪江.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2):1-2

[4] 李晓翠.《经济全球化下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策略研究》[j].特区经济,2005(12):233-234

[5] 吴金希 于永达.《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中国贸易报(特别报道)2003.9.16. vol.353

第6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国际化经营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国际贸易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小企业必须发挥相对技术优势、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市场营销优势和特色产品优势,加快国际化经营的步伐,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是中小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企业国际化经营已成为现代世界经济的一种历史潮流,如果我国中小企业不能适应这一潮流或对新的形势无动于衷,必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淘汰。

一、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发展国际化经营对于扩大我国的对外经济交流,促进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提高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我国吸引和利用外资

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这些资金不可能只靠国内筹集。鼓励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一方面可以以中外合资兴办企业的方式吸引国外资金;另一方面可以以产品出口、劳务出口、出国办企业等方式获得利润、赚取外汇。

2、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内和国际资源

目前随着结构调整战略的实施,我国大、中、小企业的相互关系正处于重构之中。我们应鼓励一部分中小企业加入国际分工协作体系,加入国外企业的柔性生产系统,开展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这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一条捷径,也有利于国内外各种要素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最佳配置。另外,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平均资源数量很少,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资源供需的矛盾将日渐突出,而国内资源的相对不足往往会限制企业的发展。所以,我国中小企业应当走向世界,利用国际资源发展我国经济。

3、有利于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竞争力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很不平衡,技术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竞争力不强,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依靠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来摆脱困境。中小企业除了自身努力及利用国内资源外,还应该借鉴、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我国中小企业还可以在工业发达、技术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开厂设店,建立合资或合营企业,并且以各种方式吸收当地领先于世界的先进技术,然后再转回国内,进而推动国内企业的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及旧有设备的更新改造。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有利于适应生产社会化、专业化迅速发展的要求,逐步缩小与国外中小企业的差距。

二、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困难

1、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源于科技创新,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先进设备较少、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同时,企业普遍缺乏持续开发独特产品和持续发明专有技术的能力,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比较低。正因如此,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主要以低价取胜,导致了市场所在国、地区的反倾销行为,一些产品的许多海外市场丧失殆尽。同时,由于我国国内产品标准相对低于国际标准或国外的先进标准,使外国可以通过技术壁垒阻挡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受限制的产品品种越来越多,设置技术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贸易技术壁垒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最大障碍。

2、市场信息不畅,对国际市场缺乏深入了解

国际化经营企业必须快速洞悉国际市场,充分预测市场变化。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决策者的主观性以及经营的封闭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信息收集比较滞后,信息资料的处理和反馈功能比较弱,缺乏对国际市场全面、动态的了解。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没有借助专业的市场研究力量的习惯,很少对国际市场开展针对性的专项研究或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点和消费行为特征,导致失去对市场发展趋势和潜在机会的把握,这阻碍了自身的国际化经营。

3、融资困难

资金短缺且融资困难已成为困扰我国中小企业的首要问题。国际化经营更需要资金,但我国金融环境难以解决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由于中小企业资产较少、风险较大、资信程度较差以及社会上对所有制的偏见等原因,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此外,由于法律的限制,中小企业很难像大企业那样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直接融资手段来筹措资金。尽管国家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难问题于2004年5月设立了中小企业板,但中小企业板的进入门槛比较高,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望尘莫及。由于缺乏资金、融资渠道狭窄,中小企业一些具有良好前景的项目也无法上马,严重阻碍了其国际化经营的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处于不利地位。

4、缺乏拥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必须要有通晓国际惯例、熟悉国际市场规律及国际贸易法则的管理经验丰富、善于把握国际市场动向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起点低、人才储备匮乏,现有管理及技术人才知识结构偏低,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尤为缺乏,管理经验不足,对于国际市场行情判断不准。很多情况下,中小企业主要依靠管理人员的市场经验和直觉把握市场,这样就难以形成自己的国际化营销模式和建立稳定的消费群体,更难以与其他国际经济实体进行竞争。

三、中国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对策

1、政府加快制定跨国经营及海外投资战略规划与法规

宏观管理部门应结合我国国情与国际经验,抓紧研究制定中国跨国经营总体战略、地区战略、技术战略、投资战略及市场营销战略。首先由国家权威部门起草一个指导性条例,就跨国经营、海外投资的有关问题做出原则性规定,然后由国家财政、金融、外汇管理等部门制定相配套的税收、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规定,经实践之后再制定更加完备的法律。

2、国家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资金问题一直制约着中小企业的成长,尤其是对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是支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项重要措施。首先,根据市场规则加快形成银行业有序的竞争格局,实现多元化的融资工具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其次,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必须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同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制定各种配套法规、完善各相关机构、积极创新信贷服务,给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再次,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完善和落实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逐步建立起统一的税收优惠体系,使中小企业真正成为受益者。最后,对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进行财政补贴,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覆盖面。另外,政府可设立专门为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服务的风险基金,并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投资,促进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

3、中小企业应加快技术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能否走向国际市场并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形成并保持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核心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如技术、专利、生产技能、互补性知识等。只有着眼于培育企业的核心资产,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开发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中小企业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根据我国国情,要发挥中小企业在推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特殊作用,关键是要形成一个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政策环境。首先,要重视中小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用新经济改造传统经济。其次,应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再次,可以协作、挂靠、配套等形式,加强中小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的紧密联系,引导有一定知识和技术基础的中小企业加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行列,从整体上提升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

4、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投入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需要大批跨国经营人才,为了缓解人才供需的矛盾,从短期看,中小企业可选派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进修培训,掌握新的经济理论知识。从长期来看,中小企业可全面推行岗位培训,请国际企业管理、经贸、财会、营销与外语专业的专家学者到企业中开设培训班,培养未来跨国经营的生力军。如果企业拥有足够的实力,可以对人力资源做超前投资,从有关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广纳人才,让他们在实践中尽快掌握业务知识,为企业保持人才优势做充分的准备。另外,中小企业必须重视对东道国本土人才的利用,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方面的相对短缺,另一方面是由于东道国本土人才更加熟悉本土市场,能更快地对本国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

5、选择合适的国际化经营方式

我国中小企业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灵活多样的国际化经营方式。可以通过与外商开展合资、合作经营,在弥补自身资金不足的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提高自身竞争力;通过开展特许经营,利用授权商的商标、技术和经营方式,迅速扩大影响,开拓市场;与大企业协作,加入全球制造网络。可以通过集群化经营,依靠“集体”的力量谋求更强的竞争优势;借助海外华人的经营网络,实施“走出去”经营战略,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考虑在当地直接生产。

参考文献

[1] 岳昊:“入市”与中小企业的国际化之路[J].财贸研究,2008(4).

第7篇

关键词: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对策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在基地国家以外还拥有或控制着生产、营销或服务的设施,进行跨国生产、销售、服务等国际性经营活动。加入WTO之后,我国企业不仅面临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还须更多地面对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国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化经营便是我国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明智选择。

一、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进入九十年代之后,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加利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我国而言,经济全球化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积极影响有:加速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为我国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进行生产和经营创造了条件;给我国带来了新技术、新产品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为我国进入知识经济新时代拓展了道路;有利于我国企业向现代化、集团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使得资本的国际流动更加无序,从而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可能性。

(二)我国加入WTO。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国,这对我国企业发展同样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这要求我国企业经营者具有全球眼光,实现经营思想和经营理念的彻底改变。

(三)企业国际化经营是大势所趋。如果说20世纪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叱咤风云,那么21世纪无国籍公司将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举足轻重。跨国公司经过100年的发展,进入了自己的最高级阶段:无国籍时代。在无国籍经济的旗帜下,人类将实现真正的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国际化。

二、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国际化的投资、生产、经营能力薄弱,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较差。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与国外技术力量强、资金雄厚、市场占有率高的跨国公司形成鲜明对比,这使得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明显地表现出竞争力差的弱点,由此而成为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二)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体制落后,阻碍企业国际化发展。同发达国家企业或知名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落后,尤其是企业的战略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等很难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也很落后,大多数企业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对境外企业要么管得过死,要么放任自流,严重阻碍企业国际化进程。

(三)缺乏高素质人才及信息服务网络。企业国际经营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因此高素质人才特别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企业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另外,由于我国的信息服务网络尚未形成并发挥作用,使得我们对国外商情知之甚少,从而阻碍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进程。

(四)国家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缺乏科学指导,制约企业国际化发展。一方面国家没有建立对企业跨国经营的权威性管理机构,对企业海外投资的管理政出多门,比较混乱;另一方面国家在总体上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海外投资呈现出无序性和随机性,难以形成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整体优势。此外,宏观协调管理机制的欠缺还表现在我国至今尚无对外投资的法律规则,也没有像多数发达国家那样建立海外投资的保证机制,也缺少对企业海外投资的整体推进政策,致使企业的跨国经营缺乏法律上的指导和制度上的保证,不能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

三、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对策

(一)通过企业兼并重组,为建设国际化大企业打基础。我国企业应通过收购、兼并、改造和调整资产结构实现企业重组,以扩大经营规模,形成集团作战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实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为建设国际化大企业打下良好基础。

(二)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了劳动成本,上升到首要地位。与此同时,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中,科技投入、知识投入的比例越来越大,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并成为跨国经营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制高点。因此,企业必须加快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步伐,积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产品升级换代,逐渐从以物质产品为中心,向知识产品为中心转变,培育文化型、信息型、知识型、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来引导和满足市场的需要。

(三)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现代企业的根本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以保证企业所有者和利益相关者的根本利益,使企业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例如,为防范“走出去”的风险,政府部门就采用诸如境外投资审批制度等各种行政性措施来控制。其实,防范风险的主要措施应该是企业的利益约束,而利益约束又应该主要来自现代企业制度的优越。

(四)重视优秀人才的培养、招揽及使用。首先,应多层次、多渠道对企业骨干人员进行培训,既可通过与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合作,也要注意同境外机构合作,培养善于管理、通晓财务、熟悉法律、擅长外语的复合型跨国经营人才。其次,要采用多种方法,吸引我国留学人员和境外华人、外籍人士加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活动。国内外经验表明,尽快实现境外企业人员的本土化,可以较容易地开辟当地市场,也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这方面,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吸引和培养当地人才的成功做法值得国内企业借鉴。再次,要深化企业用人制度改革,以先进 的制度招揽人、培养人,通过严格科学的选择、任用、轮换、淘汰和退休制度,通过完善境外企业选人、用人制度,完善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大大增强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

(五)加强国家对国际化经营的管理、支持,为国际化经营创造条件。发展跨国经营、抢滩国际市场,已成为我国发展经济的共识。跨国经营是带有前瞻性、全局性和综合性的重大问题,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应对其实施进行总体规划和科学指导。为此,应该成立国家海外投资管理委员会,研究制定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总体发展战略,并对我国企业到海外投资进行科学引导,使企业能够遵循明确的发展思路,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国家海外投资管理组织的基本职能应该是负责对全国的跨国经营企业进行战略性管理指导。

(六)建立着名品牌,提高企业形象策划水平。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已进入品牌国际化的竞争年代。品牌已跨越国界和文化障碍,作为一种新的国际语言进入到千家万户。面对强手如林的国际品牌,我国企业必须采取品牌战略,并走向世界大市场。为缩短与世界品牌的差距,我们可以市场换品牌,与国际一流企业合

作,然后再“借船出海”。

总之,企业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睿智的经营管理者应该及时告别旧时代,通过企业兼并重组为建设国际化大企业打基础,不断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快企业制度建设,重视优秀人才的培养、招揽及使用,建立着名品牌,提高企业形象策划水平,在竞争白热化的经营环境中顺势而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我国同世界市场的融合,使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皮为志.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9.

[2]温海成.浅谈国际化的一般理论及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7.16.

[3]韩崇胜,叶娟.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策略研究——以格兰仕为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5.

第8篇

关键词:零售业 中小企业 国际化经营

目前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的跨国经营已经成为零售业发展的新趋势,大型零售企业如沃尔玛、家乐福、欧尚等纷纷进入海外市场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越来越多的跨国零售企业进入了中国,同中国本土的零售企业一起竞争,而中国的本土零售企业也在竞争中逐步发展壮大。目前,从我国零售业发展的情况看,国际化经营是我国零售企业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中国的零售业已初步迈出国际化经营的步伐,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我国零售业的进入门槛低,零售业数量多且竞争激烈,而国际零售业巨头进入中国市场更加剧了零售业的竞争,甚至一度出现了竞争过度的现象。但是国际化的实践对我国本土零售业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相对于境外零售企业在中国乃至全球的积极扩张,大多数国内的零售企业依然停留在国内经营,只有部分零售企业进行了国际化经营。

中国零售企业初步从事国际化经营的基本情况

中国零售业国际化进程的先驱为上海华联、上海百货等企业,然而这批1993年前后的企业国际化并未获得成功。天客隆拥有30多家连锁超市,1999年8月,在政府的支持下,天客隆在莫斯科的6000平方米超市开业,这标志着第二次国际化经营的开始,莫斯科天客隆店以连锁企业海外店的形式展开经营,希望借此扩大到东欧市场并大力发展自有品牌及批发业务。开业之初,此超市的商品销售一空,营业额达到了42万卢布。然而火爆的销售并没有维持多久,2003年6月,由于不了解当地市场,甚至不熟悉货物进出口标准,一年两次被罚巨款。同时缺乏国际经营管理人才,领导层不稳定,一年内两易总经理,再加上产权问题及与当地政府关系等问题,莫斯科天客隆超市最终关闭,标志着其国际化经营的失败。

虽然天客隆出师不利,但2003年11月,国美电器首次进军中国香港市场,开始复兴中国零售国际化进程,在香港九龙岛旺角家电一条街投资了5000万港元设立分部,旺角家电作为盐田保税区规模最大的电子电器专业市场之一,占地2.5万平方米,销售松下、东芝、海尔等知名品牌电器。国美目标3年内抢占香港30%家电市场,建立至少三家门店,单店年销售能力达到10亿元,并且搭建众多中国内地家电厂家进入中国香港市场的平台。2003年到2013年之间,高峰时期在香港开设20家门店。2006年国美正式进入中国澳门,在迈向国际化经营的进程上为中国企业输送先进的管理经验。2013年3月国美电器宣布由零售转向大宗交易,正式退出香港市场。

2006年12月3日,北京华联集团进一步推动了零售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其选择了同属东南亚地区、与中国的零售背景及文化有相似之处的新加坡展开国际化经营,北京华联集团以400 万新元(约2000万人民币)从嘉德置地并购西友百货。作为日本最大零售企业之一,西友百货虽然连年亏损,但在新加波的分公司业绩一直不错,其成熟的管理可以给北京华联集团带来提升,尤其是可以与顶尖品牌厂商的合作更加紧密,品牌形象和国际知名度均有所提升。在经营上,北京华联只担任监督和辅助角色,继续沿用新加坡西友原有员工经营本地业务。以新加坡西友百货为跳板,北京华联计划拓展到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东南亚地区。

中小企业是浙江省的经济发展主力之一,而这些企业在国际化方面比较勇于探索。浙江开放水平较高,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开放的国际化经营环境,浙江省的发展联系越来越紧密,促进了中小企业更快的融入到国际化的潮流之中。浙江省内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了国际化营销,学习到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经营和技术,对浙江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例如沃尔玛先进的信息和结算系统,麦德龙的法人会员制等都是国外跨国企业进入浙江零售市场所带来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这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使浙江的企业可以学习其优势,与此同时浙江企业的运营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促进企业的成长发展,同时为国际化经营做了提前的铺垫。但是,在中小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比起其他大型企业往往面临较大的风险。

浙江省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风险

根据《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工业领域中凡员工在2000人以下,抑或销售额在3亿元人民币以下,或总资产不高于4 亿元,都称之为中小企业”,而销售行业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则是“职工人数小于500人,或销售额不超过15亿元人民币的企业”,此外, 金融类, 通讯类以及交通服务类行业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都不相同。而学术界在定义中小企业时一般依据所有权来界定:经营权和决策权独立享有,自营资本和雇佣员工都不多,在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具备支配地位的法人实体。浙江省大部分企业都属于中小企业,近几年来,这些中小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并缓解了社会就业问题。然而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小企业发展出现了波动。首先,中小企业的规模偏小,固定资产偏少,从而存在缺少资金、融资困难的资金风险,融资的缺乏造成企业人才和技术层次难以提升。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贷款融资,使得一些企业在扩张时失去支持的资金,降低了中小企业在抵抗风险时的能力,增加了资金缺乏流动性倒闭的可能性。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金融制度的不完善,在利率市场上,银行倾向于向国有企业和大型基建项目发放贷款,而对小型金融机构及金融创新却有各种限制条件。因此,政府应深化金融体系改革,灵活运用市场化的金融手段,鼓励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发展,建立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引导资金投入实力较强的中小企业,从而达到扶持中小企业的目的,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其次,虽然通过模仿和学习,浙江的中小企业拥有了较为先进的技术,但在自有品牌上存在很大风险,相比其他跨国企业,经营规模使得浙江的中小企业在自有品牌的开发上处于劣势,而缺乏高水准的营销策略使得自有品牌影响力度不足,所以浙江的零售企业未形成一体化的产销机制,品牌影响力不足。浙江零售企业的经营观念也比较落后,具体主要表现为营销手段单一,企业间为了暂时的发展打价格战,并且在引进产品时不经筛选,导致引入了假冒伪劣的商品,影响了零售商的形象。另外,浙江的零售企业缺乏雄厚资金购买物流采购配送系统,也没有相应的技术和资金自主开发,造成了浙江零售企业物流配送系统的信息化程度低。

针对中小企业自有品牌的问题,其解决的关键在于企业的转型升级,转变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提高创新能力,加强管理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的品牌化和国际化形象。为此,政府应积极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科学管理、项目对接、技术指导、人才培训、创新指导、转型经验咨询等各个方面,为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与此同时,增加针对中小企业的专项扶持基金,本着政府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可广泛参与的原则,加大对转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解决中小企业在转型中资金的后顾之忧。

再次,与其他地区的政府在支持零售企业海外扩张方面相比,浙江现有的国际化服务支持体制、管理体制以及各种保障制度仍然相对滞后,无法全部满足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需求,使得浙江省的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一直未获得强有力的后盾。例如,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浙江的金融政策对国际化经营的支持力度较小,海外投资融资担保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等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

浙江省零售企业海外市场的选择

(一)选择合适的目标国家

目前,市场转轨国家主要包括俄罗斯、印度、中国、越南、泰国等,这些国家的零售市场具有以下共同点,首先,经济增长迅速。在20世纪90年代,新兴的零售市场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总额贡献了70%左右,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这些零售市场消费品的销售额以三倍的速度在增长,新兴的零售市场在未来10-15年仍然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其次,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根据科尔尼公司的研究,2006年,在排名前20的市场中,亚洲约占40%,而东欧只占35%,亚洲已经超越了东欧,成为零售业国际化扩张的主要地区。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四个国家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数的50%,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国家的需求增长将会十分迅速。浙江的中小零售商在选择开始国际化经营的目标时应该首先考虑与浙江市场在经济、文化及地理相近的国家,根据市场邻近模型以及世界零售业发展的经验和方向,浙江零售业的首选市场应是邻近的亚太地区的国家,尤其是经济增长较快、政治环境稳定、贸易和投资法律法规较完善、零售业起步较晚的国家,如印度、越南、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和俄罗斯等。

(二)选择合适的国际化路径

零售企业在向海外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主要选择全球化扩张路径或区域化发展路径。区域化发展是指集中在某一区域内开设零售店,待零售门店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扩张到其他区域继续开设门店。在国际市场上,日本的7-11便利店就是采用这种发展路径进行国际化扩张的,其实行高效的区域化集中化战略后,带来的优势和效果非常显著。就我国的情况来看,相比其他业态,百货业态的发展相对成熟,经验丰富,管理人才较多,融资相对便利,有相应的政策予以支持。而大卖场和便利店在进军国际市场时需要考虑目标市场的消费需求,从而选择供应商以及相应的商品和服务。区域化发展较适合百货商店、超级市场和便利店海外市场路径的选择。区域化发展可以帮助中国的零售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开设零售门店节省了配送车辆的行驶里程和行驶时间,调整了装载量,实现了定时配送,因此可以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从而保证商品的新鲜度。其次,区域化发展的发展路径能够有效地提高零售商在该区域的知名度,从而降低竞争对手在同区域开店的可能性。

(三)进入方式

本土化竞争程度决定了国际化竞争实力,而国际化理念和标准化管理是本土化的支撑,零售企业只有拥有了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根据现代管理学理论,企业国际化扩张的关键是实现本土化,其本质是根据目标国家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将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和当地的社会文化相融合,从而降低当地政府及居民对外来企业的抵触,促进零售企业在国际化发展阶段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保持竞争优势,同时也有利于目标国家经济安全、增加就业机会并能加速国际化进程。从国际经验看,零售企业在进入海外市场前要做好市场调研,如法国家乐福、荷兰万客隆、日本伊藤洋华堂在进入中国市场前,在市场调研上投入约500万美元,在时间准备上都超过了两年。家乐福在国际化扩张前,对中国的气候、文化、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等进行了研究。如今,对于浙江的零售企业而言,面临经济全球化,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主要逐步推进,首先认识目标市场、占领市场,其次实现本土化。从这个层面上,区域集中化战略、坚持本土化优先的战略或许是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戚德臣.浙江本土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发展的SWOT分析[J]. 流通经济,2012(2)

2.胡溶.浙江中小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5)

3.胡日查.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特点及其评价[J].北方经济,2010(4)

第9篇

[关键词] 国际化 产品 市场 路径

分析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即国际化战略是这些公司迅速扩张、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主要战略之一。在新经济条件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更多的国外企业将进入国内市场,我国中小企业必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是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遇使然,是市场竞争压力下的必然,同时也是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进行国际化经营,首先要了解我国中小企业的优劣势。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优劣势的分析,找准在产品链上产品生产的切入点,进而解决国际化经营的三个重要问题,即产品的选择、市场的选择和路径的选择。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优劣势分析

1.优势

(1)相对于发达国家企业,我国中小企业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在我国,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比较丰富,价格相对偏低。

(2)相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优势。虽然整体上说来,我国中小企业技术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水平比较落后,但相对于拉美、非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就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3)治理结构下的组织优势。我国中小企业一般具有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合一下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中小企业市场反应敏捷,经营方式灵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4)知识经济时代产生的有利条件。21世纪中知识经济的兴起,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5)政府的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已充分肯定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并正在下力气营造一个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所需要的外部环境,尤其是政策环境。

2.劣势

(1)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企业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我国中小企业难以与其他跨国公司和东道国企业进行正面竞争。

(2)国际化经营的意识淡薄。长期以来,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缺乏克服国际化障碍的能力,其发展战略具有强烈的内向性,很少具有国际化经营的意识。此外,“小富即安”和“恐洋症”等思想也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到国际市场的障碍。

(3)人才的缺乏。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人力资本的内在素质低下,科研人员更是缺乏。

(4)知识产权的意识淡薄。在一定程度上,这将抵消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可能存在的比较优势,并束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产品的选择

1.从事专门化生产的企业

相对于独立生存能力很强的大公司,我国中小企业的孤军作战能力较弱,因此巧妙地利用“寄生”或“依附”的原理,在大企业的生产链上选择某一种产品,从事专门化生产,是我国中小企业一条不错的出路。这些可供选择的产品是大企业所必需的,但从规模经济角度讲,又是大企业所不愿意生产的。生产这些产品所需工艺设备相对较少,专业化程度较高,规模相对不大。中小企业选择这些产品生产,不仅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还可以避免市场系统风险。

例如,长沙“远大”空调在其营销中确定只生产中央空调主机的市场目标,而其主设备配套产品具有一个相当大的需求市场,这无疑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机遇。再如,我国沿海的许多中小企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采用的也是依附成长的策略,通过为大型企业的出口产品生产相关的配套产品,达到出口的目的,赢得了较为丰富的利润。

2.从事多种产品生产的企业

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在进行国际化经营时,最好先选择某一种产品作为主打产品进入目标市场。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风险、扩大回报,还可以为企业全面进入国际市场积累经验。主打产品的选择标准是该产品的国际市场期望盈利高,且对本地化适应的需要程度低。对本地化适应需要的程度越大,失败的风险也越大。

三、市场的选择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要选择首先进入哪个市场,是先进入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先进入发展中国家?

市场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开发该市场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由目标市场进入壁垒的高度和企业在剧烈竞争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决定的。在那些地理上、文化上和语言上与国内市场最接近的市场中,在那些对贸易和投资没有规定限制或规定限制相对较少的市场中,进入壁垒是最低的。但是,即使进入壁垒很低,剧烈竞争也是企业开发市场的潜在阻力。例如,因竞争激烈,外来企业几乎无法在美国零售业的庞大市场中生存。

上图结合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两个关键因素,即企业开发市场的能力和市场战略的重要性,给出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四种情况:迅速进入、阶段性进入、伺机进入和不进入。企业要迅速进入那些易于开发且具有重要战略性的市场;企业应该伺机进入那些易于开发但暂时不属于重要战略性的市场;企业应该远离那些既不易于开发,又非战略性的市场;企业最好阶段性地进入那些难以开发,但属于战略性的市场。

阶段性地进入是指企业先进入一个与目标市场相似但又易于开发的立足点市场。进入立足点市场的风险低,还可以为企业日后进入目标市场积累经验。例如,TCL国际化过程中首先选择情况和我国七、八十年代非常相象的越南,在越南取得成功后,TCL迅速推广到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我国香港等地,进入了亚太大部分的国家和地区。2003年,在有一定积累之后,TCL通过收购德国施耐德进入欧洲市场。

四、路径的选择

企业一旦确定要进入的目标市场后,就要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路径,即进入方式。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独资、并购等直接对外投资模式对于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有一定的困难。适合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出口

出口可分为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两种。间接出口的基本特征是通过中间商将国内生产商品出口到国际市场,企业没有直接与外商建立联系。间接出口的优点是开业费用小、风险小、不会影响目前的销售创利。而且,企业可以借助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的成功逐渐增加出口,并进入新的目标市场。间接出口是企业获得国际经验的有效途径。

直接出口要求企业直接处理自己的出口业务,因此,直接出口的优点在于企业对海外营销规划有一定的控制权,能直接从目标市场获得更多的信息反馈。当然,与间接出口相比,其开办费用高,投资和风险比较大。

2.贴牌生产(OEM)

OEM是国外企业提供给我们品牌或原材料,中国企业进行加工,交出产品,赚取加工费。

从事贴牌生产既可以利用现有竞争优势如成本低、规模大,也可以弥补企业产品知名度低的不足,充分利用国际品牌的利润空间,迅速占有市场份额。同时,中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自身产品质量及技术标准并不能立即与国际接轨,因此需要不断地获得技术进步,规范生产方式,提高管理水平。此外,它不涉及市场开拓,不承担产品销售风险。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特别是中国产品在国外频遭反倾销的情况下,OEM模式仍是现阶段我国出口企业可选择的有效方式。

3.特许经营

特许经营是授权商赋予被许可方某种权利,使被许可方有权使用授权商的名称、机制或者技术,而且在组织、营销及总的经营管理方面协助被许可方,以保证被许可方的质量控制和特有知识的有效使用,被许可方按协议支付一定费用。授权商通过这种方式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便可达到扩张的目的。而被授权方则可以利用授权商的品牌、商标和技术等,迅速扩大影响,开拓市场,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始终掌握控制权。由于特许经营能够达到双赢的目的,在国外被普遍使用。我国中小企业既可以成为外国企业的特许经营商,也可以自己作为特许经营的授权方开展国际化经营,尤其是在选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贸易伙伴时。

4.合资

合资是指外国企业与东道国企业分享位于目标市场的所有权,分担资本和其他资源,并共同管理、共担风险、共享利润。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资金、技术、设备等要素往往成为企业的瓶颈。通过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合资与合作,不但可以获得资金、引进技术设备,而且能通过利用当地合作伙伴与当地供货商、顾客、银行和政府官员的关系,利用合作伙伴在当地的信誉,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为自己构建起一系列供需网络,将自己的产品通过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网络打入国际市场。

5.到国外“买店”

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最大的困扰是没有自己的产品营销渠道,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太低。所以,可以考虑到国外“买店”。所谓“买店”,并不是说买一、两个零售商场,而是控股若干个拥有庞大推销网络的大型企业。虽然国内任何一家中小企业都无法单独做到这点,但可以通过中小企业集群进行尝试。

中小企业集群是一种类“企业一体化”现象,可以有几种形式:同一地域中小企业集群;同一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集群;同一市场生态链集群;寄生在大型企业身上的中小企业集群。

6.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直接的国际化经营

电子商务是在国际互联网上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的国际商务活动。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可以建立自身的商业网络,这既可以减少交易费用、时间,又可以对市场供需做出较为快速的反应,克服中小企业信息薄弱的缺点。

第10篇

一、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优势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尤其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地区保护主义陆续不复存在,外国企业直接抢滩市场,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因而,中小企业要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须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市场,抓住各种“出口”,拓展国际化经营路子,以不断壮大的经营实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一)技术优势。尽管我国中小企业在很多领域缺乏现代尖端技术,但却拥有不少“适用技术”,这些技术在发展中国家有广泛的适应性。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技术可以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找到广阔市场。我国根据自己特点消化吸收的引进技术,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并且价格也较低,易被发展中国家接受。

(二)区位优势。首先,周边国家较多,且多数经济正在迅速崛起,我国与其均有着长期广泛的对外联系。其次,我国的华侨遍布世界各地,靠这种种族纽带,我国企业可以减少跨国经营中的障碍,降低风险,并有利于同当地企业进行更为密切的合作。再次,因为经济、技术、环境的相似性,我国企业在海外就地取材和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强,生产商品或服务的成本较低。

(三)内部化优势。虽然我国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金资源有限,但各中小企业如果组成“企业群”,进行“集群式”对外投资,就可充分共享经营资源,形成规模优势。中小企业决策效率高灵活性强,内部环节较少反应速度快,易于管理者考核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效率。

(四)市场营销优势。中小企业机动灵活、市场适应性较强,市场进退成本低,能更多地接触客户,更快地反应市场等优势。在产品的开发方面常常从当地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和生产适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其产品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性和独特性。

(五)特色产品优势。大多中小企业经营凝聚有中国文化的特色产品,而这一类产品是海外投资企业重要的竞争力来源。一些中小企业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品,如中式菜、中药、丝绸等,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并具有不可模仿、难于替代等特性,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开发特色产品效率较高,发展空间较大。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思路

我国中小企业面对来自全世界的同类企业的竞争,应当根据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开拓市场空间。

(一)避开过度竞争领域。1、标新立异战略。将企业提供的产品标新立异,形成全行业内具有独特性的优势。2、目标聚集战略。主攻某个特定顾客群、某产品序列的某一细分区段或某一地区市场,从而在狭窄市场目标中获得优势地位。

(二)寻找适合发展的市场空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可以在一个小生态领域内获得某种领先地位。1、自然生存空间。大企业追求“规模效应”采取大批量生产方式,就为中小企业留下了大企业难以涉足的地带,这就是中小企业生存的自然空间。2、空白生存空间。指产品更新换代期的市场断档,中小企业应抓住机会,取得优势。3、协作生存空间。大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从企业外部购买零部件,中小企业就可以成为大企业的协作单位。

(三)弱化过度竞争。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源有限、实力较弱,必须采用适合自己的战略:1、集中一点的“小而精、小而专”战略。可以使中小企业通过提高专业化程度和产品质量而被纳入大企业生产体系,从而走向以小补大、以大搞活、以专补缺、以专配套的道路。2、联合竞争战略。为了开发共同市场或企业间无直接竞争关系,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通过采取联合竞争战略,相互取长补短,利用有限资金、人力和技术力量,克服困难。3、协作配置与承包经营战略。中小企业可以成为大企业的加工承包单位或者依附于大企业的生产系统为大企业提供其必需产品。

三、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对策

(一)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完善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支持体系。我国应努力建立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中介组织等共同组成的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支持体系,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专项预算;同时,改善外贸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及各项政策性资金的使用方式,加大信息、市场拓展和开发新产品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简化使用手续,适应加入WTO后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及外经贸管理部门要将工作重点转到直接为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促进、协调和服务上来。同时,地方政府还应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的外经贸促进和信息服务措施,具体在信息服务、金融支持、优化贸易环境、加强国际市场拓展、鼓励外向型企业创业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二)加大中介组织改革和建设力度

1、健全中介组织服务网络,包括各专业分会和地方分会的建设。应在地方商会和协会的基础上,形成全国性的商会和协会。全国性的商会或协会主要负责协调、沟通和业务指导等工作;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地方和城市商会,借鉴和推广一些地方经验,更好地发挥城市商会直接面向企业的作用。

2、理顺政府与中介组织的关系。中介组织的领导层应该由企业代表组成,以维护企业的利益。政府可以对中介组织的活动给予指导,将一部分职能通过政府招标的方式委托给中介组织,政府在给予中介组织一定资助的同时,对其执行效果进行监督和检查。

3、通过市场机制,提高中介组织活力和专业化服务水平。中介组织的服务不能形成垄断,要按产品、行业等建立各种类型的中介组织,形成合理分工和有效竞争,以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第11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际化经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特别是20世纪末党中央提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后,国际化经营的发展更是迅猛,无论是跨国经营的方式、地域,还是主体格局、行业,都呈现多元化态势。

我国制造业中的一些大型企业表现出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它们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积累了相当的技术、人才和资本优势。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家电企业,由于它们较早地经受了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的洗礼,近年来成功地打进了国际市场:从“海尔”到“海信”,从“康佳”到“春兰”,从“科龙”到“格兰仕”……纷纷与国外家电企业展开了广泛的合作,并遍布于亚洲、欧洲。其中,有的企业已在海外实现本土化设计、本土化生产和本土化销售的三位一体模式。

作为家电企业中实施国际化经营策略的代表,海尔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冰箱工厂开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2006年海尔在中国家电市场的整体份额已经达到25.5%,稳居第一。海尔的成功在中国颇具传奇色彩,而海尔一直想把这种传奇延续到海外,让海尔成为世界最畅销的家电品牌之一。早在1992年,海尔就开始朝着国际化方向迈进。16年时间里,海尔在德国、美国、菲律宾等国开设了13个海外工厂和22个贸易中心,并成功进入了沃尔玛等美国大型连锁,占有美国35%的小冰箱和50%酒柜的市场份额。海尔虽然在细分市场有所建树,但是在美国主流的大冰箱市场,海尔还只能算是边缘化品牌,只占到了约2%的市场份额,无力与惠而浦、伊莱克斯等百年品牌抗衡。同时,尽管海尔在国际市场白色家电行业里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知名度仍然很低,大多数人对海尔还不是很了解。十五年的国际化之路有喜有忧,海尔的国际化模式,也成为世界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二、海尔经营国际化策略的成功之处

海尔既是国内的驰名品牌,又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属于中国人的世界品牌。作为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道路的先驱,海尔的成功在于其具有颠覆性的总体商业模式。大致说来,它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建企业

企业进入一个国外市场时,可采取并购和新建企业两种方式,“绿地投资”的先驱――海尔采取了后者。它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南斯拉夫、伊朗和美国等国投资设厂,并逐步推行海外投资的本土化,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典范。

并购是用强行手段实行的企业扩大方式。它可以迅速扩大企业的经营资源,实现企业规模,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是,采取这种方式扩大企业,存在一些问题。(1)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收购一方难以准确判断被收购方的价值,尤其是与外国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2)收购整个企业这种一揽子解决的办法时常伴随着很高的成本,企业在得到稀有经营资源的同时,也得到了不值得收购的资源。(3)两个企业组织之间由于存在着组织文化方面的差异,职员之间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也会影响收购后的企业正常运作,使合并企业背上风险和包袱。

与此不同,新建企业的进入方式可以避免许多并购进入方式存在的问题。新建企业进入方式就是指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目标市场创建新企业或新工厂,形成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和新的生产能力。以新建企业的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通常比并购方式的成本要低得多,有以下一些原因:(1)新建企业的规模能够得到准确的控制,生产设施也能根据市场的渗透力进行有效的扩张。比较适合资金不充裕的小企业。(2)地理位置的选择机会。一些东道国政府可能会考虑到扩大就业而实施投资鼓励措施,这样会大大地降低投资成本。像海尔在南卡罗来纳州得到一个在美国落地生根、迅速发展的基地,而当地政府则得到了更多的税收和就业。

(二)坚持品牌导向的发展战略

海尔品牌发展到今天,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1984年到1991年,为确立名牌阶段。发生在1985年的“砸冰箱”事件,是这个阶段开始的标志,1991年获得驰名商标是这个阶段结束的标志。海尔不仅扭转了过去的被动局面,而且逐步成长为国内著名的企业和驰名的品牌。

1992年到1998年,为迅速扩张阶段。这期间,海尔先后以“吃休克鱼”为理论依据,兼并了18家亏损企业,使海尔企业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扩张。而且这个时期大力开展了多元化经营,使海尔从一个冰箱企业变成了生产各类家电产品的企业。这个阶段,是海尔扩展实力的阶段。由于实力的扩展,海尔品牌的名声进一步提高,海尔集团成了本行业的主导企业之一。

1999年至今,为国际化经营阶段。在国内有了地位之后,海尔人不失时机地进入新的国际化经营阶段。用张瑞敏的说法,是“国内无名牌”。对自己品牌的要求,也由“品牌国际化”到“国际化品牌”。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不仅把自己的产品打到世界市场上去,而且要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经销和生产机构,实现海尔提出的“三个三分之一”的目标: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内销售,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外销售,三分之一国外生产国外销售。海尔初步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有一种说法:品牌就是“命牌”。谁培育和拥有了知名品牌,谁就拥有了巨额财富,抢占了制高点。海尔的成功做法,为我国培育更多的世界级品牌增强了信心,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只要我们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就一定能创出越来越多属于自己的世界名牌,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立于不败之地。

(三)公司文化的建设

海尔单纯地与国际大公司比技术、比资本、比品牌都差得很远,所以只能靠人的素质、人的拼搏精神和创新能力,十分注重公司文化的建设。张瑞敏认为,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唯有弘扬优秀的企业文化,方可在竞争中取胜。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海尔创业之初将“无私奉献,追求卓越”作为企业精神,1996年7月调整为“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海尔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就体现在“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这八个字上。创立中国的世界品牌,是海尔的一种神圣的历史使命。正是这样一种企业精神,深刻地影响着海尔的管理团队,影响着全体海尔人。

海尔文化的动力是创新。创新是海尔企业文化的灵魂。海尔的创新文化包括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美国企业界有一句常被引用的话:“你想搞垮一个大企业很容易,只要往那里派一个有四十年管理经验的总管就行了。”创新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海尔文化的提升是用人。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海尔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采用“赛马”而非“相马”的用人机制,超越了许多企业“相马”的老调,使有能力的新人能够很快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也实现了企业人力资源的低投入高产出,形成了符合普遍规律又具有海尔特色的用人文化。

(四)人才本土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跨国公司迅速崛起,许多公司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本土人才的雇佣费用往往不到本国管理人员成本的一半,而且本土人才也同样拥有良好的技术,正是因为本土人才“物美价廉”的特性,使得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实施了人才本土化战略。

海尔进军美国家电市场十分顺利,很大原因在于启用了当地人管理,从市场、行销都聘用了美国人,实施了人才本土化战略。据美国每天的一项调查显示,海尔与松下的比较中,发现海尔的第一项产品达到30%市场份额所用的时间比松下快得多;而松下,作为一个典型的日本公司,轻易不聘用外国人。这一项调查充分说明了本土化带来的利益是实实在在的。

(五)缝隙战略

缝隙战略的基本思路就是从众多的国际市场中去发现那些被大企业忽视或无暇顾及的细分市场,并从这些细分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入手,进而占领市场。创造市场机会的核心是用新产品激发新的消费需求。实施缝隙战略,关键是判断哪些国际市场属于“边角市场”,这些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以及能否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最初,海尔出口到美国市场时发现,在美国,160立升以下的市场需求量不大,使GE、惠而浦这样的国际型大公司都没有投入多少精力去开发市场。海尔在其深入的市场调研中发现了这一新的市场商机,这就是:消费客户群的消费方式正在悄悄逆转。由于美国的家庭人口正在变少,小型冰箱日益受到欢迎;同时,小冰箱更受到独身者和留学生的尊崇,可这小型冰箱正是原有世界级品牌打造者们不生产的缝隙产品。海尔摸准了这一窍门,开始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把火力集中到160立升以下,向全局市场开火,海尔的电脑桌冰箱上市后很快风靡美国大学校园,并迅速占到美国市场50%的份额。事实最终证明海尔冰箱靠这种源于生活、需求本身的市场细分差异化战略,赢得了美国新生代的认可。直到第一批大学生参军后仍然点名购买海尔冰箱。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刘易斯曾说,利用小规模技术占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愿意占领的小规模市场,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三大竞争优势之一。

三、海尔经营国际化策略的不足之处

尽管海尔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有上述一些成功之处,可是随着这几年海尔的发展,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利润率过低、人才瓶颈、多元化困局等成了制约海尔进一步国际化,进一步做大做强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一)利润率过低

美国《商业周刊》对海尔“国际化”生产的质疑,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对海尔经营状况最严厉的批评。文章直截了当地指出“海尔在国际上的现金流一定是负数,他们必须从中国的母公司抽调资金,但他们一定损失了市场份额。”

事实上,国际化生产只是海尔国际化路线的一部分,在海尔的国际化路线中,还应包括大量的海尔产品出口的部分。可以肯定的是,海尔出口产品的价格是相当低的。目前看来,尽管海尔花大力气获得全国家电出口第一名的荣誉,海尔其实并未从中获得太多实际的收益。当然仅凭这些尚不能就此否定海尔的国际化之路,目前虽然不赚钱,并不代表未来不赚钱,为了将来的所得,现在多投入一些也还是合算的。但海尔目前所走的国际化之路似乎正在大量消耗海尔自身的力量。

(二)文化+低工资的模式

企业能否持续经营,只要做一件事,就是实现社会的期望价值,将之内化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这就叫文化管理。麦当劳可以实现社会期望的一个价值就是儿童的快乐,IBM由于它的技术使大家沟通更简单,所以它的理念就是四海为家;微软的持续竞争力就在于每个人都要用电脑,而且电脑越傻瓜越好,微软实现了,结果他一直是行业霸主。世界500强公司的共性是:它们清楚知道社会对企业的期望价值中的哪一环,是它分内的事。

从这个角度上看,海尔令人担心,海尔号称企业管理比较出众的,如“激活休克鱼”、“OEC管理法”、“相马赛马”等。但这只是“讲故事”,而文化管理的根本核心是什么,海尔却没有找到。

同时,海尔员工的满意度正在下降。很大程度是因为1998年张瑞敏开始在海尔内部推行市场链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市场链管理看起来是有许多优越型的。但推行市场链,如果出现了问题,最终的结果是要找出负责人。由于问题的复杂性,人为的链式市场衔接往往不是那么紧密,表面上的责任人往往不一定是真正的责任人,结果反而养成了人人都怕当责任人,人人都想法推卸责任的局面。

除此之外。在海尔工作的压力之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并且员工的工资待遇也过低,所有这些问题造成了海尔大量的人才流失。而对于海尔这样的一个企业,它的真正的产品不是白色家电而是海尔人,因此这种情况是非常危险的。

(三)多元化困局

从1995年至今,海尔进入了医药、保健品、餐饮、电视、电脑、手机、软件、物流、旅游、金融等十多个领域。海尔始终以美国通用为榜样,然而,它却始终未能走出多元化的困境。

海尔的餐饮企业“大嫂子面馆”在青岛曾有过一段辉煌,但后来随着餐饮业竞争的加剧,“大嫂子”最终悄无声息,至今绝大多数已关门歇业。

海尔彩电在当初的业绩很好,有望成为国内最重要的彩电生产商之一,但随后增长便停滞不前,目前仅处于彩电第二集团阵营。

而海尔的PC业务被业界认为是失败的投资。自海尔进入电脑市场以来,就一直持续亏损,并且市场占有率极小。

海尔众多的多元化业务单元,状况多是如此。

四、海尔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的举措

综上分析,我们更能感到海尔的国际化任重而道远。面对优势和不足,海尔应该继续保持和扩大自己的优势,弥补和修正自己的不足。在审视自己国内战略的同时,继续坚持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品牌。

(一)资产重组

鉴于海尔的多元化困局,海尔应该进行资产重组,在企业内部实现资源整合的最优,即在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上达到最优状态。

资产重组是通过资产运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的整合,达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可以帮助企业变挑战为机遇。例如,自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以来,韩国三星电子暴露了过度多元化的问题,企业经营状况恶化,通过重组,三星公司放弃了一些没有市场发展前景的业务,突出了核心产业,迅速重新崛起。在2002年全球500强排名中,三星公司列第105位,营业收入359.68亿美元;而在2004年全球500强排名中,三星公司列第55位,营业收入达544亿美元。

如果海尔也能调整自己的多元化战略,进行资产重组,通过对消费者及其偏好的深刻认识,并将这些信息反馈到产品设计阶段,生产市场所需要的产品,海尔将会充分发挥其优势,变得更大更强。

(二)海外上市

跨国经营是以直接投资为基础展开的企业活动。从中国企业跨国发展的总体来看,资金的约束是客观存在的。按照原有政策规定,海外投资项目的中方现汇投资资金必须是自有外汇金,调剂外汇和境内银行外汇贷款原则上不得用于海外投资,中方也不得为海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贷款提供担保,在这种政策限定下,中国企业国际经营的资金是相当匮乏的。资金的问题构成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海尔既然已经选择国际化的发展道路,若想要有较大的发展,就应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的各种成熟的、成功的、灵活的融资方式,争取在海外融到更多的资金,不仅获得最初的投资进入启动资金和营运资金,而且获得日常经营的流动资金以及扩大经营的再投资资金。

在众多融资方式中,海外上市是一种可取的方式。海外上市不仅可以提高公司的声誉和形象,还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满足流动资本的需要,为公司提供用于获取其他的业务、投资新设施和新设备的额外金额,加大科研和发展力度。

(三)提高利润增长力

利润是商业活动中永恒不变的中心。无论是管理学中的战略、组织理论还是经济学理论中的经典模型都是从不同侧面围绕这一中心而展开的。因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获取利润能力的大小,是衡量一家公司或一家企业竞争力和生命力的最简单、最直接也是最可信的标准。

海尔面对自身利润率不高的困境,提高自身的利润增长力已是其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企业的必由之路。

(四)投入和扩展欧洲市场

目前,海尔集团在欧洲设有六个分支机构,分别设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德国和波兰,并在意大利和波兰拥有两家工厂。就在几个月前,海尔集团组建了欧洲分公司,统一协调集团在欧洲的业务。

海尔集团还推出了海尔欧洲网站,并在欧洲地区建立配件仓库及技术研发中心。这是海尔的欧洲经营战略的具体表现。

尽管海尔在欧洲有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其在欧洲的年营业额仅为5亿欧元,还不到集团总营业额的0.5%。因此,海尔应投入和扩展欧洲市场,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跨国集团。

(五)新产品开发

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据统计,近30年来出现的新技术、新产品已经远远超过了过去两千年的总和。随着产品创新速度的加快和创新产品的增多,企业新产品的寿命周期也日益缩短。美国商业部的统计资料表明,30种家用商品的市场寿命从在1920年平均为34年缩短到在1970年平均为5年,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直至21世纪,产品的平均寿命周期进一步缩短。这一切迫使企业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以契合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

因此,海尔应继续进行新产品的开发,通过对消费者及其偏好的深刻认识,并将这些信息反馈到产品设计阶段,开发市场需要的产品。海尔既然选择了自己建立品牌的道路,就应一直走下去,把自己的品牌做好。

参考文献:

[1]王玉梁《中国:走出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2]韩中和《品牌国际化战略》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3]《海尔品牌之路》 青岛出版社,2006年。

[4]迟双明《激活休克鱼》 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

第12篇

关键词:SA8000 中国出口企业 冲击 法律对策

绿色壁垒之后,我国企业正面临一道无形的贸易壁垒——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社会责任标准认证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许多跨国公司订单的附加条件中,SA8000可能成为我国产品贸易的新壁垒。曾经属于精神文明范畴的道德,将以“标准”的形式出现,并作为一种赚钱的法则、一种市场的力量来加以强化——这是前不久走近中国的“社会责任标准”给我们业内经营者带来的全新信号。SA8000标准既是外在市场竞争所强制要求的,也是我国企业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营观念,深化改革以及促进社会进步所必需的,是外在要求与内在需要的统一。

SA8000标准的主要内容

SA8000标准即“社会责任标准”,是Social Accountabilitv 8000的英文简称,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标准,其宗旨是确保供应商所供应的产品,皆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SA8000标准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及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一样,皆为一套可被第三方认证机构审核的国际标准。这套社会责任标准与其他管理体系标准不同,它主要关注的是人,而不是产品和环境。目前,该标准已开始作为第三方认证的准则,在全球的工商领域和企业机构逐渐推广、应用和实施。SA8000标准指定了下列领域内的最低要求:

童工:企业必须按照法律控制最低年龄、少年工、学校学生的工作时间和安全工作范围。

强制雇佣:企业不得进行或支持使用强制劳工或在雇佣中使用诱饵或要求抵押金,企业必须允许雇员轮班后离开并允许雇员辞职。

健康安全:企业须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对事故伤害的防护,健康安全教育,卫生清洁维持设备和常备饮用水。

联合的自由和集体谈判权:企业尊重全体人员组成和参加所选工会并集体谈判的权利。

差别待遇:企业不得因种族、社会地位、国籍,伤残、性别、生育倾向、会员资格或政治派系等原因存在歧视。

惩罚措施:不允许物质惩罚、精神和肉体上的压制和言词辱骂。

工作时间:企业必须遵守相应法规,雇员一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规定时间,加班必须是自愿的,雇员一周至少有一天的假期。

报酬:工资必须达到法定和行业规定的最低限额,并在满足基本要求外有任意收入。雇主须提供津贴、处理和扣除额,不得以虚假的培训计划规避劳工法。

管理体系:企业须制定一个对外公开的政策,承诺遵守相关法律和其他规定;保证进行管理的总结回顾,选定企业代表监督实行计划和实施控制,选择同样满足SA8000的供应商,确定表达意见的途径并采取纠正措施,公开与审查员的联系,提供应用的检验方法,并出示支持的证明文件和记录。

SA8000标准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

虽然我国尚未有企业因SA8000标准出口受阻的案例报道,但国内一些地区企业因生产经营环境遭一些跨国公司取消出口合同和取消合作的案例已有发生。据估计,从1995年以来,中国沿海地区至少已有8000多家工厂接受过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审核。SA8000标准出台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潜在影响可能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影响我国企业国际经营参与度

“企业社会标准”及SA8000标准对许多企业来说的确属于新生事物。一个企业要打造成有市场竞争力的国际化公司,解决不了国际化问题将几乎使之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国际化公司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公司必须按照国际游戏规则办事。可以认知的国际企业游戏规则里面有三个阶梯:第一个是ISO9000,这是企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标志;第二个阶梯是ISO14000,主要是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第三个是更高级的,就是SA8000标准,SA8000标准从某种角度来看,就是把企业作为社会人来要求。

对我国企业劳工权利的影响

长期以来有些企业盲目追求眼前利益,不顾员工的生存和工作环境,侵犯本企业职工的健康权利;有些企业在招聘、提升和报酬上采取性别歧视、侵犯隐私权;有些企业对员工的评价不公正、不诚实、不及时、克扣薪水、专横或不公正的对待员工的投诉。如果实施SA8000标准,企业将不得不采取措施,改善劳工条件,争取SA8000认证。就会提高生产成本,就会削弱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这对我国大部分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沉重负担(SA8000认证一般需要1年的时间,证书有效期为3年,每6个月复查一次)。

对贸易的影响

如果一国要求其进口产品的生产企业达到SA8000的要求,否则不准进口,则将对贸易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旦影响贸易,容易生产连锁反应,从一个国家扩展到多个国家,甚至全球。更多的企业则是因为达不到SA8000的要求,与出口订单失之交臂。据不完全估计,从1998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至少已有1.2万家工厂接受过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审核,有的企业因为表现良好获得了更多的订单,部分工厂则因为没有改善诚意而被取消了供应商资格。如今,欧盟已将“人权查厂”在内的社会行为准则赋予了更宽泛的内涵。 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大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解决就业问题起着决定性作用。若企业全面达到SA8000的标准,则劳动力优势可能会丧失甚至变成劣势。过多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安置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廉价劳动力历来是我国吸引外资的基本条件,如果劳工标准提高到SA8000规定的水平,对外资的吸引力将降低,从而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和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与发展。

面对SA8000标准的法律对策

面对SA8000标准的冲击,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该标准的重要性,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免在壁垒完全形成时陷入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