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4: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兴趣;低段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82-1
谈到低年级的教学工作,多数教师是避而远之的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是低年级的孩子很难交流。甚至听到过有的年轻教师抱怨“再让我带低年级,就疯了!”真有这么恐惧吗?不经意中,掐指一算,笔者低段的语文教学时光恍惚间已十年有余。在飞逝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在低段的语文教学中,放慢脚步紧抓“趣”字这根线,不仅可以轻松地达成教学目标,还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巧设开篇切入点,让学生乘着兴趣起航
开篇是一堂课的起点。精心设计好精彩的课堂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可以达到先声夺人,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快速走进文本的阅读与体会中。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扁担》一课时,导入时从认识生字“记”入手,让学生在认读的基础上组词,当学生组“记号”一词时引导理解何谓“记号”?在什么情况下会做记号?然后告诉孩子,在他的扁担上也做了记号,猜猜这是为什么呢?自然过渡到文本的阅读与感悟中来。学生这时候就有了很强烈的走进文本阅读的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二、演绎生成,让学生的兴趣点在生成中开花
叶澜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因此,根据预设教案进行课堂教学时经常会有“意外”发生。而低年级段的语文教学相对更容易让预设的精彩片段化为泡影。那怎样才能化失趣情境为有趣教学?转变方向,寻找“生成”点就显得尤为必要。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语文《乡下的孩子》一课时,本是预设让学生看着画面体会乡下孩子的幸福生活,谁知学生对投影上的画面并没有表现出太高的兴致。从孩子那平淡的表情中,笔者突然读到,作为苏北地区一个落后县城的偏僻小镇上长大的孩子,他们本身就是“乡下孩子”的角色,投影上的内容只是他们真实生活中的部分写照,对他们来说哪还有半点新鲜与好玩的味道?此时笔者意识到,要想顺利完成本节课的预期目标必须主动构建“生成”。于是,关上电源,问:“孩子们,你们平时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好玩的事情说出来给老师听听?”突然间,一张张苹果脸上露出了小月牙,一个个兴冲冲地举起了小手,一双双期盼的眼神都投向了我……在这节课中教师的倾听就是世上最好的课件!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欣赏与学生心灵相融的境界,哪是课件所能演绎的效果呢?理智对待低年级课堂的意外生成,把“生成”当做一种化解危机的华丽转身,在精彩纷呈的“生成”中和学生一起在趣味盎然中享受语文的缤纷绚丽,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兴趣!
三、巧用文本插图,让学生兴趣在观察中成长
小学阶段的教材可以说是文质兼美,图文并茂,低段的语文教材插图更是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文本插图独特的辅助教学功能,如在教学二年级识字“水乡、归舟、铁锚”等词语时,孩子很难理解这类相对苏北孩子生活实际较远的词,教师如果让学生在课文的插图中寻找出水乡、归舟、铁锚则显得浅显许多。像这种很难给学生具体解释的词语,学生即使能认会了也只能算是凑合着有模糊的印象,但是,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后,学生不仅能轻松理解词义还记住了它们的直观形象,真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
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来观看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示一组象形字,这组字采用由实物图到象形字再到现代汉字简化字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呈现,富有动感、生动有趣的画面一定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减轻了记忆的强度,促进了思维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认知策略,激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
二、编口诀
在一二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发现“编口诀”能帮助孩子们轻松地掌握一些难教的生字。比如:朋――两个月亮交朋友;种――禾苗种在水田中;树――村子里的树木对对齐;念――今天要用心念书;肯――月亮不肯止步;狼――狼狠一点。
三、抢卡片
老师把许多卡片放在黑板槽里,指名2―3人站在黑板前,按老师读的字音找出有关的卡片组成字,读后组词或说一句话,谁抢得多谁就可以得到一面小红旗。
四、编故事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构字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义的关系,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故事,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幅幅图画或一段小故事。如:学“呆”时,教师边讲故事边写笔画:“一个人张着大嘴巴(口),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原来他在发呆。”
五、猜字谜
在识字教学中,原原本本把字摆出来,学生没有多大的兴趣,而采用猜字谜游戏就不一样了。老师可以先给出谜面,让学生尝试写出字型,也可以和学生一道编字谜。如“思”:“十张口,一颗心,猜猜看,动脑筋。”
六、摘果子
摘果子游戏是我们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教师先出示一幅画着大树的画,树上挂着写有生字的苹果,让学生制作果篮,将果子上的字读准字音、组词,常用的还可以说一句话,方可摘下,谁摘得多谁就是识字小能手。这种游戏识字方法应用于一课的生字学习和巩固,既方便又高效。
七、头饰表演识字
此次“磨课”,从选课、备课,制作课件到一遍又一遍地上课,单是教学设计我就写了十几张,为了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我写了改,改了又写,反复思考,不断斟酌,这里面的苦与乐,只有自己清楚。虽然历经两个月,但它成为我教学生涯中不可磨灭的一份珍贵记忆,让我彻底变成一个全新的“我”。
我的任务是: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上一堂复式课中“垂直互动”模式与近几年全县普及的“学案导学”模式相结合的公开课,凸显复式教学。接到通知后,我首先开始选课,考虑到垂直互动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不同年级学生间的互动合作中展开学习,完成各年级学生的学习目标。这种不同年级间以合作、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学案导学模式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因此,我选择了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秋天到》和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三峡之秋》两课,这两篇课文都以时间为顺序,主题相同,题材相似,便于在互动中交流学习,足以达到垂直互动模式的教学要求。由于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三峡之秋》结构明晰,抓住了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适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体会其景色之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整合起来,文本之间可以相互渗透,学生之间可以互促互进,一开始我认为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完成之后,我便信心满满地先在本校开始试讲,并邀请学校领导马主任听课。谁知课上完之后,马主任只有一句话:“选课没问题,其他的都有问题。”我顿时摸不着头脑,难道我的设计白费了?马主任看出了我的心思,马上安慰我说:“没关系,时间还长呢,我们慢慢来,一定能让你讲好这堂课。”接着,主任从教学目标的界定、重难点的突破到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和每个环节中的种种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说明了解决的方法,足足两节课时间,我一下子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原来我的设计确实有大问题,这堂课必须好好磨磨。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学区领导和小教室的毛主任多次来听课、评课,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同时,为了感受不同学校学生的差异,学区领导让我到附近三所学校试课,请其他学校的老师点评。毛主任还特意让我到临洮第三小学尝试上课,期间邀请了我县三名优秀教师宋芸、丁月、王伟为我亲自指导,短短两星期,我很快发生了质的变化,无限感激领导之余,剩下的只有好好反思,不断进取。
这段经历,仅是过程就足以让我享受。我觉得自己在磨课中最大的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认识的转变
磨课的过程首先是对教材深刻认识的过程,当各位领导拿起课本说出自己对课本的深入理解时,我深切感受到研究教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刚开始设计《秋天到》这课时,第一课时我以分析课文为主,将目标定位为: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天气、物候等方面了解秋天的特点。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为: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秋天是个凉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是个美丽的季节。当整堂课结束后,我根本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重难点也没有突破。原因何在?教学目标定位过高,将低年级课文当做高年级课文来分析,课上不仅学生回答不了我提出的问题,而且语文课中朗朗的读书声也不多,学生兴趣不高。经过领导们的一番指导后,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对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估计过高,忽略了低年级教学应该以识字、读文为主,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文中识字。意识到这些不足,我即刻将教学目标改成:1.认识本课生字,学会写生字“秋、收、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对课文的初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改为:1.学会写生字“秋、收、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目标合适,学生自然学得轻松,我也不用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
二、 教学策略、方法的转变
这一改变主要体现在导入部分和复式教学中的生生互动环节。刚开始我是以谈话的形式导入,让学生说说到了秋天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进而引出了两个年级的课题。可是这种形式针对的是二年级学生的说话训练,对六年级来说作用不大。在王伟老师的指导下,我又设计了一个既能激发两个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兼顾到两个年级的课文的导入方法,即利用课件配乐播放关于秋天和三峡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再补充说出三峡的资料,这样考察了六年级学生的查阅资料能力,也抓住了两个年级的学习重点。生生互动这一块我以前是这样设计的: 1.秋天美吗?喜欢几月的秋天?为什么?三峡美吗?喜欢什么时候的三峡?为什么?2.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跟其他同学比一比,看谁读得好。后来听取大家的意见,发现两个年级的互动过于简单,最后把这一块改成这样,二年级:1.以不同的形式朗读课文, 请六年级评价。2.补充诗句:秋天到了……六年级出示了我们提前编好的小诗《三峡之秋》:1.分小组朗读。2.你还会像这样写一小节吗?试一试。这种安排,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二年级学生通过拓展知道了秋天的很多变化,学会了造句方法,六年级的学生知道了诗歌的写作方法,学会了写小诗。两个年级学生相互学习,二年级学生对以后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六年级学生产生了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除了以上两处改变外,在一些细节上,也做了调整。比如识字方法忌单一,课文朗读既要变换不同的形式,又要张弛有度,反馈练习要抓住重点,等等,这让我如沐春风,深得其精髓。
三、教学评价的转变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上课总是一个“好”字说到底,最多只是“很好”、“不错”、“很棒”这些常见的评价学生的方式,小组评价只是选出最好的几个组,以掌声或小奖品鼓励,在这次磨课中,我发现这些方法早已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需要新鲜的评价方式,几位领导告诉了我很多评价方法。如:给写字好的同学授予“小小书法家”称号,给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颁发“智慧之星",让爱提问题的同学成为“质疑之星”……各种各样评价学生的手段,只要有效利用,就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小组评价中,不但让学生组内互评,还让组间评价,评价时实事求是,语言亲切委婉,意见中肯。最后一次试讲,学生的评价让我大开眼界,他们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们比我预想的思维更活跃,想象力更丰富。
三、自身技能的转变
传统方法的作用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式,其在培养小学生基础语文素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目前其在语文阅读指导中的应用状况来说,传统教学方式的应用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相融合的。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要好好学字》为例,教师较常采用的是读与写,即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本、抄写课本。听与说的指导方式并没有被充分运用,通常是由教师通过对课文生词、生字以及含义的指导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利于其阅读能力的提升以及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传统的阅读指导方式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根基,如果一味地追求创新而放弃了传统方式,那么好比一座没有地基的大楼。面对上文所述情况,教师应当全面把握传统阅读指导方式的应用,实现语文阅读听、说、读、写的融会贯通。仍旧以《要好好学字》为例,教师除了要要求学生在读与写中学习新的知识、体会文章的内在含义外,还需要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说出来其对文章的理解,其他学生在听的过程当中则可以形成自身的思考。诸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否认真学写字了?”“为什么要认真学写字呢?”“认字多了,字写好看了会给别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会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呢?”“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通过这一系列的引导性提问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内心的想法,更深刻的体会这篇文章的深意。同时,这四种方式的运用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要通过恰当的结合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比如:在读与写的基础上,要让学生理解《要好好学字》所讲述的基本内容,在听与说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挖掘文章内涵,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要好好学字的习惯,而后再通过反复的读与写加深学生的理解,此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多媒体打破思维局限
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使得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更加生动形象,从静态走向了动态。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力较为丰富,传统的阅读指导方式容易使得他们的思维局限于某个特定的范围内。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更好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掌握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以及背后的深意。
在运用多媒体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握两个方向:一是要选择恰当的材料,二是要综合运用各种多媒体材料。以苏教版二年级语文课文《木兰从军》为例,教师可以从网络上寻找相关视频材料在阅读指导中予以播放。但是,由于小学生对于古代历史还处于初步了解阶段,选择较为成熟的古装剧的效果要比选择动画版的木兰从军片段的效果相差甚远,给学生造成一种压力,反而打压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以及想象空间。由于网络信息的膨胀,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还应当恰当地结合各类多媒体材料。针对《木兰从军》的多媒体材料有很多,诸如课件、电子漫画、动漫图片以及微课等。只有恰当匹配这些材料,才能够不断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比如:教师可以在对该篇文章进行指导之前,让学生在课下通过微课对木兰从军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课堂指导过程中,则可以通过穿插播放课件、漫画、视频等方式,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通过诸如“木兰从军面对着什么样的危险?”“面对这么多困难,为什么木兰还要替父从军呢?”“我们在生活中应当怎样做呢?”等问题,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引导合作学习
低年级的小学生思维往往较为活跃,动手能力也较强,教师可以利用他们这些特点,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通过合作的方式提升学生阅读的综合能力。以苏教版二年级课文《狐假虎威》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在原始文章的基础上,自编、自导、自演。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担当引导的角色。比如:及时调整剧本中心思想,指导学生制作表演道具,采用提问等方式拓展学生的思路等。在此基础上,按照小组分配角色,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色角度思考问题。有从老虎角度思考的,有从狐狸角度思考的,也有从森林中其他小动物角度思考的。在阅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直接通过小组的形式就一些重点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实践中,也有教师通过简短的辩论赛指导学生阅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结束语
关键词: 低年级语文教学 学习氛围 营造方法
营造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氛围是教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同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愉快地徜徉在语文知识海洋里,最大限度获取知识的积极条件。如何营造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氛围呢?我在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亲切的教态,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教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呈现出来的对教学效果有影响的教学状态,是教师讲课时情绪的外在表现。教师的教态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当教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教态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教师亲切、自然的教态会让学生有一种亲和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教师时刻面带微笑、亲切的话语、赞许鼓励的目光能给语文课堂带来一缕缕春风。在这样的氛围中,“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才能喜欢语文,学好语文,从而增强语文课教学效果。如教学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对学生在每一个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反应及时给予鼓励肯定。“真聪明”、“说得很好”、“老师真为你高兴”、“他在夸你了,能再读一遍吗”、“老师真想读一读,同意吗”等令人鼓舞的话语。夸奖、宽容、商量的交流一扫往日师道尊严的陋习,给学生创造温馨的学习环境。
二、重视情境的创设,激发乐学情感
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才会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往往能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如教学二年级上册《酸的和甜的》这课时,紧抓住课文是童话故事的特点,充分挖掘课文蕴含的童真、童趣,创设了一个又一个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和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课文内容。
1.借环境布置创设学习情境。上课前,我对黑板进行了精心布置:顶上缠上葡萄藤,底下画上草地、野花,边上贴上大树。把黑板布置得像真的葡萄架似的,学生一上课,就对教师布置得场景惊叹不已,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带上头饰,犹如置身童话王国中与小动物对话,增强现场感,趣味性大大提高。
2.借动画片创设问题情境。课文的开头,通过播放课文动画片,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这样做目标明确,效果显著。
3.借课件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生字词时,创设了“摘葡萄”这个活动情境,把识字、写字转化为摘葡萄游戏,化枯燥为生动有趣,学生学得十分开心。
4.借角色扮演创设明理的情境。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假如你是文中的小猴子,你要怎么对小松鼠、小兔子说呢?要提醒它们什么?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轻松说出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主,让学生主动学习,增强学习信心。让学生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客观地评价别人,学习表达自己的感想。交流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表达真言,同时尊重学生个体的学习体验,善于捕捉学生的独到见解,讲究评价艺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极大的精神鼓舞和情感满足,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如教学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对于“乌鸦急着喝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的感悟,我没有停留于简单抽象的解说,而是让学生动手实验,并在小组内合作研究,共同体验“水渐渐地升高了”的过程。在这里,学生不仅体验到获得知识的快乐,更体验到动手操作成功的喜悦。
四、互动小游戏,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游戏教学;教学效果
“小学低年级语文情境化识字教学”是指在一二年级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利用游戏、课件、图画、音乐等方式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在课堂上创设大量的教学情境,来落实学生的识字教学。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针对新教材识字量大、多认少写、认写分开、尽早阅读的特点,我们总结了一线教师的识字教学经验,进行低年级开放式识字教学研究,提出识字教学应以生为本,把握识字规律,构建开放式识字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对识字教学提出了这样的理念:“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学任何东西,只要有兴趣,就可事半功倍。有了兴趣,学生就善于花费心思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这样,就会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从而积极地去思考问题,深入地去探索广阔的知识源泉。上语文课时,作为课堂的主导,我觉得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一些他们喜欢的游戏、话题,来激发他们识字、学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对抽象的汉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识。而且在新课改中,还要求带有情趣的教学课标,所以我觉得我们更需要和学生互动使课堂活跃起来。
设置有趣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一二年级的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喜欢交好多朋友,大家一起活动。依据这样的天性,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把我们的抽象生字生动化。如取些好玩亲切的名字:“字宝贝”“新字伙伴”等,学生感觉亲切的名字,学习生字就不再单调、枯燥了,而是像交朋友和打招呼一样自然亲切。再创设一些我们生活中的熟悉场景,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就和生活一样简单快乐,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地学习知识,不再成为负担。举个例子吧,在教学一年级《比尾巴》这一课的时候,我就使用卡片教学。把有关动物的生字制作成卡片,同时把生字标在上面,学生都很活跃,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而且是很自觉、自主地学完这课生字。课后我随便抽查,发现所有的生字一节课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记住了,少数学生记住了大部分。通过这一事例,我更清楚地看到了学生童心的释放,培养了学生乐学的美好愿望。
低年级的学生虽说他们的记忆有时是无意识的,但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有时的无意识却能终生难忘,关键要看引导者如何来领路了。
记忆中上学期二年级开学时,不知道为什么,大部分学生,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上学时都带纸牌,课间休息的时候三五成群地居然玩“纸牌游戏”,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样下去学生哪有心情学习,一个个跟赌徒一样,学校不成了个赌场?为此我想了不少办法,纸牌没收了无数次,可最后是“野火烧不尽,吹风吹又生”,学生为什么如此热衷这种游戏呢?我不再没收纸牌,脆动起“纸牌”的脑筋。一天,一个学生看我们平时学习做的字卡,我突然有了新想法,为什么不利用学生爱玩纸牌的心理,让学生在游戏中认字呢?当天下午我就布置作业:回家自做“纸牌”,有一个条件就是每一张纸牌的背面都必须是一个生字。第二天学生竟然都完成了作业,还特别高兴。我把玩“纸牌”的新游戏规则讲给了学生,没想到,学生的兴趣是那样的高涨,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识字量也大大提高了。不知不觉在游戏中,学生体验着快乐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已经可以轻松识字,快乐学习,喜欢我的语文课。
有的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不但学到了记忆汉字的方法,而且自己也通过编儿歌、找朋友、做卡片等方式,积极、主动地识字。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合作中识字,同桌互助、小组学习等方式,深受学生喜爱。互相启迪,互相借鉴,整合不同的观点,从而达到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目的。另外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他们用查字典、查资料或询问等方法主动自主识字,识字的教学灵活性大,需要教师引领学生不断地去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朗读是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朗读,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与感悟,从而达到在读中熏陶感悟,在读中进行沉淀积累。朗读有助于发展思维,丰富想象,形成语感,增强理解能力和记忆力。《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十条要求,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第二条:“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什么朗读能力必须在低年级训练呢?首先,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教师讲一讲或学生练一练就能实现的,必须经过循序渐进的反复训练才能达成;其次,一、二年级的教材,大都是故事性很强的童话故事、白话诗歌、韵文,不用多加讲授,只需朗读就能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低年级的学生大都喜欢站起来朗读或回答问题,教师应利用有利时机培养学生在众人面前朗读或说话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既要有系统地循序渐进,又要在每一阶段突出训练重点。一、二年级时,教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但每学期的训练重点各有不同。一年级上学期,教师一般只要要求学生读得正确;一年级下学期,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读得正确的基础上读得流利。所谓正确,即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不重读、声音响亮、柔和。流利呢?即要求学生一句一句读清楚,读分明,边读边想。这些要求看似简单,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却不是那么容易。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相关的朗读教学目标,针对低年级的学生特点,运用有效的朗读指导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渗透朗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在当前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学生朗读能力较低,唱读现象很普遍,究其原因,问题的症结是低年级学生没有很好掌握相关的朗读方法技巧。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时常常爱一字一拍拖腔拉调地唱读,这是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分配能力低,他们识字不多,朗读时注意力集中在读准字音上,而忽略词与词的联系,忽略句子意思的表达。因此,教师指导时,必须要求学生读词句要连贯,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看准字、词、连字、词成句读通,读顺。例如,一年级语文上册中的“汉语拼音”,每课都设计了儿歌。教学有意识地让学生用铅笔划出词语,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跟读并注意按词停顿。在教学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自行拿出铅笔试着划出词,再进行朗读,读时要求不拖腔拉调,语速略快,其后逐渐过渡到目及词与词进行朗读,训练一段时间,学生就能自觉做到按词停顿分节朗读。训练时要避免矫枉过正,造成读破、读断句子的情况。
阶段教师没有把握好朗读训练关按词停顿。再如朗读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语速变化。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能流利地、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初步掌握声调的高低快慢、逻辑重音、停顿等;并能根据标点符号,人物的不同身份和不同心情读出适当的语气、感情。当学生读得不准确,语气、声调、重音、停顿、感情不适当时,教师要示范指导,并要求他们反复练习。从而提高朗读的感染力、表现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懂得一般情况下,表现高兴、夸耀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表现悲痛、灰心的语句可读得低沉缓慢些。描写突然发生变化或着急的句子,则要读得快些、急促些。具体怎么读还应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这样,学生在参与朗读训练中,得到了相关朗读方法技巧的指导,懂得运用有关的朗读方法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从而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创设课文朗读情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的触发往往要凭借具体直观的事物,他们情感的引发往往具有情境性。教学实践表明,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应当针对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努力创设相关的课文朗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朗读情境中声情并茂地投入到朗读训练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我按照如下步骤创设朗读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①出示课件:一幅幅从山上直泻而下的瀑布呈现在学生面前,潺潺的流水声传入学生的中……②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朗读导入语: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李白,此时站在气势磅礴的瀑布前,你自然而然会在心中产生赞美瀑布之情吧,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把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吧。又如在引导学生朗读“日照香炉生紫烟”这个诗句时,我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谁能抓住诗句的关键词来朗读,让大家感受紫烟缭绕的美景?几位学生踊跃朗读,我则巧加点拨,让学生读中感悟,吟中入境,并通过课件展示香炉峰的两幅图片,通过对比使学生在“读、看、思、诵”中感悟诗句的意境美。这样,指导朗读时用简单的话语巧加点拨,学生的朗读则入情入境,有声有色,从而达到身临其境、情感共鸣的功效。
三、实施分层朗读指导,全面达成朗读目标
对老师来说,在一个班里培养几名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并不难,难的是要不断提高全班学生的朗读能力。一个班里总会有几个朗读能力较高的学生,也会有一些朗读能力较低的学生。因此,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时,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制定有差异的朗读教学目标――达标性目标与提高性目标,实施不同的朗读策略,使全班每个学生在朗读方面均能得到提高。在教学实践中,对朗读能力高的学生,我在教学中经常会不断地向他们提出较高要求,使全班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这些学生的带动下不断地提高;而对于朗读能力较低的学生,则进行个别指导。不过最关注的还是朗读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因为他们是全班的大多数,他们的朗读能力提高了,全班学生的朗读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因此,全班每个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哪个学生敢开口读,哪些学生还不敢读;哪些学生善于朗读,哪些学生容易重读或口齿不清,哪些学生理解得快等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情况,区别要求,分别指导。每节课对每个学生的要求都应该比他们原有的朗读水平更高些,让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从而会更加认真、努力地朗读以获得不断提高,这样的训练才算到位,才算是扎实的朗读训练。
四、抓好朗读评价环节,引导运用评价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评价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给学生读后评。教会学生朗读的同时,也可指导学生对朗读进行评议。一方面学生在评议中加深理解了课文,并进一步体会了课文表达的感情;另一方面学生在评议中认识到自己朗读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有利于总结经验,同时又提高朗读能力。教师对学生朗读可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等方面进行恰如其分地评价。可安排同桌学生朗读课文后评价,也可以让学生当众进行读后评,这样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和参与意识。教师对学生的评语应给予诚恳的鼓励。学生发表了有独立见解的评语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这样对学生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能有效地整体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总之,要学好语文,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而朗读恰恰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学为本,让学生充分朗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读出滋味和情趣,从而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
——语文教师高级培训班第三期
听评课札记
语文课程是一门什么课程?肖培东老师的讲座告诉我: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课程。
怎样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肖老师的课例告诉我:老老实实地把学生引领在读、写、听、说的实践中去。在这四项实践中,“读”是基础,因为“读”学生才能更好地积累语料,形成语感,悟得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能力,同时又接受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情趣、情操、价值观的熏陶感染。
在此次培训活动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在以往的备课和讲课过程中,每节课都会设计一个环节——有感情朗读课文。作为语文教师的我认为有感情朗读课文就是语速适中、重音明朗、语调恰当、节奏准确。因为在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连续几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中都有涉及学生“读”的能力训练,其中包括朗读、默读,而且在补白部分还涉及到了停连等朗读技法的学习,所以我认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是技巧的掌握。也因此每每都会在课件上出现大部头的课文节奏、重音的标注。课堂上,学生一丝不苟进地批注,看似学有所获,可是回到练习朗读的时候,这些批注却成了摆设,学生的朗读总是带给人一种飘忽于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情感之外的一种假情感。
究其根源是老师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广度、精细度不足,导致老师只会给学生呆板的朗读技法却不能告诉学生领会这样读的理由。
回顾肖老师《登勃朗峰》一课对朗读的处理,我找到了落实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四个方法:
1. 关注到决定情感变化的词语
如:车夫神情威严地说,“神情威严”提示了我们该如何去读。我们进一步探讨“神情威严”的原因,你就会了解车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解其人再读其声,代入感会变得很强。
2. 想想情景,入境读文
《登勃朗峰》中的车夫是喝了酒的,喝酒的人是什么样的?
3. 关注标点符号
结合具体的情景体会标点符号的使用及作用,将标点符号读好。
4. 关注到地域风情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人物的言谈举止上会有怎样的不同,教师能否引领学生读出异国的风采?
而上述这些都基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反思以前侧重朗读技法指导是因为技法是一成不变的,每节课照搬照抄,减小备课难度;也由于习惯于粗枝大叶的备课,狭隘地认为把握住作者写作思路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所以语文课都上成了一个模式。学生学习语文课的状态就是会的知识永远会,不会的永远不会,语文课的枯燥乏味大概就是由此形成的吧!
这让我想到了每节语文课的语言赏析,节节课都会涉及,但是我所涉及的内容都不开修辞,尤其是比喻、拟人、排比。而有关于每节课的风格、每个作家的特点、不同地域的风采、不同文体的表达,作为语文教师的我都是忽略不计的。总是认为给出几个语言赏析的角度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现在看来这是多么肤浅。
一言以蔽之,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石。只有站在这块磐石之上,我们才可以规划三年阶梯式训练的蓝图,才可以完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使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1—0082—01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把口语交际课作为一个重点来抓。教师应在课堂中让学生学会交际,掌握交际的技能。那么,怎样才能上好口语交际课呢?
一、精心创设交际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口语交际课中的情境有两种:一种是课堂情境,一种是类似于现实生活的情境,即生活情境。交际情境的生活化,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上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我们去“旅游”》这节口语交际课时,我紧扣单元主题导入交际话题,以学生平时积累的、熟悉的好词佳句打开话匣子。
【教学片段一】
1.课件播放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请学生背诵第十课《北京》一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者词语。
2.自由组成“旅游团”,轮流当“导游”,给大家介绍自己知道的风景名胜。在介绍的时候,要用到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看谁能够用生动的语言吸引更多的“游客”。
3.上台介绍风景名胜,教师根据学生的精彩描述,归纳出好词好句,并让全班学生齐读。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兴趣。
二、积极创造实践机会
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流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新课标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展开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传授口语交际知识。教师要尽量多提供口语交际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锤炼,从而达到自如运用语言的目的。
如,在上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春天在哪里》这节口语交际课时,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教学片段二】
1.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身边的春天。
2.师:上课前我们已经去大自然中寻找了身边的春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汇报一下大家的成果吧!在这美好的季节里,大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快说给我们听听吧!”
3.学生自由说话,教师相机指导。
4.课件出示如下句子:
(1)春天来了,我们去公园看到了_________;春天来了,我们在田野看到了_________;春天来了,我们在_________看到了_________。
(2)春天来了,我们来到茂密的小树林,听_________;翻过小山丘,来到小河边,又听_________;还听见了_________。
(3)一场春雨过后,我们推开窗户,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上一口气,啊!我闻到了_________。
5.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赞美春天。(可唱,可写,可画。)
在这堂口语交际课中,我先让学生亲自去体会感受,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使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三、努力实现双向互动
在进行口语交际之前,让学生明确交际要求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生明确要求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在生活中与他人交流的过程。
【教学片段三】
在上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说说我自己》这一节口语交际课时,我明确了以下口语交际的要求:
内容:向别人介绍自己——自己的性格、爱好、优点、缺点等。
要求:抓住自己的特点,说真话。“特点”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如,贪玩、调皮、倔强、好问、喜欢读书等。
注意: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要注意倾听。等别人说完之后,还可以提问或进行补充。
在教育不断改革,教育资源不断更新的今天,电子白板已成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工具,它完美地将声音、图像、文字集于一体,可以把以前课堂中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变成现实。电子白板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了教育技术的信息化,打破了“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等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加完美地代替了原来的教辅用具,如投影仪、PPT课件、小黑板、卡片、挂图等,直接减轻了教师备课的负担,改进了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获取新知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将电子白板的优势充分发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利用电子白板,再现生动场景
以往课堂是教师按照自己预设的教案进行教学,从而完成当节课的教学任务,而教师往往对于一些生成的东西不敢予以理睬。使用电子白板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能随时控制动画、视频的播放,优美的画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瀑布》,这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予以展示,而对我们大西北的小学生,乃至农村小学的学生对瀑布是多么的陌生,如何才能让学生感觉、体会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感觉呢?我充分利用电子白板提供的音乐、视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配上相应的音乐、视频,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让学生互动评议,逐步深入,读出瀑布的壮观,体会大自然的伟大。
二、利用电子白板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使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能使低年级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教学《快乐的小公鸡》时,要教学生认识自然段。我将课文呈现在电子白板上形成电子课文,然后向学生讲解自然段的划分,在电子课文上进行自然段划分的演示和讲解,标出自然段序号,然后要求学生标出其他自然段。最后在白板上呈现几篇电子课文,让学生练习巩固,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三、利用电子白板,使教师的身体语言得以充分发挥
使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的多个环节有机地成为一体。由于学生对电子白板关注的增多,使学生在无意识中达成了更多与老师和同学在情感上的交流沟通,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事实证明,电子白板与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力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图片奖励;视频鼓励;投影展示;镜头记录
当今的教育正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仍然是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教学的有效性,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课堂中。新课程改革目标指出:评价的基本原则不是甄别与选拔,而是激励、诊断和促进。因此在教学中,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也是值得深思、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以低年级语文课堂为例,谈谈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的一些方法。
一、词语检测用图片奖励
“一般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为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内容的好恶。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很多教师会利用强制性的方法让他们安静下来,端端正正地“坐如钟”。其实,这是有悖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将孩子的目光聚焦到课堂中来,让他们被课文所吸引。
不管是第一课时的预习检测,还是第二课时的复习导入,低年级的教师习惯于用朗读词语的方法,来检测孩子们对词语的掌握情况,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评价语却有些单一:读得真棒、发音真标准、声音真响亮……有时为了激励学生,奖励一些与课文内容无关的小贴纸,一一贴在学生额头上,费时又费力。其实,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从网上精心选择一些小图片,将它们嵌入PPT中,适时奖励给学生。例如在朗读《鲜花和星星》这篇课文的词语时,学生读对一个词语,就可以在词语上方显示一朵美丽的鲜花或一颗闪烁的星星,并配上老师的评价语:“读得真好,老师把美丽的鲜花(星星)送给你……”等词语读完时,大屏幕上早已布满了鲜花和星星,老师配以总结语:“有了小朋友们的努力,我们的PPT课件更美了,谢谢你们。这样美丽的鲜花和星星想不想到课文中去看看?”这样的评价一方面肯定了孩子努力的成果,也用奖励性的“鲜花”和“星星”激起了孩子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孩子们从一开始就进入了课文情境。
二、课文赏析用视频鼓励
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2》中有一组词串“大典检阅海陆空”,这三个词语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如果教师只是从字面上解释意思很难让学生感受到阅兵仪式的宏伟气势。这里可以设置播放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视频的环节,并加以评价语:“小朋友们学习得很认真,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份视频礼物,相信认真观看的小朋友就能知道这三个词的意思了。”老师送的这份特别“礼物”,低年级的孩子们肯定觉得新奇有趣,刚刚飞走的思绪又重新回到课堂。在观看的过程中教师在一旁点拨指导,看过视频之后再让孩子们说说对这三个词的理解,孩子们肯定就有话可说,记忆课文的效果也比死记硬背好得多。
三、优秀作业用投影展示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自信心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无论在智力、体力还是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支持作用。”可见,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长处,并适时地表扬激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将孩子的优秀作业展示出来,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激励方法。低年级的孩子需要外在激励,他们学习的动机就是为了得到家长、教师的表扬。对孩子来说,自己的作业被展示出来,就意味着自己被老师肯定、被同伴认可。所以教师不要忽视作业展示这一环节,因为这是孩子展现自我的绝佳时机。
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字时,常常会亲身示范,提醒学生起笔、行笔和收笔的要点,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生字的结构、写字的方法。在孩子写完作业,教师及时批改后,一课的写字教学也就结束了。其实,当孩子完成习字作品后,教师应该用投影仪进行展示,好的作品大力表扬,提醒其他孩子多多学习,增强被表扬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在以后的作业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写得不够美观的作品也可以选择性展示,让其他孩子提提意见,帮助同伴取得进步。在欣赏和观察的过程中,孩子们都能有所长进。
孩子们课堂上的一些练习作业也可以拿出来展示。例如在教学《问银河》这首诗歌时,可以让孩子们模仿诗歌的样子写一句话。当孩子们写完后,选择一些作品投影到大屏幕上,并让全班进行朗读,告诉孩子们只要肯动脑、勤动笔,每个人都能成为小诗人。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像课文那样被大声朗读时,写话的兴趣就更浓了,等到下次小练笔时,他们会想得更用心,写得更出色。
四、学习榜样用镜头记录
一、音、形、义、像,四者结合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一起来玩看图猜字的游戏吧!
指名说,评价。
师过渡:这些字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最后一个字有点难,你认识吗?学习“包”字,指导看图。
教师指甲骨文介绍:这个字代表的是一个孕妇,圆圆的圈代表孕妇的肚子,“人”表示肚子里有个小人儿,经过变化,外面的圆圈变为现在的“包字头”,里面的小人变为“巳”,它读“包”。指名读。
2、师过渡:小朋友们,我们中国的汉字奇妙有趣,像这样根据物体的样子变化而成的字叫象形字。今天我们要学习另外一种有趣的构字方法,让我们走进识字8。(出示课题)
在这个环节中,我渗透字理,通过出示“实物-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的演变过程,孩子能一目了然地了解这个字是如何造出来的,音、形、义、像四者有机地结合,孩子识字兴趣盎然,教学效果甚佳。
二、创设情境,故事引领
1、学习词语,记忆字形。
出示“苞”、“泡”(前一个环节提出是这两个字让儿歌读起来顺口)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字,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
2、师过渡:是呀,这两个字偏旁不同,但里面都有一个共同的“包”字,读音也很相近。
出示汉字王国,动画小精灵“包”字交朋友。
师:瞧,这个调皮可爱的小精灵“包”字,它特别爱交朋友,每交一个朋友就变成了一个新的字,看,它今天一下子就交了4个朋友,你认识它们吗?
指名读这4个字,“苞、饱、炮、泡”。评价。
3、分别学习“苞、饱、炮、泡”,记忆字形。
识字教学要把识字、写字的主动权交给孩子,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孩子识字、写字的热情,调动其识字、写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识字、写字的过程中。
三、故事激趣,指导写字
1、学习“包”
师:小朋友们,认识了这些字,想把它写好吗?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要想写好这个“包”字,上面的“包字头”和里面的“巳”该如何安排呢?指名说。
师:嗯,“包”精灵很调皮,里面的“巳”对上面的包字头说:“你这么小,我要出去透透气,”它把头伸出点来,把脚也伸得很长呢!(边说边演示课件)
师示范写,说清位置和笔顺。
2、学习“饱”
师:请小朋友看字,原来“包”一个人住一间房子,现在两个人住一间房子,该怎么办呢?指名说。是的,好朋友应该互相谦让,包精灵说:“好朋友,快来吧,我让一半的地方给你”。(出示课件,动画演示“食字旁”和“包”住到一起的变化)
师:让一半地方的“包”身材有什么变化?指名说。
师示范写:笔顺,从左上格起笔。变瘦了的“包”,“巳”字的头和脚也不能伸得太长了。
学生描红,仿写。
四、联系生活,扎实训练
在教学“饱满”这个词语时,笔者是这样的。
师:老师从家里带来一些花生米,请小朋友观察一下,哪一粒是比较饱满的?指名挑。
师:说说你是怎样挑的?为什么要挑这一粒?指名说长得鼓、胖。
师小结:其实,饱满不仅可以用来形容果实,也指精神饱满。瞧这一组小朋友腰板挺得直直的,读书声音大大的,精神特别饱满。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呢?
指名说,“饱”是食字旁,说明这个字和什么有关?指导看图
小结:当我们的肚子吃了很多食物,就会觉得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