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爱国的诗句

关于爱国的诗句

时间:2023-05-30 09:04: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爱国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爱国的诗句

第1篇

论文摘要:古诗是我国悠久诗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学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爱国主义情感,懂情懂意,并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诗。在我国,诗从《诗经》始,可以说是历史悠久。诗人各朝各代各时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作的内容也包罗万象,题材不拘一格,特别令人称道的是其高超的技巧,一词一句都经过千锤百炼。在悠久的诗文化中,古诗是一朵奇葩,它意境优美,含义隽永,语言形象,韵律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教育应特别注重古诗教学,意在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教学从小学开始,学生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小学古诗教学。那么,对于蕴涵着优良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历朝历代都有好多爱国诗人,他们的很多诗篇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如南宋诗人陆游、抗金名将岳飞、爱国主义诗文文天祥等。唐代诗人杜甫一生爱国忧民,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听闻收复河南河北后喜极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诗人和诗作还有很多。在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出力献策。 

(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古诗有云:“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可见其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诗作《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传达的便是诗人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宋代诗人王安石在诗作《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炽烈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这些千古佳句进行深入解读,进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三)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身上散发着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因此,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这样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加强对学生情谊的教育 

除了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情感的诗作之外,还有很多是表达亲情、友情的诗作。情谊是十分美好的东西,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都会产生或深或浅的情谊。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一)亲情教育 

爱家才能爱国。家是亲情维系的一个团体,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亲情的体现。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充满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读来使人颇为感动。诗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至极。著名的《七步诗》虽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残,但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间要和睦相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切体会亲人的关爱,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道德品质,使学生与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关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朋友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学生才不会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会博闻。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朋友的选择也大有学问。因此,对学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视。古人就十分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在诗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诗中所表达的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三、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靠单纯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有所感知,有所体悟。 

古诗中,有很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诗作,教师可以拿来一用。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了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在《石灰吟》一诗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王安石的《梅》中有一句 “凌寒独自开”,不但歌颂了梅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决心。教师在教学这些古诗的过程中要特别强化其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优美的诗句学习中受到教育。 

诗歌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还兼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情谊和正确、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认识,有所学习,有所发展,这样中华民族的才能始终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1] 龚睿,《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第2篇

热点时事 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特性 文本形式

上带来惊天浩劫。在全国人民不断抗议声讨、学生爱国之情涌动时,我们的语文课堂还能够死守教材无动于衷吗?

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关注时事,紧扣热点事件开发课程资源。它符合新课程理念,顺应学生需要,开发难度也相对较小,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事件,关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分析探讨。

一、突出语文特性

语文学科是情感学科、思维学科,情感教育、思维训练在语文课堂上要得到重视和体现;但是,语文学科更是语言学科、文学学科,它肩负着学用语言工具,提高文学修养的任务。语文离不开文本的解读,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音乐欣赏课、图画欣赏课、实物考证课、政治思想课。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是“听说读写思”,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要从这个根本任务出发,要突出语文特性,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像这样的事件,虽然很多资源都可以成为语文的课程资源,但是我们在选择和利用时,要有所讲究。图片、音乐、文章虽然可以作为语文资源,但一般应是辅资源。如果这些图片、音乐的开发利用不能与“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那就是喧宾夺主,不能说是很成功的。资源利用的重点应该是由此激发学生多说、多读、多思、多写,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写善思的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的故事,可以开展辩论引发思维碰撞,可以让学生看完图片后表达观感,最重要的是情感体验之后,要拿起笔来,将见闻感想变成文章,这些才是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出发点、侧重点和归宿。

二、注重文本形式

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最好也是最重要的途径还是精选精美的文章。因为它可以读,可以思,可以仿,最符合语文的特性。在撞船抓人事件发生的第三天,我搜集资料给学生印发了这样一首小诗:

我不是你里孤苦伶仃的水草,

任凭咸涩和风雨来把我飘摇。

七百年来挥之不去的魂牵梦绕,

母亲啊,我是你瞻望大海的那一弯睫毛。

母亲,我是!

我不是强盗桌上诱人口水的佳肴,

有血色的餐布和腥辣的调料。

七百年来挥之不去的魂牵梦绕,

母亲啊,我是你迎向大海的那一根肋条。

母亲,我是!

我不是你衣角上可有可无的珠宝,

是炎黄的姓氏让我忠心照耀。

七百年来挥之不去的魂牵梦绕,

母亲啊,我是你开拓大海的那一尊火炮。

母亲,我是!

七百年来挥之不去的魂牵梦绕,

母亲啊,我坚守,不屈到老。

母亲,我是你的孩子,

我是!

这首诗感动了所有学生。我让学生深情朗读,品味它平实的语言里蕴藏的悲伤情感,品味它结构中的艺术想象。同学们在品味中感受了心灵的激荡,也见证到了语言的力量。

三、文本资源开发的法宝:精选、剪裁、组合、加工

网络、报刊上有关的文章数不胜数。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在海量的资源里面开发出精彩的适宜课堂的文本资源,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呢?这就需要精选、剪裁、组合、加工,这是语文课程文本资源开发的四件法宝。

如何精选?我认为有两个标准,一是最具有语文特性的,二是最适合学生的。何谓语文特性?至少要符合三点:一是文本的思想内容丰富深刻,二是情感表达真挚感人,三是语言表达精练优美。何谓最适合学生?也有三点参照,一是新;二是精;三是突出时代特性。

有时候,我们找到的文章整体质量并不尽如人意,但文章某部分却比较精彩;有时一些资源相对零散,为了增强资源的系统性,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我们就需要剪裁和组合,将亮点部分摘录出来,编成文章选萃。

对资源进行思想挖掘或艺术加工,难度较大,意义也大。它是资源开发利用不可缺少的环节。

我在将事件的资料发给学生时,另外布置了几个任务:(1)选取材料中最令你震撼的事件,用150字左右加以概括;(2)同桌交流,对概括的事件进行语言加工,让它有点文采;(3)同桌讨论思考材料的主旨,挖掘人物或事件体现的精神,并从中提炼出一到两个观点;(4)给它加一个有点诗意或有哲理的标题。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了下列诗句:泪飞顿作倾盆雨/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问同学们,这些诗句分别表现什么感情?大家先后回答说表现伤心、信心、责任心和报效祖国的感情等。我鼓励学生:我们能不能找到更多这样的诗句,把它们放到相应的材料里去,如表现你得知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被日本海上保安厅以妨碍执行公务为由逮捕后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有什么想法?船长的家人会怎样?等等。我们能不能也拿起笔,化用一下古人的诗句,或者写下我们自己心中的诗句?

这个任务很有挑战性,课上虽然没能完成,但下课后,同学们依然兴趣盎然,他们找到了不少诗句,能表达出此次事件中哀伤、勇敢、信心、乐观、团结、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等感情。比如,乌蒙磅走泥丸/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等等。

另外,同学们还修改化用了一些诗句:恨无彩凤双飞翼,大难关头救同胞(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时危见民节,大灾识英雄(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国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等。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开发了一组有感人细节,有思想深度,

第3篇

诗歌语文素质教学我个人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运用诗歌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做法及体会,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找准诗歌意象,渗透课文教学,启开知识大门

1.修辞教学中巧用诗歌。可以化枯燥为神奇。修辞教学因其概念繁杂,抽象难懂,往往弄得学生头疼,教师心烦,费力不讨好。为了打破这一僵局,我大胆地尝试借用诗歌来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夸张”辞格的教学中,我把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些诗句找出来,让学生体会其妙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午秋霜。”《秋浦歌》同学们都能理解,任何人的头发都不可能长达三千丈,诗人之所以这么写,明显言过其实,目的是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而产生的“愁”,渲染到了极点。这样就把抽象的“愁”借助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达到一种无以复加的效果,我让同学们从诗歌中寻找例子加以印证。诸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等。

2.借用诗歌分析课文,变抽象为具体

我在讲述影响气候的因素还有一点就是“地势的高低对气候的影响,八年级的学生总是模模糊糊,似乎对这”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难于理解。于是我除了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外,还特别给学生讲述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学生通过对平地和山岭景物有不同形象把握,终于弄清了“地势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的科学道理。

3.在分析写作技巧时,引用名诗句能“一以当十”

欣赏散文佳作时,往往要体会文中那“情景交融”的效果。著名作家峻青在《海滨仲夏夜》一文中,极力铺写了夏夜海滨特有的一幅幅流动变化着的画面和劳动者闲适、欢愉的休憩的情景,从而抒发对美好的生活的赞美之情。我就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玩味辛弃疾的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较好地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另外,我还注意运用名诗句引导学生体会和把握“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如下面衬托人物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同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样人花相衬,花美人更美;烘托气氛,述写情怀的有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把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至于反衬,诸如以动衬静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都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握诗歌氛围,熏陶学生心灵,领悟生活哲理

诗歌是文学的精华。诗的语言表现情感、启示哲理最主要的手段是通过意象。不少诗篇,蕴藏着向上的情怀和发人深思的哲理,只有用心去读,去揣摩,去品味,才能把握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内涵,领略其实质。

1.用诗歌强化爱国激情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枣核》一文的教学中,我注意组织了一些蕴含爱国之情的诗歌进行映衬教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课文讲述了一位远在重洋的美籍华人向作者索要家乡的枣核去种植一事,寄托了海外游子对祖国、对家乡深沉的爱和无尽的思念。我选的第一首诗是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通过八个“头”字,四个环节,一咏三叹,把怀念祖国,渴望统一的那种凄凉、缠绵的思乡苦情,刻画得入木三分。第二首是郭沫若的《炉中煤》,诗中郭沫若把祖国比作“年轻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炉中煤”,让学生充分理解那种为思念自己的祖国,“燃烧到这般模样”的爱国之情。这样由淡淡的忧伤、凄苦、缠绵的思念之苦,到浓烈的直抒胸意感情流露,把学生的爱国之情一步步予以深化、提高。一堂课下来,同学们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好知识,随时为伟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

在诗歌的情感教育中,我引导学生去分析那些不同情感教育的诗句,培养正确的审美和积极向上的情怀。如同是写“夕阳”,积极抽上者则有“但得夕阳无限,何须惆怅近黄昏”“莫道桑榆晚,红霞尚满天”;但在悲观者的笔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流露出对生活的无可奈何的消极情态。

2.把握诗歌内涵,领悟生活哲理。运用诗歌进行情感教育的同时,我还注意以诗歌为媒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领悟某些哲理,让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高度。如学习成绩下降,悲观失望之时,我就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给学生鼓劲;如骄傲自满时,则告诉学生“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道理。在认识客观事物时,要注意全面观察,整体把握,多作实践,跳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狭隘圈子,告诫他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处理积累材料和写作关系时,要明白“功夫在诗外”的含义,须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源头活水来”“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的道理等。让学生们真正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来了解自己,俯瞰人生,认识世界。

三、运用诗歌激趣,积累语文知识,着重培养能力

1.以知识点为中心,全面积累。我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文中那淡淡的忧愁,深深地震撼了学生们的心灵,我便把古人写的关于“愁”的一些忧美诗句汇集起来,让学生比较鉴别、欣赏、积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等。教《春》时,我把有关“春”的名句搜集起来:“红杏枝头春意闹”,“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诸如此类,让学生充分全面吸收知识,达到“高屋建瓴”的效果。

第4篇

摘要 穆木天作为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而一直以来,他的早期作品集《旅心》也被评论家看成是穆木天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但究其细读不难看出,《旅心》在象征主义的潮流下还有一条纠结了中国传统诗学主张、传统诗歌的审美追求和表现题材的暗流在涌动,即在穆木天早期诗歌创作中的“暗示”,其实是中西诗学创作手法的共同追求;“情化自然”意境的营造和传统怀乡情怀的表现,共同构成了穆木天早期诗歌创作中的传统因素,形成了他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

关键词:暗示 象征 情化自然 意境 怀乡情怀

中图分类号:I226 文献标识码:A

周作人在《〈扬鞭集〉序》中指出早期的新诗:“一切作品都像玻璃球,晶莹剔透的太厉害了,没有一点朦胧,因此也似乎缺少了一种余香与回味。正当的道路恐怕还是浪漫主义,――凡诗差不多无不是浪漫主义的,而象征实在是精意。”这种在周作人看来充满“余香与回味”的诗歌正是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所追求的,作为一个深吸“异国熏香”的年轻诗人,他在日本的异国土地上举起象征主义的“精意”的大旗,致力营造诗歌的含蓄和朦胧之美,故郁达夫在评价其诗集《旅心》时认为“颇具一种特别的风韵”。一直以来《旅心》被评论家看成是穆木天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并且作家本人也认为“就是在象征派诗歌的氛围中,我作了我那本《旅心》”。但究其细读不难看出,穆木天的《旅心》在象征主义的潮流之下还有一条纠结了中国传统诗学主张、传统诗歌的审美追求和表现题材的暗流在涌动。

一 “暗示”、“象征”是中西诗学共同的追求

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到“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诗要有大的暗示能。诗的世界固在平常的生活中,但在平常生活的深处。诗是要暗示出人的内在生命的深秘。诗是要暗示的,诗是最忌说明的。”穆木天在这里强调的诗歌的“暗示能”,正是西方象征派诗歌的理论重点。马拉美认为:“与直接表现对象相反,我认为必须去暗示。……指出对象无异是把诗的乐趣四去其三。诗写出来原来就是叫人一点一点地去猜想,这就是暗示,即梦幻。这就是这种神秘性的完美的应用,象征就是由这种神秘性构成的:一点一点把对象暗示出来,用以表现一种心灵状态。”

当然这种象征理论并非就是舶来品,它与中国传统文论也有着某种暗合。它首先根植于中国文化独特的认识方式,早在中国古典文献《系辞》中,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易》设八卦和六十四爻为符号,象征天地万物,所以,卦象的就有了象征意味。而借“象”来象征的手法,也是诗歌的一种重要表现方法。《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虽为起兴之句,却也可以理解为在河畔啼叫的雎鸠象征为恋爱的男女的幸福场面;《离骚》中屈原更是用那些香草美人来自比,用这些高洁的东西来象征了自己的追求;到了晚唐的温庭筠和李商隐,他们更运用象征来创作诗歌,他们在诗歌中所运用的大量的独特的意象,无论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玉暖日生烟”,都给人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在晦涩难懂中形成了另外一种美学风格。到了“五四”时期,虽然新文化的先驱者,以诀别的态度和中国古典诗歌划清界限,倡导新诗写作,以借鉴外国的现代技巧来创作。但是作为中国文学的传统根基却不是那么容易被抹杀的,它被形势逼迫到了创造主流的底层,却以沉潜的方式影响着中国新诗的发展。当作为最激进的白话诗创作者的身份出现,却在他的《谈新诗》中指出了对意象的讨论,这不能不说是对象征的一种延续,尽管主观上认为是受到庞德等人的影响。这种对象征在诗歌上的运用可以说是中西方诗学的共同追求,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把法国象征派诸家诗观与中国古典诗论做了比较后,得出结论:“盖弘纲细节,不约而同,亦中西文学之奇缘佳遇也哉。”周作人也认为象征“是外国的新潮流,同时也是中国的旧手法;新诗如往这一路去,融合便可成功,真正的中国新诗也就可以产生出来了”。所以当穆木天以暗示的象征主义手法来创造新诗时,与其说是“横的移植”,不如说他是在西方象征派诗歌的诱发下,找到了中西诗歌创作方法上的契合点,用意象来构建起“象征的森林”。所以不管他在《朝之埠头》中用了“油灰的浓烟”,“灰色的天空”,“寂鸟”,“樯桅”和比栉如细线的“楼房”作为其诗歌的“象”,来尽显诗人烦闷和压抑之意;还是用“落花”象征人生的孤寂漂泊,亦或是用“纤纤的条条的雨丝”来暗示那种朦胧的情调,他的诗句无疑都在证明了象征作为中西诗学的共同追求在一个诗人身上的融合。可以说穆木天无论从理论还是诗歌创作的实践上,让中西象征主义做了一次深度的交流。

二 “情化自然”审美意境

象征主义诗派反映的是世界末的颓废情调,是人在工业革命中受到异化的一种绝望人生的表现。他们的诗歌里透露出来是一种彻底的颓废情感,具有明显的审丑意识。而在穆木天这里,也深吸了“异国熏香”,“也谈到到腐水朽城,Decadent的情调”,但较之审丑的象征诗派,却营造出一种“情化自然”的审美意境。穆木天散文《秋日风景画》说过“美化人生,情化自然”是他经常谈论的话题。在诗人的眼中,就算是忧郁也是美的,也要把这种忧伤的调子融于“夜色朦胧”的诗意心地里,以“情化自然”来开辟“一片诗意”的境界。正如朱自清所言:“穆木天氏托情于幽微远渺之中”。

这种“情化自然”的意境是西方象征主义不能触及的地方,但却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找到了存在的合法性,龙泉明在《中国新诗的现代性》中指出“意象意境化,则被中国古典诗学视为诗歌意象的最高品格和诗歌审美的最高境界。在中国古典诗学这里,诗歌表现的意境不管怎样朦胧,它都是建构在人与自然和谐圆融基础之上的。”在穆木天的诗歌中,这种“意象意境化”的审美追求比比皆是,他力求在自然的意象中营造起特有的意境。如《与旅人――在武藏野的道上》的诗句:

“奔遥遥的天边/奔渺渺的一线/奔杂杂乱乱 灰绿的树丛/奔雾瘴瘴的若聚若散的野烟/旅人呀 踏破了走不尽头的淡黄的小路/问遍了点点的村庄 青青的菜圃 满目的农田/旅人呀 前进 望茫茫的无限/旅人呀不要问哪里是欢乐而哪里是哀愁/旅人呀 哪里是你的家乡 哪里是我的故园……”

此诗中所传达出来旅人的孤独和飘零的浓浓的感伤情怀是寄予在那些灰绿的树丛,野烟,村庄和菜圃的,这些自然景物都印上了诗人的情绪,是诗人主观情绪下的产物,以一种寥寂的意境与旅人的感伤相契合,透射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幽怨而绵长。又如《苍白的钟声》中诗人所描绘的钟声都带上了个人的主观情感,这里的钟声是“苍白的 ”,“衰腐”的、“荒唐”的、“残朽”的、“败废”的,这些钟声都是情化了的声音,这些衰草、白杨、风声、月影也都是承载了诗人对灰暗故乡、祖国沉重的哀思的自然景物,使得整首诗歌呈现出渺远而又深沉的意境。同样在《薄暮的乡村》中,诗人不仅以清淡的笔调寓情于景,情化自然,而且以这样的诗句宣告了他与古典诗歌的亲和,与象征主义的隔离。其诗句为:

“渺渺的冥蒙/轻轻的/罩住了浮动的村庄/茅葺的草舍/白土的院墙/软软的房上的余烟/三三五五 微飘飘的 寂立的白杨/白土的院墙/树前/村后/村边的道上/播散着朦胧的 朦胧的 梦幻的/寂静的沉香/和应着梭似的渡过了的空虚的翅膀/漫漫在虚线般的空间的蜿蜒的径上/编柳的栅扉/掩住了安息的牛羊/牧童坐在石上微微的低吟/犬卧在门旁/稚气的老妪嘘嘘的吸着叶烟……”

诗人运用了白描的艺术手法,意象的组接,给我们描绘一幅恬淡和谐宁静又悠远的乡村风景图,营造了与陶渊明《归田园居》中那种“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相似的意境。在这里可以看得出穆木天是对古典诗歌艺术的一种继承,其清新明朗的风格是与象征派的艰深晦涩的诀别。

《旅心》中诗人将对人生、对故乡、对祖国的那种飘零和寂寞落魄的朦胧感情都幻化在了自然之景中,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圆融的意境,使得穆木天的诗歌呈现了偏离象征主义的倾向,有着中国传统意境的特征。

三 “东北大野”儿子的怀乡情怀

怀乡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的题材,无论是《古诗十九首》,还是《天净沙・秋思》中旅人漂泊孤独之感,都是历代文人永远化不去的情思。在穆木天的象征诗歌里,仍可以发现这个经典母题作为传统情绪的一个表现。穆木天这个来自“东北大野的儿子”漂泊异乡,身处世纪的沧桑幻灭,又适逢东西方文化的大碰撞时期,作为弱国子民而倍受歧视和压抑的敏感的心,很容易激发起思乡恋国之情。

这种独特的情感的抒发要求一气呵成或娓娓道来,而不能拘泥于象征主义暗示中,抒情性成了这类诗歌的主要特征。如《心响》中诗人以李白似的浪漫主义情怀,直抒胸臆呼喊出对故乡的热恋:“几时能看见九曲黄河/盘旋天际/滚滚白浪/几时能看见万里浮沙/无边荒凉/满目苍茫”,他为祖国的灾难而心痛“我对你为什么现出了异国的情肠”,并热烈地期待地心潜在猛火的燃腾,痴情地渴望祖国能够出现一个怒放的春光。这里我们看到诗人并没有将他的爱国情怀寄予在“象征的森林”,而是禀着满腔的热情,在奔放的诗句彰显万般愁肠。故孙玉石评价到:“这首爱国诗篇从情调到方法上都不是象征主作品,而接近浪漫主义的歌唱。”

再如《北山坡上》诗人呼喊出“不要忘了这草茵月影那音波色浪――啊,心欲的家乡”;不要忘记那“银灰色的淡淡的薄冥的天光”,“青青的北山的麓”,“铜钱帮底的松花江头已圆圆的滚出了橙黄的玉般的月亮”,这种呼喊是一个游子对故乡最真挚的爱的一种表达,在这里对于故乡的歌唱,是内心的律动的需要,并没有与象征主义有任何的纠结,整体上呈现出中国传统的怀乡情绪。

所以穆木天的怀乡情绪使他的诗歌呈现出了非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融合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句,被统筹于真性情的抒发中,在诗歌创作手法上和精神追求上都与传统诗歌有着某种暗合。

穆木天的象征主义诗歌所承载的内容是丰富的,《旅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是那些令中国新诗人耳目一新的象征主义的洪流,因为在这些新鲜的泉流之下,仍可以看见那些传统的因素不时从底部冒出的水泡,可以说他的《旅心》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象征主义诗歌,是一种糅合中国传统诗歌因素的象征主义诗歌。学者陈方竞这样评论穆木天和他的《旅心》:“我不认为穆木天创作出了成熟的中国象征诗,也不认为《旅心》中的这些诗歌可以像中国古代优秀诗歌那样家喻户晓流传下去,我把这些诗作为一种‘发展中的诗’来认识,这是一种‘未完成的诗’……”。但这样“未完成的诗”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在象征主义诗派同中国传统主义情绪中做了一次尝试性的沟通,为后来的戴望舒的现代派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有机结合做了一次有利的铺垫。

参考文献:

[1] 周作人:《〈扬鞭集〉序》,《谈龙集》,岳麓书社,1989年。

[2] 郁达夫:《创造月刊》(第一卷,第一期“编后记”),1926年。

[3] 穆木天:《〈旅心〉附记》,《创造月刊》,1926年3月第一卷第一期。

[4] 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王彬主编:《旅心》,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

[5] 马拉美:《关于文学的发展》,任蠡甫、蒋孔阳、秘燕生:《西方文论选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6] 钱钟书:《谈艺录之八》,中华书局,1984年。

[7]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赵家璧:《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丛书》(乙种),《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8] 龙全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9] 孙玉石:《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第5篇

关键词:诗歌 《思修》课 教学 探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作为运用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大学生的重要阵地,是一门充满理性和思辨色彩的学科,在《思修》课教学中,思政教师可以运用充满了美感的诗歌去丰富课程内涵,将诗歌融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情境,使课堂成为诗情洋溢的课堂、情感的课堂、生命的课堂,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奠定精神基础,找到精神追求,完善人格操行。

1 《思修》课运用诗歌教学的可能性

1.1 充满了美感的诗歌能丰富课程内涵 古今中外的诗歌,尤其我国的诗歌,是人类传统精神文化的载体,具有先进、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道德指向和丰富的人文精神,诗歌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人文和科学两方面的教育功能。正值青春的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充满了诗情画意,在某种意义上,诗歌就是青春的象征,“诗”的年龄,需要诗的滋养。人们的情感是相通的,《思修》课教学过程中适时结合诗歌,能有效丰富课程内涵。利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激发大学生,把诗人的情感和大学生的自身情感相结合,让大学生在想象中体味千载之下的诗人情感,激发起学生的诗情和激情,再引导学生运用辨证分析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感悟并陶冶自身的性情就水到渠成了。如此,教学事半功倍。

1.2 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诗教 《论语・阳货》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古往今来,人们以诗言志、以诗抒情,运用诗歌这种鲜明的语言艺术生动地表现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验,表达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抒发对自然和他人的真挚情感,反映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塑造健全人格的理想等等。我国有运用诗歌教学的传统,大教育家孔子利用《诗经》宣行教化,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是说到一个地方,看这个地方的人民在礼教方面的表现,如果人民温柔诚实淳朴,那肯定是《诗经》教化的结果。即是说诗教具有改变人的性情,使人走上正确人生道路的作用。以往人们注重运用诗歌来进行人文修养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立身处事、济时应变的能力,如今,诗歌在《思修》课教学中的运用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方法的继承和发扬。

1.3 有助于实现《思修》课教学目的 《思修》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不但要使学生明白思想政治观点之理,还要将其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信念,完成感人、化人、育人的任务。其教学效果同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和个性密切相连,讲究情感和感悟,必需架起情感的桥梁,才能使大学生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继而升华他们的灵魂。青年大学生坚定信念的形成源于情感,源于内心的感动。《思修》课堂上,适时引入美好诗歌,触动学生的动情点,把握他们在接触诗歌时的那些感动,将它逐步升华为一种深刻的理解,一种情感的熏陶,一种心灵的共鸣,就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并使其从中得到人生的受用,发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大学生通过优秀诗歌这股“清泉”的浸染,更容易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继而坚定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信念。

2 《思修》课中引入诗歌的具体做法

2.1 运用诗歌的智慧,唤醒灵魂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在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大学生难免会急功近利、感情淡漠,甚至价值沦丧。唤醒大学生的灵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刻不容缓。诗歌美妙的意境,能吸引大学生积极、灵动地参与《思修》课课堂,诗歌凝练的语言,能触发他们的诗情;诗歌高深的内蕴能唤醒他们的灵魂,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使他们获得富有个性的发展。在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第一节的教学中,我引入著名现代诗人于沙和流沙河关于理想的诗,用隽永的诗句引导学生认识理想,告诉他们,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船,人生要是没有了理想,就像失去船桨的小船,在人生的大海中随波逐流,随时面临沉没的危险。激励他们顺应时代进步潮流,追求远大理想,激发他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自身成才而发奋学习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把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仅仅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掌握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本领。使理想之花结出成才之果。

2.2 运用诗歌的哲理,启发感悟 思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许多青年大学生因为成长环境优越,经历尚浅,所以不懂生活也不会生活,甚至很少去思考生活、生命这样的命题。在讲解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的第一节时,我引用圣哲苏格拉底的箴言“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活”警醒学生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导他们,作为人,必须有思想,有思维,要去思考生活,反思自己的人生,感悟自己的人生。在感悟中走过最美丽的人生风景,到达最美好的终点。上完第三章的第二节,我在进行小结时提问: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并把臧克家先生的那首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诗――《有的人》作为回答,让学生在隽永的诗意中领会人生的意义――个人只有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进,才能实现有意义的人生。为了启发学生深刻思考人生,我在课堂上布置了一个小作业――思考人生及人生价值并以此为主题写一首小诗,题目自拟。学生们认真积极地思考着、写作着,当作业交上来时,呈现在我面前的是许多美丽的思想火花,这些学生个人情感的真实、自然流露,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思考和成长的痕迹。这种诗意的课堂交流不仅满足了青年大学生追求新意、渴求交流的需求,更能使我们思政教师深入学生内心,深度互动,进而更好地完善与改进教学工作。

2.3 运用诗歌的情感,激感 “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的原动力。”讲授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的第一节时,我为学生朗诵著名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作为导入,讲述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启发学生体会诗人对自己祖国的感情,体会作为中国人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理解爱国主义;通过南宋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学生领会了民族英雄心系天下、造福万民的浩气丹心;通过岳飞在《满江红》中面对备受欺凌的半壁江山,“怒发冲冠”,发出的“还我河山”的呐喊,和爱国诗人陆游病危之际,仍盼望“王师北定中原日”,使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通过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在讲授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的第二节时,我通常领唱一首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以歌曲那诗意、雄壮的歌词,震撼学生们的心田,澎湃起学生们胸中赤诚的爱国情怀,抒发我们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情赞美和无限热爱。我适时叮嘱他们要时刻铭记我们是中国人,都有着同样的中国心,我们要以身为中国人而自豪,要为祖国的不断强盛共同奋斗。

2.4 运用诗意的至理名言,升华境界 至理名言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给人启迪,是陪伴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良师益友。我经常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作为座右铭,或者摘抄下来,将其作为自己成长的终身伴侣。在讲授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的第一节时,我适时设问:几年后,当同学们离开校园时,希望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再引入爱因斯坦的名言:“青年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富有创造能力,而且思想、心理、人格和谐发展的人才。”“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作为回答,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成才目标。引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以及《弟子规》中的“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等诗句,启发学生珍惜少年时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授课中有机运用古今中外的思想巨人、科技伟人和文学名人的至理名言,能有效激励大学生奋发进取,刻苦成才,修炼人格,提升境界。

参考文献:

[1]万勇华.“思政课”中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方式探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探索,2013(1):144.

[2]侯晓华.以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孝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1(7):7.

第6篇

2017年端午节班会主持稿【1】

男: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家长

女:各位同学们,

合:大家好!

男:六月,是童年的摇篮,是童年的梦乡。

女:六月,有童年的沃土,有童年的太阳。

男:六月,是一支歌,一支幸福的歌

女:踏着六月的鲜花,迎着初升的朝阳,今天,让我们欢聚在这里,共同拥抱美丽的六月,庆祝属于我们的美好节日。

合:六一儿童节、端午节!

男:尽管我们只是一棵幼苗,但我们骄傲地生活在父母的怀抱。

女:尽管我们只是一颗小星星,但我们幸福地闪亮在老师的身边。

男:在这美好的节日里,让我们满怀感激之情地说一声

合:谢谢你们,爸爸妈妈!谢谢你们,辛勤的老师!

男:今天,老师和家长们带着节日的问候,带着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来看望我们啦! 女: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同学鼓掌)

男:我们的六一,是那么开心难忘;我们的六一,是那么激动幸福,下面有请***为我们表演节目***。请欣赏(鼓掌)。

女:温暖的阳光,诱人的花香,喜悦的笑脸,激动的脸庞,连小草都在欢乐的歌唱。

男:轻轻地屏住呼吸,啊,这是夏的气息,夏天来啦。请欣赏节目:《***》(鼓掌)

女:感谢***和***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节目,为了对各位同学节日的问候和祝福 男:我们的爸爸妈妈们为我们准备了特别的礼物-----现场做水果拼盘,有请家长代表

(拼盘做好后,一名主持人将水果拼盘分发给小朋友们分享)

女:谢谢爸爸、妈妈、老师们给我们带来的节日礼物和祝福

男:古往今来,端午节纪念屈原,弘扬民族精神,抒发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儿女的共识。

女:飘香的端午粽子和诗人屈原不朽的精神一路相伴,他那种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深深地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男:每年的端午,我们中国人都会包粽子纪念诗人屈原。那同学们会包粽子吗?下面有请***的家长为我们展示粽子的制作过程(鼓掌)

展示完成后

男:同学们都学会了吗?别忘了端午前帮妈妈包粽子,好不好?

女:在妈妈的亲吻里,我们是幸福的

男:在爸爸的拥抱里,我们是幸福的

女:在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我们是幸福的。

男:好想就这样,沉静在幸福中,永远也不要长大。欢迎**为我们带来的节目***。(鼓掌)

女:风的轻柔道不尽人间深深的爱,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爱的世界

男:感谢爸爸、妈妈、感谢老师、感谢所有关心我们的人,我们真的长大了 女:今天我们在这里踏歌起舞

男:明天我们从这里起航

女:托起梦想,让她闪亮在未来的天空。

男:踏响大地,让童心乘着春风翱(ao)翔(xiang)。

女:成长在祖国的怀抱里,我们格外幸福,

男:成长在党的阳光下,我们朝气蓬(peng)勃(bo)。

合:我们是祖国的春天,我们是祖国的希望。衷心感谢老师和的辛勤教育和培养! 男:幸福的时光却总是太短暂。

女:快乐的日子总是那样匆忙!

合:最后祝大家:学习进步!六一、端午双节快乐!

下面请辅导员老师讲话,大家掌声欢迎。

退旗:敬礼

中队长宣布队会宣布结束。

2017年端午节班会主持稿【2】

马上就要到端午节了,同学们对端午节的知识了解多少呢,?我宣布:端午话传统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一、展示

(1)首先由各小组交流整理各自收集的的有关端午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及屈原的事迹。

(2)由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汇报自己收集到的知识,师生交流、汇总,共同学习: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如《九歌》、《离骚》,深入人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等熔铸着屈原思想光辉和人格精魂的隽永诗句,两千多年来,影响和哺育着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和文人墨客。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每到端午节,人们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纪念屈原,端午诗会吟屈原、赛龙舟纪念屈原、举行仪式公祭屈原,此外还有挂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

二、交流

1)选取学生代表说出有关端午节的诗歌及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师生交流、汇总

(2)选取代表朗诵李清照《端午》、《九歌》、《离骚》部分诗句,师生评价。

(3)师朗诵《离骚》部分诗句,引起共鸣,师生齐读,升华情感。

三、升华

师进行情景升华:今天我们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及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

事迹及他的作品,就是要弘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今中国不仅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更需要成千上万富有高尚爱国情操的仁人志士。我们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及希望,更要做一个爱国的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四、拓展:

(1)讨论交流:为了明天更幸福,我们应该怎么做?

(2)师生小结讨论交流情况。

第7篇

2017端午节国旗下讲话范文【一】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有很多,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历史上的这天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等形式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要职。因为他坚决主张抗击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至极,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如:《离骚》、《天问》、《九歌》等影响深远的诗篇。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的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绞,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船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

屈原离世已有两千多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他会永远生活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让我们怀着对伟大爱国之士的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看待中华的每一个传统佳节吧!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

感谢大家耐心的倾听,在此,请接受我对各位的节日祝福:端午节快乐!谢谢。

2017端午节国旗下讲话范文【二】

各位师生:

大家好!

今年的x月x日是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喝雄黄酒等形式来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身体。有的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希望鱼龙虾蟹吃饱了,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有的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晕倒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为棕子。

郭沫若评价屈原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浪漫主义诗歌之先河,创立了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楚辞文体;发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香草美人传统。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绝的才情,似河流汇聚成海一般,浩瀚无垠。我国文史上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就是他集毕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死了已有23XX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屈原作为一个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当时客观残酷的社会条件而失败了。但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却成功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他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伟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莲的圣洁,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后人颂扬,激励感染了无数中华儿女前行的脚步!

屈原的伟大,不仅是他刻骨铭心的诗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

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他永远上生活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2017端午节国旗下讲话范文【三】

同学们:

在一年365天中,有许多印有中国标签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这些传统节日折射着古老的中国文化,象征着丰富的华夏文明,闪耀着龙的传人的无穷智慧。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和文化标签。然而今天,当我们的生活被高科技元素充斥时,我们多多少少冷落了传统节日,减弱了对文化传统的记忆。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的代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两千多年前,三闾大夫屈原情系百姓,心忧天下,怀石投江。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人们每到五月初五,便把用五色丝线包裹的粽子投到水中,表达敬爱之情。屈原的爱国精神,感召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民间纪念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比较普遍的纪念形式有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挂艾草、办诗会,等等。每一项端午习俗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留存着独特的文化记忆,沉淀着浓浓的爱国情怀。

习爷爷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多个场合阐述过传统文化。他曾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第8篇

眼下,在中学生当中关于该不该看武侠小说的问题有不少争议。我认为,武侠小说尤其是金庸、古龙等名家的武侠小说值得一读。

很多人认为小说俗,没有价值。一些中学生也把读武侠小说当成学习之余调节身心,换换脑子或是打发时间的最佳办法。虽然武侠小说属于通俗文学,但内容多是关于生死、朋友、刀剑、大义、爱国、爱情、经济、酒……一点也不俗气,相反,不少主题还很高尚,使现代人缺少的美德。有人认为武侠小说太过血腥暴力,太残酷,但这是“以暴易暴,以杀止杀”主题的体现,是维护正义的必要手段。还有人认为武侠小说太不真实,都是吹牛。那么李白的诗句,什么“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流”也有点太玄了。凭什么李白的夸张就是浪漫主义,武侠小说的夸张就是吹牛呢?再有人认为武侠小说文字粗俗,那他一定是专读以武侠小说为幌子的小说了。仅将小说文学当成消遣是不够积极的。细读武侠小说可以学到许多东西。一些大家的力作堪称“百科全书”。以《天龙八部》为例,其中包括地理、历史、围棋、佛学、道学等知识。这里面有很多东西是课本上根本学步到的。如果在读武侠小说的同时注意吸取其中的知识那是大有裨益的。

有的中学生抱怨说看武侠小说会上瘾,影响学习成绩并导致视力下降。我认为这种现象不在少数,但问题不在武侠小说本身。事物本身并无好坏,决定好坏的是人。鸦片在好的医生手中是上好的止痛、止泻药,在不法商贩手中是“福寿膏”;武器在公安手中是保卫人民的工具,在歹徒手中是犯罪的凶器;权力在正直的人手中将是人民的福祉,在心术不正的人手中将是人民的祸害。同样,武侠小说在一些中学生手中成了拖累,也只能找自己的原因。总不能“非我也,兵也”似的把责任推给武侠小说吧。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能克制住自己。他们如果能克制住自己,也就不会有上述情况发生了。

武侠小说只是众多文学流派中的一种,并无可怕之处。中学生们如果能克制住自己,在学习之余,不妨读一读武侠小说,既能缓解疲劳,又能增长见识,何乐而不为

第9篇

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身上肩负着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重任。在平时的教学与研究中,本人发现,从俗语、楹联、诗词曲赋、四书五经、传统美德、民风民俗及语法等各种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入手,与语文教学结合,均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时间一长,师生都感到“中华文化,妙不可言”。

一、传统节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可近年来一些人为了赶时髦,过起了洋节日,传统的节日却忽略了。圣诞节各大商场张灯结彩,圣诞老人站在门口迎接各位顾客,门口的圣诞树光彩夺目,商场里到处都是头戴圣诞帽的售货员……气氛煞是热烈。情人节大街上处处是大幅的标语,玫瑰卖得特别火爆……可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七夕节,却显得冷落了。于是,在语文教学中,我对学生说:“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你们知道有什么风俗吗?”学生说:“家家户户举行一些庆祝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舞龙狮、吃年糕等,年初一早上人们互相庆贺,大人给小孩压岁钱等。”

我又引导学生说关于春节的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为了引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我又告诉他们,我们的传统节日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清明节是祭拜祖先的,相关诗句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人们在这天的风俗是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辟邪等。七夕节源自牛郎织女的传说,人们常用“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诗来象征美好的爱情。中秋节人们观月祭拜,寄托情怀,留下了许多思乡的佳句,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

在上语文课时,我把这些传统的节日穿去讲,以便活跃语文课堂学习,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风俗的回顾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在语文课堂上了解传统节日的同时,又穿插相应的古诗词,加强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应用,这样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古诗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古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随时可以灵活运用,无论是导入、解答问题、小结、总结时均可加以运用,达到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亲情、友情教育的目的。

(1)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中最浓郁、最强烈的亮点就是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初中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位卑未敢忘忧国”是南宋时期著名诗人陆游忧国爱民的真实情怀, 陆游《 示儿》一诗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陆游临死之前,仍然惦记祖国的一统大业,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兼济天下苍生的远大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岳飞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何等的气势,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王昌龄的《出塞》、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都抒发了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感。学习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在理解诗句含义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体察探究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学习伟大诗人热爱自己的祖国的高尚品质,长大后做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建设者,能够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2)对学生实施亲情教育。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重点。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颂扬了母爱的伟大。唐朝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 “每逢佳节倍思亲”其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成为千古佳句。三国时期曹植的《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则教育我们亲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且不可相互残害。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亲人对自己的关爱,注重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优良品德,给学生编织一个和谐的亲情关系网。

第10篇

一、文学美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借助生动形象的审美教育进行渗透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提出的“寓教于乐”的主张,说明了文学在发挥它的作用时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重要特征。一般说来,读者阅读文学作品,首先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文学的认识作用、思想教育作用只有通过它的审美教育作用、娱乐作用才能实现。文学美育是一种把受教育者带入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情境之中,在艺术形象的感染下,产生情感共鸣,引发精神震撼,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并于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方式。文学的思想教育作用只有通过它的审美娱乐作用才能实现,亦即思想和道德只有借助艺术审美才能深入人心。

艺术形象是文学的灵魂,它具体、生动、可感,饱和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文学艺术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以及综合描写的生活画面和抒情作品中的意境等。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思想道德内容蕴涵在艺术形象之中,二者浑然一体,水融。“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文学与道德既各属不同的领域,又相互渗透、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文学是反映道德实践、推动道德进步的手段和形式,道德是文学得以灌注生气、获得价值的依据和内容”[1]。所以,文学审美是以真善美的艺术形象为先导,通过欣赏者对“美”的欣赏来领悟“真”与“善”的过程。在文学美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能使理性的灌输变成生动的形象,把道德说教转化为道德情感的陶冶,必定会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二)通过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进行渗透

文学艺术“不是用伦理规范直接进行评判,而是用典型形象和生动情节对道德进行形象的演绎和阐释;它不是干巴巴的说教和硬邦邦的灌输,而是在以情感人与以美愉人的过程中,让人欣然接受崇高道德和精神文明的浸润与洗礼”[1]。文学不是用大道理说服人,而是用艺术感染人。因此,文学艺术对人们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以隐性教育为特征的。

与直接灌输思想观念、政治理论和道德意识的教育方式相比,文学欣赏的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因为在欣赏活动中激发出来的情感共鸣具有一种强烈的驱动力,它催促欣赏者在情感态度、行为方式上积极向榜样靠拢,并随之调整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自我完善。

二、文学美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古往今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文学艺术对修身养性乃至治国兴邦的重要价值。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近代著名教育家指出:“艺术者,超于利害生死之上,而自成兴趣,故欲养成高尚、勇敢与舍己为群之思想者,非艺术不为功”[3]。同志在2000年春节出席“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欣赏会”时,也号召大家学一点古典诗文,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由此足以说明文学美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意义和丰富内容。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主旋律,也是贯穿文学美育的一条主线。在优秀文学作品中,蕴涵着作家们关爱他人、关心国家命运的伟大情怀。杜甫的“三吏”、“三别”等诗篇是他忧国忧民的历史见证;陆游“僵卧荒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中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怀;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饱含着为祖国和人民而献身的伟大民族精神。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表现了渴望祖国繁荣昌盛、“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爱国情感和积极乐观的民族自信心,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深厚真挚的感情与祖国历史命运紧密相连。这些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辉的优秀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思想情感。

当然,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是各不相同的。在今天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求他们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实证明,通过文学审美培养教育对象的爱国主义精神,比空洞而直白的爱国主义说教更具体形象,也更有效果。

(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崇高理想信念的树立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大学校园这方净土也被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所侵蚀,以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严重,缺乏执著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高扬着人类为追求崇高理想而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执著精神,为大学生理想教育提供了丰富形象的教育资源。

读抒情长诗《离骚》,我们会被爱国诗人屈原的执著理想信念所震撼,为了振兴祖国,他不屈服于保守势力的,尽管备受冤屈、屡遭排斥,但仍坚持操守,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他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铮铮誓言,已成为激励后人前仆后继的精神动力。在《我的信仰》中,我们能聆听到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心声:“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人要有高尚的理想,一定要为人类和社会尽力”[4]。屈原、爱因斯坦等以他们伟大的一生践行了他们的伟大理想,也启发着我们当代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要深刻反思、审视自我,要把自己的人生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走出狭小的自我天地,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

(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高尚人格风范的塑造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利益纷争增加,就业压力加大,加上长期以来基础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大学生普遍存在诸如心理脆弱、诚信丧失、自私自利等人格缺陷。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青年大学生修身养性、修己爱人、自省慎独的人格风范的培养,对于至善至美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都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

儒家经典《大学》里的“大学之道”就是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为我们展示了儒学的人生进修阶梯,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直到今天,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孔子把那些人格高尚的人称为“志士仁人”,在对待荣辱富贵上,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倡导“大丈夫”人格,强调在艰苦环境中锻炼人格,“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不断锤炼打造,塑造成“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人格,显示了刚正不阿的人格理想。读李白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能够感受到诗人不随波逐流,不与奸诈当权小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谭嗣同的“去留肝胆两昆仑”都是高尚人格的写照;当代文学作品《林海雪原》、《红岩》、《红旗谱》、《关汉卿》等,新时期长篇小说《我是太阳》、《中国制造》、《至高利益》、《抉择》等,主人公身上无不闪烁着无私无畏的崇高人格的光辉,无不具有鲜明而积极的思想力量、时代精神和道德底蕴,无不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形象建构和艺术弘扬。所以,这类作品都是对大学生进行高尚人格培养的优秀素材。

(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积极人生态度的引导

在逆境中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人格健康的一个方面。文学作品中,身处逆境而又自信、旷达、有所作为的例子俯拾皆是,司马迁虽遭宫刑之辱却以顽强的意志完成了《史记》的写作,并为我们列举了历史上身处逆境而奋发有为的例证:“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5]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了逆境中的自信乐观,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体现了不如意时的洒脱旷达。

史铁生在轮椅上写就了《我与地坛》、《命若琴弦》等优秀作品,为人们揭示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锲而不舍的追求过程;海伦·凯勒生活在黑暗中却给人类带来光明,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给无望的世界送来希望。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那位勇于面对生命厄运的“硬汉”形象告诉我们:“人可以被消灭,但是不可以被打败。”读了作品之后会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坚强、勇敢、执著和睿智的人性之美,欣赏到人类永不言败,至死维护生命尊严的人性光辉。这些优秀作品为世人奉献了一首首永恒的生命之歌,营造了一个个巨大无垠的精神空间,让无数的人们得到心灵的洗涤和精神的锤炼。运用这类优秀文学作品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勇敢地直面社会和人生,培养他们不畏困难、乐观豁达、勇往直前的积极心态。

三、文学美育中有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方法指导,借助文学审美实现渗透

优秀的文学作品融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为一体,它具有生动的形象、完整的意境、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文学审美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再创造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欣赏者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生活知识,运用联想和想象去补充丰富欣赏对象,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分析鉴别作品的思想内容及其社会意义,这样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美学享受的目的,这也是文学教育不同于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对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欣赏应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如欣赏诗歌,要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把握诗歌的形象,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才能产生思想感情的强烈共鸣;而欣赏小说,则要抓住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剖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才能沉浸于小说所描绘的广阔生活画面之中,深受熏陶和感染。对于散文、戏剧文学、电影文学来说,也应从各自不同的基本特点出发进行阅读与欣赏。因此,在实际欣赏活动中,欣赏者必须具备基本的艺术感受和理解能力,必须具备基本的文学欣赏水平。这就要求高校应加强文学欣赏方法的指导,促进大学生文学欣赏水平的提高,真正实现文学美育在提升人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追求人生意义和理想方面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加强引导推荐,通过欣赏优秀作品加以渗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文学作品可谓林林总总、鱼龙混杂,大学生如果不加以鉴别地全盘吸收,必然会对其自身造成消极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网上文学作品,品种繁多,内容缤纷芜杂,由于其开放性和自由性,造成了文字垃圾的大量存在,使得许多网络文章成为精神、黄色垃圾。在网络文学充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今天,如果不能以正确的审美理念进行引导,势必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危及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所以,除了推荐经典作品,还应注意选择那些富有时代气息的在题材上与大学生思想接近的作品,以便于他们理解和接受。同时要严加监督引导,杜绝不健康作品的传播;并对有争议作品展开讨论,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优劣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

(三)创新交流形式,通过激发欣赏兴趣促进渗透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善于求新思变,因此,通过对文学美育的交流形式的创新,能够激发他们的欣赏兴趣,从而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例如,可以成立大学生文学社团,通过文学欣赏讲座、读书研讨会、征文比赛、辩论赛、影视欣赏(欣赏根据优秀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以及戏剧作品)等形式,围绕一些特定的优秀文学作品组织交流活动,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思想、情感等展开讨论,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的隐性教育。还可以组织大学生针对优秀作品进行戏剧表演、“我拍电影”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些丰富有趣的交流活动具有情真意切、潜移默化的优越性,避免了简单生硬的理性说教,还能够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来促使其对道德的更高追求。

第11篇

精选初中端午节演讲稿

同学们,今天X月X日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你们对这个节日有多少了解呢?

端午节是爱国节,因为爱国诗人屈原在公园前278年的五月初五,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江而死。

屈原沉江后,古人将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万舟齐发,并以呐喊旗鼓吓退蛟龙,以此表示对屈原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端午节是防疫节。

端午节前后是春夏交替传染病的高发时节,古人在端午节前后插艾叶,悬菖蒲,用以驱蚊蝇,净化空气。

成年人还要饮雄黄酒和菖蒲酒驱蛇虫,小孩子要佩戴藏有朱砂和雄黄的香囊预防疾病。

端午节是体育节,因为人们在这一天要在水上赛龙舟。

龙舟竞赛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项国际体育赛事,也起到了友谊纽带的作用。

端午节还是美食节,以为我们要吃可口的美食——粽子。

人们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花色品种繁多的粽子,可以让你一饱口福。

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是浸润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化遗产,体现着一种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

新时代的少先队员要肩负起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为成为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做好准备。

精选初中端午节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你们知道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传统节日嘛?(端午节)对,是端午节。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可多了,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历史上的这天,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等形式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xx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船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便把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据说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后来,为了防止饭团被蛟龙吃掉,人们便提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办法,这便是粽子的原型。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

和屈原不同,我们身处的时代是盛世的中国。国家富强,民众和谐。在这一个富足自信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爱国,学会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话送给所有的同学“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黄而不毁其节。”,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奋发图强,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心智的人。最后,预祝大家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谢谢!

精选初中端午节演讲稿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这首诗吧?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舟。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这首诗描写了南宋诗人陆游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储药、配药方、祈祷这一年能平安无事。从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节的风俗。作为中国古老文化节日之一,端午节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过去,我对端午节的知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里,我读了《我们的节日》这本书,才知道原来端午节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这本书当中得知,端午节是在中国这么多的节日中,名称最多的:端午节、端阳、重五节、夏节、天中节、五月节、诗人节等。端午节的来源也有很多种,有纪念屈原说、龙说、纪念伍员说等20多种。

其中,最流行的是纪念屈原说。据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每年这一天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草的风俗。其中赛龙舟最有特色,那争先恐后的激烈场面就像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一样,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

因为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端午节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我们德清,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挂上菖蒲、艾草,据说可以辟邪消灾。各家各户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着浓浓竹叶清香的粽子,是我们孩子们的最爱,枣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个个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们还会佩带着香袋,姑娘们以这五彩缤纷的香袋做饰物,既香味袅袅,又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动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来了不少小伙们留连的目光。

偶然间,我从网上看到去年,韩国打算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为他们国家的遗产,我非常惊奇,觉得这是对我们中国人的羞辱,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怎么可以让给别的国家去申报呢!这可能跟有些人喜欢过洋人的节日有关吧!我想,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为保护宏扬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吧!

精选初中端午节演讲稿

尊敬的同学们、老师们:

今天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同学们,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今年的端午节是6月6日,也就是本周四。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很多,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xx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汨罗江。当时他62岁。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国南方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两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谈论屈原的爱国主义,倡导的是什么呢?我们倡导的是屈原热爱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对危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责任感,是面对强权宁折不弯的精神,要体会到屈原对于国家人民的深厚感情,体会到屈原对于这片土地,也就是我们脚下这片广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同学们,屈原因为热爱祖国、关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粽子、观看赛龙舟时,不要忘记20xx多年前那位爱国大诗人——屈原。

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奋发图强,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心智的人,能为自己的将来铺垫繁花似锦的人,能回报呵护自己的父母师长,无愧于炎黄子孙的人。

在放假期间请同学们要注意安全,特别是最近流感比较严重,尽量少去公共场所。最后,祝同学们过一个愉快的、安全的端午节。

精选初中端午节演讲稿

各位师生:

大家好!

今年的5月28日是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喝雄黄酒等形式来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身体。有的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希望鱼龙虾蟹吃饱了,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有的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晕倒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为棕子。

郭沫若评价屈原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浪漫主义诗歌之先河,创立了“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楚辞文体;发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香草美人传统。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绝的才情,似河流汇聚成海一般,浩瀚无垠。我国文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就是他集毕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死了已有2320xx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屈原作为一个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当时客观残酷的社会条件而失败了。但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却成功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他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伟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莲的圣洁,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后人颂扬,激励感染了无数中华儿女前行的脚步!

第12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古诗词;爱国主义;环保教育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文学价值极其独特。从先秦的诗经,到战国的楚辞,从汉代的汉赋到唐代的唐诗,从宋代的宋词到元明清的元曲散曲,它像一座绵延起伏的万里长城,盘俯在中国文学的广袤大地上,它既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我们初中政治学科进行德育教育有效的载体。俗话说,“万事德为先”,学校教育也是以德育为首的,那么,如何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挖掘我国古代的经典诗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体现了一种对祖国的认同和支持的态度,它是千百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诚团结、一致对外的思想基础,更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祖国统一的精神力量。古诗词教学中尤其需要强化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使学生时时处处牢记自己是祖国的一份子,理应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首先,爱国教育无处不在。爱国主义是德育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的古诗词也不胜枚举。例如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时,我运用南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来进行课题的导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被俘的文天祥的爱国情怀,我从文天祥悲壮激昂的爱国观、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出发,让学生分析、交流、探讨,并使文的精神与我国的统一大业联系起来,学生心中自然升腾起爱国主义的火焰,对港澳台的回归也充满了爱国情怀,引入课题十分自然。

其次,乡情教育无时不有。爱国教育,从小处讲,即乡情的教育。如果人人都爱家乡,愿意为家乡的改变出一点点儿力,那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家乡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例如讲“爱国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时,我引入唐代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针对本节的乡情教育,并有意设置了两个问题:“(1)除夕之夜,为什么作者不写大红灯笼高高挂和鞭炮烟火的齐鸣闪耀,而有意写了一盏寒灯呢?(2)诗句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其实质是写什么?”通过问题

的设置和学生小组的讨论与交流,得出作者写一盏寒灯是为了渲染旅馆的清冷,表达作者内心的凄凉孤寂。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其实就是写作者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再让学生联系自己家乡的面貌与亲人的音容,思考改变家乡落后的办法、降低对亲人思念的方法等等。无时不有的爱乡教育使学生牢记自己的学习使命,用学到过硬的本领来建设家乡,从而报效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乡土的哺育之恩。

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其性格还具有可塑性,且学生的学业有成与将来的事业成功都需要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指导。探寻浩淼深邃、博大精深的古诗词,深入挖掘“三观”教育的内容,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例如,讲“人生难免有挫折”时,我引入了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全诗表达的是作者遭受异己打击,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然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却是富哲理的经典,它将郁闷转为豪放,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作者在困苦失意中不意志消沉,却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它蕴含的积极的人生观是值得借鉴的。对此,我让学生与自己的人生联系起来,将来无论遇到任何困难,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三、环保教育的常抓不懈

目前,人类追求快速发展中,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等过程中环保的忽视,导致污染严重、气候异常等问题的发生,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挑战。例如,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程度惊人,雾霾天气越来越多等等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利用古诗词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强化学生环保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初中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探索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现在的学生功性利、名利性很强,自私、不尊重他人、对人事采取冷淡漠不关心的态度等时常有之。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中,经常引入关于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让学生不断欣赏、品评,久而久之,会使学生逐渐忘却了名利与得失,平复了心理的失衡与不快,在保持高尚的节操、锤炼高贵的品格、提升道德的品位等方面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讲“人类面临有严重的环境问题”时,我有意把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引入话题,让学生分析与品赏,顿时泰山的高大巍峨映入眼帘,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会油然而生,由爱而生护,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战胜困难、攀登高峰等品质,从而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道德涵养的闸门。

总之,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如果我们从我国浩瀚如烟的优秀古诗词入手,抓住经典名句背后的深刻寓意与人生哲理,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一定会使初中政治课教学的改革焕发出新时期德育教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长周.古诗中的德育教育赏析.《华夏教师》,2012年09期

[2]聂荣刚.古诗文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甘肃教育》,2011年15期

[3]张劲松.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借用古诗词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之我见.《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