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易经与人生

易经与人生

时间:2023-05-30 09:04: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易经与人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易经与人生

第1篇

1、人微言轻的时候,要多听,吸收一点经验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2、同样是女孩子,你是一块地,但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来种东西。

3、任何事情做强做大,不如做长久。

4、人与人的关系,要出乎自然,要出乎内心的真诚。你现在看到谁都笑,那谁看到你都怕了。

5、《易经》本来就是从自然里面萃取出来的一些道理。

6、一个家庭必须要有夫跟妻,才算家庭,只要分开,剩下一个,都不算家庭。

7、西方人的信仰只要宗教为止,我们的信仰比宗教更高,叫做道。

8、《易经》里面是没有好坏的,好会变坏,坏会变好,意思就是好就是坏,坏就是好。因为好的里面有坏的因素,随时会发生的;坏的里面,它也有很多好的因素,它会随时翻过来,把所有坏的成分统统取代掉。

9、上面看你顺眼,你就表现得好;上面看你不顺眼,你再好也是不行的。

10、凡是常常被推翻的东西,就是不成熟的。

11、任何事情,你用得合理,它都有价值。

12、任何事情的产生,都是又难又险。必须要聚集力量,谨慎行事,同时方向要正确,方式要合理,再加上方法要正当。

13、(不管)你处于什么地位,你只要把你本分工作做好,你就是最有价值的。

14、学习要靠自己,父母、老师只能适度启发兴趣。

15、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不是我(老师)去求小孩(学生)要好好地学习,要小孩(学生)来问老师,才给他答案。这才是教化的基本原理。

16、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就一辈子读那几本书,什么都通了。我们现在读太多太多书,最后还是读不通,就是因为我们现在是读西方的东西,而没有去读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东西。

17、男性的责任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位和场合,有不同的表现。

18、宇宙一切都是动态的,随时在改变;人的命运也是动态的,随时在改变。

19、品德不好,势力越大越倒霉;品德不好,财富越多越危险;品德不好,地位越高摔得越重。

20、有例行就有例外。

21、《易经》是经由宇宙万象,讲出人生的道理。

22、算命是说你算算看,我听听看,如果对我有利的,我就尽量去达成;如果对我无利的,那我尽量去避免。这才是《易经》告诉我们的趋吉避凶的道理。

23、成一家之言就是所有的学生把自己的创见,当做是老师的延伸。

24、女孩子要选丈夫,就选这个人可靠不可靠,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责任感怎么知道?太清楚了,你到他家,看看他爸爸就知道了。

25、人应该有所畏惧,不能为了自己的需求,放纵自己,为所欲为。

26、每个人都要有方法来了解自己,因为了解别人很容易,了解自己很难。

27、任何事情都要注意适可而止,量力而为。

28、当一个人配合人家,配合到大小事情你都知道,你知道的秘密太多,你就要小心。

29、我们的学问是全盘了解,然后才展开的,不象他们(西方人)是一点一滴摸索着去整合,到现在还整不齐。

30、当你得到机会,当你受到上面的提拔,当你得到很多人的赏识,你要特别小心,不能表现过度。

31、一个人如果做到没有人把他当做对手,这个人根本就没有价值。

32、领带要有人执行,执行要有良好的领导,这就叫乾坤配。

33、《易经》它是讲合的,所有的分都是为了合。

34、一个人到了一个(新)地方,先安静下来,了解了解当地的状况,了解了解领导的个性,然后再熟悉一下环境,跟其他人打打交道,等到大家都支持你,你才放心地表现。如果你没有把握大家会支持你,最好不要表现,否则稳定出丑。

35、只要我们不忘记《易经》的道理,哪怕有一天我们再倒霉,我们还是会起来的。

36、曲是直的必要过程。

37、越有学问的人,越是不敢回答问题,就好像稻子一样,越成熟就越往下垂。

38、人生最难的,就是知道自己的分在哪里,读《易经》就是告诉我们,你的分在哪里。

39、什么叫本事?就是你有能力,还要加上你表现得让人家很欢迎你,很接受你,对你心服口服。

40、赚钱不是凭能力,赚钱其实是靠机会,可是用钱那是靠智慧。所以一个人要赚钱之前,最好先学一学怎么样去花钱。

41、不可以完全相信占卜的结果。

42、我们很习惯于把所有功劳都归功于上级的领导。我们中国人不会去跟上级领导抢功劳。

43、慎选立足点,是做任何事情开始的第一个原则。

44、一个人求上进,最安全的(方式)就是修养自己的品德。

45、西方人是专门讲能力的。中国人不讲能力,不是不重视能力,而是讲一种比能力还深一层的东西,叫做本事。

46、上天用金钱和财富来考验我们每一个人,钱财是工具,不是目的。

47、人生是来历练的,人生是来完成责任的。

48、是男的女的都要守的,男人的的表现方式跟女人的表现的方式不一样,这叫做男女有别。

49、老师要严厉,但是同时要有亲和力。

50、休息是为了走更长的路。

51、任何道理都要与时俱进。

52、《易经》告诉我们怎么样去用钱,八个字——当用不省,当省不用。

53、我们每一个人,要各尽所能,而又各取所需。

54、男人的,两个字讲完了——责任;女性的,就是忠贞不二。

55、人生经过更多的磨炼,你才会成熟。

56、《易经》给我们的启示:不要只看眼前,要知道未来的变化。

57、优点就是缺点,缺点就是优点。

58、阴就是阳,阳就是阴,阴可以变阳,阳可以变阴。

第2篇

《易经》告诉人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易学经典《周易》读书心得感想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易学经典《周易》读书心得感想1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周易》这本书。二十几年前,看有的文章中说,中国的《周易》,是二进制之父,假如没有《周易》,电脑也许要晚发明很多年,甚至几百年。我是学无线电的,知道二进制是数控的基础。

在我的知识里,那时只是听有些老人说过《周易》这本书,理解为《周易》应该是算命方面的书,怎么还能与电脑,二进制联系在一起?所以,我就找了一本《周易》来看。《周易》与二进制的关系很简单,马上就明白了。但是,其中有很多的奥妙和很深的哲理,却让我至今都没有把玩明白。为了明白,后来又看了很多版本的《周易》,虽然没有过深的明白,但因看了很多年,也有很些点滴的体会,在此纪录下来,以供大家分享。

《周易》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全世界都在研究与讨论。这本书包罗万象,天文,历史,军事,哲学等等都有涉及,就象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人在研究《红楼梦》一样,世界观不同,造成研究结果的不同。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谈不上研究,但是书中的文字与哲理,我认为是很值得我们一看和把玩的。

古人云:不看《周易》,不能为将相,这话自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纵观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几个谋略家,象姜子牙、张良、诸葛亮,这些人对《周易》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

我看《周易》,虽然没有看懂什么,也感悟到了其中有些为人的道理。象书中第一卦,“乾”卦,乾为天,说的是君子要效仿天的美德以“自强不息”,这是告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终,不要半途而废;还说‘潜龙勿用’是说万事不要强出头,能办的就办,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通俗的解释就是说,枪大出头鸟。包括古时候说皇上是“九五之尊”,这是对乾卦第五爻(发音:遥)的总结和概括,爻辞“飞龙在天”,所以用这个来形容皇上。

“坤”卦,坤为地,是要我们效仿大地的美德“厚德载物”。这是教我们做人要有博大和宽广的胸怀,做人不要斤斤计较;“恒”卦,孔子在《周易》的系辞中说“夫妻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授之以恒”,这是教我们知道,怎样做一对好夫妻,夫妻的形成,就要持之以“恒”;“姤”卦,一阴五阳,有一女侍五夫之象,也有老男娶少女之说,这不是正配。卦中一说女人的,二让我们“勿娶此女”;还有“否极泰来”这个成语,也是来自源于《周易》;《周易》里有“否卦”和“泰”卦。是说世间的事物“不能终否”,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要往好的方面转化。“阴极必反,阳极必至”的道理,是告诉我们,任何事只要持之以恒,就有成功的希望。这也符合哲学思想,事物的量变,必然要达到质的变化。对于做人或做事而言,都要掌握“度”的含义,万事都不要过“度”,过“度”后,一定要引起反方向的变化。

在《周易》这本书中,全书都在贯穿着一个“位”的概念。尤其是孔子为之作的系辞,对“位”的关系,有更多的阐述。主要是说天尊地卑,君有“君”位,臣有臣“位”。包括每一个卦,都有“位”的关系。虽说这是我们所批判的封建思想,但在今天的社会来说,每时每刻,无处不在的都有对“位”的要求。所说的做人要在“位”不越“位”,该说的要说,该做的要做,不该说的千万不要胡说,不该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那样就会适得其反。这是我们做人和做事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

现在的企业都讲团队精神,假如做人能把握好“度”与“位”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能处理的很好,团队也一定会团结。

如果有人把《周易》单纯的看成算命的书,我认为就是大错特错了。不错,《周易》涉及了算命,但算命或预测,对于这本书来讲,它只是一个极小的方面。我不反对算命,但做人不能全部信命。现在有时我也算着玩,那是在对某件事情,举棋不定或很迷茫的时候,我自己就算一下,当卦上说的很时,我会信心百倍的去把事情作完,当算的不好时,我就要冷静的考虑事情的过程与结果,理智的还是要去把事情办完。不要认为算得不好时,就不办事情了,那样是不对的。有很多的事情,我们是“贵在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学到很多的东西。

还有很多,很多,在此就不一一的例举了。总之,《周易》能位于我国的五经之首,一定有它的道理。以上只是我看《周易》粗浅的认识,有不到的地方,望朋友们点评。

易学经典《周易》读书心得感想2易经,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熟悉到从小就有,陌生到对其一点也不了解。现在突然发现一些最基本的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事事物物都与易经相关,而现在科技的发达也归于易经,真得感觉很奇妙。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上古三大奇书:《黄帝内经》、《易经》、《山海经》。《易》事实上是集合了古代的《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阴阳一元论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广义的《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易经》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由于《易经》成书很早,大约在西周时期,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因此春秋战国时代的人撰写了《十翼》,又称为《易传》,以解读《易经》。

普遍认为《易经》最初是占卜用的书,但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自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亦被介绍到西方。

我们知道易经里面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六十四卦的卦辞跟爻辞,所谓算命其实是易经将世间所有情况统一归纳到六十四卦中去,每一卦为一个情景,然后对号入座,将你对应到某一卦中,再去详细分析该卦的卦辞。这里先强调一下,六十四卦中除了谦卦之外,其他六十三卦都有阴阳两面,也就是无所谓好无所谓坏,因为物极必反,要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去定。先看一下六十四卦的由来,古云,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两仪生四象(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象生八卦(天,风,火,泽,地,雷,水,山),八卦再演绎成六十四卦,其实就相当于数学中的排列组合,分析每一个卦都应该将它分为上卦跟下卦两部分来看,例如乾卦,上下皆为天,为纯阳之卦,坤卦则为纯阴,但谦卦却是上卦为地,下卦为山,这就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想象一下为什么了,可以任意发挥,但是要能自圆其说,所以说为什么找不同的人算命算出来可能是不一样的,当然也有可能算命先生会根据你的表述来判别,然后强硬地塞入卦辞里面,以示这是古人说的,来增强说服力。很多卦其实都很有哲理,例如坤卦,未济卦,既济卦,咸卦,丰卦等等,这里就不再列举了。一阴一阳,亦阳亦阴,阳中含有阴,阴中亦含有阳,看着自己的手就想到了阴阳说,有时想想也不无道理,阴不能缺少阳,而阳亦不能缺少阴存在,就像大拇指与四个手指一样,一奇一偶,一阳一阴,对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人生来其实就已经于已经相关。从《易经》里,我也学会了顺其自然,顺势而为,顺应规律,一切不需要强求,也不必着急。该来的必然要来,该去的终究要去。比如生命,比如四季。斗转星移,周而复始,交替而已,变化而已,轮回而已,用一个字来总结,就是——易。

知“易”不易,知易行难。天空之下,大地之上,众生之间,我们每个人既自身渺小又汇入茫茫,既生命有限又思绪无涯,如何把“易”中的道理融入生命的过程,真是一个需要代代人研究并传承的课题啊。

今天春日融融。当春风轻轻吹拂着我的心,《易经》的真谛似乎就融化在我的胸怀里。眼望遥远的天边,在静静的冥想中,仿佛我已经化身为白云,飘在无界的天空。

易学经典《周易》读书心得感想3就我自己体会,《易经》是用拟象思维方式写成的,如果你具有拟象思维方式,读懂《易经》就毫无困难,无非是准备一本古汉语词典。如果你只有逻辑思维方式,那么《易经》你是不可能读懂的。

《易经》的要点其实就是简易,变易和不易。

简易就是认为世界的构成无非阴阳及其转化规律而已。

变易就是认为世界虽然变化多端,混乱无比,其实不过是错诸复杂而已。成语错综复杂就来自于《易经》。

伏羲创立的八卦体系,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

所谓错卦,就是两个卦相对应的每一爻阴阳属性都是相反的。如坎卦初、上爻为阴爻,中爻为阳爻;而与它形成“错卦”关系的离卦初、上爻为阳爻,中爻为阴爻。所以互为错卦的卦在卦性和卦气上也是完全相对的。(错卦又被称为反卦)例如:

乾性健,卦气向上--坤性顺,卦气向下;

震性动,卦气向上--巽性入,卦气向下;

坎性陷,卦气向下--离性附,卦气向上;

艮性止,卦气向上--兑性悦,卦气向下。

所谓综卦,就是把一个卦旋转180度,倒过来所形成的新卦,新旧两卦是互为综卦。乾、坤、坎、离这四卦的综卦就是本身,所以它们是没有综卦的,因此它们又称为八卦中的四正卦。

四正卦在《易经》体系中代表的是宇宙的四个方向。以“玄(天)道”为主线的两个方向是乾和坤,分别象征天地;以“黄(地)道”为主线的两个方向是离和坎,分别象征日月。

八卦中剩下的四卦就是四隅卦,其中震卦和艮卦形成综卦关系;巽卦和兑卦形成综卦关系。

四正四隅是有先天和后天的区别的,后天卦的方位是地球的层次,这时四正卦指东、西、南、北四个主方向,分别对应震、兑、离、坎四卦;而后天四隅则是指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

现在我们读的《易经》是周易,是周文王演化的,是八卦重叠而来的,所以有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由八卦两两相叠而成的。

复卦和杂卦是针对六十四卦体系来说的。

所谓复卦就是与八个单卦相区别的。三爻的卦称单卦,由两个单卦组成的六爻的卦称复卦。从这个意义上说,六十四卦体系的卦都是复卦。

复卦就是重复。是指上下卦由同一个单卦组成的复卦,所以这样的卦,也叫纯卦,这样的卦只有八个,所以又叫八纯。

与纯卦相对的当然就是杂卦,其他五十六个卦都是杂卦。纯卦秉承的是上一层次八卦的主要特性,所以纯卦自然就是统领杂卦的祖宗卦、宗主卦,所以又有了以八纯为主体建立的八宫卦象体系。这也是《易经》宇宙规则气纯则贵,气杂则贱的体现。

在周易的六十四卦体系下,综卦就是将一个六爻的复卦的上爻和初爻互换;五爻和二爻互换;四爻和三爻互换所形成的新卦。综卦的意义是指有着共同基础上的局部不同,错卦则意味着绝对的对立。所以六十四卦体系中大多数的对卦关系,都是综卦关系,说明了所有的矛盾中,大多数都是同中求异的矛盾。

只有乾(天)和坤(地)、坎(水)和离(火)、小过(雷山)和中孚(风泽)、大过(泽风)和颐(山雷)这四组卦因为各自没有综卦而以错卦的关系组成对卦。其实真正的错卦只是前两组;后两组属于错综结合卦。

而《易经》中代表世界变化状态的64卦及其384爻不过是阴阳因时,因地,因利的互相转换而已。

至于不易,是因为《易经》认为世界有基本不变的天道,那就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阴阳循环,无限往复。所以生老病死,盛衰生长,都是这个天道的表现而已。

其实《易经》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中,例如为人,我们崇尚以诚待人,不自欺不欺人,心平气和;例如做事,我们崇尚不偏不倚,不急不躁,中正平衡,要自强不息,要持之以恒,要坚持不懈,要坚韧不拔,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急于求成。

所以从《易经》的思想,自然发展出了中国特有的哲学思想和处世方法:中庸之道。

拉拉杂杂,东拉西扯写了不少字,可能有人会问你自己会什么?

经过认真考虑,我认为我会组织打群架。并熟练掌握了4个打群架不可或缺的技术:

1、优化技术:用各种可能的优化方法,通过对参与打群架的各单位的人、财、物和技术等等之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投入产出效率优化。

2、协同技术:用各种网络分工技术,通过对参与打群架的各单位进行专业化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减少工作流程上下的延迟或等待,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减少时间浪费。

3、组织技术:用各种流程设计技术,通过对系统过程的流程设计,把参与打群架的各单位分散的任务流程和模块,组装成可以顺畅运转的系统。

4、计划技术:可以把设想变成目标,目标变成一堆任务清单,任务清单变成一群可执行流程,流程变成过程化的可监控成果,最后把这些分散的成果组装成一个整体,实现最终目标。

所以我认为自己还是一个技术人员,当然拧螺丝比不上操作工,画设计图比不上工程师,但是我的价值是能够使一个系统组装起来,并正常运转实现预订目标。

这些废话跟读《易经》心得没直接关系,但是我个人认为有间接关系,因为《易经》包含了人最需要的整体观和大局观。所以我认为《易经》虽然不能教你做什么,怎么干,但是能够启发你怎么看,这个更重要,干具体事情主席不会比普通人强多少,但是看事情,却比大多数人强十万八千里。

其实怎么干很容易学会。因为完成任务,无非是把目标变成过程,把过程变成步骤,从数学角度而言,步骤就是算法。只是人由于精力有限,能够熟练掌握的无非几种而已。而熟练掌握几种具体做事情的方法,例如目标任务法,关键路线法,计划评审法,不过只需要一年而已,而要形成自己看问题的系统思维模式或框架思维模式,可能得一生的不懈努力。读《易经》,可以使我们从高山到平原。

读《易经》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不断发现自己的愚蠢。其实人是很难发现自己有多愚蠢的,倒是很容易发现别人的愚蠢。我们经常身披羡慕嫉妒恨为标志的最愚蠢马甲,招摇过市,得意洋洋而不自知,但是别人都知道。

对《易经》的理解,实际上是对人生的理解,所以必然随着时间推移,年龄增加,人生体验丰富,会不断变化。所以如果以后有精力和体力,这份读《易经》心得将不断补充,完善和修正。

易学经典《周易》读书心得感想4《周易》这本书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有听说过了,不过它比《论语》这些书要神秘得多,我还记得是从外公那里第一次看见这本书的。正是过年,淘气的表弟不知道从哪里翻出来了一本发黄而且还没有封面的书,结果外公很宝贝地拿过这本书,不让表弟玩。外公就说这是《易经》,然后叔伯们,姑丈们都说这本书很好……因为年纪太小,记不太清楚,不过,《易经》是一本好书,我从小就知道。

渐渐长大,还是没有拜读这本书,我心中有小小的疑问:这本书不是很有名吗?怎么都没有怎么看到同学看呢?

大学后,专业的原因我正式有机会阅读了这本书,而且知道《易经》也叫《周易》。

才知道,这是一本关于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包括六十四卦卦形及卦辞、爻辞的书。简单一点说,就是类似于看风水,算命的书。难怪外公会读它——我外公的业余兴趣是帮人家楼房看风水。

不过,虽然是关于算卦的书,不过我还是怀着浓厚的兴趣读下去,因为我得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名言居然是出自于《周易》,我想,这本书不会那么简单,应该是一本充满哲学的书。

作为四书五经中的一本,《周易》在古代是专门用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也讲述了怎么处理自然与人,人与人的关系。在我看来,这其中不免包含着一些不科学的理论,但是在文化方面,还有在讲述人与自然,人应该怎么才能成功的方面,我觉得有它精妙之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再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这是出自《周易》的第一卦《乾》。大概的意思是: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在潜伏时期还不能发挥作用,必须坚定信念,隐忍待机,不可轻举妄动;时机未到,如龙潜深渊,应藏锋守拙,待机而动;龙飞到天上,是预示着天下万民都会因此得到福泽;君子应该自强自立,终日努力不懈。当积极选择之意,当退则退,当跃则跃,可上可下,跃就跃进九五之位,退则退往群众之渊,才能够没有错。这里面,包含着高深的哲学意味。多少年来,这些话一直支持和鼓励许多人为成功而努力。这些话教会我们,要有所作为,就要自强不息,有博大的胸怀,然后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怀着坚定的信念,等待时机成熟,最后勇敢,坚毅地走向成功;而且要果断,做错了立刻改正。

《周易》中的哲学道理还有很多,例如“阴极必反,阳极必至”说的是凡事不要太过,必须有分寸;“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则告诉我们,既要注意天时,把握自然变化,更要注意人和,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是取得成功的极为重要的一步。

《周易》是我国古代寓意极深的巨作,即使到今天,它依然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产生深刻的影响。我看《周易》,也只能看懂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知识,哲学道理潜在书中。不过,仅仅是这么一部分,我都受益匪浅,它教我很多人生或者是处事的道理。在休闲的时候,拿起《周易》,细细品读,相信你会有所收获!

易学经典《周易》读书心得感想5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今天,封建的制度在不断的废除,但是有一项文化却是与时代潮流相反——易经文化,随着现代人思想上的进步,开始探索老祖先留下来的精神食粮。朱熹说过:不知易,无以习。老子得易之体,孟子的易之用。但对于这本集中代表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的书,我们还存在着太多的疑问,若没有曾老师的指导,我也许无法体,也无所用了。

首先,我澄清了多年在心中的误解,以前,总以为易经是用来算命的,但是曾老师给了我很好的解释:易经里的说词只是给你参考用的,并不是算准你的是非祸福。算的命有事都是:真作假时假作真。有时都是不可信的。算出来的是上天给你的参考工具,用不用都是可以的,根据自己的切身环境去使用罢了。

易经告诉我们凡事都有阴阳两方面,为人处世如此,思考问题亦如此。所谓阴阳就是相对的正反两方面,你不能太阴,也不能太阳。因为物极必反,万物都讲究平衡。万物既是对立又是统一,互生互换。

曾老师说学习易经的意义一个是纠正似是而非的观念,第二个是具有神秘性道德性第三个是。何为道?道就是自然规律,万物都是在自然规律中生长成熟,而易经就是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所以现在我们心中的善与恶,美与丑,只有在用自然去比较是最合适的。

曾老师讲到过天地人三才。易传里有张三才图,上阳为天,下阴为地,人在天与地阴与阳之间,图像边框是圆的,所以又称为天人合一,意为人与宇宙互为协调。

系辞里讲过八卦变化的问题: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意思是:八卦排成阵列,天地间的万物变在其中了;八卦重叠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便尽在其中了;刚爻柔爻递相推移,变化之理便尽在其中了。从中可以看出周易是多么的广大以及它深怕的哲学思想。

第3篇

唐诗新唱是根据唐诗的字韵、音韵以及诗的意境、内容用音符重新创作谱曲的。它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习惯,也符合儿童教育心理的规律。通过音乐和形体动作来辅助学习诵读唐诗,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

中华文化不仅仅靠唐诗传承。几千年来,中国读书人共同推崇四书中的一本书――《论语》,曾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的巨大作用。《论语》中的许多经典语录,对现代仍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告诉人们要有仁爱之心;“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强调自身修养品德的重要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我们与人相处的原则……《论语》给我们指明了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具体路径。

五经中的《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被誉(yù)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讲道:“《易经》是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一部宝典。”它告诉我们一个宇宙最基本的秘密,叫作“阴阳”。这是“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构成元素”。宇宙只有64个密码。“64卦”,就是宇宙的64个密码。《易经》告诉我们,要用“自然”的法则,来规范现代的科学;让科学协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传承经典,体悟圣贤智慧,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现在关于读经已经遍地开花,像文化导读,经典诵读等。赖国全老师倡导的累积式“137”读经法正在全国范围内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学习,而经典进入课堂,进入家庭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中华经典也被推广到了国外。来自教育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476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目前,仍有70多个国家200多所大学正在积极申办孔子学院。

“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复水流,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这是《唐诗新唱》歌曲中的一句歌词,它带给我们很多很多。

第4篇

《拆婚联盟》里,陈意涵饰演的职业占星师黄二姗,坚信“顾客不是我们的上帝,对顾客来说,我们才是上帝,起码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因此她以“上帝代言人”兼“长姐如母”的姿态,一心搅黄弟弟的婚事,甚至不惜勾引弟弟的老丈人大叔池珍熙。电影中占星师的拆婚行动肯定是夸张的,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确会有占卜师会咬牙切齿地跟咨询者讲:“你要这样这样,不然你就死定了!”这样的占卜师控制欲太强,很不尊重人,不相信咨询者有足够的智慧做出人生选择。其实不管采用任何占卜形式《易经》、手相、星座、塔罗、水晶等等,占卜者最好只是给出建议,让咨询者自己做决定。

是巫师吗?不是!

在机场,黄二姗因为随身携带的“法器”类似凶器而被海关扣留,池珍熙大叔一句“女巫”扫清了海关的疑惑。其实这是对占卜师职业的误解。很多人认为占卜师就是巫师,其实,巫师简单来说是鬼神与人间交流的媒介,像经常有八卦媒体报道某某女明星因为养小鬼爆红,某某因为涂尸油钓上首富,某某女明星自爆被人下降头疯癫,应该都属于黑暗巫术的范围。而占卜师没有所谓的与鬼神所通,他们以《易经》、占星、塔罗牌为工具,推测事物的发展变化,提供信息给咨询者做选择。像我擅长的塔罗牌要抽牌占卜,驱动咨询者抽取哪张牌的是他与生俱来的第六感,作为占卜师的我,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个解语者。

职业占卜师在古今中外都是一种古老的职业,就像老师、医生,都是以专业知识提供服务。中国古代有钦天监,观象授时,推测凶吉,欧洲有占星师家族世世代代服务一个贵族。只要人类还没有真正地认识宇宙,还不能完全把握自己的命运,占卜师就会一直存在。

电影里弟弟的未婚妻找了高僧占卜说一定结婚,二姗脱口而出:“高僧占卜什么的都是迷信,不能相信的。”池珍熙回答说:“我以为星座占卜也不是科学,也不能相信。”占卜到底是迷信还是科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要不要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但是不管用什么形式《易经》或占星占卜同一件事情,只要占卜者足够专业,占卜的结果是不会有方向性差别的。

能改变命运吗?不能!

我的客人大部分都是年龄偏长,事业比较成功的人士,企业界的占三分之二,演艺界的占三分之一。可能年轻人会觉得人定胜天,努力就会有一切,但是年龄阅历到了一定阶段,经历了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成功,承受了怎样努力都避不开的失败,就会开始相信命运,甚至寄希望于占卜师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作为塔罗牌占卜师,我相信命是天生注定的,而运是可以调整的。所谓的调整不是像《拆婚联盟》里我预见到你们不合就一定要拆散你们,而是把未来的好运和厄运传递给咨询者,当厄运来临时,他不会因为恐惧而无力应对,好运来临时也可以更好的抓住机会。占卜只是给人趋利避害的选择,不能解决所有人生问题,一切都是个人选择,个人的努力一定是决定性的。电影中的黄二姗最后说,星座告诉我们的不是应不应该在一起,而是应该向哪个方向前进。那个一心想改变别人(即使是亲弟弟)命运的占星师,这时才成为一个真正职业的占星师。

会有所隐瞒吗?不会!

有人认为占卜师就是巧舌如簧拣好听的说,让咨询者心花怒放掏出大把的钞票。其实不是。我的咨询者离开时,开心的只有三分之一,不开心的有三分之二,甚至有人会痛哭流涕地离开。我会把我看到不管是好是坏都告诉咨询者,不会因为客人接受不了而说些好听话,也不会为了留住客人而捏造一些坏事情。

第5篇

成都圣地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成都市工商联女企业家商会副会长,2010年四川家具行业“明星企业家”、成都家具“行业先锋领军人物”、“全国巾帼杰出女性”。多年前,成都“玉带桥”成为全市家居行业的代名词,因为圣地亚家居卖场在此屹立而起。随着时间地流逝,圣地亚一直以其优质稳定的品质不断扩张。到今天,它稳稳地占据了整个西部地区家居版图中高端市场的制高点。而它背后的主人,就是辜婉宁。在大多数的人眼里,她的名字因为“圣地亚”这个品牌而变得传奇,但是听她聊天会发现,面前的她只是一个“活得明白与乐观”的豁达女人。

学以致用,用心经营

当朋友问到辜婉宁:“你怎么变成‘空中飞人’了?”她说:“现在经济不够好,没有那么多生意做,那就学习呗!”就是这样的态度,让辜婉宁不间断地、充满热情地去学习。她说 :“‘书中自有黄金屋’,我相信成功的人,一定都是在不断地学习之中走向成功的。”

说到学习,就不能不提到辜婉宁对国学的研习。早在二十几岁时,她就接触到了气功,觉得那是一种中国文化中可以休养生息、科学的修行。而真正投师名家,潜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易经》等中国传统国学是在2005年。而另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是辜婉宁打着“飞的”从成都来到北大学堂研习哲学,这让她领悟了中西文化内在的差异,在对待人生和企业管理方面的不同。

她坦言:“之前因为专注事业上拼搏,没有时间,所以中断了很多学习。虽然那段时间企业做了起来,但现在回望,有点得不偿失的感觉。因为那种学习给我带来各个方面思想和决策上的引导,最后才发现合乎规律的正确做法其实在书中已早有定论。” 辜婉宁说这些学习给自己的整个人生都带来了改变和升华。“要不断地去学习,去充实自己,那样才能获得人生的积淀。”

面对市场的严峻形式与愈来愈激烈的行业竞争,辜婉宁仍然是自信的,内心的坚实让她无所畏惧。这种坚实来自于她的乐观,来自于与企业一路成长的积累,来自于她的好学之心,并学以致用。“很多时候我并没有去考虑那些无用的东西,焦躁和压力就不会影响到你,你只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去做就好。当你内心清楚了自己的下一步路,便会坐怀不乱。”

辜婉宁参与经历了每一次企业的调整和蜕变,使圣地亚家居集团发展到如今的稳固地位。每个卖场的开幕她都亲力亲为,大到参与策划和市场分析,小到卖场的装修风格和色调确定等等。她对市场的清晰思维和大胆决策,也让辜婉宁成为名符其实的“西部家居界大姐大”。“我们最早的品牌‘南洋’,到现在整个四川地区还是有很多人记得,它已经深入人心,如果投入很多资金将原有品牌的定位提升一个高度是很难的。”于是,她远赴意大利订购了一批路易十格的古典宫廷式家具,率先提出了“精品家居”的概念,对于上世纪90年代的四川来说那是很新潮的。她找来专业的企业策划团队对这些进口家具做了新的营销定位,成功建立了一个新的高端家居卖场品牌。“欧典”品牌一直延续至今,如今的“圣地亚”――招商卖场模式的诞生,同样出自于辜婉宁对市场发展的前瞻性眼光和敏感直觉,还有对经营企业的专注态度。

当问到研习中国国学给她带来了什么样的收获时,辜婉宁专注地侃侃而谈:“它使我慢慢了解了自己,知道了什么是适合我的;慢慢地学会了去了解别人,在企业管理中我就懂得了如何用人;在生意场上,如何选择我的合作伙伴??甚至是在选定卖场的地点时,我也会审时度势去分析它的合理性。也就是说,《易经》等国学文化中的很多内在思想让我在面对许多问题时,变得更为清晰和明白。”

不妥协,不放弃

对于上世纪60年代生人的南方姑娘辜婉宁来说,读大学是很难的。完成高中学业后,按照传统接替父母的班,她去造纸厂做了一名工人。这期间她报读了川大的夜校班;被领导派去扫地、拉板车;筹备两天时间参加厂里的演讲,拿了全厂的冠军??一待便是10年过去

了。那时的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有何奔头,只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凭着骨子里那股不妥协和冲劲儿,一路成长而来。

终于“十年磨一剑”。因为表现出众被调派到厂办,一年后在姐姐和朋友的鼓励下她离开了造纸厂,下海创业,那时的辜婉宁才刚二十几岁。因为天美,在姐姐的帮助下她报名学习了当时最火的美容业学习班,由于机会来之不易,那是一段尽心尽力刻苦学习的日子。几个月拼下来,她经营起了自己的第一家“企业”――一家小街巷里的美容店。

虽然店面极不起眼,但是生意却好极了。靠着自己扎实的专业,凭着自己对待事业和顾客的认真,一家小小的美容店,让辜婉宁收获良多。辜婉宁那时便懂得内心的愉快会带来外在的美好面貌,不是只有美容能改变的。每当顾客心情不好的时候,她会引导她们放松身心,气沉丹田,回忆开心的时光。曾有位主顾给辜婉宁一个约定:“如果你的店不搬走,我就一辈子在你这里做美容!”这般忠诚的主顾,应该算得上是每一位经商人心目中最大的成功。从此,也让辜婉宁懵懂地意识到自己身上具备的经营和管理天赋,也让她领悟到传统文化的内在修为对事业发展的深远影响。“虽然美容店是个小生意,但它是一个大社会,形形的人来到这里,什么事情都告诉你,所以那段时光带给我很多成长。”

辜婉宁说她时常反省和认知自己,回望走过的十年都收获了什么?1992年到2002年的十年,她获得了成熟。因为那时的辜婉宁离开了多年的工厂,尚还单纯的自己只身踏入了社会。之后自己开店,遇到爱人,跟随爱人打拼事业,体会了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完成了一个女人成熟蜕变的生命历程。接下来的八年又有新的收获:收获了漂亮的女儿;收获了《易经》带给自己的悟道;收获了哲学丰富的文化内涵??之前的十年可以说是社会与经历塑造了辜婉宁,让她懵懵懂懂地明白了一些自己与一些事;而后这八年是辜婉宁主动去寻找自己想要的,并且更加积极地面对人生。“当人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了解了自我,就找到了自信,消除了内心的恐惧、胆怯与纠结。对生活充满期望与爱,那种良好的状态一定会由内而外地体现出来。”

回归传统,回归家庭

商海中指点江山的“女将”背后,回归家庭,辜婉宁是一个温润如玉、传统而包容的妻子和母亲。她和丈夫的相处之道,不仅仅是朋友间啧啧称赞的,更是企业员工心目中的典范与榜样。因为辜婉宁与丈夫这一对圣地亚大家庭里的模范“家长”,到目前为止,圣地亚的员工还没有离婚的先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这样的领导也算得上是业界少有了。谈及于此,辜婉宁笑着说:“我觉得夫妻之间更应该相敬如宾、尊重彼此。老话说得好,平平淡淡才是真,这种平淡让感情更长久也更稳固。在家庭与婚姻观上我比较遵循传统,轰轰烈烈的爱情在电影里看看就好。”

辜婉宁的幸福不仅于此,一双儿女,让她更加感到生活的充实与美好。不管工作有多忙,每周腾出一天与他们一起享受安静时光。16岁的儿子正值青春叛逆期,少与父母交流,辜婉宁知道儿子喜欢篮球,便在儿子卧室的墙壁上手绘了球板、NBA等图案。并且巧用心思,和老公一起每天在别致的卡片上写下贴心的话,然后悄悄用磁铁贴在儿子卧室的墙壁上。持之以恒下来,这种独特的沟通方式渐渐为儿子所接受,他开始主动贴小纸条回复,用这种方式与父母传递心里话。而女儿还小,只有6岁,但是与她在一起,辜婉宁感到回归了单纯的、孩子们的游戏世界,弥足珍贵。

对于孩子们的成长与未来,辜婉宁相信包容、尊重和顺其自然对孩子们是正确的路,唯一的期望只是希望他们快乐。“如果孩子们长大后乐于从商,将家族企业发扬光大,固然是好,但若他们各有自己的热爱与追求,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毕竟,现代百年老品牌的概念,早就不是局限于家庭了。”

辜婉宁谈《易经》感悟

第6篇

一、易学发展历程--易术、易德、易道

易学是以《易经》发其端的。《易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经典,它是由符号系统与文字系统组成的一部完整体系,而符号系统应在文字系统之前形成,也就是说,在我国文字出现之前,就有了《易经》的符号系统。

《易经》产生于人之预测行动吉凶的需求;预测吉凶是人之有目的活动的表现;人之行动有目的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也就是说,从人之所以为人开始,其行动都有目的性,即行动之前都要预测其行动的吉凶。《易经》就是我国上古预测吉凶实践中而形成的一个预测系统。这一预测系统是由阴- -阳-两个符号组成八卦:乾 兑 离 震 巽 坎 艮 坤,用以推演吉凶以成就事业。这就是《易经·系辞上》中所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由八卦两两相重而成乾 坤

既济 未济 等六十四卦,每卦六爻,计有三百八十四爻,构成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在长期的预测实践中,不断总结筮占的命中率而又形成卦辞、爻辞的文字系统。由符号系统与之相配的文字系统而形成的《易经》,不仅在中国,而是在世界上可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

《易经》原初是用以筮占以预测吉凶的,所以朱熹的《朱子语类》中说?quot;《易》乃卜筮之书,古者则藏于太史太卜以占吉凶。"朱熹的说法是有所据的,《周礼·春官》中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后来,《连山》、《归藏》皆佚,现存只有《周易》。春秋的典籍中记载了用《周易》预测吉凶的例证。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秦伯师于河上,将纳王。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继文之业而信宣于诸侯,今为可矣。’公曰:’筮之’。筮之,遇《大有》之《睽》,曰:’吉,遇公用享于天子之卦,战克而王饗,吉孰大焉;且是卦也,天为译以当日;天又降心以逆公,不亦可乎;《大有》去《睽》而复,亦其所也。晋侯辞秦师而下?quot;这一例证是讲晋侯对应否出兵勤王一事让狐偃筮占作预测。筮占的卦为《大有》为本卦,《睽》为之卦,"公用享于天子"是《大有》的九三爻辞,九三爻为变爻而《大有》的之卦为《睽》。因此,用《大有》的九三爻辞解卦,说明晋侯勤王是吉的。接着又用卦象来解卦,《大有》的下卦为乾,代表天,变为《睽》的下卦兑,代表译,而《大有》和《睽》的上卦皆为离,代表日,此象为天变为泽以迎日,意为周王屈尊以迎晋侯,也说明晋侯勤王为吉。据统计,《左传》中有十三处,《国语》中有三处记载用《周易》预测吉凶的事例。说明《周易》作为筮占之术而受到重视。

《周易》为筮占之书,但其中包含着道德内容。如《谦》卦,其卦象为山在地下,表现的是谦德之象,其卦辞:亨,君子有终。爻辞: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六二,鸣谦,贞吉。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无不利,撝谦。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其它卦象,卦辞,爻辞中虽不象《谦》卦这样全卦以谦德释卦,而在部分卦辞、爻辞中也不乏易德内涵。

儒家派创始人孔子对《易》极为重视。他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关。"(《论语·述而》)据最新考古发掘出帛书《易》中的《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等篇中,都记载了孔子与《易》的关系。帛书《要》中说:"夫子老而好《易》,居在席,行在囊。"这与《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是相同的。当孔子的弟子对孔子老年喜《易》提出疑问:"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孔子在回答时指出:"我观其德义耳也。"说明孔子是从德义方面研究《易》的。相传为孔子所作的《易传》中道德思想是对易德的继承与发展。

《周易》中不仅包含着道德内容,还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思想。道家创始人老子揭示了《周易》的哲学内涵,从易道方面对《周易》作了新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周易》的发展历程是由易术发展为易德、易道。

二、易学体系--易道、易德、易术

《周易》是由易术--易德--易道的发展历程逐步提升。易道是《周易》的最高层次,属于《周易》哲学的本体论;易德是《周易》的核心内容,属于《周易》哲学的价值论;易术是《周易》的应用部分,属于《周易》哲学的方法论。

易道--《周易》哲学的本体论

道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提出的哲学范畴,也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老子的哲学体系就是围绕线道展开的。老子的后学皆以道为核心建立各自的哲学体系。道是道家学派的代名词。

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易传》是对《易经》的阐释。从汉代"独尊儒术"以来,《易经》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孔子作《易传》几乎成为定论,但孔子并没有建构出本体论的中国哲学体系,孔子建构的是中国伦理思想体系。《易传》中所阐发的易道--《周易》哲学的本体论显然不属于儒家思想,而与老子创立的道家哲学是相通的。因此,易道--《周易》哲学的本体论属于道家哲学。

道家从道论的哲学高度,对《易经》中所包容的哲学内涵进行了揭示,这就是《易传》哲学中的本体论。

《易传》提出了"道"与"器"一对哲学范畴。《易传·系辞上》中说:"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的"形而上",意谓有形可见的事物之上的东西,即无形的、抽象的东西,相对有形的、具体的东西而言。"形而下",指有形可见的具体事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是无形的、抽象的本体,器是有形的、具体的器物。有形的"器"之中,含有无形的"道",无形的"道"是有形"器"的本体。道与器这一对哲学范畴,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围绕道与器这对哲学范畴,历代哲学家进行了长期辩论,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哲学理论思维。

《易传》还从宇宙观阐发《易经》的哲学内涵,提出了一个包括天道、地道、人道的宇宙体系。《易传o系辞上》中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这与老子《道德观》第二十五章中所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其思想联系。在《道德经》中,道是天、地、人,亦即道是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的法则。而道是以其自身的自然而以为法则,道是最高范畴。

《易经》中虽然还没有出现用阴与阳一对哲学范畴来表述一一与一两种符号,但一一与一两种符号是《易经》整个符号系统的基础。一一与一两种符号代表着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关系。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阴阳对立统一,深刻揭示了《易经》一一与一两种符号的对立统一思想。《易传o系辞上》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显然属于道家对《易经》中所蕴涵的阴阳对立统一辨证发展规律的揭示。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体,而且也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总规律。

《易经》中具有最高哲学范畴的道,显然来自道家哲学,也就是说,道家哲学以其最高哲学范畴释《易》,揭示了《易》中的深刻哲学内涵,将《易经》由占筮之术,提升为哲学。

易德--周易哲学的价值论

德是西周初年周公提出的伦理范畴。周灭殷之后,传统的天命观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了"天命靡常"观念,认识到天命是靠不住的。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与"敬德保民"思想。《左传·文公十八年》中记载:"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继承发展了周文化,建立了以仁与礼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孔子以德释《易》,相传为孔子所作的《易传》各篇,皆贯穿着以德释《易》的思想。

《彖传》是对卦名、卦辞的阐释,贯穿着以德释之。如《大有》的《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谦》的《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遵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家人》的《彖》阐发了我国以家庭为基础的人伦关系:"’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安矣。"

《象传》是对卦象、爻象、爻辞的阐释,贯穿着以德释之。其中释卦象的"大象",皆为从卦象的象征,引发出君子的德行与事业,贯穿着孔子所说:"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如《乾》的《象》曰:"无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的《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蒙》的《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小畜》的《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否》的《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大有》的《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谦》的《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衰多益寡,称物平施。"《豫》的《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蛊》的《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临》的《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大畜》的《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大过》的《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适而无闷。"《坎》的《象》曰:"木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咸》的《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恒》的《象》曰:"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遁》的《象》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大壮》的《象》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晋》的《象》曰:"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明夷》的《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可莅众,用晦而明。"《家人》的《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睽》的《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蹇》的《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解》的《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损》的《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益》的《象》曰:"风电,益。君子以见善迁过,有过则改。"《夬》的《象》曰:"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萃》的《象》曰:"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升》的《象》曰?quot;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困》的《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井》的《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革》的《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鼎》的《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震》的《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艮》的《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渐》的《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归妹》的《象》曰:"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水终知敝。"《兑》的《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节》的《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小过》的《象》曰:"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既济》的《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未济》的《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象传》中释爻象、爻辞的《小象》,也贯穿着以德释象的原则。如《乾》的九二《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蛊》的六五《象》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复》的初九《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六二《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六三《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六五《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上六《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文言》是对《乾》、《坤》二卦所作的阐释,通篇贯穿着以德释卦的思想。

《文言》以四德释《乾》的卦辞:元亨利贞。"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以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故曰乾,元亨利贞。"反复以德释《乾》的爻辞。对初九爻辞"潜龙勿用"的阐释是:"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的阐释是:"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的阐释是:"子曰:’君子进德修业。’"九四爻辞"或跃在渊,无咎"的阐释是:"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对九五爻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阐释中提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天人合一思想。

《文言》对《坤》的以德阐释中提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善恶报应论,在中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系辞传》是对《易》的整体性阐释。《系辞上》中说:"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把圣人作《易》的主旨归结为"崇德广业。"并且提出:"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孔子指出善与恶是人之德行、事业成败的关键。他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系辞下》以德释卦:"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丰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易传》的《说卦传》进一步将易德与天道性命联系起来。指出:"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又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将易德上升为道德哲学。

易术--《周易》哲学的方法论。

《易》本为筮占之书,易术是人们预测吉凶的方法。《易传》以道释《易》,以德释《易》,也以术释《易》。《系辞上》中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 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义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又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quot;把占筮作为圣人之道。

《系辞上》中保存了以蓍草占卦之法:"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卦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卦……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小成,触类而长之,天下之事毕矣。"这一筮卦方法,与龟卜以炙龟甲而自然呈兆不同,是通过数的推演求出爻变而成卦,表现出的是人谋。王夫之对两者作了比较。他在其《周易内传。系辞上传》中说:"大衍五十而用四十有九,分二卦一,归奇过揲,审七、八、九、六之变,以求肖乎理,人谋也;分而为二,多寡成于无心,不测之神,鬼谋也?quot;又说:"若龟之见兆,但有鬼谋而无人谋。"说明《易》的筮占是通过数理的推演而成卦,表现了人的智谋。表明易术是人运用智能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以预测吉凶。

《系辞下》中说:"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又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柔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quot;说明《易》是古圣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以及人与万物,取象比类,而成八卦,八卦相重而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阴阳爻之刚柔相推而变动不居,显示吉凶悔吝。

《系辞下》探讨了《易》的变化规律。指出:"《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貭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终之。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quot;这是对六爻所处的不同爻位而判断其吉凶。初爻代表事物的开始,上爻代表事物的终结,初爻难以判断,"其初难知。其上易知"。二爻与四爻的爻位不同,二爻处于下卦的中位,多誉;四爻处于上卦的下位,多惧。三爻与五爻的爻位不同,三爻处下卦的上位,多凶;五爻处上卦的中位,多功。表达了儒家中庸之道的取中原则。

取象比类,以类取,以类予是《易》的基本原则,通过卦象进行类比、类推来进行预测吉凶。《说卦传》对八经卦所代表的物象作了扩展。如:"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quot;这是以天地父母、长男长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来说明八卦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以此卦象来推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又将乾(三)的物象扩展为:"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坤( )的物象扩展为:"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其余震( )、巽( )、坎( )、离( )、艮( )、兑( )的物象都作了扩展,目的在于使之能以更多的物象来进行类比推论,以预测吉凶。

《易传》中的易道、易德、易术三者是有机结合的。易道离不开易德、易术。如《系辞上》在"-阴-阳之谓道"之后,接着说:"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把易道与易德联系起来,易道是易德的哲学依据。易德有易道之哲学依据,所以说易德是周易哲学的价值论。接着又说:"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又把易道与易术联系起来,易道是易术的哲学依据。易术有其易道的哲学依据,所以说易术是周易哲学的方法论。

兵家思想中就体现着道、德、术的统一,虽然兵家没有直接阐发《易》,但其中所涵的道、德、术与易道、易德、易术是有其内在联系。因篇幅所限,这里不作具体论述。

阴阳家以阴阳立名成家,其思想与《易》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阴阳家将五行也纳入其体系,为阴阳与五行相结合来阐发《易》之易道、易德、易术,开其端绪。

汉代以后,历代易学家根据时代的需要与自身的体悟,对易道、易德、易术进行新的阐发。我国古代科学家以《易》之道术为哲学依据,将《易》与天文、历法、地理、数学、医药学相结合,促进了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政治家以《易》之道德为哲学依据,将《易》与政治、经济、伦理道德、人文教化相结合,促进了我国古代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

三、从易道、易德、易术三领域发扬《易经》

由《易经》开其端,《易传》集其成,经历几千年发展的易学,其体系包括易道、易德、易术。历代易学家根据所处的时代与自身对《易》之体悟,对易道、易德、易术作出了各自的阐发。我们现代正处于新世纪的开端,应该适应新世纪的时代需要,发挥各自的创造力,从易道、易德、易术三领域发扬《易经》。

从易道领域发挥《易经》,即从哲学的最高层次本体论发扬《易经》。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易道就是中华智慧的代表。从易道领域发挥《易经》就是进一步阐发《易经》中所蕴涵的智慧。《易经》是取之不尽的智慧宝藏,《易经》智慧是超越时间的,即不同时代的智者,皆从《易》中吸取智慧;又是超越空间的,即不同国度的智者,也从《易》中吸取智慧。这已为历史所证明,《易经》传到朝鲜半岛,朝鲜的智者从中吸取智慧,韩国以《易》图为代表国家之国旗图案,足见其对《易经》的尊崇。《易经》传到日本、越南,日本、越南的智者从《易经》中吸取智慧,促进日本、越南的发展与进步。近代以来,《易经》传到西欧,受到社会学家、宗教家和自然科学家的重视,《易经》智慧对西方自然科学家以启示,对现代科学发展也起到了启迪作用。现代经济学家将易学应用于管理,探讨易学管理模式。

新世纪是信息科学时代、数字化时代,《易经》符号系统的信息蕴涵,《易经》作为人类最早的运数思维智慧,对信息科学、数字化模拟的发展,也将有其不可忽视的启迪意义。

易的天人合一思维,对新世纪的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关注环境,防治大气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其指导意义。

易的整体思维,对新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国家全局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对企业的整体管理模式以及人的全球化意识、整体意识,都将有其所裨益。

易的变易思维,对适应新世纪的新发展,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体制,以促进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经营创新。新世纪的发展日新月异,创新是新时代的特征。创新才能发展,而创新来自智慧。《周易》智慧必将在新时挥其作用。

第7篇

“群子”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当中,又被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君子有真假之分:真君子为人坦率,做事诚实,重信用讲义气;假君子恰恰相反,表面装好人,背地里做坏事。近日,某机构在网上进行调查,很大一部分人直言当下社会“君子”少见。其中,不少家长不希望孩子成为君子,原因是“当君子吃亏”。

你想成为君子吗?怎样才算是君子?做君子真会吃亏吗?

刘鹏(高一学生):我觉得做君子挺傻的,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与其图名不如为利,这样更实惠。像一些文人把精力都用在创作上,自认为是“君子”,却过着惨淡的生活。与其这样,还不如从商赚钱。我觉得有钱以后,才能去思考人生境界等问题。饭都吃不饱,难道喝着西北风做君子吗?

刘乐(高二学生):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君子的特点更多是体现在道德上,与金钱多少无关,有钱没钱都可能成为君子。关于“君子”的评判标准有很多,比如具有高尚的情操、乐于助人、懂得感恩、讲诚信等。其中有一条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爱人”:爱他人、爱集体、爱国家、爱社会。为了“大家”有时会舍弃“小利”,这在表面上看也许自己吃亏了,却换来更多人的幸福;为了别人有时会忽视自己,这看上去吃亏了,却把温暖传递出去。君子不傻,而是有大境界,我也想成为君子。

陈雨婷(高一学生):当君子固然好,但不可能人人都是君子,像我这样的小人物怎能成为君子?我的原则是“过好当下”就行了。我觉得君子离我很远,甚至望尘莫及,与其为“做君子”而痛苦,还不如做一个快乐的小人物。而且,我觉得做君子非常难,经常遭到别人的非议。

张诗安(高二学生):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阴暗面让“有君子之心”的人遭遇了尴尬。在马路上搀扶摔倒的老人,却成了“肇事者”;带着一片诚心去助人为乐,却被认为是别有用心;本想做一件好事,却惹来人们的怀疑与责问……这些现象使一些“真君子”陷入困惑之中,而某些沽名钓誉的“伪君子”却活得风光无限。唉,做君子怎么这样难?

赵庆博(高三学生):做君子并不难的,所谓“仁义礼智信”,恰好反映了君子的特征。因为仁所以给予爱,因为义所以帮助人,因为礼所以态度谦恭,因为智所以头脑聪慧,因为信所以言出必行。现实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人都做到了,他们就称得上君子。君子并不神秘,他们其实就是有爱有信仰的人。

陆明远(高三学生):有人担心君子会受人欺骗,其实,君子是有防骗能力的,因为君子有智慧,会思考。西方有句话为“做正确的事,把事情做正确”,这也是君子所追求的。

丁磊(德育老师):“君子山岳定,小人丝毫争。”“山岳定”是指一个人在遇到指责、批评、羞辱或人身攻击之时,仍能淡定自如。品行不高的人则会为了蝇头微利毫不礼让,争执到底。张诗安同学说的“伪君子”现象的确有,但这样的人大部分都风光得不长久。我们每个人与人交往,都希望别人是个君子而非小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一个君子,有时候也许会吃点小亏,但结果是别人都乐意与他打交道。从他几十年的人生全程来看,他不会吃亏,而是更有保障,成功概率更大,人生过程会更幸福和快乐。

第8篇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塑造;健康人格;重要作用

初中语文内容丰富,而且其学科本身具有很多的人文因素。教学大纲规定: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审美教育、思维训练以及能力培养。因此,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具有得天独厚和无与伦比的优势,这是我在三十年来的教学第一线中得到的认识和发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地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并不难理解。首先,语文课程的媒介――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工具。语言也是思考的工具,要脱离语言来表达思维是不可思议的,语言与思维、文化是紧密关联的,不可分割的。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萨丕尔曾在其影响深远的论著《语言论》(1921)中指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类的思维活动要借助语言,没有语言这个工具,人类的思维是难以进行的。”所以,语文课程是一门工具性的课程。

语文课程是极具人文性的。“人文”这一提法在古代著作《易经》中就已出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关注人的精神,尊重人的个性。所以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引导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是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一门重要课程。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丰富、人物描写生动、形象,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面,集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课文中积极健康的语言、正面向上的内容能对学生起到阳光的、积极的引导和教育作用,能陶冶学生情趣、发展学生思维,这些对于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有着重要作用。初中生处在身体发育,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显得极为重要。

比如,莫怀戚的散文《散步》,一文中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爱,应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透露的浓浓的家庭温馨;学习流沙河的诗歌《理想》,不仅学习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形象地说明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还要号召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学习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在感受作者夸张的创造手法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感受这篇童话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以上的例子不胜枚举。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对于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应将此诉求根植于自身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

第9篇

关键词天人观;命;天道;人事

人的命运是我们思考的最棘手最复杂的问题之一。“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做什么?我们往何处去?”这些疑问众所周知。在每种文化中,人们在思索中发现,他们的一生不过是弹指一挥,他们只是其所属整体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追问这样的命运的意义,而对人的命运的思索不能不从超验的角度出发。

本文以对《易经》、《中庸》等中国经典文本的思考为出发点。这些文本是儒学在中国、韩国复兴的源泉,也赋予了李栗谷大量的灵感。确实,理学家会经常回归到某些基础性的章节。

传统认为,理学把人的本质看作理。关于人的本质曾经有过很多的辩论,有的强调它的善,有的则指出其恶的倾向。然而,中国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很快就把人性和天命的概念联系起来。因此,挖掘天命问题也就是挖掘人性问题。

根据我们的研究方法,我们力图证明,把人性问题和天命联系起来,而不是孤立地去研究它,是很有启发性的。对天的研究自孔子以来就变得十分重要了。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而李栗谷则是如此表述的:“以天言之,则谓之命;以人言之,则谓之性,其实一也。”(《圣学辑要》)所以,对人的正确理解离不开天与天命。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先绕个小弯子,来看看保罗·利科《意志哲学》中的部分章节。这些文字介绍了生活、命运以及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得自由的难度。因此,“命”里不仅有命运,而且还有意志,意志与天、与人都有关系,在现代社会里必须对此进行新的阐释。

我们以中国经典为基础,重新审视了李栗谷部分重要文章,如《四子立言不同疑二首》、《圣学辑要》、《易数策》等,以便总结他关于天人关系中人之命运的独特观点。李栗谷不仅因对经典十分深刻的思考而出名,更因他在抓住其独特寓意的同时,还在不同的经典之间建立联系,并与宇宙相联系,因为他希望对现实的真正理解更加深入,而不希望被任何一种观点所束缚。

李栗谷阐明了天人关系中人类命运的几个重要方面。在这一点上,他与孔子非常相似。孔子虽然审慎,却还是表现出了与天的密切关系。李栗谷以天期待圣人为众人的利益传递信息为中心,讨论了天人之间的神秘交流。

与希腊文化中的命运及基督教的天意相联系来思考中国文化中的命运和天意问题是十分有意义的。希腊人,尤其是荷马的《史诗》,赋予了命运一种悲剧意义,这又与基督教的冥想混合在一起。但神意也通过爱和慈悲来启示和引导人的意志,把爱与慈悲同中国文化的天意相比较,应该会带来很多启示。

一中国经典中的天与人的命运问题

在开始介绍李栗谷对人的命运的探索之前,本文将先对部分经典如《易经》中的重要章节进行重新审视。张岱年介绍了王充、张载、王夫之等数位思想家对命运的思索,指出“在古代,命指的是天意。随着神的含义不断减弱,到了孟子时期,命指的是一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然而,如果我们重新研究某些文章,我们的理解就会有细微变化。

现在,随着现代化,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也集中到了个体,即完全横向意义上的人。因此,随之而来的是人性问题被某些思想加以否定,如萨特,他认为,人只能由其自身塑造。其他哲学家则抹煞一切高级层次,提出人即上帝的观点。然而,这些观点并不能用来详尽分析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这一思想并未受到质疑。如《中庸》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类似的章节引发了大量的评论。但我们必须接受它们,因为它们是基石。在这里,人性表现为天所赐予、分配给每个人的能力。这里的分配并不是上级的指令,而是赋予每个人某种才能,顺应这种才能行事就是人道、体道。

其他谈论天的章节还有《礼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易经》同时还提到了乾的赋予和坤的接收。关于“乾”的注解有:“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关于坤的注解有:“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成亨。”

类似的章节对改变儒学形象十分重要,因为儒学把天意视为不可置疑的宿命,或者强调坚强的意志。此外,在这里还有着与基督教相关的基础:基督教讲上帝的慈悲,上帝的意志并不是一种要求或客观的律法,而是对每个存在的个体产生仁慈。

因此,在《易经》的哲学部分,有一段话不由让人想到孟子。正是这段话促进了理学的发展:“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在物的本源上,道与天互为补充。

道在天赋的继承和物的终极中得以体现。值得注意的是,道“显诸仁,藏诸用”。这必然会引起很多关于命运的思考。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人性与道德显现有关。人的根本必须由人自己来发掘。

我们通常单独分析一些基本概念,如天、人性、理等等。然而,我们发现,一旦把这些概念相互联系起来,它们就变得十分清晰了。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力图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来思考人性和命运问题。我们在天人关系上投入的精力越多,我们可以从中挖掘的意义就越多。在对人性和天命的理解中,天与道遥相呼应。因此,会有“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和“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样的说法。由此,关于人性的认知和关于道、天的认知相互联系起来了。“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这段著名的话就是其见证。

主动的一面与《易经》中被动的承受结合起来:坤“率性”、“乃顺承天”的特点在主观意志倾向中是十分困难的。

陈淳(1159~1223)在其理学著作中以“命”开篇,把“性”放在“心”之前,这一点十分耐人寻味。比如,他说:“性与命本非二物,在天谓之命,在人谓之性。故程子曰:天所付为命,人所受为性。”

陈淳重新在乾、坤的特点(元、亨、利、贞)和人性的特点(仁、礼、义、智)之间建立对应系:“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赋予物者,就元亨利贞之理而言,则谓之天道;此道之流行赋予物者而言,则谓之天命。”

我们可以上文的粗略阐述为基础,来理解下面这句引发理学家们很多思考的话:“和顺于道德而礼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争论的焦点通常在“性即理”上。但我们却很少与上文提到的“和顺于道德”和理解人的命运的终极目的联系起来。我们再次看到了形容坤的“顺”字,只有顺应道、德、理,才能进入人性与命运的深处。

《中庸》里的一段话揭示了人对于人性必须起到的积极作用:“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由此,人性的发展与天建立了联系。

在经典研究中,我们往往会与重要启示擦肩而过。在上文中,“诚”是人性发展及与天地协调的关键。与孟子作一比较就会显得十分明朗,可以明确自然、命运与天之间的关系。我们继续上面提到的引文:“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通过“立命”这个词,我们看到了天人之间的互动。人只有通过等待、忍受,改善本性,才能创造获得天命的条件。

理雅各(JamesLegge)在评论《孟子·尽心上》时,在对“尽其心,知其性”的理解上表现了与朱熹不同的观点,认为朱熹的解释不够明确。在他看来,整段话都强调了天的重要性,而天又与上帝很接近。因此,他赞成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孟子原文上,而不是注解。

孟子同时谈到了知性与养性、知天与事天,然而我们往往会把人性与天,或者抽象的知识与事天的意愿和行动分割开来。另外,孟子思想的重点在于人的内在发展。这一发展使人能够承担天命,服从天的神秘意志。我们不能不想到孟子自我牺牲的鲜活例子,它已成为很多亚洲人的典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性和命运的了解与形式与可能很神秘的极端经历混合在一起了。

《孟子·尽心上》第二段关于命的思考反映了孔子对命的重视程度。“莫非命也,顺受其正。……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这里又提到了“顺”字。命远非宿命,而是需要主动的认识和行动,需要了解天和天意,而这一点又以思想的成熟为基础。孔子为此树立了榜样。人既是其命运的先决条件,而对其所不能改变的东西却又不得不屈服。

如果我们把《孟子》、《中庸》、《论语》、《易经》放在一起观察,就会发现它们在天、人性、命等方面各有侧重。这一点非常具有启发性。《孟子》谈论知性、养性,而《中庸》和《易经》则讲尽性。其目的都在于强调一种决定性和升华性的行动,如《孟子》中的“事天”,《中庸》里的“与天地参”。因此,命可以理解为一项神圣的使命,有待于人在具体生存环境中发现。

我们在这里顺带简要地讲一下西方哲学。保罗·利科的思想,尤其是关于“赞成与必然”的思考,为从个性角度思考人性设立了大框架。通过“亲身经历的必然——个性”,利科提出了把本性与自由联系起来的问题:“常识所无法理解的是,自由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种本性。性格是自由本身的个体风格。自由既不能选择也不能改变这种风格。”

西方关于命运的看法:“我的性格是附着于我的本性,它是如此地贴近我,以至于我无法与之对抗。”“性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命运……我的性格造就了我的特性,我承受我这个个体,然而,我不过是我自己塑造的一切罢了,除了使用它之外,我不知道我的力量以何为止境。……我想,我性格中不可改变的部分不过是我的自由的存在方式,但我却又无法正确地表述这一想法……我有自己的选择方式,但我选择自我的方式却不是我能选择的。命运是与我的自由密不可分的、个人的无意识的表现方式,这一点超出了常识和哲学家最微妙的极限……我只能首先深信我要负起全部责任。我的主动性是无止境的。然后,我才能根据一种已经规定好的不可更改的方式运用我的自由……”

正如利科所指出,难点在于把人所接收到的自我与他所做的,无限的可能与既定的条件调和起来。人并不仅仅是其自身塑造的,同时也是一种被动接收。中国古代哲学对此有所察觉,而现代西方哲学在与存在和道德的源泉断绝联系后,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人的独立性上,因而也许过分强调了人的限度。

关于人被动的一面,利科某些漂亮的文字与中国古代经典遥相呼应:“生命支持着我。出生把我带到了这个世上,死亡又会把我带走,因为不是我安排生命,而是生命安排我,所以生命像基石一样支持着我,呼吸像海浪一样把我托起……”;“存在对于分歧性的理解而言是一种矛盾,对于更为隐蔽的统一性的意识而言则是一种奥秘:它既是有意识的,又是强制性的,它是生命活动的源头。”以及:“我不仅承受了开始,而且承受了一种本性,即成长的规律,构造的原理,一种无意识的机制以及一种个性。”

对利科而言,对自我的深层理解就是从抗拒走向接受,接受在赋予我们的本性的范围内体验自由。我们可以看到,这里触到了利科在与加布里埃·马塞尔(GabrielMarcel)的交往中所接触到的智慧。这种智慧与《易经》作者的创作源泉并无很大差别。《易经》和李栗谷的这种智慧正是本文所希望采取的角度。

利科把对人性的思考重心置于概括了完美人性的三个方面上:个性、幸福和尊重。从超验的角度思考,世界是一个物的综合体;从实际的角度思考,就可以区分出人、其个性的局限性、其幸福的无限性和人的敬畏本性的调和性。

我们逐步进入性格的局限性。性格是我们“整体动机上一个有限的出口,……既定了人所有可能性中我能享有的实际自由度”。人希望实现的业绩就像“一片已确定了方向的动机场,性格是动机场方向的起点,幸福是这个方向上无限远的尽头”。因此,性格的局限性和幸福的无限性不成比例。理性要求整体性,而幸福的感觉告诉我,我正朝我的目标前进。

性格与幸福的综合在人身上完成,但这里的人指的是其理想状态,是一个可以称之为人性的目标。人在敬的道德情感中完成综合。利科在研究康德思想时指出,人性的构成保证了心有它的位置,有能力接受纯粹伦理的益处。但他认为,康德过分强调了人堕落的一面,建议超越道德二元论,从人最初的纯洁中挖掘情感的基础。人内心的敬表明,人能够识别某种神秘的、需要思索的本性。

对人性的思索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与天有关的超验性和人在努力承担其命运时深层次的一面。幸福在西方人性论中变得如此重要的同时,对人性和行为的修正,即可以避免一切悔恨的生活方式,却是自古以来最受中国人关注的。因此,韩国人极度强调的敬也就带上了宗教色彩,它可以表现为敬畏或关注,在对他人的关注中忘却自我来接受和改变。我们在面对各种事件时就不会抗拒,而会进入其奥妙,采取一种能使我们达到快乐的行动方式。

进入这一层次的思考,冯友兰《新原人》的第七章对我们十分有启发。在讲到“天地境界”时,冯友兰指出,要完全理解人和人生,就必须超越自然、功利和道德境界,进入对天的觉解。他对中国古代传统中的天的介绍十分感人。“知天然后可以事天、乐天,最后至于同天,此所谓天者,即宇宙或大全之意。”这是达到天地境界的最后一步。“同天的境界是不可思议底。但人之得之必由于最深底觉解,人必有最深底觉解,然后可有最高底境界。同天底境界,本是所谓神秘主义底。”

冯友兰用优美的笔调提到了儒家乐的一面,儒家的乐有助于对命运的理解。“乐天者之乐,正是此种之乐。明道说:‘周茂叔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又说:‘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而归,有吾与典也之意。’此等吟风弄月之乐,正是所谓孔颜乐处。”我们将超越李栗谷的痛苦来寻找对这种乐的理解。

二李栗谷的天、命观

我们下面来探讨李栗谷的研究。他的研究不仅以对中文典籍的分析为基础,而且还包含了深刻的亲身体验。我们将把他对天命的研究方式与他对天、变化和涉及智慧、精神、具体生活、诗等独特观点联系起来讨论。

对经典的诠释

我们评论很多智者和具有创造性的人留下的文字的不同之处,但这些文字同时也有共同的思路,因为它们都试图从与实在的关系出发来理解人。这就是孔子思想吸引李栗谷的地方。文字就是道的痕迹:“言本于道,而未尝不异焉。道见于言,而亦未尝不同焉。道之同者,原于天而前后所以一本也。”

言扎根于道,而道的本质来源于天。因此,文字是本质体验的一种方式。四书体现了道实体的不同方面。李栗谷在比较了这四者后写道:“《大学》,明道之书也……欲使学者自明其天之明命,以及乎天下,而其旨则不外乎敬之一字而已……《论语》,入道之书也……欲使学者全其本心之德,以立其根本,而其旨则倦倦于仁之一字而已……《孟子》,卫道之书也……因人性之本然,遏人于欲将萌,则其旨在于存天理而已……《中庸》,传道之书也,究性命之蕴奥,致中和之极功,费而至于配天,隐而至于无声臭,则其旨岂在于诚之外哉。”因此,每个圣贤都表达了发掘人性的独特的、与他人互补的方式,把这一过程引向一个更高的目标,即与道或天沟通。

四书以道为核心:明道、人道、卫道、传道。《大学》的目的在于自己发现天之明命,并把它推广到天下人;《论语》旨在完成本心之德,并立其根本;《孟子》的目的在于通过克制欲念来保存天理,而《中庸》旨在通过深究人性与天命,建立中庸与和谐来与天配合。

每本书都涉及天命,并要求人在其中找到他的角色。李栗谷谈到了明命。我们在下文中还可以看到表现他对命运高度评价的其他文字。我们可以简单概括每本书的精华,《大学》是敬,《论语》是仁,《孟子》是存天理,《中庸》是诚,而不同的书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每个要点。

个人经历

不探索内心最深处怎能发现道、天和天命?所以,李栗谷在重读四书时指出了了解内心的重要性。孔子意识到,天下失道,人心迷惘,因此必须超越自我,努力接近仁。孟子也同样关注心,大量错误的观点使心处于危险之中,所以,他把思索集中在善心上。子思则努力达到人性的本质,提出了联系人性与天的诚,而曾子则为了更接近宇宙性,把注意力集中在德上。

李栗谷在其思考过程中写道:性则天也,而诚者天之道也,则中庸之论诚,不得不尔也。因此,对他而言,如果一个人能够好好地修炼并保护其本性,那么天与天命就不再遥远,而要做到这一点,反映天之本性的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中庸》在赞美孔子的诚时说:“溥溥如天。”

尽管《中庸》十分强调诚,因为它更关注人性与天命的问题,但正如李栗谷分析的那样,诚把四书紧紧地联成一个整体。如果诚是天道,我们如何能不重视它呢?因此,《中庸》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论诚:“不诚无物。”最诚的人有决心度过一切人为和自然造成的境遇。因此,我们可以重新理解孟子的话:“莫非命也。”通过观察诚,我们可以找到各自的道路:“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

在存在的奥秘中,也许没有什么比意志更有决定意义的了。利科认为,意志“是人最基本的实质,是人最深层的东西,同时具有天性和人性两方面”。因此,未来的一切都在此时此刻成为定局。我要么行动,要么不行动,或者套用利科的话说,我或者说好或者说不,而这一时刻可能会带来欢乐或悔恨。因此,远东传统中的四书引导人们达到真心爱善、为善的境界。

《易经》一直启发着远东的思想家。“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为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为了更接近命运的神秘之处,可能要从深度、从源头、从神的角度来分析:“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乐乎,故能爱。”

人的责任在于把自己视为宇宙中最关键的部分,不要犯错误,这样,人就会逐步融入到天命的运动中,就可以“乐天知命”。这一运动还与向善、体仁有关。仁与支撑万物的道的本性善一致。如果历史上有人认为天命很可怕或者难以捉摸,这是智慧减弱的缘故。

我们来看一下孔子和颜回的“乐”,周敦颐和程颢对此非常敏感。初看,“乐”在李栗谷思想中并不明显,他对世界流露出一种悲伤。李栗谷的诗是对处于危险中的天然本性的一种向往:“天真汩私伪……色为伐性斧。”

颜回虽然身处穷困,没有官职,却不为自己的出路而忧心,反而关心他人的发达。李栗谷对这种“乐”还是十分敬佩的。这不是个体的乐,而是与天下人利益相关。颜回敢于实践孔子的教诲,保持天性,表现了他对求知的热爱。李栗谷对此十分钦佩。李栗谷对孔子思想的思考

孔子的弟子们不明白为什么孔子在人性和天道方面没有更多的言论。李栗谷在其中一部著作中解释说,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孔子关于教育的想法,但会听的人就能觉察出孔子所要传授的东西:“夫子之教循循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大者远者,则宜夫子之罕言,而学者之有所不闻也。至于孟子,则承道微之余,任明教之责,扩前圣之所未发,而垂训于后世,故显其微,而阐其幽,以天之妙用,性之本原,揭示学者,欲使因其言而造其理耳。……圣人体道无隐,与天象昭然,其发于文章之显,动作威仪之节,成性明德知天命之训者,莫非示以至理,而人自不察。至孟子,而始著其微旨焉。……夫子之道合乎天,而孟子发扬以言语者也,此夫子之所有欲无言,而孟子所以未免于好辩者欤。”

天人关系及对命的理解

李栗谷指出:“夫子之道合于天。”他明白,古代的圣贤是在与天的密切关系中得以看清宇宙之理的。所以,他说:“上古圣神,继天立极,道统攸始。”如果说孔子对于天与命运相关的重要问题显得非常审慎,但他的一生却显示出了他与天的密切关系,而且,在他生命的关键时刻,明确、有力地表达了他的看法。在读李栗谷的文章时,我们可以感到一种类似的与天的强烈关系。这种关系也许经过在金刚山多年的修炼变得更加成熟。

李栗谷的思想发展了一种对统一意/心、意/气、气/体的追求。这在他的“理气之妙”的观念中可以看到。李栗谷希望避免一切二元论。我们感到他在与天的关系中意识到了这一点,下面这段话就是很好的例证:“呜呼!天人一也,更无分别。惟其天地无私,而人有私。故人不得与天地同其大焉。”在他的书中,李栗谷多次谈到了天人之间的自然感应:“自然之应,而天人交与之妙也。”

和孟子一样,李栗谷进一步申发了孔子对天的思考。和孔子一样,他在阅读《易经》的过程中意识到,要想在一生中不犯错误不后悔,就必须理解人性,而且必须从与宇宙的实在关系中去理解,而不是抽象地把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本性和命运。这就是他的价值、尊严和意义。但是,只有从最亲近的人开始与千千万万其他命运充分接触,才能达到成功,才能有所作为,而理解的关键在于天人关系:“莫之为者,天地有所为者,人也。知天之未始不为人,知人之未始不为天,则始可谓知命矣。”

李栗谷在追求至诚的同时,对与天合一的重要性进行了思考。他解释说,孔子即使在重病时也拒绝别人为他祈祷,因为他知道自己顺天意而行。他举了周公的例子:周公为了救君主祈祷,因为他明白了超越他自身的天意,即“天之实命”。

李栗谷专门撰文来证明天与人、天道与人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韩国对包括祈祷在内的灵性、自然与人神圣的一面理解上的特征。这在李退溪的思想中也可以看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顺德者吉,逆德者凶。天人感应之理,斯可知矣。……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人心之所归,天命之所在也。逆于人而顺乎天者,未之有也。顺于人而逆乎天者,亦未之有也。然而间或有人事似顺,而天不助顺者,亦有人事似逆,而天反佑逆者,其故何哉?孟子曰,虽有知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失其时势者,似顺而必败,得其时势者,似逆而有成。”

因此,对李栗谷而言,天人关系并没有那么简单。德与顺可以使人更接近天,但还有让人难以应付的现实。和孟子一样,李栗谷十分重视对情境的理解。这显示出了一种超常的睿智。在此也包含了孔子关于知天命的回答的其中一方面。因为我们知道,孔子曾遭遇过很多次拒绝、反对和不屑。当他喜爱的弟子去世时,他还高呼“天丧我”。但孟子还是赞美孔子是“圣之时者”。我们在前文已经看到,《易经》认为,乐天与知命、安土有关。李栗谷一生坎坷,也常常思索“时”的问题。

李栗谷有一句十分精彩的话:“人心之所归,天命之所在”。这很像孟子。孟子重视归心、回归自我和满足于诚。所以,天命不像道那样遥远、抽象、不可名状,它与人很接近,渗透于日常生活和人内心最深处。天与那些超越纯粹责任而爱德的人十分密切。正如老子所说:“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李栗谷对《易经》的研究

李栗谷在《易数策》中表达了他对命的一些独特想法。和《天道策》一样,这本书也描述了天的宽宏大量,表达了“天不爱道,地不爱宝”的原因。

人所应循之道是通过圣人来传递的:“天地必待圣人,然后乃以是数示人;圣人必待文瑞,然后乃以是理著于世。天不得不生圣人,亦不得不生文瑞,此则自然之应,而天人交与之妙也。”

天对圣人的期望和圣人实现这一期望来回应天,是中国古代思想中常见的主题。这并不是要圣人站在其他人之上,而是在天所期望的某一特定时刻为众人的利益说话和行动。为此,需要天和受命之人的长期准备。子贡的话众所周知: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纵天之将圣,又多能也。”

李栗谷认为:“河图未出之前,八卦之形已具于伏羲方寸中矣。”理一而在于天。伏羲造八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的无知,文王、周公和孔子不得不加《传》来启示人们。三圣一心,释伏羲之卦,把卦象留给了古代,如日中的太阳光芒万丈。

书中的一段话使我们了解到李栗谷对《易经》的敏锐洞察力。李栗谷用他常用的研究方式,让我们超越不同的创作层次和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这种评论,感受到与天相通的圣人最深切的关怀。这就是圣人们能够一心的原因。“求之于心术之动,得之于精神之运,非圣人焉能知《易》之微意乎?大《易》之义,实理而已。真实之理,不容休息,则上天安得不生三圣,三圣安得不衍大《易》哉?……大哉《易》也,以之顺性命之理,以之痛幽明之故,以之尽事物之情,其体至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

李栗谷以一段对太极的思考作为《易数策》的开篇:“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李栗谷就这样耐心地把现实复杂、神秘的不同角度从深层次上联接起来了。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及其命运,李栗谷从未忽略整体性的意义。他为《易经》中如此丰富的人与道的交流而激动不已:“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对理和心的阐释的主线和联接起复杂的方方面面的,就是李栗谷在上文通过实理所再次提到的。实理与实心呼应,而实心就是诚。

《易经》全书讲的都是变化。变化,一方面要求通过现实最神秘的地方,如生死之理,来洞察它的本质,另一方面可以应用于人、情境和现实事物。敏锐的目光穿越时间和距离,行动合理而富成效。没有与纯粹的诚融为一体的明晰精神,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李栗谷对古代关于诚的传统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周敦颐认为:“诚者,圣人之本。”“呜呼!诚之为体,至微而至妙;诚之为用,至显而至广。体乎万物,而为物之终始。故元亨利贞,天之诚也;仁义礼智,性之诚也。”“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故至诚如神。”因此,对李栗谷而言,成圣决定了能否与天建立和谐关系,能否通过明晰的认识和实现生命的实质来与天沟通。洞察敏锐,行动恰到好处,我们由此可以明白诚在李栗谷思想中认识论的一面:“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我们的快乐不仅因为理解了宇宙深邃的意念,更是因为能够参与其中。然而,只有达到至诚才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为什么在修身方面,《中庸》把诚意看得如此之重。这是实现认识和完成行动的关键:“如志无诚则不立,理无诚则不格,气质无诚则不能变化。”

三命运在东、西方的交汇:几点看法

人类的命运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远东文化对天人关系的看法和基督教智者的观点并非完全不同。因此,我们尝试就这一点谈谈几个看法。目的并不是简单的比较或比附,而是在两种探索和表达方式间找到共鸣。

在研究西方形上学时,利科从上帝与人的关系出发研究意志问题。上帝既藏又显,既遥不可及又亲近如朋友。上帝引起自我的死亡,又培育着意志。我通过诗的灵感这样的幻想,通过神赐的缓慢成熟,通过相遇尤其是友谊,获取生命。在关于人类意志的作用方面,利科想要揭示的是,“生命是神恩和努力的统一体。既要接受给予的一切,同时又要严格控制自己。”他这样说:“一切都是恩典,一切都是选择。”

利科认为,上帝与人的关系没有清楚的逻辑,我们只能承认自由和恩典之间的矛盾。人在自身的选择中发现上帝的威力。“人的自由与上帝的无所不能相通,但我们不能达到其中任何一种境界。”选择的奥秘只能从行动的层次上来理解。

这里提到了“神恩”这个经常让人反感的词。然而,“神恩”可以是理解命运的关键之一,如西蒙娜·薇依(SimoneWell)这样受过希腊精密思想训练的哲学家也使用这个概念。“灵魂的一切自然的运动受物质万有引力一类的规则制约,惟有神恩例外。……两种力量主宰着宇宙:光和重力。……创世是重力的下降动作所为,是神恩的上升动作和第二品级天使神恩的下降动作所为。神恩,这是下降动作的法则。”

居斯塔夫·蒂蓬(GustaveThibon)使我们认识到薇依关于神恩的见解的高深:“一种规则只能以无限小的形式融入比它小的规则中去。”这一观点补充并深化了帕斯卡三种品类不同秩序的理论。神恩好比面团中的酵母。“神恩不能改变主导这个世界的必然与偶然之间的盲目游戏,就如渗入的水滴不能改变地质层的结构,渗入灵魂的神恩也是如此,它在静默中期待我们接受恢复神性。”

在薇依笔下,上帝是最脆弱最朴实的。我们掏空自我,接近上帝。神恩需要空间才能进入我们,意志付出的努力不过是迎接神恩的条件,就如播种前要翻地一样。我们必须顺从神恩,善才能迸发出来。这一切都伴随着净化与痛苦。薇依认为,我们不理解神恩,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忍受痛苦,不愿灵魂受到伤害。反之,如果我们接受现实在我们身上啃啮出空隙,我们就能接待神恩。

在这一视角下,意志的工作为生命更高级、更真实的层次作准备。神恩在这层次上发挥作用,也就是说上帝与人、天与人为了整体的利益而共同行动。当我们意识到,我们想要的对我们自己和他人并不总是最好的时候,我们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这也是修女特蕾莎的逻辑。中国法学家和思想家吴经熊就毫不犹豫地把老子和特蕾莎作比较。特蕾莎把小途径和与大行为结合起来。在最艰难考验中,完全听天由命,达到“一切皆神恩”的境界。贝纳诺(Bernanos)在其作品中也表现了这一点。特蕾莎的选择,在放弃个人意志以成全上帝意志的同时,表现出了最强烈的意志。

我们也许会认为,儒学的方法和基督教的角度十分不同,一个建立在人的能力的基础上,另一个则以天启为基础。然而,在这个复杂世界中摸索前进时,儒家和基督教的重要人物都表现出了一种相似的谦卑顺从态度。并不存在接近天或上帝的捷径。薇依说:“上帝只有隐形才能创造,否则就只有他自己。”帕斯卡说:“上帝是多么希望隐藏他自己!”而《易经》则认为道既藏又显。此,天对孔子和李栗谷而言,和帕斯卡的上帝一样隐秘。一般认为,儒学一方面重视人的意志,一方面却又对天意表现出某种宿命论。然而,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对道和天的顺从并不意味着盲目服从,而是从内心接受一种对现实和人类局限性的深刻理解,否则我们怎么能达到乐天和知天命的境界?

基督教作家所称的神恩说明,他们发现,人在自己身上遇到比他自己更深切更亲密的存在,它尊重人的意志,照耀它并给予它力量。尽管条件艰辛,人有力量开辟一条道路。他知道,这不只是他个人的力量。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这一观点与孔子和孟子所说的差别并不大,虽然天人关系并没有像基督教中那样明确地表达出来。

四结论

韩国理学家李栗谷值得重视,因为他不仅继承了中国经典的根本,而且在建立韩国理学上,比他的前辈李退溪表现出了更大的创造性。这一点应该做进一步研究。

本文旨在从天人关系的角度介绍李栗谷对人类命运问题的探索。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李栗谷以圣人与天的经历为基础,苦苦思索,力图把传统的重要经典联成一个整体。非常重要的《远东智慧诗选》就显示了这一点。

李栗谷的研究不仅充满了对他引用的道统的敬仰,而且在关于思想进步和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个人思考上表现出了很大的勇气,这就是他的观点的价值所在。和孔子一样,他并不是仅仅介绍想法,或热衷于升官晋职,而是全身心地投入改变世界、实现诚的事业中去。李栗谷在其思想最重要的地方明确地谈到了天,表现出了特殊的价值。

然而,伴随着现代化,人类命运与天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变得难以理解。在李栗谷和孔子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与天、人的密切关系,它开启了对天意和人类命运神秘的探索之路的思索。“夫子之道始于天。”“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自然之应而天与人交与之妙也。”“皇天无亲。”

李栗谷对孔子思想进行了深入思考:“天知我。”“五十而知天命”表现出了一种与天的密切关系。人都渴望能够抓住其命运的关键。李栗谷不到50岁就力图洞察自己和国家的命运。“知天之未始不为人,知人之未始不为天,在始可谓知命矣。”“人心之所归,天命之所在。”“天地必待圣人。然后乃以是数示之人。”“大哉《易》也,以之顺性命之理。”

但天意仍然难以察觉,因为负面的力量干扰着我们。在认识和行动上,盲目和误导妨碍人的努力,或把它引向错误。李栗谷对此十分敏感。即使是最伟大的人物都与这些负面理论做过斗争。

为了理解局势和意志的驱动力量,必须调动一切可能,力求达到最深层次。李栗谷用实心与天的实理配合达到真正的实现来表达这一观点。李栗谷的方法是尽自己所能,天又在此基础上与人共同行动。

在《易经》中,圣人从现实的混沌中挖掘出实理,解开纵横交错的复杂性,所以君子以圣人为榜样,与天结交,了解天意。圣人与基督教的圣徒一样,扮演了中间人的角色。

第10篇

关键词:和谐;自然;比德;《园冶》

Abstract:From very beginning,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s reflected by the Chinese philosophy which shows its conformability,compliance and fusion with nature,and gradually develops into the unique idea. The Chinese gardens convey this profound philosophy which is also a strong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spiritual core in Yuanye by Ji Cheng.

Key words: harmony;nature;Yuanye

作为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东、西方哲学家作出了莫衷一是的回答,与西方物我二元对立的世界观不同,中国古代哲学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自然的顺应、遵循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理念,追求天、地、万物与人的平列共处、和谐统一。这一和谐的自然观深刻而广泛地影响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学、绘画、建筑、园林、武术等诸多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性。这一思想在中国园林之中更有着独具深意的具体体现,这正是晚明著名造园家计成的园林设计专著《园冶》造园理论的重要哲学基础和精神内核。

中国“天人合一”思想根源于历史悠久的农业小生产,一方面强调工具、劳作以利用自然而“养生”,同时又十分注意自然规律、重视天时地利的长久农业实践活动是其真正根源。①如看待同一件事物的正反两面,在远古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中,虽同样在自然中艰难探索,但西方的先哲在与自然的抗争中看到了人的创造力的伟大,骄傲地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格拉语);而中国人则体会到自然的神奇以及顺应自然的妙处。人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合规律性的四时季候、昼夜寒暑、风调雨顺对生产、生活的巨大作用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留有深刻的印记,使人们对天地自然产生感激、亲近的情感和观念。人们开始对宇宙中的天、地、人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易经・易传》)它将人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等要素明确为合一的状态。《易经》还说:“天地养万物。”人与天地合德,就要尊重“天德”、“天道”,遵守自然规律,爱护自然万物。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主张天、地、人都统一于象征着自然无为的“道”,庄子也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西汉董仲舒从儒家的思想观念出发,认为天是万事万物的始祖,人间的伦常秩序也来自于天。“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②南宋朱熹强调:“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朱熹把天理看成既是人的根本,也是万物的根本,天人相通,人物相通,天人合一。由此可见,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理念,并不为某一家一派、一朝一代之学说,而是几乎纵横贯穿整个中国古典哲学史,并渗化到各不相同的人生理想中。

综合言之,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存在于天地宇宙,只是天地万物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自然之道与人为之道的统一、和谐与和睦。合于天,便合于理,便合于伦常,在这里,人间伦理问题与天地秩序融为了一体,认为人生的理想是天与人的和谐。于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包含的不单纯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和最高道德境界的学说。

在中国文化和哲学的浸下,中国园林的造园理念与审美理想早已是中国丰富的美学思想的综合体现。无论是道家所强调的心斋坐忘、乘物游心,还是儒家强调伦理道德情感的内在修养而达到的天人合一精神,都是把主体的我与客观的自然之道相融合,同宇宙天地合为一体。天人合一,既是“人”顺应“天”,也使“天”赋予了人格意义,故此,在中国园林中所表现的自然,经常是和社会的伦理道德感情渗透在其中的自然。

造园从根本上是在“道”的哲学思想主导之下,对自然进行提炼、加工和重构,是充分展示了生命的内在和谐、宇宙的生生不息的人化的自然,本质上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的目的。造园不仅显示了道家的天地之“道”,而且也要符合儒家的“人道”。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儒家的“道”是建立在社会伦理道德的“人道”与自然规律的“天地之道”相通的基础之上。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人的道德与人格修养。计成作为士人,“少以绘名”,善诗能文,其诗品和人品被人称可与“秋兰”、“幽石”齐美。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染,计成在其《园冶》造园理论中,渗透着这种浓厚的儒家道德观念和理想。

“天人合一”“天地万物与吾一体”的观念,对于儒家来说,对自然万物的审美观照只有作为人的道德象征才有意义。最早孔子在谈到自然的审美时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里,孔子将自然山水同人的人格情操联系起来,使人们在对自然的审美中,往往将自然美与人格情操、伦理道德相比附,将儒家道德观与自然天道相溶一致。把自然山水幻化为道德或人格的象征,人们欣赏自然美所得到的愉悦正是由于在审美中包含着符合自己追求的道德的内容。《论语》中所提到的山、水、松、柏、兰等即是如此。后来,战国至魏晋时代的学者纷纷对孔子的这一观念进行了阐发,由此发展形成了的“比德”的理论,尤其是儒家思想将整个宇宙、自然、天地予以生命化、伦理化、情感化。

以自然山水比德,自孔子后即不绝如缕,汉代《说苑・杂言》载:“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孔子认为,水兼具德、仁、义、智、勇等儒家道德品行。老子也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而君子也以水的品德自比。在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看来,水是令人向往的,清池涵月,濯魄清波,明净心灵。水不仅可以调节园林小气候,营造新生态,更是园林主人寄寓自己如水之志的媒介。在中国园林中一泓碧波,静穆明澈,即使是动也是微波涟漪,没有波涛汹涌,更没有巨大的喷泉。水静,能见水底之物,能生岸上之倒影,扩大了视觉空间。正所谓:“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庄子语)。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水令人远”,园中之水能够令人远思,树立远大理想。比德的思想使传统文人士大夫以及园主尤其钟爱水体在园林中的广泛存在。计成基于他丰富的江南私家山水园林的造园经验,在《园冶》别强调师法自然,艺术的再现自然的江湖、河流、溪涧、水湾、泉瀑,以水系为中心,配合山石、花木、亭台楼阁,营造怡人园林山水风光。

《园冶》对造园的山、水、石、植物等筑园要素,也往往从自然物的形态、色彩、性状中寻找出与人的道德品性相关之处,或者将人格情操移情于自然物之中,赋予自然物以道德、品格的象征意义。③在《园冶》“掇山”、“叠石”、“理水”中,每每以山石比德,表达了自己的人格追求与阔达情怀。正如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所言:“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叠山家掇山垒石,早已把山石主体化、人格化。计成在《园冶》中,以大量的篇幅论述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内室山、池山、峭壁山等叠山的艺术。如《园冶・掇山》中说:“峰峦秀而古。”山峰的秀和古是其自然属性,但山的巍峨坚定、厚重不迁能够引发人的感兴,从而产生某种精神或人格的审美体验。计成常常在具体的景观的描绘上,把自然物象与人的道德人格相比附,从感性的认识向理性的认识转变,从而产生道德情操观念。

计成《园冶》的造园理论正是筑基此上,在对自然的眷恋中享受自然的抚爱,秉承“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探求人与天、地、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乃至人文环境的和谐、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正是计成对天趣――人为这一对矛盾在中国园林中辩证共存的精妙领悟与总结,也是中国园林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园冶》主张在园林的设计建造过程中,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妙造自然,要求人工巧作不留痕迹,使得园林艺术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宛若天成,从而达到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从历代诗词吟咏中也可一窥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趣味:“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宵”(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晏殊《踏莎行》)……这些描写园林之美的文字不仅为我们勾画出中国园林天然生机的图景,更寄托了中国文人的纵身自然的审美理想。园林景观呈现的山环水抱,曲折蜿蜒,参差错落,花草树木自然之态,令文人士大夫获得“不离轩堂而共履闲旷之域,不出城市而共获山林之性”的理想生活境界。

通过《园冶》,从诗文到江南园林的实例,都可以看到中国园林艺术遵循“天人合一” 的和谐的自然观,以自然山水为造园的楷模,尊“自然者为上品之上”。中国园林,不是将人从自然中隔开孤立起来,而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一条联系的纽带,是人与自然愉悦地和谐共存之所。

注释:

①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版,第123页

②徐复观《西汉思想史・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版,第242页

③张薇《文化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页

第11篇

时至今日,太极拳已成为国人强身健体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学龄前儿童,对太极拳痴迷的热情,大有长江逐浪之势。从江岸海边、草原牧场,到公园、工厂、学校、机关团体;从大江南北到世界各地,处处可见学练太极拳人的身影。不仅华人喜欢,外国人也慕名渐次地加入其中。太极拳的普及和发展,盛况空前、可喜可贺。然而,太极拳作为一种文化。特别是古老的东方文化,它的精髓、思想内涵、修炼层次,并非每个人都了解。虽学练者众,但画猫类虎,人云亦云者也多。真正能登堂入室者寥若晨星。说它是一种学问,但它与现代科学不同,只靠背诵《太极十三势歌诀》去模仿,则难究其玄奥。太极拳是一门实修、证悟的学问,不掌握它的思想性,信马由缰无法达到修心健体的效果。笔者虽才疏学浅,但因醉心于太极拳,愿通过本文将不深的体会抛出,以求方家、前辈斧正。

思想是什么?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即理性认识。思想包含了一切。而只有通过这“一切”,思想才能得到界定。思想是我们最直接感受到的事物,也是人类终极的秘密。我们所了解的外部世界都是由思想构筑的,比如天圆地方、山高水长、花艳草绿、月朗星稀等等。人类的所有成就,都可以在思想中找到起源和归宿,比如用二进制的零和一设计出的电脑,就可以从我国古老文化《易经》的阴阳学说中找到本源。在人类历史演进的舞台上,那些伟大的转折点都是思想的产物。从古巴比伦文化的消失,到轴心期时代各国文化经典的建立;从农业文明,到工业革命;从贸易保护主义,到世界经济一体化。思想无不起着决定性作用。思想不是敲门砖,而是开门的钥匙。敲门砖带有破坏性――不可取,钥匙是开门的密法――要掌握。正如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中所云:“夫理者,人所得于天以为性者,自古圣贤帝王,其淑身淑世皆本此一个理,岂止于拳艺而另有一理乎。何世之运动家不研究其理,但练习其气无惑乎,手之多失于硬也,气固不可无,要必以理为主,而气则借之,以运其理者也。无论帝王之御世、五霸之争雄,莫非理直气壮,况拳艺乎!运动者,苟能顺其性之自然,行其势之自然,合乎人心之自然。而深究理之所以然则得矣,故善学者以理为尚,不言气而气在其中矣(理顺则气亦顺)。”

学练太极拳有千法、有万法,但离不开思想性这一根本大法。

那么,修炼太极拳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思想呢?“一阴一阳谓之道也。”这是《易传》第一次明确提出的命题。《易传》将“阴阳”上升为“范围天地”、“曲成万物”的最高范畴,甚至整部《易经》都被解读成“阴阳”二字。天地之道,阴阳而已,人身亦然。即所谓“生生不息谓之易也”。

那么,如何把握太极拳的思想内涵呢?

读书明理,理明艺精。文化的传承。是千秋万代永续的事业。如同要认识万马奔腾的长江,必须到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去探源。要弄懂太极拳,必须从传统文化中寻其根。因此,我们要读《周易》,其乃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是生命之水。读懂《周易》,就会明了天覆地载、万物生焉的奥义。如《周易・系辞传上》有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可见,阴阳两仪是由太极化成的。如果说太极是宇宙的本源,那么阴阳就是构成宇宙最基本的元素。宇宙中的万物均可按阴阳划分,每一事物又可分为阴阳,其阴阳本身又可细分为阳阴转化。在不同时位,阴阳属性会发生互变,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为其根。阴阳虽有对立的一面,但更重于统一,此消彼长是为了“和”。若要知晓阴阳变化是怎样“效天下之动,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的,我们不能不看被誉为“天下第一”图的太极图。太极图是形象的真理,更是真理的形象。其形状如同黑白两鱼纠缠在一起的太极图,通过阴极阳生、阳极阴生,周而复始,万象归一的形象表达,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阴阳消长、互抱互回、互生互化、互依互存、和谐统一的变化规律。我们也要解读《老子》。道德经五千言,读懂了,就能知晓“柔弱胜刚强”、“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无为而有为的思想。我们还要研读《黄帝内经》,其是一本“道以医显”的奇书,读《黄帝内经》,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天地是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的观念,就会知晓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的秘密,利于把握肉体与心灵相互感应的辩证关系。我们也要细细地品读《太极拳谱》,其是历代太极先贤练拳经验的总结。读懂、理解其内在涵义,如同站在巨人的肩上前行,可以少走弯路。我们也要读《四书》,四书贯道,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也不能漏读《坛经》,其哲学观把“真如”视为最高的世界本原,“于自性中,万法皆见”。“自性”指精神本体“真如”。回归内心可以成就佛的智慧,可以破除我执、扫除心灵的迷雾。“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把向外投射的目光返观自己,由太极而归无极,是否更能有助于我们找到生命的本源?

天道无亲,常与人善;阴阳不离,修德养心。言为心声,动为心形。我们要用释家的“善”定其性,用道家的“无为”静其神,用儒家的“仁”修其德,用六祖“禅”悟开其智、生其慧,用“一以贯之”的“恒”练其身。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身似太极,手挥八卦、脚踏五行。无论揉、捌、肘、靠、拥、捋、挤、按,还是进、退、顾、盼、定,八法五步十三势,处处离不开阴阳。太极者,阴阳和合也。太是至,极是极限,太极就是“至于极限”。动即阳,静即阴。实为阳,虚为阴。刚为阳,柔为阴。行拳盘架、动静转换时,要饱含着攻防思想(攻为阳、防为阴),致虚极、守静笃。举手投足间,用性与命的内涵书写意境幽深、情景互动、心性一体、美自本然的人生画卷。

人品不高、落墨无法。学练太极拳是一种自自然然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伪和功利。虚伪难静其心,功利难立其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指导我们修炼太极拳的不二法门。

艺无止境,无法即法。

文化的光辉靠思想点燃,太极拳的修炼要靠正确的思想指引。

第12篇

当企业的 “烙印” 行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进入你思想的灵泉,让你对其有品牌意识时,如果你戛然而止,跨越时空的思考一下:

为什么会对其产生认知?

为什么会对其产生美誉?

为什么会对其产生忠诚……?。

你会发现,在这个妙不可言时光隧道里,有大历史孕育的久品牌,在汗牛充栋的华夏文明中,你品味其作为母体繁衍出来的百年、千年、万年的中式品牌,能让你趣味横生,如食甘饴。

什么在沁入你的心智、神智和理智?

有哪些元素沁入了你的心智、神智和理智,让品牌充满勃勃生机,我们一一剖析。

一、百年品牌,是精神和责任的产物。

我们从一个包子的案例开始,清末年间的天津,乳名“狗仔”的高贵友制作的包子选料讲究,技艺独到,在销售包子时,长期有“狗仔卖包子,一概不理睬”的专注,凝结为品牌的精神和责任提炼,当邻里街坊自然而然的把他的包子店取名“狗不理”时,也昭示了目标市场对这种专注精神和工作心态的认可。给了他在没有电视报纸、网络路牌传播的情景下历久弥坚的机会,时至今日,他也是贩夫走卒和达官显贵共同认可的品牌。

“狗不理”精神和责任,和同仁堂、王致和、六必居等百年品牌路径一致,代代延续的结果是消费者品尝到的不仅是产品本身,更是专业素养、敬业心态带给消费者的持久尊重,当这种根植人心的行为孵化出的强大的品牌高度,继而衍化出久远的速度,就印证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做500年比作500强”更重要的理念是多么正确。

四个字总结百年中式品牌--心智使然。

二、千年品牌,以喜闻乐见的故事为起始。

孔子门下72贤人、释迦摩尼诸事舍己、太上老君不老的仙丹……,儒释道三脉众多让人回味无穷,津津乐道的的故事,

帮助

儒家的市场受众认同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信条;

佛家的市场受众认同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天理;

道家的市场受众认同了“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不正是这个人没有个人私欲吗,所以才成就了伟大事业)”的法门。

由此

人要与组织和社会和谐的儒家文化智慧,令贤者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能力;

人要与自己内心和谐的佛家文化精髓,让信者有了“听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心性;

人要与自然万物和谐的道家文化氛围,使修者有了“宠辱不惊,看天上云卷云舒”的状态。

很显然,过程做的好,结果自然好,文化渗透的深度赢得了市场份额的广度,交钱、跪下、许愿、上香几个节拍,成为众多信仰者由心而发的仪式,而许愿应验的结果,会凝聚为奇迹的心态、欣喜的行为,演化为新的故事口耳相传,不灵其实是因为你心不诚的思维定式也根深蒂固。

四个字总结千年品牌--神智向往。

三、万年品牌,像呼吸一样自然。

精神是感性的、责任是有压力的,到了一定时间,人会厌烦、会逃避,心智的迷失后会向理智靠拢。

故事的渗透力、理念的号召力、文化的凝聚力、仪式的辐射力会让人神魂颠倒,不知所以,一旦有一天严重不符合目标受众核心需求,如,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基础生活保障都得不到“显灵”时,从“零容忍”到忠诚的反作用力,会一次比一次大,儒释道三脉一次次的跌倒和崛起的历史,就见证目标受众从神魂颠倒到理智的看待信仰烙印的过程。

此刻,可以藏身于占卜、可以彰显与庙堂的《易经》,其不易、变易、简易的思想特性,让人们可以崇敬也可以深思的图文,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像空气一样发挥着作用,

人们自愿的去学习他、解释他、释放他的思想价值,而《易经》对使用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操作要求,也符合着人心向善的本质。确保了他和受众有互相承载的牢固架构。《易经》作为对自身需求和市场需求双向尊重的一个系统,符合很多受众的本源需求,

你迷信,它能规范你的心态;

你务实,他能指导你操作;

你哲学,她能引导你的思维。

显然,其诞生之日起,无论你深陷牢狱还是正在庙堂高坐,《易经》都能让你在思想或物质上有所收获,价值到永远。

四个字总结万年品牌--理智守恒。

通过穿越时空隧道看我们的品牌,每个人都会感知:

一、百年品牌的成功是靠心智融入,由个人的良性精神与责任引导来支撑,让人愉悦向往;

二、千年品牌的法门靠神智信仰,以故事的渗透力、理念的号召力、文化的凝聚力、仪式的辐射力为流程,令人心醉神往;

三、万年品牌的沉淀靠理智认可,通过思想的不易、变易、 简易模式释放,被各业(人)可持续性借鉴学习、经久不息的解释,从而形成人与人、组织与组织间互为支撑、互为根基的理性合作体系。

越是自己的,越是大家的

让心抱着地球看,让历史在眼前交错,提炼古今中式优秀品牌运作要素,其号召力多源于从心智融入到神智信仰,从神智信仰到理智认可的过程。无论一个企业的出发点是心智、神智还是理智,到了一定时刻,总会有专业又敬业的人破茧抽丝,让你复归原形,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跨国的宝洁、世界的奥运、本土的乐百氏、哇哈哈,都被从历史的角度、战略的角度、财务的角度、人资的角度、培训的角度…….,逐步透视给大家。

笔者看到:

一、 品牌魅力的持久,源于故事精神阐述的透彻。

《白蛇传》作为与《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织女》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品牌在宋朝时的开局只有一两张纸而已,时至今日,衍化出的一部电视连续剧都要上演数月,剖析好该品牌的三个层面,品牌长寿规律就会清澈见底。

层面一、代表神性的法海和天兵天将,代表兽性的白蛇和青蛇,代表人性的许仙和最后显然的婴儿,故事主人公很自然的分成了三类,故事开局引人入局;

层面二、青蛇化身美女,搔首弄姿对待法海,功力强大的法海面前血脉喷张。已修成人形的白蛇与青蛇在林中嬉戏,突然一只蚊蝇飞过,小青很开心的伸出长舌,将其迅速纳入口中,味道好极了的神情跃然画面,这两个场景鲜明彰显出了神性之中有兽性、兽性之中有人性,故事过程引人入胜;

层面三、当法海的照妖镜让白蛇无路可逃时,一个生命在此时诞生了,镜中显示白蛇生下的孩子是人而不是兽,法海和天兵天将降妖伏魔的过程戛然而止预示着无论是神性和兽性,都会向人性标准来统一,故事结果引人向往。

今天,我们看到的好莱坞大片,也多符合《白蛇传》的套路,这告诉我们,品牌精神上的支出,能带来企业物质上的票房,品牌故事切入角度决定着故事生命的长度,故事策划本源是能请受众很自觉地喜欢他、很自觉地学习他、很自觉地呵护他、很自觉地延伸他。

二、 品牌基业的长青,源于你灵魂对你品牌的虔诚。

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位自幼闭关修行的年轻高僧,他微笑似水的神情、诚挚的言语、对各种戒律的严格遵循,使朋友们从喜欢他逐步升级为更多的信任,一天胜似一天。

在一次与他聚会中,对视那一刻,我真诚的和他打了声招呼,他很祥和的对我说:“刘老师,有几串念珠,送您一串。”在我道谢的光景,他把念珠放在双手,很专注的诵读了一段经文,双手给了我,那虔诚的举止言谈,使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他身边总是不断有人跪拜的原因,因为,在他的心中你也是佛,比他更重要的佛,原来,身心合一的尊重受众,就是塑造品牌的终极力量,你灵魂对你受众的虔诚,收获的自然是品牌供需双方的无缝支撑。

三、品牌源远流长,越是自己的,越是大家的。

“那就把你最喜欢的送给朋友吧”。作为烟鬼的我,旅游时买了两个很精致的火机,想分一个给好友。把玩了很长时间,还是犹豫不决送哪个好。妻问我最喜欢哪个,我毫不犹豫就选出来了,她这个建议让我回味至今。

其实,中式品牌源远流长的秘密,就是越是自己的,越是大家的,无论是物质上张小泉的剪刀、北京的烤鸭,还是思想上的《道德经》、《论语》,成长中都存着这种由人性本源催生出来的大德人品,由此产生的久远人气和深厚人脉。而产生的事实在默默无闻的告诉这你,会“分”才有“享”。

你就是品牌

企业走向世界,需要从影响中国开始,了解清晰中式品牌的特征、特性,对定位自己会帮助很多。

笔者归纳:

一、 中式品牌有“奶妈”和“亲娘”两个级别。

一根油条、一碗豆浆、一碗面是家常必需,但长期没有产生品牌忠诚,消费者就像“奶妈”一样被随意选择,而故宫、少林寺、泰山、秦皇陵、桂林上水等地,即便是你今生无缘前往,也是你心驰神往的“亲娘”属地。

对“亲娘”的忠诚,源于你心智、神智、理智的逐步认可,对“奶妈”的更迭,源于她付出的物质上虽和亲娘同等,但思想上的支出严重缺失。

二、 品牌是男、收益属女,是对骨肉夫妻。

人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企业持家发展同理,没有企业人品形成的人气、人脉,精神物质利益都不会向你招手。

“钱长四条腿、人长两条腿”。如果品牌没有信任度,长四条腿的钱会离你越来越远。只有把“品牌”化身为持家糊口、高瞻远瞩的男人、把“收益”定位开源节流、勤俭持家的女性,撮合他们成为骨肉夫妻,发展的基石才会夯实。

三、你就是品牌

笔者曾跟随一位年过八旬的老教授学习半载,老先生没有上过大学、却带出了过硬的博士生、洋学生、和许多本土学生,每每思考他的人生魅力,你多会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