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4: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诗经取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出自《小雅·斯干 》 可取名: 斯幽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出自《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可取名:梦阑
4、“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出自王维的”《相思》 可取名:君撷
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出自杜牧的《清明》 可取名:牧遥
6、“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扬扬,可以乐饥” 出自《诗经·陈风·衡门》 可取名:栖迟
7、“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出自《诗经·小雅·天保》 可取名:之恒
8、“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出自《诗经·周南·桃夭》 可取名:叶蓁
9、“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出自《世说新语·容止》 可取名:岩松
10、“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出自杜甫的《羌村三首》其一 可取名:峥嵘
11、“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出自《滕王阁序》 可取名:星驰
12、“遥襟俯畅, 逸兴遄飞” 出自《滕王阁序》 可取名:逸兴
13、“彼竭我盈,故克之” 出自《左传》 可取名:盈克
1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出自《国语》 可取名:民川
15、“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 出自《中庸》 可取名:诚明或明诚
16、“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出自《岳阳楼记》 可取名:汀兰
17、“犹未及髯之绝份逸群也” 出自《三国志》 可取名:逸群
18、“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出自《文赋》 可取名:彬蔚
1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取名:彬彬
子:儿,儿或女;意为有学问、有德行的人。说文解字释云: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凡子之属皆从子。(李阳冰曰:“子在襁緥中,足并也。”)
晨:晨字主要指清早或鸡鸣报晓时分说文解字释云:晨,早昧爽也。子表示子谅、士子、君子;
晨表示清早、晨明、晨辉,意义优美。意蕴该名字可以趣解为:“子谅,晨星”。成语惠子知我,晨炊星饭。
给女孩子取名的古书:楚辞是和诗经并列的两大起名宝书。作为先秦最重要的两部文学作品集之一,楚辞里的诗篇甚至比诗经还有优美,尤其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的诗篇,简直美到没朋友了。楚辞的诗句里,各种美好的花草名词密集出现,特别适合从中选取名字了。有些名词,像“陆离”“胡绳”“木兰”等等,本身就是极好的名字,当然,古今的很多人就是从中起的名字。
(来源:文章屋网 )
1、趵突泉最早并没有正式名字,因趵突泉是古泺水的源头,所以历史上经常
2、以“泺”代指趵突泉。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后因泉上建有祭祀娥皇、女英的娥英庙,也俗称为娥英水。
3、宋代的曾巩出任齐州知州时,为趵突泉取名“槛泉”。“槛”,假借为滥,泛滥之意。“槛泉”典出自《诗经》,《诗·大雅·瞻卬》中写道:“觱沸槛泉,维其深矣。”但济南百姓却因“槛泉”之称太雅,直接弃之不用。对于此事,金代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记载道:“近世有太守改泉名槛泉,又立槛泉坊,取诗义而言。然土人呼爆流如故。”济南百姓仍叫它“爆流泉”。“爆流”这个名字还引申出许多类似的叫法,“趵突”就是其中一种。
4、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记载:“自(渴马)崖以北,至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
(来源:文章屋网 )
大家都有名字,每天都会把自己的名字、小伙伴的名字挂在嘴边,写于笔尖。那么,什么是名字呢?用一个字或者几个字,跟姓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既代表自己又区别于别人的符号,这就是名字。我们现在所说的名字是一个概念,可是对于我们的祖辈以及更久远的人而言,名字包括名和字两部分,具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时代,名和字还有不同的特点。这一期,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名字的故事吧。
什么是名呢?古人是这样解释的:名,上面是夕,下面是口。夕就是天黑后。天黑了,两个人遇见,看不到对方,就要用嘴说出自己的称呼,这就是名。名分为小名和大名,相信大部分同学有父母称呼自己的小名吧。小名也叫乳名,还有的地方直接就叫奶名,顾名思义就是吃奶时候的名字。人名有大小之分,大约始于秦汉时代。汉高祖刘邦原名叫刘季。季是什么呢?就是兄弟排行里面老三的意思,这其实就是他的小名。当年刘邦的父母喊他们兄弟几人时,就是刘大、刘二、刘三这样叫的。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样的称呼很正常。后来,刘邦做了皇帝,再叫小名刘三可就有点不像话了,于是才改名为邦。父母为了表示对子女的亲昵,小名常是故意起丑的、a俗的。还有给孩子起小名叫“狗剩”的,这其实是为了祈求长命百岁,意思是狗吃不了剩下的。孩子小的时候叫小名显得亲切有趣,可是长大了之后再叫就有些别扭了。所以,在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一般就要再起一个文雅好听些的名字。相对于小名,它就叫大名了。
取名的方法很多,有一种叫“因姓取名”,就是借助姓所代表的含义,与名组合,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样的名开始时比较通俗易懂,有时还有些开玩笑的意思在里面。例如:后梁时有人叫马称心,自是希望以后自己的宝马良驹能称心如意。隋朝有人叫常得志,必定是希望一生常常志得意满。还有些戏子为了博君王一笑,故意利用自己的姓取一些诙谐的名字。比如:五代时有个戏子叫敬新磨,读起来就是镜子是新磨好的意思。宋代以后,文人雅士因姓取名时往往引经据典。比如:明代有位官员叫温如玉,取的是《诗经》中“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典故。
讲过了名,我们再来说一下字。什么是字呢?字是从名的含义中产生出来的另一个符号。周朝时,贵族的男子20岁算成年,那时要把头发挽在头顶,带上冠,然后根据他名的含义起一个字,这样男子就算成年了。名是用来自称的,而字则是让别人来称呼自己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尊敬。上古的时候,贵族的女子也是有字的。与男子不同,女子是在结婚仪式的时候取字,只是秦汉以后,这个习俗没有延续下来。不过,现在有的成语当中还能看出当时的这种习俗,比如说没有结婚的女子称为“待字闺中”。字是从名产生出来的,往往是解释名的含义。比如:诸葛亮字孔明,孔的意思是很、非常,孔明就是说非常亮。当然,名和字之间除了对应解释,还有很多别的形式,比如意思相反。唐代大诗人韩愈字退之,愈是胜过的意思,而退之则是说要约束自己不要胜过。其他一些名和字的对应关系,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再进一步探究。
古人起名字还具有时代特征。商周时期,人们的名字很朴素,常使用天干地支或身边常见的事物。还有一些更是粗俗得可爱,如晋成公名黑臀,意思是黑屁股。西汉时,国家政治安定,人们期待建功立业,于是名字中出现了许多与功名、官爵相关的字,比如公、卿、君等。司马相如字长卿,夏侯胜字长公,王莽字巨君。到东汉、三国时,儒家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于是在人的名字中出现了很多孝、文、德、仁等字,比如郭嘉字奉孝,孔融字文举,曹操字孟德。南北朝时期,全国佛教兴盛,很多人起名字开始用佛、僧、宝、智、慧这样的字,如王僧孺、萧宝义字智勇等。唐朝推崇道教,用道家用语起名字流行起来,如玄、道、真等字。刘知几字子玄,贺知章字季真,等等。宋朝人起名比较有意思,经历唐末和五代十国的分裂战乱,人们祈求太平,希望能够健康长寿,所以他们喜欢用叟、翁、老这样的字起名字,比如王岩叟、魏了翁、孟元老。历史发展到明清时期,文化积累已经十分丰厚了,所以历代命名取字的方法在这个时代都有体现。比较有趣的是这个时期建筑物成为名字的新宠,如章学诚字实斋,吴敬梓字敏轩,陆龙腾字云楼。
怎么样,这些关于名字的知识和故事是不是很有趣呢?文史大讲堂还会有更多有趣的内容等着大家来阅读呢!
每种乐器都有自己的秉性,由自然赋予的制式和灵性决定。演奏者的身份、穿着、心境,演奏的环境及曲目是否与乐器的秉性相宜,是得法的关键。中国古代乐器得君子“中正”之道的是古琴,“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从心,感发善念。”所以君子常佩带古琴不离于身。古琴的大小本身便于携带,这点和西方的小提琴相若。古琴是君子,琴音是君子的心声,琴音干涩,无论是断续相隔的拨奏,还是快如连珠的滑奏,总在逍遥中带着忧虑,那是儒家放不下的人世心态,是“明知不可而为之”的不忍。
与琴合奏的最好是瑟,人们也常用“琴瑟”来形容夫妻。瑟是中国原始的丝弦乐器之一,共有二十五根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诗经》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瑟的音质、音量介于古琴和古筝之间,比筝长度短,宽度宽,声音比琴通透,但没有古筝那么华丽。
古筝如自在的道者,箫是逍遥的神仙,笛子是纯朴的牧童,这是道家的乐器体系。瑟其实非儒非道,只算“君子之妻”,琴瑟的合奏如《诗经》那份天然的质朴和明丽,最终为唐诗的周正恢宏、宋词的悱恻委婉所取代,故而瑟到唐代以后也渐渐为人所忘。至于琴与箫的合奏,是儒家摒弃入世的心态,竟然想放下一切去做道家神仙了,琴弃瑟而选箫,真正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了。
中国古代有一种按乐器的制作材料分类的“八音分类法”,“八音”指是的八种材料,即金、石、土、革、丝、竹、匏、木。“金”指用金属制作的乐器,如编钟。“石”指用石头或玉石制作的乐器,如磬。“土”指用陶土制作的乐器,如埙、缶。“革”指用动物皮革制作的乐器,如鼓。“丝”指用丝弦制成的乐器,如琴、瑟等。“竹”指用竹子制成的乐器,如笛子和箫。“匏”指用葫芦制成的乐器,如笙、竽。“木”指木制的乐器,如、等。
古代音乐有“风、雅、颂”之分,这是民间音乐、高雅音乐、宗教音乐的区别,流行音乐只算是“郑声”,不在此列。“金、石、木”系乐器一般形制较大,适合正式或隆重的场合。“革”之鼓音质热烈,在祭祀或出征时较为常见。“匏”之笙、竽,含靡靡之音。“土”之埙、缶,音质古朴悠远,恰如刀耕火耨的上古先民。
而唐以后流行的乐器,很大一部分是从胡地流传过来的。南北朝时琵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的《琵琶行》充分描述了琵琶的弹奏技巧。琵琶是清冷的女伶,是不得志的文士遁入青楼和烟花的无奈映照。二胡与琵琶比,清冷中却有侠气,是沧桑的游侠,是胡地的游牧精神渗入的结果,“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君子也开始在江湖上游历了。
古琴和钢琴的区别,是君子和绅士的区别。小提琴音质细腻,浪漫而多情,这是西方的诗人;而中国的诗人与之相比,却是从《诗经》的古朴衍化成逍遥的道者、自伤的君子、沧桑的游侠、寂寞的青楼文士了。演奏者和钢琴一旦相遇,“能弹贝多芬,如哲人之沉思雄辩;弹肖邦,如吟诗;弹德彪西,如作画。它竟兼有了诗人、画家、哲人、鼓动家的功能。尼采、托尔斯泰、阿道尔诺们爱之,弹之,当然不是没有缘故了”。绅士的深沉之中,终究是热烈而放纵的,而君子再逍遥的琴音之中,终是有一份对世人割舍不下的慈悲。
古琴的制式符合儒家“天人合一”的精神,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宽约六寸,象征六合。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看,可见其寓有儒家教化人伦的深意。
古琴曲著名的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广陵散》、《潇湘水云》、《渔樵问答》、《捣衣》、《阳关三叠》、《流水》、《酒狂》等。古琴中最著名的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号钟”是周代的名琴,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高山流水”的掌故也与此相关。古人形容好音乐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琴以后,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在听从王妃劝告后,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
司马相如以“绿绮”弹奏琴歌《凤求凰》,令卓文君心驰神往,夜奔相如住所,终成一段千古佳话。“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这些浪漫的典故和传说,成就了四大名琴。
古人说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那份君子之音,如儒家推崇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循序渐进一样难得。而“琴到无人听时工”,这份寂寞的热烈,只适合在静夜无人处鸣奏。老子又有“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见地,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李白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处于隐与不隐矛盾中的君子,竟寂寥如斯。
关键词:客家 山歌 校园 生根发芽
客家山歌是民歌的一种,影响范围广泛,采用客家方言唱出。其中既有汉文化的传统,又吸取了原著居民中畲瑶侗等民歌成分,自成体系,风格独特。
一、从题材内容看
客家山歌用客家方言演唱,客家山歌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感悟歌曲,出现了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等。各种歌词的结构大体相同,每首4句,每句7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善用比兴手法,尤以双关见长,语言生动通俗,押韵上口曲调丰富,主要有号子山歌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等,旋律非常优美。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己任,提供交流平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对音乐活动产生兴趣,老师要给学生从听音乐到创作音乐发挥潜能提供机会,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二、从歌词方面看
客家山歌继承了传统的《诗经》风格,受到唐诗绝句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收了南方地区的民族歌谣的优秀成份,充分使用“赋、比、兴”的手法,运用了“双关、对偶、排比”等艺术形式,甚至根据歌词的内容,抑扬顿挫,改变音调,表达出悲伤忧愁、慷慨激昂等各种复杂感情。例如:《落水天》这首歌,落水天是客家话下雨天的意思,从广东民间风土人情中感受广东民歌的风格,这本无实际性意思,像词一样有个词牌名,如:浣溪沙、蝶恋花、念奴娇、满庭芳之类的。但就本首民歌来看,好像应当这样解释:好多民歌,以诗经最常见的问题是好多的词、歌,作者根本就没有取名,所以今天我们看的时候,为了方便记录、整理、排版,通常就取它的第一句话作为标题。再回到词中来,它向我们表达了一个意境:就是说故事发生在一个下雨天,再由这个下雨天,从人物的感受表达情调。旋律简单、平稳、语言贴切,唱腔细腻、抒情、缠绵,旋律简单易唱,歌词琅琅上口。
客家山歌进课堂必须选择适合教学的教材,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可以让学生在知识上、趣味上得以丰富,在科学上和欣赏上得以理解,又使得客家山歌的丰富教育资源得以利用。
听老一辈人说,现在繁华又美丽迷人的步行街,便是惠州当年热闹的对歌场所。“对歌”,惠州人又称“驳歌”。对歌活动通常在八月十五的中秋之夜举行,这就更加令人关注和喜欢了。当年的国庆路、五四路是西湖连接西枝江的一条水沟,中间有座石桥,成了天然的对歌台,当暮色降临,人们便携老扶幼,三五成群,聚集在河沟两岸,等待着对歌的开始。当明月升空,清辉照人,山歌擂台便要开始了。
为此,上课过程中经常结合地方方言进行教学,播放CD欣赏地方优秀山歌。比如《山歌唱出好兆头》,“三月三哎,六月六哎……,”笔者会先给学生讲述这首山歌的歌词寓意,接着为学生做示范,学生对家乡的音乐充满了好奇和热情,特别对高音部分、前倚音、上滑音的处理,不断进行模仿。学生掌握了山歌的曲调之后,他们就大胆的尝试用各种感觉唱山歌,对他们来说这是从未有过的尝试,这样不仅拓宽了课堂的教学渠道,而且还丰富了教学内容。
三、从演唱风格看
客家山歌能源远流长,声乐优美,尤其是在客家群居地区甚为广泛流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多元音乐冲击下,如何让这种未经过雕琢的原味音律适应适合现代人的品味,已经是我们现在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课过程中,要求学生参与,有时也会有教师参与。学校为了支持我们,不仅提供了会场,而且安排了相应的教室,以便进行理论知识讲授。整个校园变得不再安静,到处飘扬着师生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快乐,校园这时变成了智慧的海洋,欢乐的天地,成了学生寻找自我潜能的港湾。教室内,黑板上一个个音符向我们昭示着希望;学生和老师们舞动的身影划出不同意义的魅力弧线;通过歌唱学生们把一天的疲惫用歌声进行了诠释;同学们用“贪婪”的目光注视着黑板,仿佛要把音符刻在脑子里;每当提到客家山歌的“民俗”时,同学们特别有兴趣,对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着探索;这是一种充斥着感动和欢乐的课堂,这是一种学生用心品味的课堂,诗意的课堂,学生的生命长廊中有了难忘的感动,他们体验着学习的自信。
总之,把客家山歌带进课堂,作为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需要有一个新的高度重新审视,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这并不是简单的照搬原生态,也不是类似服装表演一样的简单复制,而是从客家文化中诞生出来的音乐教育体系。通过对这种客家山歌文化创造性的提升,用通俗优雅的语言形成美妙的旋律,增加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中国本土的音乐教育体系添砖增瓦。
正好吴江有一久未联系的朋友,于是电话其。那边的声音似乎感到惊奇:“不如来黎里吧。盛泽没你要的东西,除了富婆。”
真趣。不如亲眼见识下。
吴江到周边城镇的班车除苏州外,也就盛泽有晚点的车次,丝业对当地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盛,顾名思义,大矣;泽,水矣。盛泽之名或就源于水乡泽国之意吧。
曾经读到过一则美丽的传说:在远古时期,有一位美丽的姑娘,每天都要外出采集野果来奉养体弱多病的二老。不久远处的野果也采完了,生活的艰难使姑娘靠在一棵桑树下伤心地啼哭,声音是那样哀婉、凄凉,于是震惊了天庭。玉皇大帝拨开云雾向下一看,见一个姑娘哭得死去活来,大发善心,把罪仙“马头娘”打下凡间,变成吃桑叶吐丝的天虫。阳光的夏日,姑娘发现树上的天虫不断地吐着丝,做茧子,采来一颗放在嘴里,把丝拉出来编成一块块小绸子,连成一大块给父母披上。
再后来,天虫被取名“蚕”,拿回家喂养,蚕的和缫丝织绸技艺逐步完善。从此人们结束了“茹毛饮血,衣其羽毛”原始衣着,进入了锦衣绣服的年代。
先蚕祠是盛泽的文化积淀。祠庙分别题有“织云”和“绣锦”。过门楼就是戏楼,戏楼连接着两侧的厢楼,蚕王殿供奉轩辕、神农和嫘祖三座塑像。“先蚕遗泽”、“衣被苍生”的匾额,旧时祭拜蚕神的祠庙江南蚕区比比皆是。
民间还有作“轧蚕花” 、“蚕花庙会”等活动,共同祈祷来年蚕桑丰收。
《诗经》中不乏这样的场景描写: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匡,爰求柔桑。
先蚕祠可谓目前江南保存的最为精致、秀丽的祠庙了。
想自己:今天的我,不算一个虔诚的祭拜者。
走出先蚕祠,来到不远的大街上,到处是蚕丝服饰,化了68.00元买了一件水乡丝绸蓝色印花T恤,确也很滑爽。
不紧不慢的街头,悬挂不二价的牌子,也未见大声的吆喝。朋友说的对,这里到处是女掌柜。当地甚至有种说法,盛泽女人贼精。或印证了我朋友的“富婆“说吧。
白鹭,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俄罗斯、中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白鹭数量相对较多。在我国,许多省份都有白鹭的栖息地。
白鹭天生丽质。李时珍《本草纲目》解说:“鹭,水鸟也。洁白如雪,颈细而长,脚青善翘,高尺余,解趾短尾,喙长三寸。”郭沫若《白鹭》一文,对白鹭外形有独到的评价:“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白鹭姿态优美,动作潇洒,极富飘逸之神韵。伫立时,白鹭收敛羽翼,颈部或伸或缩,修长的腿轻松地支撑着雪白的身躯,俨然“雪衣公子立芳洲”。行走时,白鹭颈部收缩成 S形,步履轻盈稳健,悠闲自在。飞翔时,白鹭颈部亦呈S形,两脚向后伸直,缓缓地鼓动宽大的翅膀,直冲云天,却又从容不迫。白鹭还有“群飞成序”的习性,故在白鹭栖息地常能观赏到“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可以说,白鹭的优雅和高贵,完全可以与白天鹅相媲美。
白鹭以湿地为栖息地。在海滩、湖泊、溪流、水稻田和沼泽地,常能见到白鹭的美丽身影,唐宋诗词中就有“漠漠水田飞白鹭”,“草长平湖白鹭飞”等生动描绘。白鹭栖息最密集的当属江苏涟水的白鹭岛,每年夏季有上万只白鹭在岛上筑巢繁衍,有时百千白鹭齐飞,场面蔚为壮观。
白鹭“林栖而水食”。捕食时,白鹭迈动长腿涉水漫步,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里的小动物,然后突然伸出长颈,用又长又尖的嘴向水中猛地一啄,准确地把食物叼住。有时也“久立潺潺石”,伺机捕食过往的鱼虾。傍晚,白鹭归巢,栖身于近岸的山林,在树丛、竹丛或苇草堆里过夜。
有趣的是,富有灵性的白鹭擅长“择优而栖”。当所栖息的环境恶化时,白鹭常会不辞而别;而当环境得到改善时,白鹭又会悄然飞回。因此,诗人讴歌的“翩翩白鹭下夕阳”的景象,在环境学家们看来,其意义远不止于诗情画意,它还意味着环境的优化,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白鹭是著名的文化鸟类,它是吉祥、高雅、奋进的象征。从古到今,许多诗词歌赋、绘画刺绣、音乐舞蹈和艺术雕塑等,都常以白鹭为题材。《诗经》早就有“振鹭”的诗句。我国传统花鸟画中的“鹭莲图”,常被人们作为赠品,寄寓“一路(鹭)连(莲)升”的美好愿望。生活中,人们还喜欢借白鹭为各种事物命名。单以地名为例,福建、浙江、江苏、贵州、新疆等省份都有取名为“白鹭岛”“白鹭洲”的生态旅游景点。
(供稿/山西 雪影)
文/周齐林
冷饮在古代称为冰食。冷食的历史比较悠久,先秦时代《国风·豳风·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歌,其中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这样两句诗歌,意为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之中。凌阴即冰窖的意思。由此可见,几千年前的古人就知道藏冰以备酷暑时节之用。
食冰,必然得藏冰。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古代,要想食冰,藏冰则无疑成了一件大事。西周时期有专门掌管冰事的凌人,《周礼·天官·凌人》中有这样的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鉴。”说的便是凌人按照自然时节斩冰、藏冰、启冰的事情。按节令,夏历十二月凿冰,正月藏冰,三月启冰。
西周时期古人对藏冰启冰之事看得比较重,据《仪礼》记载,藏冰启冰之前还要按照相关礼仪进行祭拜和献礼,祭的则是来自北方的司寒之神,献礼则需要用牛羊来献。
因藏冰之难,所以古时能真正在酷暑的夏季享用清凉冰块的人显得少之又少,冰块几乎成了皇帝或者达官贵人赏赐部下的东西。唐朝《开元天宝遗事》有这样的记载:“杨国忠子弟,以奸媚结识朝士。每至伏日,取坚冰令工人镂为凤兽之形,或饰以金环彩带,置之雕盘中,送与王公大臣。惟张九龄不受此惠。”说的便是杨国忠以献冰块讨好众大臣之事。
随后虽然唐代民间有冰块的生意买卖,但其价格却相当昂贵,唐人冯贽的《云仙杂记》是一部志怪的小说,其中有这样的记载:“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由此可见冰块之贵,大概只有极富贵者能享用了。
宋朝时期,冰食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这首《香酥》用细腻而生动的笔调描绘出宋朝时期的冰食之美味可口。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中记载的:“牛乳中取浮凝,熬而为酥。取上等酥油,约重千斤之上者,煎熬,过滤净,用大瓷瓮贮之。冬月取瓮中心不冻者,谓之醍醐。” 这几乎是现代版的雪糕了。
古代冰食发展到清代已经完全成为平民百姓度夏之物。“冰窖开后,儿童舁卖于市,只须数文钱,购一巨冰。”从严辰《忆京都词》中的记载即可见冰块之廉价。
从价等金璧到只须数文便可购买,见证了古代冷饮的发展。
我国古代的慈善医院
文/青佚
我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医院萌芽的。春秋初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在首都临淄创建了养病院,收容聋哑人、盲人、跛足等残废者进行集中疗养。《诸子集成·管子卷》记载:“凡国都皆有掌养疾、聋盲、暗哑、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食衣之,殊身而后止。”
据汉书记载,公元2年左右,黄河一带瘟疫流行。皇帝刘衔遂下令在地方建造房屋,里面放置药品,并配置医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公立的临时医院。一百多年后的公元162年,汉中郎将皇甫规在军中置办医药,把生病的士卒集中到一起治疗。这实际上就是野战医院。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语;设置
导语,即课堂教学的开场白。好的导语,如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上课伊始石破天惊,先声夺人,整节课也因此高崖泻水,汹涌澎湃,让学生一听倾心。如果我们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比为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那好的导语就是打开这知识宝库的开篇钥匙。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设置导语呢?
一、激情概述、激发兴趣
翻开新的初中语文教科书,所选篇目多为文采斐然的经典之作,但由于学生阅读面非常狭窄,《诗经》、《三国演义》、《红楼梦》“苏轼、曹操、泰戈尔……”这些我们烂熟于心的经典名作和名家对他们来说却是陌生的。因此在学习这些名家名篇时,就要用激情概述背景知识激发感情,导入新课。如在教学《〈诗经〉两首》时,这样导入: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
这段导语感情真挚,既有知识性,又有启发性,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使学生睁大了求知的双眼,恨不得马上闯入经典名作去尽情的浏览、享受。接着,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的教学新课了。
二、设置悬念、逐步引入
设置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所以设计精妙的导语,总蕴含着丰富的悬念。如在教学《伟大的悲剧》时,设计这样一段导语:“常听人说:天上最难的,那就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则是叩访南极。自古以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直向世人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而一面又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那么,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冰雪王国能给予人类什么?人类又想从这荒凉的白色世界获取什么呢?
“南极,是所有爱好探险的人永久追求的目标。今天,人类已无数次登上了这地球的最南端。可你知道吗,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为什么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呢?那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的英雄。那最后的结果怎样呢?”这段导语运用高超的悬念艺术,多处设疑,丝丝相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生动优美的语言也极具感染力,为学生深入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以境动人
初中课本所选的绝大部分选文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充满激情,给人启迪的佳作名篇,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如《荒岛余生》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如果你不是一个坚强的人,如果你一时迷失了自己,你一定要看一看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这是一部探险家式的小说,具有神奇的色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荒岛: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是乱石野草。一个船长在船遇难后独自一人被困于这个荒岛并通过智慧生存下来,最终在收服野人后,将岛发展成为一个部落而其自身回到现代社会。故事生动,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该书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不朽的名著。在欧美,这部作品是青少年的必读书,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在鲁滨孙的身上体现了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坚忍不拔、勤勉实干、创造进取――“鲁滨孙精神”。
“课文是小说的节选,主要描写了鲁滨孙遭遇海难后初陷荒岛时,由于孤独绝望而产生的内心矛盾,学习本课,我们要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设置这样的导语,学生一下子就被鲁滨孙不屈的意志和故事神奇的情节所吸引,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四、即兴演讲、引人入胜
教师可根据讲课内容,结合当时的天气、地点、环境、气氛等因素,即兴发挥,临时组织导语,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白居易的《卖炭翁》时,恰适雪霁天晴,这位教师利用当时的天气特点即兴发挥:“同学们,陆续飘洒了一周的雪花终于停止了,看外边,温暖的阳光,晴朗的天气,多美呀。但是,一千多年以前,有一个穿得十分单薄的老人却不喜欢这样的好天气,他希望每天都大雪纷飞,每天都朔风凛冽,冰雪永远不要消融。他怎么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呢?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这样融此情此景加上悬念,既让学生为老师的文学素养而倾倒,也如磁铁一般,
五、情感交流、以情动人
在教学《泪珠与珍珠》时,这样引入:同学们,我们都曾有过流泪的经历,有的甚至对写愁与泪的诗句情有独钟,其实,我们有多少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大家处在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之时,对世事又能有多少深切的感悟呢?
然而文人骚客们却不止于此,他们不仅给泪水冠之以“珍珠泪”、“相思泪”的美名,还透过晶莹的泪水悟到了人间的真情,甚至探寻到人生的崇高境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琦君的《泪珠与珍珠》,这是她七十多岁时候的作品,可以说凝聚了老人一生的人生感悟。
老师用生动优美感性的语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将他们的情感与作家联系起来,让学生置身于不同于此时此地的时间、空间之中,与情景中的人或物融为一体,从而激起学生、老师、作家和文本的共鸣。
设计导语的方法、角度多种多样,不管怎样设计,都要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注意其启发性――要能引导学生思维;新奇性――能引起学生注意,艺术性――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简洁性――力求用最简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迅速把学生思维引入所学内容。
总之,恰当运用导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资料:
[1]韩学刚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学语文》2011.04
古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句话在古今几千年的伟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范仲淹,他的父亲范墉,当时做宁武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范墉先娶陈氏,继娶谢氏。仲淹是他第三个儿子。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两岁便丧父,家中没了经济来源。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他片读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断?画粥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隐秘。他惊谔地发现,自己原是苏州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度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愧愤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树门户,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今河南睢阳区)。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间,藏书敷千卷。更主要的是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应天府后来改名南京,应天府书院所以又叫南都学舍。
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他终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过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后怕吃不得苦。” 范仲淹艰涩的生活,有点像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连天,颜回却不改其乐。
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也是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偶然兴起,也吟诗抒怀; “白云无颡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萧?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于心还乐,琴遇懂君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礼记》、《乐经》、《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 徽亳县)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 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 地继续读他的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见到了皇帝。这位学生就是 日后的北宋伟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他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在崇政殿参加御试时,他第一次看见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后来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 二月的汴京(今开封市),春花满目。进士们坐跨骏马,在鼓乐声中游街:“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他吟着这样的诗句,想到自己已经二十七岁。比起旁边的滕宗谅等人,年纪显得大了许多。
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广德军位置在今安徽广德县一带,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从九品)。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辖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一带,节度推官是幕职官,从八品)。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像玛丽。居里、宋濂等,都是经过穷苦生活的磨砺,才逐渐走向成功的。要记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世居江南,千里来寻长白山的秋韵。净月潭,北国的日月潭,你的秀色令人倾倒!
跻身在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序列的“部”——净月潭,呈弯月状的430公顷碧波,荡漾在长春市东南部的青松岭下、台河中流,以大架山为首的119座崇山峻岭宛若巨蟒四面围抱一潭碧水,使其素享“台湾日月潭姊妹潭”的盛誉。
净月潭,群峦含潭,岸上碧树,水边银沙,心潮沉浸在天籁、地籁、松籁合一的境界,思绪随粼粼雪浪一波波翻向遥远。净月潭,也曾是洲国国都及伪国务院所属“部”的盘踞之地。1932年,中国末代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与净月潭毗邻的长春市光复北路3号兴建占地12公顷的皇宫殿堂。宫殿分内外两廷,勤民楼、怀远楼、嘉乐楼鼎立外廷,缉熙楼、同德殿、御花园、假山、养鱼池、游泳池、网球场、高尔夫球场、跑马场及书画库环拱内廷。勤民楼取清室祖训“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之义,为一幢两层方形圆楼(中和门外为方形天井),是溥仪处理政务、接见日本关东军司令、外交使节和官吏之堂。怀远楼以《礼记》中“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之意取名,幻想巩固其封建帝王专制。溥仪还在楼内奉先殿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和画像。黄色琉璃瓦覆顶的缉熙楼上下两层,系溥仪和皇后婉容、祥贵人谭玉玲日常起居之所,典出《诗经·大雅·文王》“于缉熙敬上”之句命名,寓时刻不忘恢复大清祖业之意。同德殿是日本人为溥仪和后妃设计、构筑的集办公、居住、娱乐于一体的宫殿,是皇宫中最大的建筑。溥仪为表示与日本殖民统治者同心同德,在殿顶的瓦当和滴水上都烧有“德心”的字样,同德殿由此而得名,亦是福贵人李玉琴的居所。
皇宫是我国至今保存比较完整的宫廷遗址之一,在历史渊源上与沈阳故宫、北京故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亦是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炮制洲国并进行殖民统治的历史见证。皇宫历史背景的复杂性、文化内涵的多重性,决定了其性质的独特性以及文化资源的稀缺性、世界性和独有性。它不仅是研究历史进程的纽带、勿忘国耻教育的基地,也给人们留下不尽的遐思和启迪。现在,皇宫的一部分已辟为吉林省博物馆,展出高句丽、渤海、辽、金等在东北建立封建王朝的史料。
追溯净月潭波涌的历史烟云,你,为何一半深沉,一半澄澈?净月潭,喧嚣都市中的一泓净土,亚洲第一大人工林海郁郁涌翠在100平方公里的环潭风光带上。林海有30多个树种,包括气度伟岸的红松、秀色迷人的黑松、挺拔风流的樟子松、纵横笑傲的落叶松、摩天缠云的冷杉、剽悍威猛的蒙古栎和典重端庄的胡桃楸。
初秋薄暮时分,漫步在这里,白天的浮躁随流云远逝,我不觉拥有了净月潭全部的清静!
转过一处山脚,汉白玉雕琢的仙女擎月塑像耸峙在前——这应是净月潭的象征。而长春市最负盛名的标志性建筑物碧松塔,以其50.2米高、11层框架结构的巍峨气势,矗立在观潭山主峰之上。碧松塔廊檐交错,斜撑如松,将松柏概念蕴含于景观创意之中,风格独特,造型新颖。其设计宏图出自著名建筑设计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齐康教授之手,在塔楼建筑之林中独步天下!
观潭山,相传公元1682年康熙第二次东巡驻跸在此。有楹联讴歌——“昔日放马台,犹忆大帝东巡旌旗展;今朝净月潭,喜见百姓旅游笑颜开”。攀登寓意永久造福的195级台阶,可高踞与碧松塔比肩而立的钟楼。我也兴致勃勃地敲响太平钟声,祈祷天下苍生四季平安,一生幸福……
净月潭最美之处,绿水叠着青山,白云挟着翠峦;层层山峦环抱,一层迭出一层的境界。近观,步步如画;远眺,处处是景。幽处海拔400米的高度,时时飘荡宛若泼墨山水的氤氲之气,从清晨到日落,光线流转,也为净月潭带来万千气象。
北普陀的钟声隐隐传来,月华也初上潭面,仿佛美人应邀幽会……微醉间,感觉到一脉温柔,那是月光在脸颊上亲吻!聆听风传雅韵的松涛,仰望碧松塔挽流云绕塔身伴舞,邀圆月坐塔顶吐辉!皓月横空,月澄澄银汉无声;澄潭涵一轮净月,倾诉千秋万古情!
静穆里彰显秀丽,清新中饱含神奇——这就是净月潭!假若昨天的净月潭天然涵养着纯真与朴实的美丽,那么,今日的净月潭正纵情地展示热烈与深情的风采!